•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綠色經濟發展報告范文

        綠色經濟發展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色經濟發展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綠色經濟發展報告

        第1篇:綠色經濟發展報告范文

        礦產資源消耗損失最大

        報告稱,2005年,我國資源損耗、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造成的總損失共計27511億元,占當年GDP的13.9%。

        在資源消耗損失中,礦產資源消耗損失為18669億元,占資源消耗損失額的95.34%,耕地損失為913億元;環境污染損失中,大氣污染損失為2357億元,水污染損失為2235億元;生態退化損失中,水土流失損失為2849億元,沙漠化損失為488億元。

        報告第一作者、中科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環境經濟研究室主任石敏俊教授表示,資源環境成本的空間格局基本反映了各地區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問題一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生態退化的影響較大,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了較嚴重的環境污染,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則主要以資源消耗為代價。

        部分省區綠色儲蓄負增長

        中科院專家還依照綠色國民儲蓄的計算方法(世界銀行1995年推出的一個衡量可持續發展的新方法),對2005年我國的綠色國民儲蓄進行計算,得出當年我國綠色國民儲蓄總額為56889億元,相當于GDP的28.8%。但少數欠發達資源富集區的綠色國民儲蓄為負。

        “這些地區規模有限的國民儲蓄也是以消耗資源和生態為代價換取的。”石敏俊說。

        報告顯示,如果以綠色國民儲蓄占GDP的比值(綠色國民儲蓄率)來反映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東部地區的綠色國民儲蓄率為38.6%,中部為17.4%,西部為4.9%。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呈現從東部沿海地區向西北地區遞減的趨勢。

        “資源高消耗、環境生態高成本”的發展模式在欠發達、資源富集地區表現突出。據統計,經濟發達地區單位能源消費實現的產值較高,萬元GDP能耗最低的省份是廣東,為0.79噸標準煤/萬元,北京次之,為0.8噸標準煤/萬元,上海為0.88噸標準煤/萬元,浙江和江蘇分別為0.9噸、0.92噸標準煤/萬元。這些都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

        第2篇:綠色經濟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綠色會計;可持續發展;基礎理論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0月28日

        “十三五”開局以來,為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對會計的發展理念也需要進一步更新。這就要求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也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創新,適應新的發展理念。21世紀以來全球環境污染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更廣泛的關注,為解決保護自然環境,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綠色會計應運而生。伴隨著我國加快企業轉型的步伐,探索我國企業綠色會計核算模式,對企業環境資源及其活動進行準確的核算和披露,以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和承擔相應社會責任已成為當前企業界和財會界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因此積極推行和改進綠色會計核算體系便顯得尤為重要。

        一、綠色會計的內涵

        綠色會計,又稱環境會計,它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根據有關法律、法規,運用傳統的會計基本理論以及綠色經營理論對企業發生的各項綠色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記量、分析,以便為決策者提供環境信息的會計理論和方法。綠色會計核算對象的鮮明特點是增加了自然環境內容。特別重視環境科學與會計實務的結合。由于與自然環境關系復雜,鑒于目前綠色會計核算技術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對象的主要內容是綠色成本,其中包括自然資源成本、自然資源損耗、環境保護支出等。綠色收入包括自然資源收入、環境污染收入、資源環境保護收入等。綠色會計收益包括資源環境收益、綠色利潤等。作為一門新的邊緣學科,結合了環境學、經濟學與管理學等學科,立足于社會整體效益。

        二、綠色會計的基礎理論

        綠色會計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1999年聯合國針對世界的環境問題了《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該報告對國際環境會計與報告做出了系統、完整的規范,并建立了報告指南。各國政府在此立場公告及報告指南的影響下,分別加快了對各國綠色會計核算及報告的研究。中國的“綠色會計委員會”是在2001年3月經財政部批準成立的,相繼在2001年6月成立了中國會計學會第七個專業委員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這兩個組織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對綠色會計的研究邁向新臺階。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我國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減排目標。2010年,國家“十二五”規劃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以及一系列綠色發展指標。這些理論的提出推動了綠色會計的發展。

        三、實施綠色會計的現實意義

        (一)綠色會計核算體系是企業適應市場競爭與發展的要求而產生。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存在著一系列急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企業在兼顧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又要統籌整個社會經濟未來長遠發展規劃。企業的目標是要獲取盈利,而綠色會計在立足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能夠幫助企業實現盈利,但這種盈利不是單純指某個企業短時期內的獲利,而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態文明進步所帶來的共同盈利。當然,這種盈利具有全局性和社會性,它將惠及到每一個企業的發展,即與企業長遠發展利益是相統一的。因此,企業在充分考慮其自身經濟利益的前提下,需統籌考慮社會生態文明進步和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問題。即使企業某個財務管理方案中的經濟利潤較小,但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社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利,這也是一項值得考慮的長效方案,因為它能夠幫助企業不斷提升其社會形象和實現總價值,最終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得以永久生存與長遠發展。

        (二)綠色會計的發展以創新為動力。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疲軟的狀態將長期存在,同時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伴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以及經濟結構調整逐漸步入深水區,廣東、浙江等沿海省份出現大量中小企業倒閉,企業可持續成長問題日益突顯出來。因此,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使自然資源物盡其用,積極開發新的清潔能源,改善人類的生存狀況。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優良的生態環境是優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綠色會計的主要職責是估算環境資產、費用、效益等,在這些工作完成的基礎上,它將會對企業的各項經濟現狀進行計算評估和監督。在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并舉。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促進區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在政府的支持和重視下,綠色會計應該與時俱進,進一步創新和改進。

        (三)推行綠色會計有利于加強企業的責任意識。企業只有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與變化,擔負起企業促進社會發展的責任才能獲取長期競爭優勢,保證自身的長期生存與發展。2010年紫金礦業發生銅酸水滲漏事故,2013年馬鞍山鋼鐵發生嚴重污染,2015年太鋼不銹因環境污染被罰165萬元。由此可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重視程度不夠,忽視環保政策法規,犧牲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因此推行綠色會計需要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途徑。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僅可以與各利益相關者保持長期合作關系,還是一種“既利己又利他”的雙贏機制,企業通過社會責任履行能夠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先行優勢。

        四、進一步發展綠色會計的建議

        (一)加強理論研究,盡快完善綠色會計核算體系。綠色會計的理論基礎是以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綠色會計要實現的目標是一致的。兩者都是以“發展”為目標,促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同發展,在企業通過生產活動取得利潤的同時,督促企業重視環境保護與資源的可再生利用,不僅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為子孫后代造福。

        (二)建立綠色會計法制體系,完善會計準則。綠色會計的發展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都加入到綠色會計的建立過程中,將綠色會計核算和監督納入到會計法當中,以法律的形式確定綠色會計的作用及經濟發展地位。同時,還要制定出完善的綠色會計準則及相關制度規定,將涉及環境的內容都列入會計要素當中,對報表體系繼續進行擴充處理,并逐步推動其發展成為必須披露的內容,以避免政府或企業出現短期行為。促使企業對環境及資源成本引起重視,并將這兩個因素考慮到經濟發展成本當中,根據相關規定規范會計處理方法,以確保綠色會計在企業發展中的應用及會計人員對其可操作性。

        (三)實行綠色會計需要配備專業的會計人員。綠色會計是一項系統性和綜合性的工作,其從業者必須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在人才制度環境的營造上,包括培養和引進兩種主要途徑。首先是培養。培養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學校教育的培養,即在各高校開設綠色會計的專業課程,以培養社會需要的綠色會計人才;二是培訓,即在實際工作中加強對在職會計人員進行綠色會計相關知識和能力的培訓,逐步提升既有人才隊伍的素質。其次是引進,即在一些特別重要的崗位,需要從業者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而現有條件難以滿足的時候,可以適當引進專業性人才以應對現實的問題。

        (四)加強政府機構對環境信息披露的監督和宣傳。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存在不全面、不如實披露對資源環境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可能性,而社會公眾要求企業綠色會計信息披露具有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貫性。因此,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進行的專項環境審計可強化對綠色會計的再監督,有助于綠色會計的創建和綠色會計信息披露機制的不斷完善。實施綠色會計,進行綠色會計信息披露,不僅僅是一個會計問題,更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需要政府部門和其他社會中介機構發揮其監督作用。

        五、結語

        我國綠色會計從引進到現在,已經有30余年的發展歷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民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還較為薄弱,綠色會計仍停留在專業研究階段,從而面臨理論基礎不夠扎實、社會認可度不高、人才數量過少且專業素養不高等眾多問題,使我國大眾化推行綠色會計仍有一段距離。所以加快我國綠色會計的構建勢在必行,最終一定會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會計體系。

        主要參考文獻:

        [1]金蕾.創綠色會計制度――走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經濟之路[J].財會研究,2013.1.

        [2]王嵐.綠色會計與可持續發展初探[J].新財經,2011.4.

        第3篇:綠色經濟發展報告范文

        報告認為,中國經濟未來五年的領跑者正在出現。縱觀過去40年東亞地區產業鏈從日本向其他國家轉移的經歷,成功承接產業鏈的地區可以實現經濟增長多年領跑。今天中國產業鏈的大規模內移將推動一些中西部省市經濟脫穎而出。

        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正在形成三個梯隊:作為第一梯隊的沿海省份經濟增速回落。珠三角長三角過去30年走過了高速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生產成本上升,需要尋找新的增長模式,經濟增速排頭兵的位置已經不能維持。第二梯隊是中西部成功承接產業鏈的“七小龍”,未來5 年將領跑全國。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慶、內蒙古、廣西六省一市增速引領全國,形成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二梯隊。其經濟增速領先的優勢包括: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地理與交通的便利;基建設施的改善;勞動力成本的優勢;良好的工業基礎;外資與私人資本的涌入。第三梯隊是中部的“八小虎”,經濟增速略遜于第二梯隊,但也將超越沿海。東北與中部的其他八個省份形成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梯隊,由于交通與工業基礎等原因承接產業鏈的規模不如第二梯隊,未來增速可能略遜于第二梯隊,但是由于正處于經濟起飛期,增速會高于第一梯隊。兩大重點城市:重慶與武漢,未來五年可能成為中國大城市中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城市,且經濟增長的質量較高,有潛力躋身成為中西部的“深圳”和“上?!?,并帶動相鄰城市圈的發展。長沙、合肥、成都等城市也將經歷經濟高速發展。第二梯隊省份的消費和投資將有更高增長潛力。第二、三梯隊的投資與消費增速已經大幅超越第一梯隊。我們認為產業鏈轉移會推動處于第二梯隊的地方政府財政與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使得這些省份的投資和消費會在未來幾年領先于其他梯隊。

        浙商開放創新發展研究院:京滬津經濟轉型升級能力全國前三

        浙江浙商開放創新發展研究院2010年11月25日的經濟轉型升級能力指數研究報告指出,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山東、遼寧、重慶分別為2009年中國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能力指數排名1~10位。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指數評價體系涵蓋了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國際化水平、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等7個方面。該指標體系是國內首次推出的比較科學和系統對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可以為企業和政府經濟轉型升級戰略和政策制定提供決策參考。

        從全國層面來看,轉型升級的能力正普遍提升。然而,中、東、西部在轉型升級方面差距比較大,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排在末十位省份中,西部地區就占了7個,表明東部省市在全國經濟轉型升級中具有引領作用。其中,浙江省經濟轉型升級綜合能力指數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五位。浙江省在技術創新能力指數排名第四位,節能減排能力指數排名第三位。

        中國三產化研究課題組等:寧蒙陜地區三產化排名前三

        三產化的程度反映的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反映的是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就業比重和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與此地的經濟發展程度有聯系。三產化程度越高反映此地的產業結構越高級,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越好,經濟結構的調整越好。據2010年11月17日甘肅農業大學、中國三產化研究課題組的2010年《中國城市和地區三產化排行報告》顯示,排行榜前三甲是北京、上海和天津,排名末尾的是河南、廣西和云南。

        報告稱,和2009年相比,2010年全國省、市、自治區三產化排行榜提高最快的是寧夏,從2009年的23位提升至今年的14位,其次是內蒙古、陜西和海南分別提高了4個位次。

        按照報告結果,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北京市2009年三產化程度最高達223.85,河南省三產化程度最低為28.47。在四個直轄市中,北京市三產化程度最高,重慶市三產化程度最低為43.54。

        目前中國城市已掀起三產化的浪潮,許多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大城市,隨著城市規模和人口的迅速擴大,大氣污染等問題越來越嚴重,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須進行第二產業退出城市市區,第三產業進入城市市區的“退二進三”,同時必須推行工業退出城市市區,進入方便進行大氣污染防治和水污染處理的開發區和工業區的“進城退區”戰略。

        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第三產業的產值潛力有30個百分點,有75%的增長空間;第三產業的就業潛力有37個百分點,有111%的增長空間。在未來3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中國的就業潛力在于第三產業,農業和工業的產值比例將相對下降,吸納就業人員將相對下降,但第三產業能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

        北京工商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等:三亞、深圳、海口中國“綠色經濟指數”排前三

        2010年11月14日北京工商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遂寧綠色經濟研究院、聯合國工業經濟發展組織國際環境資源監督管理機構等組織聯合的《中國300個省市綠色經濟指數》表明,中國273個城市綠色經濟指數平均值為0.1968,資源環境效率極低。報告以北京作為中國綠色經濟指數的基準城市,以北京的資源環境效率為基準計算其他城市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區間為0~1,指數值越大,表明綠色經濟水平越高。

        排在綠色經濟指數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三亞、深圳、海口、廈門、北京、惠州、廣州、玉溪、溫州和上海。同期,七臺河、白山、石嘴山、貴港、大同、吳忠、池州、忻州、廣安、中衛排在綠色經濟指數最后10位。

        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南方污水多、北方煙塵重”的特征沒有改變。工業廢水排放最多的杭州、漳州、來賓、重慶、蘇州、上海、無錫、南京、東莞、常州等前10個城市全部來自南方,上海這些改革開放的樣板城市同時也是中國工業廢水排放的樣板城市。以往,杭州、蘇州、無錫、上海環境優美“甲天下”,如今工業污水“甲天下”。

        數據表明,工業煙塵排放主要集中在中國北方,唐山、重慶、廣安、大同、鄂爾多斯、臨汾、鄭州、三門峽、忻州、包頭等城市名列工業煙塵排放量的前10名,唐山成為全國工業煙塵排放冠軍城市。

        報告稱,目前,中國273個城市經濟結構總體落后,服務產業占GDP比重平均只有35.2%,不到美國平均水平的一半,這是中國資源環境效率和綠色經濟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同時,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273個城市經濟結構出現惡化的趨勢,服務產業占GDP比重比上年平均下降了1.6%。在273個城市綠色經濟指數排名前后10名城市中,有9個城市經濟結構惡化。深圳、上海、天津這些破壞母親河的城市已經失去發展的基本條件,被亮起紅燈。.

        中國社會科學院:粵京川接收捐贈列全國三甲

        2009年是中國慈善事業持續發展的一年。在經歷了2008年“慈善元年”的轟轟烈烈之后,全社會的慈善意識進一步提高。社會科學院2010年11月2日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0)》指出,2009年我國社會捐贈量達332億元,比2008年的321億元增長3.5%,廣東、北京、四川為接收捐贈總額三甲。

        藍皮書指出,從接收捐贈額總量看,廣東為經濟發達大省,也擁有僑胞捐助的豐富資源,2009年共接收21.65億元捐贈,位居全國首位;北京因擁有較多的中央部門和全國性慈善組織,2009年接收了15.59億元捐贈;四川因為災后重建持續受到全國各地的關注,2009年接收了約12.38億元的捐贈。

        藍皮書指出,2009年,教育、救災和社會服務等領域仍然是國內最能吸引捐贈資源的慈善領域。其中,有353筆捐贈用于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領域,總額達37億元。

        2009年各地區接收捐贈總額

        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委員會等:魯蘇冀最具區域帶動力縣市上榜數量最多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進入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雙重轉型階段,預計城鎮化率到2015年達到52%,到2030年將達到65%左右。但由于戶籍、社保、就業、入學等一系列現實制約的存在,城市化質量較低,城市化的進一步加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與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壓力相對較小,在戶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務提供等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據2010年10月23日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委員會和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體系研究課題組的《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10)》綠皮書指出,中小城市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許多中小城市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行政區面積達92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96.57%;總人口達9.98億全國人口的75.2%。2009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經濟總量達16.61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55.2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財政收入達11811.74億元,占全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41.23%。從分布地區來看,山東、江蘇、河北分列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數量最多的前三名。其中,山東以11個縣市上榜,成為上榜縣市最多的地區。江蘇省有7個縣市(區)上榜,河北省有6個市(區)上榜。

        第4篇:綠色經濟發展報告范文

        東部綠色發展水平較高

        據報告編制的主要參與者、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曉西介紹,綠色發展水平指數選取的測算指標主要是客觀數據,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勞動生產率、城市人均綠地面積等。主要包括3大類指標:經濟增長綠化度反映生產對資源消耗和環境的影響程度;資源環境承載潛力體現本地區自然資源和環境所能承載的潛力;政府政策支持度反映了社會組織者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矛盾的水平和力度。3者權重分別為30%、40%和30%。

        從權重對比中可以看出,資源環境承載潛力所占的權重為3項指標當中最高。對于其重要性,報告的表述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要統籌協調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有必要充分注意并考慮資源豐裕、生態保護、環境壓力與氣候變化等問題。而資源環境承載潛力衡量的是一個地區資源豐裕、生態保護、環境壓力與氣候變化對今后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的承載能力。它是各地區自然資源和生態的稟賦條件擁有水平、人類活動對資源環境生態氣候等影響的綜合反映,是綠色發展指數的重要內涵之一。

        有專家表示,該指標的設計有很強的政策隱含意義。以前中國在發展經濟時很少考慮過此指標,而是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態度無休止地向資源環境索取。而現在將其加入評判體系,并賦予最高的權重,說明決策者開始意識到生產方式、污染物排放和治理與一個地區的環境承載能力密切相關,必須和諧發展。

        報告結果顯示,在參與測算的30個省(區、市)中,有12個省份綠色發展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綠色發展水平排名前十位的分別是:北京、上海、青海、天津、海南、浙江。云南、福建、江蘇、廣東。從排名即可看出,東部地區綠色發展水平相對較高。除青海和云南位于西部外,其余排名前十的省份均來自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綠色發展水平相對較弱,6個省份的綠色發展指數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報告同時顯示,西部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潛力強,但是經濟增長綠化度低;東部則相反,經濟增長綠化度高,但是資源環境承載潛力差;中部是兩者都不強。最典型的例子是綠色發展指數在全國高居第一的北京市,雖然在經濟增長綠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兩個指標中排名第一,但其在資源環境承載潛力上僅排名第18位。

        5個化工大省(市)躋身前十

        在排名前十位的省市中,還有5個化工大省(市)。

        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江蘇省和廣東省的石化產值分別為11263.27億元和6924.26億元,在全國所有省市中排名二,三位。而這兩個省份也入圍了綠色發展水平排名前十,分列第九名和第十名。此外,化工大省(市)排名第七位的天津和第五位的浙江在綠色發展水平排名中也比較靠前,分別為第四名和第六名。而上海市的成績更為突出。2010年上海的石化產值達到3617.22億元,在全國所有省市中排名第六。而在綠色發展水平排名中,上海市獲得了第二名的成績。這充分證實了綠色與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綠色和化工是可以并存的。

        為什么這些化工大省(市)的綠色發展水平也相對較高呢?

        李曉西分析認為,這些東部省(市)人均資源占有量低,資源環境潛力度指標排名比較靠后。但他們更為重視經濟、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均衡發展,以節能減排為主要抓手,通過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等做法來緩解資源環境約束,提高了經濟的綠色發展水平。同時,由于發展較早,經濟實力雄厚,這些省份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相對大一些。因此,在較強環境約束的狀況下,東部石化省市的綠色發展水平仍然較高。

        記者注意到這幾個省市在近兩年出臺的產業政策中,確實都是在推動結構調整、經濟轉型方面下了功夫。比如天津市先后制定了《天津市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和《天津市節能降耗預警調控方案》,要求天津市要以結構調整為重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和清潔生產,構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產業結構。

        上海市和浙江省則通過綠色信貸這樣的財政政策,促進當地的化工產業綠色發展。僅2010年上半年,浙江省金融機構就對節能環保企業和項目貸款新增120億元,共從淘汰類、限制類和不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企業和項目中退出信貸資金近6億元。上海市的綠色低碳行業信貸投放量也逐年增加,且呈加速增長趨勢。截至2011年5月底,上海市綠色低碳行業貸款余額286.04億元,較年初增加17.78億元,同比增加7.58億元,增長9.64%,增速同比上升7.21個百分點;比2008年末增加54.64億元,增長23.61%。

        還有像江蘇和廣東省,不僅在過去幾年注重化工的綠色發展,更是將低碳技術、循環經濟作為今后的發展重點。廣東省委在去年的十屆六次全會上提出,廣東將用3年左右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總長約1690千米的綠道網,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宜居城鄉的戰略高度,推動廣東綠色低碳發展。江蘇省在2011年出臺的《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江蘇作為資源消耗大省,緩解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已成為“十二五”發展的緊迫任務。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推動綠色增長,是這一時期的發展趨勢,將引領未來發展的潮流。

        化工GDP最高省跌出前十

        但記者也發現了一些遺憾。

        2010年,山東省的石化產值高達15684.93億元,位居全國之首。但其在綠色發展水平排名中卻位于第12位;十大石化省市之一的河北,綠色發展水平排名第18位;化工大省(市)山西的綠色發展水平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排在了所有省市的后5位;更為明顯的是河南省,2010其石化產值達到3060.05億元,在所有省市中排名第九,但其綠色發展水平排名卻位于全國的末位。

        李曉西分析認為,客觀地說,這些中部省份的綠色排名靠后,一方面是因為大量承載東部的制造業轉移,資源環境空間進一步壓縮,另一方面經濟實力又遠沒有東部雄厚,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有限,資源稟賦方面也無法與西部一些省區相比,因而成為了“夾心層”。就像山西省,把煤炭輸往了外省,卻把污染留給了自己。但從主觀上看,也與一些化工大省的態度和觀念有關系。一些地方政府對當前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形勢緊迫的大環境認識不夠,沒有進行觀念更新,還是單純地將當地GDP當成頭等大事來抓,還是不管不顧地上大項目。

        第5篇:綠色經濟發展報告范文

            一、環境會計產生的背景與動因

            二戰之后,西方國家為盡快重建經濟、實現工業化,一味片面追求高速的經濟增長,大力推崇“煙囪產業”。盡管工業化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人口的劇增與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造成了能源緊張、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等惡果。在這一背景下,人們對傳統的發展模式產生了疑慮,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反思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努力探尋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最終孕育出了可持續發展思想及其相關戰略。歷經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布氏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等極富歷史意義的事件的推動,可持續發展觀被世人認同,其實踐活動也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展開。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從經濟含義上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不是片面的經濟增長,而是全面的經濟發展,即“在不降低環境質量和不破壞世界自然資源基礎上的經濟發展”?;诳沙掷m發展觀,作為國民經濟下的企業,以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環境就是其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因此,企業進行系統化的綠色生產、綠色經營、綠色物流管理等“綠色革命”,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措施。為反映和監督企業的綠色生產經營管理信息特別是其價值信息,從而為政府、投資者、債權人等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環境會計應運而生。

            二、我國實施環境會計的意義

            1.實施環境會計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微觀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與實施偏重于國家、地區等宏觀與中觀層面,對微觀層面的企業有所忽視。企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關鍵的行為主體。在人們追求可持續發展的今天,企業不僅僅是謀取經濟利益的經濟實體,而是謀取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量與質的協調化,追求自身與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復合系統。這就要求,將綠色理念注入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系統,在企業管理系統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會計系統,對企業進行綠色生產經營管理的過程和結果予以反映和監督至關重要,環境會計就是為適應這一需求而產生并發展起來的會計子系統。只有通過環境會計如實反映企業的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取得情況,以及經濟、生態與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才能向政府、投資者、債權人、企業內部管理層以及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幫助他們進行理性的權衡與決策,從而實現微觀、中觀與宏觀層面的可持續發展。

            2.實施環境會計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必要條件。企業是經濟、生態和社會的重要影響者,理應響應可持續發展戰略。更重要的現實是,在綠色消費日益盛行和各國環保法規日趨嚴格的情況下,注重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的必要條件。因此,調整發展戰略,在生產經營與管理決策中注入綠色理念,建立適合企業自身的綠色生產經營管理系統就是必然選擇。綠色生產經營管理系統主要由綠色融資、綠色投資、綠色信貸、綠色設計、“清潔生產”與“零排放”、綠色采購、綠色營銷、綠色教育、綠色管理、綠色(環境)會計等子系統構成。其中,環境會計是企業綠色生產經營管理系統中的環境財務經濟信息子系統。其目標與職能在于,真實公允地向政府、投資者、債權人等企業利害關系人,反映和監督企業在綠色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產生的影響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的信息,如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收益等。這樣就可較好地解決企業外部人(如政府、債權人等)與內部人(如內部管理層)在企業的生態環境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有利于企業外部人進行合理的投資、信貸、制定環境法規等決策,引導資源在市場經濟中的有效配置,也有利于企業內部管理層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降低市場風險。

            3.實施環境會計是正確計算“綠色GDP”的基礎。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政府對本國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計量與診斷的重要指標,是衡量一國經濟、生態與社會進步狀況的最重要的標準。隨著各國對可持續發展認識的深入,傳統GDP已暴露出諸多缺陷,如它未考慮經濟過快發展而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問題。可見,傳統GDP已不能真實地反映全球、國家或區域的發展情況,需要科學、合理地修正。普遍認為,應從傳統GDP中扣除不是真實財富積累的虛假部分,才是科學、可行的“真實GDP”,即“綠色GDP”。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的研究成果表明,綠色GDP=傳統GDP-自然部分的虛數-人文部分的虛數。

            近20年來,我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國內儲蓄率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但通過多年計算的平均值顯示,我國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取得的,并且這種代價至今仍存在于我國的經濟發展之中。可見,采用“綠色GDP”能真實反映我國國民財富的量與質,是據以采取措施防止資源過度消耗與生態環境惡化的迫切要求。國家在制定能源價格、資源價格、環境價格、生態補償規則、企業成本核算、綠色稅費額度、世貿綠色仲裁等宏觀調控制度的過程中,通過環境會計對微觀層面的企業的執行情況進行科學的核算、監督與反饋,從而為“綠色GDP”的正確計算提供真實的數據與信息,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基礎。

            4.實施環境會計是深化可持續發展觀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活動。實施環境會計是一項特殊的深化可持續發展觀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活動。這取決于環境會計的幾個主要特征:①具有眾多的信息使用者。根據環境會計的目標及相關規定,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應向政府以及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中間商、供應商、社會公眾等提供對決策有用的環境財務經濟信息。這就保證了環境會計具有十分廣泛的教育面。②定期提供環境財務報告。按照規定或慣例,企業應按年度和中期(如月、季、半年等)提供反映本企業環境與資源情況的全面、重要的信息。這樣能保證環境會計既有持續而經常的教育時間,又有充分而重要的信息量。③完整地反映企業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及其相互聯系。環境會計報告與傳統會計報告、人力資源會計報告等一并提供,便于信息使用者完整地了解企業的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情況及其相互聯系,為其理性決策提供依據。

            三、我國實施環境會計的對策

            1.以可持續發展觀作為環境會計的指導思想。近幾年來,盡管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企業對環境保護也有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尚未走出長期以來人們固守的視企業為“經濟人”或“新經濟人”的認識和實踐誤區,并未形成現代企業是“社會生態經濟人”的可持續發展觀。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對環境會計的研究還僅限于在傳統會計基礎上的局部創新,尚未系統地從經濟、生態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中,對環境會計進行實證性、規范性的深入研究與可操作性實踐。因此,應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將現代企業定位為“社會生態經濟人”;將研究視角從單一的會計學領域轉移到環境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與會計學有機結合的研究與應用上來;將微觀層面的企業環境會計與宏觀層面的“綠色GDP”有機統一起來,形成前者為后者提供基礎數據、后者為前者提供指導原則的互動機制。

        第6篇:綠色經濟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綠色發展;天津生態城;目標體系; 城市規劃; 綠色產業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0-0133-05

        1 綠色發展內涵

        綠色發展概念可追溯源至“可持續發展”[1]。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代表“世界環境與保護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指出可持續發展是“在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滿足當代人的需求”。1989年,英國經濟學家皮爾斯在《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次提出“綠色經濟”概念[2~4],指出通過發展綠色經濟可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綠色經濟被視為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具體實現途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2008)在《綠色經濟倡議》中也指出,“綠色經濟”指的是一個重新配置企業和基礎設施的過程,以提高自然、人力和經濟資本投資的回報率,而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自然資源開采和使用,減少廢物的產生和縮減社會不平等[5]。此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了“綠色增長”概念,指出必須轉變發展模式:從把環境保護看作經濟發展的負擔的發展模式,轉向把環境保護當作促進全球和國內經濟發展動力的發展模式。

        對于中國的綠色發展問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2002年發表了題為《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綠色發展,必選之路》的報告[5]。該報告首次提出在中國應當選擇綠色發展之路,綠色發展強調經濟與環境的發展高度統一和諧,是實現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我們認為,綠色發展是對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形象通俗說法。是對一切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可持續為特征的發展模式和途徑的總概括。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的基礎,城市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加強城市綠色發展,就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重要方向和出發點,以綠色的城市經濟增長來實現城市的持續化發展[6]。

        綠色發展的本質是科學發展[7],也就是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體系、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為目標,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廣泛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最終實現經濟社會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4]。走出一條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城市綠色發展道路(圖1)。

        2 國內外研究實踐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和城市化的迅猛發展,漸趨嚴重與復雜的城市問題迫使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摒棄以傳統褐色經濟為基礎的城市發展路徑,開始探索一條綠色的可持續的城市發展道路,即綠色城市發展道路。由于世界各國綠色發展實踐處在嘗試性階段,因而綠色發展的探索也不盡相同。

        庫里蒂巴(Curitiba)位于巴西南部的東南沿海地區,是發展中國家中唯一被聯合國命名的第1批“最適宜人居”的城市。為了改善20世紀50年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帶來的住房、交通、環境等問題,庫里蒂巴采取了漸進式開發戰略,以科學的交通帶動城市綠色發展的手段。采用“公交主導發展模式(TOD)”發展模式引導城市用地混合布局,強調減少機動車的使用量,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居住區的公共設施和交通設施能夠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經過20年的發展,庫里蒂巴形成了由5條交通主軸,快速線、支線、區際聯絡線等組成的一體化的公共交通網絡。而該市公共交通的經濟政策,也是保證其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圖2)。

        哈馬碧新城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東部,目前已成為瑞典現代社區綠色發展的代表,是可持續城市發展的典范之一(圖3)。哈馬碧模式體現在三個技術領域,即清潔能源、節水與清潔排污以及垃圾與材料循環利用,并通過規劃進行整合。社區清潔能源主要采用太陽能、垃圾發電和生物可再生能源?!肮澦颓鍧嵟盼邸狈矫嫱ㄟ^節水設備使人均用水量降到100L/d,約為該市人均用水量的50%;通過污泥處理實現清潔污泥和營養循環,95%磷被分離用于農業和林業,污泥中重金屬和其他有害物質減少50%;降水則通過管網、運河和沉降池系統收集處理后排入哈馬碧湖。所有垃圾分建筑、街坊和社區三級回收再利用,包括可燃垃圾,食物(生產沼氣和生物肥)、廢紙和包裝品等;垃圾收集工程由兩種“自動垃圾處理系統”完成,移動式系統針對住宅垃圾,由地下垃圾箱、地表收集裝置和真空吸式收集車組成,固定式系統則由地面垃圾箱、地下管道與中央處理站組成。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禁止使用壓縮木板、銅管和PVC管,只允許使用其他無毒害的塑料或不銹鋼管材。暴露在外的鍍鋅材料必須作涂料處理,盡量避免使用新挖的碎石和砂子,鼓勵使用回收材料。

        同樣,英國的貝丁頓零能耗社區則是以綠色低碳建筑帶動低碳社區、低碳城市建設,阿聯酋的馬斯達爾生態城以低碳能源帶動沙漠新城建設,我國的保定市大力發展低碳產業,推動城市綠色轉型發展。國內外城市在綠色轉型實踐中,結合本地實際條件,形成了不同的綠色發展思路和對策(圖4)。

        3 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3.1 綠色發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快速發展,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實現高速發展的同時,一系列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也逐步暴露: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強,增長過度倚重投資,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瓶頸不斷顯現,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展望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壓力仍然較大,但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為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我國必須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實現綠色發展方面下功夫。

        3.2 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將之放入“五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6]?;谏鲜稣J識,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中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以綠色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綠色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4 綠色發展實施對策

        天津生態城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一個重大的合作項目,經過7年的開發建設,目前8 km2起步區已經成為較為成熟的社區,綠色產業形成規模,公共配套漸成體系,就業居住人口已經突破5萬人。

        2014年10月,國務院《中國-新加坡天津生態城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實施方案》,標志著我國首個綠色發展綜合示范區正式建立,天津生態城的綠色發展綠色創新發展思路與對策將為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綠色轉型發展提供示范(圖5)。

        4.1 明確綠色創新發展目標體系

        天津生態城指標體系是中新兩國政府為指導生態城市規劃建設,通過學習借鑒世界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結合天津生態城實際,按照科學性與操作性、前瞻性與可達性,定性與定量,共性與特性想結合的基本原則,建立的量化的綠色發展目標。內容包括生態環境健康、社會和諧進步、經濟蓬勃高效、區域協調融合4個方面的22個控制性指標和4個引導性指標。指標體系體現城市發展方式轉變與政府管理事權和職能轉變。通過建立統一的綠色發展目標,在城市規劃的編制過程中,將綠色發展目標統籌落實,完善城市綠色發展規劃體系;在指標實施過程中,通過將指標體系層層分解,將相關控制指標納入到規劃體系和政府管理職能之中,使綠色發展深化落實到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中,形成不同領域目標一致、相互銜接、責任明確目標體系。同時,在指標分解實施的過程中,將綠色低碳前沿技術應用在實施路徑中,促進目標實現(圖6)。

        4.2 規劃先行,構建并逐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

        科學確定城市規模與格局,搭建綠色城市的基本框架。天津生態城用地面積30 km2,選址于河海交匯處,濕地特征明顯。為了減少生態城建設對所在區域生態環境的擾動,生態城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合理確定人口規模。在對土地、水資源條件評價的基礎上,綜合分析不同規模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及其碳排放量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關系,確定生態城常住人口控制在35萬人以下,使人類足跡最小化。同時充分尊重現狀自然本底條件,對生態城內的自然濕地實施嚴格保護,加強水體治理和生態修復,確保凈損失為零。結合河流和??跐竦匾巹澚? km2的生態用地,建設生態廊道,加強生態城內外部水系的聯通,構建區域一體化的生態體系,形成“一島三水六廊”的生態格局,“一軸三心四片”的緊湊型城市用地布局。三區合并后,統籌規劃承接區域性生態保護要求,進一步強化城市生態格局結構,優化城市布局,形成“河海環抱,水綠交融”的城市空間結構(圖7)。

        4.3 構建低碳型產業結構,實現生態城高新高質化發展

        生態城自身建設對生態環保技術和產品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將生態環保產業作為生態城的主導發展方向,建設具有活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產業體系,形成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低碳型經濟結構,符合國家對生態城的建設要求,也符合生態城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國內知名外院校合作機制,著力引進科技研發、應用制造型的科研院所,促進科技人才、科技資本的集聚,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建設技術和產品的交易市場,保護知識產權,規范交易行為,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市場環境,促進轉化應用。大力發展金融、服務外包、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生態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實施綠色招商,建立環境準入制度,設定產業門檻,完善綠色產業認證服務體系,構建低碳節能型的產業結構。

        4.4 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為生態城綠色建設提供支撐

        生態城貫徹“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加強建筑和交通節能,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低碳發展方式。

        (1)實施綠色建筑標準,加強建筑節能。建筑能耗約占社會總能耗的30%以上。為了降低建筑能耗,天津生態城確定了區內綠色建筑比例要達到100%的要求。為此,依據國家相關標準,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制定了生態城綠色建筑的設計標準、施工標準、評價標準以及相關的扶持政策,鼓勵節能環保型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在生態城的應用。通過加強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用熱計量、使用節能燈具等措施,減少建筑熱損失,降低建筑能耗。不斷優化建筑設計,鼓勵光電、光熱技術與建筑的一體化應用,積極探索綠色建筑的標準化設計和產業化生產模式,建設節能省地型住宅。

        (2)構建綠色交通體系,加強交通節能。城市交通能耗大約占城市總能耗的20%以上。發展低碳型城市,必須將發展綠色交通,降低交通耗能作為重要環節。生態城提出區內綠色出行比例不小于90%的發展目標,確立了公交主導、慢行優先的綠色交通模式。采用TOD模式,大力發展以軌道交通為主、大運量公交為輔的公交體系。設置公交專用道和路權優先制度,建設智能交通系統,保證公交暢通。合理布局公交站點和換乘樞紐,結合公共交通站點建設城市公共配套設施,形成覆蓋全城的安全、便捷、舒適的公交網絡,引導居民將公交作為出行的首選方式,減少對私人汽車的依賴。嚴格執行機動車排放標準,公交車輛全部使用清潔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生態城在用地布局上打破了傳統的功能分區方式(圖8),加強用地混用,將居住、就業與生活服務設施就近布置,每個居住單元周邊500 m范圍內,設置了生活服務設施和就業崗位,就近滿足居民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同時,結合綠化景觀建設,創造安全、舒適的慢行空間環境,形成貫穿全城的慢行交通網絡,實施無障礙設計,實現人車友好分離,滿足居民的健康出行。

        (3)優化能源利用結構,建設低碳型的能源體系。生態城內將全部使用清潔能源,實施清潔生產,使生態城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低于150t/百萬美元;重點發展太陽能、地熱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20%。大力發展太陽能光熱系統,太陽能熱水供熱量占生活熱水總供熱量的比例不低于60%;選擇適用的先進技術,推進太陽能發電,鼓勵采用風電一體化和風光互補技術,探索可再生能源并網運營模式。結合垃圾處理和污水廠的污泥處理,開發應用生物質能。合理開發利用地熱資源,分散供熱區內優先利用地熱為建筑供熱。加強余熱及淺層地熱的回收利用,積極采用熱泵、熱電冷三聯供技術,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耦合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強能源的梯級利用、綜合利用。結合機制體制創新,形成可再生能源與常規清潔能源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能源供應模式。到2020年,生態城人均能耗比國內城市人均水平降低20%以上。

        4.5 以能力建設為核心,創新綠色發展體制機制

        天津生態城率先探索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綜合考評機制,改變唯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的政績觀。建立包括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社會和諧等方面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定期對天津生態城總體規劃、指標體系落實情況進行評價,評價報告,作為衡量天津生態城發展的標準,逐步形成綠色發展評價機制。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食品安全等重要指標納入天津生態城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提高相關指標的比重和權重。天津生態城要建立起以指標體系為基礎的管理制度,強化綠色發展的價值導向。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應實行終身責任追究制度。

        5 結論

        城市綠色創新發展,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以城市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為統領,制定城市總體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將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層層落實,明確城市空間結構及產業布局,并以綠色建筑體系、交通體系、能源結構體系為支撐,同時將綠色發展指標納入城市管理體系,制定相關政策,實現城市綠色創新發展、實現城市“精明增長”。

        參考文獻:

        [1]胡鞍鋼, 周紹杰.綠色發展: 功能界定、機制分析與發展戰略[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24(1): 14~20.

        [2]王永芹.當代中國綠色發展觀研究[D]. 武漢:武漢大學, 2014.

        [3]張 露.湖北縣域經濟綠色發展路徑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 2015.

        [4]李志霞.綠色發展評價及實證研究――以山東省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 2013.6

        [5]霍艷麗,劉 彤.生態經濟建設: 我國實現綠色發展的路徑選擇[J].生態經濟,2011, 374(10): 63~66.

        [6]陸小成,馮 剛.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綠色發展研究綜述[J].城市觀察, 2015(3): 185~192.

        第7篇:綠色經濟發展報告范文

        綠色投資估計達到38%左右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深化蔓延之際,很多國家也紛紛把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作為克服國際金融危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戰略舉措。

        6月8日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行的首屆全球綠色經濟峰會上,中國企業聯合會會長、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忠禹說,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我國及時調整了宏觀經濟發展戰略,更加注重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落實到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進一步推進綠色經濟發展。

        “在去年推出的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中,直接用于環境和生態保護建設的資金就有2100億元。”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說。

        事實上,如果考慮到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結構和技術、災后恢復重建等方面投資中用于環境保護的投資或對環境保護有間接推動作用的投資,我國綠色投資為數可觀,按照國外機構估計可能會達到38%左右。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加速向綠色轉向,導向都是向綠色經濟來傾斜的。”出席首屆全球綠色峰會的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說,當前中國正在實施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這一經濟刺激計劃加大了資金向綠色經濟相關行業的投入傾斜力度,整個審批體制已經完全是向綠色經濟轉向,提高項目審批的環保門檻,要求項目必須是節能環保和高效的,否則不會予以批準,同時鼓勵開發新能源、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等,因此對中國的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前景保持樂觀。

        世界著名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在北京的題為《中國的綠色革命》的報告認為,在過去15年里,中國已經將GDP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4.9%,如果按照這個路徑走下去,那么在2030年前,石油進口最多減少30%―40%,煤炭需求減少40%,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減少50%,有潛力在未來20年構建“綠色經濟”。

        “在推進《京都議定書》的實施方面,中國無疑也是一個先鋒?!甭摵蠂_發計劃署國別主任南書畢(SubinayNandy)說,中國近年來積極將經濟發展和“綠色”聯系在一起,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有多個領域在全球扮演著“領先者”角色。例如在清潔發展機制方面,已成為最大的清潔經濟發展的主辦國,在全球4869個清潔經濟發展機制的城市中,中國占到2023個,“這在全世界是當之無愧的領先者。”

        作為全球領先的風電解決方案供應商,維斯塔斯擁有23%的全球市場份額。維斯塔斯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安信誠(LarsAndreAndersen)說,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并推動高科技綠色產業發展,維斯塔斯在中國短短幾年快速發展中就是很好的例證。2006年,維斯塔斯在中國只是一家有60名員工的小公司,而到2009年底,維斯塔斯招聘的員工將超過3000人,投資超過27億元人民幣,中國已成為維斯塔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一些參加峰會的中外人士認為,近年來,中國在包括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等技術創新領域的平穩進步,都使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成為新興的全球領先國家,未來的20年中國有可能站在全球“綠色革命”的最前沿。

        新型綠色產業培育力度不足

        “中國政府推動經濟綠色轉型的決心堅定不移。”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說,但今后的道路還很漫長,調整不合理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美國《商業周刊》中文版編輯總監李茸說,隨著環境污染事件的曝光、環保意識的形成,中國在發展綠色經濟方面已經開始“覺醒”,“非常明確地認識到必須開始行動了”,并表現出了相當的領導力和堅持力,但尚處于起步階段。

        首屆全球綠色峰會上,中外有關人士認為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細胞,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走綠色發展之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力量不容忽視。

        全球領先的特殊化學品公司朗盛集團亞太區無機顏料業務部總裁兼朗盛上海顏料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文廣(WolfgangOehlert)說,中國有大量的私營企業和小型企業,目前發展還比較吃力,很多在盈利方面都成問題,根本無暇顧及環保,這是一個主要問題?!爸袊駹I和中小企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角色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在綠色經濟發展方面其力量絕對不容忽視。”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的氣候變化特別顧問、氣候組織全球政策官員馬克?肯貝爾說,要讓民營和中小企業真正投入環保,政府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需要扮演,建議出臺更多的扶植民營和中小企業的政策,加大金融體系以及資本市場對環保、新能源產業的支持力度,將信貸資源向環保的企業、環保的項目傾斜。只有通過一系列的鼓勵支持政策,發動這部分企業的投資,中國才有真正可能發動全社會力量實現綠色經濟之路。

        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尚在觸底的過程中,需特別警惕發展重蹈覆轍。美國陶氏化學公司新興經濟體區域高級副總裁吉姆?麥克伊維尼(JimMcllvenny)特別提醒說,在金融危機帶來經濟增長減緩背景下,地方政府和企業受資金短缺和增長壓力影響可能忽視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需引起注意和重視,絕不能再走過去的短視發展老路。而應該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堅持走綠色發展的路徑,否則有可能把之前的成果抹殺掉。

        此外,一些與會代表認為,盡管我國綠色發展的戰略體系是先進的,但有關行動和措施的出發點和目標還停留在解決資源浪費和污染嚴重等初級發展階段面臨的基本問題上,新型綠色產業培育力度不足,建議以應對金融危機為機遇推動綠色投資,在著力解決“兩高一資”問題的同時,著力加快培育和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再生能源產業和環保產業,推動投資轉向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節能建筑、有機農業等“綠色經濟”領域。

        中國去年拒批156個總投資4737億元的“兩高一資”項目

        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說,2008年我國提高了電力、鋼鐵和石化等13個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條件,對不符合環境容量的要求、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批。2008年環境保護部對總投資4737億元的156個“兩高一資”項目不予受理、審批或暫緩審批,同時對環境問題突出、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行滯后的地區和企業實行了區域限批,暫停該地區和企業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工業建設項目的環保審批。

        第8篇:綠色經濟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河北省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預警;信息調查系統

        一、綠色預警指標體系建立的必要性

        中國當前面臨著一系列資源、環境與社會問題,特別是其中的資源與環境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盲目追求經濟高增長將會加劇環境惡化,資源枯竭,從而阻礙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并最終阻礙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吨袊G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最新測算結果表明,從環境污染治理的角度核算,如果在現有的治理技術水平下全部處理2004年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約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資10800億元(不包括已發生的投資),相當于當年GDP的6.8%。“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于當年GDP的3.03%(低估值)。這里的污染損失尚未包括大氣污染造成的清潔費用的增加、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顯而易見,中國經濟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非常沉重。

        “十一五”時期,是河北省經濟發展戰略機遇期,加大經濟技術開發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為河北省發展經濟,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模式,但也成為環境污染與能源耗費的重點對象。河北省目前還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初始階段,能源消耗以煤炭為主,產業發展以資源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為主,資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笆濉逼陂g,全省經濟快速發展,其中高能耗、高物耗的火電、鋼鐵、建材等行業更是過熱發展,而污染治理進程緩慢,海河流域污染防治計劃完成率不足50%,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等均沒有全部完成??梢姳仨毺幚砗媒洕D―能源――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對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綠色預警指標體系,推行綠色GDP核算體系,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源泉。為未來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環境保護提供預測和可行方案。

        二、河北省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分析了河北省及其他一些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總體狀況和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將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預警指標體系分為四個分系統:信息指標系統、信息調查系統、綠色監測預警模型、綠色預警專家委員會等。

        (一)信息指標系統的選擇

        現行的GDP經濟核算體系和統計方法中,沒有把環境的投入(包括自然資源的投入、生態系統的投入和環境容量的投入)計算在內,忽視了資源損耗和環境退化等難以計量的社會經濟發展成本,因此得出的經濟數據是片面的,不能全面反映一國或一地區當前和將來的凈福利變化。所以在指標選擇時,我們采用綠色GDP核算體系,從實物量和價值量兩方面核算資源環境損耗,選擇的宏觀評價指標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評價指標均由資源產出指標、資源消耗指標、資源綜合利用指標、廢物處置量指標四大部分構成。

        1.資源產出指標: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資源(包括:煤、石油、鐵礦石、十種有色金屬礦、稀土礦、磷礦、硫礦、石灰石、沙石等)所產出的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計算)。該項指標越高,表明自然資源利用效益越好。

        2.資源消耗指標:主要描述單位產品或創造單位GDP所消耗的資源,該類指標反映了節約降耗,推進“減量化”,從源頭上降低資源消耗的情況。該項指標越低越好。

        3.資源綜合利用指標:主要反映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城市生活垃圾等廢物的資源化程度以及反映傳統的五大類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狀況,體現了廢物轉化為資源、節約使用資源、循環利用資源的要求,即“資源化”的成效。

        4.廢物排放(處置)指標:主要用于描述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二氧化硫和COD的最終排放(處置)量,該類指標反映了通過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降低廢物最終排放(處置)量、減輕環境污染的成果。

        (二)信息調查系統

        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信息統計調查體系主要是由經濟技術開發區抽樣調查、城鎮經濟技術開發區登記調查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狀況觀察點調查三個方面構成。

        經濟技術開發區調查主要是從宏觀經濟運行角度,統計比較真實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與能源耗費和河北省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整體狀況以及影響經濟技術開發區狀況的相關因素,為政府進行宏觀經濟決策服務。

        城鎮經濟技術開發區登記調查主要是從微觀管理的角度,統計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與能源耗費基本狀況,為政府實施具體政策提供依據。

        經濟技術開發區狀況觀察點主要是在全省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與能源耗費狀況比較嚴重的地區或行業設點,通過典型調查隨時了解重點地區能源耗費狀況。

        (三)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監測預警模型

        具有時間序列特征的綠色核算可以用于對經濟增長與環境進行預警,所以建立以經濟――能源――環境為核心的綠色預測預警平臺。這個模型體系的目的是對經濟增長與環境可持續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預警,并針對不同“情景”提供不同的政策建議。該模型在投入產出表基礎上,運用計量經濟模型預測經濟增長和部門結構的變化,分析預測能源消費和污染物排放量的變化,以及治理污染所需的投資,從而分析與預測經濟增長和環境的中長期變化趨勢。把這一變化趨勢與設定目標相比較,得出預測預警的結果。最后依據這些分析和預測結果,提出確保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與環境調控政策建議。

        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監測預警模型分為警報模型和預報模型。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監測預警模型是由經濟、能源和環境三個子系統構成:

        經濟模擬子系統主要由收入分配、消費、投資、進出口、財政、就業、最終需求形成、總產出等模塊組成。該子系統對經濟技術開發區各行業產值、增加值、產品產量和產品銷售量進行預測。

        能源模擬子系統根據經濟子系統對經濟發展各項指標的預測結果,并結合部門能源消耗系數,對各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部門能源消耗總量及結構進行預測。根據人口增長和居民能源消耗系數,預測居民生活能源消耗量及其結構變化。

        環境預測模擬子系統通過經濟預測模型輸出的行業產值、增加值,產品產量、銷售量等指標,與經濟模擬子系統對接,預測廢水產生量、水污染物產生量、大氣污染物產生量、固體廢物產生量等指標。與環境污染控制目標結合,預測這些指標的削減量和排放量,并作為污染治理預測模型的輸入反饋到經濟模擬子系統,分析污染治理投資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對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預警三個子系統經濟數據統計調查和經濟技術開發區信息指標綜合分析的基礎之上,通過合理確定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警戒線而建立起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預警模型。

        首先,合理確定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警戒線,其實質是如何從宏觀經濟、環境污染狀況、能源耗費狀況等方面綜合研究確定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經濟效益的具體情況。目前確定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警戒線主要有德爾菲法則、社會問卷調查等方法。綠色警戒線確定下來以后,即可以根據相應的警戒線劃出相應的警戒區域,如綠燈區域、黃燈區域、紅燈區域,為警報模型和預報模型打下基礎。

        其次,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警報模型,觀測當期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增長與能源耗費、環境污染狀況。在警報模型中,主要是通過測算當時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增長與能源耗費、環境污染狀況并與相應的警戒區域相對照,判定不同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發展狀況的警情。目前一般采用合成指數法、離散指數法和單一指數法三種方法。

        再次,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預報模型,預測未來一定時點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增長與能源耗費、環境污染狀況。目前一般采用等量增長法、回歸模型法兩種方法。

        (四)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監測預警領導機構和專家委員會

        第9篇:綠色經濟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綠色會計,可持續發展,問題,建議

        作者:劉佳怡,陳書哲

        1、綠色會計的概述

        1.1綠色會計的概念

        綠色會計又稱環境會計,它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將環境科學、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傳統會計等結合起來,以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計量、記錄環境污染、防治和開發的成本費用,并且輔之以實物計量和文字表述,從而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經濟效益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最終達到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1.2綠色會計的特征

        綠色會計中考慮了環境因素,因而其特征有別于傳統會計。1、周期和經濟業務難以確定。環境因素的加入使得經濟業務的周期較為復雜并且難以計量。2、多方面揭示和報告信息。綠色會計的財務報告中既要揭示財務信息也要揭示非財務信息。3、研究的方法多。綠色會計不再僅僅涉及經濟學與數學的計算,還涉及到社會學、環境學等學科。

        2、綠色會計與傳統會計的區別

        2.1涵蓋的信息使用者不同

        綠色會計所涵蓋的信息使用者多于傳統財務會計。傳統的財務報告使用者大多數是與企業有著緊密聯系的單位或個人。他們數量少,并且只關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對環保方面的關注甚少;而綠色會計則不一樣,由于考慮了環境因素,因而對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不僅要求與企業相?P的單位和個人參與,而且要求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

        2.2成本核算不同

        傳統財務會計核算就與經濟活動有關的成本。這種核算局限于企業在整個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經濟成本,會導致企業只考慮眼前利益而忽略可持續發展;而綠色會計的成本是按照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來確定的。既是對經濟成本的反映,也是對非經濟成本的反映。

        2.3核算目標不同

        傳統會計核算的目標是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從而不考慮環境效益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而綠色會計的目標是要達到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均衡發展,從而提高社會的總體效益。

        3、綠色會計與可持續發展的聯系

        當前社會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發展經濟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不斷的沖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給社會的持續發展帶來了挑戰,我們不得不反思一昧追求經濟發展、破環生態環境,這種做法的錯誤性。在這種前提下,環境氣候問題引起人們的廣泛高度關注,在原有的會計基礎上建立綠色會計的想法成為共識,企業在財務報表中對環境信息的披露已經迫在眉睫。我們希望通過環境信息的披露迫使企業關注環境問題,不要再繼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了。我們也要借助綠色會計這一種新的會計核算來加快政府和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讓綠色會計為經濟的可持續經濟提供決策,從而緩解甚至解決環境的各種問題,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綠色會計在可持續中發揮的作用

        4.1能改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

        盡管我國政府加大了對環保方面的資金投入和制度建設,還是存在著許多生態問題,筆者認為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和企業沒有把環境指標納入經濟發展指標中,沒有看到改善環境質量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而通過綠色會計的實施,則可以加強政府和企業對環境資源和環保責任進行計量和控制,從而改善環境。

        4.2可指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都希望能購買綠色產品,基于這種市場需求,迫使企業為了生存和搶占市場只能開發許多綠色產品,不斷改進自己的技術。企業要達到這個水平必須增強自己的環保意識,細化環保投入和產出的計量,計量和確認各種環境收益或損失。從而為實現企業的目標、產品的轉型升級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

        5、綠色會計實行中存在的問題

        5.1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值得肯定的是我國已經逐漸意識到了環境對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有關綠色會計的相關問題還只是停留在專家學者的文章中。連可操作性的綠色會計準則都沒有,怎么能將綠色會計用于實際工作中。

        5.2企業對綠色會計的重視不夠

        企業的重心依舊放在經濟發展上,沒有重視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聯系,設立的有關綠色會計的科目較少,再財務報表中也很少披露甚至不披露與環境問題有關的事項。

        5.3環境執法不嚴

        由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總體環境保護二者存在沖突,造成了相關環保法律執行不嚴格,讓企業在鉆環境政策的漏洞。環境執法不嚴和相關的工商管理松散,二者共同形成了企業實施綠色會計絆腳石。

        5.4綠色會計專業人才缺乏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對綠色會計的研究工作主要由專家和學者來完成,再加上高等學校較少或沒有開設與綠色會計的相關課程和業務培訓,這導致企業中綠色會計方面的人才缺乏,企業在實際工作中無法運用綠色會計,這也是實行綠色會計的工作障礙之一。

        6、改進綠色會計的建議

        6.1完善相關會計制度

        我國現行會計制度與準則中缺少綠色會計有關內容,應該將涉及會計的內容加入其中,設立綠色資產、綠色負債等有關科目,規范相應的綠色會計處理方法,增強綠色會計理論基礎,并用綠色會計理論來指導實際工作。

        6.2設立綠色會計的專門權威性機構為了緊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國家戰略,我國應立即開展各項綠色會計工作,而事實綠色會計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設立綠色會計的專門權威性機構,這個機構要承擔起確定綠色會計準則、開展綠色會計試點工作等。筆者建議這個機構可以由財政部牽頭,由中國會計學會、中國總會計師協會負責,組建一個綠色會計發展改革委員會,并邀請一些法律專家、經濟學家、環保專家、會計工作者等參加,使之成為委員會的委員,彼此之?g相互配合共同為綠色會計么發展出力,加快綠色會計理論研究及付諸實施的進程。同時與政府部門密切配合,對綠色會計施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發揮政府部門的監管和調節作用。

        6.3對綠色會計進行宣傳教育

        綠色會計對社會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個會計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一個環境問題。過去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我們不能以片面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效益,也不能為了片面保護環境而忽略經濟發展。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再現在這個時代已經行不通了,環境破環帶來的惡果我們已經體會過了。所以我們必須對綠色會計進行宣傳教育,提高企業和社會公眾的綠色會計和環保意識,將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有機地聯系起來,力求做到兩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而且綠色會計的宣傳和教育能夠提高社會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綠色會計盡快被公眾、企業和市場所接受。

        6.4培養綠色會計專業人才、提高人員素質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日本天堂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热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麻豆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 | 亚洲中文精品有码视频在线 | 思思久久99热只有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