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產品網絡營銷計劃范文

        農產品網絡營銷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產品網絡營銷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產品網絡營銷計劃

        第1篇:農產品網絡營銷計劃范文

        關鍵詞:農產品網絡營銷;問題;對策

        1開展農產品網絡營銷的意義

        網絡營銷使得農產品在營銷的各個環節可以有機的整合在一起,運用現代的通信網絡技術和手段,可以擴大信息交互的渠道和深度,對農產品的生產和營銷具有深遠的影響。

        a.增加銷售機會。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和時效性,極易隨著農業生產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不利于農產品的順利銷售,造成廣大農戶錯失良好的銷售機會,給農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互聯網平臺能夠幫助農戶及時了解農產品需求信息,也能夠讓消費者充分了解到農產品的品種、數量、供給情況和價格波動信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農產品銷售者提供了更多的銷售機會。

        b.降低銷售成本。通過互聯網農產品信息不需要投資大額的固定資產,農戶可利用互聯網平臺及時、準確、經濟、全面的收集和相關信息,生產者可以繞過中間環節直接與消費者進行無縫的交互,自主交易,減少了交易雙方的成本和中間環節的附加成本。

        c.有利于品牌的樹立和推廣。利用網絡平臺展示商品、生產者形象,有利于產品和生產者品牌美譽度的樹立和推廣,有利于培養產品品牌的忠誠者和消費者。

        d.有利于生產決策。農產品營銷者通過互聯網可以快速獲取市場供求信息,便于他們對市場供需情況進行綜合、有效地分析,方便農產品營銷者更好地把握市場的變動與消費者的需求,根據市場的動態制定或修改生產計劃和營銷策略。

        2我國農產品網絡營銷存在的問題

        a.農業信息化建設落后。雖然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農業信息化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飛躍,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仍處在一個相對落后的階段。首先,農村信息網絡基礎建設仍然薄弱,許多農戶和農業企業在計算機和網絡配置的水平上,落后于農產品網絡營銷順利實施的要求;其次,對于農產品信息存在較大的隨意性、盲目性,造成農產品信息資源的質量下降,信息的精度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目前,針對農產品信息管理措施較少,農產品信息管理呈現出無序、混亂的狀態,這不僅給農戶和企業收集信息設置了障礙,也導致用戶對農產品網絡營銷持有懷疑的態度。

        b.農產品物流體系不健全。物流配送是開展網絡營銷的必要保障,而針對農產品網絡營銷開展的農產品物流配送要求遠高于普通產品。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配送環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農產品不同于普通產品,大部分農產品幾乎都具有生鮮的特點,尤其是鮮活農產品,其保鮮期短、極易變質腐爛,因此對物流配送的速度、效率和保鮮條件都有較高的要求。而為了節約成本,我國農產品物流配送多采用常溫或者自然形態為主,造成了農產品在物流配送過程中損失較大。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轉運等物流配送環節上的損失率已經超過30%,這個數字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6倍,對農產品網絡營銷的順利開展極為不利;二是我國農產品生產較為分散,農業生產的組織規模小、地域分散,不利于形成規模經濟及農產品的迅速集合,給農產品集中配送增添了難度。

        c.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調查表明,農產品在進行網絡營銷和宣傳的過程中,標準化程度高、具有品牌影響力、綠色純天然、無公害、易配送的有機農產品更容易受到消費者的親睞,但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標準化建設工作尚處于不完善階段、標準化程度低,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標準化體系。我國農業生產體現出分散、規模小的態勢,許多農業生產者“各自為主”,所提供的產品存在較大的差異,標準化幾乎無從談起,許多農業生產者自身對產品標準化缺少基本的科學認識,沒有意識到實施標準化能夠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些都導致了農業標準化進程難以推進、規范化管理難以實施。

        d.農產品網絡營銷人才匱乏。部分農村人口文化程度較低,對于計算機、互聯網的認識和應用還比較有限,甚至有的人一輩子都沒有用過電腦,沒有體驗過互聯網帶來的便利,部分農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還沒有適應全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這部分農戶難以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來進行農產品網絡營銷和推廣。農產品網絡營銷要求相關人員不僅要具備計算機網絡知識、網絡營銷技能,同時還要熟悉農村和農產品的特點與性質,而這樣的人才在有的地區還比較匱乏。因此,農產品網絡營銷人才的匱乏也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網絡營銷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

        3對策

        a.強化政府部門的領導。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發展不是靠某個行業就能實現的,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經濟的很多環節。因此只有政府相關部門統籌安排,農產品網絡營銷才能順利發展。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制定全國農業網絡營銷的體制框架、市場規范、法律體系等等,用它們來規范企業的網絡營銷行為,促使我國農產品網絡營銷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b.完善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網絡營銷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計算機網絡,政府部門應當在尚未普及計算機網絡的區域,積極創造條件,發展并完善計算機網絡基礎設施,實現網絡進村到戶,方便農戶能夠使用互聯網隨時隨地農產品信息。

        c.加強農產品網絡營銷人才的培養。目前人才缺乏是困擾農產品網絡營銷發展的一大限制因素,既了解農產品又熟悉網絡營銷的專業人才遠不能滿足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大農產品網絡營銷人才的培養力度。首先,可以通過普及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讓農戶從傳統的思想中走出來,認識到開展網絡營銷對促進農產品銷售及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并逐步掌握網絡營銷的基本技能;其次,對于接受新事物較快的年輕人,正確引導他們利用所學的網絡營銷知識和技能針對農產品開展網絡營銷,服務廣大農民和農業企業,為加快我國農產品網絡營銷的順利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d.做好農產品網絡信息的收集和維護工作。農產品網絡信息是開展農產品網絡營銷的基礎,加強對農產品網絡信息的收集和維護,有助于廣大農戶和農業企業第一時間掌握農產品市場的需求和價格變化,及時調整網絡營銷策略,有針對性地制定具有針對性強、時效性高的營銷策略,為農產品網絡營銷的順利開展提供依據。

        e.完善農產品配送體系。良好的配送體系是農產品網絡營銷順利開展的保障,針對不同的農產品,從采摘、分揀、包裝、配貨、運輸等配送的各個環節入手,結合農產品的存儲運輸要求,完善現有的農產品配送體系,確保農產品網絡營銷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車愔.中國農產品網絡營銷的問題與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20):4638-4640.

        [2]周正平,丁家云,江六一,等.基于網絡營銷視角的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3):148-152.

        [3]王鳳旭,賈保先.電子商務環境下農產品網絡營銷策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4):2391-2392.

        [4]王碩非,孔慶文.我國農產品網絡營銷體系構建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5):15192-15194.

        [5]潘經強.河南省農產品網絡營銷績效評價及推進路徑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14):3021-3024.

        [6]王煥森,管孝鋒,黃海龍,等.浙江省農產品網絡營銷發展趨勢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2(9):1335-1336.

        第2篇:農產品網絡營銷計劃范文

        關鍵詞:農產品;網絡營銷;“PBCG”聯動網絡營銷

        本文系浙江省供銷社項目《農產品“PBCG”聯動網絡營銷模式的構建》(12SS22)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8月22日

        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的生產必須滿足需求導向,只有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和因特網技術,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敏銳地捕捉到消費者的需求信息,以恰當的方式銷售符合需求的農產品,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農產品網絡營銷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關鍵。目前,我國農產品營銷體制比較單一、陳舊,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發展。網絡的出現為農產品的營銷提供了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手段,利用網絡我們可以更加敏銳地捕捉到消費者的需求,及時發掘潛在客戶并與消費者更進一步地溝通,同時用恰當的方式為其提供合適的農產品,以促進自身的發展和壯大。

        一、農產品網絡營銷的涵義

        農產品的網絡營銷主要是利用互聯網開展農產品的營銷活動,包括網上農產品信息、市場調查、促銷、交易洽談、付款結算等活動。因為是農業生產銷售與現代化信息手段應用的結合體,所以農產品網絡營銷又被形象地稱為“鼠標+大白菜”式營銷。

        實行農產品網絡營銷,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及時了解國內外農產品的品種、數量、供求情況、價格變化等信息,也可以在網上實現農產品的交易,從而為農民提供廣闊的商機。我國各地方政府都建立了本地的農業信息網,從農業部到各地方也都開通了網上展廳,用多種文字展示各地名優特新農產品,有很多地方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了網絡營銷的嘗試,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浙江是一個特色農業大省,茶葉、食用菌、柑橘、蜂產品、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等產量在國內均居前列,各類經濟作物的種植總面積近2,000萬畝。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浙江糧食產量為770.67萬噸,產茶16.27萬噸,水果701.31萬噸,蔬菜1,788.81萬噸,棉花2.94萬噸,油料39.47萬噸,柑橘190.78萬噸。近年來,浙江省農產品營銷組織穩步發展,營銷能力不斷增強,推廣成效日益明顯,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基于網絡進行農產品營銷模式和營銷策略的創新,是全球化背景下解決農產品流通難題、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關鍵之一。

        二、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構建思路

        網絡營銷最常見有三種模式,即B2B、B2C和C2C。B2B即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商務模式,從企業到企業,買賣雙方都為企業。B2C即為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形式。這種形式的電子商務一般以網絡零售業為主,主要借助于Internet和獨立網店系統軟件開展在線銷售活動,同時也是企業或品牌推廣的一種新形式。C2C即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電子商務。三者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

        農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其在網絡營銷過程中要注意庫存能力及物流的及時性。而B2B和C2C營銷模式缺少對農產品庫存能力和物流及時性的考慮。B2B進行交易的用戶關系較穩定,交易時商品品種少、交易次數少、交易額大,C2C進行交易時用戶多且身份復雜,關系較不穩定,交易的商品品種多、交易次數多、交易額小,B2C則處于二者之間。而農產品網絡營銷交易品種眾多,交易周期有限制,交易額可大可小,農戶同消費者和商家產生聯系,用戶關系將更為復雜。

        由此可見,B2B、B2C、C2C僅是點對點的連接,很難適應農產品進行網絡營銷,有必要為農民設立專門的網絡營銷平臺。三種模式有相似之處,同時農民同廠商(B)和顧客(C)都有聯系,可使農民、商家和顧客相連形成“PBC”模式(P是農民英文“Peasant”的縮寫)。農民的弱勢地位,為保證其權益,在納入網絡營銷體系過程中,還需加強政府監督。因此,構思以農民為基點,使B2B、B2C、C2C以及B2G和C2G相互連接形成立體化的聯動網絡營銷——“PBCG”聯動網絡營銷模式。

        三、構建“PBCG”模式的潛在障礙

        “PBCG”模式所涉及的參與體諸多,在其構建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障礙。

        1、農村、農業信息化人才和營銷人才缺乏。目前,農村農戶信息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缺乏信息化建設的高級人才,農戶的生活習慣、工作方式、價值觀念未能跟上全球信息化發展的趨勢,對電腦、高科技通訊、網絡的應用也十分有限,尤其是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開發能力和高水平應用能力的人非常有限。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調查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農村網民僅占全部網民的27%。說服更多農村網民加入“PBCG”網絡,既需平臺商拿出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也需政府部門做大量引導工作。

        2、農村、農業網絡基礎設施薄弱。我國城鄉之間的“信息不平等”和“數字鴻溝”非常明顯,農村的信息網絡基礎盡管近幾年有較大發展,但仍很薄弱,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營銷決策時還要支付信息的獲得成本。大多農戶,甚至農業龍頭企業在計算機和網絡的配備水平上,跟農產品網絡營銷的順暢實施有一定差距。“PBCG”模式將有很多相關群體參與,其運作程序更為復雜。

        3、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有研究表明,有標準規格、易配送、為消費者所熟知的產品,在網絡進行宣傳和銷售的效果會更明顯,但我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都不高,在品質、無公害、綠色化和品牌化方面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規模小,不利于標準化生產。浙江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較低,也嚴重制約了農產品的規模化流通。目前,加工消耗的農產品不到總量的25%,加工水平低下,產品包裝粗糙。同期比較,浙江省經濟總量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全國第12位躍到目前的第4位,但食品加工業卻由第5位退到第9位。大部分農村仍然是農戶“各自為政”,戶與戶之間生產的農產品無論在類別、品種還是管理技術、操作規程方面都存在相當大的差別,結果是規模優勢難以形成,規范化管理不能實現,標準化生產也很難實施。

        4、配套法律法規問題。網絡營銷是近年來興起的商業模式,我國還沒有一部關于網絡營銷的法律規范,但網絡營銷所帶來的糾紛不可避免,網絡營銷中交易雙方時空分離,必然會帶來產品質量、信用安全、隱私保護、法律糾紛等問題,尤其是鮮活農產品糾紛。如何界定責任,如何賠付需要有統一的法律標準來規范。

        四、“PBCG”網絡模式構建框架

        “PBCG”模式將實現營銷主體“點、線、面、體”的立體結合。一方面為農產品營銷提供新的思路,深化了農村信息化進程實質問題;另一方面實現了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的跨時空、交互式、整合性、經濟性、技術性有機連接,在關系營銷思想盛行的今天,為交易各方從零和博弈走向競爭雙贏,進一步實現聯動互贏提供了可能性。

        第一,基礎構建階段。實施初期,“PBCG”運營商的主要任務是基礎設施的構建,通過各種宣傳和適當的政府引導,鼓勵和吸引廣大農戶加入該平臺,實現農戶、商家、顧客及政府的有效對接。

        第二,以銷定產階段。以銷定產階段運營商的主要任務是將消費者信息進行整理分類,并將市場信息送達至農民,以便使農民根據消費者的信息,以市場為導向,有目的地進行生產及勞務輸出。

        第三,以產促銷階段。此時運營商的主要任務是幫助農民將其產出的剩余的農產品信息(或勞務信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宣傳廣告,以尋找消費者實現銷售,并以此通過實際行動吸引更多的農民加入進來。

        第四,產銷協作階段。此時農戶和購買者基本上形成一定的產銷協作關系,農戶按購買者的訂單有計劃地進行生產活動,購買者通過和農戶簽訂產銷協議有計劃地開展經營,運營商的主要任務是對已形成的聯動模式進行維護。

        第五,戰略聯盟階段。此時已具備一定規模,農戶、商家、消費者、政府部門相互依存、相互協作。金融、通信、物流等相關部門的大量加入,促進形成戰略聯盟。

        “PBCG”在滿足各方信息共享同時,也滿足政府對信息上傳下達,管理扁平化的要求,實現了農、工、商、政結合及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聯合。“PBCG”網絡營銷模式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雖然這一新興營銷方式在農產品的營銷實踐中還面臨著諸多制約和障礙,但隨著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和消費觀念的不斷轉變,我國農產品網絡營銷必將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倪東輝,程淑琴.我國農產品B2C網絡營銷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1.9.20.

        [2]程佳聰.農產品的網絡營銷現狀與發展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9.3.

        [3]解蕙.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J].經營之道,2010.9.

        第3篇:農產品網絡營銷計劃范文

        (一)綠色食品研究方面

        有機食品是目前國際上對無污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國外沒有綠色食品的概念,只有對有機食品的研究,綠色食品是中國政府主推的一種認證農產品,它有綠色AA級和A級之分,而其AA級的生產標準基本上等同于有機農業標準。綠色食品是普通耕作方式生產的農產品向有機食品過渡的一種食品形式。有機食品是食品行業的最高標準。國外對有機食品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初,1908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E.H.King教授出版的《四千年農民》闡述了中國2000多年傳統農業施用人畜秸稈、糞肥、河泥等有機肥料進行農業生產經驗。1915年英國的微生物學家A.Howard通過研究證明了施用有機質可以培育良好的真菌活動土壤環境。1924德國成立世界第一個有機農業組織—Demeter。1938美國的J.L.Rodele開辦了有機農場,并于1942年出版著作《有機園藝和有機農業》,書中除了提倡有機施肥外,還提出要借鑒中國傳統農業中的“間、套、輪”的耕作制度,可以避免農作物對有限營養的競爭,有益于防止病蟲害,改善土壤營養平衡等。理論成果研究豐盈的同時,如今發達國家的有機食品產業已初具規模,市場運行機制成熟且需求量較大,相關法律法規完善,進入20世紀90年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全球的共同響應,可持續農業的地位也得以確立,綠色食品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其發展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無論是在規模、速度還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質的飛躍。這一時期綠色食品產業的主導由政府轉入了民間,慢慢地形成了綠色產業。這一階段營銷理論的運用發揮得淋漓盡致,服務營銷、網絡營銷尤其是綠色營銷等策略都運用到綠色食品行業的發展。

        (二)網絡營銷模式研究方面

        相對于國內而言,國外網絡營銷研究和實踐起步較早,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國外在網絡營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戶關系管理、網絡品牌、網絡營銷基本原理以及網絡營銷戰略等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的理論成果。美國學者沃德•漢森,作者第一次較為全面和系統闡述了因特網給營銷帶來的變革,闡述了網絡營銷的框架以及網絡營銷的具體實施策略,剖析了網絡營銷的基本原理,并于2001年出版了《網絡營銷原理》一書。Afuah認為,電子商務的業務模式就是一個公司利用互聯網持續賺錢的能力。耶克爾、艾倫、卡寧在其《一對一網絡營銷》書中闡述了“一對一網絡營銷”的含義和開展技巧與策略。美國學者AllanAfuah和CbristopherL.Thcci博士認為,商務模式具體體現了公司現在如何獲利,以及在未來長時間內的計劃,它可以歸結概括為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價值、規模、收入來源、定價、關聯活動、整合運作、各種能力、持久性等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連接環節和系統的“動力機制”。電子商務模式也是一個系統,它也包括了上面所說到的各個部分,除此而外在電子商務模式中更為突出的一點是它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的特性來獲利。艾露斯•庫佩在2002年出版的《網絡營銷學》中闡述了互聯網環境下營銷活動理念,介紹了互聯網與營銷的相互關系,為經營者在互聯網環境下開展經營活動提供理論支持和技術參考。英國作者戴夫•查菲等在2004年出版的《網絡營銷:戰略、實施與實踐》書中闡述了企業營銷人員應具有的網絡管理技能;是否有新的模型和戰略可以用于開發這種新的媒介;互聯網對現有的營銷模式的影響度,包括市場變化的特征和網絡營銷操作中的相關知識。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一)綠色食品營銷研究方面

        歷經20多年的發展,我國綠色食品產業已從政府發動、技術先行、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逐步轉向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技術為依托的產銷結合的發展模式,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經營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于營銷觀念滯后等因素的影響,各綠色食品生產區域并未建立絕對優勢,相對的技術優勢、資源優勢、規模優勢仍未轉化為經濟效益。相對于國外而言,我國綠色食品產業起步相對較晚,營銷模式和策略亟待完善。黑龍江省的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尚處于發展初期,在之前的綠色食品探索中,主要精力在研發和生產綠色食品,做好綠色食品的管理和認證工作,綠色食品市場營銷問題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近年來黑龍江才把綠色食品營銷做為工作重點,逐漸增加了對綠色食品優越性、安全性、營養性宣傳與推廣。我國的學者和專家開始從不同視角研究和探索綠色食品市場開發問題,研究視角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劉連馥根據綠色食品在實踐發展中的出現問題,研究了如何培育綠色食品市場的問題。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張志華提出綠色食品市場發展的有關對策,并集中對綠色食品消費市場發展相對滯緩問題進行了探討,指出綠色食品生產企業過分依賴傳統的商業流通渠道,且兩者協作關系并未建立。武漢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陳濤、王新彪、潘楚六提出了努力建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注重綠色食品的生產,逐步建立和完善從生產到加工、儲存、運輸、零售等環節在內的綠色市場營銷渠道,并逐漸趨于系統化。東北農業大學的謝長青認為綠色食品銷售的主渠道應是綠色食品市場體系建設的成果,在綠色食品市場建設相對滯后的情況下,比較現實的選擇是借助已有的農副產品和食品市場開展營銷,伴隨綠色食品的加快發展,綠色食品企業可以協同共創區域品牌。哈爾濱商業大學王德章、李翠霞研究發現培育和發展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網絡;加大扶持生產、加工、企業和加強市場準入等方面入手,其中轉變觀念和與世界市場規則接軌尤其重要。針對黑龍江綠色食品市場營銷網絡建設方面,提出建立和發展綠色食品營銷網絡要從加強市場管理力度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東北農業大學的郭翔宇教授就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營銷過程中如何加強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等問題進行探討,提出營造宏觀環境,健全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加快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黑龍江省綠色食品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張希良主任對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現狀及發展發展對策進行探討,提出了提高全民綠色意識,建設高標準綠色基地等加快綠色食品發展的8項對策。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馮明宇、張慧琴提出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營銷問題及對策,問題表現在缺乏全方位廣告宣傳與促銷手段、未能很好地利用營銷網絡、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知名品牌較少,沒有產生品牌效應、缺乏完善的檢驗、檢測和監督系統。黑龍江省農墾經濟研究所孟昭春與黑龍江省農墾綠色食品辦公室李陽提出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市場營銷現狀及若干對策,對策包括:強壯市場營銷主體、謀劃市場營銷競爭戰略、拓寬聯合營銷途徑、開拓綠色食品國際市場。

        (二)網絡營銷模式方面

        黃敏學于2000年出版了《網絡營銷》一書,該書系統地探討了有關本土企業的大量案例,對傳統營銷理論和營銷策略賦予新的內涵,對網絡營銷給出了新的定義,結合傳統營銷理論框架對網絡營銷進行了較系統、全面地研究,提出網絡營銷是一種新方法和新理念的營銷。李麗于2001年出版了《網絡營銷》一書,此書從網絡營銷的產生進行介紹,并闡述了網絡營銷的常見模式、網絡營銷產品以及網絡營銷系統的一般特征等,也較為全面地系地分析了網絡營銷的內涵。田英偉于2009年出版了《網絡營銷》,該書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網絡營銷的三種典型模式為載體,分別闡述了CTOC、BTOC、BTOB三種網絡營銷的模式實施步驟與程序。王汝林同年出版了《網絡營銷戰略》一書,該書論述了多種網絡營銷實戰戰略、方法,批駁了網絡營銷中的一些錯誤觀點,介紹了多種可操作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馮英健出版了《網絡營銷基礎與實踐》一書,該書闡述了大量具有實用價值的傳統網絡營銷方法和思想,并首次揭示了營造網上經營環境是網絡營銷的實質,同時提出建立了完整的網絡營銷方法體系和網絡營銷職能。解蕙針對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及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分析了農產品的網絡營銷模式,并提出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發展趨勢。連維針對我國農產品網絡營銷的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農產品網絡營銷的四種模式,分別是農產品目錄模式、農產品電子商店模式、農產品虛擬社區模式、以社區為主的農產品營銷模式。趙成柏對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進行了分析,提出網絡營銷創新模式包括:網上農貿市場、網上農產品專業批發大市場、網上連鎖店、基于產品和服務的特色營銷、基于市場細分的目標市場。

        三、結論

        第4篇:農產品網絡營銷計劃范文

        1.農產品營銷引入電子商務的必要性

        電子商務是指利用互聯網和計算機網絡來進行的企業管理,商品交易等一系列商務活動。電子商務可以跨地區、24小時不間斷的運營,而互聯網的最大特點恰是信息共享,因此電子商務可以很好的解決傳統農產品營銷中的市場供需信息獲取、傳遞困難的問題,并減少農產品交易環節,甚至可以實行直銷模式,大大降低了農戶的成本,經歷發展后能更好的融入全球的農業經濟,做好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因此,引入電子商務到農產品營銷中將對農產品的產前、產中和產后都產生重要的影響。主要影響如下:

        1.1改變農業企業管理結構與方式

        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縮短”了交易雙方的距離,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擴大了銷售的渠道與銷售的對象,使農產品的銷售可以面向全國甚至面向國際市場,這對農業企業的管理結構和方式會帶來沖擊與改革。電子商務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農產品營銷進行即時的動態管理,并可以整合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于一體,因此農業企業更適合扁平化結構。

        1.2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交易成本

        利用電子商務開展網絡直銷是一個很好的營銷方式,電子商務的發展拉近了生產方與購買方的距離,甚至可以直接溝通,掃除雙方之間的空間與時間上的障礙,極大的提高了企業的工作效率。在電子商務中更多的是扁平化的結構,企業之間的交易也更為透明,更多的從事直銷,這從根本上減少了農產品的流通環節,使交易雙方同時獲益,降低交易成本,實現雙贏。

        1.3改變農產品銷售方式

        在電子商務下,廣大農戶和農業企業可以從網絡上獲取大量的、及時的市場供需信息,能為農戶和農業企業的決策提供很好的依據。電子商務的網絡營銷為農產品的交易開拓了一片新的市場,也使得銷售的模式發生改變,從過去的生產——銷售的“推式”發展成需求帶動生產的“拉式”,訂單農業也隨之興起。

        2.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的建設

        2.1“公司+農戶+電子商務”

        該營銷模式借鑒“公司+農戶”的思路。“公司+農戶”的運營模式是農產品流通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必然結果,讓很多的企業也嘗到了甜頭。利用電子商務來拓展公司的銷售渠道,將電子商務的特點與傳統的產品相結合,積極掌握供需的雙向信息,將農產品放置于網絡平臺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運營,擴大銷售渠道讓全國乃至全球的采購商或消費者掌握農產品的供應信息,這也為公司更好的提供了市場信息,增加了銷售的渠道,延長交易時間,獲取更多的交易對象,給企業帶來巨大的銷售空間,這就是“公司+農戶+電子商務”。由于農戶的知識和技術能力的限制,農戶在該營銷體系中并未直接參與電子商務,而是與公司進行接觸,進入“公司+農戶”體系;由公司負責農產品的電子商務化運作,負責電子商務平臺上的交易信息、交易訂單處理等;最終,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公司將農產品銷售給采購商(消費者),而采購商(消費者)利用網絡銀行將款項付給公司,完成交易。

        2.2“政府組織+農戶+電子商務”

        目前在農業方面涉及的政府組織大致有:農業部(農業廳)等行政管理部門、農業科學研究院、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技站等服務協調部門。政府的這些組織在農業的發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過去的農業發展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電子商務發展的背景下,政府組織當然也可以借助新型的手段來推動農業的發展、推動農產品的營銷。“政府組織+農戶+電子商務”即農戶借助政府組織的技術、物力和財力等來實施農產品營銷的電子商務化。應用“政府組織+農戶+電子商務”的渠道后,農戶將各自的供應或需求信息告知政府的相關農業組織,由組織的技術人員負責將農戶的供需信息到電子商務平臺,向農戶反饋市場動態信息,并負責與采購商溝通、處理農戶的訂單,直至交易的最終完成。政府組織在這里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3“農產品中介組織+農戶+電子商務”

        政府的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有限的,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及農業的發展,政府組織將不能完全滿足農戶的需要,在這個情形下農產品中介組織就可以很好的介入到農產品電子商務中來,替代政府組織的部分功能。“農產品中介組織+農戶+電子商務”即把農戶集合到農產品中介組織,由該中介組織提供技術支持來實施農產品營銷的電子商務化。農產品中介組織目前還非常的少或由個人充當,農產品中介組織可以是一個技術較好的、集網站開發和管理維護于一體的電子商務類企業,也可以是單一的應用、管理型組織,如:浙江省目前實施了“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其實這些資源就可以整合成一系列的中介組織,很好的應用于該營銷體系。

        2.4“農戶+農戶+電子商務”

        在上述的營銷渠道中的農戶是相對安全的,其受市場的波動影響較小,所獲得的利益也相對較高、較穩定,這種模式固然是好,然而我們還有很多的農戶因地理位置等實際情況未能加入到該體系中來,因此也就催生了“農戶+農戶+電子商務”的營銷體系。在農戶未能加入到公司的組織中去的時候,農戶就應該自尋銷路拓展營銷的渠道,然而一個農戶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可以采用“農戶+農戶”的模式,無論是從資金還是技術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壯大了自己。農戶直接通過電子商務實現信息的交流、24小時不間斷的運營,擴大銷售渠道,獲得更多的銷售對象,同樣能給農戶自身帶來更多的利益,這就是“農戶+農戶+電子商務”。

        3.農產品營銷體系建設的建議

        3.1轉變觀念,提高對電子商務的認識

        政府部門要加強宣傳教育,改變農產品經營者的傳統營銷觀念,讓其了解并逐步接受農產品的電子商務的新觀點。通過宣傳與教育網絡營銷的知識,使農產品經營者了解當前網絡信息經濟發展的現狀,認識電子商務網絡營銷與傳統營銷方式相比的優勢;克服農民的小農意識的狹隘性、保守性、封閉性,增強大市場的觀念;掌握在網絡信息經濟時代下的市場經濟運行法則;激發農民掌握信息時代下的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和商務技術等相關的基本知識。由于多數農民缺乏學習運用科技知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更沒有科技投入的動力,只有通過宣傳教育、政策導向和典型示范,增強農民利用網絡營銷這種新技術來促進農產品銷售的觀念和意識,達到科技致富的目的。

        3.2建立農產品行業電子商務網站

        目前各地的農產品信息網站比較混亂,缺乏專業水準,群眾對這些網站的信任度也很低,導致了其實用性差。政府相關組織可以集思廣益,建立一套適合農產品交易的電子商務網站,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其一,政府建立的行業性網站可信度高,一定程度上解決群眾的心理阻礙;其二,可以給各地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建設起一個示范作用。3.3延伸政府組織功能,推動農業電子商務發展政府相關農業組織應積極為農戶和農業企業做好產前的引導、產中的指導和產后的銷售工作。在政府相關農業組織中(比如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技站等)設立電子商務工作部門或電子商務專員,為農戶解決技術上的困難,為農戶提供市場動態信息,為農戶做好產前的引導;在農作物的生產過程中,政府相關農業組織積極組織專家指導農戶與農業企業進行技術生產,防治病蟲害,積極抵御各種自然災害,努力提高產量,降低各種風險因素;在農作物成熟后,積極為農戶農產品信息,處理交易訂單,利用電子商務尋找各種銷路。

        3.4積極推動農業中介組織的發展。

        農業中介組織的發展能更好的完善農產品營銷體系,如何促進農業中介組織的發展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工作。政府可以為農產品的營銷施行地稅或免稅政策以更好的鼓勵和推動中介組織的發展。另外部分中介組織在對農產品進行營銷的同時可以開展工業產品的營銷,比如在“萬村放心店”開展電子商務,利用電子商務來為廣大農戶買賣生活用品等,以提升中介組織自身的利益空間,待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可專心經營農產品。

        3.5發展農村教育,培養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

        我國農村人口比較多、人力資源也比較豐富,但因農村缺少教育條件,使得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普遍低下,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村發展的需要。而通過發展農村、教育來培養大量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專業技術人才,不僅可以促進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的發展還可以充分利用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發展農村教育,第一,就要加大政府的教育投資力度,有針對性的開展各種培訓,有條件的還可以開設一些培訓學校或培訓班。

        第二,培訓的范圍要全面,要兼顧產前、產中和產后三個環節,需要對農戶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能力進行培訓,也要對農產品的營銷技術、電子商務技術進行傳授,全面提高農戶的文化素質和技術能力,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優化師資結構,做好培訓教師的協調工作。要想發展好教育,師資是首要解決的任務,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優惠措施,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加入,聘請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作教師,使農村師資隊伍得以擴大,師資水平得以提高。當然,高技能教師的聘請可以兼職或掛職的,不能一味的追求全職教師,可以從各大高校或職業院校中下派科技員,掛職鍛煉,幫助當地做好農戶的技能培訓工作,甚至可以是臨時的聘請,專講一二個知識點。總的來說要改變目前農業生產技術教育的教師多,而講授經營管理的教師少的不合理的教師結構情況。

        第5篇:農產品網絡營銷計劃范文

        關鍵詞 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絡;現狀;問題;對策;江蘇淮安

        中圖分類號 F7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4-0331-01

        淮安市地處蘇北,位于黃淮與江淮平原結合部,總面積1.01萬km2,人口540萬人,境內湖泊30.4萬hm2,耕地40萬hm2,是全國優質農產品“產+銷”基地。近年來,全市按照“以產業化提升農業、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市化帶動農村”的總體思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積極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為全市農產品提供展銷平臺,為廣大城鄉居民提供就業創業天地,有效地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1]。

        1 淮安市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現狀

        1.1 設立門戶網站銷售宣傳欄目

        《淮安農網》自1999年建成以來,點擊量與日俱增,在宣傳淮安農業和服務“三農”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淮安農網》長期設立新品推介、服務市場主體和網上促銷服務,各縣區農網也都設立了農產品展示欄目。2011年金湖農業信息網在原有農副產品展示欄目的基礎上增設了網上商城,為農產品提供了免費的展示銷售平臺。

        1.2 建立農產品營銷網對接平臺

        淮安市從2006年開始借助江蘇優質農產品營銷網,建立了農產品網上供銷對接平臺,實現淮安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建設零突破,積極為全市農產品購銷對接開展無償服務,年均上報各類供求信息3 000條次。主要銷售的農產品有淮安大米、荷花蕩草雞蛋、洪澤湖大閘蟹、老侯系列食品等。

        1.3 借助知名電子商務網站擴大銷售

        近年來,全市境內農業、企業和經營大戶通過知名電子商務網站打出自有產品,同時采得自需產品。2011年,洪澤湖水產大市場與百度進行全面合作,投入20多萬元,充分運用百度的推廣平臺進行全方位推介,營銷網絡觸及日韓和東南亞,并通過第3方將產品銷售到美國和歐盟。同時融入政府的大物流網平臺,通過浙江、廣東的第3方將洪澤湖大閘蟹進行出口轉口貿易。先后與深圳金點、拉手網、淘寶網、順豐快遞物流等合作完成1 400萬元營銷,其中網上競價采購螃蟹飼料魚4 000 t,銷售金額達1 200萬元,銀魚產品達到65 t,銷售金額195萬元。如漣水的養雞大戶陳建山通過自建“網上養雞場”,年銷售種蛋50 t,效益達50萬元。

        2 淮安市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主要做法

        主要是針對全市規模企業和養殖大戶,在充分認識電子商務重要性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農產品網上銷售。

        2.1 準確的客戶定位

        一方面為全市規模的企業和養殖大戶、農業合作社等服務對象提供便捷的市場信息;另一方面將特色農產品推銷給適合的人群,滿足城市消費的心理和價位需求。

        2.2 新穎的營銷創意

        創新網絡營銷方式,與線上線下活動相互配合,充分抓住消費者眼球,將社會大眾及潛在消費者牢牢圈定在企業經營意圖的可控范圍內。

        2.3 現代的營銷渠道

        充分利用網站、網店、論壇、網評、捕撈團、微博、微信等主題營銷方式,對淮安市特色農產品進行傳播推介。

        2.4 立體的網絡策劃

        依托農產品和農戶需求,對區域差異、淡旺季和企業可控性等進行全面評估,并根據計劃進行及時跟蹤推進,回饋修正,在全國各個區域內,在網絡推廣時機、推廣范圍、產銷平衡、盈損臨界、媒體定位、公益聯動等方面做出全方位的部署[2-3]。

        3 淮安市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

        3.1 農民上網比例低

        淮安市地處蘇北,相對蘇南沿海地區,收入較低,網絡成本較高成為農民上網的主要阻礙因素。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還比較落后,雖然國家每年對農業的政策和扶持力度在不斷加大,但仍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經濟收入狀況。農戶文化素質和農村科技水平的低下嚴重制約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

        3.2 農產品質量偏低

        淮安市雖是農業大市,但其農業生產仍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經營模式為主,組織程度分散,加工能力低,效率不高,產業集約化程度低,不能形成嚴格的質量標準體系等因素,造成產品外觀形象不佳,特別是內在品質、有害物質殘留量大等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網上營銷。

        3.3 沒有農產品流通政策體系

        在推動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受計劃經濟干擾,政府職能轉變落后于農產品流通發展的需要。政府對農產品流通工作的指導和管理不足,缺乏著眼于長遠考慮的農產品流通發展的整體規劃,針對促進農產品流通的政策體系沒有形成。

        3.4 缺乏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

        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的建設和維護、信息采集和、市場行情分析和反饋都需要專業的電子商務人才實施。調查發現,淮安市與農業相關職業的網民所占比例較低,大部分是農業管理與技術人員[4]。

        3.5 交易主體電子商務觀念滯后

        交易主體中的農民、農產品經營者和農業企業對電子商務的認知直接關系到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農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農村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及婦女對網絡缺乏基本認識,許多涉農企業認為風險大,周期長,維護難,沒有充分認識到電子商務的巨大商機。

        3.6 農產品物流配送不健全

        建設現代物流配送體系,是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環節。物流配送需要高質量的保鮮設備,一定規模的運輸設備和人力需要大量投資。全市目前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真正實現現代化物流配送的很少。

        4 淮安市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對策

        4.1 加大引導扶持

        一是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構建覆蓋鄉村的多級農業信息網絡。二是要建立扶持網上創業專項資金,對好的農業創業項目和扶持載體、公共服務平臺等予以經費支持或貼息扶持。三是加強市場監管,促使農產品電子商務健康有序發展。

        4.2 培養電子商務人才

        人才是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首先,要逐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農業技術水平,對農民進行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培訓。其次,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提高農村信息人員素質。

        4.3 實施農產品標準化

        發揮政府部門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制定農產品技術標準、計量標準、作業服務標準、成本計算標準,讓生產者嚴格按照標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推動上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標準化、包裝規格化[5]。

        5 參考文獻

        [1] 魏云輝,吳劍東,熊中良,等.我國農業電子商務應用的現狀及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06,18(5):214-216.

        [2] 吳宏偉,萬江濤.關于我國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思考[J].中國市場,2008(32):72-73.

        [3] 周建文.關于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思考[J].商務現代化,2011(32):21-22.

        第6篇:農產品網絡營銷計劃范文

        關鍵詞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對策;江蘇鹽城

        中圖分類號 S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300-02

        江蘇省于2005 年啟動了“省農業信息服務工程建設規劃(2005―2007 年)”項目,省財政對蘇北地區按60%的比例予以補助,設置了地方特色農業網站建設促進措施,大力推動蘇北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近年來,鹽城市運用互聯網技術改造農村,運用互聯網的手段致富農民,積極培植“一村一品一店”,農村電子商務正呈星火燎原之勢迅速發展。

        1 鹽城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1.1 平臺建設加快推進

        已組織實施農產品電子商務“百網千店”工程,建成“鄉旮旯網”“幾百粒”“中國新街苗木網”“農一網”等大型自主農業電商平臺。同時,積極引導農業市場主體在淘寶、京東、蘇寧易購、1號店、中郵快購等國內知名電商平臺開設農產品銷售網店。淘寶特色中國鹽城館、京東商城鹽城館和蘇寧易購鹽城館正在積極籌建之中。目前,全市已建成規模較大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3 370個。

        1.2 銷售范圍迅速拓展

        據統計,通過網絡銷售的農產品品種占全市所有農產品品種比例達到36%,主要以大米、五谷雜糧、醉螺、醉蟹、、何首烏、阜寧大糕等加工產品和土特產品為主。隨著物流產業特別是冷鏈物流產業的加速發展,蔬菜、雞蛋、畜禽肉品、水產品等生鮮農產品網絡銷售額快速上升。建成了“鹽城送菜網”“東臺鮮菜網”“儒家優生活網”“鹽瀆商城”等鮮活農產品配送平臺,年銷售額均達到500萬元以上。同時,農業電子商務正從傳統的農產品向農資、休閑觀光旅游、農事操作服務等方面轉變。積極探索互聯網+專業化服務,建成了“農一網”“蜻蜓農服網”等網上服務平臺,開辟線上線下診斷、網上訂購、農資供應、農事作業一條龍服務新模式。

        1.3 發展層次不斷提升

        積極探索“一村一品一店”農村電商新模式,打造產業與電商互動發展新格局,建成苗木電商專業鎮、火雞電商專業村、大閘蟹電商專業村、電商專業村等一批“淘寶鎮”和“淘寶村”,農業電子商務呈現集聚發展、抱團發展的態勢。目前,全市已建成東臺市新街鎮等農村電子商務示范鎮5 家、建湖縣高作鎮陳甲村省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村已達14家,總數全省第二。全市14家示范村共建有網站(店)約8 650個,從事電商人數約28 000人,網絡年交易額超10億元。其中,東臺市新街鎮在阿里巴巴、淘寶、百度等網站注冊的網店達800多家,從事電子商務人員已超過4 000人;建湖縣高作鎮陳甲村廖正軍和魯曼夫婦,從4 000元起步,創辦“鄉旮旯網”和“天和生態農業網”,網下養火雞,網上賣火雞,2015年銷售額超過5 000萬元;射陽縣洋馬鎮藥材村全村通過淘寶網、阿里巴巴等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開設網站300多個,從事中藥材等農副產品電子商務商戶360多戶,相關從業人員1 600余人,年實現網上交易額2 500萬元以上。

        1.4 村級站點迅猛發展

        借助農業部農業信息進村入戶試點項目實施,在亭湖、大豐、阜寧、濱海等縣(區)建成村級電商平臺“益農信息社”247家,占全省總數25%以上,全省第一。搶抓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國內知名電商平臺“進村”機遇,積極發展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全力打通“網貨下鄉”和“村貨進城”雙向通道。目前,各縣(市、區)基本都與京東、阿里、蘇寧三大龍頭電商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加快推進農村電子商務。2015年1月,“農村淘寶”華東地區第一村落戶鹽城,目前,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已在鹽城市設立6個縣級服務中心,470個服務站點;京東已設立7個農村電商服務中心、84個農村電商合作點,招募2 000多名鄉村電商推廣員;蘇寧云商設立11個蘇寧易購直營店、9個加盟店、143個點,并建成了蘇北首家O2O體驗店蘇寧云店。知名電商村級服務站點的設立,讓村民切實感受到了“網購”的好處、體驗到互聯網帶來的生活便捷,也讓一批年輕的合伙人、信息員、推廣員有了施展創業才華的舞臺,推動了“萬眾創新、大眾創業”。

        1.5 基礎設施日益健全

        按照“一區多點”總體框架,堅持以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區域優勢支撐電商平臺建設,強力推進各縣(市、區)電子商務產業園、網絡創業園和網絡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鹽城電商快遞產業園入駐電商、快遞企業60多家,引進各類人才50多名;鹽城電子商務產業園入駐企業達50多家。全市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已達100%,實現“鄉鄉有網點”。同時,結合快遞末端投遞水平提升和村郵站建設,積極整合各方資源,繼續深化快遞下鄉工作,在“鄉鄉有網點”的基礎上,正加快推動“村村通快遞”,更好地服務農業電子商務發展。

        1.6 配套服務不斷完善

        各地都把電子商務技能培訓作為加快農業電子商務的重要舉措來抓[1]。按照省農委的統一部署,認真組織實施省農產品電子商務“萬人培訓計劃”,2015年共培訓人員2 230人。2015年9月,在第十七屆省農洽會召開期間,成功舉辦了首屆鹽城農產品電子商務高層論壇,邀請南大商學院、淘寶、京東、蘇寧易購、CCBOT等電商專家為鹽城農業電子商務出謀劃策、指明發展方向。同時,積極組織名特優農產品對接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目前,已組織20多家企業、80多種產品進駐蘇寧易購江蘇館。

        1.7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各縣(市、區)政府均出臺了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財政每年安排電子商務發展專項基金,對電商企業在平臺建設、品牌創建、稅費優惠、工商登記、金融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扶持。其中,建湖縣對新建的營銷規模達1 000萬元以上的綜合性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按設備投入的30%獎勵投資者;東臺、大豐、建湖等縣(市、區)對市級以上電子商務示范村和示范企業分別給予3萬~10萬元的獎勵[2]。

        鹽城市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給傳統農業帶來較大的沖擊和變革。鹽城市農業電子商務業務形式上以農林部門網站和農產品網站為主,多由農業合作組織牽頭開展,政府和企業也有一定程度的參與,運營過程集中于為農信息服務,多依賴會員費和廣告費為主要收入渠道。但總體來看,鹽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尚處于淺層次、低水平的初級階段,還存在著許多制約農業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問題。

        2 制約因素

        2.1 網上交易意識淡薄

        盡管現在網上購物如火如荼,然而很多農業市場主體對網上交易的興趣不高,加之受少數網上交易失敗案例的不良影響,他們更愿意選擇周邊批發市場銷售農產品。大多數農戶對電子商務也是觀念滯后、認知度不高,加之缺乏計算機和網絡使用技巧、農產品網上交易技能,導致農民參與農產品網上交易的比例不高。

        2.2 網絡設施基礎薄弱

        雖然全市通訊網絡已基本鋪設到各鎮、村,但參與電子商務信息的費用較高,特別是上網資費偏高,農戶普遍難以承受,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薄弱。

        2.3 電子商務人才缺乏

        相對于城市居民而言,目前全市從事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農民教育程度較低,對新事物、新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更不具備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操作能力和技巧。農村有知識和具有創新精神的年輕人多數外出務工,畢業大學生普遍不愿意去農村創業,導致村電子商務人才十分缺乏。

        2.4 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

        農產品電子商務要求交易的農產品品質分級標準化、包裝規格化以及產品編碼化,具有一定的品牌,為交易各方提供便利。目前,全市大部分農業生產主體仍采用粗放式的生產經營模式,標準化程度低,農產品的口感、顏色、形狀、大小等都不同,很難有具體的標準來管控,容易使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產生疑慮甚至糾紛。同時,農產品品牌少,知名品牌更少,網絡消費人群的認知度低。

        2.5 配套物流產業不發達

        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多數農產品電子商務公司是以批發市場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品種多、生產單位小、組織化程度低。特別是冷鏈物流處于起步階段,數量不多、規模不大、標準不高,難以滿足鮮活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要求[3]。

        3 思路與對策

        鹽城市將積極推進“一村一品一店”發展模式,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打造電商平臺,積極培植特色產業和品牌產品,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3.1 推進特色產業電商化

        結合“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行動,加快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推出一批網絡營銷額較大、有效促進農民增收的產業,打造1~2個年電商交易額超1億元以上的農業特色產業。

        3.2 培植電商品牌產品

        做好現有農產品特別是優勢特色加工產品的上網營銷,著力組織農業龍頭企業上網營銷農產品,做到應有盡上。強化農產品標準化、精神化、差異化加工和包裝設計,充分發掘農產品文化內涵和功能,提升農產品檔次,加強網上網下宣傳,開發農業電商品牌。培育1~2個電子商務交易額超1 000萬元的品牌農產品[4]。

        3.3 打造電商營銷平臺

        與知名電商加強合作,扶持、引導農業市場主體建設農業電商平臺,打造淘寶特色中國鹽城館、蘇寧易購鹽城館和京東商城鹽城農產品館。組織發動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入駐“三大館”,開展農產品網上銷售。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農產品網絡直銷平臺,開展農產品同城配送業務。加快建設縣域農業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村級電商服務點。搶抓阿里、京東、蘇寧等電商進駐農村的機遇,建設200個村級農產品電商服務站點[5]。

        3.4 提升物流基礎設施

        積極發展共同配送,鼓勵有條件的農產品電商企業自建或與物流、快遞企業合作,構建城鄉一體的綜合配送體系。積極鼓勵創設一批本地品牌快遞企業,拓展同城快遞、鄉村配送、生鮮配送等特色業務。推動快遞網絡向農村延伸,力爭年內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快遞”[6]。

        3.5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結合鹽城市“515”人才引進行動計劃,引進一批農業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和國際貿易等方面的高端復合型人才。深入實施農業電商“萬人培訓計劃”,依托省級電子商務培訓基地或其他培訓機構,分層分類開展農業電子商務人才培訓活動[7-8]。

        4 結語

        加大農村經濟的發展力度為我國基本國策之一,而電商可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基礎支持。促進農村電商的發展可將農村與城市之間存在的信息不流通問題進行充分解決,推動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就當前鹽城市農村電商的發展現狀展開分析,其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要發展農業電子商務,不能完全照搬現有的電子商務模式,而應該根據鹽城市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改革與創新。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激發農業產業鏈中各個參與方,農戶、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的積極性,推動鹽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5 參考文獻

        [1] 羅應機.農村電子商務“三點兩面”贏利模式構建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5.

        [2] 凌守興.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形成及演進機理研究[J].商業研究,2015(1):104-109.

        [3] 任鵬.江蘇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5.

        [4] 周海琴,張才明.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關鍵要素分析[J].中國信息界,2012(1):17-19.

        [5] 弭鳳峰.吉林省農村電子商務信息平臺建設及運營管理改進方案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6] 徐芳.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現狀及其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2.

        第7篇:農產品網絡營銷計劃范文

        100多年前,電力的發明和應用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60多年前,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掀起了第三次工業革命;

        今天,浩蕩而來的互聯網浪潮,孕育著第四次工業革命。

        宿遷,置身“互聯網+”的風口,敞開向世界開放的大門,呼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這座“中國創業之城”正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創業的簇新夢想,在千家萬戶扎根、成長;宿遷人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智慧,書寫著令人矚目的網絡創業傳奇。

        ――起步早。從2007年開始裝寬帶在網上銷售花木起步,到2009年電商發展初具規模,2012年快速發展,2014年全市網絡創業遍地開花。

        ――勢頭猛。2014年,全市正常經營網店3.2萬家,網絡銷售額45億元,同比猛增230%;快遞業務收入、業務量分別增長202.8%、99.7%,均超過蘇北其它四市總和。

        ――帶動強。互聯網創業既帶動了一二三產業的結構調整,又促進了大量的人員就業。2014年,網絡創業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超過28萬人。網絡基礎設施、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公共平臺建設等呈現出爆發式發展的態勢。

        ――影響大。全市擁有4個中國“淘寶村”、3個省級“電商示范村”,榮獲“中國創業之城”稱號。一大批宿遷的地產品通過互聯網銷往全國各地,網絡創業的宿遷品牌享譽海內外。

        一、從“創業文化”到“創業實踐”――先行先試點燃激情

        這是一個崇尚創業、創新的社會,這是一個人人皆可成才、夢想成真的時代。感應時代脈搏,勇于開拓創新,“生態為歸宿,創業求變遷”的宿遷城市精神,激發出蓬勃的力量。讓群眾對網絡創業不再“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讓每個人想創業、敢創業、能創業、創成業;點燃萬眾創新激情,激蕩大眾創業夢想,在這片流溢著漢風楚韻的大地上,互聯網“大眾創業”正蔚然成風。

        化劣勢為優勢,把文化引領作為創業實踐的先導。宿遷既不靠海,也不臨江,既無礦藏,也無山林,經濟基礎薄弱,但歷史文化悠久,創業文化濃厚。市委、市政府堅持創新創業理念,以創新發展構筑跨越趕超新優勢。宣傳引導。利用各種媒體,深入宣傳網絡創業知識、扶持政策,激發各個層面的網絡創業意識和創業熱情。典型帶動。通過典型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增強全民創業引導功能,先后組織“干部創事業、能人創企業、百姓創家業”和“金種子”網絡創業等各類創業之星評比表彰,啟發和促動各類群體解放思想、投身實踐。活動促進。利用全民創業活動月、創業文化節、創業培訓月、創業指導服務周等形式,讓創業的思想觀念擴散和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全市形成了崇尚網絡創業、支持網絡創業、服務網絡創業的濃厚氛圍。

        敢創業求變遷,將網絡創業納入全市發展重點。網絡創業,宿遷有基礎有傳統有潛力。有底氣動力充足。2012年宿遷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明確提出將網絡創業文化建設向創業實踐轉變,啟動實施“全民創業三年行動計劃”,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見事早先行先試。新常態下,宿遷人審時度勢,及早把網絡創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突出針對性、實效性,在網絡創業集聚上創新突破,鼓勵引導更多創業者在網上開店,在線銷售商品,形成網絡創業的濃厚氛圍。率先制定制度體系。2014年,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網絡創業工作推進會,專題部署網絡創業工作,并制定出臺了推進網絡創業的實施意見,財政、金融、國土等部門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初步形成了促進網絡創業的制度體系。

        抓機遇勇擔當,讓組織推動成為創業發展的保障。市委書記魏國強認為,網絡時代地球是平的,產業梯次發展、后發地區只能依靠先發地區轉移輻射的發展模式正被打破。宿遷快人一步,搶搭網絡經濟頭班車,踏上轉型發展創新路。強化組織推動。建立市網絡創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對創業培訓、載體建設、主題活動等工作進行部署。市、縣(區)專設網創辦,各鎮、村(社區)設專人負責。加大考核力度。把網絡創業工作作為加分項目納入全市目標考核,每月通報一次推進情況,每季度進行一次工作督查,嚴格兌現獎懲。加強網絡創業誠信和運營監管力度。完善工作機制。在落實上建立目標管理、壓力傳遞機制,在載體上建立項目推進、督查協調機制,在服務上建立部門負責、聯動共抓機制,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努力打造“創業、樂業、興業”眾創空間。

        二、從“東奔西跑”到“在家淘寶”――網絡創業風生水起

        在網絡經濟時代,看一個地區經濟有沒有活力,主要看這里的商業活動與互聯網的距離。宿遷,正是一個與網絡零距離的城市。這里,每190人就有1家網店,每20人就有1人吃網絡飯。全新的互聯網思維,低成本、小風險、大潛力的網絡創業模式,強有力的政府推動,讓570萬宿遷兒女乘著互聯網經濟的強勁東風,鏈接世界、觸摸夢想、點擊成功。

        市場開發倒逼網絡創業。打破市場瓶頸找出路。宿遷市農副產品豐富,卻一度銷路不暢,好產品賣不出去。面對市場制約,宿遷人不得不四處奔波找市場,并開始了在互聯網上銷售農產品的嘗試。1999年,新河鎮農民張慶大最早上網銷售花木,成功之后帶動同村600多戶花農開辦300多家網店,去年網上銷售1億多元。花木網絡銷售的成功,也為其它地產品的銷售打開了市場大門。拓展網絡市場強實力。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鼓勵群眾參與網絡創業,推動“草根經濟”向“品牌經濟”轉變。沭陽縣依托47萬畝花木資源優勢,發展各種涉農類網店6500多家,推動現代農業與信息化融合發展,讓更多花木和涉農產品實現網絡銷售,從大市場延伸到千家萬戶。開辟網絡市場新空間。把全市優質資源與互聯網捆綁起來,探索開拓市場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新路子,也為個性化、多樣化的特色產業開拓了新的市場空間。如網絡創業傳奇人物耿巍,自創品牌在網上開店賣瘦腿襪,年銷售收入1.5億元,成為宿遷網店老大。

        轉型發展倒逼網絡創業。網絡創業助推產業轉型。曾經,耿車鎮從事塑料回收加工的家庭作坊鋪天蓋地,污染嚴重。面對產業轉型的壓力,全鎮瞄準網絡創業,讓本地產品借互聯網翅膀銷向全國,打造出特色網絡創業品牌,在新常態下成功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垃圾場”變身“淘寶村”。大眾村曾是有名的“垃圾村”。近年來發展“互聯網+創意家具”,全村936戶有352戶開網店,年網上銷售板材家具超20億元,榮獲全國首批“淘寶村”和江蘇省首批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村榮譽稱號。網絡創業走向低碳環保。耿車的鳳凰涅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借鑒:網絡創業,無污染,低碳環保,一根網線、一個鼠標通天下,坐在家中能賺錢,堪稱綠色環保新產業、經濟發展新引擎。

        集聚發展倒逼網絡創業。打造“生態圈”。按照“市場主導+自建平臺+政府推動”的思路,泗洪縣建設了網絡創業產業園,打造集生產、銷售、倉儲、物流、培訓、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新興智慧產業實驗區、電子商務集聚區、網貨供應公共服務平臺、特色產品O2O體驗館、區域網絡創業培訓中心和青年創業孵化基地,構筑全程無縫對接的“電子商務生態圈”。串起“產業鏈”。從小淘寶店到大網絡銷售,宿遷網絡創業如雨后春筍,延伸了傳統產業鏈條,形成了“互聯網+生態農業”、“互聯網+制造”、“互聯網+物流”等新業態。集聚“新能量”。通過規劃、政策、制度引領,實現網絡創業集聚化發展、產業化融合、社會化推動,形成市縣有網絡創業孵化基地和產業園、鄉鎮有網絡創業園、村村有網絡創業點的格局。如沭陽縣20萬平米的蘇奧電子商務產業園第一期工程年底將投入運營。宿豫區40多萬平方米的網絡創業園也在規劃建設之中。

        三、從“傳統農業”到“互聯網+農業”――兩翼齊飛助力轉型

        “互聯網+”,讓宿遷這個欠發達的農業大市,一躍和世界上所有城市都站在了同一平臺上、同一起跑線前。借助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經濟兩只翅膀,宿遷走出了現代農業發展新路。

        以大帶小抱團發展。大戶引領。針對農村網絡創業戶小而散的現狀,宿遷研究網絡創業戶規模、區位和產業特色,培育網絡創業中心戶。以中心戶帶動5-10戶抱團發展,既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又實現共同抵御風險,使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在互聯網的紐帶下,網絡創業把分散的千家萬戶組織起來。目前中心戶發展的帶動效應開始顯現。合作共贏。與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加強合作,推進農業轉型發展。京東與宿豫區合作設立163個農村電商合作店,今年將加速在宿城、沭陽等縣區布點。阿里巴巴的“千縣萬村”項目已在泗洪縣率先啟動。現在,幾乎村村都在深度“觸網”,用互聯網采購農業生產資料、銷售農產品。集聚發展。2014年首創生態型家庭農場集群,這是互聯網催生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產物,也是生態農業發展的一條新路。全市計劃用兩年時間,建設4個生態型家庭農場集群,各集群計劃分別培育20個以上家庭農場,實現集中辦公、資源共享、抱團發展。

        實體加虛擬融合發展。引導上網經營。在實體店的基礎上,引導有創業激情的年輕人開設虛擬網店,從事線上交易,獲得收益后再完善線下實體,實現線上線下相互促進。80后潘裴回鄉創業,將蓮藕、荷葉深加工,上淘寶網銷售,今年預計銷售500萬元、盈利180萬元。實施行動計劃。制定“互聯網+農產品營銷”三年行動計劃,開展“網上農產品直銷”和“時令農產品預訂”,線上線下相融合,發展生鮮農產品“網訂店取”業務。按照“農戶+網店+公司”,招引和集聚訂制商品生產項目。鼓勵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依托網絡開發訂制農產品,提供個性化訂制服務,拓寬銷售市場。新河鎮發展網店4500多家,從業1.8萬人,實現花木網上年銷售額6億多元。探索營銷機制。借助京東、淘寶等知名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和本土平臺,探索建立“宿遷農產品網絡大集”、“宿遷特產走全國”等營銷機制,多渠道、廣覆蓋、深層次開展網絡營銷。開展“季節性宿遷農產品網絡購物節”等活動,依托各種農產品實體型展會舉辦“網上農展會”。

        一村一品一店特色發展。宿遷把發展“一村一品一店”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方向,利用知名電商平臺,通過網絡購物方便群眾,讓本地特色產品上線銷售,實現“買全國、賣全國”。一村培育一品。以村為單位,從自身優勢、資源稟賦出發,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針對農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可復制性比較高的情況,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網上競爭能力。創建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79件,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三品”累計達765個,認定“三品”產地面積比重達92.8%,居全省首位。一品做精一店。網上營銷倒逼農業告別小農生產,催生生態、高效、規模現代農業,堅持做精產品和做精網店相結合。今年初,宿遷與京東集團達成合作意向,共同建設京東商城?宿遷館,推動本地“三品一標”農產品網上銷售。目前,57家企業確定入駐。“沭陽花”、“泗陽樹”、“泗洪蟹”、“宿豫雞”、“宿城菜”等一批品牌產品特色彰顯。一店集聚一“軍”。營造更優創業環境,用活大學生村官群體,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發展現代農業,重點培養一批高級電子商務職業經理人。同濟大學畢業生金磊放棄在安徽的高薪工作返鄉創業,帶著自己積累的豐富經驗創建了江蘇友明建材有限公司。

        四、從“政府啟動”到“優化環境”――壯大主體拓展空間

        宿遷變政策洼地為改革空間,變地域競爭為市場競爭,圍繞市場需求放大“互聯網+”優勢,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推動、政策驅動、示范帶動,以培育網絡創業主體、壯大網絡規模為重點,以完善服務為支撐,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的新局面。

        第8篇:農產品網絡營銷計劃范文

        雖深處深山,但隴南人的思維方式并沒有被重重大山阻隔, 2014年以來,隴南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探索出了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隴南模式”,使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現象走向現狀,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推動了隴南經濟跨越發展。究竟“隴南模式”有什么特點,是如何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記者采訪了隴南市委副書記張旭晨。

        張旭晨介紹,隴南之所以能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首先得益于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當地純天然的、無污染的特色農產品,不僅品質好,而且品類多,同時由于規模不大、分散零散,十分適宜發展電子商務。而電子商務正好突破了時空限制、減少了交易成本,不僅能夠增加農民收入,而且符合當今物流形態和交易方式變革的趨勢,對于轉變經營模式、暢通產品銷售渠道、擴大社會就業、提高隴南知名度、推動全市經濟社會轉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隴南作為西部貧困地區已經錯過了工業化的‘班車’,再不能錯過信息化這一‘高速列車’。我們要通過電子商務讓隴南的農特產品走出大山,對接上大市場”張旭晨充滿信心地說。

        政府推動

        自上而下大力發展

        張旭晨介紹,“隴南模式”的最大特點在于政府的強力引導和推動。從2013年底,隴南就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市一級的發展戰略,集中在電子商務方面尋求突破。隴南市及九縣(區)均成立了電子商務發展領導小組;在人員和機構上,建立了市、縣兩級電子商務發展辦公室,選配專業人才;出臺扶持政策,研究制定了9個支持電子商務發展的文件;強化金融支撐,從2014年開始市財政每年投入300-500萬元、各縣區財政投入1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發展電子商務,并支持引導金融部門開發了“E貸款”、“椒紅寶”、“茶農旺”、“金橄欖”等信貸產品。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行政措施推動電商快速發展,走出了一條不同于東部發達地區完全依靠市場自我發育的農產品電商之路。

        除了行政支持外,政府還動員社會力量,鼓勵和支持各方人員發展電子商務,培訓大學生村官開網店,農業合作社帶頭人或者是農業種植大戶,只要有意愿開網店的,政府都會進行免費培訓。截至目前,累計培訓人數已達44437人次,全市開辦網店6124家,新辦和加盟網購平臺26個,實現農產品網上銷售9.6億元,帶動17649人就業,有利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實現了電商扶貧。今年還在隴南師專設立了電子商務職業學院,專門培訓隴南以及全省所需的電商人才,促進全市電子商務主體壯大。

        電子商務像一股迅猛的浪潮,席卷了隴南的縣區和鄉村。隴南的特色農產品搭上電子商務的快車,跨過千山萬水,走向全國各地。

        市場運作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發展電商離不開寬帶網絡、物流配送、園區建設等基礎配套設施。張旭晨表示,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市場行為,政府在積極推進的同時,也要尊重市場規律,發揮企業主體的作用,進行市場化運作。據了解,隴南采取借力淘寶、天貓、京東等國內營銷平臺和自建網絡營銷平臺“兩條腿”走路的辦法,加快建設步伐,夯實了電商發展基礎。 “一個產業要發展起來,都得有一個集聚區”,張旭晨告訴記者,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隴南啟動建設了電子商務孵化園、隴南農產品交易中心和順通電子商務物流園,9個縣區的電子商務示范點建成投運,采取政府補助的辦法,支持引導通訊企業加快寬帶網絡建設步伐,鼓勵群眾集資自架光纜,全市行政村網絡覆蓋率由2013年的47%提高到59.3%。在物流方面,目前已有EMS、順豐、圓通等209家物流企業在全市建設快遞網點477個。

        2014年8月21日,淘寶“特色中國?隴南館”開館運營,點開隴南館的界面,康縣木耳、武都橄欖油、成縣核桃、兩當狼牙蜜等誘人的圖片和成縣西狹、康縣陽壩、兩當兵變紀念館等優美的照片,把特色隴南勾畫得異常清晰,該館也成為西北首個、全國第十八家地市級特色中國地方館,帶動隴南電子商務和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快速發展。今年4月18日、20日,武都、成縣舉行了阿里巴巴集團農村電商“千縣萬村”計劃農村淘寶服務中心揭牌儀式,成為該計劃西部地區第一、第二個項目實施落地縣,進一步加快了農村電商發展的步伐。

        協會規范

        政企聯動保品質

        網貨質量、服務質量是決定一個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根本。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近年來一直備受關注,如何取得消費者的信任,也成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據張旭晨介紹,目前隴南全市共建立了327個電商協會,實行“五統一”原則,即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定價、統一發貨,充分發揮了協會的職能作用,搭建區域行業共享平臺,規范網上交易行為,建立了行業自律規則和退出機制,引導抱團發展,避免惡性競爭,確保網銷農產品質量。政府則主要發揮監督職能,制定網貨標準體系,建立質量追溯制度,農牧、林業、工商、質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相關部門落實監管措施,為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質量保障。

        “盡管有政府監督和協會規范,但是要想對每一家網店都做到一一監管還是很困難的。”張旭晨告訴記者,互聯網具有信息公開化和透明化的特點,每家網店都有評價機制,本身就對產品質量和商家誠信提出了要求,相當于自身監管的一種方式,這樣倒逼著生產商、網商、服務商要不斷提高網貨質量,對接市場需求研發網貨,彌補短板解決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有助于形成整體的產業鏈條。

        跨越融合

        隴南電商之路越走越寬

        在與張旭晨的交談中,記者能切身感受到他對電子商務的那份熱情和信心。張旭晨告訴記者,經過一年多的發展,電子商務讓隴南的農特產品名揚天下,并帶動種植業、加工業和包裝、倉儲、物流等相關產業及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真正把當地的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促進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科學推進精準扶貧。張旭晨還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去年隴南市禮縣九圖村的蘋果由于糟了雹災,導致果面留下點點小坑。雖然蘋果吃起來一樣香甜可口,切開一樣的冰糖心,但因果面不好都堆在地里無人問津,眼看農民一年的辛勞付諸東流,干部群眾心急如焚。禮縣副縣長發出微博呼吁廣大網友獻一份愛心,購買好吃的花牛蘋果,幫助九圖的果農。微博被多次轉發,不到五天時間,25萬斤蘋果網上銷售一空,農民親身體會到互聯網的巨大威力。張旭晨說,目前市縣鄉三級都開通了政務微博和微信,建立了二維碼,除了宣傳日常工作外,就是宣傳隴南的農產品。

        第9篇:農產品網絡營銷計劃范文

        [關鍵詞] 西部金融中心 高職院校 國際貿易 課程改革

        入世后,我國金融業很多領域都實施了對外開放,外貿業也不斷發展,對金融外貿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隨著成都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設的意見》的出臺,成都正朝著金融的“三中心”(即:區域金融機構聚集中心、區域金融市場中心和全國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后臺服務中心)邁進。預計到2012年,成都市金融產業增加值將達到350億元,占到第三產業的12%和GDP的6%;全市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將達170家,后臺服務總部達到40家,金融從業人員達到30萬人。這就要求有規模可觀的大眾化商貿教育來滿足這些社會需要。

        一、國際貿易專業的就業形勢與需求狀況

        近年來,外貿畢業生迅速增加,使得外貿行業所需的人才漸漸趨于飽和。此外,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尤其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更是雪上加霜,沿海一帶的中小型企業紛紛倒閉,中西部的外貿企業雖然受沖擊較小,但也面臨“減員增效”,總體上就使得我們外貿專業畢業生需求量大大減少。

        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設的意見》,無疑為重西部企業帶來了福音。隨著“四個平臺”的搭建,成都將成為一個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務體系的,具備較強競爭力、輻射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屆時,將需要相當數量與金融想關專業的實用型人才(諸如貿易、物流、銀行、保險等從業人員)。如果說國內外一流大學的外貿專業是高層次、國際化金融人才的主渠道,那么高職院校將成為基層甚至中層金融人才培養的主陣地。

        我們抓住這一有有利時機,結合當前的經濟形勢,積極展開對國際貿易專業教育調研,適時調整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專業計劃,在國際貿易專業開展課程教育改革。

        二、我院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滿足西部金融中心建設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學生就業的需求,對核心課程(必修課程)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增設部分延伸課程(選修課程)。

        1.課程內容改革

        根據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對高職學院經貿專業學生的知識技能新要求,在國際貿易專業中我們對原課程體系進行了科學的整合。

        修改現有的《期貨概論教學大綱》,其中增加農產品期貨內容,包括菜籽油、玉米和生豬等農副產品的相關內容。

        在《保險概論教學大綱》中增加農產品保險的內容。此調整既可以滿足西部金融中心建設中,農產品現(期)貨交易中心建設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新環境下對就業市場的新需求,也順應了保險行業的發展趨勢。

        在現有的《市場營銷學教學大綱》中增加農副產品營銷內容。該門課程我們可以放在大三開設,因為它是結合農產品基本知識和營銷學基本原理的課程,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專業基礎,課程結構內容的重點可以放在如油菜籽、玉米、生豬等西部金融中心建設中重點建設的三大農產品現(期)貨交易中心所涉及的具有四川特色的農副產品的營銷方法和渠道上。

        為適應網上交易需求的變化,我們計劃在《電子商務》課程中增加農副產品網上交易內容,包括農副專業網站的建設與應用,促進電子金融平臺的搭建;在《網絡營銷》中增加呼叫中心內容。

        在國際貿易開設的相關物流課程中,新增兩個內容,一是在物流運輸課程中增加鮮活農副產品運輸內容的板塊;二是在《物流管理》課程中增加“物流體系的網絡化”內容,是我們的課程更加適應當前物流面臨社會經濟、產業、技術等方面環境的變化。

        2.實踐教學方面的改革

        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課程體系實施來實現,課程體系由模塊構成。為迎接金融中心建設下,新就業契機的到來,也為更好地實現專業教育的目標,我們認為在課程安排上,需要加強實踐課程的建設,可增加一項實踐性課程“金融柜面結算”的課程,并且增加配套實訓室。

        該課程根據現代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特點,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以理論結合實踐為出發點,按照項目來引領學生,以任務為核心,以活動為基點,采取模塊化方式構建教學,主要包括“臨柜柜員基礎知識”、“錢箱、重要單證、印章、密押的管理”、“日初業務處理”、“人民幣儲蓄柜面業務處理”、“外幣儲蓄柜面業務處理”、“單位存款業務處理”、“貸款業務處理”、“柜面日終業務處理”。每個模塊按照臨柜人員面臨業務特點的不同,劃分為幾個任務。通過學習,使學生進入銀行后,可上崗、接手實際業務,最大限度地縮短培訓與上崗工作的距離。

        為配合理論教學,應該增加一些社會實踐訓練,例如:引導學生參觀地方銀行、外匯交易中心、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等;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加深和了解及初步運用。借助學科的硬件環境,實驗室進行模擬交易和實際系統應用,全面鍛煉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為學生提供接觸金融市場和投資操作、金融產品開發等方面的機會。

        整合課程系統是開放的,具有專業拓展的靈活性,學生在把握基礎知識技能課程、關聯知識技能課程基礎上,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專業的不同類別知識技能課程,以適應外貿行業不同崗位就業的需要,或適應向相鄰職業崗位升遷的需要,更好的在金融中心建設的大背景下,選擇合適的就業崗位。

        注釋:

        “四個平臺”是指構建方便快捷的支付結算體系;建成區域票據交易中心;申請設立股份報價轉讓系統和柜臺交易試點,構建地方交易平臺;籌建菜籽油、玉米和生豬等農副產品現(期)貨交易市場。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观看精品综合一区 | 人人视频久久精品视频 | 亚洲综合自拍一区首页 | 亚洲se777中文网 | 久久Aⅴ这里有精品免费看 永久字幕天天综合 | 在线观看国产不卡秒播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