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調查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結果分析
1.學習方式與途徑問卷調查。關于網上學習的途徑或方式,共設計了14個相關問題,收回有效問卷80份。(見表1)
從表1可看出,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并非根據老師的要求(選項1,14.6%),而是出于自己的興趣(選項3,57.1%)或根據計劃進行(選項2,46.2%)。學生上網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多于查找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46.2%和38.4%),而在線做英語四級題的則更少(21.6%)。學生上網交流對象較多的是和自己的同學或朋友(43.5%),出現問題時有33.8%的學生愿意和老師交流,但是和英語老師及外籍教師通過E―mail溝通的只有24.3%。上網學習途徑上,34.9%的學生同意要到附近的網吧去學習;33%的學生選擇到學校的網絡中心去上網;只有14.4%的學生有自己的計算機上網學英語。但也說明學生要學習英語并不太方便,網絡環境不夠暢通。從完成練習情況上看,30.8%的學生表示可以按時完成老師的作業,26.8%的學生不能,其他學生態度不明確。
2.學習效果與建議問卷調查。關于網上學習的效果及意見設計了13個問題,發放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80份(見表2)
(1)網上學習對英語技能和綜合水平的提高。學生認為通過網上學習,自己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認為提高最快的是閱讀能力(64.8%),其次是聽說能力(55%,此處更多的是指聽力能力),此結果和表二中學生對網上學習的態度和看法中關于英語技能提高的結果一致。63%的學生認為網上學習提高了自己的整體綜合英語水平,認為網絡對英語學習很有幫助的達到65.7%。認為通過網絡學習自己英語成績提高很大的占44.3%,略低于以上幾項。
(2)學生的建議和要求。從調查表中可看出,學生在利用網絡學習過程中非常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93.2%的學生希望老師能推薦英語學習的網站,76.3%的學生希望老師能在網上幫助修改作文,77%的學生希望在網上和老師交談,58.7%的學生希望老師能檢查和督促自己的網上英語學習。這一方面說明在網絡環境下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學生缺少足夠的元認知策略而無法決定取舍,有人將其稱為漫游中的迷航(disorientation)和認知超載(overload)(張建偉、孫燕青:2004);另一方面也說明教師平時對學生網絡學習的關注還不夠,還需要加強。
(3)網上學習和傳統課堂教學對比。對于此項內容,有將近一般的學生持中立態度,而認為網絡教學效果好的學生多于認為傳統教學效果好的學生(分別是37%和14.6%),說明學生對這種新穎的教學方法的興趣較大。
二、討論與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1.網絡環境下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意識培養。根據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精神,“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到這個文件融合了不少新的教學理念,主要是個性化、協作化、模塊化和超文本化”(胡壯麟:2004)。《教學要求》中提到課程設置“要充分體現個性化”,“考慮不同起點的學生”,教學模式應“朝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要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應“能使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進行學習”。
網絡環境首先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它改變了多年來“填鴨式”和“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法,改變了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局面的狀態,教師從“知識的灌輸者”變為“引導者”、“指揮者”、“組織者”、“促進者”),幫助學生完成所提出的任務;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自覺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安靜:2004)。開展網絡教學后個性化教學展現的更加豐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英語水平等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學習,可通過電子郵件和老師交談、溝通,及時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從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2.利用網絡培養學生語言技能的優勢。外語多媒體網絡教學具有眾多的優勢,使得聽、說、讀、寫各種語言技能得到綜合運用(張璇、顧曄:2003)。從問卷調查的結果看,網絡教學對學生的聽力、閱讀和寫作能力以及口語和翻譯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過網絡和課堂教學的相結合,通過自學+輔導和面授的方法,最終完成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是切實可行的。
三、結語
多媒體網絡外語教學是對傳統外語教學的深刻變革,是社會認知的外語教學理念的集中體現(張璇、顧曄:2003)。盡管在調查和實驗中也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網絡外語教學的廣闊前景是不容質疑的。使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枯燥的外語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活力。隨著計算機網絡知識的不斷普及和優化,相信網絡教學的模式一定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的喜愛,網絡外語教學的優勢也會越來越突出。
1 我國目前資源環境審計的現狀
1.1 審計監督面窄
根據審計署的規劃策略來看,要求經濟發展迅速的地區和省級單位機關每年至少開展一次環境審計調查并將審計報告做好交到有關部門,對于一些經濟發展較差的城市來說環境審計報告可不必一年實施一次,做到適當審計即可。但是一些經濟發展較好的市、縣級地區仍然要每年至少做到一次環境審計。隨著技術的創新逐漸將環境審計推廣到更遠的地區和領域,逐步實現環境審計的多元化。從這些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對環境審計的力度依然不夠,沒有將環境審計的工作做到普及化,審查力度并不夠,所以有關部門一定要加大環境審查和監督力度。
1.2 審計內容基本上仍局限于資金財務
起初都是一些財務審計、工程項目造價審計,環境審計是即這些審計項目之后的又一類相對獨特的審計項目。目前我國工程師都是針對一些財務收支的角度來進行審計,好多審計人員只是認為審計工作主要是進行資金的審計,確保資金的收入和支出成正常的比例即可,但是其忽略的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對環境的污染、損壞、破壞程度進行實地考察的審計,僅停留在了審計項目的表面,并沒有將審計工作做到追根述源的審計,要將監督工作放到首位。
1.3 審計方法沿用傳統的方法體系
由于環境審計項目是近些年來剛剛出臺的新項目體系,所以很多從事審計的工作人員都對新形勢下的環境審計工作沒有實質性的理解,認為和以往的財務會計沒什么本質上的差別。財務審計工作是對一項工程的賬目做出明細的審查和統計,而環境審計工作是對自然環境的所受的污染程度做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并根據調查結果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科技需要創新,時代需要進步,所以任何事物都不能停在原有的時代,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創新。這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給予相應的政策來解決這一問題,使環境審計工作能夠有序的進行下去。
2 資源環境審計的主要方法
2.1 傳統審計方法
在我國傳統的審計方法主要分為六個重要步驟,其中包括:檢查和記錄文件、檢查有形資產、觀察、詢問、重新執行、分析程序,這六部審計方法是傳統方法當中最為行之有效的。檢查有形資產:檢查有形資產就是在現在的狀況條件下對已有的資產進行統計和歸類,主要檢查可以保護自然資源環境的設施是否完好以及運轉狀況。觀察:就是有關工作人員在現場對環境資源的狀況進行審計,看其是否良好符合有關部門的規定,也會對工作人員在環境審計工作問題中做出的對策做出分析,調查看其是否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影響,有益于環境的保護與審計工作的實施。詢問:這一調查方法比較適合小范圍的調查,例如對長期生活在某一地區的居民進行實地調查,詢問當地的環境情況,這種情況下的調查結果更具有權威性,是根據實地考察才得出的審計結果,這樣就會更加的貼近生活實際。重新執行:在目前的資源環境審計當中,這一方法適用的較為普遍,此方法就是將準備要調查的資源環境再次的經過審計人員實地的調查,例如對某地區的水體進行檢測,在做此項檢測之前不僅要依據有關部門提供的參考數據,為了確保審計的準確性,應該讓審計人員再次對該地水樣實施實地檢測,經過最終的檢測結果才是符合審計的標準。分析程序:信息技術在資源環境的審計領域已經普遍得到運用,有關部門會提供一些審計的數據供審計人員使用,例如提供一些資金的結算、賬目的支出、能源消費、環保統計預算等數據,從事審計工作的相關人員可以依據此類數據展開研究,為資源環境審計做出進一步的評價,此類方法還可以檢測出原審計信息與新審計信息的偏差之處。
2.2 創新式審計方法
新式審計方法與傳統的審計方法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的審計方法可以更好的適合資源環境的取證,而新式的審計方法則比較適用于一些特殊的新式資源環境審計工作,從當前的情形看應主要推行機會成本法、資產價值法、人力資本法、回復費用法、防護費用法、調查評價法、決策和風險分析法等幾種方法。
機會成本法:機會成本法是新式審計方法當中的一種,是在有限的資源環境條件下盡最大的可能實現資源使用的一種方法,做到不浪費一寸土地和水資源,盡最大的女里謀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換用西方經濟學的語言就是使邊際效用最大化。
資產價值法:不同的環境產生的經濟效益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環境的好壞可以影響地價或是宅價,資產價值法比較適用于審計人員對于某一地區環境的調查,通過審計可以計算出資源環境為經濟效益提高了多少的百分點。
人力資本法:專門適用于一些環境較差的地區,審計人員通過評估環境污染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例如醫療費、喪葬費、護理費等一些費用。此類費用都是由于環境條件差而導致人類身體受到危害所花費的,簡稱人力資本費,此種計量方法更加實用與一些對人體危害較大的企業,例如煉鋼廠、白灰廠等漂浮污染物較多的工廠。
恢復費用法:由于環境資源一旦被破壞其經濟效益就會下滑,此類方法適用于計算改善環境條件所花費的資金數目,經調查研究來看此方法更適用于環境中廢水的治理或是消除煙塵等環保項目。
防護費用法:在新的審計方法中防護費用是有史以來提出的最新的審計方法,此方法主要被應用于防治噪音或是光污染的花費上,做到盡量的消除或是降低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影響,如今應用于較多的領域是施工地或是建筑區域等噪音污染較嚴重的地區。
第一條為加強環境統計管理,保障環境統計資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以下簡稱《統計法》)及其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環境統計的任務是對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工作情況進行統計調查、統計分析,提供統計信息和咨詢,實行統計監督。
環境統計的內容包括環境質量、環境污染及其防治、生態保護、核與輻射安全、環境管理及其他有關環境保護事項。
環境統計的類型有:普查和專項調查;定期調查和不定期調查。定期調查包括統計年報、半年報、季報和月報等。
第三條環境統計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務院統計行政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下,對全國環境統計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制定環境統計的規章制度、標準規范、工作計劃,組織開展環境統計科學研究,部署指導全國環境統計工作,匯總、管理和全國環境統計資料。
縣級以上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同級統計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負責本轄區的環境統計工作。
第四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環境統計能力建設,將環境統計信息建設列入發展計劃,建立健全環境統計信息系統,有計劃地用現代信息技術裝備本部門及其管轄系統的統計機構,提高環境統計信息處理能力,滿足轄區內環境統計信息需求。
第五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環境統計任務和本地區、本部門的環境管理需要,在下列方面加強對環境統計工作的領導和監督:
(一)將環境統計事業發展納入環境保護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
(二)建立、健全環境統計機構;
(三)安排并保障環境統計業務經費;
(四)按時完成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法規、規章規定布置的統計任務,采取措施保障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不得隨意刪改統計數據;
(五)開展環境統計科學研究,改進和完善環境統計制度和方法;
(六)建立環境統計工作獎懲制度。
第六條環境統計范圍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必須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如實提供環境統計資料,不得虛報、瞞報、拒報、遲報,不得偽造、篡改。
第二章環境統計機構和人員
第七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設置專門的統計機構,歸口管理環境統計工作。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關司(辦、局),負責本司(辦、局)業務范圍內的專業統計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確定承擔環境統計職能的機構,設定崗位,配備人員,負責歸口管理環境統計工作。
第八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統計機構(以下簡稱環境統計機構)的職責是:
(一)制定環境統計工作規章制度和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
(二)建立健全環境統計指標體系,歸口管理環境統計調查項目;
(三)開展環境統計分析和預測;
(四)實行環境統計質量控制和監督,采取措施保障統計資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五)收集、匯總和核實環境統計資料,建立和管理環境統計數據庫,提供對外公布的環境統計信息;
(六)按照規定向同級統計行政主管部門和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送環境統計資料;
(七)指導下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調查對象的環境統計工作;組織環境統計人員的業務培訓;
(八)開展環境統計科研和國內外環境統計業務的交流與合作;
(九)負責環境統計的保密工作。
第九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相關職能機構負責其業務范圍內的統計工作,其職責是:
(一)編制業務范圍內的環境統計調查方案,提交同級環境統計機構審核,并按規定經批準后組織實施;
(二)收集、匯總、審核其業務范圍內的環境統計數據,并按照調查方案的要求,上報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口的相關職能機構,同時抄報給同級環境統計機構;
(三)開展環境統計分析,對本部門業務工作提出建議。
第十條環境統計范圍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指定專人負責環境統計工作。
環境統計范圍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環境統計職責是:
(一)完善環境計量、監測制度,建立健全生產活動及其環境保護設施運行的原始記錄、統計臺賬和核算制度;
(二)按照規定,報送和提供環境統計資料,管理本單位的環境統計調查表和基本環境統計資料。
第十一條環境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在環境統計工作中依法獨立行使以下職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擾或者阻撓:
(一)統計調查權:調查、搜集有關資料,召開有關調查會議,要求有關單位和人員提供環境統計資料,檢查與環境統計資料有關的各種原始記錄,要求更正不實的環境統計數據;
(二)統計報告權:調查人員必須將環境統計調查所得資料和情況進行整理、分析,及時、如實地向上級機關和統計部門提供環境統計資料;
(三)統計監督權:根據環境統計調查和統計分析,對環境統計工作進行監督,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
第十二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的環境統計人員應當保持相對穩定。
變動環境統計人員的,應當及時向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同級統計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并做好環境統計資料的交接工作。
第三章環境統計調查制度
第十三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設定環境統計調查項目,必須事先制定環境統計調查方案。
環境統計調查方案應當包括項目名稱、調查機關、調查目的、調查范圍、調查對象、調查方式、調查時間、調查的主要內容,供調查對象填報用的統計調查表及說明、供整理上報用的綜合表及說明和統計調查所需人員及經費來源。
環境統計調查方案的內容可以定期調整。
第十四條環境統計調查方案應當按照規定程序經審查批準后實施。
統計調查對象屬于本部門管轄系統內的,應當經本級環境統計機構審核后,由本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審批,報同級統計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統計調查對象超出本部門管轄系統的,應當由本級環境統計機構審核后,經本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同意,報同級統計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其中重要的,報國務院或者本級地方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編制環境統計調查方案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凡可從已有資料或利用現有資料整理加工得到所需資料的,不得重復調查;
(二)抽樣調查、重點調查或者行政記錄可以滿足需要的,不得制發全面統計調查表;一次性統計調查可以滿足需要的,不得進行經常性統計調查;年度統計調查可以滿足需要的,不得按季度統計調查;季度統計調查可以滿足需要的,不得按月統計調查;月以下的進度統計調查必須從嚴控制;
(三)編制新的環境統計調查方案,必須事先試點或者充分征求有關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其他有關部門和基層單位的意見,進行可行性論證;
(四)統計調查需要的人員和經費應當有保證;
(五)地方環境統計調查方案,其指標解釋、計算方法、完成期限及其他有關內容,不得與國家環境統計調查方案相抵觸。
第十六條按照規定程序批準的環境統計調查表,必須在右上角標明統一編號、制表機關、批準或者備案機關、批準或者備案文號及有效期限。
未標明前款所列內容或者超過有效期限的環境統計調查表屬無效報表,被調查單位和個人有權拒絕填報。
第十七條環境統計調查表中的指標必須有確定的涵義、數據采集來源和計算方法。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全國性環境統計調查表,并對其指標的涵義、數據采集來源、計算方法和匯總程序等作出統一規定。
縣級以上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地方環境管理需要,補充制定地方性環境統計調查表,并對其指標的涵義、數據采集來源和計算方法等作出規定。
第十八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必須按照批準的環境統計調查方案開展環境統計調查。
環境統計調查中所采取的統計標準和計量單位、統計編碼及標準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準。未經批準機關同意,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擅自修改、變動。
第十九條在環境統計調查中,污染物排放量數據應當按照自動監控、監督性監測、物料衡算、排污系數以及其他方法綜合比對獲取。
第二十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環境統計數據質量控制制度,加強對重要環境統計數據的逐級審核和評估。
縣級以上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采取現場核查、資料核查以及其他有效方式,對企業環境統計數據進行審查和核實。
第二十一條國家建立環境統計的周期普查和定期抽樣調查制度。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定期組織開展全國污染源普查,并在普查基礎上適時校正污染物排放統計數據;周期普查外的其他年份,組織開展環境統計定期抽樣調查,并根據環境管理需要,適時開展專項調查。
第四章環境統計資料的管理和公布
第二十二條各部門、各單位提供環境統計資料,必須經本部門、本單位負責人審核、簽署或者蓋章。
第二十三條環境統計資料是制定環境保護政策、規劃、計劃,考核環境保護工作的基本依據。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環境保護政策、年度計劃和中長期規劃,開展各類環境保護考核,需要使用環境統計資料的,應當以環境統計機構或者統計負責人簽署或者蓋章的統計資料為準。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相關職能機構使用環境統計資料進行各項環境管理考核評比,其結果需經同級環境統計機構會簽。
第二十四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相關職能機構應當在規定的日期內,將其組織實施的其業務范圍內的統計調查所獲得的調查結果(含調查匯總資料及數據),報送環境統計機構。
前款所述的環境統計調查結果應當納入環境統計年報或者其他形式的環境統計資料,統一。
第二十五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環境統計資料定期公布制度,依法定期公布本轄區的環境統計資料,并向同級人民政府統計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環境統計資料。
第二十六條環境統計機構應當做好統計信息咨詢服務工作。
提供《統計法》和環境統計報表制度規定外的環境統計信息咨詢、查詢,可以實行有償服務。
第二十七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必須執行國家有關統計資料保密管理的規定,加強對環境統計資料的保密管理。
第二十八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建立環境統計資料檔案。環境統計資料檔案的保管、調用和移交,應當遵守國家有關檔案管理的規定。
第五章獎勵與懲罰
第二十九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有下列表現之一的環境統計機構或者個人,應當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一)在改革和完善環境統計制度、統計調查方法等方面,有重要貢獻的;
(二)在完成規定的環境統計調查任務,保障環境統計資料準確性、及時性方面,做出顯著成績的;
(三)在進行環境統計分析、預測和監督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
(四)在環境統計方面,運用和推廣現代信息技術有顯著效果的;
(五)在環境統計科學研究方面有所創新、做出重要貢獻的;
(六)忠于職守,執行統計法律、法規和本辦法表現突出的。
第三十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每年對全國環境統計工作進行評比和表揚,每5年對全國環境統計工作進行專項表彰。
第三十一條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處分或者行政處罰:
(一)未經批準,擅自制發環境統計調查表的;
(二)虛報、瞞報、拒報、屢次遲報或者偽造、篡改環境統計資料的;
(三)妨礙環境統計人員執行環境統計公務的;
(四)環境統計人員、的;
(五)未按規定保守國家或者被調查者的秘密的;
(六)有其他違反法律、法規關于統計規定的行為的。
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關鍵詞 高中地理 環境保護 選修模塊 現狀
高中生是未來社會建設和發展的主體和棟梁,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地理課程是滲透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優勢課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高中地理課程就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來進行課程內容設計的[1],不僅在3個必修模塊中始終貫穿“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而且還專門設置了一個“環境保護”選修模塊,來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環境教育。選修模塊的設置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為切實把握遼寧省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實施狀況,并剖析其中的問題以改進現狀,開展了此項研究。
一、研究方法
1.研究目標與樣本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是在遼寧省省會城市沈陽的范圍內(教師樣本來源于全省)展開的,問卷統一發放、統一回收。為了較為全面、便捷地了解實際情況,學生目標群體選取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作為樣本進行調查,教師目標群體為各級高中的地理教師。共發放學生問卷350份,教師問卷80份,經過認真鑒別和整理,剔除無效樣本,確定學生有效樣本數為326份,教師有效樣本數為78份,有效回收率分別為93.1%和97.5%。
2.研究工具
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均由兩大部分構成:個人基本資料、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實施狀況,分別為21和25個題目。問題形式以選擇題(單選、多選)為主,并輔以開放式問題。調查問卷內容的具體構成情況如下。
第一部分是個人基本資料。其中,學生問卷包括被測對象的性別、所在學校的級別、所屬學區;教師問卷包括被測對象的性別、教齡、任教年級、所在學校的級別。
第二部分是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實施狀況。為了使調查的內容盡可能全面,從多個角度展開調查。其中,學生問卷涉及:課程設置、課程需求、學習意愿、教學方法、考核方法、教材選用、師資隊伍、影響因素等;教師問卷涉及:課程設置、課程需求、課程目標、教學方法、考核方法、教材選用、師資隊伍、影響因素、采取措施與如何發揮作用等方面。
3.研究程序
本研究中使用的教師和學生問卷均進行了相應的預測試,根據預測試的相關反饋進行修改,最終確定正式用稿。調查問卷回收之后,經過認真鑒別,確定有效調查問卷,然后將數據錄入計算機,再將獲得的有效調查問卷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和Excel軟件進行處理和統計分析,除了基本的頻率統計之外,為了解不同背景高中地理教師和學生對某一問題的認識是否存在差異,還進行了差異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1.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開設應試性明顯
調查顯示:關于影響《環境保護》選修模塊開設狀況的主要因素,絕大多數教師(85.3%)和學生(87.1%)認為“與高考的相關性”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一般來說,學校會根據高考方案只開設高考選修模塊,不作為高考內容的就不開。另外,包括《環境保護》選修模塊在內的選修模塊只對文科生做出學習的要求,高考必考模塊是文科生必學的模塊,而另外一些學生雖然對此模塊有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但由于高考和學校的原因,只能就此作罷。可見,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開設還具有很強的應試性和強制性,而且對象比較局限,僅面對文科生,無疑使絕大多數“理科生”失去了接受系統環境教育的機會。
相比之下,學生對《環境保護》選修模塊卻有強烈的需求。調查顯示:絕大多數(92%)學生表達出愿意學習該模塊,并認為學習該模塊對提升他們的環境意識具有重要作用。而現實情況卻是,學生選修的意愿得不到尊重,個性得不到發揮,違背了課程標準“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從學生的發展出發”的初衷。
2.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目標定位有失偏頗
調查顯示:多數高中地理教師認為《環境保護》選修模塊教學主要達成的目標是“環境情意”和“環境知識”目標,而對環境行為目標和環境技能目標的重視性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目標定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要培養出具有綜合環境素養的人,而環境行為是環境素養最直觀的體現,因此僅停留在或偏重于知識層面的環境教育是不能滿足現實需求的,必須及時改進。
3.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教學方法單一
環境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單純的環境知識層面,還必須關照到環境情意和環境行為層面,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要體現這一特點。調查顯示:“課堂講授法”仍是廣大高中地理教師在《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學中采用率最高的教學方法,小組討論或辯論法也有一定程度的應用,角色扮演法、戶外教學法、價值澄清法的采用率卻不高,而這些教學方法卻是實施環境教育效果較好的方法。相比之下,學生更青睞于戶外教學法,部分教師也認識到戶外教學法的優勢所在,但受到經費、人員、時間、安全等各種因素的制約,戶外教學法的選用不理想。可見,學生青睞的教學方法或是教學效果好的教學方法與教師實際采用的教學方法之間存在一定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最終影響教學效果。
4.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學評價偏重結果性評價
檢驗教學效果離不開評價這一環節。調查顯示:考試類(如開卷考試、閉卷考試、口試等)的結果性評價方法是多數高中地理教師樂于選用的方法,主要是實施起來方便;過程性評價方法(如觀察法、問卷法、訪談法、活動類作業法、檔案袋法等)采用率不高。究其原因:一是戶外教學法采用率低,直接影響到評價方法的選擇;二是過程性評價方法實施起來較費時費力,而且評價的主觀性較強。環境教育的評價重點不在于知識的掌握,而在于觀念的形成、技能的掌握、行為的改變。因此,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學評價不同于應試教育的結果式評價,應是一種形成性、過程性評價。
5.高中地理教師勝任《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能力欠佳
教師本身的環境素養以及實施環境教育的能力是制約環境教育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調查顯示:雖然多數(88.5%)高中地理教師認為自己能勝任《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學,但學生對他們的環境教育施教能力不甚滿意,認為高中地理教師應著力在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技能、考核方法方面做出改進。調查也顯示出:絕大多數(94.3%)高中地理教師認為應接受環境教育的培訓,來更好地開展環境教育,否則教學質量是無法保證的。可見,高中地理教師在有效實施環境教育的教學能力與水平方面均有一定的欠缺。
6.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材選用過于呆板
教材是開展教學的重要依據和參照。調查顯示:遼寧省地區統一使用的是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多數地理教師(68.6%)和學生(83.4%)認為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能夠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但仍有相當比例的教師認為人教版的教材不太能滿足教學需要。另外,人教版的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教材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仍需不斷完善,比如“教學案例的選擇”“活動設計的實用性”“內容的覆蓋面”等,現行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個版本,如多個版本教材搭配使用,必能優勢互補,克服某些問題。
三、改進建議
1.優化與規范《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設置
優化與規范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設置,將有助于高中生獲得較為系統的環境教育,進而提升綜合環境素養。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設置應放大選課的自由度,不應是學校硬性規定或是完全服務于高考的需要,限定某類學生為必選,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剝奪了另一部分學生的選課權利[2]。因此,應將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設置為面向全體學生的選修模塊,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需要進行自由選擇,這樣更為科學、恰當。
2.確保《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目標定位科學、準確
目標定位科學、準確,才能確保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選用恰當,進而保證實施效果。一般來說,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環境素養,環境素養涉及環境認識、環境情意、環境行為三個層面的內容,而環境行為是環境素養最直觀的體現。環境教育不僅是知識教育,也是價值觀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因此,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在目標的定位上不能只強調認知方面環境素養的培養,也要考慮情意方面、行為方面環境素養的培養,力爭做到兼顧、不偏廢,應將培養出具備環境行動力的學生作為最終的目標。
3.注重“行為取向”和“價值觀取向”教學方法的運用
環境教育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特點,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要體現這一特點。課堂講授法固然必不可少,但為了達成環境教育的情意、行為、能力等目標,應在嘗試多樣化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適當注重“行為取向”和“價值觀取向”教學方法的運用[3]。“行為取向”的教學方法主要指的是地理戶外教學法,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直接從環境中得到真實的、實際的體驗,以便發展學生保護與改善環境的意愿,進而形成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與態度[4]。“價值觀取向”的教學方法主要指的是角色扮演法、價值澄清法與價值分析法。當然,適用于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學方法不限于上述幾種,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可能僅憑一種教學方法就能達成預期的目標,需要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效配合。
4.突出過程性評價方法的使用
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必將催生出“優質教學”。當前,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評價仍是結果性評價占主導地位,而考試等結果性評價方法對于環境教育評價來說不是最好的。因為結果性評價方法主要檢測知識和事實,很難用于檢測態度、能力和行為,而態度、能力和行為又是環境教育更為重要的目標。所以,要通過評價來有效促成高中生環境素養的提升,必須對現有的評價方式方法做出相應調整,結果性評價必須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并突出過程性評價方法。在眾多的評價方法中,觀察法、問卷法、訪談法、活動類作業法、檔案袋法等是評價學生環境教育成效較好的評價方法,應引起一定的重視。
5.加強教材與師資隊伍建設
現行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個版本,在教學案例的選用、活動設計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方面各有優長。在教學中,高中地理教師有必要在以一個版本教材為主的情況下,適當參考其他版本的教材,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材選用更應如此。另外,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學實踐,編寫具有本土特點的校本教材,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地理教師的環境素養和環境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實施效果。因此,加強高中地理教師環境教育綜合素養的培訓,使其具備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并以此開展模塊教學,才能確保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學質量,確保所培養的學生具備較高的環境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傳兵,趙守拙.當前高中地理選修課程實施現狀分析及改進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9(1).
[3] 韓梅.中學地理學科中的環境倫理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關鍵詞:核電廠大氣環境環境噪聲電磁輻射 現狀調查
The Program of Non-Radioactive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Quality Survey Around Nuclear Power Plants
Lin XiaofengZhan ShiquanChen LianjieGao Dongsong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Led.Beijing, 100840)
Abstract:The environment quality actuality survey around the site of Nuclear Power Plants(NPPs) is a very important task. And this task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joint during the whole EIA progress of NPPs.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ve laws and standard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urvey projects of non-radioactive factors, such a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nois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 etc. In father, this paper sums up the problems which occurred in the actual survey works.
Key Words:Nuclear power plant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nois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Background Survey
核電廠廠址周圍環境質量現狀調查是核電廠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核電廠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環節,不僅反映核電廠廠址區域環境現狀水平,也為核電廠選址提供環境保護的參考數據,同時還為評價核電廠施工建設和運行期間的環境影響提供對比數據。
核電廠廠址周圍非放環境質量現狀調查一般采取已有監測資料收集和現場調查的方式,本文主要介紹核電廠廠址周圍大氣環境、環境噪聲和電磁輻射等現場調查方案,包括獲取相關資料、設置監測點、選擇監測因子、確定監測方法、制定監測制度和環境質量現狀進行分析等,并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
1 所需資料
核電廠廠址周圍大氣環境、環境噪聲和電磁輻射現狀調查一般為以核島為中心,半徑5km范圍,需要的資料如下:
(1)核電廠簡介,包括核電廠的地理位置、規模、廠址周圍地形地貌等資料;
(2)長期氣象條件;
(3)環境敏感目標,包括敏感目標的數量、規模、分布等情況,以及與核電廠的距離、方位等;
(4)污染源的位置、數量、類型、排放方式、主要污染物等。
(5) 環境功能區劃分,確定調查范圍內功能區類別,以選擇相應的評價標準。
上述所需資料可通過現有資料收集和現場踏勘獲取。
2 核電廠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方案
2.1監測點設置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08)[1],核電廠大氣環境現狀調查等級一般為三級,環境空氣質量現狀監測點數量為2~4個。
根據監測期所處季節的主導風向設置監測點位,至少在廠址主導風向上、下風向各設1個監測點位,主導風下風向加密布點。也可根據局地地形條件、風頻分布特征以及環境功能區、環境空氣保護目標所在方位做適當調整。
各監測點具有代表性,環境監測值能反映各環境空氣敏感區、各環境功能區的環境質量,以及預計受項目影響的高濃度區的環境質量。需要對監測點情況進行說明,并附監測點位置示意圖。
2.2 監測因子
核電廠施工過程及運行期間不排放特征污染物,因此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監測因子一般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總懸浮顆粒物(TSP)、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等六項常規污染物。
2.3 監測方法
大氣環境質量的監測一般在監測點位用采樣裝置采集一定時段的環境空氣樣品,將采集的樣品在實驗室進行分析處理,也稱為手工監測。
2.3.1 采樣方法
采樣環境、高度、流量等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HJ/T 194-2005)[2]等規范文件的要求執行。
采樣頻率和時段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3]的要求,TSP、PM10、SO2、NO2、CO、PM2.5日均值每天采樣1次,每次連續采樣20h;SO2、NO2、CO小時均值每天采樣4次(02:00時、08:00時、14:00時、20:00時),每次連續采樣1h。
2.3.2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可參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或者根據廠址區域大氣環境特征和對分析方法靈敏度的要求進行選擇。
2.4 監測制度
核電廠大氣環境現狀調查按照三級要求進行,作一期監測,至少應取得有季節代表性的連續7天有效數據。監測期間同步收集廠址附近有代表性的地面氣象觀測資料。
2.5 大氣環境質量現狀分析
根據監測數據,統計各監測點大氣污染物不同取值時間的濃度變化范圍、最大濃度值。根據廠址區域環境空氣功能區類別確定相應的評價標準,計算各監測點大氣污染物不同取值時間的最大濃度值占相應標準濃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標率,評價達標情況。
分析大氣污染物濃度的日變化規律,以及大氣污染物濃度與地面風向、風速等氣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關系。
分析重污染時段分布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3 核電廠環境噪聲現狀調查方案
3.1 監測點設置
根據廠址周圍人口分布、地形特征,并結合噪聲污染源的位置,按照網格和聲環境功能區設置監測點,布點應覆蓋整個調查范圍。
3.1.1 核電廠廠區監測點
對于新建廠址的聲環境現狀調查,廠區內共設5個監測點,分別為廠址中心位置和廠界東、廠界南、廠界西和廠界北外1m處。
對于擴建廠址,存在正在運行的機組,進行聲環境現狀調查還需要考慮現有核電機組及配套設施產生的噪聲對環境噪聲現狀的貢獻,同時要考慮與已建機組本底數據的對比。因此,廠區內的監測點設置要考慮廠界、現有噪聲源、與已建機組本底監測點對比等情況。
3.1.2 環境敏感目標監測點
環境敏感目標監測點一般按1×1km網格布設,監測點設在網格中心。對于部分網格點,由于交通不便等無法進行監測的可無需布點。根據調查范圍內環境敏感目標數量,一般須包括評價區域內的住宅、學校、醫院、集市等聲敏感區域。對于廠界附近、較大的集中居民點和固定噪聲源處等位置考慮加密布設監測點,對于敏感目標較少的地區可適當減少監測點數量。
3.1.3 噪聲源監測點
對于調查范圍內的明顯噪聲源應設置監測點,密集噪聲源處加密布設監測點。對于交通干線,聲環境監測點位數量應多于5個,重點布設在人口密集或距離廠址較近的道路的路口及兩側20m處。
3.1.4 水域監測點
核電廠一般靠近海(河),水域監測點原則上須按照網格進行布設,由于水域監測難度相對較大,因此一般以海(河)岸為起點設置監測射線,在監測射線上根據實地情況、面積并結合其水運狀況選擇3~5個監測點進行監測。
3.1.5 定點監測點
設置定點監測點是為了反映不同聲環境功能區晝間、夜間的聲環境質量,了解不同聲環境功能區環境噪聲時空分布特征。一般選取廠界內、人口相對密集的敏感區、交通干線、工業集中區等作為定點監測點。
3.2 監測因子
所有監測點都監測等效聲級,包括Leq、Ld、Ln和Lmax,對于交通干線監測點還需要統計L90、L50和L10。
3.3 監測方法
廠界噪聲監測點按照《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4]的要求進行監測,其他環境噪聲監測點按照《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5]的要求監測。
現場監測過程中,記錄當時的天氣情況(晴、雨、雪等)、環境溫度、相對濕度、測量時間、風向、風速和大氣壓。每個測點均拍攝照片,用于反映各測點的原貌,同時用GPS進行衛星定位以確定其準確位置。
3.4 監測制度
一般監測點的環境噪聲連續監測兩天,每天晝間、夜間各監測一次。每個監測點每次連續監測10min。交通噪聲測點連續監測30min,晝間、夜間各監測一次,同時記錄道路上每小時過往機動車流量。定點噪聲監測點,每次至少進行24h連續監測,監測一次,由儀器記錄每小時的噪聲監測結果。一般地區,晝間監測時段為6:00~22:00,夜間監測時段22:00~次日6:00,也可以根據當地政府對晝間、夜間的劃分規定執行。
3.5環境噪聲質量現狀分析
分析調查范圍內現有主要噪聲源種類、數量及相應的噪聲級等,明確主要噪聲源分布。
分析不同聲環境功能區內各敏感目標的超、達標情況,說明其受到現有主要噪聲源的影響狀況。
根據監測數據繪制調查范圍的污染分布圖。
4核電廠電磁輻射現狀調查方案
4.1監測點設置
4.1.1 核電廠廠區監測點
對于新建廠址的電磁輻射現狀調查,廠區內共設5個監測點,分別為開關站站址和廠界東、廠界南、廠界西、廠界北等。
對于擴建廠址,存在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進行電磁輻射現狀調查還需要考慮現有核電機組及配套設施產生的電磁輻射影響,同時要考慮與已建機組本底數據的對比。因此,廠區內的監測點設置要考慮廠界、現有電磁輻射源、與已建機組本底監測點對比等情況。
4.1.2 環境敏感目標監測點
一般按1km×1km網格布設,監測點設在網格敏感目標處。對于部分網格點,由于交通不便等無法進行監測的可無需布點。根據調查范圍內環境敏感目標數量,一般須包括評價區域內的住宅、學校、醫院、集市等環境敏感區域。如果敏感目標較少,可適當減少監測點數量。
4.1.3 典型輻射體監測點
對典型輻射體,如電視發射塔等,則以輻射體為中心,按間隔45°的八個方位為測量線,每條測量線上選取距場源分別30、50、100m等不同距離設監測點[6]。
4.1.4 高壓送電線路監測點
對于核電廠擬建和調查范圍內現有的送電線路都要進行監測。在與送電線路垂直方向,以邊相地面投影點為起點,向兩側延伸設置監測點。
按5m間距,在0~50m范圍設點,兩側各設11個工頻電場強度與工頻磁場強度監測點。按2nm間距,在0~2km范圍設點,并在邊相地面投影點20m處加設一個監測點,作為無線電干擾場強超達標的評價點位,兩側各設14個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點。
4.2 監測因子
電磁輻射監測因子為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場強度、無線電干擾場強和射頻綜合場強等四項。
4.3 監測方法
工頻電場/工頻磁場強度依據《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路、變電站工頻電場和磁場測量方法》(DL/T988-2005)[7],每個測點分別測量離地1.5m處的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場強度。無線電干擾場強依據《高壓架空送電線、變電站無線電干擾測量方法》(GB/T7349-2002)[8]進行,每個測點位置上分別測量離地不超過2m的無線電干擾場強。射頻綜合場強根據《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 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HJ/T10.2-1996)[9],每個測點使用非選頻式輻射測量儀,分別測量離地1.7m~2m的射頻綜合場強。
現場測量過程中,記錄當時的天氣情況(晴、雨、雪等)、環境溫度、相對濕度、測量時間、風向、風速和大氣壓。每個測點均拍攝照片,用于反映各測點的原貌,同時用GPS進行衛星定位以確定其準確位置。
4.4 電磁輻射現狀分析
分析調查范圍內現有主要電磁輻射源種類、數量等,明確主要電磁輻射源分布。
根據監測數據,統計各監測點電磁輻射監測值變化范圍、最大監測值。根據相應的評價標準,計算各監測點超達標情況。
根據射頻綜合場強監測數據對居民區進行環境輻射電平標注。
5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實際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天氣狀況、監測時機的選擇、監測儀器擾民、儀器電源的保障、人員操作過程、大氣樣品的保存和運輸等。
6 結論
本文依據相關標準和規范,并結合工作實際,對核電廠大氣環境、環境噪聲和電磁輻射現狀調查方案進行介紹,并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對以后的相關專題調查工作具有參考價值。
7 參考文獻
[1] HJ2.2-2008.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S].
[2] HJ/T 194-2005. 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S].
[3] GB3095-2012.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S].
[4] GB12348-2008. 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S].
[5] GB3096-2008. 聲環境質量標準[S].
[6] HJ2.4-2009.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聲環境[S].
[7] DL/T 988-2005. 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路、變電站工頻電場和磁場測量方法[S].
[8] GB/T7349-2002. 高壓架空送電線、變電站無線電干擾測量方法[S].
關鍵詞:天然氣管網;生態影響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一、生態評價影響存在的問題
1、程式化的空泛說教
評價報告編制者的生態學理論和實踐基礎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數評價人員的生態學知識匱乏,或根本沒有從事生態系統特征,動、植物群落,動、植物物種鑒別和生物習性的調查與分析能力,致使生態影響評價僅停留在宏觀定性的分析上,或將生態學理論的說教生硬地套用于評價項目中,將評價報告編制成教科書式,與建設內容所導致的生態影響現實情況脫節,不管工程地域空間、工程內容組成和生態對象相同與否,評價文本形式和評價內容都表現雷同,不能反映具體項目的生態影響程度和特點。
2、生物生態現狀資料不全
在天然氣管網建設的評價區缺乏可供查詢的生物生態歷史基礎資料,如地域的動、植物種類,群落特征,瀕危種類,生物生活習性,遷移特點,食物鏈特點以及生態系統特性等,評價者無法準確地判斷天然氣管網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關鍵因素。加之,評價工作時間緊、工作量大、現場調查不深入,導致生物生態現狀評價避重就輕,難以真實反映評價區的生物生態質量和動態趨勢。
3、評價工作的實踐環境薄弱
天然氣管網建設的生態影響評價具有很強的實踐特征。由于生態評價沒有統一的可供參考的國家和地方定量指標和標準,因此,極易將生態影響評價的內容理解為無所不包,認為理論上的生態環境包括生物要素(動、植物)、非生物環境要素(大氣、水、土壤、地質等)和社會要素(人口等),始終難以擺脫水、氣、聲、固評價的困擾。豈不知,天然氣管網建設評價的重點是“生態系統”,特別是對動物和植物種群及其棲息地、繁殖地和覓食地生態環境、土地質量和利用方式的影響,評價的方法也是非常具體的,生態措施要求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4、知識"觀念和方法的更新不及時
雖然《生態影響導則》已經頒布實施了一年多,但仍沒有擺脫《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非污染生態影響》(HJ/T19-1997)評價的束縛,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觀念落后,評價理論和方法更新不及時。在生態保護措施制定方面,依然采用種行道樹、建防護林、鋪草坪等防污減噪、防止水土流失的傳統措施,很少吸納新的生態工藝、先進的生態技術和優良的植物品種。
二、天然氣管網建設的生態影響評價
1、生態影響評價的程序
建立系統而完善的天然氣管網建設生態影響評價要素,對于評價過程中的生態調查、影響預測、方法選擇、經驗積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筆者將天然氣管網建設生態影響評價工作分為;個階段,并根據各階段的評價工作特點提出了主要工作內容和實現目標。
2、評價范圍
天然氣管網建設生態影響評價工作的范圍是,調查和收集有關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土地利用、植被分布、生物資源等資料,掌握自然環境的類型及主要動、植物群落狀況,關鍵物種生育、生息地的環境狀況等,全面分析具有地域特征的生態系統以及重要的物種和典型生物群落。因此,要求評價工作者正確地把握評價區地域生態環境特征和各生態因子的相互關系,正確地理解評價區的生態完整性。確定評價工作范圍的主要依據是《生態影響導則》的規定,即統籌考慮生態完整性,施工期、運營期和項目結束的全部活動所造成的直接生態影響及間接生態影響,全部活動對生態因子的影響方式、程度及生態因子間相互作用關系。總之,應綜合把握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變化的過程和生態因子相互作用的關系。此外,項目區域所涉及的自然地理要素單元和生態單元界限也可作為評價范圍的參考邊界。
3、對象及評價方法
3.1評價對象
以天然氣管網建設所影響的生態環境類別為對象,確定作為評價對象的生態系統;依據地域生態環境特征,篩選重點關注的動、植物物種和群落類型,與生物生態環境相對應的食物鏈特征,生態系統的典型性、特殊性等;了解區域土地利用現狀,判別永久占用和臨時占用土地的類型和用途。
3.2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的選擇只有緊密結合天然氣管網建設項目特點,才能恰當有效,不僅要與所選定地域生態系統的特性相對應,而且要與重點關注物種、群落的生態特性相適宜。根據《生態影響導則》的要求,不同評價工作等級有不同的評價深度,因此,生態調查的方法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必須強調指出,采用現場實地進行的全面調查、路線踏查和典型抽樣是最基本和科學的方法。
3.3調查結果與影響預測
根據現場調查對評價區內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地表水體、植物群落類型及分布、動物種群及活動現象進行分析鑒別,依據調查結果對生態系統類型、重點關注物種和生物群落進行科學判定。對于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的野生生物物種和特殊種群、群落及其生態環境狀況,認真梳理重點關注物種、群落與其他動、植物在食物鏈上的生態關系。首先,對與天然氣管網建設相關的生物棲息環境的消失、生存范圍的縮小、重點保護物種及野生動物遷移路徑的空間等進行預測;第二,分析特殊生態敏感區,重要生態敏感區,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和群落的生息環境的變化以及伴隨其變化對地域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的程度,參考類似案例進行定量、定性的預測;第三,根據項目占地的面積和類型,結合占地影響的時間和強度,預測區域植被。土地利用的變化程度和趨勢。
4、生態保護措施以及評價
根據天然氣管網建設施工期、運營期對生態保護目標或評價區各類生態系統的生態影響分析和預測結果,按照生態影響的對象、方式和程度,提出切實可行的生態保護措施和生態恢復方案。例如,確保施工期管線兩側植被不受擾動或破壞,采取圍擋隔離、護坡工程和植物綠籬等措施。如果天然氣管網建設對特殊生態敏感區、重點生態敏感區等特別需要保護的生態系統有影響時,應提出采取回避的措施;對一般生態區要采取減輕措施或其他的生態保護措施等,并深入分析所采取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
三、天燃氣管網建設生態影響評價應關注的問題
1、強化生態影響的現場調查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現行《生態影響導則》十分注重生態現狀調查,細化了生態現狀調查內容。生態現狀調查是實施生態影響評價的第1步和前期基礎性工作,是生態影響評價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環節,更是生態保護措施有的放矢和可操作實施的前提條件。生態影響評價現場調查就是通過資料收集、實地考察、現場觀察、定點詳查、樣方調查、走訪座談和取樣分析等,對管線建設區域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植被類型、生物資源、氣候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和社會經濟狀況等進行考察、取證。采用衛星遙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手段無疑是對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的重要途徑。對跨越空間范圍大的天然氣管網建設,由于各地生態環境千差萬別,自然環境狀況和社會經濟狀況又涉及各個方面的內容,要使評價結論真實可靠,就必須進行綜合調查,制訂周全的調查方案,明確調查項目和調查方法。
2、構建生態影響評價指標體系
天然氣管網建設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生態影響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目前,大氣環境、水環境和聲環境等均有國家或地方標準可供評價土作者-遵循,而生態質量評價還沒有被普遍認同的國家或地方標準。現階段,生態評價的指標體系一般是由評價土作者潤行采用調查研究法、統計分析法和目標分解法加以確定,指標體系中各指標之間往往缺乏必要的聯系,在生態影響評價中指標的取舍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隨意性,生態指標的有效性及與建設項目的關聯性因評價報告編制者一不同而異,指標處理隨意和指標表達方式繁簡不一,沒有可比性。因此,今后構建的天然氣管網建設生態影響評價指標體系,應該能使各指標從不同的側面和方向反映評價區生態質量現狀、生態影響程度和生態影響防治目標,通過各個指標的定量化,使生態影響評價從定性描述為主發展為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的精確性和可比性評價并重進行。尤其是管線穿越某些特殊生態敏感區時一,定量方法更能較好地評價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影響程度,并作出較科學的評價結論。
3、改進生態影響評價模式
天然氣管網建設的傳統生態評價對野生動、植物,農林植被,農業土壤,水土流失等多采用單要素評價法,各因子之間的關聯性評價薄弱,難以得出較全面定量的評價結果。今后的生態影響評價應積極采用綜合評價方法,以多因子關聯分析法說明各個生態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和連帶影響,以便很好地反映天然氣管網建設的生態影響程度,確定減緩不利影響的綜合生態措施。
四、結束語
在天然氣管網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生態影響評價土作。天然氣管網建設環境影響評價以生態影響為重點評價項目,針對建設期和運營期生態影響的可能情景和具體生態問題,提出有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生態保護措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上官鐵梁.淺析天然氣管網建設的生態影響評價方法[J].山西化工,2013,01:46-49.
關鍵詞:鄉土地理;實踐;教學設計
鄉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一輪課程改革對鄉土地理教學給予了高度重視,強調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突出體現開放的新課程觀念,突出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體現“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在此背景下,鄉土地理教學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如何指導學生進行鄉土地理的實踐活動就很值得思考與探索。
一、鄉土地理實踐教學的意義
雖然鄉土地理所涉及的教學內容直接源于學生所在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許是學生熟識的,但是,這并不代表學生已經完全感知和了解家鄉的地理環境,這中間還有一個將感性認識提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鄉土地理實踐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幫助學生以實踐活動和綜合學習為主要學習途徑,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
當前地理新課程改革強調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探究地理問題,注重基于鄉土實際的實踐活動。《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由此可見,新課程背景下的鄉土地理教育不僅僅是傳授鄉土知識,更承載著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和“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的職責。而鄉土地理實踐教學正是實現新時期地理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瑞典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指出:在地理教育時要引導學生由近及遠,從直接觀察周圍的地形到形成復雜的表象。學校是學生最熟悉、了解最直接、感知最深刻的地理環境之一,鄉土地理實踐教學選擇引領學生從認識校園生態環境開始認識家鄉、國家和世界,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由于學校這一“鄉土地理”所屬的范圍就在學生身邊,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因而更利于學生開展調查研究等地理實踐活動。
二、鄉土地理實踐教學模式的設計——以“校園生態環境調查”為例
1.“校園生態環境調查”的內容設計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校園作為一個微縮的地理環境,其所包含的自然與人文要素可謂非常豐富,在進行調查研究時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選擇對校園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學生比較感興趣且易于操作的探究方向,作為地理實踐教學所要調查的內容,是有效開展“校園生態環境調查”的關鍵。
基于以上思考,“校園生態環境調查”主要設計以下內容:
(1)校園植被調查:學生實地調查校園的植物種類、現狀、分布及植被覆蓋情況,實地測量校園綠化面積,繪制圖表并提出校園綠化、美化建議。
(2)校園溫度濕度調查:學生選擇多個測點,使用阿斯曼溫濕度計在同一時間分別測量各點的溫度及濕度,比較不同地點的溫濕度值,繪制圖表、分析原因并給出合理化建議。
(3)校園土地利用類型調查:學生實地觀察,總結歸納用地類型種類;實地測量各類用地的面積,利用實測數據繪制校園平面圖,并在圖上標注圖例、比例尺和方向。
(4)校園噪聲調查:學生選擇有代表性的教學樓、操場、綠地、臨街、臨近主干道等測量點,多次測量和比較不同地點的噪聲值,分析原因并給出合理化建議。
(5)校園垃圾污染調查:學生多時段對校園內垃圾進行觀察、拍照,調查垃圾箱的數量及污染源分布,分析垃圾產生原因、對環境的影響并提出整改建議。
(6)校園安全隱患調查:學生多時段對對校園全方位觀察、走訪、拍照,查找安全隱患,分析形成原因,并結合問卷調查提出消除隱患的可行性報告。
2.“校園生態環境調查”的流程設計
(1)準備階段——商定調查內容,指導學生明確課題研究的任務與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校園生態環境,從中發現需要探索解決的問題,確定調查內容,商定研究過程,擬定活動方案。
根據方案,教師指導學生明確調查內容、調查方法、調查目的,培訓相關儀器的使用,做好人員分工與物品準備。
(2)實施階段——學生走出課堂,開展調查;教師全程調控,給予指導。
鄉土地理實踐教學的關鍵,是要讓學生動手去做,去經歷和體驗。同時教師要對學生活動的整個過程進行調控,幫助學生解決活動中的困惑,進行知識講解及方法介紹。
這一階段,各組分別實地調查、測量、繪制圖表,并反復檢查測量內容,認真核對測量數據,按照分工完成各項調查任務。
(3)交流分享——撰寫調查報告(科技小論文)及成果展示。
學生對測量數據分類、歸納、整理,分析調查結果,提出合理建議,形成科技小論文及課題調查報告,并制作展板(PPT)展出。
鄉土地理,既為學生熟知,又為學生喜歡。筆者通過讓學生對校園生態環境進行調查研究,改變了學生地理學習的方式,使抽象的地理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具體,是對鄉土地理實踐教學模式的一次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前不久,我們從新聞中得知,目前許多大型外企紛紛搬離海淀區,大舉東遷,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安靜的、可供商業談判的就餐環境。近來,新聞中也經常有關于餐廳噪聲擾民的報道。這些報道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我們幾位同學開始查閱資料、做調查,希望能在這方面做點什么。我們意識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餐廳聲環境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在餐館就餐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餐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目前國內的餐館本身設備以及顧客本身素質等諸方面的問題,餐館的就餐環境不能令人滿意,尤其是餐館中各種噪聲,不僅影響人們就餐的心情,更影響長期在餐館就餐的人以及餐飲服務業的從業人員的身體健康。以海淀區的幾個餐館為例,僅有少數幾個餐館尚能提供比較安靜的就餐環境,其余大多數餐館人聲嘈雜,吵鬧不堪,尤其是一些如雙安食府這樣的顧客極多的餐館,聲環境更是亟待改善。有關資料表明,長期接觸強噪聲,可能導致高頻段聽力下降(聽力損傷),如果病程進一步發展,聽力曲線繼續下降,并以4000hz為中心向兩側擴展,達到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規定的500、1000。XXhz時,將出現語言聽力異常(會話有困難),造成噪聲性耳聾。此外,噪聲還可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心血管系統血壓不穩等。(《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獲得成功申辦2011年奧運會的機會,又加入了wto,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將來到中國。無疑,中國的各類服務設施將給他們產生重要的第一印象。為此,有必要縮小中外服務設施方面的差距,以使中國在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中處于更為有利的地位,改善餐館的聲環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遺憾的是,目前國內的科學領域在此方面尚屬空白,較之國外同類研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例如,國外部分餐館在醒目處設有噪聲標志,已使顧客能夠根據需要,選擇噪聲較小的餐館就餐,而國內這方面管理還很不健全。根據“張家口公眾網”的信息,目前國家標準中包括城市區域、工業企業廠界、鐵路邊界、機動車輛、機場周圍飛機、建筑施工場界、摩托車和輕便摩托車、汽車定置等項的噪聲標準及測量方法,而對于餐館噪聲則既無標準也無測量方法的法律、法規文件,有待于政府在充分調查、了解的基礎上,出臺相關的政策以控制餐館的噪聲污染。
為了更好地研究本課題,我們還進行了一次簡單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以飯菜質量和餐廳環境作為選擇餐廳依據的被調查者各占被調查者總量的40%,而對于高低檔餐廳之間的差距,認為飯菜質量、餐廳環境、服務質量的被調查者幾乎各占1/3,這說明人們對于餐廳環境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他們在被問及餐廳噪聲的具體危害時,多數只了解它對心理方面的影響,而對噪聲的其他危害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目前人們對餐廳聲環境的認識水平還有待提高。
根據我們的能力,選定“北京市城區餐館聲環境情況調查和噪聲的測量與分析”作為研究課題。目的是:對北京市城區餐館聲環境情況進行調查;對餐館噪聲進行測定與分析;向群眾宣傳并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二)可行性論證
資料顯示,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餐館噪聲的標準及測量方法的法律、法規文件,國外也只是通過設置標志來進行一般性的管理,相對于其他噪聲源的控制、管理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也就說明國內外在餐館噪聲的研究領域還存在一定的空白。
在中國對外開放的今天,盡我們最大的努力研究餐館噪聲并向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建議,控制餐館噪聲可有助于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更好地吸引外資,使中國在與世界各國的貿易中處于更為有利的地位。
我們正在努力準備研究所需的各種條件。
1.課題組成員特長及分工
(l)研究該課題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對于我們來說完全可以通過努力達到。我們可通過查閱資料,學習關于噪聲的基礎知識、噪聲測定的原理及方法、噪聲的主要危害,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適當選擇噪聲測定的時段及測量地點、掌握數據分析處理、函數擬合的一般方法,了解決定、影響餐廳聲環境的主要因素。我們查閱的主要文獻除了網上資料外,還有《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以及各項國家標準等。
(2)參與本課題研究的同學各有所長,并且富于合作精神。郎瑞田同學的特長是計算機編程,在數據分析處理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并對環境問題有濃厚的興趣,主要負責數據的統計、分析、處理,函數擬合及研究報告的撰寫;張夢溪同學擅長搜集、獲取信息,掌握一些相關知識,并且具有較強的實驗能力,主要負責調查問卷的發放、數據的實際測量工作并輔助郎瑞田同學撰寫研究報告;臧鵬飛同學有數學特長,邏輯思維縝密,將在安排實驗進程、統籌規劃、算法設計方面發揮他的特長,主要負責調查問卷的設計、數據的實際測量、最終成果解釋的工作。另外,查閱資料等工作將由以上三位同學共同擔當,組長由郎瑞田同學擔任。我們幾位同學將精誠合作,優勢互補,從而使課題研究更順利地進行。
2.實驗條件
我們考慮了實驗所需的儀器和設備:環境噪聲測試分析儀(挪威nosonic公司生產)和噪聲暴露計(浙江杭州聲學儀器廠生產),這些儀器我們都在向有關的科研單位申請免費提供。以上儀器都已獲得國際認證,可以使我們的數據測量更加精確。本研究除了需要以上專用儀器外,還需具有的設備、儀器有:計算機、復印機、matlab計算機軟件等。為解決以上問題,我們經多方聯系,解決方案如下:復印機可以借到, matlab軟件目前已經在郎瑞田的計算機上安裝成功。因此設備問題將得到解決。
3.指導老師
主要的指導老師是周慶林老師。此外,我們還有幸得到了任文堂研究員(北京市勞動保護研究所所長、國家噪聲與振動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有害危險源控制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和北醫三院趙一鳴教授的悉心指導。我們將申請把這一課題作為子課題納入他們主持研究的“社會生活噪聲的控制標準研究”國家級科研課題之內,以求得更多的技術支持,更提供給我們一個為社會做點貢獻的機會。
(三)研究方案
本課題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查海淀區居民對餐館聲環境的主觀評價和認識。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深入查閱資料,了解相關信息,確定研究方法,設計調查問卷。然后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整理、統計調查結果,了解目前海淀區居民對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聲環境的認識以及具體對餐館聲環境的滿意程度。在這一部分中,我們主要采取隨機抽樣、問卷調查的方法。第二部分是餐館實測聲環境的評價,我們將選擇高、中、低檔餐館中具有代表性的各5個,利用先進儀器進行實際噪聲測量,然后將測量結果用計算機統計、處理,分析噪聲來源和實際危害,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初步建立一套量化的不同等級餐館聲環境評價標準,對15家餐館聲環境進行評價,從而了解目前海淀區餐館的聲環境質量以及餐館聲環境的決定因素和主要影響因素。此階段我們將采取分層抽樣、實測分析的研究方法。最后,我們將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并號召市民做文明的就餐者。
1.研究假設
我們仔細分析了目前手中的資料,為使研究目標明確,提出以下假設:
(l)餐館的噪聲強度與顧客人數成正比,與餐館面積成反比。
(2)平均每位顧客制造的噪聲隨餐館檔次的升高而減少。
(3)餐館顧客人數在高峰期呈正態分布。
這些假設正確與否,還需要我們通過具體的研究來證明。
2.研究方法
(1)在調查居民對餐館聲環境的認識與評價過程中,我們將主要使用隨機抽樣、問卷調查的方法。
(2)在餐館聲環境的測定與評價過程中,我們將主要采取分層抽樣、實測分析的方法。
3.研究成果及形式
第一部分:調查、測量的結果統計,主要是直接將問卷調查、實際測量的結果統計制表、制圖,匯報出來。
第二部分:初步制定《餐廳聲環境的評價標準(試行)》,對北京市城區餐館聲環境進行評價。
第三部分:建議部分,包括對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的建議、對餐館改善聲環境的
建議和對顧客合理選擇就餐時間及地點的建議。
第四部分:論文。
居民對餐館噪聲危害的認識及評價、居民對各餐館聲環境質量的主觀評價與以其客觀測量結果的對比及結論、餐館聲環境的決定和影響因素的估計等。
4.研究進度
研究進度大體分為以下六個步驟:
(1)查閱資料(XX年12月一XX年1月)。通過上網、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了解以下問題:
①有關測量儀器的性能指標,例如,儀器測量的數據及其意義、數據用計算機獲取的方法、記錄數據的時間間隔及可持續的最長時間等。
②餐館中噪聲的來源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③設計調查問卷及統計調查結果的一般方法。
④目前關于噪聲評價的具體法規及計量單位,以及自行建立一套評價標準的一般方法。
⑤餐館等級的劃分及其依據。
⑥國外高檔餐廳聲環境情況以及國內外在這方面的差距。
⑦研究此課題的國際意義和科技意義。
(2)社會調查(XX年1月~XX年2月)。設計調查問卷,選取合適的對象發放調查問卷,對收回的調問卷進行統計、處理。統計、處理的要點包括:居民對噪聲知識的一般了解情況、對噪聲各種危害的了解情況、對目前餐館的聲環境質量的滿意率以及改善聲環境的愿望(包括可能由此帶來的價格提升是
否值得等)。
(3)數據測量(XX年1月~XX年4月)。將北京市城區的餐館按一定的標準(查資料獲得)劃分為高、中、低三檔,在每檔中選擇5個具有代表性的餐館。在配備了測量噪聲的先進儀器后,前往選定的餐館就餐。
就餐的時間要從就餐高峰期開始之前持續到高峰期結束之后以便完整記錄餐館噪聲的變化過程。在就餐過程中,記錄餐館最大可容納顧客的數量、高峰期顧客的數量等參數,觀察餐館的建筑結構,并且了解顧客在餐館的行為(主要指發出噪音的行為,即大聲說笑、交談、叫喊等),從而了解餐館噪聲受人為因素影響的情況,也從另一個方面了解了居民對聲環境的認識和自覺保護聲環境的意識。測量結束后結果輸入計算機待用。
(4)數據處理(XX年5月~XX年6月)。主要是指對實測數據的處理(問卷的統計處理納入步驟2)。對采集的15家餐館的噪聲強度對時間作圖,然后進行下列分析:
①函數擬合:通過函數擬合確定餐館聲環境與時間(尤其是與高峰時間)的定量關系。
②確定高峰:根據就餐人數確定餐館就餐的高峰期。
③取平均值:分別在高峰期前后及高峰期取噪聲強度的平均值。其中低峰時的噪聲強度可以代表餐館固有的噪聲強度。高低峰的差值代表高低峰時段的噪聲差異,可以用來描述就餐人數對餐館聲環境的影響,參考各餐館高峰時期的就餐人數,可以定性地表明各檔次餐館就餐人的素質(平均值之差與就餐人數的比值越大,說明單位數量的就餐人數對環境的破壞越大,素質越差)。
④歸納匯總:將以上各因素匯總起來,得到影響餐館各因素的權重,從而可以比較準確地知道餐館聲環境的決定和影響因素。
⑤綜合對比:將各檔次的餐館數據進行綜合平均,檔次之間進行對比,得出各檔次餐館的平均聲環境質量。再將所有15家餐館的數據進行平均,了解餐館總體的聲環境質量。
⑥主客觀對比:將客觀測量所得的餐館總體聲環境質量與問卷調查所得的結果進行對比,悉知居民對餐館聲環境質量的了解程度。
⑦結論解釋:把觀察、測量、統計所得的結果結合起來,對以上確定的各種結論作出合理的解釋。
根據以上方法,我們將確定出噪聲主頻、均值、峰值以及頻譜分布與各因素的定量關系。本階段是此次課題研究的關鍵階段,也是確定研究成果的重要階段。
(5)提出建議、撰寫論文(XX年6月~XX年7月)。針對研究結果暴露出的問題,向政府部門建議加大餐館聲環境的治理力度,嚴格控制聲環境惡劣的一類餐館,并向到餐館就餐的居民提出關于就餐時間、地點選擇的合理建議。本階段是課題的最后階段,也是落實成果的階段。
將本次研究所得的所有成果進行總結、分析,提出本次研究活動的優點和不足,并將結果撰寫成論文,匯報給課題主管單位。
以上研究方案是我們經過初步研究制定的,由于時間倉促,可能有所疏漏,我們將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完善、修改方案。
5.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根據我們目前的了解,研究中可能存在以下疑難問題:
(l)在同一餐館的不同位置來集數據,是否會對數據質量造成影響?是否需要在不同地點多次測量?
(2)如何在采集數據的過程中了解噪聲對餐館顧客的影響?
(一)課程目標定位課程目標如何定位,將決定著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等其他環節。關于“你認為高師院校環境教育課程的重點應放在哪方面(可多選)”的題目,調查顯示:35.1%的學生選擇“環境知識”,75.3%的學生選擇“環境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28.0%的學生選擇“環境技能的訓練”,68.6%的學生選擇“環境行為習慣的養成”,37.8%的學生選擇“環境教育方法與能力的培養”。可見,學生認為“環境情意”目標、“環境行為”目標較為重要,并沒有認識到“環境教育方法與能力”對于未來教師的重要性。
(二)教學方法與考核方法關于“在‘環境保護’相關課程的教學中,老師通常采用何種方法(可多選)”的題目,調查顯示:97.3%的學生選擇“課堂教授”,31.4%的學生選擇“小組討論或辯論”,10.8%的學生選擇“野外考察”,4.9%的學生選擇“角色扮演”。可見,“課堂教授法“仍是廣大環境教育教師最為青睞的教學方法。關于“在‘環境保護’相關課程的教學中,你認為老師采用何種方法效果好(可多選)”的題目,調查顯示:73.5%的學生選擇“野外考察”,33.5%的學生選擇“小組討論或辯論”,33.0%的學生選擇“課堂講授”,21.6%的學生選擇“角色扮演”。可見,學生青睞的教學方法與實際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之間存在一定的落差。關于“在‘環境保護’相關課程的教學中,老師通常采用何種方式進行考核(可多選)”的題目,調查顯示:67.6%的學生選擇“撰寫小論文”,45.9%的學生選擇“演講或主題發言”,31.4%的學生選擇“開卷考試”,15.1%的學生選擇“閉卷考試”,7.0%的學生選擇“口試”。可見,環境保護相關課程的考核方式較為靈活、隨意,很少采用傳統的閉卷考試方式。
(三)師資狀況與教材選用師資狀況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關于“你認為環境教育教師應在‘環境保護’相關課程教學的哪些方面做出改進(可多選)”的題目,調查顯示:56.2%的學生選擇“教學方法”,41.1%的學生選擇“技能”,23.8%的學生選擇“知識”,還有23.8%的學生選擇“考核方法”。可見,環境教育教師應著重在“教學方法”“技能”方面做出改進。教材的選用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環境教育課程的實施情況。關于“你們學校‘環境保護’相關課程采用的教材,是如何選用的(可多選)”的題目,調查顯示:64.3%的學生選擇“無固定教材”,28.1%的學生選擇“選用他人編寫的教材”,4.3%的學生選擇“本校教師編寫的教材”,3.2%的學生選擇“其他”。可見,環境保護相關課程教材的選用狀況較為隨意,本校教師很少進行校本教材開發和編寫。
(四)課程開設的影響因素關于“你認為影響‘環境保護’相關課程開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可多選)”的題目,調查顯示:72.6%的學生選擇“相關專業的師資力量”,63.9%的學生選擇“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52.7%的學生選擇“教育資金的投入”,49.0%的學生選擇“相關的教學硬件條件”,33.4%的學生選擇“大學生的課業負擔”。可見,影響環境教育通識課開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為緊迫的是師資力量、領導重視及相關教育資金的投入。
二、高師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教育通識課的開課狀況不佳,與學生對課程的需求形成反差修讀過環境保護的相關課程,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具有較為系統的環保知識,學生的環保意識也相對較高。當前非環境類專業的學生修讀過環境保護相關課程的情況不理想,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沒有修讀過相關課程。究其原因在于環境教育通識課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相關教學或研究機構的支撐,來保證環境教育相關課程的有序、有效的開設。相比之下,學生對環境教育課程卻有強烈的需求,絕大多數學生表達出愿意學習環境教育課程,認為環境教育課程對于提升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具有重要作用,有必要將環境教育課程設為通識必修課。上述的這一落差,應引起高校等相關部門的重視,并積極做出調整。
(二)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課程目標定位有失偏頗課程目標定位準確,才能確保課程內容配置、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選用恰當。當前絕大多數學生已經認識到環境情意目標、環境行為目標的重要性,這些目標應在環境教育通識課中予以強化。另外,作為未來師資的師范生,要在將來的學科教學或相關實踐課程中進行環境教育,必須掌握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和具備相關的教學能力,遺憾的是絕大多數學生并沒有認識到“環境教育方法與能力”的重要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高師院校的環境教育課程目標定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必要強化師范生“環境教育方法與能力”的培養。
(三)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學方法選用實效性差環境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單純的環境知識層面,還必須關照到環境情意和環境行為層面,因而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要體現這一特點。當前“課程教授法”仍是廣大環境教育課程教師采用率最高的教學方法,小組討論或辯論法也有一定程度的應用,而對角色扮演法、野外考察法的采用率卻不高,而這些教學方法卻是實施環境教育效果較好的方法。相比之下,學生卻更青睞于野外考察這一教學方法,但由于受到經費、人員、時間、安全等各種因素的制約,野外考察法的選用情況必定不太理想。可見,學生青睞的教學方法與教師實際采用的教學方法之間存在一定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必定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會影響教學效果。
(四)環境教育通識課的師資薄弱,教材選用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教師本身的環境素養以及實施環境教育的能力是制約環境教育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遼寧省的高師院校還沒有專門承擔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學機構,相關專業的教師只是憑個人的意愿進行環境教育通識課的申報,而且申報的教師較少,任教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師之間往往缺乏溝通,實施起來具有較大的隨意性,難以保證環境教育通識課的實施效果。調查也顯示,學生對教師的環境教育施教能力不甚滿意,認為環境教育教師應著力在教學方法、教學技能方面做出改進。教材是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和參照。當前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是選用他人編寫的教材,還沒有上升到自主編寫教材的階段。換言之,教師很少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編寫,也必定會限制環境教育通識課的開展程度。
三、改進高師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建設的建議
(一)加強與規范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設置根據課程的修習形式,通識課程可分為:通識基礎課(必修)、通識限選課、通識任選課。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設置應盡可能豐富多樣,可從多種專業角度切入,注重與專業知識的融合與拓展,以滿足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需要。例如,可開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環境與健康》《文化與環境》《環境災害》《環境教育學》《生態旅游與環境解說》《環境化學》等通識選修課,并有意識地從中選取一或兩門作為通識必修或通識限選課,進而建立環境教育通識課程群。在強化環境教育通識課設置的同時,高師院校的各職能部門應密切并積極配合,保證課程有步驟、有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通過加強與規范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設置,有助于對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環境教育,師范生的綜合環境素養與環境教育能力也必將會得到提升。
(二)確保環境教育通識課目標定位的科學性、準確性一般來說,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環境素養,環境素養涉及環境認知、環境情意、環境行為三個層面,環境行為是環境素養最直觀的體現[1]。相應地,環境教育通識課在課程目標定位上不能只強調認知目標,也要考慮情意目標、行為目標的達成,力爭做到兼顧、不偏廢,并適當強化情意目標、行為目標的達成。在此基礎上,高師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的目標定位還應突出“師范性”,為基礎教育師資有效開展環境教育奠定基礎。綜上考慮,高師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的目標定位除了要達成培養綜合環境素養的一般目標,需要適當強化“環境教育方法與能力”培養的目標。
(三)優化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學方法與評價方法環境教育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因此,在教學方法與評價方法的選用上區別于一般的理論課程。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學方法選用,應在兼顧學生興趣與實施效果的基礎上,嘗試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專題講座、小組討論、創意競賽、戶外參觀考察調查、調查匯報發言等),并積極創設條件重視實踐類教學方法的選用。在教學中,可結合課程內容,邀請校內外的相關專家學者或社會環保人士做專題講座,組織學生參與環保演講比賽、廢舊物品手工制作競賽等課堂內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校內、社區、野外的參觀、考察、調查活動等。多樣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實踐類教學方法的采用,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興趣、積極性,更有助于學生正確環境價值觀的確立與環保技能的養成。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必將催生出“優質教學”。根據高師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的目標定位,以及各種評價方法的優缺點,必須強化過程性評價方法的選用,注重行動力、能力方面的考核與評價。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種評價方法都有其優缺點,教師要善于根據實際情境,謹慎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及其組合;盡量采用長期的過程性評價,避免僅以一次或少數幾次作匆忙判斷;盡量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評、學生的他評結果,相互對照,互相補充[2]。概而言之,環境教育通識課應注重過程化、長期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方法的選用。
(四)加強環境教育通識課的師資隊伍建設環境教育通識課教師的綜合環境素養、環境教育能力、教學理念等素質的高低是影響課程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環境教育是一門涉及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當前高師院校承擔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師,多是自然科學(主要是環境科學、地理科學)背景,缺乏社會人文科學方面的相關知識,從而弱化了環境教育通識課的素質教育功能[3]。因此,組建教學團隊并加強師資隊伍環境教育綜合素養的培訓,以確保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學質量。另外,設立專門的環境教育教學與研究機構(如環境教育教學與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是環境教育師資質量的重要組織保障。因為,此類機構不僅能保證有專職的教師來從事環境教育通識課教學,而且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積極開展以教學改革為重點的教研活動,促進環境教育師資素質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