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垃圾處理的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加快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要充分認識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艱巨性。近年來,隨著我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和城鎮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城鎮用水與水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與管理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建設進展緩慢,全只有、兩縣建有污水處理廠,其余六個縣都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體;垃圾處理只有縣建有規范的衛生填埋處理廠,其余七個縣生活垃圾裸堆或簡單填埋;二是項目建設資金嚴重奇缺,地方財政困難缺乏配套資金;三是全八縣都未建立污水處理收費制度;除縣外,其它七縣都未建立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縣垃圾處理費收繳率也較低,不能滿足垃圾處理運營的需要;四是與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的管網建設滯后,排水管網普及率低,有些縣還未實行雨、污分流,已經影響到污水處理設施的運營效益;五是鄉鎮沒有垃圾處理設施,垃圾亂堆亂倒、包圍鄉鎮等問題。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存在的問題,認真采取措施抓緊研究解決。為此,全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正確處理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國家、全省和我關于節能減排的決策和部署上來,切實抓好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現全省規劃為目標,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運行管理市場化”的要求,加大政府引導力度,通過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引入市場機制,快速推進污水處理和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規范化,促進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二)基本原則
貫徹落實國家、全省和我關于節能減排的工作政策,以全面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目的,以相關環境保護規劃及水污染防治規劃為指導,結合各縣的城市總體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以及污染處理設施的現狀,確定建設的階段目標、總體布局和建設順序。加大項目前期工作力度,爭取國家和省資金支持,推進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進程,形成開放式、競爭式的建設運營格局。同時,堅持設施建設與體制改革相結合,抓緊建立和完善污水、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確定收費標準,大力推進投資和運行管理體制改革,積極吸引社會投資,加快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的建設進度,并落實好運營管理措施,確保設施建成后穩定運行,充分發揮建設項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三、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總目標和具體任務
(一)總體目標
到2012年末,全8個縣均要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成無害化垃圾處理設施及清運系統;縣城污水收集率達到85%以上,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以上,新增COD削減量達到3373噸/年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到2012年末,全8個縣均要建立污水處理費和垃圾清運費收費制度。
(二)具體任務
1.年:污水項目完成縣、縣、縣、、縣污水處理廠及截污干管工程項目初步設計的編制和報批工作,并開工建設縣(二期)、縣污水處理廠及截污干管配套工程。年完成縣污水處理廠及截污干管配套工程建設并投入運行;年完成縣污水處理廠(二期)及截污干管配套工程并投入運行。
垃圾項目完成縣、縣生活垃圾處理項目初步設計的編制和報批工作;完成縣、縣和縣生活垃圾處理工程項目可研報告的編制和報批工作。完成生活垃圾處理工程項目建設,并開工建設縣、縣生活垃圾處理項目,年完成項目建設。
縣、縣建立污水處理費收費制度,確定收費標準,年內開征污水處理費;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確定收費標準,年內開征垃圾處理費。
2.年:污水項目完成縣、縣、縣污水處理廠及截污干管工程項目可研報告和初步設計的編制及報批;開工建設縣(二期)、、縣污水處理廠及截污干管工程,年完成項目建設。
垃圾項目完成縣、縣、縣生活垃圾處理工程項目的編制和報批及縣生活垃圾處理工程項目可研報告、初步設計編制和報批工作,并開工建設縣、縣、縣生活垃圾處理工程,年完成項目建設。
縣、縣建立污水處理費收費制度,確定收費標準,年內開征污水處理費;縣、縣、縣、縣、縣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確定收費標準,年內開征垃圾處理費。
3.年:污水項目開工建設縣、縣污水處理廠及截污干管工程,2011年完成項目建設。
垃圾項目開工建設縣生活垃圾處理工程,2011年完成項目建設。
縣、縣建立污水處理費收費制度,確定收費標準,年內開征污水處理費;縣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確定收費標準,年內開征垃圾處理費。
4.2011年:污水項目開工建設縣污水處理廠及截污干管工程,2012年完成項目建設。
縣建立污水處理費收費制度,確定收費標準,年內開征污水處理費。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切實抓好落實工作。成立城鎮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全城鎮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相關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副長任組長,發改委、建設局、環保局、財政局、國土局、監察局、審計局等相關單位為成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建設局。具體負責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完成領導小組交辦的各項任務,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全城鎮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重大事項和重要問題及時向領導小組報告。
各縣人民政府要及時成立縣城鎮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領導小組,按全項目進度計劃,具體負責組織實施本縣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項目的前期、招商引資、建設、運營管理等工作。
建設局負責全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的指導和監督工作。按全項目進度計劃;督促各縣按照云發改投資〔〕1320號確定的項目技術要求開展專業規劃、可研、設計等項目前期工作;配合各縣積極爭取中央、國家和省等各類建設補助資金;督促各縣項目建設嚴格實行招投標制,建立公開公平競爭機制,強化政府對工程質量的監督;加強對項目建設進度的動態管理和督察;督促各縣落實好運營管理措施,確保設施建成后穩定運行,發揮項目應有的效益。
發展改革委負責確定污水垃圾處理費收費價格,對收費標準進行審核和備案;做好的申報立項工作,配合各縣積極爭取中央、國家資金,并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管。
財政局負責配合各縣積極爭取中央、國家和省等各類建設補助資金;加強對項目建設補助資金和污水垃圾處理費收支的監管,保證專款專用,嚴禁截流、擠占、滯留、挪用,做到及時足額入庫,按時足額撥付。
監察局負責對全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項目建設及運營活動進行監督和檢查。
環境保護局負責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申報審批工作,配合各縣積極爭取中央、國家和省等各類建設補助資金;參與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項目建設的管理;對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進行監測,做到達標排放,同時對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進行環境監管,避免二次污染。
關鍵詞:建筑垃圾 資源化 存在問題 處理方案
近幾年,建筑垃圾的年產量越來越多,而對建筑垃圾的處理卻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垃圾產生速度遠大于垃圾處理速度。雖然也有一些建筑垃圾處理方法,如:中德合資建筑垃圾處理設備,建筑垃圾處理生產線,建筑垃圾移動破碎站等已投入使用,但并未得到廣泛應用。究其原因,我認為很大程度上還在于政府監管力度不夠與法律不完善。
我們可以將我國這方面的法律與國外的進行一下對比。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十六條: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采取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環境的措施,不得在運輸過程中沿途丟棄,遺撒固體廢物。第二十三條:轉移固體廢物出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貯存、處置的,應當向固體廢物移出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美國政府有法律規定:任何生產有工業廢棄物的企業,必須自行妥善處理,不得擅自隨意傾卸。
對比可以看出,我國的法律規定強調的是對環境的影響,并未涉及關于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問題;而美國的法律可以起到從源頭上減少建筑垃圾產量的作用,與之相比我國有關建筑垃圾處理方面的法律還很少,亟需制定與完善。比如,對于從源頭上減少建筑垃圾產量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措施,可以在剩余的垃圾處理過程中給予一定的補償;對于建筑垃圾產量較大的企業,需要提出技術方案,做出整改措施,并自行承擔所產生建筑垃圾的合理處理費用。那么問題出現了,這個標準如何制定呢?鋼筋,混凝土,磚,砂漿等材料在按規范規定的技術措施施工及正常運輸的情況下,應有一個各施工企業平均水平的合理損耗,同時還應結合企業自身能力及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建筑垃圾產生標準。一但有了類似法律法規,就可以激勵主體各方尋找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以降低垃圾處理成本。
與此同時,法律還應強制規定任何單位不得將建筑垃圾隨意堆放或任意填埋。一些正規的大型企業會投入一定的資金做好垃圾處理工作,以響應國家號召,維護企業聲譽。但是一些中小企業,卻只顧眼前利益,將建筑垃圾亂堆亂放。雖然我國已實行在運輸車上安裝GPS的做法,但收效甚微。對這些企業必須嚴懲,同時勒令其將產生的建筑垃圾自行妥善處理。
說到自行處理,那么問題又出現了,如此少的垃圾處理企業,如此昂貴的垃圾處理費用,若自行處理,購置處理設備的成本又將用多長時間來回收其投資。我國每年有大概15億噸的建筑垃圾產生,而被回收處理的建筑垃圾卻不到5%,資源化利用率很低,這與國外一些國家差距甚遠。據上海一項資料顯示,若將這些建筑垃圾全部回收再處理,那么每年將創造一億元的價值。因此有人提出,我國的長遠目標就是讓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5%以上。然而目前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盡管垃圾處理企業很少,但是就是這么少的垃圾處理企業竟會面臨生存問題,究其原因在于建筑垃圾原材料供應不足。
建筑垃圾處理企業原材料供應不足,首先在于建筑商的整體環保意識差,責任感不強,他們只考慮自身利益,而缺少對國民經濟效果評價的意識。最主要的還是資金,也就是對成本與利潤的衡量。企業的生存之道就在于利潤,面對如此高額的垃圾處理成本,自然不會有很多企業愿意去做處理工作。同時,這方面還沒有系統的較為完備的法律,不處理也不會導致企業的損失。德國明確了地方政府為建筑垃圾處理的責任主體,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建筑垃圾處理的責任主體不明確,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垃圾處理工作的開展。不光法律需要規定其責任主體,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在簽訂合同時也應明確雙方關于建筑垃圾處理方面的權利與義務,必須明確約定垃圾處理的費用由誰來承擔及發生糾紛時的處理方法。有些國家有關建筑垃圾處理方面有一些成型的條款規范,我國在制定這方面法律的過程中可以參考國外的某些規范,并結合本國具體情況,不斷發展,不斷完善。
接下來具體分析一下專門的建筑垃圾處理企業。目前我國專門處理建筑垃圾的企業僅有二十多家,同時要成立一家建筑垃圾處理企業審批程序復雜,審批難度很大,審批機構不明確,最重要的是,創辦的資金來源是個大問題。過分的依賴于政府的扶持必然會造成嚴重的財政負擔。要結合外商投資,國有企業投資,和民營企業共同努力。國家可以指定某些企業,在起步時期擔當重任,創辦一些大型建筑垃圾處理企業。同時也應大力培養這方面人才,與企業的成立速度相適應,著重研究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使企業成立之后能夠正常運轉。此外建筑垃圾處理企業可以分地點成立,在建筑行業發達的地區重點創辦,但不能嚴重偏向某個地區,每個地區至少應有一個建筑垃圾集中處理地點,形成有側重又分散的格局。
以上提到的法律條款及相應措施必須落實到位,這就需要政府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監督規范建設主體各方的行為,同時也要從人情角度出發,靈活處理人與法的關系,給予企業一定的扶持與補助政策,給企業足夠的生存空間,以使法律更好的被執行與遵守。
建筑垃圾處理行業的興起會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推動國名經濟的增長,增強產業活力,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不過我國的建筑垃圾處理行業才剛剛起步,還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建筑垃圾處理行業的發展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穩中求精,不能急于求成。走好每一步,未來建筑垃圾處理行業將是一個朝陽行業。
【參考文獻】
1、 張秋月,車東進.淺談目前建筑垃圾處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山西建筑,2010,(8):345-346
2、 王瑞敏,王林秀.中國建筑垃圾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J].中國城市經濟;2011年04期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農村垃圾處理工作會議精神,切實加大全市農村垃圾處理和衛生保潔工作力度,建立長效保潔機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市政府辦公廳于20*年10月13日印發了《關于開展全市農村垃圾處理及衛生保潔的工作方案》。各地按照方案要求,認真組織開展農村垃圾處理及衛生保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大多數工作都是圍繞圩鎮、新農村建設點來開展,工作面不大,工作成效也不夠明顯。一些地方對農村垃圾處理工作認識還不到位,工作不平衡;垃圾收集和處理設施滯后,無害化處理率低;長效管理運行機制還不夠完善;農民的思想觀念和衛生習慣還未發生根本變化,農村臟亂差現象容易反彈;農村垃圾處理的工作體系還不夠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尚未建立。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工作任重道遠。為確保農村垃圾處理及衛生保潔工作取得實效,現就進一步做好我市農村垃圾處理及衛生保潔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做好農村垃圾處理及衛生保潔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提高農民健康水平的近切需要;是保護生態、減少污染,建設生態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復雜性和艱巨性,把農村垃圾處理及衛生保潔工作看作一場改善人居環境的革命,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落實責任,強化措施,切實把這項活動抓緊抓好,確保取得實效。
二、明確目標,有序推進。根據省里的要求,2009年要全面推開農村垃圾處理工作,完成95%以上自然村的治理任務;2010年,全市農村村莊基本實現環衛保潔達標和垃圾集中處理,鄉鎮建成區域內環衛保潔水平基本達到城市環衛保潔標準要求,農村村莊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率、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95%、50%;鄉鎮建成區域內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率、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100%、70%。通過開展農村垃圾處理及衛生保潔工作,達到“六個基本沒有”。一是農民房前屋后基本沒有零星垃圾;二是農戶庭院基本沒有隨地流淌的污水;三是村間、集鎮基本沒有散放的垃圾;四是江河、庫塘水面基本沒有漂浮的垃圾;五是村間道路基本沒有的人畜糞便;六是公路、鐵路沿線,基本沒有散落的塑料垃圾。最終實現農村垃圾集中、統一、規范和無害化處理。
考慮到我市點多面廣的實際,在工作上應采取由點到面、先易后難、有序推進的辦法,即在全市所有圩鎮全面推開垃圾處理的基礎上,重點在國省道沿線村莊、圩鎮周邊村莊中心村和人口相對比較密集的大村莊以及所有已整治或正在整治的新農村建設點上先行突破,再縱深延伸至所有村莊。
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各地要依據鄉鎮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要求,編制環境衛生專項規劃,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區域內垃圾處理場、垃圾中轉站、垃圾收集點等環衛設施建設,要優化垃圾處理資源配置、減少運行成本,達到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最佳的效果。村莊垃圾收集點建設由各鄉鎮(街辦)統一規劃、牽頭,各村具體負責實施,建設式樣和標識要相對統一;各鄉鎮(街辦)中轉站的規劃由縣(市、區)建設部門負責,各鄉鎮(街辦)負責建設、管理,實行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市、縣建設部門要牽頭負責,在6月底以前全面完成城鄉環衛設施規劃。原則上縣城附近鄉村垃圾運至縣垃圾填埋場統一處理。其它鄉鎮可幾個鄉鎮共用一個垃圾填埋場。考慮我市邊遠山區村莊小、路況差、沒有開展村莊整治,邊遠山區村莊可就近選擇垃圾填埋場,等條件成熟后,運至鄉鎮垃圾填埋場統一處理。
四、廣泛宣傳,深入發動。各級新聞媒體要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廣泛進行宣傳報道,大力宣傳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的目的和意義,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引導廣大群眾自覺投身到這項系統工程中來;要及時推廣好典型、好經驗,對不良現象和行為,要公開曝光和批評,營造推進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在機關干部、鄉村干部、農民、中小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中組織志愿者隊伍,投入到農村衛生保潔工作中來,開展“講衛生保潔、樹文明新風”活動,宣傳、發動和引導群眾;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要就各自工作職能,開展以衛生保潔工作為主要內容的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活動;教育系統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切合實際的有益活動,助推農村衛生清潔工作,在全市營造人人參與衛生清潔工作的濃厚氛圍。
五、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項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各地、各單位要把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及衛生保潔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協調,加大工作力度,落實工作責任,精心組織實施。各縣(市、區)在工作中要按照農村垃圾處理及衛生保潔的工作方案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操作辦法,使這項惠民工程逐漸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的軌道。各縣(市、區)要統一部署,統一安排,在廣泛動員、充分發動群眾的基礎上,在近期內由各自然村統一組織當地的農民,對農戶、村間及周邊地區,鄉村道路(鐵路)沿線及河流兩岸的非有機垃圾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清理,并將清理的垃圾統一歸集填埋。在進行集中清理的基礎上,由村委會根據當地的實際狀況,每月或每季度組織一次以自然村為單元的集中統一的清理活動,并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長效管理機制。
六、加大投入,保障經費。各地要按照經費保障制度化的要求,加快建立“以縣為主、市級獎勵、鎮村共擔、農戶適當繳費”的經費保障機制,完善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投入的“以獎代補”機制,加大各級財政對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支持力度。2009年度省批新農村建設點每個自然村可以從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切出2萬元,專門用于垃圾處理工作,合計3370萬元,其余資金主要靠縣、鄉自籌解決。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獎勵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工作成效明顯的縣(市、區)和鄉鎮進行獎勵。各地在積極爭取上級扶持資金的同時,要努力探索市場化、社會化籌資的新路子,擴大資金來源,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個人捐資,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市場化步伐。
七、齊抓共管,形成合力。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而且反復性強、反彈性大,各地、各有關部門要講大局、顧全局,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實。各級各有關單位要根據職責任務,將所承擔的任務具體細化,制定細致的實施方案,明確各項目標、內容和重點,作出工作進度安排,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層層落實責任制,確保工作到位。具體職責為:
(一)市、縣有關部門:由新村辦牽頭,宣傳、發改委、規劃建設、財政、環保、衛生、交通、民政、農機等部門做好協調配合。新村辦負責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的領導協調、組織實施、監督指導、檢查考核,落實具體職能部門及相關工作人員;宣傳部門負責農村垃圾處理及衛生保潔工作的輿論宣傳;規劃建設(城管)部門負責城鄉環衛設施的規劃編制和技術指導;財政部門負責資金安排及使用監管;衛生、環保部門負責垃圾無害化處理中環境保護等問題的技術指導;交通部門負責垃圾中轉站、填埋場等環衛設施中配套道路的規劃、立項與建設;民政部門負責保潔員中低保戶和困難群眾補助資金的統籌發放;農機部門負責做好農村垃圾清運車輛的購置補貼工作;發改部門負責垃圾處理設施的爭資立項。
(二)鄉鎮、街辦:負責本地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的具體組織實施,本地垃圾中轉站、垃圾池(房)、垃圾清運車等環衛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建成區內及各行政村的環境衛生監督管理,明確所轄行政村的保潔員數量、保潔標準和垃圾收集點、垃圾房的建設方式、數量,負責村保潔隊伍的業務培訓和工作指導,建成區衛生保潔及河道漂浮垃圾的統一清理。
(三)行政村:負責本村范圍內垃圾房的建設,垃圾收集點的設置,專業保潔員隊伍的建立,本村范圍內農戶、企事業單位的垃圾收集清運和村內道路、溝渠及公共區域保潔和環境衛生日常管理,建立村干部包干制度,落實村內保潔區域責任分包,建立村民自治組織,制定村規民約,監督、糾正農戶和村內企事業單位的亂扔亂倒垃圾行為。
一、鄉鎮農村垃圾的綜合治理路線
鄉鎮農村垃圾治理方法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處理方法及維持治理意義上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政策、措施和程序,可分為軟、硬兩類方法。軟方法主要指經濟手段、科技手段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治理除包含垃圾處理外,還包括垃圾管理及政府與社會互動等層面對垃圾處理的作用,軟方法雖然不能引起量變,但對后續回收、生物轉換、熱轉換和填埋都會產生較大影響,應列入垃圾治理方法之一;硬方法主要指垃圾分流分類、物質回收利用、生物轉換、熱轉換和填埋處置。傳統上,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指生物轉換、熱轉換和填埋處置三類,沒有包括分流分類與物質回收利用,前者在以消納垃圾為首要目的時代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后者因物質回收利用權屬經貿部門而未被垃圾處理管理部門納入垃圾處理范疇。由此可見,目前應綜合評估的垃圾治理方法有經濟手段、科技手段、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垃圾分流分類、物質回收利用、生物轉換、熱轉換、填埋處置八種。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下,鄉鎮農村垃圾治理的主要準則依先后順序為無害化、資源化、節約資金、節約土地、居民滿意和減量化6項。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要求無害化和資源化,尤以無害化處理最為重要;提高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及解決垃圾處理資金短缺需要節約資金;資源節約與保護及經濟與城鄉可持續發展要求節約土地;和諧社會建設要求居民滿意;循環型社會系統建設要求資源化和減量化。在此先后順序條件下,利用層次分析法,可以得到經濟手段、科技手段、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垃圾分流分類、物質回收利用、生物轉換、熱轉換、填埋處置八種治理方法的權重,并由此得出以下結論:
1、物質回收利用、生物轉換、熱轉換和填埋處置四種硬方法的權重相當,不存在誰先誰后或誰好誰差的選擇問題,只要能落地,其中任何一種或幾種都可選用。
2、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和分流分類應優先于物質回收利用、生物轉換、熱轉換和填埋處置。考慮到全面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需要舉國機制及配套政策,非一座城市更非一個鄉鎮可以獨立推動,當地政府僅能選擇性地落實此制度,因此,當地政府的重點是因地制宜地推動垃圾分流分類,為提高物質回收利用、生物轉換、熱轉換和填埋處置的效率效益創造有利條件。
3、經濟手段和科技手段是最為優先選用的治理方法,當地政府應高度重視,出臺垃圾收費、獎勵與懲罰等經濟措施,出臺政策鼓勵垃圾治理科技創新與進步。
綜上所述,鄉鎮農村垃圾治理應大力善用經濟手段和科技手段,優先推進垃圾分流分類,因地制宜地推進物質回收利用、生物轉換、熱轉換和填埋處置。
二、鄉鎮農村垃圾的綜合治理流程
垃圾治理過程包含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有流動就有方向,有必要理順流程。盡管從處理效果來看,一些治理方法不存在誰先誰后的選擇問題,但從物流角度來看,還是存在排序問題的。根據上述綜合治理方案,可給出鄉鎮農村垃圾的綜合治理流程(見圖1),該治理流程包含三方面信息:一是明確垃圾治理的各個環節及其銜接關系,二是明確各環節的主要內容,三是明確各環節的責任主體和作業主體,沒有給出資金等方面的信息。
垃圾治理流程涉及政府、企事業單位、村民和社會組織。政府是垃圾治理的責任主體,同時也可參與物質回收利用、生物轉換、熱轉換和填埋處置等垃圾處理作業。企事業單位、村民和社會組織是垃圾治理的主要作業主體,應專業化、社會化和產業化。
鄉鎮農村垃圾治理涵蓋源頭減量與排放控制、垃圾收集與轉運、物質回收利用與生物轉換、能量回收與填埋處置五個環節,可能的物流共十八種方式(見表1)。
鄉鎮農村垃圾治理應建立專門的收運隊伍,定時定點收運,大件垃圾及有毒、有害、危險廢棄物也可采用電話預約收運方式。垃圾收運由生產者或生產者委托的收運單位、垃圾處理企業指定的收運單位和政府授權委托的收運單位三類承擔。生產者或生產者委托的收運單位主要承擔農資垃圾包裝物和失效農資產品的收運;垃圾處理企業指定的收運單位主要承擔無毒無害的一般廢棄物的收運(有些地區由事業單位承擔);政府授權委托的收運單位主要承擔農藥瓶等有毒、有害、危險廢棄物及家具、家電等大件垃圾的收運(有些地區由事業單位承擔)。
區(縣級市)應合理規劃鄉鎮農村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物質回收利用與生物轉換設施宜以自然村或行政村為服務區域,宜以中、小規模為主。熱轉換(能量回收)與填埋設施宜以一個或幾個鎮為服務區域,宜以大、中規模為主。鄉(鎮)政府應保證適當處理能力的物質回收利用與生物轉換設施正常營運,區(縣級市)政府應保證適當處理能力的熱轉換與填埋設施正常營運。填埋作為一種應急措施,應具備一定的填埋庫容。
三、落實鄉鎮農村垃圾綜合治理方案的重點工作
(一)建章立制,促進鄉鎮垃圾治理法治化
建立健全鄉鎮農村垃圾管理機構,編制鄉鎮農村垃圾治理規劃和管理辦法、鄉鎮保潔與垃圾處理經費管理辦法、垃圾計量管理辦法、設施建設與營運需求執行辦法、垃圾處理服務購買與分配辦法、設施建設與營運監管辦法、垃圾處理考核辦法等,完善鄉鎮垃圾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理順區(縣級市)、鄉(鎮)、村委會和居民聯動機制,建立垃圾處理服務購買與分配機制,建立行業準入與退出機制,建立垃圾處理考核機制,建立垃圾處理設施監管機制,建立經濟激勵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促進鄉鎮垃圾治理法治化,推動鄉鎮垃圾治理穩步發展。
(二)因地制宜,推動鄉鎮農村垃圾治理方案具體化
一是建立農資垃圾收運隊伍。供銷社下屬農資公司專營農資,有能力承擔農資垃圾的收運,這是農村地區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有利條件。農村地區應理順城市管理(環衛)部門與經貿部門(供銷社)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供銷社的優勢,引導供銷社代表農資生產者回收利用農資垃圾,鼓勵供銷社代表村民回收利用農產品垃圾。
二是因地制宜選擇生物轉換方法。可供選擇的生物轉換方法有飼料化、特種酶制取工業乙醇、蚯蚓(蟑螂)堆肥、堆肥和厭氧發酵制沼。餐廚垃圾飼料化處理的技術較成熟,機械化程度高,占地較小,資源化利用程度高,具有技術優勢與經濟優勢,但生態風險難以預測。特種酶制取工業乙醇目前仍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有待對原料成分、操作參數等進行系統研究,商業化用于餐廚垃圾處理還有待時日。蚯蚓堆肥投資少,簡單易行,但土地利用效率低,一般只適用于餐廚垃圾分散處理,1畝地每年只能處理100t有機垃圾,生產2-4t蚯蚓和37t高級蚯蚓糞,蟑螂堆肥也具有類似特點。好氧堆肥技術簡單、成熟,廣泛用于園林綠化垃圾、秸稈等農林垃圾的處理,但占地大、周期長、臭氣難以控制、產品銷路不暢,宜控制在中小規模,缺氧堆肥(漚肥)也具有類似特點。厭氧發酵制沼占地小,資源化與減量化效果好,臭氣易控制,具有推廣前途。各地可根據有機垃圾的產量、性質、土地及資金等情況,選擇適宜的生物轉換方法,對于人口較多的自然村、行政村或更大服務區域,可采用厭氧發酵制沼,對于人口稀少或偏遠鄉村,可采用漚肥或蚯蚓堆肥等適合于小規模處理的方法。
三是建立與治理流程相適應的資金流,吸收社會資金參與,控制資金投入,確保資金鏈環環相扣。
(三)創新突破,建設鄉鎮農村垃圾治理試點
建設鄉鎮農村垃圾治理試點工程,探索垃圾處理各環節及其組合方式的優化,引入市場機制,引進社會資金及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開發與開放鄉鎮農村垃圾處理服務市場,創新垃圾處理服務模式,積累產業化經驗。由試點晉級示范,再到推廣,發揮榜樣的帶動作用,形成一戶帶一村、一村帶一鄉(鎮)、一鄉(鎮)帶一片的良好局面。
四、鄉鎮農村垃圾治理案例
(一)長沙市鄉鎮垃圾治理模式
長沙市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理”的垃圾清運處理模式,在偏遠山區、經濟實力差的鄉村,實行分類收集、就地填埋模式。要求農村做到“三有”:戶有垃圾存放桶、村有垃圾收集池、鄉(鎮)有垃圾中轉站;做到“三無”:無暴露垃圾、無衛生死角、無亂堆亂放。為了強化鄉鎮干部及村干部治理農村環境衛生的責任意識,長沙市決定每半年組織評出“十佳鄉鎮十佳村”和“十差鄉鎮十差村”,評比結果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開,同時納入對各級政府的績效考核。不講衛生的鄉鎮,在評選中將被“一票否決”。
一、目標任務
按照“清潔衛生、簡便實用、群眾歡迎”的要求,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鎮村聯動、因地制宜、分類減量、無害處理”的基本原則,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操作標準,按照“445”處理模式(即四個主體、四項機制、五個去向),試行農村清潔工程幫扶獎補機制,全面提升---年所有新農村建設點和集鎮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完成年五個新農村建設點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努力實現一年試點、兩年鋪開、三年全覆蓋的工作目標,確保我鄉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二、處理模式
實行鄉村聯動、由集鎮帶動和輻射周邊村莊,離集鎮較遠的新農村建設點要自成體系,按要求進行保潔和垃圾無害化處理,集鎮建立標準化、園林式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心,帶動周邊村莊對垃圾先分類減量,再進行集中焚燒處理。村莊垃圾在分類減量的前提下,實行就地建設簡易垃圾焚燒池,對垃圾進行就地焚燒,做到垃圾不出村。
三、設施建設標準
垃圾處理設施是做好農村垃圾處理工作的重要保證。一是設施建設要齊全。集鎮做到“四有”,村莊必須做到“五有”,即有設施(回收袋、垃圾桶、垃圾池、焚燒池、清掃工具、大板車、服裝)、有人員隊伍(保潔員、監督員)、有經費來源、有長效管理制度(理事會清潔工程職責、農戶“門前三包”制度、村莊保潔員職責)、有責任領導。從大橋河到東山叉路口公路兩旁要建一定數量的垃圾池和果殼箱。二是設施建設要規范。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要遵循方便、節約、有用的原則,進行合理布局。垃圾處理設施要遠離河流、水源、人居地和路旁,符合環保要求。不得再建簡易垃圾填埋場。
四、工作重點
全鄉農村清潔工程要突出重點、強化措施、健全完善“445”處理模式,加強“四個主體”和“四項機制”建設,最終實現垃圾處理“五個去向”根本目標。
1、加強四個主體建設。四個主體就是農戶、保潔員、理事會和環衛所。一是必須努力提高農民垃圾處理的主體意識。要加強宣傳教育,制定村規民約,引導農民群總建立衛生保潔等相關制度,開展文明衛生戶創評活動,確保農戶室內整潔衛生,房前屋后無垃圾、無污水溢流、無亂堆亂放、無亂搭亂建,讓農民群眾形成對垃圾進行分類分揀并定點存放的良好習慣,著力強化農民群眾的自我保潔意識,使垃圾分類減量、無害化處理成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二是必須切實加強保潔員隊伍建設。年以來的所有新農村建設點必須配備一名保潔員,集鎮建好一支保潔隊伍,村莊保潔員要做到每天到農戶家中收集一次垃圾,公共場所每周打掃兩次,垃圾池垃圾每周清運一次,同時對垃圾進行二次分類,然后送往焚燒池進行統一焚燒。三是進一步強化理事會村莊保潔的監督管理職能。理事會成員不僅要帶頭進行垃圾分類和落實農戶“門前三包”制度,而且要督促保潔員,搞好日常垃圾處理,按時收集農合保潔費,牽頭組織文明衛生戶創評活動等垃圾處理日常事務。同時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激勵措施。四是大力加強集鎮環衛所建設,鄉成立環衛所,做到三個確保,即確保有一支環衛隊伍、有專項工作經費、有一套完善的工作機制。把新農村建設點清潔工程的指導管理納入鄉環衛所職責范圍,把村莊保潔員納入集鎮環衛所統一管理,建立保潔員名冊和工資臺賬,健全保潔員隊伍的職責規定,考核激勵管理制度,統一配置服裝,落實保潔員報酬,加強保潔員的培訓,強化保潔員的垃圾收集、分揀分類意識,確保保潔員對垃圾進行分類存放。明確環衛所職責,延伸環衛所職能,促進建設點和集鎮環境整治垃圾處理常態化長效化。
2、加強四項機制建設。四項機制即宣傳培訓、資金投入、制度保障和督促檢查機制。一是宣傳培訓機制。濃厚的社會氛圍,廣泛的社會參與和規范的操作標準是確保農村清潔工程有效推進的關鍵。要建立長效的農村清潔工程宣傳機制,通過召開不同形式、不同規模的動員會或現場會,印發宣傳手冊,組織干部進村入戶進行教育培訓,利用宣傳光碟、宣傳標語等進行宣傳發動,是干部群眾思想的到統一,認識進一步提高;要層層開展培訓,鄉清潔辦和環衛所工作人員、保潔員、司爐工、回收員、理事會成員、農民群眾進行垃圾分類及無害化處理的教育培訓,使他們成為垃圾規范收集分類、無害化處理的指導者、操作手、明白人。二是資金投入機制。按照“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及“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一是要積極拓寬籌資渠道,探索市場化、社會化籌資的路子,擴大資金來源,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個人捐資,建立和完善垃圾處理設施;二是采取群眾自籌三分之一、政府獎補三分之二,安排保潔員報酬。三是集鎮、村莊清潔工程及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心的設施完善和運行經費由鄉政府負責。四是制度保障機制。清潔工程成員單位要切實履行好各自職責、分工負責、合理推進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集鎮和建設點藥落實好居民(農戶)“門前三包”責任制,建立“衛生檢查評比”激勵機制,試行村莊農村清潔工程幫扶獎補辦法,健全保潔員工資籌資制度。五是督促檢查機制。清潔辦要結合各村實際制定督察方案,明確督查的內容和標準,及時掌握工作動態,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督查,科學推進工作。
3、實現垃圾分類五個去向。以實現農村垃圾漚肥(或喂養禽畜)、回收利用、鋪路填坑、封存、焚燒五個去向為目標,切實做好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一是廚余垃圾。包括剩余飯菜、易腐食物、青嫩秸稈等用作喂養禽畜、漚肥處理。二是回收垃圾。包括金屬類、紙類、塑料類、橡膠類以及玻璃類由農戶進行分類存放,然后由廢品收購部門(回收員進行回收處理)。三是建筑垃圾。包括碎磚碎瓦、亂石塊、混凝土、破損玻璃陶瓷塊等用于填坑鋪路。四是有害垃圾。包括廢舊電池、農藥瓶、過期藥品、醫療垃圾、廢日用化學品等集中統一進行封存。五是焚燒垃圾。包括枯枝落葉、廢木料、廢舊衣物、干果殼等垃圾進行焚燒處理。
五、工作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鄉農村清潔工程領導小組。鄉村干部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主要領導要親自部署、親自督查、親自解決重大問題,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抓進度,抓實效。要強化工作隊伍,落實工作人員、工作經費和責任制,確保有人做事、有人管事、有錢辦事。做到鎮村聯動、部門參與、齊心協力推動工作,多措并舉抓好落實。
2、明確部門職責
教育、衛生等單位要成立機構,落實承辦責任人,主要領導要親自部署、親自過問、分管領導要具體抓落實,切實把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3、開展衛生創評
堅持每季開展一次文明衛生戶、文明衛生村莊、文明衛生集鎮創評活動。對被評為文明衛生戶的農戶,由村委會、理事會授牌、貼牌。
關鍵詞: 農村生活垃圾,常態治理,技術路線,治理模式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國家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工作相當重視,制定了多項政策方針,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作了大量投入。但是,目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總體水平仍然較低,尤其是我省廣大農村社會經濟水平發展緩慢,在居住環境、公共設施和環境衛生等方面均與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有著較大差距,當前農村生活垃圾的亂堆亂放更是突出了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的局面,因此,全面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是目前一項重要的任務,是環境保護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我國農村的地理環境及生活習慣等差異較大,垃圾的收集處理方式也會有所差異。為能使貴州省農村生活垃圾得到全面有效的常態治理,還得根據貴州省省情及農村的特點尋求適宜的治理路徑,使得我省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工作高效進行。
1 國內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現狀
1.1 我國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相對于水處理和大氣污染治理行業,我國生活垃圾處理行業起步晚,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起步,2000年以后發展速度加快,2007年后進入快速發展期。至2013年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3%。
目前我國垃圾治理已延伸至鄉鎮,但是農村仍然沒有完善的處理和清運設施。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垃圾處理的相關政策,均旨城鄉統籌建設生活垃圾收運和處理設施,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作為重點,實現城鄉環衛工作一體化。
從目前我國對農村垃圾治理工作開展較為先進的省份來看,基本都推行農村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以提高垃圾處理的效率,對于剩余垃圾主要遵循“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基本模式,交通便利且轉運距離較近的村莊,可按“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方式,交通不便利或者轉運距離較遠的村莊通過收集后采取適當方式就近處理。
1.2 我國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現狀
目前我國城鎮垃圾約80%采取了處理措施,處理方式以衛生填埋為主,有少部分采取焚燒或其他技術,其中發達地區垃圾焚燒處理占比較大。
全國約有4萬個鄉鎮、60萬個行政村,大部分垃圾為隨意丟棄,堆放;少部分被扔到指定地點統一清運至簡易堆放場;僅有極少部分得到了有效治理。
四川省2009年以來大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省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處理;山東省2011年全面推行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70%的縣(市、區)實現了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浙江、江蘇、廣西、安徽等地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比如四川省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首先成立領導小組,成員包含省直38個部門,并定期開會總結及時提出新的需求和方案;其次制定城鄉垃圾治理管理條例、農村垃圾治理標準等相關規定,各村莊還有村規民約,指導垃圾治理工作有序進行。在治理標準中對處理模式、處理工藝、設施配套等方面均作了相關規定;最后,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投資模式,鼓勵村民繳納部分費用,不足部分由省、市、縣級各級財政成立專項資金支持。
1.3 貴州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貴州省已建成和在建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共計88座,建設總規模約為1.4萬噸/日;已建成和在建的生活垃圾轉運站約440座,建設總規模約為1.1萬噸/日。但是其處理及收運范圍基本為城市和小城鎮,農村垃圾還處于任意堆放,田邊、溝邊、河邊等垃圾隨處可見,農村垃圾的治理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只有小部分鄉鎮周邊的垃圾是與鄉鎮垃圾一并運至指點地點進行簡易堆放或者露天焚燒,但堆放點基本在農村范圍內;少量的城市范圍內的農村垃圾是納入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系統一并處理;只有極少部分的農村建有垃圾收集箱、垃圾收集池等,制定了保潔制度,但是終端處理還是簡易堆放,形成集中污染。
我省農村生活垃圾占比較大,約占全省垃圾量的50%,經估算,農村垃圾產量約為1.3萬噸/日,全省城鄉生活垃圾總產量約為2.6萬噸/日,而我省現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的處理能力僅為1.4萬噸/日,轉運能力僅為1.1萬噸/日,轉運設施和處理設施的能力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環衛機制,農村上一級政府基本沒有健全的環衛機構,有的部門雖然意識到垃圾的危害性,但是均停留在設想上、形式上,投入力度及執行力度遠遠不夠。
因此,要使農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不僅要有匹配的垃圾收集處理設施,還要因地制宜的制定收運模式及技術路線,同時要制定標準,建立管理機制,保證資金渠道,才能使農村垃圾治理工作有效進行。
2 貴州省農村垃圾治理方案的設置
2.1 貴州省村莊分類及治理模式的確定
貴州省地處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地,全省地貌分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四種基本類型,以高原山地居多,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大部分農村只通三級及以下公路,山路崎嶇,小型運輸車輛時速一般僅為20-30公里/小時,而且人口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較低。
根據我省村莊的特點,可以制定不同的治理技術路線,具體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城市規劃區內的村莊。這類村莊的垃圾可納入城市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與城市生活垃圾一并處理;
第二類:鄉鎮規劃區內的村莊。這類村莊的垃圾可納入鄉鎮收集體系進入鄉鎮轉運站后一并運往垃圾處理設施;
第三類:近城鎮村莊。這類村莊本文定義為交通條件較好且距離城鎮20公里范圍內的村莊,可采取“戶定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
第四類:遠城鎮村莊。這類村莊本文定義為交通不便利或距城鎮20公里范圍外的村莊,主要采取“戶定點――村收集――村處理”的模式。
從以上四類分類不難看出,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整治的難點在于近城鎮村莊和遠城鎮村莊。
2.2 垃圾收運設施的設置
不管是哪類農村的垃圾收運,均包含有戶定點、村收集,以及村垃圾運輸環節,遵循“源頭分類減量、就地消納”的原則,每個村莊均應配備標準垃圾收集桶、垃圾收集點、廢物回收站、垃圾收集車輛等。
2.2.1 標準垃圾收集桶
標準垃圾桶的設置數量可根據戶分類收集和戶混合收集來設置,如果從戶開始分類收集,按5-10戶設置一組標準垃圾收集桶,分為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可利用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便于村民在投放時自行分類,垃圾桶要有標志便于識別和分類投放。垃圾桶裝滿后,再用人力車或者與垃圾桶配套的小型運輸車分別運至相應的點投放,比如廢物回收站、垃圾收集點等;
如果是在戶內粗分類后混合投放由保潔員來進行細分類,按5戶設置一只標準垃圾收集桶。垃圾收集桶裝滿后,用人力車或者與垃圾桶配套的小型運輸車運至垃圾收集點或者廢物回收站由保潔員進行細分類。
2.2.2 垃圾收集點
垃圾收集點可采用密閉式垃圾收集池、移動式垃圾收集箱,或者是采用垃圾收集房,在收集房內設置盛放垃圾的容器。垃圾收集點可按每200人設置一座,或者是按照村莊面積每200米服務半徑下設置一座。
垃圾收集點的垃圾裝滿后,用人力車或者電動車或者與垃圾收集箱配套的小型運輸車分別運至相應的點投放,由保潔員進行分類,按類別分別投放至廢物回收站的分類池;也可以只把有毒有害、可回收、可利用的垃圾暫時投放在廢物回收站,不可回收垃圾直接運輸至附近垃圾轉運站或者垃圾處理設施。
2.2.3 廢物回收站
按每個村莊設置一座廢物回收站,廢物回收站分為不同類別的單格,可分為可回收垃圾、可利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各種類別的垃圾裝滿后再用小型垃圾運輸車外運至相應的處理地點。
2.2.4 垃圾收集車輛
農村垃圾收集過程中的收集車輛,一是用于將公用垃圾桶內垃圾收集至各收集點的垃圾收集車,其以人力車為主,經濟條件較好的村莊可配電動三輪車,每輛收集車服務人口為500人左右,原則上一個村莊至少要配一輛垃圾收集車,每輛垃圾收集車配置一套垃圾清掃工具(掃把、鐵鏟、勞保用品等);另一是與垃圾收集點配套的垃圾收集車,其以勾臂式收集車為主,用于將各收集點的垃圾運至垃圾轉運站或者垃圾處理設施,每輛車的經濟服務半徑在20km以內,服務人口為3000人左右,每天工作時間為8個小時,噸位以0.8噸左右。
2.3 垃圾處理設施的設置
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設置需要從經濟效益和社會環境綜合效益等多方來考慮,并且實際的調查表明并不是每個鄉鎮、村莊都有必要單獨建設垃圾處理場。目前,垃圾處理場的布點方式主要有“一鎮(村)一處理設施”(即單獨處理),區域性聯合集中處理以及并入城市垃圾處理系統等方式。由于并入大城市處理系統的方式的限制條件明顯,僅限于城市周邊地區采用,而對于大多數遠離大城市的鄉鎮、村莊,前兩種處理方式比較適用。
按照目前我國對生活垃圾治理的指導意見,結合貴州省省情,以上三種處理模式的適用范圍主要如下:
1、并入城市垃圾處理系統模式的服務范圍界定:以城市垃圾衛生填埋場為中心,運輸距離(轉運站至無害化處理場的距離)在30公里以內的區域,垃圾統一運到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處理;以水泥窯協同處置場或者垃圾焚燒廠為中心,運輸距離(轉運站至無害化處理場的距離)在50公里以內的區域,垃圾統一運到區域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處置場處理。
2、區域性聯合集中處理模式的服務范圍界定:不能納入城市垃圾處理系統,地域上相鄰距離不超過30公里的兩個或以上個數的鄉鎮,可在區域組團的核心位置集中建設一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區域性聯合集中處理場建設規模不宜小于40t/d。
3、“一鎮(村)一設施”模式的服務范圍界定:不能納入以上兩種模式范圍內的鄉鎮或村莊,可單獨建設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處理設施的工藝應結合當前政策、經濟條件,因地制宜的選擇符合環保要求的適用于小規模的生活垃圾處理工藝。
3 建設運作模式
3.1 項目投資模式
縣級人民政府作為項目建設的實施主體,應負擔建設資金籌措的主要任務,各級地方政府應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給予重點扶持,統籌相關部門或機構組織項目資金。其資金籌措可爭取中央資金、省級補助、政府發債、市場投資等,運作模式可采取以下幾種:
1、由政府投資建設,培養專業的隊伍或者委托有資質、有經驗的垃圾處理企業進行運行管理,政府支付垃圾處理運行費用。其優點是可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補助,減輕政府投資壓力,項目建成后僅需支付垃圾處理運行費用。
2、采用PPP模式進行項目運作,采取城鄉收運處理一體化的模式建設,委托垃圾處理企業運行管理。其優點是政府可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及各級資金補助,不足部分由垃圾處理企業投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投資壓力,確保建設工期。該模式下項目的投入小于傳統模式的投入,消除費用的超支;有利于轉換政府職能,減輕財政負擔,平滑政府財政投入;促進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可以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其風險分配合理,應用范圍廣泛。
3、對于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還可以以村為單位委托保潔維護,由村民通過村內公開競爭的方式承包。其優點是實現管干分離,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和運行效率。
3.2 管理體系
完善垃圾治理的管理體系,制定相應的管理機制和組織機構,是落實垃圾有效收集和處理的重要保障措施。
3.2.1 管理機制
落實責任主體,以縣主管指導、鎮參與執行、村落實到位為基本原則,進行層層責任考核,各層主要領導親自推動,將目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依據,對工作不力的嚴肅問責,充分發揮基層政府的監督管理職能,加強村、鎮等基層政府對垃圾治理的管理力度。必須派專人對運營單位進行監督管理,還要引導村名參與配合。
3.2.2 組織機構
不僅政府相關部門要制定組織機構,落實責任,運營單位也要制定企業機構設施,由政府進行監督。
3.2.3 宣傳引導
農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重點還在村民,需體現其主體責任,明確其義務,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1、以村民組為單位召開戶主大會,全民動員,全名參與,共同搞好農村垃圾治理;
2、印發宣傳資料,增強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倡導綠色消費,喚醒繳費意識;
3、聘請專業人員進行培訓,使村民在戶內就能做到垃圾分類減量,大力推進農村垃圾分類,加強垃圾回收,發展循環經濟,支持廢品回收企業發展。
3.3 運行費用保障
要確保設施建成后能夠正常運行,必須保證其運行費用的穩定投入。各級地方政府應將垃圾收運處理費用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建議按照“政府承擔大頭,村民分擔小頭”的模式來統籌解決垃圾治理的運行費用。
垃圾處理收費要加強監管,垃圾處理費實行專戶存儲,收費收入要全部用于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不得擅自截留、挪用,否則依法予以查處。
4 貴州省農村垃圾治理的發展路徑
綜上所述,要做好貴州省農村垃圾治理工作,要把握好其發展路徑。首先,要有指導依據,統一的標準和規范,這就要求要編制全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專項規劃,或者是行動計劃、或者實施方案等,制定統一的指標,再由各縣級因地制宜的編制適合于自身發展的規劃或者計劃或者方案,并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內容納入村莊規劃;其次,要保障穩定的資金渠道和構建嚴格的管理體制,以保障垃圾治理工作有序的進行;再次,要制定實施計劃,分時序、分批次的制定目標,逐步完成,最后形成常態的治理。
參考文獻
[1] 貴州省農村生活垃圾五年專項治理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黔建村字[2015]84號;
[2] 貴州省鄉鎮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技術指南;
[3] 四川省農村垃圾治理工作的經驗借鑒;
[4] 生活垃圾收集運輸技術規程,CJJ205-2013;
一、日本廢棄物處理法律體系
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增長,城市人口增加,形成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體系,生活垃圾處理速度明顯落后于經濟快速增長速度,城市垃圾非法堆放造成了嚴重的垃圾處理難題。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為解決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矛盾,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日本政府根據本國實際,近20年來主要推行技術改革和循環利用政策,先后建立了多層次、多方面的法律體系,對廢棄物處理以及資源循環再利用制定了具體規定,并積極鼓勵、引導和大力推行。
日本的廢棄物處理在20世紀80年代有了飛躍性的進展,為了解決廢棄物的排出量和垃圾填埋場用地不足等問題,相對應的法制法規政策也發生了改變,并逐漸形成了循環型社會的法律體系(圖1)。1991年《廢棄物處理法》得到進一步修改,目的在于抑制廢棄物的排出量,促進垃圾分類以及資源再利用。同年頒布了《再生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資源再利用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法律中,目的是確保可再生資源的有效利用,控制廢棄物增長量及保護生態環境。法律規定經營者在商品設計、制造等階段以保護環境為首要出發點,要做到自主回收、構建循環利用等體系。為進一步鞏固推進可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對環境的負荷,日本政府在1993年制定了《環境基本法》,此后以《環境基本法》為基礎,制定了一整套促進建立循環型社會的法律法規,如《容器包裝回收再利用法》、《家電回收再利用法》、《食品回收再利用法》、《汽車回收再利用法》等。以此法律體系為基礎,政府與民間企業協力合作,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的開發取得了巨大發展。
二、中央政府與地方自治體的責任制度
2000年,日本終于從“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體系中脫離出來,這一年也被稱為“循環型社會元年”。日本國會通過了《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確立了構建循環型社會的基本目標,規定了國家、地方公共團體、經營者及國民的責任和義務(圖2)。
中央政府:負責收集整理廢棄物相關的情報資料,制定實施基本、綜合的法律法規及政策促進新技術的開發,對 “市町村”(指市、鎮、村)及“都道府縣”(指日本一級行政區,相當于中國的首都、自治區、直轄市、省)提供技術援助和財政支持,如通過提供補助金、低息貸款、免稅等手段,幫助企業建立再利用生產體系。
首都、自治區、直轄市、省:需要對市鎮村(特別針對市鎮村的生活垃圾)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援,與此同時掌握市鎮村各區域產業廢棄物的相關情況,為正確且有效率地處理產業廢棄物制定處理計劃,對排放廢棄物的企業者進行監督和指導,對處理產業廢棄物的企業者予以處理許可并進行監督。
市鎮村:承擔生活垃圾的處理責任,制定和實施廢棄物處理計劃;對處理生活垃圾的企業予以處理許可并進行監督。除此之外,市鎮村還擔負向市民普及廢棄物正確處理的相關知識,培養市民抑制廢棄物排出的意識,并定期組織相關活動。
企業者:企業經營者負有處理企業經營過程產生的廢棄物和資源回收再利用的雙重責任,或者可以委托專門的廢棄物處理公司進行合理規范的理,盡量做到開發生產方便回收處理的產品和容器,提供科學合理的廢棄物處理研究信息。
市民:普通市民有分類垃圾、按規定排放,盡量長期使用購買產品或使用再生制品以及協助政府、地方公共團體完成垃圾分類等責任,并對政府和企業行為進行監督的義務。
日本生活垃圾的回收由市鎮村(地方各級政府)負責統籌管理,所需費用多數來自稅收,產業廢棄物多數是由各企業的生產運營活動而產生,因此需要企業者負擔處理責任,政府則通過補助金等手段幫助企業建立資源回收再利用體系,因此無論政府負責還是企業自行回收都確保了廢棄物的及時收集和處理,保護了生態環境,提高了資源再利用率。此外,政府還會向市鎮村提供國家財政支援即“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補助金”(表1),一般用于廢棄物處理設施的配備及維護。具體費用的數額一般是由市鎮村的地域性和實際情況來決定,設置該補助金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設置處理設施,保障廢棄物能夠安全及時地進行處理及再利用,從而達到構筑循環型社會的目的。“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補助金”的對象設施是:
第一,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設施(不可燃垃圾、塑料等資源化設施、廢紙玻璃瓶等資源保管設施等);第二,能源回收推進設施(垃圾發電設施、熱回收設施、沼氣回收設施等);第三,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推進設施(糞便、生活垃圾等資源化設施);第四,凈化槽;第五,衛生填埋場;第六,對已經建設的廢棄物處理設施的核心設備進行改良的企業;第七,延長廢棄物處理設施使用年限的策劃制定支援企業。
日本在解決廢棄物處理的問題上首先以《環境基本法》為基礎,根據相應的問題專項立法層層深入遞進,完善了廢棄物相關的法律體系,建立了嚴密的環境保障制度,明確了從國家政府到地方、企業及個人的相應承擔責任,促進了廢棄物的分類、回收、處理和資源再利用,因此日本能夠建立與循環型社會相適應的廢棄物處理制度體系。
三、生活垃圾處理計劃的制定
由于地方自治體承擔生活垃圾的處理責任,因此各自治體會根據自己地方的實際情況作出處理計劃(圖3)。簡單來說是對未來10年到15年的垃圾排放量進行預測,之后對應該預測的結果將城市規劃和廢棄物處理設施進行整合,當然也存在由于社會形勢發生變化而縮短預測年限到5年的情況。
生活垃圾處理計劃一般包含以下內容:第一,垃圾排放量、處理量的預測;第二,生活垃圾排放的方案對策;第三,分類回收的種類、區分;第四,確保正確的垃圾處理;第五,處理設施的配備、建設及維護;第六,其他所需項目。此外,制定廢棄物處理計劃的依據由以下幾點構成:第一,現狀的把握;第二,問題點和課題的整理(當前階段的處理設施規模是否有不足的問題,以及處理設施老化的問題);第三,對策方案或代替方案的研究探討(擴大規模、轉運站的效率、廣域化處理、設施的廢止、新建設施等);第四,確定基本方針;第五,實施計劃;第六,以科學的依據為基礎(包含當地人口預測及未來幾年垃圾排放量的預測)。
四、廢棄物處理設施現狀
《廢棄物處理法》規定了廢棄物處理分為三個過程,即收集搬運、中間處理、最終處置。排出的垃圾經過收集和搬運,可燃性垃圾在焚燒廠焚燒處理,不可燃垃圾在不可燃垃圾處理中心和粗大垃圾破碎處理廠進行破碎壓縮,并將可回收再利用的物質進行資源回收,最后實施填埋處理。以下就日本的“ごみ中@所”(垃圾轉運站)、“清吖觥保垃圾焚燒廠)、“最KI分觥保ㄎ郎填埋場)等廢棄物處理設施的現狀做一簡要介紹。
(一)垃圾轉運站現狀
政府規定垃圾轉運站的位置需要設置在垃圾收集車搬運效率最高、收集成本最低的地區。一輛4噸的垃圾收集車的效率是一天之內往返2-3回(運輸到焚燒廠等中間處理設施),直接運輸送達的最大搬運距離是20千米,所以轉運站要設置在距離垃圾收集區域中心20千米以內的地區。日本大部分城市的街道比較狹窄,因此轉運站的垃圾收集車多采用中小型車輛。但是由于垃圾的廣域化處理使得垃圾運輸距離增長,中小型垃圾收集車運輸效率較低,車輛數目不斷增加,影響了城市交通的正常運行。為解決交通問題,提高垃圾收集運輸效率,降低垃圾收集、運輸成本,垃圾轉運站制定了車輛分離作業制度,即將車輛分為“收集作業車”和“運輸作業車”(圖4)。由于采取分離作業方式,轉運站可以將垃圾匯總后再運輸到目的地,如此既節約了運輸車輛,接收垃圾的處理設施解決了運輸車輛密度過高的問題,又減輕了城市交通的負擔,維護了城市環境。
轉運站的處理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將垃圾壓縮后裝入集裝箱再運輸到垃圾處理設施。這種方式完全自動化,運輸效率高,干凈衛生,是目前轉運站的主流處理方式。另一種方式適用于規模較小的轉運站。小型垃圾收集車卸下的垃圾裝入專門存放垃圾、類似于滾筒的機器中,滾筒內部填滿之后通過旋轉的方式自動向排出口移動垃圾,最終排放到大型垃圾運輸車內,然后再運輸到垃圾處理設施。這一方式只適用于處理量為每天30噸以下的垃圾轉運站。除此之外,伴隨著目前垃圾廣域化的處理,廢舊的垃圾焚燒設施可能會逐漸增多,因此改造廢棄老舊的垃圾焚燒廠,將其建設成為轉運站進行二次利用成為重要的課題。
境港市垃圾轉運站案例分析
境港市從2016年委托米子市處理可燃性垃圾。該案例主要以預測未來垃圾排出量為前提,確定轉運站需要處理的垃圾量以及相應的處理設備[3]。該轉運站轉運的垃圾主要是市民排放出的可燃性垃圾,通過對境港市未來10年垃圾排放量的預測,綜合分析確定境港市每年需處理680噸垃圾,每天大概需要處理垃圾量為3噸左右(具體計算公式如下:680t/年(年間垃圾量)÷260天(搬運日數)×1.2(動系數)=3.14t/天)。轉運站的運營管理費用(表2)一年大約2140萬日元,1噸垃圾的處理費用大約31500日元/噸。運輸車輛費用(表3)一年大約1131.2萬日元。轉運站設施以15年為限,經計算可預測出一年的經營費5268.1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20萬左右(表4)。
(二)垃圾焚燒設施現狀
截止到2015年末,日本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表5和圖5-6)總數量達到1141座(2014年總數量為1162座,焚燒設施總數下降了1.8%),新建設施為65座,處理能力合計達到181891噸/天。其中設施規模為未滿30噸/天的為224座,30-50噸/天的為126座,50-100噸/天的為202座,100-300噸/天的為401座,300-600噸/天的為132座,超過600噸/天的為56座(圖7)[4]。
(三)衛生填埋場現狀
2015年,日本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有1677座,新建設的有30座,衛生填埋場的殘余容量還有10404.4萬立方米,殘余年限為20.4年(表6圖8),其中大都市圈衛生填埋場的情況以首都圈(茨城縣、心鞠亍⑷郝硐亍斡襝亍⑶б斷亍⒍京都、神奈川縣、山梨縣)為例,截止到2015年為22.3年(2014年為21.8年),近畿圈(三重縣、滋賀縣、京都縣、大阪府、兵庫縣、奈良縣、和歌山縣)為18.9年(2014年為19年)。截止到2015年還沒有建設衛生填埋場的“市鎮村”有302個,占全部市鎮村總數(1741個)的17.3%[4]。
五、廢棄物區域化處理
日本的生活垃圾都是由市村的地方自治體負責處理,因為近年來人口稀少的地方自治體垃圾處理設施運轉困難,所以垃圾焚燒不完全等問題頻繁發生。為了確保各地區的垃圾得到安全迅速地處理,政府對垃圾產生量較多的地區實行了廢棄物“區域化處理”,即廢棄物處理出現問題的地區,將本地區的垃圾運送到其他地方自治體進行正規處理。
據統計,2015年有273千噸(占全部最終填埋處理量的6.5%)的生活垃圾被運送到了都道府縣以外的處理設施進行了最終填埋處理。其中千葉縣、斡襝亍⑸嚼嫦亍⑸衲未ㄏ亍心鞠亍⒊ひ跋丶靶縣達到206千噸,占全總數量的75%(表7)。此外,關東地區14%的廢棄物、中部地區14.4%的廢棄物也都被運送到了都道府縣以外的地區進行處理。這些地區由于填埋場容量緊缺,所以近年來生活垃圾都會轉移到外部地區進行處理。
區域規劃內容一般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規劃期限:原則上為10年;第二,區域劃分:對地理條件、社會條件進行調研,要求設置焚燒能力為300噸/天以上,最低100噸/天的全連續式焚燒設施;第三,劃分的各區域制定設施建設計劃;第四,二f英等物質的排出現狀以及對未來的預測;第五,區域化處理完成之前及現有設施的重建時期,此過渡期間的垃圾處理方案;第六,要保障利用RDF進行發電的地區并記載其使用量;第七,其他:對垃圾、RDF的運輸方法,原料的循環利用(現狀到將來的預測),垃圾發電量(現狀到將來的預測),各區域的垃圾分類方法等進行統計;第八,區域化跟進調查方案:為了使區域化規劃落實推進,首都、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每年都要掌握各垃圾處理設施的二f英濃度,各區域的設施建設整備狀況,以及做好過渡期出現的各種問題的對應對策,徹底地對區域化處理進行管理[5]。
區域規劃策劃制定的方法如下:
第一,向市鎮村做民意調查:為了更好地把握該區域市民的意向及需要,要定期舉辦聽證會,以及向市民做問卷調查;第二,設立舉辦“垃圾處理區域化研討會”;第三,設置舉辦“市鎮村區域會議”。
日本的“區域化處理”是針對日本廢棄物排出量逐年減少而引起的個別地區廢棄物處理困難等情況而實施的。中國現處于廢棄物排出量逐年增加的現狀,因此目前這類“區域化處理”尚不能給中國的城市垃圾處理以借鑒。但是隨著中國廢棄物處理制度和技術的日益完善,可能在日本廢棄物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也會在中國出現,因此了解“區域化處理”不僅能全面把握、分析日本廢棄物的處理制度,也可以給未來完善中國的廢棄物處理制度以參考。
參考文獻
[1]環境省,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補助金結算
[2]新明和工業株式會社,針對垃圾處理廣域化而制定的垃圾中繼設施(壓縮、儲存)介紹
[3]可燃垃圾中繼設備的必要性的研討資料(資料2)
關鍵詞:農村生活垃圾;環境破壞;籌集資金
農村生活垃圾主要是指農村村民在日常生活過程中所制造出來的廢物的總和,包括:廚余垃圾(垃圾食品,煤渣,蛋殼,餐廚垃圾),廢塑料,廢紙,碎玻璃,碎陶瓷,纖維廢料廢舊電池和其他廢舊家電等等。隨著近年來,農村的發展變化,影響和改變了農村垃圾的特點。有機廚廢棄物的生物量占有較大一部分的比例,水分含量高,也夾雜著農業過程中由于太久產生的廢物,會導致各種微生物的繁殖,病毒和病原體,環境和村民健康更嚴重威脅。在此背景下,筆者在農村垃圾處理遇到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和提出解決方案。
1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中存在的問題
在市區重建及城市創衛工作中,人們很少去關注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目前,一些村莊拒絕隨機丟棄沿河邊的路樁,場,池塘邊,沒有統一的治理,散發著難聞的氣味。大量的垃圾未經任何處理甚至變質的藥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隨意露天堆放,在一定程度上對周圍的水,空氣和土壤污染,威脅村民的健康,而且還影響了村容村貌。城鎮和村莊的垃圾堆以下問題:
(1)村鎮的垃 圾處理還沒有被列入各級政府的議程中,垃圾處理指導不足。一方面,垃圾的危害認識不到位,被遺棄,“自掃門前雪”的想法的人。其次,各級政府以經濟建設為重點,垃圾處理不知道的地方,對村鎮垃圾處理指導就顧及不了。
(2)沒有建立和完善垃圾填埋場的垃圾收集和處置收費制度,無法實現廢物減量和資源要求。城鎮廢物管理預算主要來自國家和地方政府,大部分的資金用于城鎮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無害化處理的需要投資少。
(3)廢物處置產業化尚未形成規模,廢物處置技術和裝備落后。對國外設備并不完全了解,不適用于中國的國情,管理脫節,造成資源的浪費。
(4)村鎮垃圾處理經費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很難適應的城鎮和村莊的發展需求。
(5)城鎮垃圾處理技術和管理人才缺乏,現有的管理體制不健全。城市衛生管理系統并沒有延伸到城鎮和村莊,普遍存在村里的垃 圾簡單加工的現象。
2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對策建議
對于上述關于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中存在的問題,筆者主要從以下幾點提出相關建議。
(1)在各級政府的重視程度增加,相應的政策法規的發展。近年來,中國的農村環境健康問題已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政府也加大了農村環境保護的關注和投入。然而,中國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起點較晚,管理薄弱,基礎設施,環保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農村環境衛生狀況仍然十分嚴重。因此,在各級政府的重視程度增加,農村環境,完善政策法規,支持和引導農村垃圾處理體系建設。
(2)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在農村地區的垃圾處置系統屬于農村公共產品的范疇,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中國的改革稅收制度,縣和鄉鎮政府的權力比產權,該問題的不足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變得更加明顯。 2003年,中國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即取消鄉鎮和村莊儲備,增加稅收率,農業稅和農業稅收附加為主的農村稅制和公益事業集資的“一事一議”制。 2006年全國廢農業稅,免除國家農(牧)業稅,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取消,同時,國家實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的補貼制度。因此,中國的農村垃圾處理的資金來源應該多元化,多方籌措,確保資金投入。
(3)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教育工作。由于戶主受教育水平對支付意愿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加強農村的宣傳和教育工作,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宣傳欄等農村居民易于接受的環保宣傳方式使宣傳知識滲透到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在農村學校里大力普及環保知識、環保理念,教育孩子從小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發揮中小學學生作為農村環境保護的宣傳隊和主力軍的作用,通過他們來影響左右鄉鄰,全面提高農村的整體環保意識。
(3)加強環保宣傳和教育工作。由于戶主家庭教育水平支付意愿,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宣傳和教育工作在農村地區,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廣告牌及其他農村居民易于接受的環境宣傳宣傳知識的滲透農民的日常的生活。大力普及農村學校,環保概念的環保知識,教育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樹立環保意識的增強,發揮小學和中學的學生宣傳隊的主力作用,全面提高農村整體環境意識。
(4)加強對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家庭的健康狀況影響著支付意愿,對于中國的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問題的解決,我們也可以從衛生保健系統作為我國的一個起點條件,以繼續到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緩解農村因病致貧,解決了農民看病貴的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改善農村環境,全面建設新農村。
3 總結
目前,在許多農村地區,垃圾問題已成為環境問題中村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并逐漸能夠理解和積極配合垃圾收集和處置。希望通過這樣的分析建議,為大部分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垃圾處理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關鍵詞:環境工程;垃圾處理利用;生活垃圾污染現狀;可持續發展
1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現狀分析
在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垃圾處理的方式主要以污染物轉移、集中處理為主,但隨著現代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數量的劇增,城市生活垃圾的日產量不斷增加,如果還是采取以上方式,就難以保障城市內部的生態環境質量,還以會引發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
1.1污染大氣及水體
在物質生活條件改善的背景下,城市居民生活產生的垃圾種類繁多,且諸多垃圾容易腐敗變質,會揮發出腐蝕以及刺鼻的惡臭味,這不僅會影響人體的呼吸健康,還會擴散在城市大氣中,從而嚴重污染城市的大氣環境[1]。此外,城市生活垃圾中的腐蝕物在降解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一定的水分,不僅如此,徑流水和自然降水也會進入到垃圾中,而垃圾中的水分在超出其最大吸收能力后,則會出現水分滲流并進入到地表水或者土壤中,使地下水和地表水都遭到嚴重的污染[1]。
1.2侵占土地并污染土壤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主要采取的是轉移出城市內部,集中堆放在空曠處的方式進行處理。而當前城市生活垃圾的總量不斷增多,在垃圾處理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則會出現垃圾大量堆積的現象。在城市已無法堆放生活垃圾的情況下,則會直接堆積到郊外的土地中,甚至是農田中,而這些沒有處理的生活垃圾會嚴重影響農田等土地資源的保水保肥能力,使良性農田數量不斷減少,由此引發了垃圾侵占土地以及污染土壤的現象,使城市建設陷入困境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1.3未能落實有效治理措施
在現代城市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隨著城市生活垃圾量的快速增加,給城市垃圾處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相關部門對于城市生活垃圾問題未能落實有效治理措施,不僅會影響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還會影響城市的人居環境。因此,為了城市建設和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應結合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利用的現狀,探尋合理有效的垃圾處理利用方法,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和城市建設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環境工程中垃圾處理利用方法的分析
2.1城市垃圾量的控制方法
在城市建設中,為實現城市生態環境工程目標,關鍵在于控制城市的垃圾總量。城市垃圾量控制是指從城市垃圾產生到處理的整個過程中,應采取科學有效的多元化措施,降低城市垃圾數量,促使城市垃圾總量盡可能地減少。在實踐中,可采用以下措施:第一,為降低灰渣等無機垃圾的產生量,有效改善城市大氣質量,應在城市內部推廣使用燃氣,降低煤炭的使用量,并注重燃氣化、電氣化的發展。第二,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一次性用品雖然能夠為人類提供極大的便捷,但其產生的生活垃圾量十分巨大,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第三,根據區域實行地方立法,對垃圾處理進行征稅,以大幅度減少垃圾的產生量。
2.2垃圾無害化的處理方法
在城市垃圾處理利用中,無害化處理既可以降低垃圾對城市環境的危害,又可以降低對人類的危害,從而有利于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城市垃圾處理過程中,應對垃圾的流向進行控制,并推廣垃圾分類的處理方法,針對電池、燈管等危害性偏大的垃圾,采用單獨處理的方法,避免這類有害物質危害城市環境。同時,針對醫院、門診產生的特殊垃圾,則要采取專門的特殊處理方式,避免引發其他污染問題。此外,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大力推廣垃圾清運設備,以便及時有效地處理城市垃圾,在保障城市環境質量的同時,也避免垃圾集中堆放的污染問題。
2.3垃圾資源化及產業化處理方法
現階段,可通過科技力量來提升垃圾處理的利用效率和質量,以此推動城市垃圾的資源化和產業建設。城市垃圾處理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程,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及廣大市民的支持和積極參與,才能不斷提高城市垃圾的處理效率和質量,繼而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和持續發展。所以,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注重垃圾資源化和產業化處理,這樣才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
2.4垃圾系統化處理方法
在城市垃圾處理利用中,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根據區域的實際情況,綜合分析城市垃圾的生命周期,為此編制完善且有效的垃圾處理利用方案。在此基礎上,為保障城市垃圾處理利用方案的執行效果,切實提高城市垃圾處理的利用效果,應建立專業的監督管理部門和監督管理隊伍,通過有效地監督管理工作,在城市垃圾處理利用中落實各項舉措,以切實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
2.5其他優化處理建議
(1)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落實以下工作:第一,完善垃圾處理監督制度,設置專業垃圾處理利用監督機構,明確各崗位工作人員的具體職責,確保垃圾處理工作落實到位,以此提升垃圾處理利用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第二,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組合方式進行垃圾處理利用工作,針對監督管理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總結形成原因,并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責,為垃圾處理工作提供一定支持。(2)可由政府主導,建立線上、線下廢舊物品交流交換中心,建立廢舊物品評估機制,對廢舊物品進行收存、評估、交換、處理,對評估無使用價值的按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3)對城區內現有的小規模回收利用企業實行“減存量、控增量”,市場、環保、衛生、城管等相關部門要加大對現存企業經營活動的監管力度;研究以及出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省級地方標準,鼓勵探索網聯化和智能化回收模式;各地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依托生活垃圾分類,積極引進大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加工企業,加大政策扶持,產生規模效應,形成產業鏈,改善資源收集設施裝備,提高產業化水平,使之成為各地新的經濟增長點。(4)增強民眾的環保意識。環境管理部門可通過網絡、公交車、電視等方式傳播環境保護的相關內容,使人們可以準確了解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的本質區別,不斷增強其環保意識,自覺做好城市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不僅如此,為了在全社會中營造垃圾分類處理的氛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印發垃圾分類宣傳手冊,并將資料發放到居民手中。此外,為在城市范圍內支持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根據區域不斷增加垃圾分類處理設施的投放力度,針對不可回收垃圾應采取多元化方式進行處理,如堆肥、填埋等,而可回收垃圾應運到專業的回收處理廠。這樣既可以保障城市垃圾處理利用的效果,又可以切實提高城市垃圾處理利用的經濟效益。
3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垃圾圍城、垃圾圍村”等問題日益嚴重,已嚴重影響城市建設和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在城市發展中,應注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并要有機整合城市垃圾處理和利用措施,以此提升城市垃圾處理利用效益,為城市的綠色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