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定量調查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 目前,關于語言教育的實證研究越來越多。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兩種主要方法。本文在比較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基礎上,介紹和討論了幾種常見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包括實驗研究、相關研究、調查研究、個案研究和觀察研究,并對這兩種研究方法進行了評價。說明在教育研究中應將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對提高教育研究效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當前,語言教育研究已經得到了廣大專家學者的重視,并被深入推廣到各個層次層面。教育研究通過對教育過程的各項實證研究來嘗試解決現有教育活動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以求提高教育質量。教育研究有其獨有的特性,以實證研究為主,具有系統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教育研究也可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其中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就是兩種主要研究方法。
1.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對比
1.1內涵
定量研究就是對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而定性研究是主要針對事物的質的方面。事物的質是它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部所固有的規定性,也就是說定量研究是通過解決“有多少”的數量問題,定性研究是通過解決“是什么”、“有沒有”的性質問題,從而分別對復雜的教育問題作出數字的描述和語言的描述,來反映研究對象的特征和傾向的方法。
定量研究的基本過程是:提出假設,確定具有因果關系的各種變量、抽樣、選擇測量工具、控制無關變量、實施測量、檢驗效度、數據運算與分析、驗證假設。定量研究是一個具有標準化程序的、自上而下的演繹過程,是從一般的原理推廣到特殊情境中去的。
1.2適用范圍
從哲學上講,任何事物都存在量的方面,但每種事物的量的“顯易”程度不同,能夠量化的程度也不同,一般來說,物質現象的量比較“外顯”,而精神現象的量“外顯”不明顯。在教育領域中,屬于是物質現象的,如教材與教學質量、教育結構與教育投資、學生的身體狀況等,一般可以嘗試采用定量研究法。而屬于精神現象的,如學生的焦慮心理、教師的師德狀況、教學方法的改革等,則可以嘗試定性研究法。
從方法特點上講,由于定量研究不考慮研究者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影響,只對操作工具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十分重視,適合對研究者不熟悉的和較大樣本的對象進行研究。定性研究則相反,它適合對研究者熟悉的及小樣本的對象進行研究,這種方法運用于教育研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個案研究法。
2.幾種常見定量與定性研究方法
2.1定量研究方法
2.1.1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相關研究包括簡單相關研究和復雜相關研究兩種,它主要是研究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例如焦慮與二語寫作之間的相關關系。相關研究沒有自變量,研究者不對變量進行操縱,不能做出因果判斷,只能得到兩個變量(或多個變量)之間是否有關系的判斷。例如,相關研究回答“學習策略與學習成績之間是否有關系”,不能回答“學習策略是不是導致學習成績好的一個原因”。
相關研究最大的好處是能幫助我們理解重要變量間的關系,缺點是它的研究對象是群體而不是個人,所以很難對某個實體作出深刻的認識研究。
2.1.2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是語言教育研究中的主要方法之一,被廣泛應用于二語習得和應用語言學中。實驗研究的目的是在兩種現象之間建立因果關系,即探討一個變量(自變量)的變化是否引起另一個變量(因變量)的變化。實驗研究的一個獨有特征是,研究者直接對自變量進行操縱,也就是說由研究者自己設立實驗組和對照組。例如,如果研究不同教學方法孰優孰劣,教學方法就是自變量,那么研究者就要將學生隨機分成兩組,并設法給不同組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教學方法。
由于實驗研究是建立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最好途徑,因此它常被認為是最有說服力的研究方法之一。
2.1.3調查研究
調查是通過對樣本的直接研究來了解總體特點的研究方法,它是采用標準化的資料收集方式研究大量被試的某些變量,通過研究一個樣本而推廣到整個群體的研究方法。調查的目的不是深入了解每個個案的詳細信息,而是探討大量個體的一個或多個變量,調查是一個標準化的觀察程序,所有的被試都面臨相同的調查問卷,有相同的指導語,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
進行一個調查研究常常包括幾個階段:首先要確定研究的目的,并根據研究目的確定研究范圍;第二個階段是進行取樣調查;第三個階段是對資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釋。選擇了一個樣本之后,就可以運用編制好的調查工具進行實際的調查,收集資料,然后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和解釋。資料收集有很多方法,最常見的有問卷調查、面談、直接觀察法等。
一個成功的調查研究具有很多優點,最主要的優點是能夠快速地收集大量被試的許多變量的信息,可以研究一個大樣本。
2.2定性研究方法
2.2.1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從分析的單位來定義的,對一個對象的研究就是個案研究。它主要研究一個個體,通常研究處于自然環境中的個體。
個案研究探討的問題完全不同于相關研究。相關研究探討群體的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個案研究則可以為研究者提供有關個體的豐富信息,例如學習者個體學習的過程、策略,學習者個體的個性、態度、動機等特征是如何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個案也可以是一位教師、一個課堂、一所學校、一個團體。研究者可以研究一個個體,也可以研究幾個個體并對他們進行比較。但是,個案研究所采用的個案數量常常是很少的,因為個案法最重要的是詳細、全面地了解某個個體的特征。
2.2.2自然觀察法
觀察法沒有要操縱的自然變量,研究者在研究開始時并沒有任何假設,主要是探索和記錄自然出現的現象,并不對環境中的變量進行控制。自然觀察法的資料收集方法主要是對現場進行觀察記錄,然后進行總結分類。
自然觀察法的最大優點是有很強的現實性,它在自然環境中研究人的行為,力圖不干擾被試的行為,不改變情景,因此自然觀察法研究常常被看成是產生假設的研究。但是自然觀察法也有很大的局限:首先,資料收集存在觀察者偏向。研究者進行觀察之前對所要觀察的行為類型了解很少或根本不了解,很難建立一個標準的測量方法,因此在對行為進行分類時,研究者很容易受預期和已有觀察的影響,很難認識到預期之外的新行為。其次,進行自然觀察所需的時間很長。自然觀察研究不能操縱自變量,不能控制額外變量,因此不能進行因果推論。
3.定量與定性研究法的評價
前面我們已經較詳細討論過了定量與定性研究,這兩種方法本身無所謂正確錯誤,關鍵是它的運用范圍恰當與否,因為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優越性和局限性。只有在全面深刻地認識各種方法特點的基礎上,研究者才能在教育研究中,根據研究目標和研究課題的性質,恰當地選擇和使用某一具體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的優越性主要表現為:(1)客觀性。用數字描述事物比用語言描述的主觀程度要小,更符合客觀事實。(2)嚴密性。事物質變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將引起質變,定量研究能觀測到事物的微小變化,防止事物的質變。(3)普遍性。定量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抽樣統計基礎上的,研究對象的范圍較大,更具有說服力。其局限性主要表現為:定量研究首先要建立一套可以量化的指標體系,影響制約教育的變量很多。但是,在現有教育研究發展水平上,不是所有的影響因素都能量化,定量研究只能考慮有限的變量,而相應地放棄一些事實,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必受到質疑。
定性研究的優越性是:(1)真實性和全面性。(2)靈活性。定性研究強調研究者放下自己的主觀臆測,尊重事實,允許并鼓勵研究對象根據自己的認知框架,而不是根據預先安排好的問題結構來做出回答。(3)準確性。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而不是問卷或調查表,定性研究是一種基于經驗和直覺之上的研究方法,由于經驗是生動的、深刻的、可信的,定性研究的結果往往是正確的。定性研究的最大缺點是不精確,對研究問題的認識帶有明顯的個人傾向,有的描述具有伸縮性和模糊性。
總之,定量與定性研究方法都是教育研究中非常必要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兩種方法各有利弊,語言教育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單用定量或定性方法去研究教育現象都只能獲得部分信息,不可能窮盡,很難得出全面、準確的結論。在教育科研中,必須把定量與定性研究方法結合適用,才能使教育研究更加科學、可靠與有效,這樣,既可以在兩種方法之間取長補短,又可以對兩種方法所得的結果進行比較和驗證,從而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larsen-freeman,d.&long,m.h.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ny:longman,1991.
[2]johnson,d.m.approaches to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ny:longman,1992.
[3]hulstin,j.h.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in the laboratory.studies in second languge acquisition,1997,19:131-143.
【關鍵詞】結核性胸膜炎;生活質量;影響因素;橫斷面調查
【中圖分類號】R5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122-02
既往研究多針對結核性胸膜炎患者手術方式和臨床療效進行研究,關于結核性胸膜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影響因素調查研究所見甚少[1-2]。為此,本研究筆者采用自編問卷、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和SF-36量表對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中心結防門診治療的23例結核性胸膜炎患者進行測評,旨在為針對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供參考依據,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中心結防門診治療的23例結核性胸膜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在觀察組23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齡范圍為25~55歲,平均年齡為(38.78±11.26)歲。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在實施調查前,對本研究問卷調查員進行相關培訓,調查員經過筆試考試和專家面試考核合格后再對患者開始實施問卷調查。在問卷調查時,說明本研究“僅作科學研究、完全保密”,讓被試者如實作答填表。本研究筆者發放43份問卷,回收問卷時由調查員認真核對,剔除無效問卷,回收43份問卷,問卷回收率為100%。
1.2.2 調查工具和評價方法 (1)自編問卷:內容包括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生源地、居住所在地、婚姻狀況、經濟狀況、費用類別、工作壓力、居住狀況、經濟壓力、性格、基礎疾病、患者對疾病了解程度等;(2)焦慮自評量表:該量表評估患者的焦慮情緒水平,量表評分越高焦慮程度越嚴重;(3)抑郁自評量表:該量表評估患者的抑郁情緒水平,量表評分越高焦慮程度越嚴重;(4)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該量表共有10個項目組成,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度3個因子,該量表得分越高則社會支持狀況較好;(5)SF-36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SF-36量表總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1.3 統計學分析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計數資料以絕對值或者構成比表示,結核性胸膜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膽囊切除術患α入=0.05,α出=0.10。
2 結果
以患者SF-36量表總分為因變量,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生源地、居住所在地、婚姻狀況、經濟狀況、費用類別、工作壓力、居住狀況、經濟壓力、性格、基礎疾病、患者對疾病了解程度、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客觀支持分、主觀支持分、對支持的利用度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總分等為自變量賦值后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α入=0.05,α出=0.10,結果發現:文化程度、患者對疾病了解程度、主觀支持分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總分與結核性胸膜炎患者生活質量正相關,而焦慮抑郁情緒與結核性胸膜炎患者生活質量負相關。
3 討論
結核性胸膜炎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給患者和患者生活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3-4]。既往研究多針對結核性胸膜炎術后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使用SF-36量表對患者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狀態等生活質量指標全面評估的研究報道所見較少。為針對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供參考依據,本研究筆者采用自編問卷、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和SF-36量表對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中心結防門診治療的23例結核性胸膜炎患者進行測評,結果發現:文化程度、患者對疾病了解程度、主觀支持分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總分與結核性胸膜炎患者生活質量正相關,而焦慮抑郁情緒與結核性胸膜炎患者生活質量負相關。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能夠正確認識疾病,患者對疾病了解程度明顯加高,能夠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現盲目擔心和恐懼,減少因為不良情緒的影響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2)患者主觀支持分越高表明患者感受到外界對其的支持越大,明顯減少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出現,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3)患者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總分越高表現患者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出現明顯減少,進而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梢姡Y核性胸膜炎患者生活質量受很多因素影響,我們應該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奇利,晏詠梅.尿激酶治療結核性胸膜炎70例臨床分析[J].西南軍醫,2012,14(1):76-77.
[2] 杜茜茹,姚正林.微創置管引流聯合尿激酶及地塞米松治療結核性胸腔積液 110 例[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2):375.
[摘要]:
本研究采用實驗研究方法,集中考察分析對精確新聞報道的“了解”、“實踐”,如何影響人們對精確新聞報道優勢和劣勢的評價、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發展前景的判斷等。研究顯示,要推進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我們不但要對新聞從業人員進行全面、準確地介紹精確新聞報道,還要努力使之實踐精確新聞報道。
Abstract:This study use experiment method to analyze how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ing the precision journalism make effects to the people’s evaluations on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the precision journalism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f we wa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ecision journalism in China, we must introduce it completely and accurately to the media practitioners, as well as make them practice it.
Key Words: precision journalism ; comprehend ; practice ; experiment research
一、研究的目的
1983年1月29日,《中國日報》以《首次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民意測驗:讀者相信報紙》為題,將1982年北京調查[1]的結果刊登在國內新聞版的頭條位置上。這是中國大陸新聞媒介刊發的首篇精確新聞報道。其后,特別是90年代中后期以來,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民主化進程的加快,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大陸得到了較為快速的發展,并對新聞媒介快速、準確地反映民意乃至整個社會的民主化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作用。
但同時,我們可以發現,精確新聞報道目前在中國的發展面臨兩個重要問題:(1)、報道的規范性不夠;已有相關研究主要依據美國全國民意調查委員會等機構關于新聞媒介刊發社會調查的基本要求,對中國大陸的有關精確新聞報道進行內容分析,并科學、客觀的評價了其中存在的諸多不規范性(楊光,彭泰權,2006;肖明,2000);(2)、報道刊發的持續性不足,尚未形成應有的規模,尤其是專版、專欄嚴重缺乏。我們考察中國大陸新聞媒介的欄目設置可以發現,目前諸如《北京青年報〈精確新聞〉》、《中國青年報〈調查觀察〉》這樣的連續性刊發、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精確新聞報道專版(專欄)微乎其微。
如何進一步推進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大陸的健康、快速發展?這成為當下中國大陸新聞媒介面臨的一個重要而現實的問題。本研究主要考察對精確新聞報道的了解以及相關操作,對評價精確新聞報道的優勢和劣勢的影響等,從一個側面分析影響采用精確新聞報道的相關因素,從而為確實推動新聞媒介采用精確新聞報道提供研究資料和理論思考。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所謂精確新聞報道,就是指記者運用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和內容分析等社會科學定量研究方法,來收集資料、查證事實,進而報道新聞的一種報道形式。
20世紀70年代以來,精確新聞報道在美國等西方新聞媒介得到大量的采用。這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對民意的重視、社會科學定量研究方法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開設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精確新聞報道等課程)等(羅文輝,2001)。
其中,上述對民意的重視,是社會政治環境的變動對新聞媒介的運作提出的重要外在要求;而后三者因素綜合起來,就集中反映在“社會科學的定量研究方法的成熟及相應人才對其掌握”上;也就是說精確新聞報道和傳統報道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是對社會科學的定量研究方法的把握和應用,也正因此,這一專門技術的嚴格要求,成為影響新聞媒介采用精確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因素。
新聞從業人員如何接受精確新聞報道?在此過程中,他們將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依據大眾傳播學的重要研究成果《創新擴散理論》,我們知道,在采用新事物的過程中,人們對新事物的“了解”和“試用”,是兩個重要影響因素。與傳統新聞報道相比較,我們可以把精確新聞報道看作一種新的報道形態。本研究采用實驗研究方法,集中考察分析對精確新聞報道的“了解”、“實踐”(即一定程度上的試用),如何影響人們對精確新聞報道優劣勢的評價、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發展前景的判斷等。
我們的研究問題是:
(1)對精確新聞報道越了解,是否對精確新聞報道的正面評價越高;
(2)參與精確新聞報道的實踐,是否增加他們對精確新聞報道操作難度的認同。
本研究選取一組控制組和兩組實驗組。我們首先較為全面的對兩組實驗組介紹精確新聞報道,并讓其中一組參與精確新聞報道的實踐,然后對他們進行問卷調查。我們對控制組則只做簡單的提示,不給他們介紹精確新聞報道、也不讓他們參加精確新聞報道的實踐,直接進行問卷調查。
具體來說,本研究選取本學期選修《精確新聞報道》課程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同學為實驗組。我們首先花費兩節課的時間,對這些同學介紹了精確新聞報道的定義、主要特點,操作的基本程序等,讓他們對精確新聞報道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我們隨機組織其中一半的同學參加有關近期舉行的全國“兩會”內容的電話調查,讓他們親身實踐精確新聞報道的主要操作環節,在一定程度上試用精確新聞報道。然后,就精確新聞報道的有關問題對所有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
同時,本研究選取15名未選修《精確新聞報道》課程的本學院的同年級同學作為控制組?;谕瑢W對精確新聞報道這一概念知曉的有限,我們對這些同學僅簡單介紹了精確新聞報道是一種什么新聞報道樣式,即記者運用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和內容分析等社會科學定量研究方法,來收集資料、查證事實,進而報道新聞的一種報道形式。然后,采用上述同一問卷對他們進行調查,了解他們對精確新聞報道的看法。
本研究將主要比較參加電話調查實驗組、未參與電話調查實驗組以及控制組三者之間的差異。
本研究的主要變量以及相關測量如下:
對精確新聞報道的正面評價;我們采用7級量表測量被試對精確新聞報道的正面評價(數字越大,表示認同度越高,即:1=認同度最低,7=認同度最高),即“有人把精確新聞報道方法和傳統新聞報道方法進行比較,得出下面一些關于精確新聞報道的說法,你是否同意?:報道更真實準確、報道更全面完整、評論更客觀公正、可讀性更強、信息量更大、分析更深入、可信度更高、反映群眾意見更充分”;
對精確新聞報道操作難度的看法;同上我們采用7級量表測量被試對精確新聞報道操作難度的看法,即“有人把精確新聞報道方法和傳統新聞報道方法進行比較,得出下面一些關于精確新聞報道的說法,你是否同意?:適用范圍有限、資料收集成本高、技術要求高,操作難、用枯燥的數字說話不易為讀者所接受、耗費大量的時間”;
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前景的看法,我們采用5級量表測量被試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前景的判斷,即“你認為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如何?(1)、很好(2)、比較好(3)、說不清楚(4)、不太好(5)、不好”;
對社會科學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我們采用5級量表測量被試對社會科學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即“你對‘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如何?(1)、很熟悉(2)、比較熟悉(3)、說不清楚(4)、不太熟悉(5)、不熟悉”;
對(社會)統計學的熟悉程度;我們采用5級量表測量被試對(社會)統計學的熟悉程度,即“你對‘(社會)統計學’的熟悉程度如何?(1)、很熟悉(2)、比較熟悉(3)、說不清楚(4)、不太熟悉(5)、不熟悉”;
參與社會調查的經驗;我們詢問被試接受“兩會”調查之外的調查的情況,即“你還參加過其它調查嗎?(1)、接受別人的調查(2)、調查別人(3)、既沒有接受別人的調查,也沒有調查過別人”。
本研究主要考察被試對精確新聞報道的相關評價和態度,因此,對精確新聞報道的正面評價、對精確新聞報道操作難度的看法、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前景的判斷等變量是本研究的主要因變量。同時,我們應注意到,如前所述,精確新聞報道的特點就在于應用社會科學的定量研究方法于新聞報道中,被試對這一方法的了解和實踐自然對評價精確新聞報道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把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對(社會)統計學的熟悉程度,參與社會調查的經驗等相關變量作為控制變量。
三、研究的主要結果
(一)實驗的分組情況
我們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最后確認有效問卷42份。我們把這些問卷的數據輸入電腦,利用SPSS11.0進行統計分析。
如表(一)所示,本研究共有被試42名,其中控制組14名,參加調查的實驗組16名,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12名。同時,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控制組、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和參加調查的實驗組的被試,對“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依次增加,但三組之間的差異未達到顯著程度。參加調查的實驗組的被試,對“(社會)統計學”的熟悉程度最高,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最低,控制組介于兩者之間,但三組之間的差異未達到顯著程度。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三組在對“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和對“(社會)統計學”的熟悉程度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關鍵詞選取,必修課,教材內容,方法,模糊定量
分類號G633.7
1問題的提出
90年國家教委頒布了《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這次調整將高中物理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尚屬建國后的首次。必修課內容選取,結構安排,學時長短,教學要求深廣度等方面還值得深入研究探討。特別是必修課內容選取,既要照顧所有高中學生的物理學習,又必須考慮其內容與初中物理、高三選修課的過渡銜接。因此高中物理必修課教材內容的選取成為物理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
2選取高中物理必修課內容的必要條件和主要因素
根據有關課程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對學生存在不同要求的實際情況,選取必修課內容應主要考慮如下幾方面:
1)學生個體學習后適應未來社會和個人生活的一般需要,應選取有利于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知識。
2)適應未來社會生產的大多數勞動者在基本技術上的需要,應選取實際上有廣泛應用的知識。
3)學生學完必修課后繼續學習的需要,應選取在知識結構中處于重要地位的主干知識。上述三方面的知識都應滿足一個前提條件:大多數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接受的可能性。把上述確定必修課教材內容的三個方面和一個前提條件概括為三個因素和一個必要條件。即必要條件+一般需要因素應用因素邏輯因素
3模糊定量化處理方法
這里,模糊定量化處理方法是指模糊綜合評判方法。
3.1因素模糊集合
3.1.1因素權重集采用專家調查法,進行大量調查后得因素權重集A~,A~=(0.4,0.38,0.22)。0.4為邏輯因素權重,0.38為一般需要因素權重,0.22為應用因素權重。
3.1.2邏輯因素評價集X1~a)對核心與主干知識點——物理學中重點知識,x1~=(1,0,0)b)對過渡性知識點——物理學中重要知識,x1~=(0,1,0)c)對延伸性知識點——物理學中一般知識,x1~=(0,0,1)
3.1.3一般需要因素評價集該因素集可選擇在校文科大學生為樣本,由對他們進行物理知識需求情況調查得到。比如對某知識點的調查項目分三項:較多用到,經常用到,很少或不用到,相應序號為2,1,0。選擇合適數量的樣本對該知識點進行調查,其每項應答結果的百分比可作為該知識點的一般需要因素評價集的量化指標,則這個知識點的一般需要因素評價集為X2~=(填2的百分比,填1的百分比,填0的百分比)
3.1.4應用因素評價集該因素評價集可由1985年全國物理教學研究會開展的社會十六個行業對中學物理知識需求情況的調查結果得到。當時調查的對象是各行各業的一般工作人員和技術員,要求他們根據自己所在行業的需要,分別對各項物理知識填寫“0”、“1”、“2”、“3”四種符號之一。其中“3”表示較多用到,且需要定量掌握;“2”表示較多用到,但只需定性了解;“1”表示較少用到;“0”表示不需要;對某知識點,它的應用因素評價集,X=(2.0以上需求行業占16的百分比,2.0-1.0之間需求行業占16的百分比,1.0以下需求行業占16的百分比)
3.2進行模糊綜合評判
3.2.1模糊綜合評價矩陣對每個知識點,都可寫出其因素評價集,X1~,X2~,X3~,則它的模糊綜合評價矩陣R~=x1~x2~x3~
3.2.2模糊綜合評判A~。R~=B~(結果為模糊集合)
3.2.3計算綜合評判值為了計算綜合評判值,通常設立一組成等差數列的數組成一普通集合。如M=(5,3,1)M的轉置矩陣MT=531則綜合評判值為b=B~oMT。根據上式,可以計算現行教材中所有知識點的綜合評判值。
4選取必修課教材內容的模糊定量化方法
醫學(衛生)統計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也是培養醫科大學生觀察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及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之一。如何正確、合理地應用數理統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決醫學衛生領域中的統計問題,是本學科的側重點。2005年3月~2008年12月對醫學生進行了提高醫學生醫學統計基本知識、技能的教學研究,現將發現的問題及教學改革探索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與分組
在校醫學生,不同研究內容其相應的學生人數分別是:定量研究38人,定性研究200人,干預性研究,90人(傳統教學組109人,討論組81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定量與定性調查
針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態度以及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相應調查表。對定量研究的38人進行問卷調查,對定性研究的200人進行集體問題采訪和個別問題采訪,并對問題進行記錄、整理。
1.2.2 干預性研究
在問卷調查基礎上,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教學實踐,采用干預對比研究。討論組(81人):基本理論講解+實踐操作+討論;傳統教學組(109人):基本理論講解+實踐操作。經過近一學期教學后,對兩組學生采用同一份試題進行測評,并對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3 資料整理與統計方法
在Excel中進行數據錄入,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檢驗。
2 結果
2.1 定量與定性調查結果
定量研究結果:學習態度,97.4%(37/38)的學生認為在大學期間還需要好好學習,68.4%(26/38)認為應該積極和主動地學習;不清楚學習《醫學統計學》目的的學生占26.3%,復習上課內容的學生占50%,偶爾復習的占13.2%,通常不復習的占36.8%,課前不預習老師上課內容的學生占71.1%。;不能靈活應用統計知識的占52.6%,認為統計理論不重要的學生占26.3%。選用是否復習和是否預習作為考察學生學習態度與實際學習行為關系的客觀指標,結果顯示,學習態度積極的26人中,復習占57.69%,不復習的占42.31%;學習態度不積極的12人中,復習的占75.00%,不復習的占25.00%,經χ2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學習態度積極的26人,預習的占26.92%,不預習占73.09%;學習態度不積極的12人中,預習的占33.33%,不預習的占66.67%,經χ2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定性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在學習《醫學統計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概念抽象、模糊”、“難理解”、“枯燥”,“實際應用難度大”、“不能靈活應用”等。
2.2 干預性研究結果
不同教學方法測評的試題總難度系數為63.73%。測評結果顯示,討論組(68.37±10.33)分,傳統教學組(60.28±8.47)分,討論組高于傳統教學組(t=5.93,P
3 討論
醫學統計學培養醫學生正確、合理地應用數理統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決醫學衛生領域中的統計問題,需要學生們在記憶的基礎上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判斷和綜合能力,而這些素質與自主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具體體現在學習態度和行為上[1~3]。定量調查結果提示,即使是明白大學生應該自主學習,但具體在《醫學統計學》的學習過程中,其行為也并不一定與思想一致,這可能是制約學生自主思考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學習《醫學統計學》困難的原因之一。定量調查結果還提示,部分學生對學習《醫學統計學》的目的不明確,不了解為什么要學習這門課程,這可能導致學生的學習盲目性和不自覺性。定性調查結果提示,學生學習過程中,統計理論與實際應用脫節。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對理論知識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以及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有限。有些學生認為只要會用,統計理論并不重要,也有部分學生過于極端地認為《醫學統計學》僅僅是一門操作技能課,忽視其深刻的理論基礎。實踐教學中,也反映出學生在平時實習課中對必須應用到的一些基本知識點記憶效果不理想,這可能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難以建立一個良性的知識循環結構,達到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互為促進的效果[4]。
學生在學習《醫學統計學》時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其對統計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準確掌握密切相關,鑒于此,在原來的傳統教學法中,增加了針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討論課,討論教學組學生對于統計學中出現的基本概念的正確理解率高于傳統教學組,提示有針對性的討論教學對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顏艷,徐勇勇. 統計思想是第一位的[J].2001(4):243-244.
[2]徐勇勇,趙清波.醫學院校統計教學值得商榷的幾個問題[J].中國衛生統計,2000(3):181-182.
所謂問卷調查,就是把要調查的內容設計成問答卷,發放給調查對象作答,然后收集回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從而得出結論的調查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①適應范圍廣。許多調查都可以采用這種方式。②省時省力。這種方法可直接發放問卷給調查對象或郵寄給調查對象,不會過多地占用他人和花費自己的時間。③便于統計分析。問卷都有統一的答案供選擇,因此統計分析較容易,結論也會有一定的科學性。問卷法也有自己的不足:a.缺少與調查對象的親密接觸和指導,答卷內容有限,還可能填寫不全,不利于收集詳細資料,b.問卷受調查對象的心理、意愿、水平等的影響比較大,問卷的回收率可能會低,進而影響統計分析。
一份問卷應包括問卷題目、問卷導語和說明、調查問卷題目、結束語或調查情況記錄幾個基本部分。
一般來說,問卷的題目就是研究的課題,在問卷上標明課題可以讓調查對象明確調查者的意圖,如“學生課外作業情況調查”,如果覺得題目會影響答卷,也可省去,然后在指導語里對問卷目的作出說明。
問卷導語和說明。這部分要寫成書信形式,用語要親切簡明。包括兩部分內容,導語部分是向調查對象說明調查的目的。意義、內容、保密措施等,以便獲得調查對象的支持與合作。說明部分主要是向調查對象介紹問卷如何填寫。
調查問卷題目。這部分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關于調查對象的年齡、年級、性別、地域等情況。一是根指想要獲得的材料設計的問答題,這是問卷的核心。
結束語主要是對調查對象的致謝語,有時也可省略。有的問卷調查者還要在卷后設置調查情況記錄,把有關情況記錄在內。以供統計分析時參考。
2.訪談調查法
訪談法是調查者對調查對象通過訪問談話的形式獲得調查資料的一種方法。訪談又有集體訪談和個別訪談之分,正式訪談和非正式訪談之分。如果從搜集資料的目的來說,又可以分為專門性訪談和輔訪談。訪談法比起問卷法來簡便易行、靈活性大,訪談者能有效調換情境,一能獲得更大的倩息。缺點是花時間較多,受調查對象影響和制約較大。所收集的資料會帶有被訪者個人主觀因素。此外,訪談者個人的氣質、學識、技巧也會影響訪談效果。
訪談的基本步驟包括擬訂訪談方案、約見訪談對象、實施訪談計劃、告別訪談對象。
(1)擬訂訪談方案。要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要事先擬訂好方案。訪談方案的內容包揭訪談目的、訪談對象、訪談順序、訪談中要提出的問題等。
(2)約見訪談對象。為了使訪談能頎利進行,事先要對所確定的訪談對象進行聯系,讓訪談對象有心理準備,在時間上也好作出安排,以避免被拒絕的尷尬。約定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寫一封誠摯的書信,向被訪者講明訪談的目的、意圖以及調查課題的意義,求得被訪者的支持與合作;二是由被訪者親友預約并引見,這樣可以融洽氣氛,消除被訪者的戒備心理;三是電話聯系,如果彼此有過交往或了解。采用這種方式可以開誠布公地說明自己的目的意圖。見面后應應熱情有禮貌地自我介紹,并讓對方善意地理解你的訪問,營造良好的談話氛圍。
(3)實施訪談計劃。萬事開頭難,訪談者應從被訪者關心和愛聽的話題入手,進人正題后要耐心聽取約該者的談話,即使離題也不要貿然打斷,而應在恰當的時候導回正題。訪談要檢點
自己的言辭。要站在公允的立場。不隨便肯定或否定談話中的問題。訪談者要做好記錄,無關的內容可以不記錄,有疑問的地方要請被訪者指正。
(4)告別訪談對象。訪談結束后,應該對被訪者表示謝意,要給被訪者留下良好印象。訪談有時一次不能完成,或者訪談內容整理之中發現有所欠缺。需要補充,告別時可向被訪者做出說明,以期下次訪談的真誠配合。
3.會議調查分法
會議調查法是召集了解情況的人開個會,一向他們了解有關情況的方法。調查會要由調查者親自主持,并按預失準備的議題與到會人員一起探討,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研究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所做的調查研究,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開調查會。正因為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有深入了解,所以。期夠在領導中國革命中做出正確決策,引領中國革命一步一步走向勝利。關于調查研究,特別強調了會議調查的方法,我們還是先來看看的《(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的一段話:
“開調查會、是最簡單易行又最忠實可靠的方法。我用這個方法得了很大的益處,這是比什么大學還要高明的學校;到會的人,應是真正有經驗的中級和下級干部,或老百姓。我在湘南正縣調查和井岡山兩縣調查,找的是各縣中級負責干部鄉尋躲調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級干部,一部分下級干部,一個窮秀才,一個破了產的商會會長,一個在知縣衙門管錢糧地已經失了業的小官吏。他們都給了我很多聞所未聞的知識。使我第一次懂得了中國監獄全部情形的,是在湖南行山縣作調查時該縣的一個小獄吏。興國調查和長崗、才溪兩鄉調查,找的是鄉級工作同志和普通農民。這些干部、農民、秀才、獄吏、商人和像糧師爺,就是我的可敬愛的先生,我給他們當學生是必須恭謹勤勞和采取同志態度的,否則他們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盡。開調查會每次人不必多,三五個七八個人即夠。必須給予時間,必須有調查綱目,還必須自己口問手寫,并同到會人展開討論。因此,沒有滿腔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蔽覀円巡辉偈前颜Z錄奉若神明的時代,但作為調查研究的權威和專家,這段話闡明了開調查會的基本方法:
(l)“到會的人應是真正有經驗的”。這里所謂有經驗,即是對調查內容比較熟悉。作社會調查要找各級干部和百姓,做教育調查當然也要找最了解情況的人,來開調查會的人包括干部。教師、學生、家長及其他人士,不過,現在開調查會是要耽誤別人的時間,調查者要能征得與會者的信任與同意,調查會才能開起來。
(2)“必須恭謹勤勞和采取同志態度”。對請來開會的人,調查者 要具有恭敬的、平等的、和藹的、熱情的態度,要充分尊重他們,把他們當可敬的先生,自己要“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如果自己居高臨下,鄭重其事,態度做任,與會者即使到會,也會不理你,或知道情況不洗‘或講了不講繼劃能難得到應有的調查效果。
(3)“開調查會每次人不必多,三五個七八個即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開調查會的人數要預先估計,能召集到三五人就夠了,最多也就七八個人。人多了就會有顧忌,不敢講真話,也不利于充分發言,調查者有時也難于調控會議。如知情者較多,為求調查真實、全面,可另外再安排調查會。
(4)“必須給予時間”。要給與會者充分考慮問題的時間。在邀請與會者時,即可告知調查內容。一來讓人家決定是否參會,二來給人家一定時間進行心理準備。在開會時,提出了若干問題,也應讓人家有思考的時間。
(5)“必須有清查綱目”、也就是說開調查會前,必須有調查方案,準備好調查提綱,調查者要—一列出調查會要詢問的問題,并依序進行,才能有效調控會議,完成調查項目。
(6)“必須自己口問手寫,并同到會人展開討論”。調查者在按調查提綱進行詢問時,要做好記錄。記錄時為了快捷,可以用速記符號。征得與會者同意,也可以使用錄音設備,以待事后整理。調查者要積極參與到所提問題的解答之中去,引導與會者答問,并適當參與問題的討論。
4.文獻調查法
調查研究也常常從現有文字材料中尋找有價值的資料,這就是文獻法。文獻法是一種間接調查的方法。這里的文獻泛指私人的文稿、公務的文書、公開的書報雜志等等。這里的文獻調查不是獲取第一手的資料,而是從現有資料中去選擇、提煉、整理、分析,從而獲得有價值的材料。
文獻法可以分為兩種。預先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文獻資料,用來驗證已有的理論或假設,稱為驗證性文獻。從大量文獻本身出發,通過提煉、分析,從而形成一定的理論觀點,稱為發展性文獻。在實際研究中,常常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
文獻調查法較之其他方法,它省時省力,也節省經費。文獻研究可以不影響與調查有關的人員。特別是發展性研究,觀點的形成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小,資料的客觀性較強,有較高的信度。文獻法的不足是文獻本身受原先作者主觀因素影響較大,這對區分其客觀性增加了難度。文獻在保存過程中會遺失,往往不能保留資料的全貌。
前面講到,文獻法是一種間接獲取材料的方法,通過文獻法進行研究也與其他方法有不同,它要在掌握一定文獻情況下,大致確立一個假設,然后閱讀相關的文字材料,它不受預先假設的限制,在搜集、提煉、分析材料的過程中,可以修正或形成新的假設。在預設主題的前提下,文獻調查法的一般步驟是:
(1)通讀有關文獻,對需要的材料進行摘錄。這是文獻法
最費時費力的一步,它要求調查者要認真閱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選取材料時可以先標記下來,然后再進行分類抄寫或制成卡片。
(2)整理歸納文獻資料,形成初步的理論框架。對已摘錄的文獻資料要進行整理分析,找出與主題之間的聯系,歸納出一定的概念體系,形成初步的理論框架。
美國學者借用自然科學定量分析的方法,對文獻進行內容的量化分析,形成了一種稱為“內容分析法”的科學研究方法。這種科研方法就要用文獻調查法收集資料。
以上這些方法,既是調查報告收集材料的方法,同時也是其他研究或文體寫作收集材料的方法。
二、教育調查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一般來說,通過各種方法收集的資料還很粗糙原始,對這些原始資料的整理、統計、分析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這是寫好調查報告的必須步驟,只有做好了這步工作,才能使資料系統化、理論化。
(一)資料的整理
資料整理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匯總、分組、歸類,它是對材料的初步分析。
資料的整理要求全面、系統、準確。所謂全面,就是要能從各方面反映客觀事物的全貌。所謂系統,是指資料有條有理,構成系統。所謂準確,是指資料符合客觀事實。
資料整理的基本步驟:
1.明減資料鱉理的基本思路,設計好資料匯總表格
在資料整理之前要有一個明確的思路,這個思路的內容包括要用到哪些工具,要分哪幾步走,關鍵是要設計好匯總統計的表格,尤其是數字資料的統計、匯總,可能還需要多張表格,這些都要事先做好。
2.對原始資料進行核實
原始資料包括前面用各種方法收集來的觀察資料、訪談資料、會議記錄、文獻資料、問卷資料等,這些資料在收集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因此,要進行比較、核實,剔除那些不真實的材料,對那些不完善的、影響報告寫作的材料,要進行再調查。
3.對核定的資料進行歸類
所有資料都核定好后。要對資料進行分組歸類。
4.對歸類資料進行匯總或統計
如是定性資料要匯總在一起,編成一本一本。如是定量資料要進行統計核算、制成統計表。例如《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狀況》(《教育研究》20__年第6期)統計表:
(二)資料的分析
對資料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量定性相結合分析。
>:請記住我站域名/<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對事物本質的分析,是確定事物具有某些屬性的分析。定性分析主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確定事物具有的屬性。即確定事物具有哪些特征,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形成概念性的認識。二是對事物組成的各要素的認識。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又由子系統及更低一級的子系統構成,對一個事物的分析,要確定其性質,就要確定其各組部分的性質,認清相互關系。三是對事物歸類。歸類是把相同屬性的事物放到一起。在資料的整理中常常按一定的標準確定資料的屬性類別。
2.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運用統計學原理對資料進行量化處理。定量分析是從量的角度認識事物,因此,要具備一定的統計學知識,主要包括算術平均數、幾何平均數、百分數、中位數、眾數、極差。平均差、方差、標準差、異眾比率、相關系數等方面的知識。如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研究生就業調查,對畢業生希望從事的工作在統計量表的基礎上作了如下分析(載《中國教育報》20__年11月13日第八版,標題為《你希望從事哪一類工作》):
從高校就業部門每年整理的用人單位需求信息看,技術類崗位占總需求崗位的6o%左右。因此,畢業生整體中5l.5%希望從事技術型工作,這和需求基本吻合。在薪酬管理的各種模式中,技術型工作一般來取基于職位的薪酬管理,職業前景相對明朗,職業報酬相對固定,管理型、營銷型、決策咨詢型工作則一般來說基于績效的薪酬管理,風險性和不確定性較大。51.5%的畢業生希望從事技術型工作,也從側面反映出畢業生在職業選擇時比較回避風險。
3.定量定性相結合分析
論文摘 要:社會學專業定性研究方法這門課程在整個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中處于邊緣位置,這種情況導致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偏見和誤解,同時也存在教學材料不足和優秀師資缺乏的問題,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課程體系設置、提高教師在實踐環節的教學水平和創造更為合理的考核方式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方法收集資料,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的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1]。定量研究則是指在研究過程中運用調查、測量、統計等量化手段來收集資料,并對收集到的資料作量化的處理、檢驗和分析。長期以來,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一直是兩種比較對立的研究范式,二者的爭論由來已久,在這個爭論和較量過程中,定量研究因其與數學和統計方法的接近,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比較“科學”的方法,而定性研究則因為具有較多的個人色彩,被認為是非科學的研究范式。近些年來,雖然定量與定性之爭不像以前那么明顯和直接,許多研究者也試圖在研究中吸取兩種方法各自的優點,將兩種方法進行整合,但事實上與定量研究相比,定性研究還是處于一種劣勢。
雖然定量研究目前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還是處于一種比較主流的地位,但也不可避免具有一些缺陷,例如:定量研究從設計到實施以及最后的完成耗費時間較長,一旦開始實施以后不容易更改、收集到的資料比較表面、不適合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究社會現象背后更為深層次的東西等,而定量研究的這些缺陷正好是定性研究的長處。社會學作為一個以人類社會以及人的社會行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其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定量研究比較表面化和標準化的研究方法在很多時候并不適用。因此,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引入和使用定性研究方法非常必要,對于社會學專業的本科生來講,了解并深入學習這一方法對以后的繼續深造和就業非常有益。
一、定性研究方法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本人長期教學研究過程中,發現社會學中定性研究方法課程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重定量輕定性的傳統以及方法論層面的缺失
從目前全國設有社會學專業高校的社會學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在有關社會學研究方法方面,大都開設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這門課,雖然有部分的學校在本科階段也開設社會學定性研究方法,但將定性研究方法獨立作為一門課程開設的高校還是少數。從《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這門課的結構和內容來看,基本上沿用的是實證主義傳統,而且,在通用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教材中,對于定量研究方法也缺乏系統地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研究方法”的梳理,從一開始的課程講授就進入具體的研究方法層面,這對于第一次接觸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學生來講,相當于“強制性”地灌輸定量研究的思維,學生對于“為什么要這樣做研究”并不清楚,只是被動地將其當做社會學研究的“科學的”和“唯一的”方法進行接受。這樣的課程設置有兩個后果:第一,導致很多學生認為社會學研究方法就是定量研究方法,等到接觸定性研究時,定量研究的思維已經在他們頭腦是扎下根,經常用定量的思維來對定性研究進行思考,并對定性研究進行評判。如在指導學生做定性研究時,經常會有學生詢問個案的“代表性”“普遍性”“如何抽樣”等問題,這都是典型的定量研究的思維;第二,學生難以從根本上或理念上對方法體系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提到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學生總是將二者從一些具體的操作層面進行簡單比較,例如,學生經常會說“定性研究就是訪談、觀察,定性研究可以用作定量研究前期的探索”,定量研究就是“設計問卷、做調查,調查進入到正式階段,用的是定量研究”。實際上,這兩種研究范式的最大區別不在于技術層面,而是理念層面,例如:訪談和觀察作為兩種具體的方法,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中都是可以使用的,區別在于使用的時候研究者個人的立場,如果不能從根本上理解這兩種范式的區別,則很難在使用時將其合理應用。
(二)學生對定性研究存在誤解
作為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各自具有自己的規范和程序。從規范性和程序性來看,定量研究似乎更為“科學”,從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概念操作化、設計問卷、實地調查、資料處理到最后報告的形成都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和方法需要遵循,這種標準化的方式使得定量研究在形式上與自然科學更為相近,因而容易獲得研究者特別是初學者的認同。而定性研究從形式上來看好像并沒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和規范,在研究開始和研究過程中也沒有嚴格的一定要怎樣做、一定不能怎樣做的規定性要求,在研究成果的表達上,形式也非常多樣,導致許多學生認為做定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學術訓練,把靈活當成隨意和隨便,對定性研究的認識也是表面的和膚淺的,通常,學生們認為定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準備與學習,從自己的習慣出發,去現場走走看看、聊聊問問,回來后把資料整理一下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表現出來就是定性研究。事實上,正是因為定性研究的靈活性,它對研究者的要求更高,首先,定性研究對研究者個人特質的要求比定量研究要多,因為定性研究是將個人作為研究工具的,定性研究中的研究者如同定量研究中的問卷、量表等工具,問卷和量表可以無限次的試用、修改直至比較完善,從理論上來講,定量研究的工具如果設計合理的話,是能夠如實地反映社會客觀現實的,而定性研究中的工具——研究者本人卻是無法隨意改變的,研究者的個人性格、看待他人的立場、洞察力、與人交往能力等這些特質并不是通過短時期的學習或學術訓練能夠改變的,因而一個合格的定性研究者的培養需要更長的時間。其次,定性研究是以整體論為方法論基礎的[2],要求從系統的角度把握事物的全貌和整個過程,而這種能力也不是簡單的課程訓練和課堂學習所能培養出來的。第三,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定性研究沒有規定性的要求,但它同樣也是有規范和程序的,從定性研究的產生來看,它有著自己的哲學基礎,從具體的操作層面來講,它有著基本的規范要求,這種要求相比定量研究來講更加難以達到。
(三)社會學定性研究方法教學材料欠缺
跟定性研究教學相關的資料,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教材與教輔類的。近些年,國內關于定性研究方法的著作漸漸多了起來,一些學者編輯出版了一些可以用作定性研究方法教材的著作,代表性的有陳向明的《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文軍和蔣逸民的《質性研究概論》、李曉鳳和佘雙好的《質性研究方法》、范明林、吳軍的《質性研究》、陸益龍的《定性社會研究方法》,除了國內的著作外,目前關于定性研究的還有許多國外譯本,最有代表性的是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萬卷方法“系列叢書中有關定性研究的,主要有鄧津、林肯主編,風笑天等翻譯的《定性研究》四卷本,赫伯特·J.魯賓(Herbert J.Rubin)、艾琳·S.魯賓(Irene S.Rubin)著《質性訪談方法:聆聽與提問的藝術》、(澳)利亞姆帕特唐、艾子著,鄭顯蘭等譯的《質性研究方法健康及相關專業研究指南》、(德國)伍威·弗里克(Uwe Flick)著,孫進譯的《質性研究導引》、 (美)艾爾維森(Alvesson,M.),(美)舍爾德貝里(Skoldberg,K.)著,陳仁仁譯的《質性研究的理論視角:一種反身性的方法論》等。在這些著作中,除了陳向明的《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出版比較早外,其他都是近三、四年出版的,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近些年來定性研究方法開始在國內學術界逐漸獲得重視。第二,對定性研究方法進行討論的文章。雖然這部分文獻并不直接用于課堂教學,但學者們就方法本身所做的討論有助于厘清定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討論的基礎上促進這一方法的進步和完善,這方面的文獻早期的有謝林平《實證社會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分歧及其融合》(嶺南學刊,1997.1)、陳向明的《社會科學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中國社會科學,1996.6)、《質性研究中的“局內人”與“局外人”》(社會學研究,1997.6)、侯龍龍的《質的研究還是新聞采訪》(社會學研究,2001.1),近幾年,關于定性研究的文獻有王錫苓的《質性研究如何建構理論》(蘭州大學學報,2004.5)、劉博的《質性研究中的關系資源利用與身份介入差異——基于個案研究的社會學研究方法論思考》(青年研究,2009.6)、王熙的《質性研究中的多重研究關系和倫理“雷區”——一位行動研究者的自反性思考》、菲爾·卡爾斯貝肯和任玥的《批判的質性研究方法論與行動取向》(北京大學教育評估,2010.10)、蔣逸民的《作為一種新的質性研究方法的層創方法》和《自我民族志:質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浙江社會科學,2010.5,2011.4)、鄭慶杰的《“主體間性——干預行動框架”:質性研究的反思譜系》(社會,2011.3)等,從上述這些文獻可以看出,早期的定性研究文章多集中于在整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體系中為定性研究尋找位置,定性研究方法如何與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區別等方面,而近期文獻所關注的主題則多集中于定性研究方法體系內部,關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在技術層面如何更好地改進這一方法,這種變化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定性研究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體系已經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并進一步向著更深入的層次發展。第三,定性研究的案例。雖然從研究成果來看,能夠查閱到的運用定性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成果不在少數,但這些成果并不都適合用作教學案例。定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的,因此,研究者的身份、立場、研究者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反省等對研究結果的呈現非常重要,不同的定性研究者對同一對象進行研究可能得出的結論是截然不同的,而在現有的很多用定性研究方法做出的有關成果中,研究者很少將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個人身份、立場、所思所想詳細呈現,讀者所能看到的只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互動之后所達成的結果,這使得我們無法了解整個研究過程及結論達成的過程是怎樣的。而一個能用于教學的優秀案例需要的不僅僅是研究結果,也需要包括從選題到研究的詳細經過,尤其是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和立場,這導致優秀定性研究的案例比較難以獲得。
(四)定性研究方法教師缺乏
從目前社會學專業的師資隊伍情況來看,從事教學的大都是博士或碩士畢業后直接進入教學領域,雖然他們在讀學位期間也有過方法的訓練,并且也可能有一些從事定性研究的實際經驗,但大多都還限于從書本到書本,尤其是在定量研究占主流的情況下,很多人在學習期間接受的都是定量研究的方法訓練,這種定量思維不可避免地會被帶入教學過程。定性研究教學除了要求教師有基本的專業知識儲備,另外,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自身有過大量實地研究的經驗,而這對于教學科研任務繁重的一線教師來講是比較缺乏的。
二、提高社會學定性研究方法教學效果的途徑
(一)加入方法論的有關內容
方法論是方法體系的基礎環節,無論是定量研究還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教學,都應該在講授具體方法之前對學生進行方法論的介紹,很多研究者或從事實際教學的人認為方法論屬于哲學層次,對于實際進行科學研究的人來講,不需要學習這些東西。事實上,如果不能夠了解某種方法背后所蘊含的哲學基礎,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把握這一方法,在研究過程中,可能能夠做到依葫蘆畫瓢,但當情況出現了新變化時,就不能夠創造性地進行應對,對于定性研究這種比較靈活的研究方法來講更是如此。當然,在講授方法論的有關內容時,并不需要非常系統地對方法論進行完整地講授,但至少要拿出一定的課時數簡要地介紹定性研究方法背后所蘊含的哲學基礎、理論來源、演進邏輯等,讓學生不僅知道如何具體地操作某一方法,而且也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只有對根本性的東西有了理解,才可以避免空洞地從技術層面上爭論究竟哪種方法更好。
(二)合理設計實踐教學體系
方法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將方法應用于具體的科學研究,僅僅從理論上對定性研究方法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大量的課時是用于實踐訓練的。從定性研究方法這門課程來講,在設計教學體系時要緊緊圍繞其教學目標,加大實踐環節,具體來講,可以從課堂理論學習、案例教學、小規模研究訓練、實地參加研究項目、研究匯報等多個模塊進行,尤其要改變一般課程滿堂灌的授課方式。
(三)提高定性研究方法教師在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水平
提高定性研究方法教師在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水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第一,搜集實踐教學環節中所需要的優秀案例,不僅從社會學領域中,還包括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其他學科,如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民族學、醫學等其他領域中的案例,從中梳理出適合社會學的案例用于教學或課堂討論。第二,突破定性研究教學過程中理論講授和實踐操作相脫節的現狀,一方面,現任教師可以通過多參與實地研究增加自己在實際操作方面的經驗積累,使授課教師本人成為既懂理論又能指導實踐的全面型教師,但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如果這種局面一時難以改變的話,也可以通過外聘一些相關領域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員進行兼職或做專題講座以彌補現有教師在這些方面的不足,如一些NGO或政府有關部門的一線工作人員,他們均有著豐富的從事實際工作的實踐經驗。第三,拓展現有的社會學實踐基地,可以與相關的政府、非政府組織建立聯系,為學生提供課程訓練和實習的現實空間,這種真實場景可以避免人為設計場景過于理想化的不足。第四,吸收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為學生提供將課堂所學研究方法應用于科研的實踐機會。
(四)設計合理的課程考核指標
單一通過試卷進行考試的方法不太適合定性研究方法這門課程,要合理、全面、科學地測定學生對定性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需要融合多種考核形式,可以從試卷、課堂表現、課程訓練和參與實踐情況幾個方面來綜合進行,這樣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避免平時不主動、考前突擊背書的死記硬背的應付式學習,同時,也可以促使學生將這門課程從各個層面有一個全方位的掌握,能夠真正地將這一工具應用于實際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教育科學出
版社,2006.
教學質量評估的調查反饋和成功激勵功能,對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提出了目標明確、效果顯著、分析量化和評價科學的要求,這為我們對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實施有效的控制,充分發揮其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提供了有利的依據。
一、目標明確
教學目標就是教學所預期要實現的最終質量標準,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提出的具體要求。教學目標貫穿于教學活動全過程,制約著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適當的、科學的教學目標,對教和學都具有明確的導向作用,對教學質量標準的實現也具有穩定作用。以教學目標作為教學質量評估的依據,是確保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調查反饋功能的首要前提。
為此,我們首先必須構建一套科學的語文教學目標體系。我們也不妨將語文教學目標體系簡化為三個水平性層次:一是“知識——技能——情感”,二是“聽——說——讀——寫”,三是“識記——理解——運用——評價”。總之,確保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中目標的明確性,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效度顯著
任何一種教學質量評估,都只能是一種抽樣評估,都只能從接受評
估的總體中選取部分樣本用于評估,并以此來推斷總體的特征。這是形式邏輯中歸納推理的原理決定了的。為了保證教學質量評估調查反饋信息的信度,效度控制是編制評估試卷的關鍵。效度,也就是指實施所評估的內容(樣本)與所要評估的內容(總體)間的吻合度。
“聽——說——讀——寫”,這既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也是語文教學的方法。但目前的語文教學質量評估,卻往往只能涉及到“讀”和“寫”,這顯然是難以保證評估的效度的。當然,目前的技術手段還很難確?!罢f”的評估信度。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在未來的語文教學質量評估中,運用電腦“人機對話”的功能,實現“說”的能力的評估,應該是完全可能的。而在目前,借鑒英語考試中聽力測驗的做法,實現“聽”的能力評估,也該是不難辦到的。
此外,一些研究者還指出,要保證語文教學質量評估有較高的內容效度,評估試題編制著還必須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并根據所界定的具體的教學目標作代表性取樣,知識、方法、重點的覆蓋面都要廣。
三、分析量化
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較之定性分析地方法更客觀、更準確,更能發
揮教學質量評估的調查反饋功能。筆者曾在任教班級的一次教學質量評估的定量分析中發現,同樣是考察課文知識,問答題的得分率比填空題竟然低了16個百分點。原來填空題多出自“課文提示”,書上有現成的答案,問題則多出自“思考與練習”,需經獨立思考或課后整理筆記才能獲得答案。由此發現的問題,是在采用定性分析時很容易被忽視的。
教學質量評估中采用定量分析。評估試題的目標指向性要明確、單一。評估字音與詞義,評估識記與分析,每條試題都要避免在同一水平目標范圍內發生交叉。這樣得出的數據才能具有可分析性。采用定量分析,還要求閱卷評分、量分和登分都應逐題進行,這樣才能獲得更為豐富的調查反饋信息。
定量分析的不足之處在于耗時多、技術難度高,但所能獲得的反饋
信息量又是定性分析無與倫比的。而且,如果能夠編制微機程序進行分析,定量分析也還是可以做到比較迅捷、簡便的。
四、評價科學
教學質量評估的目的本是既針對教也針對學的,而這兩者也是有區
別的。長期以來,針對教和針對學的評估被混為一談了。這樣誤解的后果,就是導致了針對學的評估時對于學習發展的催化劑的作用、成為教師控制教學過程的“權杖”的作用都遭到了忽視,就是導致了傳統的貌似公正的評分制。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認為,這種傳統分數脫離了教育過程,失去了教學本性。而且由于傳統教學的嚴重缺陷,又是這種分數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意義,使學生產生了焦慮與壓力,引起了師生間的對立與沖突,給整個教育教學帶來了災難。因此,阿莫納什維利主張取消傳統的評分制,代之以實質性評價。我國成功教育的試驗著們也提出了獎勵分數的評價法。這些都是我們在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中必須予以重視和借鑒的。
關鍵詞: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倫理道德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060-03
十七、十八世紀最初產生在英國的啟蒙運動迅速席卷歐洲并且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次運動中以培根、洛克為代表的哲學家,以科學和語言為研究對象,運用經驗主義的邏輯方法,形成了一種科學文化和科學主義??茖W主義在社會研究中的風靡使定量研究成為社會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方法并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在1965年指出了“心理測驗”的不足,他認為缺乏從性質方面進行分析的簡單數量研究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在那之后,定性研究開始受到社會研究領域內的關注并開始發展。但定性研究受到相對發展時間較短、相關理論不完善等多因素的影響,與發展相對完善的定量研究相比,它的發展過程受到的阻力非常大,發展相對緩慢。鑒于此,筆者在學習定性研究的過程中對定性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得出了一些認識,希望以此為推進定性研究方法的發展提供一些依據和幫助。
一、定性研究的定義、特點與發展現狀
(一)定義
作為定性研究方法主要特征的人文主義早在19世紀中期就存在著,由于孔德在當時極度宣揚實證主義,這導致一些反對他的社會學家開始從相反的方向去考慮社會問題。其中的代表就有當時異常反對孔德的伏爾泰,他認為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具有偶然性,沒有規律可以遵循,所以定量和實證研究根本沒有意義,定性研究開始受到關注。定性分析是指按照唯物辯證法的原理,在事物的聯系和運動中全面的考察事物,從總體上認識事物特性的一種研究方法[1]33。它以被社會廣泛承認的定理、演進邏輯和相關歷史事實作為分析的基礎,對事物進行描述和解釋。
(二)特點
作為和定量研究相對的定性研究,在考察定性研究的特點時都是在與定量研究的比較中得出的。
1.定性研究更加關注事物的變化過程,而不是結果。在定量研究中,人們為了收集數據都會在研究進行前進行程序設計,運用相關統計分析的方法去探討許多因素與事物的聯系,以此來發現不同群體、事物的特性。這里可以看出定量研究主要是為了解事物的結果,而定性研究則不同,它注重由原因導致結果的中間過程,要了解事件發生過程中的許多細節,所以,有人認為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一個主要區別是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的區別。
2.定性研究多是面對少數人的研究,研究結論不能廣泛適用。定量研究大多采用大規模概率抽樣調查的方法,用少數人的結論分析推斷出對總體狀況的了解,而定性研究的對象相對較少,研究者一般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擇對象,并且研究對象一般都是人群中的特殊個體、人群或事物,這種方法所得出的結果只能適用于所研究對象,不能以此推斷其他人群。
3.定性研究需要與被研究者進行長時間接觸。定量研究多采用概率抽樣后的問卷調查法,這種方法可以在短時間里獲得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只有短時間的接觸。對定性研究來說則需要研究者與研究對象有比較深入和長時間的接觸,從而使雙方之間能建立起信任關系,它強調研究者要在比較自然的環境中收集所需資料,深入了解研究對象在最一般、最自然狀態下的意識和行為。從這可以看出定性研究收集資料的方法往往比較靈活多變,沒有固定的可以遵循的模式,這就對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發展現狀
從馬克思?韋伯提出“理解社會學”理論開始,人們就一直在努力尋找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結合起來的方法和途徑。但在現實中,由于受到研究經費和操作化技術等多因素的制約,這一構想一直沒有實現。當前,多數社會學家也就是在相關研究資料的收集和分析中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努力結合起來,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也逐漸認識到定性研究方法在社會研究中的特殊意義,盡可能將其系統化,盡可能避免因為個人和社會的特殊性、偶然性而造成對定性研究的“非科學的”“缺乏信度”的錯誤認識[2]。
二、定性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定性研究作為一種與定量研究相對的有著諸多不同的研究,因其自身的特點和性質決定著定性研究本身存在著一些問題。筆者認為,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清楚和認識和了解,將對定性研究自身的發展以及在實踐定性研究中都有很重要的積極意義。
(一)選定研究對象的代表性問題
一方面是調查研究者所選擇的研究對象是否能夠代表這些對象所在的整體。在進行定性研究時,由于受到時間、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限制,調查研究者在選擇研究對象時只能選擇少數的對象進行研究,研究者要做的就是對這些選定的少數對象進行盡可能詳細和完整的描述。由于對象少的特點,所以不可避免地會使人產生對這些研究對象的代表性問題的懷疑,在定性研究個過程中所收集到的第一手的資料也會有能否代表整體的問題。
另一方面是定性研究者在選擇研究對象時可能會有主觀上的傾向,使研究對象不能代表其他同類的對象。研究者作為主觀個體,在選擇研究對象時可能會受到自己主觀上的喜好的影響。比如:在研究一個社區、一個群體時,研究者可能會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個體來進行研究。那么,此時的研究對象的選擇就受到“熟悉”的潛在影響。這樣的“熟悉”的個體肯定會影響研究對象的代表性問題。
(二)沒有統一的研究方法,結果受研究者主觀意識的影響大
定量研究作為一種與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緊密相關的研究方法,它的發展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形成了一套統一的、明確的研究技術,具有非常好的規范性和客觀性。在定量研究過程中,定量研究從建立研究假設、變量操作化、數據資料收集、定量分析方法的應用,直到研究結果的解釋和假設的檢驗,它都是按照自然科學的研究方式進行的。而定性研究則多采用實地研究的方法表現其深入性,更多地依賴于研究者的主觀方面的感受,依賴研究者對現象的主觀分析。每個研究者的主觀上的思考和感受都是不一樣的,這使得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沒有統一性。
(三)因果關系的不確定性
因果關系作為一種由現象到本質的推斷的過程,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中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在前者中,研究者通過一組變量來研究事物的因果關系。因為不同的研究對象具有變量中不同的取值,一個變量的改變所引起的相關方面或整體的變化,以此來推斷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相對而言,在定性研究的實地研究中關注的多是對象的特征方面不可量化的信息,研究者不可能提供明顯的證據來證明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
(四)定性研究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定性研究中的倫理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廣為討論的問題。有學者指出,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不是簡單的研究和被研究關系而是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進行交往。與定量研究相比,由于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有著比較親近的關系,所以兩者之間在交往方式和交往深度上會具有一定的敏感性,這就可能會涉及一些倫理問題,比如:研究工作要不要事先征得被研究者的同意、目睹人們強烈需要援助卻無直接反應是否合乎倫理[3]310和是否要為被研究者進行信息保密等問題。對于在進行研究之前是否要得被研究者的同意在學術界是有比較大的爭議的。持肯定觀點的學者認為,在進行任何一項研究之前,所有涉及被研究對象的問題和信息都要事先被研究者商量好,在得到被研究者本人以及相關人員的同意后方才可以開展研究工作。持否定觀點的學者則認為,為了得到更加準確的第一手資料,研究人員在研究之前不需要獲得被研究者的同意。理由是:如果事先公開研究目的,會失去自然的研究情景,研究者將無法收集真實的資料,這是與定性研究的自然主義原則相左的[4]。
三、定性研究方法存在問題的對策研究
(一)對選定對象的代表性不確定方面的對策
首先,全面認識和了解所要選取研究對象的區域。每個區域中都存在同質化程度高和異質化程度高的部分。對同質化程度較高的區域來說,研究者應該選擇同質性較高的個案作為研究對象,使該研究對象能最大程度的代表該區域的情況,獲得的資料也能最大限度的具有代表性的資料。而對于那些異質化程度較高的區域,則應該相對同質化程度高的區域選擇更多的研究對象。但這并不是機械的增加研究對象的數量,而是在對異質化區域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對異質性各異進行研究,選擇研究對象,以獲得相對完善的資料,把握區域的整體情況。
其次,要防止研究者選擇研究對象上的主觀性傾向,就是保證研究者作為科學研究者的中立立場,研究者要盡可能地進行隨機選擇研究對象,排除一切可能對選擇產生誘導的因素,保證所選取的對象有較高的代表性。
(二)對研究方法統一性的思考
定量研究多數是運用實驗觀察法和問卷統計分析法研究相關社會現象和事物,這對研究的嚴密性和客觀性都提出了比較苛刻的要求,以此來獲得更加貼近現實的資料。它之所以發展相對成熟,是因為它有“自然科學研究方式”作為其參照物。定量研究的每一步,都要拿來與“自然科學研究方式”進行比較,符合它,便是科學,不符合它,便是謬論。而定性研究則還沒有擺脫科學性的定性問題的困擾。定量研究者認為只有客觀的、實證的、定量的研究才符合科學的要求,才具有價值。而定性研究者在此時卻沒有用來進行有力回擊的武器。基于此,定性研究發展至今仍裹足不前[2]。
要想讓定性研究與定性研究一樣具有“自然科學研究方式”的一套研究方法,就必須讓定性研究找到自己的一套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找到自己的方法參照物。定性研究一般是運用參與式觀察法或者深度訪談法獲得所需研究資料,其中參與觀察法,是定性研究中最經常用的一種方法。它的優勢就在于這種方法不僅能察覺到被觀察者采取行動的原因、態度、努力程度以及行動決策的依據,而且研究者還能體會到在一個特定社會情景中某個個體或群體的切身感受,因而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被研究者所采取的態度或者行動。最后研究者采用歸納法把參與觀察中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由具體向抽象的轉化,從而形成相關結論和理論。
(三)促進因果關系推論的確定性的認識
首先,要保證研究對象選取的科學性的基礎上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只有這樣的資料才能保證推論出科學的認識和結果。其次,由于定性研究所獲得資料的特殊性,在對資料的處理和思考上,研究者要進行全面客觀的思考,以全面客觀地思考來彌補定性資料相對于定量資料不好處理的狀態。第三,除了進行全面的思考,在對資料進行整理時還應該遵循邏輯的思維,對不符合邏輯的資料應該早作摒棄,應用邏輯思維去找出資料間的相關性,以此來得出科學的關于研究對象整體情況的結論和思考。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不管是定量研究還是定性研究,在得出相關結論后,應該去檢驗相關結論,在資料中進行理論檢驗,在實踐中進行實踐檢驗。
(四)對定性研究中倫理問題的思考
由于定性研究多是研究者主動走進被研究者的生活中,這就需要一種新的參與觀察的精神。目前,在社會各領域內為了規范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各種行為都已制定了相關的道德規范。筆者認為,為了減少社會研究中的科學精神與倫理道德的沖撞,研究者應當在一定程度的范圍內公開研究的目的。定性研究由于是研究者深入研究對象所在的“自然環境”中去觀察,因此在他的研究報告中會較多的應用“自然語言”,也就是研究對象的原話,而不會大篇幅的使用不好理解的、程式化的學術語言。如果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經常生活在一起,那么他們的談話,尤其是一些被研究者所引用的原話,很容易就會被確認出來,那就使被研究者有暴露的危險。因此基于研究中所必需的保密原則,研究者應該在研究成果公布之前與被研究者進行協商,確定該研究的保密程度和保密內容。所以研究者在進行定性研究時,特別是在研究所涉及的相關問題和資料對被研究者自身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時,研究者必須采取一定的掩藏手段,必要時應不惜刪除部分敏感的材料,以防出現不可挽回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吳增基.吳鵬森.蘇振芳.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第三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王君健.社會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存在問題的探析[J].法制與社會[J].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