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閱讀課文的教學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學理念和方法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隨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小學語文課堂開始逐漸打破傳統“教師先講、學生后學”的教學模式。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引領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迎來了新的一次革命。針對如何利用翻轉課堂提高小學高年段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探究。
關鍵詞:翻轉課堂;小學高年段語文;閱讀教學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逐步走進了小學語文課堂。所謂翻轉課堂就是改變了傳統由“教師先講、學生后學”且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將課堂與課下的學習內容進行顛倒,由學生在課下進行學習,在課上進行交流和討論,并將課上的主導權下放給學生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將針對翻轉課堂在小學高年段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由于大多是教師講解,學生聆聽的方式,很多學生對于學習常常感覺到枯燥無味。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打破了這一現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充分的主動權,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的自主W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習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有利于學生的長久發展。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與課下的學習時間進行顛倒,學生則需要在課下進行大量的自主學習。這樣的方式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途徑。
3.增強學生的交流互動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常常是教師分析、講解,學生聆聽,最多增加一個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環節。但是在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由于學生已經在課下進行了充分的自主學習,因此在課堂上可以增加很多讓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的環節,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提高小學高年段語文閱讀有效性的策略
1.預設學習內容,優化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顛倒了課堂和課下的學習時間,因此,在課下的自主學習中,教師不在學生的身邊,學習的內容和范圍都是由學生自己來掌握和進行的。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心理還不成熟,因此,在自主學習時很可能會存在學習方向偏差或者學習內容不足的現象。因此,雖然是學生進行自主的閱讀學習,仍需要老師進行一定的監督和指導,讓學生在進行課下自主學習前將學習內容制定明確的范圍,并將教學目標更加明晰化,以便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例如,在讓學生自主閱讀學習《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教學目標供學生參考:①這篇課文所處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可以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時代背景。②這篇課文大致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試著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各部分的內容。③在閱讀這篇課文時,有哪些詞的意思弄不明白?聯系上下文,多讀幾遍,或者查工具書理解詞語意思。④在你心中,小雨來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通過上述一連串的引導問題,教師將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效地穿插在了一起,通過這些問題,可以為學生在課下進行自主學習時提供一些思路和范圍,讓學生在課下的學習更為高效。
2.開展課堂活動,促進交流互動
所謂翻轉課堂,是將課上與課下的學習時間和內容相互換。課上的學習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在課下學生閱讀課文不夠系統,學習的內容也不夠深入,因此,就需要教師在課上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進行深層次的鞏固學習,讓課下學習與課上學習的成果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發揮出更大的效用。
例如,在進行《景陽岡》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讓學生相互交流,把自己認為描寫得最精彩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給大家聽,并說一說這些句子為什么描寫得精彩。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和思考,如“你認為課文前面部分與打虎內容有關嗎?是否有出現的必要?”“武松的人物形象是通過什么來表達的?”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兩兩一組,一個扮演武松,一個扮演老虎,模仿武松打虎的經典鏡頭。通過上述的課堂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還有助于學生在課堂進行充分的交流互動。
3.注重課外拓展,提高綜合素養
由于翻轉課堂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在課下閱讀中進行拓展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時,教師可以把《少年閏土》和《故鄉》中的少年閏土、中年閏土的外貌描寫進行對比閱讀,體會人物的命運和性格;也可以讓學生閱讀魯迅的其他短篇作品進行拓展學習,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阿Q正傳》中的阿Q,《藥》中的華老栓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下,可以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本文簡要闡述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并從預設學習內容、優化教學目標,開展課堂活動、促進交流互動,注重課外拓展、提高綜合素養這三個方面提出了利用翻轉課堂提高小學高年段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希望通過本文可以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發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2B-0059-02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閱讀教學,語文教學中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時間是用在閱讀教學之上,它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思想道德修養水平和審美能力有著重大意義。文本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載體,然而,在傳統的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文本常常被“架空”或“半架空”,教師用過多的講解代替了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多媒體的濫用削弱甚至消除了學生對文本的關注。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內容、情感表達、語言運用等,不斷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如何使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更扎實、有效呢?在此。筆者提出以下教學策略。
一、誦讀策略
誦讀即大聲地讀。誦讀是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的對話的直接途徑,是讓學生走進人物內心世界的好方法。通過誦讀,學生能夠感受文本的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抒情類文本。
首先,語文教師應當在課堂上有目的、有層次地安排學生進行誦讀。例如,誦讀環節可設計為:初讀――讀準字音,疏通生詞;再讀――熟悉課文,讀準句讀;三讀――整體感知,把握基調;四讀――重點揣摩,讀出感情……對學生提出循序漸進的誦讀要求,使學生通過誦讀逐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朗讀課文,使其反復品味文字的魅力。例如,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的《散步》一課的朗讀教學設計。建議你這樣朗讀課文:(1)中速、深情地朗讀課文,好像作者寫完文章后欣賞自己的作品一樣。(2)讀好文中的波瀾,好像你一個人在扮演著故事中的幾個角色一樣。(3)朗讀課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帶著深深的體會給人家作示范朗讀一樣。這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朗讀”的意義,演繹了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解讀方式下獲得的不同效果,更彰顯了文本的內涵與魅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最后,教師應根據文本的特點,組織多種形式的誦讀,如名家配樂朗誦、教師范讀、全班齊讀、小組讀、個別讀、朗讀比賽等,讓學生陶醉在瑯瑯讀書聲里。例如,廣西教育學院鄒國金教授的《鄉愁》教學設計: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練習朗讀。再比一比,看哪個小組讀得更好。同學互相點評,教師再予以肯定和指導。教師分別以中年人的語氣和耄耋老者的語氣范讀,給學生聽覺上的強烈震撼,使其對文本的解讀有了更深的感悟。再次朗讀時,學生的語氣和感情都“更上一層樓”。這樣的教師范讀引領、小組比讀、互相評價的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在朗讀評價的過程中自然地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融入其中,實現了教師和學生的對話、師生與文本的對話。
二、細讀策略
宋學家朱熹曾說:“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他認為讀書要細細咀嚼品析,方能獲得深刻的感悟。這也就是當前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所提倡的文本細讀。文本細讀的理論來源于20世紀歐美新批評,用新批評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勞斯的話來說,就是“在字里行間閱讀”。文本細讀要求讀者對文本進行耐心、細致、深入的感知和分析,從而對文本的思想內涵、情感表達、藝術風格等做出恰當的闡釋。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實施細讀策略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學生是細讀的主體。只有讓學生仔細閱讀文本,反復品析推敲,才能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獲得對文本的正確理解和體驗。教師不要急于將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或教參上的理解灌輸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并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要引導學生一方面注意文本本身的細節問題,另一方面對作品進行深度剖析。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
第二,文本是細讀的對象。只有緊緊抓住文本的語言進行細讀品析,才能使學生從深層次上理解文本,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老王》一文中這樣介紹老王的居住條件:“問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說,住那兒多年了。”教師引導學生揣摩“家”和“那兒”的區別,學生就能感受到老王的孤苦。
第三,教師是細讀的主導。教師首先要鉆進文本,潛心感知、理解本文的思想內涵、喜怒哀樂,與文本、作者進行交流、對話,產生共鳴。然后,再“跳出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文本的特點來明確教學目標,確定語言訓練的方向。教師要挖掘文本內涵,尋找文本隱藏的潛在信息,并依據學生實際,針對文本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將自己的解讀成果轉化成課堂上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其次,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教師應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去細讀,使之與文本進行對話,獲得準確的細讀體驗。這樣的細讀,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積極地學習和體驗的過程,甚至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三、比讀策略
比讀,指的是比較閱讀。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或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較是理解文本思想感情,實現有效閱讀的一條快捷的道路。通過比較,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覺靈敏度,語言運用的優劣在比較品析中能得到最直接的體現。
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可供比讀的對象有很多,如可以比較文本的寫作手法,比較語言特點,比較修辭運用,比較思想感情,比較標點運用等。例如,在教學何其芳的《秋天》時,可以將它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進行比較閱讀。兩首詩詞都是寫秋,但是詩人選取了不同的意象,寫出了不同的意境,表達了不同的感情。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首風格、意境、情感截然不同的作品的體驗和感受會更深刻。
關鍵詞:語文;閱讀;個性化;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2-0067-01
課堂教學是實施語文個性化閱讀的主陣地,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自己讀書,強調讀出自己的感想,才能促使學生張揚個性,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閱讀。
1.個性化閱讀,應給予學生一份閱讀期待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分析、把握學生的閱讀期待視野,利用其閱讀期待,提高教學質量。對新課的學習,教師要使學生產生更多的關注,形成一種期盼的欲望,期待著故事將怎么發生,將怎么一步步發展,逐步引導學生走進其中。
如閱讀《最后一課》,本課教學重點及難點是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體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嘗試利用“期待閱讀”,來設計一個教學片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就是讓學生自己創設一個情景:假設這就是你的最后一節漢語課了,你心里會怎么想?你會怎么做?通過親歷、實踐,為進一步學習文章積累了豐富的情感,從而較容易體會到文章中主人公的情感,最終實現與文本的和諧交流。
2.以課文為例,通過教學設計,指導學生個性化閱讀
教師應該以課文為例,在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語言認知規律和閱讀學習規律的基礎上,平等地提出閱讀要求,精心地設計閱讀對話,通過不露痕跡的閱讀提示,把自己閱讀、研究教材時的發現,巧妙地換成學生個性化閱讀中的感悟,讓學生真正地體驗到伴隨著個性化閱讀的那種豁然開朗似的快樂。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體現自主性、完整性和多元性。
2.1 教學設計的完整性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既要考慮教學過程,又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及準備狀態;教學設計還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此外還有情境、資源、工具、評價、反思等要素及其之間的聯系和互動;還要考慮完善課堂閱讀教學成效考評的設計。
2.2 教學設計的多元性主要體現在:利用學生差異設計差異教學,開發個性化教育的教學資源;根據學生的不同表現引導課堂教學朝不同的方向發展;運用“生活聯系”、“逆向反彈”、“審視批判”等多種閱讀方法閱讀,取得多樣的閱讀效果。
要使個性化閱讀教學設計的指導有效,一定要根據課程目標,尊重文本意義,關注言語形式;一定要體現尊重學生的差異,體現學生的自主性;一定要有多元的預設;一定要選擇多種閱讀方法的互融;這樣課堂教學才能靈活多變,才能使課堂閱讀更見個性。
3.讓學生暢享自主閱讀的快樂
引導學生通過制作閱讀摘記卡、編輯班級作文集來進行有效的積累。每周讓學生把閱讀過程中印象最深或者收益最大的文章進行一次閱讀反思,把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新字、新詞記下來,把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段或幾段寫下來,有興趣的話再進行仿寫,最后用幾句話、詩或圖來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這樣每位學生就都能從自主閱讀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他們大膽質疑,不斷發問,提倡主動思考的質疑態度和批判精神,通過設置連續性的、有層次的問題,或開放性的、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組織和引導使學生更明確地突擊重點、直擊難點、撞擊疑點。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知識競賽,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華文化中構建豐富的情感世界,注重情、理、趣的有機整合,積極寫稿投稿,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激勵,在活動中得到提高。
4.加強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那么,如何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認為在教學中應把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引導”與學生自主的“探究”有機結合起來,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啟發創造想象,培養思維的獨創性,打破思維定勢,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從而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語文世界,在探索中激發興趣,從發現中尋求快樂,主動地獲取知識,獲得學習的成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更要進一步明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教學時“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并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多設置一些諸如“你最喜歡什么?”“你的觀點有哪些?”“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等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同學們放開思維空間,暢談自己的情感體驗,或大膽想象,或相互爭議,以理服人,以開啟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真正使學生成為思想的主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自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朗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感悟。”凡此種種高瞻遠矚的論述,都對我們古詩文教學“培養語感”的目標落實作出了熱切地呼喚和有效地指導。
參考文獻:
一、瞻前作業——未成曲調就先有情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學習也是這樣,沒有預習的語文是不完整的,是不可能有較高學習效益的。略讀課文本身就是在精讀課文學習基礎上學習內容的完善,學習方法的遷移,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相對于精讀課文的來說,略讀課文的預習更加重要。課前讓學生很好的預習,認真讀書,引導學生把學習精讀課文的方法,靈活地運用到略讀課文中來。
但是略讀課文的預習作業,如果還是讀讀、抄抄是無益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對于略讀課文的預習作業,要根據略讀課文特點的進行精心設計。
1.巧用導語理文脈。人教版教材每篇略讀課文前設置了“導語”。細讀教材導語,不難發現,導語不僅體現了年段循序漸進的目標;體現了單元的目標;還體現了與精讀課文目標之間的關聯,更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導語”不僅僅是教師教學依托點,也是學生課前預習作業的著眼點。因此在預習略讀課文時,我經常讓學生先讀懂 “導語”,然后根據導語內容設計課文內容填空題。然后根據學生設計的填空題進行修改,作為預習作業。
例如《祖父的園子》的導語是:這篇課文中的那些情景,讓“我”對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懷呢?默讀課文,說說“我”在院子里的心情是怎樣的,你從哪兒體會到的?通過對導語的閱讀,不難發現這導語包含兩方面內容:我在院子中的心情如何?你從那些地方感受到?兩個問題涵蓋學習本文的兩個要求,也是學生學習本文的金鑰匙。因此我抓住這兩個問題,讓學生設計了填空,經過修改如下:
(1)祖父的園子是一幅明麗、漂亮的富有童話色彩的畫,畫里有小動物: 、 、 、 、 ;有植物: 、 、 、 ;還有美麗的自然現象:有 、 、 、 。
(2)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園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她跟著祖父在園中
、 、 、 、 、 、 。作者在這個園子里感受到
這樣根據導語設計的填空,把文章的主要內容涵蓋在里面,通過讀“導語”出填空題和做填空題的作業訓練,孩子們不僅在課前學會了提煉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文脈。初步體會作者的感受。更理解了導語在略讀課文中的重要性。長期的訓練,學生閱讀略讀課文的能力將會提高。
2.預習卡片扣重點。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這樣一段精辟的論語:“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預習前,教師應有所引導,不同的年級,預習課文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對三年級的學生而言一般是安排課內預習,讓學生認識字詞,讀通課文,然后再參照“閱讀提示”自主閱讀,初步領會文章內容。四年級的預習則是在三年級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領會課文的表達方法等,但不要求過多。
到了五六年級,教師則可放手讓學生課外自主預習,可用審題、讀文、劃生詞,質疑句段,查閱資料,摘抄等方法長期訓練。然而如果僅僅是為了預習而預習,教師沒有反饋,沒有檢查那對于大部分學生沒有實效。那如何讓略讀課文的預習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實效,確實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呢?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預習,更重視預習后的反饋和統計。例如在預習《景陽岡》一課時我這樣做:
先讓學生自己預習:
(1)我會讀,我在預習時讀了()次課文,把長句子讀流暢了,把課文都讀通順,讀正確了。
(2)我會學。我已經劃出了課文中的生字新詞,我認為課文中容易讀錯的詞----------;最容易寫錯的詞----------;查出了不理解詞的意思-----------------
(3)我能行。圍繞本篇課文,我查閱了相關資料,知道了:-------------
(4)我的疑問。讀了課文,我還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
然后教師設計表格預習統計:
預習結果統計:
通過預習表格的統計,不難發現學生對于文章的重點立刻把握:那就是武松打虎的段落。因此在課堂教學初讀課文之后,直奔教學重點,學習課文武松打虎的段落。
這樣預習問題的統計,不僅能讓教師和學生更準的把握學習的重點。而預習問題的懸疑更能激起孩子課堂的探究問題的興趣。激起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
3.查閱資料作鋪墊。作業以課文內容為“引子”、為“話題”,誘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通過多種途徑查閱搜集相關資料,進行理解、處理、整合,使學習成為自主構建的過程,不僅有益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他們探究性閱讀能力、創造性閱讀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整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地學習。
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2課《絲綢之路》這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課前作業:
(1)了解絲綢之路歷史背景。
(2)找一找絲綢之路的路線圖和圖片。
(3)搜集《絲綢之路》的故事。
關鍵詞:閱讀;備課;突破;學生;文本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備課是一種重要的基本教學行為,它決定著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和效率的高低。綜觀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存在著教師按課文情節和語言順序“串講”的程式化現象。這種程式化的閱讀教學,與教師程式化、形式化的備課是分不開的。審視目前的備課現狀,教師無視學生的實際情況,忽視自身的思考價值,盲目地上網復制精品教案,進行程式化、形式化備課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教師日常事務繁雜,疲于應付是主要原因。如果我們能將應運而生的突破性教學思想運用于備課中,在突破中求效率,在突破中求質量,在突破中求發展,相信這對增進語文教學的活力,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由此,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實施“突破性備課”的方法。所謂“突破性備課”,指的是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智力水平出發,根據文本的語言表達和思想內容特點,直接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簡約高效的一種備課方法。這種備課方法的運作需要有正確的策略。以下是筆者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突破性備課的運作策略所做的簡要闡述。
一、以生為本,確定突破點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從事閱讀活動的本體,處于主體的位置上。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只能以學生的閱讀行為和閱讀效率為中心。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這是閱讀教學唯一的必然的目標。正如張化萬說:“教師在備課時不光要研究課文的思路、教的思路,更應該站在學生學的角度,研究學生學習時的興趣感受以及可能會有的興奮點、疲勞處,預設出現差錯或問題時可選擇的辦法和動態生成的可能支點與機會。”也就是說,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換個位置,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學情,以生為本,努力尋求和選擇語文教學的最佳突破點,以此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關注起點,遷移運用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在著手備課時,作為教師,我們要不停地思考:現在,我們學生的認知起點在哪里?我們的學生處于怎樣的水平?學生的真實狀態是課堂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布魯納在《關于學習的學習》中就指出:“世上不存在唯一的最優化的教學程序,只能從學習者的具體情況出發,設計與之相稱的理想化程序。”也就是說,教師在備課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適應學生語言發展水平,能以類化遷移、舉一反三的語言現象為突破點,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反之,要求過高或過低都將因不合實際而適得其反或收效甚微。
曾在我們鎮的公開課上,聽過一節課《掌聲》,印象很深。現在,結合當時這節課的一個環節,談談筆者自己的看法。
教師在讓學生概括了課文主要內容后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剛剛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然后,請學生將這一句與下一句作比較:“教師里驟然間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教師提問:這兩個句子能否交換?為什么?當時,學生聽了老師的提問后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臉茫然,不知所措。聽課時,我一直在想:閱讀的問題哪里來?應該是從學生的閱讀中來。教師的這一設計雖說是為了突出掌聲的作用,但是在學生沒有深入學習第2、3段課文時,怎么能體會到這一點呢?由此看來,不符合學情,空中樓閣式的提問設計是行不通的。建議這一提問可以在學生充分感受了掌聲的重要性后進行的。《浙江省小學語文教學建議》第2條和第3條,也明確提出了這樣的教學思想:教師要“善于結合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確定教學目標”“課時目標要明確具體,要符合學生的年段特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起點,這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實事求是”的教學新理念。
(二)著眼發展,彰顯個性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在《維果茨基教育論》中提出了關于學生“最近發展水平”的理論,指的是在教師指導或啟發性問題誘導下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水平。因此在備課時,我們可以以接近學生最近發展水平的語言現象為突破點。這種語言現象往往是學生在閱讀時最容易激發思維火花的爆點、最感興趣的疑點或最容易忽略的盲點。教師選擇這些點作為突破點,能使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再來看看筆者學校一位老師設計的《掌聲》,有一個教學環節令人記憶猶新。在學生品讀了文章的第一段后:“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課前,她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后,她又總是最后一個離開……”教師提問:“是的,因為英子得過小兒麻痹癥,所以她不愿意____________,不愿意___________。”這一設計中,教師把接近學生最近發展水平的語言現象作為突破點,讓學生把學過的這段話的信息通過內化,轉變為自己的語言來回答。這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思考。但是經過思考后,學生是能回答的。而且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學生還要進行換位思考,去想象一個患過小兒麻痹癥的孩子最擔心什么?最害怕什么?這也就為激起同學對英子的同情奠定了情感基礎,也為下文的學習埋下了伏筆,可謂一箭雙雕。此外,在學完了第4段后,教師又設計句式:從那以后,她愿意_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這一設計與剛才的設計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為學生領悟到掌聲的作用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結合興趣,形成動力
作為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此,在備課時,教師要以學生最感興趣的語言現象為突破點進行設計,這樣會獲取事半功倍的效果。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的確,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因為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大的動力。
二、以文為體,巧用突破法
在閱讀教學中,教材(課文)作為閱讀文本,始終是學生從事閱讀活動的載體。從語言形式看,閱讀文本,字詞句篇無所不包;從思想內容看,天文地理、風物人情無所不容。如果,在備課時,老師一味地求面面俱到,并過多地糾纏于課文情節中,其結果只會是面面不到,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率。
因此,在備課時,作為教師,就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文本特點和學生實際,精心選擇有效的突破方法,用心提煉簡明的突破主線,單刀直入,開門見山。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騰出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不同個性、不同潛能的學生,自由地、個性化地閱讀、賞析、訓練和感悟。
(一)結合題目,提綱挈領
課文的題目,是全文的“旗幟”和“窗口”。尤其是題目中能統攝全題的題眼,往往能揭示課文要義,成為統領全文的契機。因此,備課時,抓住內涵豐富的“題眼”,從解題入手,常常能理出文脈,串起全文的教學。
例如,《女媧補天》一課的教學設計,教師就可以以課題為切入口組織教學。教學流程設計如下:揭示課題―讀題質疑(女媧為什么補天?女媧怎樣補天?結果怎么樣呢?)―扣題釋疑(抓住文中的“可怕”說說女媧為什么要補天?抓住文中的“找石”“煉石”說說女媧補天的過程等)―回題達意(講講女媧補天的故事,此時,你最想對女媧說什么?)
(二)關注文眼,抓大放小
課文中,某一個詞語(或句子、段落)足以提挈全文、溝通文脈、點明中心、統攝全文,我們便將這樣的詞語或句子、段落稱為“文眼”。如果在備課時,教師能抓住“文眼”上掛下連,雙向擴展,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設計,進行讀、思、說、練,就能獲得“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窮人》一課時,可重點突破:“桑娜在幫助西蒙收養兩個孤兒時展開了激烈的思想斗爭,文中哪個成語最能概括地體現出來?”從而提出文眼“忐忑不安”。然后緊扣文眼,讓學生列舉并具體寫出“忐忑不安”的句子,歸納出4個供學生研讀的問題情境:①他會說什么?②自己的五個孩子為什么已夠他受的了?③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④如今怎么跟他說?教師相機進行讀寫訓練。設計思路如下:
再如,許多課文中有語言凝練、統領全文的句子。教師如果能抓住這些句子進行教學,就能直達教學目標。比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句話,可以說統領了全文。教師便可以牽住這句話設計教學思路:初讀課文后可提問:漫步德國的街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情景?――出示這句話。教師提問:“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那么自己在屋里看到的花是怎么樣的呢?――順勢教學第二段――“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那么,走在街上看到的別人的花又是怎么樣的呢?――順勢教學第三段――再讀這句話,談談體會,深化主題。這樣的教學設計思路簡明清晰,令人一目了然。
(三)著眼附件,以點擊面
附于課文之外的課后習題、課文插圖等,集中體現了課文的基點、重點、難點、特點,往往能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在備課時,教師如果能夠抓住集中體現知識掌握、能力發展、分量適當、要求合理、形式多樣的課后習題、課文插圖等文本附件進行教學設計,就能突出重點,達成預定教學目標。
如在設計《西門豹》一課時,就可以以課后的習題為突破口進行教學。這篇課文的課后習題有三個:(1)讓我們分角色朗讀課文。(2)我們來討論:西門豹用了什么辦法懲治巫婆和官紳?他的辦法妙在哪里?(3)我想和同學一起演演這個故事。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抓住第(2)題中的“妙”字展開教學。教師:同學們,西門豹用了什么辦法懲治了巫婆和官紳?他的辦法妙在哪里?這樣,結合課后習題單刀直入地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使教學重點更突出,精力更集中。教師在這一環節中,根據學情順學而導,相機進行字詞教學以及朗讀指導。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是的,備課是教學環節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是教師上好課的保障,是提高教學實效的關鍵,是促進學生科學發展的基石。備課的追求在于美的提煉,備課的理想只為學生的歡樂留下空間……讓“突破性備課”――以生為本、以文為體的簡約高效的備課方法助我們的老師從容地走好教學生涯的每一步!
參考文獻:
[1]肖川.名師備課經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3).
[2]汪潮.語文教學專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3).
[3]張化萬.我的語文人生[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1(2).
[4]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一、創設情境,啟發學生的閱讀情感
閱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看”“讀”,而是需要用心去感悟,與閱讀文本進行情感的交流,需要學生產生一定的閱讀情感,形成一定的心靈體驗和經歷,不斷提升和發展自我。初中語文閱讀融合了多方面的內容,是針對初中生情感、道德各方面提升的,是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地去閱讀,并在閱讀中形成一定的認知態度和情感體驗等,促使學生通過閱讀更好的認知自然、認識社會、認知自我等。《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注重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體,然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他們對于閱讀有著一定的抵觸心理,需要借助外界力量來引導和督促他們。對此,筆者在教學中,結合閱讀文本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啟發學生的閱讀情感,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對比閱讀教學,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
初中生閱讀能力有限,需要教師不斷引導。新背景下初中語文教材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他們選取的都是符合初中生需求的閱讀文本,并將他們按照閱讀文本內容,或者其體裁、形式進行了單元的分類。閱讀是引導學生情感體驗與閱讀文本對話的教學,鑒于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筆者在教學中運用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將相類似或者有關聯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教學,即運用新舊知識的融合,來引導學生運用已知的東西去探究未知的東西,或者是運用已知的內容去對比、探究未知的內容,以比較、分析的形式來深化學生的閱讀,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
三、巧用提問,深化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職高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關系到職高階段語文教學目的能否實現和教學要求能否達到全面。本文結合教學實例,探討了職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相關策略,以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關鍵詞】
職高語文 閱讀教學 自我閱讀
閱讀課是鍛煉學生自學能力的最佳方法,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必要手段。通過運用多種閱讀方式,經過教師適當點撥,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布局和作者的構思,在細讀課文中形成良好的語感,積累文中優美詞語和精彩語段,深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了課堂閱讀的能力和經驗,在開展課外閱讀和積累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時,學生也就有了閱讀的方向和技巧。那么,該如何開展有效的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呢?
一、在獨立閱讀中培養學生自我閱讀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倡導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教師應突出學生在學習和發展中的主體性,細心指導,讓學生學會獨立閱讀和思考。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先導后學的方式,教師先指出自學要求和自學方法,學生再根據這些要求和方法自學;或是采用先學再導的方式,學生先自學,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后,教師再對其進行引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可以采用邊導邊學的方式,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自學相結合,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學習,從而領悟自學內容。因此,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選擇合適的自學方法,再加以引導,通過初讀課文,初識文章大意;到逐段朗讀,理清段落大意;再到學生口述文章主要內容,整個過程都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例如,在學習《鄧嫁先》這一文時,我以讀代講,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我提出問題:①在寫鄧嫁先以前,為什么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②為什么把鄧嫁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③如何理解文中“鄧嫁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以及“如果嫁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自己走過的路嗎”。 ④試用一句話說說“我眼中的鄧嫁先”。讓學生在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在課文中尋找答案,在尋找答案的同時,也讓學生對課文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然后,讓學生對文章中的重點片段進行賞談,在質疑探究中進行深入理解,如第四部分最后說“我熱淚滿眶,事后我追想為什么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蕩,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通過對這些重點句子的品讀,去體會鄧嫁先的偉大抱負和精忠報國的偉大精神。 最后,讓學生自主交流在學習后的體會和感受,以樹立學生為振興中華民族而讀書的偉大志向。
二、在品誦積累中培養學生自我理解能力
學生經過自學和討論之后,把文中自己喜歡的詞句用筆畫下來,或做摘錄,牢記文章的精彩部分,并說出自己喜歡這些詞句的理由或是對這些詞句的感受,對文中重點或精彩的詞句的意思做進一步的理解和體會。同時,學生將語言信息、語言材料大量地儲存積累起來的過程,也是閱讀理解能力提高的過程,更是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過程。
例如在學習《再別康橋》一文時,這篇體現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傳世佳作,在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中處處展現著精彩的語句,比如:第一節中用三個“輕輕的”定下抒情的基調;第二節中用岸邊柳樹的倒影傾吐眷戀的感情;第三節中借用康河的水草道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第四節中描寫榆樹下的青潭以融情入景;第五節中借著幻想情感達到;第六節中再由幻想回到現實;最后一節跟開頭呼應。很多同學都在反復誦讀中做到熟讀成誦,并說出了自己喜歡的理由。其中有一位學生說:“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用“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詞語,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全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尤其是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讓我更加喜歡上這首詩歌。”通過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在讀讀、說說、品品中無疑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在深化延伸中提升學生自我感悟能力
在“大語文”教育觀念下,閱讀教學要立足于課本,但決不能禁錮于課本。學生只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課本為中心,向課外輻射,有效地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其語言積累。在閱讀過程中,應注重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讀物的選取上要保證閱讀內容的健康性和豐富性,可提倡學生看一些中外長篇名著,磨煉學生的意志,熏陶他們的情感。
關鍵詞:整體教學模式;高中英語;課文閱讀;課堂效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7―0146-02
將整體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英語課文閱讀教學中,側重的內容涉及閱讀內容的理解、語言結構的學習和運用、必要篇章的結構和修辭手法的分析,即“局部不離整體,整體寓于局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高中英語課文閱讀整體教學模式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和整體思維能力。實施整體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和學生需求,采用看圖談話法、句型引入法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圍繞閱讀課文的中心思想進行問答,或讓學生簡述閱讀課文的主要情節,從而使學生產生用英語表達思想感情的需求。
其次,將有助于優化閱讀課堂的教學結構。實施整體教學模式,教師會側重于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把學生對閱讀課文內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加強語言交際訓練,讓學生同時成為信息的接受者和傳遞者,促使信息在教師和學生間進行良好的雙向傳遞;教師將使用多種方法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做出積極的反應,拓寬閱讀課文整體思維的空間。
最后,將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施整體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因人制宜,在優生自學閱讀時給予中差生更多的講解和輔導,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有所得,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整體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課文閱讀中的運用策略
1.通過預習讓學生對授課內容形成模糊的整體表象。
(1)讓學生收集與課文有關的素材和背景知識,然后抽取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用英語向其他同學進行介紹,通過教師對學生介紹的點評來自然地過渡到預測文章大意的練習,在擴大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讓學生對課文主題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2)給學生留一些課前問題,以培養學生歸納和判斷的能力。例如,高中英語教師在教授人教版必修3 Unit 1 的課文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時,可以設置如下問題:What festival mentioned in the text is held to celebrate harvest?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預習,積極地進行思考,從而促進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
(3)要求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圈劃出語法和語言的難點,查閱工具書和資料,將自己無法理解的問題進行記錄,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通過分散讓學生對授課內容形成清晰的部分表象。
(1)教師要充分利用“導入”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良好的“導入”環節能夠在正式教學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欲望,幫助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明晰本節課的授課內容,從而確保學生能夠有目的地進行學習。
(2)教師通過讓學生聽讀課文,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大意的理解。學生在通過初步感知獲得的總體印象是探索性的,此時教師不宜急于講解和多次重復個別詞句,可以先放一遍錄音,讓學生合上書本進行仔細聆聽,然后再放第二遍錄像,讓學生打開書本,使聽到的聲音與書本內容進行對照,并且告訴學生跟著默讀,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對重點和難點語句進行理解和掌握,加深對課文大意的理解。
(3)教師通過分段和分部分的教學,來誘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掌握。高中英語教師在課文閱讀實施整體教學模式時,要將課文作為一個整體來講授,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一下子將課文講完,這樣會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此時教學應該在整體教學的原則下,通過分段和分部分教學,對句子結構進行分析,對語法現象和字詞用法進行講解,誘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掌握。
3.通過再整體讓學生對授課內容形成清晰的完整表象。高中英語教師在分段串講完畢后,應該先讓學生再次通讀課文,找出有疑問的地方,然后由教師進行講解;最后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總體布局進行分析、理解和把握,對層次進行劃分,并且以提問的方式對課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進行歸納。此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掌握作者的語篇交際技巧,并且根據不同體裁來從整體上進行課文的宏觀分析,如記敘文要重點引導學生對故事發生的背景、文章的主要事實和寓意進行掌握;議論文要重點引導學生對中心論文、分論點和文章論據的道理進行掌握。
4.通過綜合訓練培養和檢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1)語言交際訓練。教師讓學生通過朗誦、對話和表演的方式來訓練說的能力,從而鞏固學生所說的知識,培養良好的聽說能力。
(2)聽力訓練。教師可以讓學生聽錄音、聽寫和他人對話等方式,訓練學生聽的能力。
(3)閱讀訓練。教師通過讓學生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同步閱讀理解練習和完形填空等方式,訓練學生讀的能力。
關鍵詞 英語教學 英語文學閱讀課 學生中心論 參與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Impact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Participatory in English Literature Reading Class
LIU C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Tonghua, Jilin 134000)
Abstract English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strategies focusing on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play, that is, to fully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this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develop their English reading skills. This article will b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strategie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implemented, tentatively proposed teaching strategies student body in practice the use of the method.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English literature reading; student-centered; participatory
1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理論基礎
據相關文獻,學生中心論是由專家學者提出的一種與交際語言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在英語中,對于學生中心論有許多相關術語,例如student-dominations,student-centeredness,learner-centeredness,student-oriented等。
據相關分析得知,以下三方面研究的發展促進了學生中心論的發展。第一,語言學的研究是學生中心論的發展根源。美國語言學家,轉換生成語法的創始人喬姆斯基(Chomsky)的語言學理論在上世紀60年代激起了一場革命,Chomsky以習者的角度為出發點,進行對語言的研究。第二,學生中心論的發展在心理學的啟示與幫助下,尤其在成熟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幫助下得到長足發展。Brown(1980)提出心理學的應用能夠提高關于學習的認知情況,在學院情境下有更大的作用。最后,學生中心論的提出離不開教學法研究的啟發。在1982年版《語言教學中的新思路》中,R.W.Blair提到,“學習者是學習過程的中心,并非學習的內容”,在70年代,新的教學法為了創造一種最優的外部和心理環境做了測試,讓習得過程變得順利。
以這些觀點中觀察視角以及所強調的重點為依據,可以將學生中心論分為三類。其一是以課程設計層面為出發點,假設課程設計是發生在師生之間的交談的過程;其二是建立在“學習者自治”和“學生自我指導”的觀點基礎上,對學生獨立學習的設想;其三,教師在課堂學習中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與語言內容選擇上,由學生自主決定而不是教師決定,這種做法能夠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從而切實提高學生實際學習能力。
2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的特征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提高學生學習參與性的有效手段。教師在英語文學閱讀課堂上,要積極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條件,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其學習主動性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教學策略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民主性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給予充分尊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完成英語文學閱讀任務,給學生在課堂上以引導,改變以往教學模式中對于學生而言是“要我學”的狀況,幫助學生建立“我要學”的學習模式。在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愿意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其能動性不斷思考。第二,雙主體性。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不是將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弱化,而是改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被動地位,師生在課堂上都是教學與學習的主體,教學活動的完成需要以師生的配合為前提。教師在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時,需要較多地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學習任務為根據進行,通過趣味化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其精神與思想雙方面集中于英語文學閱讀上,體驗學習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參與性。第三,互動性。自我國英語課堂設置以來,在教學活動中大部分教師都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學生的知識傳授方面,對于學生的“學”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忽視,因而在課堂上,學生多是被動接受,教師講得唾沫橫飛,但是教學效果并不好,這是在課堂上師生缺乏交流而造成的。學生主體的教學策略改變了以往的課堂狀況,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教師扮演著指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發揮積極性參與到教學中。在對教學知識的選擇與獲取上,教師以自身的思維判斷進行。學生也不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積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師生以平等合作為基礎進行互動交流,對教學過程進行全方面審視,從而提供學生更多的學習、交流機會。
3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在英語文學閱讀課堂中的運用
3.1 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堅持公平、平等和民主的原則,尤其是在英語文學閱讀課這種需要學生發揮積極性主動參與的課程當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揚民主,減小施加在學生身上的壓力,促進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在英語文學閱讀課上,教學效果的提高需要以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為前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實施中,應當實現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積極建立師生、學生之間平等的人格關系。需要明確的是在英語文學閱讀的課堂教學上,教師并不是像以往一樣處于一種較高的地位自上而下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需要走下講臺,走入學生之中,積極與學生交流溝通,消除學生的顧慮,使學生在課堂上認真思考,積極地發現問題并且大膽地提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探索與討論,相互之間交換意見。師生之間建立起朋友關系,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從而提高學生在英語文學閱讀課堂上的學習參與性。
3.2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相關調查資料表明: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對學習效果起到決定性作用,學生若對英語文化較為感興趣則會在英語學習中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學生學習興趣,之所以決定學習效果,是由于人對該語言及其相關文化感興趣,則會對此種語言抱有肯定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因此在英語文學閱讀的教學中,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動機才能夠做到自主學習。當今的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學生處于信息爆炸的社會環境下,對于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等較多學生都感興趣或者愿意深入了解的領域,教師在英語文學閱讀課中能夠從學生的興趣方面入手,如音樂、電影、西方自然地理等,根據學生不同的愛好、興趣,有針對性地選擇相關資料進行介紹,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引導學生參與到更深層次的學習與討論過程中。
3.3 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在教學過程中,語言環境的創設能夠有效保證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語言環境在外語的學習中是一項重要的外在條件。純英語教學的語言環境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幫助其提高聽力、口語水平,同時在聽與說的過程中對英語文學閱讀中學到的知識進行鞏固。教師需要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通過這種方法逐步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程的學習中去,也能夠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討論留下時間與空間,從而做到以學生為課堂中心,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是一種新時代下科學的教學理念,在英語文學閱讀課堂中應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參與性,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段成艷.參與性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運用[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7).
[2] 李欣倩.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參與性[J].語數外學習,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