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微生物培訓知識范文

        微生物培訓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生物培訓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微生物培訓知識

        第1篇:微生物培訓知識范文

        明確實驗室人員的資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員進出實驗室或承擔相關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2適用范圍

        適用于所從事的工作內容或所在崗位職責涉及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的一切人員,包括行政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質量監督人員、安全監督員、廢棄物管理人員、洗滌人員、保潔人員和其它工勤人員、外來單位參觀、學習、工作人員以及中心職工跨科室開展實驗活動人員等人員的準入。

        3職責

        3.1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員準入制度的制定和更新。

        3.2生物安全委員會批準病原微生物操作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準入。

        3.3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本中心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員的準入工作的實施。

        3.4科室/實驗室負責人負責本科室/實驗室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員準入工作的實施。

        3.5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員準入工作的監督檢查。

        4準入原則

        4.1生物安全委員會和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成員

        接受有關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了解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及本中心生物安全基本情況,熟悉重大生物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和上報程序,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對工作高度的責任心。

        4.2科室負責人

        接受有關生物安全知識培訓,熟悉國家相應政策、法規、技術規范,熟悉本科室病原微生物相關人員、環境、工作內容和相應的生物安全要求,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和上報程序,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對工作有高度的責任心。

        4.3實驗室負責人

        具備相關專業教育經歷和相應的實驗室工作經歷,接受有關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掌握相關政策、法規、技術規范,掌握本實驗室病原微生物相關人員、環境、儀器設備、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和工作內容等情況,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原則和上報程序,有解決相關技術問題的能力,對工作有高度的責任心。

        4.4實驗室技術人員

        具備相關專業教育經歷,熟練掌握有關標準操作規程、儀器設備操作規程,通過所需的生物安全知識、技術考核,獲得相應的上崗證,按要求參加生物安全知識和技術培訓,掌握相關技術規范,掌握與所承擔工作有關的生物安全基本情況,了解所從事工作的生物風險,掌握常規消毒原則和技術,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原則和上報程序。

        4.5質量管理人員

        具備相關專業教育經歷和相應的實驗室工作經歷,接受有關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掌握相關政策、法規、技術規范,熟悉責任范圍內實驗室相關追蹤、環境、設備、設施、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和工作內容等情況以實驗室的生物安全關鍵控制點,能夠及時發現生物安全隱患,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緊急處理和報告程序,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強的責任心。

        4.6實驗活動輔助人員

        專職消毒人員、廢棄物管理人員、洗刷人員、清潔人員等與實驗活動相關的人員應掌握責任區域內生物安全基本情況,了解所從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風險,接受與所承擔職責有關的生物安全知識和技術、個人防護方法等內容的培訓,熟悉崗位所需消毒知識和技術,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原則和上報程序。

        4.7安全保衛部門或人員

        具有相應的安全保衛工作經歷,接受有關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了解本中心或所在實驗室相關基本情況以及安全保衛要求,能夠及時發現并快速消除一般安全隱患,能對較嚴重的安全隱患提出整改意見或方案,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緊急處理原則和程序,具備火災等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的組織能力,有較強的責任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4.8健康監護部門或人員

        具有相應的工作經歷,接受有關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掌握責任范圍內實驗室人員健康監護工作的原則和程序,以及發生生物安全事故時的人員救護知識和處置程序。

        4.9外單位參觀、學習、工作人員

        遵守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相關規章制度,進入實驗室的申請必須獲得必要的批準,申請進入實驗室并參與實驗活動的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教育和工作經歷,并按要求參加培訓。

        4.10中心其它科室職工

        遵守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相關規章制度,進入實驗室的申請必須獲得必要的批準,并按要求參加培訓。

        5準入制度

        5.1所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人員在滿足上述準入原則的前提下,了解潛在危險,必要時在生物安全知情書上簽字。

        5.2按本手冊的有關規定執行批準手續。

        5.3實驗室人員在下列情況進入實驗室特殊工作區需經實驗室負責人同意:

        5.3.1身體出現開放性操作;

        5.3.2患發熱性疾病;

        5.3.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導致抵抗力下降的情況;

        5.3.4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耐受;

        5.3.5妊娠;

        5.3.6已經在實驗室控制區域內連續工作6小時以上;

        5.3.7其它原因造成的疲勞狀態。

        第2篇:微生物培訓知識范文

        一現代臨床微生物學中對病原學診斷的基本要求包括:

        (1)提供可靠的臨床標本;

        (2)了解正常的菌群;

        (3)結合臨床,準確進行實驗;

        (4)病原學診斷需準確、合理;

        (5)微生物實驗室應及時報告實驗的結婚;

        (6)加強對檢驗項目的質量控制。

        現代感染性疾病診斷最重要的一步為采集恰當的標本,從而要求臨床醫師能夠獲取代表感染性疾病的標本。細菌進行實驗的前提是了解知曉人體的正常菌群。在做微生物實驗時,應聯合臨床,做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實驗分析,患者的臨床診斷以及恰當的臨床實驗標本由臨床醫師提供,然后進行全面的討論分析,從而更加的為患者負責。微生物室應在涂片結果,敏感結果以及最后結果出來時及時與臨床醫師聯系,對病情做有力的報告。現代臨床微生物學應對各種檢驗項目加強質量控制,從而保證檢驗結果的可靠性。現代臨床微生物學要求參與醫院感染疾病的監測、管理和控制。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作用有:加強對病原學診斷、微生物抗藥性以及環境、器械的監測;加強醫院的消毒與滅菌;對流行病進行試驗,并加以控制。

        二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對醫院感染的要求有:

        (1)加強對醫院感染的監測;

        (2)臨床微生物室參與醫院的教育工作;

        (3)對消毒隔離加強管理;

        (4)對抗菌性藥物進行試驗,快速準確試驗的報告。

        若在臨床實驗中發現微生物的感染問題,應及時與臨床醫師聯系溝通,及時與控制感染的科室進行必要的聯系;一般提醒臨床對于病菌的來源,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病菌的傳播與擴散;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要經常定期抽調人員去參與醫院進行的教育工作,從而更加準確的對微生物菌體做出更準確的判斷;正確消毒對微生物菌體的預防和控制非常重要。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工作包括正確的對消毒隔離工作進行指導和監察,并且在特殊情況下,參與對特殊耐藥細菌的實驗工作并制定消毒隔離的措施。臨床微生物室應定期對微生物耐藥性的監測結果,這將對臨床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幫助。現代臨床微生物學在現代醫學中對實際臨床中的感染控制工作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臨床微生物學要求緊密結合與臨床之間的關系,并且還要牢牢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對常規的微生物檢驗工作要快速進行,判斷要準確,并且應即有速度又有質量對實驗結果做出報告。

        臨床微生物學要求實驗結果與臨床盡可能的相符。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要加強對教育培訓的宣傳,并能對在微生物實驗室中實驗的結果做出合理準確的解釋。現代臨床微生物學不僅對于高等院校的學生們,或是對醫學工作者的知識更新都是極其有必要的。醫院應切實加強醫院內感染控制的工作,從而為服務臨床做到更好的服務。利用臨床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以及微生物學的理論與技能來進行臨床微生物學的檢驗。臨床微生物學需通過檢驗系統,從中了解各類微生物的特性,快速、有效的做出對病原學的診斷及微生物檢驗報告,為治療、診斷措施提供強有力的科學理論依據。為醫學感染控制提供病原學診斷是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目的,從而達到減少、避免和控制病原體的效果。微生物實驗室工作者應加強對微生物標本的提取工作,然后寫出對其的研究報告,為醫學臨床提供幫助。現代臨床微生物學的任務包括:獲取標本信息,并且學會妥善保存與保護,提高對微生物的檢驗率。利用微生物學知識學會多種對微生物檢測的方法,從中選出最佳的檢測方式,還包括系統鑒定程序,以及對檢測中存在的質量控制。

        第3篇:微生物培訓知識范文

        遼寧省北票市中心醫院檢驗科,遼寧北票 122100

        [摘要] 目的 對不同時段臨床標本微生物的檢驗的陽性率的結果進行探討。 方法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和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該院臨床檢驗標本1 600例,對其實施微生物檢驗。對兩個階段的檢驗結果進行分析,探討造成陽性檢出率差異的因素,并給出臨床微生物檢驗中的注意事項。結果 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呼吸道和其他非呼吸道的陽性率分別為37.56%、34.88%,比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27.44%、24.36%高,而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血培養陽性率為7.32%,比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10%低,兩個時期各標本的陽性率之和差異明顯,兩段時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醫院需提升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水平,定期檢驗病例,檢驗人員與臨床醫生需溝通合作,并提升檢驗人員的專業素養,進而提升醫院的診療水平。

        關鍵詞 標本;微生物;檢驗;陽性率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0(a)-0189-02

        臨床微生物的檢驗可為診斷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學的依據,在提升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效果方面,臨床微生物的檢驗起到重要作用。提升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水平,可提高陽性的檢出率。現階段我國的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微生物標本的采集方式不規范,微生物標本在保存和運送過程中不夠科學合理,檢驗人員的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還有待提高,這些原因的存在都導致了我國微生物檢驗質量的低下,不能為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有效參考和依據。為對不同時段臨床標本微生物的檢驗的陽性率的結果進行探討。該研究選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和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該院的臨床標本,對兩個時期的微生物檢測陽性率的結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以及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這兩個時間段內該院收治的1 600例患者的臨床檢驗標本作為該次研究的對象,其中呼吸道標本860例,血液、腦脊液和胸腹水標本440例,傷口分泌物、中段尿和穿刺等非呼吸道標本244例,糞便標本56例。

        1.2 方法

        分好類別后,用(MicroScan autoSCAN4)細菌鑒定藥敏分析儀,對1 600例臨床標本實施微生物檢驗,通過分析儀對患者的血液、糞便標本、傷口分泌物及尿液等其他非呼吸道標本進行檢驗。各項操作都需根據標準化的操流程實施,對檢驗兩個時期(2012年2月—2013年2月和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并嚴格保證檢驗質量。

        1.3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spss 18.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一般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 結果

        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呼吸道及其他非呼吸道的陽性率比2013年4月—2014年4月高,而前一階段的血培養陽性率則比后一階段低,兩個時期各標本的陽性率之和也存在明顯差異,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該研究對不同時段(2012年2月—2013年2月和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臨床標本微生物的檢驗陽性率結果進行分析,發現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呼吸道及其他非呼吸道的陽性率分別為37.56%、34.88%,高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呼吸道及其他非呼吸道的陽性率27.44%、24.36%,而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血培養陽性率為7.32%,低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血培養陽性率為10%,兩個時期各標本的陽性率之和也存在明顯差異。董毅娟等[1]研究中,2010—2011年的呼吸道及其他非呼吸道的陽性率分別為35.6%、33.3%,2011—2012年的呼吸道及其他非呼吸道的陽性率分別為31%、28.9%,與該研究比較,其后1年的微生物標本陽性率降低弧度較小,兩個時間段的比較不明顯。

        該研究綜合國內外文獻后,發現影響檢驗結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⑴微生物標本的采集方式不規范:研究得出,微生物標本的采集方式不規范,是造成實驗結果和臨床診斷有差異的主因。微生物標本采集的過程很復雜,包括檢驗的申請、患者的準備、標本采集、標本運輸等諸多環節。降低潛在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可保證標本采集的質量。采集特殊患者的標本,需要求其親自采集,一旦未詳細告知患者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則患者會在采集過程中出錯,出現標本取量不足、未采取到異常的標本等問題,降低微生物標本的陽性檢出率。故在標本采集中,需注意以下事項:①在對象用藥前采集微生物的檢驗標本,并考慮對象的差異性,采集方法也相應改變,如痰標本采集,在痰分離培養時,需采取綿纖接種法;對痰實施厭氧培養時,需采取氣管穿刺法;②部分標本的采集方法比較特殊,則在其運輸中需實行特殊處理,如密封、冷凍等;③在血培養標本的采集中,需告知對象采血量、采血時間等內容,避免出現采血量不足、采血份數不夠、采血時機不對等問題;④血液和各種穿刺液培養需實行雙瓶制度,達到提高陽性率的檢驗質量的目的。

        ⑵微生物標本保存和運送不規范:張弘子等[2]認為,微生物標本的保存及運送是決定陽性檢出率的重要條件,良好的保存和運輸,可確保病原微生物自身的活力。因此,需根據檢測目的對微生物標本實施保存及運送。如厭氧菌的保存和運輸,需考慮到厭氧菌和空氣接觸后,出現過度生長這一情況,對其運輸則選擇較快的方式,或者直接將其與空氣隔絕。另外,還要對運送人員的專業知識進行考核,并培訓其正確保存及運送微生物標本的技能。

        ⑶檢驗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主要以形態學及生理學等生化反應為依據,檢驗中的每個步驟必須正確操作,故要求檢驗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較強的判斷能力[3]。但是目前微生物標本的檢驗人員,其檢驗知識不足,專業素質不高,從而對檢驗結果產生較大的影響。

        針對影響檢驗結果的因素,給出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的改進建議:①重視標本采集以及預處理工作:在進行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時,標本采集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對標本的預處理工作是否合理也關系著臨床微生物檢驗的效果。檢驗人員必須高度微生物檢驗前期的標本采集工作,對微生物檢驗實驗室開展實時觀察和控制,監督和改進檢驗質量,使微生物檢驗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滿足相關工作要求。如糞便標本的采集,醫務人員需告知患者采集的標本量、采集的方式等,并在采集到糞便后,重視對其的保存,防止其與空氣長期接觸,從而確保糞便標本的有效性。血培養標本的采集要求比較嚴格,采集血標本的時機、血量、份數等有嚴格要求,如采集成人血培養標本,采集血量需達8 mL左右,采集時機為發病初期,唯有規范操作標本的采集過程,才能確保采集標本的合格率及微生物檢驗的準確性[4]。

        ②加強微生物檢驗的室間質量評價:臨床微生物檢驗具有很大的復雜性,需要極高的專業技能,檢驗人員必須要對微生物檢驗工作進行規范化和系統化,不斷加強微生物檢驗的室間質量評價,提高微生物檢驗的整體質量[5]。在開展室間質量評價的過程中,要杜絕形式主義,不要單單采取一些簡單而粗糙的檢驗考核辦法應付了事,而應該要不斷引進先進的微生物檢驗考評理念和方法,利用豐富而新穎的微生物檢驗知識以及檢驗考評技巧來完善室間質量評價工作,切實保證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而然,現階段我國部分醫院實驗室在微生物檢驗室間質量考評上還欠缺先進的方法和技能,評價水平相對比較落后,相關負責人應該要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微生物檢驗室間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工作中,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看法和想法,促進室間質量評價體系的科學和完善。實驗室管理人員可以對衛生管理部門以及先進地區的一些檢驗經驗進行有效借鑒,熟練掌握各種病菌檢驗的鑒定思路,學習先進的微生物檢驗方法,促進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大幅度提高[6]。

        ③針對微生物檢驗工作實行全過程質量監管:對微生物檢驗工作開展全方位、全過程管理可以大大降低臨床微生物檢驗中的誤操作行為,減少誤檢現象的發生。要想實現這一目的,促進微生物檢驗結果準確性的提高,檢驗人員必須要加強檢驗工作與臨床治療之間的聯系,將這兩項工作進行有效結合,促進兩者之間的相輔相成,共同進步。例如,針對一些值得懷疑的陰性檢驗結果,特別是當檢驗結果與臨床判斷出現很大偏差的情況下,檢驗人員必須要積極與臨床主治醫生進行溝通交流,就相關信息進行交換,挖掘造成結果不一致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診斷準確性的提升。再舉個例子,針對分離出來的特殊菌株,應該要采取有效方法進行完善保存,為后續科學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同時,主動熱情地與患者進行交流,建立良好的友誼,減少檢驗人員與病患之間的隔閡,進而掌握患者的真實情況以及具體病況,為檢驗結果的分析提供參考依據。現階段,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檢驗環境也趨于復雜化,檢驗結果在臨床治療上發揮的作用日益關鍵和明顯,廣大病患對于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想更好地滿足臨床醫學需求,醫院以及醫學實驗室必須要提高對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的重視度,進一步明確其地位和作用,使用多種方法來促進微生物檢驗精度以及準確性的提高,為眾多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真正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和指導信息。當然,臨床微生物檢驗對于精度的要求較高,操作程序相對比較復雜,對于操作人員有很高的技能要求,檢驗人員必須要在往后的檢驗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促進理論知識結構的完善,同時提高自己的實踐水平和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微生物檢驗質量[7]。

        ④提高檢驗人員的專業素質: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的要求較高,操作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判斷能力。因此,需加強對微生物標本檢驗人員的技術培訓,如為其編寫一本標準操作的程序手冊,使其熟悉檢驗操作的環節。另外,還要要求檢驗人員全面熟知人體結構,掌握檢驗技術,確保檢驗數據的完整性及準確性[8]。

        綜上所述,對不同時段微生物標本的陽性檢出率進行詳細分析,可為臨床醫生提供價值度較高的流行病學的信息,為臨床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工作提供依據。因此,醫院需在檢驗人員與臨床醫生之間建立溝通渠道,并加強檢驗人員的專業素質培訓力度,提高其檢驗技術水平。同時在微生物標本采集、保存及運送中均嚴格操作,提高微生物標本的陽性檢出率。

        參考文獻

        [1] 董毅娟.不同時間段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的陽性率分析[J].大家健康,2012,10(6):13-14.

        [2] 張弘子,嚴春花,王春霞.分析比較不同時期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的陽性率[J]. 中國衛生產業,2013,11(2):48.

        [3] 楊柳,郭清蓮,申及,等.回顧性分析比較不同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的陽性率[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4):1573-1574.

        [4] 朱秋麗,陳霞.不同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的陽性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14(14):154-155.

        [5] 張新秀.微生物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質量控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8(5):189-190.

        [6] 楊彩玲.微生物檢驗在醫院感染監控中的作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20(11):258-259.

        [7] 孫婷.重視微生物檢驗分析前的質量控制[J].醫療裝備,2011,18(13):247-248.

        第4篇:微生物培訓知識范文

        關鍵詞:微生物學 實驗教學 教學對策

        一、微生物學實驗的特征

        微生物學實驗講授的是微生物學研究方面最基本的實驗方法和操作技能,并介紹微生物學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技術。當然,在介紹這些新知識、新技術的同時,需要強調他們正在學習的微生物學實驗的最基本技術和方法是微生物學以及相關學科取得新進展的基礎。基于微生物學理論知識,需重點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微生物實驗相關的操作技能。因此,加強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微生物學教學方面,微生物學理論詳細介紹了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實驗所需的設備和結構及其使用原理、實驗原理、實驗方法等內容,是微生物實驗的理論基礎,是微生物實驗發展的種子。微生物實驗的實施需要一個設備齊全的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是微生物實驗成長的土壤,而微生物實驗設備是微生物實驗發展的營養。因此,微生物學全面的理論知識、寬敞的微生物實驗室和先進的實驗設備是微生物學實驗完成的基礎。另外,微生物實驗的成功實施還需要專業的理論教師和實訓教師的輔導和指引,需要學校的支持和激勵,需要國家政策的重視和鼓勵。

        二、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1.傳統教學的限制

        傳統的實驗教學過程中,老師在講完試驗目的、原理和方法等內容后,并將實驗操作過程很詳細的寫在黑板上,學生僅僅是按照老師給予的實驗方法和步驟按部就班的操作。現在仍有很多教師繼續采取這種教學模式,學生缺少自主設計實驗方案以及準備預計材料的主體地位,直接扼殺了學生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時的限制

        由于各項實驗課時安排有限,兩節課的實驗時間不能完成一整套的試驗內容,往往只能讓學生動手做一些入門的最基本的實驗和操作,扼殺了學生的自己動手能力和學習機會。而且,實驗項目的時間設置常常是按照常規教學大綱的要求機械設定,實驗項目之間缺乏連貫性,脫節嚴重。

        3.學生素質的限制

        大部分學生缺乏實驗科學性的意識,課上不認真聽老師提到的實驗重點,實驗過程中不注意實驗細節,不重視注意事項,不仔細觀察并記錄實驗對象的變化,不正確對待并處理實驗數據,導致實驗屢次失敗卻不尋找失敗原因。這種實驗態度嚴重影響到了學生對實驗科學性的理解,甚至會養成這種不認真、不負責任的工作態度。此外,微生物學實驗缺少專業老師和比較好的培訓機制,個別實驗操作得不到鞏固,理論知識不能得到實踐,且組織學生參加微生物實驗相關的競賽活動也比較少,學生的學習興趣弱。

        三、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對策

        1.鉆研授課藝術,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是傳統意義上傳道、授業、解惑的承擔者,還應該探索有效的教學新方法、新形式,努力成為開發學生智力的藝術家,把抽象難懂的醫學基礎理論知識經由藝術化、形象化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達到對知識的全面理解、融會貫通。首先,備課要講究藝術性。微生物作為醫學基礎課,教師需要就不同的專業,對授課內容進行精心巧妙的構思,專心組織編排、藝術加工,設計出多種容易使學生接受的方式。尤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列出重點、難點,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方面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把抽象難理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還要正確地運用表情、神態、眼神、微笑等肢體語言,邊講邊演示,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觀察和思考。比如,在講破傷風梭菌引起的疾病時,典型特征就是角弓反張,頭向上仰呈觀星狀,兩條胳膊和腿分別向后彎曲,肚子向前鼓。整個人看起來特別像反寫的大寫字母“C”。老師邊講邊演示這個動作,學生看到后哄然大笑。這種把所講的內容和日常生活相結合,以生動的比喻、適當的幽默,把語言形式的生動性和講課內容的條理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會大大增加課堂教學的藝術感染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獲得原本難以理解的知識,更是教學藝術的一種表現。

        2.增進師生情感,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始終伴隨著人的情感、意志等活動。在知識信息的傳遞過程中,學生除了接受知識、發展認知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外,還接受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影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具有感彩,時時刻刻存在著情感交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影響學生的認知學習,還影響著學生的感情發展和情操的陶冶。除此之外,教學具有像文學藝術一樣的感染力,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此所謂“以情感人”,也就是教學中的情感性會使學生在特設意境中產生一種親切感。教師對學生不要諷刺、挖苦,更不要體罰;要愛學生,多表揚、多鼓勵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對學生的熱愛與尊重,會促使學生萌發一種不學好微生物就對不起老師辛勤教育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與自覺性。教師的愛,尤其在差生身上會起到格外顯著的效應。這節課充滿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既增強了學生的自信,激發了學習情感,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加強教學創新和教學方式改革

        為了適應學科發展迅速的需要,突破傳統微生物學教學模式,實行開放式教學,不僅需要完成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內容,加強各學科內容之間的相互融合,并改變實驗教學處于理論教學的從屬地位,使實驗教學成為理論教學的補充和技能培養的平臺。還需要提高教師自身素質,調動教師自身的積極性,及時收集反饋信息,保證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可行性,改善對教學效果的考察和評估等,堅決杜絕弄虛作假和抄襲。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設高素質的具有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授課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驗技能,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在開放、創新性理論和實驗教學方面,主動調整教學設備、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促使人才的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第5篇:微生物培訓知識范文

        一、切實提高對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特別是高致病性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事關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事關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公眾健康,事關公共衛生安全。《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頒布以來,各級獸醫行政管理部門按照《條例》和有關規章和技術規范的要求,采取措施,加強管理,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執行不嚴、實驗室工作人員安全防范知識缺乏,甚至存在違法保存高致病性動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未經批準擅自開展高致病性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的現象。同時,有些地方獸醫主管部門實驗室生物安全監管措施不到位,執法監督不嚴,對違法行為查處力度不夠。當前,我省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各級獸醫主管部門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視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強化安全意識,完善管理措施,落實監管責任,嚴防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的發生,切實維護公共衛生安全。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監管工作

        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監管是《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賦予獸醫主管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做好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

        一是依法把好實驗活動審批關。要嚴格執行高致病性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審批制度,未取得三級、四級生物安全實驗室資格或者雖取得三級、四級生物安全實驗室資格未經批準的獸醫實驗室,不得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對從事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動物病原微生物有關實驗活動的,或者從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芻獸疫病原分離和鑒定、活病毒培養、感染材料核酸提取、動物接種試驗有關實驗活動的,必須經省局初審后,報農業部審批。

        二是切實加強菌(毒)種安全監管。要嚴格執行指定保藏制度。除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和農業部批準的國家獸醫參考實驗室,其他任何實驗室、單位和個人,不得保存高致病性動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違法保存菌(毒)種和樣本的,獸醫主管部門要監督其就地銷毀,或者立即送農業部指定的保藏機構保存。要加強菌(毒)種使用管理,實行菌(毒)種統一供應制度。保藏機構憑省級以上獸醫主管部門的批準文件,向實驗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實驗活動結束后,實驗室要及時將菌(毒)種和樣本就地銷毀或者送交保藏機構保管,并建立銷毀或移交記錄。

        三是加強對動物病料采集管理。要認真貫徹落實《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切實加強動物病料管理,防止采集和使用病料不當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除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農業部或者省局批準,不得擅自采集、運輸、保存病料;不得轉讓、贈送已初步認定為重大動物疫病或者已確診為重大動物疫病的病料;不得將病料樣本寄往國外或者攜帶出境。

        四是做好全國獸醫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填報工作。“全國獸醫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對各級各類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設施設備、生物安全水平、實驗室管理狀況以及保存利用動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種等情況進行收集、統計、分析的系統,通過該系統逐步建立全國獸醫實驗室信息數據庫,是獸醫實驗室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視,按照《全國獸醫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填報說明》的要求,明確專人,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從事動物疫病檢測、研究、教學、菌(毒)種保藏以及獸用生物制品生產企業等單位的獸醫實驗室基本情況的網上填報。

        五是加強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宣傳和培訓。各地要采取多種形式宣傳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每年至少舉辦一期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班,對獸醫實驗室或者實驗室的設立單位進行培訓;獸醫實驗室或者實驗室的設立單位應當每年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保證其掌握實驗室技術規范、操作規程、生物安全防護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并進行考核。工作人員經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崗。

        六是做好新建、改建或者擴建一級、二級獸醫實驗室備案工作。新建、改建或者擴建一級、二級獸醫實驗室的單位應當及時向所在地省轄市獸醫主管部門備案,省轄市獸醫主管部門應于每年12月份將備案情況匯總后報省局。

        三、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確保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落到實處

        第6篇:微生物培訓知識范文

        [關鍵詞]檢驗科;微生物室;安全防護;檢驗報告單

        檢驗科微生物室集中了醫院送檢的大量標本,這些標本大部分均帶有致病微生物, 在檢驗過程中容易引起環境及工作人員的污染。為防止醫院感染, 本研究主要從以下幾點討論醫院感染的控制。

        1、加強微生物室生物安全防護

        1.1 微生物室布局設置合理

        微生物室的布局應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和標準,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證工作質量為前提。嚴格區分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各區的潔具專用, 嚴禁亂用,同時控制非本室操作人員的進入。

        1.2 醫療廢物的處理

        1.2.1檢驗樣本。廢棄的尿、便等體液標本, 連同其一次性容器, 應放入盛有 0.2~0.5%過氧乙酸消毒劑的大容器內浸泡半個小時以上, 用黃色塑料袋等裝好扎緊, 貼上“醫用危害”標簽, 由醫院統一收集進行焚燒處理。

        1.2.2一次性醫療用品。為了確保一次性醫療用品使用后不流入社會造成醫源性感染, 必須先進行消毒毀形和無害化處理, 處理后貼上“醫用危害”標簽, 由醫院統一收走進行焚燒處理。

        1.2.3 工作中廢棄物。微生物室所用的棉簽、一次性接種環、培養基、生化鑒定管、細菌鑒定藥敏板等20~30min,取出未溶化部分放入黃色垃圾袋, 貼上“醫用危害”標簽, 由醫院統一收集進行焚燒處理。

        1.2.4工作結束后儀器排泄廢物。排泄廢物排入醫院專用的醫用廢棄液體處理管道, 由醫院統一做好消毒處理。

        1.3 標本流程的管理

        工作人員對標本檢驗前、中、后的處理制定出安全的防護流程表, 張貼在室內墻壁。對標本以及培養物的外溢、濺出或者由于器皿破損造成的污染, 應立即采用0.2%~0.5% 過氧乙酸溶液或1000~2000 mg/L有效氯溶液灑于污染的表面, 作用時間30~60 min[1]。

        1.4 工作環境的消毒

        (1)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分別進行常規的清潔消毒處理。(2)污染檢驗報告單送出前使用便攜式高強度紫外線消毒器消毒,也可用衛生部批準的專用甲醛熏蒸消毒。(3)室內空氣選用循環風動態消毒法消毒處理, 對污染區內明顯產生傳染性氣溶膠的操作,特別是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又含有高度傳染性微生物的操作,應在生物安全柜(負壓)內進行,是空氣經細菌濾器或熱力殺菌通道排出室外,柜內形成負壓,但應注意及時更換濾器,定時檢查濾效。(4)實驗臺的消毒用 1:250 的“84”消毒液擦洗工作臺和儀器設備等, 同時每天要對操作臺面進行紫外線消毒兩次,每次為30min,分別在每天開始工作前和工作結束后。

        2、檢驗報告單的管理

        具有傳染性的微生物氣溶膠是醫院感染的主要傳播方式,而檢驗報告單的污染很容易引起病原微生物感染。由于傳統的檢驗報告單與申請單為一體,經過多個環節傳遞后很容易受到污染,成為醫院感染的危險隱患。目前本院的檢驗報告單由電腦打印,未受到污染,但有些基層醫院沒有電腦打印的檢驗報告單,明顯被標本直接污染或由操作人員受污染的手持檢驗報告單而污染,這些受污染的檢驗報告單未經過消毒就直接發出。為了減少檢驗報告單成為污染的隱患,非打印的檢驗報告單要消毒后才發給病房和患者。檢驗報告單的消毒方法可用紫外線照射、甲醛熏蒸消毒、戊二醛熏蒸或微波消毒等[2],各醫院可酌情選用。檢驗報告單發放最好有專人管理,分門別類, 建立檢驗報告單查詢制度和網絡平臺[3]。

        3、加強工作人員的自我安全防護

        3.1 建立健全的網絡監控系統

        在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的全面領導下,參照美國醫療機構評審聯合委員會( JCI) 醫院感染評審標準,并根據我國衛生部對醫院感染管理的相關要求,組建微生物室網絡監控系統,對患者送檢的標本進行監控,為醫院感染管理與控制工作提供可靠地依據[4]。隨著醫院感染管理以及醫院計算機信息化的發展,逐步形成了醫院信息化管理[5]。

        3.2提高自我安全防護

        增強工作人員的安全防護意識, 認真學習“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微生物室標本處理流程”等,建立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 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處理標本。工作人員洗手,保持手部衛生,可以有效地控制通過手傳播的感染途徑,是預防感染的最經濟、最簡單、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3.3 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

        加強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消毒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學習,提高廣大醫務人員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視程度,對各級各類人員進行感染的知識培訓,確保所有工作人員掌握控制醫院感染的具體措施[6]。

        4、結束語

        檢驗科微生物室是引發醫院感染的重要疫源, 醫院必須高度重視微生物室在控制醫院感染中的作用。督促監督微生物室各種預防措施的落實,制定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為醫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據。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對于沒有按規章制度執行的,嚴格給予處罰。認真學習國內外醫院感染的知識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檢驗工作人員對醫院感染的認識,強化無菌操作觀念,并進行崗前的相關醫院感染和自身防護方面的培訓和考試,考試通過后方可上崗,從而有效預防檢驗科微生物室醫院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與法規[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8.

        [2]張彩萍,李時敏,白曉蘭等.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4)

        [3]袁勛.談現代醫院信息化管理[J].當代醫學,2011,17(16):38-39.

        [4]傅根蓮.加強護理管理有效控制與預防醫院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116.

        第7篇:微生物培訓知識范文

        [關鍵詞]微生物標本;檢驗準確率;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4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2(a)-0151-03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microbiological specimen examinations

        LIN Li-jun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Jiu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in Jiangxi Province,Jiujiang 33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microbial specimens.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microorganism examinations in May 2014,relevant work planswere carried out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s,bettering the 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microbial specimens,and standardizing the delivery process.A comparative study of 15 000 microbial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March 2013 to April 2014 and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5 was conducted.Results The accuracy rate (30.35%)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before implementing plan (26.49%) (P

        [Key words]Microbial specimen;Test accuracy;Measure

        作為臨床檢驗的重要方法之一,微生物檢驗在檢驗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重大價值[1],然而實踐表明,由于需要檢驗的標本數量龐大,加之患者采集標本的過程中操作規范意識不強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最終會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降低,臨床診斷價值隨之下降。準確性不高的診斷會帶來較多不利的影響,如耽誤患者病情的診治、浪費醫療資源等[2],因此必須重視微生物檢驗的準確性。為減少此類現象的發生,我院從2014年5月開始對微生物標本的檢驗進行操作規范強化管理,運用科學的措施提高標本檢驗的準確率,從而更好地向患者提供疾病診治的臨床信息。為更好地比較實施工作計劃后的效果,我院將開展計劃前后的微生物標本檢驗結果進行比較,同時分析影響微生物檢測結果準確性的因素,使臨床診斷的正確率得以提高。本研究將2013年3月~2014年4月與2014年5月~2015年5月的標本檢驗結果進行分析、比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15 000例標本,其中包括2013年3月~2014年4月的7500份微生物檢驗標本,2014年5月~2015年5月的7500份微生物檢驗標本。其中2013年3月~2014年4月標本的類型包括尿液標本1500份、傷口分泌物標本800份、糞便標本1200份、血液與胸腹水標本1800份、呼吸道標本2200份。2014年5月~2015年5月的標本中含有尿液標本1000份、傷口分泌物標本900份、糞便標本1100份、血液與胸腹水標本2000份、呼吸道標本2500份。本研究使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動細菌鑒定及藥敏分析系統(北京蘭伯瑞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相關人員在說明書的指導下完成有關操作,所有微生物標本均進行檢驗。兩個時期的標本在類型、檢驗手段等方面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我院于2014年5月對微生物標本檢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并制訂了相應的工作計劃,包括增強專業檢驗人員的職業素養、優化微生物標本采集、保存和運送的規范性以提高標本檢驗的準確率。主要計劃如下。

        1.2.1增強檢驗人員的專業技能 定期開展相關的檢驗技能培訓,使標本檢驗人員的專業素質不斷提高,保證檢驗人員能夠根據操作規范嚴格進行檢驗工作。同時將微生物標本的檢驗結果進行及時、準確地記錄,保證檢驗結果的完整與準確性。檢驗人員專業素質的提高有助于建立更加優秀的檢驗隊伍,使檢驗科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得到大幅度提升。

        1.2.2提升微生物標本采集的規范程度 在進行標本采集之前,應向其講解相關的健康知識,同時將采集時應注意的事項告知患者。比如在對厭氧菌進行采集時應采用氣管穿刺法,而對痰標本進行采集時應采用棉線接種法,從而提高標本采集過程的規范性,

        1.2.3改進微生物標本的保存與運送方法 將采集到的微生物標本按照檢測項目的不同,應采用不同的保存與運送手段,避免出現微生物過度繁殖或者非致病微生物標本遭受污染的情況。

        1.3判斷標準

        比較實施計劃前后,即2013年3月~2014年4月與2014年5月~2015年5月微生物標本的準確率。準確率=準確例數/標本總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013年3月~2014年4月微生物標本檢驗結果的準確率為26.49%,2014年5月~2015年5月微生物標本檢驗準確率為30.35%。2014年5月~2015年5月微生物標本的檢驗準確率高于2013年3月~2014年4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微生物標本檢驗屬于臨床常用的檢驗手段,近幾年微生物標本檢驗技術的發展方向日趨微量化、自動化與微機化[3],然而現階段臨床使用微生物標本檢驗的效果并不理想,常見的原因為檢測準確性偏低。經多方面分析,得出引起檢測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3.1微生物標本的采集過程缺乏規范性

        標本采集的過程并不簡單,其步驟較多,采集過程較為復雜。通常需要經過患者準備、審核檢驗單、采集樣本等流程[4]。若在采集的過程中出現操作不規范或失誤,則會對檢驗結果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使準確率降低。

        3.2微生物的保存缺乏規范性

        在對微生物標本實施檢驗之前必須嚴格遵守有關規定對標本進行保存,從而保證微生物標準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對于不同種類的標本應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保存[5],如厭氧菌的保存環境應保證與空氣相隔絕等。

        3.3運送方式缺乏規范性

        運輸不規范,極易使微生物標本在運輸過程中受到污染,從而造成檢驗結果偏低。

        3.4檢驗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程度不一

        檢驗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基層醫院的檢驗人員專業技能程度不一,臨床經驗不足,因此在判斷病原菌的形態學表現與生化反應方面較為欠缺,從而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除此之外,在實施微生物標本檢驗后,若檢驗人員未正確填寫檢驗結果并發放檢驗單,也會影響檢驗數據的完整性或使數據產生誤差。

        根據上述的各項原因,我院通過實施計劃工作使標本檢驗的準確性明顯提高,在進行標本采集之前,檢驗人員必須向患者說明標本采集的規范操作[6],避免在患者采集標本的過程中因操作不當造成準確率的降低,在患者積極地配合之下開展標本采集工作能有效提高標本檢驗的準確率。規范微生物標本的采集以及運送,防止標本在運輸過程中遭到污染,從而保障標本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得到相關的檢驗,從而使數據的準確性增強[7]。除此之外,檢驗室內的檢驗人員應積極參與醫院組織的技能培訓,不斷增強自身的專業素質與技能,專業醫師配合開展督導工作,從而增強檢驗結果的準確性[8]。培訓結束后應進項相應的考核,從而提高檢驗人員對培訓的重視程度。此外,為了使檢驗人員深入了解微生物標本采集、運輸等方面的規范[9],應安排其進入病房更直觀地接觸標本檢驗的各個環節,增強其責任感,使其樹立質量意識,從而減少標本受污染事件的發生。

        此外,常見的幾類微生物標本檢驗不合格的原因:①分泌物標本檢驗不合格主要是醫護人員的規范操作意識較弱,造成標本的污染,引起耐藥菌的產生;②痰液標本檢驗不合格主要是在標本的留取質量方面,由于痰液在檢驗時有較多的注意事項,加之痰液均為患者自行留取,因此在取材方面易造成不合格[10];③尿液標本主要因標本受到污染與送檢不及時引起檢驗不合格,尿液送檢不及時以及運輸過程中的污染都會造成標本檢驗不合格。

        綜上所述,影響微生物標本檢驗準確性的因素較多,微生物標本檢驗的各個環節的相關人員應正視問題并積極克服問題,可借鑒以下措施進行改進。

        ①健全質量控制體系,檢驗流程規范化:由于微生物檢驗涉及的環節較多,在檢驗環節中醫護人員、患者、環境等因素均會對檢驗質量造成影響,因此,需要從整體上對檢驗質量進行控制。從標本采集、送檢、評估以及驗收標準等環節完善質量控制體系,可從根本上對檢驗的質量進行控制。此外對于不合格的標本要展開分析,對不合格的原因進行歸納、總結,提出相應的修改建議。

        ②重視對實驗室的管理:堅持科學合理的原則對實驗室進行布局,防止潛在危害因素影響檢驗標本與質量。另一方面要重視對實驗室的常規管理[11],包括定時維護儀器,防止因設備上殘留的細菌而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實驗室內的廢棄物應根據相關的規范進行處理,防止產生交叉感染;定期對實驗室進行細菌消毒,對實驗室的空氣、物體表面進行檢測;無菌器皿的放置位置統一,標識準確醒目,防止非無菌器皿與無菌器皿相混合等。

        ③工作流程的優化:對工作流程進行優化能有效保障檢驗質量。醫院應對自身情況進行分析,將工作流程規范化,保證采集樣本的時間的正確性[12]。通常情況下,選擇在疾病早期、急性期、癥狀典型、用藥前的時間進行標本采集。若患者已采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則選擇在患者停藥3 d后進行標本采集[13]。對于需要實施血培養的患者則應在其使用抗生素之前或發熱期采集標本。此外也要規范采集方法,在進行標本采集之前應將有關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程對標本與所需的標本量進行采集。盛裝時應采用無菌容器。采樣方式因待測微生物的類型不同而不同[14]。對于需要進行細菌培養的患者應及時送檢采集到的標本,避免因病原菌死亡,正常細菌的污染菌大量繁殖而影響檢驗結果的真實性。

        ④增強與臨床的交流:實踐證實,增強與臨床的溝通交流能夠降低微生物標本檢驗不合格率,有效控制分析前的誤差。在對標本進行評估時,若發現不合格或者疑問標本應及時告知臨床,并與其溝通,對標本不合格的原因進行分析,并開展二次采集,防止由于反饋滯后而影響患者疾病的診斷與治療[15]。針對污染率偏高的樣本,實驗室人員要與臨床科室的相關人員進行溝通,分析污染的原因同時運用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

        本研究結果顯示,2013年3月~2014年4月微生物標本檢驗結果的準確率為26.49%,2014年5月~2015年5月微生物標本檢驗準確率為30.35%,說明實施工作計劃后,微生物標本的檢驗準確率明顯提高(P

        [參考文獻]

        [1]雷宏,鄒前健.探究不同臨床微生物標本檢驗的陽性率對比結果[J].當代醫學,2016,22(23):29-30.

        [2]蘇真娟.臨床微生物檢驗和細菌耐藥性的監測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5):273-274.

        [3]張靜蕾,常涓,張賀.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量控制對策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6,3(14):2757-2758.

        [4]梅鮮艷.微生物標本檢驗質量控制的對策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4,29(1):116.

        [5]蕭鳳儀.不同微生物標本檢驗的陽性率結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4,7(8):27-28.

        [6]董德平.微生物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質量控制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4,9(26):166-167,170.

        [7]李濱.淺析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及質量控制對策[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8):166-167.

        [8]董維維,朱仙芝,邱建達.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對策[J].現代實用醫學,2015,27(6):812-813.

        [9]韋媛.對提高微生物標本檢驗結果準確率的有效措施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2):65-66.

        [10]吳玉婷.不同時段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的陽性率結果[J].中國療養醫學,2016,25(7):737-739.

        [11]唐曉紅.不同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的陽性率結果對比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3):59-60.

        [12]黎從飛,周照華,楊永先.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量控制對策[J].醫療裝備,2016,29(16):162.

        [13]長虹.提高微生物標本檢驗結果準確率的有效措施研究[J].醫藥衛生(文摘版),2016,8(1):106.

        第8篇:微生物培訓知識范文

        關鍵詞 微生物學實驗 教學改革 交叉教學 考核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5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HU Yuanliang, FENG Yanli, TU Juming, HONG Wen, WANG Weid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of biological experiment demonstration center, including laboratory access system, curriculum content, small-class teach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involvement of students in preparation experiments,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etc. These practice showed that the reform measures improved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optimized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promoted self-learning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resulted i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evaluation system

        生命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教學在鞏固學生理論知識,培養學習興趣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教育部歷來重視實踐教學工作,多次頒發文件,要求高等院校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新精神。①2005年,教育部啟動了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立項建設工作,以推動高校加快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改革。2009年,湖北師范學院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被批準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②

        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關鍵基礎學科之一。微生物學實驗作為實踐課程,將為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科研能力培養奠定基礎和提供方法。③作為基礎課程,微生物學實驗涉及專業多,范圍廣,以湖北師范學院為例,共有生物科學、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將其列為一門2學分課程,單獨開設。此外,環境工程等專業,也開設有微生物學實驗。為深化實驗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對微生物學實驗室管理、實驗內容設置、教學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1 開展課前培訓,實驗室實行準入制度

        在傳統實驗教學中,任課教師都是在教學進程中強調實驗素養和操作要求。但是,筆者發現,盡管教師再三強調,仍有許多學生置之不顧。比如,仍然將瓊脂等雜物丟入水池,隨意取走他人的實驗用品且不歸原位,將試劑純或消毒酒精灌入酒精燈,儀器用畢不填寫記錄等。一旦被教師詢問,學生往往找借口。

        針對上述情況,在正式開課之前,我們對所有擬進入實驗室上課的學生進行現場培訓,講解實驗室的布局、結構,儀器用途以及實驗室要求等。培訓時間1學時。培訓結束后,發放試卷對培訓內容進行考核。首次上課時,由學生易卷修改,教師進行監督抽查。未達滿分者,取消該學生本學期的上課資格。以此,強調實驗基本素養的重要性,加深學生對實驗室基本操作要求的理解。

        實踐證明,實行準入制度之后,學生的不良操作習慣大為改善。實驗結束,儀器用品歸位井然有序,水池被瓊脂堵塞的現象再未發生。

        2 優化教學內容,基礎性實驗與綜合性實驗相結合

        經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以基本操作為主,如:培養基的配制與滅菌、油鏡的使用、簡單染色及革蘭氏染色法、微生物大小測定、微生物計數,微生物形態特征觀察,土壤中微生物的分離與計數等。④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微生物學實驗調整為2大模塊:基礎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其中,基礎性實驗5個,每個實驗3個學時,共15學時,分別為培養基的配制與滅菌、革蘭氏染色法、微生物大小及數量測定、微生物形態特征觀察(菌落形態和微觀形態)以及發酵罐的使用。綜合性實驗2個,大腸菌群數量的測定(6學時),苯酚降解菌的分離/乳酸菌的分離(時),后者由任課教師根據專業及學生意愿等,二選一。在綜合性實驗教學中,由教師講解接種,梯度稀釋,涂平板,劃線分離,菌種保藏等基本操作技術,并讓學生學以致用,完成實驗的設計及操作。

        此外,中心還開設了專門的生物學綜合實驗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其中有2-3個實驗,以微生物實驗材料,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于兩個星期之內,在微生物學實驗室完成。此段時間,實驗室不用預約,全天開放。

        近年來,隨著高校質量工程的實施,在微生物實驗教學中,綜合性實驗和自主性實驗成為發展趨勢。⑤教學內容的調整與設置,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為導向,改變過去的被動接收和機械操作的局面,將講授的操作技能,及時應用于實踐當中。新的內容設置,增強了學生對實驗目的的理解以及對操作技能的把握,操作機會增多,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 革新教學模式,探索小班教學及同堂交叉教學

        微生物實驗課教學與理論課教學區別較大,它既與理論課教學進度有關,又受實驗室條件的限制。⑥大量的學生,豐富的教學內容,有限的課時,加之技術方法革新,均存在諸多矛盾。⑦因此,精心安排實驗,最大程度利用實驗室資源,才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培養創新性專業人才。⑧為使教學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小班教學,交叉教學以及預備實驗學生參與制等教學模式上,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一般大學班級人數為35人左右。傳統上,采取的分組方法為1個班作為1個教學單位。這種分組方式,有一些不足之處,如:人數過多,儀器設備使用過度集中導致資源不足,課堂紀律較混亂,教師精力被分散難以掌控課堂局面等。經調整后,每個班分成2個教學單位,每次同堂實驗人數最多不超過24名學生,通常控制在18~20人之間。實行小班教學之后,教師易于掌控課堂,顯微鏡、超凈工作臺等設備利用率提高,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

        傳統教學中,1個教學班同堂上的是同1個實驗。如:配制培養基,所有的學生都在配制培養基。這樣導致所有人都在使用同一種藥品,都要使用同一個搖床。任課教師只有調整策略,多名學生使用同1個搖瓶等,減少了同學們的動手機會。基于此,實驗室探索了同堂交叉教學模式。所謂同堂交叉,即多個不同的實驗同時開展,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對應1個實驗。如4個基礎性實驗,學生被分成4組,每次上1個實驗,下次上課再輪轉,如此反復,直至每個同學完成。2個綜合性實驗,學生被分成2組,完成1個實驗之后,彼此再交換。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將資源配置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實驗效率以及同學們的動手機會,基本上可以做到1人1組。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同堂交叉,不同的學生實驗順序不一,促進了彼此之間的交流,在課堂上甚至是課前,彼此間可以交流實驗心得,互相指導。

        此外,傳統實驗教學中,實驗準備工作由教師主導完成。這種方式導致學生不知道一些擺在實驗臺上的材料是如何得來的,對其用途也一無所知,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⑨調整之后,實驗準備過程中,如一些藥品試劑的配制,無菌水的制備,器具的包扎,倒平板等,均由學生親自參與。若準備不足,其后果自己承擔,考慮不周犯了錯誤,印象是最深刻的。以此,培養同學們安排實驗的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

        4 建立有效的多元化課程考核體系

        實驗考核是提高實驗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手段,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⑩改革前,實驗課作為理論課的一部分,成績以評時表現和實驗報告為主,不受重視。單獨設課后,單獨評價并組織考試,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體系,其總評成績由如下幾部分構成,平時成績30%,筆試成績40%,操作考核30%。

        平時成績30%,即30分,包含2個部分,平時考核和實驗報告,各占15分。開課前,實驗室白板上張貼考核表,注有同學們的座位號、學號及考勤等信息。平時考核,包括學生的出勤、遲到早退、上課紀律、預習報告、實驗記錄、操作以及實驗后清理個人實驗臺的清理情況等。違反規定,1次扣1分,對于同一個問題多次違反,扣分依次加倍,直至15分扣完為止。雖然實驗課程注重動手能力,但是實驗報告完成情況也是重要的考核內容。課前培訓,教師系統講解實驗報告撰寫方法,要求實驗原理及步驟不可整段抄襲,要善于總結歸納,言簡意賅,核心內容為實驗記錄、分析和討論。

        筆試成績,與微生物學理論課相同,采取百分制,分別有判斷改錯、選擇、填空、簡答、綜合設計題等。為了區別于理論課考試,重點考核實驗步驟的細節,操作目的及意義,如細菌涂片,涂片要注意什么,如何檢測大腸菌群產酸、產氣,伊紅美藍平板典型大腸菌群特征,梯度稀釋。

        操作考核,重點考查學生對技術要領的把握以及操作的規范性。內容以一些小實驗操作為主,如顯微鏡觀察細菌裝片,梯度稀釋涂平板培養,無菌操作等。每次3名學生入場,由任課教師指定一項內容進行考試,現場評分。

        5 總結與展望

        上述改革措施歷經多年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實驗室準入制度,促進了學生良好實驗素養的形成。小班教學和同堂交叉教學,使實驗室資源得到最大化配置,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顯著提高了教學效果。預備實驗參與制和綜合性實驗的開設,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元化考核體系,對學生實施監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生普遍反映,微生物學實驗室管理規范,課堂秩序井然,實驗效率高,自身能力得到了系統訓練,為良好實驗素養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實踐過程中,也面臨一些問題。如:(1)同堂交叉教學,對任課教師是一個挑戰,基礎實驗需要4個學時才能完成1次實驗,且前期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才能保證良好的實施。(2)實驗報告雷同率較高,學生反映學習任務重,沒有太多時間思考如何寫一份精彩的實驗報告,這可能是生命科學專業學生面臨的一個較普遍的問題;(3)實驗教學內容有待進一步優化,一方面將基礎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隨微生物學的發展,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內容及方法。

        總之,我中心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仍處于探索與完善之中,不斷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這樣良性循環并動態發展,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的要求。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教學研究項目(SJ201202)

        (下轉第108頁)(上接第106頁)

        注釋

        ① 孟建宇,李蘅,陶羽.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改革.中國免疫學雜志,2014.30(4):541-542.

        ② 邱昌恩,鄒燁.生物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驗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2(4):101-105.

        ③ 姜明,彌春霞,馬懷良,陳歡,王}.高等院校不同專業微生物實驗教學改革初探.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5):9433-9434.

        ④ 趙銀娟.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改革體會.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3):140-142.

        ⑤ 張秀紅,胡青平,張麗紅,李琪.微生物學相關課程實驗教學的設置與實踐.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7(4):113-115.

        ⑥ 張玲,賀新生.建立科學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體系.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10):62-63.

        ⑦ 高冬梅,李莉,田琳.依托重點實驗室開設環境微生物綜合實驗.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9):136-137.

        第9篇:微生物培訓知識范文

        關鍵詞:拉斯卡教學法;本科微生物教學;學習刺激

        微生物學是現代高等學校開展的重要必修基礎學科,它不僅與生命科學的重大理論基礎和現代生物技術的形成發展有重要關系,還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廣泛參與到環境保護、食品安全、醫療衛生等各領域的發展中。該學科的開展有利于大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為其進行實踐操作奠定了技術支持。

        拉斯卡教學法是由美國學者約翰?A.拉斯卡提出的以刺激學習的類型為標準分類的教學方法,依據在實現預期學習結果中的作用,將學習刺激分為呈現、實踐、發現和強化四類,通過逐級對學生進行刺激來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目前,該教學法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廣泛開展,為其在高校微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基礎。為了改善大學生目前存在的種種學習問題,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將拉斯卡教學法應用于高校微生物學教學是合適的,也是必要的。

        一、呈現方法

        呈現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包括教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是最傳統、最基礎的教育教學法,是每位教師都應該掌握的最簡單、最基本的教學技能。教師在微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對呈現方法進行靈活的運用,語言要清晰、準確、簡練、條理清楚、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音量、語速要適中,語調要抑揚頓挫,適應學生的心理節奏。例如,教師在微生物教學中,可以通過幽默的語言將枯燥的理論內容轉化成通俗易懂的例子,這樣不僅強調了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又讓學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去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并加以掌握和運用。

        二、實踐方法

        實踐方法即教師通過設定學習目的和組織實踐活動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刺激,而學生通過完成學習任務和實踐活動逐步達到預期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以實際訓練為主,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和實習作業法等。在高校微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所學的微生物學理論知識,設計相應的微生物學實驗,學生在微生物學實驗的操作過程中學習和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進行完微生物學實驗后,教師根據學生所選專業的不同,開展相關的微生物專業實習活動,安排學生進入微生物發酵車間進行實際操作,對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進行練習和實踐,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訓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術,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團隊協作的能力。

        三、發現方法

        發現方法主要以引導探究為主,包括發現法、探究法等,是教師組織和參與學生的探索性活動。在該教學方法中,教師通常會給學生留思考題,或對遇到一些生產問題讓學生利用各種學習資源通過自主學習尋找答案,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最后提出討論評價。因此,發現方法不同于以往的教學階段,它不會限制學生的思路,而是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最終取得超越常規學習預期的進步和成果。

        四、強化方法

        強化方法是指教師在學生表現出對學習結果的特定行為后,給予系統的獎勵或強化的教學方法。在高校微生物學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在課堂交流互動中表現積極,課下有問題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在完成相應的微生物學教學任務時也非常認真,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要對其進行肯定,鼓勵他們持之以恒地學習。而一些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不能夠消化吸收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在課后實踐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不能夠完成基本的教學實踐時,針對這些學生,教師更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他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當他們取得進步的時候,給予充分的鼓勵和信任,最終讓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根據接受信息的感官不同,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分為視覺媒體、聽覺媒體、視聽媒體和交互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在高校微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學生更加方便和輕松地獲取知識,有利于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指導。而現代信息技術的再現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虛擬功能等作用更是保證了高校生微生物教學的順利開展。如果我們給學生講授一個概念、一個實驗的操作方法時,利用了圖片、動畫、視頻等現代信息技術,課堂的氛圍將會更加輕松,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將會得到提高。

        將拉斯卡教學法應用于高校生微生物教學中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并鼓勵學生建立學習的信心。根據實際情況,教師推測不同教學方法可能產生的效果,從而運用一種方法轉向運用另一種方法,將多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應用于高校生微生物教學實踐活動中去。

        參考文獻: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女V在线免费观看 | 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无弹窗 | 亚洲欧美日本另类 | 日韩精品秘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资源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