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技創新的辯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科技活動; 培養; 體驗; 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1-124-002
近年來以職業教育創新大賽為龍頭的科技創新競賽,推動了高職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蓬勃開展。在高職學生科技創新競賽中,發明、創造、創新等活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過這些活動體現創新教育的思想,遵循創新教育的原則,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觀念和創新態度的目的。本文就在輔導高職學生的課外科技活動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探討。
一、輔導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重在激發高職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最佳切入點。因為科技創新活動作為一種探索性的實踐過程,具有科技性、實踐性和探索性的特點,它的任務就是探索未知、未來,而其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創新。
創新作為一種思維,怎樣去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則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輔導過程中,應把研究引入高職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引導學生盡早地進入研究、發現和創造領域,不僅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且可以通過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訓練,使得高職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簡單的信息接受,而是教師指導下以發現為基礎的學習過程。
要讓學生在通過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的實踐中,不僅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更能體驗到智慧的力量和創造的歡樂。正是在這種深刻的感受和體驗中激發了他們熱愛科學的濃厚興趣和進行創新活動的激情。
在輔導學生的課外科技活動時,不僅對學生的熱情與積極性予以鼓勵,而且要讓每個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的學生從中得到一種滿足和能力的證實,進而激發他們的內在學習動力、興趣、好奇心和創造力,并能夠主動去思考、探索新的問題,進而提高學習的層次,從學會變為會學。
二、輔導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重在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思維
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因為科技創新活動作為一種探索性的實踐過程,離不開學生們不斷地涌現新的想法,新的觀點,新的思潮,而這些就是創新的基石。
人類科學的進步就是一個不斷否定舊理論和提出新觀點的過程,而學生的年輕就注定他會有一個開放、喜歡探究和充滿活力的大腦,為他們取得成功提供條件。所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一名輔導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教師,在輔導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我在輔導教學的實踐中采取如下幾方面來培養和實施。
⑴尋找創新思維的起點。就是尋找能夠成為解決問題突破口的諸多信息,這些信息會引起學生思考,會推動思考不斷深入。輔導教師就是幫助學生學會分析與尋找思維起始點,學生的學習便易獲得成功。因為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差異主要表現在尋找思維起始點的快慢差異上。
⑵適度建立思維接力點。學生面對大量的信息,不會篩選、整理、剖析,抓不住有用的信息,把握不住問題的實質,又由于學習研究過程中不會適時設立思維接力點,會造成一知半解,隨意湊合,應付了事的情況,這是比較常見的現象。針對學生的上述思維特點,在輔導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在思維之間適度建立接力點,及時幫助學生排憂解難,抓住關鍵,把握重點。要循序漸進,不斷加大思維難度,當問題抽象,學生具體經驗少時;當問題涉及面廣,學生知識能力存在缺陷時;當問題內部結構復雜,學生綜合能力差時,需要增設思維接力點。
⑶增強思維的點面擴展以及之間的聯系。對已建立的各思維接力點之間需要連接線把它們連接起來。這種聯系方法是點與點、面與面之間以及點面擴展的網絡化。圍繞在同類中尋找不同點,從失敗中尋找希望點,將每一個思維接力點都納入有效的思維控制范圍內,形成有序的思維網絡,使各接力點成為互相聯系的整體,從而提高思維的效率。
⑷變換思維的審視角度。在原有的思維方法不能求得問題的解決時,應及時變換思維審視角度。變常規思維為突變思維,直線思維為平面思維,收斂思維為發散思維,一般思維為極端思維,正向思維為逆向思維。總之,正面突破不了就來側面或者后面進行突破。
⑸設計一些開放性課題。新穎的問題往往能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思考問題,找尋諸多的適當答案,使得學生找出以前沒想到也不敢想的各種奇妙的好方法,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地實踐與探究。
3.輔導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應注重學生的創新體驗。體驗,也叫體會。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來驗證事實,感悟生命,留下印象。聯合國倡導的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能夠記住,做過的方能明白。所以體驗到的東西才使得我們感到真實,現實,并在大腦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們可以隨時回想起曾經親身感受過的生命歷程,也因此對未來有所預感。體驗也被視為以人為本的創新模式的核心。
創新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業,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具有主體性和互動性。僅僅通過閱讀教材陳述性知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不會得到很大的改變。而創新的體驗就是讓學生自己來感知世界,通過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體驗,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成為必要和可能。
在學生參加的創新競賽活動中,幾乎每件作品都是合作的產物,很多學生在競賽過程中學會了如何與別人合作。團隊精神、合作精神的培養,已經超越了單純參加比賽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每一種創意都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檢驗,得到創造的體驗。讓學生在沖突中學會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應付困難和危機中增強了面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這正是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中進行創新教育的實質所在。
4.輔導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應重視與實驗教學結合
實驗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在教師輔導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時,應尤其注意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動腦能力,設計能力,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要在實驗中讓學生充分的交流合作,并且提出一些激發思考的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引導學生看到與其論點相矛盾的觀點的事實,或者組織持不同見解的學生進行討論,自行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觀點。要讓每個做實驗的同學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他們各自對某種問題有不同的假設和推論,通過小組交流,辯論,分工與合作等形式,促進學習者之間的溝通,而面對各種不同的觀點,實驗者要學會整理、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接納,贊賞,爭辯,互助,他們不斷對自己和別人的看法進行反思和評判。在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期間,定期開展科技小制作,小實驗,小創新,小發明以及實驗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實踐操作,如制作方便工具、日常生活器件等。真正做到“in life,by life,on life”。
5.輔導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認識誤區和影響因素
目前有相當部分學校在輔導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時,存在認識誤區,會影響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開展和深入。
對研究課題求專求深,盲目追求教給學生很多的知識。學生的創新本質不是靠知識傳遞的,而是本來存在的。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最終目的不在于教會了學生多少高深的知識,而是要把他們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
其實創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用恰當的方法把它引導出來。但是,目前許多人在思想認識上都對創新存在神秘感,認為創新是少數人的專利,因而學校的科技創新活動往往是對少數學生進行的,成為了學校應賽活動和功利。
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是一種連續性活動。創新潛力的挖掘和培養需要一定的過程和時間。可以肯定如果沒有持續的科技創新教育活動,是很難造就一個人創新素質的。所以,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開展需要長期堅持,確保其連續性。
離開人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用已有的知識去充斥學生的頭腦,忽視學生生動活潑的個性,把學生當作知識的承受者。正是這些不當的教育方式,使人的創新能力長大后逐漸消失。這也是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弊端。
對于培養創新素質而言,科技創新活動的過程比最終的結果更重要。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不少學校和輔導教師只看重結果,看重比賽得獎,而輕視學生的探索過程,完全忽略了科技創新活動的育人功能。
總之,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是人的素質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人類共同和普遍的東西。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創新更多的是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
通過輔導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帶動更多的學生參加科技創新,讓更多的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通過豐富多彩的科技創新活動,倡導學習之風、研究之風、創新之風,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學生通過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不僅在掌握與人溝通技巧、培養合作精神等方面受到鍛煉,而且培養了探索和創造的精神。也使得創新思維扎根于學生的頭腦中。所以,對于學生而言,參加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過程比最終的結果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孫迎春.創新教育與實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探析[M]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1).
當今世界科技飛速發展,堅持創新才能面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猛興起的挑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高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
關鍵詞:
物理學科;科技創新;提高能力
物理課程培養目標定位是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物理科學素質是指參與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物理學概念和物理探究能力,在中學階段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和訓練,提高在物理學科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一、培養自己學習物理的興趣,走科技創新之路
在任何學科,擁有足夠的理論知識都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就是通過老師在物理課堂的講授,使我們具備大量基礎知識,之后才能夠發現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系,受到啟示,觸發聯想,產生遷移和連接,形成新的觀點和新的理論,達到認識上新的飛躍。擁有廣泛的興趣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動力,興趣是推動求知欲的強大內在動力,只要我們對物理產生了興趣,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動地學習,積極地思維,去探究。為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針對物理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特點,應根據我們已學的知識,結合相關學科知識,提出一些不同的主題,吸引大家探討不同主題下的相關內容,之后大家提出的問題又成為下次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有力的實現了理論知識內容的擴展和外延。
二、要使自己的思維具有創新能力
學校應該倡導加強師生交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變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提倡師生共同研討問題,師生之間在和諧的氛圍里,對知識進行公開的討論,對培養創新意識極為重要。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是教改的目標,首先要轉變思維的方式。創新思維是對一個問題,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習慣講授一些固定不變的知識及方法,這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希望,老師首先要轉變思維,在教學中要力求擺脫傳統的束縛,拓展思路,引導我們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鼓勵我們對前人的一些現成的科學理論和傳統觀點,有大膽質疑的勇氣,保護我們創新思維的積極性,從而培養探索品質,發展科技創新能力。發散思維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個中心向四周輻射開,尋求事物間的縱向聯系,對一個問題從多角度、多側面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發散性思維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方式,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其形式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它既需要一個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過程,又要靠教師對我們不斷培養,具體來說就是在課堂上,在已形成的?定勢思維的基礎上,注意拓展思路,觸類旁通,比如物理實驗中,進行長度、直徑的測量項目時,除了按照書上的方法外,還可以鼓勵我們自己找到新方法,總之就是要利用開放性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培養我們的創新發散思維能力。
三、培養自己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力
科學家們的發現、成就,無不是因為他們多年探索研究的結果,這個過程可能充滿艱辛,經歷過無數次失敗,才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所以,一定要注意培養自己的探索精神,鍛煉頑強的意志。希望教師在物理教學中,不要把物理規律、原理直接告訴我們,而最好是引導我們聯系實踐中的應用,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歸納、總結出原理和規律。比如讓我們通過反復拆解、設計安裝小電器設備,了解物理相關內容,通過多次的主動探索,我們不但能牢固掌握原理規律,更獲得了主動學習的方向,從而引導自己摸索總結出規律,這樣印象就很深刻,而且分析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培養了堅強的意志。
四、重視對自己實踐實驗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希望老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設計,認真組織各種形式的科學活動,鼓勵我們通過動手動腦學習知識,如測量、搜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情境模擬或再現、科學小制作、討論辯論、科學游戲、參觀訪問、競賽、科學報告會、家庭科學活動等。對于我們自己來說,要注意參與的目的性、實效性,保證有足夠的探索時間和體驗的機會,對社會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注意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形成新的認識,揭示物理現象后的本質,感受物理的真實性,感受物理學與社會、日常生活的關系。學生的創造力,是一種綜合素質。它不但要有創造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而且要有良好的實驗和動手制作能力。很多創造發明都是在反復實驗和精心制作以后成功的。物理學的形成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而設計探索性實驗可以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使我們在緊張、積極、活潑和興奮狀態中探索和思考,這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五、結語
[關鍵詞]歷史教學 創新教育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和引導學生根據歷史事實對相關的主觀性評價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對教材觀點進行大膽質疑或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加以補充。在討論和質疑的過程中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求異思維、創新思維和辨證思維。
1 創新教育是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
什么是創新教育呢?所謂創新教育就是把教育的立足點放到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上來,努力培養一代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品質的優秀人才。《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就是歷史教育、教學改革的集中體現,也是歷史教學中創新教育的行動指南。《課標》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同時指出,要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和引導學生根據歷史事實對相關的主觀性評價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對教材觀點進行大膽質疑或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加以補充。在討論和質疑的過程中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求異思維、創新思維和辨證思維。
2 教育學生認識創新對推動歷史進步的巨大作用,形成強烈的創新意識
通過系統學習普通中學歷史必修課,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無論一種新生產力的出現,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構建,還是一種新的思想理論的提出,一項科技發明創造,都是人民群眾特別是杰出創造人才艱苦探索的結果,或是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或是深刻總結歷史興亡教訓,或是經過不斷更新和完善,或是付出沉重的代價才取得的,唯其如此,才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社會進步和民族振興,從而使學生自覺形成科學的創新觀念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3 教育學生掌握創新的一般規律,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學生自身發展和進行創新活動的必備條件。創新就是運用創造性思維,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發現和創造新的知識。無論科技創新,還是理論創新、體制創新,都是有規律的創造性活動。以科技創新為例,中學歷史(III)展示的影響人類歷史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中都蘊含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如:社會需求是創新的原動力,社會實踐是創新的源泉,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對比、推廣、聯想是創新思維的基本方法,等等。在教學中揭示這些創新的內在規律,以及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形成求實的科學態度、科學的思維方式,掌握科學發現的方法,為從事創新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4 學習歷史上杰出創新人才銳意創新精神,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創新品質
創新作為高層次的智力活動,需要人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精神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身體素質。歷史上杰出創新人物不僅以其創新成果傳世,而且,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懷、百折不回的創新品質,也值得后人景仰。
5 歷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工程型人才 技能 創新 模式
[作者簡介]田兆富(1969- ),男,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山東 淄博 255091)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32-0115-02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高等工程教育與國民經濟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更加激烈。在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動手能力、實踐經驗等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世界各國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在國際經濟發展與競爭的環境中,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成為高校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內容
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建立一個完整的能力培養體系,通過對學生的綜合培養,使學生熱愛本專業,了解行業背景、專業最新前沿技術,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廣博的專業視角,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畢業后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適應工作環境,在生產一線頂崗工作,具備從事復雜系統的生產、制造、設計、應用、管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和較強的敬業精神。
二、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1.工程意識的建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專業認知教育,使學生了解專業知識的基本框架、與專業知識相關的行業背景,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是日常教學與思想灌輸密切結合。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學科的發展也步入了快車道,工程型人才應該是專業化和多元化相結合。圍繞這一培養目標,學校應在學生入學初期,開設學科導論課,引導學生了解專業知識,激發學習興趣;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幫助大學生確立畢業時的目標,合理制訂學習計劃;通過主題班會、演講比賽等形式,向學生灌輸專業思想,建立專業工程意識。二是加強引導,培養專業興趣。在低年級,開展“學習與成才”討論及辯論會,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開設基礎講座,幫助學生了解專業結構和框架;舉行專業知識講座,幫助學生洞悉專業前沿知識和發展前景;組織學生參觀專業實驗室、到企業進行認知實習,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學習的積極性。
2.基礎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對學生進行工程基本技能的基礎訓練,使學生掌握基本工藝知識,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形成工程素質。一是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人才培養方案,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為重點,堅持開放辦學,服務區域經濟,適應經濟社會需求。根據課程教學的特點和教學目的,強化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提煉和突出各專業特色,培養基礎厚、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要以服務區域經濟、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突出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培養方案按公共基礎平臺、學科(專業)基礎平臺、專業教學平臺三級教學平臺組織教學。在制訂專業培養方案前,要對畢業生、用人單位、社會需求進行深入調研,切實弄清企業的需求、現代生產技術的發展狀況,明確本專業的畢業生未來從事的工作崗位及崗位群、要勝任這些崗位所需要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同時吸納行業的高級技術人員參與,使專業方案更加貼近行業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二是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與行業高級技術管理人員共同制訂專業培養方案,在專業方向模塊中預留4~6學分的學科前沿課程,與企業共建專業方向,既強調專業的知識結構又重視行業方向轉變和產品更新換代的復合知識結構,既強調面向行業的專業能力培養又重視人文精神、科學素質、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專業培養內容與企業要求的貼近度更高。
3.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第一,完善校內實踐教學環節。一是吸收部分優秀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教師的科研課題都是研究當前學科前沿技術的問題,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等同于讓學生進行科技創新鍛煉,對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增強了學生對科研的濃厚興趣,又使學生體會到科研的艱辛,提高了綜合素質。二是指導學生積極申報大學生創新項目、各類研究課題,并在實驗室自主進行課題研究,以促進學生深入學習專業理論,開闊視野,認識到自身的創造潛力,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科研生涯,為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奠定了基礎。三是實踐教學要從生產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真刀真槍的訓練。在實訓室中要讓學生多干。要與企業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跟蹤現代技術的發展,廣泛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實踐教學,從現代化、規范化的要求出發,在實踐教學中加強培養學生現代行業意識。
第二,強化校外實踐教學環節。一是完善認知實習環節,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崗位一線、工程一線實習,延長學生實踐時間并加大考核力度,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受到行業實際環境的熏陶,并對行業的發展前景有所了解。二是加強與企業的技術協作與聯合研發。企業的科技人員對原材料性能、生產流程、設備運行等情況較熟悉,又是新產品研制開發的主力軍。教師對基礎理論有較深較全面的掌握,并有自己的理論科研成果。學校應根據企業所提供的市場信息及生產存在的問題、研發中的瓶頸與企業積極聯合,集中智力優勢,開展技術攻關,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并將新產品研制開發過程中的最新科技成就傳輸給學生,使他們了解相關行業的最新發展動向,市場的需求熱點,把專業與生產、市場聯系起來,激發專業學習興趣。把實踐教學課堂置于生產企業或科研單位中進行,可將抽象概念與具體實物統一起來,給學生一個從感官到直觀的認識,激發專業學習興趣,從而密切生產、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系。
第三,充分利用科技競賽載體。一是不斷規范大學生科技創新立項制度。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通過對大學生科技創新研究的訓練,使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二是加強大學生競賽的組織管理。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能極大地調動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積極性,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要把握好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這個抓手,增強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三是強化大學生科技創新立項制度。為提高大學生動手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可以通過以學生為主和以教師為主的科研課題立項制度,強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促進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結合工程實際做畢業設計。結合工程實際,學生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可以極大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1.積極探索行業融入型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廣泛細致地進行行業調研,深入研究就業環境和行業導向,根據專業和行業背景,邀請行業人員參與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增設部分專業課程,設計并安排更多到行業才能完成的教學實踐環節,使教學更加貼近實際,符合行業發展需要。
2.“訂單式培養”模式。學校按照企業對人才質量與數量的要求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學生,學生畢業后直接輸送到企業。在專業培養計劃學分不變的情況下,學校與用人單位聯合修訂教學培養計劃,設置相關專業課程和實踐環節。教學模式采用“2+1+1”的合作辦學機制,學生第一、二學年在學校上課,完成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學習任務,并由合作企業的專家強化動手能力培養,教學以學校師資為主。第三學年學生分方向,以合作企業師資為主,學生修完本科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理論課程。第四學年開始,學生在合作企業實訓基地內按照企業的人才需求規格進行實戰實訓,同時完成畢業論文或設計任務。合作企業負責接收合格畢業生到企業工作。學生畢業時既達到了普通本科專業的畢業資格,也能適應用人單位的技術和管理要求。
3.積極參加主題實踐活動。一是參與科技競賽。學生科技競賽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和重要途徑。一方面,通過組織全體同學參加以專業技能比武為載體的技能比賽,讓全體同學在參與中提高動手能力;另一方面,選拔出動手能力強、成績突出的同學,重點培養,代表學校參加省級以上的各類專業技能競賽,以賽促練、以練促學、賽練結合,從而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二是參與社會實踐。要組織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與導師項目、走進企業頂崗實習等形式,增強學生科技創新的實效性和服務社會的能力。通過撰寫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制作模型、成果展示、解決實際問題等形式,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實踐的同時鞏固專業知識,開闊視野。
4.努力完善機械工程類CDIO培養模式。在機械工程類專業的實訓中,建立多層次多目標、面向實際生產的工程實訓平臺,教學過程全部采用多媒體課件,并利用教具、掛圖、模型、錄像、現場實物等,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采用面向制造工藝及項目驅動模塊化教學的實訓方法,學習高端數字化設計制造的相關課程及數控機床操作,使學生能熟練利用高端CAD/CAM/CAE/PLM軟件進行數控編程、操作數控機床,設計出項目對應的機電設備并制作出產品,培養出能夠從事機械設計制造、研究開發、設備維護和運行管理的復合型高級工程專門人才。
5.積極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生學習分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兩個階段,采用“3+1”模式,即在校學習3年,在企業學習實踐和畢業設計累計1年,創建高校和行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加強工程實踐教育,使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牢固樹立產品制造的系統工程意識和質量意識,做到“學中做、做中學”,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培養適應行業企業需要的工程人才。
6.設置創新實驗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拔尖人才。實驗班要秉承“育人為本,理論為基、應用為重、創新為魂”的人才培養理念,貫徹“加強基礎、拓寬口徑、提倡個性、重在創新”的教學改革思路。低年級學生實施通識教育,旨在拓寬基礎,加強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培養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高年級學生在導師下,制訂個性化的專業培養方案,進行專業教育,旨在強化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和學術研究能力訓練。學校要組織實驗班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競賽活動實踐與創新活動,使學生在校期間完成規定的創新學分。
[參考文獻]
[1]李錦春.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
[2]王洪忠,杜瑞成.實習基地建設與大學生綜合素質關系探討[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3]趙婷婷,雷慶.課程綜合化: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
[4]黃金林,魏雙燕,郭春光.高等工程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探討——高等工程教育的歷史沿革、發展狀況和存在問題[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5]陳玉,裴九芳.論機械類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J].科技信息 2011(3).
【關鍵詞】高校;學風建設;“六位一體”學風建設模式
學風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保證。優良的學風是高校治學精神、治學態度、治學成果的綜合體現,更是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可靠保證。因此,如何加強學風建設,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是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對的嚴峻課題。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和實績,認為高校要加強學風建設,必須建立“全員育人”的工作理念,積極構建“制度保學風、教育塑學風、管理督學風、科研促學風、活動帶學風、榜樣樹學風”六位一體的學風建設模式。
1.高校學風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學生方面的問題
(1)學習目的不明確。有些學生進入大學后,錯誤地認為考進大學就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奮斗目標,沒有認識到進入大學只是人生的一個新起點,是增長知識、提升能力、全面發展的重要階段,喪失了學習的動力。有些學生由于習慣了父母和老師為自己規劃人生,進入大學后明顯不知所措,缺乏規劃,學習目的不明確。從而這些學生進入大學后思想開始松懈,學習缺乏主動性,態度不端正,[1]不能夠正確地認知學習的目的和意義。
(2)學習積極性不高。有些學生由于高考成績限制了對所報學校與所學專業的選擇自由,進入了自己不滿意、不了解或不喜歡的專業或學校,對學校或專業產生抵觸情緒,對學習不感興趣,存在厭學心理。有些是存在放任自己的心態,明明心里想學,思想上卻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有些學生意志力薄弱,受寢室、班級等周圍環境影響較大。比如寢室或者班級整體的學習風氣不好,自身也受其影響慢慢開始厭學。還有些學生是進入大學后不能及時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導致考試成績下降,產生消極、自卑心理,造成厭學。
(3)學習紀律松散。有些學生不能正確處理學習和課余生活的關系,花大量的時間用于上網、交友、看小說等,甚至占用上課時間,課堂紀律松弛、上課遲到、曠課等違紀現象屢見不鮮。而這又造成了惡性循環,由于自己平時的不努力,考試時又依靠作弊手段獲得及格。甚至一些表現較好的學生,也為了取得優異的成績而作弊。這些歪風邪氣嚴重影響和破壞了校園整體的學習風氣。
(4)專業歸屬感缺失。有些學生對自己的專業現狀和就業方向不了解,或者存在“所學的知識對今后的工作沒有多大作用”的錯誤認識,使他們卻對自己所學專業沒有較清晰的認識,或者對所學專業沒有信心和成就感,導致學生對所學專業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歸屬感,出現厭學等消極情緒,使學生不安心學習,成績不理想。
(5)學習方法不正確。有些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不能根據大學的學習特點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將原有的以督促為主、被動型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以自覺為主、主動型的學習方式上來,導致自己逐漸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逐漸弱化。
1.2 學校方面的問題
(1)認知不到位。雖然有些高校也在強調學風建設,但是認識上卻存在偏差,往往認為學風就是學生的學習風氣,學風就是學生工作的事。這種認識顯然是不合理的。首先,學風的主體雖然是學生,但是學風建設不僅僅是要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還要提高教師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的本領。因此,學風不僅是學生的問題, 還包括教師的教風。其次,學風建設雖然離不開學生工作隊伍的教育和管理,但僅僅依靠學生工作者是不夠的,脫離了教師的專業教育、課堂管理、教學實踐等環節,學風建設無法實施。
(2)教學過程存在薄弱環節。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師教學態度不認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教書育人,一些教師缺乏職業責任感和道德責任感,對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備課、上課不夠認真,缺少積極性,存在應付差事的現象。二是教學內容和方式落后。一些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不能夠將本專業的前沿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只是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思考、認識和提煉,使得教學內容陳舊,課堂枯燥無味。個別教師仍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和學生缺乏互動交流,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求,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教學的實踐性環節太少。很多課程在設置上只重視學生學什么,而忽視了學生怎么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講得很多,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自主實踐的較少。即使安排有相關的實踐課程,多數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興趣。
2.高校“六位一體”學風建設模式
2.1 完善制度建設,以制度保學風
(1)推行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制最早源于14世紀英國的牛津大學,是牛津大學津津樂道和引以為傲的標志之一。[2]本科生導師制能夠有效搭建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和學習的橋梁,導師通過學習指導、專業思想教育、科研帶動等多個方面的指導,引導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逐步提升專業技能,積極參與創新實驗,使學生在學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都能取得長足的進步和較大的提升。比如,導師可以開展關于大學學習、專業現狀和發展前景、職業認知、科技創新等方面的講座,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知與熱愛。導師也可以通過指導大學科技創新實驗項目、組織學生加入教師科研項目、建立科研興趣小組等,提高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導師還可以通過定期的思想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專業知識講解、學習方法傳授等,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2)完善教師教學效果考核制度。教師教學效果考核制度應當是一套系統的制度,應當涵蓋教學培訓、教學評價、教學督導、年度考核等內容。首先,前期應當對新教師進行教學能力、教風教態、教師職責等方面的培訓,可以開展講座、教學觀摩、集體備課、試講等活動,使新教師能夠樹立正確的教學態度,掌握基本的教學方法。其次,要定期開展教學評價,可以通過教學競賽、學生評價等,找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第三,組織專家組定期聽課,及時掌握教師的教學情況,并提出合理意見。第四,開展年度考核,考核可以每半年進行一次,由學生考核、專家考核、組織考核三部分組成,重點是加大學生考核評價的權重。學校還應設立教學獎,重獎教學質量高的優秀教師,真正使教師認真教學、學生認真求學,從而推動教學的良性循環。
2.2 強化思想教育,以教育塑學風
要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開展分類教育和引導。針對一年級學生,應重點開展專業思想教育。由于部分學生所學專業并非自己的第一專業,存在著對專業不感興趣、學習興趣不濃等問題,應當從愛校教育、職業認知教育、大學認知與角色轉化教育、學籍管理教育、學業規劃教育等不同層面開展講座,還可以安排優秀學生結合自身發展經歷,開展座談會、優秀事跡報告會等活動,通過言傳身教,激發一年級學生學習的動力,提升學生的專業歸屬感。
針對二年級學生,重點開展學業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二年級是學生進行學業和職業規劃的關鍵時期,可以通過開展經驗交流會、講座、競賽活動等,強化學生的學業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針對三年級學生,重點開展考研和科技創新教育。針對考研教育,可以開展專題講座、辯論賽等,強化學生的考研意識。針對科技創新教育,可以采取“一點帶面”的教育模式,即先鼓勵一部分優秀學生加入教師科研項目或者參與大學生科技創新實驗,用這些學生的優秀事跡或科研成果帶動更多的學生加入到科技創新當中。
針對四年級學生,開展就業觀、成才觀教育。主要進行就業意識和能力提升方面的教育,可以開展就業創業論壇、就業培訓等活動,幫助四年級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準確定位自己,提升就業能力。
2.3 嚴抓日常管理,以管理督學風
主要加強課堂、宿舍、班級等三個重點環境的建設。一是建立課堂考勤、預警等制度,對遲到、早退、曠課的學生及時教育處理,并建立與學生家長有效聯系,做到學院、輔導員、家長三方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積極推進學風建設進公寓,培育健康向上的寢室文化。強化宿舍管理制度,發揮優秀宿舍和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學生干部的典型示范作用,以爭創“文明宿舍”為載體,促進學生宿舍形成優良學風。三是強化班風建設,以班風創學風。要以特色主題班會為教育載體和管理手段,積極組織各班級開展內容豐富、意義深刻的主題活動,促進班級優良學風的形成。
2.4 加大創新力度,以科研促學風
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要讓學生對科技創新建立長期的興趣。可以采取“低年級學生加入高年級學生科研課題、高年級學生加入教師科研課題”的循序漸進的培養模式,使學生從不懂科研向熱愛科研逐步過渡。由于低年級學生對專業知識未涉及或涉及的較少,從事科技創新的技能還不完善,讓學生進行獨立的實驗是不可行,引導學生加入高年級學生的科研課題,通過高年級學生的指導和教授,幫助學生建立對科技創新的興趣和初步認識,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和儀器操作,為今后半獨立和獨立進行實驗打下堅實的基礎。高年級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讓學生加入教師的科研課題,一方面加深學生對科技創新的認識,為自己進行科技創新提供思路,另一方面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強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2.5 突出載體建設,以活動帶學風
校園文化氛圍是高校自身發展的軟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要根據學生特點和專業特色,在學風建設中開展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科技文化活動。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文化節、科技競賽、學習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參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創新精神,提升實踐能力,促進全面發展,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的成才氛圍,促進學風建設的良性發展。
2.6 培養骨干隊伍,以榜樣樹學風
(1)以學生黨建工作為龍頭,加強學生骨干培養。要提高學生黨員的黨員意識,可以根據需要設置若干功能黨小組,加強黨員的學習和實踐,提高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能力。推行黨員積分制,即根據需要,為黨員從政治思想、學習幫扶、考研就業、科技創新、行政助理、寢室文明、幫貧扶困等七大類型中設置輿情信息崗、學習幫扶崗、考研就業幫扶崗、科技創新崗、行政助理崗、文明寢室崗、幫貧扶困崗等崗位,每個學生黨員必須通過完成崗位工作,獲得相應積分,來發揮黨員的示范作用、服務作用等,從而增強黨員意識,強化黨員的教育和管理。
(2)以評先選優為引領,樹立先進典型。要通過各類獎學金評定、優秀學生評選等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良好學風形成。并通過廣播、校報、校園網及召開班會、表彰大會、優秀事跡報告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報道和宣傳學生中的突出典型,及時總結推廣好的做法,樹立學習榜樣,鼓勵學生奮發成才,在學生中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共同進步。
3.結語
學風建設工作應當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時刻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其中,始終以學生成長、成才為宗旨,積極探索學風建設的新思想、新途徑、新方法,不斷總結學風建設的新成果、新經驗,充分調動學生作為學風建設主體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從規范走向自覺,從“要我學”走向“我要學”,形成“爭當先進 勇做表率“的良好學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企業科技文化是企業文化體系中的職能子文化,它主要用于指導和規范企業中的科技人員行為,并為科技人員共同遵守和奉行的文化觀念和文化形式。企業科技文化是科技文化與經濟文化的交匯。從科技文化角度而言,它反映了科學研究的真理、知識探索與創造屬性,即社會的科技精神、科技意識、科技倫理道德觀等;而從經濟文化角度而言,它反映了企業的經濟屬性,即企業的經濟目標、經濟價值觀及經濟倫理等。
1文化維度理論
對于文化維度的認識,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與斯喬貝克(Kluckhohn&Strodtbeck,1961)在其《價值取向的變奏》一文中,提出了六大價值取向,用于描繪文化群體的文化輪廓圖,分別為:對人性的看法———善和惡;人們對自身與外部自然環境的看法———人是自然的主人或人與自然和諧并受制于自然;人們對自身與他人之間關系的看法———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人們對活動的導向———重視做事或重視存在;人們的空間觀念———隱秘或公共;人們的時間觀念———一個時間做一件事或同時做多件事。該理論開創了人們對價值觀的二元對立區分認識方法。沿襲克拉克與斯喬貝克的文化維度理論,許多學者提出了新的認識企業文化的文化維度分類,如戴爾特,施羅德和莫里埃爾(Detert,Schroeder&Mauriel,2000)提出了關于企業文化的8個維度:①組織中遵從的基本理念;②對時間和時機性質的理解;③激勵;④穩定與變化;⑤以工作任務或員工為核心;⑥獨立工作與合作;⑦控制、協調與責任;⑧關注內部或外部[1]。羅賓斯(Robbins)和卡爾特(Coulter)在企業文化分類上提出了文化七維觀:①創新和甘冒風險———表示企業鼓勵員工進行創新和甘冒風險的程度;②注意細節———表示企業希望員工精細、注重細微處的程度;③以結果為中心———表示管理人員對員工的放手程度,即管理人員注重結果而不管取得其結果的方法和過程的程度;④以人為本———表示管理層在決策時考慮決策實施的結果對企業員工的影響的程度;⑤以團隊為中心———表示企業活動圍繞團隊來安排而不是圍繞個人來安排的程度;⑥進攻性———表示企業員工進攻、競爭而不是隨遇而安的程度;⑦求穩———表示企業行動注重保持現狀而非發展的程度[2]。我國學者李晶、衛則圍繞企業內部創業型文化,提出了五個維度:①支持創新的態度。②時間傾向,對內部創業的評估周期和創新方向是著眼于長期利益還是短期利益。③人本傾向。④合作協調,即企業采用個人主義傾向還是集體主義傾向,個人主義傾向文化中,創新是以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為基礎,鼓勵個人冒險精神;集體主義傾向文化中,創新是以團體工作為基礎。⑤開放式協調[3]。
2企業科技文化的維度結構
企業文化對科技活動目標、作用等基本問題的認識,也是一個多維度的體系。結合企業的文化維度和科技活動創新型文化內核的要求,企業科技文化維度可包括如下方面:
2.1市場傾向———以市場為中心與以技術為中心市場傾向描述企業對科技活動基本功能的認識,以市場為中心強調企業科技活動基本目的和歸宿在于滿足客戶和市場需求;以科技為中心則強調企業科技活動目的和歸宿在于增加社會的科技文明。
2.2時間傾向———長期利益導向與短期利益導向時間傾向描繪企業對科技決策與科技績效的判斷依據是以未來長期利益為評價標準還是以短期利益作為判斷標準。長期利益導向以未來長期戰略和經濟利益作為科技決策與績效評價的依據,而短期利益導向則以當前科技活動對企業利潤的影響作為科技決策與績效評價的依據。
2.3人本傾向———以人為中心與以物為中心人本傾向描述企業與科技人員的關系。以人為中心強調企業關注的核心和焦點是科技人員的價值,以物為中心則認為科技人員是實現任務的手段。
2.4風險態度———鼓勵冒險與懼怕冒險風險態度描述企業在對待科技活動產生的科技、財務、市場等風險和威脅時的容忍程度。鼓勵冒險,對風險容忍程度高,大膽倡導創新來追求科技活動不確定性收益;懼怕冒險,對風險容忍程度低,強調通過秩序來保證科技活動的穩定收益。
2.5合作協調———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合作協調描述企業組織科技活動方式及成就導向。集體主義強調科技工作以團隊合作為基本組織形式,注重科技人員對科研團隊的歸屬感,以團體共同利益、榮譽作為成就取向。個人主義強調以科技工作者個人作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個人英雄主義作為成就取向。
3現代企業科技文化維度的選擇現代企業科技文化在取向上需選擇推動創新的文化內容,表現為:
3.1以市場為中心企業科技文化價值觀不同于科研機構、大學等公益性研究機構的價值觀,企業對科技活動目的基本認知應立足于不斷滿足顧客和市場的需要。科技人員創新構思的形式、科技項目的設計、研究方案及技術路線的設計均需以市場需求和企業內部業務發展作為基本的判斷標準。它是基于企業家動機而非科學家動機的科技創新價值觀。3M公司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具創新活力的公司之一,其創新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市場、顧客需求為前提,創新圍繞著對市場的回應與考察。許多學者對創新型文化的研究均表明,對市場和外部環境反應速度或敏感性是提高企業創造力的規范之一(CharlesO’Reilly、Enrique、Claver、Schneider等)。對市場和外部環境的敏感性表現為:①將顧客和市場需求作為技術創新思想的源泉,研發項目的設計和立項著眼于用戶需求;②科技研發和創新全過程中的充分授權,最低限度地降低科研部門中的官僚作風;③迅速決策和創新實施的快速度、短周期。
3.2長期利益向導企業科技文化應著眼于保證和促進企業持續發展,以長期利益為導向,而不能受短期利益的驅動。長期利益導向表現為多個方面:①企業追求持續進步。企業在技術能力培育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核心剛性”的現象,即原來的核心能力制約和阻礙新的核心能力的培養,無法形成適合市場變化的核心能力更新。企業長期利益導向,就是要克服“核心剛性”,追求持續的進步和更新,形成與市場發展動態適應的技術能力;②企業以未來戰略和經濟利益作為決策和科技績效的判斷依據。在科技決策和科技績效評價中要引入戰略利益考量,如著眼于建立技術壁壘、形成技術標準或擴大員工安全、健康福利、降低環境污染與傷害。
3.3以人為中心杰恩?川迪斯認為只有那些具有社區意識、鼓勵用戶忠誠和注重細節的實驗室才可能擁有關心用戶、而且愿意為實驗室做出貢獻的成員[4]。科技人員是企業技術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企業的科技創新完全依賴于科技人員自身的創新能力與創新積極性。由此決定了企業科技文化的定位應著眼于人員,而不是工作本身。只有通過對科技人員的能力培養和滿足其需求的積極性提升,才能保證科技工作的質量與效果。以人為中心的科技文化,要求重視科技人員的作用,尊重科技人員的價值和需求;知人善任,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工作能力與特長,將科技人員安排至適合的崗位上;培育人才、積極對科技人員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科技人員的科研能力。
1語言交流藝術課程介紹
語言交流藝術課程是我校一門旨在提高學生溝通能力的基礎課程。主要安排在高職一年級第二學期授課,現涉及我校護理、助產、藥學、視光、口腔技術等多個專業。我校是一所衛生類高職院校,以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高素質、技能型的醫藥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為主。無論是護理工作還是醫藥營銷等工作都是一項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工作質量。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職學生除了掌握專業技能更應該能靈活運用語言交流技術,以期日后踏上社會后能更好地適應崗位。本著這一宗旨,本課程除講授課程外,為學生安排了課堂實踐課程,鼓勵學生開口講,組織學生自我介紹、場景問答、公開演講、分組辯論等。希望能幫助學生在公眾面前樹立自信心,提高語言溝通水平,促進相互交流,同時在“切磋、琢磨”中培養新時代大學生應有的創新思維。同志指出:“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杰出科學家和科學技術人才群體,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由此可見,促進個體創造性能量的釋放、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何所謂創新思維?其基本含義為:在已有的經驗和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以及新獲取信息的基礎上,統攝各種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利用大腦有意識的悟性思維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思維的敏捷轉換和靈活選擇,突破和重新建構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獲取的信息,以具有超前性和預測能力的新的認知模式把握事物發展的內在本質及規律,并進一步提出具有獨特見解的具有主動性和獨特性的復雜的思維過程。盡管某些腦功能遺傳因素也為創新思維的發生發展奠定了優劣不同的基礎,但總的來說,個體的創新思維是通過后天的社會實踐、日常的思維訓練,才逐步形成的。要有創新思維就要有創新教育作為基礎。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創新人格,亦即開發個體自身潛能、提高個體全面素質為目的的教育。創新教育就要求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不斷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
2授課方法與效果
在語言交流藝術授課過程中,教師采用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調動課堂氣氛,倡導民主討論,培養學生各類創新思維。
2.1情景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主要將語言交流能力的訓練和學生習后工作環境實際要求相結合,從而引導學生的主體性、教育性、實踐性,使學生得到全方面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謂“情景教學”法在語言交流藝術課程中的運用,實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針塒各種不同專業不同工作場景,聯系生活實際,聯系學生基礎知識,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學生在實際生活和今后丁作中將會遇到或可能會遇到的場景,進行交流的“仿真”訓練,以促使學牛南“被動交流”向“主動交流”轉變的一種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實踐,情景教學法在課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在提高學生聯想思維、想象思維方面。如:在課堂中,我們通過假設病人人院的場景,表演護士向病人做好介紹工作。同學們邊看表演,邊想介紹時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同學提出介紹時護士可以說自己的全名,然后說自己的呢稱,這樣容易稱呼也拉近了病人和護:L之間的關系。這一提議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稱贊。“情景教學”對培養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揮想象力,開發智力等方面確有獨到之處。在語言交流藝術課堂引入辯論是一種很好的模擬社會活動的情景創設方式。在辯論中雙方需各持己見,仿佛置身于實際場景,訓練學生準確、恰當使用語言的能力,更能培養學生表達觀點的逆向思維能力、集中思維能力等。如:在論辯“是否應該推行安樂死合法化”的辯題時,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論戰。正方認為:安樂死是一種解脫方式,能減少病痛折磨。有些不治之癥不虛該耗費精力和財力。但反方認為安樂死合法的標準很難規定,如果病人意識不清,家屬是否會利用安樂死來逃避應付的責任呢?或者,病人如擁有房產等資產,子女是否會借安樂死的名義獲得不正當利益?反方還認為:人與病魔作斗爭本來就是一種崇高人格精神體現。
2.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的教學方式。其著眼點在于培育提高學生創造性使用原理、原則、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學會收集各方面的資料和信息,學會對已有的資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促使思維的不斷深化,在力圖對一個現實問題尋找多種解答的過程中,形成創新思維。語言交流藝術課案例教學中的案例,描述的是一些交流的境,沒有答案,只有事實;案例討論的結果,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目的就是讓學生置身于社會的角色中,根據材料所提供的情況,做出自己的決定;且案例教學多采用討論法,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創造環境,學生有較多的展現自己的機會,自由度大。如:演講訓練中,給學生閱讀材料,學生看問題角度不同會得出全然不同的演講主題,而通過課堂演講形式,學生之間互相聽講,互相點評,加由老師總結,形成了思想的交流,相互促進。又如:在讓學生觀摩《2001年國際大專辯論賽武漢大學對香港大學辯論賽》(辯題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否可能并行)視頻后,請同學分析香港大學隊戰敗原因,同學們通過思考得出了多個不同的結論。有同學指出反方準備不夠充分,思維缺少邏輯性。有同學指出反方辯手理論演說過多事實依據,不夠形象,缺乏吸引力。有同學指出正方二辯辯詞中語氣詞太多,抒情性強,說服力不夠,辯駁氣勢不足等等。這些結論的得出能看出案例教學在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類比思維能力等創新思維方面有較強優勢。
3調查結果與課程建設方向
語言交流藝術課程是我校一門新興的課程而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個長期的綜合的培養過程。針對這一課程的建設方向,我們聆聽了相關專家的指導意見,并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3.1訪談調查
我們主要安排對上海新華醫院帶教老師的訪談。訪談主要內容如下:①作為帶教老師,您認為現在學生最缺乏的能力是什么?院方: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不夠。在與病患、帶教老師、同事的交流方面都存在問題。學生剛人社會常常不知道要說什么,或者怎么說。讓她們去問病人病史,她們常把病人所說的記下來,結果發現根本沒問到點子上。提問時引導性、目的性不強。②您認為現在的學生是否缺乏創新能力?具體表現在那些方面?院方:非常缺乏,比如只會按帶教老師說的去做,而不知道變通。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差,說一步做一步。而且往往遇到突發事件,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③對于我們的課程,您有什么更好的意見或建議?院方:我覺得這門課程開設得很有必要。特別是你提到的教學方法,我們醫院職業培訓當中也采用了。比如情景教學,我們在2010年《護理雜志》上也發表過論文《傳統教學結合情景分析法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影響》。案例教學我們也用,如會給學生一系列差錯案例,讓大家討論分析。對于課程建議,我希望加強校企合作,多搜集臨床或實踐中的案例,這樣能更快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
3.2問卷調查
關鍵詞:農學專業人才培養 就業 專業改革
一、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學校農學專業概述
農學專業是華南農業大學最早設立的專業之一。在近百年的辦學過程中,專業實力不斷提高,其中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和生態學科被列為學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該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成為廣東省的重點專業。
2.農學專業教學模式分析
2001年,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張桂權教授提出,要結合當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趨勢,為農學專業設立更為細致的方向,在專業下設立了三個方向,即農業信息技術方向、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農業生物技術方向。每個方向的培養方案各具特色,同時實施教師隊伍的培養提高、教學方法的改革等措施。
在各個專業方向課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課程相同,涉及通識課及專業課,即農學專業要求每一位學生具有扎實的農學基礎理論知識,專業上總體呈現大同小異的特點。
在技能方面,農學專業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田間試驗和統計分析、進行作物高產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種、組織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農產品經營管理與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特色實踐教學模式。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在課程體系中加大實踐課比重,提出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建立特色實踐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專業人才。
(2)導師制培養方式。華南農業大學教學相關文件規定,農學專業學生大二即啟用導師制,導師負責指導學生進行試驗及畢業論文,每位學生選擇導師一般是先考慮本院系內老師,若是對其他院系老師的研究方向感興趣,亦可跨系選擇導師,甚至可以跨學院跨學校選擇導師。
(3)設立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科技創新項目的開展對于培養大學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團隊意識等都有著促進作用。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3年的項目審批情況來看,各類科技創新項目立項已超過82項,參與人數約350人,結題率高達98%,投入金額約10萬元。對比往年數據,每年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的學生獲得各類獎學金的人數都在遞增,在專業學習、綜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二、農學專業畢業生近年就業情況分析
1.就業形勢好轉
《2008-2010年本專科專業就業狀況》數據資料顯示,農學專業就業形勢逐年好轉。據有關媒體報道,近兩年廣東省應屆大學生就業率高達95%,農學類本科生就業率超過95%。
經統計,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就業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兩年排在同類專業的前列,2011年農學院三個不同方向的農學專業就業率達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農學專業有5名本科畢業生因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的資助而出國深造。
2.就業流向多樣
調查顯示,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生在2010-2013年的就業率依次為96%、97%、97%、99%。針對農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進入國企相關機構的所占比例連續三年維持在的10%左右,進入私營企業的比例呈增長趨勢。
升學深造占農學類總人數的比例依次為8%、12.2%、31.9%、23.4%,農學類專業本科生選擇升學深造的人數越來越多。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學生考研的動機是為了職業發展,考研成為農學專業本科生重要的畢業去向。
3.就業對口率低
針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近四年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所占比例依次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專業就業的畢業生中,30%迫于家庭壓力,28.3%對農業不感興趣。
三、農學類人才培養與供需分析
1.人才供給分析
通過對2013年畢業生進行就業跟蹤問卷調查,發現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學生在培養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分析如下。
農學院2013屆畢業生318人,約64%的人認為影響就業的最大因素是個人實際能力,有20%的人的認為是所學的專業,接著是計算機技能、英語能力、學校社會聲譽、家庭背景等。因此,學好本專業知識和提高個人的實踐能力,對農學畢業生來說是就業的重要籌碼。
有64%的畢業生認為求職過程中遇到最主要的問題是專業不對口或專業面太窄,24%的畢業生認為是信息嚴重不足。因此,多方面發展自己,增加就業技能,重視拓展就業信息,重視自己的職業規劃,應該是農學院畢業生必須考慮的。
2.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現代農學和過去農學有許多不同。農業院校培養出來的農學專業畢業生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高端測試設備和儀器,從而能在先進的實驗室里學習知識和技能,在現代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技術平臺上進行科學的探索和研究。
通過對吸收農學專業人才相關農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總結各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中考慮問題的星級指數,可看出,綜合素質與學生專業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兩個要素。所以,農學專業畢業生在農業領域就業的競爭力是最大的。
四、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建議
1.明確培養目標,開展特色培養
華南農業大學對農學專業進行整合改革后,構建了“四模塊”的教學體系。因此具體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結合市場實際人才需求開展特色培養,使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
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從本專業、本學校及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畢業生反映的專業面太窄這一問題,研討出具有廣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把培養能力作為專業教學的重點,培養能在新形勢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專業培養應該提供較多高質量的課程實踐,使培養計劃落到實處,使學生專業能力能夠得到提高;同時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課程或學習平臺,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除專業技能外的其他綜合能力。
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填鴨式”教學日趨嚴重,因此應對施教方法進行改革,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可通過設立論壇演講答辯、討論解析、師生自由辯論等多種形式,把學生放在教學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提高語言表達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
3.推動校企交流合作,增強人才培養實效性
從企業一線崗位的優秀人員中聘請、聘用一部分流動師資,這些優秀的工作人員相對于長時間待在學校“編制”內的教師有更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傳授給學生更貼近實際的管理、營銷手段。兩種師資相結合,既能保證課程理論體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學生將來更快地適應市場的需求。
4.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
根據農學類人才的特點,利用本校本地區學科與教學優勢,學校可以開展與動植物生產、電子商務及特色農產品開發等相關的特色創業培訓。在國家農業創業政策、農業市場環境分析及生產技術環節上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
五、對其他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建議
1.創新農學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社會對農學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華南農業大學調整了農學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在農學專業教育改革上多次進行創新,形成了較為成功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把專業課程設置的橫向拓寬與縱向深入統籌起來。
通過建立教學和就業實習基地,適度、適量地增設研究型課程與實踐型課程,同時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并強化了社會實踐環節,把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
同時,華南農業大學還聘請一線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走進課堂,講授栽培、育種等的實際情況和實踐經驗,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設計和人生規劃。
2.優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企業及學校雙方注重“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聯合培養不僅限于畢業實習,部分課程實習亦可在企業完成。首先,整個農業行業的企業為學生提供機會和平臺,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同時,企業也能提前發掘適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決人才缺口問題。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農學專業學生培養除了依靠專業知識教學外,科技創新項目申報也起著推動作用。一直以來,華南農業大學積極申報科技創新項目,同時鼓勵學生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不僅能鞏固農學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其思維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9).
[2]李偉,劉春燕,王維.農學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三年實踐教學為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3]劉圓,陳霄.近兩年廣東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5%[N].羊城晚報,2014-11-09.
[4]朱冬蓮.地方農業院校農學類本科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2.
[5]劉向東,郭海濱.現代農學專業實驗課整合改革研究――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3(5).
【關鍵詞】初中教育;素質教育;思想品德;創新人才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路,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且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通過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已勢在必行。初中思品教育也要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以創新來引領,不斷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讓他們不但具有高的思想道德品質,而且還有創新意識和能力,成為新時代的有用之才。
一、與時俱進,發揚老師的創新精神
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初中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老師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面臨著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老師應該與時俱進。對于思想品德教育者來說,更應注重培養自身的創新精神,用新的知識和教學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并不斷思考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為培養新一代創新人才而努力。
初中思品并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要點,更多的是讓學生了解世界的時事,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當前國際國內的大形勢、大事件,培養學生心在時事、了解時事、分析時事的能力,讓學生更具有時代精神,成為一個有思想有品德的現代化的人,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創新教學內容,跳出書本的局限。比如現在推行素質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改革,作為思品老師,就要時刻關注國家教育政策的變動,將相關的理論和要求貫穿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在實踐教學方面,也要大膽推陳出新,比如放棄傳統灌輸式說教的方式,更多地關注社會和時事,讓學生及時了解當前國際國內的動態,從而培養學生的時代精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只有具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夠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采用的方式,沒有考慮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導致很多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缺乏興趣,上課效果和學生的成績都很差,在素質教育的改革下,我們應該重視學生自身興趣的重要性,可以通過調查分析學生的興趣點,并據此進行備課,在課堂上通過競賽、辯論等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比如《發現自己的潛能》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并且不斷努力地開發自己的潛能,所以老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興趣點,并且運用合適的方法來教學。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自我潛能發現和挖掘的視頻,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意識到個人潛能的無限性,并且掌握一些基本挖掘潛能的技巧,接著老師給學生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寫出自己的優勢,這時每個學生都會很有興趣地去找自己身上的優點。這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找到了自己優勢,對于以后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三、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思想品德n程的情景創設,可以讓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需要擺脫對老師的依賴,創新自己的思維,通過獨立或者合作的方式解決學習中、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比如在“欣賞與贊美”課的時候,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給出一個故事情景,讓學生自己組織一場生動的情景演練或模擬活動,在情景中他們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運用發散思維、逆向思維來綜合考慮故事情節、表演、語言表達等各方面的因素。
比如《依法治國》是初中思品的重要內容,在教學的時候,老師可以給定一個具體的法律案例,將學生分成小組,準備十分鐘后,每個小組派出4名同學作為代表,在課堂上開展一次關于法律問題的辯論。通過這種方法,整個課堂氛圍非常活躍,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到既定的情境中來,然后盡力開動自己的大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一來效果比純理論教學要好很多。
四、注重實踐,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初中思品知識來源于日常生活,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密切聯系生活,注重實踐,在我們身邊發現案例,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思想政治、道德建設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親自體驗新方法所帶來的改變,通過實際活動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同時,我們可以在學校設立思想文化墻,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進行設計、組織、制作和宣傳,讓他們開動自己的腦筋,解決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
比如在學習《中國的道路》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道路的基本情況有大致的了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地圖,對圖上所有標識的意思有準確的把握,然后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記錄自己所在城市的道路。在實踐過程中有,學生們會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拍攝、日記、繪畫等各種新穎的形式來記錄,最后老師再對學生的制作和努力給予肯定,對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還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的指正,并針對性地制定解決的方案。這樣學生既能夠很好地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又對自己的城市道路情況有了更全面、準確的了解,而且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會得到很好的提升。
五、結論
總之,時代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都需要與時俱進,在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下,我們應進一步大力推進德育教育,加強廣大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自身要改變觀念和思想,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充分結合當前的時代環境,不斷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讓他們既有品德,又有創新,為國家的發展儲備更多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葉雅芬.淺談初中思品教學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6:158+195.
[2]馬勤.淺談初中思品教學中學生的創新意識[J].新校園(閱讀),2015,06:57.
[3]余中敏.淺談初中思品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03:43-44.
[4]韋勇.初中思品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1,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