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Recently, Internet of Things is called as the third wave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order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for Internet of Things personnel training, each university should apply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profession or set the training direction which is relied on other relevant professions. To train compet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making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is vita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ett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rofession relying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state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in the way of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the formation of course system and so on, expecting to provide others who intend to star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profession with some references.
關鍵詞:物聯網;射頻識別;人才培養方案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RFID;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4-0236-02
0引言
物聯網技術作為第三次信息產業浪潮,近年來已經成為全球科技人員和政府決策部門持續關注的熱點,相關產業研討和學術交流如火如荼,方興未艾。從“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國”,各國都在積極布局物聯網產業格局,力圖抓住物聯網帶動產業提升的戰略機會。自總理09年8月考察無錫提出“感知中國”到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物聯網研發應用,加大相關產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中國的物聯網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高速發展時期[1]。
物聯網所涉及的關鍵技術,比如射頻技術、分布式計算、傳感器、嵌入式智能、無線傳輸及實時數據交換和互聯網都是目前較為成熟的技術,并在相關領域已得到廣泛的應用。物聯網的新穎之處在于利用這些技術的交叉與融合,建立一個物物相連的網絡,從而完成遠程實時數據交換與控制,方便人們生產生活。據美國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2],到2020年,物聯網將大規模普及,物物互聯業務與現有人與人的通信業務比例將達到30:1,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億萬級”產業。
由于2010年教育部只批準了部分211學校申辦物聯網工程專業,因此,對于大多數沒有獲批的學??梢栽趥鹘y專業下設置物聯網培養方向。目前,各高校與IT產業密切相關的專業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比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設置此培養方向更適合[3]。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是關鍵,由于物聯網工程專業(物聯網培養方向)各高校都剛涉及,沒有一個成熟的培養模式,都處在探索階段,所以,研究“平臺+模塊”物聯網人才培養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1培養方案
1.1 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寬口徑專業基礎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在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等領域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技能的復合型技術人才,畢業生可在物聯網工程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設計。
1.2 規格和基本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具有勤奮好學、勇于創新的精神。②具有基本的工程技術基礎理論,系統地掌握相關領域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具有知識更新能力。③掌握信息獲取、處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設計、集成、應用及計算機模擬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④具有物聯網領域所需要的繪圖、運算、實驗、測試、表達及工藝設計技能及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自學能力。
1.3 課程體系建設學科基礎平臺: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場論與復變函數、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技術、C語言程序設計。高數和工程數學是后續課程的基礎,必須開足,其中,場論與復變函數是為學習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與天線做鋪墊。電路分析及模擬、數字電子技術為電路設計奠定了基礎,系統底層設計需要C語言做支撐。
專業基礎平臺:數據結構、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計算機網絡、Java程序設計、操作系統、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這些課程是計算機和通信專業的核心課程。例如計算機專業考研的專業統考科目就有數據結構、操作系統和計算機網絡,Java程序設計則是當前流行的面向對象網絡編程語言。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也是部分學校的考研初試或復試科目,由此可以看出這些課程的地位。
方向模塊: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與天線、傳感器技術、RFID系統應用、嵌入式系統。以上課程為實現射頻識別系統即設計電子標簽、讀寫器及天線打下良好的基礎。事實上,從70年代末,國外已開始從事RFID系統應用研究,主要應用予自動車輛管理系統、公路收費系統、碼頭車站集裝箱管理系統、防盜系統和門禁系統等,到90年代此項技術已很成熟,國內相關企業可以生產和銷售全部國產化的射頻識別技術產品(讀寫器、電子標簽)。今年年初,筆者到臺灣幾所高校做學術交流訪問,從這些學校的資訊科技系、電腦與通信工程和電子工程系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可以看到,都開設有RFID系統概論、RFID系統應用、RFID天線設計等課程,說明境外學校也很注重培養射頻識別技術應用人才。
專業選修課:DSP原理及應用、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初步、FPGA設計技術與應用、oracle數據庫、網絡安全、工程制圖與計算機繪圖、物聯網技術、現代物流概論等。這些課程是為進一步拓寬電子技術和計算機學科及物聯網工程應用而設置的。
1.4 實踐體系建設在集中實踐環節中,包含電子工藝實習、生產實習、工程設計(第二課堂)、硬件課程設計、軟件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內容。此外,要保證相關課的實驗要求,需要建立電路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高頻電子技術實驗室、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實驗室、計算機網絡實驗室、ARM實驗室、通信原理實驗室、電磁場與微波實驗室、傳感器技術實驗室、EDA實驗室、FPGA實驗室、DSP實驗室等。當然,如果一次性建設這么多實驗室,投資是很大的,實際上沒有必要重復建設,因為各理工科高校大都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專業,其實驗室資源可以共享。
2師資建設
2.1 大力引進人才需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由于物聯網是一個多學科領域,除需要計算機學科外還需要引進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等專業具有高職稱或高學歷的人才,同時在企業聘請具有豐富項目開發和管理經驗的工程師參與教學與實訓工作,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形成企業和相關產業領域專家到高校和高校教師到企業的雙向互動的機制和模式。
2.2 整合現有人才資源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專業的現有教師資源整合起來,實現軟件資源共享。
2.3 走出去進修或請進來培訓對于有些未開過的課程,可以選派教師到國內外相關機構進修,或外請教師對校內教師進行培訓的方式,提高師資水平。
3探索實踐
我院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和自動化等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其“應用型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09年被陜西省教育廳批準為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10年該專業又被批準為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010年及2011年教育部先后批準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及西安理工大學開辦“物聯網工程”專業,同時陜西省成立了由多個高校及企業參加的“物聯網產業聯盟”,這是陜西省大力扶持物聯網產業的又一重要舉措,有利于整合資源優勢,提升陜西省物聯網產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在這些外部有利的環境下,我院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依托,修訂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增設一個“物聯網工程”專業方向,并計劃在2011年招生中實施修訂后的人才培養方案,為培養物聯網人才做有益的探索。
4結束語
物聯網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從技術角度看,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物聯網工程專業方向,通過廣泛的調研,制定盡可能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并整合其他相關專業的軟硬件資源,為社會培養物聯網復合型人才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李坡,吳彤,匡興華.物聯網技術及其應用[J].國防科技,2011,(01):18-22.
【關鍵詞】專業建設 人才培養 課程體系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212-01
物聯網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與缺口巨大。國內高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的開設時間較短,專業建設經驗積累較少,急需對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與教學體系進行研究。我校物聯網工程專業于2011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由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學院負責具體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現就專業建設的相關內容進行以下闡述。
一、人才培養目標
物聯網工程專業前承計算機、通信與網絡、電子等傳統信息學科,銜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智能嵌入式設備等新興技術學科,體現出“學科復雜交叉,技術高度集成,應用綜合廣泛”的特征。在充分研究了物聯網專業特色和計算機類學院開辦該專業的優勢與特色的前提下,將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掌握數學等相關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以及物聯網相關的計算機、網絡、傳感和軟件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較強的物聯網系統集成與應用開發能力和良好外語運用能力,能夠在工業生產、商貿流通、民生服務等領域中從事物聯網相關技術的研發及物聯網系統分析、設計、開發、管理與維護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通過研究與制定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逐步發現并總結出4個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即知識要求、能力要求、素質要求和職業素養要求。在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重點圍繞這4個方面進行。
1.知識要求
掌握英語、數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外語綜合能力,掌握計算機網絡、傳感器技術、無線通信網絡、物聯網數據處理等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寬廣的專業知識面,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掌握本專業所需的計算機、軟件、通信與網絡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系統地掌握物聯網技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物聯網感知與標識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物聯網數據處理技術;掌握數據傳輸與安全技術;掌握物聯網系統的硬件、軟件設計和開發知識。
2.能力要求
具備進行物聯網設備的使用、設計和制造能力,具有典型物聯網系統的維護和管理能力,具備較好的軟件編程能力以及網絡系統分析、設計能力,有從事物聯網相關軟硬件產品的開發能力,具備在物聯網系統及其應用方面進行設計、集成與研發的能力;有獲取最新科學技術知識和信息的能力;能夠熟練閱讀英文專業科技文獻、并運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能力;了解相關的技術標準,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競爭與合作的能力。
3.素質要求
了解物聯網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具有獲取新知識的基本能力,了解國家科學技術政策、創新創業政策、知識產權、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具有全球視野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具有鍥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
4.職業素養要求
職業素養包括:職業認知、職業道德和職業規劃能力。了解從事物聯網相關行業的技能要求、工作內容,行業規范和章程,及發展遠景等內容。職業素養的培養和養成,對于學生本身,行業和全社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都有重大的意義。
為實現上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采取“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的理念與方式。所謂“寬口徑”是指專業領域畢業生既具備服務管理機構、服務產業所需求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又能夠勝任相關產品研發的工作?!昂窕A”是指建立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公共選修課、基礎教育平臺的基礎知識結構?!爸貙嵺`”體現在增加本專業學生的實驗、實習的時間和機會,鼓勵動手實踐,理論應用于實際,解決企業和社會的實際問題。
二、專業課程體系
對物聯網工程技術體系與層次化認知是課程體系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專業課程建設首先研究物聯網技術體系和關鍵技術,對物聯網技術體系進行層次化建模與分析,按照自底向上方式建立對應的層次化認知模型,完成物聯網理論與技術的層次化漸進式的認知方案的設計,建立分階段的認知能力評價標準作為認知里程碑。抓住能夠體現物聯網專業特色的專業核心課和實踐環節作為課程體系建設的突破口,重點建立了分層次的物聯網專業課程群和具備頂層設計的實踐教學體系。
我們以《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和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對物聯網工程專業知識體系與課程體系的規范為依據,參照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確定了專業核心課程及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并根據課程與實踐內容的內在邏輯劃分為4個專業課群組,與物聯網技術體系的各個層次形成對應關系:硬件平臺類課程(感知層)、通信網絡類課程(網絡層)、數據處理類課程(公共管理層)、應用開發類課程(應用層)。各課程群組中的具體課程與實踐環節如下:
?S硬件平臺類: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45學時)、傳感器節點與RFID技術(45學時)、嵌入式系統開發與應用(45學時)、物聯網感知綜合課程設計、嵌入式系統綜合課程設計。
?S通信網絡類:計算機網絡(60學時)、物聯網通信技術(30學時)、物聯網數據傳輸技術(30學時)、異構網絡互聯與融合(30學時)應用網絡程序分析與設計實習,物聯網傳輸綜合課程設計。
?S數據處理類:物聯網數據處理技術(45學時),物聯網數據處理課程設計、云計算與云存儲技術(45學時)、物聯網信息安全技術(30學時)、物聯網安全與管理課程設計。
?S應用開發類:面向對象程序設計(45學時)、數據庫系統原理(45學時)物聯網應用開發技術(45學時),物聯網應用系統分析(30學時)、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設計、數據庫課程設計、物聯網應用開發課程設計、物聯網綜合應用設計。
正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展開,產業規模的高速擴張背景下,必然存在著巨大的人才需求量。我院作為全國首批28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在依據國家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要部署,以及對《山東省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研究的基礎上,積極就物聯網極其相關產業的就業市場進行調研,于2012年開設了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確立了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工學結合辦學模式,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具有良好道德、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創新精神,掌握物聯網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具備物聯網組建、管理、維護、應用,物聯網設備營銷與技術支持等能力,能在物聯網技術及其應用的各相關領域中從事物聯網專業的產品生產、技術服務、工程建設、網絡管理、網絡維護及方案設計的高素質、技能型專人人才。
2人才培養模式設計
2.1“行動導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確立為實現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我們提出了“行動導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校企合作為平臺,以職業能力為主線,進行行動導向的課程開發,實現專業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培養具備良好的職業能力、專業技能、可持續學習能力和符合企業需求的物聯網專業人才。課程的設置,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分別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一體化教學、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項目和學習情境的設立、師資隊伍的建設、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教學評價等過程,均通過校企合作來共同完成。
2.2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優秀的師資隊伍是確保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前提條件。由于物聯網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型交叉學科,涉及計算機、電子、測控、通信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教學團隊的成員要能夠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協同進行專業建設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我院物聯網專業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1)師資培訓:根據師資實際情況,制定專業師資隊伍培訓計劃,每年安排專業教師參加學術交流、課程研討及各類新技術培訓,學習國內外先進直叫理論和先進網絡技術并應用到課程教學中。2)頂崗實踐:組織教師分期分批地參加校內生產性實訓鍛煉、企業掛職鍛煉和頂崗實踐,使教師熟悉生產流程、工藝要求和車間管理制度,提高實踐能力,在實踐中解決理論教學中的困惑。3)人才引進:以更加開發的姿態和靈活的方式,吸引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參與到部分教學的過程中,充實兼職教師資源庫的人才儲備。
2.3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實踐課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重要環節,而實踐教學條件的建設直接關乎著實踐課開展的效果。根據物聯網技術行業發展和職業崗位工作的需求,以真實項目為教學情境,逐步建設與完善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在我院原有電工電子實訓室、傳感器實訓室、計算機網絡實訓室、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實訓室,通信技術實訓室的基礎上,增設RFID系統開發實訓室、無線網絡實訓室、物聯網綜合應用實訓室等,用以滿足人才培養方案中對應課程項目的實踐教學及職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滿足就業崗位的需求。
3課程體系構建
本專業通過對物聯網行業企業的需求進行調研,明確畢業生的就業崗位,確立了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以校企合作為途徑,會同企業專家針對崗位(群)進行職業能力分析,確立了工作任務,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職業能力分析,歸納出行動領域,再轉換為學習領域,完成面向工作崗位的課程體系建設。
4職業實踐活動設計
本專業充分利用校內生產性教學工程、校外實習基地開展“識崗、跟崗、頂崗”職業實踐活動。其中識崗安排在第一、二學期,一方面由專業帶頭人進行專業教育,是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定位、明確學習目標;另一方面聘請企業專家來校講座,宣講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崗位技術要求、企業文化、用人要求等,使學生加深對企業、崗位的了解,提早進行職業發展規劃。跟崗安排在第三、四、五學期,通過跟崗職業實踐,使學生在工作中學習、了解企業的運作流程,理解企業文化,學習企業的管理規范,掌握物聯網應用技術不同崗位的職業要求。頂崗安排在第六學期,采用頂崗的形式實現從學生到企業員工身份的轉本,實現從學習到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
5結束語
【關鍵詞】校企合作;專業特色;物聯網;實踐基地
引 言
物聯網已正式列入國家重點發展的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學習與掌握物聯網的技術理論、發展方向及其行業應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目前,許多院校開設物聯網相關專業,其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設方案也在不斷完善,物聯網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是物聯網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到專業人才培養、適應物聯網技術發展及相關人才市場需求的迫切問題。
一、物聯網人才培養背景
(一)分析物聯網教育背景及特點
2010年10月18日,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 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決定》明確現階段節能 環保、信息、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確定了七大產業的突破方向;信息技術產業突破方向為:新一代信息網絡、“三網”融 合、物聯網、云計算。 決定提出:要發揮研究型大學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學科建設,增加急需的專業學位類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制定鼓勵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政策,建立企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促進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二)物聯網專業的特點及人才需求分析
物聯網是典型的交叉學科,涉及電子、通信、計算機、測控等多領域相關專業知識。多專業的融合與提升,需要多專業課程的匯聚,取其共性,建立基礎教學。物聯網專業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掌握傳感器、微處理器、嵌入式技術和相應的軟件技術,還要掌握無線通訊、高頻設計、低功耗、無線傳感網絡以及 3G 核心網/無線網絡原理等最新技術。它不同于其它專業單一的知識體系,而是現有信息技術綜合集成化的產物,它呈現形式是“一個實際落地的應用系統”,重在應用。
從物聯網產業鏈的角度來分析,物聯網產業主要有感知控制、數據傳輸和數據處理三個環節。感知控制主要通過感知設備來對物獲取感知信息,涉及到物聯網中的硬件系統,這個環節需要電子設備技術人員以及芯片設計和制造人員;如果物的信息被感知到,就可以通過數據傳輸到數據處理環節對數據進行分析、控制,從而進行應用,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網絡進行傳輸,涉及到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因此需要通信和計算機網絡人員;數據處理環節主要對傳輸過來的數據進行處理,涉及到系統分析,因此需要系統設計、系統應用和系統管理人員。
綜上所述,物聯網人才需求可以概況為三類:
(1)電子設備技術和芯片設計技術人才,工作崗位主要有芯片設計、硬件集成等。
(2)計算機網絡和通信人才,工作崗位主要有IT網絡管理和應用等。
(3)系統集成和應用人才,工作崗位主要有系統集成與開發、物聯網管理與應用等。
二、建立物聯網特色實踐教學體系
(一)物聯網應用技術實訓室建設要點.
(1)專業素質課程主要以課程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模式下,同學缺乏實際操作經驗保障,缺少團隊合作素質培養,不僅難以增強對相關理論的深刻理解和融會貫通,更難以激發主動創新的精神,物聯網技術是一門全新的應用性很強的綜合學科,需要在實踐中體會。所以高校有自己的實踐教學環境是很有必要的,這將使學生畢業時更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
(2)人才培養需要有一個框架指導,企業和院校合作建設物聯網教學體系,以國家物聯網人才培養的高度和專業角度出發,滿足學生的就業技能需求。
(3)物聯網技術是一門實踐技術,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環節來學習,和我們的單片機課程一樣需要一個實驗開發的平臺,隨著技術的進步,物聯網實驗開發平臺已經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原來的單片機實驗實訓課程。
(4)物聯網應用技術的核心技能之一是代碼編寫,而代碼編寫人員是高等職業教育信息技術的主要培養對象。職業知識的要求決定了學制的長短,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物聯網應用項目的爆發性增長,規模越來越大。團隊協作能力和項目架構協調能力更加重要,物聯網應用技術實訓室能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調能力。
(二) 雙師培訓提升教學質量
教師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下企業深入了解企業生產,動手實踐體驗物聯網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校方和企業工程師共同開發教學資源,提升專業教學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三、物聯網實踐基地建設方案構建
根據我們所提出的調研及討論,物聯網應用技術實訓室的建立主要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1)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立足于自主開發建設,以降低建設成本。充分利用學院已有教學資源,這里主要是由軟件和計算機網絡教研室老師直接參與實訓室建設。本專業教師已經在數據庫、可視化程序設計、軟件項目管理、嵌入式軟件開發、傳感器應用等方面有較強的能力,通過專業教師的直接參與可以增強教師的實踐水平,還可以增強教師對實踐教學環節的掌控能力。
(2)物聯網應用技術實訓室不僅有先進的設備,還要提供現代技術氛圍和最先進的管理軟件。在建設過程中,企業將全程參與溝通,選擇使用率高、起點高、能體現物聯網應用前景的項目建立實訓環境,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物聯網應用技術實訓室,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地積累到最先進的物聯網應用技術工程和開發經驗。
(3)物聯網應用技術實驗室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邀請技術公司一線工程師課堂授課,支持骨干教師參與企業項目合作開發,做到教學信息和市場同步,鑒于物聯網是一門全新的綜合學科,企業和校方合作成立物聯網知識庫實行資源共享。
(4)物聯網應用技術實訓室即可以為學生提供綜合實訓,也可以開展對外技術培訓和未來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
物聯網應用技術實訓室可開展的職業技能鑒定有:物聯網應用工程師等級使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同時可以獲得相關的職業技能證書,為學生的就業提供幫助。
【關鍵詞】物聯網人才 教學方法 服務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C-0183-03
一、農業物聯網人才需求情況概述
我國經歷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工業和服務業都得到極大發展,已是全球制造業大國,相比而言,農業的發展稍顯滯后,隨著我國工業化現代化及城市建設發展進行到一定階段,當前我們亟需大力發展與投入的是新農村的綜合性、全方位的建設。我國農村一直實行,土地流轉工作才剛啟動,處于經濟和體制轉型的關鍵時期,“三農”問題近些年一直得到國家各界的高度重視,而農業信息化建設正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適逢此時,物聯網產業恰好興起。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IoT),即“物物相連的互聯網”,被稱為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自其被提出之日起,短短數年已在世界各國廣泛采用,并滲透到各行業中去。隨著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進步,物聯網在農業生產、流通、管理等領域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從生產領域來說,農業物聯網利用傳感器、通信網絡、智能決策系統,對養殖、種植對象進行環境監控、養料供給等,以實現降低成本、減少耗損、提高質量、改善環境的目的。此外,在農產品流通環節可建立起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從源頭到消費終端的管理體系。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里,明確提出“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強化職業教育資源的統籌協調和綜合利用,推進城鄉、區域合作,增強服務‘三農’能力”“加強涉農專業建設,加大培養適應農業和農村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力度”。未來農業的發展必將向信息化、現代化、網絡化、科技化方面發展,農業物聯網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引擎,目前,我國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總體還處于初步應用階段。高等院校才剛剛有物聯網專業的畢業生,直接面向農業的物聯網人才培養尚未正式啟動,而我國幅員遼闊,大部分土地是農村,大多數人口是農民,因此,面向農業信息化建設方面的物聯網人才市場缺口巨大。僅“十二五”期間,估計農業物聯網方面的人才需求就有大約1000萬人。
農業物聯網專業人才可分為研發型人才和應用技術服務型人才。研發型人才主要是指從事農業物聯網新技術的開發及相關設備生產工作的人員;應用技術服務型人才則主要指利用現有的農業物聯網技術和設備,直接面向終端用戶,服務于農業生產第一線的人員,其在整個農業物聯網人才需求數量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最大的。本文主要針對農業物聯網服務型人才的培養展開研究,以期對面向農業的物聯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為農業物聯網培養知識面廣、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
二、農業物聯網服務型人才培養目標
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技術服務型人才培養,首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目前,國內高校的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培養計劃普遍還處于探索階段,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方案、教學模式趨于相同,由于物聯網的應用領域廣泛,就農業物聯網而言,要想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不僅需要具備物聯網技術、產品知識,還要對農業生產知識有所了解。因此,目前各高校探索性的物聯網人才培養方案普遍是缺乏針對性的,并不能滿足農業物聯網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在專業設置和建設的探討過程中,通過對多所院校的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分析,及與相關教師進行交流,筆者也發現,普遍存在著對物聯網人才培養的方向模糊,對物聯網產業鏈人才需求未來狀況預估不足的現象。
首先,當物聯網作為一個新興的巨大產業來臨之際,我們要對它的未來產業鏈發展狀況有個預估,才能與之相適應地去進行合適比例的人才培養。縱觀其它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歷程,也可以看出,許多產業在人員需求上以應用型人才為主。譬如,電子信息產業,真正投入研發領域工作的,只是集中在大城市,只需要少數高端型人才,面向全國范圍的、需求量較大的仍是以應用型人才為主。這是一個“橄欖型”的產業鏈人才需求結構,研發和制造人才需求少,分別占兩端,中間多數為應用型人才需求。物聯網產業也具有這樣的特質,更何況它本身就是一個應用創新型產業,其產業巨大的生命力也體現在應用上。然而,目前大多數院校,包括很多高職高專院校,在物聯網專業的人才培養上,仍過于注重研發設計能力的培養,忽視應用領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是與產業鏈人才需求狀況不相吻合的。
其次,物聯網是向各產業、行業滲透的一個基礎性產業,其必然帶有跨行業的性質。譬如,農業作為第一大產業,它涉及的領域是很廣的,僅是農業物聯網對人才的需求就是巨大的,可是目前的物聯網專業普遍都沒有體現出這種行業的針對性,學生就業時,仍將面臨著對行業領域知識的一個再培訓過程。
根據前文論述,我們在進行農業物聯網人才培養中,應以培養物聯網應用型人才為主要出發點,并結合農業生產、流通、管理等行業背景知識,進行知識全面能力較強的綜合型人才培養。這樣才能培養出農業知識豐富的物聯網人才,有利于滿足社會的需求,有利于解決人才的就業問題,極大地推動物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創新發展。
對于農業物聯網方向的高職高專學生培養,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專業能力目標:掌握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熟悉農業物聯網產品軟硬件配置,能從事物聯網解決方案的設計、管理和維護工作;掌握農業現代科技、農產品生產流通基礎知識、農業物聯網應用技術、工程施工基礎知識,具備農業物聯網應用系統設計實施能力;了解物聯網工程技術的技術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三、農業物聯網服務型人才培養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農業物聯網服務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應當圍繞著培養目標展開,除公共基礎課、選修課程及實踐課程外,以下詳細例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的構建。
(一)專業基礎課
1.農業現代科技技術概論
主要介紹介紹國內外農、畜、林三業的生產、儲藏、加工、消費、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現代育種目標、育種技術和育種方法;現代種植(養殖)技術;農產品采收、包裝、儲運、加工、流通等產后現代商品化處理技術;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應用情況。
2.電子技術基礎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電子技術各種基本功能電路的組成、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點,熟悉電子技術工藝技能和電子儀器的正確使用方法,初步具有查閱電子元器件手冊、正確使用元器件、讀識常見電子線路圖、測試常用電路功能及排除故障的能力。能復述邏輯門電路的功能,并能利用邏輯門電路設計簡單的組合邏輯電路,并能分析簡單時序邏輯電路的功能。
3.嵌入式技術
主要講述嵌入式系統的基本概念、界面設計、應用編程等知識。通過學習該門課程可以使學生能夠編寫、調試嵌入式程序。
4.物聯網數據庫應用及管理
重點培養學生數據庫基本技能,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應用數據庫應用軟件對物聯網工程中所需數據進行管理、查詢、維護等操作。
5.農產品生產管理流通概論
課程介紹農業產品生產管理流通基本理論,從農產品生產到銷售的過程為出發點,介紹不同農產品在生產銷售流通等活動中的基本情況,應用的現代化技術、信息技術等情況。
6.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技術
結合TCP/IP協議深入講授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分層原理、數據通信、網絡協議、點一點網絡、廣播網絡、交換網絡、網絡互連、差錯控制、流量控制、擁塞控制方面的基本問題。
7.循環農業生產與管理
主要介紹農業生產管理中與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掌握循環農業生產與管理的關鍵技術,了解農村節能減排的政策、技術措施等內容。
8.物聯網與供應鏈管理
主要介紹應用物聯網技術的供應鏈系統的概念及功能、物流的發展、物流管理原理、物流運輸管理、倉儲管理、包裝與裝卸、農產品供應鏈等內容。
9.工程進度與質量管理
通過學習本門課程,學生掌握建設物聯網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的基本程序與方法,物聯網工程質量驗收標準,施工安全生產技術規范,物聯網工程質量安全事故的處理,解決物聯網工程監理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二)專業核心課
1.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
全面系統地闡述當前各種主流的無線網絡的基本原理,結合多種工業現場傳感器和多功能的上位機軟件,深入淺出地講解無線網絡的基本技術。
2.物聯網射頻識別技術
主要介紹物聯網RFID系統概述、RFID工作頻率及無線傳輸、天線技術、射頻前端電路、編碼與調制、數據的完整性與數據的安全性、電子標簽體系結構、讀寫器體系結構、RFID中間件、RFID標準體系、物聯網RFID應用實例,以及物聯網RFID技術現狀和標準體系。
3.工程線路識圖
主要介紹工程設計繪圖基礎知識、基本理論,主要培養學生識讀電器元件的結構形狀的能力,同時了解相關工程的國家標準,識讀圖樣,了解物聯網工程繪制圖樣所需的機器、儀表和設備的結構和性能。
4.綜合布線與網絡工程實施
使學生能掌握網絡綜合布線的國家標準和行業規范,并能熟練地運用于網絡綜合布線工程的設計、施工、測試和驗收等工程組織與管理環節,培養學生綜合布線系統設計、系統安裝與實施的職業能力,并掌握綜合布線的基礎知識。
5.ERP運營維護
課程主要從物聯網工程的角度介紹物聯網工程系統中的主流程體驗、銷售管理、采購管理、存貨管理、產品結構管理、物料需求計劃管理、工單與委外管理、工藝管理、應收應付管理、財務管理等學習任務,掌握ERP系統的主業務流程和操作技能。
從以上課程體系的構建中可看出,在實際進行農業物聯網課程體系的建設時,注重突出實際應用領域特色,學生既要學習電子信息技術,又要學習農業科技和農業生產技術,還要求掌握工程領域的基礎知識,注重綜合性能力的培養??紤]到農業物聯網的項目一般偏小,各地點分散,其應用服務人才不可能專業劃分過細,否則任何一個點都需要物聯網、農業、工程安裝等不同領域的人員組成團隊配合工作,這對于偏小的農業物聯網項目來說是不實際的,必然要求建設及維護人員具備多專業綜合的能力素質。
四、改革教學方法,優化師資隊伍
(一)改革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力求突破,當前所流行的行動導向、慕課均是可采取的方式,無論哪種方式,主導思想將貫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來進行實施。由于農業物聯網服務型人才培養的專業特性、跨學科特性,帶領學生進行現場學習將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此外,農業物聯網在實際工作領域的實施,往往以一個個項目的形式來進行,因此,案例教學也是必然要采用的教學方法,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引導,亦有利于學生興趣的調動和綜合設計實施能力的培養。
(二)優化師資隊伍
從課程體系的構建可以看出,要做好農業物聯網服務型人才的培養,師資隊伍應具備物聯網知識能力、農業生產流通和管理知識能力、工程實施等方面的知識能力,在實際建設中,各校可根據自身狀況進行優化。同時,基于農業物聯網應用創新的特質,應大力開展校企合作,引進更多的企業兼職教師來補充師資隊伍。由于物聯網本身(下轉第186頁)(上接第184頁)是個新興產業,農業物聯網又兼有跨行業的特性,因此,教師的培訓學習也是隊伍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五、滿足實驗與實習條件,建設實訓基地
應根據院校重視面向農業領域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思路,堅持基礎和應用協調共進的原則,通過農、學、企相結合的方式,建設相應的實訓平臺,如企業提供最新的設備支持、學校提供專業人員、農業終端用戶提供場地,搭建起一個真實的現代農業物聯網應用平臺。在實訓過程中,學生收獲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為日后就業打好基礎;企業獲得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充分解決了農業物聯網服務企業人員匱乏的現狀;而農戶則在合作中體驗到農業物聯網技術給農業生產帶來的種種好處,為農業物聯網的大力推廣增強了信心。
其次,建立一個以農業物聯網為背景的技術服務及農產品流通實訓平臺,通過該平臺,培養出農業物聯網領域的信息化人才,為技術服務的推廣和農產品的流通打好基礎。
通過利用實訓基地對物聯網服務型人才進行深入培養,可培養出一大批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以緩解目前農業物聯網缺少此類人才的局面。同時也為農業物聯網技術在我國大范圍推廣打下堅實基礎。
物聯網浪潮的來臨,為現代農業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迫切需要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各種農業要素的全面感知、可靠傳輸以及智能處理。因此,對農業物聯網服務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大實際意義和價值,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其中一項迫切而又重要的研究工作。所以,應盡快在分析農業物聯網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對農業物聯網人才培養過程中涉及的管理模式、技術模式、商業模式展開分析和探討。在政府的引導下,在相關企業的積極參與下,建立一個多方共贏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農業物聯網的長遠發展提供長效動力。
【參考文獻】
[1]于娜,郭鵬,李乃祥.農業物聯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4(16)
[2]葛文杰,趙春江.農業物聯網研究與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農業機械學報. 2014(7)
[3]謝秋麗,黃剛.基于物聯網人才培養與教學實踐的研究[J].軟件導刊,2011(3)
一、大數據對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影響
大數據是指大量非結構化與半結構數據的多源異構數據集合,是無法在可容許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大數據具有數據量大、多樣性、高速化、價值密度低等特點。大數據技術的真正價值不在于掌握規模巨大的數據量,而在于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處理能力,對這些海量異構數據進行分析利用和二次開發,以挖掘其潛在的關聯與規律,實現數據“增值”。在教育領域,隨著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大數據技術必然成為各國教育研究者競相爭奪的前沿研究陣地,是傳統教育研究向科學實證轉變的重大機遇。與此同時,大數據技術已深入影響計算機專業,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產生了極大影響。
(一)對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的影響
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對計算機專業人才提出了新需求。國內各高校在大力開展大數據學術研究的同時,勢必將大數據相關理論與技術知識融入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以滿足現代社會對大數據應用人才的需求。
(二)對計算機專業人才教學模式的影響
大數據時代的計算機專門人才應能系統掌握數據分析的相關能力,具備較為扎實的信息技術與數據科學相關知識、較強的信息技術工程實踐與大數據分析能力。因此,各大高校應在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體系中融入大數據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在計算機專業教學過程中注重多學科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三)教師隊伍建設影響
為培養合格的大數據管理分析計算機專門人才,勢必要修訂先前的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對其融入眾多大數據應用與分析相關課程。新課程的引入、新教學內容的增加,也對計算機專業教師隊伍提出了新要求。培養大數據時代計算機專業人才必須加大教師培訓力度,適時提高計算機專業教師大數據理論與技術水平。
二、大數據視角下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
如今,大數據產業如火如荼地發展。為培養適應大數據時代需要的具有較強計算機技術實踐應用能力與知識創新能力、大數據管理分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大數據視閾下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多學科協同
計算機專業是一個軟硬兼顧的寬口徑專業,是面向系統、側重應用的專業。計算機專業涵蓋課程面非常廣,與其他學科聯系比較緊密。同時,大數據時代對計算機專業人才提出新的大數據處理與分析要求。因而,大數據時代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要重視多學科協同創新發展,注重跨學科基礎知識和交叉領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校企協同創新
大數據是互聯網、物聯網與云計算的產物。它要求計算機專業人才在具備一定的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分析開發能力的基礎上,熟練掌握大數據采集、存儲、管理、應用分析等能力。而各高校大數據視角下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還處在探索階段,未形成體系。大數據處理是學科交叉的系統性工作,應用性與實踐性要求高,因此,大數據人才培養需要企業的參與。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大數據研究機構及企業相結合,可為學生提供更多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分析的生動案例與實踐平臺,提高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大數據分析能力。
(三)以數據為中心
大數據時代,計算機行業發展成真正的信息行業。計算機專業人才應充分掌握大數據技術處理能力。大數據處理技術是指從各類、多源、異構、海量數據中,快速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或知識?,F今,軟件的發展不再以編程為核心,轉向以數據為核心。因此,大數據視閾下,計算機專業應以數據為中心,建設課程體系,組織教學內容,加強大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的應用實踐。
三、大數據時代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索
(一)明確培養目標
傳統的計算機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與知識創新能力,能從事有關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面的研究、應用和開發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然而,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專業人才應在具備一定數學、計算機等知識的基礎上,較全面地掌握大數據方向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因而,大數據時代計算機專業應以培養具有較高綜合業務素質、較強計算機工程實踐與應用創新能力,系統掌握大數據系統管理、研發、分析與利用能力的高水平、復合型精英人才為目標,以適應大數據時代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
(二)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大數據的影響力已輻射到人類生活的眾多行業領域,計算機技術更是面臨巨大挑戰。由于大數據資源的規模宏大、多源異構,計算機技術在大數據處理、存儲、通信、傳輸等方面面臨眾多難題。為適應大數據時展,滿足市場對大數據應用專門人才的需求,計算機專業教學應注重教授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培養其應用創新能力,從計算機、通信、統計分析、管理等多學科融合角度出發,進行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
1.基礎課程設置
注重多學科基礎理論與知識的學習與領會。由于大數據背景下的計算機技術涉及多學科領域知識,這要求計算機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不僅包括傳統計算機專業基礎理論課,還要涵蓋大數據相關的理論知識(如大數據技術基礎、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引導學生了解大數據技術,激發學生對大數據產業的興趣。
2.計算機專業課程設置
大數據視閾下,計算機專業課程的設置主要是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與大數據相關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了解大數據時代計算機專業的前沿科學技術和發展趨勢,培養學生分析解決計算機工程實際問題和企業大數據應用實踐問題的能力。主要專業課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原理與應用、NoSQL數據庫技術原理與應用、分布式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分布式文件系統HDFS、分布式計算框架Mapreduce、集群文件系統ClusterFS、分布式數據庫HBase、分布式數據倉庫Hive。
3.計算機專業實踐性課程設置
這類課程重在培養學生解決大數據應用實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創新能力。其核心課程有Hadoop實踐、并行與分布式計算、社交網絡分析、大數據實例分析、HadoopMap/Reduce技術原理與應用、海量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三)采用多維立體實踐教學模式
大數據背景下,計算機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與創新性較強的學科。因此,計算機專業教學勢必要變更傳統教育模式,從人才培養流程上構造課內實驗、課外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企業實習等不同層次的多維實踐訓練體系。大數據在海量數據、實時數據、社交網絡分析等方面的應用主要來自企業,所以具備大數據技術的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企業參與。同時,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已成為企業核心戰略資源,也是企業創新的源動力,而企業大數據人才的需求離不開高校的培養。為此,應構建學校、在線平臺、企業實習基地等多途徑立體實踐訓練體系,打造校內外聯合實習、校企互利雙贏、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
四、結語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院校 會計專業 教學體系
一、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迎來“互聯網+”時代
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從此“互聯網+”成為了最為熱門的新名詞?!盎ヂ摼W+”的概念是指用互聯網思維,借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時下潮流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升級,形成新的行業形態,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創新發展。在教育領域,“互聯網+”帶來的變革讓教育不再局限于實體的課堂和教室、教師,更多的開放式課程讓學習者可以足不出戶就可以學習任何自己想學習的內容。
在“互聯網+”時代下,傳統的會計業務在發生改變,企業對會計人才的職業需求也在發生改變,因此,掌握互聯網思維、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手段指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發展迫在眉睫。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教師的轉型升級、學生的實訓及就業等方面都應該與“互聯網+”新理念更好地融合,高職院校要與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努力提供更為優質的教育環境、教育資源,為社會培養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互聯網+”會計專業人才。
二、“互聯網+”時代下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相脫節。“互聯網+”時代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面臨一系列問題,其中許多都與培養目標有著直接關系。當前,學校和社會之間存在嚴重脫節,學校不了解企業真正需要的會計人才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到底是什么,而對于“互聯網+”會計這樣的行業變革和企業需求更是不甚了解,所以很多時候就會出現定位過低趨同于中職院?;蚨ㄎ贿^高趨同于本科院校。因此,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準確定位顯得十分重要。
(二)教學內容未能做到與時俱進。近年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在教學模式、教材建設方面卻始終停滯不前。大部分教材的內容未能緊跟互聯網、信息化發展步伐,完全與現實嚴重脫節,根本無法體現出高職教育的特色。同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又過于強調對理論知識的教學,而沒有對當前該專業的市場需求進行調查與了解,在此情況下,學生所學知識根本無法滿足現實崗位的工作需求。
(三)教師普遍缺乏互聯網思維。從“互聯網+”的概念本身來看,一方面要求掌握互聯網思維,另一方面要求能夠運用時下熱門的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從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的實際情況來看,青年教師比較熱衷于運用互聯網、信息化技術手段與學生開展交流互動,例如QQ、微信、微博等,并能夠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開展教學活動,例如開發微課與慕課、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等。由于青年教師所占教師隊伍比重小,大多數教師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愿意進行改變,甚至認為運用新技術手段會取代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缺乏互聯網思維就會導致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缺乏互聯網思維,無法滿足未來就業需求。
(四) 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是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均存在的一個問題。黑板加PPT課件這類教學方式,僅適用于部分課程,對于會計專業這一類涉及到大量數據、需要應用到表格分析的課程,不借助互聯網、信息化技術是很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由于多數高職院校缺乏互聯網意識,對“互聯網+”信息化技術不夠重視,相關軟件、硬件投入匱乏。目前僅在課堂教學環節略有運用,而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實訓實習以及教師培訓等方面還未拓展。另一方面,由于教學內容過于繁瑣復雜,部分教師為趕進度,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根本沒有給學生預留消化所學知識的時間,在結束一個課時的學習后立刻開始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
(五)政府部門、行業企業嚴重缺位。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政府部門在頂層設計上對職業技能和職業需求未作出積極指導、也沒有相應的優惠政策,行業企業也不愿意花高昂的人力、財力、物力成本配合高職院校開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在“互聯網+”時代下,如果不能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手段開展有效的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多方合作,那么未來“互聯網+”會計人才缺口將會越來越大。這將導致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難以跟上互聯網時展的需求,造成極大的教學和資源浪費,降低了學生的就業能力。
三、“互聯網+”時代下高職會計專業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創新
(一)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盎ヂ摼W+”時代下,會計不僅僅要會做賬還要能跟蹤業務環節,這就使得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能力要求提高,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發生了改變。未來將運用“云技術”在網上實時做賬、實時報賬、實時審賬、這些便捷的會計核算處理方法都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對企業加強調研,結合“互聯網+”的信息技術手段,全方位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確立未來以“互聯網+”會計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及時更新人才培養方案,力求使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與企業的需求相符合。
根據上述觀點,高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以“互聯網+”時代下的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根本,培養具有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熟練掌握日常會計核算、會計信息化、網上報稅等會計專業技能,能夠勝任企業不同會計崗位的應用型人才。
(二)建立數字化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要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原有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在專業課程中廣泛使用移動互聯網教學、數字化實訓等技術,使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與職業要求相適應的信息技術素養。增加一些與時俱進的會計課程,如會計信息化、網上報稅、職業技能拓展等。另外要積極建設網絡課程,每一門網絡課程應該設置多個功能模塊,如教學目標、教學計劃、電子教案、ppt課件、案例庫、習題庫、作業布置與答疑、BBS 論壇、相關網站等。
(三)依托“互聯網+”創新教學模式。由于學生在學校所接觸的原始憑證都是影印件,很多學生在剛參加實際工作時無法適應崗位需求,因此,各個會計崗位的招聘要求大多要求會計專業要有一至兩年的工作經驗。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只能通過購買實訓教學軟件來加強練習而已,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在線教育的發展,慕課的興起都對傳統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沖擊,教學理念由以“教”為本轉化為以“學”為本。移動互聯網條件下,教育的規模變大、開放程度變高、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且具有可重復性,但是其核心的要求在于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因些要設計一些自主學習性強的會計實踐課程,如會計電算化模式實訓等以就業為導向的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項目作為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在實訓課中要突出自主學習的理念,在教學內容、課程設計中要強調讓學生自主來完成任務的思想。
(四)依托“互聯網+”開發移動立體化會計教材。移動立體化會計教材,以多媒體資源庫、會計試題庫、知識庫為基礎,通過二維碼使每本教材都具有唯一身份編碼,圍繞該教材的內容以及進度從不同的角度形成一系列便于理解、鞏固、評測的碎片化會計多媒體教學及試題資源,且該碎片化資源是和紙書對應進度相關聯,可被識別并且存放在云端。通過預置在教材圖書中可被識別的編碼(例如二維碼),學生就可以利用智能手機等終端在會計課程學習的不同階段、不同地域準確快速地從移動互聯網獲取所需的多媒體資源及試題資源,更好地輔助對教材的學習理解。高職會計專業開發移動立體化教材為學生提供一種綜合性的教學資源,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學需求,推進教學改革。開發移動立體化教材,可以克服以往教材形式的單一,提高其適應性,滿足高職學生個性化、自主性和實踐性的要求,為會計教學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五)發揮政府積極指導作用,創新校企合作機制。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行業企業主動參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來形成良性循環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流程。吸引不同行業中成千上萬家企業參與提供會計職業需求報告,通過技術分析、系統篩選找出會計職業需求的職業技能(技術)和職業素養。學校針對企業提供的職業需求報告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制定,學校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實訓體系,同時根據企業提供的用人標準對學生進行學習情況檢測,出具真實公正的學生個人學習檔案,最終方便企業在招聘人才時準確識別所需人才。整個人才培養過程還將吸收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編寫教材、用人標準的制定、考核標準的制定等,從而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孫鈴,趙建梅. “互聯網+”時代下改進高職會計專業教學
的幾點思考[J].科教導刊,2015(11)
[2]杜君.論互聯網+時代高職會計專業適用性教學體系構建
【關鍵字】物聯網,卓越,創新創業,方案
0物聯網發展的背景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是通過在物品上內嵌電子標簽、條形碼等能夠存儲物體信息的標識,通過無線網絡的方式將其即時信息發送到后臺信息處理系統,而各大信息系統可互聯形成一個龐大的網絡。從而可達到對物品進行實施跟蹤、監控等智能化管理的目的。物聯網可實現物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
能否掀起如當年互聯網革命一樣的科技和經濟浪潮,不僅為美國關注,更為世界所關注。物聯網前景非常廣闊,它將極大地改變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它把我們的生活擬人化了,萬物成了人的同類。在這個物物相聯的世界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物聯網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1卓越計劃及創新創業型人才需求
國家教育部于2009年決定實施的“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是為順應國際發展趨勢;適應國家工業、企業需求;增強我國核心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培養各類型工程師的重要決策。作為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也應順應這種發展趨勢,提升自己的核心競力。
創新創業人才教育以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為核心,以培養創業素質和能力為目標,以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和實施創業項目為載體,把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可以說是一個系統教育體系,包括:更新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機制和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
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分析高校的特點,創新性的提出采用有別于研究型大學以學術帶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和高職高專以技能帶動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模式,獨辟蹊徑,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具體包括科學定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多維度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健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全面推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方案。
2物聯網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
2.1人才培養目標
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需求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和完善,物聯網將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公共安全、平安家居、工業監測、高效農業、健康護理等諸多領域,且應用不斷延伸,未來將成為一個無孔不入的網絡,成為一個具有上萬億市場規模的龐大產業。面對規模宏大的產業變革,對從事物聯網工程與技術的專業型人才的需求將與日俱增,這些需求總的來說主要體現在研發和應用兩個領域。
在研發領域,目前,我國物聯網技術的研發水平已位于世界前列, 在一些關鍵技術上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成為國際標準制定的主要國家。因此物聯網專業要為社會培養研究型人才,以便在產業鏈上游形成創新型的研發團隊,使我國在新興產業和自主知識產權方面掌握主動權。
在應用領域, 整個物聯網產業鏈中涉及的環節眾多, 包括RFID 和傳感器網絡硬件平臺的生產制造者、各種應用平臺的開發者、解決方案的提供者、運營商、終端客戶服務等。眾多的環節需要大量掌握物聯網專業知識的從業人員。
本專業培養的學生要知識結構合理,具備扎實的電子技術、現代傳感器和無線網絡技術、物聯網相關高頻和微波技術、有線和無線網絡通信理論、信息處理等基礎理論,掌握物聯網系統的感知層、傳輸層與應用層關鍵設計等專門知識和技能,并且具備在本專業領域跟蹤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以及較強的創新實踐能力。
2.2人才培養規格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具有勤奮好學、勇于創新的精神。
2)具有基本的工程技術基礎理論,系統地掌握相關領域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具有知識更新能力。
3)掌握信息獲取、處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設計、集成、應用及計算機模擬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
4)具有物聯網領域所需要的繪圖、運算、實驗、測試、表達及工藝設計技能及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自學能力。
2.3物聯網卓越人才培養形式
1)本科教育
① 新專業培養:四年制物聯網/傳感網新專業,基礎扎實,培養周期4 年;
② 新方向培養:在現有課程基礎上新建物聯網、傳感網專業方向,在大二、大三學生基礎上補充特色課程,培養周期2-3 年。
2) 研究生教育成立物聯網/傳感網研究生新專業,培養人才層次高,培養周期3 年。
3) 社會培訓/就業培訓針對傳統培養的長時間及社會需求的急迫性的矛盾,社會培訓在近期內是最好的暫時緩解人才需求的培養方式,電子信息類畢業生通過半年到一年的社會培訓,或高校大四學生的就業培訓,可以在1 年左右時間實現人才培養。
2.4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建設學科基礎平臺: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場論與復變函數、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技術、C 語言程序設計。高數和工程數學是后續課程的基礎,必須開足,其中,場論與復變函數是為學習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與天線做鋪墊。電路分析及模擬、數字電子技術為電路設計奠定了基礎,系統底層設計需要C 語言做支撐。
專業基礎平臺:數據結構、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計算機網絡、Java 程序設計、操作系統、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這些課程是計算機和通信專業的核心課程。例如計算機專業考研的專業統考科目就有數據結構、操作系統和計算機網絡,Java 程序設計則是當前流行的面向對象網絡編程語言等。
方向模塊: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與天線、傳感器技術、RFID 系統應用、嵌入式系統。
3 物聯網卓越工程師人才規格培養條件
3.1實驗室建設
(1) 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立足于自主開發建設,以降低建設成本。通過專業教師直接參與實驗室建設可以增強教師的實踐水平,還可以增強教師對實踐教學環節的掌控能力;
(2) 物聯網專業實驗室不僅有先進的設備,還要提供現代技術氛圍和最先進的管理軟件。在建設過程中,企業將全程參與溝通,選擇使用率高、起點高、能體現物聯網應用前景的項目建立實訓環境,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物聯網應用技術實訓室,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地積累到最先進的物聯網應用技術工程和開發經驗;
(3) 物聯網專業實驗室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邀請技術公司一線工程師課堂授課,支持骨干教師參與企業項目合作開發,做到教學信息和市場同步;
(4) 物聯網專業實驗室可以為學生提供綜合實訓,也可以開展對外技術培訓和未來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
3.2專業建設保障措施
(1) 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評價體系改革。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以應用為主,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走產學研道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重視實驗室與實踐教學,加強實踐環節動手能力。利用教育信息化技術,采取多媒體授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2) 整合資源,逐步形成特色的專業學科群,學科群的建設與形成有利于發揮學科間的綜合優勢,并加強學科間的交叉與滲透。在學科群建設過程中,學科建設應注意發展相關基礎學科和新興交叉學科,以科研項目為紐帶、以技術滲透為前提,組建跨系、跨學科的學術團隊,建設以科研攻關為任務的跨系、跨學科的研究中心,積極引進優秀教育資源、科研資源,整合學校現有資源,并形成相關學科群的師資隊伍與學術團隊。
(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高素質、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是提高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學校應該加強物聯網專業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努力提高師資隊伍的業務水平和工程能力,不斷更新和拓展物聯網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素養。
(4) 擴大交流,走開放辦學之路。高校進行物聯工程專業建設應加強與地方政府、大中企業以及兄弟院校的合作,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走開放辦學之路。
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與工程素養,系統地掌握物聯網技術及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與方法研究,能在工程及實際應用中從事物聯網技術的規劃設計與開發工作, 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掌握多學科交叉知識的復合型工程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坡,吳彤,匡興華.物聯網技術及其應用[J].國防科技,2011,(01):18-22.
[2]黃孝斌.物聯網應用實踐[J].信息化建設.2012:104-120
關鍵詞:東北老工業基地;互聯網+工業;智能制造2025;網絡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3-0008-02
一、引言
在我國提出智能制造2025的背景下,研究面向工業特色的“網絡工程”專業的建設是我省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網絡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性學科,同時,工業領域對該專業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要求很高。因此,面向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特色“網絡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
二、專業建設總體規劃方案
1.專業定位、專業特色和培養模式。①專業定位,為抓住遼寧省大力發展精細化工產業這一良好契機,結合教育部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以及遼寧省重點產業集群基本情況,并根據我院現階段自身特點,我院將以“地方性,應用型,國際化”為辦學方向,明確地將我院專業定位為“工程應用型”。②專業特色,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學院的辦學經驗,明確專業定位為依托合肥學院,立足安徽,面向全國,培養適應面寬、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思維和敬業精神的計算機工程應用型人才。③培養模式,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層次結構、就業去向、能力與素質等方面的具體需求,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強調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重點,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理解、表達、團隊合作)、創新能力(理論應用)的鍛煉和培養。在專業方向、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均以知識應用為重點。
2.專業建設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在遼寧省大力發展精細化工產業和遼寧省重點產業集群基本情況的大背景下,以國家教育部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有關文件精神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改革,努力創新;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以人才培養為根本,規范各項管理,全面提高專業辦學水平和能力。并依據按以下基本思路開展專業建設工作:①專業規模適度發展,從現在四個專業年招生9個班逐步發展到六個專業13個班。其中擬申辦“信息安全”專業和“物聯網技術”專業,這兩個專業均是“工業自動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過程中急需的專業,也是精細化工產業發展所需的輔助專業。②在全面加強國際、校企合作辦學,本著“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優化課程、突出實踐”的原則,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國際、校企合作。③按照工程素質和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一基本思路,對實踐教學的各環節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以工程技術應用為主線的遞進式(基本技能訓練、工程素質綜合訓練、創新能力培養)實踐教學新體系。擬在實踐教學內容別加入與精細化工產業相關的管理類軟件、生產控制與仿真類軟件開發實訓。④強化學風建設和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⑤樹立以“學生”和“教學”為中心的全面服務意識,建立系統的教學評估、檢查體系與監控網絡,形成教學活動健康運行的長效機制。
3.實習基地建設規劃,在現有實習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在遼寧地區與精細化工產業相關或遼寧省重點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實習基地。①每年選派一定數量學生到基地進行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企業為本專業的實踐教學提供支持和幫助。同時,針對本專業大四畢業生,通過學生與企業雙向選擇方式,實施校企業學分置換。②雙方合作開展有關課題的研究。實習單位可以根據企業目前實際運營過程中存在的難點、重點問題,提出具體課題,由實習單位、學院和學生共同組建項目組,定期展開研究、探索解決方案的相關活動。③雙方合作開展培訓工作。我院教師可為實習單位員工開展針對性地相關培訓,同時也可邀請實習單位的工程技術人才不定期來我院兼課或做講座。④充分發揮合作企業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資源優勢,與本校的人才培養優勢實行優勢互補,將更多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創新性和先進性的企業課程引入到教學中。
三、特色“網絡工程”專業的建設
首先,我們對工業企業進行了大量調研,形成了專業需求報告。其次,結合國內外相關專業建設情況,針對工業企業需求報告進行了面向工業背景的特色“網絡工程”專業方向課程建設和相關實驗和實踐環節的設計,形成系統、全面的“網絡工程”專業的建設方案。再次,對方案進行了廣泛意見征求,請了教育界和工業企業界專家進行評估和考核,同時進行了試點。最終形成了以下特色。
1.專業特色,以網絡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突出工業控制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和物聯網等跨學科綜合技術的培養,使本專業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商業網絡應用系統設計和網絡工程設計能力,更具有面向工業網絡應用系統設計和網絡工程設計能力的特色優勢。
2.辦學特色,指導思想:寬基礎、重技能、有特長、廣選修。培養計劃:制定了“先基礎、后專業、理論與實踐同步”的培養措施,與學校的優勢學科聯合,共同培養(面向工業背景的特色“網絡工程”專業)。就業前景:緊跟國家發展和人才需求導向(在未來五年至十年內對面向工業和商業的泛在網絡建設的人才需求極大,而目前該方面的人才短缺),本專業正是針對這一市場需求培養人才,充分依托我校特色優勢化工工業背景,有效地提高本專業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四、小結
我校網絡工程專業從2010年開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因為是新辦專業,每年最多招收一個班,在校生人數為120人。從2010年制定的培養模式開始,該專業經歷了三次培養方案的制定工作,分別為2010培養方案、2013培養方案和2016培養方案。在這三個培養方案中,我們都采用了“3+1”的工程教育培養模式,即3年完成公共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第4年進入全年技能實踐培訓學習。一部分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另一部分學生在學校繼續完成技能培訓。而教學內容設定上,在參考國家專業委員會認定的專業知識體系基礎上,根據工程技術人才需求,按照工程教育的思想,分別設定了本專業的三個培養主線,即企業級網絡工程系統設計與實施、java企業級網絡應用系統設計與開發、.net企業級網絡應用系統設計與開發。以一個企業級項目為指導,所涉及的項目實際內容分散到專業知識體系涵蓋的課程內容中,學生在第4年實踐環節開始時,就能以團隊或個人的形式,掌握專業各項知識和技能。就目前培養模式看,已經接近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其培養的人才定位于服務遼寧智能制造行業。
參考文獻:
[1]華馳,顧曉燕.“互聯網+”背景下的實驗實訓教學體系設計[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3):172-176.
[2]陳輝,李敬兆,詹林.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4(4):13-17.
[3]范平.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33(5):140-141.
Research on Network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WANG Jun1,GAO Wei1,ZHANG Xue1,LIU Jun1,FENG Ao-ao2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Liaoning 110142,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