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244-01
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對提升學生整體素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不斷凸顯出來。本文主要分析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能為課堂有效教學提供參考。
一、存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問題
1、“教”和“學”之間脫節
教學過程需要教師教和學生學相配合,如果“教”和“學”之間脫節,師生間就無法進行互動,就難以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因課堂教學時間只有40分鐘,所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變得尤為重要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點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很多教師嘗試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但在這一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造成學生活動流于形式,沒有實質意義。這兩種教學模式有一個共同缺陷,即未對“教”與“學”進行良好的結合,師生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如此便無法形成有效的課堂教學。
2、采用過于單一的教學方法
小學生由于受年齡限制,自控能力相對較弱,枯燥的學習難以使他們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而在現階段的很多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一支粉筆加一根教鞭就將整堂課上完,在教學方法上毫無新意,這樣的課堂當然很難對活潑好動的小學生產生吸引力。
3、課堂教學和現實生活相脫節
不管是學習哪一門學科,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運用到實際中,數學知識自然也是如此。但現在的小學數學知識卻缺乏實際運用的機會,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只是用來應付考試,沒有機會讓學生去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性,這就使學生認為學習數學知識沒有什么實際的用處,也就無法產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1、結合“教”與“學”,師生間進行良好互動
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單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和單一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才可以保證師生間進行良好的互動,才能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2、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一個群體,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教學活動。如:一些學生對計算類的題目比較擅長,教師就可以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樹立信心。同時還要針對學生的弱點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從而對學生的弱項加以彌補。
3、注重與實際相結合
數學這門學科的實用性很強,大到航天科技,小到買菜做飯,這其中都含有豐富的數學知識。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要注重知識與實際的密切結合。如在教學“百分數”時,由于這部分的內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上課之前我收集了很多帶有百分數的實物資料,通過這種實物對照的方法能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更加直觀的了解,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
教學活動的內容并不只有課堂教學,教師還應根據課本知識開展一定的課外活動。如在教學“圓”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做一些手工勞動:找一些圓形的實物,根據這些實物來學習畫圓,對圓的特點進行初步感受;把自己畫出來的圓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從而對圓的特性進行進一步的了解,這樣學生就能發現一些圓心、半徑和直徑等知識。這些實際操作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對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鍛煉。
5、對多媒體軟件進行適當運用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維,一些過于抽象的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困難,這時若能應用一些先進的教學工具,就可以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
6、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的興趣點加以捕捉
數學源自生活,生活中到處存在數學問題。數學教學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將數學問題和生活情景有機結合。通過解決生活問題來對數學知識加以鞏固,從而提高數學技能和技巧。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觀察,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拓展學生對數學的認識,發現數學的空間,重視學生對數學體驗的積累。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之前盡早感受這種做法,這樣常能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厘米、米等長度單位時,可以從比高矮實際事例讓學生對長度單位對于精確測量的意義有所了解,再讓學生通過測量工具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然后動手對圖釘的長度、食指的寬度、書本的長度、平伸兩臂的長度、黑板的長度及教室的長度等進行測量。這些知識都是學生易于接受和喜聞樂見的,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數學,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原來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身邊就有數學,數學不再是枯燥、抽象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靈性和魅力、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同時也增強了數學的親和力,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數學,讓課堂教學煥發了生命的活力。
總之,教學小學數學這門課程很容易,但是想要將這門課程教好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多實踐、多思考,爭取在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這樣才可以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一、有效教學的內涵
有效教學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義。小學數學教師要發揮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學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學工作都要追求高效。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就是在單位時間內,教師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目標。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教學效益的指標。學生學得好不好是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最大指標。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效果,那么教師很辛苦也是沒有教學效果的,或者學生學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這樣也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
二、注重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的教學策略。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學生時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么”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征進行設計。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根據學生身邊熟知的事物而設計。對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三、組織活動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改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是重視數學活動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主性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教師的傾心設計,提高了學生的活動效率,而學生在高度參與中獲得體驗、理解和認識,在積極活動中求得發展、進步和提高。
1、創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在活動中活學活用。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操作活動,并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活動素材,這樣學生就能夠在活動中從生動直觀的思維轉變到抽象理性的思維,學生也在活動中摸索出認識規律。教師是引導者和組織者,設計直觀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學生一起操作、演說、活動、討論、思考,帶動學生眼、腦、口并用,對數學概念、數學公式、數學規律有本質性的更深刻的認識。
2、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空,給學生通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教師做到收放自如,放得開、放得真,收得實、收得緊。教師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實踐過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對數學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認識,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充分發展自己,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也發揮集體學習的優勢,讓學生在主動實踐中獲得學習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數學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地自我評價和對他人的評價。教師鼓勵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讓學生在積極的自我評價中對數學學習進行反思,培養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長的才能。而學生積極客觀地對他人的評價也是在和他人學習、交流和合作、共進的過程。學生能受到啟發,產生思考,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更全面地認識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教育教學工作,我們數學教師要凝心聚力,不斷開拓創新,積極行動,在數學課堂上開墾智慧的土地,澆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有效即有效率、效果。有效教學的提出是對華而不實、光鮮熱鬧的“作秀課”的有力沖擊。如何做到講求實在、講求有效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即掌握數學知識,又發展學生能力,實現真正的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的目的,是我們必須研究的內容。
1. 創境激趣是有效教學的良好開端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設計一個新穎的有趣的情景會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提起來。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這點尤為重要。好說好動,精力分散是低年級學生的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個好的開頭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讓他們自覺地參與到你的課堂中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想方設法去尋找、挖掘和教學內容有關的題材,現有的課件、教學參考、以及任教過的老師的教學反思等等,都能夠給我們提示,并以此設計出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景來。
如教學 “10的認識”,其實學生都認識10 ,可我們書本上還是有這個知識點,怎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能饒有興趣地聽課,從而達到很好地開展教學、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們可以采取音配像的方法吸引學生。操作鍵盤,在屏幕上打出數字娃娃“0”,接著跳出“1”“2”“3”“4”“5”“6”“7”“8”“9”,同時配音:“9”說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來打抱不平,說:“如果 我與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屏幕閃動,1和0站在一起。這樣的情境創設,深深地吸引學生,自然地引入新課:“10的認識”,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2. 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是有效教學的載體 學習方式的變革不再是嶄新的話題,但是為了實現有效教學,就必須徹底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重在讓學生“經歷……過程,獲得……體驗”,在數學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乃至人的發展等方面實現有效的價值,要改變了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一定要充分相信學生,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培養其主體能力,讓學生大膽嘗試,使他們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實現新舊知識的轉化,有利于學生主動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使知識的掌握更長久、牢固。
心理學家皮業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教學實踐也證明,在實際操作中,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所操作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進行抽象和概括,能教深入地理解和懂得概念。引導學生通過操作發現規律性知識,在發展學生思維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動手操作會讓課堂生動活潑,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體驗。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有關的動手操作活動,就能喚起學生潛在的動力,對學習數學知識產生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不僅讓學生學得生動形象,更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牢記于心。
例如:在教學《稱一稱》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形成有關質量單位的觀念,感受千克和克的實際意義,讓學生稱一稱水果和蔬菜及自己的體重。其實,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生動活潑地品味成功的喜悅,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并把自己的探究過程和其他同學交流,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能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又能讓好學生交流不同的學習方法,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只有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之中,充分利用他們的觀察、操作、思考、判斷、推理等能力,通過經歷獲得體驗,把學生推向學習的主體,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3.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教學的保障 常言說: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的是愉悅,是高效的學習效果。眾多的教學經歷告訴我們,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因為喜歡老師,他們就會在課上表現的特別的積極,不管你讓他們做什么事情他們都會很好的去完成,師生間有了默契就會大大提高課堂效益。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注意科學的評價,科學的教學評價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有成就感,促進師生關系的發展。在課堂上我們都會使用評價。從評價主體上看,分為師生、生生、生師;從評價手段上看有口頭語言和稱贊的目光、親切的微笑等體態語言。如“你的想法很獨特,大家可以來討論一下。”假如學生提出的問題果真有價值,老師應該馬上肯定:“你的問題很有價值,老師很重視。”條件許可的話,可以組織學生一起來探討。有效的評價既能指明優缺點,又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力量。我們還要重視學生的互評和自評,為了引導學生評價他人,老師可以說:“你認為他說的怎樣?”為了引導學生自評,老師可以說:“你對自己的發現怎樣評價?”這樣有利于學生養成互評和自我評價的習慣,掌握互評自評的方法,實現學生發現在知識與技能、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并能及時做出調整。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
大家都知道,只有高水平的教學活動才能創造出高效益,而高效益必定不會讓學生感受到負擔。那么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呢?
一、減負增效——課前預習導學
隨著新課程實施以來,學生已經逐漸占據課堂教學中心,教師主要是起到引導學生的作用。但是考慮到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容易受到外界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提問時需要做到有意識地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即將學習的內容,從而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大概的掌握。如此,對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也有幫助作用。在預習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著大膽想象,通過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分析新知識,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總結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契機,并且通過預習環節提出問題,從而為課堂教學打下基礎,讓學生感受到在整個過程中自己都占據了主體地位,這樣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對于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的提升都有所幫助。
如:在《有余數的除法》教學中,可以先提出問題:36÷9、12÷5、33÷6、24÷8,如果將這一類算式進行分類,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改如何分類?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過整數除法,就能夠很容易劃分出能夠除盡與不能夠除盡這兩種情況。這樣,學生對除不盡的算式就能有一個初步的概念,能夠了解除法中還有余數的存在,然后再提出問題:什么是余數?這樣也能夠順利地引導學生學習有余數的除法,也為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減負增效———利用游戲,激發興趣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當中提到:“小學數學教學就是一個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交往、共同進步的過程。”考慮到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其注意力很難集中。如果教師僅僅是單純地給學生講授知識,就很容易讓學生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所以,想要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模式。可以通過小型比賽、游戲等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去。
如:在《加減法》的教學中,可以先為學生準備30道口算題。等待數分鐘后,再讓學生停止下來,讓他們思考三個問題,做了幾道、剩下幾道、一共有幾道,并且讓他們自己去找出解決的方法,這樣不僅能夠將抽象的數學融入到學生的小游戲中,也能夠讓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同時對其競爭意識的培養也有幫助作用。
三、減負增效——預留時間,拓展思維空間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當刻意為學生留下空間,讓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自主整理,能夠有一個總結與消化知識的過程,強化知識的運用與記憶,從而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空間,讓學生能夠更加靈活、有效地運用知識。
如:我們還是以《有余數的除法》為例,教師就可以設置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有余數的除法有哪一些需要掌握的知識?還想要知道什么?通過這一些算式,你能從中發現什么嗎?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空閑的實現進行自主的探究分析:余數比除數小;如果將商和除數交換位置,算式一樣也是成立的。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同時也達到了減負增效的目的。
四、減負增效——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一)現實生活環境的選取
教師可以利用教材的內容,針對學生日常的生活情境進行再加工,或者是創造出讓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情境。雖然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學資源,但是教師卻不能一味地專注教材,拖泥帶水,而是要創造性的補充教材,讓教材成為學生樂意學習的素材,從而讓課堂教學富有無限活力。
(二)開放生活環境的構建
對于課堂教學內容,教師應當適當地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的知識概念轉變成為具有開放性、實踐性的學習過程,從而讓學生敢于大膽猜測,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從而在這樣的氛圍下積累數學生活經驗。通過這樣的實際動手操作,學生也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相互結合,這樣,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三)多元生活環境的創設
在了解了學生的生活、興趣之后,教師可以再次的加工和整合教學內容,通過生活情境的再一次創設,將學生真正地引入“生活化”之中。數學知識的運用要充滿生活化的氣息,在每一節課堂教學前,教師都應當對本堂課中的練習題加以設計。實施證明,練習題的拓展性訓練不僅有利于聯系到學生生活,也可以為后續教學做出鋪墊。
五、減負增效——減少無效勞動,增加訓練針對性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教師布置作業:從某某頁開始,做到某某頁。但是教師并未對練習題進行分類:哪一些題目屬于基礎性的訓練,通過課堂練習就可以掌握;哪一些題目是幫助能力提升的,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哪一些屬于課外延伸,需要在家長或者是教師的輔助下完成。同樣,也沒有根據題目的具體類型選擇恰當的解決方式,在布置作業時都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這樣粗放的教學方式不僅加大了學生負擔,也會讓學生反復練習已經掌握的習題。如果僅僅依靠學生,很多難度較高的題目,學生無從下手,并且還會占據學生大量的課外時間,最終卻沒有取得什么實質性的成效。所以,數學教師應當針對題目的類型選擇恰當的突破方式與訓練模式,基礎知識就應當在課堂上完成,提高能力的就應當成為學生作業,課外延伸需要教師輔導,這樣才能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啟迪,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讓其自己探索,并非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沉默接受。”在教學中,教師要懂得學生潛能的挖掘,放飛思想,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讓減負增效實實在在,不含半點水分。
參考文獻
[1]高麗英.減負增效背景下有效課堂練習設計的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6)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 、創設教學情境,培養數學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結合教材的內容,教師可設計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引人入勝的故事、笑話等,來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促使兒童能積極主動地融入活動, 也可以組織一些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能,認識和掌握探索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以增強學生進行實踐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其操作能力,從而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變“學會”為“會學”。
二、加強動手實踐操作,加深學生印象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愛玩的心理特征,同時小學生對抽象問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還有待發展,因而在教學中,我根據此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試圖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讓學生借助實踐操作來理解問題,提高感性認識,然后在操作中進一步擴展知識。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可以體驗知識的構建過程,從而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最終解決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觀察能力。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新課程改革指出:“數學教學時,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激發學生設計適合自己發展的學習方式。”加強動手實踐操作,有利于將可操作的抽象知識轉化生成直觀的數學知識,使學生了解概念的形成過程,掌握探究規律的技巧。在教學中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要讓學生真正經歷觀察、想象的過程,實實在在地操作,而不能由老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來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獨立思考。
三、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
傳統數學教學比較重視得出結論,注重學生接受的知識過程,這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導致學生實踐能力低下。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經歷和體驗,學會對大量的信息進行處理、分析、判斷,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例如,在教學“打電話”時,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去探究:一個合唱團共有15人,暑假期間有一個緊急演出,老師需要盡快通知到每一個學生。如果用電話通知的方式,每分鐘通知一個,請你設計一個打電話的方案。學生開始探究,有的學生的設計方案是:一個一個通知。我問學生:“如果每人一分鐘,需要多少分鐘呢,有沒有更省時間的方法呢?”大部分學生設計了分組通知方案,有的設計分成5組,每組3人,需要7分鐘;有的設計分成3組,每組5人,需要7分鐘。我繼續引導學生探究,有沒有比這些更省時的方案呢?學生經過探討,設計出一個全員參與的方案。學生設計出方案圖,并通過實踐,算出完成時間為4分鐘。我繼續引導:“有沒有比這更省時的方案呢?”“沒有了。”“為什么?”“因為老師和學生全員參與了。”接著我讓學生說出各種方案的優劣。這樣的探究使學生發現、認識、理解并最終掌握數學優化過程,可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樂于創新的精神。
四、注重教與學的反思,保證數學教學更有成效
教師每上完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剖析交流反思,要了解每一個教學環節是否處理得當,是否有更好的處理方案。要對教學的重、難點的突破、課堂生成狀況、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習方法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價值的線索,并將其作為今后的教學資源。同時讓學生在課后反思,理清課堂思路,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
總之,教師在數學學習中,要善于創造良好學習環境,做到心中有學生,保證學生學得高效,學得深入,就一定能創設高效、成功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Enhanc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validity
Song Chenghua
【Abstract】The elementary school is the time which the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related knowledge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und, manifests and carries out this idea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cess, the enhancement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ity, and hits the student regarding the raise to study mathematics the foundation, sharpens student’s synthesizing capacity to have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ity
《數學課標》指出的一個基本理念: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要想使學生達到這個目的就應當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新課標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
小學是初步了解相關知識和打基礎的時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體現和落實好這一理念,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于培養和打好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根據《數學課標》的要求,結合自己多年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我有幾點體會:
1 掌握并要牢記各年級以及各階段課程的目標體系
明確的目標才能激發出強大的動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是一樣,明確的目標才能激發出學生學習的動力,有了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標,也就有了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動力,這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不會出現數學課堂教學的 “心中無數”、工作上“出力不出心”,工作態度上“應付差事”以及“一團亂麻”、“費力不討好”的現象。這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教學目標,就容易協調、加強、局部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 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和成長規律明確好適合的教學方式
《數學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這就明確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教學實踐中,要考慮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一特點,也就是有較強的基礎性、邏輯性、抽象性、工具性的特點,要反復強化和訓練才能事半功倍。同時要注重小學生的另一特點:大都是從感性的角度來認識世界和事物,具有多動性和興趣持續時間較短,興趣轉移較快的心理規律和成長規律。學習有不可替代性,只有從他們已經感知了的事物和知識進行引導才會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 嚴格尊循“循序漸進”的規律進行教學
“循序漸進”的規律,我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成長規律,這個時期是成長和大腦逐漸發育的時期,就是說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量”上要適當,一步一步的逐漸增加,否則出現“因咽廢食”,“消化不良”的現象,從而影響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二是把握學習數學知識的規律。在教學中,要認真把握好 “了解”、“理解”、“應用”這三個層次。不能隨意將“了解”的層次提高到“理解”的層次,把“理解”的層次提高到“應用”的層次,不然的話,學生初次接觸就會感到數學抽象難懂,高深莫測,從而導致他們喪失信心,從而影響數學教學課堂有效性的提高。
4 利用生活中的原形進行教學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教學;有效教學;研究方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所謂的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說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夠讓學生在單位的時間內,把所學到的知識能夠提高最大、收獲最多為標準。它需要教師的教法提高,更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還要靠師生情感的升華,由此真正地做到使學生有所發展和提高,教師能夠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嘗試來談談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只有良好的教學氛圍,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因為學生的學習最大積極性是取決于學習環境的優劣,當學習環境處于緊張壓抑的時候,學生就很難發揮他們的學習熱情,更談不上什么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了,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就很難提高了。而當課堂出現一種和諧、民主、愉悅的氣氛時候,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勇于發言,也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他們的思維也會得到激發、激活,他們的創新意識也會產生出來,這樣課堂的教學效率也會得到提高。因此,作為數學教師,要營造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在教學《百分數的應用》一節時,拿出北京奧運會第二輪得票統計圖(北京56票,多倫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爾9票),讓學生根據統計圖用學的百分數知識來提出
問題,解決問題。
二、提倡學生學習主體
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關鍵是由學習的主體學生來決定。只有學生學會了,才能算得上是效率的提高,教師的講授不是占主要的。因此,教學中要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的觀念和做法,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教師的角色是當好組織者、引導者和點撥者,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和觀點。還可以利用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
趣味性以及對學困生給予積極地鼓勵和關愛,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三、聯系生活實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到實踐中去,體驗生活,走進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作為數學教師,要從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搜取他們感興趣的素材營造情境,讓所學的知識能夠去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這樣就會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提高教學效率自然就會水到渠成了。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涉及很多方面,其方法也是很多的,它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利用更好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然就會使數學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一、當下小學數學課堂現狀
(一)課堂主導角色顛倒
傳統的課堂大多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負責聽并做一些記錄,這樣的教學方式早就已經不再適用,新課標的改革提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說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開展,當然課堂也不例外。雖然在新課標的影響下,已經有一部分的教師開始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努力將學生帶入到課堂中,但是并沒有完全落實,顯示課堂中還是有很多的教師主要以講課為主,對于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以及討論做的并不好;另一方面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的接受,主觀意識已經漸漸減弱了,短時間想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就需要教師利用多樣式的教學手段,帶動學生。
(二)學生參與度不強
大部分的學生長期接受中國傳統的教學,已經習慣了被動的接受,教師上課講什么就聽什么,已經潛移默化的丟失了一定主動思考的能力,在課堂上的參與能力就會相應降低,只是一味的聽老師的講解,沒有主動的配合教師進行數學知識的研究和討論,并且無法適應改革后教師的授課方式,導致課堂效率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成果也沒有明顯的體現。
二、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相?P措施
(一)提高教師計算機的使用能力
根據現在教育界的科技發展,應該提高教師使用計算機的能力,不僅能夠便利教師的工作,還能夠通過互聯網了解最近最新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案例。因此,學校應該對教師進行定期的計算機培訓,教給教師相對基礎能夠應用到教學中的計算機技術,教師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技術之后,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將知識點通過動畫或者聲音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學生的接受能力會更強,對于計算機提供的信息,學生的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并且大量節省了教師因為書寫板書所浪費的課堂時間,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有一定的幫助。
(二)情景式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
針對小學生,情景式的教學會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所有的孩子都對故事不可抗拒,講故事的形式不是只能應用到語文的教學中,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同樣可以使用,教師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問題,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并且調動學生主動思考。比如在講解小學數學中加法的章節時,教師可以這樣進行講解:在一片大森林中,小猴子是一個郵遞員,他負責幫助森林中的動物們進行遠距離的信息交換,一天小松鼠拖他給大象帶一封信,路過沼澤時鱷魚又讓小猴子幫忙分別給老虎和獅子各兩封信,小猴子現在身上一共有幾封信呢?這樣講故事的形式,可以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教學形式與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也相對契合。
(三)增強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
想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增強課堂的有效性,就應該想辦法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小學生的自制能力相對較差,經常會出現上課走神的情況,教師應該增加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互動多了學生的注意力就能夠得到很大的提高。主要的思想還是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課前與學生進行互動,簡單的課前互動不應該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相反教師的課前互動應該是與課堂內容有關的,比如可以根據最近的話題作為引導,盡量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遇到端午節就可以將運算中的主體換成粽子,生活性強且學生的代入感也很強;另外課堂上除了進行提問外,可以適當建立話題,讓學生們進行討論,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使用激勵機制調動學生參與度
激勵機制無論在那個階段的教育都是相對有效的,尤其對于小學生,教師的認可和獎勵對于學生積極性的提高是效率最高的方式。激勵機制的使用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口頭上的表揚,即對課堂表現好的學生當中進行表揚,不僅能夠使學生繼續保持踴躍回答的狀態,還能夠成功的調動其他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另一方面就是相對實際一點,進行簡單的實物獎勵,為學生準備一些學習生活中會用到的學習用品,同樣可以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
三、提高課堂有效率的意義
提高課堂有效性不僅能夠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更是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和自主創新意識。首先教育改革之后,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而且當下的教育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分數,現在講究的是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有效性,能夠相應帶動很多有益于小學生的舉動,比如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就是相應的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集中注意力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以及生活都有很多的好處;其次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就會為此做一定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增強了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并且能夠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并能夠在學習中逐漸總結經驗,創造出符合自己授課方式,并且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模式。
一、創設有趣的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妙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可見情境教學不只是掛在嘴上的言語,老師要在具體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置于情境,并在這個情境中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依次推進,學生不但能感受到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的妙用,而且通過如此輕松的學習氛圍,他們對所學的知識也有了興趣。如,學習“比例尺”一課時,我讓學生在地圖上體驗了一次環球之旅,讓他們先知道有比例尺這個知識點,并知道比例尺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比例尺靈活計算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和比例尺等等。所以,上課前我讓學生看了一張世界地圖,結合地圖告訴學生,我國不僅地域廣闊,而且歷史悠久。通過一張地圖我帶領學生了解了中國各個地方的風景名勝,學生在了解這些風景名勝的同時,也了解了比例尺這個知識點的神奇功用。
在教學中隨著新課程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課堂情境設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法或技巧。情境教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很適合小學生。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我們要精心設計更加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情境課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無限的妙用之處,從而愛上數學這門課。
二、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學習中態度也很重要,尤其是小學生,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是散漫的,沒有目標的,缺乏積極性的。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想方設法提高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不能在課堂上讓學生看著例題照貓畫虎,也不能只在老師的思維后面轉圈圈。我們通過游戲、設置疑問、巧設練習、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參與進來,動手動腦,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如,教大月、小月時,可讓學生拍手朗讀兒歌“七個大月心中裝,七前單數七后雙。二月是個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通過這樣有趣地記憶兒歌,大月、小月學生一定會牢記于心的,而且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學生不但不會感到疲勞、無趣,還會有積極的學習態度。
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多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課堂應該是一個問題頻出的課堂,不是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嗎?沒有問題的課堂,會讓學生陷入聽講的疲乏狀態,老師講什么他們聽什么,甚至不聽或者聽不懂也不無所謂。學生持這樣的學習態度是非常可怕的,也是我們在教學中所摒棄的。作為小學數學老師,為了讓學生能有效學習,我們一定要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進來,對老師拋出的“?”加以理解、思考。如,有一個老師在教“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時,他首先通過學生投票統計并提出問題:“喜歡籃球的有11人,喜歡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20人。但是這里有了新的問題,這20人里不是說個個都僅喜歡籃球或者足球,他們有的既喜歡足球,也喜歡籃球,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分類、歸納,分出第三類不同的學生,那就是除了喜歡籃球的,喜歡足球的,還有一類既喜歡籃球也喜歡足球。這樣的學習,不但進一步提高了學生讀圖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
四、合理運用多媒體,增加學生的認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