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村停車場建設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設計原則
1.1遵循節約型、生態型、可持續發展的綠化景觀建設理念。在植物選材上,以本土原生植物為主;充分利用植物特性,力爭做到綠化養護零投入。
1.2結合當地農業發展思路,以農業經濟作物作為主要景觀元素,展示本土特色,以最低的要素投入,獲取最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3通過綠化建設,打造一處具有生態綠化景觀成效的鄉村景觀,在當地鄉村寨新農村生態綠化景觀建設中起到示范作用。
2.規劃布局本次方案分為主入口、村委會大門前路旁綠化、停車場以及村委會院內景觀四個規劃片區
2.1主入口
該處是車輛從主干道進入咀咪哩村的路口,應具有鮮明的標識特點。路口原有現狀是一叢叢雜草,沒有明顯的道路指示,因此為突出該村的地理位置,在這個岔道的轉折處設置標識性景石一組,石上雕刻“咀咪哩村,新農村生態綠化景觀建設示范村點”字樣,石頭周圍自然式配置火棘、清香木、麥冬草、腎蕨等植物,形成清新、雅致的入口標識景觀。
2.2村委會門前及道路兩側綠化
由于原有大門前空曠單調,為營造一個良好的綠化景觀,建議在村委會大門兩側圍墻前砌筑花壇,種植矮籬搭配清香木球,以規則式布局手法營造簡潔、莊嚴且具現代感的景觀效果。大門前方的大道兩邊現有的綠地植被較雜亂,亟需改造。結合現狀及設計要求,對一些長勢良好的樹種進行保護,而對一些弱小長勢不好,雜亂的區域進行梳理清除。本片區采用兩種手法:方案一:采用自然式設計手法,錯落有致的搭配櫻桃樹、大樹楊梅等特色經濟作物,與原有板栗樹、黃連木、沙松、云南松等喬木巧妙融合。
以火棘、蕨類、地石榴等植物搭配自然置石,營造充滿野趣,清新雅致,獨具特色的鄉村景觀。方案二:采用規則式種植手法,保留沿路兩邊原有喬木,在空缺處整齊補種大樹楊梅,形成林蔭道,同時沿路地被植物選用地石榴。喬木后方規則式大色塊種植油菜花、向日葵等經濟作物,豐富景觀層次,營造鄉村特有的,熱烈、喜慶的豐收氛圍。
2.3停車場
村委會大門右側地塊較為平坦,平時辦事車輛就??吭诖?,但由于沒有合理規劃,車輛可以隨意??浚@得非常混亂。為使停車場規范化,在該區域內鋪設嵌草磚,列植規格統一的喬木如香樟分割車位,其中點植一株較大規格本土樹種———石楠作為主干喬木。沿停車場外側設置休憩坐凳。停車場的設置既方便來往辦事的人們,同時在平時也可作為附近居民們聊天、休憩的場所。
2.4村委會庭院景觀
進入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兩側的方形綠地,由于疏于管理綠地里植物雜草叢生,不符合辦公區景觀需求重新改造。在該綠地中選用當地樹種,以喬灌木自然式配置為主,植物選擇方面主要以滇樸、馬纓花、大樹楊梅、石楠、櫻花等有機結合,形成豐富的視覺景觀,其間點置自然置石與喬木、花灌木、地被植物搭配,形成較好的景觀層次感。院內辦公樓前花壇位于一面擋土墻上,斑駁的墻體與辦公樓建筑結合顯得尤為生硬、粗陋,為遮擋墻面,采取沿擋土墻邊緣砌筑石塊形成花池方式,花池中自然式種植花灌木及藤本植物,例如清香木,火棘,麥冬草,馬纓花,并在外側種植常春藤,形成垂吊景觀,軟化建筑線條。
辦公樓前小廣場一側的圍墻原是一列白色圍墻,顯得單調枯燥??紤]到當地的民族文化,在圍墻上設置了具有彝族風情的景窗,并在圍墻后方栽種葉子花,葉子花搖曳生姿若隱若現,既拓展了景觀視野,又大大豐富了院內的景觀效果,更重要的是彝族景窗的設計,突顯了當地的人文風情,打造了咀咪哩村獨特的景觀。為遮擋視線,優化景觀效果,延長圍墻至位于圍墻另一端的衛生間。衛生間前兩塊綠地由于面積較小,地塊傾斜可以種植地石榴、火棘、云南含笑等。小廣場后門的綠地區域,采用現有地貌,豐富植物配置,利用喬、灌木種植營造一片蔥蔥郁郁的森林式園林小景,其間設置園林步道與后門連通。
二、結語
(一)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共同繁榮的有效途徑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重慶銅梁縣城市居民收入不斷提高,閑暇時間逐漸增多,更多的人開始追求回歸自然的有質量的旅游休閑方式。銅梁縣土橋鎮生態濕地荷花園休閑農業旅游正是由此應運而生。它的出現有利于城鄉之間由傳統的相互排斥、對立關系轉變為融合、互補的關系。因此,休閑農業旅游正在逐步成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的有效途徑。
(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
銅梁縣土橋鎮生態濕地荷花園休閑農業的產品不同于傳統的農產品,它是一項結合土地、文化、旅游與服務的產品,其他產品無法替代。發展休閑農業旅游就能夠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范圍,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提高農業經營效益,最終提高農民收入。
(三)當地區位、產業、政策優勢協同并進的重要體現
銅梁縣土橋鎮生態濕地荷花園位于銅梁縣土橋鎮“萬畝蓮藕基地”內,距離縣城10km,距離主城60km,主城驅車1h即可到達;2015年,重慶外環高速公路(三環)將建成通車,屆時游客可以直接經由三環高速路直抵荷花園。荷花園以土橋鎮為核心,輻射周邊的南城街道、太平鎮、侶俸鎮以及大足的國梁鎮、雍溪鎮等地,形成大規模荷花蓮藕產業基地。銅梁縣委、縣政府于2012年出臺了《關于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按照“一城三區五朵花”的布局,建設一批旅游精品景區,全面提升鄉村旅游發展水平。荷花園作為“五朵花”之一,被政府列為重點發展對象。
二、銅梁縣生態濕地荷花園休閑農業發展中的問題
(一)規劃設計不周,基礎設施滯后
1.停車場位置選擇不合理。
目前,荷花園僅在距離接待中心1000m外建有一處臨時停車場,且停車場位置隱蔽,周邊沒有引導標識,游客很難發現。由于找不到停車場,很多駕車前來觀賞荷花的游客只能將車輛??吭诤苫▓@路邊,而該條道路設計僅為兩車道,游客車輛占用道路停放后嚴重影響附近交通秩序。
2.園內步道均未設置欄桿、警戒線,易引發人身安全事故。
旅游景區的安全問題應該被管理者當做頭等大事來抓,通過多次的觀察,發現萬畝荷花園內水塘遍布,人行步道蜿蜒其間,卻均未設置防護欄桿或拉隔離帶,雖不是深水塘,但對于很多前來玩耍的兒童來說,稍不留神便有可能跌入水塘釀成安全事故。
3.園內衛生設施缺乏,游客產生的垃圾易污染園內環境。
優美的環境是一個成熟精品景區的標志之一,作為銅梁縣重點打造的旅游精品景區,荷花園內目前沒有設置任何垃圾回收裝置,縱覽全園竟無一處垃圾箱或垃圾房,游客將果皮紙屑等垃圾隨意置于園內;同時,除臨時接待中心內有一簡易公共廁所外,再無其他公共廁所,游客很難找到該處,給園區內環境衛生問題埋下了隱患。
4.餐飲、休息場所配套滯后。
目前荷花園內可供游客休息的區域僅有幾座涼亭,在高峰時段很難滿足絕大部分游客的休息需求,游客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必然影響其心情及對整個園區的印象;同時,園區內也缺少必要的餐飲區域,游客只能在附近村莊的小賣部簡單就餐。
5.觀賞荷花品種相對單一。
荷花園雖號稱園內有觀賞性荷花百余種之多,但是根據實地考察發現,園內實際種植的荷花種類僅有一二十種,難以滿足高峰時段游客的觀賞需求。
6.引導標識缺失。
荷花園三面環山,進入荷花園要翻越數公里的山路,但是沿途并沒有設置醒目的引導牌供游客辨識方向,沒有到過荷花園的游客可能會因為迷路耽誤游覽時間。
(二)有效監管不夠,施工進展緩慢
荷花園從開工建設至今已經兩年多時間,但主體景區部分和接待中心仍在建設之中,建設施工進度明顯偏慢,而且存在建了又拆的重復建設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短時間內還很難形成有效的接待能力。由于園區開發者沒有對旅游資源進行論證規劃就匆忙上馬,建設中只重規模,不講質量,導致粗制濫造現象普遍存在。例如接待中心先建后拆再建,不僅浪費資源,而且耽誤工期,影響施工進度,還有多處已建橋梁受河水沖擊后出現垮塌。村一級領導和合作社成員未能充分發揮參與監督的職責,施工過程基本是建一步看一步,沒有形成責任問責機制,對于部分工程何時開工建設,何時完工驗收沒有專人負責,這也是導致工程進度緩慢的直接原因。
(三)日常維護不力,有利資源被閑置
政府花大力氣打造荷花園景區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通過發展休閑農業來刺激當地相關產業協同的發展,進而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但是,目前荷花園景區通過休閑農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幾乎為零,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卻無法形成有效的產出。整個荷花園每天至少需要數十名工人進行除草、荷花栽種、荷花移植等日常維護工作。園內目前栽種的荷花品種主要仍是觀賞性荷花,調查期間發現由于日常維護不到位,導致池內荷花大面積枯萎死亡,這些荷花還沒有發揮作用便已失去觀賞價值。作為當地未來經濟的重要支柱項目,荷花園目前仍處于完全開放狀態,任由游客觀賞,完全免費。游客是休閑農業收入來源的可靠保證,放棄對游客的限制,無異于賠本賺吆喝,得不償失。造成以上問題的關鍵還是經營者沒有組織更多人力,實施有效的營銷管理。這使大量原本應該創造經濟價值的資源處于閑置狀態,既加大了前期投入也浪費了時間。
三、銅梁縣生態濕地荷花園休閑農業發展對策
(一)全面規劃,完善基礎設施
1.合理建設停車場。
荷花園內目前有一處小學舊址,該學校已經被建設方購入并設置為臨時接待中心和辦公地點,舊址樓前有一片1000多平米的空地,建議將空地進行改造,去除雜草,重新劃線,設置為臨時停車場,保守估計該片空地至少能夠容納20~30輛車的日常停車需求,基本能滿足非高峰時期游客停車難的問題。
同時,在空地入口和入園沿途設置停車場指示牌,引導游客車輛進入停車場,避免車輛停放在路邊阻礙園區交通。
2.園內主干步道加裝欄桿或設置警戒線。
目前園內游客觀賞荷花地點主要集中于園區入口的一公里區域內,且經常有兒童穿梭其間,在游客集中區域加裝護欄,在非集中區域設置警戒線能夠對游客的人身安全起到保護作用。
3.增設衛生設施。
在步道兩側每隔100m設置一個垃圾分類回收裝置或簡易垃圾桶,在園區固定位置設置大型垃圾房,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同時聘請專職保潔人員維護園區內環境衛生。將現有學校舊址內廁所進行改造,并在園區入口及公廁附近安裝指示牌,引導游客,改善游客用廁條件。
4.加緊建設游客接待中心。
還要對現有臨時接待中心(即小學舊址)進行整修改造,在滿足游客休息、餐飲需求的同時為園區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5.增加不同種類荷花的種植。
增加層次感,避免游客審美疲勞。
6.在入口及沿途設置路標、指示牌。
引導游客及車輛,節約游客時間,增加游客數量。
(二)強化監管,加快施工進度
1.合理的施工進度。
制訂詳細、具有可操作性的項目進度計劃,避免人工、材料、設備的閑置浪費,靈活運用資金,統籌安排工程中的各項工作。園區內各類工程開工前,項目管理者要吸取其他地區荷花園區建設的經驗教訓,防止因為盲目趕工,導致施工質量問題和施工安全問題的出現,以及引起施工成本的增加。
2.科學的施工方法。
施工方案是保證工程進度能否實施的技術要求,施工方案不當,可能引起返工、工人操作不方便,工效降低。所以,在每項工作開工前項目管理者要編制合理、可行、方便的施工方案,并根據施工方案的要求,在每道工序開工前組織施工人員進行技術、安全要求討論,提前考慮施工中的難點、關鍵點、注意點,從而在施工過程中少走彎路,少出現返工現象。
3.有效的施工管理。
為實現項目的進度目標,應成立進度計劃管理部門,在施工過程中進行跟蹤管理。施工過程中,項目管理者首先抓安全管理,沒有安全,進度根本無法保證。所以項目管理者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把好安全關,成立安全責任小組,由項目負責人帶隊,項目安全員主要負責實施。在施工過程中,施工現場保證至少有一個安全員全程跟蹤監督,通過項目管理者的有效安全管理達到零傷亡、零事故。
(三)組織村民,參與營銷管理
首先,通過加緊建設接待中心,將園區內荷花觀賞、休閑娛樂、餐飲等連為一體,在解決游客基本需求的同時,改善園區盈利模式,扭虧為盈;接待中心內的服務人員可以就近招聘附近村民進行培訓,解決部分村民就業問題。其次,組織力量,加大宣傳力度。作為目前政府主推的王牌休閑農業項目,荷花園每日的游客數量仍然屈指可數。廣告宣傳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要組織力量在城區主要街道和媒體投放廣告,進一步借助新媒體擴大品牌效應。最后,發動周邊村民,招聘村民到荷花園工作,解決村民的二次就業問題,發揮村民的主觀能動性,消除其原有的抵觸情緒,化被動為主動。荷花園的建設需要他們的支持和配合,聚天時、地利、人和,盡早完成荷花園整體建設,為游客提供一處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四)加強管理,發揮政府功能
推動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健康發展,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引導與管理。作為銅梁縣土橋鎮政府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經營能力。
荷花園休閑農業雖然具有三級產業的服務性質,但大體上并沒有離開荷花蓮藕產銷活動的范疇。妥善應用蓮藕資源,是荷花園經營的基本生存條件,所以荷花園休閑農業仍應以蓮藕經營為主題,將荷花經營融入其中。
2.利用自然資源優化生態環境。
荷花園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與生態資源,但不應與環境保護相沖突,更不能因為要發展休閑農業而肆意破壞自然資源。由于中西部地區承擔了國內大多數造林和水土保持的任務,所以當地發展休閑農業必須經過妥善的規劃設計與經營管理,保障人類活動與環境維護的動態平衡,同時保障自然資源與生態體系均衡發展。
3.保護農民利益實現增產增收。
荷花園休閑農業經營需要考慮游客的需求,符合消費者取向,采取市場化的運作,其最終目的是提高農民收益,而不能僅僅為了增加旅游收益而損及農民長遠利益。
4.確立發展重點。
荷花園發展休閑農業,必須制訂保護農業生產用地、避免耕地流失的嚴格規定,防止由此而造成農業生產的減少;同時要正確處理發展休閑農業與搞好荷花蓮藕生產的關系,要從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合理安排休閑農業發展方向和重點。
5.樹立科學經營理念,加強內部管理。
在荷花園發展休閑農業,應以農業為基礎,以企業經營為手段,向休閑觀光者提供服務業的產品。為此,荷花園經營者應該對園區實行企業化科學管理,同時針對市場需求確立營銷策略,建立永續經營的理念,精心培育休閑農業長久品牌;注意強調資源特色,利用蓮藕產品的多樣性滿足人們豐收的喜悅;在經營內容上,應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發揮地方特色,形成多樣化、精致化、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四、結語
(云南財經大學現代設計藝術學院,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本文旨在通過對西南地區校園規劃及建筑設計進行解讀和分析,將學校建筑設計與當地文化及建筑的節能環保理念相結合,闡釋當地建筑文化對學校建筑設計的啟發與借鑒意義。創造普通但又具有地域特點、造價低廉、實用性強的學校建筑。最終,結合以上理念并以宣威市楊柳鄉龍坪子村當地的建筑特色和地域文化為主線進行構思和設計龍坪子村小學。
[
關鍵詞 ]鄉村教育;小學建筑;鄉土材料;地域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48
1項目概況
1.1方案背景
楊柳鄉龍坪子村小學是位于云南省與貴州省交界地帶上的一座小學,與云南省級文化名村可渡村毗鄰,同時也是滇黔兩省村落文化教育事業的一個縮影。近幾年來,學校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雨露,辦學水平不斷提高,教育水平逐年提高,辦學特色,素質教育有了新的突破,辦學思維有了新的升華。所以,對教育的硬件設施需求也迫不及待(見圖1)。
1.2方案提出的原因
一是,由于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加大,在農村教育方面的投入比重加大。二是,再加上近幾年全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也帶動了山區的經濟,當地政府對教育事業也投入許多。三是,現有的教學建筑老舊嚴重,已經不能滿足學校的教學需求了。
1.3項目意義及目的
此次項目設計的意義在于探索鄉土建筑、環保節能建筑,讓在農村的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具有當地地方特色,能夠體現當地地域文化,能夠舒適快樂學習的教學建筑。特別是在當代混凝土,鋼架建筑充斥的年代,人們更需要的是心靈的回歸,居住生活品質的提高。自然、綠色、環保、宜居的生活主題,已成為當下追求的新潮,當然公共建筑(學校)亦是如此。
本方案的最終目的是將龍平子村小學建設成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鄉村小學典范;讓家長放心;營造讓孩子們健康快樂的學習成長環境;探究當地地域環境、文化傳統、建筑特征。并且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的設計意義。
2調查與分析
2.1地點分析
楊柳鄉龍坪子村小學位于龍坪子村的東面,北面與貴州省隔河相望(可渡河)、南面緊靠自然山地,坐南朝北、東面是逐級下降的耕地,地勢較平緩、西面緊鄰居民區,交通方便。立體氣候突出,大部分屬溫帶氣候,海拔1700米以下的河谷區屬亞熱帶氣候。早晚溫差比較大,特別是冬季氣溫比較低(見圖2)。
龍坪子村小學整個用地地形相對平坦,略似一個水壺形。坐南朝北夾在兩山之間,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470米,最低海拔1480米,高差990米。
2.2現狀分析
學校規劃面積8560m2,學?,F在有632名在校學生,1到6年級每個年級2個班,還有3個班的幼兒教學班(大、中、?。?。在校老師15名,及一些后勤人員(注:在校生包括滇、黔學生)。
學?,F在有2棟老舊教學樓,1棟半新教師住宅樓、1棟半新一層的公共廁所、1棟新建一層的保衛室。一部分住校學生暫住老式的教學樓里,沒有食堂,沒有大的公共交流的室內空間、室外活動空間。如圖3所示,校園環境很簡單,主要是要預留建設空地來做綠化,且沒有和學生的學習生活結合起來,綠化面積也不夠。
2.3問題分析
學校的建筑老化破舊,且建筑功能已經不能滿足現有的學校規模;建筑沒有考慮環保節能設計;學校沒有統一的規劃設計,校園顯得有些雜亂;校園建筑只是照搬西方的建筑模式,沒有當地的地域文化特點;學生的室內外活動空間不足,沒有把學習和課外活動聯系起來。所以,在進行校園規劃時,我們認真分析當地的地域文化,合理利用地理環境,通過對景觀的最大化設計來提升校園環境。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充分研究項目的特殊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通過對建筑材料(回收磚瓦)的運用和結構(磚混結構)以及節能環保方面的設計來達到建筑的最優化。
3規劃方案設計
3.1規劃目標
建立人文校園:以龍坪子村小學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為校園精神的主軸,繼往開來,塑造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營造山地園林校園:節地為主要目標,配合地形,體現山地特點,營造園林校園,使校園環境品質得到極大提升,為師生提供舒適的校園學習交流場所。培養生態校園:合理布置功能分區,合理組織建筑布局形態,以優化的設計體現校園功能使用的便捷性。同時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運用先進節能技術,使建筑更加環保健康,使校園真正成為開放、包容的校園。學校規劃呈現的是對來自不同省份的學生的開放與包容姿態,對具有當地建筑文化特色保留、傳承,追溯歷史的文脈記憶。
3.2規劃原則
整體性原則:功能分區明確、合理,相互之間聯系方便;生態化原則:設計始終堅持節能與環保的綠色設計理念;開放性原則:以開放的原則促進教與學之間的交流,人與自然之間的交流、學校與社會之間的交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繼承與創新:設計應在繼承文脈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與時俱進;地域性原則:設計應延續龍坪子村的歷史文化,體現龍坪子村的地域特色,營造山地園林景觀特征。
3.3規劃理念
以“脈”相“承”,包容向上,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脈”是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文字,人類通過血脈繁衍生息,通過建筑,書籍、習俗等傳播文化?!懊}”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連接著中華文明的方方面面。通過當地的文化研究和發掘,我希望以“脈”為載體,以“承”為目標。達到包容向上的規劃愿景和獨具特點的建筑設計,也是對處于滇、黔交會處的龍坪子小學的一次全方位解讀(見圖4、圖5)。
3.4規劃結構分析
根據現代教育思想以及用地結構,形成“單環,兩軸、九片區、一核心”。“單環”單環主要是指整個校區的消防通道?!皟奢S”,一軸是以從入口到校區盡頭的文脈軸線,體現當地地方特色,另一軸是以南北的空中廊道為包容連接軸線,暗喻滇黔兩省通過可渡河聚集在此共同學習交流。“九片區”:是把各種不同功能區很明確的劃分開來?!耙缓诵摹笔且钥罩欣鹊赖淖x書亭為核心,把整個校區分為內院和外院,同時也把幼兒教學區和小學教學區劃分開來,既有聯系,又相互獨立(見圖6)。
3.5規劃功能分析
根據學校的功能構成的特點,結合用地形態,把次要功能區布置于整個校區的西側,主要功能區基本上和原來的位置不變??臻g形態上采用連廊的方式把各主要功能區聯系在一起,方便教學管理。在校區的各個節點中插入公共交流空間,這也符合當代以及未來學校對學生教育教學(與人交流)方面的要求。學校功能分區清晰,交通組織便利,合理利用地形高差組織景觀及建筑組群形成了較好的校園風貌(見圖7)。
3.6規劃道路分析
根據相關規范和實際使用要求,沿西側道路設置禮儀性出入口(主出入口),也便于形成完整的文脈軸線,在東側沿次要道路設置次出入口。方便疏散和來自不同方向的學生上課。同時,校園道路采用人車分流的形式,校園內人流道路流線,以讀書亭為核心聯系著各個功能分區,方便,明確、流暢。并預留停車場,停車場地分為生活停車場和工作停車場,這樣既方便又安全(見圖8)。
4建筑方案設計
4.1建筑設計概念
4.1.1概念來源“索橋”
這座索橋橫跨可渡河,連接著貴州省和云南省,當地許多貴州省的孩子們都是通過這座索橋來到云南省的龍坪子小學上課學習。這座索橋不僅僅是一個交通載體,它更多的是承載著滇、黔兩省人民的相互包容,團結、友愛的象征。
4.1.2概念抽象“絲帶”
絲帶柔順、細膩,而絲帶也是使人聯想到紐帶,紐帶又是“聯系”的另一種解讀。暗喻著滇、黔兩省學子有著某種千絲萬縷的關系。
4.1.3概念的延伸“團結、友愛、包容”
概念的延伸,綠色的絲帶代表健康,使人對健康的人生與生命的活力充滿無限希望;綠絲帶寓意愛心。在此項目中,絲帶又代表滇黔兩省人民團結,友愛、包容的寓意。
4.1.4概念的運用“橋堂”
“橋堂”的概念,是源自對當地地域文化有著特殊含義的索橋和項目的特點——學校項目而來的。用橋抽象而來的絲帶串聯著幾個主要的功能區,既方便而又符合項目特點。在項目中心地帶的讀書廊就很好地詮釋了橋、絲帶以及當地地域文化特征的關系(見圖9)。
4.2建筑空間組合分析
建筑空間組合分析如圖10所示。
4.3建筑空間功能及流線分析
建筑空間功能及流線分析如圖11所示。
5結論
隨著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呼聲日益漸高,鄉村學校建設的發展就顯得十分重要。龍坪子村是一個地處滇黔交界的地方,中間隔著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可渡河,素有“桃花溪水天上來,煙波浩渺可渡關”的美譽。本著以“脈”相“承”,包容向上為校園規劃理念,我們對龍坪子小學的規劃與建筑進行了方案設計,并努力將學校打造
圖11建筑空間功能及流線分析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成一個具有當地地域特色的鄉土公共教育建筑空間。同時,本文通過對西南地區的校園建筑規劃及設計進行解讀和分析,將學校建筑設計與當地文化及建筑的節能環保理念相結合,闡釋了當地建筑文化對學校建筑設計的啟發與借鑒意義。最終我們期望以宣威市楊柳鄉龍坪子村小學規劃建設為例能為我國鄉村小學設計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董文娟,趙小凡,張丹瑋.能效投融資研究[J].中國市場,2014(28).
[2]肖雯.淺談校園園林景觀設計中水景營造[J].中國市場,2014(46).
【關鍵字】濕地;生態
1 概述
1.1設計背景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地位于杭州城市西部,是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建設歷時多年。三期工程位于公園西部,規劃面積3.353平方公里。
三期采取“一帶(五常港)、兩片(東片、西片)”的規劃結構。東片強調生態修復、培育及與秋雪庵區塊的融合,西片強調民俗體驗,沿道路設置了四個體驗村落(包括濕地休閑體驗村、濕地民俗體驗村、濕地藝術體驗村、生態農莊體驗村)。
生態農莊體驗村范圍即本次設計的龍舌嘴工區范圍,位于三期南面,東臨五常港、南接五常大道,用地面積24.8公頃。
生態農莊體驗村通過村落的重建,體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建筑與自然的和諧,通過生態主題的強調,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熱,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莊。作為三期的主要入口之一,為游人提供相應的旅游配套服務。
1.2、現狀分析
本區塊以友誼東路為主軸深入地塊中心。道路兩側及各處陸地部分均建筑擁塞,建筑層數以三~四層為主,建筑風貌與西溪水鄉風韻不符,考慮拆遷重建。東側為建設完工的西溪名園居住區,小區有新建橋梁與本區塊連接。西側與東北面由河、塘、林、農田、農舍交錯拼接而成的生態空間,脈絡分明、開合有序、野趣橫生,具有西溪漁耕濕地的特色。
2 設計構思
2.1滿足上位規劃對本區塊定位,達到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中水利防洪、交通游線、服務功能設置等專項章節對本區塊的要求。
2.2體現濕地生態特色,塑造濕地風貌的場地空間,營建生態農莊體驗村落。
2.3根據本工區與周邊城市區塊關系,完善滿足區塊功能,包括為游人提供相應的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特色的標志性構筑物形成入口標志等。運用鄉土的、原生的、與歷史風貌吻合的處理方式,通過建筑、小品、場地等方面的體現對文脈的自然傳承。
3 總體布局
龍舌嘴工區總體上分成三個區塊,分別是入口服務區,生態村落區、生態展示區。
3.1入口服務區
包括集散場地、入口木構架、游船碼頭等內容。本區通過通過6米寬機動車道與五常大道連接。場地采用古舊石板透水型鋪裝,體現濕地特色。
入口構架采用木結構形式。構架上層屋檐取龍騰飛之勢,表現出一定的動感。木構架下層設置標識景墻,采用泥夯形式,墻面實貼濕地公園名稱。
場地北側為游船主碼頭。碼頭是三期水上游線重要一站,實現與公園其他景點的溝通。碼頭西側為后勤服務區,提供游船維修保養場地,滿足充電、停泊要求。
設計范圍線外設有市政地下人行通道出口,與五常大道南側游客集散中心連接。考慮沿魚塘設置游步道,溝通地下人行通道出口,引導游人進入園區。
入口區西側為保留魚塘農田,突出柿基、竹基、?;坝^特色。區塊南側為生態植被區。通過土方適當堆坡,減小道路交叉口對濕地園區的影響。植物群落采用密植形式,林下片植野生草本花卉,濕地叢生植物,體現濕地公園鄉野特色。
3.2生態村落區
區塊位于入口區北側,步行進入濕地公園的游客需穿越本村落。村落由6組生態建筑組成,總建筑面積9590平方米; 建筑占地7079平方米。建筑沿主園路自由式布局,并通過回廊、竹籬墻形成相對獨立的院落結構,體現濕地建筑幽靜的空間氛圍。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一層進行架空。建筑屋頂采用雙坡,外立面選用用木格柵裝飾。屋頂設置天窗,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村落為游客提供餐飲、休憩場所,滿足后勤配套服務要求。
3.3生態展示區
區塊位于北側用地,定位為生態、科普的展示區,包括生態展示中心、生態凈水池、生態農業展示三塊內容。本區塊基調保留西溪的柿基、?;?、竹基典型風貌,滿足濕地知識科普的要求。
3.3.1生態展示中心
規劃的訪客接待中心為一座半地下建筑,建筑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內部以濕地科普為主題,為游人提供各種服務。建筑采用覆土植草屋面形式,游客可登高欣賞濕地風光。
3.3.2生態凈水展示
生態凈水展示利用人工濕地技術凈化自然水體,改善水體水質,通過具有高差的三級沉淀池形式向游客展示生態凈水過程。
人工濕地周邊種植水生植物,并通過水體內魚類等生物途徑形成平衡的生態系統。水生植物選用水蓼、水燭、菖蒲、苦草群落、金魚藻、黑藻等,凈化水體,滿足生態凈水要求。
3.3.3生態農業展示
部分農田保留,開辟為經濟作物示范區,進行高效、節能、生態農業的展示,并提供參與性的農事活動,使游客體驗勞動的樂趣。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設施,產生電能用于農業生產。
4 專項設計
4.1 豎向設計
4.1.1遵從原有地形地貌特征,總體基調保持原有舒展開闊的地形特點。
4.1.2常水位標高按1.600米控制,排澇水位為2.200米,高水位按3.800米考慮。
4.1.3建筑室外地坪基本按原農居點建筑周邊標高,控制在3.800~3.900左右,建筑室內標高保持在4.300米以上。
4.1.4一級航道橋梁保持2.8米凈空,二級航道2.2米凈空,三級航道1.8米凈空(均按常水位計算)。
4.1.5入口服務區南側五常大道北側場地進行堆坡,以平衡溝通魚塘土方。同時配合喬植物造景圍合空間,形成南側入口良好環境背景。東側五常港西側也適當堆坡,采用密林形式屏蔽西溪名園小區環境。
4.1.6.生態展示區水質凈化展示是通過具有一定高差的凈化池沉淀過濾實現的,同時抬高的水位也可與建筑標高更好的結合。水位分別控制在2.600和3.600。
4.2 道路、停車場、駁坎、橋設計
4.2.1主路(電瓶車道)
設計考慮其路面寬度確定為4~4.5米,路面材料采用青石板與塊石相結合,局部根據環境條件采取橋架的形式,既豐富了路面的變化,又提供了五常港兩側的小動物交流的通道。路體的做法采用透水性的石粉或砂墊層。
4.2.2游覽步道
游覽步道分三級處理,因景因境確定其形式與寬度,應充分體現鄉土氣息與生態理念。較多的采取了透水性石板步道、砂石土路的處理方式,同時有選擇的保留維護一些現有的塘間土路。
游覽步道分三級布設。
一級步道寬度1.8米至3.6米,主要為東西向布置,溝通電瓶車道與相鄰水鄉村落、景觀節點。
二級步道寬0.9米至1.5米,主要設置在觀賞游覽區內部、水鄉村落內部,主要指組團內部的溝通。
三級步道寬度在0.6米至0.9米之間,為現有塘間小道的保留利用,應有選擇的組織一部分塘間小道加以日常維護,保持原汁原味的鄉土景觀。
4.2.3停車場
根據規劃,本區塊考慮200個停車位,用地面積為6000平方米。本方案中將停車場采取林蔭停車場形式。停車場考慮大客車停放。
4.2.4駁坎
場內大多地段應保持原有自然柿基、?;?、竹基駁坎的特色,拆除原石砌垂直岸,以自然坡或輔以生態駁岸的工程措施,在滿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滿足自然生態要求。
新開挖溝通水面根據原有魚塘岸線確定,使土方量達到經濟水平,同時避免對現有濕地環境的破壞。
采取的工程措施包括:
木樁自然岸:采用松木樁密排結合竹片的處理方法,用于主要航線需要加固處。
柳枝編制岸:用于一般加固處,通過柳枝的編織,達到護土固坡的作用。
老條石干砌岸:用于水鄉村落中與建筑、河埠頭銜接處。
4.2.5、橋
橋的形態設計突出原真性的表達,從現狀或整個西溪區域的原生橋梁中汲取設計語言,體現場地的原生性的表達,突出關于場地文脈延續性的立意。部分橋梁滿足通航要求,荷載滿足電瓶車通行要求。
4.3 植被保護與修復設計
在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三期詳細規劃中,對濕地植被生態修復作了深入詳盡的分析,提出了多種生態修復措施。
針對龍舌嘴工區的特點,在植被修復過程中,強調“鄉野、農耕”的特色,在保護好原有植被的同時,根據景點立意,補充鄉土樹木品種。對于農居拆遷留下的荒地,應采取群落式的種植方式,保持品種的多樣性,強調層次的豐富性。
1、五常大道綠化帶
強調抗污染樹種、滯塵力強的樹種。通過植物的搭配,協同原有漁塘,形成有別與一般城市道路綠帶的特色化的道路綠帶。本區塊主要樹種選擇有:香樟、櫸樹、水杉、銀杏、金鐘花、夾竹桃、石楠、苦櫧、杜英、早園竹、桂花、梔子、木槿等。
2、生態村落區
樹種選擇上突出與村落建筑相結合的品種運用。主要樹種選擇有:毛竹、紫竹、烏桕、青桐、香樟、桂花、櫸樹、無患子、黃山欒、楓楊、桑樹、榔榆、水杉、南川柳、銀葉柳、珊瑚樸、沙樸、喜樹、苦楝、杜英、桃樹、梅、木芙蓉等。
3、經濟作物示范區
鄉土經濟苗木果木的運用,如柿子、板栗、棗、桃、杏、果桃、果梅、石榴、楊梅、杜梨、向日葵、油菜花、櫻桃、無花果、葡萄、獼猴桃、銀杏、早園竹、拐棗、黃花菜等。
4 生態展示區
北側用地與濕地核心區銜接。在植被恢復上考慮與保留植被之間的融合,形成生態廊道,體現原有自然、野趣的綠化基調。適當補植招鳥的漿果類植物,如:火棘、山楂、女貞、香樟、四照花、小檗等。
水生植物綜合運用,包括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主要品種為浮萍、紫萍、金魚藻、苦草、水芹、慈姑、水蓑衣、荸薺、茭白、蘆葦等。選擇具有很好的形態水生植物成片種植,形成群落。如蘆葦群落、蘆竹群落、菰群落、荻群落、水蓼群落、水燭群落、菖蒲群落、黃花水龍群落、苦草群落、金魚藻群落、黑藻群落等,凈化水體,滿足生態凈水要求。
5 結語
本項目景觀設計通過對生態主題的強調,體現人與濕地環境的和諧,修復了具有濕地風貌的生態場地空間。在施工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部分設計內容進行了調整,但總體格局得以實現。相信隨著訪客中心的建成和周邊其他濕地村落的陸續開放,將有更多游客到訪公園,體驗生態濕地帶來的綠色希望。
參考文獻
[1] 陸健健 《濕地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我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內容,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2021年全省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工作要點。
一、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深度放開放寬城市落戶限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以城市存量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全面取消不合理落戶限制,實行基本條件準入制度。取消除武漢市外全省其他地區落戶限制,進一步降低武漢市落戶門檻,實行省內戶口遷移一地辦結機制。推動武漢市全面落實取消進城就業和居住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新生代農民工、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的人口等重點群體落戶限制條件,改進積分落戶辦法,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省公安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二)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非戶籍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與居住年限等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擴大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位供給,動態調整、合理調配教師編制數量,落實全國統一的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支持將實際居住的常住人口納入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范圍。做好社會保險關系轉移續接。積極對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異地就醫結算機制,基本實現異地就醫備案和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跨省通辦”。完善公租房保障制度,擴寬公租房房源籌集渠道,加大商品房配建籌集公租房力度。(省公安廳、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省衛健委、省委編辦、省醫保局、省住建廳、省發改委、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三)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技能。持續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等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支持企業特別是規模以上企業或吸納農民工較多企業開展崗前培訓、新型學徒制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并給予培訓補貼。結合促進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和承接產業轉移,開展崗前培訓、新型學徒制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結合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需求和承接產業轉移需要,大力開展針對性就業創業培訓。(省人社廳、省教育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四)健全配套政策體系。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切實維護好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農村“三權”市場化退出機制。探索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城市人口統計與數據質量評估機制。(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統計局、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二、提升城市圈和城市群承載能力
(五)大力發展三大城市群(圈)。積極落實長江中游城市群實施方案,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制定并實施“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系列政策體系,更好發揮武漢和襄陽、宜昌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武漢城市圈、襄十隨神城市群、宜荊荊恩城市群加快發展,建立常態化協調協商機制,強化產業體系協調合作,促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省委財經辦、省發改委、省經信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六)推進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以武漢、鄂州為核心區,加快武漢城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武漢城市圈城際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建設,支持武漢市域(郊)鐵路向周邊延伸,加快推進都市圈高速公路建設,推動武漢都市圈打造1小時通勤圈。優化綜合交通樞紐布局,建設一體化綜合客運樞紐,促進各類交通方式無縫接駁、便捷換乘。加快武漢樞紐直通線、武漢北站改造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長江新區建設等四大組團發展先行區,有序推動武漢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資源與圈內城市共建共享。(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教育廳、省衛健委、省文旅廳、中鐵武漢鐵路局集團、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三、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七)支持中心城市加快發展。支持武漢建設“五個中心”。進一步優化空間開發格局,合理控制中心城區建設強度和人口密度,提升中心城區功能,科學發展郊區衛星城。積極探索武漢超大城市治理方法。加快改造提升武漢“兩江四岸”,高標準推進武漢東湖高新區等重要片區建設。支持襄陽和宜昌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進一步提升能級。推進襄陽以汽車、裝備等領域為突破口,通過與十堰、隨州協同聯動,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取得實質進展。推動宜昌以綠色化工、生物醫藥等產業為重點,通過與荊州、荊門聯動,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取得實質進展。(省發改委、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八)加快推進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圍繞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產業培育等4大領域18項建設任務,實施縣城品質提升行動,有條件的地方按照小城市標準建設縣城。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積極推進“三百”戰略實施,打造一批高質量發展重點縣。加大對縣城的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統籌省級財政資金投入,引導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做好10個縣城城鎮化示范試點工作,建設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示范縣市。(省發改委、省經信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市州有關部門、相關縣(市)負責)
(九)推進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健康發展。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建立全省特色小鎮清單,強化正面引導和分類指導,統籌典型引路和負面警示,挖掘推廣我省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特色小鎮典型經驗。持續推進“擦亮小城鎮”建設美麗城鎮行動,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積極推進擴權強鎮,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鎮。(省發改委、省住建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體育局、省委編辦、市州有關部門、相關縣(市、區)負責)
四、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市
(十)有序解決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探索實施實物配租和租賃補貼并舉制度,加快構建以保障性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支持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以需定供籌建公租房,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解決困難群眾和農業轉移人口、新就業大學生等新市民住房問題,鼓勵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規范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完善長租房政策。(省住建廳、省發改委、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十一)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加快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加強數據資源實時共享和業務系統互聯互通,深化搭建公共資源感知設備,填補化工園區、重要場所以及自然災害易發區域的監控盲點,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支持城市健康高效運行和突發事件快速智能響應。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智能化升級,改造交通、公安和水電氣熱等重點領域終端系統。實施一批智慧城市示范項目。(省發改委、省經信廳、省公安廳、省住建廳、省應急廳、省交通運輸廳、省通信管理局、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十二)增強城市安全韌性。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院前急救體系、基層防控體系、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平臺等“4大體系、1個平臺”建設,加快補齊縣城公共衛生防控救治短板。提高平戰結合能力,確保改建新建的大型公共設施具備短期內改造為方艙醫院的條件。大力推進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改造河道、堤防、水庫等防洪設施,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模式,整治城市易澇積水區段。以“237”應急管理重大項目實施為重點,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加強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建立完善城市安全風險監測網,全面構建系統化、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確保突發事件科學高效處置。(省發改委、省衛健委、省應急廳、省住建廳、省水利廳、省自然資源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十三)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加快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終端處理設施。提高污水管網覆蓋率,增強污水管網收集能力,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理。分門別類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持續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完善醫療廢物和危險廢棄物處理設施。持續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加快城鄉綠化。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背街小巷等環境衛生死角整治,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和城市微型公園建設,推進縣市區“一場兩館”新建改建工程。(省住建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衛健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省體育局、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十四)優化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加快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和休閑綠道等城市慢行系統,優化城市路網結構,加大支路建設力度,開展綠色出行創建行動,大力推進武漢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合理規劃建設停車場,完善以配建停車場為主、公共停車場為輔、路側停車位為補充的停車設施體系,提升智能化水平。健全大型公共停車場充電設施。支持武漢、襄陽參加國家綠色出行示范城市創建。(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發改委、省自然資源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十五)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在舊城區有序推進以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城中村等“三老一村”改造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更新行動。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2021年新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601個。探索將老舊廠區和老舊街區改造成為雙創空間、新型產業空間、工業和文化旅游場地。改造提升步行街和特色商業街,打造城市消費名片。因地制宜將一批城中村改造成為城市社區或其他空間。(省住建廳、省發改委、省商務廳、省文旅廳、省自然資源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五、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十六)優化城市空間治理。編制完成省市縣三級國土空間規劃,有序推進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推進實用型村莊規劃編制。促進城鎮建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建立健全“畝產論英雄”綜合評價機制和“密度提升、挖潛增效”政策組合機制,全面推行增量投放與存量盤活利用相掛鉤。積極探索混合產業用地供給、分層開發、立體開發和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TOD)等模式。加強城市設計和城市風貌管控。(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省發改委、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十七)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合理設置街道、社區,對規模過大、過小或交叉過多不便管理服務的社區適當進行調整。提升社區網絡化管理服務水平。落實社區工作者“崗在網格、重在服務、責在連心”機制和網格樓棟包保責任。引導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區志愿者、駐地企業單位等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支持老舊小區引入市場化物業服務或推行社區托管、社會組織代管等方式,提高物業服務質量和標準化水平。(省民政廳、省住建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十八)改善城市治理方式。全面梳理城市治理風險清單,健全城市安全運行管理機制,建設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系統。強化資源整合,市設區不再設置單獨的“區長熱線”。建立市民舉報投訴“一號接收”“一口受理”平臺,在街道成立社會治理綜合執法機構。(省政務辦、省委政法委、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六、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十九)引導人才下鄉入鄉就業創業。研究制定人才加入鄉村實施細則和政策措施,允許符合條件的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經常居住地落戶并依法享有相關權益。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優化科技人才流動政策環境,鼓勵高校院所科技人員以離崗創業、兼職兼薪方式服務省內涉農企業創新發展。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導師隊伍,推進返鄉創業示范園建設,最大限度幫助企業吸納返鄉留鄉農民就業。加大對農民合作社理事長、骨干人員的培訓力度,培育更多農村實用人才和致富帶頭人。(省人社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發改委、省委財經辦、省科技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二十)深化土地住房制度改革。引導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允許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穩步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完善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轉、抵押、退出、收益、審批、監管等制度,探索農民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完成城中村改造和鄉村住房宅基地確權辦證,規范小產權房管理。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鼓勵采取自營、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省委財經辦、省農業農村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二十一)推動公共設施向鄉村延伸。統籌規劃城鄉供電供水供氣等市政設施建設,推動供水供氣等重要設施向城市郊區和規模較大的中心鎮延伸覆蓋。加強鄉村垃圾收儲轉運設施建設,實施城鄉統籌的垃圾收集處理。推進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完善鄉村公共交通體系,推進客運站改建遷建和功能提升。支持城郊承接城市專業市場和物流基地疏解,在縣鄉村合理布局冷鏈物流設施、配送投遞設施和農貿市場網絡,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入鄉通道。(省住建廳、省農業農村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發改委、省自然資源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二十二)大力發展鄉村產業。開展“千企興千村”活動,引導創業創新主體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推進重點產業、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培育一批休閑農業精品園區,創建一批休閑農業重點縣,推介一批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和美麗休閑鄉村,促進農村消費,引導城市居民下鄉消費。積極開發地方風味、民族特色、傳統工藝等資源,辦好農事節慶活動,打造一批農事節慶品牌。(省農業農村廳、省文旅廳、省發改委、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七、實施保障
一、指導思想
按照“精心組織、周密安排、落實責任、加強協調”的要求,圍繞“安全、秩序、質量、效益”四統一目標,倡導健康、文明、環保的旅游方式,營造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對旅游行業的監管,為廣大游客提供安全、健康、衛生、方便的旅游服務,讓來涉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舒心、游得歡心、娛得盡心,確保假日旅游市場繁榮有序,得到全要素全方位規范化服務和安全保障。
二、工作任務
(一)加強對旅游市場的安全管控??h公安局要做好景區周邊、鄉村旅游點社會治安綜合整治,及時處置涉旅案件。縣應急管理局要對旅游景區景點安全進行綜合檢查,消除隱患,做好應急救援工作,為假日旅游市場安全提供保障??h衛健局要做好景區景點常態化疫情防控監督檢查,指導重點景區和景點醫療救助工作??h市場監管局要做好旅游景區特種設備及各旅游點游樂設施的運營安全監管工作,對旅游設施設備有無手續、是否達標進行全面檢查,嚴防各類事故的發生??h交通運輸局負責對劉家村、劉家莊村等鄉村旅游點的水上游船設施進行監督檢查,確保配備救生衣、救生圈等必要的救生設備,保證游客安全。各鄉鎮及鄉村旅游重點村要強化安全警示、宣傳、引導,對景點服務人員加強安全知識和服務標準培訓,提升鄉村旅游點接待服務水平和安全意識。
(責任單位:縣公安局、縣應急管理局、縣衛健局、縣市場監管局、縣交通運輸局、各鄉鎮)
(二)加強對旅游沿線交通的管理。為確保旅游道路交通安全、有序、暢通,防止交通事故發生,縣交管部門要加大對旅游景區沿線道路、客運車輛的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和整治超速、超載、無證駕駛、酒后駕駛等各類交通違法行為,嚴查農用車違法載人等違法違規行為。同時,針對旅游沿線道路摩托車、農用車違法載人、行人隨意橫穿馬路等交通違法行為較為突出的村莊村落,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提高村民交通安全意識及防范交通事故的能力。特別要加大對井關線、圣福天路等重點旅游道路通行車輛的監督檢查和保暢力度,設置專人在容易形成人員聚集的道路口和鄉村旅游景點(重點是王金莊、劉家村、大洼村、莊子嶺、圣福天路),安排專人進行車輛疏導,提升車輛通行效率,避免擁堵和人員聚集,確保沿線車輛的暢通。
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各鄉鎮要對旅游道路沿線村莊占道搞基礎設施建設的現象進行制止,防止占道施工堵塞交通;要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與沿線施工單位進行溝通,建議施工單位在國慶節假日期間,大型車輛白天禁止上路通行,晚上恢復上路作業施工,保證旅游線路暢通,同時要求施工單位對場地周邊因車輛作業撒漏的渣土進行清理,時刻保持道路干凈。
(責任單位:縣交通運輸局、縣交警大隊、各鄉鎮)
(三)加強對旅游行業的管理。
縣文廣旅局要做好假日旅游市場宣傳營銷和咨詢服務工作。要暢通旅游投訴渠道,深入景區景點、涉旅企業,對游客投訴反映較突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反饋,做到旅游投訴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持續改善旅游服務綜合環境。
各旅游景區要以保障游客安全為目標,正確處理好安全生產與旅游效益的關系,嚴格落實企業法人安全生產責任制,并將安全生產的職責落實到具體崗位和人員,特別要嚴格落實負責人在崗帶班制度,及時處理各種突發事件。要研究制定具體的安全管理措施,制定應急救援預案,成立應急救援隊伍,配足配齊救援物資器材,搞好應急救援演練,科學應對各種突發事件;要認真統籌安排停車場地和服務人員,防止出現停車擁堵情況。
各旅行社要與游客簽訂規范的旅游合同,嚴禁租用或使用營運證件不全、車況不好的車輛;要提前做好和目的地景區的溝通協調,熟知景區政策,依規辦事,和景區工作人員共同做好游客接待、疏導等工作;嚴禁轉讓、出租、出借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嚴禁聘用未持有導游證人員從事旅游接待;嚴禁出現內部員工私自違規接團、倒買倒賣景區門票行為;嚴禁以任何方式在飯店、車站、景區、旅游交通要道等游客密集場所拉散客拼團。
縣消防大隊和各鄉鎮要加強對所轄區域的星級賓館、農家樂及民宿等旅游經營單位的消防安全檢查,確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暢通,確保消防設施設備齊全完好;縣市場監管局要進一步做好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防止食源性疾病和食物安全事件發生。
(責任單位:縣文廣旅局、縣消防大隊、縣市場監管局、各鄉鎮、各景區、各旅行社、各星級賓館)
(四)加強對鄉村旅游景點的管理。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各鄉鎮要建立健全節假日旅游管理工作機構,全面負責本鄉鎮鄉村旅游管理工作。要配備必要人員,加強對本鄉鎮鄉村旅游服務設施設備的清潔消毒和日常維護,如旅游廁所、旅游驛站、停車場、旅游道路等。要確保本鄉鎮道路沿線和景點周邊的旅游廁所正常開放、干凈整潔,各鄉村旅游重點村要在節假日期間安排專人做好交通疏導引導工作,在村委會院內或適宜的地方劃定臨時停車位,解決節假日游客高峰停車難、停車位不足等問題。在鄉村旅游景點要增設服務人員,建立固定的游客服務中心,安排專人值守,為參觀游客提供咨詢服務,指導游客有序參觀、游玩,實現有序游覽的環境和氛圍。要配合交管部門,設置專人在容易形成人員聚集的鄉村道路和鄉村旅游景點做好疏通疏導指引工作,避免擁堵和人員聚集。
(責任單位:各鄉鎮)
(五)加強對民宿、飯店、旅游購物點的管理。由市場監管部門牽頭,公安、旅游及各旅游重點村所在鄉鎮等部門配合,加大對景區內及景區周邊商戶的檢查力度,查處無證照經營旅游業務的單位或個人;對不正當競爭、制假售假、虛假廣告、亂設攤點、強買強賣等問題進行綜合整治;嚴厲打擊存在安全問題的民宿、飯店、旅游購物點等不法經營單位和個人,重點查處旅游商品售賣點商品隨意漲價,不落實明碼標價和價格公示制度等行為。
(責任單位:縣市場監管局、縣公安局、縣文廣旅局、各鄉鎮)
(六)加強對旅游道路沿線環境的提升。在主要旅游道路沿線,大力推進沿線鄉村環境整治,對鄉村環境進行凈化、綠化、美化,提升村容村貌,為游客營造舒適、潔凈的鄉村環境。
(責任單位:農業農村局)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視、明確責任。規范節假日旅游市場秩序是保證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是直接影響旅游服務質量和游客權益的重要保障。各責任單位要站在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充分認識節假日旅游市場秩序穩定工作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扎實做好節假日期間旅游行業的監督檢查,確保國慶假日期間我縣旅游市場穩定、繁榮。
現印發給你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年市鄉村容貌與街道景觀整治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
制定年全市鄉村容貌與街道景觀整治實施方案。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城鎮建設三年上水平的總體工作部署和對鄉村容貌整治與景觀建設工作的具體要求。
一、總體要求
以治臟治亂為重點,緊緊圍繞省市城鎮建設三年上水平的工作部署。以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鄉村管理突出問題為突破口,綜合整治與專項治理、專業整治與社會治理、集中整治與長效管理相結合,進一步鞏固擴大鄉村改造建設效果,大力營造“干凈、有序、整潔、優美”鄉村容貌與景觀環境,全面提升鄉村管理服務水平。
二、目標任務
(一)鄉村容貌整治重點抓好五大專項治理行動。
1.環境衛生專項治理行動。一是組織開展三次集中大清理戰役。4月開展迎“五一”春季大清理戰役。9月開展迎“十一”秋季大清理戰役。集中大清理活動要進行周密安排,動員全社會力量,全民參戰,全面清除道路、河道、集貿市場、施工工地、居民小區、城鄉結合部、鐵路沿線等部位的各類積存垃圾、渣土、廢棄物,對市政、環衛等公共設施進行全面清洗,完全消滅衛生死角。二是提升專業環衛工作規范和效能。對清掃、保潔、清運、清掏等環衛作業進行科學合理組織和調度,認真執行環衛作業工作規范。對城區主次干道、繁華地區和重點部位增加作業班次,做到一掃兩保。主次干道機械化清掃率達到45%以上,主次干道做到16小時保潔,重點區域(嚴管區域)做到24小時保潔。加強垃圾收集、清運管理,做到垃圾密閉收集運輸、日產日清,清運率達到100%市區內拆遷工程發生的垃圾,要隨拆隨清,并在拆遷結束一周內清理干凈。加強對小街巷環衛工作的組織管理,建立經費保證機制,落實清掃、保潔、清運責任制,實現常態化管理。三是加強環衛設施建設和管理。依照《城鎮環境衛生設施設置規范》要求,設置公共廁所、垃圾轉運站、垃圾箱和果皮箱,加強日常維護管理,堅持設施完好、干凈整潔。四是健全和完善環境衛生責任區制度。依照“全覆蓋、無盲區、無縫隙”要求,嚴格劃定責任區域,將責任范圍、規范和要求落實到專業部門、街道辦事處、小區物業、企事業單位,簽訂責任狀。對沿街商戶、單位全部實行“門前三包”管理,落實監管措施,加大宣傳教育和行政處罰力度。五是建立長效監督考核機制。依照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和標準,制定市對區、區對各責任單位的分級考核方法,明確獎懲措施,定期檢查考核。
2.戶外廣告專項治理行動。一是組織城管、規劃、工商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無審批手續擅自設立戶外廣告的一律依法予以撤除,有審批手續但不符合規范的限期整改,逾期不自行整改的依法組織撤除。二是組織專業和社會力量對各類小廣告進行集中全面清除,落實責任制,建立健全小廣告日常清除機制。三是各級公安、城管、通訊等部門要協同配合,繼續深入開展專項打擊行動,嚴厲查處違法張貼、張掛、噴涂、沿街散發小廣告行為。四是制定鄉村戶外廣告管理方法,明確管理責任、設置規范和審批程序,嚴格審批管理。
3.集貿市場專項治理行動。一是加快封閉性便民市場建設。及時清除垃圾雜物,確保市場內環境衛生。市場管理單位要加強對市場出入口及周邊的環境管理,保證出入口干凈、衛生、整潔和暢通,防止市場外溢。二是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適當批準設置早夜市和占道經營市場,但要加強監管,限定經營時間和地段,落實經營者的市容環境衛生自律責任,落實市場主體的行政管理責任,落實城管隊伍的執法監管責任。所有經批準臨時保存的占路市場必需設置垃圾容器等環衛設施,專人保潔,垃圾及時清運,堅持環境衛生。三是組織城管、工商、環保、公安等有關部門聯合執法,開展規范露天燒烤、取締馬路工廠的專項執法行動。四是加強城管執法日常管控,把管控責任落實到執法機構和具體人員,加強日常巡查和管理,對違法違規問題及時進行教育糾正和處罰。
4.施工現場專項治理行動。一是對各類施工工地進行登記摸排。落實監管單位、責任和措施,告知建設和施工單位義務和標準,建立長效督導檢查機制。二是完善建筑垃圾傾倒、運輸、消納等處置活動的管理方法,嚴格審批管理。三是組織城管執法、住建、規劃、市政公用、環保、公安、交通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嚴厲查處不按規定設置圍擋、出入口不硬化、揚塵噪音污染、無建筑垃圾處置核準審批手續、不按規定時間和地點傾倒建筑垃圾、道路遺撒等違法違規行為。
5.交通環境專項治理行動。一是對主次干道兩側違法建筑、構筑物、違章棚亭和各類非法占路設施進行撤除。清理各種出店經營。根據實際,編制規劃,適當路段合理設置停車泊位。三是加強停車場管理,不準超范圍、超時限停放車輛,堅持停車場干凈整潔。四是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嚴厲查處車輛亂停亂放問題。
(二)街道景觀整治重點抓好三項工程。
1.街道景觀新整治工程。將沒有進行過改造整治的主次干道全部納入改造整治范圍。
沿街樓體和墻體進行清洗粉刷,整治內容:對違、臨、陋建筑進行撤除和改造。臨街建筑物外掛設施進行隱蔽和規范化處置。對沿街違規廣告全部撤除,店鋪牌匾統一規范設置,治理亂貼亂畫亂掛,清除小廣告。對各類架空線纜統一規整,杜絕空中“蜘蛛網”治理占道經營、店外經營,規范五小攤點設置。落實清掃保潔和清運責任制,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實現環境衛生常態化管理。道路兩側公交站亭、站牌、宣傳欄、垃圾箱、果皮箱等設施齊全、整潔、設置規范。各類交通標識、標線、信號燈、路名牌、指示牌等設施齊全、規范,車輛有序停放。依照專項規劃要求,完成年度街景綠化、亮化任務。
整治規范:符合《市城區主要街道景觀環境綜合整治技術導則》相關要求。
2.街道景觀升級更新工程。對已經改造整治過的重點區域、重要節點鄉村街道景觀進行系統性、高標準升級更新。年市中心城區重點進行5條重要街道的升級更新。
對重點區域、重要節點完善街景規劃設計,升級更新的內容:圍繞綠、亮、美。對應撤除的違臨陋建筑和設施全部撤除到位,對沿街既有建筑實施“穿衣戴帽換服裝”改造,對架空線纜統一規整,提升戶外廣告牌匾品質,增添雕塑、亭廊等節點,提升綠化、亮化水平。
高標準規劃、高標準設計、高標準實施,升級更新的規范:依照《市城區主要街道景觀環境綜合整治技術導則》要求。打造市級示范樣板街,參與省“十佳景觀大道”評選。
參與市“十佳樣板街”評選活動。其他各縣區都要確定1條升級更新的主要街道為示范樣板街。
(三)小街巷整治建設工程。
整治建設范圍:分三年對重點小街巷進行高標準整治。年市中心城區完成下列小街巷整治:
粉刷沿街建筑和墻體,整治內容:重點是撤除違法建筑和違章棚亭閣、占道臺階等設施。規范廣告牌匾設置,治理亂貼亂畫亂掛亂堆亂放,規整架空線纜,治理店外經營,規范馬路市場,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完善環衛設施等。
整治規范:符合《市城區主要街道景觀環境綜合整治技術導則》相關要求。
結合實際確定,其他各縣區街道景觀整治的具體范圍和項目由各縣區政府。報市景觀整治辦公室備案。
三、責任分工和時限要求
(一)責任分工。依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并做好與各縣區的協同配合。其中:規劃部門負責進行街道景觀規劃設計,提供色調、風格等相關要求。
(二)時限要求。全市鄉村容貌與街道景觀整治工作3月初啟動。完成工作動員和部署。4月底前要完成街道景觀規劃設計。5月底前完成節點和單體建筑改造設計。整治實施工作從4月初全面展開,9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務,10月底前完成市級考核驗收。
四、保證措施和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要建立行政首長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各部門分工負責的責任制。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和相關政策錯,細化目標任務,將任務分解落實到具體單位和人員,明確各項任務的責任分工,限定完成時限,嚴格獎懲,確保各項整治目標任務的如期完成。
(二)搞好規劃設計。做到先規劃后設計,先設計后施工,保證整治的品質和水平,防止返工浪費。各級政府要依照鄉村容貌整治與景觀建設的要求,搞好資金預算,落實資金來源,建立經費保證機制。
(三)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市級為主導、區級為主體、街道為基礎的鄉村管理體制和機制建設,健全鄉村管理基層網絡,明確各級管理職責和范圍,重視長效管理機制建設,健全精細化的各項管理制度,實施數字化鄉村管理新模式。年底前,市中心城區要完成數字化城管二期工程建設,拓展數字化城管和“12319便民熱線覆蓋范圍和服務功能,提高管理和服務效能。高新區、宣化區、下花園區、懷來縣、涿鹿縣、赤城縣、張北縣要完成數字化城管平臺建設并通過省級驗收。
關鍵詞:新線建設車站設備安裝工程 項目管理 策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Guangzhou subway in 2010 experienced Asian line of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and the new line six construction, will usher in another round of 2015, 2016 new construction peak. In the new round of the peak of construction, will be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fo line after line six section, two, seven lines first phase, the first phase of line nine, line thirteen, line four, a southern extension of paragraph, eight line northward, line fourteen, line twenty-one, knowledge city line line, in a short span of three years, the Guangzhou MTR 236 km length doubled. Faced with such a large construction tasks, new line construction of station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lanning become the be the first to bear the brunt task, do a good job of planning of new management, on the scale of new lin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ork has played a management thought of unified, guidance work smooth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 orderly developmen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engineering.
Keywords: new line construction, the station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 TU7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引言
廣州地鐵歷年以來的建設,工程的“關門工期”是固定不變、從不拖延的。而車站設備安裝工程前一手土建結構工程因拆遷、地質結構復雜等問題,其工期往往拖延,在“關門工期”不變的情況下,車站設備安裝工程工期只好壓縮。因此,工程管理策劃在具備工期短、專業多、技術難度高、環境因素復雜等因素的車站設備安裝工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指引著業主項目管理者順利開展工作。
一 工程項目概況信息的收集
地鐵新線線網建設遍布于廣州市的東南西北,每條線路貫穿的區域環境不同,有繁華的鬧市、各級機關單位所在地,也有鄉村小路、各城中村農民用地等。因此,在管理策劃中,工程項目概況信息收集是不可忽視的一環。工程項目概況信息內容包括:線路的規劃報建和征地拆遷的現狀;車站類型(如地下站等)及數量;線路的長度和涉及的區域;臨時場地的邊界條件、臨時場地的位置及大??;臨水臨電的接駁位置,容量大小和管徑尺寸;車站的附屬結構的完成情況,人員和設備、材料的進出及運輸通道;現場是否具備加工場地和場地的倉儲條件;車站的位置和周邊的物業;線路的概算等。
二 項目組的組織架構職責劃分及考核評估辦法
采取以“工程項目管理”為龍骨,以“管理工作模塊”為支撐的矩陣管理模式。通過設計要求的完善化、施工圖紙的標準化、管理程序的規范化、評估考核的全面化、常態化建立穩定的管理體系。根據車站設備安裝及裝修工程項目的組成,將項目管理全過程劃分為“前期工作”,“施工過程管理”,“后期工作”三個階段,共11個“管理工作模塊”。
(一)車站設備安裝工程項目管理架構及職責劃分
(二)各階段工作模塊劃分如下:
1、前期工作
1.1 工程前期工作模塊一:項目招標輸入
跟蹤招標設計概算的編制進度,控制招標限價。根據概算金額,組織業主團隊對分標模式進行討論確定,同時根據各個車站周邊及工程的特點,建立備選承包商的模型,并根據模型特點對既有的承包商庫進行刪選,最終確定備選承包商庫。
負責核查全線各車站周邊條件(地面場地面積及與市政道路的接駁情況、臨水、臨電、市政給排水接駁、市政交通接駁),組織業主團隊對施工的重難點及相應措施進行討論,反映在該項目的招標文件中。
1.2 工程前期工作模塊二:對外協調
參加與該線路有關的前期征地拆遷、管線遷改、借地補償等內容的會議,尤其是涉及到與各車站附近鄉村協調的會議,掌握車站設備安裝及裝修工程地面場地的面積、權屬、借地原狀、借地賠償等信息。負責與前期部、土建部協調車站施工地面場地、臨水臨電等問題。
與廣州市交委就該線路各車站周邊停車場、公交車站、自行車場等公共交通設施的施工場地、與地鐵工程的施工接口、施工工序等問題預先溝通,明確雙方的需求及工期目標。
跟蹤廣從路改造工程的方案審批進度,評估最終方案對于地鐵工程的影響及風險。
項目招標階段,負責與企業管理部、廣州市標辦、交易中心等單位進行協調溝通工作,重點關注開展招標工作的前提條件的收集、準入資質的確定及評標辦法的修改意見反饋等工作。
施工進場前負責牽頭與車站周邊村委、派出所、醫院等外單位的溝通、協調工作。
1.3 工程前期工作模塊三:前期設計管理
關鍵詞: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功能區劃;可持續發展;生態補償機制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Zhaoshan demonstration are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gionalized Zhaoshan demonstration area by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it makes Urban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Environment Planning into Xiangtan Zhaoshan Demonstration Area planning and set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e purpose of this is to find a way to promote a comprehensive,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Zhaoshan Demonstration Area.
Key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5-0084-03
1 前言
在國家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部署中,作為中部地區國家重點發展扶持的四大城市群之一,昭山示范區所在的長株潭城市群要為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縮小地區差距、實現東中西三大地帶區域協調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2007年12月,國家批準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而昭山在國務院批復的《長株潭城市群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中被確立為五大示范區之一。在如此強大的政策背景下,未來20年將是昭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建設將飛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將不斷加快,在這過程中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將成為實現長株潭城市群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保障。
2 示范區概況
昭山示范區地處長、株、潭三市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功能定位為長株潭三市的生態綠心,以生態建設和創意產業為主題,低密度、高品位、保護性開發,建設為國際化的生態產業園區。規劃范圍為昭山鄉、易家灣鎮。規劃區面積68km2,規劃建設用地控制在30km2以內,起步區10km2。
通過檢測表明,昭山示范區城鎮建設區的環境質量良好,除去個別天數環境質量未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外,大部分天數的空氣質量都達到了。但未達到二級標準的個別天數環境質量相當差,以至于SO2和PM10的年均值濃度都超過了國家年均值二級標準,急需改善。
近年來湘江流域昭山段水質情況良好,絕大多數污染物達標率都為百分百。但污染物總磷、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肥大腸菌群在2008年―2010年的達標率不到百分百,其中肥大腸菌群大大超過了年均值。影響了昭山段水環境質量。經對仰天湖、東風水庫進行水質評價,仰天湖和東風水庫水體均符合景觀娛樂要求,其中東風水庫水質達到II類水質,水質相對較好。營養化評價表明仰天湖、為富營養,東風水庫為中營養。
目前昭山示范區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生活固廢、工業固廢、建筑固廢、醫療固廢及其他類固廢。2010年昭山示范區生活垃圾日產量約為40萬噸。由于示范區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環境衛生設施嚴重缺乏,示范區內還未有垃圾處理廠。
3 規劃原則
3.1保護優先
示范片區應充分發揮位于長株潭“綠心”地區的生態環境優勢,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研究為基礎,全面推進資源的節約與合理利用,加強生態保護與管理,提高示范片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3.2統籌規劃,協調發展。
按照省環境保護規劃總體要求,制定和實施昭山示范區環境保護規劃,對示范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做出總體設計和分區控制方案,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分步實施,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3.3資源循環高效利用原則
遵循循環經濟原理,按照3R(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操作準則,進行產品、工藝的設計與改造,實行清潔生產,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完善廢物的循環利用和資源化再生體系,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3.4以人為本,分區控制,科學指導。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條件不同,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努力改善人居環境。
4 生態功能區劃
昭山示范區生態功能區劃包括三類四區,即以生態保育為目標的丘陵生態涵養功能區和河流生態涵養功能區,以生態控制為目標的城鎮生態控制功能區,以生態開發為目標的無公害農業基地和生態休閑旅游區。
4.1水域生態涵養功能區
范圍主要是湘江、仰天湖、東風水庫。
主要功能為確保水源涵養與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
4.2丘陵生態涵養功能區范圍主要包括東風水庫森林公園、昭山風景名勝區、虎形山景區、鳳形山景區玉屏峰、寨子嶺、龍谷嶺等森林地區以及交通、水域生態防護帶等。
主要功能為維護區域生態安全、保護生態景觀、生物多樣性、營養物質保持、小氣候調節、為長株潭城市群提供安全防護屏障。
4.3生態控制區
范圍主要包括昭山生態經濟區以及仰天湖區生態養生城。
主要功能為平衡人居環境與經濟發展、城鎮生態景觀、城鎮生態文化和人居健康環境,發展綠色工業、低碳產業。
4.4生態農村休閑旅游區
范圍包括馬鞍村生態休閑旅游區和馬鞍現代農業示范園
主要功能是平衡農村與城市經濟,發揮示范區內農業發展優勢,努力減少城鄉發展差距,帶動示范片區整體均衡發展。
5 生態環境建設
在本規劃范圍內,以湘江風光帶、區域內水系、過境鐵路、高速公路的防護林帶構成了覆蓋整個區域的生態網絡,連接區域內綠地板塊,同時與大型濕地、公園形成了楔形綠地滲入城區實現整個區域和諧共生。最終形成“一帶兩心五軸”的綠地景觀格局。
一帶:湘江風光帶。
兩心:昭山景觀核心、仰天湖生態核心。
五軸:三縱二橫生態交通視覺軸。
5.1 水系生態建設
5.1.1湘江風光帶生態建設
湘江生態經濟帶是長株潭城市群區域生態圈的核心生態軸線,在規劃區河道等水系兩側,結合防護、景觀和功能布局要求,利用局部開敞區域建設具有游憩功能的小型綠地,滿足城市市民日常游憩、休閑、健身要求。
5.1.2生態河道建設
區域慢行交通體系結合區域綠色走廊設置,在規劃中心區以直線線形為主,滿通通勤需求;在區域內,尤其是臨近濱水地區,以曲線線形為主,在滿足通行要求的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趣味。
5.1.3仰天湖生態建設
仰天湖區預防保護為核心,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和水環境治理,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實現污水達標排放,同時采取封禁治理等措施,加強植被的保護,營造以生態旅游為特色的綠色產業。
5.1.4東風水庫生態建設
東風水庫以發展綠色產業為核心,建設以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為特色的綠色產業,發展節水型高效農業,控制點源和面源污染,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5.2 丘陵生態建設
借景周邊豐富的山水自然資源,依山就勢,理水筑城。通過合理布局城鎮建設用地,確定不同山體地區的利用方式,通過梳理原有場地水系,強化城鎮生活的親水性與水濱空間的公共性,通過加強山體水系自身的合理保護與環境建設,提升城鎮山水景觀質量,打造長株潭綠心中的山水生態綠城。
5.2.1生態農業基地建設
以生態農業為技術保障,建設馬鞍現代農業示范園,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生態農業開發是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應運而生的,是將農業環保工作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轉化為現實經濟效益的一種形式和途徑。無公害農產品以生態農業以無公害農產品為市場載體,從而形成以產品開發帶動生態農業,以生態農業建設促產品開發的良性發展機制。
5.2.2生態休閑旅游
以促進生產業發展為重點,以壯大文化創意產業、信息與軟件業為核心,以生態物流、生態商貿、生態旅游建設為先導,以體制和機制創新為突破口,推動示范區現代、生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昭山是湖南歷史上著名的“ 瀟湘八景”之一,景名為“山市晴嵐”;推進灣塘體育休閑公園和虎形山鳳形山生態體育公園建設,建設趕鹿坡休閑山莊、馬鞍現代農業示范園,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建筑節能、智能建筑等技術和手段,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品質的生態宜居社區。昭山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水風光和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具有建成旅游度假勝地的有利自然條件。昭山與鳳形山、虎形山、仰天湖遙遙相望,利用仰天湖天然水體在湖中搭建全水晶玻璃體劇院,舉辦明星演唱會、音樂劇、文藝演出等。憑借鳳形山虎型山獨特的自然環境,發展以影視拍攝、動漫制作等為主題的創意產業,營造多樣的交流場所,打造中南地區乃至全國知名的影視拍攝制作基地和明星棲居地。以發展度假休閑旅游為主導,實現旅游產品結構由單純的觀光型向度假-觀光復合型轉化。
5.3 生態交通
5.3.1生態交通模式
建立生態化交通結構,以多中心和均衡組團結構促進“短出行”交通結構的形成,引導出行需求的就近達成,避免大量長距離通勤出行。
主要交通干道兩側規劃修建防護林帶,防護林帶以猴樟、杜英、銀杏、紫薇、大葉女貞、欒樹和杜仲等高碳匯樹種為主,同時輔以種植紅葉李、欒樹、無患子、櫸樹和樸樹等季相林樹種。
5.3.2昭山示范區道路生態防護帶
規劃沿京珠、上瑞高速公路建設防護林帶,京廣、武廣、城際鐵路建設防護林帶,其它一、二級公路每側控制范圍30-50m建設防護林帶。具體如下表:
5.3.3生態停車場
在規劃范圍內,布置5個生態停車場,確保整個區內停車場的服務范圍能覆蓋城鎮區域。生態停車場是指在露天停車場應用透氣、透水性鋪裝材料鋪設地面,并間隔栽植一定量的喬木等綠化植物,形成綠蔭覆蓋,將停車空間與園林綠化空間有機結合。
5.3.4生態消聲帶
嚴格控制交通噪聲,規劃范圍內對城鎮道路兩側建設綠色生態消聲帶,立交、鐵路處安裝吸聲屏,加強生活區域環境噪聲防治和管理,實現聲環境質量全面穩定達標,噪聲對居民生活的不利影響最小化。
6 生態補償機制
6.1生態補償機制原則
6.1.1統籌協調,共同發展。
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依據生態補償原理,支持昭山示范區水源地地區,昭山、虎形山、鳳形山和鄉村地區等重要生態環境功能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保護地區與受益地區的共同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6.1.2公平公正,權責一致。
遵循“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修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依據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逐步建立責權利相一致的規范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受益者,有責任向提供優良生態環境的地區和人們提供適當的經濟利益補償;對開發利用所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有責任修復生態環境,并對受損者作出適當的經濟賠償。
6.1.3循序漸進,逐步完善。
立足現實,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針對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進行重點突破。因地制宜選擇生態補償模式,不斷完善現有各項政策措施,逐步加大補償力度,由點到線到面,努力實現生態補償的制度化、規范化。
6.1.4多方并舉,合力推進。
既要堅持政府主導,努力增加公共財政對生態補償的投入,又要積極發揮公共財政的引導作用,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態補償方式,拓寬生態補償市場化、社會化運作的路子。
6.2 生態補償機制目標任務
用5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立起具有昭山示范區特色、滿足和諧社會和生態市建設需要、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生態補償機制。主要任務是:建立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積極有效、市場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生態補償運行機制;建立規范的生態補償資金投入、使用、管理與監督機制;建立職能清晰、權責明確的生態補償分級管理體制;建立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生態補償政策支撐體系。
6.3 生態補償機制途徑和措施
6.3.1加大財政對生態補償的支持力度
進一步調整優化昭山示范區的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持力度。示范區財政應逐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設立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加大生態補償的力度,重點支持飲用水源地湘江昭山段、東風水庫備用水源地、仰天湖、昭山、虎形山、鳳形山、各生態公園自然資源保護以及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等生態補償效益明顯的工作,生態補償資金的安排使用,應著重向這些重要生態環境功能區、水系源頭地區和自然保護區傾斜。
6.3.2開展各種資源費的生態補償
開展水、土地、礦產、森林、環境等各種資源費的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加大各種資源費使用中用于生態補償的比重,逐步實行統籌安排使用。根據資源費征收情況和生態補償需要情況,財政部門應與相關部分商定相關資源費納入生態補償專項資金的比例。
6.3.3建立健全組織領導保障體系
建立示范區各部門參與的組織領導保障體系。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作為建設和諧社會、推進生態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緊密結合本部門職能,從政策上、機制上積極探索實踐,逐步實現生態補償的制度化和規范化。要加強部門協調和區域協調,進一步整合資源、完善政策,統籌安排使用相關生態補償資金,切實發揮政策的積極效應,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要認真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充分發揮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的積極作用,促進生態補償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要積極借鑒國內外在生態補償方面的成功經驗,堅持改革創新,健全政策法規,完善管理體制,拓寬資金渠道,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7 結語
我們深刻的認識到,對于我國的區域發展而言,既要經濟發展,也要生態持續,區域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國具有強烈的現實需求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因此,研究生態建設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對于建設生態屏障,恢復生態平衡,保護生態安全,促進整體區域經濟的良性循環,區域生態產業結構的調整,借助于生態的自然之力達到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之墓地,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歐陽志云,鄭華,高吉喜,黃寶榮.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與生態功能區劃.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