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婦女保健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乳腺疾病 保健知識 農村婦女 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R1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14-0059-03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requirement of breast care
knowledge among the women in Lianhua Village in Jiading
WANG Mingwei, WU Linying, LI Qiang, ZHOU Hao
(Huating Tow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201816 Shanghai,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need of breast care knowledge among women in Lianhua village of Huating town in Jiading. Method: A descriptiv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women of 20 to 75 years old in Lianhua village with questionnaires, and the result was analyzed. Result: Five hundred-one women participated in the survey, and 409 (81.64%) women were in demand on breast care knowledge. The ways to gain the knowledge were diverse, and education from doctors was most preferred. Conclusion: Breast care knowledge among rural women is necessary. Doctors in rural communities should provide health care knowledge.
KEY WORDS breast disease; health care knowledge; rural women; questionnaire survey
近年來,乳腺疾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乳腺癌已經成為嚴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惡性腫瘤[1]。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積極的康復是提高生命質量、降低死亡率的關鍵環節[2]。乳腺保健知識的普及是做到乳腺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先決條件,能明顯提高檢出率[3]。為了解嘉定區華亭鎮聯華村婦女乳腺保健知識的需求,我們于2013年初進行了婦女乳腺保健需求調查,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嘉定區華亭鎮聯華村20~75歲的常住女性為調查對象。
1.2 方法
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①一般資料 包括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狀況、配偶的文化程度和職業、醫療保險情況和家庭收入等;②乳腺保健相關知識 包括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早期癥狀、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共15個問題,20個選項,每答對1項計1分,答錯者不計分,共20分。0~6分為很少了解,7~13分為部分了解,14~20分為比較了解;③乳腺保健知識需求。共發放問卷501份,回收有效問卷501份。
1.3 統計學方法
Epidata統計軟件錄入數據,SPSS軟件分析,主要統計學方法為一般性描述。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501名被調查者中年齡最小20歲,最大75歲,平均(49.51±8.65)歲;農民89人,工人193人,商業服務人員64人,公司職員81人,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30人,家務以及待業44人;大學及以上文化45人,高中或中專105人,初中209人,小學及以下142人。
2.2 乳腺保健知識知曉情況
501名調查對象平均得分為(9.83±4.22)分。其中很少了解的111人,占22.15%,部分了解的283人,占56.49%,比較了解的107人,占21.36%。對乳腺癌不僅發生在女性,知曉率為21.76%;對產后哺乳可減少乳腺疾病的發生,知曉率為26.55%;對激素類藥物可增加乳腺癌的風險,知曉率為6.79%。
2.3 以往乳腺保健健康宣教情況
501名被調查者中,接受過乳腺保健知識宣教的132人(26.35%),未接受過的369人(73.65%)。未接受者中,不知道去哪里學習的263人,占71.27%;看不懂宣傳資料的29人,占7.86%;認為沒必要的41人,占11.11%。
2.4 乳腺保健知識需求統計
2.4.1 對乳腺保健知識的需求程度
對乳腺保健知識,有強烈需求為410人,占81.64%;一般需要的49人,占9.78%;不需要的42人,占8.38%。
2.4.2 乳腺保健宣教的內容和形式
在409名有強烈需求的對象中,認為健康教育內容應以高危人群范圍和講授具體篩查方法為主;對乳腺保健知識宣教的途徑,69.69%認為醫務人員面對面的講解更易接受(表1)。
3 討論
3.1 農村女性尤為需要普及乳腺保健知識
本次調查的農村女性大部分無固定職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29.94%,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調查對象乳腺保健知識平均得分(9.83±4.22)分,認知水平總體較低。501名調查對象中,73.65%從未接受過乳腺保健知識的宣教,主要原因是不知去哪里學習。說明農村女性乳腺保健知識匱乏,農村地區乳腺保健宣教資源也較少,宣傳力度不夠,加上農村女性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增加了患乳腺疾病的風險。加強廣大農村婦女的乳腺病普查和健康教育,對乳腺癌的早發現、早治療,減少乳腺癌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4]。
3.2 健康教育方法和內容要適合農村特點
調查發現,有81.64%的女性有學習乳腺保健知識的強烈需求。學習內容的安排上,更希望了解哪些人屬于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對自查及其他預防措施需要知道如何去做,對乳腺癌的先兆癥狀需要詳細了解。說明農村女性對知識的學習更注重務實,要具有可操作性。
農村女性由于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而且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給學習帶來一定困難,乳腺保健知識普及有一定困難[5]。調查中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醫務人員、專題講座、電視/廣播/錄像位于前3位,農村女性更樂于接受有聲的知識宣教。文字資料希望是圖文并茂,一看就懂。因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舉辦一些互動性的健康教育活動,可將宣教內容制作成電視或錄像宣傳,通俗易懂,使廣大農村婦女更容易了解乳腺保健的相關知識,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
參考文獻
[1] 伍韶斌, 劉鵬熙. 自我檢查價值的再評估[J]. 中國癌癥雜志, 2003, 13(1): 72-74.
[2] 尚進, 康小玲. 乳腺疾病健康教育若干問題的探討[J]. 中國聯學倫理, 2003, 16(5): 42-43.
[3] 董燕. 6672例婦女乳腺普查結果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 2007, 4(19): 121.
[4] 林美娟, 張藝, 王彩麗, 等. 寶山區淞南鎮生活困難婦女及女職工乳腺及生殖道健康狀況分析[J]. 上海醫藥, 2012, 33(5): 29-32.
婦女由育齡過度到失去生殖機能的時期稱更年期。婦女在自然絕經前后,由于喪失卵巢功能而引起的一組癥狀稱為更年期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六個方面:月經紊亂;陣發性潮熱;心悸不適、心動過速或過緩,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發生率增高;外生殖器開始萎縮,易發生障礙;出現心情不愉快、易激動、失眠、多慮、抑郁等精神及心理癥狀;骨質疏松。以往認為更年期綜合征是不可避免的,除了雌激素替代以外似乎別無他法。
最近國外一些研究資料反復證實:用大豆制成的豆制品或者干黃豆對防治婦女更年期綜合征有特殊功效。
大豆中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金雀異黃素,它在結構上類似人體的雌二醇,能與雌激素受體結合,具有某些雌激素樣作用。雖然這種植物雌激素結合受體的能力比雌激素低175倍,活性僅為雌二醇的千分之一,但由于它在血液中的濃度比體內雌二醇要高1000倍,因此,當更年期體內雌激素銳減的時候,多吃些豆制品,使植物雌激素濃度提高,可以減少更年期綜合征的發生率。植物雌激素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類似雌激素,女性在絕經前冠心病的發生率低于同年齡的男性,但到了絕經后則逐漸上升,達到與男性相似的水平。原因是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失去了保護作用。植物雌激素可部分替代人體內源性雌激素,故大豆制品能減少絕經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此外,植物雌激素還能減少骨丟失,防治骨質疏松,避免反復骨折。
流行病學研究已顯示東亞地區婦女乳腺癌的發病率遠低于西方工業化國家,這種差異與東亞地區食用豆制品有一定關系。最近西澳大利亞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人尿中植物雌激素較高的人群乳腺癌的發病率較低。國外學者對生活在新加坡的中國女性進行了膳食與乳腺癌的病例對照研究,結果表明大豆對乳腺癌的發生有顯著預防作用,也可減少結腸癌的發生率。目前認為大豆中含有的金雀異黃素是一種很有潛力的癌癥化學預防劑,對大豆的抗癌作用給予很高評價。
由于大豆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及其他有益成分,可以減少更年期綜合征的癥狀,預防乳腺癌、結腸癌的發生,因而大豆及豆制品是更年期的最佳保健食品。
被告:向文姣,男。
被告:張光艷,女,系向文姣之妻。
第三人:黃永剛,男。
第三人:吳捷,女,系黃永剛之妻。
1997年10月17日晚,第三人吳捷臨產,住進原告婦幼保健院一病室二床。當晚23時35分,吳捷順產一女嬰,體重3200克。護士楊素芳按醫院規定給女嬰稱了體重,蓋了左足足印,填寫了分娩記錄單、手圈及胸牌(紅色)。此時,因其他病員輸液需要續藥,楊未按規定將寫有“1-2吳捷之女”的手圈及胸牌給吳捷的女嬰帶上,而是交給了吳的丈夫黃永剛。黃永剛收下手圈、胸牌但不知用途。10月18日早上7時5分,住原告二病室三床的被告張光艷也順產一女嬰,體重3000克。護士楊素芳按規定在分娩記錄單上蓋了女嬰左足足印,將寫有“2-3張光艷之女”的手圈戴在該女嬰的左手腕上,胸牌(紅色)放在女嬰的被褥上,由護士劉春勤將張光艷和女嬰送回病房。此前,劉春勤因張臨產時間較長,曾為張寫了一套內容不全的手圈、胸牌(藍色)放在嬰兒秤旁備用。劉在送走張后清理產房時,發現自己寫的手圈、胸牌未用,誤認為張分娩的女嬰沒戴,遂將手圈、胸牌內容填寫完整后,交給了被告張光艷,致使張分娩的女嬰有兩套手圈、胸牌。當日上午八時許,原告嬰護班護士張巧玲將吳捷的女嬰抱到嬰兒沐浴間放在保溫床上準備為其洗澡,因有他事,女嬰待浴。此時,原告護士劉華云也抱來張光艷的女嬰洗澡,將其也放在同一張嬰兒保溫床上,摘下了其被褥上的胸牌(藍色),導致床上的兩女嬰外觀上無明顯區別。劉先轉身到嬰兒洗澡桶處換水,然后回到保溫床前,又未按規定核對手圈,確認誰是張的女嬰,便憑主觀印象抱一女嬰,給其洗澡打針、穿好衣服后,將女嬰交給了站在門外等候的被告向文姣。此后,張巧玲給保溫床上的另一女嬰洗澡打針,也未按規定核對手圈,穿好衣服后,將女嬰交給了吳捷夫婦。10月19日,被告向文姣、張光艷攜女嬰出院回家,給其喂養的女嬰取名向雪梅。10月20日,第三人黃永剛、吳捷攜女嬰出院回家,給其喂養的女嬰取名黃琪。
10月21日上午,第三人黃永剛的母親在給女嬰洗澡時,發現其右臂上的手圈標記為“2-3張光艷之女”,遂對該女嬰是否為黃、吳親生產生懷疑。黃永剛等當即到原告處反映情況,原告即與張光艷夫婦聯系。張光艷稱自己喂養的女嬰也有手圈,但已丟失。原告為慎重起見,于10月22日委托襄樊市公安局對兩女嬰做足印鑒定。襄樊市公安局在提取兩女嬰的足印和分娩記錄單后,于10月27日以(襄)公刑技痕字第97088號《刑事科學技術鑒定書》作出鑒定結論:“襄樊市婦幼保健院吳捷分娩記錄單上足印是張光艷喂養的女嬰左足遺留,張光艷分娩記錄單上足印是吳捷喂養的女嬰左足遺留”。10月28日,原告將公安鑒定情況告訴被告向文姣,要求被告夫婦將其喂養的女嬰交還第三人夫婦。但被告向、張夫婦認為公安鑒定有假,不足為信,要求另做親子鑒定,原告同意。鑒于吳捷、張光艷均在產褥期行動不便,原告于11月4日請同濟醫科大學法醫學系兩位教授赴襄樊采取親子鑒定血樣。但被告向、張夫婦又以原告與同濟醫科大學關系密切,要求到上海或北京做親子鑒定為由,拒絕采血,致使同濟醫大只能對第三人黃永剛、吳捷夫婦及其喂養的女嬰采血。此后,同濟醫大作出97-W136號《法醫物證學鑒定書》,結論為:“被鑒定的女嬰(代稱136號)與黃永剛夫婦不是親生關系。”原告在要求被告交換女嬰無果的情況下,于1997年11月16日向襄樊市襄城區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將錯抱的女嬰交回,由其交還第三人夫婦,并由被告領回自己的親生女嬰。
被告向文姣、張光艷答辯稱:張光艷于1997年10月18日上午在原告處分娩一女嬰,原告醫護人員在其右手腕上系有“2-3張光艷之女”的手圈,腰部有一個“2-3張光艷之女”的藍牌,爾后將其抱出產房交給其外婆照料,其外婆通過仔細觀察認為女嬰與二被告相貌十分相像。同日上午,原告護士抱女嬰去洗澡,其外婆怕錯抱跟隨到嬰兒室始終觀看,洗澡后發現女嬰相貌特征沒有任何變化。10月20日,其外婆在家給女嬰洗澡時,女嬰右手腕上還有“2-3張光艷之女”的手圈。襄樊市公安局和同濟醫科大學的鑒定均是吃喝下的產物,不足為信。原告無視醫德,毫無根據地確認被告夫婦喂養的女嬰非其親生女兒,給被告夫婦及其女兒造成嚴重損害,據此,提出反訴,請求人民法院判令原告給付被告夫婦精神損失費3萬元,嬰兒名譽損失費2萬元,律師費1000元,誤工費6970元,交通費600元,打印費100元,共計57670元。
第三人黃永剛、吳捷述稱:1997年10月17日23時35分,吳捷在原告處順產一女嬰。10月21日上午在家給女嬰洗澡時,發現女嬰右臂上系有“2-3張光艷之女”的手圈,當即到原告處反映,要求查清事實。后經原告調查并委托有關機關鑒定,證實確系錯抱,故申請參加本案訴訟活動。1998年元月27日,應為第三人的親生女嬰在被告家中突然死亡,給第三人造成了嚴重經濟損失和精神痛苦,本案原、被告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請求人民法院判令原、被告賠償第三人小孩死亡補償費、安葬費17400元,經濟損失19245.74元,精神撫慰費15萬元,并相互承擔連帶責任。
審判襄城區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于1997年12月3日委托同濟醫科大學法醫學系對向文姣、張光艷及其喂養的女嬰作親子鑒定,并要求結合訴前該校該系兩位教授所作136號女嬰鑒定結論,證實兩女嬰是否錯抱。同濟醫大在對向文姣、張光艷及其喂養的女嬰采血后,于12月12日作出97-W145《法醫物證學鑒定書》,得出結論為:“送檢女嬰(代稱145號)不是向文姣、張光艷夫婦親生,結合97-W136號鑒定結果,認定97年12月3日送檢145號女嬰是黃永剛、吳捷夫婦的親生孩子,1997年11月4日送檢136號女嬰是向文姣、張光艷的親生孩子。”該院于12月13日將鑒定結果告知被告張光艷,張認為原告有意拆散其親生骨肉。該院在對被告多次做工作無效的情況下,于1998年元月20日作出民事判決書,判令被告向文姣、張光艷立即將其喂養的145號女嬰交還第三人黃永剛、吳捷,并領回136號女嬰。
元月22日判決書送達后,被告向文姣仍堅持孩子沒有抱錯,二被告向襄樊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同月27日(上訴期間)早上6時,由被告向文姣、張光艷喂養的145號女嬰突然死亡。襄城區人民法院聞訊后立即派員趕赴現場,同時要求公安機關立案審查,145號女嬰死亡原因。
該院為有利于查明145號女嬰死亡原因,經商得公安機關法醫同意,于1998年元月28日決定將該女嬰尸體送往襄樊市中心醫院太平間冷藏,截止4月23日,發生費用17000元(200元/日);為防止發生新的不測,于1998年2月5日,決定將第三人黃永剛、吳捷喂養的136號女嬰交由原告養護。1998年3月18日,襄樊市公安局法醫科和同濟醫科大學作出編號為98-F013《同濟醫科大學法醫病理學檢驗鑒定書》,結論認為:“‘向雪梅’因嬰兒猝死綜合癥引起死亡,悶熱是促進死亡發生的因素之一。”
1998年3月12日,襄樊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原判認定的事實在上訴期間發生變化為理由,裁定撤銷了襄城區人民法院的一審民事判決,發回重審。
襄城區人民法院經重審認為:襄樊市公安局1997年10月25日作出的(襄)公刑痕字第97088號《刑事科學技術鑒定書》和同濟醫科大學法醫學系97-W136號、97-W145號《法醫物證學鑒定書》,足以證明兩女嬰各自的親生關系。被告向文姣、張光艷主張‘向雪梅’為其所生,無事實依據,本院不予支持。發生親子分離是原告工作失誤所致,因此,原告應負過錯責任。被告在糾紛中,既不相信科學鑒定結論,又不尊重事實,拒絕交還第三人的親生女嬰,嚴重侵犯第三人的親子監護權。根據尸檢結論,被告喂養的女嬰死亡主要是自身生理原因,但造成促進死亡條件的悶熱與被告有關系,因此被告對女嬰死亡之后果應承擔一定責任。第三人由此遭受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原告和被告理應按照其各自過錯承擔相應民事責任。但第三人要求賠償吳捷懷孕期間的誤工費、營養費、醫療費,于法無據不予支持;第三人提出主張權利期間的誤工費,應以在原審和重審中參加訴訟必要時間按其工資標準計算,律師費應按本院支持其請求的數額比例計算,超出部分均不支持,誤餐費于法無據,不予支持;第三人提出的嬰兒死亡補償費、精神撫慰費,因二者同屬精神賠償性質,只擇其一適當賠償,超出部分不予支持;第三人提出的女嬰安葬費系參照《湖北省道路交通事故有關損害賠償的費用標準》,予以支持;第三人提出對136號女嬰的喂養費,因被告也對145號女嬰進行了喂養,其間喂養費用可以抵銷,超出時間的喂養費用,適當補償;第三人提出原、被告承擔連帶責任,因二者之間主觀上不存在共同過錯,尚不能構成民法上的共同侵權,故不予支持。原告主張被告立即領回親生女嬰,并承擔養護其親生女嬰的費用,于法有據,予以支持;原告主張被告承擔鑒定費用,因未舉證,不予支持。被告在重審中經本院二次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其反訴按撤訴處理。此外,經本院決定,為查明145號女嬰死亡原因在市中心醫院發生的冷藏費用,因被告存在一定的過錯行為,故該項費用應由被告和原告分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八條第二款、第九十三條、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七)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之規定,該院于1998年4月20日作出如下判決:
一、現由原告婦幼保健院養護的第136號女嬰(起名黃琪)系被告向文姣和張光艷親生;已于1998年元月27日死亡的第145號女嬰(起名向雪梅)系第三人黃永剛和吳捷親生。
二、被告向文姣、張光艷賠償第三人黃永剛、吳捷下列費用:參加訴訟主張權利發生的交通費184元、文印費247元、誤工費362元、律師費1110元;對第136號女嬰的喂養費300元,對第146號女嬰尸體處理的安葬費3000元,精神撫慰費2萬元,共計25203元。
三、原告婦幼保健院賠償第三人黃永剛、吳捷因醫療差錯發生的精神撫慰費1萬元。
四、被告向文姣、張光艷賠償原告婦幼保健院因養護其親生女嬰的費用8304.62元;并立即從原告處抱回自己的親生女嬰,履行應盡監護職責,否則繼續承擔原告為此發生的實際費用。
五、在市中心醫院發生的第145號女嬰尸體冷藏費17000元,由被告向文姣、張光艷承擔10200元;原告婦幼保健院承擔6800元。原告婦幼保健院負責結算。
六、駁回原告婦幼保健院,第三人黃永剛、吳捷其他訴訟請求。
評析這是一起因原告工作失誤,導致被告和第三人的親生女嬰被錯抱;因被告固執己見,導致原告和第三人實際損失不斷擴大而發生的確認親子關系、侵權損害賠償糾紛案。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本案發生后,原告采取積極措施,力爭挽回損失。被告不相信科學,不接受勸說,拒絕交還第三人的親生女嬰,嚴重侵犯了第三人的親子監護權。由此造成的實際損失,理應由被告按其過錯承擔主要賠償責任。對第三人提出的精神賠償數額的確定,在目前尚無明確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只能根據本案侵權行為的性質、情節、后果,參照同類案件的撫慰標準作出判定。值得指出的是,被告原本也是一名受害者,同樣享有國家法律賦予的親子監護權,終因其采取不正當的態度和方法,導致權利和義務關系轉化,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其教訓實在值得認真吸取。
責任編輯按:
前一案和本案的基本事實是相同的,即由于醫院方面的工作差錯,造成先后出生的嬰兒被錯誤地交給了非親生父母帶回撫養,都涉及醫院、兩個嬰兒的各自親生父母三方當事人,而且也都需要通過親子鑒定等有關方法來作排除否定和同一肯定確認。所不同的是,除了具體情節和發展不同以外,具有重要法律意義的不同之處,在于三方當事人在兩個案件中的訴訟地位完全不同:前案是發現錯誤的夫婦以醫院為被告,另一對夫婦以有部分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身份參加到該訴訟中來;本案是發生工作差錯的醫院為原告,其在確認抱錯了嬰兒的夫婦并要求該夫婦換回自己的親子未果情況下,以該夫婦為被告,而另一對抱錯了嬰兒的夫婦則作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到該訴訟中來。
這種不同,首先反映的是兩案原告各自依據的請求權基礎問題。醫院和產婦入院分娩所產生的法律關系,在兩案中沒有什么不同,均為分娩服務合同關系,醫院方都負有同樣的義務即保證母親與親子一致,不與他人親子混淆。現醫院因工作差錯,造成產婦抱回的嬰兒不是親子,從合同性質上看,即為醫院違約,未為正確“給付”(借用該語)。因此,兩案中抱錯嬰兒的該兩對夫婦,均對醫院享有為“正確給付”的請求權和違約賠償請求權。前案原告夫婦以醫院為被告,依據的就是這種請求權。而本案醫院作為原告,不可能依據這種“正確給付”請求權基礎,因為其負有“正確給付”的義務,反為了“錯誤給付”,應是被請求對象,似乎其沒有請求權基礎。從合同關系上看,負給付義務的一方確有正確給付之義務,而享有受領權利的一方事實上也有正確受領的義務,并在給付方糾正其錯誤給付時負有交回錯誤給付標的物的義務。為錯誤給付的一方要求收回錯誤給付的標的物時,具有補救給付的性質,可視為是一種合同履行上的特殊權利。因此,本案醫院作為原告,以其中一對錯抱嬰兒的夫婦為被告,事實上就具有雙重性質,即請求補救給付和返還錯誤給付,為特殊事實產生的一種特殊請求權。從民事行為的角度看,行為人在發現其民事行為有瑕疵時,可以向相對人行使撤銷權或變更權,以對民事行為進行補正或救濟。本案醫院作為原告的請求權基礎也可以是這種撤銷權或變更權。
【關鍵詞】農村婦女保健
我國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民在我國的人口比例中占到了56%。【1】農村婦女的健康問題直接影響到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腳步,和諧社會的構建,以及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任務。
1.分析:農村婦女衛生保健所存在的問題
1.1農村婦女自我保健意識淡漠,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農村婦女保健意識淡漠,不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只要感覺不病不痛就不愿上醫院,尤其是對婦科病檢查很不在意;有些農村婦女對自身表現出來的癥狀不予理睬,認為無關緊要,小題大做。
1.2農村婦女保健知識缺乏
近年來,盡管一些醫療機構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對衛生保健知識做了不少宣傳,但是宣傳內容不實事求是,夸大其詞,讓本來就衛生保健知識貧乏的農村婦女真偽難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婦女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并且農村婦女獲取科學衛生保健知識的渠道不多,加之,存在羞澀思想,許多婦女不敢或不好意思公開學習和了解婦科方面的知識,多方原因導致農村婦女這方面知識貧乏,由于缺乏必要的衛生保健知識,農村婦女衛生習慣較差。
1.3家庭經濟狀況差
因經濟條件限制,意識落后等原因,相當一部分農村婦女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不去體檢一次,也不愿意尋醫問藥,不去咨詢請教,自己默默承受著病痛,致使小病釀成大病,盡管政府全面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政策,解決老百姓看不起病,看病難等問題,但這些政策僅限于需住院治療的大病,對于一般婦科疾病仍不適用。
1.4農村婦女觀念守舊
觀念守舊是農村婦女婦科疾病不能及時發現的一個主要因素,一方面相當一部分農村婦女認為丈夫和孩子是家中的頂梁柱和希望,為他們花錢是理所應當,卻舍不得為自己花錢,身體不舒服忍一忍就行,沒必要去看醫生;另一方面,部分農村婦女認為,去醫院看婦科病不愿讓別人知道,感覺比較害羞,因此不愿意去醫院看病致使小病拖成大病。
2.意見和建議
農村婦女保健水平高低直接反映全民族的保健水平和整個國家社會文明進步程度。因此提高農村婦女的自我保健意識,提高她們的健康水平是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為此,經過認證分析討論,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2.1首先,政府要建立有效的農村婦女婦科常見病普查制度。政府行為的導向性對于改變提高農村婦女的保健意識意義重大。因為婦女健康直接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提高一個地區婦女群體的健康水平直接關系到提高該地區人口質量和農村勞動力的保證。提高婦女健康水平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農村婦女婦科常見病普查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出臺相關政策,真正做到政府主導,衛生、計生、婦聯等部門協調配合,共同推動。把農村婦女婦科常見病檢查作為婦女保健的重點工作,開展地方普查,建立婦女常見病數據庫,對危害農村婦女健康最為嚴重的疾病納入公共衛生管理領域,進行防治和監測,并以政策規定固定下來,以制度化開展對農村婦女的普查,使更多農村婦女享受國家衛生服務。建議依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促進農村婦女開展婦女病查治,積極解決農村貧困婦女婦科疾病的治療問題,讓婦女受益,讓家庭受益,讓社會受益。在這樣的大氛圍下,會潛移默化提高農村婦女對自己健康的關注程度,提升自我保健水平。
2.2要加大宣傳力度,努力形成關愛婦女身體健康的良好社會氛圍。宣傳、衛生、計生等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婦科常見病普查的目的、意義、內容,宣傳婦科疾病的危害,宣傳相關的政策。通過媒體開設專欄、播放公益廣告、開通“婦女保健熱線”和舉辦保健知識講座、開展婦女保健知識宣傳咨詢等多種形式,傳播婦女健康的衛生知識和保健常識,為促進婦女健康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
2.3婦聯組織要發揮群團優勢,教育引導農村婦女,特別是落后地區婦女轉變思想觀念,高度重視自身婦科方面的疾病,主動接受醫療衛生部門的檢查和治療。要通過辦黑板報、專題講座、培訓、印發婦女保健手冊等多種形式,普及宣傳新的健康理念、健康知識,使廣大婦女充分認識到:自愿進行婦科常見病檢查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子孫后代負責,并積極參與婦女婦科常見病檢查活動。
2.4家庭要給予婦女關愛。調查中了解到農村婦女迫切需要的不僅是健康普查、檢查,有關婦科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知識。還需要家人,特別是丈夫的支持、關愛。因此,丈夫和妻子共同參加婦女保健知識的學習培訓,了解一定的婦科常見病知識,日常生活中,給予婦女精神上的關懷和行動上的支持,有效地預防和減女疾病的發生。
2.5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理賠范圍,使廣大農民敢看病,看得起病,不再為沉重的醫療費用擔心而拒絕看病。
【關鍵詞】孕產婦 保健知識 健康教育
孕產婦是一組特殊的人群,整個圍產期對婦女一生的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因此圍產期保健是婦女保健的重點之一。為了有的放矢地進行健康教育,我們對部分孕婦做了保健知識需求的調查,為進一步開展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做一初步探索。
1 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在鄭州市婦幼保健院進行產前檢查,妊娠25周以上,未臨產,智力正常的門診或住院孕婦100例,其中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38例,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的39例,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23例。
1.2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婦產科保健知識需求調查表”,該表列出有關孕產期保健、母乳喂養和新生兒護理內容的知識25條,并另設空白格三排,供孕婦填寫表中未列出、但其認為需要的保健知識。需要程度分為非常需要、需要、無所謂、不需要四個檔次。填表時請被調查者先閱讀說明,無疑問或有疑問經解釋理解后以不記名形式自行填寫,填完當場收回。
2 結果與分析
2.1文化程度與保健知識的需求程度成正相關 通過調查了解到有75%的被調查者在接受調查前已獲得了部分有關保健知識,其中68%是從書或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中獲得的,27%是從醫務人員處獲得的(包括孕婦學校),其余是從他人(非醫務人員)處獲得,該數據說明大多數孕婦對自己面臨的分娩和產褥期十分重視,在主動尋求保健知識。在這部分人中,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其總數的76%,而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僅占其總數的25%,這從另一方面反映出文化程度與保健知識的需求程度成正相關。
2.2需要人數在前四位的保健知識 調查表中列出的25條知識,需求人數最多的前四位見表1。
表1 需要人數在前四位的保健知識
在這四項中有一項是關于產后身體恢復期的自護方法,提示大多數孕婦認識到了圍產期保健的重要性,愿意從醫務人員處尋求科學的保健方法。有兩項是關于母乳喂養和新生兒護理的,反映了幾年來大力提倡愛嬰醫院的宣傳,已使母乳喂養的觀念深入人心,被絕大多數孕產婦接受,同時由于我國孕產婦多是初產婦,缺乏母乳喂養和護理新生兒的經驗,迫切地希望得到有關知識。
2.3不需要人數在后三位的保健知識 不需要人數最多的三條知識按照不需要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 “何時到醫院住院”、“什么是足月妊娠”、“產后體操”。對以上原因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何時到醫院住院這點對被調查者來講,因為大部分已經住入醫院,已成為過去的需求,所以需要人數減少。
(2)什么是足月妊娠在許多科普保健書中均有明確的闡述,孕婦通過自己閱讀過相關書籍已經有了詳細的了解。
(3)產后體操屬于高層次的保健知識,即在追求健康的基礎上還注意了形體的恢復,需要人數偏少,大概是部分人對產后形體恢復的認識或重視程度尚不充分所致。
3 相關建議
3.1做好健康教育具體方法的指導 有關具體操作方法的知識和技巧,如母乳喂養方法,僅靠理論講述是不夠的,需要醫務人員在具體問題上給予操作示范和指導。健康教育不是純理論的講授,也不是一次性的工作,應包括具體方法的指導,并貫穿于孕產期始終,使孕產婦不僅能了解這些保健知識,而且能接受、掌握各種保健方法、并自覺地實行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實達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3.2編寫孕產婦的健康知識教育手冊 在本調查表中列出的25條保健知識中,每條都有半數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需要,反映了孕婦們確實有了解和掌握保健方法的需求,可根據此表中的項目來編寫孕產婦的健康教育手冊或安排講課內容,以滿足孕產婦的保健知識需求。
3.3走出醫院進入社區 醫務人員應走出醫院進入社區,特別是對產褥期婦女的保健指導,需定期家訪,把醫院中進行的健康教育延續下去,以促進婦女的產后恢復,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王淑敏.加強母乳喂養管理提高母乳喂養質量[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2):143.
[2]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等.實用新生兒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146.
【關鍵詞】 生殖道 感染 影響
婦女生殖道感染性疾病(RTI)對婦女的生殖功能及身心健康均造成嚴重的影響,本文對重慶市永川區1000名婦女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7月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慶市永川區勝利路街道8個村、永川區南大街街道7個村的60歲以下的1000名已婚育齡婦女,平均年齡(32.5±10.6)歲。
1.2 調查方法
采用“衛十一”項目編制的統一調查問卷調查,調查前培訓調查員、發放宣傳資料,解釋調查目的、內容和意義。調查問卷共35個條目,均為入戶封閉式面對面調查,內容包括婦女的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等人口學特征指標、月經期情況、生育狀況、衛生防護方法、生殖道健康保健方法,生殖道健康知識知曉率、婦科醫療保障利用情況、性生活情況以及醫療保障收支情況等。調查后共收回有效問卷980份,有效回收率98.0%。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有549例婦女患有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患病率為56.0%。文化程度文盲228人,小學105人,初中113人,高中62人,專科及以上41人。462人有生育史,87人無生育史。
2.2 衛生防護情況
單獨清洗內褲的109人,不單獨洗的423人,洗后開水燙的5人,使用一次性內褲的12人;內褲洗后陰干的28人,外面晾干的460人,無所謂的61人;清洗外陰1次/天的17人,2-3次/天的205人,>3天的243人,從不清洗的84人;同房前后清洗外陰的8人,不清晰的489人,偶爾清洗的52人;淋浴清洗外陰的475人,專用盆子盆浴清洗外陰的74人;用衛生護墊重視質量的29人,隨便使用,無要求的417人,用普通衛生紙的50人,其他的53人。
2.3 生殖道感染患者的生殖道健康知識知曉情況
獲得健康保健知識的途徑通過讀書看報的48人,親戚或朋友等病人92人,廣播電視專題節目332人,健康教育講座的26人,醫護人員的17人,社區健康教育宣傳欄的29人,其他的5人;1年內從來沒有聽健康講座次數的438人,聽1次的101人,>1次的10人;了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曉狀況的143人,不了解的406人。
3 討論
婦女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是女性常見病,長期的生殖道感染可造成不孕不育、異位妊娠、早產、流產等,婦女對生殖道感染越重視,健康保健知識知道的越多,發生RTI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感染的可能性越大[1]。因此對婦女實施積極的健康教育,增加其健康保健知識,對于降低婦女生殖道感染的發生率十分重要。開展此次調查,既了解了婦女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現狀,也對婦女的衛生防護、健康教育等措施實施情況進行了了解,以便于提出干預措施。本次調查的對象多為農村戶口,婦女收入水平不高,文化程度較低,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66%,加之村級衛生保健機構對健康教育的認識不足,因此婦女普遍對生殖道感染不重視,對預防生殖道感染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僅當疾病反復發作時方才會求助于醫生。從婦女獲得健康保健知識的途徑來看,婦女主要從廣播電視專題節目和親戚或朋友等病人中獲取健康保健知識,較少患者是通過健康教育講座、醫護人員或者社區宣傳欄獲取保健知識的,79.78%的生殖道感染患者在1年內均沒有聽健康教育講座,說明我們在健康教育的宣傳上的力度不夠,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方式還有待改善。比如應采取基層婦女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除常規的廣播電視、書報雜志宣傳以外,應利用居民開會的機會集中講解,對個別婦女可以采用個體咨詢的方式靈活宣傳。
很多婦女對自身的衛生防護措施不重視,不注重月經期、生育期和同房后的衛生保健。對于這些婦女,我們應該針對農村婦女窮困的現狀,應主動向其提供簡單有效的醫療保障或衛生防護用品,使其在使用過程中逐步體會到衛生防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加強個人衛生健康教育,通過聯誼會等多種方式,使衛生防護較好的婦女與防護較差的婦女多交流經驗,起到宣傳和推廣健康教育知識的目的。另外,貧窮是生殖道感染發生的根本,因此應通過與當地政府、婦聯的良好合作,提高政府對婦女生殖道健康的重視程度,從各種渠道上提高婦女的基本生活保障,從根本上防止生殖道感染疾病的發生[2]。總之,本文通過對婦女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為提出婦女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干預措施提供了有益的依據。
參 考 文 獻
本地區婦女病由于各種原因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了育齡婦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為使農牧區育齡婦女,特別是18~35歲年齡段的人群掌握各期婦女衛生知識、性病防治知識,提供婦女保健知識和服務,提高她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增強婦女身體健康素質,對2000-2002年3年的婦女病發病情況做了詳細調查和排序,分析原因后制定出了干預措施及方法,使本地區婦女病大幅度降低。
1 背景
剛察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青海湖北岸,省環湖重點牧業縣之一,全縣轄3鄉2鎮1場31個行政村,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十二種民族集居的偏遠牧業縣。全縣總人口4.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3.8%。全縣總面積8137.38平方公里,地廣人稀,群眾居民分散、經濟文化落后、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群眾文化素質低是本地區的基本特征。據調查,12歲以上文盲人數占全縣人口的35%以上,因農牧民群眾的文化、衛生、生活條件比較落后,缺乏衛生知識,特別是沒有家庭保健和自我保健意識。此外,由于性病防治知識不普及、性隨意、不潔、不健康性行為風俗嚴重,致使婦女病和性傳播疾病發病率較高,并有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婦女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據2006-2008年全縣婦女病及性傳播疾病抽樣調查資料統計:調查婦女15~50歲年齡的5390人,患婦女病及性病的2426人,發病率達45.01%,18~35歲年齡段的患病人數為2110人,患病率達39.17%。
經過普治后,雖有一定的療效,但發病率仍然較高。為使農牧民中育齡婦女,特別是18~35歲年齡段人群掌握各期婦女生理衛生知識、性病防治知識,提供婦女保健知識和服務,提高她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增強婦女身體素質,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剛察縣婦幼保健站在今后5年內,對全縣未婚人群、婚育群眾、新婚人群等適齡人群作為目標人群,開展婦女保健服務和性健康教育活動。
2 近3年婦女病的排序
我站收集了近3年(2000-2002年)縣醫院、縣婦幼保健站、5鄉衛生院的婦女病普查資料,前十位排序如下:
第一位:附件炎(占患病人數的40.83%);
第二位:急慢性宮頸炎(占患病人數的15.20%);
第三位:滴蟲性陰道炎(占患病人數的11.58%);
第四位:盆腔炎(占患病人數的7.86%);
第五位:真菌性陰道炎(占患病人數的5.10%);
第六位:細菌性陰道炎(占患病人數的4.29%);
第七位:卵巢囊腫(占患病人數的4.14%);
第八位:子宮內膜炎(占患病人數的1.86%);
第九位:乳腺小葉增生(占患病人數的1.81%);
第十位:子宮肌瘤(占患病人數的1.52%)。
調查中有30.74%的婦女至少患有一種生殖道感染,7.5%的婦女同時患有兩種生殖道感染,0.71%的婦女同時患有三種及三種以上的生殖道感染。在生殖道感染中,滴蟲性陰道炎、宮頸炎、真菌性陰道炎、梅毒等,雖然在傳播途徑上屬于內源性感染,但由于可反復發作,并且與流產、早產、產褥期感染和新生兒感染有關,所以對婦女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響。經過普治后,雖有一定的療效,但發病率仍然較高。此外,抽樣調查470名男女青年,平均年齡23.5歲,調查后發現未婚青年中未接受過青春期教育的占78.6%,已婚年齡段中掌握一種避孕方法的只占18.1%,在省州領導的高度重視下,經過兩年三輪綜合衛生防治工作,本縣性傳播疾病得到有效的扼制,但性傳播疾病在目標人群中仍散發存在,群眾性病防治知識知曉率仍有待提高,深入持久的宣傳教育和綜合防治工作勢在必行。為使農牧民中育齡婦女,特別是18~35歲年齡段的人群掌握各期婦女衛生知識、性病防治知識,提供婦女保健知識和服務,提高她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增強婦女身體素質,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剛察縣婦幼保健站在今后三年內,擬對全縣未婚人群、婚育人群、新婚人群等適齡人群作為目標人群,開展婦女生殖保健服務和性健康教育活動。
3 開展婦女病防治規劃的目的
加強生殖保健教育,提高婦女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為廣大婦女提供必要的衛生保健服務,增強婦女身體素質,提高婦女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預期壽命,開展健康教育宣傳,引導農牧區婦女轉變觀念,減緩和控制婦女病及性病的患病率,使婦女病發病率以2006年為基數,逐年下降。
4 措施
(1)提高對保障農牧區育齡婦女生殖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制定優惠政策,促進農牧區婦女健康服務的提供和利用。(2)強化依法行政、依法服務的觀念,減少避免因認識不到位對地區婦女保健工作造成的沖擊和影響,保證農牧區婦女依法享受到生殖健康服務。(3)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積極開展婦女病普查普治。近幾年來生殖道感染和性傳播疾病的發病率提高,已成為影響婦女生殖健康的常見病和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防治婦女生殖道感染和性傳播疾病應為今后本站的重點工作。(4)加強對重點人群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提高婦女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加強生殖保健知識的健康教育對婦女生殖健康水平的提高尤為重要。5 具體實施和五年規劃
[關鍵詞] 已婚婦女;普查普治;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71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5(a)-135-02
婦女病普查普治是婦女病防治的主要內容。為了解65歲以下已婚婦女接受婦女病普查普治服務的情況。總結婦女病普查工作的經驗和存在問題,衛生部制定了《婦女病普查工作現況調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調研方案》),在北京、廣西等10省(市、區)開展婦女病普查工作現況調研。現將廣西婦女接受婦女病普查普治現況調查問卷報道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柳州市、柳江縣、田陽縣和田東縣65歲以下已婚婦女(或有過性生活的未婚者)。
1.2 調查方法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農村和城市社區人群約1 000名,其中農村、城市各500名,于2008年1月在選取的居民小組和村民小組進行入戶調查,完成衛生部統一印刷的《婦女病普查普治現況調查表》的問卷調查,共發問卷 1 000份,收回872份,回收率87.20%。
1.3 調查內容
①基本情況:包括姓名、民族、文化、家庭收入、職業。②婦女病普查普治知識知曉情況,婦女病健康知識的了解。③接受婦女病普查普治服務的現狀。
2 結果
2.1調查人群
共調查872例,其中壯族518例(59.41%),漢族335例(38.42%),其他民族19人(2.18%)。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91人(21.91%);初中314人(36.01%);高中296人(33.95%);大專及以上70(8.04%)人。職業:農民及農民工356人(40.83%);工人296人(33.94%);個體、服務及無業人員131人(15.02%);干部78人(8.95%);其他11人(1.26%)。
2.2婦女病普查普治知識知曉情況
聽說過婦女病663人(占76.03%),沒聽說過的209人(占23.97%);聽說過婦女病普查的593人(占68.00%),沒有聽說過或不詳的有279人(占32.00%);認為乳腺癌可以通過普查早期發現與診斷的395人(占45.30%)。
2.3 獲得婦女病普查普治知識的形式
通過醫生講解或咨詢的257人(占29.47%),通過宣傳、廣播書刊的357人(占40.94%),不清楚的258人(占29.59%)。
2.4 對開展婦女病普查普治的必要性的認識
認為有必要開展的720人(占82.57%),認為沒必要開展的83人(占9.52%),不清楚的69人(占7.91%)。
2.5 對開展婦女病普查普治時間的認識
認為1年普查1次的796人(占91.28%),認為2年普查 1次的61人(占7.00%),認為3年普查1次的15人(占1.72%)。
2.6對開展婦女病普查普治的費用的認識
認為1次婦女病普查的費用應少于100元的710人(占81.43%),認為1次婦女病普查的費用應為100~300元的142人(占16.28%),認為1次婦女病普查的費用應大于300元的20人(占2.29%)。
3 討論
關于婦女病普查普治的知識及需求,通過問卷調查68.00%的婦女聽說過婦女病普查普治的,沒有聽說過或不詳的有279人(占32.00%),而且有83.86%的婦女認為婦女病普查普治是有必要的,由此說明大部分婦女對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重視,但仍有沒聽說過婦女病普查普治或不詳的279人(占32.00%)以及9.29%婦女認為沒有必要開展婦女病普查普治,可見對婦女病防治教育和預防宣傳力度還有所欠缺。從獲得婦女病防治知識的形式來看,通過醫生講解或咨詢及通過宣傳、廣播、書刊獲得相的占57.57%,因而從問卷中可以看出婦女對婦女病知識的了解不夠普及,提醒廣大婦女保健工作者和各級婦聯對婦女保健健康教育內容要進一步深入和個性化。在生殖健康服務模式上要有所突破,尋求多部門、多渠道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提高婦女的主動保健意識是婦女生殖健康的關鍵。
乳腺腫瘤健康教育有待加強,乳腺惡性腫瘤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意義重大,而乳腺疾病普查、乳腺腫瘤相關知識的普及以及婦女定期進行正確的乳腺自我檢查方法是做到“三早”的先決條件,能明顯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1],本次問卷54.70%不清楚乳腺癌可以通過普查早期發現與診斷,說明相當一部分婦女對乳腺腫瘤相關知識仍缺乏了解,乳腺腫瘤疾病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強。
婦女病普查率偏低,這是婦女保健工作的漏洞,91.28%的婦女認為1年進行1次婦女病普查普治是必要的;81.43%的婦女認為1次婦女病普查的費用應少于100元,說明廣西婦女盡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殖健康意識,但還沒有主動、定期進行婦女病普查的意愿,婦女更需要得到方便、有效、經濟、實惠的保健服務[2]。因此,今后需要定期開展婦女病普查普治,及減免醫療費用等,努力提高已婚婦女進行婦女病普查普治率,從而提高已婚婦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婦女保健要與健康教育,預防疾病相結合,針對婦女下崗職工多,保健知識缺乏的現狀,要多開設婦女保健知識講座,編發婦女病普查普治科普知識小冊子。
在今后的工作中應針對不同人群,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圖片展覽、咨詢、講課、發放宣傳資料、專題訪談等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知識、大力開展婦女病普查普治的健康教育工作,也可開展一對一指導性練習以及運用模型進行角色扮演等形式介紹乳腺自檢的方法、步驟,提高廣大婦女的自我保健意識[3-4]。
[參考文獻]
[1]Dupont WD, Parl FF, Hartmann WH,et al.Breast cancer risk associated with proliferative breat disease and atypical hyperplasia[J].Cancer.1993,71(4):1258-1265.
[2]馬新,李濤,李云,等.600例婦女生殖健康狀況及保健知識需求途徑調查[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7,27(6):469.
[3]張曉華.上海市閔行區929名外來已婚育齡女工健康狀況及需求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7,18(4):207.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99
目前各國報道的產前焦慮、抑郁的發病率為2%~54%, 孕期發生率為54%, 長期焦慮通過交感神經中介可使子宮、胎盤血流量下降, 分娩期可干擾子宮正常收縮及產程進展, 從而增加分娩期并發癥的發生, 對母胎不利。而抑郁則影響家庭、社會關系等, 最近新的研究表明還可影響新生兒的認知能力和情感發展。經過多年的研究證實, 早期診斷妊娠期焦慮和抑郁較困難。了解全面的孕期保健知識對于妊娠期焦慮以及抑郁發生率的控制有積極意義。有調查顯示, 育齡婦女對于孕期保健知識的獲取主要來源于醫生指導[1]。鑒于此, 本研究通過隨機對照試驗, 分析個性化醫學指導對于育齡婦女保健知識以及妊娠結局的影響, 旨在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在本院行首次產檢的180例育齡期孕婦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為單胎妊娠, 可正常溝通, 未合并影響交流的精神性疾病。排除無法完成隨訪者、多胎妊娠者以及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2]。按照完全隨機數表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90例。觀察組孕婦年齡21~33歲, 平均年齡(28.43±2.10)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0例, 高中50例, 大學及以上20例。對照組孕婦年齡22~35歲, 平均年齡(29.17±3.49)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 高中60例, 大學及以上2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入選患者均對本研究內容充分知情, 且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入組, 符合倫理學要求。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知識宣教, 孕婦早孕期進行問卷調查(包括心理因素調查表、飲食調查表、夫妻雙方的既往史、疾病史等)和相關的檢驗(包括血壓、血糖等)。對本組孕婦評估后, 針對各項指標進行初步評分及分析, 對不良因素進行糾正, 提出針對心理、營養兩方面的個體化醫學指導方案, 此組孕婦在分娩前再次進行問卷調查, 評分及檢驗。觀察組予以個性化的醫學指導, 孕婦直接在分娩前進行問卷調查、評分及檢驗。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3] 自制量表(包括孕前準備知識、孕期生活保健以及知曉臨產先兆3個部分, 每一部分滿分均為100分, 評價完畢后通過加權計算得出總分, 總分也執行百分制), 對兩組孕婦的知識知曉度進行評價, 分數越高表明知識知曉度越高。量表的調查項目中包括心理因素、飲食、夫妻雙方的既往史、疾病史、血糖、血壓等內容。
同時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 以終止妊娠為隨訪終點, 記錄兩組的不良妊娠結局, 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妊高癥以及早產等[4]。同時統計兩組的焦慮、抑郁狀態率, 以至少3次以上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60分為存在焦慮抑郁狀態。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孕婦妊娠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發生妊高癥以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幾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孕婦孕期保健知識評分比較 觀察組各方面的保健知識評分以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國外有報道顯示, 全球范圍內育齡婦女發生妊娠期焦慮以及產后抑郁的幾率高達20%。若育齡產婦長期處于焦慮狀態則會刺激交感神經, 導致子宮以及胎盤的血流量下降, 對子宮的正常收縮以及產程進展產生不利影響, 導致圍生期并發癥風險的增大。產后抑郁則會影響家庭和諧, 甚至還會對新生兒的認知與情感發育情況產生不利影響, 現已引起廣泛關注。經過多年的研究證實, 早期診斷妊娠期焦慮和產后抑郁較困難, 但通過孕前自我問卷調查和及時專業人員的指導可大大降低其發生率。另一方面, 妊娠期多種并發癥(如妊娠期糖尿病、胎兒宮內生長受限等)都可以通過孕期營養指導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從而減低流產、早產率的發生。但我國相關的宣傳知識還遠遠不夠。而孕前、孕期測量表正在這方面彌補了目前的空缺, 不僅進行科學的孕前孕期優生指導, 早發現、早治療可能危害胎兒及孕婦健康的疾病, 進行必要的醫學干預, 降低孕期并發癥的發生, 減少出生缺陷的發生。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孕婦在接受個性化的孕期指導后, 其各方面的保健知識評分以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