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字經濟發展指導意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
一、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概述
1.會計信息化
為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財政部于2009年4月12日了《關于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中明確的說明了:“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戰略范圍十分廣泛,其中重點有:(1)推動國民經濟;(2)推動社會信息化;(3)推行電子政務;(4)完善基礎設施;(5)提高國民信息應用能力等。在切實貫徹落實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全面推進會計信息化工作,這對提高我國會計工作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會計信息化作為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能夠及時、高效、主動的采集和處理會計信息;實現會計信息資源的多元化和高度共享;以及能夠使計算機、網絡和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會計領域。
2.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
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中關鍵在于標準體系。標準是一種可以識別的、用于比較的,從而能判斷其他食物是否正確的單位。進入21世紀以來,標準成為經濟鏈條中關乎企業甚至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一節,那么作為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核心的信息技術從而也要要求標準化。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會計也越發成為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想要使信息技術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得到廣泛運用,那么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的創建就勢在必行了。
2011年,著名的楊周南教授發表了《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研究》,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可以歸納成8個部分。(1)會計信息表達形式的標準;(2)會計信息數據交換的標準;(3)會計信息安全控制標準;(4)會計軟件的合法合規性測標準;(5)中間過渡和終極輸出標準;(6)會計信息系統的性能和質量控制標準;(7)會計信息系統的評估標準;(8)會計信息分類和傳送的標準。
二、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研究現狀
1.會計信息化標準起步比較晚
2009年4月12日國家財政部才頒布了《關于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
這個指導意見對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有重要的作用。這篇意見中“清晰的指出了會計信息化的目標、會計信息化的任務以及會計信息化的要求,繪制了我國會計信息化發展的藍圖,確定了十分有必要構建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在2011年12月23日,我國成立了全國會計信息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但是推動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
在這個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我國的會計信息化建設相較于其他國家確實屬于起步非常晚。
2.缺乏對會計信息化的系統認識
很多會計信息化專家分析和研究了“會計電算化”,因為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國策就是“信息化”,把“會計電算化”稱為“會計管理信息化”,也可以稱為“會計信息化”。雖然有一些課本和論文中也提到了會計信息化的概念,但是卻未能從根本上解釋會計電算化對人們的影響,人們也還是沒能完全形成對會計信息化的系統認識。
3.目標不明,未能形成科學全面的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
現階段我國對于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的理論研究內容不全面,目標不明確,由于缺乏科學全面的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做指導,會計信息出現了不同的分類標準,比如會計師事務所有自己的審計導向型技術標準;證券交易所基于信息監督者的角度執行自己的技術標準。所以制定普遍適應全國企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勢在必行。一方面,制定全面科學的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有助于節約社會成本,提高會計信息的流轉效率和數據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它可以為不同單位之間會計信息的分析、比較提供便利。
三、緩解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現狀對策分析
當前,我國的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的建設面臨諸多問題,要想實現全面的會計信息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1.進一步提高對會計信息化建設的認識
會計信息化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基于會計目標,給全國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精準可靠的會計信息,這就意味著會計信息必須具備以下幾點要求:(1)內容真實;(2)資料可靠;(3)數字準確等。這樣的會計信息才能幫助需求者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決策。我們也需要做到以下兩條:(1)樹立正確的會計信息化理念,(2)加強對會計信息化的認識。
2.培養優秀的會計信息化人才
優秀的會計信息化人才是會計信息化基礎和前提。會計信息化對廣大會計工作人員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從業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財會知識,還要掌握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熟練地使用和維護會計信息化系統。因此盡快培養出一批適應現代會計信息化發展的人才勢在必行。
3.努力實現會計信息化均衡發展
我國地域廣闊,地區與地區之間、行業與行業之間都存在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經濟發展不平衡直接導致了會計信息化過程中技術運用的不均衡。從區域上來說,經濟發達地區優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從行業方面來說,通訊、金融等行業的運用較快,上市公司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一般企業,國有制單位的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民營企業。
面對這種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我們需要及時作出調整,及時溝通各地區、各行業之間的經濟發展,盡量縮小差距,盡早實現會計信息化的均衡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周南,劉梅玲.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構建研究[J].會計研究,2014,(6).
蕪湖市小額貸款公司基本情況
小額貸款公司發展較快,機構數量持續增長,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繼2008年12月成立全省第二家小額貸款公司以來,蕪湖市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發展迅速。截至2010年6月末,全轄區已開業小額貸款公司16家,機構覆蓋一市三縣,注冊資本94000萬元,資金到位率100%,資金主要來源于股東繳納資金。從出資主體性質看,法人出資25192萬元,占比26.8%;自然人出資68808萬元,占比73.2%。
貸款投向以“小、個、農”為主,期限全部為一年以下的短期貸款,利率水平總體較高。截至6月末,全轄16家小額貸款公司貸款筆數1269筆,余額110105萬元。目前,轄區小額貸款公司尚未發放一年以上的貸款。分貸款方式看,以保證貸款為主。小額貸款公司的年利率在4.86%到21.24%之間,平均貸款利率為16.45%,略微高于同期的民間借貸利率。
貸款質量整體較好,風險撥備制度執行情況良好,但貸款集中度偏高。目前,16 家小額貸款公司均能夠認真執行信貸資產五級分類標準,整體資產質量較好,截至6月末,2家機構逾期貸款余額313萬元,占比0.28%。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多數已按《指導意見》的要求計提100%,但仍有部分成立不久的小額貸款公司尚未計提風險撥備。同時,貸款集中度統計顯示,16家小額貸款公司單戶貸款集中度為4.16 %,十大戶貸款集中度分布在23.7%到67.44%之間,貸款集中程度較高。
小額貸款公司經營過程中
可能面臨的風險
高風險客戶高度集中可能引發信用風險。以農戶和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小額貸款公司,面臨著源于客戶自身特質的信用風險。一是貸款對象客觀存在的發展弱勢,二是貸款對象的信用意識淡薄。據調查,截至6月末,轄區16家小額貸款公司投放中19.88%的貸款投向了農戶,51.34%的貸款投向了中小企業,且十大戶貸款余額占比最高達到67.44%,高風險客戶的高度集中,給轄區小額貸款公司帶來較大的信用風險隱患。
員工素質不高和內控制度不合理、不完善可能引發操作風險。調查發現,轄區內小額貸款公司基本建立內控制度的占比在95%以上,但其中嚴格執行的占比不到70%。不能嚴格執行的主要原因,1/3的被調查人員認為主要是員工素質不高,對內控制度執行不到位; 1/3的被調查人員認為主要是內控制度設計不合理、不完善;還有1/3的被調查人員認為是兩方面因素的交互影響所致。
融資渠道和融資額度的限制可能引發流動性風險。根據《指導意見》規定,小額貸款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和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這部分資金不得超過資本凈額的50%。由于《指導意見》對小額貸款公司的融資渠道和金額進行了嚴格限制,同時又不能享受同業拆借、再貸款等融資方式及相應利率優惠,在當前資金需求旺盛而現有資金規模十分有限的情況下,資金貸放速度快于資金回收速度的小額貸款公司面臨著資金頭寸不足問題。調查顯示,截至6月末,轄區16家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占全部注冊資金的117.13%;多數小額貸款公司將營業以來的利息收入部分用于信貸投放,以解決其資金緊張問題。關于融資渠道的調查顯示,轄區通過委托貸款方式從銀行融入資金的小額貸款公司占1/4,未發生一例從銀行直接融入資金。由于資金投放與收回速度的差距以及融入資金的限制,轄區一半以上的小額貸款公司反映其資金緊張,發展后勁不足。
網絡購物、電子商務、O2O等新業態的迅猛興起,使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上門洗車、美容、送餐等服務,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消費習慣。
移動互聯網成為人們的必需品。2015年上半年,使用手機支付的用戶達2.76億。新的消費需求被激發,新的消費業態不斷出現,為經濟發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消費端的火爆也帶動了上游供應端和中間環節的興旺,成為拉動就業、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中國快遞業務量在過去4年年均增幅在50%以上,約7成來自電商派件,吸納數百萬人就業。
互聯網的巨大變革力還體現在對制造業生產組織體系的重構上。互聯網與計算智能、柔性制造相結合,實現了產品的定制化生產;利用物聯網,可遠程監控生產全過程,實現“無人車間”。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方式,成為制造業轉型的重要路徑。
如今,中國正在積極推進網絡建設,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13億中國人民。國務院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工信部的數據顯示,航空航天、汽車、軌道交通裝備等行業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85%,鋼鐵、石化、醫藥等行業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超過65%。
為進一步推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國務院于今年7月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互聯網+”創業創新等11個重點行動,10多個省份相繼推出具體行動方案,“互聯網+”的政策支撐體系逐步建立起來。
在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看來,未來互聯網將逐步向產業領域拓展,通過在生產、交易、融資等環節的網絡滲透提升生產效率,創造更高價值的產業形態。
關鍵詞:核算會計;管理會計;轉型
現在的會計人員往往能做得一手完美無缺的賬,卻無法對企業長遠發展提供一些戰略性建議,上述情況的產生大多數是由于他們在做核算會計工作。核算會計是一種傳統的會計模式,通過記賬、算賬和報賬等會計流程工作,評估企業以往的經濟行為,重視“已發生”,為企業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正確、完整的會計信息和管理信息。它對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能沒有太高的要求,只要具備基礎的會計知識和文化水平等即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企業尋求立足之地的難度逐漸增加,管理層已意識到核算會計工作的局限性。為深入推進會計強國戰略,全面提升會計工作總體水平,財政部了《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4〕27號)(下稱“《指導意見》”),提出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的建設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管理會計在會計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主要服務于企事業單位內部管理的需要,通過有機融合財務與業務活動,利用相關信息,在單位規劃、決策、控制和評價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強化企業內部控制,推動企業可持續科學發展。它不再是原先核算會計的簡單記賬,而是一種優質記賬的模式。這種模式結合了管理與會計為一體,融合了信息生產和運用,其工作模式更具先進特點。
一、管理會計相較核算會計的兩大優點
(一)分析財務數據
會計人員每天都接觸到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傳遞著大量的信息,但如果只是把它當成財務表格的數字,那毫無用處。數據擺在那里,又是歷史數據,核算會計一般只能回答“是什么”,而不能回答“為什么”的問題,管理會計可以通過對企業歷史和當前的分析,主動挖掘財務數據中企業經營者需要的隱藏信息。當然這要在核算會計的工作基礎上,結合統計核算、業務核算和其他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看到賬表中數據背后所代表的意義,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深層次方面進行估算和推斷,客觀地評價,找出與同行的差距,對企業的未來走向提出指導性預測,規避風險。
(二)參與經營管理
管理會計的工作不再是核算會計的“技術活”,它強化了會計人員直接參與企業管理的意識,參與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協助企業進行有效、連續、綜合和全面的運營管理,用深加工等專門方法讓核算會計專業知識走向企業管理層和決策層。通過信息的收集、分類、匯總、加工,從相互聯系的各項經濟指標中進行分析比對,結合對企業業務的熟練程度實現對經營過程的預測、決策、控制、分析、檢查、責任考評等管理職能,也可側重研究經營中的特定問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價值、至關重要的參考意見、改進措施、建設性方案和規劃,幫助企業樹立資金、時間、競爭、市場等觀念,改善企業的經營模式,提高經濟效益。
二、核算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政策機制下缺乏對會計管理職能的引導
當前我國的《會計法》和《企業會計準則》規范了會計從業人員對企業經營數據、財務報表等的核算內容及程序等會計行為,強調了核算會計的職能,而對于管理會計的職能卻沒有進行明確的規定,更沒有對會計人員的價值定位去定論。另外,會計電算化等新技術的不斷普及應用,缺乏在會計管理職能的促進措施上進行明確的界定。還有,會計人員的人事管理組織均由所在單位負責,導致了企業管理者不重視會計管理職能。在政策約束下會計人員一般只需要完成高效的財務報表工作和相應的信息披露,因為缺少理論指導等因素,限制了會計管理職能的發揮,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滯后于社會的需求與發展,從某種程度上還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二)財務部門的技術角色單一
目前很多企業財務部門存在的現實問題是:財務部門與其他部門的分隔和界限太明顯,財務是財務,業務是業務,兩者之間交流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不同步、不統一。會計人員絕大多數接受的教育是財務知識,而對企業的業務知識懂得比較少。他們一般不會考慮企業所處行業未來面臨哪些挑戰,企業該選擇哪種營銷策略等等。上述問題財務部門大多數都不知道,它只是一個純粹的單一的傳統的財務部門,不懂業務。財務部門每日的工作基本就是進行核算會計的內容,很少能參與到企業價值創造的過程。當然,會計人員不需要成為業務專家,但是需要懂得企業的基本業務知識。
(三)財務部門的管理角色缺乏
財務部門最大的問題是,會計專業知識有余,而動態和發展管理觀念不足。有些企業財務的經典核算會計理論與企業實際面對的競爭行為所做的種種假設相比太簡單無力。那些理論對企業的發展可能沒有什么貢獻,也預測不到未知狀況,更無助于競爭行為的決策,反而成了企業進步和管理者理解的障礙。這種核算會計理論因沒有立足于動態均衡,相反把企業競爭和決策視作靜態經濟中的靜態均衡現象。應該認識到,用傳統的核算會計理論來詮釋經濟行為并不恰當,從現實出發,在動態競爭中,財務部門需要樹立動態和發展的管理會計理論,并在實踐中加以應用。
三、核算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途徑
(一)積極完善管理會計制度
隨著經濟和互聯網的發展,企業業務不斷的顛覆和創新,管理會計的發展也是大勢所趨。目前,我國對管理會計認識不一、缺乏公認的定義和框架等問題。這就需要管理層制定與之相對應的制度,創建中國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且不斷完善,實現理論創新,進而推動中國會計升級轉型,完善管理會計制度在企業內部強化經濟活動的平衡、協同、引領企業發展。同時,企業經濟業務的快速發展,執行管理會計又會積極推動嚴謹的管理會計體系。
(二)加快培育管理會計人才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企業科學管理,必須大力培養管理會計人才。財政部在《指導意見》中也提到:國家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中管理會計人才將大有可為。但現實中,大多數人對管理會計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管理會計的重要性。就連部分會計從業者也是滿足于現狀,認為管理會計在工作中用的少,不重視自身技能及業務水平的提升,忽視了這方面的學習。加之,自身從事會計工作年份較長,很少鉆研業務,學習新知識。所以,要加大管理會計的宣傳培訓,提高認識,使會計人員和生產經營、銷售、人事及戰略規劃等部門人員主動投入到管理會計實施工作中去,自覺應用管理會計。當然,會計工作者也要逐步與法律、審計、經濟管理、金融等專業、制度互相融合,真正實現從核算會計到管理會計的逐步轉變,參與企業管理、服務經營,提高經濟效益的內部環境。
(三)優化管理會計人員配置
管理會計要求會計人員在掌握核算會計的基礎上,從管理的角度處理事務,相較傳統的記賬會計更要知道企業該用多少資金,何時投入生產,如何做好資金分配,做好預算管理以達到高效配置企業資源。管理層須提高對以上管理會計職能重要性的認識,企業可以從制度層面、崗位設置、人員配置、職能分工、待遇激勵等方面探索,鼓勵會計人員從核算會計到管理會計的自身主動積極轉型。例如:在崗位設置和人員配置上,企業可降低原先核算會計的人數,主要是在包括核算、記賬等財務最基本的財務管理基礎職能會計人員的所占最高人數比例,提高在資金、預算、并購、幫助市場、研發、生產等部門進行專業財務管理支持的職能會計人員的人數比例。鼓勵傳統的核算會計人員的定位和角色發生變化,讓更多的核算會計轉型成為管理會計,并對管理中出業績的會計人員提供更多實質性的支持。
(四)從事后算賬到事前算贏
與核算會計的“事后算賬”相比,管理會計要求所有會計人員的思維是向前看,不是向后看,不是分析已經發生的事實,而應該是接下來、以后和未來該做什么的“事前算贏”。這種模式需要會計人員有前瞻性的管理思維,也是對傳統核算會計模式的挑戰,它突破了原先的記賬會計等工作內容,凸顯了管理會計工作在組織變革中的先進戰略地位。事前算贏要求會計部門根據企業的戰略目標對經營進行合理性分析,在企業需求和市場環境基礎上實現企業運營管理工作精細化和完善的資源進行合理有效配置。同時,還會融入整個企業運營流程環節,促進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和運營過程的有效銜接,使經營全過程可預測、可監控、可評估,并通過運營活動驅動預算,全方位把握,進而做到不斷優化、不斷改進,最終促進戰略目標的達成,實現價值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系統變革了傳統核算會計的“事后算賬”,而轉型為“事前算贏”,這個轉型讓會計人員從幕后走到了臺前,從核算者變為業務的合作伙伴。
(五)創新觀念,推行財務戰略管理
《指導意見》中還提到:管理會計的體系建設是推動企業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安排;能激發管理活力,增強企業價值創造力。管理會計要以企業總體規劃為引領,推動企業在經營成本飛漲、商品售價急跌、現金流的每況愈下等不利條件下徹底貫徹企業“走出的”的戰略思想,促進經營有效率、公平和持續發展。推行管理會計戰略,要不斷強化對企業科技創新、資產、成本利潤、投資融資、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防范等重大事項的管理。結合企業財務工作要點,主動拓展財務工作領域,提升綜合管理能力,實現財務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將管理會計的理念和行動統一到企業的發展戰略上。
四、總結
我們可以看到未來企業財務部門應該是記賬型、控制型,兼備價值創造型的管理會計模式。在記賬型的基礎上通過管理控制等功能為企業主動創造價值,為業務部門的決策提供支持,積極參與企業的業務方案商榷;通過財務數據檢查,發現企業制度、流程和管理中的問題,指導業務部門如何做得更好;通過競爭者財務數據分析,掌握競爭對手動態,參與到企業的規劃中;通過標桿管理,幫助企業取長補短等等。這種類型的管理會計能將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很好地實現融合,也就是業財融合,業務財務一體化,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會得到了很好地解決。當然,現在的管理會計已經超越了一般會計的方法和工具層面,上升到價值觀、職業道德、企業戰略、團隊建設、謀劃企業前進發展的層面。因此,要做好管理會計工作更不簡單,管理會計需要具備更強的專業能力和開拓能力等。
參考文獻:
[1]財政部.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J].交通財會,2014(12).
[2]蔡麗蓉.對企業內控管理的淺析[J].中國商論,2015(26):21-23.
[3]曹仰鋒.海爾80%財務人員都不“記賬”,他們在干什么[J].中國機電工業,2015(1).
對智能制造的基本認識
面對我國是工業大國但不是工業強國的現狀,以及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德、日、英、法等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制造業振興規劃的國際背景,2015年我國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興國之器。《中國制造2025》的意義不能僅從一個產業規劃視角來理解,更應該從未來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動力藍圖來看待。《中國制造2025》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強化工業基礎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在經濟增長的動力藍圖中,智能制造是作為一個主攻方向提出的,可以看出其地位十分重要。
所謂智能制造,直觀地講,就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與制造技術集成而形成的滿足優化目標的制造系統或者模式。在智能制造一開始提出時,內容相對狹義,優化目標也相對具體,但隨著新的制造模式不斷出現和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智能制造的內涵已經逐步廣義化。從技術基礎看,已經從單純人工智能發展到包括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從制造過程看,已經從單純的生產加工環節擴展到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從制造系統的層次看,已從制造裝備單元擴展到包括車間、企業、供應鏈在內的整個制造生態系統;從優化目標看,從最初實現在沒有人工干預情況下實現小批生產,發展到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實現優化決策、提高生產靈活性、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提高產品質量、縮短制造周期、體現環境友好等一系列目標。因此,現在的智能制造,已經被廣義地理解為基于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集成,能自主性地動態適應制造環境變化,實現從產品設計制造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高效化、優質化、綠色化、網絡化、個性化等優化目標的制造系統或者模式,具體包括智能產品、智能生產、智能服務和智能回收等廣泛內容。
智能制造的實現,關鍵是依靠新一代信息技術系統的技術支持。現在比較公認的智能制造技術基礎是信息―物理系統(CPS),或稱為虛擬―實體系統。通俗地說,這是一個可以將工業實體世界中的機器、物料、工藝、人等通過互聯網與虛擬世界中的各類信息系統有效連接的網絡空間系統,該系統通過對實體世界工業數據的全面深度感知、實時動態傳輸與高級建模分析,實現網絡信息系統和實體空間的深度融合、實時交互、互相耦合、互相更新,從而形成智能決策與控制,最終驅動整個制造業的智能化發展。這個系統在德國工業4.0中被稱為CPS,而在美國的產業界則被稱為工業互聯網。在美國產業界看來,工業互聯網是互聯網在工業所有領域、工業整個價值鏈中的融合集成應用,是支撐智能制造的關鍵綜合信息基礎設施。有了這個系統就可以實現制造過程自組織、自協調、自決策的自主適應環境變化的智慧特性,進而滿足高復雜性、高質量、低成本、低消耗、低污染、多品 種等以前傳統制造模式認為相互矛盾、不可能同時實現的一系列優化目標。
經濟學研究表明,一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長期穩定增長的關鍵是制造復雜產品的能力,而智能制造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制高點,代表著未來制造業發展的方向和經濟結構高級化的趨勢,決定著一個國家制造復雜產品的能力大小。因此,智能制造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競爭的焦點,發達國家以智能制造引領“再工業化”戰略,我國則將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當然,我國智能制造的總體水平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還相差比較大,但智能制造是一個應用廣泛的體系,包括從工藝、產品、企業、產業鏈到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我國通過科學規劃、努力創新,可以逐步實現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從面到體的突破,最終建設成為制造強國。
智能制造與新經濟的關系
當今世界正在步入新一輪科技革命拓展期,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產業化進程加速推進,新的產業組織形態和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從而經濟增長的新要素、新動力和新模式不斷涌現,于是所謂“新經濟”浮出水面。“新經濟”這個詞本身并不新,在20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美國出現了一段在信息技術和全球化驅動下呈現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低財政赤字等特征的經濟發展時期,被認為是“新經濟”。但2000年下半年以后,以互聯網技術和金融主導的“新經濟”泡沫最終破滅。其根本原因是沒有把互聯網這種技術和制造業結合在一起。離開制造業,僅僅停留在科技發明和金融追逐而衍生出來的經濟大多都會成為泡沫。如果說在上世紀末美國提“新經濟”還為時過早,現在由于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信息技術成本大幅度降低,信息技術已與制造業逐步融合并廣泛地應用改變著社會經濟生活,現在提“新經濟”則是水到渠成。
現在的新經濟,其本質是由于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帶動新的生產、交換、消費、分配活動,這些活動表現為人類生產方式進步和經濟結構變遷、新經濟模式對舊經濟模式的替代。新經濟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于信息(數據)獨立流動性日益增強而逐步成為社會生產活動的獨立、核心的投入產出要素,進而增加了信息邊際效率貢獻;二是以“云網端”為代表的新的信息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三是生產組織和社會分工方式更傾向于社會化、網絡化、平臺化、扁平化、小微化,從而適應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進一步拓展了范圍經濟作用。在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產業結構分化、經濟增長動能亟待轉換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新經濟既是積極應對新產業革命挑戰的戰略選擇,也是我國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資源配置的戰略要求。
智能制造,作為信息化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的集中體現,無論是智能產品、智能工廠、智能制造企業還是智能制造的生態鏈,都構成了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制造產業作為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先導正在迅速發展,成為現代產業體系中發展潛力巨大的行業。更為重要的是,新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智能制造提供技術源泉和裝備基礎,新經濟的增長源泉,無論是作為新生產要素的數據的投入,還是新的信息基礎設施的投資拉動,以及新的經濟分工協作模式的產生發展,都離不開智能制造的支撐。沒有智能制造的發展支撐,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也都將成為空中樓閣。智能制造的發展,一方面會拉動新材料、信息通訊等各個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又進一步驅動各個新興產業成長和傳統產業變革,滿足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智能化、個性化需求,推動智慧農業、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各個社會經濟領域的智能化發展。當然,新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會給智能制造提供更大的需求空間和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抓好智能制造發展的關鍵
得益于巨大的市場潛力,近些年我國電子商務飛速發展,但發展新經濟決不能僅僅滿足于零售服務業與互聯網的融合階段。互聯網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信息門戶網站主導、電子商務主導、工業互聯網主導三大階段,我國正處于電子商務主導的階段。但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風口”正在過去,互聯網未來發展的方向是工業互聯網。而工業互聯網是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表現,其所支持的正是智能制造。因此,從互聯網的發展趨勢看,新經濟的未來發展應該更多地依靠智能制造的引領。
一是突出戰略引導。2015年我國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和《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其中,《中國制造2025》旨在通過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手段、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來實現建設制造強國的目標,《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多個經濟社會領域深度融合,以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兩大戰略的共同重點就是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推進智能制造。未來如何以科學的實施機制和戰略步驟落實這兩大國家戰略,是智能制造引領新經濟發展的關鍵任務。
二是強化創新驅動。智能制造水平是一國制造能力的核心體現,是衡量制造強國建設進展的一個重要的指標。而決定智能制造水平的關鍵是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在智能制造領域,當前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與世界工業強國差距還很大,一些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核心技術,包括工業無線技術、標準及其產業化,關鍵數據技術和安全技術等,都還有待突破,工業互聯網核心軟硬件支持能力都還不夠。我國總體制造業技術水平還處于由電氣化向數字化邁進的階段,而智能制造引領的是由數字化向智能化發展。按照德國工業4.0的劃分,如果說發達工業國家智能制造推進的是由工業3.0向工業4.0的發展,而我國智能制造需要的是工業2.0、3.0和4.0的同步推進。這一方面要求結合我國國情推進智能制造,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更加強化創新驅動,實現創新能力的趕超。
在這種復雜的國際投資形勢下,我國正以穩定的增長速度,逐步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投資主體之一。雖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是我國對外投資受到技術、人文條件等復雜因素的影響,整體投資質量并不是很高,并且相對規模較小。在這些制約條件及負面因素影響下,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之路注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在我看來,我國加強對外直接投資,不能只看重數量而不注重質量,而應該建立統一的考察投資指導意見,幫助對外直接投資者尋找正確的投資方向。最重要的一點是,努力提高對外直接投資中的技術含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才能應對一些國家的非貿易壁壘中,甚至在經濟危機中立于不敗之地。否則的話,外表喜人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量,只會在一場風暴中化為烏有。在這之中,尤其需要加強對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統籌規劃安排。
跨國公司,顧名思義,是指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等方式,在國外設立分公司或控制東道國當地企業,使之成為其子公司,并從事國際化生產、銷售和其他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利潤為目的國際性企業。根據資料統計,全世界跨國公司母公司數量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的20000家左右,而到了2006年,這個數字增長到了73000家左右,而子公司數量更是從90000家增長到了近100萬家。從數字上不難看出,跨國公司的總體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并且其所占GDP比重正在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單項跨國購并規模日益擴大,金額屢創新高,比如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購并金額達到3500億美元之巨。
而我國跨國公司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也取得了飛躍性的發展。截至200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累計達920.5億美元。在這么輝煌的成就背后,我國的跨國企業對外投資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1.我國的跨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額大多集中于“國字頭”企業。在中國跨國企業一百強中,民營企業僅僅占了不到15家,而大多數的企業,則是以國有或者國營企業身份露面的,這種現象就造成了我國對外投資的數據喜人,但是真正應該唱主角戲的民營企業卻被擠在角落處,這也是我國跨國企業對外投資結構不均衡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2.我國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質量有待提高。雖然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跨國企業對外投資額逐年迅猛增長,但是受到外國技術封鎖等多方面條件制約,我國對外投資企業和領域大多都集中于采礦、制造等技術含量低的方面,從而造成了我國對外投資基礎的不穩定,如果產生經濟危機,則這些企業最容易遭受重創,以至于增加對外投資結構的不穩定性。
3.跨國公司目標不夠長遠。我國跨國公司在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中長期企業跨國購并等形式,對外投資并不是十分理性,往往局限于公司聲譽或者眼前對本公司所形成的既得利益,而忽視了長遠層面可能對公司發展的風險性威脅,盲目冒進,從而很容易在公司未來的發展中,舉步維艱。比如,跨國購并的過程中多數跨國公司都會忽視公司文化的問題,而這個看起來并不十分起眼的問題很可能導致跨國公司在購并后的發展方向與當初所預計的方向南轅北轍,偏離預期。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國跨國企業對外投資雖然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是同時也與問題并存,只有真正解決中國對外投資發展之路上的障礙,才能夠真正地在對外投資之路上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在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使用理論中,小規模技術理論無疑比較適合我國跨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特點以及發展導向的理論基礎。小規模經濟理論主要強調了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比較競爭優勢來自三個方面,即擁有為小市場需要提供服務的小規模生產技術、發展中國家在民族產品的海外生產、低價產品營銷戰略三個方面的優勢。對于我國而言,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悠久的歷史文化可以很好地將低價產品營銷戰略優勢和民族文化產品的推廣優勢發揮到最大化。同時,跨國公司應該盡量避免企業“虛榮心”作祟,而應該從實際層面出發,謹慎評估對外投資的可行性,從而避免“得了面子,失掉了里子”。
參考文獻:
[1][美]克魯格曼.國際經濟學(第四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關鍵詞】地方高校圖書館;區域經濟建設;信息服務
2011年10月7日,《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出臺,河南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指導意見》對我省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作為知識信息的集散地的地方高校圖書館擔負著弘揚地方文化、服務地方經濟的使命,應該為保護地方文化、傳承和發展地方品牌資源營造良好的環境。因此,圖書館在做好基礎業務工作的同時,應不斷變革傳統思維,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時俱進,從而為地方經濟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和支持,以推動區域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1.為科學決策提供信息支持服務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信息和文化對經濟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地方政府為了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公共服務水平,紛紛建立政務服務中心,如果在此基礎上建立投資資訊服務中心,為企業和商家提供方便快捷和具有專業水準的投資信息服務,將會極大改善投資軟環境,提升城市競爭力,促進地方經濟建設繁榮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科學決策,科學決策離不開高、精、尖的第一手信息資料。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服務于地方經濟,樹立文化品牌。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戰略的展開,政府及企業如何才能快速獲得大量、準確、高效的信息已成為在市場競爭中制勝的關鍵。企業只有全面了解中原歷史、地理、政治、文化、風俗、特產、人物等方面情況以及中原地區經濟發展形勢和市場形勢,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利用資金和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地方高校圖書館應充分發揮信息導向作用,利用自身豐富的地方特色館藏,主動創建“決策信息服務平臺”,為政府及企業決策提供信息支持服務。通過收集相關信息并進行科學分析、精心篩選,將各種有價值的信息通過“決策信息服務平臺”及時提供給政府及企業,使決策者從中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充實自身的信息儲備,更新知識結構,增強鑒別與決斷能力,掌握處理問題的科學方法,更好地制定經濟發展規劃和區域創新發展戰略。
2.創新服務理念,實現資源共享
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就是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和提供科技信息支撐服務。地方高校圖書館,如何憑借自身的優勢,緊抓機遇,發揮優勢,實現資源共享,把地方高校圖書館豐富的知識和信息資源轉化為有效生產力,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是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背景下地方高校圖書館工作面臨的嚴峻挑戰和發展機遇[1]。
河南省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取得較快地發展。啟動運行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HALIS),開通使用河南省高校圖書館系統的信息資源高校書目數據中心和《河南省高校聯合書目數據庫》。2011年5月開通豫北地區高校資源共享平臺[2],提高了資源共享利用率,這些都有力推動了河南省高校資源共享的進程。但是這些合作局限于滿足高校教學科研需求,要想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信息服務需求,高校圖書館需要創建“區域信息中心和科技中介機構網站”,利用地方特色文獻服務地方經濟、加強地方經濟信息資源建設和應用開發,科學合理地對本地的經濟發展進行預測和規劃,通過網絡提供給政府和企業,為區域經濟發展創新提供最優質的信息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建成滿足社會信息需求的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資源保障體系,最大限度地為區域經濟建設提供信息服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
3.針對信息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
網上豐富的電子信息資源雖擴大了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但同時也為用戶全面而準確的信息收集帶來了極大困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型地方文獻信息用戶,他們不僅需要圖書情報專業服務的支持,還需要具有明確專指性、時效性和實用性的信息,需要圖書館定期或不定期地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信息產品。因此,這種專業化、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已日益成為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重要職能[3]。以政府和企業需求為導向,圖書館應組織力量,跟蹤信息源,加強情報調研工作,通過對相關的實體文獻和虛擬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篩選、提煉、加工,使其成為用戶所需的專題資料匯編,為政府和企業提供個性化專題服務。這些專報和熱點問題匯編不但能豐富政府和企業服務相關統計信息資料的內容,還能拓寬地方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職能,為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輿論氛圍和精神動力。
4.依據地方特點,建立特色數據庫
高校圖書館可根據本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運用知識管理的各種工具和技術,將搜集到的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加以專業化的整理和組織,創建地方特色館藏資源數據庫,以實現地方特色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通過其網站推送特色地方信息,使更多的用戶能夠有效利用這些文獻資源[4]。河南省各高校館雖然圍繞本校專業設置在資源建設上形成了較全面豐富的資源框架,但各館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需求建設特色庫的意識不足,地方特色文獻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和整理。原文獻信息資源提供較多,知識型產品的提供不足,難以滿足區域經濟體內技術創新的需求,特別是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具有針對性、專業性的知識型資源,使自身資源建設優勢的發揮大打折扣,從而影響服務區域自主創新。因此只有對館藏中與當地經濟建設領域相關的文獻資源進行二三次加工,建立索引庫、題錄庫,甚至全文數據庫,才能為創建河南高校圖書館數字化信息服務網絡資源統一檢索平臺,實現一站式信息檢索打下良好基礎。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并為區域經濟建設提供情報服務。
總之,建設特色數據庫是開發圖書館文獻資源的重要環節,它不但可以使用戶方便快捷地了解當地的產業狀況、利用情況,還是對外宣傳的重要工具,對擴大特色產品的銷路、吸引投資、開發利用特色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都將大有益處。
參考文獻:
[1]陳玲.為區域自主創新提供知識服務———河南省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現狀調查[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2):93—96.
[2]張雪梅.加快特色數據庫建設,為閩西經濟建設服務[J].情報探索,2005(5):62—64.
[3]張蓉.利用圖書館地方文獻服務地方經濟芻議[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9(3):59—60.
[4]高元文.高校圖書館經濟信息服務功能與文化經濟——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投資資訊服務中心的設想[J].人力資源管理,2011(1):139—140.
[5]張麗.地方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服務社會的思考[J].圖書館論壇,2010(20):212.
[6]崔秀芬.地方高校信息資源與地方聯合共建共享初探[J].圖書館論壇,2005.
[7]董惠娜.高校圖書館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淺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0):58—59.
一、堅持把服務業放在經濟發展的優先戰略地位
(一)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進入了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時期。加快發展服務業,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和整體素質的重要抓手,也是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加快服務業發展對于順利實現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目標、落實區委區政府“服務立區”發展戰略、建設現代化新中心城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二)指導思想:適應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城市化進程的宏觀要求,堅持把服務業放在經濟發展的優先戰略地位,以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為核心,加大政府宏觀指導和政策扶持力度,以市場化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規模集聚為手段,加快建設布局合理、重點突出、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的現代服務業體系,進而確立服務業在產業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發展目標: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保持年均在15%以上,力爭2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6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遞增20%以上,20*年突破60億元。
二、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加快服務業行業發展
(四)穩步發展傳統商貿業。合理控制商業網點總量,引導商業空間布局與城市發展形態同步發展。積極整合現有商業資源,盤活資產存量,提高行業整體水平和競爭力。培育特色化百貨商場,合理增設大型綜合超市,積極發展連鎖便利店,加快擴展專業專賣店,形成功能健全、業態豐富、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城區商業網點新體系。
(五)引導專業市場轉型提升。圍繞專業市場“業態多元化、商品優質化、營銷現代化、商流物流分離化”的發展趨勢,建立起市場主辦者與經營戶利益互動的管理機制,抓好市場體系建設和經營創新。著重發展具有較強集聚輻射潛力的重點專業市場,兼并重組競爭力不強的專業市場,積極培育符合消費熱點需求的新興專業市場。著力進行市場信息化系統開發和應用,積極建設數字化市場,逐步實現商品信息和價格信息同步上網。
(六)鞏固餐飲業優勢地位。形成中高檔酒店、各式快餐、風味小吃和便民早點全面發展的經營格局,培育“全”、“專”、“綠”的特色餐飲。引入現代營銷理念,開展網絡化經營、連鎖化發展,鼓勵開展外賣、定制私人宴席上門等特色服務。以寧波菜特色優勢為依托,大力發展餐飲特色連鎖。著力培育和引進一批各具地方特色、菜系種類齊全的餐飲企業,進一步塑造*餐飲的整體品牌。
(七)完善社區商業服務功能。按照“功能齊全、布局合理、業態先進、管理規范、特色鮮明、便民利民”的建設標準,大力引進有實力、有特色、有經驗的連鎖企業參與社區商業建設。不斷優化業態設置和網點布局,鼓勵開設社區購物中心、超市、便利店、專業店、餐飲店、文化娛樂等經營網點。支持社區服務設施建設,完善社區商圈的綜合服務功能。
(八)加快培育會展經濟。以市國際會展中心為依托,各種展會為載體,構筑會展服務功能區塊,做好餐飲、住宿、布展、廣告、商貿等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加強會展業招商力度,吸引有實力的會展企業及相關服務企業落戶*。借助會展主題活動,配套推出相應商貿、文化等活動,切實調動各方面的參與熱情。積極將振興會展業與旅游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會展業帶動商務旅游。
(九)建設旅游業集散基地。整合區內旅游資源,塑造人文品牌,將*建設為到寧波各旅游景點的網絡中心。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旅游產業建設,重視旅游商品的生產和銷售,開發特色旅游商品,加快建設*旅游集散基地。做好“以節促旅”,結合重大節慶活動,大力開展旅游促銷,并挖掘文化內涵,帶動旅游文化產業發展。
(十)促進金融保險業快速發展。借助市行政中心東移,集聚我市的金融保險及與其相配套的資信評估、證券交易等機構,使*成為寧波主要的資本要素市場。爭取各類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金融擔保機構來*區設立分支機構,吸引國外有實力的銀行、保險公司來*區設立分支機構和辦事處,擴大利用外資領域,努力形成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各種金融機構并存、專業保險公司門類齊全的地方金融保險體系。
(十一)加快物流業發展步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為目的,依托物資、生產資料市場群,加強與國內外大型物流企業合作,提高物流業的技術含量,鼓勵專業物流企業、連鎖企業建設物流配送中心及其配送分中心,提高流通效率。
(十二)大力發展房地產業。以居民住宅為重點,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體系,完善一級市場,規范二級市場,注重基礎服務設施、文化設施與房地產開發的配套建設。引導商務樓宇開發,盤活存量商務樓,高標準新建一批符合現代商務辦公需求的商務樓。大力發展住宅經營、物業管理、裝修服務、環境藝術等住宅服務業,形成體現現代房地產業和住宅服務業的發展體系。
(十三)規范發展中介服務業。充分發揮中介服務機構在市場運行中的服務、公證和監督功能,積極引進培育知識密集型中介機構,大力發展會計、法律、咨詢、房產、等中介服務業。引導中介服務企業開展企業化經營、規范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加速培養、引進各種中介管理人才,構筑我區服務業智力高地。
(十四)積極發展文化傳媒業。圍繞“體現市場需求,凸顯文化功能,提升區域形象”的發展思路,扶持培育一批文化支柱產業和骨干企業或團體,著力提高市民的文化生活質量。
三、切實加大扶持力度,增強服務企業核心競爭力
(十五)實施服務業項目貼息支持。對稅務登記在*區并已有納稅實績的服務業企業,當年總投資在200萬元以上的項目實行貼息扶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向區貿易局提出申請,由區貿易局核定報經區政府批準后實施。
(十六)鼓勵外商投資服務業。吸引國外企業入駐*,鼓勵通過特許連鎖形式,實現品牌輸入。鼓勵國外資金、技術投資我區,對于科研、教育、會展、中介服務、開發性的旅游設施等項目,給予一定的優惠獎勵。
(十七)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服務企業。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擴大投資經營領域,鼓勵各種經濟成分采取多種形式興辦服務企業。推動科技創新,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幫助其引進人才和實施成果轉化。支持非公有制企業推進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十八)大力扶持重點企業。對于確定的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實行一企一策,在允許范圍內給予政策優惠,在要素資源配置上適度優先。對區屬上年度納稅超過100萬元的大型餐飲、星級賓館等重點行業企業,銷售額在3000萬元以上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年銷售額在2000萬元以上的建筑安裝企業,內資注冊資金20萬以上、外資在2萬美元以上的會展公司,獲得國家、省市資質認證的中介機構,給予一定的財政扶持。
(十九)積極為樓宇經濟發展提供優良環境。充分利用*商務樓不斷興建的基礎設施優勢,大力引進培育一批品牌化經營的物業管理公司,為商業商務品牌企業的入駐成長形成支撐。對建筑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入駐服務業企業達到一定比例的商務樓,給予物業管理公司財政補貼。
(二十)堅持實施品牌戰略和“走出去”戰略。引導企業把質量、管理、服務、企業文化等諸多因素納入企業整體品牌戰略中,鼓勵引進知名品牌和提升現有品牌相結合,積極總結、大力宣傳、扶持和保護*特色品牌。支持企業開拓區外市場,引導總部在*的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品牌輸出、企業購并等形式向外擴展,鼓勵企業在區外開設專賣店、門市店等分支連鎖機構,對于在行業領域居領先地位或具備重大開拓意義的項目,經審批可列入“410”工程項目重點給予扶持。
(二十一)大力提高服務業信息化水平。在全面建設“數字*”的框架下,構筑服務業基礎信息平臺。積極開展網上采購、網絡服務等一系列電子商務活動,建立起基于互聯網的以客戶為中心的交易管理模式,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服務企業辦公自動化和信息網絡化,以數字化手段促進信息資源價值的深度挖掘和增值。穩步推進電子化結算方式,配合銀行金卡工程建設,積極將POS系統等交易終端引入市場。
(二十二)加快業態創新步伐。鼓勵企業細分目標市場,引導服裝、家電、日用百貨等傳統業態向藥品、汽車、建材、房產等新型領域擴展,發展大型超市、配送中心、專營店等商貿新型業態。引進和發展總經銷、總,探索大宗商品批發交易的質押、競價交易方式。鼓勵服務企業采取直營連鎖、自由連鎖、特許加盟等多種形式實現連鎖化發展,形成連鎖經營在我區服務業組織形式中的主體地位。
(二十三)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按照市場化原則,構筑*服務業投資擔保體制,鼓勵組建以會員制形式為主的擔保機構和引進完全民營的贏利性擔保公司。簡化擔保、抵押手續,便利服務企業融資,對企業以不動產抵押申請貸款的,可不經過中介機構評估手續,而由相關的房地產管理部門出具權屬及估值證明。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服務業發展保障機制
(二十四)加強對服務業發展工作的領導。成立由區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有關職能部門參與的區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制定行業政策、指導意見和發展計劃,解決重大發展問題。各街道要因地制宜成立相應服務業管理組織,制定和完善轄區的服務業發展規劃,促進服務業在區域內合理布局和可持續發展。
(二十五)加大服務業市場監管執法力度。區貿易、工商、稅務、城管、規劃、國土、衛生、環保等部門要協調配合,切實履行職責,齊抓共管,建立長效機制,共同解決監管執法工作中的難點熱點問題,維護市場運行秩序。
(二十六)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組建區服務業聯合會和各類服務行業協會,發揮行業協會的服務、自律、協調、監督和維護企業合法權益作用,規范資質管理,協助政府職能部門加強行業管理,組織企業對外開展交流和合作,加強行業從業人員素質隊伍建設,引導企業健康發展。
(一)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主要來源及獲取手段調查結果顯示,有35.8%的幼兒教師表示所使用的教育資源主要來源于網頁,16.5%和13.6%的幼兒教師選擇了光盤和電子圖書,此外,傳統紙質圖書被幼兒教師選擇的比率為23.5%(如圖1)。可見,目前數字化教育資源已成為幼兒教師的主要資源來源。在幼兒園的數字化教育資源獲取手段方面(可多選),搜索引擎和登錄學前教育網站是幼兒教師獲取資源的兩種常用手段,被選比例分別為51.0%和57.1%。另外,49.0%的幼兒教師表示會通過購買的方式獲取數字化教育資源,這一比例與上述兩種手段的比例相差不大,這表明,對于有利用價值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大部分教師還是能夠接受通過付費方式獲取的。除此之外,選擇通過同事之間互傳獲得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比例為36.7%,由這一比例可以看出,部分幼兒教師愿意將自己或者本園的數字化教育資源與他人共享,這也是學前教育數字化資源共享機制建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條件(如圖2)。
(二)幼兒園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現狀及需求目前,幼兒園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網絡課程資源、學科資源(如教學課件、案例等)、多媒體素材資源(圖片、視音頻、動畫等)、軟件資源以及教學管理信息資源。調查顯示(如圖3),68.1%的幼兒教師認為本園的學科資源豐富(32.70%)和較多(35.4%),半數以上的幼兒教師認為本園的多媒體素材資源豐富(27.90%)和較多(23.1%),這兩類資源是幼兒教師可以直接使用于日常教學的常用資源,在需求調查中(如圖4),也是需求最高的兩類資源,其中,選擇需要和很需要的幼兒教師比例之和接近100%。對于其他幾類資源,也有九成以上幼兒教師表示很需要和需要。從調查結果可以反映出,幼兒教師對于不同資源的需求是不同的,建設的側重點也應不同。學科資源和多媒體素材資源是直接使用于幼兒教學、面向幼兒的資源,在建設時應數量與質量兼顧,重點建設。而網絡課程資源、軟件資源及教學管理信息資源大部分是幼兒教師進行自我能力提升及幼兒管理的主要資源,應做到精而新。當問及本園的數字化教育資源能否在量上或質上滿足自身需求時,八成以上的幼兒教師表示本園的數字化教育資源無論在量上還是質上都能基本滿足自己的需要,但仍分別有14.3%和12.2%的幼兒教師認為在資源的量和質上不能滿足。對于阻礙他們獲取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原因,有42.9%的幼兒教師認為是自身技術條件的限制。其次,是收費問題和設備條件,分別占25.5%和24.5%,而網絡條件有限、外部資源不豐富等也是阻礙幼兒教師獲取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原因。
(三)幼兒園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現狀在對幼兒園之間是否實現數字化教育資源有效共享的問題調查中(僅園長卷),只有14.3%的園長認為自己幼兒園與其他幼兒園之間實現了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有效共享,當問及是否有和其他幼兒園或幼兒教育機構聯合開發、共享數字化教育資源的經驗時,僅有8.2%的園長表示有過,另外,僅16.3%的園長表示有上述計劃。
在目前學前教育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尚未健全的狀況下,大部分幼兒園對外開放的資源只是極少的一部分,其中,比較多的是掛在幼兒園網站上“家園交流信息”,多數內容是與家長交流的育兒心得,而一些豐富的學科資源、多媒體資源以及幼兒園的特色課程等都是只供幼兒園內教師使用,不對外開放。還有一部分參加評比的優秀示范課作品,評比過后就被束之高閣,本園教師尚難獲得,他園教師就更不用說了,這就大大增加了資源重復建設的可能性,同時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另外,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每一個幼兒教師都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數字資源,但是,目前這部分資源并沒有被很好地共享,一般都僅局限于同事之間的相互共享,而無法提供給更廣泛的幼兒教師群體使用。當問及是否愿意將自己擁有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給其他人使用時(幼兒教師卷),100%的幼兒教師愿意將自己的數字化教育資源以免費或收取費用的方式提供給本園的其他教師(如圖5),49%的幼兒教師愿意免費提供給非本園的其他教師,還有25.5%愿意收取一定費用將資源提供給非本園的教師(如圖6)。當問及是否愿意將本園數字化教育資源提供給他園使用時(園長卷),73.5%的園長表示愿意免費提供給他園共享,22.4%表示愿意提供,但需要收取一定的費用(如圖7)。在共享他人及他園數字化教育資源方面,65.3%的幼兒教師和91.8%的園長表示愿意付費共享他人或者他園的數字資源。由此可見,絕大部分的用戶都具有共享的意識,不僅希望能從他人那里獲取資源,同時也愿意將自己的資源供他人共享,只是目前仍然缺乏一個有效完善的共享平臺及機制去實現這樣的意愿。因此,目前幼兒園之間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的狀況并不樂觀。調查中(園長卷),有85.7%的園長認為,幼兒園間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并未實現有效共享,究其原因,有10.2%的園長認為是技術問題,2.0%的園長認為是管理,而認為兩者皆有的占67.3%。除此之外,參與調查的園長還反映出諸多其他影響幼兒園間數字化資源共享的問題,主要包括:①資源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外部資源不豐富。②缺乏共享的平臺及專門的資源共享管理機構。③缺少教育技術專業人員。④缺乏資源共享理念。⑤缺乏政策支持。⑥幼兒園間存在競爭,資源自我保護現象嚴重。⑦收費問題。⑧信息不對稱等。
二、調查結果分析
以上的調研結果反映出我省學前教育在數字化資源共享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各種制約因素與障礙嚴重阻礙了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有效共享。
(一)資源分配不均衡造成資源分配不均衡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水平不均衡。這不僅包括數字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還包括人才資源分配不均衡。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的幼兒園和政府財政投入較多的示范園有足夠的經費投入數字化資源建設,因此,資源相對豐富。同時,這些幼兒園也更容易吸引人才,為本園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服務,使得資源越來越豐富。而經濟落后地區的幼兒園、政府財政投入較少的非示范園以及自負盈虧的民辦園情況則剛好相反。長期的資源分配不均衡必然導致各幼兒園信息嚴重不對稱,而共享是要以互利互惠為基礎的,只有當各共享主體都能獲得相對合理的利益時,共享合作才能順利開展,如果在共享中幾乎只有一方提供資源,而且得不到相應的利益補償,則共享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實現。因此,幼兒園之間資源貧富差距的存在也使得資源共享變得相當困難,要促進河南全省范圍內的學前教育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共享,就應盡量消除或者減少這種貧富差距,改善當前的資源配置情況。
(二)傳統觀念的制約調查顯示,部分幼兒教師存在著一些束縛資源共享的觀念,這些觀念將會制約學前教育數字化資源的有效共享。1.層級觀念根深蒂固由于我國幼兒園的分類層次的存在,像示范園、一級一類園、一級二類園、二級園、民辦園等分類,各個幼兒園,尤其是示范園,為了彰顯自己資金力量雄厚,或者在評比中保住自己的“示范”地位,在資源建設中盲目追求多而全的理念,對一些本可以多園聯合開發或者區域共享的資源采取獨立開發和購買的方式,導致部分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重復建設與購置。2.狹隘的競爭思想競爭本是為了促進個體更好的發展,但是當競爭的思維模式固化以后,就會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思想。許多幼兒園的資源建設就走上了一條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道路,只意識到與其他幼兒園之間的競爭關系,卻從未考慮過良性的競爭合作關系帶來的雙贏局面,因此,將獲得的優秀資源獨自使用或開發的創新優秀課程封鎖保存,不與外園交流,以為自身在不斷強大,其實卻是學前教育行業的發展空間在不斷縮小。
(三)硬件資源欠缺硬件資源配置是教育信息化資源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同時,也是學前教育數字化資源實現有效共享的前提。但是,調查中發現,我省幼兒園在硬件資源的配置方面不盡人意。在阻礙幼兒園獲取數字化教育資源主要原因的調查中(僅園長卷),有近一半(49%)的園長選擇了設備條件的限制,這一數據表明,我省幼兒園硬件資源配置水平仍然較低,而低水平的硬件資源配置必將制約我省學前教育數字化資源的有效共享。
(四)缺少資源共享平臺調查中發現,一部分幼兒園(32.7%)擁有自己專門管理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數據庫,但這些數據庫都是根據幼兒園自身的發展需要建設起來的,缺少開放性和互聯性,共享范圍極為有限。此外,在缺乏統一的指導思想與建設標準的情況下,幼兒園各自為政,建立起來的數據庫標準不一,很難實現有效共享。因此,建立適合共享模式與共享層次的平臺,是真正實現全省范圍內學前教育優質數字化資源共享的重要環節。
(五)資金問題政府對學前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約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與國內其他教育學段的投入相比,學前教育總投入占全國教育總投入的比例在近十年間一直維持在1.24%~1.44%,這不僅跟發達國家高達10%的比例差距甚遠,也遠遠落后于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3.8%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國0~6歲的兒童多達1.3億,是世界同齡兒童的五分之一,1.24%~1.44%這個比例與1.3億的學前兒童規模極不相稱,從根本上難于支撐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優質的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建設是建立在雄厚的經費保障之上的,是一項長期的工程,經費不足則無法支持設備的購置、軟硬件的升級、人員的培訓、數據庫購置與更新、網上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更難以保障學前教育信息化的順利推進。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教育信息化投入主要來自當地財政收入,而當地的財政收入則又主要依托于當地經濟的發展。河南省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任重而道遠。
(六)管理問題學前教育數字化資源實現全省范圍內共享,是一件長期的、系統的、持續性的過程,必須站在全局高度,統一規劃實施,形成完善的資源評價、認證機制,提高資源質量,實現資源的開放與共享。而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由于缺乏統一管理,宏觀調控薄弱,導致幼兒園之間很難達成一致協議。各園數字化資源的建設均以自身需要為準,個別幾所幼兒園之間會進行小范圍的資源交流,但要實現大區域乃至全省范圍內的共享很困難。
(七)專業人員
1.幼兒教師調查中發現,多數幼兒教師能夠較好地認識到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重要性,使用信息技術獲取教育資源的積極性也很高,具備了一定的檢索、處理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比較好的是歸類、保存和搜索,以及播放現存教育資源的能力,但組合處理信息資源的能力以及交流共享數字化資源的能力相對較差。在對園長的訪談中可以看出,其實很多園長清楚,現階段園內大部分幼兒教師的教育技術水平遠遠不能滿足學前教育信息化的需要,但是,如何對這么大規模的幼兒教師進行教育技術培訓,如何對培訓結果進行考核,都需要一個指導性的意見和評價標準。2000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2002年,教育部下達“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2004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2005年,教育部下達“關于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通知”,之后“國培計劃”將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課程納入其中,等等這些,都是針對中小學教師進行的,而關于幼兒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標準、指導意見和培訓卻寥寥無幾,這難免會導致幼兒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參差不齊,獲取的數字化資源質量不對等,從而阻礙學前教育數字化資源實現廣泛而有效共享。
2.教育技術專家訪談中,當問及沒有與其他幼兒園共享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原因時,有園長表示“我們不是不愿意共享資源,而是不知道怎么共享。其實我們希望獲得更多數字化教學資源,也愿意將我們的資源與其他幼兒園共享,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資源交換過程,它涉及到技術、管理、評價等很多方面,應該有一個完善的機制來指導我們合理有效的進行共享”。目前,我省在學前教育數字化資源共享方面的確缺少一些能夠利用精深的專業知識建立合理有效數字化資源共享機制的教育技術專家,這些教育技術專家不僅能夠指導共享機制的建立,還能夠采用最新的理論和科研成果優化建設成本,使我省學前教育數字化資源共享水平達到最優。
3.教育行政管理者調查訪談的過程中,許多園長表示,想要實現全省范圍內的學前教育數字化資源有效共享,不是某一個或幾個幼兒園組織倡導一下就可以實現的,這是一個持久、連續、系統的工作,需要專門的教育行政管理者來制定一系列的發展規劃、創建標準和規章制度,開展績效評估、行政監督等。除此之外,教育行政管理者還要統籌各個幼兒園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提高管理效益。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