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再別康橋背景音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多媒體環境的植入,對解決上述問題無疑就是一個“支點”或“拐點”。多媒體輔助閱讀教學,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技術”的更新升級,而是讓多媒體去熏染和喚醒學生的心靈世界,輔助情感線,讓學習主體有著更多的語言實踐和真誠體驗,帶著自己的獨特體驗去參與學習,主動構建,從而自然而然地讓自己“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釋放情感力,盤活新思維。筆者現結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現代詩歌的學習,談談自己的幾點實踐和思考。
一、創設情境,激活感知思維
2011版課標指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這些都與感知感受性閱讀思維密切相關。
在詩歌教學中,感知思維的激發,往往需要學習者在最佳狀態下才能“發酵”而成,為后續的思維交流和碰撞夯實基礎,鋪路搭橋。為此,我們需要讓學生在積極的語言活動中培養感知思維,積淀感知思維。
感知思維需要情景創設和鋪墊。我們知道,人的認識感受并不是靠外部刺激直接獲取的,而是外部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交融交互產生的,學習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是獲得思維感知的友好、有效途徑。
多媒體的恰當介入,正是給了情感元素豐沛的詩歌學習互動而生動的情境。多媒體所創設的,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直觀世界、直面世界,讓學生穿梭在詩歌情境里,“直視無礙”,感知被激活,思維更活躍。
譬如學習現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我們為了達到“激活學生感知思維”的目的,就可以設計如下多媒體輔助方案:
欣賞MTV《鄉愁四韻》,品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等句子的朗誦語氣和韻味。
在這樣的MTV情境里,優美而感傷的旋律能讓學生“怦然心動”,自覺不自覺地進入特定的意境里,濃濃的鄉愁、深深的哀思、久久的期盼,如同臘梅花一樣的芬芳綻放,真正讓學生體驗到了一位漂泊他鄉、歸國無望的老人的酸楚和無奈,學生的情結被打開,思維情點被觸動。
反之,如果沒有多媒體音樂和畫面的“牽引”和“梳理”,對于這樣深切的情思,閱歷尚淺的初中生又如何能體會得到,情感思維又如何被激活呢?
二、發散意象,拓展探究思維
詩歌是意象群的組合,很多時候,這樣的意象群是抽象而模糊的,在通往“從文字到旨趣”的道路上,學生的探究難度可想而知。只有給學生搭建一個支點,搭建一個階梯,學生的詩歌探究思維才能更流暢、更舒暢。
多媒體所互動和輔助的正是這樣的“支點”和“階梯”。在多媒體輔助的環境里,那些抽象的意象會因為“如臨其境,如在身邊”的生動元素而變得形象,變得清晰,此時此刻的探究思維也會從“驚奇和問題”開始,沖破教師預設所不能及的“笆籬”,萌生新穎的看法和觀點,帶來意想不到的神奇和驚喜,讓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對詩歌的情感體悟也會升華到新的溫度。
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理想》這篇詩歌時,面對剛剛踏上“理想”之旅的初一學生,詩歌豐富而集中的意象顯然是“在山的那邊”,如此情形,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更形象、更直觀”的動態功能,對理解和破解意象作一點“鋪墊”,用“他山之石”輔助“攻玉”。
欣賞配樂詩朗誦《理想》,模仿屏幕上的動態提示語,仿寫句子“理想是 ”,利用電子白板的“擦除”“圈點”和“回看”功能,看看哪一組寫得最精彩。
在這樣“有情有景”的氛圍里,學生的探究思維正如袁宏道《滿井游記》中所言,“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探究熱情被點燃,發散思維被擴散,一組組充滿詩情畫意而又極富創造力的句子便躍然紙上。如:
理想是高山上的雪蓮,綻放純潔的花朵;
理想是夢中的珠穆朗瑪,跨越歲月的坎坎坷坷;
理想是筆尖下的流淌,理想是眾志成城里的船槳;
理想是《少年中國說》,理想是《夢想中國》;
理想是貝多芬的“命運”,推開堅強的大門;
理想是海明威的“硬漢”,演繹百折不撓的精神……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這里,多媒體“入情入境”的多維觸動,給予學生的恰恰是“零距離”的激發和啟示,讓“理想”這一抽象的意象變得可感可知,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思維探究度和發散度,理解更通俗、更便捷、更深刻,或隱或現地生發出多媒體“互助”的力量。
三、豐富想象,培養創新思維
新課標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詩歌教學因其豐厚的藝術性“難為”“難懂”,在初中階段一度被擱淺,被冷落,在此背景下,重拾“拓展思維空間”就顯得尤為重要。
品質思維力源自想象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比宇宙更遼闊的是什么?是想象力。”詩歌閱讀就是要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啟迪創新思維,豐厚語言實踐能力。
想象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培育、培養和培植,而學生的想象力卻是參差不齊的,我們如果在詩歌教學中一味強調學習個體的“順其自然”,就只能導致有的“吃不消”,有的“吃不了”,“遇強不弱,遇弱不強”,效率指數會大大下降。
多媒體輔助和補充的恰恰就是這樣的豐實想象力。無論是穿越時空的詩歌背景、音樂背景,還是入情入境的動態畫面補充,多媒體的藝術世界創設的,正是穿透文字的豐厚而立體的想象空間。
讓我們來看一下《再別康橋》的多媒體設計方案:
夕陽西下,火焰般的背景下,逐行動態顯示《再別康橋》文字,背景音樂是《二泉映月》和《梁祝》。師生共賞。
透過這份設計,我們不難想象到《再別康橋》美美的學習環境,這樣的“唯美”狀態,最適宜盤活學生的想象,釋放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終究,美美的背景音樂、美美的背景圖景,入腦、入耳、入心、入情,帶來的必定是心靈的浸潤、情感的熏陶、思維的激越。
關鍵詞:語文教學;現代信息技術
一、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內涵
在教學課堂中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情境,大大拓展了課堂教學的空間,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由平面化到立體化的一次大飛躍。它借助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等,把語文中的語言文字或教師的講授轉變成直觀形象的材料,內容生動,聲情并茂,使語文課在一種輕松的、活躍的、充滿激情的氣氛中進行[1]。現代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整合的問題,隨著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頒布越來越被重視。如何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革傳統教學中不適應時代潮流的部分,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從而使學生建構自身知識體系,這是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筆者認為,課堂中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是指在現代先進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把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工具的形式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成為語文課程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提高學生運用和處理信息能力、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精神,有效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
二、整合案例分析――以蘇版教材為例
以詩歌教學為例,由于詩人所生活的年代與學生不同,學生缺乏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對詩中很多字、詞的含義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詩歌閱讀教學中,不僅基礎知識難以傳授,閱讀能力難以培養,體會詩的意境及詩人的思想感情更是一個教學難點。運用現代多媒體課件能夠改變這一狀況。例如,在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詩時,由于這首詩意境優美、神思飄逸。通過教學,要使得學生能更深入領會詩人徐志摩對往日康橋的美好回憶以及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借助現代多媒體課件,把詩中文字(詩人介紹、作品背景、詩的內容、疑問解答等)、聲音(配樂、朗誦)、圖畫(與詩的內容相關)等融合于一體,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中詞義,通過聲情并茂的情境幫助學生體會詩中意境。為達到這種教學效果,可以這樣設計教學程序:
1.以小提琴歡樂的曲子導入,奠定鑒賞基調
先播放樂曲《清晨》作背景音樂,導入新課,創造一種恬靜、優雅、美好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溫馨、優美、和諧,激發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接著播放小提琴演奏歡樂的曲子,師生共同配樂朗誦,再現語言文字的本色,使學生受到感染,學生仿佛進入一種夢幻般的意境,產生豐富的想象,領悟到整首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采用課件給學生展示古代詩詞中一些描寫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學生學習興趣之濃,情緒之高是教學之前所不能預料的,收到了出奇的效果。
2.創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生思維
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先借用課件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給學生展示關于徐志摩的簡要情況。接著展示康橋風光、劍橋大學風貌(劍橋的優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這樣很好地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思維。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體味和感受詩中的意象美。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長篙 星輝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課件展示:
詩人對母校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對昔日美好往事的回憶。
結合圖片畫面,讓學生思考:如何體會詩歌中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色彩明麗,立體、動態,富有美感。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金柳的艷影在波光里蕩漾,青青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榆陰下一潭清泉宛如彩虹,撐船漫溯在星夜里放歌,一個個意境開闊、優美、鮮明,畫面一幅接著一幅,富有流動的美感。
最后,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背誦。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將學生帶入了無比美好的意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閱讀、鑒賞能力,學生在美的享受中,讀通了課文,讀懂了課文,讀透了課文,其教學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參考文獻:
一、生態化教學概述
所謂生態化教學,就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和協同進化等)探索教學問題的新模式,旨在更好地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更好地凸顯人在教育事業中的主體地位。毫無疑問,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教育發展也離不開生態系統的影響與作用,由此可見,構建生態化視域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有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概括而言,生態化的高中語文課堂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一)統一性統一性是生態化教學系統的最基本特征之一。眾所周知,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師、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若千要素,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構建起一個有機整體,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這些要素要有機結合,共同致力于提高教學質量。
(二)共生性在自然生態中,一方的生存常常以另一方的生存作為基本條件,它們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高中語文生態課堂中也存在這樣的共生關系,正所謂“教學相長”,教師的教學離不開學生的配合,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師生相互依存,旨在協調教學系統中的各個要素,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最后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學生個體價值的充分實現。
(三)開放性隨著現代教育理論的不斷發展,各種新型教學法相繼出現,比如啟發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法。正所謂“教學無法,貴在得法”,只要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教學法,教師都可以拿來應用,這就說明生態視域下的高中語文課堂具有開放性。
二、構建高中語文生態課堂的對策
以生態化理論為指導來改革高中語文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煥然一新,釋放學生的活力,彰顯他們的個性。具體而言,教師要從以下幾點入手來構建生態化的語文課堂:
(一)適當引入網絡教學進入新世紀之后,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網絡技術早已經進入到教育領域中,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確實,互聯網中的資源豐富多彩,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為構建開放性的髙中語文課堂奠定基礎,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網絡教學,用靈活生動的相關資源擴充教學資源。當然,髙中語文教師要嚴格控制網絡教學的使用時間和時機,不可將其凌駕于課堂教學之上,否則會出現本末倒置的不良局面。
我在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節內容時,將傳統教學法與網絡教學法有機結合,收獲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我在課前為學生搜集了很多康橋的美麗圖片,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再為學生介紹康橋的歷史,使學生對康橋有個大致了解,然后用網絡技術為學生播放優雅的背景音樂,并為學生范讀這首詩,讓學生徜徉在作者塑造的美麗意境中。接著我讓學生討論自己在這種詩中看到了什么,學生暢所欲言,我都一一肯定,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學生的很多回答讓我很驚喜,也給了我新的啟示。通過網絡教學,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見解。
(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構建高中語文生態課堂是一項系統工程,關鍵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敞開心靡、開動腦筋,探索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從中獲得啟發和思考。從目前來看,高中生在學習高中語文課文時,無法深入地把握課文中文字的深層含義,進而難以正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難以與課文實現有機融合。有鑒于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生態閱讀,使他們與課文內容產生共鳴,感受語言的生命力,慢慢品、細細嚼,深入體會祖國文字的生態內涵。
(三)加強實踐教學高中語文課程不僅具備工具性、人文性,同時也具有強烈的實踐性,但這一點常常被教師忽略。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髙中語文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教學質量不容樂觀。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師沒有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實踐環節,學生只能依靠文字感受作品,無法碰觸到作者的靈魂,難以與作者形成共鳴。很顯然,這樣的課堂不符合生態學的基本理念。有鑒于此,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學生安排合適的實踐環節,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積極動手、動腦和動口。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課程整合;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06-0056-03
許多信息技術教師反映,在倡導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中,信息技術學科沒有出頭之日,許多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甚至產生轉行念頭。實際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是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鍛煉與提高,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高目標。我們必須加強信息技術課研究性學習,主動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創設學生可以參與的教學環境,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其次,在教學方法上,通過設置不同層次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中學習相應信息技術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教學內容上,密切結合學生學習和生活經驗,安排一些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主動探索。還有,教學內容要有延伸性,可以與社會、自然、語文、美術等學科整合,提高學生綜合實踐的能力。
下面,筆者就以“說不盡的橋――橋之美”網頁制作綜合實踐為例,來談談信息技術課如何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有效整合。
一、教學內容分析
《初中信息技術》(山東教育出版社1第四冊網頁制作綜合實踐部分,內容是對以前所學網絡知識及網頁制作的綜合運用及延伸。通過學習,學生已經掌握網上信息的收集、處理和FrontPage 2003網站制作方法、技巧,但內容、方法還是比較零散的,沒有形成一個整體的使用和實用意識。因此。以知識整合來強化知識系統性很有必要。筆者決定將這部分內容和《初中語文》第三冊《說不盡的橋》做一次嘗試整合。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在學完制作一個簡單網頁、文本、圖片、表格、多媒體信息加工、鏈接后,已初步掌握了加工素材的方法和能力。網站制作側重培養學生信息集成能力:網站設計也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網站自評、小組互評使學生領會網站的編排原則、頁面布局方法、色彩搭配形式,提高他們審美能力。以語文中主題單元為內容制作網站,學生感覺新鮮,有新意,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建立起系統分析問題的概念,站在全局角度規劃信息、集成作品。
2.完整經歷網站布局的設計、網站制作、網站調試、網站評價的過程。
3.對《說不盡的橋》的素材進行集成、篩選、加工、處理。
4.網站制作中各種技巧的綜合運用。
四、教與學策略設計
1.教學策略
(1)以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詩歌引入,展示濟南正在建設的小清河上的橋的圖片,引領大家通過制作網站來完整介紹橋的有關知識。問題引領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調查培養學生的觀察、發現及思考的能力。
(2)以任務為驅動,制定總課題《說不盡的橋――橋之美》,把橋梁的知識、橋的歷史、形形的橋、濟南橋的調查作為必選主題,其他小課題自選,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表現形式來體現主題思想,將教學重點、難點逐個攻破,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個性,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2.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采用實踐調查、網絡搜索、課堂討論的方式,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性,進行自我探究。
(2)指導學生分組合作,通過實地調研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協作能力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先期準備工作
設計和制作網站,不僅是讓學生對以前所學知識、多媒體信息進行加工,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網站設計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溝通能力,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因此,在主題選擇定位上,筆者進行了如下設置:
介紹橋相關知識:①介紹橋的作用、特點、分類。②從古到今、從結構到造型,介紹形形的橋。③介紹橋之最。④介紹黃河大橋、燕山立交橋等等濟南特色橋。
介紹橋文化藝術:①橋與山水。②橋與園林。③橋與文藝,有關橋的古詩、對聯、俗語、諺語、成語、橋的傳說、關于影視和繪畫中的橋。
描繪心目中的橋:①人們用橋造出的新詞,橋在其中的含義。②設計我心中的橋――我是橋梁設計師來設想未來的橋。
開展實踐活動:①為“濟南燕山立交橋”寫一份“司機指南”。②目前,過街天橋形同虛設,原因在哪里?做調查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建議訪問的素材網站:
;。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是創設情境、引入主題
以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朗誦作為背景音樂,展示中國最高的石拱橋――趙州橋,目前濟南正在建設的立交橋、小清河上漂亮的橋的圖片等引入主題。發問:如果你是一位網站制作人。用怎樣的圖片、視頻、聲音來展示“橋之美”?用怎樣的文字來介紹渲染“橋之美”?用怎樣的網絡布局來體現“橋之美”?
二是小組協作、主動探討
針對城市中立交橋、過街天橋現狀,組織一次社會實踐調查。
關鍵詞:詩歌;教學;誤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272-01
一、長期以來現代詩歌教學中的誤區
1、教師普遍不重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現代詩歌相對于其它文體來說所選篇目并不多,在中考、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較小,所以,日常教學中現代詩歌往往受到其它重要文體的擠壓,不被師生重視。在這個大前提下,受課時的限制,幾乎沒有哪一名老師能把現代詩歌單元里的每一首詩都認認真真地講完,學生也缺少充裕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欣賞現代詩歌,體會其魅力和價值。
2、教學深度不夠: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太過注重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意義,忽視了對詩歌語言本身的關注。詩歌并不是語言的堆砌,她是一種感受,好的詩歌往往能夠達到詩人和讀者情感上的共鳴。而在現實教學中,許多教師卻花費心思利用各種手段對詩歌的內容進行剖析,忽視了詩歌給學生帶來的感性的審美體驗。
3、學生鑒賞能力不足:一提起現代詩歌,大部分學生都會說“讀不懂”。從美學上講,是因為閱歷不夠才無法復原詩中所表達的美。詩歌具有溝通功能,而中學生往往缺乏閱歷和社會經驗,很多時候詩歌中的含義是學生所不能夠想到的,或者是不能夠理解的,也就是說,這時候的詩歌無法發揮這種溝通功能,才會讓學生感到困惑。
二、新時期現代詩歌教學的方法探索
現代詩歌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語言美,還體現在其中的精神體驗與無窮內涵。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由表及里進行層層探究,挖掘其中的內涵,更好的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技能。
1、引導學生配樂朗讀、反復吟誦
詩歌具有音樂性,每首詩歌都有自己的旋律,適當的音樂有助于學生融入詩歌氛圍,如同身臨其境。用音樂來詮釋詩歌之美,關鍵在于感受音樂的旋律,為詩制造氛圍,創設意境。我們可以為每首詩配上合適的背景音樂,讓學生配樂朗讀,感受詩的音樂之美。古人也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現代詩歌也是如此。由于現代詩歌簡潔、抽象,往往讓學生覺得不好懂。初次讀時我們只能大概了解其表面意思,甚至是不知所云,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吟誦才能對她進行深入理解。例如舒婷的《致橡樹》,讀第一遍時只能很淺地讀出這是一首描繪愛情的詩,再讀時則會讀出“凌霄花”、“鳥兒”、“泉源”、“險峰”等等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義,進而讀出這首詩的中心意象――“橡樹”和“木棉”,到最后我們知道,詩人要表達的是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偉大愛情,愛情是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情投意合為基礎的,而不是抱有別的目的,或者一廂情愿。在一遍一遍的朗讀中,我們對這首帶有清新靈氣和微妙暗示的愛清詩有了一步又一步深入的認識,每一次吟誦都會讀出不一樣的感受,都會再一次加深對她的理解。
2、善于進行背景拓展、擴展講解
詩歌是社會背景、情景事物、作者思維的綜合體現,講解詩歌,不是僅講詩歌本身,而是連跟這首詩歌相關的知識也要講解,拓寬學生的眼界,具體包括詩人簡歷、寫作背景、詩歌常識等。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機械地就詩論詩,而是應當通過知識性的擴展講解使學生達到擴展閱讀的目的,這樣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的習慣。詩歌是詩人對現實世界和內心情感的刻畫,講解詩歌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有助于學生了解詩人作詩的出發點,進而掌握詩人的感情。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詩人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在劍橋大學學習,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他對康橋滿懷深情。1928年秋,徐志摩故地重游,詩性勃發,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絲,融匯在康橋幽美的景色里。11月6日,詩人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吟成了這首傳世佳作。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首優美的詩。
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敢于聯想
詩歌大多言簡意賅,但是內涵豐富。詩歌能在短短的幾行之中表達出幾種層面的意思,如果單從字面上去理解就讀不出韻味來,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帶領他們自由聯想。意象是一個古老的美學概念,也是鑒賞詩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審美單元,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的關鍵。在食指的《相信未來》中,“爐臺”代表了“憧憬和希望”,“蜘蛛網”代表了“黑暗的社會和現實”,“灰燼”、“余煙”代表了“破滅的希望和理想”……學生如果不明白這些意象,就會給這首詩的解讀造成阻礙;相反,如果了解了這些意象,學生的想象空間一定更大,便能更好地讀懂這首詩了。
4、注重學生自主鑒賞、合作探究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在講解詩歌的時候,很多學生能夠跟著你的思路走,把整首詩學下來,可是,一考試許多人就蒙了,不知從何賞析,學生缺乏自主鑒賞能力也是中學語文現代詩歌教學中的一大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老師,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上要注重引導學生,教給學生一些鑒賞詩歌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講,要充當一個“引導者”的角色,適當地“偷懶”,學生才是課堂上真正的主體。老師要多提問問題,多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同學們各抒己見,只有讓他們思考了、說出來了,他們才會牢記所學的詩歌。讓學生慢慢學會并掌握鑒賞詩歌的技能,這才是真正對學生有所幫助,也會讓他們學有所成。
5、鼓勵學生嘗試寫作、實踐運用
中學時期正處于學生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不少學生也喜歡舞文弄墨,喜歡沒事寫幾句“順口溜”,或者抒發感情,或者發發牢騷,那些語句看起來也很優美,也蘊含著一定的感情或哲理,我們不妨鼓勵他們嘗試寫作,讓他們在創作中體會現代詩歌的語言、意境,加深對現代詩歌的理解,這對于學生的詩歌學習也有著極強的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她們暢想春天、歌頌愛情、禮贊生命,盡情地擁抱詩歌,愛詩的她們一起打造了屬于自己的美好時光。
4月17日下午,由《商業2.0豫商》雜志主辦的“春暖花開――豫商她世界詩會”在建業生態新城展示中心溫馨舉辦。
一群像春天一樣美好的女人,她們來自不同的行業,或是企業鐵娘子,或是文化媒體界大咖。她們拋開繁忙的工作,相聚一堂,共享詩歌帶給心靈的溫情與感動。她們暢想春天、歌頌愛情、禮贊生命,盡情地擁抱詩歌,愛詩的她們一起打造了屬于自己的美好時光。
熱愛詩歌與朗誦的女人永遠有一種情懷。作為本次活動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商業2.0豫商》雜志總編輯、豫商她世界俱樂部發起者于莉也是一個詩歌愛好者。她在致辭中說,詩歌滋養心靈,是一種讓內心美好的力量,傾聽的是心靈的寧靜與平和,感受的是生命的呼吸與跳動。讓喜歡詩歌、喜歡朗誦的女企業家能夠相聚一堂,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人間最美四月天”,在春意盎然的季節,美好的詩句悄然叩動了每個人的心扉。而在詩會現場,柔和的燈光與古樸的內飾相互輝映,背后是一排排擺放著各種書籍與懷舊藝術品的格子框架,身著民國服裝的女應侍靜立其旁,似乎讓人穿越回那個遙遠而又熟悉的年代。
下午三點半,大象融媒副總孫茹首先登臺,身著素裝的她干凈利落,然而在談吐言辭中卻流露出對生命和詩歌的熱愛,伴隨著優美的背景音樂,孫茹朗誦的作品《告訴春天》也寄托著對未來希望的美好憧憬。
告訴春天
這個萬物復蘇的季節
鮮花可以盛開
果實可以等待
告訴春天
你我的耕耘會有使者傳遞
最美的音符
無論山高
還是水遠
……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饒,是因為它經過了最后的料峭。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王爽女士特意為她世界詩會創作了一首《謝謝你!春天》。鄭州氧樹林醫藥科技公司董事長陳雅利則帶來一首舒婷的《初春》。蜻蜓河南非BOOK網絡臺總監補凌鋒作為本次活動的傳播者,即興朗誦了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間四月天》。標準的讀音和深情的節奏變化,讓人領略到了經典詩歌穿越時空的魅力。此外,他還是本次詩會僅有的兩名男嘉賓之一。
愛是詩歌永恒的話題,愛的世界讓人沉醉。席慕容的詩成也為本次詩會眾多朗誦者的首選,她世界副主席、河南華辰偉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衛華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她朗誦席慕容的詩歌《一棵開花的樹》,凄涼唯美,讓人潸然淚下;另外,心理咨詢師李慧竹、她世界會員王鳳蓮也都選擇朗誦席慕容的經典作品。
在詩會現場,河南中財德普會計事務所有限公司董事長時振宇《再別康橋》,河南電臺娛樂976總監木子老師一首《青衣》和昆曲《牡丹亭》的演唱也為詩會增添了一種別樣情調。
今年是著名詩人蘇金傘誕辰110周年,特邀嘉賓葉大鈞先生朗誦了蘇老的一首詩《埋葬了的愛情》后,河南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河南省朗誦協會副會長姬麗君隨即走上舞臺,朗誦《大河報》《茶坊》主任編輯李嘯的作品《穿越時空的呼喚》,“我就是與您約會的姑娘……蘇金傘,對您的愛戀,一萬年不變”。情之所至、感人肺腑,將現場氣氛推向了一個小。
在詩會現場,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原來4月18日是建業地產副總閔閔女士的生日,她深情朗誦完多年前自己創作的詩歌――《致海鷗》后,便在現場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生日禮物,當全場所有人一起高喊“生日快樂”時,閔總臉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這樣溫馨的一幕,也讓現場所有嘉賓感到詩會不僅僅只有詩歌,還有濃厚的情誼。
詩歌讓我們幸福,讓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要忘記做一個幸福的人。最后,豫商她世界俱樂部主席團及會員代表大橋石化侯振榮、華辰偉業張衛華、興業銀行農業路支行行長吳冰共同朗誦了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
高中語文教學朗讀的現狀
不可否認,朗讀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曾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別是古代典籍教學中,抑揚頓挫的音樂感、聲情并茂的韻律感幾乎貫穿了整個課堂。然而反觀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朗讀在不同程度的被弱化,變得可有可無,學生的朗讀水平每況愈下。而多年來應試教育的盛行,也讓許多學校管理者及語文教師形成了這么一種觀點,即“早讀課才需要朗讀”,其他時間內,朗讀被棄置一旁,有時撿出來,也只是一種點綴,不成系統,不顯正規。校園里出現了一種現象,即越往高年級,朗讀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份量就越輕,尤其是高三的語文課,朗讀的比重是少之又少,甚至連早讀也拿來訓練高考題,這使學生陷入“題海”的怪圈之中,也使語文教學走入了深深的“泥潭”。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差等一系列的問題呈現在我們面前。
怎樣行之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認為,朗讀是改變目前語文教學局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極富效果的一種方式。
二、如何開展行之有效的朗讀教學
首先,把握好朗讀的時機,讀出興趣。
高中課堂,一般都注重精講多練,但經常這樣,學生會變得無精打采,死氣沉沉,而如果調節時積極引導學生朗讀,課堂上便如注入了“源頭活水”,課堂氣氛便活躍了許多。再者,高中學生的生活節奏本來就快,各種學習壓力讓他們苦不堪言,課堂上的大聲朗讀可以使他們將心中的抑郁苦悶釋放出來,也讓他們從中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其次,要靈活變換多種朗讀方式,讀出新意。
單一的朗讀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因此,課堂教學中,朗讀方式要豐富多樣,不拘一格,而選擇與變換朗讀方式,應該考慮到文章的體裁、題材、風格、意境、語言等方面的具體特點,比如說,長篇敘事詩或小說,帶有多個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對話描寫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以促進學生對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與理解,如孫犁的《荷花淀》一文,“相約探天”這一節,就可采用分角色朗讀這一方式,通過朗讀,四個青年婦女鮮明的個性特征,得以生動地展現出來。而近體詩,如絕句、律詩等則可采用個別讀成齊讀的方式,有利于體悟作品的情感,又如,婉約詞,情感細膩,適合女生個別讀,豪放詞,境界奔放粗獷,則適合男生讀或齊讀。交錯運用多種朗讀方式,可提高學生朗讀興趣,也可促進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 再次,要善于營造朗讀情境,讀出真意。
朗讀需要朗讀者入情入境,方能讀出真意。而僅僅依靠文字、聲音的媒介、入情入境,往往比較單調、空泛。因此,可采用背景音樂,圖像再現,視頻剪輯等手段來營造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情境,如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可播放樂曲《神秘園之歌》,并播放康橋的風光錄像片,使學生在唯美的氛圍中充分感受詩的藝術美和詩情美。再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寫景抒情都很精致而自然,怎樣把那精美的文字和情意融進學生心靈呢?可采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播放貝多芬的《月光奏明曲》,在優美的樂曲聲中,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而后點明誦讀要領,重放樂曲,讓學生在樂曲聲中聽讀感受,輕慢吟讀,再讓學生重點選讀,品味賞析語言之美,手法之美,感受文中之情,最后可讓學生自由選讀,在品味中探求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思想感情,領略文章的音樂、繪畫情趣美。
第四,朗讀中,指導學生理解文意,讀出作品的真情。
古人云, “詩緣情”,“情動而辭發”。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正確把握文意,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豪邁奔放之情,陶淵明《飲酒》的淡雅閑情,《項脊軒志》的綿綿深情等,都應在朗讀中細細品味,方能讀出真情。當然,作品中所蘊涵的情感不同,朗讀時語調的輕重、抑揚和舒緩的變化也就不同。如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悲憤和沉痛的。開頭,作者用了一個長句點明烈士遇害的時間、地點和“我”的沉痛心情。那么朗讀時就宜用緩慢而低沉的語調,以表達出作者沉痛的心情。而當作者寫到當局的兇殘和卑劣時,用了一連串的短句,朗讀時,就應用高亢、激越的語調,以表達出作者的憤激之情。
第五,要發揮出教師的示范導引功能,讀出個性。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朗讀教學 語文素質
一、教學現狀:忽視朗讀教學
朗讀,是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把作品的內容準確、鮮明、形象地傳達給聽眾。朗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忽視朗讀的現象。學生一旦進入中學階段,特別是高中,朗讀教學就失去其應有的地位,成為一個被人忽視的領域。
二、朗讀的意義
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對“朗讀”是這樣下的定義:“朗,明也”,“讀,誦書也”。由此可知,朗讀,就是用清晰明亮的聲音誦書,宋代大學者朱熹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由于朗讀是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是多種器官的協同活動,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適時進行課文朗讀至少還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突出作用:
(一)有助于學生牢固掌握語文基礎知識。
文章是由一個一個的漢字組成的。而學生朗讀課文,有助于學生牢固掌握課文中每一個漢字的音、形、義。
(二)有助于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
特別是在詩歌、散文、文言文作品的教學中,朗讀更顯得至關重要。學生朗讀課文的過程,就是一個與作者進行感情、思想交流的過程,朗讀的遍數越多,與作者進行的感情、思想交流就越深入,越有利于學生領會課文內容。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較強的語言感悟能力。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讓學生經常朗讀課文,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從而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整體提高。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應重視學生對課文的朗讀,也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適當的時間來讓學生朗讀課文。
三、具體措施
繼承傳統語文教學中精華,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應是我們搞好高中語文朗讀的有效途徑。
(一)明確朗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
首先,朗讀于個人而言是學生對文章的自我解讀、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其次朗讀于教學中具有調節節奏、對話交流的作用,能很好地實現師生間的互動及課堂氛圍的調整,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朗讀時目標要明確、具體。
朗讀前應給學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學生初讀前,教師可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讀順課文,也可設計幾個簡單的思考題,讓學生有目的地朗讀。
(三)朗讀時方法要靈活、多樣。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以借助于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等等。
1.范讀。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首先教師的范讀要正確標準。我教戴望舒的詩歌《雨巷》時,就自己示范朗讀。那優美的朗讀聲使學生深受感染,他們馬上產生了朗讀的熱情,情不自禁地讀起來,從而自然而然地進入詩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讀只能起“示范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節課中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
2.美讀,即表情朗讀。教師可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比照感悟。如我在教的《沁園春?長沙》時先提問學生朗讀,當學生無法讀出那種少年同學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情懷時。播放錄音,借助錄音使學生感受那幅絢麗的湘江秋景,體味“到中流擊水”的壯志豪情。
3.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課文,多讀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讀者的感情可以體現出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教師要指導學生,用心去感知課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走到學生中間去,和他們一起參與學習,這樣學生學起來更有興趣。
4.分角色朗讀。這種朗讀方式對于戲劇作品和小說中的對話描寫的語段較合適。如我教《莊周買水》這篇故事新編時,請幾位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來分別朗讀文中的人物的語言,這些學生的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全班同學進入了情境,尤其是無奈的莊周、“西裝筆挺”的辦事員、“長發披肩”的女秘書、打著官腔的吳主任,《涸轍之鮒》令同學們拍掌叫好,從而也深刻地體會了文章的內涵。
5.配樂朗讀。可以營造情境,能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進行配樂朗讀時,應注意樂曲的意境、格調和旋律,它們應與課文內容相協調。配樂朗讀的樂聲不能太響,以免產生負面影響。如我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就選擇班得瑞的《寂靜森林》作為背景音樂,輕柔、舒緩的樂曲營造出淡雅的氛圍,朗讀時讀出輕柔、深沉、淡淡的憂傷之韻,使學生在熏陶中領會到詩人與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
6.表演朗讀。這種方式適合于戲劇作品。如在教《一塊錢國幣》時,我就采用了這種表演朗讀的方式,課堂效果極佳。
7.誦讀,即背誦。這種朗讀方式適合于古詩文教學。這樣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增強語感,積累名言佳句,陶冶思想情操,培養寫作能力,養成高雅氣質。
8.齊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如《赤壁懷古》則由男同學齊讀,讀出一種豪放、慷慨的氣勢。《雨霖鈴》則由女同學齊讀,讀出一種婉約、清新之韻。《致橡樹》則可以男女生分角色齊讀,形成對讀。但要慎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觀念有益,但也可能產生“濫竽充數”和唱讀的不良效果。
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節,它的作用又有區別,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其能。
(四)保持朗讀的合理性和連續性。
語文學習是一個漫長而螺旋上升的一個過程,在這過程中,應注意朗讀在其中的連續性和合理性,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一般訓練到實用訓練,循序漸進。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教學生朗讀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應常抓不懈。端正對朗讀教學的思想,并把它很好的運用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去,才能揚長避短,提高我們語文教學水平和質量。
總之,只要我們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用心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師生的朗讀就能具有聲情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呈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效率;對策
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國高中語文教學又面臨著新的挑戰。語文教學除了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時,還需要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目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效率十分低下,并不能滿足現階段的語文教學需要。基于這一背景,研究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向導,如一盞明燈一樣指引著教學工作的開展。而教學目標的合理性直接決定這教學效果的好壞。不合理的教學目標必然會導致教學工作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所以,當下想要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就必須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學目標,并積極貫徹落實該目標。高中語文教學目標的制定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1)提高教學目標的準確性。過去中,很多高中語文教師認為開展語文教學工作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在目前素質教育被不斷重視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2)提高教學目標的明確性。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該從實際和細節上出發。如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時,很多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為“要求學生讀懂全文并理解作業表達的思想”,在這種教學目標下,教師課堂教學中往往會抓不住重點,對于一些重點知識沒有進行深入講解。而想要設定明確的目標,就需要從細節上出發,如對于某些重點詞匯要求學生理解等。還有一些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思想,而建立怎樣的道德思想還需要得到進一步明確。(3)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能力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學習成績也參差不齊,所以在制定語文教學目標的時候,還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化差異。通過分析每一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來制定出適應學生發展需要的個體化目標,做到有效分層,促使不同學生都能進步。
二、轉變教學觀念
過去,教師的教學觀念過于落后,體現在以下兩點:(1)語文教師在課堂中還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往往光顧著自己去說,而忽視了學生是否聽懂,這種教學觀念下,不僅教學效率和質量極低,同時長期下來,必然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2)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師往往更在乎對學生“考試能力”的培養,即提高學生的做題能力,而忽視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基于以上兩點,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在現階段語文課堂教學中極為關鍵。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出發:首先,需要讓教師認識到學生是課堂主體的這一觀念,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其次,加強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其他方面素質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只有這樣轉變了觀念,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興趣
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還必須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過去中,很多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于枯燥無味,教師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語文教學。想要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需要從以下幾點出發:(1)采用導入式教學方法。所謂導入式教學方法,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導入和學習有關的東西,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語文教學可采用的導入形式如下:一是可以采用故事導入,如在進行某些文言文教學時,就可以導入和作者或該文章背景有關的故事,而大多數學生都對故事有著濃厚的興趣,通過導入故事,來引發學生的興趣。二是可依采用懸念導入,這種導入形式充分的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激起學生對于懸念的好奇,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或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專注力度,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2)采用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作用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并使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在利用情境教學法時,需要注意情境的構建需要貼切教學內容。在構建情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不斷分析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找準學生的喜好,從而使構建的情境迎合學生的喜好。引導學生進入到該情境中,并采用正確的方法來提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產生較高的學習熱情。情境的創設可采用一些工具,如播放和課本有關的音樂,通過優美的音樂來吸引學術,提高學生的專注度。同時,還可以播放一些和課文有關的圖片,通過圖片把學生代入到課堂教學中。
四、加強對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工具的運用
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往往只需要借助課本、黑板以及粉筆就可以完成。而這種單一的教學工具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的語文教學需要。教師口頭講述、黑板上寫寫畫畫,已經無法具象的表達課文內容。而利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可突破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性,實現傳統教學方法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教師通過多媒體展開教學,可播放和課文有關的影片、圖像,使模糊的課文內容更加形象化。如進行《再別康橋》這一課程教學時,就可以在網上搜尋有關“康橋”的圖片,從而讓學生了解到康橋的美。另外,在進行該課程教學時,教師還會請同學來朗誦這一首詩。這時,就可以通過多媒體來播放背景音樂,從而使朗讀更加優美,提高該朗讀活動的效果,并使學生切實的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實現情感上的共鳴。而網絡,也是現代化教學工具之一,網絡所帶來的是非常廣泛的教學資源。現階段,高中語文教學的開展,可以在網絡上搜集和教學有關的各類資源,如一些PPT課件等。
五、做好教學反思工作
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還需要做好不斷的總結和反思。目前,很多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時,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進行仔細的思考,就會一直存在于課堂教學中,有些問題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就會影響教學質量和效率。所以,語文教師開展總結和反思極為重要。通過總結來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反思來分析這些問題發生的原因,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制定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總結和反思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觀察教學成效,如在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時,就需要及時的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并總結好的地方,吸取教訓,從而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同時,教師還需要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做好記錄工作,同校的語文教師可進行教學經驗上的共享,吸收他人好的東西,并不斷實踐到自身教學中。(2)教師在面臨教學問題時,一定要保持理性的心態。如某一階段教學質量、效率不高,就需要對該階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通過反思來認清自身的不足之處,并找到合適的方法來改善這些問題。六、總結現階段,想要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還需要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同時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做好總結和反思,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通過學習、創新和實現來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從而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吳靖.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效率[J].考試周刊,2013,(93):37-38.
[2]李勇.創新語文課堂教學努力提高教學效率[J].文科愛好者,2011,(02):68.
[3]陳志華.語文課堂教學提效研究[J].語數外學習,201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