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才資源共享機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人才資源是有價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以及不可替代的一種寶貴資源,是人力資源的高級表現形式。與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源相比,人才資源是永不枯竭的戰略資源,其在創新活動中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并且其創造力具有本體性和無限性。總書記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必須用戰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立足新的起點做好人才工作,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環境和政策優勢,加快建設人才強國。這深刻地揭示了人才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發揮其人才資源的重要作用更具突出意義。高校人才資源共享是高校充分挖掘人才資源潛力,發揮人才資源重要作用的一種有效途徑。
二、高校人才資源共享的必要性
(一)人才資源的獨特性
高校人才是不同的知識、能力和核心專長組成的集合體,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因為沒有兩個人具有同樣經驗,獲取同樣的資源和技能,這就是所謂的人才的獨特性。常言道術業有專攻,意旨人才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所具有知識、能力的獨特性。由于人才的獨特性,使其在某個專業方面是高精尖的人才,而不是面面通的全才。然而,在高校技術創新或者各類活動中往往需要多種技術知識的融合,這種融合隨著創新活動集成度的提高呈指數增長,這就決定了僅憑某個或某類人才進行重大技術創新活動是不可能的。人才資源是保證技術不斷創新的關鍵因素,如果高校僅有某類人才資源,或者專注于某類人才資源的培養,那么在技術創新中將產生人才資源短板,出現人才資源不足的情形。內生人才資源不足是制約高校重大科技創新活動的瓶頸。
(二)人才資源的杠桿作用
目前,逐漸轉變的資源觀,即對于某些資源“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理念,使得外部尋源策略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資源杠桿理論也成了有效運作資源的主導。杠桿作用的原理是,利用內部核心優勢資源撬動外部合作伙伴資源為己所用,通過資源共享快速構建資源優勢,進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資源杠桿借用了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形象化地反映了資源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利用自身優勢資源,撬動外部的優勢資源,最大限度地進行技術創新活動。
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其有效利用資源杠桿作用,實現資源共享能使高校或者學術團體獲得互補性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形成技術協同效應和技術組合優勢。因為人才的創新能力蘊含在個人的經驗性知識中,它難以通過語言文字傳遞,而基于資源共享的合作創新活動為獲取經驗性知識和技能提供了可能性。通過充分利用互補關系,能夠有效地聯合各參與者的資源,實現技術創新活動價值最大化。
三、人才資源共享效益最大化策略
(一)統籌集聚核心競爭力人才
資源杠桿作用充分地說明了資源共享的效益最大化,然而運用資源杠桿的前提是必須有優秀的人才資源,只有擁有內部優秀的人才資源才能撬動外部優勢資源為己所用,從而獲取最大的效益。因此為實現人才資源共享的效益最大化,首先必須培養優秀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人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形象地告訴人們,人才資源不是一蹴而就的“速生”資源,培養優秀人才是一項長遠的系統工程。高校首先要調整人才結構,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廣納群賢機制。用博大的胸懷和廣闊的視野,把優秀的人才集聚到高校教學、科研和發展的各項事業中來。其次,要建立不拘一格,用人所長的優秀人才培養制度。無論是自然科學人才還是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都有其各自的專長,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在各自的工作中錘煉自身的能力,開發其潛能,培養各類高層次人才。不斷提高各類人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質,提倡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使大批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人才脫穎而出。
(二)創造良好的人才從業環境
“種好梧桐樹,不愁鳳凰來”說明了良好的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和感召作用,而“良禽擇木而棲”又說明了人才對環境的選擇效應。因此要想培養才人,發揮人才的積極作用,必須為人才施展抱負創造良好的從業環境,從而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環境包括“硬”和“軟”兩個方面,硬環境主要是指加強辦公室、實驗室建設,更新先進設備,整合學校各種資源,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軟環境主要是指建立良好的用人機制,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氣,并且要建立使人才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實現自身價值的滿足感、貢獻社會的成就感和得到社會尊重的榮譽感的激勵機制。人才與環境的關系猶如魚與水的關系,團結和諧的氛圍和良好的人才機制,能為人才的教學、科研活動創造寬松舒暢的工作環境,使魚水相溶相得益彰。否則就是無水之魚、無氧之花,出現“孔雀東南飛”的局面。
(三)搭建良好的人才資源共享平臺
實現人才資源共享,發揮人才資源杠桿作用是一個系統工程,它要求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廣大管理者的共識。人才資源共享的首要前提是學校制定穩定的政策,創造順暢的人才共享條件。通過制定方針、政策實施宏觀上的指導和調控,打破部門、單位壁壘,搭建良好的人才資源共享平臺。人才資源共享的必要條件是建立好人才資源共享的資源信息網。通過它可以使高校各部門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各單位人才資源情況,使各部門或者學術團體人才短缺與其它部門人才冗余實現良好對接。人才資源信息網是高校人才資源共享機制健康運轉的載體,是資源共享有序、良性發展的根本保證。人才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是采取靈活多樣、內容豐富的合作形式。具體的可以采用柔性引進的方式來獲取外校優勢資源,如在重大科研項目和重點學科出現人才資源缺短的時候,通過聘任相關高校的教授來主講、主持或做學科帶頭人,通過他們的“傳、幫、帶”的作用,培養科研能力強、老中青相結合的學科梯隊。還可以采用基于項目的合作研究模式,明確各方的工作內容,協作方式等,互通有無,共享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達到人才資源共享的最大化。人才資源共享的關鍵問題是注意合作成果及其利潤的合理分配,包括合作所產生的著作署名權、專利權、技術訣竅和商標權等。因為這些成果融入了各方的辛勤勞動,是人才資源共享的結晶,對其進行合理的分配是人才資源共享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
四、結論
關鍵詞:北部灣經濟區 人才 開發與合作 機制
區域人才開發合作,是指區域內外各城市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以公約、協議等形式聯合起來,共同開發人才資源所進行整體協同的組織活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要把北部灣建成重要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加強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開發與合作,對于推動北部灣經濟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開發與合作現狀
(一)成效
1、人才開發合作平臺基本建立
國家外國專家局與廣西共建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引智示范區,啟動北部灣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引智示范區和中國國際人才市場廣西市場建設,為引進、培養和造就廣西外向型人才創造條件,培養了一批熟悉東盟規則,具備跨文化溝通、國際交流與合作和創新能力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廣西國際人才交流中心還分別與香港特區人才交流中心、臺灣地區1111人力銀行簽署了區域性人才交流合作協議。
2、與東盟各國人才交流合作日益頻繁
廣西與東盟各國相繼建立了中國―東盟青少年培訓基地、中國―東盟婦女培訓中心、中國―東盟法律培訓基地、廣西―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基地、中國―東盟人才資源開發與合作廣西基地等人才培訓基地。2006―2010年共派出5批次250人到新加坡等國家進修學習,輸送了1000多名優秀會展人才赴美國、英國、新加坡和我國香港學習;組織派遣4000多名黨政機關及重點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出國(境)培訓;開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緊缺外向型人才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外向型人才國內培訓和國外培訓。
3、依托東盟小高地建設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成效明顯
自從2006年東盟人才小高地建立以來,其引進和培養外向型人才的社會效應凸顯。已經吸引了包括10名博士生導師的178名高層次人才前來服務和工作,累計培訓人才4300多人次,其中送到國外進行短期或中長期培訓、進修、訪問的73名,送到國內著名大學、科研院所、大型企業進修、訪問或攻讀學位的669名,培養了大批商貿、會展、翻譯等方面外向型高層次人才。
(二)問題
1、人才總量不足,與經濟增長不相適應
據統計,到2009年,北部灣經濟區成立4年來區域內(六市)黨政人才隊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以下簡稱“三支人才隊伍”)人才總量與2006年底相比減少了1.2萬人,沒有達到《廣西北部灣經濟區2008―2015年人才發展規劃》要求的年均增長3.13%(經人事部門統計)的目標,而2009年北部灣經濟區GDP達2450.23億元,比上年增長15.9%。
2、人才結構不合理,重點領域人才短缺
目前北部灣經濟區人才主要分布在各級機關和事業單位,而區域內重點發展的沿海工業、港口建設、現代物流、建設規劃、國際金融、國際會展、旅游開發與管理、現代農業等行業和基層單位的人才相對缺少;人才主要聚集在條件較好的南寧市和玉林市,而經濟條件較差的崇左市和防城港市人才明顯不足,不能適應北部灣經濟區開發的需求。
3、合作機制不健全,政策缺乏銜接性
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開發社會化、服務市場化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在人才培養與引進合作、人才信息與資源共享、人才自由流動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的障礙。區域內六市還處于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相互競爭的局面,導致人才政策無法銜接,人才資源無法有效整合,人才智力無法實現共享,優勢無法實現互補,不利于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二、創新北部灣人才開發與合作機制的途徑
(一)實現制度對接,建立一體化制度
建立統一、平等的規則體系是人才開發合作的根本。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不斷推進人才開發一體化進程,實現北部灣經濟區統一的人才政策框架體系,建立人才開發合作新機制,逐步形成統一的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開發與合作機制框架體系。將各行政區域的制度進行對接,加強對北部灣經濟區區內六市的人才引進、人才流動、人才培養、信息共享、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政策協調和制度銜接,以制度性合作來逐步消除北部灣經濟區人才合作中的體制障礙,構建相互兼容的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開發合作的制度平臺,形成北部灣經濟區內無障礙的人才制度環境。
(二)創新人才引進合作機制
加強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區域性人才市場的交流與合作,加大高層次、高技能、緊缺人才的引進力度;在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中,實施首席專家建設工程,分批設置首席專家崗位;選擇龍頭企業,建立人才引進基地,從政策、資金、項目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建立定期高層次人才會商制度,舉辦產學研合作懇談會,戰略合作框架研討會,有重點地進行對接合作,搭建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合作平臺,促進產學研合作轉化;鼓勵企業采取項目和課題招標承包、短期或彈性聘用等柔性方式引進緊缺、急需高層次人才;與珠江三角洲等發達經濟區建立人才交流鍛煉制度,在人才訪尋、人才派遣、人才網站、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拓展海外人才回國信息渠道,依托海外留學生組織建立了海外人才工作站,加強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和留學人員創業園建設。
(三)創新人才服務合作機制
組建北部灣人才市場,由北部灣人才市場牽頭,成立北部灣人才市場跨區域合作協調辦公室,協調北部灣人才市場各分市場之間與區域外發達經濟區人才市場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北部灣人才信息平臺,進行區域內六市分市場的人才信息聯網,對區域外發達省市人才市場的人才信息進行鏈接,建立北部灣人才信息庫,編制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開發目錄。加強人才市場業務項目的區域內外合作。如在六市市場網站的首頁上開通聯盟頻道,設置各合作成員標志,建立相互鏈接;異地個人求職信息及異地單位招聘信息可聯網查詢公共數據庫中的資料;定期舉辦北部灣人才網上招聘大會;開展遠程招聘服務。推進異地人事和人才派遣合作業務的開展,實現“一市委托,六市合作服務”,人才派遣互為。積極開展與東盟各國人才市場機構的合作,建立東盟國際人才市場,建立人才信息交換機制,實現雙方人才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實現人才的雙向流動,吸引東盟各國優秀人才以及在廣西留學的優秀人才留在廣西就業。
(四)創新人才合作交流機制
參照上海黨政人才交流制度,推進北部灣經濟區黨政人才的開發和交流。有計劃地引進中央、國家機關和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優秀干部、區外優勢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到北部灣經濟區任職或掛職鍛煉,傳授先進管理經驗,支援北部灣經濟區建設。重點從國家各部委引進優秀人才到北部灣經濟區六市掛職;從自治區廳、局等區直部門選派優秀人才到北部灣經濟區六市掛職。鼓勵北部灣經濟區黨政干部和企業管理干部到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天津海濱經濟區掛職或工作鍛煉,學習和汲取其他經濟區開發的先進管理經驗。
(五)創新人才合作保障機制
一是構建人才開發與合作框架協議。北部灣經濟區與發達省市以及合作經濟區應當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人才服務中心人才服務合作協議》、《關于建立博士后工作合作機制的協議》、《關于建立高層次人才智力共享機制的協議》、《關于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資源共享的協議》等。區域內六市政府簽署協議《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開發合作框架協議》、《人才服務合作協議》、《高層次人才智力共享的協議》、《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資源共享的協議》、《共享引進的國外智力資源協議》。二是定期召開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開發合作聯席會議。加強人才工作信息交流,協商處理共同事務,輪值方加強對涉及人才開發合作的有關政策、服務項目、協作行動等進行信息通報,并積極通過征詢各方意見,處理好合作事宜。三是建立有效穩定的政策協調和監督機制,加大宣傳和監督政策執行的力度,確保各項人才合作政策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①伍梅. 多區域經濟合作下廣西與東盟人才交流與合作開發思考[J].東南亞縱橫,2010(11)
②吳繼紅,喬國通.區域人才資源開發合作新機制的探索[J].現代企業教育,2010(11)
③王平. 實施中部區域人才合作的對策建議[J].人才資源開發,2005(10)
關鍵詞:高職園區 科技資源 共享平臺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06
1 高職園區科技資源共享的效率分析
1.1 高職園區科技資源共享的主要內容
高職園區指多所高職院校集中于特定的地理區域,形成以多所院校為核心的,包括多種服務設施機構在內的,具有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為整體功能的集群體。高職園區的科技資源主要包括物理資源、信息資源和人才資源三大類別,其中物理資源主要包括儀器設備,信息資源主要包括科技查新、科技翻譯、文獻檢索等,人才資源主要包括科研師資、研究輔助人員等。根據經濟學視角產品的競爭性和排他性兩個特點,可以將產品分為私人產品、公共產品、共有資源和壟斷資源四大類別。孫凱(2005)指出,科技人力資源和科技信息資源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科技物理資源屬于共有資源、而科技財力資源則屬于私人產品[1]。
1.2 高職園區科技資源共享的成本―收益分析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共享的本質是“收益”與“代價”的社會交換,鄭長江等(2009)在分析科技資源共享的成本和收益時指出,資源共享過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資源,存在共享供給成本、共享需求成本、共享服務成本和共享管理成本四種成本;同時也產生因產權私有化轉化、使用權交易、資源正外部性和積累社會資本四種收益[2]。作為科技資源共享主體的高職院校,具有經濟人和社會人的屬性,在科技資源共享過程中必然追求共享收益、降低共享成本,并且共享的前提是收益大于成本。相反,如果共享的收益小于成本,則共享難以自愿維持。根據經濟學原理,稀缺資源的科技資源共享存在均衡狀態,并且共享的邊際效應呈遞減規律。
1.3 高職園區科技資源共享的價值分析
高職園區地域上的集聚性為科技人力資源、科技信息資源、科技物理資源的共享創造了外部環境,而且,大部份高職園區的興建的歷史較短,園區內的院校大多是從中職升職而來的,科研能力薄弱、科研儀器設備落后、科研人才匱乏、科研投入不足成為園區內院校的共同特點。
面對崗位需求、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風向標,因此,除了校際科技資源共享外,校地科技資源的共享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其中最常見的是產學研合作。
2 高職園區科技資源共享的平臺構建
2.1 共享平臺構建的前提
如上文所述,無論是校際之間還是校地之間,高職園區科技資源共享有其積極意義,共同的利益訴求是共享維系和深化的內在驅動力。其次,資源共享是組織進行社會交換獲取所需資源的途徑,必須滿足機會、意愿和能力三個要素[3],高職園區院校的共享能力和意愿是科技資源共享的前提條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現代信息則是共享的技術因素,知識的共享離不開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撐。
2.2 共享平臺的構建
目前關于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大多基于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理解,王(2012)認為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就是基于互聯網及云計算技術而開發的一個共享式服務平臺[4],于忠軍(2010)認為,高校科技資源共享平臺是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建立起來的公共服務系統[5]。針對高職院校科研活動的特點,本文認為高職園區科技共享平臺是相關高職院校出于共享互利的需要,在自愿基礎上共同投入建立起來的相對穩定、正式的科技資源網絡組織結構。
2.3 共享平臺的共享要素
高職園區科技共享平臺的共享要素具有科技資源的普遍性,即同時包括科技人力、科技財力、科技物力和科技信息等資源;此外,又具有區別于區域科技資源的特點,具體包括創業創新、大型儀器設備、科技文獻與信息、產學研對接和研究機構五個方面的共享要素。
第一,創業創新。近年來包括產業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內的高職院校創新平臺涌現出來,特別是示范性職業院校,其應用研究水平也有較大的提高。
第二,大型儀器設備。科研活動離不開大型儀器設備的物理基礎,在高職園區科技資源共享中,存在開放程度小、使用效率低、投資效益差等問題。
第三,科技文獻與信息。高波(2002)將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模式歸結為區域性系統內的共建共享、全國性系統內的共建共享、區域性跨系統的共建共享、全國性跨系統的共建共享4種類型。
第四,產學研對接。高職院校作為面向崗位需求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大學,同樣具有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科學研究的社會責任。
第五,研究機構。近年來高職院校獲得了跨越式飛速發展,隨著規模的擴大,高職院校的內涵式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而其相對滯后的科技競爭力則是關注的焦點。
3 高職園區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的運行機制
3.1 發揮政府在科技資源共享平臺構建中的引導作用
從高職園區科技資源的經濟學分析可以看出,科技人力資源、科技信息資源和科技物理資源均具有公共產品、共有資源的屬性,可以實現共享。依據委托―理論,政府是科技資源的最終擁有者,而擁有優質科技資源的高職院校則是接受政府的委托,政府開發和運用科技資源。據此,政府完全可以引導高職園區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的構建。
3.2 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共享平臺構建中的調節作用
科技資源共享既需要付出成本,又產生共享收益;既存在共享需求,又存在共享供給,因此,科技資源的共享必然存在均衡。依據經濟學規律,當共享邊際效用為零時,共享效用達到帕累托最優;當共享邊際效用為負值時,共享效應下降,則參與共享的高職院校難以實現自愿性共享。
參考文獻:
[1]孫凱.科技資源共享可行性分析及對策建議[J].西北大學學報,2005,(5):109-112.
[2]鄭長江,謝富紀.科技資源共享的成本――收益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09,(10):33-38.
[3]柯江林等.企業R&D團隊之社會資本與團隊效能關系的實證研究――以知識分享與知識整合為中介變量[J].管理世界,2007,(3):89-101.
一、西部地區人才現狀
(一)缺乏高層次人才成為制約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1、創業環境差劣。幾十年來,西部地區的人們喜歡強調客觀自然環境的差劣,而很少談人才創業環境差劣。而實際上,人才是靠創造一個良好的機制和環境自動集聚起來的。人才著重的是創業環境,西部地區的人才每年往東部跑的多達數十萬人,人才外流現象十分嚴重。
2、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據統計,到1998年底止,西部地區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僅為全國總量的15.5%。每萬人中中專以上學歷及初級以上職稱人員僅92人,還不到東部發達城市的十分之一:西部農村的現有人才嚴重不足,平均每萬名農業人口中專業技術人員達不到6名。
3、缺乏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主要表現為:一是高素質人才稀少。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在西部地區國有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中,研究生以上學歷只有1862人(西部地區平均數),占總數0.35%;二是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能力差。1998年,從事于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開發的專業技術人員有11448人(西部地區平均數),僅占全部專業技術人員的1.65%。而東部發達省市這兩項比例分別為3.21%和4.16%。由于高層次人才稀少,對實施西部地區的科技創新工程極為不利。
(二)科技人員分配機制平衡有余,競爭不足。
西部地區不論機關、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工資結構基本一致,工資水平大體持平。由于分配機制毫無競爭性,且實際收入低,極大地挫傷了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令本地人才看了心冷,外地人才望而生畏。
二、解決辦法與建議
(一)更新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觀點。
把科技人才放在“本”的位置上,就必須更新觀念,切實改變重自然資源開發,輕人才資源開發的思想傾向,正確認識人才是開發潛力最大并對其它資源起支配作用的資源,強化人才意識,明確人才是促進西部大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樹立以人為本的觀點,就是要在西部地區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開發人才為本,而不是以官為本。只有以人為本,才能把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整個社會羨慕知識分子,而不是羨慕大款、羨慕明星。只有打破官本位,堅持以人為本,提高知識分子的經濟與社會地位,人才外流和返流的問題也就不難解決。
(二)、發展高新技術,吸引高質量人才,培養培訓高新科技人才。
西部人才開發,既要立足于當前,更要放眼未來,突出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和操作性。要吸引科技人才就必須做好以下四項工作:一是抓好科技人才資源地域布局,要有超前意識和全局觀念,不斷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二是根據西部各省市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抓好科技人才資源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合理布局;三是的抓好科技人才資源的結構調整,從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調余補缺,緩解人才需求急中之急;四是抓好科技人才的培養培訓和人才資源配置,重點培養培訓在職人員和造就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提高科技人才資源的使用效率。
(三)、挖掘人才價值,激勵人才機制。
要以靈活的機制激勵科技人才。應采取以下五項措施:一是以業績為上,不論資排輩,大膽起用有突出成績,敢于挑大梁的青年科技人才;二是以競爭為準則,能上能下,采用競爭型的崗位職能工資制,工資與學歷、資歷基本脫鉤,而與崗位業績、效益緊密聯系;三是以有功必賞、實施重獎的人才管理理念,使科技人才趨之不回的發揮才干,讓大西北成為實現其自身價值的首選之地;四是以真對實學為主,職稱為輔,實行“評聘分開”,解決長期以來職稱與工資等待遇掛鉤過緊的問題;五是要樹立讓科技人員先富起來的觀念,以調動廣大專業技術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有關概念的內涵及意義
1,高等教育資源共享的內涵與意義。教育部《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曾指出,要實現社會創新活力、資金資源與現有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機結合。這為推進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教育部門對其應有的資源打破現有界限,實行共同享用。它不僅包括師資共享,而且包括教學儀器、設備共享和教育信息共享等多種形式和內容。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有助于緩解高等教育資源短缺的壓力,增加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大學城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較普遍的一種資源共享方式。大學城的創建能夠避免重復建設和投入,節約經費,提高資源利用率。
2,大學城及其形成模式。“大學城”理念源自西方的大學傳統模式。《教育大詞典》把大學城定義為“圍繞大學建立的社區,人口一般在5―10萬,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條件”。西方大學城是在大學與地區經濟發展共同作用中自然緩慢生成的。例如劍橋市、哥本哈根大學,等等。美國的加利福尼亞高等教育體系包括了500余所院校,各層次、各類別高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各自領域追求卓越,曾被經合組織(OECD)稱為“世界杰出的高等教育系統。”
我國的大學城主要是為了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要求,以“主動構建”模式興建起來的,如上海松江大學城、長沙岳麓山大學城、北京董藩大學城、深圳大學城,等等。目前我國大學城有60多座,人住高校近500所。
二、大學城模式與高等教育資源共享
大學城是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匯聚辦學的區域,是高職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不同類型教育共存發展的區域,大學城對高等院校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著新的探索。
1,大學城高等教育資源共享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有效的協調管理機構和機制。大學城中各個高校在層次、類型、規模等方面各不相同,城內教育資源共享主要依靠政府文件,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缺乏成熟的管理機制,因此難以深入、系統地開展工作。各高校都可能產生教育資源共享的意愿和要求,但由于缺少溝通和聯系的平臺,又不知從哪里和獲取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工作的開展。
(2)各高校壁壘的存在。由于各高校屬于不同辦學主體,在硬件、軟件的建設上進行了不同的投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很多高校害怕因為優質資源共享而失去自己的辦學特色,從而削弱自己的競爭力,甚至喪失自己的品牌,所以各高校的決策者在施行決策方案時,多從自身利益而不是從整個大學城的角度考慮,人為地將資源封閉,使得社會資源與高校資源、高校之間的資源以及高校內部資源流通不夠。大學城內各高校自設壁壘,對外校資源開放設限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只會給教育資源共享增添更多障礙。
(3)缺乏激勵開放式教學的機制。高等學校只有不斷加強彼此之間的多方合作與交流,才能獲取長足進步,而通過資源共享本身就是一個相互交流和合作的過程。開放的教育理念是資源共享的重要前提。大學城內有的高校整體水平較差,迫切需要優質資源的補充;有的高校整體水平高,對外校資源的需求就小。由于缺乏一定的激勵機制,那些具備優質資源的高校并不愿意將自己的優勢、特色課程等教育資源拿出來共享。政府應制定一系列促進資源共享的舉措和激勵機制,平衡各方利益,有效促進共享。
2,大學城高等教育資源共享的模式選擇
針對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特點及大學城現狀,筆者認為以下幾種模式可行:
(1)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大學城建設的初衷是優化配置和合理整合各高校資源,這需要打破單一的高校部門所有、條塊分割的縱向管理模式,設立一個權威的統籌協調機構,即大學城管理委員會。大學城管理委員會由地方政府聯合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實體和各高校共同組建而成,下設教學、行政和后勤管理委員會等三個二級機構,實行“條狀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大學城內硬件資源的配置與共享。
(2)物質資源共享模式。物質資源主要包括教學基礎設施、場所、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等。根據大學城內各高校的具體情況對其硬件設施進行統籌管理,打破“一校一戶辦后勤,校校后勤辦社會”的舊體制,采用后勤社會化的管理方式,提供餐廳、學生公寓、超市、圖書館、實驗室、禮堂等服務機構,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效實現高校間的物質資源共享。
大學城內有的高校教室、實驗室空置,有的高校則不夠用,各高校可以在滿足自身教學需要的前提下,進行市場化運作,使得大部分教室能物盡其用。各高校在滿足自身科研之外,也應充分與其他高校共享教學科研儀器設備,以使之達到最高利用率。避免重復添置儀器。大學城應在高校密集地建設圖書館、公共體育館、賓館和大型的會議活動中心以提高體育館的利用率。在高校興建商業街和景觀點也應綜合規劃、量力而行。
集中優質醫資,整合優質醫療設備,在大學城實行校醫院資源共享,可以節省開支,減少“小病套公式,大病不能醫”狀況的發生。
關鍵詞:科技資源共享 問題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5-0374-01
在現階段,開展科技資源共享的意義是非常巨大的。國家對于科技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都在大幅度的提高,存在一定的科技資源的使用率不高以及重復浪費的問題,而科技資源作為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重要投入要素,科技資源共享對社會、企業、政府帶來的好處是不容忽視的,科技資源的共享程度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和實質,并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經濟、社會之間的互動發展與良性循環程度。為此,有必要針對科技資源共享問題制定一系列的措施,進行促進科技資源共享問題的探討。
一、科技資源共享的含義
科技資源就是從事科技活動的各項物質資源以及組織、管理、信息等硬、軟件要素的總稱,它既涵蓋了儀器、設備等,也涵蓋了實驗材料、實驗方法、科學實驗數據和科技人才。所謂科技資源的共享,也就是說,對于當前的科技資源進行公開和綜合利用,保證科技資源能夠得到科學、高效的使用和管理,保證科技資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保證科技資源能夠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科技資源的共享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物理資源的共享,包括大型精密儀器、設備和實驗條件等的共享;二是信息資源的共享,包括文獻、圖書、資料、科學數據等的共享;三是人才資源的共享。
二、科技資源共享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提升國家創新能力,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當今世界發展的最大特點是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之間的互動。如何縮短從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到產品商業化的時間,使得科技成果迅速擴散,已成為競爭的關鍵。
2.有利于減少創新主體創新的盲目性和重復性 科技資源共享減少了創新主體創新的盲目性和重復性,使科技創新活動在較高層次的創新平臺與思路上展開,從而使創新活動呈現出累進遞增的發展趨勢。
3.有利于強化社會群體的協同進取意識 科技資源共享可以強化社會群體的協同進取意識,而不是各自為戰、相互封鎖、惡性競爭,進而推動形成一個具有更為良好的創新意識與共享意識的社會氛圍。
4.有利于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的加快
在當今時代,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要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關鍵力量。實現和促進科技資源共享,有利于實現科技知識的廣泛傳播和應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體現出科技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最終有利于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的加快。
三、科技資源共享存在的問題
從我國科技資源的投入力度來看,盡管資金上投入很大,但是,面臨著非常嚴重的浪費資源問題,這就使得我國科研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礙。
1.科技資源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沒有制定關于科技資源共享的法律法規,導致科研單位普遍缺乏共享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沒有出臺具體可操作的共享運行機制。
2.我國的科技資源分散在眾多的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中,由于部門之間、單位之間缺乏有效的資源投人管理和協調機制,一方面,各部門之間相互爭奪科技資源,各種科學儀器設備重復購買,這就導致了科技資源的嚴重浪費和經費分散。
3.由于分散和重復,資金往往不足以購買完善的配套輔助件,儀器設備質量普遍不優,不僅整體水平不高而且缺少真正的具有頂尖級技術含量的儀器設備,加之缺乏運行維護費用,許多儀器設備呈低效狀態。
四、實現和促進科技資源共享的對策建議
1.建立運行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法規體系,明晰國家科技資源歸屬權,將其納入國有資產范疇進行管理,明確其依托單位的責、權、利,規定其投入形式、范圍和力度,以及共享內容、共享范圍、數據密級劃分、數據產權認定、版權保護、共享用戶的界定等。地方各級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要根據各地和行業實際情況制定與國家政策配套銜接的共享政策。最終形成較為完備的科技資源共享的法規體系,推動國家與地方,科研單位、高校與企業間的科技資源共享。
2.抓好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
加強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大平臺建設,加強科技資源投入的頂層設計和宏觀調控,成立科技資源共享組織機構。國家應打破傳統的部門統屬統籌科技發展規劃的狀況,將科技資源共享納入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從上至下改革現有科技資源分散投入的體制,統籌布局。建議成立國家科技資源共享管理中心,明確其對國有科技資源共享實施管理、考核和監督職能,運用核減運行經費,或實施科技資源調出、重新布局等杠桿措施對共享不力單位進行管理。從事科技資源共享戰略性研究,掌握全國科技資源分布情況,隨時向社會科技資源信息。
3.創造出有利于科技資源共享的良好環境
科技資源共享不僅是科技界的事情,更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參與。要通過各種方式、手段大力宣傳科技資源共享的必要性,向社會公眾宣傳“資源共享,共同受益”的理念,增強政府部門的資源共享意識,培育科技資源共享的良好社會文化環境。政府要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最大限度地公開其信息,使科技界、企業、高校和公眾都能共享政府信息資源。同時,切實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借助于增量資金介入和有償共享等利益驅動機制,更加科學有效地采集、整理和加工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資源擁有者參與共享的積極性,保證科技資源需求方能夠借助于上網或遠程控制等各種各樣的途徑來體驗到流動的信息資源,最終實現和促進科技實物資源的共享。
總而言之,實現和促進科技資源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現和促進科技資源共享是一個系統工程,一方面離不開相應的管理體制機制的保障,另一方面,在技術支撐上也離不開更加完善的方案。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不斷地探索和創新實現和促進科技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切實最大限度地實現和促進科技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張霞.關于落后地區科技資源共享的思考――以忻州為例[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
[2]梅盈潔,徐志宏,陳中健,貝錦龍,駱藝.加強農業科研條件平臺建設的做法與思考――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13(01).
[3]吳家喜.近十年國內科技資源共享研究進展與述評[J].科技與經濟.2012(02).
新疆農科院重點實驗室建設存在的問題
由于現有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實行以研究所為依托單位制,資源有效聯合與共享不足。人力、物力的相對分散使其在承擔國家、自治區級重大科研任務和參與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競爭等方面實力較弱;在科技投入上,經費來源渠道相對單一;國家、自治區的科技投入絕大部分用于科技項目,實驗室設備維護、更新等經費捉襟見肘;條件建設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原始創新力,導致科技創新儲備能力不足;院內強勢專業合力不夠,競爭重大項目能力不足。新疆農科院棉、糧、油、甜菜、園藝等作物常規育種在國內都有一定的科研地位和影響力,申請項目本來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各學科、專業之間由于缺少有效合作,未形成合力,使重點實驗室在一些國內、區內重大競爭性科研項目申請方面的中標率低。實驗室資源共享是重點實驗室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力保障[8]。目前,新疆農科院重點實驗室儀器設備共享率不高,部分實驗室因經費原因,急需的儀器設備未能及時到位,對項目的執行和科研創新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有先進實驗儀器的實驗室因項目原因未能充分利用這些儀器設備,造成硬件條件的浪費。人才是科學研究的決定因素,人才的培養與吸引是重點實驗室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新疆農科院重點實驗室的吸引人才和激勵人才的機制等不健全,在高層次人才的吸引、競爭性申報項目和獲準項目的獎勵、高水平論文的獎勵等方面,均需要制定更合理的、有利于吸引高層次人才的、能夠更有效地激發科研人員創新能力的管理制度,使優秀人才“引得來,留得住”。
3促進新疆農科院重點實驗室發展的對策
按照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和一流學科發展要求,新疆農科院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應進一步優化整合,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和農業科技資源配置優勢,改善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夯實農業基礎研究的基礎,形成與區域創新和農業科技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創新實體。在新疆跨越式發展背景下,新疆農科院重點實驗室開放程度得到了提高,但面對全社會的開放機制,其共享開放體制還需進一步完善[9]。一是利用自身優勢資源,拓展合作渠道,建立訪問學者制度,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水平的專家來實驗室開展研究、開發等工作,與相關研究機構建立協作關系,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二是加強橫向協作,充分利用自身科研優勢指導科技產業,促進下游產業化生產。三是建立科研儀器設備和文獻資料共享機制。重點實驗室應打破傳統的占有觀念和“壁壘”,避免重復購置和獨立使用造成的浪費。一方面,要求實驗室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對外開放;另一方面,要加大大型儀器設備的對外開放程度,通過建立協作共管機制,搭建新疆農科院公益性、基礎性實驗條件平臺,有效配置物力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四是建立人才資源共享機制,結合同一領域各部門之間的人才通用性的特點搭建人才平臺,加強人才交流,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優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創新團隊的建設是衡量一個實驗室水平的重要標準,是重點實驗室建設的首要任務。實驗室的人才培養目標:一是在研究方面,培養一批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和一支高水平的創新團隊;二是在管理方面,建立一支結構層次合理、精通業務、有高度責任心的管理隊伍。鼓勵科研人員進修、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鼓勵科研人員積極申報各種課題并加強國際合作;通過課題申報傾斜、經費傾斜、相關政策傾斜,鼓勵青年科研人員申報項目;加大對科研人員使用儀器設備的培訓力度,充分利用本實驗室的先進儀器和設備開展研究工作;實驗室應經常性地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等。此外,科研團隊建設需培養科研人員良好的科學素養,團結協作精神及創新精神,以發揮協同作戰的整體優勢及適應新興學科發展的需求。實驗室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的工作,做好實驗室的宏觀建設規劃至關重要[10]。新疆農科院應圍繞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建設規劃(2010~2015年)的相關要求,以及自治區農業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和學科建設的需求,以提高進入國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遴選競爭力為目標,對現有實驗室進行有效整合,集成符合新疆特色農業發展的學科優勢,做好長遠規劃。一是加強現有重點實驗室的管理,整合優勢資源,夯實研究基礎;二是圍繞自治區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需求,以及新疆農科院學科建設要求,建設一批符合新疆特色農業發展的院級綜合性重點實驗室,為實驗室進一步升級提供儲備;三是依據自身發展需求,落實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明確管理職責,規范管理程序,制定科技資源共享的制度和管理條例;四是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和考核制度,加強對實驗室人員的考核和對創新實質貢獻的評價。把實驗室經費分配、人員編制以及酬金分配等與實驗室的評估結果掛鉤,激發實驗人員工作的積極性,達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目的,逐步提高實驗室運行及管理水平。重點實驗室建設所需經費除由自治區財政、主管部門、依托單位和課題主持人幾方共同籌集外,還應發揮依托單位的科研后盾作用,確保建設經費、運轉經費及開放基金能真正地用于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和對外開放上。同時,鼓勵、引導社會各界尤其是有條件的企業和集團通過橫向交流等方式與重點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此外,重點實驗室還應廣辟籌資渠道,通過開展合作研究和開發等方式爭取各級政府和民間的資金,通過橫向創收增強自身的實力。
本文作者:房世杰任紅松李進涂振東工作單位:新疆農業科學院科研管理處
關鍵詞:世界城市人才資源比較
中圖分類號:C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54(2010)10-063-03
世界城市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對全球具有一定控制力和影響力的國際中心城市,是全球經濟社會體系的連接點,其知識和信息的高度集聚促使人才成為世界城市發展中重要的戰略資源。對城市發展而言,其所擁有和吸附的人才資源的規模、結構和質量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力量和關鍵要素。本文將北京與國際、區域、國家范圍內重點城市的人才資源狀況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北京市人才資源規模、結構分布、創新能力、教育資源、人才機制等方面的優勢以及存在的問題,力求有針對性地對北京市人才資源體系建設提出建議和設想。
一、世界城市發展對人才資源的要求
“人才資源是指一個地區所擁有的各類型、各層次的人才數量和構成的綜合。”世界城市的發展對人才資源規模、結構、素質、體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包括五個要點:(1)人才資源存量充足。人才資源是城市發展的基礎資源,豐富的人才資源是促進產業集聚的基礎條件。(2)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相協調。現代產業體系的突出特點是高端產業的發展,人才資源的合理分布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保障。(3)具備高素質的人才資源。世界城市建設需要眾多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包括良好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以及較強的外語能力,尤其創新能力是人才素質的集中體現,也是促進科技向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動力。(4)人才培養制度科學合理。建設適應世界城市發展的人才體系,需要充足的教育資金和配置均衡的教學資源。(5)人才流動機制暢通。世界城市建設要求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動優化機制,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二、北京與世界各大城市人才資源現狀比較分析
紐約、倫敦、東京是公認的世界城市,我們通過北京與這三個城市人力資源狀況比較,分析北京和世界頂級城市的差距,明確人才資源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在區域性中心城市中,我們選取新加坡、香港與北京進行比較,這兩個城市地處亞洲,和北京有著相近的人文環境和發展條件,通過比較能夠更好地分析在亞洲區域內北京人才資源建設的優勢和不足。上海是我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城市發展水平和北京比較接近,因此我們也選取上海與北京進行比較。
(一)人才資源規模比較分析
世界城市的基本要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相應的也需要人力資源達到一定規模。與世界各個著名城市比較(見表1),北京的人口數量高于其他城市,而且處于15~64歲年齡段的人員比重較高,表明現階段北京的人力資源比較充足。但是北京0~14歲人口比重要低于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香港等城市,從中長期來看,中青年人口的比重將會有所下降,怎樣提高勞動生產率、應對人口老齡化壓力是北京需要關注的問題。
(二)人才資源產業分布比較分析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全球經濟進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新階段,由勞動密集、資源依賴的粗放型產業不斷向知識、信息、技術密集的高端產業轉化。產業結構的優化需要與人才結構分布相協調。理論研究顯示,在一定規模條件下,人力資源的聚集會使邊際產出遞增,形成產業規模優勢,但超過一定規模也會出現邊際產出下降的情況。因此,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在產業間的分布是關鍵。
從圖1可以看出,北京市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雖然已達到75.5%的較高水平,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也在73%以上,明顯高于上海和新加坡,但和紐約、東京、香港等城市相比,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北京要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仍需要穩步發展第三產業,發揮高端產業對經濟的引擎帶動作用,進一步引進高端人才,釋放優秀人才的輻射效能,促使人才的邊際產出遞增。
進一步分析上述城市經濟發展特點可以發現,這些城市都是全球金融中心,金融業增加值比重較高,對城市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提出要大力發展金融產業,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北京目前金融業從業人員比重明顯低于紐約、東京、香港等城市。因此要引進熟悉國際金融市場、具有高端金融知識和豐富經驗的專業人才,加快重點產業發展步伐。
(三)人才資源創新能力比較分析
世界城市往往是全球創新中心,創新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創新能力也是勞動者素質的重要體現。2002年,紐約、倫敦和東京分布在企業中的R&D人員所占比重分別達到79.8%,88.7%和65.8%,而北京2008年企業R&D人員比重約為51.5%。2008年北京市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約1122.27億元,科技活動人員45萬人,2008年上海市科技活動經費支出595 39億元,科技活動人員23.08萬人。根據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07~2008)》顯示,獲得國際認可的專利申請數前五名的城市分別是東京、大阪、巴黎、倫敦、紐約,中國的深圳、上海、北京三個城市的專利申請數分列第33、47、56位。2009年北京市專利授權量為22921件,上海市專利授權量為34913件。從以上數據來看,北京的企業R&D人員所占比重以及國際認可的專利申請數都低于紐約、倫敦、東京這三個世界頂級城市。與上海相比,北京的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科技活動人員數量都高于上海,但是專利授權量卻明顯少于上海。北京要打造我國科技創新的高地,保持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地位,需要培養研發、技術、管理、服務等多層面的創新人才,通過高增值性的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成果轉移和擴散,發揮北京對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
(四)教育狀況比較分析
教育資金投入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從圖2可以看到,北京市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雖然略高于上海,但是遠低于紐約、東京、新加坡和香港等城市。從受教育程度來看,2000年紐約市3歲以上人口中,本科以上學歷占27%,2006年倫敦受高等教育人口占15歲以上人口比例為41.71%,2009年香港專上教育以上人口占22%(和北京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統計口徑基本一致。作者注),2009年北京6歲以上人口中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30.1%。2000年,紐約、倫敦、東京25歲以上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超過了12年,2009年新加坡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7年,2008年北京市就業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
11.7年。北京和世界頂級城市相比,教育程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和香港、新加坡相比還是比較接近的。
(五)人才資源動態優化機制比較分析
世界城市是全球生產要素流通中心,人才資源流動高度自由化,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美國的住房、醫療、保險等制度都實現了社會化,勞動力不受戶籍、地域的制約,可以自由流動,并且通過實施選擇性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大批專業人才。歐盟的申根國之間實行人員自由流動政策,加強了歐盟國家人才資源共享。日本實施“特別研究員”制度,利用資金資助來吸引國際高端研究人員。香港實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對于外籍符合資格專業人士,只要雇主聘用這些人員,政府不加任何干涉和限制,可以無限期留在香港工作。
長期以來,北京市人才市場逐步清除阻礙統一發展的體制性因素,人才市場不斷加深開放程度,通過各項優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優秀人才流入。但北京受到戶籍制度、城鄉二元結構和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人才資源的自由流動還不夠便捷和暢通,并且隨著生活成本上漲,教學資源配置不均,人才發展受限制等多種原因導致部分人員選擇國外城市或者國內二三線城市生活。北京應該建立吸引人才流入的長期機制,根據社會發展環境變化動態調整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三、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人才資源政策建議
通過北京與國際城市的比較可以看到,現階段北京在人才資源規模上仍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人才結構、人才素質、人才教育、人才流通機制等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強人才資源體系建設,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制定長期發展規劃,提高人才資源素質。人才體系建設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進行合理規劃,提高人員素質和勞動生產率,減輕今后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壓力。
二是優化人才資源結構,適應產業發展布局。根據北京產業結構發展狀況,構建與高端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體系。
三是加強創新意識培養,提高人才創新能力。通過逐步推進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改革,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關鍵詞:高校;人力資源;共享組織結構
教育部曾在1999年提出“按照相對穩定、合理流動、專兼結合、資源共享的原則,探索和建立相對穩定的骨干層和出入有序的流動層相結合的教師管理模式和教師資源配置與開發的有效機制”的思想。隨著高校建設的改革和發展,人力資源共享越來越成為政府與高校、高校與高校、高校與企業之間共同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的有效方式,對高校、地方政府、企業的建設和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安徽工商管理學院是為加快安徽省企業高層管理人才的培養,全面提高企業和經濟管理部門領導者的整體素質,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于1998年由省政府舉辦,采取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創新模式,政府經濟部門和省內著名高校聯合組建的一所致力于造就高素質職業化工商管理人才隊伍的高校。其主要培養目標定位于進行工商管理碩士(MBA)同等學力教育。學院弘揚“合作、創新、嚴謹、求實”精神,走繼續教育、能力教育之路,堅持國際視角、本土戰略,努力建設具有影響力,獨具一格的開放式學院。
一、安徽工商管理學院人力資源共享目標的確定
人力資源共享目標的確定是組織建設的初衷和落腳點,只有明確了共享目標,共享組織中的各個成員才能更好的發揮自身的特點、利用組織內部互補的優勢來達到組織間資源的優化配置。安徽工商管理學院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管,發揮政府舉辦的優勢,同時聯合省內外知名高校合作教學,并與省內著名大企業共建教學社會實踐基地。對于舉辦該高校的安徽省政府來說,通過聯合辦學的方式,有助于發展和培養安徽省高級經濟管理人才,加速安徽省經濟技術以及科教的發展;對于安徽工商管理學院來說,弘揚了“合作、創新、嚴謹、求實”的精神,并且不斷的提高了自身的影響力和MBA辦學的專業度;對于聯合辦學的高校來說,通過校校聯合辦學在共享了優秀的師資力量的同時增加了自身的知名度;對于企業來說,通過校企聯合辦學的模式可以得到理論的指導并優化自身企業的管理,使企業更具有生命力。由此可見安徽省工商管理學院、聯合高校與企業之間在人力資源共享的初期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通過進行工商管理碩士(MBA)同等學力教育建立安徽省高級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基地來提高組織間各成員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二、安徽工商管理人力資源共享伙伴的選擇
共享伙伴選擇和共享組織結構與平臺的設計開發是構建組織人力資源共享組織的核心活動。優秀的共享伙伴在組成共享組織時不僅能提高自身的影響力而且能為整個組織帶來巨大的創造力和聲譽,為整個組織長遠發展提供保障。安徽工商管理學院是在政府推動下舉辦的一所集政府經濟部門和省內著名高校優秀教師來造就高素質職業化工商管理人才隊伍的高校了,因此在建校的初始就受到政府的高度關注和支持。在聯合院校的選擇上安徽工商管理學院選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安徽經濟管理學院、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國內知名的高校,在其中的每一個高校都具有優秀的教師和豐富的聯合辦學的經驗,這無疑為安徽工商管理學院的發展儲備了優秀的師資力量。在“校企聯合”共建教學社會實踐基地的企業選擇中,安徽工商管理學院與省內著名大企業: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淮北礦業集團、銅陵有色集團等組建了共享團隊,這些企業均是安徽省的品牌企業,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和優勢,并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屬于各自的特色機制和運營模式。與這些企業進行聯合辦學不僅在教學的過程中將課本上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得理論更具有說服力,而且也為企業目前遇到的發展瓶頸或更好的進步提供理論支撐。
三、安徽工商管理學院人力資源共享的組織結構研究
在確定了共享目標,選擇了共享伙伴以后,就得進行組織間人力資源共享組織結構的詳細設計。高校在進行人力資源共享的組織運行過程中,必需要建立各項功能機構,以利于執行共享合作協議,具體而有效地開展共享成員組織之間的人力資源共享活動。安徽工商管理充分利用了各功能機構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共享組織結構。
(一)安徽工商管理學院在政府部門的推動和支持下成立
學院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管,發揮政府舉辦,高校聯合、企業參與的整體優勢,在安徽省委組織部、省經濟委員會、省教育廳、省人事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財政廳等政府職能部門大力推動和支持下,建立安徽省高級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基地。高校作為知識傳播和發明創造的主要機構,通過加強其去政府部門及下屬事業單位的聯合,充分發揮高校“智庫”的作用,提供相關專家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提出參考性意見和建議。
(二)安徽工商管理學院與國內外高校建立人力資源共享合作機制
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人才是學校發展的根本,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生力軍,高質量的高校教師隊伍的建設至關重要。在人才共享組織建設的過程中安徽工商管理學院選擇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安徽經濟管理學院、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進行合作,并任命各大高校的負責人為院務委員會成員,實行院長領導下的院務委員會負責制,通過政府和各大高校負責人對學院發展方向、規模、辦學形式等進行總體規劃決策和具體部署。學院通過長期工作、短期講學,或定期或不定期模式來聘請各大高校的優秀師資來校工作,聘任也采取專項聘用、雙職聘用、人才租賃、人員借用等方式。待遇則根據他們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和對學校貢獻的大小及工作時間長短而定。學院不僅與國內的知名高校合作,同時也與美國西北理工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院校積極開展MBA教學交流與合作,推進學院教學和學科建設,將學院建設成為有特色的開放式學院。
(三)安徽工商管理學院與知名企業進行人才共享合作
學院注重經濟與教育結合,與省內著名大企業: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淮北礦業集團、銅陵有色集團、榮事達集團、國風集團有限公司、豐原集團有限公司、徽商集團有限公司、國貿集團、華茂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建教學社會實踐基地,并不時的邀請知名企業家為學員開設專題講座,使得MBA學員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同時不脫離實際。不僅如此,學院還通過優質的師資力量企業提供企業內訓,通過開設講座、企業內訓等方式使得學院和企業之間形成優勢互補。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本專業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提升綜合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提高知識的生產成果轉化能力。
四、結論
一般來說,高校人力資源共享組織運作的功能機構由兩層構成,一方面是在宏觀、高層上由相應的共享成員中的各個組織共同參與建立的高層管理機構,負責整個人力資源共享組織內部的協調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共享目標的確定和共享伙伴的選擇;另一方面在微觀底層上按照具體的高校人力資源共享需求和合作共享目標及項目的不同組建一個或多個高校人力資源合作共享團隊,形成相應的人力資源共享體系,以不同的共享方式實現高校人力資源在擁有者與需求者之間的共享,通過對高校人力資源共享組織的設計來使得高校的人才達到最優化的配置。
參考文獻:
1、王林雪,游月琴.科技人力資源共享的網絡組織模式設計與運行[J].產業發展,2009(11).
2、魏霞.高校人才共享戰略的途徑及手段[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4).
3、林琛琛.人力資源管理在高校外事工作中的運用[J].科技創新導報,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