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生物行業研究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頭孢菌素 生產廢水 生物處理
1 引言
抗生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高濃度廢水是一種成分復雜、色度高、生物毒性大、難降解高濃度有機廢水,長期以來是污水治理領域的一個難題。頭孢類抗生素產業已經發展成占世界抗感染藥物銷售額40%以上的重要產業[1]。頭孢菌素C鈉鹽是生產7-氨基頭孢烷酸(7-ACA)的重要原料,而7-ACA是合成頭孢菌素的重要中間體,也是頭孢類抗生素發酵法的主要水污染環節。本文以頭孢菌素C鈉鹽生產線為例,分析污水產生環節、污水特征,提出適合頭孢菌素生產污水特征和排放要求的污水處理工藝組合,探討其達標排放可行性。
2 頭孢菌素C鹽污染產生途徑與污水特征分析
2.1廢水產生途徑分析
頭孢菌素C鈉鹽微生物發酵法生產廢水主要來自發酵殘液(母液)、樹脂洗脫廢水、設備及地板沖洗水、冷卻水等,其污水產生環節見圖1。母液為發酵液分離提取過程產生的發酵廢液,含有大量未被利用的有機組分及其分解產物,污染物含量高,屬高濃度有機廢水。洗滌廢水來源于發酵罐的清洗、分離機的清洗、及其它清洗工段和地面清洗,屬于低濃度有機廢水。冷卻水屬清凈下水,可循環使用。
2.2廢水特征
頭孢菌素C鈉鹽生產廢水是一類含難降解有機物和生物毒性物質的高濃度有機廢水。其主要特征:(1)發酵殘余母液營養物的高,正常情況下BOD5約4000~13000mg/L,若發酵失敗,排放的發酵廢液BOD5可高達20000~40000mg/L;(2)存在生物抑制性物質,如殘留CPC抗生素及中間代謝產物、雜環類有機化合物,發酵中抗生素得率較低,約0.1~3%,采用大孔徑吸附樹脂提取得率約78~80%,一般條件下殘留的CPC濃度約100~1000mg/L,且難以被生物降解;(3)含高濃度硫酸鹽、表面活性劑(破乳劑、消沫劑等)和提取分離中殘留的高濃度酸、堿、有機溶劑等,一般情況下硫酸鹽濃度在2000~4000mg/L; (4)pH值低,且波動大,溫度較高,色度高和氣味重;(5)間歇排放,水質、水量變動大;(6)廢水中懸浮物濃度高,主要為發酵殘余培養基和發酵產生的微生物菌絲體,一般懸浮物濃度在500~20000mg/L[3~4]。
3 頭孢菌素C鈉鹽生產廢水處理工藝組合與特點
3.1工藝組合
根據頭孢菌素C鈉鹽生產廢水特點和現有抗生素廢水處理工藝研究、應用現狀,本文重點探討預處理+折流式厭氧反應器+三相好氧流化床工藝+絮凝處理工藝組合對頭孢類抗生素廢水處理工藝特點,具體工藝流程如圖2,其工藝流程為:
3.1.1預處理:廢水先經過貯液池后,經板框壓濾機過濾去掉廢水中殘留的菌絲體后進入污水調節池,在此進行水質、水量的調整;
3.1.2厭氧反應:污水由潛水泵提升進入折流式厭氧反應器,在厭氧條件下,將污水中復雜物質轉變為甲烷和二氧化碳(統稱沼氣);
3.1.3厭氧處理液在中間池,經絮凝沉淀后,再由潛水泵提升進入三相好氧流化床,在空壓機不斷提供充足溶解氧的條件下,流化床中的好氧微生物將污水中的有機物逐步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削減有機物;
3.1.4流化床出水流入混凝沉淀池中,加混凝劑沉淀處理后排放。
3.2工藝特點
本工藝組合具有如下技術特點:
3.2.1抗生素廢水中懸浮渣料及菌絲體含量高,預處理單元采用板框壓濾機壓濾作用可大大降低廢水中的菌絲懸浮物,降低后續污水有機污染負荷。
3.2.2調節池調蓄預處理對壓濾過的污廢水進行調量、調質。制藥廢水pH值較低,且對部分微生物具有毒性,通過調節廢水pH值可以起到解毒作用,具體情況可根據產品回收率高低確定。若產品回收率低,廢水中抗生素類物質含量高,毒性大,則需要考慮對其進行解毒處理,一般通過投加燒堿提高pH至11以上,然后在使用鹽酸回調pH,以滿足后續生化處理的需要。
3.2.3采用折流式厭氧反應器(ABR)
該工藝Bachman和MeCarty等人于1982年前后提出的一種新型高效厭氧反應器,其構造如圖3。
反應器特點是:內置豎向導流板,將反應器分隔成串聯的幾個反應室,每個反應室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上流式污泥床(UASB)系統,其中的污泥可以是以顆粒化形式或以絮狀形式存在。水流由導流板引導上下折流前進,逐個通過反應室內的污泥床層,進水中的底物與微生物充分接觸而得以降解去除。雖然在構造上ABR可以看作是多個UASB反應器的簡單串聯,但工藝上與單個UASB有顯著不同。UASB可近似地看作是一種完全混合式反應器,而ABR則更接近于推流式工藝。反應室中的微生物相是隨流程逐級遞變的,遞變的規律與底物降解過程協調一致,從而確保相應的微生物相擁有最佳的降解活性。
同傳統好氧工藝相比,厭氧反應器的一個不足之處是系統出水水質較差,而ABR的推流式特性可確保系統擁有更優的出水水質,同時反應器的運行也更加穩定,對沖擊負荷以及進水中的有毒物質具有更好的緩沖適應能力,更適用于頭孢生產廢水特性。此外,ABR推流式與同等總負荷的單級UASB相比,ABR反應器的第一格承受遠大于平均負荷的局部負荷。
3.2.4三相好氧流化床
將廢水從底部以超過一定極限值的流速進入流化床,并通入空氣,表面具有生物膜載體即開始流化,這些顆粒劇烈運動,使固(生物膜)、液(廢水)、氣(空氣)三相之間得到充分接觸,顆粒之間劇烈碰撞,生物膜表面不斷更新,微生物始終處于生長旺盛階段,具有如下特點:
①流化床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由于采用了小粒徑固體作為載體并且載體流態化,使每單位體積濾床提供的載體面積比流化前大為提高,因此它的比表面比一般生物膜法大得多。
②流化床具有高濃度的生物量。與傳統的活性污泥系統(3~5gMLSS/L)相比,生物流化床的生物量總固體濃度可達15~40g/L。由于所涉及的生化反應一般是零級反應,因此這種高生物量濃度可以減少處理的水力停留時間。
③生物流化床具有很高的容積負荷率α和污泥負荷率β值。該方法的α是普通活性污泥法的13倍以上,生物濾池的38倍以上。因此,在相同進水濃度下,采用生物硫化床處理污水,可以使裝置的容積大大減小,從而顯著降低工程投資及土地占用面積。在土地資源短缺的東南沿海地區更具有實際價值。
④生物流化床具有很強的凈化能力。流化床的K值是其它方法的1~3倍 (K值為BOD去除常數。它是衡量處理裝置凈化功能的一個相對指標),因此,凈化功能很高,與常規生物處理系統相比充分顯示了高效的特點。
⑤耐沖擊負荷能力強。由于生物流化床的生物膜濃度高、傳質效果好以及物質在床中分布均勻,廢水一旦進入床中,就能很快得到較好的混合、稀釋,對突然增加負荷的影響就能起到緩沖作用,適合頭孢類抗生素及雜環類有機污水處理。
⑥流態化狀態消除了諸如阻塞、高壓降落、不完全混合及氧傳質不好等,使顆粒與液體之間的界面不斷更新,加上水、氣流紊動情況較好,提高了基質和氧的傳遞速度,從而提高了生物膜生化反應速度。氣、液的剪切作用加速了生物膜的更新換代,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
上述六方面的特點充分顯示了生物好氧流化床廢水處理技術具有普通生物法無法比擬的優點,所以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應用相當活躍。
(5)處理系統末端采用二沉池投加絮凝劑的處理工藝,可進一步去除經過厭氧+好氧處理后的難降解的有機物,提高出水水質,保證尾水穩定達標排放。同時,末端絮凝工藝可以大大提高系統的承受污染物沖擊負荷的能力,提高系統穩定性和調節能力,對于高濃度、高毒性、難降解的有機廢水處理是非常必要的。
4 工程應用實例
上述工藝已經成功應用于福建省某頭孢類抗生素廠的污水處理工程。該公司于1998年投資1000多萬元,采用上述工藝流程建成日處理能力為1500m3/d的高濃度頭孢廢水處理系統。處理系統進水污染負荷約CODCr 15000mg/L,SS 5000mg/L,經過物化+厭氧+混凝+好氧+絮凝沉淀等工序處理后,出水的CODCr可降低至300mg/L以下,該工藝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出口濃度監測結果統計見表3。通過幾年的運行結果表明,該工藝技術較為成熟,設備運行可靠,操作方便,運行穩定,調節能力強,耐沖擊效果較好,COD去除率達98%,污水處理設施出口水質可達《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生物制藥行業二級排放標準。
5 結論
頭孢類抗生素廢水是一種成分復雜、生物毒性物質高、色度高、含難降解有機物質和生物毒性物質,以及高硫酸鹽濃度的有機廢水。在實際抗生素制藥廢水處理中,常用物化、生化(厭氧+好氧)等工藝組合進行處理。采用預處理(壓濾\pH調節)+折流式厭氧反應器+三相好氧流化床工藝+絮凝處理工藝組合對頭孢類抗生素廢水進行處理可獲得較好的處理效果,系統運行穩定,耐負荷沖擊能力強。
參考文獻
[1]中國頭孢霉素原料藥產業調查報告(2006版), 2006
[2]張光宇. 一步酶法制備7-氨基頭孢烷酸(7-ACA).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成立大會論文摘要[M], 1993
[3]福建省福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新增年產1500噸CPC-Na鹽生產線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2004
[4] 國家環保總局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資格登記管理辦公室,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登記培訓系列教材化工、石化及醫藥類(試用本)[M],北京:2006.
[5] 曾麗璇,張秋云,劉佩紅,吳 濤. 抗生素制藥廢水處理技術進展[J]. 安全與環境工程,2005,12(4):62~64.
[6]鞏有奎,張林生. 抗生素廢水處理研究進展[J]. 工業水處理,2005,25(12):1~4.
[7]李耀忠,等. 光催化降解三類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J]. 中國給排水,2003,19(1):5~8.
[8]肖利平,李勝群,周建勇,等. 微電解-厭氧水解酸化-SBR串聯工藝處理制藥廢水試驗研究[J]. 生態科學,2002,21(1):62~64.
應用比重不斷提高很多消費者對塑料總是有戒心,覺得塑料的性能不如鋼鐵。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現在的塑料性能已經大大超乎我們的想象。
據介紹,塑料在性能上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成為了制造家電產品經濟實惠的原材料。如塑料色彩鮮艷,非常適合用于制造電器外殼,其硬度、彎曲強度、沖擊強度和拉伸強度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時還具有良好的耐熱性,多數家電產品工作時都要發熱,家電產品所用的塑料已經能長期耐受較高溫度。塑料的阻燃、絕緣性能良好,除傳統的尼龍6和尼龍66外,耐高溫尼龍PAPT廣泛應用于電子電器行業,如小型接插件、手機外殼用高焊接強度接插件和板與板之間的接插件等。此外,塑料還具備加工性能好、價格適中的優勢。
塑料尤其是工程塑料,在電子電器產品包括光盤等信息產品中,是其應用最大的領域,約占全部用量的25%以上。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塑料在家電中的用量已占重量比的40%。如彩電、空調等家用電器的平均使用量為每臺1.5-2.5千克。
另據了解,在家電行業,產品塑料化已成為家電行業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塑料已成為家電領域應用量增長速度最快的材料,近幾年每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9.5%左右。
據業內人士介紹,現在的塑料通過各種工藝的改進已經成為大部分電器及電子產品的核心成分。各種高終端工程塑料和化合物達到了絕緣性能、耐熱性能、防火性能的更高要求。塑料原料技術的發展造就了許多制造業的新機遇,在全世界的電器及電子產品行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也促進著電子電器行業整體向新的臺階邁進。
塑料性能逐漸改善隨著科技的發展,塑料的性能不斷被改善、提高。
據介紹,塑料中有許多不同的類別和層次從聚碳酸酯(PC)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到聚丙烯(PP)等,其經過不同的配比混合后可加工成多種多樣的原料,性能可以滿足電子及電器產品不同的需求。數據分析顯示,我國人均鋼鐵和塑料用量分別為600千克和50千克,以塑代鋼正在成為新型材料研發的一個方向,而且開發空間很大。
美的集團采購中心秦書楊主任表示,隨著家電外觀越來越多樣化、藝術化,對特殊效果的塑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證產品性能的情況下,通過采用新材料、新設計、新工藝,用高性能工程塑料替代金屬材料已經是大勢所趨。該公司已開始采用金屬色、珠光色、漸變色免噴涂塑料替代高成本、高污染噴涂工藝。
據了解,塑料除了可以滿足家電外觀設計的新需求,還可以滿足家電產品技術更新上對材料提出的要求。比如說冰箱的聚氨酯保溫層如何更加保溫環保、內膽材料的延展、拉伸性能如何能更好的實現復雜結構等。
還有,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愈加重視,對家電的抑菌和殺菌功能塑料提出了更高、更規范化的要求,據悉越來越多的企業已將抗菌塑料用于冰箱、洗衣機、飲水機、電飯煲、空氣清新機等以減少微生物污染和病菌交叉感染。美國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預測,隨著人們對產品的安全與衛生要求a的提高,全球抗菌塑料市場的規模將不斷擴大;到2015年,全球高達20%的塑料制品將具有抗菌功能。
新型塑料不斷涌現塑料與家電制造業關系密切,隨著家電的升級換代,新型塑料也不斷出現。
據了解,現在玉米淀粉已可做塑料原料,一家再生塑料生產公司的負責人唐鑫介紹說,這些塑料是由可以吃的玉米淀粉所制成的,絕對環保無污染,最吸引人的是這些原料的可降解。唐鑫說,這些原料制成的產品在淘汰后只要進行深埋處理就會溶解,十分環保。
別據了解,抗菌家電離不開抗菌材料的使用,抗菌塑料開發的技術核心是在塑料中添加的抗菌劑。以往的抗菌劑,會致使微生物產生耐藥性,化學穩定性較差,且在塑料中易發生遷移,導致抗菌壽命縮短。近年來,無機抗菌劑則是通過所含金屬離子(Ag+、Cu2+、Zn2+)的抗菌殺菌作用來抑制細菌生長繁殖,不產生耐藥性,且耐熱性突出(>600℃),但銀的高成本也制約了其更大范圍的應用。
關鍵詞:畜禽養殖;污染;節能減排;措施
中圖分類號:X7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2015202
1引言
“綜合利用、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是節能減排技術的基本要求[1]。對于畜禽養殖行業污染防治,既要采用先進合理生產工藝,減少污水排放,實行產前控制;又要對糞污進行有效治理,實現糞便還田資源化綜合利用,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充分轉換和良性循環。南雄市近10年來畜禽養殖業發展較快,給農村環境帶來很大影響,污染糾紛及事故引起群眾投訴的案例不斷增多,養殖業畸形發展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2]。可見引入節能減排技術應對養殖污染是遏制農村環境惡化的根本出路。
2畜禽養殖業污染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2.1養殖業污染因子與種類
養殖業全過程產生污染物種類多、量大、濃度高。據估算,1 頭豬日排污量相當于6~7個人的日排污量,以2013年南雄市生豬養殖規模59.5萬頭計,相當于超過290萬人口的日排污量[1];污染物有糞便、糞尿污水、惡臭及有毒氣體,污染因子復雜且負荷很高。污水中含大量N、P物質和CODcr、BOD5、氨氮、SS等,一般CODcr超標30~50倍、BOD5超標40~60倍、SS(懸浮物)超標10倍以上[1]。養殖過程會產生大量惡臭氣體、病原微生物、蚊蠅寄生蟲卵和糞污堆放時有機物腐敗分解物,如甲烷、有機酸、氨、醇類等200多種有毒有害成分[1]。大量畜禽糞便污水及其有毒污染物未經處理隨意排放,嚴重污染水質和周邊環境, 威脅人畜健康和養殖業發展。
2.2養殖業污染對環境的影響
(1)影響水體。高濃度污水排入河流魚塘農田, 惡化水質,危害水生生物,導致魚塘及河流喪失使用功能。污水有毒成分進入地下水, 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水體發黑變臭[3]。
(2)影響大氣。惡臭及有毒有害氣體對人畜造成刺激,影響員工健康和工作效率。長時間吸入有害氣體損害肝腎,改變神經分泌代謝機能,降低免疫力。
(3)傳播病菌。畜糞產生病原微生物及蚊蠅,危害人畜健康和養殖場防疫衛生,引發人畜傳染,甚至疫情發生,帶來災難性后果。
(4)影響作物生長。農作物使用高濃度畜禽污水,造成晚熟不熟甚至作物腐爛,堵塞土壤空隙板結,危害農田生態。
(5)畜糞影響。畜糞不綜合利用,導致農牧脫節、種養分離,畜糞隨意堆放丟棄,既浪費寶貴農業資源,又嚴重污染環境,加重環境承載負荷。
3節能減排技術對養殖污染整治的適用
性分析3.1節能減排技術的要求
3.1.1減少糞尿排放量。
首先使用節水技術,使污水減量化。一是控制養殖用水量,科學配水,保持需用水量相對平衡,改良飲水設施,避免跑漏滲,如采用飲水龍頭供水,既清潔又防病;二是使用地下水,水源無污染,需要多少就供水多少,減少水浪費和終端污水處理量。其次,雨污分流。科學設計豬舍和雨污分流管網,防止雨水進入污水系統,注重綠化防護,減少臭味散發和疫病傳播。
3.1.2科學清糞。
傳統的水沖式清糞方式,畜糞直接進入水中, 固液混合難以分離,增加了后續治理難度與成本。這種水沖清糞方式是不可行的,要采用干清糞,先收集糞便后沖洗豬舍,使清糞后糞尿含水率大于95%[3],糞污分流減少污水糞量,降低污染物濃度。
3.1.3污水達標與綜合利用
物理隔柵過濾分離污水固形物或化學絮凝沉淀水中懸浮物、膠體物質后,經多級化糞沼氣池利用畜糞污水中厭氧微生物厭氧消化,可去除固體物質90%、CODcr 50%以上[4]。污水經厭氧處理后用于農林作物或農田澆灌。對較大規模養豬場預處理后的沼液污染物濃度仍然較高,需增加曝氣耗氧處理,使污水濃度降解10%~30%,經濕地凈化達到農田灌溉用水標準。
3.1.4糞便無害化及其利用。
畜糞直接施入土壤,遇水發酵產生高溫、燒根燒苗,產生臭味、招來蠅蛆。必須經高溫堆肥除臭發酵無害化處理后,成為有機肥料, 施用農田改良土壤,增產增效保護環境。貯糞設施選址需遠離功能地表水體,豬場下風向或側風向,并作防滲處理。對于種養結合的養殖場,貯糞池容積要滿足作物用肥最大間隔時間。運輸時防漏撒,全過程清潔運輸處理。
3.1.5惠民措施促進減排技術應用。
一是采用成熟經濟的減排模式,使養殖戶樂于接受和推廣;二是養殖業屬于微利行業, 治理投資相對較大,雖有設施但簡陋粗放,治污效果不好。據調查,一個中小型養殖場需5~10萬元,大型養殖場需50萬元左右建設治污設施[5],養殖戶難以承受。政府應制定獎補惠民政策,降低養殖成本,扶持農戶創業致富。
3.2應用分析
南雄市近十年養殖業快速發展,增加了農戶收入,也給農村環境帶來極大危害,群眾投訴不斷,上訪糾紛增多,從2010年起案件逐年上升,2014年達到30件,群體性投訴4件[2]。經反思調研和分析對比,結合國家減排政策和南雄實際,成功摸索出一套科學適用的節能減排模式,得到國家、省減排專家充分肯定,認為值得推廣,在2014~2015兩年農業源污染減排考核時100%全部通過減排驗收[6]。這套減排模式是“事前清糞、固液分離―沉淀池+沼氣池+沼液貯存池―配套農林綜合利用”[7],豬糞清出后曬干自用或外運到有機肥廠形成產品用于農作物。對種豬場或較大規模的養豬場加設曝氣厭氧好氧設施和濕地凈化處理,取得顯著成效,養殖戶積極配合,環境質量極大改善。
如南雄市南畝鎮謝長生豬場,利用自家荒嶺興建豬場,占地150畝,年出欄1 000頭,年產豬糞廢水2 000多t,采用這套減排模式后,改進豬舍和排水(污)溝,取用地下水,改善供水裝置節約用水,在沖洗豬場前把豬糞清走,放至曝曬場干曬。雨污分離后污水進入沉淀池、沼氣池厭氧處理,沼液排入貯存池暫放。沼液貯存池用塑料薄膜墊底與泥土隔離,避免沼液滲漏。該豬場2012年3月利用周邊荒嶺種植板栗樹2 000顆,用沼液施肥不外排,增加果園收入,實現零排放和農林綜合利用[7]。又如南雄市溫氏集團南畝魚鮮種豬場,2009年興建,占地2 065.22畝,總投資5 100萬元,從事良種繁育,年存母豬8 795頭、產商品豬苗15.6萬頭,年產污水7.1萬t、糞6 860 t、豬尿1.5萬t。該豬場2013年8月投資600多萬元治理糞尿污水,采用“干清糞、固液分離―沉淀池+沼氣池+厭氧好氧池+防滲氧化塘―配套種植綜合利用+人工濕地”處理方式,引用山水由水龍頭供水,清潔防病節約水源。干清糞后的高濃度糞尿污水經固液分離機進UASB塔、二級AO系統厭氧發酵,消減COD、氨氮、磷污染物,排入防滲氧化塘,深度凈化處理后污水進入人工濕地,過濾吸附、置換降解進一步凈化水質[8]。經驗收檢測,出水有機物總磷、氨氮、COD、SS含量低于《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2001)。豬糞收集后大部分用于場內林地果樹施用,少量用于周邊農業還田。經實施節能減排技術后,豬場內環境整潔,綠樹成蔭,周邊生態良好,未發生過環境糾紛。
在豬糞處置上以政府免稅補貼引入外資建設南雄市年豐有機肥廠,遠離水源村莊,選址合理。原料全部來自豬場多余豬糞。采用配料、混合、上垛(堆成條垛狀消除臭味)、高溫發酵(15 d后臭味完全消除)、后熟(好氧發酵20 d后腐熟成有機肥)、綜合利用處理工藝[9],實現無污染、無臭味、無蚊蠅,肥質好,適合農作物使用。有機肥一是通過協議簽訂,給予周邊農場或農戶使用,二是送至廠家精制商品有機肥。在惠民措施上,南雄市政府2015年安排專項資金394.2萬元對達到節能減排要求或完成關閉任務的養殖場進行補償,減少農戶損失,提高養殖戶配合環保的積極性,農村生態環境有了根本改善。
4結語
實踐證明,南雄市正在實施的養殖業節能減排模式是科學、可行的。事前干清糞固液分離減少了畜糞污水中的固形物、懸浮物,設置雨污分流管網大大降低污水總量和污染物濃度,三級化糞沼氣沉淀池或加曝氣厭氧好氧設施對污水中微生物、污染物的凈化處理發揮根本作用,畜糞與沼液污水的農林綜合利用達到了污染物零排放和節能減排目標。在進一步總結經驗全面推廣后,必將推動南雄畜禽養殖污染成功整治及其行業健康發展,實現農村環境質量良性好轉。
參考文獻:
[1]佚名.現階段我國實施畜牧業清潔生產的對策[J].飼料工業,2002,23(10):55.
[2]南雄市環保局.“十二五”環境與污染投訴統計報告[R].南雄:南雄市環保局,2015.
[3]徐尚勇,張鵬.污染減排“負重”長跑[J].綠色視野,2013(3).
[4]汪清平,王曉燕.畜禽養殖污染及其控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4(2):97~98.
[5]李賢輝.農村畜禽養殖污染及治理措施[J].中國畜牧雜志,2003,39(5):58~59.
[6]韶關市人民政府.韶關市2014、2015畜禽養殖業污染減排驗收情況通報[R].韶關:韶關市人民政府,2015.
[7]南雄市人民政府.南雄市2011~2015年畜禽養殖業污染減排與環境整治工作總結[R].南雄:南雄市人民政府,2015.
關鍵詞:生物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X17 文獻標識碼:A當今世界,生物技術革命正在悄然興起。面對這一新的發展機遇, 2007年4月8日,國家發改委頒布了“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從而吹響了我國向生物產業全面進軍的號角。
1 形勢與需求
1.1 全球生物產業的發展態勢
近十年來,全球生物產業的產值以每5年增加2倍的速度增長,很多國家生物產業增長速度超過30%,約是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的10倍。美國能源部、農業部研究報告指出,到2020年美國10%的基本化工原料將取自農作物資源,2050年達到50%;生物服務市場以年均20-25%的速度快速增長,2005年全球委托合同研究達163億美元,占研發投入的24.7%。很多學者預測,生物產業規模必將超過信息產業,產業規模大約是信息產業的10倍,到2020年,全球生物產業產值預計將達到30000億美元,到2025年,人類社會將全面進入到生物經濟社會。
1.2 我國生物產業的發展趨勢
生物產業整體規模保持高速增長。2008年,我國生物醫藥實現產值8666億元,同比增長25.23%。2010年我國生物產業產值超過1.5萬億元,2011年我國生物產業產值接近2萬億。
國際化步伐加快。2008年,全國生物醫藥實現出貨值723.24億元,同比增長13.75%;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業實現出貨值233.13億元,同比增長16.58%。我國生物企業繼中古、中德在生物領域合作步入良性軌道后,中英、中印、中加之間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合作步伐也不斷加快。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藥物基因和蛋白篩選國家工程實驗室等1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啟動建設。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建成運行。治療型乙肝疫苗、人工耳蝸等一批重大技術和產品研制取得重要進展。
2 優勢與不足
2.1 比較優勢
資源優勢。黑龍江省土地總面積45.4萬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4.65畝,是全國人均耕地3.3倍。全省未利用地達9675萬畝,可利用后備耕地資源近2250萬畝,占全國可開發耕地的22.5%。全省共有高等植物2532種,年產各種農業秸稈5600萬噸,薪炭林900萬噸,林業廢棄枝椏、木材加工等剩余物至少4000萬噸,中藥材物種856種。糧食產量和商品量位居全國第一位。
技術優勢。我省哈獸研研制先后獲得各類科技成果254項,其中國家發明一等獎2項,二、三等獎各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50余項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國內率先推出重組人干擾素a-2b等產品,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省農科院培育的高產優質大豆綏農14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哈爾濱工業大學任南琪教授等在國際上首創了以厭氧活性污泥為產氫菌種的發酵法生物制氫技術,使國際生物制氫產業化目標至少提前了十年。
人才優勢。哈獸研沈榮顯院士是國內該領域唯一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教授是我省首位國家973 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世界首例基因敲除豬的完成者賴良學博士、世界首例克隆騾子的主要完成人李光鵬、世界首例胚胎細胞克隆猴的完成者孟勵、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大鼠完成者周琪、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雪貂的完成者李子義等人都是我省培養的杰出人才。
2.2 存在問題
原始創新較少。我省生物領域的原創技術,除生物疫苗外,其它的97%以上的藥品均為仿制品。產業規模偏小。2006年在全國生物制藥行業工業總產值的排位中,我省的位次在10名之外,除哈藥集團外沒有第二家企業能夠形成較強的產業優勢。研發投入偏低。全省101家生物高新技術企業的R&D支出為1.9億元,占整個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1.6%。而全球大型制藥公司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重在9%~18%之間,著名生物技術公司的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重則在20%以上。
3 戰略規劃
3.1 生物醫藥
重點開發生物基因治療類藥物、新一代頭孢菌素系列產品和具有獨特地域品質的中藥產品。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成為我國重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銷售收入達到600億元。
3.2 生物農業
開發重要綠色農用生物產品6個,建立綠色農用生物產品生產基礎地5個,到2020年全省生物農用產品推廣面積達到5000萬畝。培育10-15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種業(種畜、種禽、種苗)、綠色農用生物產品生產企業(集團)。
3.3 生物能源
建設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中試基地,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型生產企業。到2020年前,根據資源和市場情況,進一步進行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質發電和供熱、生物質致密成型燃料和生物制氫的工業化建設,形成1-2個大型龍頭企業,建設成為全國領先且規模較大的生物能源基地。
4 政策建議
4.1 加強科技合作招商引企
引入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如中糧集團、深圳科新、天津泰達、華晨集團、亞泰集團等,利用其雄厚的資本或在生物產業多年積累的成功經驗迅速擴大我省生物產業規模;引入世界500強中的國外生物企業,如:美國輝瑞、強生、安進等公司,跟蹤國際生物產業前沿技術,拓展生物產業國際市場。
4.2 主動組織設計重大、重點項目
通過主動組織設計重大、重點項目,優化配置各部門科技資源,突出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學研”的結合,使企業真正成為投入主體、轉化主體和收益主體,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使它們在不同發展階段都能得到政府資金的扶持,為我省經濟增長提供更多的增長點。
4.3 加強以俄羅斯為重點的國際科技合作
依托對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等國的地緣和人文優勢,重點積極開展同上述國家的國際科技合作。引進上述國家先進生物技術和產品,吸引這些國家的高層專家、學者來我省交流、講學,共同從事生物前沿技術的研發活動,為我省生物企業和引進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4.4 建設生物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
以共享為核心,以整合、配置優勢資源為主線,在我省現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的基礎上,建設面向我省生物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為生物產業創新活動提供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平臺,重點包括:功能基因平臺、植物新成份篩選鑒定平臺、轉基因動植物技術研究平臺、功能性微生物技術研究平臺和基因表達產物分析平臺。
參考文獻
[1]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國家發改委.
[2]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3]《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報告2006》.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司中國生物工程學會.2007.1
[4]李學勇.中國生物產業調研報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8.
[5]《中國生物技術發展報告》.科技部農村與社會發展司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2003.6.
(一)資產的兩重性 森林生物樣性資產由森林生物資產(包括活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和森林生態資產(森林生態效益資產)構成。森林生物資產的最大特點是具有生物轉化功能(岳上植,2002.)。生物轉化是指導致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質量(遺傳價值、密度、成熟期、脂肪層、纖維強度)或數量(重量、立方米、纖維的長度或直徑)發生變化的生長、蛻化、生產、繁殖的過程,從轉化的機理上看,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主要靠力的作用和自身的轉化能力實現其再生和轉化。林業生產活動只起“催化劑”作用,會經常出現數量不減反增的現象。因此,對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初次確認和再次確認應定期地結合評估,以評估促進核算。
(二)價值的多元性 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森林這一綜合地域類型中所呈現出來的生物多樣性。一般而言。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其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分為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四類(國家環保局,1998)。直接使用價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樣性直接滿足人們生產和消費需要的價值,又可分為直接實物價值和直接非實物服務價值;間接使用價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樣性提供的生態功能的價值;選擇價值是指人們為了將來能直接或間接利用森林生物多樣性的支付意愿;存在價值是人們為確保森林生物多樣性繼續存在的支付意愿(張穎,2002)。價值的多元性決定了確認與計量的困難與復雜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與密切相關,其所體現的價值不僅在于為當代人提供直接使用價值,更重要的是為人類及將來所創造的巨大的非直接使用價值,所展現的是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意義。
(三)資產的整體性 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相互統一的整體。當森林生物多樣性作為提供木材、竹材和蘑菇及其它動植物產品來源時,釋放的是直接環境效益,此時屬于有形的森林生物資產;當森林生物多樣性作為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等森林生態效益資源的時候,釋放的是間接環境效益,此時屬于無形的森林生態資產,兩者的結合點在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同一載體。森林生態資產不能脫離森林生物資產而獨立存在,兩者相互依存,其價值的形成、消費和補償過程密不可分。因此,森林有形資產在其實物量和價值量的增減變動過程中,森林無形資產也相應地發生變動,其所發揮的生態效益地會發生變化。因而在對森林有形資產的價值確認和計量中,也要相應地對森林無形資產的價值及其所產生的效益進行確認與計量。
(四)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相對稀缺的,這不僅表現在天然存量方面,還表現在生成率方面。同時,地球上生物物種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因而各物種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在絕對意義上是不可替代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產生了對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要求,體現在會計上是必須對其進行確認和計量。
(五)產品的公共性和市場的無形性 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發揮的生態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它超越了進行森林經營活動的林業行業以外的外部,即不通過市場機制反映的影響,進而會產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收益中的收益。公共物品是具有外部經濟性的典型例子。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發揮的生態效益主要是一種無形效用,不能貯藏和移動,生產者難以對其控制,即無法迫使受益者償付了補償費用后才能享用其生態效用。因此,森林所提供的生態效益服務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時,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中的生態資產一般不存在市場,所以應更多地考慮非市場價值的計價,實現對其生態價值的確認和計量。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會計確認、分類
(一)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會計確認 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確認是指將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作為一項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森林生態效益記入會計載體的過程。會計確認的核心是選擇合理的會計確認標準。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要能夠作為一項資產加以確認,應當符合資產的確認條件,會計確認從上講要同時滿足四項標準:(1)可定義性。我國《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給出的資產定義為:“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預期會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是資產的最本質特征。森林中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如藥用、食用、纖維、芳香油等)和野生植物資源(如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等)。作為林業經營組織來講,一旦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為其所擁有或控制就能為它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凈現金流入。因此,它們符合確認的第一個條件——資產的定義。(2)可計量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可以通過現有多種計量屬性選擇達到對其計量的目的,但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自身的特殊性,其計量比較復雜。同時,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定價主要通過對其價格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從長遠來看,隨著評估理論和技術方法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能夠做到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合理計量。(3)相關性。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指會計信息能夠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能夠導致信息使用者決策的差別(于富生等,2000)。顯然,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計量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幫助決策者了解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實物量和價值量、存量和流量信息,從而會影響到他們為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所采取的宏觀或微觀的經濟決策。(4)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可以對會計信息給予充分信賴。“當信息沒有重要錯誤或偏向,并能夠如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情況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據時,信息就具備了可靠性”(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2003)。真實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標志。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計量結果,可從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林業經營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森林生物資產和森林生態資產的實物量與價值量,足以使決策者信賴。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分類 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分類標準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是按存在形態分。按存在形態可將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分為有形的森林生物資產和無形的森林生態資產。森林生物資產是指森林中活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及棲息于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個體基因,包括林木資產、林副產品及以森林為依托生存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因此森林生物資產是一種有形資產。森林生物資產在價值層次上主要表現為物種多樣性價值和基因多樣性價值,在價值總額中主要表現的是直接使用價值。森林生態資產是指森林生態效益所形成的資產,包括有機物質的生產、的固定、的釋放、營養物質循環與貯存、水土保持、凈化污染物等。森林生態資產在價值層次上表現的是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價值,在價值總額中表現的主要是間接使用價值和和部分直接使用價值(如觀賞價值、科學文化價值等),此外森林生物多樣性所表現出來的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也歸屬于森林生態資產。
(三)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核算在實踐中的 從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會計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考慮,目前主要可側重于森林物種多樣性價值方面的核算,特別是其中植物和動物多樣性價值的核算。雖然森林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但目前人們對每個層次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相對而言,物種多樣性最明顯也最容易測定。而森林遺傳基因多樣性多發生在分子水平上,它主要包括染色體的多態性、蛋白質的多態性和核酸的多態性三個方面。就目前人們的手段和認識水平看,要做到完全掌握森林中有機體,即動植物和微生物的DNA中的氨基酸的排列次序及其結構還是比較困難的。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測定比遺傳多樣性的測定更困難,因為系統的邊界都是模糊的。同時,對于物種多樣性,也部分受到研究手段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對于其中的微生物多樣性測定與確定比較困難,所以物種多樣性目前主要著重于植物與動物多樣性的測定,特別是其中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脊椎動物。因此,一般來講,目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核算主要是以物種多樣性中的植物與動物價值的核算為代表,暫不考慮基因及生態系統多樣性價值的核算。
三、森林生態效益的會計確認
(一)森林生態效益的概念及特征 森林生態效益作為一種間接效益,就是指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出來的效用。其具有幾個重要特征:(1)外在經濟性。外在經濟性在林業中是最普遍的現象。當森林生物多樣性發揮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和保護物種及基因多樣性等多種生態效益的時候,這種生態效益卻被非林業經營部門乃至全社會無償地享用,而不必為此付出相應的費用。(2)非減性。森林生物多樣性直接效益的發揮,意味著森林生物資產的減少。而森林生態效益的實現,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減少森林生態資產。(3)模糊性。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直接效益隨著木材、蘑菇、動物毛皮等的出售而實現,并可用貨幣直接計量。但森林生態效益沒有物質載體,無法對其效益進行準確的計量,只能通過估計來反映。因此,森林生態效益的確定具有模糊性。
(二)森林生態效益的確認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林業會計中核算的收益部分只是對市場上可以進行交換的貨幣收益進行確認,對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所引起的生態效益外在性不予確認,使得大量的森林生態效益價值游離于會計循環之外,嚴重阻礙了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效益的發揮,危及了林業自身的生存和。因此,作為林業經營組織必須考慮林業生產經營活動對外部產生的,會計上應反映這一巨大的森林生態效益,將森林生態效益外在經濟性作為收入要素納入核算體系(溫作民,2003),從而進一步轉化為林業經營組織的環境效益,真實地評價其業績。根據財務會計的收入定義,收入是一種經濟利益的總流入。顯然,森林生態效益外在性部分并沒有形成經濟利益的流入。因此,傳統財務會計確認收入的流入和流出概念不能滿足將森林生態效益完整地納入會計核算體系的要求。要將森林生態效益作為收入要素納入會計系統,其確認可以根據其標準進行:(1)符合定義。符合森林生態效益定義,森林生態效益作為一種間接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出來的效用。(2)可計量性。據有關部門測算,森林生態效益是其經濟效益的13倍。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對森林生態效益每年都要進行準確的核算。(3)相關性。森林生態效益會計核算提供了關于森林生物多樣性非木材價值的更多的信息,這些信息將有助于投資者和決策者對森林生態功能重要性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可以為林業主管部門或財政部門進行相關決策或制定相關的會計制度與準則提供依據,適應新時期我國林業跨越式發展的需要。(4)可靠性。模糊性雖然增加了森林生態效益計量的難度,但是只要是估計的合理,仍然具有可靠性。因此,凡是符合森林生態效益的定義,能夠用貨幣計量,并且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的效用,都可確認為森林生態效益。
四、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計量
(一)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尺度 計量包括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就貨幣計量而言,其計量單位籠統地講就是貨幣,由于貨幣能把經濟業務全面、綜合地反映出來,所以貨幣成為會計統一的計量尺度。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應同時采用貨幣計量和非貨幣計量兩種形式。這主要是由森林生物多樣資產的特點和森林生態效益的特點決定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兩重性、價值的多無性、產品的公共性和市場的無形性以及森林生態效益的外在經濟性、模糊性等特征,一方面反映了對其價值計量過程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即使它們的價值通過一定的得以計量,但在其計量結果的公眾認可度上仍存有爭議。因此,對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完全以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尺度目前仍存在著較大的困難。為了滿足提供森林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會計信息,使其具有較強的可理解性,應當盡可能多地考慮運用非貨幣計量尺度。在非貨幣計量形式中,可同時使用包括實物計量、勞動計量、混合計量等多種形式。運用貨幣計量形成一些財務指標,運用非貨幣計量則會形成實物指標、勞動指標、技術指標、技術經濟指標和文字說明等,從而提供信息使用者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屬性 以成本為基礎計量是一項廣為流行的會計慣例。對于一般實體資產來講,在沒有通貨膨脹或通貨膨脹較小的情況下,其歷史成本與其價值的差異是較小的。然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一項特殊資產,以歷史成本計價卻是森林生物多樣性一個致命弱點,這主要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大部分是由力作用形成的。少部分是由自然力和人力作用形成的。因此,它們往往沒有或只有較低的歷史成本。另外,它們又是有生命力或活動力的,其價值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在變化,只有在交易的那一刻才能暫時相對固定其價值。因此,如果僅按目前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來計量,它們的價值計量會偏低,違背了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原則,不能達到為決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因此,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屬性,不應局限于傳統的單一歷史成本計量,而應包括面向市場、未來、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公允價值在內的多種計量模式。公允價值是一種復合的會計計量屬性,從狹義上看,其表現形式有:現行市價、現行成本、可變現凈值和以公允價值為計量目的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歷史成本固然可以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但有時為了管理或決策上的需要,要求會計可以提供以公允價值反映的更為相關的會計信息。另外,象森林生態資產一類的歷史成本原本就沒有,用公允價值反而可以更可靠地反映它們的真實價值。在這些情況下,用公允價值代替歷史成本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進行計量也是可行的。當然,用公允價值計量所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是公允價值的確定避免不了主觀因素的影響,這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怎樣提高和增強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是一項需要進一步的課題。從目前我國會計現實來看,公允價值的運用條件尚不具備(張心靈等,2004),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計量屬性可以選擇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輔之以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具體計量時,應分別不同資產及不同階段加以考慮。森林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應按歷史成本進行計量;森林生態資產的初始確認應按公允價值計量;森林生物資產及森林生態資產報表日計量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可以通過如實際市場價法、費用支出法、旅行費用法、替代花費法、機會成本法或條件價值法等,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進行評估取得。從發展的角度看,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極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主流(黃世忠,1997),那么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將來應主要選擇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即采用“公允價值+歷史成本”模式。
[]
[1] 國家環保局:《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環境出版社1998年版。
[2]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3] 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會計研究》1997年第12期。
[4] 溫作民:《環境外在性的會計核算》,《財務與會計》2003年第11期。
[5] 于富生、黎來芳:《論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上海會計》2000年第8期。
[6] 岳上植:《森林資產的特殊性及其確認與計量研究》,《會計研究》2002年第11期。
關鍵詞: 食品質量; 食品安全; 人才培養; 四維一體; 應用型; 復合人才
中圖分類號: TS20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9973(2011)04-0121-03
Exploration of a New Educational Model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Base of the Major for the Training Model of Pract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Four Dimensions in One
HUANG You-ru , ZHU Dong-xing , JI Hong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Food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zhou 2155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training model for local and practical talents and talents with a good knowledge of theory and business, the need of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we have explored and constructed the new training model for pract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four dimensions in one in our school so as to train pract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he food industries in the Yangtze delta need and ser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The four dimensions in one is classified training for specific posts,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integration of all resources, and open administration. The talents are those who can master theory, know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food quality; food safety; training model of talents; four dimensions in one; practical;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食品質量與安全是研究食品商品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與人類健康及市場需求相關理論和方法的一門應用叉學科,它以生物學、化學、食品科學及管理學等為支撐學科,以現代檢驗檢測技術、過程控制和預防管理為主要手段,為全社會食品的安全和食品產業的市場化提供科學技術保障。因此傳統的、單一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已經明顯不適應當前食品安全的宏觀形勢和國家食品安全戰略的要求,必須進行相應改變。
基于以上的認識與定位,我們在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知識及能力結構與社會需求等多方面進行充分調研與論證基礎上,經過多年不斷摸索與調整,提出了以“分類定向、學工融通、資源整合、開放管理”為指導,通過優化結構、整合資源、改革課程教育體系,將培養新時期“精食品、強檢驗、善管理”的“理工管結合”的應用型復合人才的培養目標,探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一、創新實驗基地的目標思路
建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四維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即“分類定向、學工融通、資源整合、開放管理”為四維,“理工管結合”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人才質量為核心,四者緊密結合,形成合力,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一)分類定向――方向維
圍繞社會經濟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明確食品安全檢測和食品安全控制兩個就業方向,實施人才定向就業培養。
(二)學工融通――基礎維
通過校企合作與相關的企、事業單位或政府部門建立形成“教學聯合體”,打造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實踐實訓通路,通過頂崗實習、工學結合,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切實鍛煉學生專業能力與職業能力,提高從業技能水平。
(三)資源整合――載體維
一方面對現行教學課程體系實行綜合改革,緊密圍繞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定制課程,通過引進企業教師,增設技術性、操作性強的企業課程內容和工作任務,同時充分發揮各類執業資格考證平臺資源優勢,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建構規律,集成新的課程模塊;另一方面,建設校內實習實訓基地與大學生創新實驗室和校外創新實踐能力訓練平臺,依托“教學聯合體”和教師科研資源,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項目并開展科研創新活動。通過“導師制”和“項目化管理”,結合畢業論文選題集成創新訓練模塊,鍛煉培養學生科研素質,提升本科生應具有的知識再創造能力與水平。
(四)開放管理――制度維
“以生為本”改革現行教學管理制度、創新教學組織形式,探索實行“學分制”改革,推行“彈性學制”,形成服務于定向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的運行管理機制。
“方向維”明確了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目標指向;“基礎維”提供了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的具體措施與手段;“載體維”創建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支撐環境;“制度維”則為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證。上述四個方面,互為條件,相互支撐,共同構成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核心內容。
二、創新實驗基地的實驗內容體系
基于常熟理工學院的“地方性”、“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和“注重學理,親近業界”的人才培養理念,緊密圍繞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需求,結合專業特點,探索建立“四維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長三角食品行業急需的“精食品、強檢驗、善管理”的“理工管”應用型復合人才。
(一)綜合創新訓練教學聯合體的構建
利用我院已有的教學科研實習實訓基地以及我院的教科研平臺組建基于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的教學聯合體。教學聯合體組成:
1. 校內:省級基礎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校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蘇州市畜禽、水產休閑食品加工技術研究工程中心、蘇州市食品品質與安全重點實驗室、常熟市水生動物防疫站實驗室、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安全師培訓考證基地、國家“公共營養師”(中、高級)職業資格培訓鑒定機構。
2. 校外:蘇州市常熟質量技術監督局常熟市農產品檢測中心、蘇州市常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常熟市衛生監督所、常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常熟市佳峰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常熟市金唐市水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常熟市圣百合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江蘇省安惠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教學聯合體分工協作,共同完成知識架構與創新模塊的構建,合作完成應用型復合人才的培養。
(二)以教學聯合體為載體的創新設計與制作
依托教學聯合體,按照“一個大類平臺,兩個專業方向,兩組大課程模塊”的思路構建培養方案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以“加強基礎,注重應用,提升能力”為目標推進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與創新。以教學聯合體為載體的創新設計圖解如下:
(三)以實踐項目為核心的創新訓練
引入來自企業、質量監督部門等的真實項目開展實踐訓練,強化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除常規實踐訓練以外,特設生產實踐項目、質檢實踐項目、管理實踐項目和創新實踐項目,學生根據自身專業方向的定位,選擇完成其中的兩個實踐項目。各實踐項目的實施要求分別是:
1. 生產實踐項目:要求學生參加食品原料、成品和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檢測;了解化驗室設備和人員的基本情況,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展檢驗工作(理化和微生物檢驗),學習企業標準執行的相關檢驗內容。深入生產第一線,了解企業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崗位責任制,參與食品質量安全管理。
2. 質檢實踐項目: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參加基本檢驗操作(包括理化檢驗和微生物檢驗),掌握基本的檢測方法。深入出口生產基地,了解出口食品的質量標準和食品安全要求。參與質量監督檢疫檢驗所等機構的執法活動,了解產品質量監督、檢疫、檢驗的內容、檢測設備、執行標準、檢驗結果的判寫和管理等全過程。
3. 管理實踐項目: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從事化驗室的基本操作(微生物檢驗、理化檢驗和大型儀器的使用),了解各種食品和包裝材料檢測項目和方法。了解主要的食源性疾病及其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原則(方案)。結合實際進一步學習《食品衛生法》和《食品安全法》,了解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注意食品原料、廠房、設備、包裝材料、產品貯藏和運輸、污水以及從業人員的衛生要求。參與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加深對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4. 創新實踐項目:通過科研訓練活動使學生接觸學科發展前沿和動態,開闊視野,培養專業興趣,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差距,變被動學習為主動鉆研,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加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間的合作交流,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大力提倡學生課外參與教師科研活動或自選課題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報告、工藝產品、調研報告以及論文等。
(四)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及實施途徑
堅持人才培養的層次要求和滿足個性發展需要,與食品生產、食品貿易、食品安全監管等單位組建的教學聯合體共同研究制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培養計劃,構建科學合理的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及實施途徑圖解如下:
三、創新實驗基地的管理與運行
通過教學聯合體,嚴格按照培養方案的內容組織實施,加強管理和監控。
1. 實行彈性學制,采用靈活授課方式,將校內學習和在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學習有機結合;
2. 開展雙證書(本科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
3. 選用與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相符合、水平較高、適用性較強的國家獲獎或國家規劃教材,改革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注重能力培養;因材施教,突出創新實踐能力。
4. 聘請外教、企事業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共同參與教學和實踐指導;
5. 實行小班化教學,項目型課程、雙語教學等,引入來自企業、質量監督部門等的真實項目開展實踐訓練,強化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
6. 采取課程考試、項目考核和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的方式,校企雙方分工協作,綜合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職業素質和崗位能力,實施對教學質量的全程監控;
7. 組織學生課外興趣小組,開展包括科研實驗、參加科技講座或專題報告會、創業大賽、科技制作、科技競賽、小發明、小制造等在內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活動等,拓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8.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將化學技能綜合實訓、課程教學實習(含課程設計)、專業認知實習(含食品企業見習)、食品專業綜合實驗、社會實踐(調查)等實踐環節合理安排在前三學年的假期完成,最后一學年即第七、第八學期重點指導學生完成生產實踐項目、質檢實踐項目、管理實踐項目、創新實踐項目等的訓練,強化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
四、創新實驗基地的成效
(一)確定“分類定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理念由學科導向轉為市場導向與學科支撐相結合,培養載體由“校園教育”向“教學聯合體培養”轉變,培養手段由“教學+實踐”改為“做中學”、“學中做”,確保了應用型、技術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二)構建親近業界、校企耦合的“教學聯合體”網絡
圍繞定向就業領域的職業技能培養,通過資金引進、教師聘用、平臺建設等手段,對高校、企業或職能管理部門的資源有效整合,打造一系列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平臺,實現了校園有“工廠”、企業有“課堂”,為新培養模式的實施提供了支撐。
(三)注重學理,加強創新能力訓練,彰顯技術型本科人才特征
本科應用型人才應具備一定的知識再創造能力。新的培養模式既注重專業知識創建的課程模塊改革,更重視利于學生能力拓展的創新訓練模塊建設。通過創新實驗設計、企業SRT計劃、畢業論文選題等多方開展學生科學研究訓練,提升科研素質,使所學不僅會用、夠用,而且用好、用活。
(四)建立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和保障體系
建立企業參與的教學過程評價機制,使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有機結合。建立教學過程管理的“彈性學制”、課程“學分制”、實踐“企業導師制”,實現課程體系開放運行;形成了以定向人才培養為根本的運行管理機制。
三、普洱茶的特殊工藝:從“藥源”轉化為“藥用成分”
我們在查閱大量資料中發現,以往的科學研究基本都是遵循單體物質進行醫學研究,找出幾項單位物質進行分離與純化,然后再進行“靶向性”實驗,證明它們具備降血壓“藥學”用途。但這種研究具有片斷性的弱點,當然還存在實驗方法的問題。以綠茶為例,它內含的物質中存在大量脂溶性物質,不溶于水,把這些脂溶性物質從茶葉中分離出來,需用乙醇、石油醚等化學溶劑才能萃取出來。而我們的飲茶習慣,是用熱水沖泡的方法將茶葉內的物質溶出,這時茶葉內很多脂溶性物質根本沒有被溶到茶水里,其中就有大量的降血壓的化學成分。綠茶不耐泡,不是綠茶內含物質少,而是大量的物質屬于脂溶性。
但普洱茶的制作,因為有曬青與發酵的工藝,使大量脂溶性物質轉化為水溶性物質,而且是以多種物質絡合形式存在。這也是普洱茶耐泡(水溶物多)的主要原因。水溶物多也為茶葉內含的多種物質轉化為“藥用成分”提供了資源保證。當這些物質以絡合形式存在時,在生物酶的作用下,產生新的分解、縮合、氧化,同時也出現新的化合物。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注意,茶葉內的很多單體物質雖然具有降血壓的功能,但這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碎片化傾向。以茶多酚為例,是全球科研部門涉及最多的單品,幾乎所有研究都證明它具有降血壓的功效。過去,茶多酚單體的分離與提純是相當困難的,很多人相信,一旦這一技術攻破后,一款新型的無毒副作用的降壓藥物或飲品隨之誕生。但當我們今天攻克這一難題時,茶多酚單體提純度可高達99%以上,我們卻遇到新的尷尬:它沒有成為一款降血壓新藥。大量的臨床實踐也沒有找到茶多酚對人體產生降低血壓直接證據。相反,在很多醫學研究中,科學家們也發現,將茶多酚單體沖泡飲用,對降低人體血壓反應不大,但在抗氧化方面作用明顯。但將含有等值茶多酚的茶葉沖泡飲用中,很多人(尤其是中年女性)卻出現低血糖、低血壓的生理現象。這些案例說明,茶葉降血壓不是單個成分促成,而是多種化學組分協同作用的結果。
普洱茶因為特殊的工藝特性,在解決了茶葉脂溶性向水溶性轉化的基礎上,也使各個化學組分產生協同的機理。
歸納起來,其實有三點:
1.茶葉的初級代謝是“藥源”的寶庫;
2.普洱茶特殊的加工工藝,尤其是曬青與發酵的環節,促使茶葉內大量的脂溶性物質向水溶性物質轉化,使“藥源”中的多項物質開始向“藥用成分”轉化;
3.多種“藥用成分”又存在不同的“靶向”作用,最終集合的力量才能真正起到“藥性”作用。這其中,絕大部分的藥用機理是間接作用,只有少部分物質才能起到直接作用。針對普洱茶降低血壓的研究發現,間接作用與直接作用都是不可缺失的,否則,協同機理很難產生,降血壓功能只能是紙上談兵。
四、普洱茶降低血壓的間接作用
我們在品飲普洱茶時,最直接的生理感受是解油膩、消食快。它連帶的反應是體現在利尿與排便上,其實是作用于人體的代謝系統。就降低人體血壓而言,普洱茶第一方面的功能是間接作用,具體有三點:
1.普洱茶是三大飲料中(咖啡、可可、茶)中水溶性植物營養素品類最多,安全性最高的飲品。它們基本上是以茶葉初級代謝物為主。這些物質是我們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須依靠外源補充才能獲得。這些物質對增強人體免疫系統作用很大,尤其是對人體的腎臟系統作用明顯。因此,對一般人而言(非高血壓患者),保持長期飲用普洱茶,是預防高血壓患病機率最佳方法之一。
2.對正在服藥的高血壓患者而言,正因為普洱茶具備解牛膩、消食快的特性,常飲普洱茶可以掃清藥物前往病患區的障礙,成為降壓藥物的“清道夫”與“尖刀班”,提高藥物降血壓的效能。另一方面又通過代謝途徑,將藥物的部分毒性加速排出w外,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使患者耐藥性大幅降低。
3、普洱茶發酵過程中出現較多次級代謝產物,根據次級代謝產物的結構特征與生理作用的研究,有很多微量的抗生素、生長刺激素、色素、生物堿等物質。它們對降血壓雖然不能產生直接作用,但卻有不可忽視的間接作用。同樣對預防高血壓的發生起到預防作用。如高血壓患者一般都附帶高黏血癥,我們通過發酵度較高的“茶石”(是普洱茶為原料制作的茶膏一種),其茶湯為寶石紅色(茶色素中茶紅素含量較高)。實驗的結果表明血漿比黏度、紅細胞電泳和細胞壓積得到極明顯改善。
其實,在上述的兩個理由中,提高人體免疫力是普洱茶最具優勢的方面。我們之所以看重這點,是因為人的很多疾病(重癥除外),能夠依靠自身免疫系統完成“自愈”過程。針對高血壓患者而言,藥物控制與自身免疫力增強往往是一對矛盾,人們習慣的作法是通過藥物控制血壓,但免疫力卻降低了,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普洱茶的間接作用是在提高人體免疫力,主要是植物營養素和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部分次級代謝物的作用。它們既可起到預防功能,又可將藥物的毒素代謝出去,減輕藥物的毒素對免疫系統的傷害。
五、普洱茶降血壓的直接作用
如果普洱茶在降低血壓方面僅有間接作用,其降血壓的說法也是不成立的,因為間接作用機理太復雜,呈多點扇形狀態,不能作為直接證據。間接作用體現的是輔線性質,其主線則是普洱茶內含的一些物質對降血壓有直接作用。
這其中關鍵有兩大類物質:
1.生物堿類。以咖啡堿為主體的生物堿對降低血壓能夠產生直接作用。關于這方面研究報告很多,涉及的范圍很廣。僅就降血壓而言,這里僅舉一例:中國大陸的北方地區及西南地區其飲食普遍偏咸(鹽的攝入量較大,食鹽的化學成分主要為氯化鈉),長期高鹽(高鈉)攝入能引起水鈉潴留,導致血容量增加,同時細胞內外鈉離子水平的增加可導致細胞水腫,血管平滑肌細胞腫脹,血管腔狹窄,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引起血壓升高。這種情況也會使人體的生化壞境發生一系列的改變。除腎臟功能和內分泌等變化外,細胞膜對鈉的轉運能力亦會降低,導致細胞內鈉的滯留。發生在血管壁、細胞內鈣的濃度則可隨之增高,轉而使血管張力增強,外周阻力加大,高血壓得以發生。而且,由于我們腎臟濾過的血液數量相當大,大部分由腎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中,只有一小部分形成尿液經腎盂、輸尿管進入膀胱后排出。大多數高血壓患者都表現出無尿、少尿的癥狀。臨床上需要使用利尿劑(化學制劑),但長期或大量使用利尿劑對血壓和人體其他器官又會造成損害。而普洱茶的咖啡堿在與黃烷醇類化合物融合后,顯示出強大的利尿作用。其機理為舒張腎血管,使腎臟血流量增加,腎小球過濾速度加快,抑制腎小管的再吸收,從而促進尿液的排泄。它既能增強腎臟的功能,又能預防泌尿系統感染。與喝水相比,喝普洱茶排尿量要多1.5倍左右。更重要的是,這種代謝過程能促進許多代謝物和毒素的排泄,其中就包括鈉離子、氯離子等,讓血容量降低從而抑制血壓升高。
可能我們還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所有的茶都有咖啡堿,只有普洱茶在利尿與排泄功能表現明顯呢?原因是普洱茶的咖啡堿不是“單兵作戰”,而是與其它的生物堿、尤其是普洱茶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二次代謝物(也稱次級代謝物)呈絡合狀態,協同“作戰”的結果。我們在日常飲茶中也發現,飲用普洱茶與其它茶比較,普洱茶的利尿效果顯然高于其它茶類。
2.次級代謝物類。次級代謝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長時期,以初級代謝產物為前體,合成一些對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無明確功能的物質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產物,即為次級代謝產物。次級代謝合成的分子結構十分復雜、對該生物無明顯生理功能,或并非是該生物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小分子物質,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以r-氨基丁酸為例,當我們將茶樹鮮葉放置到厭氧罐密閉時(屬于特殊嫌氣處理加工工藝),植物自身會出現過激反應,產生次級代謝物質:r-氨基丁酸(英文縮寫GABA),它能作用于脊髓的血管運動中樞,有效促進血管擴張,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在對中藥黃芪的研究中,發現最有效降血壓成分即為GABA。這項研究,首先由日本科學家發現。其實,在普洱茶渥堆發酵及后發酵(生茶、熟茶)過程中,由于同樣屬于特殊的嫌氣(厭氧)處理加工過程,都會使茶葉中γ-氨基丁酸含量增加到150mg/kg以上(是普通茶的10~30倍),而其他主要成分如兒茶素、茶氨酸等含量保持不變,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實驗證明含有GABA的茶比普通茶具有更好的降血壓效果。
還有,普洱茶發酵過程中有霉菌的參入,某些霉菌合成的生物堿如麥角生物堿,也屬于次生代謝產物。對降低血壓也有明顯作用。
其實,與初級代謝產物相比,次級代謝產物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產物的類型上都要比初級代謝產物多得多和復雜得多。它們當中的50%物質都對降血壓產生直接作用。但它們又有一個弱點,單個的次級代謝物雖然“靶向性”很強,但絕大部分處于微量與痕量級,存在明顯的“給藥量”不足,導致單體的降壓作用很小。但將這些次級代謝物匯集起來,雖然它的“總量”仍低于正規藥品的劑量,但已經開始發揮降血壓的“藥性”作用。因此,對初級高血壓患者(收縮壓140~159,舒張壓90~99),可完全采用非藥物法。但此方法不適用“遺傳性因素”高血壓患者,但對“精神與環境因素”“年齡因素”(40歲以上)、“生活習慣因素”“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甲狀腺疾病”“腎動脈狹窄”“腎臟實質損害”“腎上腺占位性病變”等原因導致的初發高血壓癥效果明顯。
男性在50歲后(女性45歲后),由于舒張壓呈現下降趨勢,脈壓也隨之加大。是高血壓初始發病的高發區,應引起格外重視,盡早做好預防。其中,保持長期飲用普洱茶的習慣,也是預防高血壓的方法之一。
六、選擇什么樣的普洱茶?
1、安全性。主要是農藥殘留與重金屬是否超標。我們在市場調查中發現一個奇怪現象,普洱茶從業人員患高血壓病癥的比例并不低于其它行業,很大的因素與長期飲用超標農藥殘留與重金屬有關。
2、發酵較充分、但非過度的普洱茶。
3、盡量選用從茶葉中低溫提取、濃縮、再發酵的茶膏類產品。避免茶品中的污染物與雜質對茶葉主體物質的干擾與損害。當然,更可避免農藥殘留與重金屬超標現象的發生。
小結:一款質量好的普洱茶,可對高血壓產生如下三種功效:
1.降低高血壓患病機率;
【關鍵詞】 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
The hospital infection now attack rates investigation
NiXiaoYan WuWenYing
(wuji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Abstract】objective:For carrying out health industry standard the hospital infection monitoring rules "(WS/T312-2009), Understand the hospital infection occurrence cond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mulate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edical staff of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ciousness.MethodsAdopt thumbing through a case with a bedside survey method combining, All patients surveyed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register,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Should survey inpatients 958 example, practical survey 958 example, Reality check 100%, The hospital infection now attack rates 3.24%, Hospital infections etiology inspection rate 45.2%,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ntibiotic usage 48.2 percent.ConclusionThe hospital infection now attack rates survey overall, effective, In the short term to understand our nosocomial infection statu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argeted conducting targeted monitoring, Regulat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 was reduced.
【Keywords】 hospital infection; Now attack rates, survey
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是指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對某一特定人群的醫院感染分布情況進行調查,并對醫院感染與某些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通過現患率調查,可了解和掌握醫院感染情況,分析醫院感染相關的危險因素,指導臨床主動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提高醫務人員的醫院感染控制意識[1]。為貫徹落實衛生行業標準《醫院感染監測規范》,了解本院醫院感染的實際情況,我院于2010年10月21日日對所有住院患者進行了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10月20日0至24點期間所有的住院病人,包括當日出院、轉科、死亡的病人,但不包括新入院的病人。
1.2調查方法
采用查閱病歷和床邊詢問、體檢相結合的方法,調查人員填寫統一的調查表,技術指導小組檢查核對后收集至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由專職人員采用EXCEL表格進行統計分析。所有調查在21日一天內完成。
1.3診斷標準
按照衛生部2001 年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如有診斷疑問,小組討論后決定。
2結果
2.1醫院感染現患率
本次應調查住院病人958人次,實際調查958人次,實查率100%,符合衛生部要求(>90%)。發生醫院感染31例、31例次,醫院感染現患率為3.24%,例次醫院感染現患率3.24%。其中感染率高的前三位依次是ICU 1例(25%),腫瘤科8例(13.79%),心血管內科4例(7.14%)。見表1。
2.2醫院感染部位構成比
醫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48.39,其次為上呼吸道、盆腔、胃腸道 、表淺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等,見表2。
2.3醫院感染病原菌
本次調查,發生醫院感染31例次,病原學標本送檢14份,其中5份未檢出病原菌,9份檢出病原體,構成比見表3。
2.4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調查958人次中,當日使用抗菌藥物460人,抗菌藥物使用率為48 %,其中治療用藥251例,占54.6%,預防用藥168例,占36.5%,預防+治療用藥41例,占 8.9%。一、二、三聯使用率分別為60%、38.9%、1.1%,具體見表4。
注:無抗菌藥物四聯及以上用藥
3討論
3.1醫院感染現患率
本次調查,醫院感染31例,31例次,醫院感染率、醫院感染例次率均為3.24%,高于平時月醫院感染率(平均2.5%),提示日常的感染監測存在漏報現象,應加強監督管理,增強臨床醫生醫院感染的識別能力、防控和上報意識。
3.2 醫院感染部位與病原菌
醫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發生15例次,占48.39%。本次調查未發現泌尿系統感染。而國外研究表明通常尿路感染僅次于下呼吸道感染,說明我院泌尿道感染存在漏報現象。原因可能與下呼吸道感染癥狀明顯,臨床痰標本送檢率高,因此易于診斷;而臨床對于泌尿道感染重視不夠,尿液送檢標本少,特別是未對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進行尿液菌檢,容易發生感染病例的漏診,尤其是無癥狀菌尿患者。 提示我院今后應加強尿液的微生物病原學檢測,特別是留置導尿的應常規做尿液菌檢,以減少泌尿系感染的漏診、漏報率。
3.3 醫院感染病原體
本次調查共分離出醫院感染病原菌9株,其中革蘭氏陰性菌6株,占66.67%,革蘭氏陽性球菌1株,占11.11%,真菌2株,占22.22%,這與其他醫院的報道基本相一致[2]。
3.4 醫院感染標本送檢率
本次調查,發生醫院感染31例次,應送檢培養標本24份,實際送檢14份,送檢率為58.33%。這與我省醫院感染病原學送檢率≥80%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提示今后的工作中應提高臨床標本的送檢率,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據,減少因不合理用藥造成耐藥菌株的產生。另有5名臨床診斷為感染的病人,而送檢標本未檢測出病原菌,考慮可能與標本的采集方法、送檢時機不合理有關,提示我們今后在采集標本時要把握時機,掌握正確的采集方法,及時送檢,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陰性培養結果。
3.5抗菌藥物使用分析
958例住院患者中抗菌藥物使用人數460例,使用率為48.0%,符合衛生部抗菌藥物使用率< 50 %的要求。其中以一聯用藥為主,占60%,二聯、三聯分別為38.9%、1.1%。
3.6易感因素
根據各科室現患率比較可以看出,ICU、腫瘤內科醫院感染發生率較高,這與我院日常監測結果基本一致。此類病人發生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是住院時間長,病情較重,營養不良,抵抗力差,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以及各種侵入性操作破壞了機體的防御屏障等有關。今后此類科室的病人將作為我們目標性監測的重要對象,日常工作中,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增強抵抗力,提高抗病能力,減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提高醫務人員洗手的依從性,合理使用抗生素,從而達到減少醫院內感染發生的目的。
3.7調查的組織與準備
我院作為一所二級甲等醫院,首次開展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為保證調查的準確性,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召開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會議,研究具體活動方案;向醫院領導匯報,并與醫務處、護理部協調,爭取全方位的支持;院周會多次強調,向相關臨床科室發出通知,說明調查目的,取得臨床的配合,完善與感染相關的檢查與記錄;由分管院長、醫務科、藥劑科、ICU主任及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組成技術指導小組,按內科、大外科、婦產科分組,負責提供指導、檢查、核對;各病區成立由科主任、護士長、院感質控醫生和質控護士為主的調查組;對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包括調查方案、診斷標準、調查表項目填寫說明等;統一調查方法。
本次醫院感染橫斷面調查,短時間內獲得了醫院感染的相關資料,發現日常監測中存在的問題,指明醫院感染監測的重點,增強了全院感染控制的意識,為有效開展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提供了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目前,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所用的教材和實驗講義很少或者根本沒有涉及煤炭行業環境工程的內容,很難應對日后煤炭行業環境保護的問題。因此,現階段可以考慮在傳統環境工程教學內容中引入煤炭行業環境保護的內容。通過課程改革,修訂實驗內容,在滿足實驗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突出礦業環境保護的行業特色;特別是加強有關礦山環境保護的實驗內容。根據基礎實驗、專業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研究創新實驗不同教學目的,精心設計每一個實驗教學方案。最可行的方法是煤炭特色高校環境工程專業在教學實驗中將煤炭行業環境保護科研課題或某一課題的若干階段設計為實驗教學內容,可以高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實現科研資源的教學共享。把學校本科教學投入、“211”工程投入、“985”工程投入和環境工程系教師科研項目投入形成的實驗室資源,實行分層次管理和開放,逐步實現實驗室資源的優化配置,向本科教學全面開放,為大學生實踐教學和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實驗平臺。為此,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充分利用教師承擔的煤炭行業環境保護的課題,積極探索將科研課題內容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給水工程實驗教學中
我們依托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高濁高鐵錳礦井水處理研究》,將環境工程專業傳統的混凝沉淀、地表水過濾及反沖洗實驗教學內容改為高濁度礦井水混凝沉淀、高鐵錳礦井水過濾及反沖洗實驗。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不僅講授傳統的混凝沉淀、過濾教學原理和內容,還補充煤礦礦井水的產生、排放和水質污染特征等知識。通過教學,使學生在掌握實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對工業過程、工業污染特征以及工業污染防治有了初步的認識,不僅為學生將來的工作打下了基礎,也增加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
(2)在排水工程實驗教學中
我們結合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電化學氧化-生物強化A/O工藝處理焦化廢水研究》,將原來SBR工藝處理生活污水實驗教學內容改成SBR工藝處理焦化廢水實驗。這個實驗內容的改變,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在處理技術方面有較大的區別,防止了課堂教學和實際工程出現較大的偏差,特別是水力停留時間、活性污泥比增長速率、揮發性懸浮固體濃度(MLVSS)等參數選擇,為學生以后從事工業污水處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在環境監測實驗教學中
我們結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納米RuO2/ZrO2-CeO2催化臭氧氧化深度處理焦化廢水及廢水中的POPs》,將原來的COD分析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污水換成煤化工廢水。這一實驗內容的改變,使得研究對象由生活污水變成了受氯離子干擾嚴重的煤化工廢水,讓學生系統深刻地體會到了消解過程中沉淀產生的原因及其對分光光度法的干擾,以及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各自的優缺點,并引導學生從一個簡單的COD測試實驗思考到各種環境工程原理。此類教學內容的改變還有很多,比如,將礦井除塵裝置、煤化工廠VOCs催化氧化分解裝置和燃煤電廠脫硫脫硝裝置引入到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教學的演示實驗中;將煤矸石簡單制磚的內容引入到固廢處理與處置實驗教學中;將頭發中汞含量的測定引入到環境化學實驗教學中;將煤化工廠受污染土壤的氣提修復裝置引入到環境土壤學實驗教學的演示實驗中。通過這些來自于科研課題的實驗,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為他們將來開展實際的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開展與煤礦區污染控制相關創新性實驗
我校環境工程中心積極開展與煤礦區污染控制研究項目相關的創新性實驗室,并以此為基礎,確立本科生創新項目和畢業論文設計課題,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學生完成綜合設計性和研究型實驗的重要基地。學生從大一開始進行查文獻、寫調研報告等基礎訓練,大二和大三開展具體實驗,大四開展成果總結訓練,學習撰寫結題報告并。我們的創新實驗基本來源于科研項目,但是為了不給學生造成難度,又對科研項目進行了大量的改變,基本都是教師自己精心設計的面向本科生的創新性實驗。先根據傳統的混凝和沉淀實驗,添加礦井水污染治理的內容,設計創新實驗的第一個研究內容,即混凝沉淀處理礦井水。然后根據課堂講授的混凝沉淀水力梯度(G值)的理論知識,將混凝部分擴充為多級攪拌混凝實驗;根據淺池理論,將沉淀內容擴充為斜板沉淀池設計。最后將所有的內容合并起來,形成實驗名稱為多級攪拌+混凝+斜板沉淀處理礦井水的創新性實驗。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下達的科研任務要求,充分發揮個人智慧,設計系統的實驗方案,并在充足的科研經費支持下,開發了用于實驗過程的多套連續裝置;獨立分析整個實驗過程所涉及的實驗參數,完成了一個復雜的工藝實驗研究,并提交系統的研究報告。這些改革既為教師和研究生完成科研任務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和技術基礎,并充分調動了本科生學習和參加科研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素質,既促進了科研任務的順利完成,又提高了本科實驗教學的含金量。
3大力建設企業實踐基地煤炭特色
高校培養的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將來主要針對過程污染控制和“三廢”處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接觸和了解相關專業的典型生產過程污染控制,然后讓他們掌握全面的末端控制技術。這就要求本科生必須到生產第一線參加一個完整的生產管理周期,必須要到實習基地參加實習。實習基地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有效途徑,同時為教師和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創造了條件;是增強學校科研活力永不枯竭的源泉;是推動科學技術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最佳途徑。因此,我們先后同潞安集團司馬礦、開灤集團、冀中能源集團、神華包頭煤化工公司、華能高碑店熱電廠、中關村環保科技園、北京市排水集團(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廠、北京酒仙橋污水處理廠和北京清河污水處理廠)、邯鄲東污水處理廠、邯鄲西污水處理廠、首鋼焦化廠、太原焦化廠、北京燕山石化總公司煉油廠、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處和北京市鷲峰森林實習場等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為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創造有利條件。在實踐基地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安排學生輪流開展相應的工業性生產實驗。如在首鋼焦化廠實習時,學生在指導教師和工程師的指導下,采集并分析焦化廢水處理構筑物中水樣和泥樣的化學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懸浮固體(SS)和MLVSS等參數,在顯微鏡下觀察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工人師傅指導下,學會記錄工藝參數、維護現場運行的工藝設備,調整水處理過程的藥劑投加量、分析水處理裝置自動化控制系統。在處理現場,充分了解污染防治工藝設備和單元構造,并進一步掌握污染控制過程工藝參數的基本取值范圍和變化規律,幫助學生完成了“理論-實踐-理論”的積累過程,全面提高了學生分析現場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有助于未來成為一名優秀的環保工程師。
4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