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治理修復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工作目標
在充分利用農用地土壤詳查點位信息劃定安全利用類耕地區域基礎上,因地制宜選用安全利用技術模式。爭取到2020年底前完成省、市下達我縣安全利用類不少于11000畝、嚴格管控類不少于50畝的工作任務,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全縣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對農業綠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明顯提高。
二、工作內容
(一)全面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縣農業農村部門會同縣生態環境部門依據分解下達的下一階段安全利用任務,充分利用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成果,積極穩妥地推動各項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的落地。
(二)進一步分解落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務
我縣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項目任務11000畝、嚴格管控類任務50畝,實施地點分布在鎮、鎮、鎮、鎮、鄉、鎮等6個鄉鎮(表),具體涉及的村待我縣耕地類別劃定完成審批后再進行細化分解(具體任務另行下發),并報省農業農村廳和生態環境廳備案。
(三)核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依據農業農村部 生態環境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方法(試行)》,對本地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開展調查評估,按照統一格式進行統計、測算、匯總,及時向省農業農村廳和省生態環境廳提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報告。
(四)強化污染源管控
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大力治理白色污染,加強秸稈資源化利用,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促進養殖生產清潔化和產業模式生態化。深入推進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打擊非法排污,切斷鎘等重金屬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途徑;監測灌溉水質,確保灌溉水質量符合農田灌溉要求;工礦企業周邊的農田要注意防止大氣沉降對農產品的重金屬污染,必要時要開展研究,對于大氣重金屬沉降較明顯的地方,要采取措施阻斷污染源,切實防止邊治理邊污染。對于難以有效切斷重金屬污染途徑,且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農產品重金屬超標問題突出的耕地,加快實施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等嚴格管控措施,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
三、進度安排
2020年4月20日前,完成行政區域耕地安全利用實施方案調整,并上報省農業農村廳、生態環境廳備案。
2020年10月底前,耕地安全利用技術措施落地,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監測取樣工作。
2020年11月30日前,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監測樣品檢測和效果評估工作。
2020年12月20日前,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工作,并上報省農業農村廳和生態環境廳。
四、安全利用重要措施
依據農業農村部《輕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與治理修復推薦技術 名錄(2019 年版)》和《省重金屬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指南(試行)》,本項目主要采用的安全利用技術模式包括:農藝調控類、土壤改良類、生物技術類、綜合類技術等模式。
(一)農藝調控類 技術措施主要包括石灰調節、優化施肥、品種調整、水分調控、葉面調控、深翻耕等。
1.石灰調節 主要技術要點:石灰是堿性物質,在酸性土壤中適量施用石灰,可以提高土壤 pH 值,促使土壤中重金屬陽離子發生共沉淀作用,降低土壤中重金屬陽離子的活性,還可為作物提供鈣素營養。
2.優化施肥 主要技術要點:施肥是滿足作物生長所需養分的重要途徑,同時可以對重金屬活性產生較大影響。
3.品種調整 主要技術要點:不同作物種類或同一種類作物的不同品種間對重金屬的積累有較大差異,在中、輕度重金屬污染土壤上種植可食部位重金屬富集能力較弱,但生長和產量基本不受影響的作物品種,可以抑制重金屬進入食物鏈,有效降低農產品的重金屬污染風險。
4.水分調控 主要技術要點:酸性土壤在淹水條件下,土壤環境呈還原狀態,土壤 pH 值顯著升高,Cd 容易形成硫化物沉淀,活性也隨之降低,從而減少作物對 Cd 的吸收。
5.葉面調控 主要技術要點:葉面調控是指通過葉面噴施硅、硒、Zn 等有益元素,提高作物抗逆性,抑制作物根系向可食部位轉運重金屬,降低 可食部位重金屬含量。
6.深翻耕 主要技術要點:通過深翻耕,將污染物含量較高的耕地表層土壤與犁底層甚至是母質層的潔凈土壤充分混合,稀釋耕地表層土壤污染物含量。
(二)土壤改良類技術 通過施用鈍化劑、土壤調理劑等,降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阻控作物對土壤污染物的吸收。
1.原位鈍化 主要技術要點:通過向土壤中添加鈍化材料,將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類)金屬離子由有效態轉化為化學性質不活潑形態,降低其在土壤環境中的遷移、植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
2.定向調控 主要技術要點:基于土壤化學或微生物原理,通過調節土壤中的氧化還原、吸附、沉淀等過程,促進重金屬污染物由高有效性向低有 效性轉化、由高毒性向低毒性轉化,定向控制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遷 移以及農作物的富集。
(三)微生物修復 主要技術要點:利用天然或人工馴化培養的功能微生物(藻類、細菌、真菌等),通過生物代謝功能,降低污染物活性,防控生態風險。
(四)“VIP”綜合治理技術 主要技術要點:“VIP”或“VIP+n”是一種重金屬污染耕地綜合治理技術,是指在低 Cd 水稻品種(V)、淹水灌溉(I)、施用石灰等調節土壤酸度(P)的基礎上增施(采用)土壤調理劑、鈍化劑、葉面調控劑、有機肥等降Cd產品或技術(n)。
五、保障措施
(一)落實地方政府的主導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規定,對本地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負責,由縣農業農村局牽頭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耕地土壤安全利用等工作的組織實施。市生態環境局、縣財政局等有關部門要立足職責,積極配合協作,確保工作落實到位。
(二)加強資金籌措與經費預算
加快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統籌涉農相關資金,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要向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傾斜,支持農用地周邊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提標改造、截斷污染物進入農田途徑,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
(三)加大宣傳培訓力度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加大相關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力度。提升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耕地安全利用技術水平,提升社會公眾參與耕地保護的自覺性、主動性和能力水平。
有人說,城市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對矛盾。更有人說,先破壞后治理,是城市發展無法回避的宿命。房山區也曾經因此而一度不能自拔,而當房山區的經濟總量從領跑全市到逐年退步,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導思想亦發生了轉變。
引致房山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的是原有的區域經濟增長模式,也是經濟發展持續退步的根本原因,多年的資源開采以及由此形成的運輸、餐飲等上下游產業鏈條,使當地人根本無暇顧及到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當北京市將房山山區功能定位為生態涵養發展區,意味著這一傳統產業將逐步淡出房山歷史舞臺,而此時試圖進入房山尋求發展的社會資本,卻因山區四處可見的滿目瘡痍景象望而卻步,生態環境的治理建設遂成當務之急。
其實不論房山區功能定位調整與否,房山都急需從傳統的增長模式中跳出來,去重新定義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伴隨資源開采大區到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功能轉換,加大生態環境整治建設力度,使房山的山區徹底脫胎換骨,在房山的近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被一再提及。
始自1999年的房山生態環境治理建設,至今已有十年。“十年磨一劍”,房山的山區發展也因此站在了一個新起點。曾經“城市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這一看似硬幣兩面永遠對立的矛盾,也得以在房山區實現了和諧統一。
生態建設并非形象工程
2009年的12月,置身于房山北部的群山之中,草木搖落,萬物蕭疏,視線之內一片凋零景色。然而,這一切在晉有文眼中,整座大山散出的卻是盎然生機。
晉有文是房山十渡鎮平峪村的黨支部書記,典型的山區農民,話語不多,基本上屬于一問一答的類型。但談到平峪村的生態環境建設時,他的表現卻大不一樣。
“近幾年,政府對平峪村的生態環境建設逐年加大力度,目前村域內近4000畝的山體外立面荒坡,如今已經完成了3000多畝的治理面積。”他順手指向公路對面幾輛運輸石子的貨車,“看,那邊是即將開工的道路兩側環境治理的工作人員,過了春節,這里又將成為一個大工地。”
談及此,晉有文的話一下多了起來,他接著說,“通過生態環境的治理建設,平峪村460個勞動力中,有近50人成了生態林管護員,每月有400元的固定收入,每年有近120人參與到生態建設工程中,年人均可創收5000元左右。不僅如此,借助生態環境建設,在荒坡、荒地種植的上百畝果樹經過四五年的培育也已經進入掛果期,2009年的收入已經超過了20萬元。”
如果時間倒退到2005年,平峪村只是諸多生態環境治理建設受益村中的一個。那時,房山的山區伴隨功能定位的調整,工作的重心開始由資源開采轉向生態修復,房山區開始投入重金旨在恢復因多年采礦而遭受嚴重破壞的山體植被,更主要的是對山區生態修復的指導思想此時亦發生了重要變化。
房山區發改委副主任石銀山告訴記者,房山區真正的生態環境治理建設始自1999年,但在2004年的區域功能定位調整之前,生態治理只停留在簡單的植樹造林層面,加之近千座礦井的資源開采,生態破壞面積的擴張速度遠比治理修復快得多。“2004年之后,資源開采業的逐步退出,生態建設是資源產業退出后的山區惟一可以稱之為產業的事情,因此這一工程也不再等同于之前的修修補補,而是轉為了富民增收。”
“這一轉變的意義是重大的。”石銀山說,“生態環境的治理建設成為了山區替代產業的過渡性產業,一方面部分緩解了山區因資源型產業退出而導致的農民就業增收問題,另一方面隨著荒山荒地造林、河道治理、流域治理、濕地建設等一批生態治理建設工程的開展,山區自然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一度荒蕪的土地也種植上了成片的經濟作物,使得這一區域原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重見天日,這些都為山區發展新興替代產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不僅如此,山區農民的積極性也異常高漲,這里的人們開始意識到,只有把生態環境修復如初,山區的投資環境才能得到改善,才會有企業愿意到山區發展富民產業,也只有把環境治理好了,山區的農村才能追趕上平原地區的農村建設步伐。
晉有文的感觸是很深的,“生態治理好了,我們才有出路,不治理山區就是死路一條。”晉有文邊說,邊往遠處平峪村里的上百畝果園望去,“2009年果園之所以有20萬元的收入,也是因為這里的環境好了,城里人愿意到我們這來觀光采摘,要是擱在從前,城里人看到國道上那些排排走的臟兮兮的運煤車,早就沒了采摘的興致。”也正是因為村集體的財政開始由負轉正,晉有文近一年的盤算是如何用這筆錢加快平峪村的新農村建設步伐。
在疾走于十渡回城區的107國道上,看著兩側山區逐步凸現的“綠色輪廓”,記者心中的疑問也漸漸消除:房山十年的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絕非是“綠色”口號下的形象工程。
步入發展新階段
還原大山的綠色并非是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的最終目的,石銀山對此十分清楚。他告訴記者,近十年來市政府對房山區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的投入已超過了10億元,在2008年房山區納入京津風沙源治理范圍之后,投入的資金更是成倍增長,近~兩年的年投入都超過了5億元,而且在接下來的四五年間,總投入會達到30億元左右。“房山的生態建設正在進入新的階段,接下來我們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投入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所謂發展優勢,石銀山的理解是通過生態環境改善,引入投資商參與房山山區的開發建設,共同致力于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而眼下他找到的突破點就是把生態建設和旅游發展進行結合。
在石銀山看來,此前,房山區的生態和旅游一直是被孤立對待的。生態方面只強調生態屏障的建設,注重的只是建設,并未強調開發利用。而旅游則是只注重旅游單個景點或者景區的建設,對促進景點、景區的外部條件也未考慮過如何整合。“現在制約房山旅游發展的瓶頸主要是配套基礎設施的落后,特別是服務性設施相對滯后。生態服務營造的配套環境方面,十年的生態建設已使山區具備了一定的優勢,而旅游服務接待設施房山仍比較欠缺。”
石銀山認為,現在通過生態與旅游結合,共同完善旅游服務設施的時機已經到來,業已形成的生態基礎,既可以為旅游功能的完善提供服務,還能增強對外來投資者的吸引力。
佛子莊鄉便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進入2009年,水處理行業的龍頭企業――北京天天一泉集團公司在為該鄉銀狐洞周邊開展水資源治理工程之時,一下被這個在房山率先全部退出資源型產業的鄉鎮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所吸引,加之這里已有的知名旅游景點銀狐洞風景區,當即決定投資億元在依托整臺銀狐洞周邊旅游資源基礎上建設集養生、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養生谷。公司董事長王平解釋作出這一決定原因時的回答很簡單,“這么好的自然生態資源不開發利用太可惜了。”但若是王平四五年前來到佛子莊鄉,相信他絕不會有如此感慨,因為那時這里的生態環境還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每一位進入到這片山域的投資商,或許都會有王平這樣的沖動。在著名佛教圣地云居寺所在的大石窩鄉的水頭村,因“石經長城”云居寺每年都能吸引無數信眾來此朝拜,其中不乏眾多高端商務人士。早在2006年,水頭村的村支部書記劉秀成就接待過數位有意投資建設接待高端人士休閑服務設施的投資商,但令他苦惱的是,這些投資商在考察完周邊生態環境之后便沒了音信。
而當2009年水頭村因為生態環境整治突出被評定為“北京最美的鄉村”之后,又一個主動上門的投資商――北京騰氏工貿集團找到了劉秀成,兩人一拍即合,騰氏工貿集團出資2億元,以云居寺周邊的自然景觀和產業資源為基礎,打造高端人士專屬的歐陸風格的生態體驗休閑會所――美石谷會所。
因礦產資源濫挖濫采造成的農田重金屬污染,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中國經濟周刊》實習記者 李妍|北京報道
阿月是一位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的少數民族姑娘,來自云南省紅河州個舊市某村,剛上大一的她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她說:“我能來北京上學,是很幸運的。”
談及家鄉,阿月情緒復雜。
云南個舊被稱作“錫都”,占地1587平方公里,人口45.33萬,錫的保有儲量為90多萬噸,占全國錫儲量的三分之一,全球錫儲量的六分之一。
在這里,所有的人都與錫緊密相關。
阿月的爺爺曾在錫礦工作30多年,阿月的爸爸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錫藝工匠,阿月的哥哥在做錫工藝品進出口生意,阿月撫摸著陪伴她18年的小錫鐲,它已經緊緊卡在阿月瘦削的手腕上。
錫,讓這片土地變得熱鬧異常,隨處可挖的錫礦讓附近村民迅速富裕起來,出嫁的女兒身上,都會綴滿沉甸甸的錫飾。當地人認為,錫是神靈賜予他們的珍寶。
但與錫相生相伴的,是砷,其化合物是砒霜的主要成分。
根據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的公開論文資料顯示,在我國,砷作為錫的伴生礦由于利用價值不高,70%以上都成了被廢棄的尾礦。截至2008年,我國至少有116.7萬噸的砷被遺留在環境中,這就相當于百萬噸的砒霜被散落在曠野中,任雨水沖刷,注入河流,滲進土壤……
于是,這片因錫而富裕的土地也在因砷而痛苦。
阿月的爺爺死于砷中毒引發的肺癌。阿月的三個伯伯也是老礦工,因同樣的病癥已先后去世,阿月的爸爸后來離開了錫礦,可是已經染上了嚴重的砷中毒,連劈柴的力氣都沒有,好在后來學了點手藝活,以維持生計。
從此,阿月的家鄉被稱為“癌癥村”。這里的癌癥病發率一度高達2%,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100倍,平均壽命不足50歲。
上世紀90年代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面開展了整頓和治理工作,所有錫礦工人都要戴上防毒面具下井。但是,已經被污染的土地和地下水難以修復,沉重的歷史并沒有過去,受害的也不只是父輩。
阿月的哥哥視力很差,太陽下山了就看不清東西;阿月的姐姐身上有淡淡的毒斑,村里的很多年輕人都瘦弱無力,經常生病……
阿月的家里原來有十二畝地,種煙葉和柿子樹,每年能有上萬元的收入。“煙葉早就沒了,誰敢抽‘砒霜煙’啊?柿子樹上結的柿子都黃澄澄的,撥開了核兒都是黑的。媽媽原來最愛吃柿子,我這輩子都不會吃柿子了。”
這片曾經富饒的土地已經無法耕作,農民們沒了生路,水和菜都要到幾百里外的鎮上買,入不敷出的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背井離鄉。
記者問阿月,畢業了會回家鄉工作嗎?阿月沉默了很久,小聲說:“我也不知道。”
痛苦
類似的案例不只是出現在云南個舊。
2001年,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突如其來的天災摧毀了家園,可是,更大的痛苦卻在洪水之后。
洪水沖垮了上游廢棄的尾砂壩,導致下游萬余畝農田有害元素最高超標246倍,農作物基本絕收,臨近的刁江100多公里河段魚蝦絕跡,沿河地區全部污染。直到2004年,仍有60%的農田寸草不生,成為荒漠,刁江下游的河池市長老鄉多年來報名應征入伍的青年,竟沒有一個能通過體檢關。
曾有調研專家估算,“毒水”將經刁江進入珠江水系,整個珠三角都將因此遇難,污染會很快蔓延至百萬畝土地,影響過億人口,修復年限超過百年。
除了云南、廣西,還有湖南、四川、貴州等重金屬主產區,很多礦區周圍都已經形成了日漸擴散的重金屬污染土地。
國土資源部曾公開表示,中國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遭到重金屬污染,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而這些糧食足以每年多養活4000多萬人,同樣,如果這些糧食流入市場,后果將不堪設想。
掩蓋
曾有一位從事土地污染研究多年的科學家告訴了記者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
就在前幾年,這位科學家受邀到某地檢測土地重金屬污染情況,實驗結果出來后,科學家大為震驚,因為這塊全國著名的糧食主產區污染情況已經嚴重到令人咂舌!科學家親自將監測報告遞交給當地的一位高級官員,這位官員在沉思良久后說道:“這個情況確實非常嚴重,我們也一直很重視,但是,我們目前無力治理,所以請不要告訴任何人我看過這份報告。”
記者通過多方搜集,找到了權威機構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的多篇學術論文,這些論文尚未在社會上公開披露。
根據論文資料顯示,廣東連南、廣西南丹、湖南常寧、湖南常德、湖南郴州等地都存在著大量砷渣廢棄,導致礦區周圍農作物含砷量超過國家標準幾百倍的情況。
湘江,全長856公里,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公里。這條灌溉了半個湖南的“母親河”如今卻因為接納了大量工業廢水,使河水中的砷、鎘、鉛的總量占全省排放總量的90%以上。
課題研究組還做了農作物重金屬含量實驗,實驗結果證明,從衡陽到長沙段的湘江中下游沿岸,蔬菜中的砷、鎘、鎳、鉛含量與國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比較,超標率分別為95.8%、68.8%、10.4%和95.8%。而這些“超標農作物”不僅被當地農戶每天食用,還被運送到更多的鄉鎮和城市……
論文中還提及,水田土壤中的砷、鋅的含量還要高于菜地。據科研專家介紹,由于水對重金屬的吸附能力更強,水稻等水田農作物的重金屬含量會更高。
2008年,湘江中下游農田土壤和蔬菜重金屬污染調查實驗結果全部出爐,但是僅作為科研成果在學術刊物上發表,并未能在社會上公開以得到足夠的重視。
據湖南省政府門戶網站消息,2010年,國家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重要工程立項,并于6月投資4.6億元建設基礎設施,9月獲得國家環保部專項治理資金的支持,“湘江再見清水指日可待”。
但據科研學者介紹,按照調查論文中所提及的污染區域計算,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至少需要百億投資和十年以上的恢復周期。
那么,這些“污染重災區”的糧食是否流入市場,嚴重影響糧食安全呢?
2010年11月,記者致電湖南國家糧食質量監測中心,接線人員稱,糧食重金屬含量檢測對設備和技術人員的要求都極高,目前國內能做出權威檢測的機構很少,他們目前還沒有相關檢測項目,因此不能表態。
今年2月16日,記者再次致電湖南省糧油產品質量監測站,該站負責人員稱,從儀器設備和技術水平上而言該站可以做糧食重金屬含量的相關檢測,但是,“我們單位沒有做過湖南任何地區的糧食重金屬含量的檢測,所以沒有數據。”
兇手
大規模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究竟是如何逐漸形成的?
曾對礦業市場做過多年深度調研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羅仲偉認為,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內實行的是“大礦大開,小礦放開,有水快流”的政策。
“其結果就是地方政府擁有中小礦產資源開發的審批權,‘一哄而上’全民辦礦的局面就此形成。” 羅仲偉認為,正是因為采礦權的混亂導致了我國礦業多年來一直存在著集中度不足,開采工藝落后、統籌規劃欠缺的“三大短板”。
據了解,在我國已探明的礦產儲量中,共生伴生礦床的比重占80%以上,可是,只有2%的礦山綜合利用率在70%以上,75%的礦產綜合利用率不到2.5%,也就是說,我國絕大多數礦山都只是為了開發極少數礦石,將更多的礦產資源破壞和廢棄了。
有媒體曾報道,在廣西環江,絕大多數礦山都沒有石排場和尾礦庫,大量廢石和尾礦就堆放在山上,這不僅占用了本可以利用的耕地,還容易在暴雨來臨時形成泥石流,最可怕的是,尾礦中的有害成分在伴隨雨水逐漸擴散到更大的范圍,危害在時刻發生著。
另一個“定時炸彈”是裸露堆放的礦渣。
在云南個舊,冶煉廠、電鍍廠非常密集,礦石在這里經過加工就可以身價倍增,同時,大量的礦渣被生產出來,廢棄在礦山和礦廠附近。
據了解,在云南個舊老廠礦田竹葉山礦段,十幾萬噸砷渣已經裸露堆放在曠野里幾十年,為了阻擋砷渣對農田的污染,農民們在砷渣周圍堆砌了“土壩”,但是,砷還是通過雨水進入了地下水系統,據檢測,該礦段附近的農作物含砷量超標100多倍。
而砷渣還只是重金屬污染“五毒”之一,其他的還有汞、鎘、鉛、鉻等重金屬廢渣。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我國累計產生鉻渣600多萬噸,其中僅有200多萬噸得到處置,“五渣”總數更是難以計算。
另一個污染的來源則是化工企業排放的污水。
除此之外,農戶們過度使用化肥也能使土壤重金屬含量急速攀高。
救贖
在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鄧家塘鄉,綠油油的草長滿了整個農田,乍看之下還以為是青色的水稻。在這塊已經被重金屬嚴重污染、無法農耕的土地上,被稱作“土壤清潔工”的蜈蚣草卻生長得郁郁蔥蔥。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主任陳同斌介紹說,蜈蚣草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相當于普通植物的20萬倍,通過蜈蚣草的吸附、收割,三至五年內,這片土地就可以“恢復健康”,在郴州已經有修復完工的土地恢復了耕作。
現在,蜈蚣草已經在湖南郴州、云南個舊、廣西環江扎下了根,尤其是在廣西環江,蜈蚣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1000畝~2000畝,成為世界上最大面積的砷污染農田修復項目。
蜈蚣草的“同盟戰友”還有東南景天,這是在廣東種植的專門修復鎘中毒農田的植物,現在東南景天在全國也有上百畝的試驗基地。
在西北,300多畝鹽堿土地上種植了被稱作“吸毒解毒高手”的竹柳,它不僅耐寒、耐旱、耐澇、抗鹽堿,還可以吸收城市污水,消除氮磷鉀,分解土壤中的重金屬成分。
陳同斌介紹說,植物修復法更接近自然生態,從經濟投入、修復周期和避免二次污染等多方面考慮都是目前的最佳選擇。
但是,植物修復法的進行卻并不順利,以云南個舊為例,目前治理修復面積還不到100畝,而污染面積卻在20萬畝以上。
杯水車薪。
雖然植物修復法已經非常“實惠”,修復一噸污染土的成本已經低于200元,但是修復面積的龐大使總投入數額驚人。陳同斌舉例說,廣西環江受污染土地達萬畝,如果要全部修復,總投資至少需要幾千萬到1億元,這對當地財政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
在廣西河池市,蜈蚣草就與桑葉或甘蔗、苧麻等經濟作物間作,使污染土地修復的同時,農民也有較好的經濟收入。
但陳同斌仍然強調,并不是所有的修復地區都能夠實現經濟利益的兼顧,土壤修復還是需要政府的引導和補貼,否則,修復規模就很難擴大。
另外,種苗繁育也并不容易。目前發現的超富集植物一般都是野生植物,其種苗繁育存在較大的技術難度,實現大規模種苗就更加困難,所以現今使用的是先大棚育種再移植到修復區的辦法,這無疑會增加成本和操作難度。
而且,類似蜈蚣草的砷超富集植物多集中在我國淮河以南,而在淮河以北則很少發現,這使植物修復法的影響范圍大大受限。
對于當地村民來說,最為痛苦的則是三至五年的修復周期過于漫長,他們守在不能耕作的試驗田旁,除了等待,他們毫無辦法。
更為殘酷的現實是,很多污染地區都等不及采用植物修復法,而選擇了“客土法”。
“客土法”也稱作物理修復法,簡而言之就是將被污染土壤深埋到水稻根系不能達到的25厘米以下,用這種方法修復一畝污染土地就要花費上百萬元,而且污染土壤仍然存在,甚至會繼續擴大。但是,因為修復方法簡單,花費時間少,這種飲鴆止渴的方法被廣泛應用。
求解
“只有掐緊了準入、統一了管理、明確了監督,才能夠合理開采礦產資源,將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遏制住。”羅仲偉的觀點也得到了陳同斌的認可,“礦產不合理開采是導致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管住了開礦,就管住了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最大問題。”
羅仲偉認為,我國礦業管理立法相對薄弱,多方插手、政出多門是導致權利、責任歸屬不清的重要原因;其次,我國沒有形成統一的礦業管理體制。在管理方面,我國實行中央為主、地方為輔的權益分配。但是,由于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資源的關注點不同,利益取舍不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在法律法規的執行上都會有偏差和扭曲。
羅仲偉認為,應該取消地方政府的礦業審批權,明令禁止地方政府參股礦業企業,建立礦業開采的利益協調機制。
另外,在礦業監督上,羅仲偉建議,成立專門的政府主管部門對礦業實行監督迫在眉睫。
“雖然礦業管理涉及到諸多部門和多方利益,調整和改革面臨困境,但是,生命的代價也迫使所有相關方都不得不變,國家政策和專項治理也在不斷加強,破解僵局并非難事。”羅仲偉表示樂觀。
在前不久公布的2010年全國環保專項行動成果中,截至9月30日,共排金屬排放企業11510家,取締關閉584家,在14個省(區、市)確定了148個重金屬重點監管區域,19個省(區、市)確定了1149家重點監管企業,其整治力度和監管效應都是前所未有的。
一、工作目標
以改善環境質量,在圓滿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約束性指標考核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環境質量排名為目標,根據市攻堅行動總體部署,堅持“四減四增”源頭防控,產業、能源、運輸和農業投入結構持續優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堅持問題導向,以環保督察、上級督查、各類巡查發現的問題整改為抓手,確保按時按要求完成整改;針對影響夏季環境質量的污染因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分類治理,采取超常措施,通過攻堅治理迅速解決我街道存在的環境問題,推動街道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堅持目標導向,全街道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分別控制到64微克/立方米、104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良好率提高到60%及以上;堅持冬病夏治,
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夏季VOCs、二氧化氮、臭氧等污染因子產生或排放,穩步提升我街道空氣質量排名;省控重點河流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按計劃完成25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削減32%、33%、11.1%、14.2%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
二、工作任務
(一)落實《省煤炭消費壓減工作總體方案(2019-2020年)》,扎實推進市政府下達的煤炭消費壓減任務。(經濟發展辦牽頭)
(二)落實《關于單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下非所在地區唯一、不可替代民生熱源燃煤機組及配套鍋爐關停計劃的通知》要求。(經濟發展辦牽頭)
(三)65蒸噸/小時及以上燃煤鍋爐在完成超低排放的基礎上全部完成節能改造。(經濟發展辦牽頭)
(四)加強成品油市場監管。按照《市成品油網格化監管試點方案》要求,組織開展全街道成品油市場專項檢查治理,嚴厲打擊黑加油站點等違法犯罪行為。(環保所、安監站、派出所、各管理區牽頭)
(五)加強排污許可證管理。按照《2020年固定污染源發證清單》開展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7月底前,發證和登記率不少于60%,9月底前基本完成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環保所、各管理區牽頭)
(六)推進運輸結構調整。配合做好貨運專用線建設,確保項目盡快建成投用。(重點項目辦牽頭)
(七)推進國三營運柴油貨車淘汰工作。確保到2020年底前,完成上級下達的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淘汰任務。城市建成區新增或更新公交車、出租車全部為新能源汽車,實現全覆蓋。(交通安全辦、交管所牽頭)
(八)交通干線等線性工程要實施分段施工、濕法作業,拆除現場實施濕法作業。施工現場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現場配制砂漿。(交通安全辦牽頭)
(九)對國、省、市、縣、鄉級公路和高速公路積塵進行全部清理清洗,實行定期保潔、機械化清掃制度,降低道路積塵負荷,路面范圍內達到路見本色、基本無浮土。開展城鄉結合部,國道、省道等重點道路兩側路域綜合整治,對道路兩側土地、破損路面進行綠化或硬化。(交通安全辦、環衛所、公路站、綜合行政執法局中隊、城管大隊、各管理區牽頭)
(十)車站等物流園區堆場應當采取苫蓋、噴淋、道路硬化、車輛清洗等措施。(交通安全辦牽頭)
(十一)加快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按照省政府關于加快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要求,推進我街道鋼鐵、焦化等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工作,“一企一策”抓好落實,確保按時間完成上級確定的有關任務。(經濟發展辦牽頭)
(十二)加強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治理。工業企業物料堆場,應按照“空中防揚散、地面防流失、地下防滲漏”的標準建設揚塵防控措施,易起塵物料堆場應采取防風抑塵網與噴淋相結合的措施,火電、鋼鐵、焦化、有色等重點行業企業建設密閉儲存場所。(環保所、各管理區牽頭)
(十三)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細化行業整治標準和要求,推進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綜合整治。(環保所、各管理區牽頭)
(十四)推進油氣回收治理,確保全街道所有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完成油氣回收治理工作,加快推進安裝油氣回收自動監控設備并與上級生態環境部門聯網。(環保所、安監站、各管理區牽頭)
(十五)持續開展“散亂污”企業“回頭看”,對“散亂污”企業實施動態管理,發現一個整治一個,確保全部整治到位。(環保所、各管理區牽頭)
(十六)開展特色產業集群綜合整治,按照市統一要求,10月底前完成家具特色產業集群提升改造和驗收工作。(環保所、各管理區牽頭)。
(十七)推進重污染天氣應對,按照上級有關要求,修訂2020年重污染應急預案及應急減排清單;加快推進涉氣重點污染企業電力監控系統與門禁系統建設,9月底前接入市級環保智慧平臺。(環保所牽頭)
(十八)強化屬地政府秸稈禁燒主體責任,建立全覆蓋網格化監管體系,對秸稈焚燒情況加強“定點、定時、定人、定責”管控。(環保所、各管理區牽頭)
(十九)強化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督管理。加快推進工程機械安裝精準定位系統和實時排放監控裝置,2020年底前,新生產、銷售的工程機械應當按標準規定安裝,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按照上級要求開展在用非道路移動機械日常監督抽測工作。(環保所、各管理區牽頭)
(二十)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對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情況進行現場檢查,并對提交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進行評審,出具評審意見。(環保所、各管理區牽頭)
(二十一)加強暫不開發利用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對暫不開發利用的污染地塊,督促土地使用權人按照國家有關環境標準和技術規范,制定并落實管控方案。(環保所、各管理區牽頭)
(二十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按計劃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2018年以前治理完成的村莊鞏固提升達到省生態環境廳2019年驗收要求。(環保所、水利站、各管理區牽頭)
(二十三)提升危險廢物監管能力。一是強化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環保所按規定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評估工作,確保省級評估合格率不低于90%;二是開展固體廢物、危險廢物排查整治,梳理問題清單,環保、公安等部門開展聯合督導整改、銷號管理,對問題嚴重、拒不整改的依法嚴厲打擊;三是督促現有危險廢物經營企業和2019年危險廢物產生量100噸以上的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工作,2020年底前完成審核驗收。(環保所、派出所、各管理區牽頭)
(二十四)加快清理危險廢物存量。對電解槽大修渣、精(蒸)留殘渣等歷史原因造成的貯存危險廢物,加快清理進度,確保年底前歷史貯存危險廢物全部清零。對新產生的危險廢物,規范貯存、妥善利用處置,全面化解危險廢物環境風險。(環保所、各管理區牽頭)
(二十五)加快智慧環保監管平臺建設。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以整合環境管理資源、落實監管責任為重點建成全面覆蓋的環境綜合監測監管體系。按照“應裝盡裝,應聯盡聯”原則,完成2020年新增重點排污企業自動監測聯網工作。(環保所牽頭)。
(二十六)推進“天地車人”一體化監控體系建設和應用,加快對全街道具備條件的重型柴油車的車載診斷遠程在線監控安裝工作,實現與上級智慧環保監控平臺的聯網。(環保所、各管理區牽頭)
(二十七)加強工業爐窯管控,梳理工業爐窯整治清單,開展工業爐窯深度治理。(環保所、各管理區牽頭)
(二十八)會同相關部門完善對渣土、煤炭、石料、建筑垃圾等易產生揚塵的物料運輸車輛的行駛路線、禁行、限行區域和時間的設定;負責城區外的渣土、土方、砂石、垃圾、煤炭等散裝、流體物料的運輸車輛遺灑、飄散載運物的監督管理,依法查處道路交通違法行為。(交警五中隊牽頭)
(二十九)運輸渣土、煤炭、石料、垃圾、灰漿、煤炭等散裝、流體物料的車輛必須按規定安裝號牌,不得故意遮擋、污損,對不符合要求的要嚴肅查處,并溯源追究運輸公司責任。(交警五中隊牽頭)
(三十)會同環保所聯合執法,對非法轉運、填埋、處置危險廢物構成犯罪的予以嚴厲打擊。(派出所牽頭)
(三十一)嚴格執行《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市人民政府關于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通告》,對于不聽勸阻或制止無效的違法燃放行為,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派出所牽頭)
(三十二)加強生產銷售領域成品油市場監管。對成品油生產、銷售企業開展監督抽測,及時公布油品質量抽檢結果,對抽檢不合格油品嚴格依法處理,年底前對轄區內煉化企業、加油站成品油質量抽檢實現全覆蓋。(市場監管所牽頭)
(三十三)做好礦山修復和治理工作。做好摸底排查工作,一經發現問題立即修復治理,并嚴格落實揚塵污染防治管控措施。(自然資源和規劃所、各管理區牽頭)
(三十四)開展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核算。配合自然資源規劃、生態環境、工信等職能部門梳理2017年7月1日以來的疑似污染地塊和污染地塊以及頒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地塊,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配合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規劃部門依據評估報告,核算符合要求的再開發利用污染地塊面積。6月底完成第一輪核算,并根據要求繼續推進。(自然資源和規劃所、環保所、各管理區牽頭)
(三十五)嚴格再開發利用地塊準入管理。按照省要求,配合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認真梳理2019年1月1日以來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的地塊,建立清單,嚴格審核再開發利用地塊是否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對不符合環境質量的地塊,不予辦理相關用地手續。加強對列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地塊的現場監督檢查,防止非法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規劃所牽頭)
(三十六)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采用“煤改氣”“煤改電”及集中供熱等方式完成上級下達的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改造任務。(村建辦、各管理區牽頭)
(三十七)施工工程揚塵污染整治。建筑施工工地全面落實工地100%實行圍擋封閉、出場車輛100%清洗、地面100%硬化、物料100%覆蓋、土方開挖及拆遷100%濕法作業、100%封閉運輸、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的施工工地100%安裝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設置100%符合標準要求的密目式安全網或者防塵布“八個百分百”要求。高層建筑施工單位按照要求清運施工垃圾,嚴禁高空拋撒。暫停施工的現場采取灑水、覆蓋、鋪裝、綠化等防塵措施。(村建辦、各管理區牽頭)
(三十八)市政道路要實施分段施工、濕法作業,拆除現場實施濕法作業。城市建成區內施工現場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現場配制砂漿。綠化工程要做好覆蓋、灑水等防塵措施。(村建辦、各管理區牽頭)
(三十九)強化非道路移動機械綜合監督管理。將部門管轄工地所使用非道路移動機械情況納入管理,禁止工地使用不達標或未編碼登記的非道路移動機械。(村建辦、交管所、水利站、各管理區牽頭)
(四十)對轄區內企業進行排查,一經發現有企業涉及庫存滲濾液問題,加大督導力度,確保企業按規定處理滲濾液。(環保所、綜合行政執法局中隊、各管理區牽頭)
(四十一)道路揚塵污染整治。街道主干道路采取機械化清掃為主、人工撿拾為輔的環衛保潔作業模式。通過不斷提升環衛保潔作業模式,使一級路段達到深度保潔標準,二級路段達到清潔、干凈、無揚塵,同時增加對外環路的機械化清掃和灑水頻次,降低道路積塵負荷,路面范圍內達到路見本色、基本無浮土;加大渣土車經過路段的清掃保潔力度,按照“誰污染,誰負責”的原則恢復污染道路面貌;綠化工程要做好覆蓋、灑水等防塵措施。堅決杜絕露天焚燒垃圾、落葉、雜草。(環衛所、綜合行政執法局中隊、各管理區牽頭)。
(四十二)加大城區渣土、土方、砂石、垃圾、煤炭等散裝、流體物料的運輸車輛遺灑、飄散載運物的監督管理,依法查處道路交通違法行為。(綜合行政執法局中隊牽頭)
(四十三)嚴格執行《市人民政府關于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通告》,積極巡查發現和勸阻制止違法燃放煙花爆竹的行為。(安監站、派出所、綜合行政執法局中隊牽頭)
(四十四)嚴格落實餐飲業管控,產生油煙餐飲設施必須安裝煙道排煙裝置與油煙凈化裝置,達到檢測標準要求且正常使用。(城管大隊、綜合行政執法局中隊牽頭)
(四十五)河道整治、水利工程建設要實施分段施工、濕法作業,拆除現場實施濕法作業。施工現場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現場配制砂漿。(水利站牽頭)
(四十六)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復,確保到年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左右。(農業辦、各管理區牽頭)
(四十七)保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態勢,2020年全街道化肥使用總量比2015年減少6%,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0%以上。2020年全街道畜禽糞便利用率達到90%以上,污水處理利用率達到63%以上,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1%。(農業辦、各管理區牽頭)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組織保障
成立決勝2020——街道整治突出環境問題暨“夏季攻勢”攻堅行動領導小組,由黨工委、辦事處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領導小組名單另行下發)。各管理區、村、各部門要進一步細化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工作措施、工作時限,做好上下聯動,迅速形成“夏季攻勢”攻堅行動的新。
(二)嚴格巡查督查
1.做好自查。各管理區、村、各部門對照攻堅內容分類督導和治理,持續加強監管和整改工作,確保實現攻堅目標。
2.督查組巡查。街道辦事處成立督查組在攻堅行動期間每月至少組織一次“四不兩直”巡查;各分管領導根據分工,對分管領域常態化巡查。
(三)強化問題整改
各管理區、村、各部門對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方面的問題要即知即改;對上級反饋的問題,由領導小組辦公室向相關部門進行轉辦并及時調度整改情況,積極督促牽頭部門向市牽頭部門申請銷號。對上級領導巡查、督查新發現的問題,要對相關問題做好抽查復核。
以重點解決礦區環境恢復治理和礦產資源開發中的利益共享問題,從完善機制健全制度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力創良好礦山環境
以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為突破,強化措施和手段,積極推進環保型綠色礦山建設,監督礦山企業進行復墾綠化,全面實行了限批制度,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監管不力的地區和不進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礦山,實行土地、礦業權出讓等限批制度,強力推進礦山環境整治工作。
――開展了“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活動,試點地區已累計投入53億元建成簡倉449個,設置防風抑塵網267處;建成礦井水處理設施161套,總處理規模達6,366.9萬噸/年,投入使用礦山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33套,污水綜合利用率達到100%;硬化礦區工業廣場381萬平方米、新修運煤專線及進礦道路2,220公里、新建礦區防風固沙林550平方公里,礦綠化面積達到3,231萬平方米,礦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基本實現了重點礦區園林化、大型礦井公園化、儲煤場地封閉化、運煤道路標準化。
――加大露天煤礦和煤礦火區綜合治理工作。試點地區治理火區112處,消滅火點410個,投入資金102億元,完成露天開采和火區治理復墾綠化80平方公里。組織實施了企業營造節能減排碳匯林行動,按照每生產10噸煤捐植一棵節能減碳樹的標準,試點地區累計建成碳匯林9.6萬畝,基本上還原了一個讓礦區群眾滿意放心的礦山環境。
共享礦業發展成果
把兼顧礦山發展與礦區群眾共同富裕作為和諧礦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重點,解決好影響礦區穩定的長遠問題,安置好礦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實現礦山發展與礦區群眾共同富裕。
――初步建立了利益共享機制,讓礦業開發成果惠及當地群眾。落實好礦區群眾的搬遷補償工作。在試點工作地區實行了“四個一”搬遷補償政策,即提供一套住房、安置一份工作、落實一份社保、發放一份補貼,真正使礦區居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以旗縣為單位對搬遷補償的人口、涉地面積進行調查摸底,制定搬遷計劃,分步實施礦區居民搬遷工作,合理確定本地區征地、礦區居民搬遷補償標準和噸煤生態補償標準。確保搬遷的居民居住與長久生活有保障,水平有提高。按照煤炭銷售數量噸煤提取5-15元的礦區居民搬遷和礦區生態恢復補償金,專項用于礦區居民的搬遷補償、居住安置、就業培訓、技能培養、創業扶持、養老醫療、社會保障、礦區環境綜合治理等支出。試點地區人均征地補償資金較過去翻了一番;房屋拆遷及地上附著物補償盡量做到“就高不就低”,累計投入資金103.3億元,完成移民搬遷25,269戶71,650人,安排移民安置房29,323套,近300萬平方米;投入培訓資金1,200萬元,幫助7,530名搬遷移民實現就業,有近10萬人因礦業開發而受益;礦山企業累計投資2.3億元用于改善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等公益事業。
――開展礦地共建活動。地方支持礦山,礦山反哺地方,構建起了礦山企業與當地居民和諧共處、互惠共贏的礦地關系。試點礦山“一礦一案”,強化礦山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積極幫助當地加強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采取吸納本地勞動力就業、優先租用農牧民購買的礦用機械,居民以土地、補償資金入股企業等形式,使農牧民獲得長期穩定收益,幫助農牧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地方政府依法持有新建礦山一定比例的股份。地方政府在新建礦山中沒有投資的情況下入股,并長期持股,長期受益,分紅收益主要用于改善民生。
――按照企業自愿、政府持股的原則,地方政府在新建礦山中長期持股,長期受益,分紅收益主要用于改善民生。部分礦山企業采取保底分紅的辦法吸納礦區群眾入股,積極探索礦區群眾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有效途徑。目前,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已在2個新建項目持股30%。
助推資源節約利用
以資源整合為契機,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
――推廣“3+2”模式,突出抓好資源整合和產業鏈打造,推動礦業經濟科學發展。以資源整合為契機,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廣“3+2”模式,所謂“3”,一是要延長產業鏈,促進資源向具有采選冶加產業鏈和一體化開發能力的企業集中;二是要著力提高礦產資源的集中度,對新礦區科學設置礦業權,堅持大礦大開,避免零星分割開發,對舊礦區通過資源整合、股權合作等方式提高開采集中度;三是要促進資源向大企業集中。所謂“2”,一是要引進專業化的下游深加工企業參與資源轉化加工項目的建設;二是要堅持基地化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發揮規模優勢和集群效應,避免環境破壞。試點地區地方煤礦數量由2005年的583個減少到目前的320個。
――啟動實施了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工作,試點地區地方煤炭企業將整合在45戶左右,單戶產能達到300萬噸以上,培育營業收入超百億的地方煤炭企業15戶。煤礦機械化水平由不足10%提高到90%以上,單礦生產規模由14萬噸/年提高到140萬噸/年,回采率提高到井工80%、露天90%以上,百萬噸死亡率僅0.031。各類非煤礦產選礦回收率提高了2個百分點,綜合回收共伴生礦種能力提高10%。實踐證明,轉變礦業經濟發展方式是和諧礦區建設的基礎和保障。
促進礦地關系和諧
――探索建立矛盾化解機制維護生產生活秩序社會穩定。一是積極構建礦產開發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聽證制度。建立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重大事項申報制度和評估報告備案制度,實行“紅、黃、綠”三級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體系。二是建立了國土資源與公安部門聯合執法新機制,成立了國土資源警察隊伍,形成了“合署辦公、合力工作、密切合作、聯合執法、快速反應”工作新格局,有力地維護了礦區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促進了社會穩定。三是搭建了礦地矛盾協調化解平臺。把公調、檢調、訴調、信調緊密結合起來,確定了政府、企業和農牧民分別為代表的協調機制,采取經濟的、法律的、思想的、政治的等形式多樣的方式方法,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內部,解決在萌芽狀態。一年來,試點地區成功化解礦區矛盾糾紛18批309人次,未發生因礦山開發引起的及越級上訪事件,政府的平臺作用,有力地促進了礦區穩定與和諧。
關鍵詞:智慧城市 信息化 試點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8-184-02
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的規模在迅速增長,人口在不斷挑戰歷史新高。城市得到飛速發展的同時,城市也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城市要持續健康地發展,就必須最大限度地優化和利用有限的資源,充分利用信息化使城市的管理變得更加智能化。
在過去的10年中,信息化在推動我國城市化、城鎮化的進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城市都把信息化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紛紛開展“智慧城市”建設,以促進當地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黨的十報告中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報告中有19處提及信息、信息化、信息網絡、信息技術與信息安全等,這充分說明信息化已成為“新四化”的加速器。
一、國內外智慧城市建設的情況
“智慧城市”是指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加速發展的背景下,以互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無線寬帶網等網絡組合為基礎,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以信息技術高度集成、信息資源綜合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術、智慧產業、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為重要內容的城市發展的新模式。
美國IBM公司的“智慧城市”定義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作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化管理和運行,從而為城市中的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級階段,是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它體現的是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互聯互動的特征。它的表現特征是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自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后,引發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世界上第一個智慧城市——迪比克,美國中西部的小城,一個由高科技充分武裝的60000人社區,將其完全數字化并把城市的所有資源都連接起來(水、電、油、氣、交通、公共服務等),可以預測、分析和整合各種數據,并智能化地響應市民的需求,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更適合居住和商業的發展。{1}歐盟國家、日本、韓國等都先后制定出臺了符合自己國家情況的戰略規劃并實施。目前全球共有600多個城市在建設智慧化城市。
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最早是從地理信息系統開始的,經歷了從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現階段正處于工業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的時代,也是應用信息技術來裝備城市和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時代。智慧城市建設不僅能促進城鎮化發展的質量能和內涵,更是擴大內需的有效手段。在新的發展階段,城鎮化要由重數量的外延式擴張向重質量的內涵式發展轉變,打造信息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高度融合的智慧城市,將成為新型城鎮化的助推器。{2}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階段目標是“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促進產業轉型發展”。它的核心價值在于民生,在于更好地解決政府、企業、百姓關心的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
截至2012年12月,已經有69個城市正在進行智慧城市建設,其中主要分布在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占據智慧城市總數的59.4%,另外還包括武漢城市群、成渝經濟圈、關中—天水經濟圈等中西部地區。這些在建的智慧城市都呈現出自己不同的特色,具有良好的發展態勢。如“智慧深圳”、“生態沈陽”、上海的“云海計劃”等。
2013年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了90個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我省有太原市、長治市和朔州市平魯區入選。這些試點城市需要經過3~5年的創建期,然后由住建部進行評估,評定等級。它的建設不僅僅重視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更強調這些信息基礎設施服務于我們的城市,支撐政府管理、企業經營以及服務于城市里老百姓的生活,成為城市發展的美好愿景,使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二、山西省的智慧城市建設
山西作為煤炭資源大省,由于長期對煤炭的過度開發、過度依賴,以資源為主的單一產業結構,抗風險能力較差,經濟大起大落。為解決資源型經濟的種種弊端,山西省在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其中包括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循環經濟試點、生態建設試點,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加快民生社會事業建設等,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0年12月1日,國務院批準山西省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我國第九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也是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級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經過兩年多的先行先試探索實踐,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城鎮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民生事業全面發展,在用地保障、行政審批、城鄉統籌、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
2013年山西省的11個市將全面完成數字城市的建設,并努力實現向智慧城市的升級。在“三網”融合方面,太原市和陽泉市將分別依托“三網”融合試點和百度云計算中心,推動“智慧太原”和“智慧陽泉”建設,爭取在今年使山西省信息化指數在全國排名前移兩位,推動全省智慧城市建設。
太原:2009年以來,太原市作為全國首家完成數字城市建設的地級市,已在公安、國土、環保、應急等21個部門開展了成果推廣應用。如:山西省測繪局的數字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立數字城管監測系統。現在全市438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共管理空間分成2萬多個單元網格,對71萬個部件和地形進行全天不間斷的監控。太原數字城管平臺建成后,年平均處理各類城管問題80多萬件,2012年的結案率為94.06%以上。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在此基礎上,太原市積極組織實施“智慧太原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的項目已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批準。申報的“統一時空體系下的多源信息實時接入與異構信息自主加載技術”和“城市信息多層次智能決策關鍵技術與系統”兩個項目也已列入國家863計劃,獲科技部批準。
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是山西省首個綜合保稅區。建成后,將結束山西省沒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歷史,標志著山西省有了承接全球高新技術產業轉移、發展現代物流業的重要基地。山西綠云云計算產業園項目建成后可解決萬余人就業,創造百億元產值,每年可上繳利稅10億多元。山西國際物聯網產業園將成為全省物聯網產業集群化發展、云計算技術規模化應用的重要載體,目前,已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與羅克佳華達成入駐協議。
朔州市平魯區:作為山西11個省級資源型經濟轉型綜改先行試點區之一,率先在全省提出智慧城市——“智慧平魯”的建設方案,將發展的新動力和新主題確定為區域信息化建設,將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的戰略著眼點放在信息產業發展上,并將信息資源高效融合共享作為該區創新社會服務管理的核心舉措。
“智慧平魯”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以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為平臺,以實現人口、產業、空間、土地、環境、社會生活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智能化管理為目標的全新城市形態項目。到2015年建成后,平魯將成為山西省內首家智慧化運行管理的區域城市。真正實現“產業智能發展、城市智能運行、政府智能服務、居民數字生活”的目標。2012年平魯區已初步建成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智能交通管理系統、視頻治安管理系統、社會管理創新信息平臺等四項信息工程。
作為“智慧平魯”最重要的建設項目——物聯網系統,將給市民生活帶來巨大便利。例如,智能交通誘導分散車流。到2015年,還將建成覆蓋所有居民的健康電子檔案,實現農村、社區與醫院之間的醫療資源共享,并面向農村提供遠程醫療服務。
三、山西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要注意的問題
在“2013中國智慧城市年會”上,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寧家駿表示,建設智慧城市是城鎮化的新階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目前我國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存在三方面的問題:建設目的不明確,建設思路不清晰,建設模式不可持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做好頂層設計,制定智慧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標準體系。如山西省的晉城旅游,為資源型城市轉型跨越發展已成為山西綜改區建設的典型樣本。晉城旅游業發展在遵循經濟規律、生態規律的同時,嚴格遵循文化規律,不生搬硬套,完全按照文化軌跡設計運行整合資源獲得發展加速度。2012年,晉城旅游整合旅游資源,實施區域旅游一體化戰略,在“晉善盡美·盡在晉城”旅游形象口號下實現聯動共贏。區域旅游一體化充分發揮政府協調管理職能,積極引導各景區差異化經營,通過資源整合、集體營銷方式,促進區域內旅游市場主體的深度合作,實現旅游發展規劃、管理、品牌一體化。各景區在發展旅游上要以規劃優先、合作共贏、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為四大原則,堅持發揮生態優勢,在更大的空間中優化配置資源,拉長旅游產業鏈條,打造“美麗”名片,奮力走出一條追趕型、跨越式、可持續的發展路子。{3}智慧城市建設涉及方方面面,但最終目標是要最大限度地為老百姓在醫、食、住、行、游、教等方面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應突出重點和特色,以民生為導向,重點關注老百姓急需的智慧民生領域。因此,山西省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規劃、綜合集成資源,充分利用好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統一實現人、物、環境的協同共享、優化配置。以人為本,科學化管理,從而提升政府的行政服務效能和管理模式,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整合和共享提升城市基礎支撐的建設,以最大限度地開發整合和利用城市各類信息資源為核心,推進實體技術設施和信息設施的整合共享,提升城市各個領域智慧環境的應用水平,從而使我們的城市生活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注釋:
{1}金江軍.國外智慧城市建設進展.賽迪網,2011.6.2
{2}仇保興.推動由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創新發展.中國信息界,2013.1
{3}馬慧英,王新廣,王翠環.資源型城市的轉型之路.中國旅游報,2013.3
參考文獻:
1.李伯虎.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需要注意5個原則.國脈物聯網,20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