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10以內的加減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另,本次專題的確立得到了許多教師的大力支持,數學板塊將長期致力于開發教師們所關l心的教學內容專題,大家可以通過QQ、博客、電子郵件等形式向我們提供熱點話題。話題一經錄用,您不但可以獲得我們送出的樣刊,還有可能得到意外的收獲。
1 問題的提出
計算是數學中的一種基本能力。口算是筆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重視學生基本口算能力的形成。“基本口算”一般是指20以內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口算(俗稱“四表”),對基本口算的教學目標是要達到“脫口而出”的熟練程度。
筆者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以及調研中常常發現,一年級新入學兒童的加減法口算能力很不平衡。有的學生在學前就已經經歷了幾年的加減法計算練習,會進行10以內甚至100以內的計算,同時也還有不少學生20以內加減法基本不會計算。這給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一年級新入 學兒童20以內加減法口算能力到底是怎樣的現狀?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哪些?面對這樣的現狀如何改進我們的計算教學?入學之前的加減法口算學習對入學后的數學學習有怎樣的影響?
帶著這樣的問題與思考,我們進行了一年級新人學兒童20以內加減法基本口算能力的調查與分析。
2 調查的方法
2.1調查對象
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2007年和2008年秋季一年級新入學的所有兒童。調查時間分別為2007年和2008年的9月中旬。 (調查時間之所以安排在9月中旬,主要基于如下考慮:一方面,9月上旬,剛入學兒童的各項學習常規尚沒有初步形成,甚至有少數學生書寫數字還不會;另一方面,此時尚沒有正式學習加法和減法,不會影響所測內容的客觀性)
2.2調查內容
20以內加減法。我們設計了四份口算測試卷,分別測試10以內加法(25題)、10以內減法(25題)、20以內進位加法(36題)和20以內退位減法(36題)。命題時依據隨機原則安排題目呈現的順序,同時考慮題目的典型性與分布率。其中,測試卷1(10以內加法)設計了大數加小數10題、小數加大數10題、兩加數相等5題;測試卷2(10以內減法)設計了差比減數大lO題、差比減數小lO題、差和減數相等5題:測試卷3(20以內進位加法)設計了大數加小數16題、小數加大數16題、兩加數相等4題;測試卷4(20以內退位減法)設計了差比減數大16題、差比減數小16題、差和減數相等4題。(測試題見附件)
2.3調查方式
本調查采用試卷測試、觀察、訪談等方式。對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一年級新入學兒童進行了調查,共收回有效試卷707份(其中2007年265份,2008年442份)。
3 調查結果與分析
3.1調查結果
經過兩年的調查,我們對有效試卷采用SPSSll.5工具軟件進行了數據處理。結果如下:
3.2描述與分析
3.2.1基本情況
從表1可以基本了解新入學兒童20以內加減法基本口算的總體情況。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兩年的調查結果中10以內加法的滿分率分別達到75.10%和77.80%,正確率則高達97.64%和98.36%;10以內減法的滿分率分別達到52.50%和52.30%,正確率高達93.64%和94.08%;20以內進位加法的滿分率分別達到28.70%和34.20%,正確率達到85.97%和75.56%;而20以內退位減法的滿分率僅為18.10%和13.80%,正確率為62.72%和36.58%。也就是說,在一年級新生剛入學,尚未正式系統學習20以內加減法時,就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兒童會正確計算10以內加法了。有超過一半的兒童會正確計算10以內減法,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兒童會正確計算20以內進位加法,只有將近五分之一的兒童會正確計算20以內退位減法。
從標準差的值來看,10以內減法的離散程度比10以內加法大(兩年中減法計算的標準差分別為3.66和3.67,加法計算的標準差分別為1.95和1.21)。20以內退位減法的離散程度比20以內進位加法大(兩年中退位減法計算的標準差分別為13.04和14.40,進位加法計算的標準差分別為7.55和11.36)。
3.2.2 10g以內加減法分類統計
從表2和表3的分類統計可以看出:
(1)10以內加法口算,大數加小數(女115+2)與小數加大數(女112+5)的正確率基本相當(2007年分別為97.83%和96.88%,2008年分別為98.50%和97.75%),而兩個加數相等(如3+3)的題目正確率則比較高(分別達到98.80%和99.00%)。
(2)10以內減法口算,差比減數大(如7-2=5)與差比減數小(如7―5=2)的正確率基本相當(2007年分別為93.40%和93.10%,2008年分別為93.80%和94.20%),而差與減數相等(如8-4=4)的正確率比較高(分別達到95.60%和94.40%)。
3.2.3 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分類統計
從表4和表5的分類統計可以看出:
(1)20以內進位加法口算,大數加小數(如8+5)與小數加大數(如5+8)的正確率基本相當(2007年分別為86,12%和86.06%,2008年分別為75.13%和75.63%),而兩個加數相等(如6+6)的題正確率比較高(分別達到88.00%和82.00%)。
(2)20以內退位減法口算,差比減數大(如13-5-8)與差比減數小(如13-8-5)的正確率基本相當(2007年分別為64.31%和62.06%,2008年分別為36.38%和36.94%),而差與減數相等(如12-6=6)的正確率略高(分別為61.25%和35.50%)。
3.2.4正確率分布情況
從表6、表7以及圖1-4的分類統計可以看出:
(1)101),2內加減法的得分分布情況類似。前四個分數段(0-5,6-10,11-15,16-20)的人數比較少,而第五個分數段(21-25)的人數很多,這反映了新入學兒童大多數會
計算1O以內的加減法。
(2)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得分分布情況略有不同。總體上,進位加法計算的前六個分數段(0-5,6-1011-15,16-20,21-25,26-30)的總人數2007年占總數的26.04%,2008年占總數的39.37%。而第七個分數段(31-36)的人數都超過了60%。退位減法的得分情況很不均衡,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08年測試中,退位減法0-5分的學生占到了48.42%,比2007年的16.60%足足高了31.82個百分點,這表明2008年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幾乎不會計算20以內退位減法。
4結論與思考及建議
4.1結論
從以上的調查與分析,可以看出一年級新入學兒童20以內加減法基本口算能力情況如下:
1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能力很強。由于兒童在學前的生活中經常見到10以內的數,學前兒童大多在家長和幼兒園里非正式地學習和接觸過10以內加減法。具體有如下的幾種狀況:大多數兒童是依賴實物數數(包括扳手指頭)來獲得結果的,少數兒童能初步由逐一計數過渡到按群計數,極個別兒童已經通過多次口算而擺脫了實物依賴,能熟練算出得數。
20以內進位加法的口算能力比較弱,20以內退位減法的口算能力很弱。雖然從認數和數數的范圍來看,入學前兒童似乎能數20以2內甚至100以內的數,但是,他們的認數水平是表面的,很少有兒童能從數的位值原則和計數原理的角度來認數和計算。所以2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能力與10以內加減法相比,明顯較弱。
通過學生測試時的觀察以及個別訪談我們也發現,新人學兒童20以內加減法運算的策略差異性很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策略:逐一數手指,按順序口頭數數,通過扳手指接下去數,用數的組成或分成算,通過湊十或分解推算,直接提取記憶結果等。 (劉頌著,《不同計算能力兒童早期加減法策略運用差異的比較研究》)我們認為,新人學兒童進行20以內加減法運算策略的運用,反映了兒童對數概念及其關系的理解與運用,反映了兒童早期數學認知發展水平和個體差異,是其非正式的數學認知能力之一,對進入小學后的正式數學學習將產生重要影響。
4.2思考與建議
4.2.1對教學的建議
首先,重視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教學。6-7歲兒童的邏輯運算能力處于“前運算階段”,并逐步向“具體運算階段”過渡,簡單計算事實還未完全進入其長時記憶系統,其計算需要依賴于感知經驗。(周欣著,《兒童數概念的早期發展》))兒童入學之前計算加減法,往往是依靠扳手指或借助其他實物數出得數等外部策略獲得結果。因此,一年級教學這部分內容時,要特別注意把認數與計算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理解加、減法含義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教學時,可以在直觀情境中先幫助學生理解加、減法含義,然后放手讓學生算出得數,再引導學生說出計算方法,在觀察、比較、歸納中逐步過渡到利用10以內數的組成來按群計算,并逐步擺脫手指和其他實物,再通過訓練,達到看見或聽見10以內加減法,都能很快直接說出得數,從而達到“自動化”的程度。
其次,加強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方法教學。小學生口算加減法的方法一般存在三個層次:逐一重新計數借數數加算或減算按數群運算(張天孝著,《小學數學教改實驗》)。在教學基本口算時,要重視讓學生逐步掌握按數群運算的方法。在教學初期為了達到算法指導下的正確計算,可不作計算速度的要求。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與10以內加減法不同的是,在計算過程中除了要用到數的組成以外,更重要的是計算方法問題。盡管課程改革以來,在計算教學中大力倡導了“算法多樣化”的思想,但是,在教學時也要重視“基本算法”。20以內進位加法教學時,要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湊十法”的基本原理;而20以內退位減法教學時。要利用加、減法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靈活掌握算法。而且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對某一個學生來說,不要求“一題多種算法”,以免互相干擾。
再次,科學進行2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訓練。計算能力是一種心智技能。計算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適當訓練的。口算,“原先是一個思維問題,一旦掌握了計算法則,經反復練習,也就成了記憶問題” (邵瑞珍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基本口算作為一項基本功,在整個小學階段要不斷線地進行訓練,應結合不同年級的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恰當地提供訓練材料,做到適時、適量、適度。口算訓練時,要特別注意目的性和針對性。由于基本口算結構單一,數域范圍小,有些教師容易忽視,或命題時隨意性很大,易造成各題練習次數不合理,甚至出現易題多練、難題少練的現象。因此要在具體分析的基礎上。合理選擇訓練的內容。針對學生口算能力形成的心理特點,在開始練習時,應注意練習的量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確保口算的準確性和思考過程的清晰度;一段時間后,適當增加練習量,并提出速度要求:最后達到看到算式就能較快地說出和寫出得數。使學生建立算式與得數之間的直接聯系,簡縮思維過程,并逐步提出口算自動化的要求。
另外,依據有關學者的研究(周欣著,《兒童數概念的早期發展》)以及對一年級數學老師的調查了解,發現盡管不少新入學兒童會熟練地運用書面符號的形式來進行20以內加減法計算,但不少兒童尚沒有真正理解加減法的概念本質,他們大多在運用實物、數數心算和書面符號程序之間沒有建立應有的聯系。因此,在正式教學相關運算時。老師仍然要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教學和訓練。
4.2.2對教材的建議
由調查發現,新入學兒童10以內加減法口算的基礎比較好(有超過半數的學生會正確計算),因此在一年級數學教材編寫時。可以適當縮短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間,把更多的篇幅用來進行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教學。例如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一年級上冊中用了36個頁碼(P40-P75)近30節課時來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人教版一年級教材中用了60個頁碼(P14-P31教學“1-5的認識和加減法”,P42-P83教學“6-10的認識和加減法”)近50節課時來教學10以內加減法,北師大版一年級教材也用了28個頁碼(P22-P49)20余課時來教學10以內加減法,西南師大版一年級教材用了50個頁碼(P4-P53)近40節課時來教學10以內加減法。筆者建議教材編寫這部分內容時,盡可能縮短10以內加減法的課時或者給予彈性安排,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在教材中適當增加口算的練習量。增加訓練的形式,以提高口算教學和訓練的實效性。同時。由于“兒童掌握數群之間的逆反關系要難于掌握等量關系,所以學習減法難于加法”(金浩主編,《學前兒童數學教學概論》),建議教材編寫時,減法練習題量可適當多于加法。
4.2.3對學前計算教育的建議
經過觀察和訪談發現,學前階段兒童的加減法計算,大多是家長和幼兒園老師教會的。而不同水平層次的家長對兒童加減法的口算教學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是死記硬背,有的是純粹數數,還有的完全依賴實物。而且,大多數家長在教孩子口算時,單純地停留在機械計算層面上,很少從加、減法的含義方面來幫助學生獲得實質理解,學生只是處于模仿、重復和記憶之中。這樣的提前教學,表面上看,不少學生似乎能計算不少口算題,實質不利于學生形成對數學的本質了解,也阻礙了學生正常的思維發展。因此,建議家長不要過多的教孩子機械和單一的計算,而更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建立對數學的基本認識,培養對數學的濃厚興趣。
【關鍵詞】 數學;加減法;口算;練習
《課程標準》中對整數運算的基本要求是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會口算百以內的加減法”. 這里的熟練,是指能保證運算結果正確并能流暢地進行計算,乃至能脫口而出. 其中20以內的加減法學習的好壞,將對今后計算的正確和迅速程度產生直接影響. 筆者以“20以內的加減法”為研究對象,就如何通過有效訓練讓學生熟練掌握口算, 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實踐中探索和總結,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和思考.
一、以“湊10法”訓練透徹理解算理,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基礎
算理是指計算過程中每一個步驟在教學上的理由和操作過程的合理性,理解算理是掌握算法的邏輯起點. 從20以內加減法開始,教學轉向形式化的計算并側重于算理理解和算法掌握. 以20以內進位加法為例,教學以“湊10法”為基礎,從問題情境出發,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建立清晰合理的表象,降低數學的抽象程度,提高學生對算理的理解能力. 請看以下教學片段:(先出示如圖1所示的教學情景圖)
師:觀察圖,你知道了什么?
生:左邊有9盒牛奶,右邊有3盒牛奶.
師:求一共有多少個,怎么算?
生:9 + 3 = 12.
師:說說是怎么算出來的.
生:從右邊拿1盒放入左邊就是10了,還多2盒就是12.
師:你的意見是只要把左邊擺成10盒,右邊剩下2盒,一看就知道是12,是嗎?
(請同學們用小棒擺一擺,要求邊擺邊說思考方法)
學生邊擺邊說:把3分成1和2,1和9湊10,10加2是12.
老師完成如圖2所示的板書.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放牛奶”的活動情境隱含了“湊10”的思考過程,情境支持了算理的理解. 學生通過知識的圖式表征(動手操作)——認知表征(語言表示)——抽象概括(數學符號)的過程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在后面的“8加幾、7加幾……”的教學中,都是以“湊10”為基礎,讓學生在相似的情境中遷移計算方法,為熟練口算20以內加減法打下基礎.
二、“認算式”思維方式的有效練習,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有研究認為,小學生形成口算加減法技能的過程,要經歷一個從“構造事實”(如計算9+3,用湊10的方法)到“提取事實”(根據記憶直接給出答案)的轉化過程. 我把“構造事實”形象地比喻成“算算式”,把“提取事實”比喻成“認算式”. “認算式”是指看到算式9 + 3就想到12. 讓學生從“算算式”到“認算式”的訓練,具體策略如下.
1. 和家長一起做讀卡片游戲訓練口算能力
按規律有順序地做口算卡片,在“讀卡片—說算理—報得數”中熟練口算.
以“8加幾”為例,在理解“8加幾”的算理、算法后,布置學生回家和家長共同制作8 + 3,8 + 4,…,8 + 9的口算卡片,分以下兩個階段進行訓練.
① 讀算式,說算理
在明算理階段,學生是借助小棒說算理,讀算式說算理思維又進一步抽象. 如讀卡片8 + 9,看到9想到1,把8分成1和7,9 + 1 = 10,10 + 7 = 17;或8 + 9,看到8想到2,把9分成2 + 7,8 + 2 = 10,10 + 7 = 17.
② 讀算式,報得數
和家長做讀算式報得數的游戲,并請家長按表1所示給予評價.
此練習是在學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達到“認算式”的水平,切忌機械記憶.
2. 堅持課堂上兩分鐘“視算”練習
人教版教材對2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要求是平均錯誤率在5%以內,速度為10題/分. 對于口算過分追求速度是沒有必要的,但恰當的口算速度是必須要講究的,速度反映了口算的熟練程度,也是學習數學的基本素養,這相當于運動員的體能,一個運動技術良好的運動員,如果沒有好的體能,必然要影響到運動技術的發揮. 口算速度的提高,使學習有了效率. “認算式”是提高口算速度的一個策略,我還在課堂上以口算比賽的形式,雙管齊下來提高口算速度. 我的做法是:2分鐘口算20道題,把口算卡片放在黑板上,每排5道,共4排. 學生視算,直接寫出得數,也是每排5個得數,共4排,方便教師批改,及時反饋學生成績. 控制時間的目的是:利于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加快口算速度. 口算時間安排在下課前2分鐘,這2分鐘是學生最懈怠的時候,但安排了口算比賽,學生的注意力變得高度集中,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使這2分鐘“時”半功倍.
3. 除了練習視算,還可以練習聽算
視覺是人體最重要的感覺,個體覺察到的信息有80%來自視覺. 大部分人視算能力較好,而聽算能力相對較弱,原因是空間想象和對問題的表象能力發展較少,聽算恰好能夠訓練這兩個方面,并且也是筆算的基礎. 聽算的難度比視算要大些,需要學生認真聽,積極地思考,迅速地計算,耳、腦、手并用,瞬時記憶力和注意力得以培養,開發了學生的心智. 聽算的要求也是2分鐘20道口算題.
“讀算式——說算理——報得數”,并配以視算、聽算練習,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是口算訓練的有效策略,它們層層遞進,幫助學生達到熟練口算的水平.
三、以口算練習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鄭毓信多次指出:數學教學中,基礎知識不應求全,而應求聯;基本技能不應求全,而應求變. 20以內的加減法是進一步學習數運算的基礎,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口算技能時,還應當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讓學生把20 以內的加減法的知識“聯”起來,“變”起來.
1. 找出加減法表中的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滲透函數思想
引導學生觀察加減法表如圖3所示,多角度觀察找出表中隱藏的規律如表2所示.
將整套卡片有規律的排一排,體驗規范整理的過程. 整理卡片可以在綜合復習階段,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 有的小組整理的和書上加、減法表相同,有的是把橫排、豎排交換了位置. 即使是這樣一個模仿的過程,學生也要對排列的規律進行思考,同時也得到一種體驗,能夠感覺到什么是有規律的排列,如何進行規范的整理.
2. 數學思考方法的訓練
教學20以內加減法不能止步于形成熟練的計算技能,還應加強計算活動中的思考性訓練.訓練數學思考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① 等式練習.在圖4的小方格中填寫數字完成相等的算式.
② 變式練習.把3,4,5,6,7,8這幾個數分別填在圖5的方格里.
③ 雙等式練習.把3,4,5,6,7這5個數填在圖6的小方格里,使橫、豎排三個數的和相等.
四、結 論
由于低段的教材所提供的練習少和學生學前教育差異大,因此適度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口算訓練非常必要. 上述教學策略是從新課一直貫穿到綜合復習階段,引導學生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 學生對2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掌握得非常扎實,不僅有利于今后的學習,而且給更高級的數學思維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關鍵詞: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1~2單元)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08-0020-03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印發了2011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由盧江、楊剛任主編,王永春、陶雪鶴任副主編,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室的同志們,在大量調研、實驗和廣泛征求全國城鄉第一線的教師、教研員、教育工作者的意見下,在原《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基礎上,編寫了《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經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正式發行。現將《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做一介紹。
一、教學內容介紹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減法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二、教學內容的變動
這冊教材的內容安排,以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注重內容的豐富性和開放性,擴展知識的范圍,體現鮮明的時代感。與現行實驗教科書相比,其主要變化有:
(一)加強了準備性,為進一步學習做了很好的準備
1.把實驗教材的第一、二單元合并為一個單元為“準備課”。學生入學前已接受了學前教育,學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師要心中有數,因此安排了“準備課”。
“準備課”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數一數”,保留了“開學圖”和“數一數”、“認數”、“讀數”的內容,初步了解學生的數數、讀數的情況。第二部分“比多少”,保留了“同樣多”“多”“少”,充實了內容,增加了練習一。
2.將一年級下冊的“位置”提到一年級上冊,做為第二單元。講了“上下”“前后”“左右”。
(二)降低了有關知識的難度,更適合兒童的認知特點
1.在第二單元“位置”中,原實驗教科書中‘左’‘右’的相對性和位置刪掉不講。
2.第四單元“認識圖形(一)”,只講立體圖形,原實驗教科書中認識平面圖形刪掉不講。
3.第七單元“認識鐘表”,只認識整時,原實驗教科書中認識半時刪掉不講。
4.刪去了“求未知數”的教學內容,只是在練習中滲透了這樣的練習題目。
三、新教材的編排特點
這冊教材是以課程標準的基本觀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了現行實驗教科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編寫。力求使新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征,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經驗,反映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和環境。
新教材在編排上更加體現:
(一)各領域內容穿插編排,互相搭配
如數和計算的知識,認數是計算的前提,計算又有助于加深對數的認識。對初入學的兒童來說,采取逐步擴大數的范圍,同時結合數的認識學習一些基本的計算。仍然按認數和計算相結合的原則編排,把“2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分為: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又把“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分為兩段進行教學:1~5的認識和加減法(第三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第五單元)。在6~10的認識和加減法中,分為6、7的認識和加減法、解決問題,8、9的認識和加減法、解決問題,以及10的認識和加減法三段教學。
如幾何圖形,先認識“上” “下”“前”“后”“左”“右”(第二單元),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和練習經常用到這些知識。再直觀認識立體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由于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本冊只初步認識立體圖形(第四單元)。
(二)加強了知識的整理
整理是對學過的知識重新回顧,它更多的是加深理解、擴大聯系,進一步提高掌握水平。在整理和復習的過程中,查缺補漏,更好地全面落實知識、技能掌握的教學目標。
整理知識的過程,就是形成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教材給出了整理的線索,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后邊知識的整理,又是前邊知識的完善。
大單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復習,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增加了整理和復習。如P32頁3題,P69頁第5題的整理和復習。2題是10以內加法整理,3題是10以內減法的整理。再如P101頁第8單元的整理和復習,1題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整理。
(三)增設了教學的背景知識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了解數學知識的歷史,教材安排了符合兒童認知特點和興趣需要的數學背景知識。
如:P60頁以“你知道嗎?”向學生介紹了中國古代的算籌。P72頁以“你知道嗎?”向學生介紹了象形數字及計算。P85頁以“你知道嗎?”向學生介紹了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
(四)體現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
一、低年級基礎是關鍵
學生在低年級一定要熟練的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低年級作為關鍵的起始階段,加、減、乘、除的入門學習,對學生今后的繼續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任何復雜的題都是由一個簡單的問題組合而成的。無論是兩位數乘除兩位還是兩位數乘除三位數,或其他更復雜的計算題,它們的基礎都是“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小九九乘法口訣”。這些基礎的知識不過關,達不到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程度,那么將會影響后來復雜的運算和推理。如果學生“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小九九乘法口訣”沒有熟練撐握,到了中高年級必然算不快、算不準。
二、在算法中理解算理
在口算教學中,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是課堂教學中的難點,因為算理是是一個比較數學抽象的過程。比如:口算12×3,教師不能滿足于學生已經說出正確得數,還要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出來的,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數的組成上,進而說出想的過程。12×3=36:先想10×3=30,2×3=6,再想30+6=36,即3個12就是3個10和3個2的和。若讓學生充分討論,學生還會說出12×3是3個12連加。即12+12+12=36,或是12×3,先用2×3=6,10×3=30,然后合起來得36。雖然他們的結果都相同,但卻反映了口算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生的思考方法不一定合理,但只要敢想就要鼓勵。至于如何口算更合理,就需要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總結,進而明確口算特點。口算教學要重視過程,要啟發學生多問“為什么”,讓學生理解透徹,他們才能正確熟練地運用方法計算。
三、依據教學內容設計口算題
依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口算題。而在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片面提高課堂效率而忽視了這種基本能力的培養,以致不少學生在許多需要計算的地方出現不該有的錯誤。例如:如果學生個位數加減法的口算能力不達標,那將直接影響到今后多位數加減法的學習;而乘法口訣訓練不到位,就直接影響到今后多位數乘除法的學習;同理,每一個內容口算能力的培養都直接影響到今后相關內容的學習。也就是說如果連口算能力都得不到很好培養的話,那么,就說明我們的數學教育是失敗的,這將給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發展留下極大的隱患。因此,教師要針對每個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口算題。我們學校的數學老師采用了課堂5分鐘口算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口算能力,我感覺效果比較好。
四、培養學生好習慣提高計算能力
本單元是學生在系統學習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和相應的加減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2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計算的基礎。
一、利用數數與讀數,關注數學符號的抽象過程
學生在數數、讀數和寫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數學符號的抽象過程,一旦學生對數學符號有了清晰的概念,學生對6~10數字的讀、寫,以及用這些數表示物體的個數(基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序數)就輕松多了。這就是說,我們要在建立數字與數量的表象上多下工夫。
正確地數數是學習數學的開始。初入學的兒童,由于接受學前教育的狀況不一樣,因而數數的能力也不一樣,根據學生實際,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正確、熟練地數出10以內的數,而且在培養學生數數能力方面,應立足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主題圖,排除非本質屬性,把觀察的重點放在數量的共性上,盡量從主題圖上的人數、桌子數、蝴蝶數、鴿子數以及主題圖下面的點子的個數逐步抽象出數6~10的數。如,教室里有6個學生、6把椅子,6張桌子,這種數與量的對等性都可以用6個點子圖來表示,這也是培養學生數感的開始。同時,為了方便記憶與書寫,我們就用數學符號“6”來表示。接著,再讓學生觀察這個數字“6”像生活中的什么?充分讓學生發揮想象,學生將會說出“6”字像個哨子、“6”字像個小茨菰……。同樣,認識7、8、9、10的數時也可如此。如,“7”字像鐮刀,“8”字像葫蘆、“9”字像氣球,“10”字由“1”和“0”組成。當學生從數物體的活動中抽象出數后,繼續組織學生把這個數再次回到擺一擺的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鞏固所建立起來的數的表象與數的概念。最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與之相關的數量,說一說。如,6本課本,6個玩具,6輛轎車等。要注意的是,在數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有序的數數。如,從上數到下;從下數到上;從左數到右;從右數到左。在數物品時,每件物品都必須數到,并且只能數一次。如果每件物品都數到,最后數的那個數就是物品的總數量。
二、利用直觀教具與學具,加強數序教學
數的大小比較首先是建立在數的順序基礎上,教材編排無論是“6、7的認識”還是“8、9的認識”,首先安排的是老師和學生打掃教室的情境圖;然后是數點子圖、最后抽象出數學符號,即數字;接著安排擺小棒、擺、或擺小花;再接著是計數器上撥珠子以及直尺上認識數序;最后抽象出的點子圖與相應的數學符號的大小比較。這樣編排不僅讓學生從活動中、從圖形中、從表象中抽象并建立“6和7”、“8、9”以及“10”這些數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一數、擺一擺、撥一撥、比一比的操作活動中建立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5添上1是6,6添上1是7;6比5大1,7比6大1,讓學生直觀地發現5和6、6和7之間的大小關系。在教學中,可以安排一些學生喜歡的活動和游戲,讓學生感悟這些數的順序及大小關系。比如,教師在計數器上撥珠,讓學生邊觀察,邊數一數,這是幾顆珠。然后問:“再撥一顆是幾顆?”撥到5顆時,問學生:“5添上1是幾?6添上1是幾?”也可以先撥出幾顆珠,問:“去掉一顆珠是幾顆珠?”學習直尺上的數也一樣,0、1、2、3、4、5后面依次是幾,講完之后可以安排找“數”的游戲:6的前面是幾,后面是幾?與6相鄰的數有哪些?從而加深學生對“6和7”,“8和9”以及“10”的數序和大小方面的強化。
為了突破本節教材難點,區別“6和7”,“8和9”以及“10”,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即區分幾個和第幾。在解決教材提供的第40頁“金魚圖”的問題時,可以先進行一個“我說你做”的游戲,幫助學生區分基數和序數。如,請每個小朋友伸出5個手指,讓學生從大拇指開始數,數到第5個手指頭時問:第5個手指是什么手指?這里的5個手指和第5個手指相同嗎?請第一橫排的7名學生站起來先報數,然后讓左邊的第6位同學舉起手,再讓左邊的6位同學舉起手。提出問題:“剛才兩次舉手的人一樣嗎?”都是6,為什么不一樣呢?使學生體會到第幾是表示次序,指的是一個人。幾個表示的是數量,指的是6個人,即總數。在此基礎上,再來解決第40頁“金魚圖”中的問題,這樣既直觀又容易理解了。
三、通過動手操作,掌握數的組成方法
教學6~10數的組成時,教材安排給小圓片涂色,在涂色過程中體驗6的組成,然后填出6的五種組成形式。而7和8數的組成教材編排則是把“7個8顆分成兩堆,有幾種分法?”用引導語引發學生思考:“看到每一組,還能想到什么?”這樣充分讓學生動手分一分,聯想6的組成說一說,完成7、8數的組成。對于9、10數的組成,教學起點明顯比6、7、8數的組成有所提高。在教學9的組成時,教材要求學生“用擺一擺”,完成如圖:
10的組成則直接放手讓學生“先用 擺一擺,再填數”,如圖:
其“放”的過程體現在直接讓學生擺一擺、分一分后直接填數。
為了進一步讓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中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教學時可以不用教材安排的給圓片涂色,直接讓學生拿6個圓片擺一擺、分一分,分完后匯報交流,在匯報時,引導學生說出怎么分才不遺漏?比如說:“首先拿出要分的總數,然后移動一個圓片,觀察分的結果并且寫下來。再移動一個圓片,觀察分的結果并且寫下來,一個一個地移動圓片,引導學生觀察數的組成并一一記錄分的結果,最后引導學生觀察:你發現了什么?幫助學生總結記憶分擺方法:(1)按順序分。如: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2)看到一組想另一組分。即,“一圖二式”。如:1和5與5和1;2和4與4和2;3和3,這種方法要更為簡單些,學生只要記住三組就行。隨后,教師再組織一些游戲,幫助學生記憶。如:對口令,拍手、學貓叫、猜一猜等。
四、遵循認知規律,建立加減法算式的表象
學生在學習“1~5的認識”中的加減法時,已經對“一圖一式”具有初步的感知與經驗。教學“6、7的加減法”時,如何引導學生從“一圖一式”過渡到“一圖兩式”呢?教學時應該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進行直觀操作,如第42頁的圖:讓兩個小朋友分別坐在課桌的左右或前后兩邊,然后各自從左邊和右邊兩個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列出算式,即:左邊的小朋友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列出5+1=6,而右邊的小朋友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則列出1+5=6,很自然地得出:5+1=6、1+5=6和7-1=6、7-6=1兩組算式。因此,教學“6、7的加減法”時,可以讓學生像教材主題圖那樣,兩人一組對著坐,擺小棒和圓片,根據擺的過程一人寫一個算式。引導學生交流:為什么同一幅圖,不同的擺法,能寫出2個不同的算式,得到同一個結果,從中明白一幅圖可以寫出兩個加法算式。接著用一根小棒從中間隔開,再引導學生寫出兩個減法算式。然后讓學生擺一擺學具,學習計算6、7的加減法。這樣安排一方面可以通過情境圖向學生說明,用擺學具的方法計算有關6、7的加減法,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鞏固“一圖兩式”的計算方法。教學中要重點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列算式。
五、引導學生由“一圖二式”向“一圖四式”過渡
教學“6、7的加減法”時,學生的視角已經從“一圖一式”過渡到“一圖兩式”;教學“8和9的加減法”時,課本上8、9的加減法主題圖已沒有畫出虛線,第一次將“一圖二式”向“一圖四式”過渡。
1.教學“8的加減法”時,可以利用課本上的情景圖,引導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一幅圖寫出四個算式的學習。如,出示小花圖,讓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根據圖畫,你能寫出哪些算式?先讓學生小組討論,寫出算式,然后匯報交流所寫的算式,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一幅圖可以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兩道加法算式中兩個加數交換了位置,結果一樣;兩道減法算式中總數沒變,兩個減數交換位置后,結果變了,從而引導出“一圖四式”。
2.教學“9的加減法”時,可讓學生擺學具,通過操作,一方面得出5+4=9,4+5=9,9-5=4,9-4=5的結果,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擺學具發現計算方法,從而引導出“一圖四式”。
3.教學第53頁有關8的加減法時,重點要突出學生計算過程“想一想”中“想”的活動。
六、注重“大括號”和“問號”的指導,引導學生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大括號”和“問號”的學習,是學生學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計算的基礎。教材在學完“6~7的認識”后,指導學生觀察第46頁的主題圖,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運用所學的6、7的加減法知識解決問題。這里第一次出現了“大括號”和“問號”,教學時,要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讓學生正確理解畫面的意思,配合學生的觀察,引導學生理解:“大括號”表示把兩部分物體合起來。“問號”表示:求一共是多少?再引導學生說出題目里告訴的條件是什么?提出的問題是什么?讓學生根據條件和問題進行列式計算。一開始學生可能說不好,所以做練習的時候,應該多讓學生看圖形、說圖意,多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當學生在會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圖意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學生表達得是否清楚、敘述得是否完整、是否簡練,要適時加以指導。
教材在“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計算”的編排中,大量安排了用“大括號”表示總數,用問號“?”表示所要求的問題,讓學生自己選擇恰當的計算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在這些內容中,教材通過具體畫面創設情境,加強學生對加減法意義和10以內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鞏固。教學時,教師一方面要放手讓學生大膽探索,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學生“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把已學到的數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中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作者單位:
一、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得數是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教學,是在學生已學習了得數分別是4、5、6、7、8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基礎上進行的,是教學得數是一位數加法和相應減法的最后階段,因而在10以內的加減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也是學生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給學生打好此基礎,對進一步學習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要求。
1.使學生初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2.掌握得數是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能比較熟練、正確地計算。
3.培養學生初步動手操作、動腦思維、類比推理能力;養成認真看書、主動學習的習慣。
三、教法和學法的選擇。
依據教材的編排思路、結構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征、已有的的知識結構,本冊教材的編排,在10以內的加減法中,明顯地突出了循序漸進的原則。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10以內加減法,教材在講認數的時侯出現了數的組成,在此基礎上講加減法,解決了進行加減法計算的關鍵。為了使學生分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突出加減法的內在聯系,加減法同時出現,且圖式緊密結合。先是在得數分別是4、5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中,一個圖表示一個加法算式或一個減法算式(即一圖一式),其次在得數分別是6、7、8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中,都用一個圖表示兩個加法算式或者兩個減法算式(即一圖兩式)。最后,才在得數是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中,出現一個圖表示兩個加法算式和兩個減法算式(即一圖四式),一步一步地逐漸加深對加減法意義的理解,又加強對加減之間關系與聯系的認識。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材中的例題要求學生自己算出結果的題逐漸增多,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步掌握算法,同時也一點點地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這樣編排每一步都為新知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又分散了教學難點。而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本課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也表現的十分明顯,教材共四幅圖,第一幅圖的四個算式全部出現。第二、三幅圖則要求在動手擺一擺的基礎上填上結果和第二個加數或減數;第四幅圖則又增加了填上第一個加數或被減數。這樣要求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同時也保留著直觀動作思維的形式,因此,必須從這一實際出發,加強直觀教學,增加學生的活動和動手操作的內容,引導學生動眼看、動手擺、動腦想,用多種感官進行學習。為突出本課"得數是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這一教學重點,使學生擺脫直觀暗示,達到一看見或者聽見9的加減計算題就能較快、正確地說出得數這一難點,依據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和贊可夫"使所有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選用閱讀自學討論、發現教學的方法。同時在學法上,選用指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實現課題類化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在學具和教具的準備上,應有小黑板、卡片、點子圖片和學具卡片等。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復習:
1.口答9的組成并讓同桌學生互相說一遍給對方聽,再填寫教材49頁的準備題。
2.看教師擺點子圖,讓學生觀察,按要求列算式并回答問題:(1)列一道加法算式;(2)列兩道減法算式;(3)看圖填空(習題八第九題中間的一組)。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如下:(1)(3)3+2=55+3=(2)...3+=7-4=38-3=7-3=48-=
(4)回答:上面三個圖各表示幾個算式?你是怎樣想的?把算式和圖意聯系起來說一說。這樣的復習設計是根據魯賓斯坦強調課題類化在學習遷移中作用的理論,即他認為,"在解決問題時,為了實現遷移,必須把新舊課題聯系起來并包括在統一的分析綜合活動中。"這樣通過數的組成和圖示、算式、問題回答三者結合,使學生理清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暗示了一圖四式的新知,滲透了遞進學習、不斷發現問題的主動學習意識,為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解決難點鋪好路,順利地實行正遷移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二)新授:
1.導課并交待學習任務。這一環節應語言簡單明了,學生容易記住,并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發現問題。
(1)交待閱讀內容:從準備題的下邊開始,到做一做的上邊為止。
(2)初步感知教材:這一段共有幾幅圖?每幅圖的下邊有幾個算式?
3.仔細閱讀教材,理解教學內容。
(1)看第一幅圖和下邊的算式,你是怎樣想的?因為算式的結果教材已經給出,且有復習鞏固的基礎,學生能回答出圖意和算理。
(2)從第二幅圖開始,逐圖來閱讀,可以動手用學具擺一擺,也可以在書中的圖上畫一畫,結合9的組成和圖意想一想,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問問,試著填空。因為有以前學過的擺圖、數的組成、說圖意、交換加數位置、加減法相對應等基礎知識,大多數學生不難填上空。教師要注意引導差生,幫助他們完成學習任務,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3)組織討論:你是怎樣填的?說說想的過程。學生的基儲學習的方法不同,引導學生交流各自填空時是怎樣想的,鼓勵學生多向思維,既強化了教學重點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按照認識規律,掌握教學內容。
(1)按照學生填空的方法,試著記住得數是9的加法和9減幾的減法。這樣的識記,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從形象到抽象,即使忘了,也可以用識記的形象來回顧。
(2)提問:說出你記住的算式,并說說你是怎樣記住的,記住幾個說幾個。這樣可以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注意對差生給以鼓勵,教師應選擇一組算式,結合學生說的,啟發引導學生橫著比、豎著比、互相轉化,只要記住數的組成,就可熟練的進行講算。使學生逐步拋開具體形象的暗示,過渡到一聽到9的加減計算,就能很快地說出得數,解決了本課的難點。同時教師分別板書8道加、減法算式,讓學生再記。
【關鍵詞】興趣;習慣;算例;計算
在近30工作中,一直從事于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這幾年更深刻的體會到低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強,對低年級的整體數學成績都非常有影響。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本人非常重視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孩子的計算能力呢,我認為重點從以下方面進行訓練。
一、要熟練的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
低年級作為關鍵的起始階段,加、減、乘、除的入門學習對學生今后的繼續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任何復雜的題都是由一個個簡單的問題組合而成的。{無論是兩位數乘除兩位數還是兩位數乘除三位數},或其他更復雜的計算題,它們的基礎都是“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這些基礎的知識不過關,是因為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如果“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沒有熟練撐握,到了中高年級必然算不快、算不準。
二、視聽結合、加強口算能力的訓練
口算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計算技能,同時它也是估算、簡算與筆算的基礎。加強口算心算訓練對于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發展計算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學生的口算練習。如:教學一年級“10以內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與退位減法”時,為了能讓學生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我經常采用“視算與聽算”兩種形式的練習。視算是通過眼看、腦算、口說得數;而聽算則要通過耳聽、腦記,才能說出得數,引發練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提高訓練效果。例如:練習10的組成時,老師打手勢“3”,學生打手勢“7”,表示3和7組成的;老師打手勢“6”,學生打手勢“4”……。練習20以內的進位加時,老師說“9+5 ”,學生答“14”;老師說“7+8”,學生答“15”等等,要求學生脫口而出。經常這樣練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重視錯題的分析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反復認識和實踐的過程,出錯總是難免的。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特征剛剛學習的知識比較容易遺忘。例如,退位減,前一位退了1,可計算時忘了減1。同樣,做進位加時,又忘了進位。特別是連續進位的加法,連續退位的減法,忘加或漏寫的錯誤較多,這些都與兒童記憶不完整有關系。因此,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計算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其計算錯誤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可采用鼓勵語言(好,你全做對了,你進步很快,你快向好看齊了)。和借鑒語文老師寫評語方法,在學生出錯處加上評語導出錯因,讓學生知道錯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馬虎,還是哪方面的知識掌握得不夠好,知錯的把錯題重做一遍,對正確的知識再次加深認識鞏固。教師要因人、因題的重點分析錯題原因,大部分學生都做錯了的題,教師就要集中進行講解,分析錯誤的原因;對基礎較差、常做錯題的學生,教師要多花時間在課后進行輔導。學生對自己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要進行自我反思,每個學生準備一個本子,把每天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記在本子上,并寫出錯誤原因和改正方法。
四、幫助學生弄清算理,揭示規律
在計算教學時,要讓學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這樣,計算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多姿多彩。低年級學生直觀思維占主導,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心理學家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促進思維發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維和數學抽象之間架一座橋梁,充分發揮學具操作的作用。在進行10以內加減法就可以讓學生出示小棒一起來學習,在學生自主動手操作中優化得出湊十法,為后面繼續學習進位加、退位減打下基礎。還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理解新知識,構建教學知識結構的主要方式,教學中要恰當地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類比同化新知,實現知識的正遷移,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對新的認識結構的認同。例如,想加算減、口訣求商等都是學生通過知識間的聯系來進行繼續學習的。再如進位加和退位減的方法要講清楚,讓學生理解透徹,他們才能正確熟練地運用方法計算。
五、嚴格訓練、培養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我國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養成習慣”由次可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尤其重要,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許多學生計算法則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會發生錯誤,主要是缺乏嚴格的訓練,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x)班有xx人。雖然大部分入學前,接受過學前教育,但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特別有少數幾個學生的數學成績較差。而且學生在幼兒園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養成不好。剛跨入小學,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強。所以這一學期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工作重心。
二、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 ,位置 ,1— 5的認識和加減法, 認識 圖形(一) , 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11—20各數的認識,數學樂園,認識鐘表 ,20以內的進位加法,總復習。
三、 教材分析
1每一單元后面都跟有綜合練習,形式靈活多樣,能很好的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2、數學樂園很好的體現主體性原則,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的興趣。
3、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
4、認數與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
5、重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 。
6、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
7、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
8、安排“用數學”的內容,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
9、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創造性,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
四、 教學的指導思想
1、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體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發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 。
五、 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使學生正確地數出不同物體的個數。逐步抽象出數,能區分“幾個”和“第幾個,10的組成,會正確,工整地書寫數字。
2、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理解個位和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能熟練地數出20以內的數,正確地讀、寫20以內的數,掌握20以內的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的數的順序,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
3、 使學生初步認識=、>、<三種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4、使學生初步知道加和減法的含義,直觀地了解加法交換律和加法與減法的關系,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式題。
5、使學生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解答比較容易的加減法一步計算的圖文應用題。知道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知道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會列出算式,注明得數的單位名稱,口述答案,能看實物或直觀圖口述題意,簡單的講述和與求剩余的數量關系。
6、使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對這些圖形有初步的了解。
7、結合主題圖和插圖及有關數據,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做題,正確計算,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
(二)、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信息作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能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
(三)、解決問題方面
1、 經歷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 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 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 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 、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并及時改正。
5 、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 、使學生從小養成認真學習、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六、 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努力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2、盡量注意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信息。幫助學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時常注意強調學生認真做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的習慣。
4、課堂教學與家庭教學實踐相結合。
【二】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一年級(x)班xx人、一(x)班xx人,這些學生大部分是上過幼兒班。他們天真可愛,活潑調皮。開學初,經過和學生初步接觸了解,這些學生由于常規訓練少,一些起碼的常規知識都不懂,他們還像在幼兒班一樣沒有任何約束,想來就來,要走就走,上課時亂走亂動。本學期施行的實驗教材,主要是開拓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因此,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 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表、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三、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四、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會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系,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 <”,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認識“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表,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五、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
(2)盡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3)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4)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5)聯系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視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建立數感。
3、計算教學應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4、根據兒童生活特點,從感必經驗出發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5、通過“用數學”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6、設計安排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7、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學方法應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盡量注意使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學具。
【三】
一、學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級兩個班級的數學及一年級一班的班主任工作。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剛踏入學校,學生的行為習慣都沒有形成,同時還有繁重的教學任務,可以說是要兩面都要俱到。
二、全冊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表,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認數和計算,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使學生獲得數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三、全冊教學要求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認識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系,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了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8、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9、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全冊教學重點、難點
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識數的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五、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的設想
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增加聯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情況分析: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24名,從上期期末檢測試卷分析,學生對解決問題中拿去多少,剩下多少,求原來有多少的題型解決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對2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掌握還好。雖然在上學期期末測試中學生的成績都不錯,但是與優秀班級比較,還存在一定差距;在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數學學習后,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于參加到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時,學生思維就打不開。因此本期我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并逐步引導學生體驗的思維的樂趣及成功獲得的樂趣,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100以內數的認識、方向與位置、認識圖形、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認識鐘表、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統計和總復習以及三個數學實踐活動。本冊的重點是100以內數的認識和100以內的加減法,難點是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以及從不同方位感受物體的相對位置。全冊教材是以10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為主要內容去聯系各部分知識,不僅體現了數學知識結構內部的邏輯性,同時還體現了學生認知發展過程,是數學知識結構與兒童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有機結合的整體體現。
三、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能夠熟練掌握100以內數,會讀寫100以內數。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順序和大小,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會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
2、在現實情景中認識元、角、分,并了解它們之間的十進制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和應用。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愛護人民幣。
3、會口算100以內的不進位加和不退位減,能用豎式計算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能進行10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
4、認識鐘面、時針和分針,掌握整時、幾時半和大約幾時在鐘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認讀這些時間,了解時間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珍惜時間。
5、能辨認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并用這些方向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能用第幾排第幾行描述同學所在的位置,會辨認從正面、背面和側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6能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初步感知一些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聯系與區別,會用這些平面圖形拼圖。
7、認識象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的需要進行簡單的分類,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會進行生活中的一些最簡單的統計活動,完成簡單的統計圖表。
(二)、數學思考: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信息作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100以內的數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在100以內數的認識和100以內的加減法的學習探討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歸納、類比和有條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