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范文

        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第1篇: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范文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英語課程思政;英語教育

        “教學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當代仍具有價值和意義。“教學做合一”思想符合高職教學的特點,對于學習關系的構建、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教學做合一”思想作為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可以為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提供研究思路與啟示。以“教學做合一”思想為指導,實踐為導向,注重師生成長轉變,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在實踐中統合知識學習、價值引領、德育踐行,提升育人質量,是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所追求的實效。

        一、“教學做合一”思想內涵

        “教學做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三個維度,一是以“做”為中心。“教學做合一”思想核心是“做”,即教的方法應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應根據“做”的方法;教和學都要以“做”為中心。二是教、學、做融為一體。教學做是一體之三個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三者之間相互關聯、相互融合。三是“做”是“新價值之產生”。“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它包含三個特征,一是行動,二是思想,三是新價值之產生。“做”的最高境界是創造,在行動中產生新的思想,在行動中創造出新的價值[1]。“教學做合一”思想對于當代教育教學仍有重要指導意義。其構建了良性教育關系,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教育載體的豐富性,倡導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學,在做中教,生活的廣度就是學習的寬度;指明了教育方法:以“做法”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是一種教無定法的活教育。“教學做合一”思想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亦是一種方法論,挖掘其思想的當代價值有助于為當前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和人才培養開辟新路徑,提供新方案。

        二、“教學做合一”思想與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適切性

        “教學做合一”思想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論,與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具有適切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從教學邏輯的統一性來看,高職英語教學的行業性和實踐性特點要求學生能在“做中學”,教師能在“做中教”;此外,課程思政教學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邏輯,這與“教學做合一”思想中的“知行合一”相一致。從英語學科的二元屬性來看,英語學科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英語工具性目標的學習整體上遵循從“理論—實踐”的規律;人文性目標的學習可以融合思政元素,如道德、價值觀引領,兩個目標重在“知行合一”,因此,“教學做合一”思想能提升兩種教學目標的成效。從教學目標的三個層面來看,應考慮學科系統的上位目標、中位目標和下位目標。上位目標趨于宏觀,體現了國家政策,如實現立德樹人即是學科教學的上位目標;中位目標需關注學科教學的內部特點,如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等;下位目標關注微觀層面,涉及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方法等因素[2]。“教學做合一”思想是隱性的價值引領,是具體的行動指導,對英語教學的“三位”目標具有動態平衡作用。

        三、“教學做合一”思想指導下的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一)宏觀教學———頂層設計,一體育人

        一是構建“平臺+模塊”的一體協同育人體系。以師范生英語教育專業為例,課程教學的宏觀方案設計主要以“平臺+模塊”為主要形式,分為通識教育平臺、專業平臺、實踐平臺。通識教育平臺包括思政教學模塊、工具性學科模塊以及國防教育模塊;專業平臺以專業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和拓展課程為基礎,分為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實踐平臺包括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拓展、專業實踐。每一模塊均包括知識教學、價值引領和課程實訓,“教學做合一”思想和“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始終,各平臺與模塊協同作用,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相結合,共同構建一體協同育人體系。二是構建“特色+本色+底色”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課程方案以實踐為導向,專業教學為核心,通識教育為支撐,共同構建學科思政育人的同向體系。以實踐為導向,即思考學生畢業能做什么,體現了師范人才的特色教育;以專業為核心,即專業技能的培養,體現了師范生的本色教育;通識教育旨在培養人格、道德、素養,是一種人的底色教育,共同指向學生的職業精神、道德信念、專業能力、素養提升。三是構建“三全育人”共同體。“教學做合一”思想指導下的英語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需要優化教師資源,使系統發揮最大合力。在教學實踐中,應系統化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共同體,實施“全員導師制”。“全員導師制”能充分發揮教育職能,實現學生的德育(成長)導師、專業(學業)導師和實踐(實習)導師的“三師一體”,分別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專業基礎知識、教育實踐、職業生涯規劃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指導。

        (二)中觀教學———反向設計,正向施工

        英語教育專業作為高職師范專業,遵循師范專業認證的標準展開課程設計,其中產出導向作為一種實踐教學導向,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首先確定課程目標,即畢業生應達到的畢業要求,要“會做”;然后根據其最終目標,選擇教學組織的過程和要素,這個過程即“反向設計,正向施工”的過程。以英語教育專業為例,中觀教學主要側重于構建“教學做合一”型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1.“教學做合一”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一是合作型教學。合作型學習在于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關系,包括生生合作、小組合作、師生合作。在實踐中,教師只有摒棄傳統的主導與傳授型教學,才能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探究與合作本身就是思維的實踐,通過不斷的嘗試、檢驗,最終在實踐中完成學習。此外,合作型課堂關系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引領,學生在課堂組織中學會合作、學會協商、學會學習,這也是課程思政教學的一部分。二是思辨型教學。如果說合作型課堂教學側重合作學習,那么“思型”教學則側重獨立思考,這是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思辨能力能夠讓學生終身受益,它是高等教育的必選項,而非自由選項[3]。創新精神的培養、獨立人格的養成、職業道德的養成都離不開思辨能力的提升。在思辨教學中創設多種實踐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辨,最終得出結論,有助于提升其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寬廣胸懷和健全人格。2.“教學做合一”型實踐教學英語教育應遵循實踐取向的人才培養理念,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首先,學校應構建“四習一體”實踐教學體系,即“學習—見習—練習—實習”,如第一學期組織學生觀摩學習,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職業認同感與職業理念;在校內進行模擬練習,完成理論向實踐的初步轉化;進入行業實踐,增加學生見習和實習,提升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其次,學校應構建“三崗模式”,即“識崗—試崗—適崗”,讓學生在“四習”實踐中逐步建立對職業崗位的認識,嘗試完成崗位標準,以期適應職業崗位的要求。在“教學做合一”型實踐教學中,實踐課時比例占到了總課時的50%以上,滿足了學生循環學習、階梯進步、螺旋上升的實習實訓要求,學生職業能力、品質塑造、職業精神等課程思政教育內容在“四習三崗”實踐教學中得到提升[4]。

        (三)微觀教學———任務導向,多元設計

        1.以“做”促學———任務型教學英語教學的微觀層面,注重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在任務型教學中,思政價值引領、英語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識的達成都以語言任務為中心來組織課堂教學。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核心思想就是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用中學”[5],這與“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一致。優質的任務設計應綜合語言學習的形式、功能、意義,融合思想價值觀的引領。優質的任務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首先,創設情境,語言教學離不開真實的教學情境,在真實世界中的任務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創設“差”域,即在任務設計中創設信息差(informationgap)、觀點差(opiniongap)、推理差(reasoninggap)等,激發真實的交際動機[6];最后,多維融合,優質的語言任務應當具備多個維度,融合多種功能,如語言層面的訓練、交際策略的使用、思辨的培養、價值觀的引領。2.以“做”拓學———第二課堂實踐第二課堂有助于創設實踐場景,豐富大學生精神生活,鍛煉其意志。以英語教育專業為例,第二課堂以多種形式展開:一是英語學習社團實踐,通過中國文化、地方文化、中西方文化對比等具有思政元素的學習,以多平臺、浸入式的靈活引導方式提升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親和力;二是以賽促學實踐,通過多樣化的競賽活動,提高英語實踐能力,提升人文素養,如舉辦“中國故事”競賽、“跨文化交際能力競賽”等;三是融合實踐,開展基于專業教育的融合實踐活動,如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服務活動,地方旅游、文化、體育場館外事服務等,引導學生在第二課堂實踐中提升專業技能、體驗職業角色,提升職業素養。3.以“做”評學———實踐考核實踐導向教學模式的目標是“做”,評價“做”最為可靠的方法是評價“做”本身,即工作樣本,因而這種評價方法是可靠的[7]。在英語教育專業考核中,評價方式采用課內實踐教學評價和行業實踐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第一,課內實踐多維度評價,側重學生綜合專業實踐能力的考察,如在“幼兒英語教學與活動”課程中采用模擬試教的實踐形式,采用“復盤式”教學評價對學生的模擬試教進行過程性反饋,以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為主要形式,學生在多維度的評價反饋中進行反思、改進與提升;第二,行業實踐多元評價,這一形式與校外實習實訓、第二課堂實踐相結合,如在專業課“英語兒童劇的創編與表演”教學中,將課程考核的場域置于幼兒園這一真實行業情景中,考核形式為教學成果展演,考核評價的結果主要體現在行業對學生展演效果的認可度,評價主體為幼兒園負責人、幼兒、幼兒家長等多元主體。來自行業場域的反饋具有及時性與真實性,充分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專業技能、價值引領與品德踐行實現了在“做”中學、“做”中改進、“做”中提升。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18(02):47-52.

        [3]胡杰輝.外語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外語,2021,18(02):53-59.

        [4]文秋芳,孫旻.評述高校外語教學中思辨力培養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03):6-12+94.

        [5]袁玲玲.論英語任務型教學及其任務設計[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11):41-46.

        [6]朱明明,代春倩,朱九揚.任務型教學法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實踐[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12):137-140.

        第2篇: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范文

        關鍵詞:雙師型;高職教育;行業英語;團隊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255(2012)04-0067-03

        一、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現狀

        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相對于普通教育師資,素質構成更為復雜,要求既有扎實的學科理論基礎,又有本專業的實踐經驗,既能勝任一般教學工作,又掌握相關專業工作崗位所需的技能。我國的高職教育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為培養出更多的高等應用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明確提出高等職業院校應注重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強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年)》也要求以“雙師型”教師為重點,加強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加大職業院校教師培養培訓力度;依托相關高等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2]這說明“雙師型”已成為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方向,但在具體方法與途徑上還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仍處于探索階段。

        近年來,國內大多數高職院校大力發展行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一些應用技術類學科,如汽車、機械、電氣、建筑等,而英語學科被認為是基礎理論課,缺乏明確的專業性和技能性,很少有院校對“雙師型”英語教師的建設標準提出明確要求。其實,要培養出一支順應高職教育發展的優秀教學團隊,必須牢牢把握該學科的改革發展方向。

        2009年教育部項目研究組歷時三年,根據新世紀社會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英語能力的需求,制定《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教學要求》指出,作為高職教育的必修課,英語課程必須與時俱進,認真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方針;教學要求和教學計劃應體現行業性和崗位差異,根據專業不同提出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即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基礎要求;基礎英語與行業英語有機結合,兩個階段的教學內容自然銜接。并且,《教學要求》也明確提出各校要制定教師發展規劃,與行業、企業合作打造“雙師型”教學團隊。[3]

        這說明高職教育中基礎英語和行業英語的接軌改革勢在必行。高職普通英語教師應順應形勢,抓住機遇積極轉型,使自己不僅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能進行基礎英語教學,而且具備某一專業方向的行業英語知識。

        二、浙江省高職院校英語“雙師型”

        教學團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目前浙江省共有40余所高職院校,其開設的英語相關課程種類繁多,包括公共英語(屬基礎英語)和各種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屬行業英語),多達30余種。課題組抽取了其中五所院校(三所公辦院校,兩所民辦院校)調研走訪,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內容涵蓋了師資隊伍結構、教師來源、“雙師”認證、收入對比、培訓機會、看法和建議等,并對其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英語“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

        通過調研發現,院校采取的措施對“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參加問卷調查的89位專職英語教師中,有12位在近三年獲得了學院的“雙師”素質認證,使英語師資隊伍“雙師型 ”比例得以大幅提升。但也應看到,參與調查的英語教師具“雙師”素質的僅占全體總數的42%,遠低于教育部規定的高職高專院校“雙師型”教師要達到專業教師總數的80%。

        經分析認為,英語“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師資來源單一,超過70%的教師都是從師范院校或普通高校英語專業畢業直接進入高職院校任教的,雖然學歷層次不斷提高,但普遍缺乏實踐環節;二是英語教師授課任務較為繁重,難以抽調教師外出培訓和掛職鍛煉;三是與理工科相比,社會和企業能提供給英語教師的實踐崗位相對缺乏,許多教師的企業掛職鍛煉是通過個人關系實現的;四是英語學科所特有,由于多個院校對于基礎課教師的“雙師”比例并沒有具體要求,不計入80%這一標準范圍內,致使眾多被劃入基礎部或公共英語教研室的教師沒參加過任何職業培訓,在接受問卷調查的此類教師中具“雙師”素質的屈指可數。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缺乏質量保障

        從調查結果看,37位教師具有雙師證,約占總數的42%,但在回答問題“你能勝任企事業單位相關專業的一線工作嗎”僅9位教師持肯定態度,僅約占總數的10%,說明部分教師雖獲“雙師”資格認證,但真正的行業實踐能力薄弱。

        究其原因,應有以下幾點:一是各高職院校對“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標準不一,個別院校成立歷史較短,亟待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只要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訓半年,或參加相關職業培訓成績合格,即認定為“雙師”,并沒有真正大幅地提高教師的實踐應用能力;二是相當比例的英語教師是通過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被認定為“雙師”的,但也只停留在理論階段,并沒有一線工作經驗,難以面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三是雖有少量英語教師是從企業調入,具有外貿公司等從業經驗,但已時間久遠,需要回爐重溫一線工作。

        (三)“雙師型”教師未發揮應有的作用

        “雙師型”教學團隊是高職院校特色辦學的核心力量, 在貫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應當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問卷調查中回答問題“貴校的‘雙師型’教師與非‘雙師型’教師相比,在知識與能力上(A.強很多B.略強C.差不多D.不清楚)”時,6%的人選A,33%的人選B,49%的人選C,12%的人選D。這個回答一方面進一步說明了教師們對“雙師型”教師所具備的能力與素質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也說明“雙師型”教師至今還未做出令人矚目的成績以獲得認可。

        在調查中也發現,“雙師型”和非“雙師型”英語教師在授課安排上并沒有明顯的區分,兩類教師常同授一門課,一些實踐實訓課程由于校內實訓基地的限制,使“雙師型”教師難有用武之地。

        盡管對現狀不甚滿意,但大多數教師對“雙師型”教師的發展前景看好,在未取得“雙師”資格的英語教師中,有超過80%表示會朝這個方向努力。這說明絕大多數教師已認識到轉型的重要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還需要長期的規劃與努力。

        (四)“雙師型”教師的評聘制度亟待完善

        首先,高職院校應逐步建立起規范的“雙師型”教師上崗資格制度并嚴格貫徹實施。雖然教育部在〔2004〕16號文件《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中對“雙師”素質教師作了四點界定,但同時提出對“雙師”素質教師的認定放權給學校[4],這就使各院校的評聘標準不一、寬嚴不一,應當借召開全省乃至全國高職高專會議之際制定更為細致規范的執行標準,為打造高水平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學團隊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加大經費投入,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激勵制度。在調查問卷中回答問題“在福利待遇方面,貴校的‘雙師型’教師與非‘雙師型’教師相比(A.好很多B.略好C.差不多D.不清楚)”時,8%的人選A,29%的人選B,37%的人選C,26%的人選D。這說明到目前為止是否“雙師型”教師在待遇上并沒有明顯的區分,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參與實踐的積極性,而要培養并留住“雙師型”骨干教師,必然要與高投入和高待遇聯系在一起。再次,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的管理,構建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在調研中發現,各高職院校在期末都會對專任教師進行考評,有些院校所有教師沿用同一考評標準,也有院校根據教師職稱制定有差異的考核指標,但都沒有針對“雙師型”教師的特別條款。課題組認為在提高“雙師型”教師待遇的同時,也應加強績效考核力度,激勵其發揮職業教育中堅力量的作用。

        三、完善“雙師型”團隊建設的意見與建議

        (一)建立以社會為本位,多渠道、個性化的高職英語教師職后培訓體系

        一些發達國家規定,職教教師在任教之前必須接受正規的職前教育。但我國由于高職教育發展歷史短暫,一直缺乏專門的高職教師培養機構,針對這種情況,建立健全職后培訓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職后教育的重點應在實踐環節,以提高教師的實踐應用能力為目的,并體現專業特點。而目前高職英語教師職后教育仍以參加培訓班和考證為主,這種渠道單一、非個性化的培訓模式未能體現職業教師職后培訓強化應用的本質要求。

        (二)淡化理論課教師和實踐課教師以及公共英語教師和專業英語教師的界限

        根據《教學要求》,高職英語課程的設置應分為基礎英語+行業英語兩個階段,行業英語教學滲透教學全過程。因此,行業英語教學是基礎英語教學的延伸,是架設在基礎英語和專業領域英語實際應用之間的橋梁。且近年來,行業英語的地位日益突出,課時量也逐年增加,如授課英語教師不熟悉學生專業的職業性及崗位要求,就很難實現英語與實踐崗位的結合,尤其在教授理工科類的行業英語時容易產生挫敗感。因此,高職英語教師應找準定位,積極參加行業實踐,各高職院校也應打破固有的認識,鼓勵基礎課教師也向“雙師型”教師發展,培養一批能同時教授理論課和實踐課的骨干教師。

        (三)開展產學研活動,不斷提高英語教師的“雙師”素養

        高職英語教師需注重提升英語應用能力,也要研究高職英語教學規律,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通過與公司、企業的合作,研制和開發適合英語專業實訓所需的仿真教學資源, 使學生通過模擬實訓課,提高專業技能,為其今后勝任崗位工作奠定基礎。在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學能力和實踐教學指導能力的同時,也使“雙師型”教師真正成為推動高職英語教學與改革發展的核心力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

        [2]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2-10-10]. http:///jrzg/2010- 07/29/con-tent-1667143.htm.

        第3篇: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范文

        伴隨著經濟發展,英語人才,日漸受到重視。在新課改的推進下,高職院校側重培育擁有應用特性的新人才。因此,變更教學體系,創設細化的學科模塊,依循就業導向,辨析真實情形下的市場需求,從而設定就業目標,這樣培育出來的英語人才更能吻合市場[1]。

        關鍵詞:

        就業導向;模塊化;高職英語;教學體系;

        一、引言

        最近幾年的高職院校教學提升了原有的認知水準,注重英語學科。在學科體系內,英語被看成重要的學科,不可忽視。然而很長時間以來,由于多重的約束和舊式流程的授課方式的沿用使其成效不明顯。面臨畢業時,學生表現出來的英語水準仍舊偏低,不能完成日常工作的交流。因此,為提高教學必須要改進舊式體系,著力優化學科教學模式。在模塊化架構下,新式體系可被分成基礎分支、職業性分支、實用特性分支。側重增加學生學習興趣,與就業導向指引之下的新體系緊密銜接,利用多重的教學模塊,從而創新現有的教學程序。

        二、解析學科特性

        高職英語被歸類為普通英語,面對著非英語范疇的學生,培育其基礎技能。作為公共學科,高職英語依循了根本的實用目標,凸顯語言技能應用,側重基礎語言、真實場景之內的口語交際。英語學科涵蓋著簡單翻譯、日常活動流程內的交際及簡單的書面交流。開設高職英語,為學生后續的深入認知打下了根基[2]。與之相對,專門英語擬定了專業用途。依托這類教學,初始的認知升高為新的應用,確保順暢過渡。它擺脫了單一的認知傳遞,設定實踐為主導。在專業交流之中,增添了學科特有的認知水準。高職設定出來的英語授課可被雙重的教學模塊,含有公共英語和專業類英語。受到若干影響,有些院校只擬定了公共類的這一科目。在求職指引之下,英語授課涵蓋著整個院校,被當成公共課。畢業時,學生要歷經測試,但外資類的企業、一些用人單位都側重查驗真實的英語水準和交際水準。唯有擁有了更為優良的表述水準、善用面試技巧,才可在求職之中凸顯獨特優勢,協助順利就業。

        三、舊式的教學弊病

        從現有狀態看,高職英語仍含有多樣的弊病教學,模式不夠優良。沿襲以往設定出來的授課流程,沒能顯出獨有的高職特性。詳細而言,舊式路徑的授課弊病含有如下:第一,教材仍偏單一,缺失綜合內涵,沒能顯出根本的運用價值。高職教學仍采納偏單一的、舊式教材,授課內容偏單調,沒能緊密銜接著實踐,忽視新式技能。沿用舊式教材,背離了本源的認知目標[3]。第二,沒有顧及現有的認知水準。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沒有穩固的英語基礎,英語水準偏差。要化解這類疑難,就應變更擬定的認知流程、認知途徑等。側重英語基礎的掌握,設定側重環節,規避泛化的講解傾向。增添更為厚重的認知興趣,側重實用價值,注重口語訓練,不可忽視基礎。第三,授課與后續從業彼此脫離,脫節傾向偏重。篩選教材時,并沒接納就業特有的新導向,仍單純側重了細分出來的知識點。缺失口語交際,面試表現出來的口語水準并不優良,缺乏實際操作能力。[4]

        四、新導向之下的多重模塊

        高職英語應能凸顯職業特性,體現教育優勢。在校時,鞏固學科基礎、拓展現有的實用范疇,培養學生興趣,優化認知體系,提供更為適宜的學科知識。在就業導向之下,模塊化架構內的高職英語創設了如下的新體系:

        第一,從高職院校看,學生擁有的根基仍偏弱,缺失基礎認知。依照現有需要,側重提高應用能力的水準,掌握可用詞匯。初始入學時,應能識別1000個B級這樣的詞匯、1600個A級單詞。對比這一指標,多數學生仍沒能擁有這樣的水準。畢業時,學生應擁有雙重的畢業證,增添求職籌碼。這樣的指引下,這些基礎應當夠用,然后學著去靈活表述、靈活運用英語。這樣一邊學習基礎,一邊識記給出來的詞匯,搭配后續的練習,以使日常的認知及實際運用,緊密鏈接起來。公共英語教學中,篩選較為簡易的、有著趣味特性的認知模塊,側重去精細演練,注重必備詞匯、語法以及表述,鞏固認知的根基。在這種基礎上,提升讀寫及關聯的聽說水準,培育學生英語表述技能,為后續的就業增添保障,便于深化探析。

        第二,高職架構內的專業英語側重設定好的某一用途,歸屬專門英語。選取詞匯時、篩選文段時,尤為側重體系內的某一專業。專業英語融匯了電子商務、機械以及金融、物流類的英語。授課時要緊密聯系學生本身的專業,為增添職業技能,擬定專業架構下的培育目標。提升專業水準,要依循實用的指引,創設真實情形下的交際環境。在工作環境內,用更為精準的口語進行表達。結合工作崗位特點,考慮崗位特性,基于平日的工作,依循設定好的任務導向著手來重設教學。使學生順利獲取新知、運用現有知識。唯有如此,才可激發認知的興趣,并增加認知的熱情。

        第三,對比其他模塊,職業英語凸顯了最強的專業傾向。這種英語含有:商務類的英語、金融專業關聯的英語。高職學生真正進到職場,將會用到這樣的職業類英語。掌握這類英語,便于后續時段的直接就業,密切關系崗位。對比日常英語,職業英語側重去構建更為適宜的交際框架,提升運用水平。學生也先了解了變化著的職場氛圍。授課體系架構內,這一模塊被劃歸為核心部分,是必備的模塊。強調可用性,創設真實氛圍以便緊密關聯著日常,涉及日常口語。這一模塊涵蓋著本源的企業文化、求職類的技巧、職場范疇的溝通[5]。擬定明晰的未來規劃,就業指引之下的溝通技巧應被設定成重點。模擬真實場景,側重去創設氛圍。日常的認知流程要添加實踐,在常規練習之中接納新知。模塊形式含有:談判以及演講、真實場景之下的面試、接待外來客戶、參觀某一場合。創設虛擬氛圍,模擬可得全方位情形下的新式訓練。

        第四,拓展模塊含有篩選的選修類授課,例如文學史、電影之中的英語、跨文化的交際。此外,雅思口語也被涵蓋在內。借助拓展模塊,延展了原有的學科的視野,并培育學生知識上的綜合運用。借助于英語這些選修課,為學生搭設彼此互通的新橋梁。了解新的知識、體悟世界文化。這樣的情形下,拓展模塊協助師生去體會領悟文化、拓展英語視野,從本源著手提升了素養。應被注重的是:這一模塊可融匯于如上的多重模塊。

        五、緊密銜接多重的分支

        第一,銜接多重模塊,這樣創設出來的新體系才擁有完備的特性。高職英語模塊彼此相互補充,同時也彼此依賴,側重落實設定好的這些模塊,理順機構、供應優良師資、增添實訓類的新場所,慎重篩選教材,確保搭設順暢的銜接橋梁。設定某一期限,召開院內范疇的定期研討,探析后續規劃。基礎英語應被整合于更高水準的職業類英語,有序拓展現有的學科范疇,以協助順暢的知識銜接。依托模塊體系,提升了已供應的師資水準,師資應被整體提升。傳授英語的新型教師應具有更為精深的認知,拓展知識的視野[6],能拓展現存視野,并延展至具有專業特性的新英語、職業類英語的教學。因此,雙師型這樣的新人才應被篩選進來,依照院校內實情,選出最為適宜的英語學科教材,篩選精品教材,妥善調配資源,借助于多媒體來創設必要的情境,引發學生專門英語的學習,并提升學生語言應用能力。

        第二,鞏固已有基礎,就要明確英語學科潛在的認知線索。注重培育基礎的掌握,協助學生去梳理這一線索,明晰學科邏輯。剛剛入學時,要讓學生識別這樣的邏輯,鞏固現有的認知。不應忽視的是:新生擁有多樣的來源差別,來自不同地域的他們擁有的英語水準也并不等同。唯有經過梳理,才可進到繼續的教學之中。要從根本抓起,識別必備的詞匯、語法及大綱擬定的句型,鞏固并予以整理。在這種根基上,適當予以延展,以便獲取更廣泛的新知。梳理英語基礎,既要側重去訓練,又要確認最佳的認知心態。學生應當明確:若要學好英語,先要真正去熱愛這一學科。培育濃厚的認知熱情才能更為主動,學著自主地去摸索并化解學習中的疑難[7]。

        第三,學生進入高職院校,是為獲取更為可用的求職類知識和技能,當未來進入職場時,也可準確的去調用儲備著的知識。若只是泛泛講解,并沒能凸顯英語獨有的生活性,就很難顯出后續求職之中的指引作用。面對新式職場,教師要協助學生親手去設定總規劃,累積實用技能。英語課堂之內,不應畏縮不前,而應大膽予以表述。通過模擬真實態勢下的職場氛圍,設定多樣的情景以此供應學生去化解,并得以鍛煉。采納多元化模式,創設實踐室,預留課內時段的交際時間,增設多彩活動內容,創造愉悅及輕松的氛圍。這種訓練之中,也不可缺少根本的指引。例如:就職時的演講、參觀并且介紹[8]。尊重域外習慣,在不斷交際之中快速去累積經驗。

        第四,鍛煉職場技能,應能借助于實踐來深化演練,構建專業模式。在英語教學之中,日常授課應密切關聯著實習實踐,要增添職業性,擬定培育目標,注重真實情形的多樣崗位。開發職業技能,發掘學生潛在的能力。供應必備的實訓時機,即便面對著真實職場,學生也能借助于英語來順暢交流,溝通彼此情感。突破固有的架構,新穎模塊要顯出更為完整的特性,符合職業要求。唯有增添實訓、注重職場演練,才能擺脫偏單調的日常課堂,真正走入實踐。對于此,高職院校應能聯系一些相應的涉外類企業、外貿類的單位,把它設定成演練必備的基地。創設實訓環境,在真實氛圍之下真正去運用口語。平常授課教學、真實演練可彼此穿行,模擬某一場景,進行練習,通過指引行為導向,使學生體會應用英語特有的價值,增加學習興趣。也可鼓勵學生自主去篩選實習單位,進行真正的演練。

        六、結束語

        高職院校擬定的英語授課要擁有實用的優勢,培育實用型人才。依循就業導向,顯出高職特有的實用特性,為社會供應更為優良的、技能類的新人才。提升職業水準,緊密融匯現有的師資、篩選的教材、機構以及培訓[9]。考慮現有的院校教學情形,借助優良資源,在新氛圍下激發學生興趣。唯有如此,才能增設細化的模塊,營造更好的氛圍,從而取得教學上的成效。

        參考文獻:

        [1]董紅.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1(04):146-147.

        [2]鄧海燕.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模塊化課程體系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1(05):161-162+168.

        [3]吳巧紅.以就業為導向改革高職公共英語教學[J].繼續教育研究,2011(09):155-157.

        [4]姜峰.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模塊化教學改革探索[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02):118-120.

        [5]高瑩瑩.試論以就業為導向的模塊化的高職英語教學體系[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9):56.

        [6]史鴻雁.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模塊化高職英語教學體系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05):44.

        [7]孔艷君.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課程體系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5(07):48-50.

        [8]彭卉,李昌.芻議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教學體系[J].亞太教育,2015(32):192.

        第4篇: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范文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8-0032-02

        [Abstrac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present English teaching in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s.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tactics against them.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reforming the present teaching materials, chang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improving teachers’ abilities, upgrading the hardwares, creating ideal language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so on.

        [Key words]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sEnglish teachingTactics

        作為一線的英語教師,十幾年來筆者一直從事高職學生的英語教學和畢業生求職面試英語的輔導工作,通過與國內外用人單位的交流及對實習后回校學生的調查,筆者感到我國高職英語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學質量遠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形勢發展和學生就業的需要。

        一、我國職業技術學院英語教學的現狀

        由于高校不斷擴招,各大專院校的學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專科院校及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生源,出現了許多新情況。目前我國職業技術學院英語教學的對象主要有兩種:一是普通高中畢業生,經過了正規的高考和錄取,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但整體水平不高。二是從中專、技校、職業高中升入高職高專的學生。這部分學生雖然沒有間斷過英語的學習,但英語基礎比較差,大部分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在教材方面,由于學生生源復雜,知識結構、層次不一,較難找到適合高職學生使用的英語教材。面對這種多層次、水平參差不齊、基礎較差的學生,我們原有的教學方法已完全不能適應,教學內容偏深,且不能滿足未來的職業發展需要,必須改變教學方法和內容。在設備方面,高職高專學校普遍存在語音設備簡陋、落后,資料缺乏等問題。現代化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亟待充實和提高,使其在提高整體英語教學水平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教師方面,我國職業技術學院普遍存在師資不足,師資隊伍不穩定的現狀。在那些開設英語專業的學校,英語教師同時兼任英語專業課程和公共外語的教學工作,任務繁重,很少有時間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很難保證教學質量。下面筆者將對這些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二、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材偏難,教學內容沒有突出專業特色。

        長期以來,為了適應考證(三、四級)的需要,我國大學層次的外語教學普遍適用單一的教學內容,一般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修訂本(College English),高職專業英語教育沒有自己的特色教材。2004年一月由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希望英語》被稱之為高職高專英語精品,現在武漢市高職高專普遍采用這一教材。我在教學過程中卻也感覺問題頗多。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是為當代社會培養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中、高級復合型、應用型和國際型人才。為了滿足社會工作對畢業生外語能力日益提高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高職英語教育應以實用為主、突出應用,既要注意奠定好語言基礎,更要培養涉外語言應用能力。

        2.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

        高職英語教學基本上還處于以應付過級考試為核心的階段,大多數教學仍然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和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使用的主要是詞匯、語法、翻譯教學法,教師普遍缺乏綜合運用多種英語教學法從事教學的能力。在教學中存在重詞匯質量、輕數量,重精讀、輕泛讀,重知識傳授、輕技能訓練,重應試教學、輕素質培養等現象。此外,有很多高職院校是由中專、中技或其它中等院校升格的,升格后投入的資金不足和重視的程度不夠,基礎設施建設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導致教學基礎設施無法滿足新的辦學理念的需求,大多數高職英語教學還是以“教師――黑板――教材――錄音機”為主,外語教學嚴重滯后于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從而影響了英語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3.考核手段過于單一

        目前高職院校衡量學生英語教學質量的手段依然是書面的考試,卷面成績就是學生水平的惟一檢驗標準。這種考核標準有它的優點,如評分標準簡潔易掌握、費時費力少、前后比較效應性強等,但這種形式不能對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靈活運用能力、實踐交際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恰如其分的測試并獲取合乎實際能力的相關指標。這種考核手段往往導致學生的英語學習基本上仍是以重復做題和死記硬背為主。

        4.師資力量亟待增強

        師資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院校的社會影響力和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水平,是高等職業教育順利發展的保證,近幾年來,雖然職業院校加大了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師資力量不斷增強,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就外語師資而言,部分教師缺乏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這勢必會影響到職業英語教學活動深入開展和學生的就業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教師的進修學習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他們整天受制于教學第一線,沒有充足的時間去自學,沒有精力去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研究新的教學理念,學習新的教學模式所需的技能,因此部分院校英語教師科研工作很難推進,這極大地阻礙了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的進程。

        5.沒有創設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語言的學習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在一定語言使用區域中、在一定的語境下,人們通過口語或書面語相互交際而經常使用這種語言,那么這種語言就容易被人們所掌握。在現實中我們也常常見到,我們的學生在南方實習一年,他們就能講粵語;學生到以英語為官方語言之一的阿聯酋實習兩年,有些學生就可以做翻譯了。可見一個人處于哪種語言、文化環境中,他掌握這種語言的可能性就大、速度就快、效果就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目前高職院校,不注意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除了在英語課堂上有些英語氣氛外,其他時間全部是漢語環境。由于缺乏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加上高職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英語學習的興趣不高,所以高職英語學習效果始終差強人意。

        6.普遍缺乏對高職學生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由于高職學生生源復雜,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他們的學習習慣,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課外,大部分學生都欠缺能夠持之以恒的學習英語的動力。很少有高職學校意識到加強對學生學習習慣的管理對他們的學習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這方面可以向普通中學借鑒。以我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來看,教學常規管理到位――按時起床上早自習(晨讀),不經常曠課,上課時集中精力聽課,晚自習復習,完成作業――這樣的班級更容易形成你爭我趕的學習氛圍,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學生因而在英語等科目的學習上更容易出成績。相反,教學常規管理不到位――學生經常遲到、早退,經常曠課,在外兼職,幾乎不上晚自習,作業被動應付――這樣的班級就很難形成學習氛圍,學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知識的學習缺乏連貫性,于是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學了。很少有學生能出淤泥而不染,堅持到最后。由此可見,教學管理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改進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對策

        1.以教材改革為核心,教學內容應突出專業特色。

        我國職業技術學院的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側重于有關專業技術的需要,加強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提高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應用英語的能力。而傳統的高職英語教材偏重于英文課文的閱讀理解和課后的大量習題練習。因此應從以下幾方面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和改革:一是加強教材建設,各職業院校聯合一線工作人員組織編寫適合本專業的旅游、外貿、商務等英語教材;二是加強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三是加強英語應用文寫作、聽說會話、閱讀翻譯、專業實踐等方面英語的教學,尤其要加強聽力和口語教學。

        2.既要強調教育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創新,又要兼顧學生基礎。

        在教學手段上,要大力提倡教師運用現代科技條件,一是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整合豐富的多媒體外語學習資源,提供傳統語言視聽教室無法達到的功能,實現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多媒體課件教學、示范教學,提供英語虛擬環境、作品影像以及背景資料,形成因材施教、師生互動、動態學習、群組交流等教學特色,使課堂教學更具有形象性、現場感和生活化,大力拓展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英語文化沙龍,英語演講、辯論、小品演出、情景對話,現場模擬等都可以采納。但要注意學生語言基礎的加強,從簡入難,逐步推進,因為對于進入職業學院的學生而言,他們中大多數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如果教師在上課時過多地重視手段而忽視應有的語言基礎,可能一開始學生會因為新鮮,產生一定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很難持久,只有當學生能基本聽得懂,說得出,寫得對,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樂趣的時候,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才會持久下去。

        3.運用多元化考核標準

        在成績考核上應注重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運用英語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能力的考評。考試內容要全面,應重視對學生全面語言技能的考核,避免將單一的成績作為測量學生綜合能力的尺度。考試形式可以包括考試與考察、口試與筆試、開卷與閉卷、獨立完成與分組完成、考場完成與考場外完成等多種方式;可以嘗試對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五大技能進行單項分級考核,使學生真正具備英語素養,能夠運用英語去了解世界、認識世界、進行涉外交流和社會實踐。

        4.不斷提高高職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專業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賀賢土在日前舉行的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二周年專業改革成果展示會上提出,教師隊伍是高職持續發展的關鍵。要培養學生,教師隊伍必須要有比較寬的思路,這樣才能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在高職教育中,課程設置應積極適應市場,不再單一地以學科體系來劃分,這就要求高職教師的知識結構應是動態發展的,應不斷學習、捕獲學科前沿理論信息,并能創造性地概括加工、處理信息,建構淵博、寬廣、綜合、新穎的知識體系。高職英語教師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在專業英語方面的能力,才能適應職業英語教學活動的需要。

        5.努力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語言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化的過程,必須不斷使用才能鞏固下來。僅靠課堂學習英語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英語教學環境的構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利用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實驗室等英語電教手段,積極構建英語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改善課堂英語教學環境氛圍。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聘請英語外教;二是學校要積極構建校園英語學習環境,如增加英文報刊圖書藏書;開辟外語學習園地,常設英語角;定期開展英語教師和外籍教師的講座和報告,開展英語文化沙龍活動,定期舉辦一些英語演講、辯論、小品演出、論文比賽等活動;組建各種英語興趣團體開展各種英語實踐活動和專題活動,組織觀看英美原版電影、電視、錄像等;利用校內廣播定時播放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節目;三是加強英語的實踐練習,如結合專業設置,與涉外企事業單位或者國外企業建立英語實踐基地,結合教學需要和實習工作,進行英語實踐活動。通過以上方法努力營造學生學習英語的良好語言環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實踐能力。

        6.端正校風,激發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學好英語只有興趣和熱情是不夠的,學生應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和明確的學習目的,才能有更大的持久的學習動力。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作為傳遞信息載體之一的英語在國際交往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學生深刻體會到無論升學、就業、工作、生活都離不開英語,他們的學習目標明確了,從內心深處就會產生英語學習的欲望和責任感。

        高職學校還應該意識到加強對學生學習習慣的管理對他們的學習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強化教學管理,注重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建設。良好校風、班風可以使學生產生凝聚力和積極向上的動力,在你爭我趕的學習氛圍中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樣的大環境中,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可以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學方法[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第5篇: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范文

        一、高職英語教育的特征

        由于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型專門人才,高職英語的課程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高職英語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高等英語教育,旨在訓練其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所需要的語言交際能力和應對各種涉外局面的語言應用能力,高職英語強調語言的實用性,與學習者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有密切的相關性,現代教育技術有著天然聯系,更注重學習者個性化展示和教學過程的交互性,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實踐性和實用性特征。

        二、高職英語和普通大學英語的區別

        1.高職英語具有濃厚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色彩,或者確切地說,具有技術英語、職業英語之特色,而普通大學英語則強調學生的語言基礎訓練,扎實的基本功訓練,以及語言的文化性、學術性,頗具學術英語(Academic English)傾向,即使是在語言共核方面,兩者的處理方法也不盡相同。

        2.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高職英語以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將要面臨的涉外業務英語活動為核心,并以此來確定教學內容和目標。以必需、夠用為度,體現一定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在教學內容方面緊密圍繞交際和實用,設法創造實現交際和實用這一目標的條件。

        3.高職英語“加強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普通高等教育旨在培養學術型、工程型人才,與之相適應。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

        兩者的區別也顯而易見:首先,高職英語突出了口頭交際能力,即聽說能力的培養,而大學英語重在閱讀能力的訓練;高職英語強調實用業務英語能力以及在涉外交際活動中的英語使用能力,突出語言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大學英語則強調學生語言基礎知識的培養,強調學生語言文化素養的養成。

        三、高職英語教育發展對策

        1.重視語言學習規律,正確處理聽、說、讀、寫、譯5個技能的關系,確保各項語言能力的均衡發展。要特別注重加強聽、說技能的培養。偏重讀、譯能力,而忽視語言表達能力,不但不符合高職英語教育實際,且有悖于語言教學規律,也不適應學習者素質教育的要求。就教學重點而言,追求高職教育的素質教育,聽、說、讀、寫、譯全面發展,不但強調書面英語能力,也強調口頭語言能力,不但注重學習的語言輸入(receptive)訓練,也注重其語言產出(productive)能力。

        2.適當降低英語閱讀能力的要求,加強聽、說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技術性人才職業崗位特點,以及改革開放對涉外業務交際能力的需求。具體而言,在適當降低“學術”閱讀要求的同時,加強實用閱讀的培養與訓練,即加強應用性文獻的閱讀和套寫訓練,使學與用更緊密有機地結合,具體實現培養實際應用英語能力的目標。

        3.要強調語言技能的訓練,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學以致用,學一點,會一點,用一點,走出為打基礎而打基礎的誤區,實施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努力實現語言的交際功能。因為處在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會遇到的英語交流機會大多是一些口頭交際和簡單的書面交流,而非長篇的學術成就的閱讀。

        第6篇: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范文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育;人文精神;缺失;影響

        人文精神即以人為基本核心對象對人類生存價值及意義的關懷,高度重視人的道德、理想、信念、品格等,是對自身存在的意義、價值、人格、理想的追求。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新時代的學生要具備積極的人生態度、高尚的人格及努力拼搏的精神。高職英語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然而部分高職院校淡化了人文教育意識,忽略了人文性物質,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

        1“人文精神”缺失對高職英語教育的影響

        1.1影響學生知識結構和價值取向

        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受功利性影響導致人文教育受到很大影響,院校人文教育氣氛淡化,以致許多英語專業學生沒有深入了解歷史、文學等學科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有關經典文學學生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引導,使英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存有空隙,如高職院校英語專業學生沒有深入了解國內外經典著作,不了解國內外地理、人文、文化習俗等,閱讀沒有系統的規劃,種種因素造成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封閉并影響其知識面的寬闊度。英語教學的研究條件、師資配備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較為豐富,然而學生較易受語言功能及語言技術等影響,出現“拜金主義”價值觀,主要表現為不重視人文教育類課程,沒有將學習重點放在和畢業、就業有關的課程,尤其在西方思想的熏陶下輕視做人,注重做事,重個人及輕團隊合作等不良影響。

        1.2影響學生思維方式和交流能力

        在高職院校中很多英語專業學生因沒有經人文知識系統學習而不能受人文知識感化,英語專業學生在思維和理解能力發展的瓶頸即不系統的知識結構,一旦深入學習環境時就表現出基礎不扎實。主要表現為對豐富的人文背景知識的英語材料難以滲透理解,英語語言文學的研究能力較為薄弱,不能比較中西語言文化特征,更無法全面概括相關問題。由于高職院校對人文教育的欠缺導致該教育體系沒有處于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實踐機會相對較少,如在翻譯英文時受到漢語表達能力的制約,表達英語時無法產生感染力,因沒有實際交流經驗而導致交流不暢。

        2“人文精神”在高職英語教育中的必要性

        首先高職英語語言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工具;語言是人和人重要的交流工具,更是豐富的人文知識載體。它可以充分顯出人類的靈魂,人們獲取廣博人文知識的基礎就來源于深厚的語言功底。高職英語教學涵蓋了豐富的人文思想,人文自然也是知識的傳播工具之一。由此可見,高職英語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體,所以十分有必要將人文教育融入高職英語教學中。其次英語課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高職英語程度的開設范圍在高職教育中涉及各種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高職院校的全部專業,所開設課時也相對較多。其課程內容涵蓋豐富的人文精神、西方人文精神及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人文教育效果。第三英語教學是人文教育的關鍵環節;理論與實踐是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從理論角度分析,教師應有機地將科學文化理論和人文教育的理論相結合,進而把人文教育和科學文化相融合。從實踐角度來說,教師在指導學生時應以人文教育理論知識為基礎,以此實現正確的管制和鞭策學生行為,促使學生的行為適應社會需求并起到積極作用。

        3在高職英語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措施

        3.1建立生本英語課堂

        人文素質是自我內化反思的過程,其中需要將所學的人文知識結合個人社會實踐思考個人素質。但當前我國高校學生都缺少社會實踐經驗,對于高職院校英語課程來說,應通過模塊教學設計提高學生語言技能、人文內涵的課程體系,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上述體系需要不同模塊組成,如人文素質、基礎知識、人文素質拓展、聽說訓練等。在開設英語課程時可結合學生未來所需的職業能力,通過校外企業實訓、課堂基本語言技能訓練、人文素質訓練及職業模仿等多方面培養模式。同時開展職業英語聽說訓練、口語交際、人文素質講座、職業英語閱讀與寫作及文獻檢索等實踐性課程。這些課程能讓學生具備較好的人文素養和職業能力,還能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使學生主動適應當下社會競爭。除此之外,還可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從形式上改變教學環境及培養學生人文素質。高職英語教育課堂在開展教學時應結合當下廣泛應用的多媒體渠道,組織學生在適合教學的單元運用個人示范、聲音及色彩等方式進行授課,同時可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相互討論,一方面可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重要是營造愉快的英語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內在精神受到跨文化交流的沖擊。

        3.2合理應用英語教材中的人文信息

        高職英語教材中能從多方面反映英國人文精神,可以說涵蓋著大量的人文信息。教師在教學中應對這些人文信息充分利用,借助其熏陶學生。例如在高職英語某套教材中,該套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十分重視在內容中滲透人文觀念,某單元內容以主人公的個人回憶錄為講述文本,全面闡述了該主人公學生時期所遭遇的困境及面臨的挫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讓學生運用學習過的英語詞匯描述該主人公背后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同時設立討論小組讓學生明白課文所傳達的意義,再偉大的人在成功的道路上也必然有曲折,然而只要目標堅定、努力進取、百折不饒及踏實進步就能獲取掌聲和鮮花。學生在積累文化背景和人文信息過程中就能掌握語言知識背后所涵蓋的文化及文化精神。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重視人文精神的傳遞,能同時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

        3.3建立凸顯“人文精神”的考評機制及提高教師人文素養

        目前高職院校的考評機制多數缺乏對教師、學生的人文關懷,如對學生的考評呈現“分數化”“應試化”特點,而對教師的考評則呈現“程序化”“功利化”等特點。首先為學生制定形成性考評機制。學生在校學習情況由個人素質、卷面成績、學習態度、職業精神等多個方面組成,學校和教師考量學生是否進步的依據都參考學生在社會化和精神層面是否得到提升,類似于學習成績,目的在于讓學生在競爭環境下鍛煉出積極向上和獨立自強的學習態度,從而信心百倍的面對社會挑戰。其次教師是教育功能的執行者和教學過程地完成者,衡量教師工作能力和質量可從“定量”和“定性”兩方面進行考核。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對教師教學考核時都參考“定量”要求,沒有考核教師的教學是否對學生有精神影響力、教學創新能力及教師人文素質等多方面要素考量。因此高職院校可將價值引導、情感激勵、認知建構等方面內容作為綜合考查教師機制當中。除此之外,高職院校應要求英語教師加強自身人文素養,在英語課堂中有效應用人文信息營造愉快的教學環境,有利于提高自身人文素質。教師還應對我國歷史、藝術、文學有一定的積累,便于在日常英語教師中能熟練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開闊學生學習視野,提高學生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通過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和了解肯定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學生和人生挫折。

        4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英語教育中如果缺失“人文精神”則會嚴重影響該門課程,除了不利于學生對英語教材中的專業英語知識掌握,更不利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所以高職英語教育要求教師不單單集中于提高學生語言知識技能,要避免教學工具化傾向,注重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文精神,對其職業素養、綜合素質的提升都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薛燕 單位:河南教育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曹青.從高職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談人文素質教育[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10):16-17.

        [2]陳文,沈劍“.人文精神”缺失對高職英語教育的影響[J].教師教育學報,2013,11(8):146-148.

        [3]張麗超,李嬋.高職英語教學中實施人文精神教育的現狀調查[J].城市地理,2015(12).

        [4]孟源源“.人文精神”缺失對高職英語教育的影響[J].電子制作,2015(2).

        第7篇: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范文

        隨著我國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一門通識類素質教育課程,高職高專英語在培養技術,管理,生產,和服務領域方面的應用型人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和傳統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不同,高職英語突出語言基礎,培養日常語言交際的能力。然而一直以來,高職英語采用的都是聽說讀寫一體的綜合性教程,這種以精讀為主的教學方式往往使學生缺乏英語學習的興趣,化學習的主動為被動。

        為此,我校從2008年開始就進行了一系列的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學生從進校開始就自主選擇分層級的班級進行英語課程的學習,根據不同層次課程的要求,開設多梯度的多媒體英語課程,用人機互動的方式培養學生聽說能力,到2011年開始大學英語軟件和課本互為補充,培養聽說讀寫的綜合應用能力,成效顯著。2000年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倡語言基礎和應用能力并重,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具備業務英語的交流能力。這一點是簡單的基礎英語所不能滿足的,因此深化基礎英語改革就必須引入以能力教育為目標的具有高職特色的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課程。因此,第三階段的教學改革也提上議程。

        一、理論依據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簡稱CBE,其核心是從職業需求出發,確定能力目標,上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曾經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一股熱潮,改變了我國傳統的學科人才培養方式。和以往的知識本位教育,由教師傳授學術知識不同,能力本位教育目的在于調研社會中具體職業崗位所需的各種能力,并且以此制定相關教學計劃和教學任務,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評估機制,目的是讓學生具備理論和實踐兩者兼有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概念,即人的綜合職業能力,涵蓋了知識,態度,經驗,反饋”。(吳迪 2013).  一直以來,普通英語教學(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簡稱EGP, 一直注重詞匯,語法和篇章的教學,以語言知識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以課文傳授為主要教學手段,這種方式在中小學階段是很有成效的。然而,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英語教學中,這樣的一套教材的EGP教育還是有所欠缺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規定“根據高職高專培養的總體目標,必須以畢業生在未來的實際工作中將會面臨的涉外業務英語活動為核心,并以此來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簡稱ESP開始于上世紀60年代初期,Hutchison & Waters (1987)把ESP定義為“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外語教學方法,滿足學習者在特殊方面應用語言的需要”。當傳統的語言學家還在致力于描述語言的特點,一些先驅的語言學家開始關注在真實交流中語言的使用。他們指出“一個偉大的發現是口語和書面語使用的方式是不同的”Hutchison & Waters (1987)”,也就是說,一旦英語使用的環境不同,意義就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因此在語言學習中,如果語言在不同的場合使用,語言教學就得滿足特定環境下學習者的需要。每種ESP課程的設置都是滿足特殊的情境,如法律用語,工程英語,而且學習者是“通過學習學科內容才學習專業語言,其教學方法是以專業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方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陸偉成 2010)。這是專業內容實際上就是特定場合所用到的專業術語或者合同信函之類文字材料。由于高職學生英語水平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滿足社會需求,只有在高職大學英語常規EGP教學后,才可以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和專業方向開展相關的高職ESP課程。這種ESP課程應該是聽說為主,讀寫為輔。

        二、現實意義

        相對于學習語言知識的EGP課程,ESP課程培養的是學生在某一工作領域的一個英語交流能力,是滿足他們的交際需要,提高的是語用能力,是學生進入職場的最后準備。ESP課程不僅要分析語言的本身,包括詞匯語法語篇,而且還要設計與目標相關的學習情境,設計教學任務作為載體,目的是通過該學科的內容學習語言。

        所以對于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的高職學生來說,一個學期的EGP課程是基礎,能在一學期里積累相關的詞匯和語法,而ESP作為一門學科教學,是其上層建筑,針對的是中級和高級的級別的學生,ESP是EGP的延伸,如果學生缺少基礎英語的素養,無法應付ESP的課程。同時ESP和通用英語之間有共性,也有特殊性。Jordan根據學習的情景把ESP分為兩類,職業英語(EOP)和學術英語(EAP)。高職英語屬于職業英語的范疇,是以就業和職業生涯提升為目的的語言學習。因為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從事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高職學生學習的是崗位需要的英語,例如文科類的學生可以學習酒店英語,旅游英語,會展英語,工科類的學生可以學習電子英語,工程英語等等。這樣類型的課程很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很多年,但是教學情況卻很不樂觀,很多都是一個老師捧著書本照本宣科,一章一章教下來,而很多的工程英語課就變成了翻譯課,上課就是一段段的說明書翻譯下來,老師和學生的興趣全無。學生對英語和專業課都失去了興趣。

        三、問題對策

        那么真正有效的ESP課程是怎么樣的呢?

        首先,我們要確定參與者的角色。和傳統的普通英語課堂不同,ESP教師不是課程的主導者,是課堂活動進行中的協調者,學生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生應該對本專業的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并且有志于從事該學科相關的涉外工作。ESP是個多學科的活動,有效組織ESP的課堂呢是成功的關鍵。誰能承擔起這個任務呢?普通英語教師還是專業教師?倉促上馬的普通英語教師雖然富有語言教學經驗卻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和企業從業經驗,而專業教師專業知識豐富,卻語言功底不足,不能扮演好語言教師。因此合格的ESP教師應該是兼而有之,既具備良好的業務能力(扎實的語言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又有不斷學習創新的自我意識。為此,學校應該為這些教師提供培訓進修的機會和提供普通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之間合作設計課程的良好氛圍,這樣ESP課程的教師才能應付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和對學生的評估。

        其次在ESP的課程設計方面,在能力本位下的高職英語課程,培養的是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語言學家Cummins(1979)提出假說他認為進行成功的職場語言交流能力有兩部分組成:“基本的人際交流能力(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和認知學術語言能力(Cognitive and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前者是口語交流能力后者是語言認知能力。所以ESP課程的教學內容只能是特定學科,特定職業或者是特定活動,只能是量身定做,由于各個專業的細小差別,可能一個專業就牽扯到多門EOP課程。比如涉外旅游專業的學生,可以開設酒店英語,旅游英語,會展英語等等。ESP教學“應突出語言實踐,圍繞語言交互活動為中心來開展,獲得以英語為媒介進行某專業學科交流交際的能力”(王朝輝 廖國強 2010)。ESP教學強調的是真實性原則,真實的教學內容,真實的學習情境,真實的課堂素材。ESP課程不同于EGP,它的課程設計就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例如旅游專業是高職院校常見的專業,該課程開設的ESP課程是EOP而不是EAP,學生畢業后從事的是涉外導游或者酒店服務工作,閱讀和口語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所以課程設計之初就要對英語在旅行社和酒店使用情況進行調研,分析出這一行業中所需要的語言能力,設計具有代表性情境的任務或者項目,如安排住宿,景點講解,旅游咨詢等等,這種接近真實語言使用的任務能滿足學生踏入職場的口語需要,而且在學習專業詞匯和語篇的同時鍛煉了語言的能力。與此同時,機電模具類專業的學生,他們的ESP課程的設置更加側重于于學術英語(EAP)方面,這類專業學生要具備的語言能力是看懂產品和機械的英語說明書,撰寫合同信函等一類簡單的應用文。而目前市場上的這類工科專業英語教程內容都是大章節的模具概論,模具材料簡介,普通機械加工之類的科學文獻,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翻譯能力,而忽視了語言的聽說方面。因此,在這類專業的ESP課程中,可以加大語言的輸入,并且可以設計具體的具有代表性的任務或項目同時穿插專業詞匯學習,可以設計接待外賓參觀模具工廠,模具產品介紹會,擬定產品合同之類和真實語言環境比較接近的能力訓練項目。

        此外,在ESP的教材方面,教材的內容要滿足這個崗位日常交流的需要,既要考慮專業的特點,又要突出職業的特色。考慮到高職學生英語的程度不高,教材的編寫要難度適中,內容豐富基本覆蓋該專業的基本專業術語和詞匯,對難度較大的英語原文進行改寫,此外教改還應該配套有大量的影音素材或者教師設計短小精悍的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教材的開發應該要鼓勵校企合作,從企業中獲得該行業所需語言能力的第一手資料。

        第8篇: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范文

        【關鍵詞】課程銜接設置;現狀分析;對策

        建設中高職教育銜接的課程體系,是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主要內涵之一,是當前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中、高職銜接是關系到職業教育,以至整個教育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而課程銜接是中、高職銜接的核心。馬建富、沙啟仁等研究者提出“中等職教與高等職教是四大要素的銜接,分別是培養目標的銜接、專業設置的銜接、人才素質結構的銜接、課程體系的銜接。”而招生考試制度的銜接是中、高職銜接的突破口,培養目標銜接是前提條件、,專業設置銜接是基礎,課程體系銜接是落腳點與核心。

        筆者結合自己學校與蘇州市職業大學聯合辦學的“3+3”會計專業班級進行調研,發現文化課程銜接設置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會計專業中、高職文化課程銜接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課程標準和內容重復、斷檔

        目前,江蘇省乃至全國還沒有中、高職貫通的課程標準體系,國家和各地都沒有對中、高職課程內容進行分類,制定統一的教學單元,更沒有制定統一的分類課程標準。因此,中、高職院校均是各自制定自己的教學內容,設置各自的課程范圍和課程標準,溝通較少,造成中、高職課程標準雷同,課程內容重復,有些高職學校的專業課程名稱與中職學校的完全一樣。在教學中,經常出現高職院校為了學生某方面能力水平的提高,不得不補充中職教學的內容。同時,中、高職教學內容相互涵蓋,相互重復,有時甚至出現斷檔。

        (二)難度嚴重脫節

        高職院校的基礎課一般都開設大學英語、經濟數學等文化基礎課,盡管中職院校也開設相應的文化基礎課,但受于學生能力層次水平、課程的難度、教學的要求等客觀因素,同時中職學校“重技能、輕文化”,削弱了必要的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即使開設了一些文化課程,設計時文化的教學要求難度比較淺,很難與高職院校的課程要求相匹配。這就造成了中職學生在轉段進入高職后,學習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等課程適應不了高職的教學要求,每每期末考試不及格人數較多。因此,很多高職院校在中職學生入校不久之后不得不組織文化基礎課考試,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分班補習,嚴重地造成了高職文化課的教學進度的滯后。

        (三)教材的選用缺乏銜接

        高職院校的基礎課選用的教材往往是國編教材,教材的內容,體系、難度都比較成熟,中職院校的文化基礎課的教材往往是省編教材,難度較淺。最主要的是兩者沒有相應的銜接,出現部分章節內容的重復。

        (四)課程結構因循陳規

        課程結構包括課程體系結構以及單一課程的內部結構兩種。課程體系結構是指課程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比例及其相互關系。比如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或必修課、選修課比例及其構成等。而當下的中高職課程依然是按照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三段式的學科化模式建構課程體系,這樣的課程結構違背職業教育的規律,只能培養出“理論不著天、技能不落地”的“半吊子”人才。再從單一課程的結構看,其組織和結構形式,還是按知識體系結構教材、實施教學,先概念、后原理、再應用的老套路,完全與職業教育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的課程目標相背離。

        二、會計專業中、高職文化課程銜接所遵循的原則

        中、高職兩者皆培養技術性人才,中職會計專業以培養技能型會計人才為目的,高職會計專業以培養應用型技術會計人員為目的,兩者在知識結構體系、技能結構體系各有側重點。在中、高職文化課程銜接中,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能力本位原則

        不管是中職教育還是高職教育,都必須以“能力本位”為基礎,以會計職業或相關專業鏈(群)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情感為目標的課程形態組合,以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全面的職業知識,扎實的職業技能為目標。

        (二)梯級縱深原則

        文化課課程體系要充分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基本知識素養以及職業技能形成的過程,從易到難。兩個層次應溝通,科學地劃分教學范圍,盡量避免兩者的重復,整體考慮。課程體系設置中還應滿足共性個性同步發展的需要,為學生今后的發展鋪就“立交橋”。

        三、會計專業中、高職文化課程銜接的對策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 2006]16號)中明確提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建設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從建設、完善現代職教體系出發,通過中、高職課程有效銜接,為中、高職畢業生發展提供通道。

        建設會計專業中、高職文化課程銜接體系,只有通過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材料、職業資格證書等的銜接,才能真正地實現中、高職人才培養的實質性銜接。

        (一)課程和教學內容的銜接

        1.課程體系銜接

        根據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要求,系統構建課程體系,課程設置由淺入深:中職課程重基礎,強應用,讓學生初步建立職業概念;而高職課程重實踐,強創新。中職公共基礎模塊課程以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為指導,教學大綱以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等七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的通知》為依據,制定統一的文化基礎課程標準。高職公共基礎模塊課程的設置應與中職課程相銜接,使學生達到專科學歷的文化知識水平,為學習專業知識、形成職業技能和接受繼續教育打好基礎。如中職英語側重于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后續的英語奠定基礎,而高職英語側重于專業英語、繼續學習和工作打好基礎,參加全國普通高校英語應用能力A級考試取得證書,英語基礎好的同學可參加全國四級或六級考試。學生畢業后在各行各業領域中擔任會計主管或出納崗位,由于地域經濟的發展,許多是外資企業和進口設備,需要一定的英語基礎。

        2.課程內容銜接

        中高職共同協作,合理制定相互銜接的文化基礎課課程標準,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順序和實施路線,中職階段注重學生基礎素質教育;高職階段注重學生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全面培養,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如,中職英語教學的內容側重于各個話題的語音練習,側重于學生的基礎英語知識能力的培養,重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而高職英語側重于專業英語的教學。

        3.教學材料銜接

        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為基礎,系統開發中高職教材的一體化,構建數字化專業教學資源。編寫分類明確的中高職課程教材,是實現中高職課程銜接的重要環節。

        第一,中高職的教材編寫應依據國家統籌協調制定的統一分類的、具有對接屬性的課程標準編寫。從源頭上把握編寫尺度,厘定內容要求,編出的教材定位明確,區分度高,避免內容上的交叉、重復、混亂。

        第二,中高職教材編寫要打破學科化的編寫體例,按照項目化或模塊化的體例編寫。以項目或模塊的難易程度來編排其先后順序,以項目或模塊為邏輯紐帶,重組或鏈接完成項目所需要的“必需、夠用”的理論點、知識點,有效地避免內容重復,使教材更加凝練、緊湊、精粹。在銜接上,區分項目或模塊的難易、大小、高低、簡繁等,將相對容易的、簡單的、低端的、量小的項目編入中職教材,而將難度大的、綜合性強的、復雜程度高的項目編入高職教材,這樣既有區分,又相互銜接。

        第三,要重視教材運用的整合創新。“剔除艱深的,摒棄無用的,歸并重復的,刪減多余的,更新過時的,整合相近的,增補先進的,壓縮煩瑣的,提煉關鍵的,保留核心的”,盡量將課程學習重復虛耗的“無用功”降到最低。

        第四,要高度重視并啟動示范教材遴選工作。市場機制下的整合創編教材是開放的、競爭的、百花齊放的,編創的教材也必然有高下、優劣的差異,這就需要由政府主導,啟動示范教材遴選工作。將真正銜接配套的、優質上乘的教材遴選出來,推薦使用,這樣才能避免教材使用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混亂狀況,真正起到促進中高職課程銜接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4.職業資格證書銜接

        構建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實現職業技能全面銜接。職業資格證書融入中高職培養方案,明確中職階段獲得初級職業資格證書,高職階段獲得中高級職業資格證書。

        (二)教學模式的銜接

        圍繞職業教育中突出操作性、實踐性的特色,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推行項目教學、團隊學習等教學模式,培育具有行業特色和企業元素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品質。

        (三)評價模式的銜接

        建立行業企業、學校、用人單位等多方參與的評價制度,逐步引入社會中介組織參與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

        (四)建立學分制和彈性選課制

        兼顧各類學習者的需求,設計中高職一體化的學分認可體系和“學分銀行”。

        中、高職銜接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統籌統劃。把中、高職文化課課程體系銜接起來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職業教育之間的屏障,建立科學合理的職業教育體系,降低教育資源的消耗,提高各層次職業教育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搭建好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立交橋”。

        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3~2014年度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立項課題《中高職課程銜接案例研究――以江蘇省吳中中等專業學校為例》,課題編號:2013119。

        參考文獻:

        [1]魯昕.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2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2012-3.

        [2]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Z].2010.

        [3]王紅梅.試析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中、高職課程的銜接[J].職業教育研究,2012,(1):146-147.

        [4]黃建,朱明德。園林園藝中高職課程結構銜接對策[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1,(3):31-36.

        第9篇: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范文

        【關鍵詞】通識教育,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

        通識教育的概念自19世紀在美國出現,其研究與討論越來越為業內學者所熱衷。目前,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不斷從多方面多角度對其做出解釋,使其內涵不斷得以豐富,更加適應現代的教育理論。通識教育旨在聯系于高等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全面發展的素質與能力。通識教育不僅僅是一種大學的教育改革理念,也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教育發展的模式。

        1.通識教育的內涵

        通識教育沒有一個統一而規范性的定義,學界對通識教育的內涵一般是從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作為基本的個人的品質訓練、情感陶冶與作為公民的責任感和素質四個維度展開的。李曼麗認為:從目的的角度來看,通識教育做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的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從內容的角度來看,通識教育進行的是非功利性的基礎知識普及和深入,是生活技能和人生態度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教育。[1]因此,通識教育模式培養下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學有專長,而且在其它各方面都能全面協調地發展,具備獨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成為對社會發展有責任、有助益的人。

        2.通識教育與公共英語的關系

        公共英語是高等院校全部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未來擇業或者進一步求學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公共英語又稱作大學英語,是指為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英語課程。如同國外的一些高等院校,通識教育類課程由基本知識技能類課程和非專業知識類課程組成,其中外語課程在基本知識技能類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國,公共英語教學是大學通識教育的組成部分。

        按照教學要求,公共英語課程的培養目標包含知識、技能、文化和交際,即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并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最終目標。此教學目標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這與通識教育培養模式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因此必須結合通識教育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知識基礎,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注重培養其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可持續學習和發展的能力;注重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個人素養和職業素養,使其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全面型高素質人才。

        3.目前高職院校英語公共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其地位不高,不受重視,課程體系設計不科學,學生學習態度不認真,以混學分為目的。

        多數的高職類院校為了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在人財力上偏重于工科專業的建設,投入巨資購買實驗實訓設備,新建新型實驗實訓場所,引進高等工科人才,忽視了對人文文化底蘊和人文氛圍的培養,形成了重理輕文的局面。通識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文理工交融”已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大勢所在。高職院校加強理工科建設的同時,也應該保持人文學科的優勢,及時開展通識教育,凸顯學校特色,培養具有較高職業素養和文化素養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目前的公共英語在課程設置上不合理。公共英語課程一般在大一、大二修完,課程的組織形式大都是大班上課,課時安排也受到歧視,課程設置主要以讀寫為主,聽說為輔。這使得英語課程的實踐結果是,學生的詞匯與語法有所提高,但對于交際能力,獨立思維能力依然沒有根本的改善。這些都不符合通識教育的基本要求。

        高職高專學生不同于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中的本科生,本身學習基礎薄弱,學習情緒化,功利性較強。作為非專業課程的公共英語并不受重視,甚至有這樣的錯誤認識,公共英語不過是“老師隨便講講,學生隨便聽聽,千萬不要認真,大家拿個學分。”因此改變學生對公共英語課程認識的偏見,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將他們的自發興趣和愛好引導為他們人文素質的整體提高是高職通識教育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4.通識教育背景下高職公共英語改革

        4.1 通識教育背景下教學目標的改革。

        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曾提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發展人的理智,大學的真正使命是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并隨之帶來社會的和諧發展。他強調人文課程應該為訓練智力服務。而語言就具有人文性,它是一種文化代碼,學習一門語言就意味著學習它所構建的一整套文化視界,獲得一種新的對世界的看法。作為通識教育核心的外語教育,其培養目的更重要的是人文知識的傳承與人文素養的提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既要擔負起語言教學的任務,又要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并在教學中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和創新觀念,培養學生獲取,選擇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4.2 完善課程設置。

        通識課程設置的原則為:一是基礎性和補救性,二是廣博性和多元性,三是進階性和統整性。大三、大四照樣應該有通識科目,此時就比大一、大二的通識科目顯出進階性和統整性。[2]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講,公共英語是其未來專業教育的語言基礎和文化基礎,公共英語的教育要寬廣,深入和堅實。在課程設置方面要多樣化和全面化,體現在公共英語方面,就要包含對英語國家經典文化,道德思維和歷史,文學藝術的了解和學習。

        公共英語課程設置,可以考慮在公共英語分級教學的基礎上,從文理專業角度出發,分別設置不同的英語相關的課程,讓非英語專業的不同專業的學生來選擇學習,課時的安排可以使每兩周一次,規定學生在第四學期英語學習結束前,從而豐富學生的英語方面的基本知識,開闊學生視野,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

        4.3 通識教育背景下教學方法的改革。

        客觀上講,大學英語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每周十幾甚至二十幾節課,同時要面對不同院系不同基礎水平的七八十名學生,大班上課和小班的教學效果不可相提并論,因此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對學生注重英語思維的培養,擴大學生視野,利用英語自主學習中心和網絡資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方面,可以借助通識教育的教學方式,除傳統的課堂講授之外,還有小組討論,研習發表和獨立研究。小組討論適合大班授課,研習發表的方式就是事先把任務內容分配給各個小組,課后搜集材料,形成自己的觀點,課堂上各組代表當眾講解。獨立研究,一般是以研究報告的形式進行,更適合結合專業課教學。大學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水平,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4.4 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興趣。

        要使學生明白英語的學習沒有捷徑,是一個日積月累,穩扎穩打的過程。英語學習的目的不僅在于了解世界,開闊視野,更在于中西對比,融會貫通,在此基礎上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用英語進行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培養,從而使之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的人才。

        高職學生對人文文化和社會知識有很強的需求,教師更多的應該是正確的引導。他們愛看電影、小說、愛聽音樂、喜歡跳舞、熱衷網絡,這些都是開展通識教育的課堂,也可以作為提高學生文學藝術素養的基礎。把學生的一些業余活動和英語教學活動進行互動,將他們的自發興趣和愛好引導為他們人文素質的整體提高。通過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他們的創造性,促進知識的整合。

        5.總結

        外語教學具有兩大功能:工具功能和整體培養功能。外語教學的工具性是人所共知的,而其具有的整體培養功能會真正促進英語教學和通識教育的有機整合。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教學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通識教育理念的引導下,走出一條既符合學院院情、又獨具特色的高職教育之路,培養出真正具有高能力和高素質的創新性職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在线观看中文字二区 | 日韩亚洲欧美一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彩视频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 亚洲精选视频一区动态图 | 亚洲国产精品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