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修復效益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注重園區規劃建設
棗莊市山亭區思源家庭農場成立于2014年9月,2016年被評為市級家庭農場,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家庭式適度規模經營,總體規模約70畝,實現多種作物有機統一,分區域管理,主要包括餐飲區、采摘區、蔬菜區、糧食區、養殖區等。其中,供游客休憩就餐的農家樂占地面積2畝;供采摘的果園有40余畝,主要有桃樹、梨樹、核桃、山楂、蘋果、石榴等;種植的蔬菜主要為馬鈴薯、辣椒、番茄等,面積約5畝;秋季種植的糧食作物為黑小麥和綠小麥,總面積有16畝;夏季種植的作物有谷子、玉米、黑花生、黑豆,總面積為16畝;養殖的家禽為散養的蘆花雞,肉質細嫩,口感好,具有藥膳作用和保健功效,年養殖約700只,母雞260只,日產蛋120枚。另外,養殖蚯蚓快速分解雞糞,生產蚯蚓糞有機肥,以滿足園區作物對營養物質的需求;種植桑樹、藤三七、金銀花等,實現家禽養殖的綠色健康。園區采用企業管理制度,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等,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消費者提供休閑、觀光、體驗等服務,以實現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做好病蟲草害綠色防控
1.雜草防除
雜草防除是對農田、林地生態系統雜草進行人工適度控制的行為,一般情況下,主要應對手段是人工拔除、耙除或機械清除等,防止草籽傳入系統內,誘發田間雜草萌芽。對于果樹雜草防除,根據雜草的生長規律,一般小型雜草不用防除和干預,實現雜草和果樹的和諧共生,以草養地,降低土壤溫度,改善田間小氣候;當雜草過大時,可用割草機直接收割。對于蔬菜和糧油田塊的雜草,一般用手直接拔掉,或用鋤頭進行除草,可食用雜草直接作為農家樂野餐食用。
2.蟲害防治
對于果樹蟲害的防治,尤其是蚜蟲,不用化學藥劑防治,可采用以蟲治蟲方法,讓果園瓢蟲去捕食蚜蟲,形成生態良性循環;同時,利用蚜蟲的趨光性,可在園區內每畝懸掛黃板10張進行引誘捕殺。此外,也可以借助降雨或噴水等物理因素的影響,降低果園蚜蟲危害基數。在園區內每10畝安裝殺蟲燈1臺,捕殺害蟲直接給家禽食用,以提升家禽的營養價值。對于蔬菜地下害蟲,采用蔬采與糧食作物輪作,減輕土壤害蟲危害.避免施用農藥污染。
3.病害防治
通過增施土雜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作物抗病能力。
三、施入蚯蚓糞有機肥
畜禽糞便放置一段時間之后,就可以用來鋪設蚯蚓床,蚯蚓床澆水后放入蚓種,根據需要可續加糞便,一般3個月就可以采收蚯蚓,出售或者作飼料;1年左右,可以放一些新料飼喂蚯蚓,采收大部分蚯蚓后剩下的就是蚯蚓糞。蚯蚓糞作為果樹、蔬菜、糧食、油料等作物的優質有機肥源,具有顆粒均勻、干凈衛生、無異味、吸水、保水、透氣性強等優點,是有機肥和生物肥在蚯蚓體內自然結合的產物,一般含有機質32.4%、氮2.15%、磷1.76%、鉀0.27%及18種氨基酸,能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具有保苗、壯苗、抗病蟲害、抑制土傳病害等優勢,可明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肥力和解決土壤板結問題,具有益菌生態肥功能,能提供多種微量元素,具有誘發作物免疫功能、促進根細胞分裂生長天然激素,如吲哚乙酸、赤霉酸等。在園藝作物上使用蚯蚓糞,可防治軟腐病、立枯病、縮根病、線蟲病等多種病害。園區通過施入蚯蚓糞有機肥,土壤生態環境得到修復改善,作物的口感品質獲得提升。
四、做好家禽疾病綠色防治
主要是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家禽主要疾病的預防工作。根據雞的生長發育規律,及時做好雞瘟、氣囊炎、雞白痢、禽霍亂等疾病預防工作,促進家禽健壯生長,提高成活率。二是做好球蟲病的防治工作。球蟲病是家禽養殖過程中對家禽腸道有損害的寄生蟲病,可導致家禽肉和蛋生產出現嚴重損失。寄生蟲在小腸內成倍增殖導致組織損傷,降低采食量和飼料中養分的吸收率,家禽會出現脫水和血液損失。球蟲病以預防為主,雞球蟲病常用藥物為磺胺氯吡嗪鈉,30天以下雛雞使用磺胺氯吡嗪鈉可溶性粉混飲或混飼,混飲每升水加可溶性粉1克,混飼每1000千克飼料混藥2000克,連用3天,休藥期4天。三是采用中醫理念進行中后期防治。在家禽養殖過程中,一般700只成年雞每天用馬鈴薯或南瓜20千克+魚下水20千克+玉米25千克作為飼料。同時,采用中藥飼料進行預防,每個月1次,連續4天飼喂中藥飼料。其主要做法是,把馬鈴薯5千克、魚內臟5千克、山楂干750克、鮮藤三七2千克、金銀花秧2千克、桑葉干750克或鮮桑葉2千克放在一起熬制1小時,然后給家禽飼喂。給家禽飼喂中藥飼料,能起到較好的保健防病效果,比如山楂干能提高家禽的消化功能,藤三七能預防呼吸道疾病,桑葉能起到很好的消炎效果。
五、創新園區銷售模式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優質、健康的生活理念愈發重視,恰好家庭式小型生態循環農業園區能滿足這一需求。家庭式田園生活能讓人們得到放松和享受,比如進行田園采摘,農業休閑體驗,游玩后在當地農家樂品嘗散養蘆花雞、野菜、雞蛋等。園區既可通過采摘、餐飲等服務的方式直接銷售,又可利用微信、淘寶等電商平臺進行銷售,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把園區生產的新鮮農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
六、效益分析
家庭式小型生態循環農業園區模式具有可復制性,易于推廣和傳播,主要效益體現在三個方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具體分析如下。
1.經濟效益分析
占地約70畝的家庭式小型生態農業園區,包括種植、養殖、采摘、餐飲在內,年總收入約40萬元,扣除原料、管理、勞動力、水費、電費、租金等成本(25萬元),年總經濟效益約15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2.社會效益分析
園區可以直接解決5~6個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其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小型生態農業園區的建設推廣,為農業提供生態發展模式,創新農業發展理念,帶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尤其是農業觀摩、農業培訓、旅游、餐飲等產業的發展,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
3.生態效益分析
關鍵詞 黑豚;養殖現狀;效益分析;發展對策;湖南安鄉
中圖分類號 S865.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254-02
Discussion on a New Mode of Using Low Yield Dry-land in Hunan Province:Take Chinese Black Dolphin Breeding at Anxi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HE Yun-Long ZHENG Xiao-biao XU Wei
(Anxiang Agriculture Bureau in Hunan Province,Anxiang Hunan 4156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black dolphin breeding mode(a new combination mode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presented in Anxiang County in recent years),the status of black dolphin breeding in Anxiang County was elaborated,the benefits were analyzed from ecological benefit,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an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ower-middle dry land value in Anxiang County,improving the rural environment,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Key words black dolphin;breeding status;benefit analysi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Anxiang Hunan
豚鼠又名荷蘭豬、荷蘭鼠、彩豚、天竺鼠,全黑的又叫黑豚,豚鼠是一種草食性動物,它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屬于低脂肪、低膽固醇的肉類,具有濃厚的野味特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17種氨基酸和鈣、磷、鐵等多種微量元素,并含有豐富的黑色素及抗癌元素鋅和硒。微量元素鐵的含量是甲魚的3倍,是分娩婦女和手術后的最佳滋補品[1]。黑豚生命力強,疾病少,成活率高。飼養很簡單,池養、箱養、籠養、散養都可以。食物以各種野草、蔬菜、樹葉、秸稈等青粗飼料為主。黑豚性成熟早,出生后60 d就可配種繁殖,年產4~5胎,胎產仔3~5只,1只母豚年可循環繁殖30~50只。仔豚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正常情況下,經過2~3個月的精心飼養,就可長到0.5 kg以上,達到商品規格。黑豚的養殖與綜合開發已被全國農業新技術產品傳播網專家委員會評審為中國農用新產品重點推薦項目[2]。
1 安鄉縣黑豚養殖現狀
安鄉縣地處長江中下游,屬于中亞熱帶巷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良好的光熱水質資源,一直以來是一個農業大縣。安鄉縣擁有旱地2萬hm2,其中棉花種植面積最高時將近1/2,但是隨著我國南方棉花取消收購保護價之后,棉花價格大幅下降,棉田收益普遍下降,棉區農民種棉積極性下降,因此改變傳統農業模式成為農民的必然選擇,農牧結合的高效農業模式之一――中華黑豚養殖業開始在安鄉縣出現并發展起來。
1.1 養殖模式
黑豚的養殖模式多種多樣,目前安鄉縣的養殖模式主要有籠養、池養和立體式養殖3種,其中規模最大的是發酵墊料池養,這種養殖方式不僅飼喂簡單方便,還能有效減少打掃衛生的麻煩,而且有利于保暖和吸濕,利于黑豚生長,減少病害的發生[3];其次是籠養,籠養具有便于飼養管理、有效控制病情的優點,但是也存在幼豚容易卡腳受傷、冬季保暖困難的問題[4]。
1.2 養殖規模
黑豚養殖在安鄉縣的歷史很短,從2011年引進養殖至今不過5年的時間,養殖規模并不大,但是發展較快,現在已經成立了2個養殖合作社,擁有養殖專業戶20余戶,其中規模較大的擁有種母豚500只以上的養殖戶5戶,每年能夠提供商品豚鼠2萬余只。
1.3 牧草種植方式
黑豚又名百草豚貍,是一種節糧小型食草動物[5],主糧是各種雜草,若規模養殖,種植高產牧草是必須選擇。安鄉縣黑豚養殖種植的牧草多為皇竹草、黑麥草、玉米草和蘇丹草,這些草均需種植在地勢較高的旱地,需要較多的有機肥,而黑豚糞便便是很好的有機肥,黑豚產糞量大,養分含量高,黑豚養殖戶均以黑豚糞便為主輔以化學氮肥的施肥方式種植牧草,這樣不僅牧草產量和質量好,還能有效培肥土壤。
1.4 利用方式
黑豚的利用方式主要有3種:實驗用、食用和寵物用,安鄉縣黑豚的利用方式主要為食用,其次為寵物,暫無實驗用黑豚。食用也主要是直接供貨給酒店、餐館或送貨給販賣商,而暫無產品深加工,因此安鄉縣黑豚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拓展。
2 黑豚養殖效益分析
黑豚養殖是一項技術成熟、效益較高、勞動力需求較少、無污染的高效生態養殖模式,具有較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2.1 經濟效益分析
黑豚養殖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如表1所示,一般養殖戶養殖120只種豚,需種植1 333.4 m2牧草,其總投入為18 600元(人工不計),年產出商品豚1 500只,種苗750只,總產值75 000元,年純收入56 400元。
與安鄉縣旱地傳統種植業(棉花-油菜)、傳統養殖業(草魚)相比,黑豚養殖效益顯著性提高。一般,一對夫婦可管理200~300只種豚的黑豚養殖規模而不雇用人工,同樣的人工可以管理約0.67 hm2的棉花,或者1.33 hm2的魚塘。如表2所示,與種植棉花-油菜相比,一對夫婦1年養殖黑豚可增加純收入103 000元,增幅達746.4%;與養殖草魚相比,可增加純收入44 800元,增幅為62.2%。
近年來,隨著安鄉縣黑豚養殖產業的發展,不僅黑豚養殖戶的收益明顯增加,也帶動了安鄉縣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安鄉縣的飲食行業。隨著黑豚菜系逐步被大家接受認可,以黑豚作為特色菜的餐館和農莊應運而生,并且備受青睞。
2.2 生態效益分析
野生動物由于其營養價值高,又較為稀少,而被人們追捧,從而造成野生動物的過度捕殺,生態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黑豚是我國明令準養的野生動物之一,其肉質鮮美、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較高[6-8],是純天然綠色食品,發展黑豚養殖既能夠滿足人們對美味佳肴的需求,又能有效保護野生動物,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深遠的生態效益。按照安鄉縣現有的黑豚養殖規模來算,年商品豚提供量2萬余只,相當于1萬余只野兔、5萬余只野生鳥類、8萬余條野生蛇類,其生態保護作用不可小覷。
另外,黑豚的產糞量特別大,養分含量高,是用來肥田(土)的優秀有機肥。以一個養殖戶存欄500只豚鼠計算,每個月將產生約1 t豚糞,這些豚糞回田(土)將能夠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改善土壤生態微環境,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其生態修復作用巨大。
2.3 社會效益分析
黑豚養殖作為一種特種養殖模式,符合安鄉縣發展生態農業、創建“一鄉一品”特色農業的契機,養殖黑豚能夠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辛福感,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
3 發展對策
黑豚養殖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型特種養殖行業,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在發展安鄉縣特色、生態農業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安鄉縣農業轉型發展、農村生態建設、農民持續增收做出了一定貢獻。總結、推廣安鄉模式,可以為湖南中低產旱地提供新的有效的生態種養結合模式,使之真正成為改善農業、美麗農村、富裕農民的特色產業。
3.1 加強政府引導,集中規劃
雖然中華黑豚養殖技術成熟,湖南全省均適合養殖,但是黑豚養殖需要種植大量牧草,為了不使牧草與糧食作物爭奪耕地,確保糧食安全,應加強政府引導,將大型養殖基地集中安排在崗地、丘陵和山地集中的區域,這樣不僅不與糧爭地,還能有效利用野生牧草資源,提高黑豚養殖效率。
3.2 加強培訓推廣,擴大影響力
中華黑豚是一種天然的藥食同源物種,養殖中華黑豚,在給養殖者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食用者帶來了健康。但是湖南省黑豚養殖歷史較短,大眾對黑豚的營養價值認識不夠,黑豚銷售還存在瓶頸,因此應加強宣傳力度,擴大消費群體,湖南將迎來黑豚養殖業的春天。
3.3 扶植龍頭企業,打造經典品牌
現階段,黑豚養殖行業在全國各地都已經興起,但是都還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在產品深加工方面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龍頭企業和經典品牌,湖南省可以利用這一契機,扶植龍頭企業,進軍豚鼠商品深加工,打造湖南省豚鼠品牌。
4 參考文獻
[1] 張曉佩,李文楊,董曉寧.豚鼠的健康養殖技術[J].中國畜禽種業,2010(10):74-76.
[2] 熊家軍.豚鼠養殖技術[J].農村實用技術與信息,1997(7):26-27.
[3] 季君策.中國黑豚的產品開發與飼養[J].中國畜牧雜志,2002,38(4):63.
[4] 潘紅平,林仁恭.黑豚高效養殖技術一本通[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5] 翁謝川,丁日高,袁本利,等.實驗用豚鼠的生物學特性與飼養管理[J].生物學通報,2007,42(1):13-14.
[6] 潘曉華.食用黑豚養殖與加工利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一、引言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越發重視,環境保護成為近年來膾炙人口的熱門話題。我國以前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現象十分嚴重,這最終將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環境保護的任務已經提上日程。而在環境保護中,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把控監督手段,環境績效審計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本文將從環境績效審計的定義、內容、評價方法方面進行回顧和評述。
二、環境績效審計的定義
對于環境績效審計的定義方面,陳正興等人認為環境績效審計是對目標對象(即被審計單位)的環境經濟活動按一定標準進行檢查,對各方面的有效性、合理性進行評價,并對效果與效率做出相關的表示意見。這種觀點是從對效率和效果方面進行了強調,指出了環境績效審計的針對性目標。史曉燕等人認為,環境績效審計本質上歸屬于審計的一小部分,在研究環境績效審計定義的過程中 ,應緊緊圍繞環境審計的核心,由獨立的第三方完成證據的收集,進而對政府部門和企業所承擔的責任做出評定。王恩山則從審計控制的方面出發,圍繞審計單位與被審計單位的關系,指出環境績效審計是指由審計單位(包括國家審計機關、內部審計機構和民間審計組織)執行的,對受托環境績效責任承擔者履行其職責的情況進行審查和分析,并對照合理的標準對受托環境績效責任的履行現狀和潛力進行綜合評定,從而提出相關建議,以促進其更全面有效地履行自身的受托環境績效責任、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績效的一種特殊的審計控制。這樣的觀點是“受托責任觀”的一個具體表述,目前對此學術界也有較多認可。綜上,筆者認為,環境績效審計是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以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為原則,按照一定的評價指標,對環境整治有關的項目和工程進行審查和分析,判斷項目和工程是否合法合理,并提出一系列改善性建議,使相關項目與工程的開展更加順利與完善的活動。
三、環境績效審計的內容
對于環境績效審計的內容,陳正興將環境績效審計的內容劃分為六個部分,即對環境決策行為審計、經營計劃和目標審計、被審計單位管理效率審計、內部系統控制審計、資源、資金利用效益審計等六個部分。其中,最直接能夠觀察出的是資源和資金的利用效益,這也是環境績效審計所有效率、效果的綜合體現。萬玻的觀點是,環境績效審計的內容除了經濟性 、效率性和效果性外還應該有環境性,這是對之前理論的一個重要補充。王恩山將環境績效審計的內容分為兩大類,即本質內容和具體內容,并從受托環境責任入手,從政府和企業兩個方面,將環境績效審計的具體內容細分成八項加以闡述,其中將環境法律政策和相關制度的合理性擺在了第一位,故法律與制度的健全對環境績效審計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筆者認為:環境績效審計的內容應當主要包括:對國家法律及制度環境的分析、對被審計單位具體環境政策的執行狀況和預期效果的審計、對相關環境項目及工程效益的審計,以及對整體的環境綜合管理系統的審計。進行績效審計的過程中,要保持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統一,并注意宏觀和微觀相結合,進行綜合評判。
四、環境績效審計的評價方法
環境績效審計作為一種監督和評價被審計單位環境績效狀況的手段,其重點是如何構建一整套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有關環境績效審計方法,目前比較流行、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是環境費用效益分析方法。辛金國闡述了對環境成本效益分析的相關步驟:首先確定分析對象及范圍,再找出與對應項目相關的指標,將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定量分析,最終用貨幣來衡量其影響。王恩山提出,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方法可以包括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恢復和防護費用法、替代工程法、調查評價法等五個方法。湯亞莉等人提出采用環境價值鏈分析法,通過層次法確定權重,并分析指標的灰色關聯度,用γ值的大小來表示環境績效。蔡春、蔡利、朱榮將環境績效審計的評價方法分為財務方法和非財務方法,并在財務方法中著重闡述為沃爾評分法、杜邦分析評分法、財務報表結構指標評價法、經濟附加值評估法和平衡計分卡法,還提出了績效審計評價體系應該包含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權力運行狀況、政策執行效果和制度合理性六個方面。在規范性研究偏多,實證研究偏少的狀況下,劉沙沙通過實例研究提出了模糊數學綜合評價改進模型,提出了二十四個二級評價指標,用加權平均求隸屬等級的方法較合理地解決丟失信息的問題。江媛媛將常用的環境績效分析方法闡述為主成份分析法、模糊聚類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放眼國際上的做法,目前歐盟的外部審計己經開始借用企業內部實行ISO14031標準的成果,這大大提高了環境績效審計的成功率。標準中將環境績效指標分為管理績效指標和操作績效指標,分別從組織管理和作業管理的角度進行評估。在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等國費用效益分析法在被廣泛運用。但因為采用的評價標準有所差異,故存在不同的具體方法。其中通常采用的有經濟凈現值法(ENPV)、經濟內部收益率法(EIRR)和經濟現值指數法(ENPVR)。在以上的各種方法中,筆者認為數據包絡(DEA)分析方法尤其適合作為評價環境績效審計指標,DEA分析方法的應用范圍日益擴展涉及到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其運用數學規劃法比較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使評價結果能夠充分量化,從而對決策單元的效率做出排序和評價。此方法不論是對環境績效審計的規范分析還是實證分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水生蔬菜;治理;水體污染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569X(2010)06-0091-03
1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目前我國大多數水體受到了嚴重污染,其污染主要是由于富營養化、重金屬含量超標及農藥殘留含量超標等。據報道,我國富營養化和超富營養化湖泊占總量的66%和22%[1] 。我國污染水域主要以有機污染為主,90%以上是因水體中N、P過高引起的[2]。
對受到污染的水體進行修復難度大且成本高,我國投入了910億元治理“三江三河”,但成效不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利用植物治理或修復富營養化水體方面的工作已開展多年,治污效果較為明顯,但由于許多水生植物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易產生二次污染以及管理維護難等原因而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集成技術,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直接推廣應用。
大江大河水體的污染是由于其支流的污染物流入后引起的,如果消除了支流的污染物,使其流入大江大河的水是潔凈的,可從源頭上控制大江大河水體的污染。控制支流的污染物必需有農民的參與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而農民也只有在其中取得經濟效益才會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種植水生蔬菜既讓農民受益,又能消除了支流的污染物,是一舉兩得的事。
我國水生蔬菜包括蓮藕、菱白、慈姑、水芹、菱角、荸薺、芡實、蒲菜、莼菜、豆瓣菜、水芋和水蕹菜,共計12個種類,除豆瓣菜起源于歐洲地中海沿岸外,都屬于我國原產,是我國的特色蔬菜[3]。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縣發現的“河姆渡文化遺址” 中發現了蓮、菱、香蒲等水生植物的花粉化石,經測定,距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在古代民間食用蔬菜種類中就有了蓮、莼菜、芋、香蒲、荸薺、香菱等的記載。
科學研究表明,水生蔬菜具有營養豐富、美味可口、美容養顏、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美化環境、排污能力強等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我國水生蔬菜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歷史。據調查統計,我國的水生蔬菜種植面積已超過1000萬畝,產值超過300億元,是世界上水生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的地區。水生蔬菜也是我國出口創匯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之一,需要得到高度重視和更大的發展。
2 利用水生蔬菜治理水體污染的案例分析
(1)文輝等在富營養化水體中,利用人工基質無土栽培水生經濟植物凈化水質。結果表明:在5月~10月間,水蕹菜對TN、TP的去除率分別為81.32 %和71.34%;在11月~3月間,水芹菜對TN、TP的去除率分別為82 .77%和94 .77%。經重金屬檢測分析,水蕹菜和水芹菜莖葉部分的Cu、Cd、Pb和Zn含量均處于可食用范圍內。結合現場試驗結果,輪種上述兩種經濟植物,具有顯著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4]。
(2)王旭明研究表明,水蕹菜對污水中的N、P、COD均有明顯的去除效果,分別87.36%,76.4%,50.6%。水蕹菜生長迅速,產量高,一般在7.5萬kg/hm2左右,經濟效益可觀[5]。
(3)余俊任等以鳳眼蓮、水蕹菜和生菜作為供試植物對經過稀釋后的厭氧發酵水做后續處理,考察3種植物對污水的耐污性及凈化能力。試驗表明:在170~230mg/L梯度下3種植物均表現出了良好的生長能力及高降解率。水蕹菜對污水總磷降解率達91%,對污水氨氮降解率達98%;生菜對污水CODcr降解率達到64%。在400~450mg/L梯度下,鳳眼蓮逐步枯萎直至死亡,而水蕹菜及生菜生長良好,表現出了較強的耐污能力。水蕹菜對污水總磷降解率達95%,對污水氨氮降解率達99%;生菜對污水CODcr降解率達到80%[6]。
(4)王其超研究表明,在低濃度或高濃度的SO2污染環境中,蓮藕的生長發育無影響[7]。
(5)皮宇等研究發現,水芹在10℃左右時對含銀廢水具有良好的凈化效能;水芹對離子態銀的凈化富集能力大于對絡合銀的凈化富集能力[8]。同時探索了冬季低溫凈化水體。
(6)孫湘寧等通過對有明顯污染地區的蓮藕進行多次分析表明,對所測定的六種金屬元素Fe、Mn、Cu、Zn、Pb、Cd,都能被蓮藕吸收和富集,富集的規律是藕節大于節間。在有明顯污染區域,藕節和藕間對Pb的富集分別達到104%、85%,對Cd的富集分別達到460.8%,-23%。蓮藕具有一定的耐污染和抗污染的生理功能,在城郊排污水面,種植蓮藕對環境是有增益效果的。若在有毒金屬Pb、Cd嚴重的水面種植蓮藕,僅能發揮其環境效益,其藕不可食用,應引起注意[9]。
3 污染水體的生態恢復技術
污染水體的生態恢復技術是一種通過水體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群落的綜合作用而去除其中污染物的技術,該技術不需要大量投資,且生態恢復基地建立后,還可適用于其他類似污染水體的治理。因此,該技術受到了社會的歡迎[10]。
污染水體生態工程治理的主要技術類型有――植物修復技術、動物修復技術和微生物修復技術[10]。如能將三種類型有機的結合起來,發揮其綜合環境效益,將達到理想效果。
3.1 生態浮床技術概念
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改善污染水體的水質,同時減少傳統的物理方法、化學方法處理(如底泥疏浚、機械撈藻、化學殺藻等)所帶來的投資大、操作難、產生二次污染等問題,生態浮床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營養化水體的修復研究中[11]。
生態浮床技術是一項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兼顧的實用技術。其內涵是運用無土栽培技術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為載體和基質,采用現代農藝和生態工程措施綜合集成的水面無土栽培種植技術。采用該技術可將原來只能在陸地種植的草本陸生物種種植到自然水域水面,并能取得與陸地種植相仿甚至更高的收獲量與景觀效果。該技術治理水環境與生態修復的原理是:通過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對水體中N、P等植物必需元素的吸收利用,及其根系和浮床基質等對水中懸浮物的吸附作用,富集水體中的有害物質,與此同時,植物根系釋出大量能降解有機物的分泌物,從而加速有機污染物的分解,隨著部分水質指標的改善,尤其是DO的大幅度增加,為好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創造了條件,通過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營養物的進一步分解,使水質得到進一步改善,最終通過收獲植物體的形式,將N、P等營養物質以及吸附積累在植物體內和根系表面的污染物搬離水體,使水體中的污染物大幅度減少,水質得到改善,從而為高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創造生態環境條件,為最終修復水生態系統提供可能。生態浮床技術具有造價低、供試植物和載體材料來源廣,結構組裝方便,剛柔兼備,較好抗風浪能力,載體可移動拼裝等特點[2],提倡推廣應用。 3.2 水生植物濾床技術應用
秦雁芳采用的水生植物濾床是借鑒日本的一項技術,是一種新型無基質型人工濕地系統,主要靠水培植物的根系吸收、吸附過濾及共生生物的降解作用對水質進行凈化,主要用于凈化富營養化自然水體。研究了水生植物濾床系統凈化太湖入湖河水, 結果表明:冬季水芹床、黑麥草床能有效去除TN、TP及高錳酸鹽指數;夏季空心菜床對污染有凈化效果,八月份去除率最高;營養物質濃度對水質凈化效果有很大影響,是造成冬季去除率高于夏季的主要原因。茭白、睡蓮床對污染的凈化效果高于冬夏兩季接茬時空心菜、水芹菜床;夏季對空心菜床系統中生物鏈進行擴展,放養大型底棲動物螺螄、泥鰍,系統污染凈化效果有所提高,其中螺螄床效果最好。對水生植物濾床系統進行經濟效益分析,合計水生植物收益、底泥、植物殘留物堆肥技術制成的成品有機肥及水產品的收入,水生植物濾床的凈效益可觀[12]。
4 利用水生蔬菜治理水體污染的建議
(1)實踐證明,利用水生蔬菜治理水體污染是可行的,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在科學研究、政策和投入上進行扶持。
(2)農民應成為應用水生蔬菜治理水體污染的主體和受益者,只有讓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到這項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事業中去,污染水體的生態恢復才能富有成效。
(3)要科學決策,在了解受污染水體的生物狀況、水質和底質狀況后,選擇適宜在該條件下生長的生物種類,將整個需要治理的污染水體納入區域規劃、發展管理方案中,進行總體設計和考慮,并大力開展生物產品的綜合開發利用[10]。
(4)要對收獲的水生蔬菜進行全面檢測,確保其安全性,對廣大消費者負責。
參考文獻:
[1] Linfeng Li, Yinghao Li, Dilip Kumar Biswas, et al. Potential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treating the eutropHic water: Evidence form Taihu Lake of China[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7:1~8.
[2] 陳荷生,宋祥甫,鄒國燕利用生態浮床技術治理污染水體[J].中國水利,2005(5):50~53.
[3] 江解增,曹碚生.水生蔬菜品種資源及其開發利用[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5(9):21~24.
[4] 由文輝,劉淑媛,錢曉燕.水生經濟植物凈化受污染水體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1):99~102.
[5] 王旭明.水蕹菜在污水凈化系統中的作用[J].農業環境與發展,1997(1):33~34,48.
[6] 余俊任,林 聰,張新平,等.水生植物在豬場廢水凈化中的耐污性研究[J].豬業科學,2006(12):64~66.
[7] 王其超.荷花[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2.
[8] 皮 宇,陳志強,戴全裕,等.水芹菜對含銀廢水的凈化功能[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1(1):14~28.
[9] 孫湘寧,施克儉,袁俊華.蓮藕對金屬污染物的吸收與富集[J].水生生物學報,1987(3):282~283.
[10] 由文輝.污染水體生態恢復的生態工程技術[J].上海建設科技,1999(3):26~27.
[11] 唐靜杰,周 青.生態浮床在富營養化水體修復中的應用[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9(2):24~26.
[12] 秦雁芳.水生植物濾床凈化太湖入湖河水的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6.
Suggestion on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Water by Aquatic Vegetable
He Jianjun1,2,3,4, Chen Xueling1,2,3, Guan Jian1,2,3, Zhou Ming1,2,3, Wang Jun1,2,3, Gao Hong1,2,3,
Shi Defang1,2,3, Hu Zhongli4,5, Zhou Mingquan4,5
(1.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Subcenter of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Wuhan 430064; 2.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Nuclear-Agricultural Technology,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3. National R&D Center for Edible Fungi Processing, Wuhan 430064; 4.Hube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Lotus Root, Wuhan 430072;5.Department of Biology, Wuhan University, 430072)
關鍵詞:尾礦排放;分類;濕尾礦庫環境;效益分析;干排技術
1 引言
根據2012年8月16日對朝陽市建平縣的5家具有代表性的尾礦干排鐵礦企業進行走訪調查,尾礦干排較以往使用濕尾礦庫不僅能帶來一定的環境效益,還可以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
2 鐵礦企業選礦產生的尾礦排放方式的分類
目前,朝陽市鐵礦企業選取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濕尾礦庫,另一種是尾礦干排。傳統的濕尾礦庫是將尾礦泥漿不經任何處理直接通過管道排入尾礦庫內,通過自然沉淀將尾礦庫上層的水循環利用,待尾礦庫達到要求的承受負荷,需要閉庫,然后做水土保持、植被恢復、土地復墾。
尾礦干排是將尾礦漿經多級濃縮后,再經脫水振動篩等脫水設備處理后,形成含水低、易沉淀的干尾礦渣,占利用場地堆存,然后運至固定地點填溝利用。
3 鐵礦企業傳統的濕尾礦庫環境效益分析
3.1 大氣環境影響
傳統的濕尾礦庫,在尾礦庫使用一段時間后,由于尾礦的堆積,將有越來越多的尾礦露于干灘上,因此將會產生揚塵。
3.2 生態環境影響
現鐵礦企業將尾礦漿通過管路直接排入尾礦庫貯存,排放量大、占地面積大,占有原有各種使用類型的土地,改變土地使用性質,造成水土流失、地表植被破壞,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
3.3 水環境影響
尾礦庫溢流水部分外排及滲漏將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產生危害。
3.4 土壤環境影響
重金屬離子等有害成分的滲濾造成的環境污染難以治理,干基尾礦風沙揚塵也污染周邊土地及環境。
3.5 敏感目標影響
尾礦庫的安全隱患極大,如發生垮壩及泥石流,將對周圍居民和環境產生巨大影響。
4 鐵礦企業尾礦干排的優點
(1)降低投資成本。由尾礦庫排放變為堆土場排放,節省了排水斜槽及砌石透水壩,從而節省了投資以及建設周期。
(2)增加安全性。由筑壩式排放改為堆土場排放,庫內無存水,避免了泥石流、潰壩、漫壩、垮壩等事故的發生。
(3)排放方式多樣化,可回填露天采坑進行平整造田,實現環境保護,既可種田又可植樹造林,保護水土流失,變弊為利。
5 鐵礦企業尾礦干排的技術
尾礦干排主要是在選礦工藝末端增加尾礦漿濃縮系統和尾礦漿過濾系統,最終實現尾礦干渣排放,廢水經濃縮和過濾后全部回用于車間生產。該工藝是一項礦業清潔生產技術,是選礦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可以使選礦廢水實現閉路循環,能夠提高廢水循環利用率,節約地下水資源;可以使尾礦漿入庫變干渣入庫,能夠降低尾礦庫潰壩風險;可以使濕尾礦庫變干尾礦庫,有利于尾礦及時處置和利用。目前國內常見的尾礦脫水干排設備工藝有以下幾種。
(1)濃密機+旋流器+帶式過濾機。該工藝設備組合系統可以連續生產,適合于中粗粒級尾礦,常規產品含水率為15%~18%。
(2)濃密機+陶瓷過濾機。適用于中細粒級尾礦和精礦脫水,該工藝設備組合系統可以連續生產,但對粗粒級礦漿的脫水有一定的困難。其優點是脫水后水分較低,含水率可小于10%。缺點是設備投入高,陶瓷濾板易堵塞,特別是對于含細粒級和石英多的物料,清洗工藝復雜,要求嚴格,由于設備投入高的原因,該工藝設備組合系統一般用于精礦脫水。
(3)濃密機+箱式壓濾機或立式壓濾機。該工藝設備組合系統適用于中細粒級物料,在礦漿顆粒~0.037 mm 粒級占95%情況下仍可使用,產品水分15%~25%。但生產能力大些,水分低,常用于精礦脫水。
6 朝陽市鐵礦企業尾礦干排工藝經濟技術分析
朝陽市的鐵礦企業一般采用的尾礦脫水干排設備為濃密機+旋流器+帶式過濾機。下面分析下兩個本次考察中兩個比較典型的尾礦干排鐵礦企業的經濟技術情況。
建平縣鑫盛達礦業有限公司每天生產鐵粉300t,每小時用水量為80m3,污水回用于生產達80%,可節約用水1536t/d,年節約用水資金185萬元,年增加用電費用100萬元,干排的尾礦渣含水在10%~12%之間,尾礦渣中含有P元素,可以改善土壤用于填坑造地。購買整套尾礦脫水干排設備共花費700萬元人民幣,可節約尾礦庫資金1000萬元,企業一次性投入資金可節約300萬元,年運營節約資金85萬元。
建平縣盛德日新礦業有限公司每天生產鐵粉800t,每小時用水量為300m3,污水回用于生產達80%,可節約用水5760t/d,年節約用水資金694萬元,年增加用電費用250萬元,干排的尾礦渣含水10%~12%之間,尾礦渣可用于磚廠制磚。購買整套尾礦脫水干排設備共花費1000萬元人民幣,可節約尾礦庫資金1500萬元,企業一次性投入資金可節約500萬元,年運營節約資金444萬元。
7 鐵礦企業尾礦干排技術的應用帶來的環境和經濟效益
(1)效益大,投資少。采用尾礦干排充填采坑,節約固定資產投資,節省安全治理、生態環境治理資金和尾礦庫維護費用。但這種設備早期投資成本較高。
(2)尾砂脫水工藝采用的設備、技術、工藝具有創新性,為尾礦堆放及采空區的綜合治理開辟了嶄新的途徑。將尾砂濃縮脫水后,干式排放,不僅可以節省傳統尾礦庫的建設費用和常規維護費用,還可以使自流回水充分回用,而且還可以消除尾礦庫的安全隱患,節省占地面積。此外還可以減少安全隱患,對地貌恢復進行復墾,節省環境治理資金,有利于地質環境保護,實現以廢置換。
(3)采用尾礦干排充填采空區技術,在解決傳統濕尾礦庫排放尾砂造成的環境污染、占用大量的土地、存在的安全隱患等方面,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吳 瑋.技術推廣重效益金屬尾礦利用將獲財政支持[N].中國工業報,2010.
[2] 魏書祥.尾砂固結排放技術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10.
[3] 李梓光.露天采坑內尾礦充填體力學性能監測研究[D].南昌:江西理工大學,2010.
[4] 茹曉紅.礦渣磷尾礦免燒磚的開發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
[5] 范向偉.尾礦干式堆存工藝的研究與實踐[C].//中國礦業學會,2010中國礦業科技大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礦業學會,2010.
[6] 楊 帆.礦區外排土場生態修復及其環境價值評價[D].南昌:江西理工大學,2010.
1試驗區的基本情況
試驗區共涉及驛馬、白馬、高樓、赤城4個鄉鎮7個行政村21戶,面積200畝。這些果園的地勢平坦,土壤為黑壚土,年平均氣溫10.60 ℃,年平均降水量537.30ml,年日照時數2 500h左右。所涉及的這21戶果園管理水平一般,樹形結構基本合理,基本都能做到施肥、灌水、夏剪和疏花、疏果等常規管理措施。
2試驗內容及目標
2.1試驗的實施時間2006年3月至2006年11月,一個生長周期。
2.2試驗的主要內容
2.2.1引進“天達-2116”植物細胞膜穩態劑在200畝果園內,進行防治蘋果凍害,抗病增產試驗。
2.2.2 試驗設2個處理,處理Ⅰ噴施“天達-2116”分別于3月21日、5月14日將“天達-2116”稀釋成10倍液進行涂干,3月10日、4月25日、6月20日將“天達-2116”稀釋成600倍液進行噴施。對照Ⅱ用氨基酸涂桿,噴施多菌靈、大生進行對照。
3試驗材料與方法
3.1供施藥劑“天達-2116”植物細胞膜穩態劑是由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制、山東天達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獨家生產的一種廣譜、高效、抗病、增產制劑。該產品歷經無數次實踐和完善,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生化技術,從海洋甲殼類生物中提取活性物質,輔以高科技術,通過簡便的葉面噴施、涂桿技術,能夠改善植物膜結構,增強細胞膜的穩定性,降低細胞自由基的含量,提高結合水的含量,增強細胞干物質的積累,降低細胞液凝固點,有效控制植物細胞內源物質與源物質的交換,來達到防凍的目的。同時對已受凍害細胞膜有一定的修復作用。
3.2試驗設計對試驗的21戶果園都選擇的是10a生紅富士蘋果,每個試驗區都設有處理與對照,處理與對照隨機排列。對照按果園的常規管理進行,葉面噴施殺蟲殺菌劑,樹桿涂氨基酸溶液。
3.3試驗區測定方法及時間用測糖儀測量果實的含糖量,目測坐果率,用硬度計測量果實的硬度,用天平測試果實重量。
3.4技術路線和方法加強果園無公害管理,提高果品產量;推廣應用果樹新技術,提高果品質量,生產高檔蘋果;噴藥時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對每次噴施區的果樹10d后進行觀察記載。
3.4.4調查與記載,果實采收時, 分別對處理與對照果園調查、記載,并對果實產量、色澤、硬度作對比分析,總結結果。
4試驗方法及技術規程
4.1進行無公害控制,具體做法有
4.1.1增施有機肥。如:羊糞、雞糞等土雜質肥混合漚制后再用。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土壤的改良,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通透性,促使根系生長,提高對鈣的吸收能力。
4.1.2勤檢查,勤清園,徹底清除病源及其越冬場所。
4.1.3加強綜合管理,合理修剪,定量生產,全園套袋及其病蟲害防治。
4.2“天達-2116”在果樹生產上的應用方法生產實踐和專家研究證明,在果樹上推廣“天達-2116”兩涂三噴技術,能起到顯著的防低溫、抗病害、優化品質和增產的效果。具體做法是:
兩涂
第1次涂干為花蕾期:用“天達-2116”進行涂干,使用濃度10倍液,高度不低于30~50ml。
第2次涂干為幼果期:用“天達-2116”進行涂干,使用濃度10倍液,涂干高度不低于30~50ml。
三噴
第1次噴為花芽分化期:用“天達-2116”進行樹冠噴霧,使用濃度,一瓶200g對水300~400kg。
第2次噴為果實膨大期,第3次噴為摘果前半個月。使用的濃度和第1次一樣。
5試驗結果及效益分析
5.1結果分析
5.1.1“天達-2116”對蘋果產量的影響
由上表可以看出,噴施“天達-2116”蘋果的產量有較大的提高,分別增產了27.70%、17.90%、29.70%。與對照產量相比達到極顯著水平,坐果率分別達到了98%、95%。而且噴施“天達-2116”的果樹花芽飽滿,葉片肥厚、光亮,新梢封頂早。
5.1.2“天達-2116”對蘋果品質的影響
由上表可以看出,噴施“天達-2116”蘋果的品質也有明顯的提高,含糖量提高了3個百分點,硬度減小,相應含水量也提高了,果實的色澤、顏色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防病率分別提高到97%,95.60%,93.80%。
5.2效益分析
5.2.1經濟效益
由上表可以看出,噴施“天達-2116”的果實產量提高,果品品質優于對照,產量提高了45.70%,即畝產由1 750kg增加到現在的3 216kg,試驗的200畝果園按市場3元/kg計算,今年可增產8.80萬元。 噴藥次數減少,每次噴施投資按15元計算,200畝果園至少可節省投資1.80萬元。
5.2.2生態效益
“天達-2116”能夠提高寒、旱等逆境因子的抗逆性,特別是提高果樹對低溫凍害的抵御、預防“倒春寒”有效降解藥害,對生理性、真菌性病害及病毒性病害有突出的預防和控制功效,提高了蘋果的產量和質量。
關鍵詞 采伐跡地;闊葉林;造林;撫育;擇伐利用;效益
中圖分類號 S754.3;S782.1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3-0268-01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山區農民正逐步向平原地區和中小城鎮移民,有的行政村已經成為空殼村,大部分人口已遷移。山區居民大幅度移民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但林業生產面臨較大的困難和問題,采伐跡地更新難以正常進行,雖推行采造掛鉤,所謂采伐跡地造林只不過是一種形式,更新造林成效較差,采伐跡地向灌木叢(林)演替,大多物種不能成為商品材(加工用材)。特別是松、柏、柳杉等樹種的采伐跡地一旦更新造林成效差,其演替而成的森林商品率更低。雖然仙居縣50%的有林地劃歸生態公益林可任其自然演替,但商品材(林)是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林種。
在目前情況下,用材林造林樹種應選擇具有萌更新能力的物種,即使采伐跡地的更新造林成效差一點,可憑借其自身修復能力形成新的森林,達到森林的動態平衡。根據當前林業生產面臨的實際問題,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對木材的需求。在多年營造林實踐的基礎上,提出采伐跡地更新,采用具有萌能力的闊葉喬木樹種搭配10%的針葉樹,使所培育的森林采伐后能憑借自身的修復能力再形成新的森林生態系統,達到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的動態平衡。搭配10%的針葉樹種可充分發揮林地生產力水平,提高森林質量和蓄積量。擇伐利用保證森林生態系統較完整,且沒有生態風險和災難后果。因此,在目前采伐跡地更新造林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就采伐跡地闊葉林培育作一簡單的概述,以供同行借鑒。
1 造林技術
1.1 造林樹種選擇
選擇的樹種必須具有萌更新能力強、育苗造林容易、生長快、桿形通直、材質優、用途廣、經濟價值高的闊葉樹。根據多年營造林實踐,可優先選用木荷(Schima superba)、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紅豆樹(Ormosia hosiei)、檫樹(Sassafras Tumu)、錐栗(C.henryi)、黃檀(D.hupeana Hance)、杉木(Cunninnghamia lanceolata)、馬褂木(Liriodendrom chinensis)等。
1.2 造林
1.2.1 松、柏、柳杉采伐跡地造林。松、柏、柳杉采伐跡地中的伐樁無萌能力,需人工更新造林。帶狀清理采伐跡地,每隔2.5 m清理出1條栽植帶,栽植帶與上坡方向平行,帶寬100 cm。栽植規格為:2.5 m×2.5 m,初植密度為1 590株/hm2。栽植帶內全部刈除雜草灌木,保留能成材的闊葉喬木樹種(幼苗、幼樹和萌)。對保留的萌條做好修枝工作,使之具有良好的干形[1-2]。若栽植帶內已有闊葉樹,則不需要重新造林。造林穴的規格選擇以40 cm×40 cm×25 cm為佳,塊狀整地規格一般為60 cm×60 cm×20 cm,造林前,應將穴內的草根與石塊揀出。一般應在12月底完成開挖造林穴。采伐跡地宜選用楓香、木荷、黃檀、深山含笑等樹種,同時搭配10%左右的杉木、柏木、濕地松。栽植的時間為2月中旬至3月中旬,苗木規格為1~2級苗。一般選用樹種在4種以上。
1.2.2 闊葉樹采伐跡地造林。闊葉樹采伐跡地造林密度一般要求超過900株(叢、樁)/hm2,且均勻分布。若密度小于900株(叢、樁)/hm2且不均勻分布的,應及時做好補植工作。采用塊狀對植被進行清理,規格為150 cm×150 cm,其整地、造林穴開挖、苗木規格的選擇、造林及新造林的撫育管理等同松、柏、柳杉采伐跡地造林。
1.2.3 杉木采伐跡地。杉木采伐跡地具有萌更新能力,經封山可恢復原森林,但由于穩定性差,植被易退化,生產力水平較低,生態功能較不完整,需對樹種結構進行調整。采取帶狀的方式對植被進行清理,塊狀整地及造林穴規格等要求同松、柏、柳杉采伐跡地造林。補植造林密度一般以900~1 200株/hm2為佳。其造林配置可采用不規則或規則的方式進行補植。選用深山含笑、楓香、木荷、馬褂木、檫樹等樹種。苗木處理、配苗法散生混交栽植、造林后3年撫育等同松、柏、柳杉采伐跡地造林,同時應做好杉木萌的選育工作,促成針闊混交林。
1.3 幼中林撫育
當幼中林的郁閉度達到0.8時,即在林分開始自然稀疏地形成時及時進行間伐。間伐前應先對林分進行調查,再進行合理地規劃設計。先做好間伐除樣板,經過驗收后符合設計要求才可以推廣,否則應及時地予以調整[3]。間伐前應對伐除木進行標識,且保留木和伐除木應標識明顯。保留優勢木群落,可適當伐除其的部分中等木。應伐除各樹種的劣等木、細弱木及過密處的部分中等木等,對林分中珍貴的稀有針葉樹種及幼苗、幼樹予以保留,伐除不良雜草及灌叢。同時做好保留木的修枝工作,修枝高度一般不超過全樹高的1/2,使之形成良好的干形。間伐后林分郁閉度易控制在0.6左右。
1.4 擇伐利用
當林分(群落)中超過10%的林木個體的胸徑達到40 cm
以上時,可擇伐胸徑超過40 cm的林木個體進行利用。伐后及時將采伐的剩余物進行清理,避免壓住林下的幼苗及幼樹,及時做好幼苗、幼樹的撫育管理工作。在無幼苗及幼樹的地段,可在林下進行常綠闊葉樹的補植。及時對林分(群落)中的中幼齡個體進行修枝,刈除影響保留木生長的灌木及雜草。把現有人工林、天然林逐步導向到自然演替頂極穩定的群落狀態[4]。
2 效益分析
采伐跡地中保留、培育了原有的闊葉喬木樹種,可促成異齡復層林,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留下的闊葉樹具有較大的生長量,比新造林的闊葉樹生長快、適應性強,可提早成材。有些闊葉樹物種是人工造林,有些是珍稀物種,可增加生物多樣性。
帶狀清理植被,清理帶(栽植帶)與上坡方向平行,有利于施工,既可節約造林費用支出,又不會造成水土流失,對原林地生態環境破壞較少。造林密度適中可減少間伐撫育費用,又朝著培育大徑材的方向,較符合目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闊葉樹用材林的培育兼顧了生態建設,其中有10%針葉樹可充分發揮林地生產力水平,提高單位面積蓄積量和林木質量,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木材的需求。
擇伐利用可節約造林費用30%以上,使林分生長量提高25%以上,該種近自然森林經營具有抗災能力強、投入成本低、無生態風險和災難后果等優點,可在同一空間森林內同時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4],較符合目前的實際情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推廣價值。
3 參考文獻
[1] 吳道圣,張新民.多樹種混交造林密度確定及混交技術探討[J].林業科技開發,2006(20):103-104.
[2] 張豪杰,吳道圣.華山松造林技術[J].林業科技開發,2007(21):193-194.
關鍵詞:地下開采;排巖場;土地復墾;
中圖分類號:T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c)-0000-00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與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國家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慢慢變大,因此,對礦山的開采而造成的環境破壞也越來越嚴重,使得資源供應不足,環境壓力日益增加,為了解決這種矛盾,實施礦區土地復墾技術是十分必要的。鐵礦土地復墾指的是對礦山由于挖損、塌陷一些原因對土地造成的破壞(如圖1)采取修整工作,從而使礦山達到再利用與生態系統恢復的目的,而從生態恢復的角度來看,礦山土地復墾技術就是恢復礦區生態環境,提高土地的可利用度,使得復墾后的土地的用途與技術達到更高的標準如表2,本文將對新技術與新方法在礦山土地復墾中的應用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
2. 地下開采鐵礦排巖場土地復墾技術
2.1土壤覆蓋方式
礦山復墾多采取土壤覆蓋的辦法,因為這是一種最直接、最快捷改變土壤貧瘠的方式,可以快速為植物提供居住場所,變排鹽場為綠化場所。土壤的熟化改良可以通過配比一定的營養土,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和水肥保持及供給能力,為植物的生長提供適宜的土壤環境。
2.2生物復墾技術
由于礦山開采損壞土地之后,原來的植被也會受到一定的破壞,在礦區的生態條件之下對植被的恢復較為困難,并且周期很長,應選用適合生存的植物作為土地復墾過程中的物種,這種植物要具有抗旱、抗寒、抗風、耐貧瘠與鹽堿的特點,并且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等,草本植物對控制土壤的侵蝕是很有效的,對復墾初期侵蝕的控制效果也遠遠大于灌木與喬木,因此,礦山土地復墾的植物配置是草本植物的模式,隨著復墾時間的增長與延長,人工栽培的植物有著固定的演化方向,復墾土壤中的生態結構與生物量的變化可以保證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環境的質量,所以,近幾年人們也都在努力試著利用生物技術加速土壤的成熟。
2.2表土綜合利用與再造技術
利用表土剝離再利用的技術,可以使剝離下來的表土運到城市再進行銷售,從而為綠化提供充足的熟土,在礦山開采的后段時期,可以將剝離下來的表面土地存儲一部分為礦區復墾來使用,這樣也減少了運輸時的費用,如果把礦區荒廢的土地復墾成田地,種植上小麥、水稻、玉米等農作物,這樣能在開采區改造土地,才能創造更大的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露天采礦中剝離礦區表面土層進行再利用之后,復墾土壤的結構與壓實的情況隨時間的增長進行變化,復墾土壤表層的壓實度隨著復墾年限的增大而變小,表層土壤的壓實度差異最大的是復墾5年的土地,其次是未塌陷的土地,最小的是正在復墾的土地,其他年限的復墾土壤表層比較小但是差異大。
2.3“3S”集成技術在礦山土地復墾中的應用
在現代通信技術、計算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的支持之下,以3S技術的本質特征進行集成,達到信息采集與管理的目的,3S集成技術支持礦山土地復墾的關鍵技術主要有:解決多源數據格式標準化和集成數據模型、遙感信息的影響數據處理、合理的利用數據挖掘技術與模式識別技術、分析軟件包開發,涉及土地復墾支持與生態環境指標的確定與評價,3S集成技術可以為礦區土地復墾提供支持,還可以為礦區環境監測提供技術支持,利用遙感技術對礦區土地利用、土地損壞情況、景觀植被的變化進行監測,為礦區土地復墾提供信息,總之,在地下開采鐵礦排巖場土地復墾中3S集成技術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3. 礦區土地復墾的效益分析
地下開采鐵礦排巖場土地復墾技術的實施,不僅減少了水土的流失,恢復了被損壞的植被,還改善了礦區與礦區周邊的生活和生活的環境,恢復治理的情況(如圖2)所示,它的利益可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經濟效益,土地復墾之后的經濟效益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降低企業的征地數目與植物的生產量帶來的經濟效益,如果礦區不進行土地復墾,才是采用征地的方法那么征地費用總會超過復墾費用,那么企業的經濟負擔將會加大,同時,土地的復墾可以減少由于資源開發造成的土地面積毀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第二,社會效益,土地復墾技術實施后,提高了土地的質量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為促進社會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第三,生態效益,通過對礦區土地復墾技術的實施,將使礦區的生態環境得到大大改善,使原來被毀壞的植物得到恢復,有效的防治了水土的流失與土地的沙化,增加植被的面積,改變了周邊地區的土地結構,最大程度的為人民生活與生產提供良好、健康的環境。
4. 結束語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礦山土地復墾技術將會得到更多的應用,在今后的生產中,礦山企業要保持現有的復墾成果與管理措施,為以后的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打下良好的基礎,而要保持良好健康的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們要做的就是倡導綠色生產,最大程度的減少礦山開發對環境的影響。并且,大力推進植樹造林活動,使礦區的生態環境得到穩定的改善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銳; 王世東; 陳秋計; 馬首臣; 郝成元,采煤沉陷區土地生態恢復模式研究――以潞安礦區為例[J]. 湖南農業科學,2009年第10期
[2] 李丹; 徐文彥; 王剛; 劉淑梅; 崔紅星,關于土地復墾方案的巖石平衡分析研究――以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某鐵礦土地復墾方案為例[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年第34期
[3] 張鴻齡; 孫麗娜; 郝棟; 孫鐵珩,粉煤灰、城市污泥、尾礦砂配施用于無土排巖場生態修復人工土壤的持水性能研究[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8年第1期
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要考慮量和質的問題,而且應該是在不超過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和自我修復能力基礎上的合理開發利用。
1水利工程生態技術必要性
隨著科學進步,人們認識到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態直線化,河道橫斷面幾何規則化,河床材料的硬質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包括筑壩導致順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筑堤引起側向的水流聯通性的破壞。從保護生態環境的高度,充分認識這種負面作用,積極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對于受損河流生態系統予以必要的補償,維護水域生態系統的功能,是流域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2生態化建設的建議
1)有關防洪工程規劃的原則。工程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分析方面應加強,權衡滿足人的需求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的關系,即進行工程項目經濟技術及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改變現行的單一經濟技術評估指標體系。 2)堤線布置及堤型選擇河流形態的多樣化是生物物種多樣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態的規則化、均一化,會在不同程度上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因此,針對有關條款,建議補充或強調以下要點:在堤線布置原則中,補充說明應盡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態,保留或恢復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亂狀態,即保留或恢復濕地、河灣、急流和淺灘。在確定堤防間距時,遵循宜寬則寬的原則,要處理好行洪和生態保護要求與土地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河槽和河漫灘不僅要能滿足設計洪水行洪要求,還要保持一定的淺灘寬度和植被空間,為生物的生長發育提供棲息地,發揮河流的自凈化功能。堤型的選擇原則除滿足工程滲透穩定和滑動穩定等安全條件外,還應結合生態保護或恢復技術要求,盡量采用當地材料和緩坡,為植被生長創造條件,保持河流的側向聯通性。
3)河流斷面設計。自然河流的縱、橫斷面也顯示出多樣性的變化,淺灘與深潭相間。因此設計規范中應提出河道盡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規則斷面。避免因規則斷面而導致流場的均一化,增加與生物的親和力,并有助于與自然風景相協調。與上述設計相對應,需要推廣使用一些與非規則斷面有關的水力學計算方法和配套的實用工具或計算機軟件包。
4)岸坡防護。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對生態系統沖擊最大的因素是水陸交錯帶的岸坡防護結構。水陸交錯帶是水域中植物繁茂發育地,為動物的覓食、棲息、產卵、避難所,也是陸生、水生動植物的生活遷移區,至關重要。因此,岸坡防護工程的設計應從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建設要求出發,采用與周圍自然景觀協調的結構形式,在滿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確保生態和景觀的護岸形式多種多樣。在典型的岸坡防護結構中,可盡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濾和墊層結構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構件和自然材質制成的柔性結構,盡可能避免使用硬質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漿砌塊石等,為植物生長,及魚類、兩棲類動物和昆蟲的棲息與繁殖創造條件。
5)景觀建設。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觀建設中,可以強調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學價值,避免將水流置于過多的亭臺樓閣等混凝土與砌石形成的人工環境之中。水利工程設施要造成一種人與自然親近的環境,現代的城市景觀設計,應更多注重生物棲息地建設。水利工程還應為公眾廣泛參與和對兒童進行水環境保護教育創造良好條件。如水生態公園等。
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議強調施工期對生物棲息地進行保護和恢復,避開動植物發育期進行施工。對特殊區域的物種,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輔助保護措施,如它處養育等。取料場開挖后應進行適當處理,以滿足美觀和環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設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長的條件。料場區應進行植被恢復,與周圍景觀相一致。
3實現水利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從而達到生態保護與經濟開發上的雙贏
1)加強領導,做好生態水利建設的實施。生態水利建設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跨世紀重要工程。生態水利建設要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納入工作計劃,制定水利行業的專項規劃。
2)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生態水利建設意識。采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生態水利建設和保護意識,使全社會都認識到生態水利建設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文明,就是發展生產力,激勵和動員每一個社會成員共同關注和積極參與生態水利建設和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