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鐵器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鐵器文物的保護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鐵器文物的保護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鐵器文物的保護方法

        第1篇:鐵器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1.1更新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

        文物保護課程注重實踐,但并不僅僅依靠實踐,其理論知識的掌握亦是課程的重點,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學生應加強理論知識的掌握。如青銅器在長時間的埋藏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病害———“銅銹”,如果不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則不知“銅銹”是有害銹還是無害銹,各種銹蝕的種類有哪些,哪些銹該去除,哪些銹該保留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更新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在以往的教學中,課程內容多以文物的種類進行區分,以《無機質文物保護》課程為例,章節分為陶瓷器文物的保護、石質文物的保護、青銅器的保護、鐵質文物的保護等。課程內容的講授均先是文物產生病害的原因,其次如何去保護修復及保存。如把青銅器保護和鐵器保護串聯起來,即先講授青銅器、鐵器病害產生的原因,再講授青銅器和鐵器保護修復方法,更能使學生較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陶瓷器和石質文物保護的講授亦可以串聯起來。文物保護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學科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因此不能只教授書本已有的知識,必須跟蹤本專業領域內最新發展動態和最新科技成果,將它們充實到課程內容中去。這樣不但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能讓學生及時了解本專業知識發展的方向和前進的步伐,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也有益處。

        1.2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仍然是教學的主要形式,但教師往往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開拓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改革中,提倡教師運用互動式、交流式、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并且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高質量的教學任務,應提倡提問式、對比式、啟發式、研討式和多媒體組合教學。文物保護課程教學內容偏重于實踐操作,因此,在講授理論知識時,如不采用多媒體投影等教學手段,學生對于文物的保護修復操作僅僅存在于獨自的思考當中,并不能完全理解,而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形象化,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提高講課效率。多媒體教學已經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對于課程的教學手段來說則是必須的。

        2文物保護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高校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為此,高校要“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教程教材等基本建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2.1改革實驗教學模式,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鑒于實驗教學在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高等學校要重視本科教學的實驗環節,開發出一批新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可以采用“自主設計與合作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師只對實驗目標和實驗所用方法提出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條件和實驗路線的摸索設計,最終達到實驗目標。相信學生通過實驗的實施過程,能夠提高他們從基礎性實驗中所學的技術進行綜合應用。通過實驗過程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討論和實驗結束后各小組之間的交流與討論,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團隊協作精神,相互促進,使學生更能理解相關知識與技術,掌握實驗技術的關鍵點。

        2.2開放實驗室

        隨著實踐教學制度改革的深入,對具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傳統的實驗教學只注重學生共性而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展。實驗室開放是一種新的運行模式,它打破了傳統實驗教學的實驗時間、空間、內容、條件固定等因素的種種制約,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進入實驗室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實驗室開放可以使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師課堂輔導與學生自主進行實驗相結合,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有充分開展的條件,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2.3實驗教材的編寫

        文物保護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目前并沒有與之相關的實驗教材出版,大多均是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編寫的內部實驗講義。為此,我院根據當前實驗室儀器設備及教學的實際情況,正在組織教師編寫具有鮮明特色的實驗教材,以反映文物保護研究進展情況,并根據文物保護學的發展,在教材中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內容,減少驗證性實驗,杜絕將重復及過時實驗納入教材當中。

        2.4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

        建設校外實習基地是保證學生順利進行實習的重要保障。校外實習是強化專業知識、增加學生感性認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綜合性教學環節,校外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紐帶。建立高質量、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迅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操作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發現工作中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建議。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是實踐教學的基礎條件,其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培養質量。我校充分利用甘肅省作為文物大省的資源優勢,已初步與甘肅省博物館、甘肅地質博物館、甘肅武威市博物館、廣河縣博物館等多家文博單位共建教學實習基地,為學生今后的校外實習提供有效的保障。

        3結語

        第2篇:鐵器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關鍵詞]文物鑒定;傳統鑒定法;現代科學技術鑒定法

        [中圖分類號]K85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14-0093-03

        所謂文物鑒定,就是文物專家對文物進行觀察、研究、鑒別,以確定其真偽、年代、等級和價值。對不同類別的文物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鑒定。文物鑒定是文物工作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也是技術性最強的勞動之一。

        一、傳統鑒定方法

        傳統文物鑒定方法是自古以來人們在研究、鑒定文物中不斷探索、總結、發展、再總結提高的科學成果,是在分類的基礎上,對同類文物進行比較辨別和綜合考察。

        (一)分類法

        分類法就是將混雜相間的各種文物分為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不同類別,從中找出異同,從而解決某些文物的鑒定問題。分類鑒定的關鍵在于把握各個文物的特征。但是文物分類往往與定義相聯系。比如青銅器、玉石器等都有自己的定義,符合這個定義的,就是這類文物,這個定義也往往是文物分類的標準。一般的文物鑒定定義公式是:屬+種差=定義。因此,陶器的定義是:以粘土為主要原料,經600℃左右燒制而成的吸水性較強(以上為種差)硅酸鹽制品(屬)。定義、分類是認識事物的特定方法,也是文物鑒定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比較鑒定法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在古代和現代,都采用比較的方法鑒別文物。比較也可稱為類比,是在各不相同的文物中,找出相同或相似之處。比較是認識文物特征的一種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可以根據兩件或幾件文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點作出這兩件或幾件文物在其他特征上也相似的結論。例如造型、紋飾、銘文、墨跡等,都是經常要找的相似點。通常的做法是,根據已知的標準物,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文物加以對照,從而確定與標準物的異同,進而對鑒定對象各個方面的內部矛盾和聯系進行系統研究和比較,以作出定性判斷。如反映高山族的繪畫有若干種,其中《番俗圖》就有幾個版本,有原版,也有臨本,必須比較鑒定,區別源流。

        (三)辨別鑒定法

        這種方法就是根據各種知識,對文物進行考證,找出文物的屬性,從而確定其真假、年代。例如繪畫,各代所用繪圖材料不同:唐代用雙絲絹、硬黃紙;宋代用麻紙、澄心堂畫紙,紙白而有硬光;明紙比清紙硬;清初紙有榜紙,內有棉花絮,其中晚期多用凈面宣紙。唐代元印,宋、元、明為水印,清為油印。除原料外,各代繪畫風格各異:如南北朝以人物為主,環境陪襯,沒透視感,“人大于山”;唐代始有效黑法,有立體感,山水獨立成畫。每個人的畫也呈現出不同風格,還可根據跋、簽章等因素鑒定。

        (四)綜合考察法

        一件文物是多樣性的統一(造型、紋飾、質地等),如果不把這件文物分成若干組成部分和因素,不加以分析,那就不可能認識這件文物。然而,分析還不能單獨提供完整的認識,它還需要有個綜合考察過程。就是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調查了解、文獻記載的考證和科學檢驗等不同方法,按鑒定對象及其同類品的規律,考察文物的本質,以達到鑒別文物的目的。此法對鑒定不可移動文物(文化史跡)尤為適用。不可移動文物一般形體大、內容多、涉及面廣,采用綜合分析方法鑒定,容易取得比較科學的鑒定結果。

        運用傳統方法鑒定文物,除上述兩種通用的基本方法外,對不同的鑒定對象還必須采用各自使用的一些具體方法,這是由不同種類文物的性質所決定的。而從事文物鑒定人員或文物考古人員、文物愛好者,除掌握文物鑒定的基本方法和具體方法外,還要掌握各類文物鑒定的相關知識,并在文物鑒定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吸收新的鑒定知識,以充實和提高自己的鑒定水平。

        二、現代科學技術鑒定方法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鑒定文物,是研究和復原古代人類生產、生活面貌以及社會歷史面貌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主要是運用現代科技對文物進行年代測定、成分分析鑒定和對文物、史跡的調查。

        (一)文物年代測定技術

        1.放射性碳素斷代

        又稱C14斷代。這種文物斷代法是里翁考古測年技術對文化層的斷代,該文化層的出土文物也即得以斷代。放射性碳素斷代,是利用死亡生物體中C14不斷衰變的原理測年的技術。生物體內含有濃度與大氣中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C14,它們在機體死亡后,依每隔大約5730±40年減少一半的速度衰變。只要測出有機物中C14放射性減少的程度,便可推知其死亡年代。但因大氣中C14濃度實際是起伏的,所測年代與真實年代會有差距,故需經樹輪年代對比校正方可使用。通常所說的距今年代,按國際通例統一以公元1950年為起點。考古發掘時,采集C14測定標本測定,便可知各文化層所處年代,該文化層所出土的文物年代一般同文化層年代相一致。但有時也會有晚的混入早的文化層中,這有自然、人為兩種情況,還有發掘時文化層變化未及時發現,也會出現把晚的遺物混入早的遺物中的現象,整理時要特別注意此類現象。

        2.古地磁斷代

        文物古地磁斷代指對新石器時代以來窯、爐、灶磚、陶器、瓷器的年代測定。這是根據粘土中的磁性礦物在受高溫冷卻時被地磁場感應而永久磁化,其磁性強度正比于當時的地磁場強度,稱為熱剩磁性。測出粘土制品中的熱剩磁性,與古地磁強度年代變化的實驗曲線對照,便可推出燒制年代,但誤差較大。

        3.K-Ar法斷代

        K-Ar法斷代是根據巖石中放射性氬與放射性鉀的比值測定年代的技術。即測出巖石中Ar40的含量及K40的比值,就可推知巖石的形成年代。這種方法主要運用于測定被埋在火山灰中或與火山巖層相關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舊石器時代遺址年代一確定,該遺址出土的文物年代即可以斷代。

        4.黑曜巖水合法斷代

        黑曜巖水合法斷代是利用表面水合層厚度測定黑曜石工具制作年代的技術。黑曜石是一種火山玻璃,石器時代的人類常用以制作工具,其表面常吸附一薄層水,并向內部擴散形成水合層,時間越長水合層越厚。用顯微鏡測出水合層厚度,便可計算出工具的制作年代。

        5.裂變徑跡法斷代

        裂變徑跡法斷代是利用U238自發裂變所產生徑跡的數目測定年的技術。在絕緣固體或礦物中,U238原子核自發生裂變時會產生約10微米長的柱狀損傷,稱作“裂變徑跡”,徑跡數隨年代而增加。所以,根據樣品中的含鈾量和劣跡徑跡數,便可推算出樣品經受最后一次高溫的年代。將樣品用化學試劑侵蝕后,在光學顯微鏡下即可進行觀察。古代陶瓷、玻璃等高溫制品均可用這一方法測定年代,并可與K-Ar斷代相互核校。

        (二)分析鑒定技術

        目前,分析鑒定技術應用范圍極為廣泛,幾乎每一種新型的分析鑒定技術都能在文物保護研究中發揮作用,主要方法有發射光譜分析、原子吸收光譜分析、X射線熒光分析、中子活化分析、電子探針顯微分析、β射線反向散射分析、X射線衍射分析、紅外吸收諾分析、穆斯堡爾諾分析、熱分析、同位素質譜分析等。

        利用分析鑒定技術分析鑒定古器物,可以確切地區分它們的質地、工藝、材料來源、真偽等。如古代器物的質地成分復雜,以往是以直觀觀察作為依據進行區分,如銅器、鐵器等,不可能深入了解其構成成分。古代的銅器有純銅,有銅錫、銅鉛或銅錫鉛等合金,用分析鑒定技術,則可以進行確切地區分。古代的鐵器有的為隕鐵制造,有的為人工炮制,以后者為最多。但用直觀的方法,則不可能區分出來。隕鐵含鎳量高,用分析鑒定技術則很容易鑒別。地區不同,所用材料或物質成分也有區別。如中國古代玻璃以鉛玻璃為主,而西方則一直以鈉鈣玻璃為主。通過對古器物質地成分分析,尤其是對照特征元素譜,可以為確定物質的材料來源提供重要線索。這對說明古代交通運輸、貿易往來、生產水平、文化交流等,無疑都是十分重要的科學資料。再如古代器物的制造工藝,儲存了大量的科技信息,但用直觀的方法是無法獲得的。用分析鑒定技術,則可獲得最佳效果。經過考察分析,確知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早期已制造白口鐵,并經過長時間柔化處理得到展性鑄鐵。戰國后期燕國不僅掌握了將塊煉鐵增碳制造高碳鋼工藝,而且掌握了淬火技術。在漢代以前,就已經掌握了炒鋼、百煉鋼和鑄鐵脫碳鋼等制鋼工藝。還有古代器物,特別是傳世文物中存在一定的質品,有些作假技術很高,造成真偽難辨。以往鑒別真偽都是憑鑒定者的經驗,對古器物造型、質地、花紋、風格等進行觀察,并結合文獻記載加以判斷。他們在這方面積累的經驗很豐富,不少方面已加以系統整理,并已出版。

        總之,文物鑒定是一項嚴肅且科學性很強的工作,要求文物鑒定者具有廣博的歷史知識、文物知識、文物鑒定知識、自然科學知識、現代科學技術知識,了解文物作偽的手段,掌握傳統的文物鑒定方法和了解現代科學技術分析鑒定方法,力求對文物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科學地對文物作出正確鑒定。

        [參考文獻]

        [1]王琦.文物鑒定基礎[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

        [2]廣東省文物鑒定站.文物鑒定與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第3篇:鐵器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一、前言

        這對戰國青銅壺出土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湖南省瀏陽官渡的花炮廠,現藏于長沙市博物館,當時已成大大小小幾十塊碎片,修復難度很大。我們在對其病害類型和保存現狀完成分析比對的基礎上進行了保護修復,保護修復過程中緊緊遵循最小干預、預防性保護原則,在尊重其史學與美學價值的基礎上恢復了本來面貌,絕不加入任何個人主觀想象。對此青銅壺的保護修復技術的探討、實踐,進一步地豐富和完善了我館有效保護青銅器文物的理論基礎和修復技術。現代的文物科技保護,不僅是對傳統工藝有選擇的繼承與發展,更是對現代科學技術、儀器的充分利用和總結。希望以此為青銅器的保護修復提供借鑒。

        二、 保存現狀

        兩個青銅壺為一對,大小基本相同,通高(修復后)36.0厘米,口徑11.7厘米,圈足直徑15.5厘米,壁厚4.8厘米。紋飾完全一樣,盛酒(水)器,皆為圈足,造型特點是束頸、鼓腹,頸下兩側有環,無蓋。出土時破損十分嚴重,幾乎看不出形狀。大部分碎片被收集,但仍有很少的部分碎片丟失,丟失的碎片根據另一個壺的相應部分復制而來,碎片內外側有附著泥,簡單拼接后發現兩個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變形。從圖1可以看出其破損十分嚴重,壺1曾進行過嘗試性保護修復,壺體附有石膏并纏有鐵絲。兩件器物整體結構穩定,表面基本銹蝕物相同,均是大面積的普通綠銹、紅銹(少部分)和土銹(里側較多)。

        三、青銅壺保護修復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流程

        1.建立修復檔案

        在保護修復前先對器物進行科學繪圖、照相等全面資料的采集、整理。從不同角度拍數碼照片若干張。通過對器物的初步觀察結合儀器分析,對修復對象的保存狀況和制作工藝有了基本的了解。加上對器物考古資料、背景知識的查閱了解,在此基礎上便可制定出大致的修復方案,同時,在修復過程中不斷地深入了解修復對象,從而改進具體的修復實施工藝。

        2.表面清洗、去污處理

        清洗器具:毛刷、壓舌片、智能超聲波清洗器、手術刀、潔牙機、脫脂棉、無水乙醇、洗耳球、牙簽、棉簽等。

        清洗過程:遵從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原則,采用機械清洗法。壺內側、底部及碎片上附著的泥土,先用無水乙醇潤濕,再用超聲波清洗器清洗,一些較硬、附著力較強的用手術刀、潔牙機、牙簽等工具用機械的方法將泥土清除。注意,清理的時候必須是有選擇性的,一些有用的信息必須保留下來。由于壺體表面未見有害銹,用毛刷將壺體銹層較多的地方清除數遍。

        3.緩蝕處理與封護加固

        在腐蝕介質中添加微量或少量緩蝕劑,使金屬材料在該腐蝕介質中的腐蝕速度明顯降低,但同時仍保留該金屬材料本來的物理機械性能,即稱為緩蝕。將青銅壺碎片放在2%的BTA乙醇溶液浸泡36-48小時 ,然后取出自然干燥。用毛刷將1.5%BTA乙醇和2% B72丙酮混合溶液在器物整個壺體均勻涂刷一遍。充分反應后取出干燥,若出現BTA結晶,用乙醇擦拭干凈。

        4.殘片焊接、圓環補配

        將器物殘片間的接縫處銼出新茬口,點上鏹水,然后逐一焊接。焊接時應注意觀察紋飾是否對齊,殘片間的弧度是否對準。將小殘片焊接成幾個大片后,再將這幾大片進行拼合焊接,這樣一個壺的大體輪廓出來了。由于圈足破成多個小塊,為增強圈足底部整體強度,對圈足殘缺部分用銅片補配焊接。其中一件銅壺器物下腹部位殘缺太多,而無法確定其腹部弧度大小,只有將已焊好的圈足與器腹斷裂縫處對齊,再用鐵絲繞住器腹來確定殘缺部分的大小及弧度,并用銅片敲打出殘缺弧度大小并焊接好。由于埋藏環境的原因,鋪首的圓環部分銹蝕嚴重,而且牢牢地和器身銹蝕在一起,形成兩頭大中間小的月牙形,要將其復原,首先要把其從器身上分離出來,這時既不能把腐蝕得很脆弱的殘存圓環折斷,又不能傷及器身,只能用專有工具(牙科器械)一點點剝離,慢慢地松動,最后從器身上分離出來。壺耳兩環上的紋飾已酥松,為防止掉落將兩環放入膠液浸泡加固,并將兩環殘缺部位用銅絲彎出弧度并焊接好。遵循材料可逆性、安全耐久性等保護修復原則,在碎片與碎片的接縫處銼出新茬口,對齊焊口,進行焊接。焊接好后將焊錫磨平。銅壺腹下部與圈足連接處缺少三分之一,殘缺過大,考慮到器身弧度的應力和青銅壺整體的牢固性,缺少的部分采用銅片補配焊接。最后將圈足與器物腹部原始斷裂縫對齊焊好。原器物上的鉛錫補配塊,紋飾粗且刻槽淺及不好上色作舊的等原因,采用環氧樹脂膠加礦物顏料進行補配。

        5.清理焊道、補膩、打磨

        青銅器修復的焊道、粘接縫隙的處理雖然不像瓷器那樣要求極為嚴格,但是任何一點縫隙的不平整都會對下一步操作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為每一步工序都是不可或缺也不可有任何的“失誤”的。前面的一道工序為后面一道工序打基礎。前面工序做到位了,才能保證后面工序的順利進行。焊接后的焊道、環氧膠填補處,都需要認真打磨,可以選擇電磨機配以相適應的磨頭以及砂布等設備材料,然后用蒸餾水清洗干凈打磨的殘留,放入干燥箱完全干燥后就可以填補膩子了。將膩子添加一些礦物顏料調和均勻填補在清理后焊道及粘接后的縫隙里。

        6.紋飾的制作(雕刻)

        器物殘片間的接縫處用環氧樹脂調礦物顏料完全補平,待干后將所有補配處用雕刻刀逐一按原紋飾雕刻。注意,雕刻之前必須根據照片反復比對,確實的部分依據紋飾的周期性和統一性,掌握其根本規律,絕不可妄加揣測,隨意發揮。繪出首尾相繼,與原紋飾完美契合的紋飾后便可進行雕刻,雕刻時注意紋飾深度與斜度的把握,完成后使之成為一個完好的整體。雕刻完后如圖3所示。

        7.做舊

        紋飾做好后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還只是與銅壺色彩相差甚遠的現代修復材料,焊接與粘接痕跡清晰可見,基于我館文物保護修復對美的要求:遠看無異,近看有別。需要將這部分做出與周圍色彩相近的效果,按照既定修復方案中的方法,仔細觀察這一對壺,首先要根據補配處周邊的顏色做出整體的大效果,采用礦物顏料分別在大效果圖上做出花紋的顏色,礦物原料有時間久遠不易褪色的優點。這時可根據整體效果中還缺少的色彩、層次作些細致的局部處理,直至和周邊的顏色渾然一體。作舊時緊緊遵循文物修復的基本原則:修舊如故,最小干預,只在焊接補配和粘接修復的地方上作舊,著色作舊前,要觀察所要作舊文物的底部銹色。使修復部位達到與周圍銹色相適應的效果。保護修復后的青銅壺1、2如圖4所示。

        四、春秋戰國青銅紋飾賞析

        1.概述

        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工業、農業、商業、交通等并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尤其是手工業得到大力發展,冶鐵、青銅器鑄造、漆器、絲織業的生產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青銅工藝處于巔峰向衰落的過渡期。與西周及商代相比,產生了許多新特點:形制由原來的威嚴、莊重向輕巧、實用方向發展,產生了許多新器形。實用銅器增多,制作亦日漸精巧。青銅器銘文(個別的例外)大多變短,像西周那種通過鑄刻長銘文來顯示赫赫家史或宣揚禮制的青銅器基本上消失了。青銅紋飾向兩個極端發展:一是帶有威嚴神秘氣氛的獸面紋變為簡練的幾何紋,上述一對青銅壺即是;一是描繪現實生活的場景,裝飾手法,紋飾刻鏤更淺細,前期之粗花變為工整的細花。新工藝(失蠟法、鑲嵌、刻紋)的改進和推廣,使青銅器走向了華麗而精致的新時期。失蠟法是鑄造青銅器的高超技術,其優點可以使青銅器紋飾更為細膩多樣而精致復雜,它的運用和推廣極大地提高了青銅器的鑄造水平。鑲嵌(或錯金銀)技術運用于青銅圖案裝飾,可使青銅器的造型多變、紋飾繁縟、絢爛多彩。因為鑲嵌用的飾物金、銀、鉛、玉、綠松石、紅銅等質地不同、色澤不同,與青銅器表面顏色形成對比,因此鑲嵌紋飾醒目、突出。刻紋銅器的紋飾,制作起來更方便,紋飾題材比以前更寬廣了。總的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審美功能被強調、突出,神秘禮制成分幾乎沒有了。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以精致、實用為美的新觀念,雖然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但是仍有許多精美的青銅器物產生。

        2.戰國青銅壺賞析

        下面對我館(長沙市博物館)的這對青銅壺紋飾進行簡單的分析,由于兩個壺的紋飾完全一樣,這里挑選任意一個進行賞析:

        由圖5可以清晰的看出此壺布滿紋飾,可分為六層,主體紋飾有兩種,我們分別給出細節放大圖,即第一層的蕉葉紋(三角紋)和第二、第四、第六層的變形龍紋。第三、第五層則為二者交融。可謂相得益彰,惟妙惟肖,堪稱精美。從紋飾槽口深度及部分殘留物(圖5.2紅圈內所示)來看,極有可能嵌綠松石或嵌紅銅,由于千年的腐蝕及在出土時受到破壞,已經全部脫落。

        3.紋飾特征鑒賞

        春秋戰國時期的紋飾風格在經歷商、周的形成和鼎盛期后進入了轉變和更新期。伴隨著時代文化的延續的繼承,春秋早期的青銅藝術必然仍是西周中晚期的繼承和延續,各諸侯國的青銅鑄造業水平不一,部分諸侯國鑄造技術略顯膚淺,實力雄厚的大國則精美器較多。獸面、神靈之類的肅穆造型在西周中、晚期已完全轉變為簡潔、明快的幾何紋飾風格。春秋戰國之際幾何紋作為主體紋飾已屢見不鮮。幾何紋主要是以點、線、圓形、方形、三角形為基本要素構成,大致有重環紋(圖6)連珠紋、弦紋、直條紋、橫條紋、斜條紋、云雷紋、網紋、雷紋等,人事活動紋飾則有宴樂、采桑、漁獵、攻戰等生活圖景。它們具有圖案化的傾向,而不再有神秘的意味。并且這時的紋飾中有了大量的宴樂漁獵等生活場面,非常富有時代氣息,此時盛行的幾何紋樣還有幾種,竊曲紋實際上是象形、鳳(鳥)紋(圖7)和夔龍紋的變體,云雷紋則大都是連續的回旋狀線條。一般稱圓形的為云紋,方形的為雷紋,多用作地紋,以襯托主題紋飾。另外還有波浪紋、回旋紋、云目紋等等。由于幾何紋飾的盛行,過去的對稱圖式也退居次要,隨之而起的是多層二方連續紋樣。隨著周王朝的衰落,青銅器作為王室禮器、祭祀器的社會功能逐漸減衰,逐漸轉向以日用器皿為主,紋飾較前期更為精巧,手法多樣,表現自由,逐漸由簡潔樸素轉向富麗繁華。春秋戰國青銅器裝飾最流行的蟠龍紋華美繁縟。這種以龍為主題的紋飾既可以作為極富裝飾效果的地紋,也可以作為獨立的裝飾主題。龍紋的優美曲線能展開各種變化和組合,可以滿足不同造型需要。當然這類具有可變性和運動性的裝飾紋樣能夠在春秋戰國盛行,跟時人對龍產生的各種奇妙的幻想不無關系。戰國時期以社會生活的場面為主題的裝飾進入畫面,這在青銅裝飾史上是重大的變化。以繪畫形式運用鑲嵌或鏤刻技術的裝飾圖案包括宴飲、樂舞、狩獵、戰爭、采桑、釀酒等豐富多彩的生活場面。著名的“采桑宴樂水陸攻戰紋壺”堪稱此類裝飾的代表(圖8、圖9)。器身自上而下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又分參差兩層,以獨特的線刻和剪影的方式表現各種格斗、競射、劃船、采桑、犒賞等場景。

        第一道表現射禮和侯妃采桑;

        第二道表現饗食禮、弋射等;

        第三道表現水陸攻戰場面。

        尺寸:通高40.7厘米,口徑10.9厘米

        圖中人物、器具、走獸等都取剪影形式,動作特征鮮明,敘事清晰。將婦女在樹上采桑的情景表現得富于抒彩。弋射場景,生動地表現了射雁的不同時間過程。水陸攻戰表現在攻城和水戰中異常激烈的戰爭場景。各區既有不同主題,又以花紋聯系相互呼應,整個畫面渾然一體。其工藝是以鋒利的刃具在銅器上鏨刻的。因數量稀少而彌足珍貴;又因其前所未有而標新立異。作為藝術創造與表現,它構成嚴密,變化多端;抽象概括,形象優美;情節逼真,刻畫精彩;飽滿而生動,充實且浪漫。鮮明地反映出戰國時代的社會文化風貌,是當時現實生活的生動寫照。由此深入,可見西周末期的“禮崩樂壞”,成為了以“奮爭”為美的水陸攻戰紋飾得以生發的精神沃土。它所展現的人對自身力量的覺醒與信心,對拼搏勇武精神的崇尚與贊揚,都是歷史發展之必然。可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社會制度、文化風尚、學術思想的變革與進步,并導致人對命運主宰者的看法的改變,是青銅紋飾演化的潛在原因。

        五、結語

        要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紋飾特征,就要搞清楚從商周一直到春秋戰國時代的紋飾發展的脈絡,商代流行紋飾為“獸面紋”、“夔紋”、“龍紋”、“蟬紋”、“云雷紋”等;而西周前期與商代有直接的繼承關系,但是周人有自己的信仰,祖岐山,“鳳”文化直接在青銅器上得以顯現,因此更多出現了“鳳紋”、“鳥紋”、“象紋”等,后期則跟青銅器總體呈下滑趨勢相符,以“竊曲紋”、“環帶紋”、“瓦紋”等為代表,逐漸變得簡單、明了。春秋戰國時期則出現兩種趨勢:一是簡化,出現“繩紋”(也稱“絢紋”)、“臥蠶紋”、“水波紋”、“象鼻紋”等;一是更加繁復和精美,最突出的是表現戰爭、狩獵、采桑、車馬、宴樂的人物活動場面,這種活潑雄放、生機勃勃的紋飾與商周時期的藝用風格已全然異趣了,充滿浪漫色彩。但是后期由于鐵器的出現,漆器以及陶瓷器的發展,青銅文化在歷經了約2000年之后漸漸消弱,至秦漢后,甚至逐漸消失,但青銅紋飾卻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影響著其他藝術的發展。了解紋飾的時代特征,對于判別青銅器的真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這種鑒定方法要結合器物的器形特征、鑄造工藝特點等綜合考察。

        主要參考書目:

        [1].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9.第一版.

        [2].郭軍林.中國青銅文化[M].時事出版社,2009.1.

        第4篇:鐵器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觀塔特克什闊臘斯巖刻畫,須仰視才得見!它是1999年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核準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也是阿勒泰境內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數量最多、刻畫內容最為豐富的巖刻畫分布區之一。

        在塔特克什闊臘斯巖刻畫的460余幅個體畫面中,它們以點線鑿刻成剪影式圖案,其最具特色的畫面有:動物和騎手、射手、車輛以及狩獵場面。動物有北山羊、盤羊、馬、駱駝、狼、狐貍、蛇等,其中羊的數量最多。比較典型的畫面有:一幅為狩獵場面,長1.2米,寬0.4米,刻畫有4人分別使用木棍和繩索在捕獵一頭體形巨大的牛,繩索已經套中了牛頸,持木棍的人在擊打牛的頭部;而另一幅兩人各抓一只北山羊的腿部,表明狩獵已經成功,左邊刻畫有一幅體形巨大的人物圖像,這個巨人比另外6個人物的體形大了近3倍,人物刻畫得極為夸張,兩條短粗的雙腿作奔跑狀,一手揚起,另一手握一根粗大的木棍。一幅為步獵和射獵結合的景象,長1.4、寬1.1米,刻有聚集在畫面右上部的馬群,中下部的北山羊和盤羊群、狩獵的人物、鹿以及一個四邊均呈半圓狀凸起的圖案,右下角有帶有尾飾和頭飾的4個人物,可能是偽裝狩獵的一種形式。畫面上部的馬群中,有一名手持弓箭的人物在射殺一匹奔跑的馬,手中的巨大弓箭幾乎等高于身體,這幅巖畫的刻畫年代可能晚于早期狩獵巖畫。

        這些刻制在石頭上的圖畫,是遠古洪荒狩獵時期和原始部落文化的遺存。它表現的是永不重復的遠古現實,記錄的是先民們悠久的歷史、當時的社會形態、、生活和習俗等等。是人類在勞動實踐中創造的藝術瑰寶。它那古樸、粗獷、凝煉而又獨特的文化內涵,是想象宏麗、言情濃烈、造型生動、意境深遂的無聲史詩。看著巖畫,思緒飄到了那個遙遠的遠古時代,一幅幅巖畫猶如一頁頁歷史的記憶,定格著一份份鮮活的生命;一片片巖畫猶如一個個生命的祭壇,浸透著一種超越歷史的生命圖騰和崇拜。而又熱烈的生命,在自然的曠野中盡現淳樸之美,讓原本沉寂的自然因生命的存在而有了鮮活的色彩。當原始的尖銳利器在一片片巖石上劃過,人類生命的印跡便被凝結成一幅幅生命的圖畫。冷冰冰的石頭因原始人類的觸摸,便具有了無限的溫潤,因有了生命的刻劃而呈現出歷史的沉重和藝術的光彩。也許就是那么不經意的一刻一畫,卻成就了無與倫比的生命杰作,它是生命的崇高之祭。人類用這樣最稚拙單純的手法,表現出最純粹的生命圖畫。斑駁的巖畫散發著那份無法言喻的原始生命激情。透過歲月和歷史的阻隔,我們仿佛聽到利箭的呼嘯聲,仿佛看到無數馬、牛、羊在漫無天際的荒野上奔跑,漫長的歲月靜靜地流淌,當鼓角爭鳴離我們漸漸遠去時,游戲間,似乎仍依稀可見往昔喧騰的古戰場。

        吉木乃縣的阿爾泰山南麓、薩吾爾山北麓等主要河谷坡地,在的巖石上均有巖刻畫發現。幾千年來,草原先民們在此繁衍生息,他們的生活、勞動、愛情和邊陲特有的自然風光,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文化。這些民族不但通過詩歌、傳說和文字留下了自己的生存痕跡,而且也通過在山崖上刻畫的方式,藝術地留下了他們的生活場景,留下了他們的歷史。

        僅僅在吉木乃縣,只要有山的地方,幾乎都有巖刻畫的存在:別斯鐵熱克鄉薩爾阿根村的吐玉克溝內,有小吐玉克溝巖畫;托斯特鄉喀拉喬克村、塔斯特河南岸,有克孜勒吐育克文字石刻;托斯特鄉喀拉喬克村的山區低山帶的山溝中,有唐巴勒巖畫;喀爾交鄉克孜勒闊拉村的喀拉薩依溝口,有喀拉薩依巖畫;喀爾交鄉闊克闊拉村的山溝中,有托海闊拉斯巖畫;托斯特鄉喀拉喬克村克孜勒闊拉冬牧場,有克孜勒闊拉一號巖畫和克孜勒闊拉二號巖畫;喀爾交鄉薩爾布拉克村,有翁格爾闊拉巖畫;吉木乃鎮托盤村村南(縣城東南約43公里),有依瑪什闊拉斯巖畫……

        專家對吉木乃縣分布的這些巖畫進行了研究、分類。根據各個不同時期的生活內容和藝術風格,大致可分為四個重要時期:第一時期是青銅器時代及以前的巖刻畫,第二時期是早期鐵器時代至南北朝,第三時期是隋唐至五代時期,第四時期是五代以后。巖刻畫的形成主要以第一二時期較為重要。第一時期:青銅器時代及以前。這一時期的巖刻畫數量多、地點集中,所在的自然環境優美,多處在低山依水、傍泉的溝坡地帶。這個時期的巖刻畫多屬于地表文物,刻痕的顏色呈現出發黑或赭色,且多已風蝕化,明顯地出現了畫石剝落,但就其藝術性來說是阿爾泰巖刻畫中比較精彩動人的部分,所刻動物大多豐滿生動,表現形式上較為靈活多樣。第二時期:早期鐵器時代至南北朝。這個時期所留下的巖刻畫在數量上明顯增多,所刻動物的身體逐漸開始變小,種類卻在增多,表現形式上運用了粗線條的手法,雕刻簡練、動感強,數只鹿隊構成一個畫面,開始運用夸張性的手法。

        為什么巖刻畫往往要畫在人跡罕至的或懸崖或峭壁的地方?先民最初開始畫巖刻畫又是為了什么?也許正是巖畫的種種不解之謎,才使得人們去探索與追求吧!

        尤其是那紅色的圖式,似乎隱藏在攜帶著遠古祖先信息的血液里,幾乎所有的巖畫都是紅色。血一樣,凝固為沉郁的腥紅或青紫,被歲月刻蝕在巖石上。

        紅色,是獵人最想看到的顏色。他們尋來紅色的粉末,調和進家畜的血或類似的黏結劑,畫出他們希望向山神“交換”的獵物。紅色,顯然是讓獵人最興奮的顏色。

        塔特克什闊臘斯巖刻畫,它必定是獵人的藝術。巖畫中,狩獵的場面層出不窮,特別是敘述了狩獵的不同方法(如圍捕、伏擊、弩射、矛刺、叉獵、設柵等)。巖刻畫,則幾乎都與狩獵有關,那些特征明顯的野獸,就是獵人所熟知的獵物。它們也是部落狩獵文化的藝術寫照,野獸之血激熱著獵人的野性之血,也激起了他們的創作沖動。于是,一幅幅帶血的巖畫被雕刻在石頭上,雕刻進歷史里。

        第5篇:鐵器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基于這一理念,2008年夏天,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泊江海子鎮做出了一個大膽而又極具前瞻性的決策:在原鄉政府的舊址上,建設一座鄂爾多斯地區唯一的“廣稷農耕博物館”。建造的主旨是為了留住一段歷史,再現流逝的歲月,傳承農耕文化的血脈;保護文化遺產之一角,開創文化產業之一項。

        泊江海子鎮位于鄂爾多斯市東勝區西50公里,東與東勝區罕臺鎮毗鄰,南與伊金霍洛旗接壤,西與杭錦旗相連,北臨達拉特旗,109國道橫穿東西,烏泊旅游線縱貫南北。全鎮總面積1051平方公里,總人口22953人,現有耕地9.8萬畝。2008年,全鎮財政收入完成2504萬元,固定資產投入完成1.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700元。近年來,泊江海子鎮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工業經濟進展有序,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鎮村面貌明顯改觀。

        農博館是一座全面展示中國北方農耕文化歷史的主題博物館,館內收藏物品的使用范圍基本上涵蓋了我國長江以北廣大農村地區,是目前唯一的一座農耕博物館。

        農博館占地面積1.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100平方米,已投資800萬元。從民間收集館藏文物2500余件,展出1800余件。所收藏和展出的物品大部分為木器、石器,輔之以鐵器、銅器、瓷器。時間上至漢代,下至上個世紀70年代末。

        當你沿著109國道進入泊江海子鎮的時候,在路的北邊你會看到一處與周圍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一條不長的水泥路,路兩邊是比較寬闊的廣場,廣場東西兩側各有一排紅瓦溜頂、土黃色圍墻、大紅的木制花欞子滿面門窗的房子,頗有些古色古香的味道。廣場的正北是三開式仿古大門,也是紅瓦溜頂。黃漆刷柱,高大而氣派,仿佛古代的侯門深宅大院。大院內樹冠高聳。這一組建筑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格外鮮艷,引人注目。正中大門的橫楣上是著名書法家康莊先生題寫的金光閃閃的大字:鄂爾多斯廣稷農耕博物館。

        進人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一尊站立在大理石基座上的神農氏棕色銅雕。神農氏寬衣廣袖,懷抱一扎稻谷,目視前方,神情高古,望之不由地令人肅然起敬。

        農博館院內分布著不同的展臺、展廳。右側是體驗區,設有石碾和石磨,大小木制獨輪車,還有幾樣現代小型農機具,游客可以動手推碾子拉磨,可以試用獨輪車,看你的臂力和平衡力如何。最有意思的是中間那一盤用花崗巖制作的象棋,每一個棋子直徑約四十厘米,厚度約十五厘米,重量達45公斤,游客若有興趣殺一盤,必然會累得渾身冒汗。

        體驗區正北就是農博館的核心區域――展廳,從入口進去是一個大廳,正面墻壁上是農博館的有關說明文字和示意圖。走過大廳便進入第一個展廳,展廳陳列的是當地出土的漢代陶罐和上世紀70年代以前使用的度量衡器以及古代銅幣、銀元、人民幣和各種糧票、布票、棉花票。看到這些讓人想起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時代。然后向左拐,是一段走廊,走廊盡頭再向左拐則是長長的一溜小展廳,有老油坊、鐵匠鋪、木匠鋪、氈匠房、繩匠房、口袋匠房、豆腐作坊、婚嫁新房、各種農具、生活用具等20多個展廳。

        展廳是在原鄉政府辦公室的基礎上改建的,根據房間的大小擺放不同的物件。這些物件都是從鄉下農民家里收購來的,由于那些農具尤其是那些生活用具、工具已經在生活中被淘汰多年,大都比較老舊甚至破損。但值得慶幸的是,這些東西還沒有被扔掉,還被老鄉有意無意地保存著,否則,好些東西已經再也無法見到,再也無法復制了。

        據鎮領導介紹,收集這些東西,他們是花費了大力氣、下了大工夫的。他們動員全體鄉鎮干部,以責任到人的方式,深入到本地各家各戶甚至周邊地區進行收集,廣大干部對此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艱苦的勞動,幾乎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每當我們收集到一件已經很難找到的用品時,我們感到非常的激動。我們知道,這不是一般的物品收集,這是一次幾近于文物的搶救,一次對農耕文化的梳理。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努力,我們的收獲是喜人的。”鎮黨委書記劉翹儒有些激動地說。

        正如農博館大門兩側的楹聯說的那樣:“千年農耕文明之真實畫卷;一個時代鄉村之鮮活圖景。”為了使參觀者有一個比較直觀的印象,農博館不僅僅是物件的展示,他們還別出心裁地請雕塑家制作了相應的人物,比如正在打鐵的鐵匠,正在做活兒的木匠、氈匠、口袋匠,做豆腐的師傅等,人物栩栩如生,看后令人難忘。

        為了增加農博館的文化氛圍,每一個展廳的門口都有一副相應的楹聯,撰寫楹聯的人可謂身手不凡,例如:曲尺能成方圓器,直線造就棟梁材(木匠鋪);爐火上升沖霄漢,錘聲遠聞震乾坤(鐵匠鋪);甩打彈撥萬縷銀絲成云絮,鋪卷揉搓一方氈席暖人心(氈匠鋪);制牛羊馬革隨君行走,取虎豹狼皮伴爾寢居(皮匠);一年光景生成稻粱菽稷,兩塊石頭磨出苦辣酸甜(碾磨坊);鍬鎬镢頭犁耬作杖耕耘歲月,又耙連枷鋤鐮器具收獲人生(農具);百家姓三字經鴻蒙初啟,萬卷書一真理大義長存(鄉村私塾);壇壇罐罐無非油鹽醬醋,碗碗盆盆關乎苦樂悲歡(器皿展廳);一絲一縷飽含艱辛勞苦,一針一線寄托江海深情(服飾展廳)。楹聯撰寫得恰如其分,讀后實在是一種藝術享受。楹聯采用燙刻的方法刻在木板上,也是頗有新意的創造。

        走過這一溜長長的展廳,再向左拐,又進入了另一個大廳,這個大廳陳列的是五谷樣本和現代的農機模型以及農產品的深加工產品,如醬油、醋、酒等。所有展廳整體排列呈n字型,走過這大半圈,你就仿佛走過了一段悠久的農耕歲月,穿越了一段漫長的時空隧道,你會情不自禁地感慨良久。

        我們感慨:這里的鄉鎮干部,在著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能有如此的眼光和見識,獨辟蹊徑地建立這樣一個獨具特色的農博館,把保護農耕文化遺產和發展文化產業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思路和作為,難道不值得我們拍手稱贊嗎?

        第6篇:鐵器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碎片的記憶

        一、看見,在表象之外

        已記不清我第一次聽說“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名詞是什么時候了,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從小就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包圍中長大的,只是以前的很多年腦海里都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概念,對于我自小生活的鄉村中的種種民間文化都只是一種表象的、經驗的認識,并沒有任何學理上的認識和劃分,那時候,在我的眼里,民歌民謠、剪紙技藝、廟會、秦腔就只是它們自身而已,我并不知道它們是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它們在我的世界里,就只是好聽的歌謠、好看的繡花鞋和繡花鞋墊、好玩的廟會場所以及完全聽不懂的配著音樂的大喊大吼,這就是它們。

        然而,自從學習了民俗學之后,我再看它們,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它們自身了,我看到的更多了,同時,想的也多了。首先,它們是我的父老鄉親所創造、傳承的文化,它們的產生、發展始終是緊緊的依附于那片厚實的黃土地的;其次,它們是人類文化的一種,我的父老鄉親們并不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他們在辛勤勞作中同樣為人類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做出了貢獻,我為他們驕傲,為自己作為那片黃土地的子孫自豪;再次,我突然意識到我從小就努力學習想要離開的那個小鄉村并不是如我想象中那樣貧窮的,在某種程度上,它比城市更加富有。我明白貧窮并不只是物質層面上的概念,它同樣也適用于精神文化層面。

        這前前后后的變化,使我明白一個人對于自身以及自身所處的文化的認知,是與他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知識面的寬窄有關的。中國現在處于現代化飛速發展的進程中,然而據201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顯示,中國農村人口的比例仍然較高,占總人口的47.43%。國民人口素質也不高,全國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僅占六歲以上人口數的10.59201%。

        在這樣農村人口基數大,國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國情下,中國的文化事業很難做到全民共同參與的。普通民眾對于自身所處的文化大都沒有一個自覺的認知,處于“熟識但不真知”的狀態。我想要改變這個現狀,還是要從教育起步,國民素質提升了,文化自覺才有可能實現。不過,一國的受教育程度,又與一國的經濟實力有很大關系。眼下我們國家的農業人口比重這么大,很多人都還處于追求物質的富足階段,又哪有時間和心思追求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和享受呢?這樣看來,要建設民眾高度參與的中國文化事業是漫長的一個過程,但相信這一天總會到來的。

        二、古街上的鐵匠和他的打鐵鋪子

        2014年三月,我隨一朋友回家,她家在麗水松陽縣,作為一陜西姑娘,可以說我是第一次走進一江南人家,盡管她家住在縣城,我可能并不能體驗到那種江南水鄉的小家小戶的田園生活,然而,我還是挺興奮的,尤其是聽朋友說她家那里有幾條明清老街區后,我更是欣欣然向往之。

        作為小客人,自是受盡主人的各種熱情款待,這是題外話,故不作冗述。我想說的是我去轉過的那條明清老街區上的一位鐵匠和他的打鐵鋪子。

        在朋友家的第二天下午我去老街轉悠,一看,果然如朋友所說,古色古香,只是盡顯歲月滄桑,堪稱“老”字。老街窄窄長長,我沿著古舊的石板路邊走邊看。街兩旁都是一色古舊的明清時期的兩層木板樓,房檐上有各色鏤空的雕花樣式,看起來沉靜又樸素。很多房子外面都貼有政府頒發的文物保護牌子,上面標明著房子誕生的歷史時間。因為房子老舊,所以大多都不住人,只是一樓房屋被裝修成各種店鋪,很多傳統的手工藝店鋪躋身于各種現代的店鋪中,傳統與現代各顯其色,但卻和睦共處。我比較關注的是那些打鐵鋪、制秤店、草藥店……每每忍不住走入其中,與那些年老的師傅們攀談幾句,感覺自己的心也變得沉靜了,他們的身上盡顯著一代手藝人的勤勞與質樸,與他們說話,頗感親切,如果有輪回,那么我相信自己百年前也是他們中的一員,也許就是那彈棉花的婦人吧。

        在眾多傳統的店鋪中,我在一家打鐵鋪待的時間最長,我與那位五十多歲的打鐵匠聊了兩個多小時。他黝黑的面龐上盡是歲月的刻痕,然而笑起來卻是憨厚的,讓人一下子就免去了陌生感。他的打鐵鋪,在我看來,就是一間堆滿鐵器的又小又黑的屋子,走進里面,所有東西雜亂中分類擺放,屋中央是那打鐵燒火的磚爐子,火光亮亮的。 我去的時候正是下午一點多,他正在給打好的刀具安把兒,我的出現并不影響他干活,他一邊麻利熟絡的忙活,一邊隨著我的提問說話。

        他告訴我他是十七歲的時候跟著師傅學打鐵的,到現在都打了四十多年了。當我問及他當初為什呢選擇這門手藝時,他笑著略帶幾分得意的說:“干這個自由啊,想打了就打,也不用給別人打工,自己做自己的活兒,很自由,當時年輕,覺得學這個挺好玩的。這一干就是一輩子啊”他說完,眉目間布滿喜悅。我對他的回答感到挺意外的,原以為這么苦的活計肯定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學的,沒想到他卻覺得打鐵自由,因為這個,我對他的敬意又增加了幾分。我又問:“這么多年,覺得打鐵辛苦嗎?”他還是笑著說:“苦當然苦的,但要生活嘛,誰不苦呢?打鐵心里舒坦自在,這樣一下下打下去,踏實。”我聽了,也笑了,試想下哪一行不辛苦呢?能自得其樂的他也是幸福的。

        就這樣我們一答一問式的聊著,看得出他為人性格率直,并不介意跟我多說說。這么多年的鐵匠生活里,盡管苦,可他從沒想過要改行,他是喜歡他的鐵匠生活的。他靠這手下的活計,養家立業,可是他說現在鐵匠鋪的生意是越做越不好了。他說現在都用機器軋了,他也會賣一些,他指著鋪子門口案板上擺著的那些鐵器說:“這些都是機器做的,質量不好,我打的質量好些,但是打得成本高,所以賣的貴些,一般人倒是都愿意撿那機器軋的便宜些的買,打鐵生意不好,我就也賣點這些了。”他自然的說著,我感到他像是說別人的事一般,風輕云淡,看不出他心里的情感。當我問他起他的家人時,他也說了。他告訴我他的家離這不遠,家里還有點茶園,由他老婆管理,他的兩個兒子都已二十多歲,還沒成家,都在外打工,他的兒子從沒想過跟他學打鐵。他說:“現在的人,都不愿意學這個了,嫌苦嫌累嫌掙不到錢,沒人愿意做這個。”我又問他:“那你知道的鐵匠有幾個呢?”他說:“這附近我知道的只有一個,都七十多了,現在打不動了,以前打得很好。”我有點傷感的說:“那你們是最后的鐵匠了?”他說:“是啊,以后就沒人打鐵了。”他說的很平淡,但我聽著卻沒有他平淡。我想到金庸的武俠小說里,那些寶刀名劍可都是他的前輩們一下下打出來的,也許以后的武俠小說家門在寫小說時,都不會再寫到什么寶刀名劍吧,或許他們還會不知道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里,曾經有過一門職業叫打鐵匠,有一個鋪子叫打鐵鋪。

        我是偶爾逗留在這古街上的匆匆過客,而他卻是屬于這里的,他打鐵的叮咚聲早已成為這古街的伴奏曲,朝朝暮暮,余音繞長街。當我離開時,他在叮叮咚咚的打一把鐵鋤了。我突然想起我們家的那許許多多的鐵質農具來,我明白在傳統的農耕年代里,是鐵匠們的辛勞伴著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他們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基石。

        三、她們的權利和文化自覺

        有一次上課時,王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嗦嘎苗族生態博物館的紀錄片,其中有一個畫面是:一位苗族婦女背著一缸水艱難的行走在山路上。我們看了,都覺得很不可思議。背一缸水,天哪,多重啊,等背到家了,衣服肯定都會濕的,那山路曲曲折折、上上下下并不好走,水肯定會因為動蕩而溢出來的。可這是嗦嘎苗族婦女們常做的事,因為那里并沒有自來水。我難以想象她們生活的辛苦。

        雖然風景如畫,惹無數外地人竟向往,可我想外地人誰也不會愿意長期待在那里的,光這吃水用水就是麻煩事,試問我們誰能夠每天背著水上山下山呢?可問題是,我們在從未親身經歷她們的生活之前,就覺得她們那種生活方式好,我們置身于生活交通方便快捷的城市里,用現代厭倦了城市的壓力和各種問題的心態去贊賞自然、生態、古樸、環保的苗寨山林生活,我們覺得她們的生活就是一曲男歡女愛、純凈美好的田園牧歌,當我們想要逃離都市時,我們肆意的放縱自己對她們的浪漫無邊的想象,好像她們在天堂般,過著無憂無慮的神仙日子。可笑的是我們忽略了她們每日里身背水缸的辛苦。當然,她們不會抱怨,因為那就是她們的生活。可我們有什么權利要求她們不改變不現代化,我們有什么權利要求她們拒絕自來水而天天背水缸呢?這是一個問題,我們外地人總是不能真正的理解、幫助她們。我想她們有權利改變現在的生活,更有權利追求現代化的便利生活。傳統的生活該不該變化,應該由她們自己決定,而不是我們這些熱衷于保護人類文化的外地人。

        另一個問題是,與外地人對當地生活與文化的熱衷與贊賞所不同的是當地人的漠然與麻木。政府和學者們努力在當地建立起來的民族生態博物館,并沒有引起當地人對自己文化的自覺意識和保護欲望,畢竟普通民眾的生活是物質而瑣碎的,當地人更多關注的是可不可以創收的問題,而不是保持民族文化獨特性。不難看出,在這方面,政府和學者多數情況下是一廂情愿的。

        這就產生了三個難題:在現代化、城市化的潮流中,她們如何繼續樂意維持傳統的生活方式?我們又如何在尊重她們的前提下更多的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如何才能引起當地人的文化自覺,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珍貴性,做自己文化的主人和護花使者?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些建議

        一、兩種方法:保護和保護并傳承

        人類滾滾前進,新舊更替總是必然的。很多傳統最終都是要慢慢消逝的,這不是人力所能扭轉的,對于“消逝”,也許我們不必太過懷舊,順應并適應自然的發展才是。盡管我們要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我們也應該明白對哪些只是保護,哪些是保護并傳承,這是得分清的。對于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采取合理的保護措施,使它作為人類文化史的一部分得以永久的存在。而對于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不僅要保護,更要使它在現代社會中得到傳承、發揚,使它作為人類文化事業的一部分繼續造福于人類。

        那么我們就要首先分清楚哪些是只需要保護的,哪些是需要保護并傳承的,我認為這里面有一條標準:凡是可以繼續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應該加以保護并傳承,那些不能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自身作用和價值的,應該只是被作為人類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被保護起來。這樣做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財力,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保護傳承。

        二、尊重當地人的權利和意見

        政府和學者,對一個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措施時,應該首先了解當地人的意見,尊重他們對自身文化和生活的態度,然后再采取合理的措施,爭取使政府的文化工作和當地人的利益相統一,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成為政府、學者和民眾齊心協力共同促成的一件利國利民的千秋大事。

        三、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教育,使普通民眾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對民族、對國家、對人類文化的偉大意義,從而使民眾對自身所處的地域文化有自覺的認識和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做到政府、學者、民眾三方位的協調,各出己力,共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至于說到如何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教育,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開展工作:

        1.可以在小、中、高、職專以及大學教育中酌情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通識課程和有關的講座。

        第7篇:鐵器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由于使用天然飾面石材裝飾的部位不同,所以選用的石材類型也不同。 用于室外建筑物裝飾時,需經受長期風吹雨淋日曬,花崗石因為不含有碳酸鹽,吸水率小,抗風化能力強,最好選用各種類型的花崗石石材;用于廳堂地面裝飾的飾面石材,要求其物理化學性能穩定,機械強度高,應首選花崗石類石材;用于墻裙及家居臥室地面的裝飾,機械強度稍差,宜選用具有美麗圖案的大理石。

        石材由于其天然形成的特性和以多種化臺物形態伴生的原因,決定了它會在所處的環境中發生病變和風化破壞,這是它的內因所致。另一方面,使用環境的變壞如酸雨、污染、潮濕等也是導致和加快石材出現各種問題和病變的主要原因。這些問題和病變的后果是嚴重的。從古代石質文物的自然風化破壞,到現今建筑石材出現的各種自然損壞和病變,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那么天然石材病變主要分以下幾種。

        銹斑

        銹斑的成因一般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銹斑的成因是來自石材本身所含的鐵份。一般來說,每一種石材本身多少都含有鐵的成份,當雨水與石材中的鐵份接觸以后,就會慢慢形成銹斑,這種銹斑較不易清除,須要花較長的時間來處理,可使用客林KL608強力除銹劑,具有特強滲透性,能深入石材表層孔隙,保證清洗的徹底性,可以有效清除銹斑而且不傷害石材。最重要的是如何防止銹斑的再生,最有效的方法是除銹后隨即作防護處理,以杜絕水分再滲入石材內部,免除銹斑的再生。

        第二種銹斑是外來的,例如加工時殘留的的鋼砂或施工時的鐵器,裝潢的金屬器件等等,這種銹斑較易清除,可使用客林 KL308除銹劑。一般來說石材產生銹斑以后要完全清除是相當不容易的。所以石材安裝前作防護處理又比完工后再作防護處理好些,因為完工后外墻都有相當的高度,施工不易,而且石材安裝的過程中也會有接觸酸雨的可能,所以施工前做防護是最好的,即可防銹又可防污。

        白華

        白華是在石材表面或是填縫處有白色粉末或流掛的現象,常發生于戶外或水源豐沛之處,如花臺、戶外階梯、外墻填縫之處等。

        當石材以濕式方法安裝時,其背填水泥沙漿中的氫氧化鈣等堿性物質,被大量的水溶解出來滲透至石材表面或填縫不實之處,氫氧化鈣再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或酸雨中的SO2硫酸化合物反應,形成碳酸鈣或硫酸鈣,當水分蒸發時,碳酸鈣或硫酸鈣就結晶析出形成白華。

        石材形成白華的因素與水斑類似,大量的水分、堿性金屬離子都是白華產生的原因,其中水分扮演摧帶者角色,將堿性金屬離子溶解后由毛細現象滲透至石材表面或填縫不實之處,進一步形成白華。因此,預防水份及堿性金屬離子滲透至石材表面或填縫不實之處,就可防止白華的發生。最重要措施就是石材在安裝前應施作防護工程(正面、五面或六面,取決工程需求),防止石材吸入過多水分,防止來自石材正面透水或是地下水源滲入石材底下的水泥砂漿,以避免水泥砂漿的堿性金屬離子滲入石材,造成白華。

        水斑

        石材完工后,經過很長的時間都不會干而始終留有濕濕的痕跡在表面上,這就是俗稱的水斑。要去除水斑,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水斑的形成非常復雜,其中包括有水泥、酸雨、白華、砂質不良、以及石材吸自地下的污染,這些污染造成石材本身的變質,這種變了質的石材相當不容易清理干凈,所以對水斑而言,唯一的方法就是預防。

        滲水

        由于石材本身具有毛細孔及吸水性,空氣污染,灰塵加上空氣中的酸氣,汽機車的廢氣等,日積月累地附著于石材表面,當下雨的時候,酸雨會加速這些污染對石材的侵蝕且吸附在石材的毛細孔內,造成不易清洗的污斑,尤其對于火燒面的石材來說,這些污染形成的速度更快,且不容易清洗,僅使用市售的清洗劑根本無法去除這些污染;若是光面的石材,這些光澤很快就被侵蝕掉。所以防護尤為重要。

        外墻污染的事前防護處理:一般來說,石材的外墻均有相當之高度,一旦造成污染后再來清洗,施工極為不便。如果事前能做好防護處理的話,完工后便沒有污染上的問題,日常的清洗工作也只需用清水擦拭即可,而且施工前的防護處理成本較低、施工較容易,使用石材保護劑,這種的突破改善了以往防護處理費時費力的困擾。

        除了石材自身病變,還有平時天然石材無論怎樣小心使用,一段時間后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劃傷,而且慢慢的失去了光澤,極大的影響了石材表面的原有美觀。更換或翻新耗費巨大,所以石材的日常養護很重要。

        地面石材在鋪裝完成后,待石材充分晾干。做一次全面的結晶處理。石材在做了首次的石材晶面養護后就為后續的養護做好了鋪墊,日常的后期養護只需直接做石材晶面養護即可。也就是用鋼絲棉或百潔墊將石材晶面劑研磨拋光,出現光澤就可以了,具體保養周期視人流量及實際情況確定,最低保障一周一次。酒店大理石鏡面養護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酒店大堂的通道、走廊、電梯口等地方屬于酒店石材晶面養護的重災區,需要特別注意,在做晶面養護時要多做幾次,保證一定的厚度,方可經受得了較高人流量的踩踏。其次是衛生間,衛生間會接觸到酸性清潔劑、水的污染,在保養時也需做適當的處理。最后是餐廳,這些地方可能會有油污、酒水、煙頭、口香糖等污染源,需做清理后再做鏡面養護,同時防滑處理也是比不可少。

        在選購石材上,對于加工好的成品飾面石材,其質量好壞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鑒別:

        一觀,即肉眼觀察石材的表面結構。一般來說,均勻的細料結構的石材具有細膩的質感,為石材之佳品;粗粒及不等粒結構的石材其外觀效果較差。另外,石材由于地質作用的影響常在其中產生一些細微裂縫,石材最易沿這些部位發生破裂,應注意剔除。至于缺棱角更是影響美觀,選擇時尤應注意。

        二量,即量石材的尺寸規格,以免影響拼接,或造成拼接后的圖案、花紋、線條變形,影響裝飾效果。

        三聽,即聽石材的敲擊聲音。一般而言,質量好的石材其敲擊聲清脆悅耳;相反,若石材內部存在輕微裂隙或因風化導致顆粒間接觸變松,則敲擊聲粗啞。

        四試,即用簡單的試驗方法來檢驗石材的質量好壞。通常在石材的背面滴上一小粒墨水,如墨水很快四處分散浸出,即表明石材內部顆粒松動或存在縫隙,石材質量不好;反之,若墨水滴在原地不動,則說明石材質地好。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對天然材料越來越青睞,注定石材成為主導,引領時尚。

        參考文獻

        [1]周民權.淺談石材幕墻的質量控制[J].浙江建筑,2003-08-15.

        第8篇:鐵器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消防安全記我心演講稿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我是七(1)班的__,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消防牢記心中 安全伴我一生》。

           同學們,11月9日是"世界消防日"。11月9日恰好與火警電話號碼119相同,而且這一天前后,正值風干物燥,火災多發的季節,全國各地都在緊鑼密鼓地開展防火工作。為增加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識,我國將每年的11月9日定為全國的"消防宣傳日"。今年我國"消防日"的主題是:找火災隱患,保家庭平安。

           其實,火本是人類的朋友,是應該贊美和歌頌的。遠古時代,熊熊的大火把我們的祖先從大森林趕出來,使他們挺直了腰身,開始了勞動,完成了從類人猿到人類社會的偉大演變;我們的祖先,采用鉆木取火的方法,結束了人類生吃血腥野獸,啃食生瓜苦果的漫長歷史。后來,人們重視了對火的研究和利用,用火來澆鑄和冶煉,告別了石器時代,進入了陶器、青銅器、鐵器等新時代,使人類社會向前邁了一大步;在轟轟烈烈的機器大工業時代,火的作用得到更大的發揮,人們用火來發電,用火來開動火車、輪船,用來點燃火箭,幫助人類展開飛向太空的翅膀。

           然而,火也是一把雙刃劍,是一個喜怒無常的人類的敵人。若失去對它的控制,就會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災難。俗話說:"賊偷一半,火燒全光。"一把火可以使人們辛勤勞動創造的物質財富化為灰燼;一把火可以吞噬掉整個村落、街區、工廠和學校;一把火可以使珍貴的歷史文物毀于一旦;一把火可能毀掉我們美麗的家園,使無數生靈涂炭。在中國古代,魯莽的項羽用一把火把華麗壯觀的阿房宮燒成一堆廢土;萬惡的八國聯軍,用戰火把舉世聞名的圓明園燒成一片殘石斷墻;慘無人道的日本侵略軍,用戰火把中國人民推進八年抗戰的戰場。

           幾年前,吉林的一把火,把價值連城的文物燒得分文不值;四川的一把火,把琳瑯滿目的商品燒成一片灰燼;新疆克拉瑪依的一把火,使幾百名活潑的中小學生飲恨九泉;大興安嶺的一把火,使我國本來就少的森林資源遭受了巨大的損失。xx年11月15日發生在上海__區的大樓火災,造成58人死亡,70多人致殘。

           近年來,我國學校群死群傷火災事故時有發生,據統計,xx年以來,全國學校共發生火災4500多起,平均每天發生火災2.3起,共造成60余人死亡,90余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幾千余萬元。特別是 08年上海商學院因學生在宿舍使用熱得快引發火災四位女生跳樓身亡的慘劇。一個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案例,一場場悲劇,都說明部分學校存在著對消防安全重視不夠,學生消防安全意識淡薄,火災中的自我保護能力和救護能力極弱狀況。

           發生火警時, 可采取下列三項措施:(一)滅火(二)報警(三)逃生。由于我們中學生還是未成年人,對于滅火相對來說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只要做好報警和掌握逃生的技巧就好了。 >演講稿

           發現火災時,應立即撥打"119"報警,同時亦可大聲呼喊、敲門、喚醒他人知道火災發生。在打"119"報警,切勿心慌,一定要詳細說明火警發生的地址、處所、建筑物狀況等,以便消防車輛能及時前往救災。

           逃生時要鎮靜,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盲目追隨。逃生時不可搭乘電梯,因為火災時往往電源會中斷,會被困于電梯中,應由從安全樓梯進行逃生,最好能沿著墻面逃生。此外還要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要因為貪財而延誤逃生時機。在火場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已經逃離險境的人,切忌重回險地,自投羅網。逃生時如果經過充滿煙霧的路線,要防止濃煙嗆入,可采用毛巾、口罩用水打濕捂住鼻口、匍匐撤離。 防范勝于救災,平時我們就要做好火災的預防,多學有關消防安全的知識,不私自玩火,私自用火,家里和教室當離開的時候要切記把電源關掉,以免短路造成火災。 "遠離火災,創造和諧社會"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更加關愛生命,更加關注消防安全,為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平安幸福而共同努力吧。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消防安全記我心演講稿2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xx年級舉行防火知識講座!一直以來,我們學校都把安全教育活動作為一項常規工作,“年年抓、月月抓、天天抓”,學校時常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并與每位家長密切配合,希望各位家長按照相關要求,切實增強安全意識和監護人責任意識。切實承擔起學生安全教育的責任。

           今天,我重點說一下防火安全知識,翻閱眾多的火災案例,自救能力的缺乏是造成人員傷亡和嚴重經濟損失的重要原因,自救能力不僅僅包括家庭防火常識和火場逃生技能,家庭火災的撲滅也是自救能力最重要的一環,家庭起火,校園起火,往往具有燃燒猛烈,火勢蔓延迅速,煙霧彌漫快等特點,如果不及時撲滅,很容易造成人員傷亡,有時能使整棟樓或整個村莊遭受到火災危害,因此,了解和掌握一些滅火常識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遇到火災時怎么辦,火口脫險有以下五個要點:

           1、沉著冷靜,根據火勢實情選擇的自救方案,千萬不要慌亂。

           2、防煙堵火:這是非常關鍵的,當火勢尚未蔓延到房間時,要緊閉門窗,堵塞孔隙,防止煙火竄入,若發現門、墻發熱,說明大火逼近,這時千萬不要開窗、開門,可以用浸濕的棉被等堵封,并不斷澆水,同時用折成多層的濕毛巾捂住嘴、鼻,一時找不到濕毛巾可用其他棉織物代替,這樣可以濾去煙霧中10%―40%一氧化碳,增加生存的機會。

           3、設法脫離險境:利用各種地形,設施選擇各種比較安全的辦法下樓。首先是正常樓梯下樓,如果沒有起火,或火勢不大,可以裹上一件雨衣,或用水浸濕的毯子、棉被包裹全身后,快速從樓梯沖下去。如果樓梯脫險已不可能,可利用墻外排水管下滑功用繩子,順繩而下,二樓可將棉被、床墊墊等扔到窗外,然后跳在這些墊子上。跳時可先爬到窗外,雙手拉住窗臺,再跳,這樣可減少下落高度,還可保持頭朝上,減少損傷,特別是頭顱損傷。

           4、顯示求救信號。發生火災,呼叫往往不易被發現,可以用竹竿撐起鮮艷衣物,不斷搖晃,紅色、黃色、白色也可以,或打手電,或不斷向窗外擲不易傷人的衣服等軟物品,或敲擊面盆、鍋、碗等。

           5、不要因財物而貽誤逃生良機,一旦發生火災則應因火制宜,在可能情況下,顧及財物,但危急火勢下,切不可舍命救物。

           同學們,你們是國家的棟梁,是21世紀的主人,愿同學們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機智勇敢地處置遇到的各種異常情況或危險。“安全就是幸福,生命就是財富”,擁有生命,才會擁有幸福,讓我們珍愛生命,用全身心的愛,去擁抱美好的明天。

           謝謝大家!

           消防安全記我心演講稿3

                大家好!

           古人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認為火也是如此。如果預防不當,它將是人的殺手。

           自燧人氏發明“鉆木取火”以來,火就成了我們的朋友。它不僅是給我們帶來光和熱的愛的使者,也是我們祖先戰勝和改造自然的親密伙伴!

           然而,火就像一只野獸潛伏在我們周圍。它利用了人類對它的信任,放松了對火的警惕,所以它利用了這一點,讓火焰隨時快速蔓延,像饕餮般吞噬周圍的一切,吞噬毫無防備的人。據不完全統計,僅20xx年,火災死亡人數就高達xx萬人。多么龐大的數字啊!令人震驚!

           現在,我們有多少人在火焰的“激情”中被默默燒成灰燼?就在一瞬間,火焰舔到了你的裙子,你連喊“救命”的時間都沒有,就這么悄無聲息的消失在這個世界上。這不是夸張,這是血淋淋的事實!

           一場又一場火災,一場又一場悲劇,不得不引起我們對火災的警惕。在火神的幫助下,人類戰勝了黑暗。我們也要在養防火魔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對消防的忽視造成了多少事故?我們本不想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卻因為自己的疏忽,最終葬身火海,留下了一生的遺憾。如果我們能少一點粗心,如果我們能學會自救,也許結局不會那么痛苦。

           記住:當你被困在火中時,不要驚慌,先找一條毛巾,用水打濕,然后捂住口鼻。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人不是被火燒死的,而是被煙悶死的。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煙霧進入鼻子,從而獲得更多的逃生時間。其次,我們必須大聲呼救,在救援人員到來之前找到自己的出路。這個時候,千萬不要乘坐電梯,因為電梯會因為火災襲擊而罷工。

        第9篇:鐵器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關鍵詞:白族;喪葬剪紙;文化內涵

        “中國剪紙藝術是鐵器工具和造紙術發明之后的產物,形成于漢魏時期。在技法方面,剪紙主要分為(鏤)、(刻)、(剪)。”“剪紙也叫刻紙,是以紙為加工材料的藝術,無論使用剪刀去剪,還是用刻刀去刻,其最后的造型特征在實質上總是一致的。”【1】在少數民族特色濃厚的大理白族地區,剪紙的種類大多以花樣、鞋樣等樣式存在。據筆者通過田野調查發現:在大理地區,白族剪紙中的喪葬剪紙以其獨特的魅力傳承著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從中體現出的白族文化底蘊可以詮釋出這個古老民族的靈魂。本文以大理洱源縣鳳羽鎮的喪葬儀式中的剪紙為例來闡述白族喪葬剪紙中所蘊含的文化意蘊。

        坐落于蒼洱之間的洱源縣鳳羽鎮是一個有著濃郁白族風情、眾多白族民居建筑群、文物古跡等人文景觀和神奇“百鳥朝鳳”、候鳥遷徙、清源洞等自然景觀的白族古鎮。【2】鳳羽鎮,人杰地靈,是孕育無數仁人志士的搖籃,素有“文墨之鄉”“文獻名邦”的美譽。正因有這樣優美的文化生態環境,鳳羽孕育了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習俗,尤其是“喪葬剪紙”習俗在整個鳳羽壩中最為盛行。

        一、洱源白族喪葬剪紙的分類

        洱源白族喪葬剪紙在本文中主要指用于喪葬儀式過程中的剪紙,也就是在喪葬活動中用于表達對逝者的哀悼而祭拜的各種紙制用品。在人生禮儀中,葬禮是人的生命活動終結的一種形式。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因而喪葬儀式顯得格外莊重。以白族居民為主的鳳羽鎮,無論是正常死亡還是非正常死亡,喪俗活動都受到極大地重視。一般年紀較大者(60歲以上)且家族顯赫或家中有知識分子的,大都采用“獅、象、鹿、馬”等一整套紙扎作為祭品,而對于普通的家庭或非正常死亡亦或逝者年紀較小等情況,整個祭禮總體上顯得較為簡樸但也不失莊重,最大的差異是少了顯現家族氣勢的“獅、象、鹿、馬”等紙扎祭品。

        通常伴隨喪俗的主要紙制祭品有以下幾種:

        1.大搖錢樹。這是一種將紙通過精剪后扎成的紙錢,整個外形呈樹狀,頗具立體感,此祭品一般于送葬當天由逝者女婿來抬,若無女婿則由相應的親屬代之。大搖錢樹作為祭品,其意義在于生者認為逝者在來到人世間時給世間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財富,在離開人世時也應該帶回一定的財富,這樣亡魂在返程時才能暢通無阻,得到應有的幸福。

        2.小錢傘。又稱孝傘。這一種與大搖錢樹的外形較為相似,也是剪扎成傘狀的紙制剪紙,做工和大搖錢樹一樣,主要是剪,工序繁瑣。在喪葬中一般有兩把。與大搖錢樹相區別,孝傘的顏色尤其鮮艷,主要是暖色調。其意義也是表達生者對逝者的祝福與緬懷。

        3.馬。在白族喪葬禮儀中,一般是兩匹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紙馬,是一種先用加工好的竹篾扎成馬的輪廓,再用各色紙糊合成的剪紙樣式。一匹色彩為紅色,是專為敬奉當地土地神的,因為當地安葬的方式普遍為土葬,用紅馬來表達對土地神的尊敬;另一匹馬則為白色,這是祭奉給逝者作為從陽間通往陰間的交通工具,表達生者對逝者在黃泉路上一路順暢的愿望。這倆匹馬除了表層由紙糊合成以為,全身上下都貼上了不同色彩的剪紙式樣。有些是金錢的樣式,有些是花草的樣式,把紙馬裝飾的栩栩如生。另外還糊有牽馬人牽著白馬。此外,據筆者田野調查得知:在洱源白族的喪葬風俗中,白馬是必備的祭品之一,不受逝者年齡、性別、正常與非正常死亡等因素的制約。

        4.據筆者調查:“獅、象、鹿”這三種代表家族顯赫或家中有知識分子等顯現家族氣勢的喪葬剪紙因缺乏對藝人的保護已失傳多年,這對白族喪葬文化的傳承確實是一大損失。

        二、喪葬剪紙的文化內涵

        洱源白族喪葬剪紙作為民族民間文化的承載體和活化石,除了具有豐富的社會功能外,還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體現出較高的文化研究價值。白族喪葬剪紙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了白族民眾深厚的民俗文化意識,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白族文化的折射鏡,透視出獨特的白族民俗風貌。

        1.文化自覺性的凸顯

        每一種藝術文化的背后,都有為之付出辛勞的傳承者,他們以其獨特的方式記錄了歷史文化的變遷,承載著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鳳羽人對文化的虔誠和熱情,會讓“游離于鋼筋混凝土之中的人們”感到驚詫。我們所說的“生命真諦”“靈魂皈依”,在他們的內心以一種樸實的方式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真實存在。以當地典型的民間剪紙藝人張文顯、寸定久為代表,他們憑借個人濃厚的興趣以及對這種文化的熱愛,把喪葬剪紙作為他們固定的職業來發展與傳承。據筆者調查得知:兩位民間藝人都是通過祖傳的方式習得手藝,并結合自己的興趣將其進一步完善,他們帶著全家人一起把這種手藝發展成為目前頗具規模的、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經營店鋪。從他們對這門手藝的執著熱愛可以看出白族民間藝人對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承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

        在白族喪葬過程中,使用各種祭祀品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彰顯家族的顯赫,主要是為了寄托對逝者的美好祝福。在喪葬風俗中最能體現的是孝道,行孝就成了整個葬禮的主要行為。另外,繁縟的禮節也是整個葬禮的一項重要內容,以示晚輩對長輩的尊敬,這也是充分體現了中國“禮儀之邦” 的傳統美德。

        “文化的傳承需要媒介的參與才能得以實現。而白族長期以來沒有自己的文字,民族文化主要靠口頭的方式和約定俗成的形象化符號來傳承,其中大量的形象化符號又往往是通過剪紙等各種民間物質性樣式來傳遞。”【3】喪葬剪紙就是試圖通過這種形象化的符號來傳遞生者對逝者的深深哀悼之情。

        2.白族靈魂不滅的信仰

        白族信仰“萬物有靈”,這在喪葬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前世、今生、來世的觀念在白族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們相信今生所受的苦難是為來世的幸福鋪平道路,人在這三個世界里不斷輪回,接受苦難和幸福。

        各種喪葬剪紙樣式是生者為逝者到經營喪葬剪紙的店鋪中定做的。生者花費大量的金錢與精力去做這些事,是因為他們相信逝去的親人的靈魂在去另一個世界的路上會有阻攔,而其中的一些剪紙如搖錢樹等能為他們打通路上的“關卡”,逝者在那里的生活同樣需要這些日用品。按照當地的風俗,逝者下葬的當晚需打開大門并在門檻上用木板凳為逝者搭“橋”,逝者的靈魂將踏“橋”歸來。這種“靈魂不滅”的生死觀讓生者相信逝者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過著和陽間相似的生活,它既可以給生者帶來幸福,同時也可以帶來不幸,為了安撫死者的靈魂并庇佑生者,一切與之相關喪葬習俗的緣由便可以得到解釋。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種觀念也有其不科學性的存在,但不能一棒子打死,認為這種觀念都是謬誤。它根植于大眾的心底,應從“以人為本”的和諧觀念出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等觀點進行分析和評判。

        3.白族和諧文化內涵的傳遞與白族文化包容性的展現

        白族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民族,這從他們的處事原則、、風俗習慣等多方面可以體現出來。在以白族為主要居民的鳳羽鎮,著名的宗家場所三教宮,就是匯集儒、釋、道三家并存,三教合一的場所。這樣的既透視了白族文化的包容性,同時也反映當地民眾廣博容納的社會心理。這樣的體現在白族喪葬風俗中則是喪葬的最終目的和喪葬剪紙中的和諧理念。

        (1)人與人的和諧

        白族的喪葬習俗的最終目的和實際意義在于“懷念死者與教育生者”,【4】通過各種儀式的舉行來達到祭慰亡魂以及對生者教育的目的,利于促進生者幸福生活的構建和維系家族的和諧穩定。

        (2)人與自然的和諧

        喪葬剪紙中和諧觀體現為各種祭品的共生,獅、象、鹿、馬等類型剪紙樣式的動物是一起陪伴逝者的,它們沒有現實自然界中排斥性。它們與逝者的一路同行,體現了白族人渴望與自然界的和諧,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愿望。另外,各種紙扎品上的剪紙花樣,如花、草、蟲、魚、蝴蝶、蜜蜂等的廣泛使用的同時也體現了白族人民與萬物共生的和諧觀。

        三、白族喪葬剪紙存在的價值意義與保護

        1.白族喪葬剪紙存在的價值意義

        白族喪葬剪紙是原生態下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文化,它以其鮮活的生命訴說著白族這個古老民族深遠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意義。白族喪葬剪紙本身作為實物體構成了喪葬風俗的重要內容,充當了陰陽兩界相互溝通的橋梁,對于當地人而言首先具有實用價值;其次,剪紙在喪葬中的運用是為了達到“懷念死者教育生者”的目的,促進了民族力量的凝聚;喪葬剪紙的使用是延承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途徑,能夠促進當地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是需要鮮活的生命力來支撐的,作為民間藝術的喪葬剪紙正是其中的一份子。

        2.白族喪葬剪紙藝術的保護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從縱向變化還是從橫向發展來看,文化都存在著變異性。特別是在傳統文化向現代社會靠攏的過程中,文化的變遷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民族文化也正事在這種變異中,不停地豐富和發展,以此來保持著自己的生命力。”【5】在現代的喪俗中,多數人用花圈和鮮花替代了傳統的剪紙,人們既然寄托的都是同一種情感,這樣的形式比較體面、方便和文明。于是在這樣的形勢下,以喪葬剪紙謀生的民間藝人沒有了生意,生活日趨拮據,于是就改行。而他們的后代則寧愿選擇外出打工掙錢也不愿意繼承祖輩的手藝。喪葬剪紙面臨沒有市場和無人傳承的境地。正是這種文化變遷的存在,我們不難發現當地白族剪紙藝術雖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但事實上其發展已至瀕危的境地。

        從整個社會來說,人們對白族喪葬剪紙現在所處的地位和境地的關注程度還遠遠不夠,要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需要建立系統的搶救和保護方案。鑒于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以便參考。

        (1)設立地方民間剪紙文化搶救、保護基金。爭取得到政府及有關文字部門的支持,以各種基金的落實來提高廣大民眾自覺保護民間剪紙工作的積極性,同時引起相關部門對民間藝人生活質量的關注。

        (2)將當地民間剪紙藝術納入當地旅游資源開發體系,建立有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旅游文化,使游覽者在觀光、游玩的同時,感受當地別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使民間喪葬剪紙藝術得以可持續發展。

        我們深信在民間文化得到實在有效保護下,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將以其更加獨特的魅力呈現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1]王琦,周紅旗.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分析[J].內肛科技,2007(7):57.

        [2]Historical Cities and Towns歷史文化村鎮保護.云南歷史文化名鎮――鳳羽[J].小城鎮建設,2002:59-61

        [3]邱紅.苗族民間剪紙紋樣的文化意蘊及社會功能[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62-65.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限制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网站 | 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