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村景觀設計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景觀設計教學景觀新概念鄉土景觀
一、前沿
早期景觀設計城市化認知有片面感、不強烈,主要是社會、經濟、人文發展的原因。當我國及部分國家進入傳統鄉村景觀向現代化鄉村景觀轉變的重要時期,市場需求決定設計師接觸的“城鎮一體化”“鄉村轉型化”等景觀設計項目較多。學生在大學期間接觸相關課程、景觀認識得也較淺,尤其是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所學知識不能滿足項目設計工作,所用內容必須重新學習,資料也得重新整理收集,不僅浪費時間,還會認為大學里學的東西在社會實踐中作用不大,更糟糕的是,他們把這種思想傳導給學弟、學妹,會嚴重影響新生在大學里學習的積極性,這都是未來景觀設計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二、“鄉土景觀”設計概念引入景觀設計實踐教學的意義
1.增強課程結構上專業知識點的系統性與連續性
教師在景觀設計課程結構設計時取舍性較強,多以“城市景觀”“小區景觀”“休閑廣場景觀”等內容教學為主,給學生造成片面的景觀認知感。專業知識點構架的串講過程中缺乏綜合性、發展性與連續性是早期及現在景觀設計上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這種滯后型的教學內容不利于景觀設計教學內容的延伸。景觀設計教學應注重開拓學生的認知視野,將新的景觀設計理念、概念帶入課堂,讓學生明白景觀的存在是相對的、廣義的,這樣能讓學生拓展設計思維,了解景觀的“實事求是”性、健康性和發展性。將炙手可熱的“鄉土景觀”設計概念引入教學實踐,能延伸出很多新鮮、前衛、和諧的景觀設計概念,如“生態景觀”“可持續發展景觀”“本土景觀”等,這些新概念的注入,有利于構建一個更系統、更科學、更合理的景觀設計教學體系。
2.促進多學科等知識的交叉綜合教學,加強景觀設計教學深度
舊的景觀設計教學內容存在與其他學科知識結合不夠的問題,無延伸性與交叉性。有些老師將某些錯誤的景觀設計理念傳導給學生,而景觀藝術設計是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景觀設計教學深度很大程度影響學生對景觀設計及設計成果欣賞的認知程度。借“鄉土景觀”概念能將生態學、環境科學、人類文化學、社會發展學及行為心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綜合知識點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對景觀設計成果存在價值的認知度,學生在模仿設計、思考設計、完成設計的過程中勇于開拓思維,不再是單一考慮景觀視覺形式美丑,而是更注重景觀的存在,即發展價值。
3.引導學生深化景觀設計內涵,體會景觀設計的綜合復雜性
教學實踐中,筆者感到一些學生景觀設計作品多存在只重審美和形式,如緊摳景觀設計的比例、平衡、對比等基礎的美學角度,作品給人形式感好,而實時操作難、設計內涵不深,僅賦予形式的模仿。“鄉土景觀”引入實踐教學能引導學生認識城市與農村鄉野景觀的差別,探討社會發展、演變與景觀設計的關系,考慮不同組織空間關系的景觀處理手法的異同,考慮本土材料利用的優點,景觀地方風土人情的表達,對不同自然地域、社會人文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的思考,著重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做健康的、可持續的、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景觀設計作品。
三、將“鄉土景觀”設計概念植入實踐教學的方法
1.深入鄉間,調查實踐
景觀設計初期,實地考察是必備步驟,教師可嘗試擺脫“校園景觀設計課題”“城市休閑綠地設計課題”等常規課題進行“城市向農村轉移”的戰略,多做“鄉土景觀”課題安排。深入鄉間,有利于滿足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等景觀設計原則。可就近選擇村鎮為考察基地,引導學生對農村特有環境進行調研。通過拍照、注記及現場寫生等方式進行實地考察,注意區別與城市景觀設計考察的方法,少用或不用問卷等城市景觀勘察常用方法,換以訪問等方法以交流為主,啟發學生發現農村規劃及景觀設計的現狀及問題,并輔助學生完成詳細的調研報告工作。
考察內容應主要包括:全面的考察農村的周邊環境及自然特征、本村的建筑風貌、特有的藝術設計符號、歷史風土人情等現狀條件。
2.對比城鄉,認識景觀
教師應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鄉土景觀”“新農村景觀設計”“生態景觀”等方面知識點的信息。輔助資料能提高學生對多種景觀規劃設計認識的能力,較有深度地了解“鄉土景觀”的相關概念,如區分“景觀”與“農村景觀”的異同。引導學生分析農村景觀設計基地特有的區位環境、交通道路要求、功能分區要求、建筑景觀的設計風格、植物恰當的配置及其他構筑物景觀的合理設計等,從整體上重點把握各景觀的共性與特殊性,從“鄉土景觀”切入式的認識到景觀的發展趨勢。
3.重返鄉村,實踐改造
鄉土景觀多屬于本土型、環保型與可持續發展型,表現為樸素且有韻味、小巧卻顯精致,材料上多利用本土或廢舊材料制作而成,這些優勢都可促使學生再回到規劃設計區域,根據自己的設計方案進行實地改造或在專業施工人員的配合下完成景觀的實際建設。這樣,學生才能對景觀的細部設計和空間的尺度及景觀施工方法有更深刻的認識。未來,景觀設計教學僅依靠講解的方案是不夠的,鍛煉學生在實際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的變通能力十分必要和重要。
結語
樹立什么樣的設計理念來正確地指導高速公路的景觀設計工作,是設計的關鍵所在,而設計理念它所涉及的方面是必須要把握的。只有遵循這些核心內容,才能將高速公路景觀的設計成果變為一件真正的藝術品。主要有以下內容:
①對于高速公路這樣已經按技術標準完成的建筑物,在景觀設計上就要始終堅持因地制宜、方案多樣、反復對比、綜合選優的理念,要充分利用沿線原有的地形、地質條件,了解土質的分布與結構情況,路基邊溝外與隔離柵之間的范圍可用面積;路塹邊坡的坡率及長度等所有能進行綠化和景觀設置的可用土地。因為有了這些基礎資料才能開始進行設計工作。
②以表現地域的歷史文化和發展特征作為設計中考慮的一項因素,高速公路在大地上延伸,將經過不同的城市和鄉村,穿越不同的民族聚集區,各地的民俗、民風與傳統文化都有著一定的差別,各地在政治、經濟上的發展也有其獨到的一面,在設計中就要結合上述特征,盡可能地將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通過附屬設施的外形表達出來,也可采用制作雕塑的方式來體現各地的風情。
③要對沿線的氣候條件有一個清楚的底數,對當地適宜種植的樹種、灌木等易生長的植被有全面的認識,多與本地林業部門溝通,掌握好種植的方式、條件及成活率這些基本情況,必要時可選擇本地有經驗的林業技術人員參加到景觀設計中來,發揮他們在這方面的專長,使景觀設計工作更穩妥、更合理。
④與沿線各地的綠化總體規劃相互協調的原則,高速公路是國家發展經濟、壯大國力的強大支柱系統,對于帶動和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任何一個地方在綠化布局的整體規劃中,往往把高速公路周圍的綠化作為一個重點來安排。依托高速公路這條綠化的大主線來擴大區域的綠化規模和生態景觀。因此,在進行景觀設計工作時,多與當地的城建、林業、綠化等部門取得聯系,征求他們的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更便于完善我們的各種實施方案。
⑤不論什么形式的景觀設計方案,必須要服從確保行車的安全性這一原則,不能有任何影響、干擾、誤導、遮擋行車視線的因素存在,中央分隔帶上綠化樹種的高度、密度就要保證不管是在冬季還是夏季,都能滿足對向燈光不會透過來弦目的要求。
景觀設計包括的內容
從目前景觀設計的具體實踐上看,在內容分類的劃分上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大致可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別,有按高速公路全線路段考慮的;有按立面和平面設計形式考慮的;還有按照軟景觀與硬景觀相互配合來設計的;還有采用按宏觀景觀布局后,再以微觀景觀點綴和補充方案的。總的來講,要從高速公路所處的地域特點出發,運用科學、完善、美學和經濟的方法來完成此項任務。
①按高速公路全線不同路段所處的地理條件來進行設計時,就要首先調查清楚平原區、山嶺重丘區路段在全線各自的長度和土壤、山巖性質的分布情況;路塹的段落和累計長度;填方路基的高度和總長;直線段與曲線段分別處于的地形特征;哪些路段穿越人口居住的密集區,哪些路段位于人煙稀少的荒涼地帶,根據以上基礎資料來經濟、合理地設計沿線的景觀。譬如在鄰近城鎮的路段上,就要把景觀做得好一點,在線型不一樣的路段上,可選用不同的樹種來綠化,以提高對行車視線的引導作用。
②當從高速公路全線可供景觀設計的平面與立面面積來作設計時,就要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全面展示當地的歷史文化風貌。這種設計思路往往是基于平原區地帶,又是處在具有豐富自然景觀的區域中,在這個前提下,一般互通立交的設計規模都較大,景觀設計的重點主要集中在這部分平坦地方。各個匝道圈內的空間,為景觀的平面設計布局提供了充足的條件。而立面的景觀設計位置,就是放在了中央分隔帶這一塊范圍,可設計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觀。山區的立面設計要放在路塹的邊坡上,這部分立面上,綠化的基礎條件有差別,對土質邊坡,可直接種植草皮或是低矮的灌木;對于石質的邊坡來說,最好采用噴漿固坡的工程方法,把整個坡面全封閉起來,然后再掛網,栽種具有攀爬性的草本植物,使這些邊坡的景觀改變成一個新的模樣。在路基兩側的地帶,要本著與中央分隔帶景觀設計造型相協調的觀點來布設。
③若按照硬景觀與軟景觀的設計構思來搞景觀的設置,先要搞清楚它們的含義是什么,所謂硬景觀,是指采用各種不同的材質,依靠人工雕塑、組裝、鑿刻的形式,而形成外部造型藝術化的具有工藝性質的物件。軟景觀的實際內容就是各種植物的綠化。這兩樣不同類別的景觀物源是高速公路常用的。一般來說,硬景觀的設置主要考慮放在人煙較為稀少、地形基本位于山嶺重丘區的地方,我國西部地區普遍干旱缺水,植被生長的環境與條件較差,所以用硬景觀來布置沿線路景,不但能起到消除旅途寂寞感、單調感的作用,而且還減少了相應的維護保養費用。在水土條件好些的地區,往往是以軟景觀為設計主導的。因此,在軟、硬景觀的布設選擇上,就要充分了解和調查好高速公路所經沿線地域的自然地理與氣候條件,合理加以安排。
④從宏觀布局與微觀點綴的設計總基調來做景觀設計時,應該從全線總體的景觀宏觀掌控上來科學地安排,這個宏觀上的考慮基本上就是把整條高速公路劃分成幾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景觀帶,讓使用者通行在路上時,每隔一段時間就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每一段景觀帶都能呈現出一種自然的美景,或者是突出代表了本地歷史文化的人文理念,能感受到來自不同文化特色的熏陶,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旅途的生活內容。譬如,在南方地區的高速公路兩側,可栽種茂密的竹林,在竹林形成的綠帶中穿插點綴幾個小草蘆,就更能引人入勝,有一種恍如來到遠古民居,將身心置于其中的情趣。
最近幾年來,伴隨著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式建筑的關注,而住宅小區景觀設計也逐漸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
一、景觀設計是開發商、建筑師、景觀設計師和城市居民共同溝通的過程
(一)在提出住宅小區景觀環境的概念時,就要圍繞景觀環境設計的要點。在具體的設計進程中,景觀設計師、建筑工程師、開發商之間要經常進行溝通和協調,確定整體設計方案,確定整個住宅小區的建筑、景觀等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不應該像以前一樣先設計好建筑,然后再做景觀規劃設計,不要把建筑和景觀分離。
(二)在規劃住宅小區景觀時,應使建筑主體與景觀環境能夠與居住區整體設計相協調。住宅小區建筑的風格是景觀設計風格的前提基礎,景觀環境的設計風格應該參考整個住宅小區建筑的風格特點,所以應該將住宅小區的景觀環境設計與主體建筑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這樣才一能夠體現住宅小區的整體性。
(三)首先先設計好住宅小區整體的環境,然后再用房子巧妙的去分割空間,去圍合空間。這樣能夠使整體住宅小區景觀更加有層次感,更加的整體。在住宅小區中不僅要有開敞的空間,也應該有一定的私密空間,同時要確保各個空間之間能夠有很好的過渡,體現一種韻律感,使各個空間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另外通過象征性的行道樹與水道強化了主軸線,形成了來訪者很容易理解的空間構造。分散在用地內的各種空間要素:建筑小品、草坪、植物等,作為空間和連續鏡頭通過景觀統一起來,一邊體現了各個部分的特點,一邊明確了用地整體的形象。在有限的用地內,將草坪廣場、大樹林、常綠樹林、動植物棲息的水邊、雜樹林、鮮花花園進行了區域劃分,力求通過多樣化環境完善城市生態系統。
二、環境景觀的文化性、藝術性和共享性
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必須和小區內整體設計風格的主題相協調,例如人工設計的景觀:建筑小品、硬鋪裝、雕塑等;軟質景觀:綠化、草坪、水體的造型等。景觀設計師要根據不同住宅小區的特點,文化背景,來配置不同的景觀效果,古代園林設計風格就要采用古代園林造景手法,現代風格的景觀就要采用現代景觀設計手法,具有特色的地方風格的景觀則就要采用地方特色的造園元素和手法。
近年來,小區環境景觀設計開始從盲目最求追求西方景觀的設計元素,比如大面積的草坪、模紋花壇、羅馬柱廊、歐式線腳、噴泉、歐式雕像等發展為回歸歷史的趨勢。如今,伴隨著人們對小區景觀設計要求的不斷提高,現在小區景觀設計開始提藏中國古代園林設計和現代小區景觀設計相結合,設計出即具有中國古代園林的特點又不失具有中國現代小區的景觀設計風格。
越來越多的小區景觀建設注重小區環境資源的共享性,在環境景觀設計時,要依據城市的整體設計風格、氣候特點、居住者的生活習慣和對公共空間的要求不一樣等情況,所以就要景觀設計師就要盡最大努力地設計,利用原來的地貌環境創造人工景觀,能夠讓大多數用戶都能夠享受到開放的公共空間,這已經成為住宅小區環境景觀設計發展的一大趨勢。
三、環境景觀的賞心悅目
目前,小區環境引進大量的名貴樹木的做法常在景觀設計中所采用,因為名貴樹種、稀缺植物不但能夠更好的襯托住宅小區的特點和品質,同時也為住宅小區增加了名氣;所以引進名貴樹種、稀缺植物開始成為目前住宅小區環境景觀發展的新趨勢。
但是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在具體應用時,一定要按照不同的植物進行合理的規劃,并不是照抄照搬。樹種選擇的重要條件應該既能應景,也要考慮樹種的適應性,要根據當地的氣候,住宅小區內的建筑風格來選擇樹木樹種,比如具有現代風格的建筑應該選擇幾何形狀的喬木,古典園林風格的建筑應該選擇芭蕉樹等等。讓這些能夠給人帶來快樂又能賞心悅目的樹種才是最寶貴的造景方式,過度得追求稀有品種或者是國外的樹種并不是任何小區都適用的。
四、景觀的建筑特色
現在,住宅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從具有鄉村味的設計特征到普遍邀請國外知名景觀設計師設計。目前,伴隨著住宅小區居民的生活水平與景觀審美能力逐步提高,所以對住宅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開始要求追求品牌價值和品質感;并且土地開發商已經開始意識到住宅小區景觀比整個建筑的戶型設計帶給客人的感覺更直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商一方面不斷的要求創新環境景觀設計,創造富有個性的景觀設計,同時使現代的景觀設計與整個小區的建筑相協調,整個住宅小區都要圍繞一個概念景觀,如以中國古代園林為主的居住區,熱帶雨林風情為主題的居住區,以棕櫚類植物和水景為主;打文化牌的居住區就會以古典雕塑為主等,使居住者能夠很直觀感受到整個小區的居住氛圍。現在花重金去讓國外知名設計師為國內景觀環境設計規劃,成為了現代城市住宅小區景觀設計的一大發展趨勢。
五、景觀的水景點綴
現在,住宅小區的景觀環境設計己經從大面積水景的流行轉變為局部式水景的大范圍應用。但是由于大面積的水景需要大量的維護成本,后期的維修十分高昂,讓開發商和物業管理者不堪重負,所以造成了普遍遺棄大面積水景的現實。
近年來,國家提出節約用水等提議,并且大部分城市的水費迅猛上漲,所以在住宅小區景觀環境設計中,小區開發商和景觀設計師們不再把小區具體水景多少作為環境景觀設計的目標,同時在設計上變為“以綠化為主,水景點綴為輔”的格局,當今現代樓盤提倡植物布局與點綴性水景并舉。
六、使用現代材料
景觀設計是環境設計的組成部分,大到綿延幾十公里的風景區規劃,小到十幾平方米的庭院設計,都屬于景觀設計的范疇。本文的景觀設計定位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層次上,選擇城市景觀設計作為切入點,從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設計要素和方法,是比較適宜的。近年來,我們生活的城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批的廣場綠地、商業步行街、主題公園、街頭小品出現在我們的視覺以內,影響著我們的感觀和行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區都以景觀優美的園林作為賣點,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購買心理。景觀設計已經不知不覺中走到了我們的周圍,走近了我們的身邊,并對我們施展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術館去欣賞藝術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環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區的環境中活動,它的景觀視覺美感、造型形態、色彩、材質、以及在陽光下燈光下呈現出來的效果,時時會刺激你的目光,影響你的行為和心理的變化。一個有良好景觀的城市環境、居住環境,為人們提供了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雙重價值。“詩意的棲居”始終是人們內心的向往,而景觀設計正式通過提高生活品質,提升生活品位,以人為主體,以空間環境為客體,構架著現實通向理想的橋梁。
2.景觀的概念
景觀(Landscape),什么是景觀,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是一個美麗而難以說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觀是人類的棲息地,景觀是人類的工藝品,景觀是需要科學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質系統,景觀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景觀是可以帶來財富的資源,景觀是反映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意識形態,景觀是歷史,景觀是美。我們可以從景觀與人的物我關系與景觀的藝術性、科學性、場所性及符號性入手,來認識景觀。
2.1 景觀的視覺美的含義: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觀作為城市景象景觀的設計與創造,實際上也就是創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觀作為視覺審美對象的含義,經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第一個變化來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對鄉村土地的貪欲,即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其二則來源于工業革命中后期對城市的恐懼和憎惡,即景觀作為對工業城市的對抗。
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和附屬 人們最早注意到的景觀是城市本身,“景觀的視野隨后從城市擴展到了鄉村,是鄉村也成為景觀”。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封建領主制度將人束縛在君權之下,人被束縛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滿神秘和恐怖,且又為人類生活之母,對土地的眷戀和依賴,使得人如母親襁褓之中的嬰兒。城市資本主義的興起使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土地的價值從生活和生存所必須的使用價值,轉變成為可以交換的商品和資源,人與土地第一次分離而成為城里人。新興的城市貴族通過強大的資本勾畫其理想的城市,同時不斷的向鄉村擴展,將其作為城市的附屬。1420年前后發明的透視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為一個完全幾何、數學的圍有圍墻的圖案。在幾何中心是一個大的開放空間,被行政建筑所包圍:國王的宮殿,法院的大樓,主教堂,監獄,財務大樓和軍事中心。這樣的理想城市是為行政辦公及法律公正而設立的,是為了城市生活而設計的,是純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一樣,遵循了嚴格的比例關系和美學原則。而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樣的審美標準來設計和建造,因此有了凡爾塞為代表的巴洛克造園。
景觀作為城市的逃避 景觀作為視覺美的含義的第二個轉變,源于工業化帶來的城市環境的惡化。工業化本身是文藝復興的成果,但是至少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各大城市,城市環境極度惡化。城市作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徹底破壞。相反成為了丑陋和恐怖的場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園成為了逃避的場所。因此。作為審美對象的景觀也從欣賞和贊美城市,轉向愛戀和保護田園。因此才有以Olmsted為代表的景觀設計師的出現和景觀設計學的誕生。一般來說,這個誕生的時間被確認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導田園風光為主調的美國城市公園運動,和以保護自然原始美景為主導的美國國家公園體系;因此也才有霍華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園城市和隨后的田園郊區運動。
2.2 景觀的棲息地含義: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觀都是人類居住的家,或者說是潛在的家。中國古代山水畫把可居性作為畫境和意境的最高標準。所謂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無論是作畫還是賞畫,實質上都是一種卜居的過程。也就是場所概念(place)的深層含義。這便又回到哲學家海得歌爾的棲居概念。棲居的過程實際上與自然的力量與過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諧的過程,大地上的景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對自然的適應、改造和創造的結果。同時,棲居的過程也是建立在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過程。因此,作為棲息地的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觀是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景觀作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體的人和具體的場所聯系在一起。景觀是由場所構成的,而場所的結構又是通過景觀來表達的。與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一樣,場所是無處不在的,人離不開場所,場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處,場所使無變為有,使抽象變具體,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個認識和把握外界空間和認識及定位自己的出發點和終點。
2.3 景觀作為系統的含義:科學、客觀的解讀
在一個景觀系統中,至少存在著五個層次以上的生態關系:
第一是景觀與外部系統的關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態流是水。哀勞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將南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截而為雨,在被灌溉,飲用和洗滌利用之后,流到干熱的紅河谷地,而后蒸騰、蒸發回大氣,經降雨又回到本景觀之中,從而有了經久不衰的元陽梯田和山上茂密的叢林,這是全球及區域生態系統科學研究的對象。根據Lovelock的蓋婭理論,大地本來是一個生命體:地表、空氣、海洋和地下水等通過各種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學的過程,維持著一個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觀內部各個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即水平生態過程。來自大氣的雨、霧,經過村寨上叢林的截流、涵養,成為終年不斷的涓涓細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飲的蓄水池;再流經家家戶戶門前的洗滌池,匯入寨中和寨邊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養魚的場所,最后富含養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層層梯田,灌溉著他們的主要作物——水稻。這種水平生態過程,包括水流、物種流、營養流與景觀空間格局的關系,正是景觀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第三種生態關系,是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如叢林作為一個森林生態系統,水塘作為一個水域生態系統,梯田本身作為一個農田系統,其內部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的關系,這是一種在系統邊界明確情況下的垂直生態關系,其結構是食物鏈和營養階,功能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這是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第四種生態關系則存在于生命和環境之間,包括植物與植物個體之間與群體之間的競爭、共生關系,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個體與群體的進化和演替過程,這便是植物生態、動物生態、個體生態、種群生態所研究的對象。
第五種生態關系則存在于人類與其環境之間的物質、營養及能量的關系,這是人類生態學所要討論的。當然,人類本身的復雜性,包括其社會、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十分復雜。已遠非人類生態本身所能解決,因此又必須借助社會學、文化生態、心理學、行為學等學科對景觀進行研究。城市景觀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幾乎包含了所有上訴生態過程,而成為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2.4 景觀作為符號的含義:人類理想和歷史的書
人類是符號動物,景觀是一個符號傳播的媒體,是有含義的,它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包括自然和社會歷史;講述著動人的故事,包括美麗的或者是凄慘的故事;講述著土地的歸屬,也講述著人與土地,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因此行萬里路,如讀萬卷書。
這本書是由符號和語言寫成的,“景觀具有語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著話語中的單詞和構成——形狀圖案、結構、材料、形態和功能。所有景觀都是由這些組成的。如同單詞的含義一樣,景觀組成的含義是潛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顯示。景觀語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實用的,也可以是詩意的。海得歌爾把語言比喻成人們棲居的房子。景觀語言是人類最早的語言,是人類文字及數字語言的源泉。“河出圖,洛出書”固然是一個神話傳說,但它卻生動的說明了中國文字與數字起源于對自然景觀中自然物及現象的觀察和啟示的過程。
同文字語言一樣,景觀語言可以用來說,讀和書寫,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類發明了景觀語言,如同文字語言一樣,景觀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景觀語言是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時也是為了庇護和隔離的,景觀語言所表達的含義只能部分地為外來者所讀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從而在交流中維護了族群內部的認同,而有效的抵御外來者的攻擊。
景觀中的基本名詞是石頭、水、植物、動物和人工構筑物,他們的形態、顏色、線條和質地是形容詞和狀語。這些元素在空間上的不同組合,便構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滿意味的書。一本關于自然的書,關于這個地方的書,以及關于景觀中人的書。當然,要讀懂,讀者就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文化。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關系中的景觀語言一樣,是有多重含義的,這都是因為人是符號的動物;而景觀符號,是人類文化和理想的載體。
3.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是指通過對環境的設計使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和諧共存。她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科學與藝術的結晶,融合了工程和藝術、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精髓,創造一個高品質的生活居住環境,幫助人們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意識,更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3.1 景觀設計所涵蓋的領域
景觀設計具有廣泛的領域,大到國土與區域規劃設計,小到庭院,甚至室內的綠色空間設計;從純自然的生態保護和恢復,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間設計,都是景觀設計多涵蓋的領域。以下就初步的談一下景觀設計所涵蓋的領域:
3.1.1城鎮規劃
景觀設計師很早就開始擔當城市物質空間的規劃角色,城鎮規劃是城市空間的中心規劃。城鎮規劃是針對城市與鄉鎮的規劃與設計。規劃者運用區域規劃技術與法規、常規規劃、概念規劃、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來確定城市地域內的布局與組織。城鎮規劃也涉及到“城市設計”內容,如廣場、街道景觀等開放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發展。
3.1.2場地和社區規劃
環境設計是景觀設計專業的核心問題。涉及到居住區、商業、工業、各機構的室內空間以及公共空間等室外空間的細部設計。它把場地作為藝術研究的對象來看待,綜合平衡室內與室外的軟、硬表面,建筑物與植物的材料選擇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詳細的構筑物的規劃說明與準備等。
場地規劃以某一地塊內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協調與安排為基礎,場地規劃項目涉及單幢建筑的土地設計、辦公區公園設計、購物中心或整個居住社區的地塊設計等。從更大的職業范圍講,基地設計還包括基地內自然元素與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審美性以及生態等敏感性的組織與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動物和氣候。敏感性的設計有利于減少環境壓力與消耗,從而提高基地的價值。
3.1.3景觀規劃
區域景觀規劃對于很多景觀設計師(Landscape Architect)來講是個逐漸擴展的實踐領域。它隨著過去一年來公眾環境意識的覺醒而發展。它融合了環境規劃與景觀設計。在這個領域,景觀設計師針對土地與流域的規劃、管理等全部范圍,包括自然資源調查、環境壓力狀況分析、視覺分析和岸線管理等。
3.1.4公園與休閑區規劃
公園與休閑區規劃包括創造與改造城市、鄉村、郊區的公園與休閑地帶。同時發展成為更大范圍的自然環境規劃。如國家公園規劃、郊野規劃、野生動物保護地規劃等。
3.1.5土地發展規劃
土地發展規劃包括大范圍與多區域的未發展土地的規劃和小面積的城市、鄉村和歷史地段的基地設計。同時在政策規劃與個體發展計劃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在這一領域,景觀設計師需要掌握房地產經濟及其發展組織過程的知識,同時還應理解土地開發與發展的客觀限制條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與廣博的知識,景觀設計師通常是這一學科領域的綜合學科設計小組的帶頭人。
3.1.6旅游和休閑地規劃
基地的歷史性保護與復興如公園、私家花園、場地、濱水區和濕地等的保護與復興。它涉及到基地相對穩定狀態的維持與保護、作為歷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塊的保護、地段的歷史記憶與質量的恢復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發展與更新。
3.2 景觀設計的拓展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發展,景觀設計的形式與內涵也在不斷的變化。要使景觀的發展跨越障礙,實現可持續,則要求景觀設計作出相應的拓展,首先應該是觀念上的拓展:
3.2.1生態設計觀
生態設計觀念或結合自然的設計觀念,已被設計者和研究者倡導了很長的時間,隨著全球化帶來的環境價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態設計觀必然有進一步的發展,可以將其概括為:
不僅考慮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將設計作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環的一個手段,充分體現地域自然生態的特征和運行機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設計中盡量避免對地形構造和地表機理的破壞,尤其是注意繼承和保護地域傳統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觀;
從生命意義角度去開拓設計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體現了生命優于物質的主題;
通過設計重新認識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建構更好的生態倫理。
3.2.2人性設計觀
全球化是人類推動的,人類是世界的主體,是技術的掌握者、文化的繼承者、自然的維護者。景觀設計觀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義,超越功能意義設計,進入到人性化設計。具體包括:
以人為本,設計中處處體現對人的關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環境行為模式獲得使用者的認同;
呼應現代人性意義,對人類生活空間與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與人類的多樣性和發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變化和內涵的多義性。
3.2.3多元設計觀
多元的景觀發展要求景觀設計強化地方性和多樣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來豐富全球景觀資源。其觀念具體包括:
根據地域中社會文化的構成脈絡和特征,尋找地域傳統的景觀體現和發展機制;
以演進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地域的文化傳統,將地域傳統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與景觀現實及未來發展相結合,使之獲得持續的價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閉的地域概念,結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術和信息手段來詮釋和再現古老文化的精神內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內涵與實質,棄絕標簽式的符號表達。
3.2.4信息設計觀
傳統的景觀設計集中于展示形態與空間,滿足功能需求。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要求景觀承載更多的信息,相應的景觀設計必然集中于信息,體現時間優于空間的概念。其具體包括:
應對于信息處理,設置信息調節、疏導的空間,留有增容余地和彈性發展的場所;
為有效讀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簡潔、色彩奪目的形式,尤其是對符號標志系統的處理;
將信息技術融進設計理念和人的審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層次上與情感抒發融為一體;
創造互動景觀,使景觀應對于不同信息而變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種角色,承載某種功能。
3.2.5技術設計觀
全球化時期的景觀發展充分利用技術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應的設計觀念也必然緊密結合技術。表現在:
體現技術理性,設計作為與人口增加、資源減少、環境變化的回答,反思技術的優越性和潛在危險;
體現技術理性,反映技術與人類情感相融合的發展動態和技術審美觀念的多樣化趨勢;
體現景觀智能化趨勢,創造有“感覺器官”的景觀,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機體般活性運轉,良性循環;
尊重地域適宜技術所呈現的景觀形式,將其轉化為新的設計語言。
3.2.6創新技術觀
除了技術直接導致創新景觀之外,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想自由廣泛傳播、交流而激發的靈感也成為創新景觀的源泉,相應的設計觀強調變化、彈性。具體包括:
將更多景觀要素納入設計中,用多樣詞匯表達個性化設計;
改變思維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彈性、模糊、不確定設計的價值;
虛幻世界與現實世界并駕齊驅,以多重尺度拓展創意空間。
3.2.7藝術設計觀
隨著人類素質的提高和更多休閑時間投入文化藝術活動,藝術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類生存的一切環境都被賦予藝術色彩,相應的景觀設計觀念包括:
強化對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觀與建筑、規劃、園林有更大的融合;
將審美的生存觀念體現于設計中,通過設計將審美上升為人的生存范疇;
結合時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與和諧的景觀藝術;
設計藝術水準的提高取決于對現實的了解、文化的領悟、技術的掌握和個性的發揮。
4.景觀設計要素
景觀設計的要素包括景觀設計的素材的特點和基本知識。
所有的景觀都是通過景觀要素來體現的,景觀設計的素材和內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體,鋪地和景觀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設計的基礎,其余是設計的要素。
4.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觀設計最基本的場地和基礎。這里談的地形,是指景觀綠地中地表各種起伏形狀的地貌。在規則式景觀中,一般表現為不同標高的地坪、層次;在自然式景觀中,往往因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觀設計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內容。地形地貌總體上分為山地和平原。進一步可以劃分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為凹地、凸地等。在景觀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慮生態學的觀點,營造符合當地生態環境的自然景觀,減少對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同時,可以減少土石方量的開挖,節約經濟成本。因此,充分考慮應用地形特點,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觀元素的基礎。景觀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響總體規劃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觀地形設計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現狀,而要充分體現總體規劃的意圖,作必須的工程措施。所以每個景觀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這里要考慮幾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關。同時還要考慮到因堆山而挖湖所減少的陸地面積并不小。例如,北京頤和園面積并不小(約300公頃),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陸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園面積的7%,因此節假日就顯得擁擠。按此,估計游人會比較集中的中心景觀要留有足夠的平地,這也是防震備戰所必須。上海長風公園37公頃,水面積約占4l%,而陸地中有82%是綠地,現在看來并無不當。明計成在《園冶》里有一段話"約十畝之基,須開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為壘土者四,高卑無淪,栽竹相宜。"可供參考。
經濟因素。有人計算,用1:2.5的坡度堆一個10米高的山,山頂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據估計,單是土方價約近50萬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達10余萬方了。因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數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畫龍點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為例,50-60年代的楊浦、和平、虹口公園因有日偽時期彈藥庫、靶場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園因人防工程出氣口而堆山;80年代楓涇公園因原址土丘而設計地形,皆合乎當時當地情理。90年代濱海人工森林為改善種植條件和景觀而挖魚塘堆山;現在閔行區和環線指揮部計劃利用七寶附近垃圾山作公園,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觀設計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簡單的來說,主要有四點:
改善植物種植條件,提供干、濕,以至水中;陰、陽、緩陡等多樣性環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種景觀用途,同時具有灌溉、抗旱、防災作用。
創造園林活動項目,建筑所需各種地形環境。
組織景觀空間,形成優美園林景觀。
4.1.3設計手法
在具體的設計表現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術,如VR仿真技術手段進行三維地形的表現,以便真實地模擬實際地形,表達景觀設計后的場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戶進行交流溝通。
4.2 植被設計
植被是景觀設計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觀設計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種大、小喬木等。巧妙合理地運用植被不僅可以成功營造出人們熟悉喜歡的各種空間,還可以改善住戶的局部氣候環境,使住戶和朋友鄰里在舒適愉悅的環境里完成交談、駐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動。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視覺功能和非視覺功能。非視覺功能指植被改善氣候、保護物種的功能;植被的視覺功能指植被在審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曠神怡。通過視覺功能可以實現空間分割,形成構筑物,景觀裝飾燈功能。
Gary O. Robinette 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環境品質》中將植被的功能分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調節氣候功能、美學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間、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間和創造系列景觀等,簡言之,即空間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視線誘導。
調節氣候功能:遮蔭、防風、調節溫度和影響雨水的匯流等。
美學功能:強調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設計元素,使其作為景觀焦點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別、質地等特點還可以形成小范圍的特色,以提高景觀的識別性,使景觀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項
景觀中的植被綠化設計,還應該注意其他一些事項:
與景觀道路、廣場有關的綠化形式有:中心綠島、回車島等;行道樹;花缽、花樹壇、樹陣;兩側綠化。
最好的綠化效果,應該是林蔭夾道。郊區大面積綠化,行道樹可和兩旁綠化種植結合在一起,自由進出,不按間距靈活種植,實現路在林中走的意境。這不妨稱之為夾景;一定距離在局部稍作濃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點使人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棲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綠地則要多幾種綠化形式,才能減少人為的破壞。在車行道路,綠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車視距、轉彎半徑等要求。特別是不要沿路邊種植濃密樹叢,以防人穿行時剎車不及。
要考慮把"綠"引伸到道路、廣場的可能,相互交叉滲透,最為理想:使用點狀路面,如旱汀步、間隔鋪砌;使用空心砌塊,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磚。波蘭有種空心磚,可使綠地占鋪砌面2/3以上。在道路、廣場中嵌入花缽、花樹壇、樹陣。
道路和綠地的高低關系。設計好的道路,常是淺埋于綠地之內,隱藏于綠叢之中的。尤其是山麓邊坡外,景觀中的道路一經暴露便會留下道道橫行痕跡,極不美觀,因此設計者往往要求路比"綠"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帶來的是匯水問題,這時單邊式道路兩側,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淺的明溝,降雨時匯水瀉入的雨水口,天晴時乃是草地的一種起伏變化。
城市道路的綠化,與道路的性質相關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觀大道、步行街等。 4.3 道路設計
這里所說的道路,是指景觀綠地中的道路、廣場等各種鋪裝地坪。它是景觀設計中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是景觀的骨架、網絡。景觀道路的規劃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觀面貌和風格。例如,我國蘇州古典園林,講究峰回路轉,曲折迂回,而西歐古典園林凡爾賽宮,講究平面幾何形狀。
景觀道路和多數城市道路不同之處,在于除了組織交通、運輸;還有其景觀上要求:組織游覽線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觀道路、廣場的鋪裝、線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觀一部分。總之,當人們到景區,沿路可以休憩觀景,景觀道路本身也成為觀賞對象。
4.3.1景觀道路分類
一般景觀的景觀道路分為三種:
主要道路。貫通整個景觀,必須考慮通行、生產、救護、消防、游覽車輛。寬7-8米。
次要道路。溝通景區內各景點、建筑,通輕型車輛及人力車。寬3-4米。
林蔭道、濱江道和各種廣場。
休閑小徑、健康步道。雙人行走1.2-1.5米,單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來最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過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達到健身目的,同時又不失為一個好的景觀。
4.3.2景觀道路線型
規劃中的景觀道路,有自由、曲線的方式,也有規則、直線的方式,形成兩種不同的景觀風格。當然采用一種方式為主的同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補充。仔細觀察,上海楊浦公園整體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規則式的;復興公園則相反,雁蕩路、毛氈大花壇是規則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這樣相互補充也無不當。不管采取什么式樣,景觀道路忌諱斷頭路、回頭路。除非有一個明顯的終點景觀和建筑。
景觀道路并不是對著中軸,兩邊平行一成不變的,景觀道路可以是不對稱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東世紀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線向南移了10米,北側人行道寬44米,種了6排行道樹。南側人行道寬24米,種了兩排行道樹;人行道的寬度加起來是車行道的兩倍多。
景觀道路也可以根據功能需要采用變斷面的型式。如轉折處不同寬狹;坐凳、椅處外延邊界;路旁的過路亭;還有道路和小廣場相結合等等。這樣寬狹不一,曲直相濟,反倒使道路多變,生動起來,做到一條路上休閑、停留和人行、運動相結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轉彎曲折。這在天然條件好的景觀用地并不成問題: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話下。而在條件并不太好的地區,一般就不是這樣。為了延長游覽路線,增加游覽趣味,提高綠地的利用率,景觀道路往往設計成婉蜒起伏狀態,但是有的地區景觀用地的變化不大,往往一馬平川而根據不足。這時就必須人為地創造一些條件來配合園路的轉折和起伏。例如,在轉折處布置一些山石、樹木,或者地勢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綠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彎、五步一曲,為曲而曲,脫離綠地而存在。陳從周說:"園林中曲與直是相對的,要曲中寓直,靈活應用,曲直自如。"以明·計成的話要做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
景觀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幾點:
避免多路交叉。這樣路況復雜,導向不明。
盡量靠近正交。銳角過小,車輛不易轉彎,人行要穿綠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寬度、鋪裝、走向上應有明顯區別。
要有景色和特點。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對景,讓人記憶猶新而不忘。
園路在山坡時,坡度≥6,要順著等高線作盤山路狀,考慮自行車時坡度≤8,汽車≤15;如果考慮人力三輪車,坡度還小,為≤3。 人行坡度≥10%時,要考慮設計臺階。景觀道路和等高線斜交,來回曲折,增加觀賞點和觀賞面,未嘗不是好事。
安排好殘廢人所到范圍和用路。
4.4 地面鋪裝
地面鋪裝和植被設計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視線誘導(包括人流、車流)。這里植被設計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記,無論是運用何種素材進行景觀設計,首要的目的是滿足設計的使用功能。地面鋪裝和植被設計在手法上表現為構圖,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對環境的識別性。在明晰了設計的目標后,可以放心地探討地面鋪裝的作用、類型和手法。
4.4.1考慮因素
一般的道路鋪裝,通常采用塊料-砂、石、木、預制品等面層,砂土基層即屬該類型的景觀道路。這是上可透氣,下可滲水的園林--生態--環保道路。采用這種道路有很多優點,主要是基于下面幾點考慮:
符合綠地生態要求。可透氣滲水,極有利于樹木的生長,同時減少溝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補充。
與景觀相協調。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跡。尤其是郊區人工森林這種類型綠地,粗獷一些并無不當。
新建的景觀,往往因地形變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廣場處于新填土之上。
景觀的綠地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要不斷補充完善。這種路面鋪裝適于分期建設,甚至臨時放個過路溝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極容易不必如剛性路面那樣開腸剖肚。
景觀綠地除建設期間外,道路車流頻率不高,重型車也不多。
是我國園林傳統做法的繼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項
塊料路面的鋪砌要注意幾點:
廣場內同一空間,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種式樣的鋪裝較好。這樣幾個不同地方不同的鋪砌,組成一個整體,達到統一中求變化的目的。實際上,這是以景觀道路的鋪裝來表達道路的不同性質、用途和區域。
一種類型鋪裝內,可用不同大小、材質和拼裝方式的塊料來組成,關鍵是用什么鋪裝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強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線條簡潔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種石料,變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徑、小空間、休閑林蔭道,可豐富多采一些,如我國古典園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觀要素的特征,以創造富于特色、膾炙人口的鋪裝來。例如,杭州的竹徑通幽,蘇州五峰仙館與鶴所間的仙鶴圖與環境融洽一體,詩情畫意,躍然紙上。明朝的計成在《園冶》中對此早有論述"惟所堂廣廈中,鋪一慨磨磚,如路徑盤蹊,長砌多般亂石,中庭式宜疊勝,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選鵝子鋪成蜀錦。"
塊料的大小、形狀,除了要與環境、空間相協調,還要適于自由曲折的線型鋪砌,這是施工簡易的關鍵;表面粗細適度,粗要可行兒童車,走高跟鞋,細不致雨天滑倒跌傷、塊料尺寸模數,要與路面寬度相協調;使用不同材質塊料拼砌,色彩、質感、形狀等,對比要強烈。
塊料路面的邊緣,要加固。損壞往往從這里開始。
側石問題。園路是否放側石,各有己見。一般來說要依實而議定,①看使用清掃機械是否需要有靠邊;②所使用砌塊拼砌后,邊緣是否整齊;③側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園路邊緣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園路兩側綠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綠化尚未成型時,須以側石防止水土沖刷。
建議多采用自然材質塊料。接近自然,樸實無華,價廉物美,經久耐用。甚至于舊料、廢料略經加工也可利用為寶。日本有種路面是散鋪粗砂,我國過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崗巖板也廣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舊磚瓦,何嘗不是傳統園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鋪裝的作用
為了適應地面高頻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濘難走;
給使用者提供適當范圍的堅固的活動空間;
通過布局和圖案引導人行流線。
4.4.4地面鋪裝的類型
根據鋪裝的材質可以分為:
瀝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國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國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種公園、廣場。
磚砌鋪裝;用于城市道路、小區道路的人行道、廣場。
石材鋪裝
預制砌塊
地面鋪裝的手法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線性、流行性、拼圖、色彩、材質搭配等手法為使用者提供活動的場所或者引導行人通達某個既定的地點。
4.5 水體設計
一個城市會因山而有勢,因水而顯靈。為表現自然,水體設計是造園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論哪一種類型的景觀,水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無水不活。喜水是人類的天性。水體設計是景觀設計的重點和難點。水的形態多樣,千變萬化。
圖4.4景觀設計中的水體設計
4.5.1水體分類
景觀設計大體將水體分為靜態水和動態水的設計方法。靜有安詳,動有靈性。自然式景觀以表現靜態的水景為主,以表現水面平靜如鏡或煙波浩森的寂靜深遠的境界取勝。人們或觀賞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觀賞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魚,或觀賞水中芙蕖睡蓮,或觀賞水中皎潔的明月……自然式景觀也表現水的動態美,但不是噴泉和規則式的臺階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頭、礬口,以表現經人工美化的自然。動態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觀中的噴泉、瀑布、活水公園等。自然狀態下的水體和人工狀態下的水體,起側面、底面也是不一樣的。自然狀態下的水體。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邊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狀態下的水體。如噴水池、游泳池等,其側面、底面均是人工構筑物。
根據水景的功能還可以將其分為觀賞類,嬉水類。
4.5.2考慮因素
水體設計要考慮以下幾點:
水景設計和地面排水結合;
管線和設施的隱蔽性設計;
防水層和防潮性設計;
與燈光照明相結合;
寒冷地區考慮結冰防凍。
4.5.3注意事項
從總體看,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 無論是一塊綠地、一個公園的水體,應服從總體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構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規則,是隱是現,有無欄干小徑,要看整體的地域位置、風格面貌而定。一個園內不同區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 幾種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廣場建筑而規則,彼岸近丘陵叢林而自然,也不失為一種變化和對比,注意點是交接如何過渡。
· 池岸的設計要考慮安全因素.一般近岸處水宜淺(2/5-3/5),面底坡緩(1/3-1/5),以求節約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須多費匠心。
·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觀賞魚、植荷蓮、劃舟艇、顯倒影、噴水、游泳、溜冰等,也會使景觀和水深淺、水波浪不盡相同,而影響池岸設計。
· 選材既關及景觀,也決定造價,從經濟上也要多加考慮。
4.5.4設計要點
水景設計的要點是什么呢?一是水質。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難。
"死水一潭",會讓游人掩鼻而過,會讓管理部門叫苦連天。回憶歷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龍須溝,皆因惡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稱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時,更要對水補充、排泄、循環、凈化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考慮,真正做到"綠色"、"生態",才可持續發展。在這期間,還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一條環境居住區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溝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溝通,這樣沒有死水斷頭浜之虞。
(2)水體不同形狀、深淺、寬狹的設計,象征著不同的地理環境:溪流、池湖、港灣、半島、河埠……有著不同的景觀,起著不同的生態作用。
(3)在不同的水體環境,布置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如水中的荷蓮,水邊的蘆葦,魚類……即使在小環境,也體現生物的多樣性。如能有意識選擇一些環保生物,則更有利。
(4) 以瀑布、涌泉作為動力,創造水位高差,讓水體自然循環流動,產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動態水景觀;增加水體與大氣、沙石的接觸,提高含氧量。古諺:"流水不腐",是水景設計的座右銘。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構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緩坡入水,植物護岸,碎石、泥砂底。這樣的水系造價不會太高,更重要的是,與地下水共同組成一個系統。因此,選定一個合理的水面標高,至為重要。
(6) 因為各種不同緩坡、不同水面寬狹,造就了各處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緩,淺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沖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環。大型水面,還要兼顧交通、娛樂、生產的種種需要。
(7)以開挖水渠及緩坡之土方,堆疊地形,分隔空間,改善種植條件,而減少土方運量,取"一箭雙雕"之功利。
(8)引導雨水沿著起伏地形滲透、流淌,匯而成河。這里沒有淹漬、沖刷,也減少排水工程量。僅在出口處設溢水、單向閥門,干旱缺雨季節,以人工辦法補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綠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態良性循環。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綠色生態區的重要標準。
4.6 設施景觀
設施景觀主要指各種材質的公共藝術雕塑或者與藝術化的公共設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電話、指示牌、路標等。它們作為城市中的景觀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們卻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設施,是現代室外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人又稱它們是“城市家具”。還有一些大的設施在人們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如運動場等。無論這些設施的大小,它們都已經越來越成為城市整體環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觀營建中不容忽視的環節,所以又被成為“設施景觀”。
4.6.1運用原則
景觀的設計當然應該首先注重實用,同時其所設置的環境也是人們戶外活動的場所,所以應該以適合、適用為原則。各項設施、設備應該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設施和設備,并考慮外觀美,以增加環境視覺美的趣味。必須要了解設施物的實質特征(如大小、質量、材料、生活距離等)、美學特征(大小、造型、顏色、質感)以及機能特征(品質影響及使用機能),并預期不同的設施設計及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質和感覺,確定發揮其潛能。
另外,設計中還必須考慮到設施景觀的安全性,以防止它們被盜或遭到破壞,大型的運動設施應建造必要的圍護。對于小型的設施應該把它們牢固的安裝在地面或者墻上,保證所有的裝配構件都沒有被移動、拆卸的可能。
4.6.2景觀設施分類
按照設施景觀的服務用途,可以將景觀分為七類:
休息設施 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務設施 如電話亭,灘亭、郵筒等。
信息設施 如標志、指示牌等。
衛生設施 如飲用水栓、洗手洗腳設施、垃圾桶、公用廁所等。
運動設施 如各類運動場、球場、高爾夫球場等
游樂設施 如兒童游戲設施等
交通設施 如分隔墩、隔離墩、路障、候車亭等。
5.景觀設計方法
景觀設計是多項工程配合相互協調的綜合設計,就其復雜性來講,需要考慮交通、水電、園林、市政、建筑等各個技術領域。各種法則法規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體的設計中,運用好各種景觀設計要素,安排好項目中每一地塊的用途,設計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質的、滿足客戶需要的、比較適用的方案。景觀設計中一般以建筑為硬件,綠化為軟件,以水景為網絡,以小品為節點,采用各種專業技術手段輔助實施設計方案。
從設計方法或設計階段上講,大概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5.1 構思
構思是一個景觀設計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說是景觀設計的最初階段。從學科發展方面和國內外景觀實踐領域來看,景觀設計的含義相差甚大。一般的觀點都認為景觀設計是關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決土地、人類、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與健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它涉及包括區域、新城鎮、鄰里和社區規劃設計,公園和游憩規劃,交通規劃,校園規劃設計,景觀改造和修復,遺產保護,花園設計,療養及其他特殊用途區域等很多的領域。同時,從目前國內很多的實踐活動或學科發展來看,著重于具體的項目本身的環境設計,這就是狹義上的景觀設計。但是這兩種觀點并不相互沖突。
綜上所述,無論是關于土地的合理使用,還是一個狹義的景觀設計方案,構思是十分重要的。
構思是景觀規劃設計前的準備工作,是景觀設計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構思首先考慮的是滿足其使用功能,充分為地塊的使用者創造、安排出滿意的空間場所,又要考慮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盡量減少項目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干擾。然后,采用構圖以及下面將要提及的各種手法進行具體的方案設計。
5.2 構圖
在構思的基礎上就是構圖的問題了。構思是構圖的基礎,構圖始終要圍繞著滿足構思的所有功能。在這當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中國早在步入春秋戰國時代,就進入和親協調的階段,所以在造園構景中運用多種手段來表現自然;以求得漸入佳境、小中見大、步移景異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 。恬靜、含蓄的藝術效果。而現代的景觀設計思想也在提倡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觀設計師的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景觀設計構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平面構圖組合和立體造型組合。
平面構圖:主要是將交通道路、綠化面積、小品位置,用平面圖示的形式,按比例準確地表現出來。
立體造型:整體來講,是地塊上所有實體內容的某個角度的正立面投影;從細部來講,主要選擇景物主體與背景的關系來反映,從以下的設計手法中可以體現出這層意思。
5.3 對景與借景
景觀設計的構景手段很多,比如講究設計景觀的目的、景觀的起名、景觀的立意、景觀的布局、景觀中的微觀處理等,這里就一些在平時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觀規劃設計方法做一些介紹。景觀設計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軸線和道路軸線,在軸線盡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對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這種從甲觀賞點觀賞已觀賞點,從乙觀賞點觀賞甲觀賞點的方法(或構景方法),就叫對景。對景往往是平面構圖和立體造型的視覺中心,對整個景觀設計起著主導作用。對景可以分為直接對景和間接對景。直接對景是視覺最容易發現的景,如道路盡端的亭臺、花架等,一目了然;間接對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軸線上或行走的路線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隱蔽或偏移,給人以驚異或若隱若現之感。
借景也是景觀設計常用的手法。通過建筑的空間組合,或建筑本身的設計手法,將遠處的景致借用過來。大到皇家園林,小至街頭小品,空間都是有限的。在橫向或縱向上要讓人擴展視覺和聯想,才可以小見大,最重要的辦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計成在《園冶》中指出,“園林巧于因借”。借景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之分。借遠方的山,叫遠借;借鄰近的大樹叫鄰借;借空中的飛鳥,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魚,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應時而借。如蘇州拙政園,全面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到幾百米以外的北寺塔,這種借景的手法可以豐富景觀的空間層次,給人極目遠眺、身心放松的感覺。
5.4 添景與障景
當一個景觀在遠方,或自然的山,或人為的建筑,如沒有其他景觀在中間、近處作過渡,就會顯得虛空而沒有層次;如果在中間、近處有小品、喬木作中間、近處的過渡景,景色顯得有層次美,這中間的小品和近處的喬木,便叫做添景。如當人們站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觀賞萬壽山遠景時,萬壽山因為有倒掛的柳絲作為裝飾而生動起來。
“佳則收之,俗則屏之”是我國古代造園的手法之一,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也常常采用這樣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將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觀中,將亂差的地方用樹木、墻體遮擋起來。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斷行進路線或逼迫其改變方向的辦法用實體來完成。
5.5 引導與示意
引導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采用的材質有水體、鋪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園的水體,水流時大時小,時寬時窄,將有人引導到公園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說明的形式如路標、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過地面鋪裝、樹木的有規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處,給人以身隨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覺。
5.6 滲透和延伸
在景觀設計中,景區之間并沒有十分明顯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漸而變之。使景物融為一體,景觀的延伸常引起視覺的擴展。如用鋪地的方法,將墻體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將室內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為延伸,產生連續不斷的效果。滲透和延伸經常采用草坪、鋪地等的延伸、滲透,起到連接空間的作用,給人在不知不覺中景物已發生變化的感覺。在心理感受上不會“嘎然而止”,給人良好的空間體驗。
5.7 尺度與比例
景觀設計主要尺度依據在于人們在建筑外部空間的行為,人們的空間行為是確定空間尺度的主要依據。如學校的教學樓前的廣場或開闊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過于局促。太大了,學生或教師使用、停留會感覺過于空曠,沒有氛圍;過于局促會使得人們在其中會覺得過于擁擠,失去一定的私密性,這也是人們所不會認同的。因此,無論是廣場、花園或綠地,都因該依據其功能和使用對象確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適的尺度和比例會給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適的尺度和比例則會讓人感覺不協調,特別的別扭。以人的活動為目的,確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讓人感到舒適、親切。
具體的尺度、比例,許多書籍資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從實踐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實踐中體會,在親自運用的過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適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兩個度向,一是人與空間的比例,二是物與空間的比例。在其中一個庭院空間中我們安放點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適呢?應該照顧到人對山石的視覺,把握距離以及空間與山石的體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為視點;太大,又變成累贅。總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從圖畫方面去考慮是不夠的,綜合分析、現場的感覺才是最佳的方法。
5.8 質感與肌理
景觀設計的質感與肌理主要體現在植被和鋪地方面。不同的材質通過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質感與肌理效果。如花崗石的堅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紋理和細膩,草坪的柔軟,樹木的挺拔,水體的輕盈。這些不同材料加以運用,有條理地加以變化,將使景觀富有更深的內涵和趣味。
5.9 節奏與韻律
節奏與韻律是景觀設計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觀的處理上節奏包括:鋪地中材料有規律的變化,燈具、樹木排列中以相同間隔的安排,花壇座椅的均勻分布等。韻律是節奏的深化。如臨水欄桿設計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韻律,整個臺地都用弧線來裝飾,不同弧線產生了向心的韻律來獲得人們的贊同。
以上是景觀設計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們是相互聯系綜合運用的,并不能截然分開。只有在了解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專業設計實踐,才能很好地將這些設計手法,熟記于胸,靈活運用于方案之中。
6.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六個大的方面來研究了景觀設計的要素,它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論述了景觀,探討了景觀的本質,為進一步研究景觀設計的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景觀設計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討景觀設計要素的基礎上進行的。景觀設計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種方法,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論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結論。
1.景觀設計的要素
景觀設計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體,鋪裝和設施景觀。
2.景觀設計的方法
景觀設計的方法包括構思、構圖、對景與借景、添景與障景、引導與示意、滲透和延伸、尺度與比例、質感與機理、節奏與韻律。
3.景觀設計的終極目標
景觀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的結晶,融合了工程和藝術、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精髓,創造一個高品質的生活居住環境,幫助人們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意識,更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它的最終目的是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創造和諧。
此外,我們在研究景觀設計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時,景觀設計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應該放在景觀設計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條件展現特色。
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特色。
著眼于長遠,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參考文獻:
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與理想景觀的文化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科學出版社,1998
尚郭,生態環境與景觀,天津大學學報增刊,1989
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王曉俊,西方現代園林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英)Paul Cooper,劉林海譯,新技術庭園,貴州科技出版社,2002
俞孔堅、李迪華,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中國建筑工業出版杜,2003
何依,中國當代小城鎮規劃精品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年3月
牛慧恩,城市中心廣場主導功能的演變給我們的啟示,城市規劃,2002(1) 35-37
黃文憲,現代實際基礎教材叢書——景觀設計,廣西美術出版社,2003
[關鍵詞]:美麗鄉村;景觀規劃;城鄉一體化
[引言]: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和完善,給美麗鄉村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動力。但是,由于農村地區的交通、經濟、技術等方面都比較落后,這就使得美麗鄉村的建設和發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對于美麗鄉村的建設問題,我們需要以科學合理的理念進行思考和實施。在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根據農村地區的區域特點和區域優勢,設計和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景觀,同時,要注意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鄉村區域的可持續性發展。美麗鄉村的建設對于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升級轉型、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的適當調整以及農民經濟效益的大幅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美麗鄉村的建設還可以豐富農村地區百姓的業余生活,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緩解人們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
鄉村景觀規劃和設計是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景觀的規劃設計應該尊重農村地區的文化特征、保護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以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為主要目的,實現合理的規劃和設計。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根據最近的數據統計,全國大約有69萬個行政村,因而,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規劃工作對于實現城鄉一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鄉村景觀規劃的原則
1.1 保護生態環境原則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所以在對鄉村景觀進行規劃時必須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原則。合理開采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制定合理的開采開發制度,實現鄉村資源的可持續開采。鄉村景觀的規劃和設計應該采用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和綠色環保的施工技術,確保將自然景觀與人類社會可以有機的融合到一起。
1.2 尊重地域文化原則
我國的鄉村地域文化豐富多彩,各地都有自己濃郁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是獨具當地特色的寶貴精神財富。所以說,鄉村景觀規劃應該根據各地的地域文化情況,在充分發揮和利用當地的地域特點,并尊重和保護地域文化的基礎上開展和實施。
2、 鄉村景觀規劃的制約因素
由于我國地域范圍大,各個地區之間的資源環境特點、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為區域統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和制約。此外,各個區域的空間布局雜亂無序,發展不平衡,區域之間缺乏溝通和聯絡,這同樣給鄉村景觀的規劃設計帶來較大的制約。另外,城鄉結構的二元化結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鄉村景觀的規劃設計,目前各個地區的城鎮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等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但是農村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則改善十分緩慢。
3、 鄉村景^規劃的建議
3.1 尊重傳統鄉村肌理
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時,應該充分尊重傳統的鄉村肌理完成鄉村景觀的規劃和設計。首先,要對鄉村中的傳統建筑、傳統風俗、傳統文化等加強重點保護;其次,根據鄉村的現有建筑、道路、橋梁等情況,合理設計規劃新的建筑和交通,將鄉村景觀與現代風格相互結合;再次,加強對于鄉村區域的水系景觀的規劃和設計,在水塘、湖水等周圍栽種綠色植物,并合理搭配不同種類的樹木。
此外,還需要對鄉村的健身場所、醫療衛生院、廁所等進行合理的規劃,以方便農村居民的生活。它們的布局要合理,保證線路的通暢,以方便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
3.2 發揚鄉村地獄特色
各地都有獨具特色的濃郁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在進行鄉村景觀的規劃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各地的區域特點。在營造鄉村景觀時,盡可能的利用當地的歷史文化、鄉土植物、石刻雕像等景觀。同時,充分融合當地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著重體現區域特點,提升鄉村景觀的獨特魅力。
3.3 構建尺度宜人的生活空間
鄉村的景觀規劃設計應該具有有序性和規劃性,美麗鄉村建設應該事先進行非常合理的規劃和設計,形成尺度宜人、井然有序的美好鄉村生活空間。合適的尺度是以正常的步行速度作為參考和度量的,在進行鄉村景觀規劃的同時,對于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半徑應該在步行15分鐘可以到達的區域范圍;人際交往的距離應該在步行10分鐘可以到達的區域范圍。
4 、結論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和完善,給美麗鄉村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動力。而鄉村景觀規劃和設計是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鄉村景觀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對于促進美麗鄉村建設、提高和改善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實際的景觀規劃設計中,需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和利用當地的地域特點,尊重傳統鄉村肌理、發揚鄉村地域特色、構建尺度宜人的生活空間,以實現優質的鄉村景觀,加快美麗鄉村的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卓美行, 王. 基于城鄉一體化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黑龍江:東北林業大學,2012.
[2]肖篤寧. 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
[3]駱敏, 李偉娟, 沈琴. 論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美麗鄉村建設[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2012, (3):11-13.
[4]傅伯杰, 陳利頂, 馬克明等. 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及應用[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5]劉彥隨, 陳聰, 李玉恒. 中國新型城鎮化村鎮建設格局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8(6):58-61.
[6]代琛瑩, 王士君.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聚落景觀規劃與設計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08.
[7]劉黎明. 鄉村景觀規劃[M]. 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03.
關鍵詞:西安城市建設 曲江新區 景觀設計 行政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4.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正文:
20世紀既是人類從未經歷過的偉大而進步的時代,又是史無前例的患難與迷惘的時代。在下一個世紀里,變化的進程將會更快。——《北京》。這是《北京》中對20世紀與21世紀的預測與憂慮。現如今的城市建設發展也應驗了這些推斷和擔憂。對于社會發展的“快”恐怕是一個我們所有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得詞。中國近些年的社會發展,城市建設其速度相當的驚人。但就如“北京”中所提到的,也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破壞”與“迷惘”的時代。高速行駛的列車也同樣是容易失控的巨獸。這是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中國所有的城市建設都跳脫不了。
回到西安,看我們的時代建設。功績當然不可磨滅,但也不能說是過錯全無。也一直引發著建筑、景觀、城市規劃等專業的反思。北京大學的俞孔堅教授提出了今日城市建筑的三大結癥:小農意識、暴發戶心態、長官意志。雖然城市建設中種種弊病的原因遠不止這些。但這三點確實是凸點,而且其中的“長官意志”當然是頂頂要緊的了,所以城市中就多了許多的中國特色的“行政景觀”。但這些也都不乏一定的現實性。
看西安如今的城市建設當然要數是南郊曲江的建設在近些年最為成功。“成功”以何標準去評判我們暫且不論,但其帶動的經濟產值是不可小視的。大雁塔北廣場的成功建設打響了“曲江模式”的第一槍。他在建設了碩大的城市地標、公共空間的同時,也提升了以往周邊環境的建設、加快了房地產的開發、吸入了大量的資金,賺的是盆滿缽滿。 這其實不是曲江獨創的模式,早在1858年紐約中央公園設計方案的成功敲定到1873年全部建成就已經開創了這一吸金模式,帶動的經濟利潤也成為房產界的神話。有了成功的先例再加上北廣場的成功建設,看到了甜頭的曲江當然會更加大刀闊斧的改造西安,政府也當然不會拒絕這筆資金的流入了。曲江南湖、大唐芙蓉園、大唐不夜城,一個接一個的大型項目接二連三的實施。都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資金。資本的投入就是為了獲取利益,這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原則與動力。
這當然是大家都能看得出來的。但是問題就在于方式,攬入資金的同時若能帶動其他利益的增長,例如更好的傳承傳統文化,提高大眾的審美、改善協調城市與自然的關系等等,當然就更加成功了。但別忘了我們是坐在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上的。它的速度早就超過了預期,當然會產生疏忽、產生失控、產生破壞。所以在某些項目上顯現出弊病。所以問題就在于速度。就像(英)戈登·卡倫在其著名的《簡明城鎮景觀設計》中提到的:“規劃師,就像是胃液,無法將匆忙吞咽下的大塊食物分解為情緒山的營養。我們也許能夠做到許多我們的祖輩無法做到的事情,但我們無法比他們消化得更快。”所以我們的城市就正在經歷著這樣的消化不良,更何況我們的規劃師也不過都是些參考,關鍵的抉擇還得看上級的指示。可是你也同樣沒辦法把這臺列車停下來,因為他已經啟動了。就算停也會有這極大的慣性,更何況驅動它奔跑的動力-"利益"一直占據著上風。
1957年“大鳴放”,張奚若就批評了北京的城市建設規劃,總結了十六個字:“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視既往、迷信未來。”雖然“既往”指的是歷史,“未來”指的是西化。雖然看上去,西安強調的是歷史文化復興但就前兩句今來看今天西安的城市建設,卻也是照樣準確。再說說“歷史”、歷史怎么可能重新復制?我們現在只是在盡力這建造著偽造的歷史景象,城市發展與其特殊性是分不開的,西安歷史的特殊性就也成就了其發展路線必然是發展文化歷史特色的經濟路線。但歸根結底還是“經濟發展”。陳丹青在其書中對如今大家看不慣的建設也這樣寫道:“全國上上下下成千上萬的行政機構里那么多飯碗,豈能砸?這是巨大的現實。我常想,在著巨大的現實中,一小撮家伙在談什么城市景觀。文化記憶,多么奢侈、討厭!多么脫離現實!今天的現實哪里輪得到什么建筑美學、建筑景觀?......房地產開發是目前中國經濟的大支柱,而發展經濟,是政府與跨國資本主義聯手合作的最大的“政治任務。我們必須記住:這是發展經濟,這是講政治,哪里是在講什么建筑藝術。”他當然不是贊同這樣的行政景觀,但他也說自己不是在批評。只是想給大家一個忠告,說說事實。
就西安城市景觀設計現狀來看,設計的理念與手法,還是應著重從如下幾點進行加強的:
1、生態可持續理念的景觀設計
城市雨水的收集凈化與再利用是生態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當今國內外出現了“城市雨洪公園”這一理念的城市景觀綠地。它集城市濕地、城市公園、城市雨水排放儲存與凈化等功能與一身,因而能夠十分有效地解決城市旱澇問題,并有效地解決地下水不斷下降的問題,與此同時由于濕地的產生又有助于城市生物的多樣性。基于該理念的城市景觀綠地尤其適用于西安這樣一座資源性缺水城市。
2、綠道概念的引入
綠道建設不需占用建設用地指標、它具有低投入、快速見效的特點與建設低碳城市的理念相吻合,同時還能廣泛地提高城市人居環境質量。以英國為例,倫敦的環境品質依托城市、鄉村相結合的花園城市模式,圍繞城市建設環城綠帶以及大量的城市綠色通道網絡。如今的倫敦周邊已經密布這種鏈式綠色開放空間將近300 余處,其面積約為倫敦市區的7 倍,倫敦也因此從原來的重污染城市成為環境宜人的花園城市。西安這座城市的周邊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城市的南端便是物華天寶的秦嶺,那里有著豐沛的水源、種類繁多的動植物、且不乏國家珍稀野生動物。但至今西安未能有效利用這一資源,使得在環終南山北麓形成一個以生態保護為主、旅游為輔的終南山北麓綠道系統。
3、 城市公共景觀的設計應當“見縫插針式”,將這些場所的尺度多樣化。
城市綠地的建設不應一味希求大面積的專有場地,在尺度上亦應當有其多樣性,見縫插綠、見縫“布景”的手法應當服務于城市中各種尺度的人們公共活動場所,它們應當是城市總體綠地景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城市建設的腳步不會停止,更不會因為一小撮人的叫囂就停止。否則中國的教育制度就早已改革了、房產模式也早已改革了。但現實就是現實。因為我們在談論的同時又有多少不開眼的項目又在實施了,做事的人都不用說的,只是默默的做。而說的人只能等你有權時才能實施你能意志了。當然,我們希望的是這城建的腳步能夠慢一些,謹慎一些,眼光長遠一些,那樣也許我們的城市便能更好的向未來跨進。
參考文獻:
《北京》——吳良鏞教授起草的《北京》1999年6月23日。
[訪談] 北大教授景觀設計專家俞孔堅痛陳"城市景觀病"2004年11月30日 ——來源:濟南日報。
簡明城鎮景觀設計 ——卡倫、 王玨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01出版) 。
關鍵詞:大學校園景觀 獨特氣質 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大學校園的景觀設計由于眾多大學城建設的興起而繁榮,大學校園景觀的優劣直接影響到該校的人文形象以及校園文化、學習氛圍和精神內涵。近幾年來,由于我國景觀設計施工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校園景觀的設計也呈現較好的上升勢頭。但是由于景觀設計行業出現井噴式的發展,其中難免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靜下來去面對和解決,去仔細分析每一個設計任務的不同,用不同的方式去解決每一個具體的問題,才能對行業的長遠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富有本校特色的風格定位
大學校園的景觀設計不同于一般針對大眾的景觀設計,它是針對特定人群也就是本校的學生進行,而學校的不同決定了專業和學生氣質的不同以及審美觀的差異,放在美術學院的設計不一定適合工科院校,反之亦然。如果把學校比作一個人的話,如果有自己的特色和氣質,很容易給人印象深刻,令人難以忘記。例如,四川美術學院老校區的風格定位就很明確,藝術性和創意性貫穿了整個校園,雕塑、小品、各種形式和材質等要素塑造了這個獨一無二的空間感受,讓人很清楚就能識別和記憶。因此,我們在對某大學校園景觀設計進行風格定位時,首先,一定要緊密結合該校的人文背景和專業優勢,緊緊抓住該校特色的主要關鍵詞進行擴展和聯想;其次,這種景觀風格定位過程中,需要我們設計師們深刻挖掘該校的歷史、文化內涵、人文精神、歷史人物、事件等綜合因素來進行定位;再次,應該力圖與其他學校有所區分,學校的性質、重點專業、地理位置等都是可以挖掘到與其他同類學校不一樣的特色風格定位。
標志性的人文景觀
在一個新建的校園中,應劃定出獨特或者特別吸引人的自然景觀(比如溪流、池塘、樹林、山崗),視其為“圣地”,確保它不會被旁邊的建筑所占據或受到視覺上的侵入。在已建成的校園中,應通過調查或觀察確定出受學生們歡迎的場所。與新校園一樣,這類空間也應明文規定避免受到城市要素的侵蝕。
這個“圣地”應該是一個有故事的場所,具有鮮明的“場所精神”,它的存在保留了對這個學校的印象,無論時空怎么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這個地方的記憶。擁有不隨歷史改變的標志性的人文景觀也是百年名校的特征之一。大學分為專業性大學和綜合性大學。其中專業性大學如四川美術學院等有其明確的主要專業方向,有自己的整體形象,一說到此類學校,人們通過名字和標志,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圖像化的語言來代替此類學校。另一類綜合性大學,如重慶大學、北京大學等他們的專業方向很多、很全,每一個專業都是人才輩出,藏龍臥虎。人們在談到這類學校時,更多的是浮現某個突出的專業、某種人文氣質和特殊景點。如北京大學的未名湖,就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和歷史內涵,無數的學子在未名湖畔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和故事,它就像北大的一個形象代言人,提到它,北大的各種印象全都涌上來,它成為了北大的標志,具有了某種象征性的意義在里面。四川美術學院新校區中心地帶的“桃花島”有成為這種精神領地的潛質,在建設之初,這座山就被完整的保留,但去除了諸多安全等方面的隱患并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漫步其中,隔離了外界的喧囂,仿若桃花源記的理想國。這就是川美新校區的氣質:返璞歸真。這也是區別于任何其他學校的標志性景觀。
三、心理層面的人性化設計
現在最熱的詞匯就是人性化設計,好像不提到的話就不專業,就是落后的象征,可是什么是真正人性化的設計呢?諸多文章介紹了如何人性化設計,長短尺寸、高低胖瘦。一言蔽之,在物質功能上對設計對象進行了定義。其實我們更應該關心景觀中諸如材質、大小、顏色、位置等因素對人心理狀態的影響,這些都對人的行為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們的人性化設計最應該提倡的方面,同時這將是區別于同類學校的顯著差別,設計可以讓人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從而體驗到各大學校園不一樣的精神氣質。
這種精神氣質的塑造需要通過挖掘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去設計,只有充分體現該校使用者的審美趨向,才能體現不一般的精神狀態。比如很難想象一個顏色破舊、污濁的座椅能讓人去就座,即使座椅的人體工程學方面沒有任何問題。這就是心理因素在起的決定作用,只有同時符合人正常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才是真正人性化的設計。
要塑造獨一無二的校園景觀,并不只是標新立異,從表面上尋找突破點,更重要的是結合不同學校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提供不同的設計類型,以滿足不同的要求。這些設計首先要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其次,應該針對具體使用者的心理反應來設計。
四、教學的互動參與設計
校園是學生和教職工共同的生活場所,我們把這個場所當作我們自己的家,這就是稱之為母校的原因吧。如果人人能參與這個家的建設,大家都去給這個家當義工。設計出來的校園一定令人感動又讓人難以忘記。記得國外有一個小學的墻壁裝飾全部來自同學們的杰作,大家都覺得很自豪、很滿足,同學們的畫也許參差不齊,可是,那所學校及那些同學卻讓人無法忘記。國外很多著名的學校在對待應用型學科的時候,都讓學生參與動手制作環節,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避免簡單的抽象思維。如果一個學校的景觀全部由本校學生設計施工,那一定是最有特色的大學校園。設計本屬于應用性學科,需要好的動手能力和參與激情。可是現在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大學校園請設計公司來設計,而自己學校的學生又去這些公司打工。這就屬于嚴重浪費資源:花錢請自己的人給自己搞設計。
既然這個學科是應用性學科,那么我們為什么不把校園的設計交給我們的同學們來設計呢?這樣有幾個好處:1.“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學生的參與設計可以得到多種不同的設計方案,如果是座椅一類的設計,不妨都采用,讓同學們自己去制作,就可以得到多個不同風格的座椅。對于學校來說,得到了許多種不同的座椅,增加了校園的設計氣氛,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2.對于學習氛圍的塑造大有益處。如果設計者的作品被付諸實施,對他將會是極大的鼓舞和獎勵,他的榮譽感得到極大滿足,對其他人也有一種促進作用。相信對于一個做設計的同學來說,應該有激情來做這件事,如果沒有,那就是教學的問題了,更應該反思和促進。3.對于校園的長期建設和發展有益無害。大學校園的傳統和歷史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看看牛津、劍橋的賽艇比賽都可以成為一個傳統,我們的校園景觀設計何嘗不可以做一個如此的嘗試呢?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孫鵬,王志芳等 譯.克萊爾·庫柏·馬庫斯/ 卡羅琳·弗朗西斯 編著.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 劉濱誼著.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烏魯木齊;道路綠化;景觀;地形;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5.18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7.04.025
Discussion on Landscape Design of Urumqi: A Case of Shuimogou District University Planning No.2 Road
GONG Xuedi1,WANG Ce2
(1.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2.Xinjia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 Taking Shuimogou District University Planning No.2 Roa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greening method for roads in details. I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usual design methods, detailed analysis and design was made for district and terrain, especially the fill, excavation project. The purpose was to reduce the investment in the maximum level and carry 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aim of this project was to retain the original topography and the feature of culture, and to design the road greening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Key words: Urumqi;road greening;landscape;terrai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自2014年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之后,烏魯木齊市滿眼綠色,步移景異,四季皆有景,美麗已經成為烏魯木齊的代名詞。近來,急于求成的態度使得市內大多綠化工程出現高投資低收益的狀況,另一方面,烏魯木齊近期正著手新區的開發與擴大,在維護老城區景色的同時還要開發新的道路,這樣一來,更多的問題就隨之而來了。新區的地貌類型多樣,道路綠化比老城區的更為困難[1],土方巨大是最大的問題,這意味著更巨大的投資和更龐大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這些問題都與新時代的景觀設計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大量的資金投入不一定就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烏魯木齊的道路綠化改革迫在眉睫。烏魯木齊市需要展現和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綠化要因地制宜,盡量減少土方,要讓烏魯木齊的道路綠化造景跟得上時代,超越時代。
1 大學規劃二路道路現狀調查
1.1 區位分析
水磨溝區位于烏魯木齊市東北部,面積121.7 km2,人口約有12萬,環境優美,是烏魯木齊市的象征與代表。該區路網復雜,人流量巨大。因為水磨溝景區生態環境優美,房地產銷售量也位居烏魯木齊各區第一。隨著居民量的增加,對于景觀建造和道路規劃建造的要求也有所增加。大學規劃二路位于烏魯木齊水磨溝區觀園路以南,是一項城區擴大道路的綠化項目,也是典型的烏魯木齊市新規劃項目的代表。
1.2 大學規劃二路地形地質現狀分析
根據新疆時代巖土工程勘察設計院提供的烏魯木R水磨溝區觀園路片區路網完善工程――規劃二路新建工程勘察報告,沿線地質條件如下。
(1)擬建場地地形起伏變化較小,地貌屬于山前低山丘陵,整體地勢南高北低,海拔高度在911.5~999.2 m之間,南北高層87.7 m左右,自然地面坡降約2.7%。
(2)沿線地層主要為雜填土、粉土、殘積土、泥巖。
(3)場地水文地質特征:擬建路段大部分路段未發現地下水。
(4)場地土腐蝕性評價:地基土堆混凝土結構具有強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有微腐蝕性。
(5)場地穩定性評價:場地地層構成簡單,自上而下分別為雜填土、粉土、卵石。
(6)場地標準凍結深度為1.40 m。
根據現場調查,場地包括平地、坡地、凹地和凸地[2]。大學路以北地形起伏大,主要以石塊堆疊的山丘為主(圖1),西側一條排洪溝明溝幾乎貫穿其間,外側坡上部分有護欄圍護,現狀東側的排洪渠已施工完成,并已加護(圖2)。大量的施工遺留廢物雜亂無章地堆砌在道路兩旁。該段道路西面有原紅太陽苗圃基地,東側則為師大山地公園。大學路以南的道路東側則新修泄洪溝渠,道路與渠道上沿間高差大,邊坡坡度極大,局部泄洪跌勢較陡,同時西外側靠陡坡,可見土方量之巨大。部分地勢平緩處存在高壓電塔及泄洪擴大段。道路西側存在大量高起土丘和自建房,并有高大喬木生長在其周圍。道路最南側則為垃圾存放處。
由于規劃二路所處區域位于原水磨溝河網水系上游榆樹溝分支水系,是榆樹溝水庫的主要泄洪通道,道路修建后臨近并新建泄洪道及相關水利設施。該地段中部沿大學路北側貫穿了一條高壓燃氣走廊,其管線保護范圍為60 m,同時大學路南段西側并入一條高壓走廊,為220 kV高壓線,其防護區域范圍為30 m,周圍嚴禁大喬木的種植。較大的地勢高差和現場復雜的環境對該區域的綠化形式選擇有重要的影響,也加大了該地段的綠化造景難度。這是烏魯木齊市極其少見的,地形狀況極其復雜的,土方量極其巨大的道路綠化項目 (圖3) 。
1.3 大學規劃二路的功能定位及綜合分析
規劃二路毗鄰大學區、醫療服務中心、多個居住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及公園綠化用地。該地區將來將建成大學城及一大批大型的居住社區。因此,該段道路在片區建設目標、產業定位及功能結構的融合上起著特殊的作用。它既要服務于教育科研產業、現代化健康產業,又要立足區域環境優勢,有機結合特色旅游產業發展需求。結合周圍用地性質,現狀條件,以及人流、車流情況,將其功能定位為“休閑景觀綠地和防護景觀綠地”的兩條景觀帶。
綜上所述,該路段地理位置重要,地形地貌特殊,承接文化多元,是一項典型的綜合型道路景觀綠化,更是一項革新烏魯木齊道路綠化現狀的項目。因此,做好這條道路的景觀設計尤為重要,是徹底整改“地形一律推平”、“加大投資力度”的有力方案。
2 烏魯木齊市大學規劃二路道路綠化設計策略
2.1 地形處理及土方平衡策略
如圖4所示,規劃二路周邊地形復雜,高差普遍較大,整體南高北低,道路兩側大多高于路面,同時沿道路及泄洪區,分布大量陡坡,增加了景觀工程建設難度。地形作為景觀基本骨架[3],在此項目中尤為重要。
各路段設計要點如下:
(1)該地段整體地勢十分復雜,基本不能滿足造景需要,需進行整體填方處理,以滿足植被的種植設計需求。
(2)該地段整體地勢較為陡峭,需進行整體挖方削坡處理,保留一定坡度減少土方,并增加豎向設計視覺,以滿足植被的種植設計需求。
(3)該地段地勢較為平緩,可就地稍作處理,僅局部做削坡處理。現狀建筑垃圾,沙土需進行清理,部分現狀巖石可予以保留。
(4)該地段可因地制宜,保留原有山坡肌理,陡坎用于植物種植,形成植物溝谷景象。
(5)該地段征途因處于高壓電塔區域,部分^域進行緩坡的微削坡處理,形成安全的景觀空間。
(6)該段整于觀園路小區外側,整體進行挖填處理,同樣保留一定坡地,形成一塊與城市干道、居住小區為一體的緩坡休閑綠地。
對于中小型洼地的地形現狀大多予以保留,做“雨水花園[3]”之用。烏魯木齊處于干旱地區,年降水量為50~200 mm,這樣的氣候條件使得雨水十分珍貴。儲存雨水,更好地利用雨水是可持續發展的體現[4]。該地段有許多明渠、暗渠,以及當時為防洪所做的排水溝,將“雨水花園”的技術理念應用于景觀中,對雨水進行生態滯留、循環、再利用[5]。設計主要以生態草溝[6]和排水明渠為主要渠道,以節約用水,減小不必要土方消耗,美化景觀,改善環境。
對土丘的地形地貌予以保留,延續青山的記憶。民用房將其改造成擋土墻,細細打磨,刻以史籍,同時,一座座連續的景墻也得以建成,近景中篆刻詩詞的古樸小品,遠景青山蜿蜒,以保留原水磨溝村的記憶。道路兩旁雜亂堆疊的石頭,可以就地取材,重新利用。傳承原有的田園風貌,改造溝渠,還原生態功能,同時減少土方,展現石山的直觀視覺效應,保留林地原有的豐富景觀地貌。整體綠化秉承延續、保留、傳承、改造、保護的理念,還原烏魯木齊的記憶。
2.2 植物種植策略
為配合該道路的整體設計,并且考慮該路段的地形狀況,植物應以大喬木、灌木片植為主,局部搭配花卉,以曲、直的大線條進行穿插布置,形成多層次、多跡象的防護綠帶景觀效果。該路段因處于高壓管線走廊區域,植物主要以灌木、花卉搭配設計,花卉應選擇抗寒力強和耐瘠薄能力較好的宿根花卉,利用其花期長,具有自播繁衍的能力實現景觀的可持續性[7]。在坡地喬木的選擇中,應選用根系發達的喬木以達固土固坡之用。洼地改造雨水花園的地塊中應多選用本土原產鳶尾、車軸草等耐水淹植物,減少養護難度和投資成本。
3 烏魯木齊市大學規劃二路道路綠化方案設計
3.1 設計思路及主體理念
秉承建造可持續發展項目的原則,保留原有地形、傳承文脈記憶是這個項目的主題理念,分別以三大功能、四種效果、五大要素來體現。
三大功能分別是生態功能、景觀功能和休閑功能。通過生態設計,提升區域生態多樣性,滿足生態防護,水土保持的需求。在景觀方面,通過特殊的土方處理形成多樣的豎向景觀,豐富視覺需求。在達到視覺滿足的同時,休閑功能也必不可少,大量的坡地處理不僅減少投資,還可以滿足周邊人群休閑需求。
四種效果其一是通過景觀的塑造,延續風土人文,保留原水磨溝村的部分建筑外立面,并加以改造,以獨特的方式將其作以景墻的處理,創造史詩文化,可謂記憶傳承。其二,由于地段地形復雜,造景條件嚴苛,因地制宜尤為重要。造景材料、植物配置以及造景手法都要結合此方法,要利用地形原有洼地打造“雨水花園”,體現生態多樣的綠化效果。其三,通過植物和地形的配合,營造出氣氛多變的休閑環境,以體現出景觀豐富的效果。最后,則為四季皆景營造小環境,打破新疆氣候條件的約束,多用鄉土樹種,減少養護費用。通過搭配方式和科技創新的方法,做到“寒冬歲月當有景,霜降翠色更如新”的視覺效果。
五個要素首先是文脈要素,根據原始地貌景觀特質,如遺留植被、建筑,對這些文脈符號加以保留、利用和延續。第二是安全要素,地形設計的前提是以安全為基礎,再加以改造和保留。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應該是在其環境容載力[8]和安全格局之下的發展。第三為節點要素,結合重要區域的現狀特點,創造特色綠化設計。第四則為植物要素,充分結合現狀,選擇多樣鄉土樹種,做到適地適樹。在考慮以上四個要素的同時,關注成本要素必不可少。在社會經濟形式相適應方面,城市道路綠化景觀也不例外[9-10],巧妙地利用原有地形減少土方耗資是本設計的最大特色,同時通過積極推廣使用長勢較好的耐旱、鹽、瘠薄的植物品種,減少養護成本,造景材料就地取材,利用石頭、舊民居、干渠等進行景觀構造以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
3.2 設計方案
以“藍色記憶”為主題,通過保留現狀中一條干枯的排溝渠為線索,將“山、石、川、田、水、磨、林、村”等自然景觀串聯,對部分原貌進行保留、延續、修復以及改造。這樣,向南可觀博格達峰遠景,向北可見繁華的天山區市區,內有百景,而遠可借萬景,內外呼應達到延續地形現狀,打造生態景觀、特色景觀的目的。
3.2.1 “山”景觀主題段 利用場地現狀在十字路口西北角保留并改造一座巖壁,結合上下植物修飾,營造巖山崖壁的景觀效果,同時遠借師大山地景觀,結合高壓燃氣走廊區域的寬闊花灌帶,延續新疆山林中山花爛漫的景象(圖4)。
3.2.2 “石”景觀主題段 結合道路兩旁原有的巖石緩坡連綿的山林景觀,保留其景觀肌理,利用場地內的現狀石材,設置形態各異的山間緩坡置石,結合曲折的園路以及折線的花崗巖石凳營造輕松閑適的山林石下景觀(圖5)。
3.2.3 “川”景觀主題段 景觀設計提煉冰川輪廓線形,設置多組特色景墻。同時保留原有洼地種植藍紫色花帶,對比周邊自然群落試種植的喬、灌木形成密林河川的景觀空間感(圖6)。
3.2.4 “田”景觀主題段 場地原址為苗圃地,此地形本身緩和,不用過多改造,在設計上延續田地肌理,以喬木分隔地塊,其下片植花卉灌木,同時場地還原巨石裂谷溪流蜿蜒的場景,結合隆起的軟質場地,營造鄉野之趣(圖7)。
3.2.5 “水”景觀主題段 齙卦有水系屬于水磨河上游來水分支,保留一部分防洪渠不做填埋,設計上利用蜿蜒如河曲的園路和花帶抽象地重現河流昔日景觀,同時大面積地利用場地內原有的卵石碎石,或鋪以大面積的玻璃鋼鋪裝,形成沖蝕洼地的景觀視覺感,結合船型場地,矮丘綠島共同營造無水勝有水的意境(圖8)。
3.2.6 “磨”景觀主題段 設計提煉了水磨溝區最有代表性的標志物“水磨”元素,設置木質鋪裝場地,嵌入置石,結合水車磨坊,生態洼地,植草碎拼,七色廊架共同營造一副鄉間田野,水磨人家的寫意畫卷(圖9)。
3.2.7 “林”景觀主題段 綠化道路中園路蜿蜒如潺潺流水,輔以植草碎石和藍紫色系花帶,穿梭于未做削坡處理的小丘密林之中,葉子形的五彩廊橋將水的靈動與林的生機延展其上,悠然而起,高壓線塔下以片植花卉灌木為主調,邊緣輔以本土林地群落形成錯落有致的植物景觀(圖10)。
3.2.8 “村”景觀主題段 場地原址為水磨溝村所在,設計保留了部分房屋院墻,原始地坪,通過塊地鋪設連通,輔以花徑景石,疏林草地加上遠處早已保留的青山延續,形成深遠別致的鄉村記憶(圖11)。
4 結 論
本文通過以一項地形復雜,極具烏魯木齊市新型道路綠化特點的項目為例,詳細說明地形處理、現狀保留、廢物利用的設計優勢,利用現狀地貌、舊物和鄉土樹種在減少經濟投資的基礎上,豐富豎向設計,完善景觀視覺,打造城市特色。
參考文獻:
[1]謝香方.烏魯木齊區域開發與整治――烏魯木齊區域環境容量與經濟開發優化模型[M].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
[2]胡先祥.景觀規劃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3]王淑芬,楊樂,白偉嵐.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統一――雨水花園建造探析[J].中國園林,2009,25(6):54-57.
[4]NEW YORK STATE. NewYork State stormwater management design manual [M]. Ellicott City, M D, USA: 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2003.
[5]鄭克白,孫敏生,彭鵬.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下沉花園雨水利用及防洪排水設計[J].給水排水,2008,34(7):97-101.
[6]倪艷芳.城市面源污染的特征及其控制的研究進展[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33(2):53-57.
[7]劉常富,陳瑋.園林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8]烏魯木齊市減災研究課題組.烏魯木齊市減災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對城市景觀進行評估,可以提高城市環境品質、改善居民生活狀況、增強人們對城市的認同感。本文以廊坊市新世紀步行街改造設計為例,嘗試從可達性、景觀要素、空間感知、觸覺感知等幾個方面進行景觀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廊坊新世紀步行街進行改造設計,以不同的設計理念,打造風格各異的主題街區,并通過建筑色彩營造商業氛圍,實現“賞”、“游”、“購”一體化。本文重點敘述了景觀評估結果同景觀設計實踐的協同關系,探索景觀評估體系納入到設計實踐中的可行性。
關鍵詞:
城市景觀 景觀評估 步行街改造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5)04-0036-04
一 城市街區景觀評估的意義
在日常的設計實踐中可以發現,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法規政策有不少,但是多指一些經過專業部門鑒定過的、列為文物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區域,而在現實生活中,大量承載歷史記憶,寄托城市情感的建筑物和街區往往被簡單地推倒重建,造成了城市歷史的割裂和城市發展的無序。譬如一棵樹木的生長,或許它有一些傷疤、或許它有一些橫枝野權,只要經過適當修剪,總能找到讓其煥發青春的方法,完全沒有必要將其連根拔掉,換種新樹。這種對待城市街區的簡單行為從當時看有可能是正確的,但是以歷史的角度看,往往得不償失。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城市景觀資源一再遭到破壞,城市發展過程中要直面發展和保護的矛盾關系。城市景觀中哪些資源值得保留?哪些需要改造?改造的力度需要怎樣控制?這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中國現今的建設環境下,由于缺乏相應的評估機制和保護意識,過多地承載著城市記憶和具有歷史價值的城市環境被大面積破壞,城市的發展軌跡被完全抹去,隨之消失的是人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如何在現有的城市環境下,對城市的景觀價值進行評估,在保留城市文脈和發展軌跡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設計手段,提高城市環境的品質,改善周圍居民的生活,增加人們對所在城市的認同感,是本文探討的主題。
二 景觀評估的程序和方法
(一)景觀評估的程序
國外較早出現的景觀評估體系是產生于19-20世紀的以英美為主體的景觀評估體系,在這一階段,西方發達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景觀保護的法律法規,例如英國在1949年頒布的,以保護鄉村歷史和景觀,維護國家公園和地方景觀特色為目的的《國家公園和鄉村土地使用法案》,美國在1964年頒布的,以保護原始自然環境,野生生物為目的的《美國荒野保護法》等,在制定法規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評估體系和學術流派,但是這些評估工作的評估對象往往以自然景觀為主,鮮有涉及到城市景觀和人文景觀,本文嘗試借鑒專家學派中Litton的形態學理論和經驗學派的Lowenthal.D的偏重心理感知的相關觀點,完成對于廊坊新世紀步行街這一位居城市中心且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城市街區的景觀評估工作。
(二)景觀評估的方法
在任何一種評估指標體系中,組成景觀的各個要素都會被詳細地羅列出來,并且制定嚴格的評估標準,如地形地貌是否多變、植被種類是否豐富、景觀色彩是否多樣且生動等等,而對于城市景觀則多從空間、序列、光線、色彩、植物種類等方面進行評估,所以此次景觀評估主要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評估。
三 廊坊新世紀步行街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城市發展對于步行街的影響
廊坊新世紀步行街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東西長5.4公里,分成8個街區,幾乎橫穿了整個廊坊市,成為當時廊坊市最著名的一條大街。雖然體量巨大,但是由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設計導向問題,步行街在建筑形態、空間利用上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問題慢慢顯現出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空間劃分不合理:步行街中央50米的間距過于寬大,產生強烈的隔閡感,不符合人們購物休閑的行為習慣。(圖1)
建筑形式過于單一:尤其是臨近城市主干道的街頭立面沒有風格特色,可辨識度底。(圖2)
各個步行街之間被城市干道隔斷,無法形成連續的整體效果,隨著城市機動車流量的迅猛增長,這種割裂感越發明顯。
建筑色彩過于單一:全是米黃色,缺乏商業活力和業態特點。
隨著網絡電商的興起,實體商業受到巨大沖擊:步行街缺乏相應的商業配套和商業設施來吸引客戶,市場競爭力逐漸減弱。
(二)業態變化對于景觀的要求
新世紀步行街設立之初,其商業定位并不是十分清晰,隨著近幾年廊坊城市的快速發展,步行街的外部商業環境和內部業態結構都有了非常明顯的變化,這在客觀上對步行街的景觀改造提出了現實的要求。首先,在步行街南側興起了一個以萬達廣場為核心的新商業中心,集中了大型購物中心、影劇院、餐飲服務等全套的商業服務設施,形成了新的城市熱點,其次,步行街內部經過多年的經營,各個街區都形成了自己相對穩定的業態環境,如第三大街主營電子產品和辦公用品,第四大街主營時尚用品和服裝等,這些外因和內因都會對景觀改造設計起到非常明顯的限制和引導作用,而且會對景觀的內容和形式提出非常具體的要求。
四 景觀評估在新世紀步行街改造設計中的應用
(一)新世紀步行街景觀評估的內容和標準
鑒于新世紀步行街位于城市中心,且完全是人造環境,所以其評估內容和標準同現行的諸多景觀視覺資源管理系統評估指標體系不盡相同,在綜合考察了步行街的周圍環境和景觀現狀后,我們嘗試從可達性、景觀要素、空間感知、觸覺感知、配套設施完整性、維護管理便捷性等六個方面進行評估,具體評估標準見表一1。
(二)新世紀步行街的評估結果
經過對廊坊新世紀步行街進行多次調研,及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對廊坊新世紀步行街整體狀況從評估指標所給定的六個要素進行討論研究后,制定出符合廊坊新世紀步行街景觀評估的調查表,先后7次組織業主開會討論,并對當地的百余名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再結合專家的意見進行綜合考慮后得出的評估結果如表一2所示:
通過對評估結果表一2的解讀我們可以得知,新世紀步行街在交通可達性、道路通暢性等方面得分較高,即原始的規劃框架基本合理,但是由于當時的設計思想陳舊并且缺乏足夠的前瞻性,在空間的豐富程度和停車場數量等方面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商業環境的需要,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街內的綠化植物和地面鋪裝破損嚴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步行街的景觀感知。
五 根據評估結果對新世紀步行街的改造設計
(一)新世紀步行街改造設計的方向
根據景觀評估的評估結果,步行街的景觀改造設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調整步行街的功能分區,理順功能布局:解決停車面積不夠等現實亟待解決的問題。
豐富步行街內部空間組織形式:打破街內空間形式單一、風格一致的僵局,將每段步行街自己的獨特風貌展現出來。
通過豐富色彩和增加亮化來烘托步行街的商業氛圍。
全面整頓每段步行街的端頭空間:使之具有顯著的風格特征,并能夠起到聯通每段步行街使之成為有機整體的作用。
(二)新世紀步行街的改造設計方案
廊坊地處北京和天津兩大城市之間,位于京津走廊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同時又是河北大學城的所在地,這就使新世紀步行街天然具有了聯通京津,承接北京的傳統文化和天津的西洋風尚,將東西方文化熔于一爐的區域優勢和文化優勢(圖3)。同時,步行街又地處城市中心,兩側都是非常成熟的住宅社區,步行街是當地居民主要的休閑、娛樂、購物場所,因而當地居民對步行街懷有深厚的情感,所以這次改造設計的主旨確定為――“京津通廊,人民樂坊”。
新世紀步行街1-8大街東西貫穿廊坊市中心,總長逾5.4公里,這樣的規模和體量國內罕見,只是整條步行街被7條城市主干道分割開來,無法形成統一有序的整體,所以在規劃設計中將1-8大街有效連接,形成一種既是有機整體,各個街區內又各具風情的街道景觀,使新世紀步行街重新成為廊坊市的商業主軸、文化主軸、景觀主軸和亮化主軸。同時,步行街的改造設計不僅僅局限在內街這一條線上,應當充分利用交通流線、城市家具、標志表識和夜景亮化等手段將兩側的商業空間和住宅社區吸納進來,利用城市屋脊效應,打造城市景觀帶,真正做到“縱向連接、橫向溝通”。
在步行街原有的建筑設計中,建筑立面風格和建筑色彩較為單一,缺少變化。本次改造設計在尊重原有建筑風貌,不做大規模改造的情況下,利用增建屋頂、修建山墻等手段(圖4),打破原有建筑過于統一,僵化刻板的局限,以造型各異的設計手法,在對原建筑不進行大量拆改的前提下,打造不同風格的主題街區(圖5、圖6),同時豐富建筑色彩,營造熱烈的商業氛圍,真正實現“賞”、“游”、“購”一體化。以第三大街為例,這段步行街以經營電子產品和辦公用品為主,在建筑風格上采用了簡潔硬朗的德意志絎架結構形式,在內街新建的建筑物和步行街兩端的沿街立面上,筆直挺括的絎架線條代替了柔弱的石膏線腳,明朗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精確、高效的心理暗示,和業態特點相符的同時也賦予第三大街強烈的視覺語言街道特點和可辨識度明顯提高。
在本次規劃設計中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各段步行街內部的設計定位和風格體現,一個是各個街區之間的連接與溝通,它們就像玉帶上的玉版和串珠那樣密不可分。其中,各街區的連接將是亟待解決的設計難點。通過分析其他城市解決同類問題的案例,連接方式最終確定以天橋為主,采用交叉式、平行式、單一式等不同的構造手法,能夠使街道兩側的游人可以非常方便地到達街道的另一端,同時,由于這些天橋位于城市干道的十字路口,背靠步行街風格迥異的沿街建筑,完全可以利用不同風格的立面造型,配以現代化的亮化手段,使其成為具有極高顯示度的都市明珠。
新世紀步行街的內庭寬約50米,這樣的尺度對于一條步行街來說過于寬大了,步行街兩側的行人很難產生交流,無法形成交融貫通的商業氛圍。所以規劃設計中在內庭增加了大量的商業設施和商業建筑,如酒吧長廊、IT體驗館、燈光廊架等,這些商業設施―方面提高了區位品質,凝聚了商業氛圍,同時也拉近了步行街南北兩側的距離,使人們在步行街內部的穿行和購物變得更加愜意。例如,在第二大街的南北兩側各增加了數組西班牙風格的廊架建構,距離原有商鋪9-14米不等,這樣的尺度對于購物的人來說是最適宜的尺度,廊架內側的輕體構筑物里還可以提供餐飲和休憩服務,同時兩組廊架之間還有廣場和噴泉等景觀元素,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步行街內庭的使用效率,同時提高了步行街的環境品質。
近年來,商業和藝術相結合,通過藝術來提高商業品質,通過商業來推廣藝術價值,已經成為人們共識的商業發展方向,無論是上海的“新天地”,還是北京的“三里屯”、“798”,隨處可見藝術融入商業環境的成功案例,所以在新世紀步行街的改造設計中,必不可少地要融入藝術的相關元素,并且要做到結合業態特點,體現地域文化,引領時尚潮流,成為改造設計中的點睛之筆。例如第四大街的“風情意大利”設計主題,就緊緊結合第四大街時尚服裝的業態現狀,通過曲線形的平面布局,具有雕塑特性的街心鐘樓鋼架(圖7),營造出一種濃郁的藝術氣息,使之不僅成為購物休閑的場所,更是一種城市的標記和時代的印記。
六 結語
本文在調研國外的理論方法與實踐案例,結合國內城市發展的實際狀況,從景觀評估的評估標準入手,力圖梳理出一套城市環境下景觀評估的依據和方法,并以廊坊市新世紀步行街為例,重點敘述了景觀評估結果同景觀設計實踐的結合過程,探索了如何將景觀評估體系納入到設計實踐中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