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工業與信息化教育范文

        工業與信息化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業與信息化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工業與信息化教育

        第1篇:工業與信息化教育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 實踐教學 信息化 育人功能

        [作者簡介]何勝曉(1973- ),男,江蘇南京人,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康復科學系,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與康復。(江蘇 南京 210002)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06-0163-02

        信息化時代已經降臨,人們的生產、生活及學習活動等都同網絡與信息發生了日益密切的聯系。人們的信息意識及信息能力在其社會生活及職業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作為培養適應一定職業及崗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在素質與能力培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社會各方面對所培養人才的信息素質與能力提出新要求的情況下,實踐教學環節的信息化建設已經變得相當急迫,而實踐教學環節的信息化也在人才信息素質與能力的養成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一、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信息化的迫切性

        教育與職業自古就有密切的聯系,或者說職業需求乃是教育出現的一個重要條件,而教育也是以滿足職業性的需求為一個基本目的。在教育獲得最初發展的很長時間里,它都是面對著一定的職業需求的,即使是學校教育也大多以培養從事教育職業的工作者,而大多數職業教育則由某一個行業的師傅在實踐中進行授學,并以學徒的方式進行,現代的學位及畢業證書在原來也都只是從事某個職業的資格或資質證明。當現代社會日益變得復雜時,行業內部的傳統職業教育方式就不能滿足職業對技術及組織等復雜性的需求,從而將職業教育大規模地提升到了學校教育的高度,從事職業教育的學校也逐步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政府等公共組織也積極推動傳統學校教育的職業化轉向。進入工業化時代后,職業教育與社會組織及技術的新發展日益發生了密切的聯系,不論是蒸汽機時代,還是內燃機時代和信息時代,技術及社會組織日新月異的發展,對職業教育的影響越來越直接,也越來越深遠,越來越具有根本性的決定意義與價值。職業教育的實踐環節也愈發受到了技術的決定性影響,熟悉新技術及培養對新技術的實踐應用能力成了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最近20年來,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及網絡技術在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普遍性的決定性影響,信息化在對社會各行各業產生廣泛深遠影響的同時,也對職業教育及其實踐教學環節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

        職業教育既是面向職業需求的,那么職業對信息化的普遍需求就向職業教育提出了進行普遍信息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對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環節提出了信息化的高要求。第一,信息化對社會各個職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信息與職業的結合是如此的緊密,甚至可以說社會的各行各業在很大程度上不僅都已經信息化了,而且信息化已經獲得了以職業為界的行業特點,不同行業之間的信息化在特點及功能上有許多重要的不同點,比如會計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就頗有行業特點,其他行業也不例外。這就要求職業教育能夠在教育過程中展示某個或某些職業的特殊的信息化特征或特點,更多以實踐教學的方式,形象、直觀地展示職業領域信息化的最新成果。第二,職業對信息化的要求總是實踐的,即職業對進入該領域的從業者總是要求其具有較高的信息化處理能力,這種能力除非經過實踐是不能實際擁有的。實際上,職業教育的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不僅是展示職業領域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及狀況,還力求使學生掌握職業領域基本的信息化能力,獲得職業所需起碼信息素質。第三,實踐教學環節的信息化還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及網絡平臺,充分發揮數據及場景模擬的作用,進行職業情境下的特定心理教育及應變能力教育,而特定心理及應變能力教育在職業人的養成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信息及網絡技術已經在社會中獲得了普遍應用,這不僅越來越要求各行各業的職業人具有較高的信息意識、信息素質及信息能力,而且還為職業人士利用信息手段快速成長提供了便捷條件。信息意識、信息素質及信息能力在職業人的發展中地位已經足夠重要,以至于在職業教育中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信息化建設,通過實踐教學進行信息方面的教育,已經刻不容緩。

        二、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信息化建設的內容

        職業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最近十幾年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但信息化的程度仍然較低,其中主要的成績是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普及。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信息化在內容建設上要滿足三個基本需要,其一是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需要,既要積極地將理論知識符合邏輯實踐性地展現出來,以信息化的實踐教學來鞏固職業化的理論知識,也要信息化能夠積極地促進職業所需要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其二是利用信息化技術中的模擬與仿真技術,開展職業所需要的使用信息技能與素質等的拓展訓練,培養學生在職業生涯發展中所必需的信息意識、信息素質與能力;其三是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遠程教育與情境模擬仿真訓練功能,進行特定的職業訓練。為順利開展信息化的職業教育實踐教學,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的信息化建設還必須包含服務與管理的環節。鑒于職業教育實踐和教學環節所要滿足的上述諸多功能,我們擬對應地從三個方面來談論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內容。

        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的信息化對職業教育機構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及終端設備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的信息化建設是整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首要的建設工作就是建設職業聯系廣泛、專業覆蓋面廣、便捷快速的信息高速公路,尤其要重視信息高速公路要延伸至實踐教學環節,建立起與信息高速公路匹配的終端實驗設備。高校的信息高速公路在走進課堂教育方面還存在明顯的差距,信息化在實踐教學環節也進行得很不到位,只能進行簡單的單機演練,未能開展真正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實踐教學。教育信息化更多地還集中于圖書館及教務管理方面,而真正在教學方面則尚缺少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要實現信息化就必須將信息高速公路的終端落實在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要開通高速寬帶網絡,還要購置適當的軟硬件設備,真正將信息高速的實踐教學終端變成職業教育的加油站,使其承擔職業實踐與職業教育的轉換功能。

        職業教育實踐教學課程的信息化與實踐教學課程相對應,通常包含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其一,實踐教學的部分內容是為了鞏固理論知識,使學生以實踐的方式在實驗室或實訓中進行發現性學習,特別是在涉及職業領域的信息化理論知識方面。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理論課程要適應職業信息化的新要求,跟蹤最新動態,開設相適應的實驗、實踐及實訓課程,并盡可能將職業信息化的新趨勢、新要求、新技術落實在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對職業中信息化技術的模擬演練,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發現性的學習。其二,實踐教學的另一部分提供職業心理、職業倫理及職業應急等的實踐與實訓,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通過信息模擬與仿真,進行職業適應所需要的心理、倫理、應急等方面的基本訓練。信息技術中的模擬及仿真技術可以提供非常逼真的工作情境或問題情境等,為準確到位地進行職業心理及倫理等的實踐教學,提供了更科學有效的技術手段。其三,專門的信息及網絡技術課程要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要切實進行信息及網絡技術的信息化實踐教育,確實提高信息化在個人素質中的地位與比重,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質及能力。

        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的信息化建設還需要實現管理及服務的信息化,搭建信息化的管理與服務系統,延伸實踐教學的信息化教育功能。管理與服務系統的信息化建設至少包含兩個方面的基本建設:其一是管理與服務系統的平臺建設,建立健全信息化的管理與服務系統,開通電子服務,盡可能實現管理與服務系統的信息化。其二是實踐教學環節要進行信息化的個,即實踐教學可以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將職業的實踐引進教育中來,延伸實踐教學的環節,特別是可以將實踐教學的輔導環節以信息化方式在時空上全面展開,使實踐教學的輔導可以實現在時間及空間上的跨越性,拉近了職業教育與職業實踐的距離。

        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信息化的育人功能

        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的信息化具有非常明顯的育人功能。這也是我們堅持認為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必須信息化的一個基本理由。所謂育人功能主要是指在信息素質與能力的培育方面,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此處的育人還是與一定職業相對應的信息素質與能力的培育。這對于養成未來某個職業領域就業者敏銳的信息意識及較高的信息素質及能力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總的來看,在職業教育中,實踐教學環節的信息化具有如下三方面的育人功能:

        第一,實踐教學環節的信息化,加大了職業教育信息化教育的比重,形象地展現了信息化教育本身,給受教育者帶來了較大的感覺沖擊。這種感覺沖擊使他們加倍地感受到了信息化時代的迅速到來,感受到了信息化在自己即將進入的職業領域的強大而廣泛的影響,有利于提高其信息化意識,增強接受信息化專門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從而產生了較為廣泛深遠的教育意義與育人功能。

        第二,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的信息化還普及了信息化的技能,掌握信息化技能,無疑是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信息化的第二個重要的育人功能。職業技能的養成必然是實踐性的,職業所需的信息化技能的養成也不例外。職業教育信息化技能的實踐養成則要求實踐教學環節的充分信息化,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接觸多種多樣的技術與技能,許多接觸到的技術和技能都會在應用中被掌握,也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信息化技能養成的訓練,從而有利于學生掌握職業所需的基本的信息化技術與技能,落實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育人功能。

        第三,職業教育的內容總是與職業需要緊密結合,在實踐教學環節信息化中,職業實踐被模擬或移植到教學活動中,造成了受教育者與職業信息化的實踐密切接觸、接受職業信息化教育的條件,從而發揮了職業性技能養成的育人功能。實踐教學環節的信息化大大地拉近了職業領域最新技術發展與受教育者的距離,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把職業領域信息化的最近狀況呈現在教育中。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的充分信息化,不僅可以使學生以發現式學習掌握職業領域的新技術,而且還使學生較為完整地掌握了職業領域新的信息化技術,有利于其創新性能力的養成及應用等。

        [參考文獻]

        [1]黃德意.淺談信息標準化建設對會計行業信息化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1(23).

        [2]黃新民,董文軍,張沁文.高校信息化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原則與方式[J].教育與職業,2007(26).

        [3]駱四銘.學位的起源、發展及其特征[J].比較教育研究,2006(4).

        [4]孫經紅.旅游職業心理素質養成教育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9(35).

        第2篇:工業與信息化教育范文

        Abstract: Eighteen big reports of the party put forward clearly, "adhere to the road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pth fusion, 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terac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represent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ollowing and promo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fusion of subordinate enterprises talks about bit of superficial view.

        中圖分類號:F279.23

        國內、外企業信息化建設發展現狀。

        國外企業信息化發展情況

        目前,信息化對于國外現代企業來說,已經上升到一級戰略的高度。無論是從宏觀經濟、企業內部管理、市場營銷等各個方面,信息化已經成為一個足以制勝的必要手段。最為明顯的就是一個全新管理職位首席信息官(CIO)的誕生,改善了企業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升了企業市場需求分析的能力,優化了工藝和生產流程,保證了設計開發、生產管理、營銷管理的協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例如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通過網上采購,使汽車零部件的采購成本下降了30%,通用電氣公司借助供應鏈管理手段,2000年節省成本16億美元;美國的飛利浦·莫利斯公司應用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建立了擁有2.6億煙民的個人檔案數據庫;卡夫通用食品公司建立了3000萬顧客的個人檔案了數據庫;從最初成為該產品或服務商的客戶開始,通過檔案管理產品和客戶生命周期,分析客戶使用產品周期和制定新產品開發周期,促進企業的發展。國外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據有關數據統計,中國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資僅占總資產比例的0.3%,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達到了10%。

        國內企業信息化發展情況

        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已有20多年的歷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相對較高,建設了企業內部網、財務管理軟件、企業外部網站、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客服中心系統,但仍存在信息化建設水平不夠高,應用系統獨立性強,信息整合能力差,不能在生產、經營中充分發揮信息化的作用;而中小型企業甚至還沒有實現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信息管理系統、ERP系統等,信息化建設水平相對更低。目前在國內各種規模的企業中,信息化普及率還處于較初級的階段。除了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遺留問題外,還存在著管理人員的經驗主義,不能與時俱進的以科學發展觀的認識信息化的作用,直接導致科學的管理方法不能應用。正是這些原因的存在,與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投資占企業總資產的比例甚微,與發達國家大企業信息化投入占總資產比例的水平相距甚遠,在規模、層次和總體水平上也都存在很大差距。

        制造業企業信息化發展狀態

        雖然中國的制造業具有世界級的規模,不過仍存在設備落后、管理方式陳舊,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企業資源不能共享。即使信息化建設較好的企業,也存在現有的管理信息系統與生產過程控制系統之間的關聯性小,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整合程度低問題,急需優化升級。企業管理信息化和制造車間數字化嚴重脫節,基本對立的發展模式,缺乏整體規劃,設計研發加工本應連續的業務鏈,斷點比比皆是。對于新技術盲目追求,沒有從成本、產品和人員等多個方面考證新技術的有效性,造成新技術在使用中的名存實亡。

        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建設研究

        加快信息化技術標準體系建設:

        加快信息化標準體系的建設,統一企業網絡基礎平臺,建立網絡系統建設標準;信息管理代碼標準;網絡系統運行管理標準;制造與管理的數據標準;數據傳輸標準;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標準;軟件應用評測標準;信息資源整合規范;ERP應用規范,促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健康發展。

        加快基礎網路平臺建設:

        進一步完善企業信息化基礎網路平臺,建立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內部的設計與生產之間、生產與經營之間、經營與市場之間的有機聯系,實現縱向互通、橫向互聯,不斷的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

        加快企業基礎網絡平臺的建設

        加快企業信息化基礎網絡平臺建設、促進企業內部信息化的應用是加快企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積極推進企業協同設計、制造與管理集成化建設

        積極推進企業在產品研發、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設計水平和生產能力,增強企業在網絡環境下協同設計和制造一體化的工作能力,實現產品設計、制造、管理和營銷的信息共享。完善企業產品設計、制造、管理和營銷數據管理系統,加快先進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綜合應用于產品設計、制造、管理、試驗測試等各個階段、各個方面,通過信息資源共享、研制過程協同、工作流程集成,促進產品研制設計、制造和管理的數字化綜合的集成應用。加快以設計制造集成、制造單元集成、企業資源管理集成、試驗測試集成等為主的信息化平臺建設,促進科研、生產和管理數字化、集成化、網絡化的新工業體系的形成,促進應用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增強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積極推進企業信息資源的整合

        積極的推進企業信息資源的整合是提高企業綜合設計能力、制造能力、管理能力和經營能力的重要方法。加快CAD/CAM/CAPP系統建設,進一步提高設計效率,促進CAM/CAPP技術應用于數控編程及工藝設計上,提高數控機床(CNC)設備的應用水平,提高工藝設計及工藝管理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加快完善產品數據管理系統(PDM)、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供應鏈管理系統(SC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等系統,使該系統通過計算機網絡和數據庫技術,把企業生產過程中所有與產品相關的信息和過程集成起來,統一管理,建立企業快速、敏捷、靈活地響應客戶的需求體系,系統的分析、預測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為工程技術人員協同工作,縮短產品研發周期、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提供技術支持。加快ERP與PDM、SCM、CRM的整合;加快資金管理信息系統和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兩個縱向垂直的(公司到成員單位)應用系統整合,實現內部結算和內部資金有償調劑,人力資源合理配備。

        加快工程設計與企業信息化管理的融合

        工程的設計與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要充分認識到工程設計與企業生產經營信息化的關系,工程設計與利用信息化促進企業發展的關系,工程設計與服務企業信息化的關系,加快工程設計與企業信息化管理的融合。

        建設工程設計信息化平臺。

        建設工程設計信息化平臺及企業信息化管理模擬平臺,可以促進工程設計人員掌握現有工程設計的前沿技術和了解企業信息化管理的程度,模擬企業信息化管理狀態,實現工程設計、工程實施和工程驗收后順利的加入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中,實現工程運行與企業信息化管理的無縫連接,提高設計水平、設計效率和設計質量,降低設計成本。

        建立工程設計項目數據庫。

        數據庫是計算機應用系統中的一種專門管理數據資源的系統。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據庫技術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企業的各個方面。建立工程設計項目數據庫,推進工程項目設計、實施、驗收的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建立項目主體數據庫,方便工程設計者的查詢;建立項目需求管理數據庫,解決系統的分析項目需求、科學地分析項目需求,保證項目的科學實施;建立項目模型和項目功能模型數據庫,要從項目的實際出發,對項目結構和項目功能等進行分析,要認真的描述業務過程、業務活動和層次結構,根據現行項目的中、長遠目標,建立其邏輯關系,建立項目模型和項目功能模型支持項目設計和實施;建立項目元素數據庫,明細項目單元,明確項目責任;建立項目設計指標體系數據庫等,促進項目設計的標準化和規范化。

        第3篇:工業與信息化教育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1-0253-02

        信息技術的應用對職業教育教學管理的發展和進步有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決定著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也反映了職業教育的本質需求,其可以顯著提高職教教學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一、職業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教學管理對學校能否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有著重大意義,教學工作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學管理工作,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與其息息相關。實際過程中,評判一所學校教學水平的好壞,教學管理占了很大的比重。基于職業教育教學管理的功能不易改變,工作的內容與方式也是明確的,這樣就可以應用計算機來改善管理的狀況。職業教育教學的管理就是對信息各個過程的記錄,包括傳遞、加工與反饋。采取計算機技術后,就可以便捷輕松地處理好龐大的數據,管理人員可以很好地利用計算機技術,不僅減輕了自身的工作額,而且對于工作內容的完成情況也有幫助。

        二、信息化對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推動作用

        1.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以往所采用的教學管理方法比較傳統落后,部門間、師生間的信息資源不能得到及時的交流,工作難以協調和控制。而采用信息化教學管理模式后,將教與學的數據信息化后存入計算機內,就可以實現師生間、部門間信息資源的實時共享,教學安排和各類信息都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平臺來,實現工作協調性和控制性的加強。與傳統的人工管理模式比,信息化管理模式使得教師、學生、教務信息的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如學生的學籍管理更加準確,成績管理更加嚴密。

        2.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我們來看看在總體科目中占比重較大的語文學科的教學情況,語文的教學一直強調的是學生個性化的體驗。運用信息管理技術以后,學科的教學資源集中管理,形成資源庫,將各類雜亂無章的教學過程分類整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學生能夠不出教室就感受到文章描繪的意境,視頻、音頻資料幫助學生想象力的提升,課件展示促進學生觀察力、表達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豐富多彩,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

        3.促進管理者素質的提高。信息化技術應用到教學管理中后,管理實施人員必須要能夠熟練應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在計算機上輸入數據、查詢信息、搜索資源;教學人員則必須熟練應用各類辦公軟件、視頻工具、傳輸工具、交流工具等來加強教學效果。這些技能的掌握使得管理者必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來適應高效率的先進的教學管理工作。

        4.實現交流零距離。應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后,師生可以通過QQ、BBS、微博等平臺來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這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提高了教研水平;學生遇到困難時,也可以通過QQ、論壇等方法在網絡上求助,教師和其他同學可以幫其解答,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效率;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可以促進高校的教學管理人員知識的不斷更新,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也能夠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更好地為師生服務。

        5.幫助教師業務管理。學校的教務處要敦促教師及時將“教研計劃”、“教學進度表”上報,而計算機也為此提供了便利,老師只需要將資料上傳到網上,教務處就可以及時地了解到教師的即時動態。同樣,教師的學習資料也可以上傳到網上,學生就可以自主通過網絡來在課外的時間進行學習與研讀。教育的信息化使教師的上課方式綻放出新的生命,摒棄以往的紙質教案,其時效性以不足以應付時時變化的內容,而代之以信息化的教案,這其中就可以囊括到最新的教學資料與教學動態:信息化可以關注到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對他進行相應的輔導,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課后作業,得到相應的進步與收獲。

        三、信息化的職業教育教學管理應注意的問題

        職業教育教學管理的信息化過程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目前很多學校只注重教學管理的硬件投入,建立復雜的信息系統,但是與之相配套的人員的培訓、制度完善、組織架構調整等都不夠完善,這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信息系統的應用。面對這樣的現狀,學校應該提高自身的認識,在不斷更新硬件的同時,也要對于信息化相關的先進管理知識、制度進行學習,以信息的觀點來對教學管理進行分析,努力實現教學管理的高效和有用。

        信息化的應用為職業學校的教學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資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師生互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為教學管理水平、效率的提高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同時,也為教學管理增加了難度。

        現在很多職業院校都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和管理,以期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學校管理而言,不僅提高了學校的管理水平,避免了人為因素可能造成的管理漏洞,而且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對教師來說,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對學生來說,豐富的信息化資源的提供,更是促進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增強了全面發展的可能。

        四、小結

        現代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職業教育創新的內在要求。信息化可以極大地提高職業教育教學管理水平,提高教學管理工作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孟霞.如何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管理質量[J].教育教學論壇,2011,(24):90-92.

        第4篇:工業與信息化教育范文

        我們認為系統化的畢業生教育工作模式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以關心畢業生、服務畢業生為宗旨,合理調動一切可利用資源,通過學院領導、輔導員、家長、專業老師、往屆校友的緊密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做好畢業生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具有“整體協調、運作規范、組織嚴密、體系完善”的特征。“整體協調”指全院上下共同關心、全員參與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與服務工作,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各環節相互銜接;“運作規范”即形成一整套符合市場要求和學院自身特點的工作制度;“組織嚴密”是指工作機構設置合理,各部門相互協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體系完善”是指學院能夠根據相關政策和社會發展形勢變化不斷改進就業工作體系和模式,使其有效運轉并發揮作用。

        一、高校畢業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目前的就業工作模式沒有成為一項全局性工作。

        雖然各級領導對就業工作非常重視,投入大量資源積極參與就業工作,但畢業生就業工作依然存在資源整合不足、工作時段性波動等問題,各種就業資源依然未被完全開發與整合,沒有形成合力和長效機制。具體表現在:一是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開發的各種校友資源未能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二是由于畢業生工作非常瑣碎且具有明顯的時間波動性,在缺乏明確激勵機制的情況下,加之分工不明晰,使得從事畢業生教育工作的人員容易出現倦怠感。

        (二)現行的高校畢業生教育工作模式不能適應就業工作多元化發展的新需要。

        近年來,隨著高校就業渠道的逐步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畢業生既可以報考公務員,參加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考試,又可以到外資企業、民營企業自主就業,更可以申請自主創業。與此相應,高校畢業生教育指導工作存在與社會和畢業生實際需求脫節,教育指導工作偏向理論而流于形式,工作人員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不足等問題。

        (三)現行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模式與人才培養目標不匹配。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學校的核心工作。畢業生就業質量是人才培養質量最基本的體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從根本上看是由于高校畢業生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因此高校應根據市場導向和社會需求,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對專業設置進行適時調整,對畢業生就業進行多維度、系統化和全方位的指導。

        二、系統化畢業生教育工作模式探索

        針對高校畢業生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精心設計出科學合理的畢業生教育方法,形成形式多樣、內容新穎且針對性強的系列模塊化的畢業生教育體系,探索經管類高校畢業生教育工作新模式。

        (一)理想信念教育。

        學院領導要高度重視畢業生工作,學院黨政領導班子要定期深入畢業生宿舍,主動關心畢業生就業情況和動向,幫助畢業生解決相關困難。學院定期召開畢業生工作會議,畢業生工作各相關人員積極參與,會議總結前期工作經驗,部署下階段畢業生工作重點,形成全員育人的畢業生工作氛圍。學院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畢業教育中。學院領導為全體畢業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勉勵在青春歲月實現大學夢的畢業生們要學會感恩祖國、社會和父母,并希望畢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畢業生們反響熱烈,認為老師們的諄諄教誨是大家即將遠航之際來自師長的囑托和期望,堅定了廣大畢業生追逐夢想、努力前行的信心。

        (二)職業生涯和創新創業發展教育。

        為進一步提高畢業生的求職技巧和就業能力,學院開展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應聘技能和職業生涯發展教育。近年來,根據畢業生的實際需求,學院每年都舉辦多場細分發展方向、細分行業的針對性強的專題講座和沙龍,分別在出國留學、國內深造、公務員(含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應聘、外資企業求職、民營企業求職等方面邀請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和不同發展方向的優秀人才回校對畢業生進行指導和交流。在畢業生畢業前夕,為了讓廣大畢業生在進入職場伊始便展翅高飛,學院還專門邀請各路優秀企業家為全體畢業生進行創新創業及職業發展教育交流座談,為廣大職場新人指點迷津、保駕護航,為畢業生在職業發展和選擇方面提供建議和經驗。企業家們勉勵同學們要講誠信、勇擔當、創卓越、抓機遇,在各自的領域中揮灑青春的汗水,同時,還要學會感恩和回報社會。各專場交流的主講嘉賓們成功的職業經歷、睿智的人生見解,引起了畢業生的共鳴,為畢業生的職業發展教育指明了方向。

        (三)優秀畢業生示范工程教育和安全教育。

        學院還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化、系統化的畢業教育工作,如“樹一面光輝旗幟”優秀畢業生示范工程主題宣傳活動,將我院各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優秀畢業生事跡以主題宣傳欄的形式向其他畢業生和低年級學生進行宣傳展示。專門組織多場優秀畢業生先進事跡報告會,以一個優秀畢業生聯系一個新生班的形式,以榜樣的力量帶動師弟師妹向優秀學習。分層次在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和全體學生中開展畢業生安全防范和文明離校主題教育活動,督促畢業生自覺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確保畢業生的人生和財產安全。

        (四)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

        畢業生受就業壓力和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在畢業季容易產生焦慮、迷茫和畏難情緒等心理波動,畢業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重點關注和引導。針對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學院開展了畢業生心理健康快車專題輔導活動,結合學院領導和輔導員定期的畢業生宿舍走訪關心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工作,幫助畢業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求職擇業與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全院上下積極開展畢業生困難群體“幫扶助困&rdq uo;活動,學院領導和老師們大力爭取資源為困難畢業生群體提供就業指導、崗位推薦、技能培訓等方面的幫助,重點困難對象專門建立“一對一”幫扶體系,給予個性指導和重點關懷。

        (五)畢業離校活動和感恩母校教育。

        為了給畢業生留下在母校畢業的美好回憶,學院精心組織歡送畢業生系列活動(包括畢業生晚會、畢業生聚餐和畢業典禮等),并拍攝畢業視頻、在活動現場放置專門畢業生留言板,征集畢業生感言,會后將以上素材以電子相片、視頻和新聞等形式放在學院網站供畢業生下載留念,在廣大畢業生中引起共鳴,產生積極的反響。

        根據新時期大學畢業生的特點,我們還開展了符合同學們情感認知的感恩責任教育:畢業生以“愛心捐贈,舊物傳情”為主題的愛心超市活動,學院安排專門的志愿者上門為畢業生服務,畢業生將自己的舊物(教材、臺燈、文具等)定向捐贈給學院貧困生群體,倡導扶危濟困的良好風尚、薪火相傳的優良傳統和資源循環利用的環保理念,將愛心在學院傳遞下去;在本科畢業生中開展“我為學院建言獻策”為主題的優秀畢業生代表座談會,邀請畢業生為學院的教學、管理和發展等方面出謀劃策,從學生角度為學院提參考意見,整理收集多條合理化建議;舉辦本科畢業生“感恩杯”師生籃球賽,組織學院的老師和畢業生之間進行一場籃球友誼賽,在畢業的時光里通過同場競技的機會進一步增進師生情誼。

        三、大學畢業生教育工作模式的思考及建議

        (一)進一步優化設計畢業教育工作安排。

        以往的畢業生教育工作存在開展時間相對集中、缺乏系統設計、效果欠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結合近年來在畢業生教育工作中的實踐經驗,我們認為畢業教育并不單單指在畢業生離校階段集中進行的文明離校講座,它應更系統化、多元化,在時間上可以貫穿第八學期甚至是第四學年,內容安排上更豐富多彩,貼近畢業生實際需求和情感認知,開展形式上更人性化,營造出更溫馨感恩的畢業氛圍。形成畢業生工作的長效工作機制,以期讓廣大畢業生生在畢業前獲得較系統和合理的指導、關懷和幫助,為其順利畢業、文明安全離校、盡早適應社會和職場生活創造有利條件。

        (二)更重視感恩母校教育,增強畢業生對母校的認同感和榮譽感。

        優秀的畢業生是母校社會聲譽的重要指標,增強畢業生對母校的認同感和榮譽感有利于學校社會聲譽的提升。因此,在畢業生離校之際,要更重視畢業生的感恩母校教育,結合畢業生的特點,加深畢業生“今日我以母校為傲、明日母校以我為榮”的觀念,增強畢業生對母校的認同感和榮譽感。在畢業生教育中,要根據新時期畢業生的審美特點和情感共鳴,積極引導廣大畢業生采取有意義的形式開展畢業紀念活動,抒發感恩愛校情懷,留下集體和個人的溫暖美好的印象。

        (三)逐級落實畢業生就業工作責任制。

        要以“非常責任、非常決心”對待和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進一步形成全員關心就業、促進就業的工作局面。要在工作的“深、細、實”上下工夫,切實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和協調,特別是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幫扶工作。他們由于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往往不能承受過高的擇業成本,在擇業過程中也承受著巨大的思想壓力,是就業市場中的弱勢群體。因此,要加大對貧困畢業生的扶持力度,助推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順利就業。

        (四)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分級分類管理。

        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推進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畢業生就業市場按其外在表現形式可分為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畢業生就業市場管理分為有形市場的管理和無形市場的管理,分別采取不同管理措施和服務方式。可將校內時間相對固定的大型供需見面會和小型供需見面會相結合,把小型、行業性、區域性供需見面會固定時間進行。將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相結合,不斷拓展畢業生就業無形市場,引導畢業生進入就業無形市場,幫助畢業生收集和鑒別信息,切實維護畢業生的合法權益。建立用人單位數據庫,進行分析、整理,將用人單位劃分為大、中、小用戶三類,實現用人單位的分級管理。根據畢業生在校期間的綜合素質和表現,將畢業生分為不同類型,并根據這些類型采取不同的推薦措施,提高簽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羅葆青,王宇.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9(18):257-258.

        [2]郝鑫.關于高校畢業生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01):166-167.

        [3]趙昕.對高等學校畢業生教育工作的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07):238-239.

        [4]王為正.談做好大學畢業生的擇業教育工作[J].教育探索,2005(02):84-85.

        [5]覃吉春,戴志.高校畢業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210-211.

        [6]楊晶晶.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05):327.

        [7]鄭紅巖.高校畢業生全程化教育與管理并軌模式構建[J].北方經貿,2013(04):174-177.

        [8]孔志宏.高校如何評估畢業生教育管理工作[J].新西部(下半月),2007(06):103-104.

        [9]李浦豪.談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問題及整改措施[J].科技創業月刊,2007(07):136-137.

        [10]曾碧元.改進高校畢業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討[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04):156-157.

        第5篇:工業與信息化教育范文

        論國家信息化戰略。

        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我國21世紀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信息化是由計算機與互聯網生產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業經濟轉向信息經濟的一種社會經濟過程。它包括信息技術的產業化、傳統產業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內容:在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關系問題上,有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很低,離開了工業基礎談信息跨越只能是空中樓閣,信息化這種新經濟現象是發達國家的事;我國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我們必須堅守傳統產業,把注意力放在工業化上;我國在信息技術的開發領域和應用領域與發達國家都存在巨大差距,過分強調信息化,必然會產生泡沫經濟;面對巨大的“信息鴻溝”談“趕超”和“跨越”是不現實的,對新興的信息產業只能慢步走。我們把這種觀點稱作“堅守——慢步論”,即堅守傳統產業,慢步信息產業。另一種觀點認為:信息化與工業化沒有必然聯系。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放棄夕陽工業,大力發展信息產業這種朝陽產業。這種觀點是“放棄——跨越論”,即放棄傳統產業,在信息產業領域實現全方位的跨越。“放棄——跨越論”者關注的是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實行的放棄轉移型戰略。20世紀50年代

        (以下均指20世紀)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西德等國家轉移,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國家轉向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技術密集型產業,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獲得了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良機;80年代以后,出現了美國、日本和歐洲發達國家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和一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向發展中國家的景象:筆者認為:“堅守——慢步論”的片面性在于忽視了我國信息技術的后發優勢和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而“放棄——跨越論”則過分強調新興產業,忽視了傳統產業的作用:筆者的觀點是:我國要把發達國家近200年內完成的實現工業化進而進入信息化社會的過程.壓縮到今后幾十年內完成,必須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過程中,要處理好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堅持以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應用為主導;處理好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堅持教育先行,用“頭腦”信息化帶動社會經濟的信息化;處理好現代化的大都市與落后的廣大農村的關系,堅持局部突破,都市跨越,整體追趕,率先把大都市建成信息化的發動機。我們把這一戰略概括為“應用主導、教育先行、局部突破、都市跨越”。

        “堅守傳統產業,慢步或停步信息產業”的觀點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我國同發達國家乃至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全球信息技術產業2000年度生產總值約為1.2萬億美元,美國信息技術產業2000年產值達到8220億美元。我國信息產業2000年銷售收入5800億元人民幣(按現行匯率約合700億美元)。我國軟件產業銷售額占世界軟件市場的份額不到1%,而印度的同一比率超過了16%。經濟學家胡鞍鋼計算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的差距。目前,按實際購買力評價計算,我國與西方7國相差5.6~8.12倍,到2015年可能縮小為3~5倍。二是知識與信息差距。我國與西方

        7國相比,1997年計算機人均擁有量相差32~90倍,互聯網普及宰相差143~1761倍。另一方面,看到差距的同時,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國的后發優勢,探討實現信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我國實現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跨越式發展具有以下條件:(1)后發成本優勢。我國能夠通過貿易、投資和技術轉讓,超越一些歷史發展階段,直接學習和利用發達國家已有經驗和技術,享受“后發優勢”。作為后來者,我們不需要花費巨資來從事研究與開發,大大減少開發過程的風險成本,可以把節約下來的大量資源用于其他經濟活動,促進經濟更快的發展。網絡技術為后來者開辟子“新大陸”并大大降低了后繼者的進入成本。可以利用先行者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對后來者來說,重要性不亞于對科學技術的引進和利用。此外,國際貿易不僅使后來者擴大了銷售市場,促進了國內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且還能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資金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后發者在勞動力成本上具有比較優勢,可以吸引先行者的資本和技術,從而有利于克服要素“瓶頸”。(2)后來者沒有結構慣性。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體系完整而且聯系密切,具有強大的慣性,進行結構調整,成本過大。我們可以在新的起點上,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時間,實現具有現代意義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的工業化。(3)信息產業容易跨越。信息產業歷史不長,具有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的雙重屬性。互聯網的歷史更短,我國與西方國家在此領域的差距不大,至多落后10至15年。近些年來,世界經濟的年均增長率在3%左右,而信息技術及相關產業的增長速度是經濟增長速度的2至3倍。“九五”期間,我國信息[:請記住我站域名/]產業增長速度是總的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3倍。(4)信息市場潛力大。我國消費信息產品和服務市場增長迅速,潛力巨大。到2000年,全國信息產業市場規模超過1.4萬億元,比90年代初擴大了8倍。我國彩電、微型計算機、移動手機、集成電路等主要電子產品的產業規模日漸壯大。我國的有線電視用戶達1億戶,電視網絡已成為世界第一,固定電話網絡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這也會有利于吸引跨國公司和國際資本進入,從根本上提升相關產業的素質。(5)信息設施有較好的基礎。在過去的5年中,全國通信投資累計達到8000億元。目前我國通信網已擁有光纖、數字微波、衛星、程控交換、移動通信、互聯網等多種技術手段,長途傳輸、電話交換以及移動通信都實現了數字化,正在向新一代寬帶多媒體信息網絡推進。全國性信息應用系統現已經達到100多個,遍及金融、海關、財稅、

        外貿等各個部門與行業,區域信息化水平也不斷提高,各種類型的電子商務發展加快,上網企業迅速增加,網上交易額逐步增長,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絡媒體等各種信息產業形態已經起步。公用信息網已覆蓋全國230多個城市,全國互聯網已有近1萬個站點,網上信息源及應用數據庫達到4400多個。(6)有民間資本支撐和局部技術優勢。我國有 10萬億元的民間資本可為加大資金投入、實現技術和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撐。盡管我們國家在總體上,經濟科技實力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有明顯差距,但在計算機、系統集成、信息處理與應用技術、數字程控交換、光通信、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等領域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這為實施技術跨越奠定了物質基礎。我們有可能利用“勝者全得”的規律,即技術上領先一步,有可能占領該領域的大部分市場。(7)有一批創新主體和示范工程。有7萬家具有機制優勢和創新活力的科技型企業和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作為創新主體和載體。我國信息化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金橋、金卡、金稅、金關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均已開通運行。(8)有市場體制支撐。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臻完善,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通過改革,特別是一系列有利于發揮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作用的制度創新,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將會被進一步調動和激發出來,所有這些都為激勵和促進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要把上述跨越式發展的潛在因素變成現實,必須進行制度創新。沒有制度創新,技術跨越是不可能的。

        一、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帶動工業化向縱深發展

        我們認為,“在放棄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實現信息產業的絕對跨越式發展”的觀點也是具有片面性的。(1)從國外現實來看,發達國家在抓信息技術產業化的同時,大力推進傳統產業的信息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一方面高速發展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另一方面,加速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使產業結構進一步高級化。美國通過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重新奪回了在半導體、汽車等領域的競爭優勢。在近年來美國出現的“新經濟”中,高新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占33%,傳統產業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占三分之二。(2)從國內現實來看,我國傳統產業面大量廣,應用前景廣闊。傳統產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目前我國非農產值比重超過

        80%,工業經濟得到了較充分的發展,形成了一個門類較為齊全,上、中、下游產業銜接的比較完整的產業結構。信息技術具有擴張性、滲透性等特征,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可以使我國具有傳統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煥發生機,為我國具有雄厚基礎和國際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3)從理論上講,信息化與工業化是一種互動、互補關系,不是替代關系。信息化產生于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又需借助于工業化的手段,兩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信息化主導著新時期工業化的方向,使工業朝著高附加值化發展;工業化是信息化的基礎,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物資、能源、資金、人才以及市場。信息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把信息化與工業化結合起來,有利于搞好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合理搭配,優化我國產業結構。(4)從發展的趨勢來看,信息技術賦予工業化以新的內涵。信息同其它兩大資源——材料和能源一樣,自身具有增值的作用。此外,信息還能使非資源轉化為資源。例如,石英是生產玻璃的原料,在加入大量的信息后,變成信息裝置——硅片,成為電子計算機的“大腦”,點石成金。信息革命的偉大成果使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存儲、信息傳遞、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以及交互式網絡化的信息交換實現了便捷、大容量、高速度和低成本,這就賦予工業化以新的內涵。由于我國的工業化遠未走完,如果拋棄工業化來實現信息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用信息化武裝起來的自主和完整的工業體系,才能為信息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信息技術會使工業化產生倍增效應。一項最新的調查表明,信息技術在改造傳統產業方面的投入產出比一般都在1:

        4以上,有些領域甚至達到1:20以上,能否用信息化推動工業化已經成為當代后發展國家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

        推進信息化應堅持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導的方針,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產和應用兩大方面:一是信息技術的產業化;二是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或稱應用:信息生產要求發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術及產業,既涉及微電子產品、通信器材和設施、計算機軟硬件、網絡設備的制造等領域,又涉及信息和數據的采集、處理、存儲等領域。信息技術在經濟領域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通過應用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指南針的發明使先人能輕松地辨別方向,衛星定位系統讓茫茫大海中的航船能夠輕松找到航線;筆墨紙張的發明讓居住在異地的人們有了書信的交流,電話的發明讓人們的交流從無聲變成有聲,視音頻技術的運用又讓人們的交流更為輕松和有趣;算盤改變了人們結繩記算的方式,電腦則使得每秒上億次運算輕松成為現實。

        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推動表現在:(1)信息技術輻射傳統產業。信息生產力具有極大的輻射性。如在農業生產中發展精準農業,利用計算機和控制技術實現品種選育、模式化栽培、節水灌溉等系列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在工業中大力推廣應用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縮短開發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增加產品技術含量.實現產品更新換代;在服務業中以計算機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現代物流管理,優化供應鏈,降低流通成本,增加產業附加值,

        電子通信論文《論國家信息化戰略》。(2)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信息技術有高度創新性、高度滲透性和高度倍增性。它能提高傳統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如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集成制造、機電一體化以及電子商務引發商務領域的變革等,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信息技術對結構升級的作用是深入、立體和內在的提升,能夠在其他產業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所有環節發揮作用,提高技術水平,降低產品成本,增加產品附加值,實現產業升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因特網給美國人帶來的成本節約高達每年2000億美元,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的2%,每年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0.4%。(3)信息技術能夠促進傳統產業的分化和替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將對傳統產業造成巨大的沖擊,并使傳統產業不斷走向分化,在分化過程中,有的被淘汰出局,有的實現了升級換代。通過信息化帶動經濟結構調整,促使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

        質量的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約型增長。信息產業因其關聯度、感應度、帶動度大,它能提供高技術、高性能的產品和服務,從而突破現有的需求約束,創造新的需求,帶動新產業的發展。(4)信息技術能夠通過管理創新重組傳統產業。經濟活動的效率決定于人、財、物的動態配置效率;而決定配置效率的是信息。信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生產組織、經營模式和社會協作方式,為結構調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5)信息技術突破了傳統產業的時空限制。衛星通訊、高速網絡、可視電話、聯機檢索、電視會議系統等一系列先進技術使信息的流通時間由過去的以周、日計縮短為現在以分、秒計,大大加快了財富的增值過程。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工業經濟的空間擴大到覆蓋全球的若干領域,大型跨國公司有效地組織其經營活動,internet上的購物已沒有了國界,也沒有晝夜之分。 推進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運用,一是要處理好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關系,關注制度創新。在技術創新方面,要建立以企業投入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加大研發投入。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規定,r&d投入占銷售收人的比率達到10%的企業或產業為高新技術企業或產業。oecd國家信息產業企業這一比率在10%—20%之間,而我國同類企業同一指標僅為2%—3%。由于投人不足,我國信息企業的附加值很低。國際微電子企業平均利潤率為10%以上,而我國效益最好的計算機企業2000年度的利潤率也只有2.5%。推進信息化,在重視技術創新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制度創新。例如,電信市場是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瓶頸”。電信的發展除了電信技術外,電信體制和機制的深化改革十分重要。在我國,每小時上網費標準為6.60元,約為美國居民的15倍。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信息化進程。電信市場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市場需求必須達到相當的規模,才能充分降低產品和服務的成本,獲得利潤和投資回報。因此,應盡快打破電訊業壟斷,促使電訊企業加快改革,鼓勵競爭,促使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我國電信市場中政企不分狀況沒有完全改變、電信產業服務效率低下,服務質量差,部分資費偏高,競爭意識缺乏,我們必須借鑒國際經驗,改革電信體制,引進競爭機制。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為實現電信市場的充分競爭,一般在同一地區引入三個以上的電信運營商,發達的競爭市場一般有約占市場份額30%的3個競爭對手。二是要處理好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的關系,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在信息化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引進國外的高新技術和跨國公司,與巨人同行,擴大國際合作,積極引進外資,采取多種方式加快信息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我國是信息產業的市場國、而不是生產國。信息產業在高速增長中所大量采購的通信和網絡設備大多是國外產品。信息產業的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上,電腦的處理器、內存、硬盤,手機和掌上電腦的芯片,vcd和dvd的解碼器。彩電、音響的核心元件等,都是進口外國的產品。光纖通信的路由設備、網絡建設中的服務器,電腦中的操作系統和主要應用軟件,也是外國公司一統天下。在信息技術產業硬件制造領域.美國微軟和英特爾公司憑借壟斷計算機硬件生產的核心技術cpu和存儲器及其關鍵材料單晶硅的制造獨占了該行業利潤的絕大部分,我國計算機制造企業成為國外公司的“協作廠”。從總體上看,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對信息化的不利影響有:第一,市場會喪失。由于沒有足夠發達的自主技術,市場飽和就會很快來臨,增長也會迅速減緩或下降。第二,會危及到國家安全。第三,難免被淘汰的命運。開始很熱乎、規模很大,可后來因為沒有自主技術而逐漸被吞噬,整個發展的主動權基本喪失。第四,在技術領域受制于人;處于一種“給別人打工”的境地,高額利潤大都被國外企業搶走了。二、堅持教育先行,用教育信息化帶動社會經濟信息化

        有專家指出:決定21世紀的兩種主要力量一是互聯網,二是教育。而這兩種力量的融合形成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比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于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對于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推送信息化之所以要以教育為本是因為:第一,現代化電子信息技術是自印刷術發明以來對教育最具革命性影響的技術。第二,教育具有基礎性,教育信息化會帶動經濟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第三,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源于教育。在美國,信息產業的基石是5000家軟件企業,而這5000家軟件企業都同大學相聯系。第四,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快的人口。第五,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最容易推廣。

        教育信息化對于教育會產生如下革命性變化:(1)有利于縮小地區教育差距。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之間的教育水平還存在著很大差別,遠程網絡教育將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具有覆蓋面廣、全方位為各類社會成員提供教育服務的優勢,對人力資源開發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

        (2)有利于低成本擴大教育規模。傳統校園教育因其課堂面授性質和成本結構特點需要投入大量教師和巨額資金,限制了傳統教育在短期內的大規模發展。利用現有的教學和科研力量,發展現代教育信息化,可以較快地將教育普及到傳統課堂不能達到的地方。(3)有利于實現教育資源共享。通過互聯網跨越時空的特點,將優質的教育資源得到廣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區的分布式教育資源網。(4)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現代教育信息化克服了函授、廣播與電視等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師生分離、反饋滯后、交互困難等弱點,為在遠程狀態下進行個別化學習的學員營造能夠再現面對面教學輔導的教學氛圍,提供師生間相互溝通與交流的機會。(5)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網絡教學具有主動性、互動性、創造性等方面的特征。254個對照實驗表明,教學中適當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使學生掌握某種知識所用的時間減少了30%。(6)有助于確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計算機的最大教育價值在于讓學生獲得學習自由,確立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為他們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嘗試和創造的條件。

        (7)能夠突破教育環境的時空限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可以模擬大量的現實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課堂,使學生獲得與現實世界較為接近的體驗。更進一步,利用計算機網絡使學校

        與校外社會連為一體,例如:美國宇航局通過聯網向中學生開放,允許他們與宇航員對話和收集關于太空的信息。 (8)有助于加快知識更新速度。現代知識的發展日新月異,與這種“知識爆炸”相適應,計算機網絡上的電子化課程知識能較快地進行更新,更新可發生在一周之內。(9)有利于實施寬進嚴出的機制。

        堅持教育先行,要加強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學校教育。教育一方面要強調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二是對管理者的教育,要提高領導干部的信息素質。信息素質是在信息社會中人們所具備的信息處理所需的實際技能和對信息進行篩選、鑒別和使用的能力。網絡已成為開展領導活動和行使領導職能的重要平臺,提高領導干部信息素質迫在眉睫。三是國民素質教育。在全社會開展廣泛的信息教育,提高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應用程度,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三、用都市信息化推動國家信息化

        我國是一個二元經濟的國家,現代化的大都市和落后的農村并存。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們只能堅持非平衡發展戰略,實現局部跨越,都市先行。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要防止“一哄而上,普遍開花”的傾向,避免一場自下而上的大規模的重復建設。筆者認為:國家信息化戰略的重點是發展“數字城市”。推進城市信息化,選擇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這類大都市作為我國信息極、信息源或信息化的發動機,率先實現大都市的跨越式發展:(1)大都市是信息化的棲身之地。按人類社會學家貝爾的社會發展理論,城鎮化大約產生于18世紀中,而信息化則始于20世紀40年代。信息化是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城鎮化與工業化互助互進的直接成果。城鎮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載體和依托;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大約要比經濟發達畫家水平落后11—22個百分點。預計20年后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將出現一個高速增長期,城鎮化的高速發展要求加快信息化進程。城鎮化能夠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2)大都市將是信息產業的增長極。信息化能夠提升和整合城鎮功能,改善城鎮產業、就業結構,提高城鎮居民素質。在信息時代的大都市,信息網絡設施成為最大的投資方向之一,信息產品和服務成為最大的消費熱點,信息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和最大的產業部門。(3)信息流的源頭集中在大都市。在工業時代,大都市的要素是人流與物流,而在信息時代,大都市最重要的要素流是信息流。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推廣應用,信息技術將滲透到社會經濟的每一個角落,信息流將成為城市經濟最重要的要素流。由于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應用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解決了跨區域聯絡不便和信息不暢的問題,大城市人流和物流的規模將大幅度減小,發展趨緩。(4)知識產業需要在大都市集聚。發達國家的大城市中心區日益成為跨國公司總部和銀行、保險、營銷、法律與管理咨詢等生產者服務業高度集中的地區,成為協調全國乃至全球生產的信息和服務中心。在過去的

        第6篇:工業與信息化教育范文

        【內容提要】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必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新型工業化既給高等職業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也給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高等職業教育要適應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就必須與時俱進,大膽改革,走產教結合與產學結合的道路,實現信息化,辦出特色。

        【摘要題】高等職教

        【英文摘要】Wemustdriveourindustrializationwithinformationofindustrializationandpromoteinformationwithindustrializationifwelltakeapathofa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The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bring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notonlymanyopportunities,butalsobringitwithgreatchallenges.Inordertofitthedemandsofthe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mustgoaheadwiththetime,reformaudacitily,takethepathofcombiningteachingandstudyingwithindustry,realizeinformation,andrunthecollegewithitsfeature.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高職教育/對策

        a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solution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的路子”。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用信息化推動工業化是新世紀我國的必然選擇。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城鎮化正在逐步推進向前,同時又面臨實現信息化的任務。順利完成這些任務,將為我國在新世紀頭20年的工業化進程指明新的方向,對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同時,也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一、高職與新型工業化要求的差距分析

        (一)高職的現狀及問題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初部分城市首創“短期職業大學”開始,到現在已經歷了20余個年頭,但其歷程是坎坷曲折的。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經濟的推動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的高等職業學校有了較快發展,到2001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已有386所,比上年增加202所,招生數為35.49萬人,比上年增加約16萬人。現在的高職教育(含專科在內)無論是在校生規模,還是當年招生數,都已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國高職的發展實際上是官方熱,民間冷。盡管政府發言人說,高校擴招計劃應主要用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但是相對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來說,高職在整個高等教育中仍然是一個十分脆弱的部分,而且這種發展也主要體現在“量”上,“質”的問題則大不盡如人意。

        我國目前人才結構嚴重失衡。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實用性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者嚴重缺乏。一方面,一些人高能低就,即高文憑、高能力的人只能干低文憑、低能力的人就能勝任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高素質工人缺乏。以北京市為例,一線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嚴重缺乏,180萬從業人員,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70萬,僅占38%,受過系統中等職業教育的僅占15%,技術工人中,高級技工以上僅占3.5%,按我國現階段工業水平的要求,高級技工至少應占7%。正是高素質工人缺乏,導致產品質量無競爭力。中國過去的教育大都是“精英”式教育,以培養專才為目的。高等教育培養9名科學家、1名工程師,而市場經濟需要的是9名工程師、1名科學家。美國從1950~2000年的50年中,高級專業人員保持20%的比例不變,只是對他們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對需要一定技術、技能的職業崗位,則從原來的20%提高到65%,對不需要技術的一般勞動力,從原來的60%下降到15%。一般來說,就業人員中高級管理人才、高級研究型人才、應用型專業技術人員、高素質的技術工人的結構模式應該呈金字塔型,而現在我國的就業人員隊伍的結構卻呈現出倒金字塔形。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大量需要的是具有創業精神的第一線高素質勞動者。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高等教育的分工也不明確,存在著招生錯位現象。1999年高校擴招伊始,國家本來明文規定,高等教育擴招的指標主要用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但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數卻擴大了47%,其中不少四年制大學,甚至以教學、科研為中心的部屬重點大學也要接受眾多的高職招生指標,而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職院校和民辦高校卻招生不足。這樣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許多低層次的高等教育機構和院校拼命要求升格為本科,甚至辦研究生教育,以提高聲譽,擴大生源;另一方面,本科大學,甚至研究型大學卻在利用其名牌效應,舉辦高職高專層次的教育,搶奪高職生源,增收學費。這種“錯位”行為不僅沖擊了高等教育職能系統,使其作用無法正常發揮,而且還會使我國的大眾高等教育陷入“擴張傳統精英大學”的發展道路,進而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

        教學質量問題也是高職在發展中出現的最主要問題之一。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混亂,沒有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中心去組織教學,不以滿足職業崗位(群)和技術領域需要為出發點設置專業,而是“粉筆+黑板”式的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強調學科理論體系的完整性;不注重實踐教學,實踐教學以驗證性實驗為主;教學評價以老師講課質量和學生書面考試成績為主,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影響了高職教學質量的提高。

        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模糊。培養目標是否清晰明確,教育教學過程是否按照培養目標去組織實施,是高職教育質量保障的基礎。我國高職經過多年的發展,結合我國的社會實踐,明確提出其培養目標是面向基層、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實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這樣的人才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是其顯著的特點。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剛剛起步,專科學校、成人高校、中專、本科院校等幾路大軍一起發展高職教育,數量解決了,但質量——粗放型的教育教學及管理水平也越發突出。培養目標的模糊不清是其首要體現。一切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本科壓縮型非常突出。培養目標的偏移、模糊不清,導致把高職教育辦成了學歷教育。

        (二)高職面對新型工業化的機遇與挑戰

        新型工業化的實現,首先要著力發展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結合。以信息工業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新型工業化的本質內涵。在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必須緊緊抓住發展信息技術、培育和壯大信息產業這個關鍵環節。1996~2000年,我國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制造業年平均增長21.2%,高于同期全部工業產值增長速度11個百分點,對我國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高職教育培養大量的人才。印度的軟件業之所以發達,原因就是培養了大量軟件技術與開發人才,而并不像我國一樣,在計算機方面培養的是大批計算機理論和學術人才,發展的研究生教育而不是技術應用性強的高職高專教育。

        新型工業化的實現,需要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有機結合。城鎮化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文明社會轉變的必然選擇,是工業化必不可少的內容。我國的現實是城鎮化水平滯后于工業化水平。2001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二產業產值已占51%,而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37.7%,提高城鎮化水平是我國實現新型工業化的必要條件。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我們應堅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必然會出現大量的非農轉移,這給高職教育提供了無限發展的空間。

        新型工業化的實現,信息和知識成了最重要的資源,這一方面需要大量人員去從事搜集、創造、處理和分配信息工作,另一方面,科技含量不高的傳統工業如汽車、機械、服裝、建材、化工等在國民經濟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仍需大量第一線的操作人員。隨著經濟和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社會對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使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有了更適宜的社會環境。在新型工業化時代里,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發展,新行業更替舊行業的速度加快,勞動者跨行業流動增多,這些對職后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高職教育的內容就不能僅局限于職前教育,而是要擔負起職前教育與職后培訓的雙重任務。

        新型工業化的實現,我國的電子工業、通信業、廣播電視業、計算機應用服務業將快速發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將不斷加強,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將逐漸深入,為進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今后,隨著我國信息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信息市場的迅速興起,并逐步融入世界市場,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將會更快,其專業設置也將進一步調整,圍繞新型工業化所出現的新型產業,靈活開設一些新的專業,同時及時淘汰某些過時的舊專業。努力遵循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辦出特色,創出品牌,使高職教育走上規范化的發展道路。

        二、新型工業化進程中高職發展的對策

        新型工業化既給高職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也給高職教育帶來了挑戰。高職教育為了適應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就必須與時俱進,大膽改革,大膽創新,以實現高職教育在新時代的新的突破。

        (一)實現高職教育的信息化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信息化的充分實現。這就要求高職教育不僅要建成“誰都可以學,什么都可以學”(anypersonanystudy)的大學,而且還要建成“什么時候都能學,什么地方都能學”(anytimeanyplace)的大學。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正好產生了使“什么時候都能學,什么地方都能學”這種形式的學習和教育能夠實現的重要條件。高職教育要盡可能地用較低的成本為更多的人提供適應需求的、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機會,廣播、電視、通訊衛星、電腦以及國際網絡等信息器械和信息傳遞技術的快速發展,一舉擴大了利用這些新媒體和提供新型的高等教育機會的可能性。

        高職教育信息化有三大優勢,一是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教育技術在學校的普及和應用;二是可以利用網上資源提高教學質量;三是開辦遠程教育達到資源共享。高職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低成本擴大教育規模,有利于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有助于確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從而達到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信息技術可能孕育著教育與學習的“革命性”變革。如何去創建或“發明”積極應用信息技術的新型的高等職業教育機構是問題的關鍵。可以說,其成功與否,關系到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未來。

        (二)走產教結合與產學結合的道路

        高職發展必須依靠行業和企事業單位,否則很難發展。高職院校與企業結合包括兩方面,一是高職院校可通過與企業產教、產學的合作,來達到培養出理論與實踐、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并重的企業一線所需人才的目的。在發達國家,高職院校一般都建在著名的大企業周圍,以更好地與企業合作,利用企業的優勢,按企業的要求,培養高技術人才。如德國伊斯勒高等技術學院周圍是奔馳、HEG等大企業,曼海姆高等技術學院緊鄰德國三大化工企業之一的BASF公司。美國大學與企業為加強合作,雙方聯合創辦“美國高校大學——企業關系委員會”,引導企業管理者和技術專家進入大學課堂和實驗室,甚至董事會。大學則積極為企業培訓專職人員,按企業要求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職學校注重自辦企業,走大學企業化道路。大學企業化的實質就是“產教結合”方針的具體體現,它使企業和學校在生產、技術、教學等多方面實現交流,從而形成校企合作辦學、行業特色鮮明的辦學模式。

        產學結合的道路,就是要強化實踐教學,樹立高職新的教學過程質量觀。教學過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高職的教學過程應注重實踐環節,走學與訓相結合的道路。在監控評價上,要從注重對理論教學的監控評價轉向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監控評價,提高實踐教學的地位,以保證高職教育特色的形成。一是教師的“教”。教師在教理論課時要把握“必需、夠用”的原則。“必需、夠用”的“度”如何把握一直是高職教學的難題,構建高職教學質量的保障體系,應從兩點考慮:首先是理論教學不必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應把握好由專業人士開發的課程開發表所決定的能力水平,以此為標準就是適應專業需要的“度”;同時,要強化實踐教學,加大實訓時間的比例。二是學生的“學”。應強調在實踐中學習,側重于職業技術能力的掌握與提高。教師要著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包括自學的方法、實踐的方法、調查的方法等等。三是教學方法、手段。在高職教學中,評價教師教學方法有效與否,要看其是否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這一目的。因此,要制定出相應的教學常規制度,如現場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討論式教學等制度,鼓勵高職教師多采用上述方法進行教學。

        (三)準確定位

        不同教育類型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人才類型要求有不同的教育類型,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質是高等學術性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是高等技術教育。衡量高等職業教育的標準應該是“三個有利于”:有利于高等教育全局的結構調整和已有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中等教育結構的調整和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有利于培養基層和農村的高等實用人才,為區域經濟和“科教興農”第一線服務。這應是新型工業化時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新版《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將教育分為7個等級,從第2級到第5級,以教育計劃是以學術目的為主還是以職業目的為主分A、B、C三類。如第5級就分為5A級和5B級,對于5A級而言,“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論性的,目的是為進入高級研究課程和從事高技術要求的職業做充分的準備”。對于5B級來說,“課程內容是面向實際的,是分具體職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或行業或某類職業或行業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完成這一級學業的學生一般具備進入勞務市場所需的能力與資格”。這就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準確定位。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類型,它和以“學術目的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專科、本科和碩土各層次教育中,主要培養技術型人才。

        (四)辦出特色

        辦出特色是高職教育發展的生命線。的確,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它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要有自己的個性即特色,才有存在的必要和發展的可能。首先,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不是針對學科而是針對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學科是相對穩定的,而職業崗位是千變萬化、日新月異的。不要像對普通高等教育一樣用專業目錄去規范和限制高職教育專業的設置,而要結合這種變化靈活地設置專業。其次,在教育內容上,高職教育的理論學習以“必須、夠用”為原則,根據職業崗位的需求而定,不求系統、完整,但可能是跨學科的。如對建筑行業施工技術員的培養,不僅要他懂得土木結構、水暖通風、電氣安裝的初步理論,還要學習經濟核算、組織管理方面的初步理論。實踐教學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往往要求學生拿到雙證書(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畢業即能上崗。再次,在師資隊伍方面,一是大力培養既懂理論又懂實際的雙師型隊伍,二是大量聘請社會上有實踐經驗又有較高文化程度的兼職教師,甚至有關職業培養的課程可以以兼職教師為主。這不僅可以使教學更加貼近現實,而且可以使專業易于調整,密切學校和社會的聯系。

        【參考文獻】

        第7篇:工業與信息化教育范文

        入選理由 提出把信息技術創新應用作為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的關鍵基礎和戰略支撐,以信息化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是適應國家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要求,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在職職工和在校學生信息素養、崗位信息技術職業能力和就業創業技能的重要途徑,對我國適應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趨勢,迎頭趕上發達國家教育技術水平,構建國家教育長遠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主要內容 到2015年,職業院校配備夠用適用的計算機及其配套設備設施,90%的職業院校建成運行流暢、功能齊全的校園網,85%的職業院校按標準建成數字校園,90%的成人學校及其他職業培訓機構實現網絡寬帶接入,其他學校都能建成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職業學校建成數字化資源播放平臺;建成國家職業教育數字化信息資源庫,不斷完善各級職業教育網絡學習平臺;建成國家職業能力培養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公共環境,為在校學生、企業職工及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建成全國職業教育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政務管理和職業院校業務管理的信息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形成學生信息技術職業能力認證機制;職業教育信息化能力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為此,要推進改革創新,努力提升職業教育信息化基礎能力;建立和完善中國職業教育信息資源網,建立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和科研機構相互協作的網絡化職業教育服務體系和資源共享機制;加快開發職業教育數字化優質信息資源;切實增強職業教育電子政務應用能力;加快提高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水平;提升職業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養;大力發展現代遠程職業教育;加大信息化技能型人才培養工作力度。

        出臺背景

        當前,我國已經步入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信息技術逐步深度融入企業生產、服務和管理的各個環節,產品工藝流程、生產設備設施和業務管理過程等方面的信息技術含量大幅度提高,對在職職工和新生勞動者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戰略部署,全面加強信息技術支撐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能力,以信息化促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教育部出臺該意見。

        時間 2012年5月4日

        第8篇:工業與信息化教育范文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 農村教育; 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張倩葦(1964—),女,四川三臺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教育技術學基本理論、教師專業發展研究。E-mail:。

        人類文明的歷史,是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并向信息社會邁進。貴州目前正處于從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轉變的歷史時期,同時面臨著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機遇和信息化時代的新挑戰。2012年4月8日至14日課題組對貴州省教育廳、教科院、電教館、貴州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進行訪談,并對黔西縣、大方縣、獨山縣、貴定縣的24所農村中小學(含教學點)教育信息化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基于對貴州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的調研和文獻資料分析,本文從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視角,分析當前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總結2000年以來貴州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基本經驗和保障措施,提出推進邊遠地區農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建議。這對于促進貴州乃至中西部邊遠地區農村教育信息化、現代化、均衡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西部大開發戰略視野下的貴州教育信息化

        西部大開發戰略從2000年開始實施,至今12年了。2012年初,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首個從國家層面系統支持貴州發展的政策文件,從財稅、投資、金融、產業、土地、人才、對口支援等7個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如果西部是全國經濟發展的短板,貴州就是短板中的短板。貧困和落后是貴州的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貴州的主要任務。

        《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發展重點工程”之一。[1]提出“支持農村學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村中小學75%以上的班級配備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農村地區有計算機教室的中小學達到50%以上,促進國家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保障措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大項目,要求“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縮小城鄉數字化差距”。[2]財政部、教育部啟動了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其中一項任務是為農村薄弱學校每個班級配置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覆蓋西部省區。該計劃的實施,將大力提高農村地區學校的教育信息化裝備配備水平。西部大開發持續推進為加快貴州邊遠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西部大開發和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考慮,推進貴州的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義。貴州是一個邊遠、貧困、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農業省份,農村人口占全省的85%,2010年貴州省人均GDP1.3萬元,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0%。由于歷史、經濟、地理等原因,貴州教育特別是邊遠地區農村的教育發展落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在這樣的條件下推進邊遠地區農村教育信息化,是貴州鞏固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規模,促進區域教育均衡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和重要舉措。貴州教育信息化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其邊遠地區農村的教育信息化特征在全國具有典型意義。

        二、貴州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貴州教育信息化發展歷程,經歷了以計算機教育工程(1999—2002)為主的起步階段、以農遠工程實施為主的快速發展階段(2003—2005)、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的初步應用階段(2006—2012 )。近10余年來,貴州教育信息化發展與社會信息化相適應,與教育現代化顯著相關,信息化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匹配,呈現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一)貴州教育信息化與社會信息化水平相適應,促進了農村社會信息化的發展

        “信息化”成為表征當今社會“時代特征”的“高頻詞”。貴州是中國內陸省份,即使在邊遠地區農村無不感受到“信息化”的時代氣息。近幾年來,貴州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數字貴州”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全省基本實現了“鄉鄉通寬帶”,覆蓋全省的現代通信網絡基本形成(見表1)。

        數據來源:根據貴州省“十一五”、“十二五”社會信息化發展專項規劃整理。

        教育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能游離于社會信息化之外成為“信息孤島”。早在1999年11月,貴州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計算機教育工程的通知》(黔府辦發[1999]120號)。這在當時來說是走在全國前列的。2000年10月教育部召開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使得貴州已經走在前面的工作成為一些省份的借鑒和參照”。[3]國家實施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示范工程”,在全國200個試點中小學中,在貴州省就安排了100個學校來試點。“貴州省的這種不等、不靠、不要的實干精神,為其他遠程教育項目的順利實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在全國獲得了優先發展的機遇”。[4]貴州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下簡稱農遠工程)與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程相得益彰,提高了農村黨員干部的素質,增強了“三農”服務的能力,為農村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二)貴州教育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水平顯著相關,是全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信息社會對勞動力的素質需求不斷提高。一般來說,農業社會要求勞動力具有小學畢業的文化水平;工業社會要求勞動力具有初中畢業的文化水平;信息社會要求勞動力具有高中畢業的文化水平。貴州教育信息化特別是農遠工程的實施,把學校(教學點)辦到了家門口,直接促進了基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見表2)。

        第9篇:工業與信息化教育范文

        現代教育,是包括傳統的文化教育、科學教育、職業教育和傳統教育在內的全民族、全身心、全周期的教育大系統。

        新興工業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具有高科技的特征。在發展與布局上不同于傳統工業,要求有高投資,大型、超大型設備,高科技投入,高精密度、高質量的環境條件,要求接近科研技術中心。在非物化因素中,新興工業的本質特征是科技的創新。

        新興工業的特點決定了它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必須依托于現代教育。生產性是現代教育的特性之一,科學技術作為現代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院校直接進行科學研究并將研究成果用于新興工業的實例已經有很多。教育與科技相結合,科技與生產相結合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一個必然趨勢。現代科學為新興工業開路,近代教育為現代科學開路。電子技術、激光、光纖通信、信息技術、機器人、宇航、新型能源、海洋開發、新型材料及生物工程等現代工業部門,無一不是建立在新型科學的基礎之上。在新興工業中,生產者的素質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通過有效的現代教育,才能使生產者掌握必要的生產知識與技能,才能實現人力因素與物化因素的最佳結合,形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創造出社會財富。因此,可以說,現代教育是使科學技術成為現實的生產力的重要手段,是推進新興工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現代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現代工業發展的需要,也是生產者的自身需求。隨著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一個國家發展的底蘊和后勁來自于科學技術實力,而科技的基礎在于高質量、高效率的教育,能夠培養出眾多高質量的科學技術人才,不僅可以推動新興工業的發展,對整個國家的發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產業升級中遇到的教育瓶頸

        人力資源低成本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低成本是一個優勢,但轉化為勝勢卻極為艱難。隨著我國產業升級的提出和實施,越來越多的行業對技術和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發展教育的經費還能占到GDP的4%,2004年只有2.79%了,遠低于聯合國6%的最低標準。隨著產業升級的實施,以及環境保護政策的強化,部分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更新技術,向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企業轉型。產業升級將使得中高級技術勞工短缺問題短期內會繼續惡化。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中高級技術勞工需求將持續增加,但供給短期內難以迅速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結構失衡。中國普通高等教育比例過大,職業教育被忽視。職業教育中又過于強調學科傾向,忽視職業崗位訓練。由于戶籍制度的影響,部分高校畢業生放棄適合的工作機會。大量畢業生向大中城市、經濟發達地區集中,造成人才局部過剩。而小城市、農村、落后地區則人才匱乏。加快教育體制和高校改革,強化高等教育的市場導向,多層次培養應用型人才,是現代教育的一個發展方向,也是解決產業升級瓶頸的關鍵性因素。

        教育是一種長期的投資,我們已經看到,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政府履行公共教育職責得到較好落實。教育經費投入快速增長,總投入從1978年的94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12000多億元,增長128倍,在GDP和財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學校的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教學設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這是產業升級的福音,也是全體中國人的福音。隨著知識經濟來臨,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勞動力密集型經濟增長轉向資本密集、知識密集型增長方式。人力資源、知識和科學技術對產業結構調整起著重要的制約或推動作用。作為承擔具有教學、科研、服務三大職能的現代教育是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優化的關鍵因素。現代教育不僅應該

        適應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更應該對產業結構的升級具有引領作用。

        三、新興工業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新興工業可以為現代教育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持。從理論上來講,現代教育至少包括三個不同的層面:一是教育在數量、規模上的發展以及在辦學條件、校舍、設備、技術手段等方面的先進程度,據此可測量和比較社會的發展狀況和教育的發展程度;二是教育在制度層面上的現代化,即建立與現代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相適應的教育制度;三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價值等方面的先進程度。在這三個層面當中,教育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是以新型工業化發展、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等為基礎的,沒有新型工業化也就沒有現代教育。

        新興工業之一的信息化也對現代教育的影響尤為巨大。綜觀世界發展史,任何一個國家的新興工業、產業升級和教育發展程度都與時代相關,成功的新興工業和成功的現代教育都是吸收和應用人類當時最先進的文明成果。在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必須十分重視信息化在工業化和教育發展以及其他領域所產生的催化作用,進而促進我國新興工業和現代教育的發展。當然,信息基礎設施和建設都是以工業化的成果作為基礎,工業化為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提供物質技術基礎,同時,又為信息化發展提出了應用需求,信息化通過工業化、教育現代化發展而不斷深化和加速。因此,只有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教育的現代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國的工業化、教育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當今這個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為現代教育提供了諸多便利,不僅表現在能使人們可以通過前輩人無法想象的方式獲取信息,還包括為人們提供更多方式來編撰、研究、記錄、報道新的發現、新的理論和其他一些方面的進步。現在的學生能輕松地接觸到從前只能供很少一部分人使用的資源。目前很多大學及學院已經成功的把多媒體教學推廣到某些班級,甚至整個學位計劃的學習過程中。學校采取這種方式的理由是現在許多學生因為家庭和工作的負擔太重而無法到學校接受定時定點的全部學習。由網絡為基礎的學習方式和其他技術力量的支持將為現代教育帶來無窮無盡的機遇。

        四、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综合久久久 | 五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视频一区 | 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卡 | 综合网在线观看AV网站 |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