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技術知識點范文

        生物技術知識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技術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生物技術知識點范文

        此題庫為Word版,請按住Ctrl,滑動鼠標滾軸,調節合適的觀

        看比例,關閉Word文檔返回原板塊。

        知識點19

        生物技術實踐

        1.(2015·廣東高考·T3)關于DNA的實驗,敘述正確的是(

        )

        A.用兔的成熟紅細胞可提取DNA

        B.PCR的每個循環一般依次經過變性—延伸—復性三步

        C.DNA溶液與二苯胺試劑混合,沸水浴后生成藍色產物

        D.用甲基綠對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染色,細胞核呈綠色,細胞質呈紅色

        【解題指南】(1)題干關鍵詞:提取DNA、PCR、二苯胺試劑、甲基綠。

        (2)關鍵知識:DNA的提取與檢測方法、PCR反應過程、甲基綠的作用。

        【解析】選C。本題主要考查了實驗的原理、選材以及試劑的使用。兔為哺乳動物,其成熟的紅細胞中無細胞核,不能從中提取DNA,故A項錯誤;PCR每次循環都可以分為變性—復性—延伸三步,故B項錯誤;在沸水浴的條件下,DNA遇二苯胺變成藍色,故C項正確;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不論是細胞核還是細胞質,只要含有DNA,都會呈綠色,故D項錯誤。

        2.(2015·江蘇高考·T11)下列關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固定化酶的主要目的是實現酶的重復利用

        B.溶解氧交換受阻是固定化酶應用的重要限制因素

        C.固定化細胞用于生產能分泌到細胞外的產物

        D.凝膠與被包埋細胞之間不是通過共價鍵結合

        【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固定化酶制作的目的是能夠順利從發酵產物中把酶分離出來,并能夠使酶反復使用,故A項正確;溶解氧交換受阻會影響細胞呼吸,是固定化細胞應用的重要限制因素,故B項錯誤;固定化細胞用于生產、獲得細胞的代謝產物,故C項正確;將細胞包埋在多孔載體內部而制成固定化細胞,細胞并不與凝膠通過共價鍵結合,故D項正確。

        3.(2015·江蘇高考·T17)關于“腐乳的制作”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將腐乳坯堆積起來會導致堆內溫度升高,影響毛霉生長

        B.腐乳坯若被細菌污染,則腐乳坯表面會出現黏性物

        C.勤向腐乳坯表面噴水,有利于毛霉菌絲的生長

        D.裝壇階段加入料酒,可有效防止雜菌污染

        【解析】選C。本題主要考查腐乳制作的過程和材料處理的方法及目的。將腐乳坯堆積起來會導致微生物大量繁殖,堆內溫度升高,影響毛霉生長,故A項正確;正常情況下毛霉等菌種,會使豆腐表面長出一層菌絲,被細菌污染,腐乳坯表面會出現黏性物,故B項正確;適于做腐乳的豆腐含水量為70%左右,適于毛霉菌絲生長,再加水不利于腐乳成形,故C項錯誤;裝壇時加入料酒,可抑制雜菌生長,故D項正確。

        4.(2015·江蘇高考·T19)做“微生物的分離與培養”實驗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高壓滅菌加熱結束時,打開放(排)氣閥使壓力表指針回到零后,開啟鍋蓋

        B.倒平板時,應將打開的皿蓋放到一邊,以免培養基濺到皿蓋上

        C.為了防止污染,接種環經火焰滅菌后應趁熱快速挑取菌落

        D.用記號筆標記培養皿中菌落時,應標記在皿底上

        【解題指南】關鍵知識:培養基的滅菌方法、倒平板的方法和接種的過程。

        【解析】選D。本題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離與培養實驗。高壓蒸汽滅菌加熱結束后,讓其自然冷卻后再慢慢打開排氣閥以排除余氣,然后才能開蓋取物,故A項錯誤;倒平板時左手拿培養皿,右手拿錐形瓶,左手將培養皿打開一條稍大于瓶口的縫隙,倒入培養基后立即蓋上培養皿皿蓋,故B項錯誤;灼燒接種環之后,要冷卻后才能伸入菌液,以免溫度太高殺死菌種,故C項錯誤;皿底的標記不會因為蓋子混淆而混淆,故D項正確。

        5.(2015·四川高考·T3)下列是以酵母菌為材料進行的實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

        A.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用溴麝香草酚藍檢測產生的CO2

        B.用酵母菌發酵釀制果酒,選擇酸性重鉻酸鉀檢測產生的酒精

        C.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應設空白對照排除無關變量干擾

        D.用稀釋涂布平板法培養計數,應選擇有30~300菌落數的平板

        【解題指南】(1)題干關鍵詞:“酵母菌”“錯誤”。

        (2)關鍵知識: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物的鑒定原理、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驗設計原則及計數方法。

        【解析】選C。本題考查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探究及種群數量變化研究。A項,酵母菌呼吸作用產生的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故正確。B項,橙色的酸性重鉻酸鉀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故正確。C項,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不同時間的取樣即為對照,不必設空白對照,故錯誤。D項,菌落數若太少的話不準確,太多的話不好計數,一般選擇有30~300菌落數的平板計數,故正確。

        6.(2015·江蘇高考·T24)下圖為蘋果酒的發酵裝置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多選)(

        )

        A.發酵過程中酒精的產生速率越來越快

        B.集氣管中的氣體是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的CO2

        C.發酵過程中酵母菌種群呈“J”型增長

        D.若發酵液表面出現菌膜,最可能原因是發酵瓶漏氣

        【解析】選A、B、C。本題主要考查果酒的制作原理、步驟和注意事項。發酵后期,底物減少、酒精濃度增加等因素,都會造成酒精生產速率減慢,故A項錯誤;發酵初期,由于發酵瓶中有氧氣,酵母菌能進行有氧呼吸產生CO2,故B項錯誤;酵母菌種群數量先增加后減少,故C項錯誤;發酵瓶漏氣,會使醋酸菌等大量繁殖,從而形成表面可以觀察到的菌膜,故D項正確。

        7.(2015·山東高考·T35)乳糖酶能夠催化乳糖水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具有重要應用價值。乳糖酶的制備及固定化步驟如下:

        (1)篩選產乳糖酶的微生物L時,宜用

        作為培養基中的唯一碳源。培養基中瓊脂的作用是

        。從功能上講,這種培養基屬于

        (2)培養微生物L前,宜采用

        方法對接種環進行滅菌。

        (3)純化后的乳糖酶可用電泳法檢測其分子量(相對分子質量)大小。在相同條件下,帶電荷相同的蛋白質電泳速度越快,說明其分子量(相對分子質量)越

        (4)乳糖酶宜采用化學結合法(共價鍵結合法)進行固定化,可通過檢測固定化乳糖酶的

        確定其應用價值。除化學結合法外,酶的固定化方法還包括

        、離子吸附法及交聯法等。

        【解析】(1)已知乳糖酶能夠催化乳糖水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篩選產乳糖酶的微生物L時,宜用乳糖作為培養基中的唯一碳源,培養基中瓊脂的作用是凝固劑,從功能上講,這種培養基屬于選擇培養基。

        (2)為了避免雜菌污染,在培養微生物前,對接種環應采用灼燒滅菌。

        (3)用電泳法純化乳糖酶時,若在相同條件下分離帶電荷相同的蛋白質,則其分子量(相對分子質量)越小,電泳速度越快。

        (4)固定化酶的應用價值與酶的活性(或活力)有關,因此用化學結合法固定化乳糖酶時,可通過檢測固定化乳糖酶的活性(或活力)來確定其應用價值。固定化酶的方法包括化學結合法、包埋法、物理吸附法、離子吸附法及交聯法等。

        答案:(1)乳糖 凝固劑 選擇培養基

        (2)灼燒 (3)小

        (4)(酶)活性[或(酶)活力]

        包埋法 物理吸附法(注:后兩空可顛倒)

        8.(2015·全國卷Ⅰ·T39)已知微生物A可以產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產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產。回答有關問題:

        (1)顯微觀察時,微生物A菌體中的油脂通常可用

        染色。微生物A產生的油脂不易揮發,可選用

        (填“萃取法”或“水蒸氣蒸餾法”)從菌體中提取。

        (2)為了從自然界中獲得能產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的單菌落,可從含有油料作物種子腐爛物的土壤中取樣,并應選用以

        為碳源的固體培養基進行培養。

        (3)若要測定培養液中微生物B的菌體數,可在顯微鏡下用

        直接計數;若要測定其活菌數量,可選用

        法進行計數。

        (4)為了確定微生物B產生的脂肪酶的最適溫度,某同學測得相同時間內,在

        35℃、40℃、45℃溫度下降解10

        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為4mg、1mg、6mg,則上述三個溫度中,

        ℃條件下該酶活力最小。為了進一步確定該酶的最適溫度,應圍繞

        ℃設計后續實驗。

        【解題指南】(1)題干關鍵詞:不易揮發、直接計數、活菌數量。

        (2)關鍵知識:提取油脂的方法、分解油脂的微生物的分離、測定微生物數量的方法和探究酶的最適溫度的方法。

        【解析】(1)脂肪可被蘇丹Ⅲ(Ⅳ)染液染成橘黃色(紅色),題干中說明微生物A產生的油脂不易揮發,則可以采用萃取法提取微生物A中的油脂。

        (2)油脂為有機化合物,富含碳元素,故為了從自然界獲得能夠分解油脂的單菌落,應以油脂為唯一碳源來配制培養基。在該培養基上,能分解油脂的微生物可以正常生長,其他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長。

        (3)可利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法測定菌液中的微生物數量,活菌和死亡的細菌都會被計數,所以測定培養液中的活菌數應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

        (4)在45℃下,降解10

        g油脂所需酶量最多,則該溫度下酶活性最低;由題干信息可知,40℃下降解10

        g油脂所需的酶量最少。應圍繞40℃設置不同溫度梯度來探究酶的最適溫度。

        答案:(1)蘇丹Ⅲ(或蘇丹Ⅳ) 萃取法

        (2)油脂(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血細胞計數板 稀釋涂布平板(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45 40

        9.(2015·全國卷Ⅱ·T39)回答與胡蘿卜素有關的問題:

        (1)胡蘿卜含有的胡蘿卜素中,最主要的是

        (填“α-胡蘿卜素”“β-胡蘿卜素”或“γ-胡蘿卜素”),該胡蘿卜素在人體內可以轉變成兩分子

        ,后者缺乏會引起人在弱光下視物不清的病癥,該疾病稱為

        。胡蘿卜素是

        (填“揮發性”或“非揮發性”)物質。

        (2)工業生產上,用養殖的巖藻作為原料提取胡蘿卜素時,

        (填“需要”或“不需要”)將新鮮的巖藻干燥。

        (3)現有乙醇和乙酸乙酯兩種溶劑,應選用其中的

        作為胡蘿卜素的萃取劑,不選用另外一種的理由是。

        【解題指南】(1)題干關鍵信息:“弱光下視物不清”“萃取劑”。

        (2)關鍵知識:胡蘿卜素不溶于水;一分子β-胡蘿卜素可被氧化成兩分子維生素A;含水量影響胡蘿卜素的萃取效果。

        【解析】本題考查胡蘿卜素的提取。

        (1)根據雙鍵的數目可以將胡蘿卜素劃分α、β、γ三類,β-胡蘿卜素是其中最主要的組成成分。一分子β-胡蘿卜素在人或動物的小腸、肝臟等器官被氧化成兩分子維生素A。胡蘿卜素可以用來治療因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的各種疾病,如夜盲癥等。胡蘿卜素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不溶于水,是非揮發性物質。

        (2)萃取的效果受到含水量、溫度等條件的影響,要保證好的萃取效果,需要將巖藻進行粉碎和干燥。

        (3)萃取胡蘿卜素的有機溶劑應不與水混溶,而乙醇為水溶性有機溶劑,乙酸乙酯為水不溶性有機溶劑,故選乙酸乙酯。

        答案:(1)β-胡蘿卜素 維生素A 夜盲癥 非揮發性

        (2)需要 (3)乙酸乙酯 萃取胡蘿卜素的有機溶劑應不與水混溶,而乙醇為水溶性有機溶劑

        10.(2015·廣東高考·T29)泡菜是我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但制作過程中產生的亞硝酸鹽對人體健康有潛在危害,某興趣小組準備參加“科技創新大賽”,查閱資料得到下圖。

        (1)制作泡菜時,泡菜壇一般用水密封,目的是

        。乳酸菌發酵第一階段的產物有

        (2)據題圖,與第3天相比,第8天后的泡菜更適于食用,因為后者

        ;pH值呈下降趨勢,原因是

        (3)該小組得到一株“優選”乳酸菌(亞硝酸鹽還原酶活力比普通乳酸菌高5倍),擬參照資料的實驗方案和食鹽濃度(4%~10%),探究與普通乳酸菌相比用“優選”乳酸菌制作泡菜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的高低,并確定其最適條件,請你設計一個實驗結果記錄表,并推測實驗結論。

        【解題指南】(1)圖示信息:pH隨乳酸菌數量的增加而降低,隨乳酸菌數量的減少下降速率減慢;亞硝酸鹽的含量超過一定時間會降低。

        (2)關鍵知識:乳酸發酵原理、實驗設計與分析。

        【解析】本題考查泡菜制作原理及實驗設計方法。

        (1)乳酸菌是嚴格厭氧微生物,制作泡菜時用水密封泡菜壇,其目的是為了保持無氧的環境。乳酸菌進行乳酸發酵,其第一階段的物質變化與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相同,均為葡萄糖分解產生丙酮酸、[H]、少量ATP。

        (2)亞硝酸鹽對人體的危害比較大,泡菜制作后一段時間才能食用,從圖中曲線可看出第8天后亞硝酸鹽含量與之前相比含量較低。在此過程中乳酸菌進行了乳酸發酵,產生了乳酸導致泡菜壇內pH下降。

        (3)設計的記錄表中要包含乳酸菌類型、食鹽濃度和發酵時間等自變量,因變量為亞硝酸鹽的含量。通過相互對照確定用“優選”乳酸菌制作泡菜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的高低,并確定最適發酵條件。

        答案:(1)隔絕空氣,創造無氧環境,有利于乳酸菌發酵

        丙酮酸、[H]、ATP

        (2)亞硝酸鹽含量較低 乳酸菌發酵產生的乳酸增多

        (3)兩種乳酸菌在泡菜腌制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變化表

        推測實驗結論:與普通乳酸菌相比,“優選”乳酸菌制作泡菜時,相同條件下產生的亞硝酸鹽含量低。

        11.(2015·江蘇高考·T31)人工瘤胃模仿了牛羊等反芻動物的胃,可用來發酵處理秸稈,提高秸稈的營養價值。為了增強發酵效果,研究人員從牛胃中篩選纖維素酶高產菌株,并對其降解纖維素能力進行了研究。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在樣品稀釋和涂布平板步驟中,下列選項不需要的是

        (填序號)。

        ①酒精燈

        ②培養皿

        ③顯微鏡

        ④無菌水

        (2)在涂布平板時,滴加到培養基表面的菌懸液量不宜過多的原因是

        (3)向試管內分裝含瓊脂的培養基時,若試管口粘附有培養基,需要用酒精棉球擦凈的原因是

        (4)剛果紅可以與纖維素形成紅色復合物,但并不與纖維素降解產物纖維二糖和葡萄糖發生這種反應。研究人員在剛果紅培養基平板上,篩選到了幾株有透明降解圈的菌落(見上圖)。圖中降解圈大小與纖維素酶的

        有關。圖中降解纖維素能力最強的菌株是

        (填圖中序號)。

        (5)研究人員用篩選到的纖維素酶高產菌株J1和J4,在不同溫度和pH條件下進行發酵,測得發酵液中酶活性的結果見下圖,推測菌株

        更適合用于人工瘤胃發酵,理由是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離和培養。(1)樣品稀釋和涂布平板的操作過程不需要顯微鏡。(2)涂布平板時,若培養基表面的菌懸液過多會出現積液,造成菌體堆積,影響分離效果。(3)試管口粘附的培養基,需要用酒精棉球擦凈,避免培養基污染棉塞。(4)菌株產生的降解纖維素酶的量越多、活性越高,會使降解圈越大。降解纖維素能力最強的菌株是①,因其菌株菌落小,但降解圈大。(5)分析圖中曲線可知,J4菌株在較高溫度和酸性環境下酶的活性更高,而發酵過程會產熱和產酸,所以J4菌株更適合用于人工瘤胃發酵。

        答案:(1)③ (2)培養基表面的菌懸液會出現積液,導致菌體堆積,影響分離效果

        (3)避免培養基污染棉塞 (4)量與活性 ①

        (5)J4 發酵過程會產熱和產酸,J4菌株在較高溫度和酸性環境下酶的活性更高

        12.(2015·浙江高考·T17)“生物技術實踐”模塊

        某工廠為了生產耐高溫植酸酶飼料添加劑,開展了產該酶菌株的篩選、酶的固定化及其特性分析研究,其流程如下圖所示。

        土樣中的菌種篩選

        菌株鑒定

        優良菌株擴大培養

        植酸酶提純

        植酸酶固定化

        植酸酶特性分析

        請回答:

        (1)土壤懸液首先經80℃處理15分鐘,其目的是篩選出。

        (2)在無菌條件下,將經過處理的土壤懸液進行

        ,然后涂布于含有植酸鈉的固體培養基上。培養后觀察到

        ,其周圍出現透明水解圈,圈的直徑大小與

        強弱相關。

        (3)篩選獲得的菌株經鑒定后,將優良菌株進行液體擴大培養。培養時需要振蕩,其主要目的是

        。液體培養基與固體培養基相比,不含有的成分是

        (4)在合適條件下,將提純的植酸酶與海藻酸鈉混合后,滴加到一定濃度的鈣離子溶液中,使液滴形成凝膠固體小球。該過程是對酶進行

        A.吸附

        B.包埋

        C.裝柱

        D.洗滌

        (5)溫度與植酸酶相對酶活性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測試溫度中,固定化與非固定化植酸酶的最適溫度分別為60℃和45℃

        B.測試溫度范圍內,固定化植酸酶的相對酶活性波動低于非固定化植酸酶

        C.固定化與非固定化植酸酶相比,相對酶活性在80%以上時的溫度范圍較寬

        D.65℃時固定化與非固定化植酸酶的相對酶活性因蛋白質變性而位于最低點

        【解題指南】(1)關鍵詞:“菌株的篩選”“擴大培養”“相對酶活性”。

        (2)關鍵知識:選擇培養的應用、篩選耐高溫菌株的方法、擴大培養方法、包埋法的應用、溫度影響酶活性的特點。

        【解析】本題考查細菌的分離與培養及酶的固定化。

        (1)土壤懸液首先經80℃處理15分鐘,殺死不耐高溫的菌株,篩選出耐高溫菌株。

        (2)將處理過的土壤懸液在無菌條件下稀釋,降低細菌濃度,以便得到相互分離的單菌落。用含有植酸鈉的培養基培養細菌,植酸酶活性高的菌株分解植酸鈉多,其周圍出現較大的透明水解圈。(3)菌株的擴大培養一般用液體培養基,它與固體培養基成分基本相同,但不含瓊脂。用液體培養基培養優良菌株時,需要振蕩,以便使液體培養基底部有較高的含氧量,有利于細菌生長繁殖。(4)海藻酸鈉遇到鈣會形成凝膠固體小球,用此方法可將植酸酶包埋進來。(5)從圖中可知,測試溫度中非固定化植酸酶的最適溫度為45℃,固定化植酸酶的最適溫度為60℃,故A項正確。固定化植酸酶的相對酶活性波動范圍約為75%~110%,非固定化植酸酶的相對酶活性波動范圍約為10%~100%,故B項正確。固定化植酸酶相對酶活性在80%以上的溫度范圍為30~65℃,非固定化植酸酶相對酶活性在80%以上的溫度范圍為40~50℃,故C項正確。65℃時,固定化植酸酶相對酶活性高于最低點,故D項錯誤。

        答案:(1)耐高溫菌株

        (2)稀釋 單菌落 植酸酶的活性

        (3)供氧 瓊脂

        (4)B (5)D

        13.(2015·海南高考·T30)【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

        生產果汁時,用果膠酶處理果泥可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某同學用三種不同的果膠酶進行三組實驗,各組實驗除酶的來源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測定各組的出汁量,據此計算各組果膠酶活性的平均值并進行比較。這一實驗的目的是

        (2)現有一種新分離出來的果膠酶,為探究其最適溫度,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取試管16支,分別加入等量的果泥、果膠酶、緩沖液,混勻,平均分為4組,分別置于0℃、5℃、10℃、40℃下保溫相同時間,然后,測定各試管中的出汁量并計算各組出汁量平均值。該實驗溫度設置的不足之處有

        (3)某同學取5組試管(A~E)分別加入等量的同種果泥,在A、B、C、D

        4個實驗組的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的緩沖液和不同量的同種果膠酶,然后,補充蒸餾水使4組試管內液體體積相同;E組加入蒸餾水使試管中液體體積與實驗組相同。將5組試管置于適宜溫度下保溫一定時間后,測定各組的出汁量。通過A~D組實驗可比較不同實驗組出汁量的差異。本實驗中,若要檢測加入酶的量等于0而其他條件均與實驗組相同時的出汁量,E組設計

        (填“能”或“不能”)達到目的,其原因是

        【解題指南】(1)題干關鍵信息:“果膠酶”“出汁量”“探究其最適溫度”。

        (2)關鍵知識:實驗流程設計的分析與糾錯。

        【解析】本題以果膠酶為載體,考查擬定實驗目的、設計實驗步驟以及設計實驗應遵循的原則。

        (1)根據題意,設計的各組實驗中除酶的來源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然后測定各組的出汁量,據此計算各組果膠酶的活性的平均值并進行比較,可見實驗的自變量是果膠酶的來源,因變量是果膠酶的活性(可用出汁量的多少來反映),所以該實驗的目的是比較不同來源果膠酶的活性。

        (2)根據實驗設計可知,該實驗是探究果膠酶的最適溫度,所以自變量是溫度,因變量是果膠酶的活性(用出汁量表示,出汁量越多則果膠酶活性越高)。該實驗方案中,應該在低溫、適溫、高溫范圍內設置系列溫度梯度的實驗組進行實驗,且梯度差要相等。

        (3)根據題意,本實驗的自變量是果膠酶的量,因變量是出汁量,對照實驗的設計應遵循單一變量原則、等量原則和對照原則,根據實驗設置,通過A~D組實驗可比較不同實驗組出汁量的差異。若要檢測加入酶的量等于0而其他條件均與實驗組相同時的出汁量,則E組應加入與實驗組等量的緩沖液才符合實驗設計的單一變量和等量原則,因此E組設計不能達到目的。

        答案:(1)比較不同來源果膠酶的活性

        (2)溫度范圍設置不合理 溫度梯度設置不合理

        第2篇:生物技術知識點范文

        關鍵詞:電能計量;計量裝置;誤差;措施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ower system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electric power marketing work with each passing day by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facing new challenges, the power system of electric power measure working became power work concerned focus. This paper emphasizes on the electric energy measurement device the integrated error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ed error reducing energy metering device measures.

        Keywords: electricity measurement; Measurement device; Error;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R363.1+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電能表的基本概述

        電能表是用來測量電能的儀表,按結構和工作原理可分為感應式、電子式和機電一體式電能表,其中電子式電能表又可進一步分為全電子式和機電脈沖式電能表。感應式電能表采用電磁感應的原理把電壓、電流、相位轉變為磁力矩,推動鋁制圓盤轉動,圓盤的軸(蝸桿)帶動齒輪驅動計度器的鼓輪轉動,轉動的過程即是時間量累積的過程,因此感應式電能表的好處就是直觀,動態連續,停電不丟數據;電子式電能表通過對用戶供電電壓和負載電流實時采樣,采用專用的電能表集成電路,對采樣電壓和電流信號進行處理并相乘轉換成與電能成正比的脈沖輸出,然后通過模擬或數字電路實現電能計量功能。電子式電能表計量精度高、自身功耗低,特別是其計量參數靈活性好、派生功能多。電能表作為當前電能計量和經濟結算的主要工具,它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電力企業與用戶的經濟利益,因此了解電能表計量誤差產生的原因,并對其進行誤差調整顯得十分重要。

        二 電能計量裝置分析及存在問題

        電能計量裝置包括電能表、互感器、二次接線三部分,其誤差亦由這三部分的誤差組成,統稱為綜合誤差,即為電能表誤差、互感器合成誤差、電壓互感器二次導線壓降引起的誤差三者的代數和。可以用下式表示:

        γ=γb +γh +γd

        式中γb―――電能表的相對誤差,

        γh―――互感器合成誤差,

        γd―――電壓互感器二次導線壓降引起的誤差,

        (一)電能表選型及使用不當引起的誤差

        1.為了保證電能計量裝置準確地測量電能,必須按照有關規程要求,合理選擇電能表的型式、電壓等級、基本電流、最大額定電流以及準確度等級。對于月平均用電量在100萬kW.h以上的Ⅱ類高壓計費用戶,應采用0.2級的電壓、電流互感器,0.5級的有功電能表及2.0級無功電能表。在實際運行中,若用戶的負荷電流變化幅度較大或實際使用電流經常小于電流互感器額定一次電流的30,長期運行于較低載負荷點,會造成計量誤差,應采用寬負載電能表。

        2.用三相三線電能表測量三相四線電能將引起附加誤差。由于三相負載不平衡,中性點普遍有電流存在,而Ib=In-Ia-Ic所以,缺少電流Ib所消耗的功率,引起附加誤差。

        (二)電流互感器選用不當引起的誤差

        1.電流互感器二次容量的選擇。接入電流互感器的二次負荷包括電能表電流線圈阻抗、外接導線電阻、接觸電阻。所以,在選擇電流互感器時,應從三方面考慮二次容量大小,通過選用電流回路負荷阻抗較小的表計,如電子式電能表來滿足二次容量的要求,必要時還可利用降低外接導線電阻的方法。

        2.由于一次電流通過電流互感器一次繞組時,要使二次繞組產生感應電動勢,必須消耗一部分電流I0來勵磁,使鐵芯產生磁通。電流互感器的誤差是由鐵芯所消耗的勵磁安匝引起的。電流互感器誤差取決于互感器的比差、角差,而比差、角差又與外接負載阻抗Zb、鐵芯導磁率μ、鐵芯阻抗角α,鐵芯損耗電量角φ有關。由互感器電流特性曲線、負荷特性曲線和誤差特性表可見,二次負荷要控制在25~100之間,一次電流為其額定值60左右,至少不得低于30,才能使電流互感器運行在最優狀態,從而降低電流互感器誤差。

        (三)二次接線不合理引起的誤差

        電壓互感器二次回路電壓降是二次接線引起電能計量裝置綜合誤差的又一主要原因。電壓互感器二次回路壓降產生原因有以下因素:(1)二次回路連接電纜;(2)端子接觸電阻;隔離開關輔助觸點、(3)中間繼電器接觸電阻(4)斷路器、熔斷器的接觸電阻。以及電壓互感器的負載電流通過二次連接導線及串接點的接觸電阻時也會產生電壓降,這樣加在負載上的電壓就不等于電壓互感器二次線圈電壓,因此產生計量誤差。根據《電能計量裝置技術管理規程》DL448-

        2000規定,對于Ⅰ、Ⅱ類計費電能計量裝置,電壓互感器的二次壓降不大于額定二次電壓的0.2,其他計量裝置,則應不大于額定電壓的0.5。

        三 降低電能計量裝置綜合誤差的措施

        (一)根據計量規程要求,完善計量裝置設置

        1.選擇高精度、穩定性好的多功能電能表。由于電子技術的發展,現在多功能電子表已日趨完善,其誤差較為穩定,且基本呈線性。一只多功能電子表可同時兼有正、反向有功,正、反向無功四種電能計量和脈沖輸出、失壓記錄、追補電量等輔助功能,且過載能力強、功耗小。對Ⅰ、Ⅱ類用戶應采用全電子式電能表。

        2.根據電流、電壓互感器的誤差,合理組合配對,使互感器合成誤差盡可能小。配對原則是盡可能配用電流互感器和電壓互感器的比差符號相反,大小相等,角差符號相同,大小相等。這樣,互感器的合成誤差基本可以忽略,只需根據互感器二次壓降誤差配合電能表本身誤差作調整,便可最大限度降低計量裝置綜合誤差。

        3.電壓互感器二次導線的選擇。根據互感器二次回路的實際情況選擇二次導線的截面和長度。在一定負載下,給定電纜截面面積,在規定電壓降下,給定導線長度,導線截面積至少不少于2.5mm2。

        4.電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導線截面積最小值為4mm2,且中間不得有接頭,導線經轉動部分處應留有足夠的長度。在投產前,必須測量電流、電壓互感器的實際二次負荷,使之在互感器標定的額定負荷之內。

        5.對35kV以上的計費用電壓互感器二次回路,應不裝設隔離開關輔助觸點,但可裝設熔斷器,對35kV及以下的計費用電壓互感器二次回路,應不裝設隔離開關輔助觸點和熔斷器。電流、電壓回路應設專用二次回路,不與保護、測量同回路。

        (二)采用正確的計量方式,減少計量誤差

        1.對接入中性點絕緣系統的電能計量裝置,應采用三相三線制電能表,其2臺電流互感器二次繞組宜采用四線連線;對三相四線制的電能計量裝置,其3臺電流互感器二次繞組與電能表之間宜采用六線邊線。如采用四線連接,若公共線斷開或一相電流互感器極性相反,會影響計量,且進行現場檢驗時,采用單相法每相電流互感器二次負載電流與實際負載電流不一致,給測試工作帶來困難,且造成測量誤差。

        2.對計費用高壓電能計量裝置應裝設失壓計量器,及時讀取失壓記錄,作為計量人員追補電量的依據。

        (三)合理選擇和管理電能計量裝置

        在實際計量裝置中,電能表的誤差可以在負荷點下將其誤差調至最小,而互感器合成誤差和電壓互感器二次導線壓降引起的誤差均實際二次回路的運行參數有關,可通過對相關參數的調整降低其誤差。電流互感器、電壓互感器的合成誤差在額定二次負荷范圍內均可用準確度來控制。而電壓互感器二次導線壓降所造成的誤差,在綜合誤差中也占有相當的比例,可以通過電能表、互感器的合理選擇來補償,從而降低計量裝置的綜合誤差。此外,要降低計量綜合誤差,在新投運和改造的計量裝置選型上,要求電能表、互感器都必須符合電能計量裝置技術管理規程要求,按負荷類別選取適當的準確度等級,并在投產前做好各項測試工作,在以后的運行管理中,還要根據規程規定進行周期檢驗和輪換制度。

        (四)采用電壓誤差補償裝置

        如果電壓互感器二次回路的負荷導納變化范圍不大,可采用電壓誤差補償器,補償二次導線電壓引起的比差和角差。

        開展計量裝置綜合誤差分析

        簡單來說,誤差調整就是平時大家所說的表走快走慢時,對表進行調整。從專業的角度說,就沒那么簡單。調整時,既要考慮電流負載的實際情況,又要考慮電壓、頻率等相應情況,

        如果是三相表還要考慮平衡問題,才能把誤差調至規定范圍內。對接入中性點絕緣系統的電能計量裝置,應采用三相三線制電能表,其二臺電流互感器二次繞組宜采用四線連線;對三

        相四線制的電能計量裝置,其三臺電流互感器二次繞組與電能表之間宜采用六線邊線。如采

        用四線連接,若公共線斷開或一相電流互感器極性相反,則會影響計量,且在進行互感器檢

        驗時,采用單相法檢定每相電流互感器二次負載電流與實際負載電流不一致,會造成測量誤

        差。

        同時對計費用高壓電能計量裝置應裝設失壓計量器,并及時讀取失壓記錄,作為計量人員追補電量的依據。或裝設具有失壓功能的電子式多功能電能表。為了提高電能計量裝置整體計量性能,對于一些重要的計量點可采用減小綜合誤差的概念來進行電能表互感器誤差的優化配置,如選配電能表時,應考慮互感器的合成誤差使電能表的誤差和互感器的合成誤差相互抵消,根據電流、電壓互感器的誤差合理地組合配對,盡量減小互感器的合成誤差等。

        (六)提高計量裝置安全穩定運行

        計量裝置安裝運行于現場,既經受著電力系統各種擾動如過電壓、負荷突變、甚至故障等的考驗,也經受著自然界日曬、風吹、雨淋,特別是雷電的考驗,一旦其經受不住考驗,出現了缺陷和故障,就會給計量的可靠性帶來麻煩,導致錯誤計量甚至中斷計量,就不能得到真實的計量結果,從而影響公平、公正、合理結算,因此,很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其安全運行水平,確保其可靠真實計量,要達到此目的,可采取以下措施。

        1.把好改造設備選型、定貨、驗收關,要確保進入電網運行的電能計量設備的性價比最高,要從源頭上杜絕假冒質次計量產品流入給安全可靠運行、準確計量留下隱患。

        2.要根據產品使用說明條件進行使用,動熱穩定要求高的場所一定要選用動熱穩定高的產品,產品本身要求接地的一定要可靠接地。

        3.將戶外的組合計量互感器安裝在避雷器之后(以來電方向區分),使其受到避雷器的保護。

        4.產品選用防污防腐等級較高的產品,如安裝在桿上的組合互感器選用環氧樹脂澆注產品比選用油浸產品好,一可有效降低運行維護工作量,二可杜絕計量互感器故障噴油擴大事故的可能,而且油浸產品取油化驗或換油均很麻煩。

        5.戶外表計箱要選用箱上具有通風、散熱、散潮孔洞不易腐蝕能防止內部被雨水侵蝕的產品以減少運行維護工作量(甚至是更換表箱的可能性)和改善電能表的運行環境。

        6.為了減少其它儀器設備缺陷故障或試驗對電能計量裝置安全可靠運行、準確計量造成的影響,應根據計量技術管理規程的要求,將計量一次設備或二次回路改造獨立出來成“計量專用”,并使互感器二次回路的負荷和功率因數等滿足要求。

        電能計量裝置是計量供電部門銷售電能也即計量用戶使用電能多少的設備,是供用電雙方電貿易結算的法律依據,其計量結果是否可靠、準確、真實,直接關系到雙方貿易結算是否公平、公正、合理,直接關系到雙方的經濟利益,因此對計費電能計量裝置尤其是對大用戶進行技術改造以提升其計量性能是關系供用電雙方的大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計量裝置安裝、管理不規范導致不法用戶大量偷用電能,嚴重損害供電企業利益,所以供電部門對計量裝置的改造更顯得緊迫和求真務實。

        第3篇:生物技術知識點范文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Biotechnology" course and student knowledge restrictions, there are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teaching,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science,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the course in order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eaching, exploring a teaching method that is conducive to teaching and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tudent learning.

        關鍵詞:《食品生物技術》課程;科學史料;多媒體教學;科學研究

        Key words: "Food Biotechnology" course; science materials; multimedia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3-0218-01

        0引言

        《食品生物技術》是高等學校食品方向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針對學生畢業后在食品企業可能從事的主要工作崗位的技術要求,而且鑒于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的應用現狀和未來幾年的應用發展趨勢而開設的學科。

        《食品生物技術》課程的教授以“生物技術相關理論”為主線、以培養能力為中心、以解析為基礎,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生物技術知識及其在食品工業中應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時輔助開設一些簡單實驗。

        但是教學對象在接受這門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以前的教學方法、學習習慣、思維方式和知識面的限制。老師在講解新知識的過程中也感覺壓力過大,很多東西是在以前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學科知識上的升華,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而且也給教學效果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本文就《食品生物技術》教學中的實用方法進行探討。

        1重視科學史料在教學中的作用

        科學史料在食品生物技術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讓學生感受科學知識發現過程的艱辛和漫長,可以讓學生體驗科學方法與科學態度,可以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與科學探究能力,同時也可以訓練學生科學推理能力和對對概念的歸納理解能力[1]。

        例如在講解生物技術的理論基礎時,對于DNA雙螺旋結構的提出和中心法則的確立,向學生講述Franklin和Wilkins所作的基礎工作,然后強調Watson和Crick尤其是Crick的前瞻性理論假設,通過這段歷史向學生傳遞科學試驗與資料查閱總結的雙重重要性。

        2重視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的應用

        多媒體教學可以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傳統的食品生物技術教學模式是以板書、掛圖為主要教學媒體,按照發酵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等知識點逐條講授,由于教學形式單調,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面對靜態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面對繁多的概念、原理和方法,難免覺得枯燥乏味,授課效率較低,限制了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思維能力的發揮。

        尤其基因工程,學生基礎薄弱,記憶困難,而CAI可使這一局面大大得到改善,因為CAI利用大量動畫、視頻及其他多媒體技術進行詳細講解,可以打破條件的限制,靜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軌跡運動,靜態的圖可以像動畫一樣移動,可以像流水般呈現一幅幅變幻的圖像,色彩可以變化,速度可以控制,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2]。

        多媒體教學可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率。依據食品生物技術學科特點,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師的授課思路,制作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食品生物技術CAI課件,力求做到簡捷、生動、重點突出,并加入圖像、聲音、動畫和錄像,適當采用超級鏈接,使授課內容更符合學生的思維;同時可用多種方式展現知識層次,如用不同顏色、不同字體,突出重點內容,并區分需要理解的內容和只需了解的內容。

        CAI教學可使許多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3]。比如基因工程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用傳統教學法講授基因工師在黑板上邊寫邊講或使用靜止的圖片講解,學象,很難理解,而使用多媒體教學,將基因工程的演示出來,并輔以錄像,學生一看就懂,而且容易記教學有助于突破教學難點,講清重點,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教學效率。

        3以科研促進教學,彰顯課程特色

        食品生物技術不僅涉及到基因和分子等方面的內容,也涉及到轉基因食品與食品加工等應用方面的內容,因此將老師本人以及本校的科研融入到教學中,是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4]。如將本人所從事研究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納入到生物技術在轉基因食品安全與檢測的應用中,讓學生進一步的了解基因擴增與檢測的原理。

        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將科研課題研究與學生的教學實踐相結合,開展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這種以科研促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接觸到本學科的前沿,而且能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并引領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之中,使學生參加課外科研活動形成風氣,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畢業論文質量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實踐證明,科學史料的講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方法與科學態度;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性、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直觀性、豐富性等特點,它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科學研究能使學生接觸到本學科的前沿,提高學習興趣,彰顯生物技術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李紅梅,徐斐.《食品生物技術》課程優化研究[J].廣西輕工業,2009,122(1):170.

        [2]陳珊.《食品生物技術》課程多媒體教學再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07,2:130.

        第4篇:生物技術知識點范文

        1存在問題

        微生物實驗教學不僅是培養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而且也是培養微生物相關學科(食品、醫藥、環境、檢驗檢疫等)學生實驗技能,提高其創新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結合微生物相關工作的實際需要,分析我校生物基礎實驗教學中心生物技術專業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1實驗教學資源不足

        近年來,以省級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和新校區建設為契機,我院實驗室環境建設得到不斷改善,中心現有各類實驗室面積達3000m2余,儀器設備1000余臺(套),總價值1000余萬元.各實驗室寬敞明亮,實驗室布局集中、合理,能滿足全院生物類實驗課的排課需要.但是,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還存在部分基礎設備(比如天平、高壓滅菌鍋等)、藥品耗材臺套數不充足的問題.大量的學生人數和教學內容與有限的藥品耗材臺套數和實驗課時之間存在諸多矛盾.因此,在想保證微生物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進度相銜接的情況下,又受實驗教學資源的限制.在實驗過程中存在至少兩個小組學生公用一套完整的基本設備及藥品耗材,在有限的實驗教學資源和實驗學時下,大多數學生都未能親自參與動手操作,到學期末還是不能掌握相關的基本技能.

        1.2教學模式陳舊,不能突顯學生主觀能動性

        以往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多為實驗教師把實驗目的、原理、內容、材料與方全部板書在黑板上,學生對照黑板和依賴實驗講義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實驗操作,使實驗教學成為了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程序,學生缺乏動腦、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主動能動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束縛了學生的洞察力.此外,實驗前期的準備多數都由實驗教師自己親臨親為,學生們對有些實驗過程幾乎完全不了解,進而造成了學生缺乏獨立自主的實驗能力.

        1.3教學內容陳舊、實用性不強

        目前,我院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與生物科學專業相比,并無明顯差異.實驗教學的順序基本上是根據理論教學內容的順序安排,前后實驗內容相對比較孤立,銜接不夠,連貫性不強.選用的實驗項目以基礎驗證性實驗為主,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創新性實驗項目相對較少,這對學生思維興趣、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系統化學習和整體性的把握,學生對對所學的知識難以融會貫通[12].

        1.4考核方式太過單一

        實驗課的考核是衡量實驗教學質量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若無行之有效的考核機制,教學改革也可能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理想效果.以前,我院生物基礎實驗中心對實驗考核方式太過單一,以期末筆試成績(占60%)、實驗報告成績(占30%)和平時考勤成績(占10%)作為評定最終實驗成績的依據,沒有突出體現學生操作技能,造成學生偏重理論,不重視操作技能訓練,實驗時不愿意多動手操作,實驗結束后不能夠認真分析總結,長期這樣不利于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因此調整實驗考試方式十分重要.基于以上問題和不足,對我院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和探索勢在必行.

        2微生物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

        2.1優化管理,應對資源不足

        我院生物基礎實驗中心以“加強建設、規范管理、提高質量”為工作思路,堅持制度建設與規范管理相結合,目標考核與過程管理相結合,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努力把實踐教學質量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優化管理,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共享,擠出大量資金添加了真正不足的實驗儀器設備,做到臺套數充足,基礎實驗力真做到了學生1人一組,綜合實驗3人一組,建立一門課一學期完整的實驗臺套數,大型儀器資源共享,小型儀器耗材開學第一次實驗就分組落實,裝箱鎖柜,責任到學生,課結束后統一歸還,損壞照價賠償,優化管理,保證實驗教學順利有序開展.同時,加強學科帶頭人和實驗教學團隊的建設,組織教師到實驗教學改革執行優良的實驗教學中心去交流和學習,形成理論與實驗教學互通的隊伍結構.

        2.2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

        根據專業建設目標,依托已有學科基礎和優勢,我院生物技術專業定位在“偏應用微生物方向”為特色的人才培養.為此,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學實驗內容應根據學院培養學生的目標、實驗條件、社會對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相關崗位技術知識點、技能點精心選擇實驗項目(力求知識性、綜合性、應用性為一體),從整體上強調基礎性和系統性,突出實用性、實踐性,職業性、強化學生的職業訓練.基于以上理念,近兩年來,我院為了適應整個實踐教學體系充分體現綜合性與創新性的發展要求,對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區別于生物科學專業,并在基礎上進一步修訂與完善,在實驗對象、實驗材料的選擇上盡量選擇常見的、應用性強的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實驗課題(藥品或食品中有害或有益微生物的檢測、分離純化及鑒定等),讓學生可從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向綜合性實驗發展,將微生物實驗的基本技術(顯微技術、無菌操場技術、分離純化技術)有機結合起來,這樣使微生物實驗既增強了實驗的綜合性,也增強了實驗的系統性,實驗課不再是理論課的依附,而是從知識結構、技術技能、創新能力等方面培養了學生綜合能力.同時,在微生物實驗教學過程,組織更新實驗項目和教學內容,實現實驗教學內容的系統性、科學性與先進性,利用興趣提升學生學習能動性,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找到樂趣,寓教于樂,從而達到學以致用.加強了實驗教學的開放性與互動性,如鼓勵學生課余時間利用實驗室條件開展自主性、研究性實驗.例如學生完成的自主開放實驗“酸奶乳酸菌的分離純化及乳酸飲料的制作”、“水中大腸菌群的檢測及水質狀況評價”、“食用菌的菌種分離純化及栽培”等成果已被納入面向全院開設的專業選修課《生物實驗基本操作規范及安全》中,進一步擴大了校級選修課《生命科學導論》課程的影響,為學生今后進一步深造,為學校進行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實驗過程

        通過對相關企業對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相關崗位需要的能力調查[13]結果表明,企業需要的崗位能力除對無菌操作技術、細菌常規分離、純化及檢驗、質控等外,實驗前期的準備工作和實驗后期的處理工作、微生物安全常識、自我防護知識、團隊合作精神等也是企業重視的能力.但在目前傳統的實驗中,實驗前的準備大部分均由實驗教師自己完成,這很容易造成學生被動地學習,對整個檢驗過程不能全面地了解.因此,現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我院均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參與實驗的課前準備,如通過土壤微生物分離、純化及活菌計數的整個流程,使學生不但學到了培養細菌(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放線菌(高氏一號培養基)、霉菌(馬鈴薯培養基)三大培養基的制備,且掌握了基本的滅菌技術(高壓蒸氣滅菌、火焰滅菌、紫外消毒滅菌)、無菌操作技術、分離純化技術、革蘭氏染色技術、鑒定技術及平板菌落計數計數等基本實驗技能.實驗絕大部分過程都讓學生參與準備,獨立操作,自己完成.通過訓練,不然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及相互協作能力,也使學生增加了責任感,提高了實驗效率和效果.同時,我院力促科研資源全面向本科生開放,以本實驗教學中心為基地,以分子生物學與生化藥學重點實驗室、生態中心重點實驗室、竹原纖維中心等已有科研平臺為依托,以項目研究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學校還專門設立了綿陽師范學院本科生創新實驗項目,我院不少同學獲得了經費資助.近兩年,大二以上年級的本科生70%以上均參加了科研創新項目.

        2.4以實踐技能訓練為根本,革新實驗考核方式

        合理的成績評定有利于學生平時更認真地掌握實驗操作,從而鞏固和提高學生動手的能力[14].以往,我院實驗課終成績以理論考核為主,實驗報告為輔,理論考試和實驗報告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但不能以此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學生對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操作的熟練程度、實驗報告撰寫與結果分析能力、實驗習慣以及團隊合作精神與組織能力等方面也是評價學生實驗成績的重要依據.近兩年來,為了使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對微生物實驗課有足夠的重視,進一步加強學生基本操作技能訓練和提高實驗課質量,實行“實驗考勤綜合操作加筆試”的綜合評定考核方法,選擇既有代表性、又有較嚴格的操作要求的實驗進行技能操作考試,讓每個學生獨立完成.因此,我院現將課程考核分為以下四部分:①理論考核(40%).微生物學實驗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及技能理論知識.②綜合設計實驗考核(20%).綜合設計實驗項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的帶領下,查閱相關資料,每組撰寫實驗方案,安排時間進度,準備所需一切儀器設備,獨立完成,直至完成結果的報告.教師根據整個過程的表現給予評分,重點關注的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及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③操作技能考核(30%).將學生必須掌握的操作技能歸納為若干小項目,做到技能操作標準化.在學生充分練習熟悉的基礎上,考核時由學生隨意抽簽決定考核內容,教師一對一進行操作技能的現場考核,現場打分.操作技能考核也可與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結合起來,開展操作技能競賽活動.④平時成績考核(10%).主要是對學生平時上課時的綜合評定,包括考勤、回答問題積極性、態度、實驗習慣及實驗報告等.

        3結語

        第5篇:生物技術知識點范文

        [關鍵詞]學科知識網絡 知識場 知識生命周期 知識鏈接 知識地圖

        [分類號]G251

        按照《辭海》解釋:基礎,“泛指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所謂理論基礎,是指學科理論創建的根基,即發生學意義上的邏輯起點。它是由一些抽象、具體的理論觀點組成的關于某門學科及主題的先導思想。這些先導思想,一方面,起著哲學與某門學科相互聯接與溝通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對這門學科具有啟發、指導作用,而且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具體說來,理論基礎具有以下作用:①深刻揭示研究對象現象的本質,并正確地反映對象事物的客觀規律;②正確地指引對象發展的基本途徑與方向,為對象奠定認識論基礎;③有效地指導對象研究全過程。

        學科知識網絡是由學科知識元素組成的知識節點和知識關聯(知識鏈按)構成的網絡狀知識體系。也就是說以特定學科領域內的知識單元作為節點,以知識單元之間的關聯作為邊或者鏈而構成的網絡成為學科知識網絡。

        學科知識網絡和網絡學科資源導航的本質區別在于:學科知識網絡是學科信息門戶基礎,是以學科為劃分方式的網絡資源內容的高度組織集成和網絡應用程序的聚集,提供一個統一協作的學術交流環境;而網絡學科資源導航只能作為學科信息門戶中的一個鏈接存在。因而學科知識網絡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科知識管理方案。對照理論基礎的涵義及其作用,知識場理論、知識生命周期理論、知識鏈接理論和知識地圖理論完全具備作為學科知識網絡理論基礎的客觀條件。

        1 從知識場理論視角看學科知識網絡

        借用物理學場的概念,結合知識點以及知識的特征,將知識場界定為知識載體周圍的客觀存在的一種由知識載體發散出來的特殊物質。用數學方法就可以表示為一些知識單位(記為I)正在知識空間(記為s)里做一個定向運動(見圖1),若將I的出發領域記為A,進入領域記為B,則I由A到B的運動一定可以用矢量進行描述。之所以發生I在S中由A向B的定向運動而不是相反方向的運動。究其原因,一定是B中存在著它自身知識無法解決的、而用A卻可以解決的問題。

        如果將S表示為某一學科知識空間,I表示某一知識單元,A和B表示不同的主題領域。

        而像這樣的主題領域會有許許多多,則就可形成一種知識場域網絡,如圖2所示:

        箭頭的長短表示主題領域結合的緊密程度;箭頭的多寡表示主題的輻射能力和吸收能力。

        學科知識網絡作為一個場域,完全符合布迪厄對場域特征的多種闡述:①學科知識網絡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空間,它“具有自身的邏輯、規則和常規”,從事這個場域研究的人員遵循著共同的學術規范,在此場域內進行實踐活動的人也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標準;②學科知識網絡也是一個客觀關系構成的系統,其每個研究者和實踐者都具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這種背景成為他們介入這個場域的客觀關系;③學科知識網絡的邊界是經驗的,場域間的關聯是復雜的,只有深入地、具體地進入這個場域,人們才能估量出這個場域的具體構成,場域效果發揮的效用限度又在哪里等詳情。

        知識場理論揭示了學科知識網絡的知識分布規律、知識擴散規律、知識聯系規律、知識自組織規律。同時,知識場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科知識網絡在該時點上所擁有的資源,這里的資源包括經濟性資源、結構性資源和制度性資源。學科知識網絡的動力學過程就是學科知識網絡在特定學科場域中識別資源、動員資源、獲取資源和運作資源的一個動態過程。

        學科知識網絡是一個知識場網絡,在這樣的知識場中,學科知識單元在不同的主題領域中運動。學科知識場中描述知識分布特征的物理量被定義為知識密度梯度,何榮利等通過1999-2003年的生物技術知識場的知識密度梯度分布圖譜,指出在任何一個知識場中,集中區知識分布呈間斷性變化,離散區知識分布呈連續性變化,從而構成了學科知識網絡中知識分布的基本特征。這一特征是學科知識單元離散分布屬性在學科知識網絡中的進一步體現。任何一個學科知識網絡中,知識均不可能存在單一的連續分布狀態或者單一的間斷分布狀態,只能是連續性與間斷性并存的分布狀態。集中性或者離散性注重的是學科知識單元及各種數據資源實體數量上的多寡,它所表征的是一個分布范圍。而間斷性和連續性體現的不僅是數量的多少和范圍的大小,而是知識質量的高低。在學科知識網絡這樣一個知識場中,知識密度梯度越大,則知識能就越大,知識質量越高;相反,知識密度梯度越小,知識能就越小,知識質量越低。

        2 從知識生命周期理論視角看學科知識網絡

        生命周期來源于生物學,生物生命發展過程是由出生、成長到死亡等不同階段構成的一個完整周期。知識的發展與生物的發展呈現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知識和生物體一樣具有生命周期,其發展過程一樣具有階段性。知識是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需求而產生的。新知識誕生后,會經歷加工、存儲、應用的過程,繼而投入生產實踐不斷接受考察、驗證,發揮其自身價值。知識在時間上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稱為知識的生命周期。

        知識生命周期包括從最初的知識生產到知識衰亡的所有環節。在知識創新過程中,知識經歷產生前的投入期到投入使用后的成長期,然后是廣泛普及的成熟期,最后是知識陳舊的衰老期,如圖3所示:

        假定圖3為某一主題的知識生命周期,在一個學科領域內,學科的發展應當如圖4的網絡描述。

        知識生命周期理論揭示了學科知識網絡的知識源、知識生產和知識傳播的技術規律。

        首先,學科知識網絡是知識源與廣義知識倉庫的有機結合。大量原始的粗糙數據在廣義知識倉庫知識的指導下做數據清洗,再進一步轉換、集成,轉換成具有面向主題的集成數據倉庫數據;最后,由知識發現技術得到的知識充實廣義知識倉庫中的知識。其次,學科知識網絡是知識產牛方法的多元化、智能化。最終,學科知識網絡是知識的多方面傳播、綜合利用。

        筆者從所建立的“生物信息學知識網絡”中,析取了關鍵詞17601個,建立205×205的共詞矩陣。在共詞矩陣的基礎上,x軸為向心度,Y軸為密度做出戰略坐標圖。密度軸和向心度軸將整個圖形分成四個象限,生物信息學知識網絡對四個象限的主題進行不同層次的報導。

        第一象限主題類目為蛋白質和生物,系統定期的報道國內外的文獻題錄及進展綜述。

        第二象限主題類目為克隆、技術和數據庫,系統對這一

        象限的類目提供專題報告。

        第三象限主題類目為理論和功能,系統對于此象限的類目文獻經常進行計量學的分析,預測其發展的趨勢。向用戶提供主題預測報告。

        第四象限主題類目為藥物、基因和應用,此象限的研究主題領域結構比較松散,研究尚不成熟(密度較低),它與網絡中其他研究結合緊密(向心度較高),但其內部聯系較弱,該領域的工作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在整個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具有較大的潛在重要性。如藥物基因組學就是一門具有潛力的發展主題。所以,系統對這一主題給出了專門的跟蹤報道。

        在知識生命周期理論的指導下,生物信息學知識網絡通過揭示不同象限的主題知識的不同演進階段,實現了對不同主題知識的辨識、發展乃至轉移,進而跟蹤報導。

        3 從知識鏈接理論視角看學科知識網絡

        主題知識鏈接網絡。英國信息科學家伯特倫?布魯克斯主張信息科學的實際工作應該組織世界-3的內容,信息科學的理論任務應該是對世界-2和世界-3相互作用的研究,以組織知識而不是文獻。布魯克斯描述信息和知識的最終公式是:

        K(S)+N(K(E)+K(S))=K(S+S)………………

        式中K(S)表示知識結構,K(E)表示知識元,N(K(E)+K(S))表示知識鏈接。公式的特點突出了知識元的獨立性、知識的鏈接性和知識結構的完善性。它強調知識結構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知識結構的構成主要是獨立的知識元鏈接。如圖5表示:

        我們將圖5中的每一知識鏈接看成是特定學科領域內的某一主題的知識鏈接,則可以形成如圖6的學科知識領域內的知識鏈接網絡。知識鏈接理論反映了學科知識網絡的客觀規律,揭示了學科知識網絡的本質。

        知識元鏈接不僅為知識組織建立了知識地圖,也為學科知識網絡對知識的動態檢索利用建立了語義知識導航系統。通過知識元鏈接,在知識倉庫與知識元庫之間以及在各自庫內均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學科知識網絡。如注釋型鏈接,在知識元名稱處提供該知識元內容解釋;關聯型鏈接,通過統計計算,對高頻次共用同一知識元的知識單元進行鏈接。學科知識網絡中的知識元鏈接、引文鏈接和相關文獻鏈接正是知識鏈按理論中知識鏈接精髓的體現。

        4 從知識地圖理論視角看學科知識網絡

        知識地圖所指的知識是知識資源,包括知識單元、人(如專家、知識工作者等)、技術、經驗、政策等。這就從兩個方面揭示了學科知識網絡的本質:①一種知識資源目錄及其目錄內各知識款日之間相互關聯的關聯體系;②一個向導,指向的不僅是知識的存儲地,而且還指向知識之間的關聯結構。

        知識地圖理論揭示了學科知識網絡中學科知識有序的客觀規律,這種有序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4.1 知識有序化以知識元為起點

        知識元是知識的最小功能單元,知識單元為不再分解的量化科學概念。廣義上,我們可以將知識單元看作不可再分的獨立單位。各種知識元以不同的結構相結合形成了人們通常所說的知識。以知識基因為例,屬于知識單元的一種,其研究的重點在于知識的穩定性、遺傳與變異性,控制某一知識領域(學科、專業、研究方向)發育走向的能力以及從知識的進化方面探索知識的本質,為知識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知識發現和數據挖掘技術是一種從大量信息中發現和挖掘隱含的、未知的有用知識,是產生新知識的一種方式。通過對知識基因的研究,將知識基因按一定規律排列、組合、集成、協調和自適應之后,可以發現和挖掘隱含的、未知的、潛在的有用知識,使知識組織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4.2 知識有序化的過程為知識組織

        知識組織以知識單元為起點,通過知識的概念及其詞語表達,發掘信息深層次的內容。知識組織有兩個層次:對知識單元本身進行描述和標引以及揭示知識節點之間的邏輯聯系。第一個層次是信息組織的普遍特征和功能,是對知識信息分析與組織不可缺少和逾越的階段。第二個層次才是知識組織的發展和進步方面。搜索引擎、超文本技術、數據挖掘、知識發現、專家系統、人工智能、元數據、xml語言、智能Agent技術等新興的知識組織技術支持了知識組織的發展,使知識單元的描述和標引層面得到實現,并逐漸進入知識節點邏輯關系揭示的階段。知識地圖不僅僅能揭示知識的特征及存儲地,通常也能揭示知識之間的關系。傳統的知識組織技術也在不斷改進,使得知識描述、知識標引和知識邏輯關系發展成為一個整體,一次性實現對知識的全部組織過程。

        4.3 知識有序化的升華為知識創新

        信息從無序化到有序化的發展,最終是為了實現信息與知識的創新。知識創新就是獲得新知識,是創造、分配、演化和應用新的思想并將知識作為產品和服務提供給人們。它包括獲取基礎科學與技術科學知識,也包括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知識基因概念的提出,更進一步闡明了知識的持續生成能力和不斷繁衍能力。知識地圖在試圖揭示知識之間的關系時,往往會發現以往所沒有發現的某些知識之間的關系,從而產生新的知識,最終使得學科知識網絡實現在知識有序化過程中的知識創新。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视频 | 亚洲最大的AV在线影院 | 午夜福利日本一区国产 | 伊人激情在线视频 | 婷婷爱九月久久夜夜 | 亚洲一区二区经典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