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終南山作者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王維;詩歌;結構變幻;天人合一
王維在山水田園詩歌創作中,用自然、凝練的語言,繪畫的藝術手法,描繪富有特征的景物,意境高遠,清新自然。他善于在文字描寫中融入繪畫藝術手法,表現客觀物象的直接性、可感性、生動性的特點,真切巧妙地傳達給讀者,從而縮短了讀者由文字概念到具體形象的思維過程,使其詩作富有詩情畫意。宋代大文豪坡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1]這是對王維作品最中肯的評價。他的作品在創作中應用結構變幻和天人合一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在體現詩情畫意方面近乎達到完美,很有代表性,許多詩句都膾炙人口,從而使王維的詩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描寫山水田園詩歌中的一個奇葩,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一、立體空間結構的變幻之美
空間結構的變化是王維詩歌當中藝術表現手法之一。因為結構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步驟之一”[2]。在繪畫藝術中,遠近、大小排列的不同,構成生動的相互關聯的富有立體感畫面,使詩所表現的意境具有立體感。
王維詩中綜合地運用繪畫藝術手法,把自然景物用文字加以排列組合,構成錯落有致的立體感,層次分明,意境高遠。如《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在這首詩中,作者首先對終南山的地理位置予以確定,接著寫終南山的氣勢,最后再從讀者的角度進行描繪。從結構上,由遠及近,由點到面,處處融入了繪畫的技巧。在寫作手法上,詩人先把整個山體進行分段描繪,從山之高、山之長進行刻畫,并運用多種技巧。首聯兩句是抬頭所見終南山遠景,是遠觀。頷聯寫進入山中所見終南山的近景,山中云霧繚繞,奇妙無窮。頸聯寫來到中峰時所看到的情景,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致之縹緲,仿佛使人入仙境一般。尾聯再寫作者流連忘返,直到傍晚才向砍柴人尋覓住處。全詩八句,僅用四十個字,每聯變換一個角度,句句體現作者匠心獨運,處處都在用筆作畫,線索清楚,層次分明,把終南山的高大雄偉展現在我們面前。詩人借用濃淡渲染、遠近襯托、色彩對比等多種藝術手法對終南山進行描繪,這是詩人兼畫家高超藝術的結晶。
二、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在對大自然描繪的同時,將人的活動同樣也融入大自然中,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寫景抒情都極其真切自然,不用辭藻涂飾,得到了“天然之趣”。王維在《山居秋暝》詩中寫道:“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首詩是作者描寫山水田園詩“詩中有畫”的代表作。空山、新雨過后,秋天的月夜,月朗星稀,空氣清新,竹林里傳來浣衣女陣陣的笑聲,寧靜的荷葉叢中,忽然蓮花搖動,是漁舟輕盈地迎著月光駛去。詩人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自然山水的描寫中,感受到了萬物生生不息的生之樂趣,將自然美和人的活動融為一體,創作出人和自然和諧統一的美景。王夫之曾說:“右丞工于用意,尤工于達意,景亦意,事亦意。”[3]同時在這首詩中他將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相統一,描寫月光,由遠到近;描寫清泉,由近及遠;描寫浣女,由暗到明;描寫漁舟,由明到暗。青松是靜態的,月光是動態的,石頭是靜止的,流水是移動的,動與靜和諧統一,充分體現詩人嫻熟的藝術功底。
又如,王維在《新晴晚望》中寫道:“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作者起手先寫遠處廣袤的原野,再寫近處的村門、樹木,緊接著描寫的是春雨新霽后夕陽在水田中泛著白光,遙遠的青山也清晰可見,末尾兩句道出農家人忙春耕的繁忙景象。這樣描寫,使新晴景象與農民勞作融為一體,構成一幅景色優美且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和諧美景。在表現手法上,采用由遠及近、由靜到動、由虛到實等多種表現手法相互交融、相互統一,體現出人和自然的和諧美,這種天人合一的和諧美彰顯了王維詩歌的獨特之處。
綜上所述,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既有結構的變化又有和諧之美,使人讀詩如賞畫,他將繪畫多種藝術表現手法運用于詩歌創作中,形成他獨特的詩歌藝術特征。
參考文獻:
古有以梅為妻的雅人,那叫梅妻鶴子。可以想見,在那枝柯橫斜、梅瓣紛揚的林中,伴著閑鶴,呼吸著香韻宜人的清氣,超凡脫俗,不娶也罷。我想那雅人在同梅的朝夕相處中悟到了清幽、高潔、素雅、疏狂的梅品,能以梅為妻,那妻也定是溫慧、嫻靜、清和、率真的至美佳
人了。
相傳唐以前秦中渭水多竹,終南盛梅。而如今,終南尋梅卻是一樁難事了,人們甚至認為秦嶺非梅花之鄉。抱著試試的態度,我于終南別墅種梅五載,經年培育,居然長勢茁秀,花發彌狂。每年從臘月始,我會廝守著梅樹,天天親望,日參數巡,直到落英繽紛,悵然若有所失。
梅樹坐花當在臘月,草籽般的花芽密密地布滿枝椏,然后經冬數九,霜雪酷寒,似漫漫無期;三九過后,苦寒中的梅花開始了萌動,那著花的弱枝幾經霜寒變得縱橫穿插、多姿多態。此時我就進入了待月的心境,“歡娛夜短”“期盼天長”是一種時間的相對論,誰能將美好留住,久久浸于歡娛而不覺度日如年?誰又會將短暫的歡娛延長如年地度日?
立春后的梅樹,也像人一樣知覺到春光即臨。遇晴空萬里,暖洋洋地享用著日光;遇陰風雪霜,則默默地承受著嚴寒,那如麥籽般的花芽靜靜地隨著寒風搖曳,隱忍著,積蓄著萬種風情伺機待發。雨水過后,我越發往園子里跑得勤了。清晨從床上爬起來就奔向園子,午間會端上老碗,將午飯吃在梅枝間。一次去城里辦事,三五日事畢,我急急入山奔到梅間,忽見那疏疏密密的花苞已如豆了,從此這如豆的花蕾牽魂似地竟使我食不香,坐不寧,真可謂“為愛梅花月,終宵不肯眠”。
每逢此季,氣候常有不測,前年的春天山杏伴著梅花競相開放,滿園春色,心也雀躍。突然一場呼嘯的寒風,山中居然飄起了大雪,“暗雪蕭蕭,經寒漫漫”的機遇使我目享梅將雪共春的佳境,白梅與雪不辨,綠梅寒蕊冷香,紅梅則如美人額上的血痣,荒寒一點紅,足以酬天地,一夜的風雪直顯出了玉骨冰心的梅品。相比之下,杏花就慘多了,雖然我連夜給它包上了防寒外衣,但當年杏子還是顆粒無收。今年梅杏競春的季節又到了,我又操起心來,每日晨起,必聽天氣預報,心情也隨著天氣時陰、時陽、時歡、時郁,這樣的心境在一兩月中過,美好的時光竟變得漫漫、悠長了。
待真的花季到來,你眼巴巴地瞅著那一樹樹的繁花轉瞬間落英而去反倒惆悵起來。板橋有詩:“留春不住由春去……明歲早些來……煙花待剪裁……”
(選自《時文選粹》,南方出版社出版)
閱讀訓練:
1.文章開頭說:“我在終南山種梅花已有數百株,每
年待梅花發,正如待月黃昏后的心境。”文中哪幾處體現了作者“待梅花發”如同“待月黃昏后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結尾引用鄭板橋的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綠茶,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產量最大、品種最多的茶類,每一年圍繞著它的品鑒都是濃墨重彩的一大筆。千百年來,其他茶類紛紛在其工藝上發展起來,綠茶從未被歷史淘汰過,不管是唐朝煎茶、宋朝點茶、明朝的泡茶法,歷史的品飲方式伴隨著工藝的變化,而其本質不變。
烏龍茶,工藝最多、口感最為豐富的茶類。正是這制作最為復雜的茶類也誕生了最精細的工夫泡法,不管是蓋碗的聞香細品還是小朱泥的“關公巡城”,不花一定的工夫,怎品得出那繞梁三日之余香、其百轉千回之真味?
歷史上,它的每次盛行都可以用“紅”得發紫來形容,不管是紅遍歐洲的下午茶,還是紅遍中國的“金駿眉”,紅茶溫文爾雅的表面下潛藏無窮無盡的爆發力。
黑茶,歷史上邊銷茶的使命讓它肩負起老大哥的角色,六個兄弟姐妹中,“他”總是那么默不作聲,低調行事,把眼前的美好與風光留給“他人”,而時間會證明“他”的價值。
如今,越來越難品嘗到采用傳統工藝悶黃的黃茶,這是遺憾更是呼吁,一種工藝魅力的價值不在于一時的市場風向,而是歷史傳承的底蘊。
白茶的起源一直是茶界爭議的話題,歷史中的白茶記載與其最接近自然的工藝成為取證的切入點,而其工藝的最重要價值還在于成就了白茶獨特的品質,白茶雖素,但素而不俗。
明清至民國年間,曾經福州上下杭商業最繁榮的時期,茉莉花茶正是從這走向世界各地,名揚中外。茉莉花茶的獨特香氣與其特殊的窖制工藝密不可分,每一次窖制都像拾階而上的感覺,每一步都會踏出不同的風光。
綠茶:“殺青”的堅守
“綠林”外傳(2007年4月 總第十四期P30)
在綠茶這個江湖之中,千百年來那些恩恩怨怨沉沉浮浮的故事,絲毫不亞于江湖中的傳說。本文將綠茶生動地劃分為江南綠茶――少林派、江北綠茶――中原丐幫、西南綠茶――蜀中唐門等“門派”,把各地綠茶的分布與茶葉的外形、內質、品鑒方式等做了詳細表述,揭示了它們品質優勢的“獨門秘笈”與“招牌兵器”。
烏龍茶:“做青”的工夫
閩南烏龍
品味“觀音山頭”(2008年6月 總第28期P52)
鐵觀音,因其清新的茶香、獨特的觀音韻而深受茶人喜愛,一些鐵觀音的愛好者還講究一些特別的地域味,也就有了“觀音山頭”的說法,其中,“鐵觀音山”以感德、西坪、祥華為鼎足,不少異軍突起的“山頭”為輔。正值鐵觀音新茶初上之時,本刊編輯借著嘗鮮的機會,邀請了幾位資深茶客,共同針對不同山頭的干茶、茶湯、葉底等方面進行品茗比較,為廣大讀者細分“觀音山頭”的各自韻味。
閩北烏龍
巖茶花名,爭奇斗艷(2012年8月 總第78期P30)
在“碧水丹山,月澗云龕”的武夷山,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巖之間,不單單只是大紅袍的“天下”,更是“花名”薈萃的茶樹王國。為了能更充分靈契武夷巖茶之神韻,本期編輯部特選十多款較具代表性的“花名”進行分析與品鑒并作出報告。歷史中的許多珍貴“花名”都已遺失,有歷史原因、也有人為原因,通過一些系統的品鑒,我們不僅是展示武夷花名之“巖谷花香”,更在于呼吁茶界、政府應加強對它們的關注與保護。
臺灣烏龍
臺灣烏龍茶的馥雅時光(2011年11月 總第69期P48)
喝茶,在臺灣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閑活動。臺灣的茶葉栽培遍及全島,總面積近3萬多畝,品種繁多,其中普遍公認的有四種,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白毫烏龍茶、高山茶。本文雜志編輯特選擇了金萱烏龍、白毫烏龍、文山包種等各具代表的六款臺灣茶進行對比品鑒,較為全面地展示了臺灣不同產區、不同地理環境對茶造成的影響,進一步闡釋了臺灣“高山韻”的獨特滋味,讓讀者對臺灣茶形成較為直接的認識。
廣東烏龍
“不一樣”的鳳凰單叢(2013年1月 總第83期P38)
鳳凰單叢素來以其奇香獨具的特點吸引許多忠實的粉絲,而隨著制茶工藝的不斷改進,新工藝制成的鳳凰單叢因出奇高揚的花香、清冽的湯色而備受推崇,這對傳統制法的鳳凰單叢是不小的沖擊。傳統的鳳凰單叢是采用重發酵和高溫炭焙的制法,沖泡出來的湯色是橙紅色,口味較重,后來的新工藝師改以往的重做青為輕做青和延長靜置時間,以提高香清味甜的程度。那這兩種做法的鳳凰單叢具體有何差別?本文編輯精選兩組茶葉,一組是不同香型,不同工藝的黃枝葉香VS蜜香單叢;另一組是同一香型的兩款“玉蘭”香單叢,前者品的是香氣的變化,后者突出滋味的區別。
紅茶:“發酵”的轉身
正山小種品鑒記(2006年10月 總第九期P46)
國家茶葉質檢中心主任駱少君認為:“正山小種紅茶是我國茶葉中為數最少的自然保護區內生產的茶葉品種之一,基本可以肯定正山小種紅茶就是世界紅茶的鼻祖。幾百年來,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變化很小,正山小種紅茶得以延續了原來的品質和韻味,應該讓消費者認識真正的正山小種。”正山小種產自武夷山桐木關,傳統工藝的茶葉經松木熏制,帶有濃烈的松煙香、桂圓味。本文編輯特收羅了特級、一級、二級、毛茶正山小種,分別從外形與內質對其進行品鑒,通過品質的對比分析,讓讀者對正山小種真正的滋味、香氣,不同級別間的差別了然于心。
黑茶:“渥堆”的蛻變
云南四大產區普洱茶大比拼(2007年5月 總第15期P48)
云南主要茶產區大致可分為四大產區,由南向北分別是西雙版納州、普洱市(原思茅市)、臨滄市以及保山市。但各產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有所不同,茶的香氣滋味也因此各具特色。各產區的茶都有哪里獨特之處?這個問題讓無數人著迷。此次本文作者特別從四大產區中選取一泡具有代表性的茶葉,開湯對比,揭示了云南各產區的茶葉特色。
近距離感受湖南黑茶(2008年5月 總第27期P34)
你是否有因為黑茶外表的粗糙難看而疏遠黑茶的時候,本文作者正是帶著這種心態邂逅了老黑茶并改變了自己的看法與態度,懂得了不同品種、不同年份的黑茶都有著各自的特點,要品味真正有年份的黑茶之妙處,不僅僅是看、聞、品,更需要用身心來感受……
本文通過細膩的手法描繪了千兩茶的淡定、茯磚的溫厚、天尖貢尖的空靈,黑茶的這杯老茶,你得沉得下心,才品得出味。
白茶:“萎凋”的延續
白茶園里觀牡丹(2014年4月 總第98期P66)
福鼎與政和的地理條件不同,而制作白牡丹的樹種也差異較大,不同的樹種決定了它們的制法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期雜志收羅了福鼎與政和兩地一、三、六、九年份的白牡丹茶樣,邀請專家進行共同品鑒,通過數款相同年份的白牡丹進行橫向、縱向對比,全面深入地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年份白牡丹造成的兩地口感差異。
黃茶:“悶黃”的重生
尋黃茶之芳蹤(2008年6月 總第28期P36)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最大的特點就是茶類眾多。幾年來,隨著黑茶的崛起和福建白茶被茶客們的逐漸熟識,既然能成為中國六大茶類之一,黃茶一定也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品質。它究竟是以什么樣的卓越品質躋身六大茶類?循著黃茶在歷史上留下的依稀記載,本文我們選擇了幾個黃茶的代表品種,開始了一次不平凡的品鑒之旅。在文中,我們探索莫干黃芽滋味的甘醇鮮爽、溫州黃湯主要的兩大工藝特點、君山銀針獨特的豆栗香、溈山毛尖的楓球與黃藤熏煙松煙味,通過近距離的文字,拉近黃茶的鏡頭,還原真實的黃茶味道。
花茶:“窨制”的升華
“正花香”里花正香(2009年12月 總第46期P52)
窨制的程度,往往對應著茉莉花茶的級別,不同窨制級別的茉莉花茶又有哪些不同?本文編輯在一個難得午后同時邂逅了七窨、八窨與九窨的茉莉花茶,感受了其清香鮮爽、茶湯醇香甘甜,八泡過后余香猶存的內質,突出了福州茉莉花茶獨特的魅力所在。福州的茉莉花朵大、潔白、幽香的特點突出,作為高檔茉莉花茶的原料非常合適,一般七、八窨已經達到高檔茉莉花茶水平,九窨的花茶算是茉莉花茶的巔峰,這融鮮花之香、茶葉之味為一體的茉莉花茶,不僅僅是茶,而是融合了制茶人心血的藝術品。
無上清涼云茶會“醉東風”之晴雪
王柏
晴空如洗,碧湖若鏡,風搖芳林,花似飄雪,泛舟其間,可舒嘯,可濯纓。
又是早年,梨花初開,剪插瓶中于心不忍,折枝鏡中,略摹晴雪之狀。
梨園盛花期此行不遇。且于林中啜飲,在腦海里讓萬樹花開,這會是如何的壯美,無法言喻。風又起,花落鏡上,不知這半日的閑飲,可曾醉否?
茗賞者上也
金卉
明代袁宏道的《瓶史》有“清賞”一節,第一句即“茗賞者上也”,意思是烹茗賞花,最為雅正。其次才是“談賞”和“酒賞”。它把花與茶的妙處都說了出來,而在中國傳統文人眼中,花與茶,都是清賞之上品,二者相伴,更是世間清福的極致。
花道和茶道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插花要看花的表情、泡茶也要讀茶的表情:一個花藝作品要講陰陽與平衡、一個茶席也要講和諧與穩定……茶花已是茶席上不可少的元素,與花談心,也讓我沉靜思緒,可以更加專注于茶。
女人顏色之夢囈普洱
精制的郎窯紅釉茶器,配之竹子制與木制的茶匙、茶濾等一些小物件,高貴中體現典雅;紅平緞的旗袍傳統而又華貴,渲染出溫雅女子端莊婉約的味道。久經歲月的普洱茶,琥珀紅、透明心、柔而暖,似高貴典雅般的女性迷人。
原料采摘于2002年的雪山古樹普洱茶,品飲之猶如般溫柔婉約,掛香持久而不張揚,香味迷人而不媚人。就像多情的女人,成熟中體現高貴、簡單中表達完美!將驚艷的琥珀紅茶湯傾入玻璃茶海,我心蕩漾!女人的柔情全在里面了。
茶是需要品的,更多的時候,它需要閱讀;而女子就似這雪山古樹普洱茶,不經歲月,難成琥珀。
下午茶的初衷
許玉蓮
Sir Frank Athelstane Swettenham重視下午茶儀式,他在圖畫室喝茶,一茶一具,一餅一果,仆人都必須遵照他的吩咐一即英國正統喝茶儀式來做。于1989年,Carcosa正式成為一家對外開放的茶館及旅館,其茶館之下午茶儀式,就是Sir Frank Athelstane Swettenham時代喝下午茶方式的重現,其下午茶的美,是展現在雖歷盡幾代人遷,人們仍舊沒有放棄心里的初衷,下午茶該怎么做就怎么做,一點也不含糊,我們坐在圖畫室里等上茶,心里只覺踏實、篤定。
蓮花坎第開放
小北
夏至日,終于看到了“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的景象。她出淤泥而不染,不蔓不枝地亭亭玉立,生如夏花的繁華,飄然入荷塘的零落……靜靜地看著滿池的荷花,一切都是那樣自然。
驀然發覺要好好地生活,做個敦厚純良的赤子,認真地對待難得的人生,淡定的面對一切,便一定會親眼見證暗香盈盈的蓮花次第開放。
陶令籬邊行香子
王迎新
黃時,秋事近。天微涼,添了衣裳,想陶令當年,只怕也是披了青色長衫扶杖東籬,看遍黃花,敲著詩句。渾不知,一輪皎月何時就掛在了山脈起伏之處。
年年中秋,高挑腰身的泥爐子里掰了油薪竹、壘了龍眼炭。煙起,只管蒲扇扇去,便見火苗竄起,炭漸漸紅了一截,鋪橄欖炭,坐穿心砂銚。這銚也是有趣得緊,中間牛舌般隆起,確實自底部通往壺壁的煙道,古有此制,難得今人復原出來,燒水卻實在比一般砂銚快了許多。微涼之際,煮水瀹忘機行香子,琥珀湯。
無上清涼云茶會“冬之歸藏”
木白
春生而夏長,秋成之后就是冬的歸藏。在這個斂而不露的季節,無上清涼“云茶會”第三季暮色中徐徐展開。茶會以藏養為題,所選的三款茶品自然也是緊扣這個。2002年的7581普洱茶餅開場,接著是武夷山的金駿眉,部分落在上世90年代的老滇紅,串場收尾則是各席自備的私房茶。再有香席的合香怡和,琴席的琴簫問答,名中醫的冬養初階穿插其中,一場關于冬的茶聚就這樣豐滿且圓滿完成。
古風觀止 謂之大美――漢服與茶的華美樂章
張楠
所有人都有一種追溯的情節,尤其是當他上了一定的年歲,就好比我們都喜歡回憶自己的童年一樣。近年來,隨著韓日文化的入侵,國人在驚嘆韓日傳統服飾的巨大傳承力之余,許多人也在覺醒,作為曾經附屬的鄰邦小國,尚能如此尊重傳統服飾和傳統文化,泱泱大國的禮儀之邦怎么能遺忘自己的文明留存呢?
漢服和茶有太多共通的地方,難怪茶客們會如此鐘愛漢服,他們展示的不僅是古風古韻,更展示了漢服包裹下的赤子之心。其實不論是漢服,還是茶,大家希望追溯和挖掘的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美。
四月南山 摩訶茶濃
陳勇光
千利休談到草庵茶時說到,“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最質樸的地方,藏著茶的大道。農歷四月,草木蔥郁的終南山千竹庵,首屆終南山摩訶茶會在這里舉行。
終南山又稱“中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長安之南而得名。此地八百里山嶺,又謂修行之冠,自古至今,山中多匿有大隱之士。
首屆終南山摩訶茶會由馬守仁先生發起,他行持茶道已久。此次在終南山千竹庵草棚舉辦的茶會,按他的說法,是一次最干凈的茶會,也是最“摩訶”的茶會。他說,摩訶意指“大”,茶會之大不是指人多,也不是說茶席多,而是指茶人的心量要大,由此,則茶道亦大。干凈的茶會也稱清凈的茶會,乃是山水清凈,心地清凈。
立夏之后的終南山,群山疊翠,正是最好時光。暑熱未至,且多涼風,芳菲亦未落盡,瓜果正要成熟。位于紫閣峪里的千竹庵,修竹成林,草木扶疏。草庵茶所體現的精神自唐以來,皆以質樸為道,以茶道為修持首要。
千竹庵內,手洗缽,石燈塔,皆是中華古物。手洗缽所用的石缽來自寺廟里常見的石雕蓮花香灰缸,每位參會的客人皆以山泉沐手,再漱口,以山泉拍額清涼之。
布置停妥,盛會甫始。先供以佛茶,佛茶由浙江普陀山如嫣茶友惠寄,馬老師虔敬地供于佛像、天地之前。
三個月的準備,一個月來的奔波,為了茶的精神。
此次茶會準備了6個茶席。開始以抽簽的方式決定各茶席的位置,茶席按終南各山峰之名取之,如:凌云,白石、圭峰、羅漢、觀音等等。茶席的位置就在千竹庵的庭院之內、或周邊竹木之下,涼亭之中。
——讀王飛散文集《豁亮》
楊廣虎
近讀王飛新著散文集《豁亮》,我覺得比八年前的《信步南山》更加寬廣和豐厚。生命和歷史的巧合,讓一個從關中大地出發的漢子,心靈安放在在南山的理想彼岸;推窗而望,南山就在眼前,高大而神秘的南山,讓人不得不仰望。從某種意義上講,關中和南山不是簡單的地理意義上的名詞,而是作者王飛生命孕育成長的血緣之地,文脈之源,以及精神寄養的圣境和家園。在這本散文集中,不管是詠物,還是寫人、風土民俗記錄,日常細節的靈性寫作,與自然大地娓娓地對話,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王飛散文的樸素、隨性、輕盈和純凈;輕撫王飛溫暖和舒緩的文字,從中可以體會到他青春的安靜和現實觀照、深刻的思索精神。
在陜西方言中,“豁亮”就是讓人的心一下子感到寬敞明亮,這種體會,可能只有生長在關中大地的老百姓能深刻懂得。可以說,王飛的《豁亮》,是一部“豁亮”的散文,打開人的心靈之窗,恬靜明亮,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豁然開朗。
同時,也可以看出,作為一名優秀青年散文作家的王飛在人生歷練中不斷走向成熟。當代散文的最大缺失就是虛情假意、矯揉造作自我陶醉缺乏人文關懷。我個人覺得,不管是文化散文,還是大散文、新散文等等,都應站在靈魂的高度,融入到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去,有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而且勇于擔當,以廣闊的胸襟,釋放自己的心靈,錘煉、提升,藝術地個性寫作,以自己高尚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去感染讀者,這才是真正散文的“豁亮”之處。山川河流,萬木爭艷,關中和南山是兩處精神和文化的高地,關中是我們的院子,南山是我們永恒的精神家園,值得我們在敬仰下去深度開掘。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王飛已經注意到這一點,敞開心靈之門,真誠寫作,坦誠心跡,吸古納今,吐舊納新,在南山腳下,進行著生活積淀和自己快樂的讀書和寫作生活,尋求著更屬于自己的句子和語言表達,關注當下,自我突破,反復琢磨,發現新意,對自己有著更嚴格的要求和目標,追求經典品質和個性化寫作,或許這樣,他的散文更“豁亮”,在“豁亮”中更深邃和悠遠。( : )
作者:(美)比爾?波特 著
(美)史蒂芬?R?約翰遜 攝
譯者:明潔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年3月
定價:29.80元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當生命之門在混沌中開啟,這片死寂的廣袤大地上便有了生機。乘著古老的方舟躲過洪荒,生命之火點燃了世界的每個角落。這個世界,幸運而美妙。幾千萬年的進化賦予我們思想,于是我們便有了最原始的欲望和追求。
也許你想象不出來,這本古香古色的《空谷幽蘭》的作者竟然是一個美國人。書中記載了作者在中國的“尋隱之旅”。作者此行的理由很單純,他覺得中國的山里應該有隱士,他們存在了幾千年,“在城墻外,在大山里,雪后飄著幾縷孤獨的炊煙……”于是他從臺灣輾轉來到西安,從西安出發,一路走進終南山,尋找中國當代的隱士。
當我第一次讀《空谷幽蘭》的時候,我不明白書中的隱士們為何舍棄大千世界的繁華,獨自在深山最深處歸隱,直到老去。“在云中,在松下,在塵廛外,靠著月光、芋頭和大麻過活,除了山之外,他們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幾把茅草,一塊瓜田,數株茶樹,一籬,風雨晦瞑之時的片刻小憩。”這些隱士每天在洞穴中修禪冥想,挑戰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極限。我在驚奇和疑惑中讀完了這本書,也對這群離群索居的人有了興趣。
于是我開始質問自己――你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你為了什么而活著?
不可否認的是,當我細細審視自己這段并不算漫長的人生時,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或許我擁有了一個美好的童年,那時和伙伴們在操場上打鬧玩耍;而后開始接受教育,課本和作業開始陪伴我,盡管我并不喜歡;再長大些,沉甸甸的輔導資料壓得我喘不過氣,我開始無暇思考,只有重復著每一天枯燥的動作。如同一輛嶄新的火車沿著一條看不到盡頭的軌跡機械前進,盡管我不知道前方是什么。
你或許感受不到我當時的惶恐,因為這種感受就如同你突然發現,你一直在做著一個漫長的夢,一覺醒來,你卻失去了所有。后來,我發現,自己的生活原來是少了一個方向標。我的生活沒有追求,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于是我背起行囊,去旅行。
【關鍵詞】王維 近體詩 承轉 延續 變化 別開一境 豐富多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C-0133-02
王維是唐詩大家,其詩章法值得研究。尤其是他的近體詩,在結構上時而嚴謹,時而靈動。筆者曾在拙作《論王維詩歌的“起”與“結”》一文中詳細討論過王詩的發端和結尾,在本文探討王維近體詩的中間部分,也就是“承”和“轉”。
一、王維近體詩的“承”
元代范德璣的《詩格》中寫道:“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就范氏的說法,近體詩中的承接自然以平直為宜。當然,舊詩章法千變萬化,如紀昀批李商隱之《籌筆驛》:“起二句陡然抬起,三四句陡然抹倒……筆筆有龍跳虎臥之勢。”這就是頷聯下抑(抹倒)的情況。王維之詩沖雅典重,其律詩的頷聯、絕句的次句并不喜標新立異,總體來說還是以順承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順承當中,他非常重視制造延續和變化。
什么是延續?什么又是變化?不妨從王維的一首五律《送梓州李使君》說起,詩的前半寫道:“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頷聯兩句順承首聯而來,是有延續性的。
首先,這種延續性體現在意義上。李瑛《詩法易簡錄》分析得在理:“三句承次句山字,四句承首句樹字,一氣相生相促,洵杰作也。”第二句本有“山”字,寫出從山外看,山中杜鵑聲聲,而第三句復用“山”字,寫出從山內看,山中雨水綿延;第一句本有“樹”字,寫出從遠處看,巨壑中古木參天,第四句仍用“樹”字,寫出從近處看,樹梢上流水潺潺。采取@樣的辦法,首聯中的意蘊在頷聯中得到了延續。
其次,此頷聯在氣勢上也是有延續性的。王士禎《帶經堂詩話》曾說:“律詩貴工于發端,承接二句尤貴得勢,如懶殘履衡岳之石,旋轉而下……如‘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下即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此皆轉石萬仞手也。”王士禎這段話中的“懶殘履衡岳之石”典故出自唐代傳奇小說集《甘澤謠》,書中說有懶殘僧者,能將數百人推不動的巨石踩落,巨石“轉盤而下,聲若雷震”。顯然,王士禎對“山中”兩句詩的評價指其能夠延續首聯的氣勢,認為它如巨石墜落一般“聲若雷震”。的確,“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的首聯從視覺和聽覺上都留出了很大空間,下兩句如果孱弱,勢必無法匹配。故作者從時間入手,利用“一夜雨”在時間上的持續很好地銜接了“萬壑千山”的巨大空間,而“百重泉”也補足了雨的聲勢,這才與首聯的氣勢相契合。
最后,“山中”這聯本身在形式上也具有延續性,它采取了“流水對”的形式,聯中上下兩句的語法結構上不是相對,而是上下相承,語意貫通。所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認為:“(山中二句)從上蟬聯而下,而本句中復用流水對,古人中亦偶見。”周E《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亦引徐充語說道:“三、四句對而意連,極佳。陸放翁‘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用此體。”
再說變化。雖說“山中”這聯對首聯在很多方面有延續性,但變化的成分也很明顯。其一,視角變了,首聯是從空中俯瞰,故能將萬壑千山盡收眼底,而頷聯進入到“山中”,自下而上仰視樹梢,故能看到“樹杪百重泉”;其二,時空變了,首聯是從空間的角度入手,描畫靜態的山、壑、鳥、木,頷聯則是從時間的角度入手,描述一夜間持續不斷的雨以及清晨雨停后的景象。
王維的這個手法具有普遍性,如《過香積寺》之頷聯“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從“延續”角度看,兩句紀登山之行,在意義上承“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第三句中的古木參天,罕無人跡由次句“云峰”二字而來。第四句中的鐘聲杳渺,不辨其源由首句“不知”二字而來。在氣氛上,這一聯則承接了首聯的古拙幽曠,給人以森森之感;而在形式上,此聯本身“似流水,一似雙立,安句自然。”(王夫之《唐詩評選》)既像對仗,又像流水,在嚴整中給人一氣呵成之感。從“變化”的角度來看,兩聯之間視角從外看轉向內觀,感官從視覺轉向聽覺,狀態從靜止轉向移動,暗暗造成了許多不同元素的變化,給人以清新之感。另如《山居秋暝》《歸嵩山作》《歸輞川作》等名篇都有這個特點。
王維的“承”不僅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它更超越范德璣《詩格》中“起要平直,承要舂容”的一般性理念。實際上,王維律詩中的頷聯不僅可以延續首聯的平直和緩,亦可以延續首聯中的激烈緊迫。如《觀獵》中前四句寫道:“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黃生《唐詩摘抄》評此詩“起法雄警峭拔,三、四音復壯激”。的確,“風勁”兩句倒戟而出,氣勢逼人。頷聯若舂容下來,則易使首聯沒有著落。故頷聯仍以刻畫飛鷹的凌厲和奔馬的迅捷為要,正所謂“獵之排場熱鬧處,所謂承也”(張謙宜《齋詩談》)。這正體現出王維近體詩中的“承”是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平起則承得平,逆起則承得陡。它是延續詩意,開啟變化的樞要,絕非平淡應景的幾個字。
二、王維近體詩的“轉”
相當一部分情況下,律詩的頸聯或絕句的第三句起到的是轉折的作用。至于怎么轉,清人沈德潛在《說詩語》認為:“五六必聳熱挺拔,別開一境。”筆者認為,對這個判斷,可從兩個方面來看待。從“轉”的作用來考慮,它建設性地提出了“別開一境”的說法,非常精練地概括出了“轉”的根本目的;從形式上來看,“五六必聳熱挺拔”則未必如是,“轉”的方式方法可以是豐富多樣的。
第一,別開一境。這個概念大致同范德璣的“轉要變化”(《詩格》)、楊載的“與前聯之意相應避相,要變化”(《詩法家數》)意思相近。它指出“轉”的根本目的在于變化。王維的近體詩中,這種變化比杜甫等詩人要平和得多。實際上,王維大部分近體詩中的“轉”以景物和人事交錯變化為主。
不妨先看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這首詩的頷聯和頸聯分別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和“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兩聯都在做情景描寫,似乎并沒有什么起伏,沈德潛在《說詩啐語》中甚至引此詩為反例:“中二聯不宜純乎寫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景象雖工,詎為楷模。”認為頷聯頸聯全都寫景,其間缺乏變化。實際上,王維的這種寫法亦是“別開一境”的表現,頸聯雖與頷聯一樣在寫景,但所寫的內容發生了改變:“明月”兩句以寫景物為主,而“竹喧”兩句則以寫人事為要。在看罷雨后空山、松下月影、石上流泉之后,讀者眼前出現了談笑的洗衣婦女,還家的打漁漢子,整首詩一下子從世外轉到世內,從自然轉到人間。這不正是真正體現了“別開一境”的精髓么?另如《淇上田園即事》中由“日隱桑柘外,河明閭井間”的景物轉到“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的人事;《積雨輞川莊作》中由“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景物轉到“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的人事;《輞川別業》中由“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的景物轉到“婁比丘經論學,傴僂丈人鄉里賢”的人事;《山居即事》中由“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的人事轉到“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的景物……采取這樣的轉折技巧,從結果上說,達到了“別開一境”的目的;從過程上說,則又不露聲色,無一絲著力痕跡。這也正是王維與杜甫這樣好用急D突轉制造巨大跌宕起伏的詩人大異其趣之處。
第二,豐富多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有一段論述:“起承轉收,一法也。試取初盛唐律驗之,誰必株守此法者?”誠然,對優秀的詩人來說,“轉”是手段而非約束。王維的近體詩,正體現了章法的豐富多樣性:“轉”的上面并不一定要有“承”,“轉”也不一定非要在律詩的頸聯或絕句的第三句。如《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一詩: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借問袁安舍,然尚閉關。
此詩的頷聯并沒在首聯后進行常規性的承接,而是直接從室內轉到了室外。如劉學鍇先生所說:“(頷聯)詩人好像在沒有思想感情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發現了一個銀裝素裹的美好世界,胸中霎時間充滿了新鮮愉悅和神往之感。在全篇中,這是一個轉關。”在這里,作者采取“不承而轉”的方式,給讀者在視覺上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另如《崔興宗寫真詠》:
畫君年少時,如今君已老。今時新識人,知君舊時好。
這首絕句更不遵循“起承轉合”之法,而是一句一轉:第一句先寫過去,繪像時君正年少;第二句則轉到現在,畫面仍在,人已老去;第三句仍寫現在,但由舊人轉到新人,看到了眼前的年輕人,仿佛令詩人又回到多年之前的情景;第四句再轉到過去,回憶后發現還是舊人年輕時更有神韻,更有魅力。劉拜山先生在《千首唐人絕句》中認為此詩:“一句一轉,愈轉愈深,便味之無盡。”其理正在于此。
再如《終南山》一詩: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如果說《崔興宗寫真詠》是“一句一轉”,那么這首詩則是“一聯一轉”:首聯總寫終南山地理位置,于空中建立視角進行俯瞰;頷聯則轉入山中,以移步換形之法寫出游山所見;頸聯再轉入空中進行觀察,以“分野”“陰晴”等語寫出終南山綿延之廣;尾聯又一次轉入山中,寫出游山見聞。
類似的例證還有很多,從這些例證不難看出,王維近體詩中的“轉”可以中規中矩,也可以無處不在,它體現出了詩人在構思上的靈活多變。
【參考文獻】
[1]焦健.論王維詩歌的“起”與“結”[J].長江大學學報,2016(2)
[2]楊文生.王維詩集箋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77
文化的印記
東漢大學問家馬融奉大將軍鄧騭之命進京,他居住的地方就被稱為“馬召”。馬召背對仙游寺,面朝黑河灣,居于秦嶺腳下。我自小便生于斯,長于斯。
這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太多的歷史印記。可以在“天下第一福地”樓觀臺參禪問道,感受紫氣東來;可以在法王塔頂禮膜拜,一睹舍利真容;還可以在仙游寺覽勝懷古,體味白居易《長恨歌》的凄美……
這里不僅有十三朝古都留下的濃厚的歷史韻味,更有這豐厚的文化乳汁哺育出的一代代淳樸善良的鄉民。
吼秦腔的鄉民
秦腔唱詞簡單,情感熱烈,鄉民在農閑時節最愿意吼兩嗓子,解解悶,過過癮。撕心裂肺的吼聲傳遞著鄉民的耿直與不屈,展示著鄉民的一腔正氣。
就是在這秦腔聲中,我看到了父母的逐漸蒼老,感受到了愛與被愛的責任;就是在這秦腔聲中,我知道了正義必被伸張,邪惡必被鏟除,幼小的心里種上了正義的種子;就是在這秦腔聲中,我學會了堅忍和付出,知道了人生的艱辛與不易,成長的路上更加堅定執著。
那一聲聲高亢嘹亮的秦腔,那一張張古樸的面孔,那一樁樁一件件的生活瑣事,都在我魂牽夢縈的故鄉。
歷史的傳承
馬召只是周至一個小小的鄉鎮,但卻是生我養我的故土。這里有一群淳樸善良的鄉民,教育著我,感化著我。在這里我學會了獨立,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忍。
山峰迂回曰,水流曲折曰T,這便是T的由來。青山秀水滋潤了我的容顏,同時我也從這片山水中得到了靈感,啟迪了智慧。
T山培德,水啟智
或許現在的我不能為故鄉做些什么,但我會用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東西,踏踏實實做人,實實在在做事,決不會辱沒了故鄉,辱沒了耳邊回蕩的秦腔。
關鍵詞:公路隧道;機電設備;故障
引言
根據交通運輸部的相關統計發現,截止到2012年,我國的公路隧道一共為8052.7km,其中65%的公路隧道都已經進入養護維修期。由于公路隧道會受到地理位置、管理體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大多數的高速公路設備維護仍然比較分散。這種比較分散的模式,雖然在企業運營初期對維護工作的展開能夠起到一定的幫助,但是,隨著運營維護管理工作的不斷擴大,系統使用時間的不斷正常,就需要企業不斷的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來對其進行支撐,而這樣的情況,也使得企業的運營成本不斷增加,難以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從實際出發,結合筆者的工作經驗,針對我國公路隧道機電設備故障響應中的問題,從多個角度對故障響應進行了分析,并對故障響應的機制進行了相應的探討。
1公路隧道機電系統構成
公路隧道機電設備就是為隧道的有效的運營而提供服務的設備,其子系統包含的機電設備見表1。
2國內外故障響應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國內外研究現狀
(1)法律及規范2004年,美國出版了《公路和鐵路交通隧道檢查手冊》,而法國的《勞工法》、《公共建筑規章》中也都對公路隧道機電系統做出了相應的規范,我國則在2003年頒布了《公路隧道養護技術規范》(JTGH12—2003)。(2)管理者對于隧道的養護管理,日本主要采用了5S方法,也就是整頓、清掃、規范、整理以及素養。黃章樹采用先進的服務器模式,在能夠對遠程操作進行支持的基礎上,使得各單位能夠將相關信息傳輸到省局養護系統當中[3]。2005年,河南某公司開發了公路機電設備養護管理信息系統,利用設備管理的理論,建立了科學的管理體系,使得設備的養護能夠規范化,并使得設備的養護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在該體系當中,具有機構管理、設備養護管理、數據維護等多種功能,使得養護信息的管理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此外,北京某公司在巡檢的基礎上對養護管理系統進行了開發,利用數字技術,使得檢驗過程得到了優化,能夠為單位提供可靠的數據。(3)使用者在美國頒布的《公路和鐵路交通隧道檢查手冊》中,對隧道的檢測方法以及檢測程序進行了介紹,并對隧道的缺陷進行了分類,對于每個分類,該手冊還給出了相應的判定標準。2006年,秦嶺終南山隧道將RCM分析作為基礎,在分析當中引入了預先維修概念的故障分析方法,該方法能夠根據故障模式、設備功能等對故障的后果進行分類評估,并按照不同程度的故障后果,對預防的工作進行確定,同時將確定的預防工作在日常的檢修當中進行反饋,使得公路隧道機電設備的維護能夠得到不斷優化[2]。
2.2存在的問題
(1)法律以及國家規范我國雖然已經頒布了相關法規,并提出了具體的養護管理要求,但卻并沒有對機電設備故障如何響應的內容系統地提及,缺乏一定的針對性,與此同時,我國也較為缺少公路隧道機電設備相關的法律。(2)管理者現如今,我國對于公路隧道機電設備的研究主要在對其維護系統的開發,其內容針對養護管理,但是,對于機電設備故障的研究則比較缺乏[3]。從一些研究當中雖然能夠看到對維護的專門研究,但是對于故障響應的檢測卻沒有系統提及。(3)使用者美國雖然頒布了《公路和鐵路交通隧道檢查手冊》,但是在該手冊當中并沒有對檢測之后的診斷進行深入的探討,而2006年底通車的秦嶺終南山隧道雖然提出了將RCM分析方法作為基礎,但對于如何實現也沒有進行足夠深入的研究。
3故障等級劃分
故障就是在設備喪失規定功能之后出現的相關現象。種類繁多是公路隧道機電設備的主要特點,除此之外,這些設備受到的影響因素也十分復雜,不同的因素之間還存在著不同的層次,這就需要對系統進行劃分,并對子系統進行評判,隨后將結果進行匯總,并對整個系統進行綜合評判。在本文的研究過程當中,主要將公路隧道機電設備的故障劃分為無故障、輕微、中度、嚴重以及極重五個故障等級,并根據相關的運算得出故障系數,表2為本文研究的故障等級分級。機電設備的故障響應,一方面要從設備本身的角度出發,另一方面還用從隧道的環境、安全等角度進行考慮,因此,實際的故障劃分還需要相關部門結合當地的情況來制定[4]。
4故障響應機制
現如今,由于我國比較缺乏對設備故障響應的相關研究,因此就必須建立一套故障檢測、診斷為一體的機制,從而實現對故障的快速響應。
4.1響應流程
(1)故障檢測日常清潔、標定、檢測設備時的車流等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記錄,從而建立完整的檢測檔案。如果一些內容依靠人力無法完成,則可以通過攝像頭等設備對檔案進行完善,從而實現系統檢測。(2)分析診斷根據設備的壽命、能耗等記錄,應對設備從出廠到當前所有的故障都進行相應的記錄,并結合現有的記錄對其功能做出相應的評估。(3)系統維護根據實際診斷得出的結果,對故障的等級進行確定,在確定故障等級之后,企業應及時安排相關人員對設備進行維修,并確定維修的范圍、時間,從而提升維修效率。
4.2故障響應一體化機制
公路隧道系統十分龐大,涉及到很多設備,因此傳統的方法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的需求。本文認為,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解決該類問題,可將故障檢測、系統維護等內容在一個操作系統中進行綜合,包含有信息監測、機電信息查詢、分析診斷等模塊,此外,在維護模塊中還應包含維護的五級界面,對應故障的五個等級。除此之外,在該一體化系統中,還應包含隧道信息修改的模塊,從而利用信息系統平臺的方式實現故障響應一體化[5]。
5結語
數量大、種類多是公路隧道機電設備的主要特點,除此之外,其中還包含著很多會對故障等級造成影響的因素,可以說,公路隧道機電設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其評定指標的選取會對最終的響應等級造成直接的影響。這就需要建立故障等級劃分評價指標體系并不斷完善。在本文的研究中,筆者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平臺,實現了響應一體化機制,但是由于篇幅有限,還有很多沒有提及到的部分,而對于平臺的信息交互,也仍然需要進一步的進行開發。
參考文獻:
[1]陳應祥,張桂梅.基于GIS的三層C/S結構高速公路設備維護管理系統研究[J].中國交通信息產業,2016(3):114-116.
[2]周駿.基于GIS架構的高速公路機電系統維護體系研究[J].現代計算機,2014(4):70-73.
[3]黃章樹.公路隧道養護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腦開發與應用,2012,15(6):2-3.
[4]申敏.公路隧道穿越軟弱破碎煤系地層及采空區施工安全控制技術解析[J].交通世界,2017(7):108-109.
摘 要: 生存就是居住,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人類怎樣詩意地居住,成為我們共同關心的話題。本文通過分析老子的道法自然、見素抱樸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三個觀點,認為人類居住環境的最高境界即是在人工的居住環境中盡量抹去人為的痕跡,達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形成自在天然、樸素無華、陰柔寧靜之美。
關鍵詞: 老子;居住;道法自然;見素抱樸;大象無形
海德格爾所說:生存就是居住,即“詩意的居住”。“建筑的本質是讓居住。建筑之本質的實行乃是通過接合位置的諸空間而把位置建立起來。惟當我們能夠居住,我們才能建筑。”人的生活方式是建筑的基礎,建筑應該有效地體現人的存在。建筑是一個居所,它是一個庇護人生活、工作、思想的場所,是人生活的家園。“人與位置的關聯,以及通過位置而達到的人與諸空間的關聯,乃基于居住之中。人與空間的關系無非就是從根本上得到思考的居住。”天、地、人、神在建筑里聚集,人在這樣的空間中能辨別出自己,建筑也就變成了我們存在的一個部分。
不論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還是終南山下的道教祖庭樓觀臺,都代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的理想追求。而在現代社會,人類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在提高自身抗爭自然能力的同時,肆意掠奪大自然的資源,不少動物品種由于人類的濫捕濫殺以至于滅絕,不少珍稀樹木也因為人類的濫砍濫伐而已難尋蹤跡,而人類的居住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破壞。針對這些,自從車爾尼雪夫斯基肯定地認為:“美是生活”之后,相關學者也提出了生態美學、環境法學、環境倫理與環境審美等多種學說。
但是人類能否詩意地棲居,關鍵在于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主要取決于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己的身心之間,是否撐起一片自由與和諧的藍天,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生存關系到底該如何。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這一切,早在幾千年前的時候,老子已經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在陜西周至縣境內的終南山下,有一處山巒疊嶂,翠竹如海,清溪潺潺,曲徑通幽,恰似人間仙境,這里被譽為道教祖庭的樓觀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李耳曾在這里講學,留下了曠世不朽之作《道德經》五千言。古往今來,這里成了人人向往的“天下第一福地”。這里包含著老莊的古典美學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生命精神。
一、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宇宙萬物創生的根源,所以人、地、天都要依“道”而行。但“道”并不是毫無規律,為所欲為的,它還必須以“自然”為法。“自然”指的是自然而然,與“人為”相對。“道法自然”,就是強調一切要合乎自然、順從人與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要以人為的造作來扭曲事物的本性。即所謂的“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其自然。”
咼智強在《景觀設計概論》中也曾提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家老子有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日然’,道出了人與環境的共生觀,也道出了景觀設計‘以人為木、回歸自然’的主題。”由此可以看出,“道”的地位和規律也為人類居住環境的創作提供了思路。雖然住宅區的形成是由人工的手段和技藝完成的,然而,不僅僅是為了讓人們有一個居住的場所,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其目的卻是為了使人們在視覺和心靈上更加貼近真實的自然環境,放松身心。所以,不論是住房建筑,還是住宅區的美化,其最高境界即是在人工的園林環境中盡量抹去人為的痕跡。即達到一種“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
二、見素抱樸
老子曾說“希言自然”,那么美作為肯定“道”的自由形式,也應是自在天然而樸素無華的。因為“道”的基本品性是“樸”,其思想的本意是順應自然之道,它的內涵就是虛靜。莊子針對老子的觀點,提出“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所謂“樸”者,指物的原始狀態,美蘊于其中,裝飾華麗的外表是虛浮之美,簡約質樸的則為內在之美。道家美學主張在不破壞物體原本完美的原始形態前提下,將美外化為內在的東西,這才是得以保存長久的真正意義上的美好。“樸”還包含著不閉塞、不僵化、不固執的思想深意,體現的是“物之初”的本真本然,是素樸、淡泊、淳厚、澄明的體現。這種感受使人趨于恬淡、寧靜、通泰,這種使人歸于虛靜淡泊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這些思想體現在居住環境的設計中,就是“崇尚自然,師法自然”。把建筑、山水以及植物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草木的栽種,建筑的營建,景觀小品的雕琢都盡祛華麗之姿,而出接近原始的樣貌,宛如“璞玉”一般,呈現出簡約、質樸、圓潤的狀態。以大觀園中的稻香村為例,在奢華而俗麗的大觀園中生硬地加入看似“世外桃源”的景觀,聊以,不免貽笑大方。不僅沒了“天然”之趣,更有刻意附會道家風骨的嫌疑。
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大”即“道”,是“藝術本體”,美的極致。在老子看來,最美的聲音是無聲之音,最美的形象是無形之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美,在居住環境中則表現為一種陰柔寧靜之美。
例如建筑的色調大多采用灰色、白色作為基礎色調。在色彩學中,灰、白都是中性色,也可以說是“無色”本身既可中和其他色彩本身又游離于色彩的邊緣,容易被人忽視。然而道家偏偏喜愛選擇這種色調作為代表。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說:“諸子百家的了不起,就在于它們被選擇成了中國人的心理色調。……孔子是堂皇的棕黃色,近似于我們的皮膚和大地,而老子則是縹緲的灰白色,近似于天際的雪峰和老者的須發。”近代科學研究表明,白色可以對心臟、精神、神經和情緒起到一個很好地安撫作用,也有助于培養活力和獲得支持性的情感。白色加快新陳代謝,增加壓力、肌肉緊張感,增多體內藥物和化學成分,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羞澀感、發散思維、不集中的創造力或極度活躍的思想過程,白色可以減輕疼痛。這在世俗的紛擾之中,幫助我們尋找內心的自在平靜。
老子文化博大精深,從老子之后,魏晉時文人隱居山林苦行,中唐以后,文人在城市或近郊疊山理水,模仿山川物象,徹底打破了以往所認知形成的城市與山水的矛盾,達到二者的和諧統一,創造自然和諧的“城市山林”。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將“室廬”的理想基地描寫成“居山水間者為上,村居次之,郊區又次之。”文震亨也看到遠離塵世的“‘野土’難求,連郊區‘廣土’之廣也常常不遇”,因此他才提出退而求其次的居于城市的理想形態:“吾人齊不能棲巖止谷,綺園之蹤;而混跡廛市,要需門庭雅潔,室廬清靚。”這與我們現代面臨的生活境遇恰好相似,如何恰當的將老子的思想融入我們的現代建筑中,在城市化進程中今天營造理想的棲居環境,仍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 1998.
[2] 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M].郜元寶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 劉恒建.生態美學的本源性――生態美:一種新視域[J].陜西師大學報,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