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質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多級凈化;沉淀;生物凈化;景觀水
中圖分類號:X 7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500(2014)03002407
基金項目:北京市豐臺區科技項目“景觀水生態處理技術及其在園林中的應用研究”資助
隨著人們對生活環境需求的日益增高,景觀水逐漸成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景觀水遍布于公園、居民區、校園、企業園區等,因此,其水質與景觀效果的優劣也一定程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品質。景觀水受到的外源污染源包括直接污染、水源、落葉塵土、底泥和滋生青苔等\[1\],雖然其發生嚴重污染的概率較低,但因其水量小,不具有完善的生態系統,抵御外界干擾能力差\[2,3\]。目前,由于維護管理的落后,景觀水水體常常處于不斷惡化狀態\[4,5\],加之蒸發作用,換水以及補水是園林景觀水常采用的維護管理措施\[6-8\],而水源多來自地下水\[8-10\],加重了地下水資源的消耗。而以景觀水為主的園林景觀的維護重點也在夏季,我國北方地區恰逢夏季多雨,可提供充足的水資源,因此,將道路雨水徑流用于景觀水及周圍綠地灌溉能夠有效解決常規景觀水補水問題,保護地下水資源。然而,道路雨水徑流往往污染超標\[11-13\],在用于景觀水之前要必須采取凈化。
凈化工藝中,沉淀是解決泥沙與懸浮物的最適用方法,沉淀池具有易于建造、工藝成熟穩定、使用壽命長、可靠性高且沉淀效率好的特點。沉淀是利用水力停留時間沉淀受污水體內顆粒物的主要方法,是解決泥沙與懸浮物的適用方法之一。當水力停留時間達到12 h時,能夠去除≥0.07 mm顆粒,去除率大于70%\[14,15\]。而植物凈化是一種模擬自然濕地的生物凈化系統,其通過基質(填料)、植物和微生物三者的協同作用實現對污廢水的高效凈化作用\[16\],還具有一定的景觀生態功能\[17\]。水生植物對水質的凈化作用已經有了廣泛的研究\[18-21\],水生植物在美化水體景觀、凈化水質、維持水體營養平衡方面具有顯著功效。研究結果表明,生物凈化對COD的去除率可達80%以上\[22\],對N的去除率可達60%,對P的去除率可達90%以上\[23-25\]。因此,具有出水水質優,凈化功能全面,兼具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特點。
在實際應用中,研究沉淀與生物凈化相結合的凈化模式就具有了一定現實意義。以已經修建的多級沉淀與生物凈化相結合的凈化系統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其凈化路面雨水用于景觀水補水和灌溉用水的室外實例,研究其凈化水質特征以及多級凈化的相互作用關系,分析其凈化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1處理設施
試驗是依據原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狀態下的實物基地,設施位于北京市六環高速公路邊某企業園區,園區內修建了4個串聯的硬化池塘承接六環高速公路的雨水徑流,通過4個池塘凈化后的雨水由水泵作用,排入園區內其他兩處景觀水湖作為用戶補水以及綠地灌溉用水。4個池塘的布局及連接方式見圖1,水流順序依次為ABCD。
圖1多級凈化池布局
Fig.1The diagram of multistage purification pools
4個串聯水池呈方形,邊長10 m,水深1.5 m,全部采用防滲硬化處理,在每相鄰的兩個池塘底部通過兩根平行于地面、直徑300 mm的水管相連通,兩根水管為上下布置,分別設置于水深1.3 m及1 m處。按水流順序標為A、B、C、D池。4個池塘按照連通器原理構成了一個4級沉淀池,同時原設施A池稀疏地混合種植了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與香蒲(Typha angustifilia),B、C、D池則密布睡蓮(Nymphaea),平均種植密度2.5株/m2,4個池塘構成了多級沉淀與多級生物凈化相結合的凈化系統。
當發生降水事件后,由六環高速路匯集的雨水徑流首先進入A池,當水位超過連通水管所在高度后,自流進入B池,然后,依此逐步流入C、D池,待降水結束后,最終成為靜止狀態。在此過程中,雨水徑流逐級流入AD池發揮多級沉淀作用,降水停止,待水體穩定后,沉淀作用還將持續發生,而生物凈化也開始發揮作用。
1.2研究方法
試驗于2012年8~10月進行,采樣在發生降水強度>20 mm,且雨前干燥期≥7 d的降水后實施,試驗期間共采集水樣3次,分別為8月3日,9月27日,10月18日。每個水池以隨機的形式在不同深度以及不同位點采3次水樣作為重復,采集1次水樣的體積為300 mL,儲存于聚乙烯瓶中,并于當日測定其各項水質指標。
1.3指標與方法
采樣后立即測定pH、COD、TN、NH4+N、NO2-N、TP,測定項目和方法見表1。
表1水質測試項目及方法
Table 1Index and methods for water quality test
序號 測定項目 測定方法
1 化學需氧量COD 重鉻酸鹽法
2 總氮TN 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3 氨氮NH4+N 納氏試劑比色法
4 亞硝酸鹽氮NO2-N 分光光度法
5 總磷TP 鉬酸銨分光光度法
6 pH pH計
2結果與分析
2.1pH
pH的穩定有利于各種凈化方式發揮最大效應。3次測定時間pH均保持接近中性偏堿的環境,其中,10月pH整體偏堿,但始終在7.15~8.00(圖2),為植物與微生物的聯合生物凈化環節提供適宜的pH。
穩定pH條件首先能夠穩定水體內各種污染物質的形態,保證了植物與微生物的正常吸收和利用,其次保證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正常活動,保持生物凈化的高效性。試驗中水體略偏堿性,這與植物、藻類的光合
圖2pH變化趨勢
Fig.2Tendency of pH
作用有關\[26\]。氮類物質尤其易受到pH影響,當pH為8.0~9.3時,氨的揮發增強\[27\],此時氨揮發將是重要的除氮途徑。同時,硝化作用也需要7.0~8.6的適宜的pH\[26,28,29\],因此,試驗中的水體皆適合硝化作用的進行。
2.2COD
4個凈化池塘的COD總體上呈較為明顯降低趨勢,由A池至D池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圖3),D池的水質能夠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并窶嗨質標準。整個多級凈化系統平均總去除率為78.94%,每次樣品呈現的逐級去除率變化趨勢不盡相似,但整個系統凈化效率較高,保證了水質總體較優。
圖3COD變化趨勢及逐級去除率
Fig.3Tendency and stepwise removal rate of COD
COD是水體中有機物含量的反應,立交橋雨水徑流水質的COD與懸浮物具有較強的相關性,相關系數達到0.8\[30\]。因此,A池對COD的凈化主要表現在沉淀作用,8月的測試COD起始濃度最高,B池的去除率較其他兩組更高,9與10月的變化趨勢相似,各級逐級去除率的變化趨勢相似。以含懸浮物為主的路面雨水徑流中,沉淀是主要的凈化作用,懸浮物污染較輕的徑流中,沉淀亦發揮作用,但此時植物凈化作用是一種更可靠的凈化方式。在本次測試中,B、C、D池主要表現在沉淀與生物凈化的聯合作用,睡蓮等水生植物的根系為微生物的著生提供了條件,有利于形成生物膜,而微生物的COD的凈化主要源于微生物的好氧降解過程\[31\],成為微生物的碳源。同時植物根系對水體中的有機物也有吸收作用,此外,B、C、D池也依然存在一定的沉淀功能,這些因素都為高效去除COD提供了條件。
2.3氮
2.3.1TN
平均總氮去除率達83.67%(圖4)。D池的水質能夠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并窶嗨質標準。逐級去除率中,8、9月隨著水質逐漸清潔,逐級去除率均表現為逐級降低。10月的各級去除率較相同,但總體去除率較為理想。
圖4TN變化趨勢及逐級去除率
Fig.4Tendency and stepwise removal rate of TN
總氮的去除方式主要有氨揮發、硝化反應以及植物吸收\[27\]。氨揮發主要由水的pH決定,在接近中性情況下,氨揮發并不能成為水體除氮的主要途徑\[32\],因此,硝化反應和植物吸收同化作用將是除氮的主要途徑,而這兩種渠道均是在微生物與植物共同作用下完成,溫度將是影響各級除氮效率的重要因素。10月中旬取樣時,氣溫較8、9月低,因此,推測將影響B池的凈化效率,使更多的凈化負荷轉移至C、D池,這也是10月各級去除率較為接近的原因。同時溫度變化的影響也表明,TN的凈化對沉淀的依賴并不強,生物凈化的作用更加明顯。溫度較高的8、9月TN在C池已基本除凈。
2.3.2NH4+N
在3次試驗中NH4+N具有差異較大的起始濃度,但是各組總體呈現較顯著的降低趨勢,NH4+N平均總去除率68.89%(圖5)。除9月C池出現氨氮濃度上升的情況,其他情況下均具有有效的逐級去除率。各組D池水質接近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Ⅰ類水質標準。起始濃度較高時對應較高的去除率,最終都達到相接近的優良水質標準。
銨態氮是植物能夠直接利用的氮的形式之一,因此植物吸收是去除銨態氮的途徑,同時氨氣的揮發也是氨氮去除的途徑。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根系的含氧量高,氧氣與COD為參與硝化作用的微生物提供了適宜的反應條件,使銨態氮向硝態氮轉化\[33\],以上因素均是氨氮降低的原因。9月出現NH4+N在C池升高的情況,首先9月氨氮含量本身較低,其次推測
圖5NH4+N變化趨勢及逐級去除率
Fig.5Tendency and stepwise removal rate of NH4+N
C池可能局部呈現厭氧狀況,發生了反硝化作用。另外,路面雨水徑流中存在來自于機動車尾氣和輪胎的Pb、Zn等重金屬,研究發現,金屬離子可致處理水中的NH4+N增加\[34\]。同時,由于NH4+N與懸浮物和COD具有較顯著的相關性\[30,35\],因此,試驗的系統的沉淀作用也對氨氮的去除具有貢獻作用,8、10月的逐級去除率基本相同,表明生物作用去除氨氮較沉淀作用更好。
2.3.3NO2-N
作為水體中氮素的中間產物,亞硝酸鹽氮具有與總氮相似的穩定的下降趨勢,總體去除率78.96%,各級去除率整體表現為C池與A池略高,D池略低(圖6)。
圖6NO2-N變化趨勢及逐級去除率
Fig.6Tendency and stepwise removal rate of NO2-N
亞硝酸氮鹽是硝化作用與反硝化作用的中間產物,其含量反映了水體中氮的轉化情況。亞硝酸鹽氮的降低與總氮的趨勢一致,表明水體內幾種除氮環節的有效性,水體氮含量總體下降。逐級去除率表明,在C池中NO2-N基本除凈,B池、C池是發生NO2-N轉化的主要場所。在亞硝化細菌的作用下NH4+N轉化為NO2-N達到除氨氮的作用,硝化作用產生硝酸鹽氮NO3-N的在植物的吸收作用下去除,使水體的總氮得以降低。總氮和亞硝酸鹽氮的逐級去除率表明,亞硝酸鹽氮無積累現象,硝化作用進行順利,水生植物在吸收氮素用于自身生長外也通過光合作用為水體營造了良好的富氧環境,得以保證水體氮的順利去除。此外,9月C池一部分亞硝酸鹽氮可能參與了反硝化作用,導致氨氮濃度的增高。
2.4TP
水體總磷TP具有穩定的降低趨勢,總磷平均去除率為87.55%。8月B、C池內總磷基本被除凈,9、10月B池的去除率較C、D池高,總體去除效果理想(圖7)。C池的水質就已經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水質標準。
圖7TP變化趨勢及逐級去除率
Fig.7Tendency and stepwise removal rate of TP
在此多級凈化系統中,水體磷的去除具備沉淀與生物去除多種形式。研究表明,路面徑流雨水的SS(懸浮物)與TP具有良好的線性相關性\[35\],并且,路面雨水徑流中TP的顆粒吸附態污染占路面徑流的83.1%\[36\],因此,沉淀作用是去除TP的重要途徑之一,雖然A池水生植物較少,但3組數據仍表現為第1級總磷去除率較為穩定且高效。總磷去除的第2個途徑為溶解性磷的植物吸附作用,磷與氮同樣作為植物吸收同化的重要養分。一方面,植物表面為聚磷菌等微生物的附著提供了條件,植物與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在此多級凈化系統中的后期凈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得以去除顆粒性磷之余的TP,保證了水體較高的的TP去除率,這種特性在立交橋道路雨水徑流水質及污染特征變化較大的情況下更為適用,因此,無論各級的去除率如何分配,依然能夠保證TP的去除率。
3討論與結論
3.1討論
試驗研究的多級沉淀與生物凈化相結合的凈化工藝對以路面雨水徑流為主的水體具備一定的凈化作用,各類污染凈化去除率68.9%~78.9%,與其他有關沉淀或生物凈化的研究結果相同\[22,26,27,31,32\]。主要的有機污染、氮污染和磷污染皆能夠得到有效的凈化,使水質從污染狀態達到較優的Ⅱ類水質標準。
試驗研究的凈化系統中的沉淀主要以沉降顆粒污染物為主\[37\],而雨水徑流中的顆粒物往往是各類污染的吸附體\[38\],因此,針對顆粒物的凈化也有助于改善整體的水質。這也是凈化B池的各項污染指標相對A池都有顯著的降低。而此時凈化系統中的水生植物對凈化的貢獻一方面為自身吸收污染物質用于自身營養,另一方面其網狀根系為微生物提供了著生條件,為形成生物膜提供條件,進一步提高了系統凈化的效率。這為去除沉淀作用之外的有機污染、富營養污染提供了條件。此外,A池首先沉淀了雨水徑流中的大量顆粒物,減少了大量污染物,保障了B,C和D池植物和微生物的正常生長,使生物凈化效果得以保持,實現了沉淀與生物凈化合理、穩定、高效的結合方法。在凈化系統中,沉淀應被視為主要措施,因為其具有穩定、受環境擾動小的特點,而傳統生物凈化范圍廣、凈化徹底,可作為沉淀作用之后必要的高效補充。通過試驗證明,在常規季節條件下,二者的結合是一種凈化效果優良、實效性好的凈化方式,同時其組合具有實現難度低、管理維護容易、具備一定景觀效果的優點。
同一指標不同采樣月份的各級去除率具有一定的差異,但最終去除率卻呈現高效和穩定的特點。這與不同路面徑流污染特點,以及不同降水特征有關。具體表現為,在降水強度更大,單位時間徑流量更大的情況下,A池水體流動性也就越強,水力停留時間減小,沉淀效果降低,依此B、C、D池也將涌入更多的污染,造成多樣的水質變化趨勢。而最終水質均達到有效改善,證明了四級凈化能夠抵御一般情況下的水質變化并保持系統運行效果的穩定;其次,試驗中,C池NO2-N出現了凈化效率放緩的現象,可能由于C池內存在局部缺氧條件,因此,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反硝化作用。在種植水生植物時,應當注意合理的種植密度以及分散程度,以避免造成密集的枝葉阻礙水氣的交換以及過度的植物好氧。
3.2結論
(1)多級沉淀與生物凈化相結合的凈化模式具理想的去除率。COD、TN、NH4+N、NO2-N和TP各污染指標平均總去除率分別為78.9%、83.7%、68.9%、79.0%和87.6%,去除效率高。
(2)凈化出水水質清潔。經最后一級凈化后的D池的水質基本達到地表環境水質量標準Ⅱ類以上水質標準,其中,總氮TN與亞硝酸氮NO2-N在C池時水質已可作為景觀水及綠地灌溉的水源。
(3)A、B池對TP具較高的去除效果,C、D池對COD、N類污染具有主要的去除效果。A、B池主要針對以沉淀為主的污染物,C、D池主要針對以生物凈化和吸附為主的污染物。
(4)沉淀作用與生物凈化作用表現并不獨立,具有相互作用,共同去污的特點。沉淀快速降低重度污染,為后續生物凈化維護較穩定的條件,而生物凈化則達到更徹底的凈化效果。
參考文獻:
\[1\]杜文華,芮F,徐斌.城市景觀水污染現狀及處理技術\[J\].環境保護科學,2006,32(2):11-4.
\[2\]謝曦,陸柱.住宅小區景觀水的修復和維護技術\[J\].住宅科技,2004(6):46-48.
\[3\]司彥杰.城市景觀水體維護及優化運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4\]楊猛,劉振鴻.城市景觀水的處理方法\[J\].凈水技術,2004,23(6):18-20.
\[5\]于德淼.景觀用再生水水體富營養化特性及控制技術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6\]唐運平,佟海燕,張志揚.住宅小區景觀水水體保護\[C\].首屆住區水環境國除際研討會論文,天津,2002.
\[7\]胡立慶.深圳市大運中心區水資源綜合利用優化研究\[D\].南昌:江西理工大學,2011.
\[8\]孫從軍,陳小華,王琨.住宅小區景觀水體水質保持設計實例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8,31(9):53-56.
\[9\]甘樹應,楊青,潘煜,等.景觀水體污染處理工藝研究及工程應用\[J\].給水排水,2002,28(12):56-58.
\[10\]焦健,秦福云,花偉軍,等.小型城市景觀水體特點分析及凈化治理對策探討\[J\].北京園林,2013(4):36-39.
\[11\]王彥紅,韓蕓,彭黨聰.城市雨水徑流水質特性及分析\[J\].環境工程,2006,24(3):84-85.
\[12\]HAN Y,LAU SL,KAYHANIAN M,等.Characteristics of highway stormwater runoff\[J\].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2006,78(12):2377-2388.
\[13\]侯立柱,丁躍元,馮紹元,等.北京城區不同下墊面的雨水徑流水質比較\[J\].中國給水排水,2007,22(23):35-38.
\[14\]范炳均,劉光永.上海某培訓中心雨水利用工程設計體會\[J\].給水排水,2006,32(9):60-62.
\[15\]鄭毅,曹建山,劉寶山,等.對初期雨水徑流棄流問題的探討\[J\].中國給水排水,2009,25(19):106-108.
\[16\]盧少勇,張彭義,余剛,等.人工濕地處理農業徑流的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7(6):2629-2635.
\[17\]張晶晶,劉純翰.張掖市東環路濕地景觀設計與生態效果分析\[J\].草原與草坪,2012(2):35-39.
\[18\]周金娥,盧Z莉.城市景觀水生態化處理問題的探討\[J\].江西植保,2005,28(3):143-144.
\[19\]車伍,劉燕,李俊奇.國內外城市雨水水質及污染控制\[J\].給水排水,2003,29(10):38-42.
\[20\]姜應和,周金娥,程靜.人工綠地處理景觀水凈化效果初探\[J\].草原與草坪,2007(1):35-37.
\[21\]王娟,藺銀鼎.城市綠地生態效應\[J\].草原與草坪,2004(4):24-27.
\[22\]劉洋.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實效調研分析與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學院,2008.
\[23\]蔡滿成,楊穎.污水人工土壤植物床處理\[J\].給水排水,2002,28(9):13-19.
\[24\]王勇,趙志懷,王美秋.廢水的人工濕地處理\[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5(19):184-185.
\[25\]戴興春,徐亞同,謝冰.淺談人工濕地法在水污染控制中的應用\[J\].上海化工,2005,29(10):7-9.
\[26\]盧少勇,金相燦,余剛.人工濕地的氮去除機理\[J\].生態學報,2006,26(8):2670-2677.
\[27\]周曉紅,王國祥,馮冰冰,等.3種景觀植物對城市河道污染水體的凈化效果\[J\].環境科學研究,2009(1):108-113.
\[28\]SIOBHAN FENNESSY M,CRONK J K,MITSCH W J.Macrophyte productivit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created freshwater wetlands under experimental hydrological conditions\[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4,3(4):469-484.
\[29\]GILLIAM J.Riparian wetlands and water qualit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1994,23(5):896-900.
\[30\]焦健,王英宇,宋桂龍,等.北京市公路立交橋路面雨水徑流水質特征分析\[J\].節水灌溉,2012(8):43-49.
\[31\]趙豐,張勇,黃民生,等.水生植物浮床對城市污染水體的凈化效果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1(6):8.
\[32\]周真明,葉青,沈春花,等.3種浮床植物系統對富營養化水體凈化效果研究\[J\].環境工程學報,2010(1):91-95.
\[33\]孫瑞蓮,張建,王文興.8種挺水植物對污染水體的凈化效果比較\[J\].山東大學學報(理學報),2009,44(1):12-15.
\[34\]黃正.Cd2+、 Cu2+和 Zn2+ 對人工濕地反硝化作用的影響\[J\].環境科學,2000,21(4):110-112.
\[35\]張亞東,車伍,劉燕,等.北京城區道路雨水徑流污染指標相關性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4,16(6):182-184.
\[36\]韓冰,王效科,歐陽志云.北京市城市非點源污染特征的研究\[J\].中國環境監測,2006,21(6):63-5.
\[37\]李俊奇,車伍,劉燕,等.城市雨水沉淀特性及其顆粒分布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2004,20(3):43-46.
\[38\]YU S,SHANG J,ZHAO J,et al.Factor analysis and dynamics of water quality of the Songhua River,Northeast China\[J\].Water,air,and soil pollution,2003,144(4):159-169.
Water pur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combination
mode of multistage sedimentation and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JIAO Jian1,HUA Weiyun2 ,QIN Fuyun3,SU Derong1,SONG Guilong1
(1.Institute of Turfgrass Science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2.Fengtai
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9th China International Garden EXPO,Beijing 100070,China;
3.Wangfangting Pack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Beijing Fengtai Municipal Bureau of
Landscape and Forestry,Beijing 100072,China)
關鍵詞駝絨藜;梭梭;特征特性;育苗技術
德令哈地區屬于荒漠區,是青海省分布面積較大的脆弱生態類型區,也是全省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重點地區。目前整個柴達木盆地的林業長期以來苗木繁育一直以楊柳樹種為主,苗木品種比較單一,林分結構簡單,苗木的抗逆性差。加之,近年隨著人口的遷進、過度開荒、超載放牧、不合理的樵采等人為因素影響,使盆地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加劇惡化,人類的生存、生活空間逐步退縮,盆地內已出現大面積的撂荒耕地和退化草場。截至1995年,棄荒地已達耕地的55%,退化草場面積達草原總面積的1/3,這將威脅盆地今后的建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維系柴達木盆地脆弱的生態系統,保存青藏高原高寒干旱生態區特有的特種資源,必須對該地區現有的苗木繁育結構進行調整,并對灌木樹種進行繁育試驗,選擇培育和繁育出一批適應干旱荒漠化地區生長的樹種。在該地區現有的沙生植物及鄉土樹種的基礎上,采取科學的人工馴化和快速繁育,擴大鄉土樹種資源量,研究和探索出一套適合柴達木地區荒漠化沙生植物育苗新路,對促進荒漠防治工作及生態建設進一步開展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駝絨藜、梭梭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沙生植物,是沙漠地區特有的超旱生、耐鹽、耐風蝕植物,素有“沙漠衛士”之稱,是一種優良的防風固沙植物,尤其在干旱、高溫、寒冷和風蝕等惡劣環境中能頑強生存,對外界環境壓力表現出極強的適應能力[1-3]。通過對其進行繁育,總結出其生長規律,可縮短育苗周期,對培育本地鄉土育種樹種顯得尤為重要,可以打破目前品種相對比較單一的現狀,選育出更優良、抗逆性更強的品種,拓寬其栽培應用區域,用于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對海西荒漠化造林起到重要的作用。
1特征特性
駝絨藜(ceratoides lateens reveal)為灌木,產于德令哈海拔3 000 m的尕海陶力車站荒漠地區沙淺凹地,較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適應性,是良好的荒漠治理樹種。可于當年10月進行采收,并對其種子去雜凈種陰干后貯藏,待翌年5月播種。梭梭(heloxylon ammodendron bunge)產于德令哈海拔2 800 m的懷頭他拉的半荒漠的沙漠中,較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適應性,是良好的荒漠治理樹種。可于當年10月進行采收,并對其種子去雜凈種陰干后貯藏,待翌年5月播種。
2繁殖育苗技術
2.1選地整地
選擇土壤為砂質壤土的地塊育苗。在秋季對土壤灌足凍水后進行翻耕,翌年播種前進行整地碎土和保墑等工作,對土壤進行平作,每條地寬度采取相同寬度18 m,條與條間橫楞坎打成一致,便于整個大田看上去美觀整齊。種子播種和插條每塊采取南北方向條播,行間距40 cm×40 cm。
2.2種子處理
在播種前對種子采取冷水浸種法,給種子創造利于發芽的條件,浸種時間的長短視貯藏期的長短和樹種而定,對梭梭、駝絨黎種子一般浸種30 h。
2.3播種
采取條播方式,按40 cm行距將種子均勻地播到開溝中地,播種方向采取南北向,條播的溝幅寬度一般為8 cm。為使播種行通直,人工播種前先拉線、用板鋤均勻開溝,溝深一般為6 ㎝。播種時要邊開溝邊播種邊覆沙,以防播種溝失去水分,播種量控制在37.5 kg/hm2左右。覆沙進行保墑、保濕、防止風干和鳥獸的危害等,先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上覆沙厚3~5 cm,梭梭上覆土5 cm、駝絨藜上覆土3~4 cm。
2.4苗期管理
沙生植物的繁殖,從萌芽、緩慢生長、旺盛生長到落葉休眠,都要經過一系列的生長時期,各時期不但生長速度差異較大,且管理要求也不相同,因而掌握好其年生長規律對科學的管理苗木十分重要[4-6]。駝絨藜、梭梭等沙生植物,于5月19日開始栽種,6月8日種子開始陸續萌動出芽,一般萌動期續持續約20 d,后進入生長停滯期,該時期為保持插穗的水分平衡,減少蒸騰,每6 d灌1次水。速生期(6月5—28日)需加強松土、除草、防治病蟲。封頂期(9月至10月中旬)主要表現為頂芽形成,高生長停止,此間直徑生長仍繼續,根系處于旺盛生長階段,為促進苗木木質化程度增加,可延長澆水期,每10 d為1個周期,此期要停止施肥,加強病蟲害防治。
3參考文獻
[1] 劉友良.植物水分逆境生理[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
[2] 尹衛.青海省野生灌木林分類型及評價[j].青海科技,2006,13(3):40-41.
[3] 周立,胡令浩,等.柴達木盆地開發與可持續發展[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78-151.
[4] 何維明,張新時.水分共享在毛烏素沙地4種灌木根系中的存在狀況[j].植物生態學報,2001,25(5):630-633.
關鍵詞: 刈割;草甸草原;群落特征;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中圖分類號:S8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15-3617-03
Abstract: In the meadow steppe, taking the Leymus chinensis community and Stipa baicalensis community in Hulunbeier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soil microorganism and enzyme activity in mowing disturbanc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ference of cutting to Leymus chinensis communities was small, the four index of α diversity of Plant community were higher, the species diversity was more abundant and the growth situation was relatively better than that of Stipa baicalensis community. 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in different mowing areas showed the same trend:bacteria>actinomyces>fungi (P 10~20 cm. The soil depth of urease, catalase, invertase activities in 0~10cm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10~20 cm.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α diversity of plant community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P
Key words: meadow steppe; mowing; community features; soil microorganism; soil enzyme activity
不論是天然草地、人工草地還是退耕后新建的草地,除發揮其生態功能外,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草地的利用方式主要有放牧和割草兩種。對于北方溫帶草原而言,放牧和刈割是草場利用和管理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兩個主要的人為干擾因素。由于牧草生產季節不平衡,刈割相對于放牧而言,對于解決牧草生產季節不平衡的問題,確保家畜越冬營養需要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廣大牧區,割草地收獲的干草是解決牧草供給季節不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冬春期間抗災保畜,減少春乏損失的主要措施。
研究在刈割干擾下呼倫貝爾草甸草原羊草和貝加爾針茅群落特征、土壤微生物與酶活性的變化,并進行比較分析,在刈割條件下羊草群落和貝加爾針茅群落哪個生長情況更好,更適合刈割,產量更高等,對于草原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草原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采樣地位于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草甸草原。位于49°33′49.4′′-49°43′20.8′′N、118°50′15.7′′-118°58′21.2′′E,海拔695~787 m。屬于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暖短促,年均氣溫-2.6 ℃,最高、最低氣溫分別為38.4 ℃和-49 ℃;年積溫1 580~1 800 ℃,無霜期110 d;年平均降水量350~450 mm,多集中在7~9月且變化較大。草原類型是以羊草(Leymus chininse)p貝加爾針茅(Stipa baicalensis)分別為建群種和優勢種構成,主要伴生種有硬質早熟禾(Poasphondy lodes)p蓬子菜(Galium verum)等。
1.2 試驗設計
1.2.1 樣地設置 根據利用方式不同,將樣地分為放牧和刈割兩個區,再根據建群種不同將每個區劃分為羊草群落(YD)和貝加爾針茅群落(BD)。本研究只對刈割區的羊草群落和貝加爾針茅群落進行研究,刈割區屬于常年正常刈割3年以上,羊草群落和貝加爾針茅群落分別以羊草和貝加爾針茅為建群種。每個群落各設一個樣帶,每個樣帶長100 m,寬2 m,在每個樣帶中隨機取面積為0.5 m×0.5 m的樣方,重復15次。
1.2.2 植物調查與取樣 2012年8月中旬,草原植物群落生物量達到高峰期時,在呼倫貝爾草甸草原刈割草場的羊草群落和貝加爾針茅群落各選取一個樣帶進行調查與取樣。野外植被學調查采用常規調查法[1]。植物多度采用計數法測定、植被蓋度采用目測法測定、用直尺測量每個物種的自然高度、地上生物量測定,齊地面剪取莖葉,然后分種計數并稱取鮮重后,裝入紙袋中自然晾干,稱其干重。
1.2.3 土壤樣品采集 在采取植物樣本的同時采取土壤樣本。每個樣地內用9 cm土鉆隨機選10個樣點,每個取樣點之間間隔10 m,分層取0~10 cm、10~20 cm土壤樣品,同層土樣混合均勻,試驗設3次重復。將土樣保鮮帶回實驗室立即進行試驗,用于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測定。
1.2.4 土壤微生物種群數量測定 細菌、放線菌和真菌的活菌計數培養基分別為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高氏1號培養基、孟加拉紅培養基,方法參考文獻[2]。
1.2.5 土壤酶活性的測定 脲酶用靛酚藍比色法測定,酶活性以24 h后1 g土中NH4+-N 的毫克數表示;轉化酶采用3,5-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測定,酶活性以24 h后1 g土中葡萄糖的毫克數表示;過氧化氫酶采用高錳酸鉀滴定法,酶活性以每克土壤滴定所需0.1 mol/L KMnO4的毫升數來表示[3]。
1.2.6 數據處理
1)重要值。植物群落物種重要值計算公式為:重要值=(相對高度+相對密度+相對蓋度)/3
2)植物群落α多樣性 物種α多樣性指數包括:Margarlef豐富度指數(Ma)、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H′)、Simpson多樣性指數(D)和Pielou均勻度指數(Jp)。
3)數據分析 采用Excel 和SAS 9.13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植物群落數量特征分析
2.1.1 群落蓋度變化 群落蓋度分析結果顯示,兩個群落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貝加爾針茅和羊草的群落蓋度大致相同,相差不大(P>0.05)。貝加爾針茅群落高出羊草群落2.090個百分點(圖1A)。
2.1.2 群落高度變化 群落高度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兩個群落之間無顯著差異,貝加爾針茅和羊草的群落高度大致相同,相差不大(P>0.05)。貝加爾針茅群落高出羊草群落2.217%(圖1A)。
2.1.3 群落密度變化 群落密度變化顯示,兩個群落的密度比較與群落高度和蓋度有所不同,兩個群落之間有顯著差異(P
2.1.4 群落現存量變化 群落現存量變化顯示,不同群落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
2.2 植物群落α多樣性變化
由表1可知,不同群落在刈割干擾下,Margalef物種豐富度指數、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貝加爾針茅群落相比羊草群落有升高趨勢,Simpson優勢度指數和Pielou均勻度指數,不同群落之間沒有顯著差異,相差不大。
Margalef物種豐富度指數:羊草群落顯著高于貝加爾針茅群落18.110%(P
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不同群落之間有顯著差異,羊草群落顯著高于貝加爾針茅群落35.544%(P
Simpson優勢度指數:不同群落之間無顯著差異,但羊草群落高出貝加爾針茅群落2.20%。
Pielou均勻度指數:不同群落之間無顯著差異,但羊草群落高出貝加爾針茅群落7.07%。
2.3 刈割條件下土壤微生物數量變化
由表2可知,在土壤微生物中,無論是羊草草原還是貝加爾針茅草原土壤,細菌的數量基本上較放線菌高1個數量級,放線菌較真菌高2個數量級。細菌與放線菌和真菌均呈顯著差異(P0.05)。兩類型草原相比較,在0~10 cm土層中放線菌的數量貝加爾針茅草原的要高于羊草草原的,但差異不顯著(P>0.05)。
2.4 刈割對羊草和貝加爾針茅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刈割對羊草和貝加爾針茅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響情況見表2。兩種類型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情況為0~10 cm高于10~20 cm,刈割干擾下兩個土層中土壤脲酶和過氧化氫酶活性相比較,貝加爾針茅草原的要高于羊草草原的,但差異不顯著(P>0.05),而轉化酶的活性羊草草原要高于貝加爾針茅草原的,但差異不顯著(P>0.05)。
2.5 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與植物群落數量的關系
相關性分析表明,植物群落α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數量、土壤酶活性呈顯著正相關(P
3 結論與討論
刈割作為草甸草原重要的利用和管理方式之一,對天然草地生態系統而言,是一種人為干擾機制,對草地生態系統及其各組分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刈割干擾下的草甸草原,已經有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表明,刈割可以增加群落的物種數、群落密度以及羊草群落蓋度[4],同時,隨著刈割頻次的增加,即刈割間隔期間的縮短,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有所減少。適量的刈割可以刺激植物的生長,但刈割頻次過多會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5]。適度的刈割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活性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6],所以研究刈割對草原的影響對于合理利用草地具有重要意義。
貝加爾針茅個體比羊草大,在高度和蓋度兩個指標中貢獻大,高于羊草,可是同一大小的樣方中羊草數量眾多,導致密度指標上羊草要大于貝加爾針茅[7]。而且,由于貝加爾針茅個體大,對別的物種的競爭排斥作用強,導致同一群落的種間競爭過程中,貝加爾針茅會優于羊草[8],這可能使貝加爾針茅群落的現存量和枯落物量要小于羊草群落。另外這可能也是導致羊草群落α多樣性比貝加爾針茅群落高,因為種間競爭小,就能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同生存,生物多樣性就高,反之就低。
植物群落與數量特征:在群落與數量特征的五個指標中,不同群落之間高度和蓋度都沒有顯著差異,相差不大,但貝加爾針茅群落略高于羊草群落。而另外兩個,即現存量和密度,不同群落之間有顯著差異,并且都是羊草群落顯著高于貝加爾針茅群落。表明在刈割干擾下,以羊草為建群種的群落所受的影響比貝加爾針茅群落小,生長情況相對更好。
植物群落α多樣性:在刈割干擾下,羊草群落受影響較貝加爾針茅群落小,植物群落α多樣性四個指數都比貝加爾針茅群落高,物種多樣性更豐富。
總之,草甸草原自然保護區在刈割干擾下,羊草群落普遍生長情況相對更好,生物多樣性也更高,而且由于枯落物的量高于貝加爾針茅群落,對土壤肥力的作用也會比貝加爾針茅好,但是就草場的牧草生產力而言,由于貝加爾針茅個體大于羊草,使得貝加爾針茅群落明顯高于羊草群落。另外,雖然貝加爾針茅群落在刈割干擾下生長情況稍劣于羊草群落,但對草甸草原并沒有多大影響,因此,貝加爾針茅群落更適合刈割。在草甸草原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過程中,可以適當的調整兩個群落的刈割強度和刈割頻次,以便達到最好的利用效果,對此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姜 恕,李 博,王義鳳.草地生態研究方法[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
[2] 李振高,駱永明,滕 應.土壤與環境微生物研究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 林先貴.土壤微生物研究原理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桂 花,烏仁其其格,袁 偉.呼倫貝爾草甸草原自然保護區不同干擾下植物群落特征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15):181-183.
[5] 鮑雅靜,李政海,包清海.多年刈割對羊草草原群落生物量及羊草和恰草種群重要值的影響[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1,32(3):309-313.
[6] 郭明英,衛智軍,徐麗君,等.不同刈割年限天然草地土壤呼吸特性研究[J].草地學報,2011,19(1):51-57.
【關鍵詞】 計劃生育;藥物流產;臨床特征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6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004-02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藥物終止妊娠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臨床,不僅成為意外懷孕最有效的補救方法,而且也是目前最安全的終止妊娠手段,受到許多早孕人士的歡迎。藥物流產簡稱藥流,是指口服相關藥物以終止早期妊娠,在懷孕早期無需做手術而只需通過打針或口服藥物的方法達到人工流產[1]。應用藥物使妊娠終止是近20年來婦產科醫學技術的最新發展。目前常用的藥物是前列腺素與米非司酮片(Ru486)聯合使用,前者使子宮收縮,促使胚胎排出,后者使子宮蛻膜變性壞死、宮頸軟化。為更安全有效的使用藥物終止妊娠,筆者對某婦產醫院200例進行藥流的孕婦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08年2月——2009年6月進入某婦產醫院的200例采取藥物終止妊娠的孕婦為對象,年齡在17-4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65歲,其中年齡在17-22歲的62例,22-30歲92例,30-40歲28例;其中未婚女性78例,已婚女性122例,病程時間為經產產婦82例、初產產婦98例。這200例患者均按照體格檢查、病史與B超檢查結果,都經確切診斷為早孕。
1.2 方法 使用的米索前列醇與米非司酮由廣東衛生所提供,產婦口服米非司酮70mg,每天一次,連續使用兩天;24小時候空腹狀態下口服米索前列醇550μg。之后觀察監測患者的脈搏、血壓與不良反應等情況,并檢查孕婦的陰道排出物。如果孕婦產生活動性出血,則行鉗刮術并于靜脈滴注縮宮素,分娩兩天后再次采用B超檢查患者子宮,以確定妊娠終止情況。需要注意的是,在口服藥物終止妊娠前必須停止使用甾體抗炎藥物,同時應在能隨時輸血的條件下為孕婦配備專業婦科醫生進行指導,以防發生大出血與其他嚴重情況。
1.3 判定療效標準 按照相關資料信息提供的標準分完全終止妊娠、不完全終止妊娠和終止妊娠失敗三種。完全終止妊娠,口服藥物終止妊娠后排出胎盤組織,且經過B超檢查顯示為完全流產,術后陰道出血減少;不完全終止妊娠,雖然藥物終止妊娠后能排出胎盤組織,但術后十天內孕婦陰道內仍有不規則出血現象,B超檢查出子宮腔內仍有殘留,需使用其他方法進行輔助治療;終止妊娠失敗,口服藥物之后十二天內都未有胎兒及胎盤組織排出,B超檢查顯示子宮內胎兒與胎盤組織仍舊存在,需要使用其他方法以終止妊娠[2]。
1.4 統計方法 采用SAS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χ±s表示計量數,用t來檢測,具有的統計學意義為P
2 結果
這200例患者的過敏情況、流產不完全、流產失敗率與治療的不良反應、治療依從性的情況,見表1。
3 討論
藥物流產是使藥物藥理對子宮產生作用,使子宮收縮胎芽與胎囊并將胎芽排出體外,多使用米索前列醇與米非司酮聯合終止妊娠。與傳統的手術終止妊娠相比,藥物終止妊娠更簡便,且具有無痛、無危險與有效等特征。由于一些患者自身的特殊情況,服藥后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臨床醫生與患者都必須對此加以足夠的重視。
藥物終止妊娠適于確診為正常宮內妊娠且孕期不超過49天、18-40歲且對人流有恐懼心理的健康女性。藥流后出血時間較長、出血多、易感染,甚至可能導致繼發性不孕。臨床上藥流不全時有發生,藥流不全時需要進行清宮處理。藥物終止妊娠患者在無醫生指導下服藥后若大量出血,救治不及時可能會危及生命。因此藥物終止妊娠要盡早確診盡早用藥。部分患者在流產后陰道出血時間較長,少數人可能流產不全仍需手術清宮[3]。藥物終止妊娠的醫學原理為通過藥物的作用使身體內的孕酮活力下降,體內的孕酮活力下降就會引起流產,再通過藥物使子宮發生強烈收縮,迫使懷孕組織排出體外。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藥物使子宮蛻膜變性壞死、宮頸軟化、同時子宮收縮、迫使胚胎排出。這個過程中子宮收縮是會疼痛的,這種痛感因人耐受程度不同是有所差異的,一般情況下可以忍受。
本文對200例藥物終止妊娠的患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大部分患者能順利完成妊娠的終止,少部分患者出現過敏、流產不完全、流產失敗率與不良反應等情況。因此在意識到選擇藥物終止妊娠可取的同時,不能忽視其給人體帶來的副作用,使用此方法的孕婦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忌自行服用。
綜上,采取藥物終止妊娠能避免手術流產的疼痛及某些并發癥的發生,達到有孕止孕、無孕催經的目的。由于藥物終止妊娠不需要經過宮腔,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子宮壁的受損和降低宮腔感染,因此極大地減少了患者的煩惱與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永紅.淺析藥物終止妊娠的療效及影響因素[J].吉林醫學,2011(10):108-110.
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范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系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
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征和變化的相互聯系,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了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類正反兩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一類生物中的一類。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了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觀察生活中運動靜止相對性的事例,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表示距離和實踐的關系,直到物體運動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三)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3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并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太陽、地球和月亮》、《生物與環境》和《研究與實踐》共六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物體與物體的運動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征”之間建立聯系,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借助學生不斷豐富的間接“生活經驗”,切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微小的生物》單元引導學生從耳熟能詳的病毒、細菌和真菌開始,認識一些微生物,從微觀處揭示生命世界的奧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將饅頭發霉、食品變質等自然現象與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動結合起來,理解自然事物的變化是相互聯系的。《物質的變化》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變化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系的觀點看待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物質的運動,通過對運動與靜止現象的觀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動,理解靜止與運動相對性的道理,《太陽、地球和月亮》認識白天黑夜產生的原因,四級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產生讓你產生對宇宙的好奇心,產生探究問題的意識,《生物與環境》環境可以改變生物,生物與環境密不可分,從而保護環境。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采集與分析數據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征和變化的相互聯系,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系,如病毒與生命健康、物質的運動等。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如根據發霉饅頭的外部表象,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系。
教學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系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關鍵詞:唯物辯證法 生物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c)-0-01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的飛速發展,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作為中等衛生學校,如何適應城鄉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合格的跨世紀的實用型人才,是亟待我們考慮的一個問題。我們認為,中等醫學職業教育“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出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和能力,能夠在醫療機構從事相關工作,具有職業生涯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而要培養出具有各種綜合素質的勞動者,首先就是要使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其次就是要使他們形成科學的方法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作為的根本理論基礎和哲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唯物辯證法,就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最重要的內容。所以,把唯物辯證法的教育理念貫穿于中等衛生學校的各門學科中,特別是生物學教學中去,能使兩種教育和學習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1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整個世界就是永恒運動著的物質世界。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如生物中的植物、動物、微生物都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中的,生物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生命特征,如生長、發育、繁殖、應激性等都是物質運動的高級形式,而非生物環境中的陽光、空氣、水、土壤、巖石等更是本原的物質。自然界中碳元素和氮元素在生物群和非生物環境之間的不斷循環,十分形象地說明了物質是運動的。還有生態系中能量通過食物鏈的流動;生物的起源、進化、個體發生都充分印證了客觀世界的物質性。在學習生物學的過程中,必須教會學生按事物的本來面貌客觀、全面、準確地去認識世界。
2 世界的普遍聯系的觀點
在生態系中,所有的客觀事物和現象都是彼此聯系著的。構成生物細胞的全部生命物質中組成它的化學元素C、H、O、N、P、S、Ca、Cl、K、Na等等都是非生物界所能找到的,說明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共同性和聯系性。還有細胞的膜相結構之間,如細胞膜、高爾基復合體膜、內質網膜、核膜等都是有著相互聯系、彼此轉化的密切關系的。生物體內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之間也都有著這種普遍聯系,在這種聯系中相互依存、協同作用。同種生物之間以及不同種類生物之間一樣存在普遍聯系。生物群落中,生產者(營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和營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與消費者(直接或間接以生產者為食的生物)以及分解者(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等異養微生物),它們都是普遍聯系、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
3 對立統一的觀點
對立統一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充滿矛盾,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陳代謝作用就非常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生物把從外界環境中攝取的營養物質,轉變為自身的組成物質,生長發育,并儲存能量;同時又對已組成自身的物質加以分解,釋放出其中的能量,供自身生命活動之用。矛盾的雙方,同化作用的合成物質、儲存能量,異化作用的分解物質、釋放能量,既對立又統一形成了生命的最重要的特征。生物正是在這一矛盾中不斷完成生長、發育、成熟、衰老的個體發育過程。生物另外的一對基本特征遺傳和變異也是一對這樣的矛盾。遺傳保持了物種的穩定性和延續性,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能使生物個體獲得更好的適應性,還可加快新的物種的形成,使世界愈發豐富多彩。進化學說中,生存斗爭的理論,生物的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中的互相關系和斗爭關系也是一對矛盾關系。正是由于這些矛盾促進了生物的進化,使生物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以至形成了我們這個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生命世界。
4 量變到質變規律
事物的質和量都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量的增加和減少達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引起質的變化,這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從生態平衡被破壞的三個方面來看,首先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盲目破壞和開發,森林過量采伐,魚類大肆捕撈,野生動物的無節制的捕殺等。其次是人類對環境的污染,水源、空氣、土壤、食物、噪聲等的污染。最后是人類對生育的不加計劃,造成人口的過度膨脹。這些都會由量變到質變,影響生態平衡,最終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同時要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其意義所在,逐步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遺傳與變異一章中,多基因遺傳方式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單個基因作用微小,影響也不大,但是多個基因作用累加起來,就達到了由量變到質變的明顯的表型效應。我們還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生物學和各門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同樣要重視此規律的運用,重視知識量的積累,循序漸進,這樣就能從量變到質變,使學生逐漸具備一個醫務人員所應有的各種素質。
5 本質與現象觀點
現象是外露的,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質是深藏于于事物內部,看不見,摸不著,靠思維去把握。單基因遺傳中表型和基因型就是一個現象與本質的典范,表現型相同,基因型卻并不一定相同。如在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患者當中,基因型可以是純合子,也可以是雜合子。還有一些變異個體當中,明明有疾病基因,卻不表現為患者,但仍傳給下一代。在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家族中,正常人也往往可能是疾病基因的攜帶者。所以,在分析遺傳系譜時,要把各種情況全面地加以分析,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樣才能準確無誤地下結論。
【關鍵詞】 Caco-2細胞 營養物質 吸收
Caco-2 Cell Model and Development of its Application to Absorption of Food Nutrients
Abstract:This article overvie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co-2 cell, establishment and validation of Caco-2 cell model.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the mechanisms of absorption and transport of nutrients extensively was also reviewed. This model has many advantages, as well as few disadvantages.
Key words:Caco-2 cell; Nutrients; Absorption
對于營養物質在人體內的吸收轉運及其生物利用度,不同的動物之間、動物與人之間都存在或大或小的質的差異。這種種屬間的差異使得動物實驗數據不能完全地外推至人體,并且直接利用人體組織進行研究是非常有限的。人類細胞培養系統作為腸屏障的體外模型的應用是模擬營養物質透過小腸黏膜的機制與影響因素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它可采用人體或與人體最接近的生物材料,從而消除了動物模型和人體的巨大差異;有利于探討營養物質動力學-結構的定量構效關系的特點;有高通量、節省時間、節省資金、有利于對組合代謝產物進行分析的特點。近十幾年來,國外已普遍采用組織細胞模型作為營養物質吸收研究的工具,包括有Caco-2細胞(the human colon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s)單層模型、MDCK細胞模型、MDR1-MDCK 細胞模型及ECV304細胞模型。其中尤其是Caco-2細胞模型以其與體內營養物質,特別是那些被動吸收的營養物質研究的良好相關性,被普遍用于營養物質開發的早期快速篩選過程中[1,2]。
1 Caco-2細胞模型概述
1.1 Caco-2細胞系及其特征
Caco-2細胞系于20世紀70年代首次分離自人類結、直腸癌細胞,Caco-2細胞模型最初是由Borchardt 和WorkeM在1989年提出的[3]。以普通的培養條件培養成熟的Caco-2細胞即可形成與小腸上皮細胞相同的細胞極性和致密的單細胞層組織,如圖1所示,其形態和功能上與人體的小腸上皮細胞相似。在腸腔側分化出絨毛面AP側(apical,腸腔側,又稱黏膜劑)和基底面BL側(basolateral,腸內壁側,又稱漿膜劑)。
AP面含有典型的小腸微絨毛水解酶和各種營養物質的轉運載體,可發揮主動轉運物質的作用,如糖類、氨基酸、二肽、膽酸及維生素B內源性因子的主動轉運載體在Caco-2細胞都有表達;存在于小腸細胞刷狀緣的酶,如氨肽酶、堿性磷酸酶、蔗糖酶及γ-谷氨酰轉肽酶也同樣存在于Caco-2細胞;I相代謝酶CYP1A1及Ⅱ相代謝酶谷胱甘肽S-轉移酶,β-葡糖醛酸糖苷酶及磺基轉移酶在該細胞系統的表達也都有報道[4]。
由于形態學及生化性質都與小腸上皮很相似,Caco-2細胞模型已被廣泛地應用于體外營養物質分子腸吸收的研究。
1.2 Caco-2細胞模型的建立
1.2.1 Caco-2細胞的培養[5,6]將Caco-2細胞置于常規培養瓶內,以DMEM(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為培養液:含4.5g·L-1D-葡萄糖、L-谷氨酰胺,不含丙酮酸鈉和碳酸氫鈉,1%非必需氨基酸、1%青霉素-鏈霉素、10%胎牛血清,pH值為7.2。在37℃、5%CO2氣流下進行培養,隔1天更換1次培養液,每5天按1:3比例傳代。
當細胞長至覆蓋瓶底的80%~90%時,用含0.25%胰蛋白酶-0.02% EDTA 溶液消化。按2×105個/ml接種于Transwell上(為一種具有0.3 μm孔徑的聚碳酸酯膜0.5 ml/孔,起支持Caco-2單層細胞的作用)。在Transwell的下腔加入培養液1.5 ml,如圖2所示。接種后每兩天換液1次,1周后每天換液。一般將第25~35代(培養21 d,滿足跨膜電阻TEER300~500·cm2。)的Caco-2細胞用于吸收和代謝研究[7]。
1.2.2 Caco-2細胞模型的驗證[8]為了確定Caco-2細胞單層是否建立,通常采用以下幾個指標測定其完整性:①細胞形態學(小腸微絨毛結構及細胞間緊密連接),用電子顯微鏡或光學倒置顯微鏡進行形態學上的檢查;②可在單細胞層培養的不同階段,測定小腸刷狀緣細胞標志酶—堿性磷酸酶的活性;③Caco-2細胞單層的跨膜電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一般為300~500·cm2;④采用甘露醇、熒光黃、PEG4000等熒光或放射性漏出標記物測量單細胞層的跨膜通量;⑤用辣根過氧化物酶測定Caco-2細胞的胞飲功能[9]。
1.2.3 Caco-2細胞用于實驗的操作步驟取Caco-2細胞合格的細胞培養插件,用Hanks緩沖液沖洗掉表面的代謝物,最后1次洗滌后孵育30 min測定單細胞層的跨上皮電阻等指標來控制細胞質量。根據研究目的,在細胞層的AP(或BL)側(供池)的培養液中加入適量濃度用Hanks液溶解的待測營養物質,BL(或AP)側(受池)中加空白Hanks液,放入培養箱中進行細胞培養實驗,定時從BL(或AP)側(受池)培養液中取樣,用一定靈敏的分析手段檢測營養物質含量或破碎細胞測定細胞中營養物質含量[10]。
2 Caco-2細胞模型在營養物質吸收及機制研究中的應用
2.1 營養物質吸收實驗參數Artursson和Karlsson等[11]對不同轉運途徑的20多個化合物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在人體口服后經細胞和細胞旁路被動擴散的藥物透過Caco-2細胞單層的轉運速率[表示為表觀滲透系數(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Papp)],Papp可由下式計算:Papp=Qt·A·C0
其中Q/t為受池側待測物質出現的速率,也就是滲透速率(μg·min-1),為細胞單層表面積(cm2),為給池側的初始物質濃度。
2.2 Caco-2細胞模型在營養物質吸收研究中的應用
2.2.1 研究營養物質結構與吸收轉運的關系了解化學結構對營養物質小腸吸收的影響,可大大促進有效營養物質吸收的研究。因此通過Caco-2細胞模型測得的Papp值與營養物質化學結構之間建立的聯系,可以更快地合成轉運性質較好的營養物質。
Kaeko Murota等[12]利用Caco-2細胞研究大豆異黃酮苷元比其相應的糖苷更有效地被Caco-2細胞吸收,可能是由于其對細胞膜親脂性強于其糖苷。并且不同于黃酮類苷元,異黃酮類苷元可以完整的形態被轉運到基底外側(B側),可能與B環在聯苯丙烷結構的位置有關。
2.2.2 預測營養物質的體內吸收被動擴散營養物質的生物利用度與表觀滲透系數間有良好的相關關系,可用于預測被動擴散的營養物質的生物利用度。如表1所示。表1 表觀滲透系數與生物利用度之間的關系(略)
2.2.3 評價營養物質前體的吸收對于一些脂溶性差而造成生物利用度低的營養物質,可將其進行結構修飾,制成營養物質前體而增強營養物質分子的細胞通透性。在體內多種組織包括小腸上皮,營養物質前體被酶水解為活性成分而發揮作用。
Chureeporn Chitchumroonchokchai等[13]利用Caco-2細胞研究玉米黃質及其酯類前體的吸收表明,其酯類前體在小腸消化吸收過程中被其中羧基酯酶水解,并促進了玉米黃質的吸收。
通常營養物質的酯類前體可以增強營養物質分子的吸收,且在體內多種組織包括小腸上皮,營養物質的酯類前體可被酯酶水解為活性成分。
2.2.4 研究營養物質相互作用對吸收的影響對于脂溶性差或分子量大的營養物質如多肽類營養物質,其黏膜透過性較差,因而體內吸收較差,可利用營養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以提高營養物質通過腸黏膜吸收的能力,從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人體從食物中攝取營養物質,對鐵的吸收較差,鐵缺乏性疾病非常普遍,如缺鐵性貧血等。因而利用各種方法、因素促進鐵吸收的研究相對較多。Raymond P. Glahn等[14]研究表明,半胱氨酸、還原性半胱氨酸-甘氨酸可促進鐵的吸收,谷胱甘肽可經消化成半胱氨酸,還原性半胱氨酸-甘氨酸也有相同作用。
還有研究[15]表明二果糖酐III(DFAIII)、二果糖酐IV(DFAIV)、低聚果糖、棉子糖通過控制細胞的緊密連接增加胞旁轉運,從而提高了Caco-2細胞中鈣的凈吸收。
2.2.5 研究胃腸道消化作用對營養物質吸收的影響腸腔pH和胃腸道的酶類直接影響營養物質吸收,采用體外模擬消化與Caco-2細胞模型相結合,進行營養物質轉運的研究,模擬營養物質吸收的生理環境,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其在體內的生物利用度。
Jeanelle Boyer等[16]利用胃蛋白酶、(豬)胰酶/膽汁、乳糖酶與Caco-2單層培養模型相結合研究了槲皮素及其葡糖苷的吸收情況,認為這一模型是非常可靠的研究食品中黃酮類物質生物利用度的體外模型。
Shumei Yun, Raymond P.等[17,18]也都利用體外模擬消化與Caco-2細胞相結合研究提高了鐵的生物利用度,與動物實驗結果具有很好的相關性,證實了這一模型的可行性。
轉貼于
2.3 Caco-2細胞模型在營養物質吸收機制研究中的應用通常,營養物質跨過腸上皮細胞有3種主要途徑:①跨細胞轉移;②胞旁轉運;③載體介導轉運。
2.3.1 Caco-2細胞模型用于被動轉運的研究90%以上的物質主要通過被動擴散進入體內[19]。這些營養物質的脂溶性好,油水分布系數大,易分布于上皮細胞脂質膜。吸收緩慢且較差的營養物質,如親水性營養物質以及多肽等,主要經胞旁轉運。而細胞旁間隙僅占腸管表面積的0.1~0.01,且緊密連接是轉運的限速因素,因此胞旁轉運對營養物質吸收的貢獻是有限的。
2.3.2 Caco-2細胞模型用于載體介導主動轉運的研究除了被動轉運,載體介導的主動轉運在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中也起重要作用。Caco-2細胞有3種主動轉運載體[20,21]:①二肽載體;②P-糖蛋白;③寡肽載體。這些載體主要轉運營養物質(氨基酸、葡萄糖、膽酸等)及與營養物質結構類似的化合物。因此,Caco-2細胞模型也可用于載體介導主動轉運營養物質吸收機制的研究。
2.4 Caco-2細胞模型在營養物質代謝方面的應用營養物質經腸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前,在腸腔、刷狀緣或(和)腸壁細胞內均可能被代謝。
Caco-2細胞含有許多小腸上皮細胞中包含的酶,因此可以用來評價營養物質的代謝穩定性。
Yan Liu等[22]研究表明,5,7,4'-三羥基異黃酮及其同系物的生物利用度低,不是因為其吸收差,而是因為小腸內廣泛存在的Ⅱ相代謝酶的代謝作用。
3 Caco-2細胞模型應用于營養物質吸收轉運中的優點與局限性
Caco-2細胞模型作為營養物質吸收研究的一種快速篩選工具,能夠在細胞及分子水平提供關于營養物質分子通過小腸黏膜的吸收、代謝、轉運的信息;細胞分化的極性有助于研究營養物質雙向(腸腔側腸壁側或腸壁側腸腔側)的轉運率,從而對主動轉運的營養物質進行研究;各種轉運系統及代謝酶在Caco-2細胞的表達,使該模型的研究結果與體內營養物質的處置有較好的相關性;Caco-2細胞來源于人體,不會造成各種藥動學性質的種屬差異,其結果有較好的重現性;Caco-2細胞模型的實驗條件,如轉運介質的pH值及營養物質濃度比較容易控制。與動物實驗相比,培養細胞要比培養動物更省時更經濟。若用于營養物質的研究,細胞模型的費用要少得多。
Caco-2細胞模型的局限性在于:分化的Caco-2細胞單層中的緊密連接比在小腸上皮細胞中更具特征性,其TEER值比正常小腸上皮細胞高;Caco-2細胞由于缺乏分泌黏液的杯狀細胞,因而缺乏小腸上皮中的黏液層;Caco-2細胞中某些特別的酶(細胞色素P450的一些同工酶)的活性與人體小腸上皮細胞的差別及P-gP在Caco-2細胞中表達的波動性對結果有不同程度的影響;Caco-2細胞的吸收轉運體表達較小腸上皮的低,因而在主動轉運營養物質的研究方面相對不如被動擴散營養物質研究的成功[23]。
【參考文獻】
[1]Annette B, Sibylle H, Kayoshi S, et al. Cell cultures as tools in biopharmacy[J]. Eur J Pharm Sci, 2000, 11(Suppl 2):51.
[2]關 溯.Caco-2細胞模型—藥物吸收研究的有效”工具”[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4,20(6):609.
[3]Markowska M, Oberle R, Juzwin S, et al. Optimizing Caco-2 cell monolayers to increase throughput in drug intestinal absorption analysis[J]. J Pharmacol Toxicol Method, 2001, 46(1):51.
[4]王廣基.藥物代謝動力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5]王 琰,李正榮,潘飛燕,等.納米脂質體包裹胰島素經Caco-2細胞轉運的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5,21(1):78.
[6]郭健新,平其能,董 雋,等.醋酸亮丙瑞林脂質體及殼聚糖包衣脂質體經腸道及Caco-2細胞轉運機制[J].藥學學報,2005,40(1):65.
[7]劉志偉.Caco-2細胞單層模型及其在毒理學中的應用[J].衛生研究,2004,33(6):756.
[8]Yee S. In vitro permeability across Caco-2 cells(colonic) can predict in vivo (small intestinal) absorption in man-fact or myth[J]. Pharm Res, 1997, 14(6):763.
[9]楊海濤,王廣基.Caco-2單層細胞模型及其在藥學中的應用[J].藥學學報,2000,35(10):797.
[10]張向榮,張逸凡,張大放.體外Caco-2細胞模型在藥物吸收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4,24(12):773.
[11]Artursson P, Karlsson J. Correlation between oral drug absorption in human and apparent drug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in human intestinal epithelial(Caco-2)cells[J]. 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 1991, 175(3):880.
[12]Kaeko Murota, Sumie Shimizu, et al. Unique Uptake and Transport of Isoflavone Aglycones by Human Intestinal Caco-2 Cells: Comparison of Isoflavonoids and Flavonoids[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2, 132:1956.
[13]Chureeporn Chitchumroonchokchai, Mark L. Failla. Hydrolysis of Zeaxanthin Esters by Carboxyl Ester Lipase during Digestion Facilitates Micellarization and Uptake of the Xanthophyll by Caco-2 Human Intestinal Cells[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6, 136:588.
[14]Raymond P. Glahn, Darrell R.Van Campen. Iron Uptake Is Enhanced in Caco-2 Cell Monolayers by Cysteine and Reduced Cysteinyl Glycine[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997, 127(4):642.
[15]Takuya Suzuki, Hiroshi Hara. Various Nondigestible Saccharides Open a Paracellular Calcium Transport Pathway with the Induction of Intracellular Calcium Signaling in Human Intestinal Caco-2 Cells[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4, 134:1935.
[16]Jeanelle Boyer, Dan Brown, et al. In vitro digestion and lactase treatment influence uptake of quercetin and quercetin glucoside by the Caco-2 cell monolayer[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5, 135:1.
[17]Shumei Yun, et al. An In Vitro Digestion/Caco-2 Cell Culture System Accurately Predicts the Effects of Ascorbic Acid and Polyphenolic Compounds on Iron Bioavailability in Humans[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4, 134:2717.
[18]Raymond P. Glahn,et al. Caco-2 Cell Ferritin Formation Predicts Nonradiolabeled Food Iron Availability in an In Vitro Digestion/Caco-2 Cell Culture Model[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998, 128(9):1555.
[19]Artursson P, Karlsson J. Correlation between oral drug absorption in human and apparent drug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in human intestinal epithelial(Caco-2)cells[J]. 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 1991, 175(3):880.
[20]Woo J S, Lee C H, Shim C K, Hwang S J. Enhance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paclitaxel by coadministration of the P-glycoprotein inhibitor KR30031[J]. Pharm Res, 2003, 20(1):21.
[21]Menon R M, Barr W H. Transporters involved in apical and basolateral uptake of ceftibuten into Caco-2 cells[J]. Biopharm Drug Dispos, 2002, 23(8):317.
關鍵詞:污水處理廠 惡臭污染 生物脫臭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c)-0144-01
1 惡臭污染來源及危害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口急劇增多,地球大氣環境日趨惡化。近年來一些有害氣體的排放尤其是一些惡臭氣體所散發的氣味已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原有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惡臭治理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
1.1 惡臭污染來源
惡臭是一種感覺公害,已成為世界上七種環境公害之一。惡臭物質多達40~50多萬種,其中主要成分是含硫化物、含氮化物、含氧化物、鹵素衍生物和各種烴類,其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在七種環境公害中居于第二位,僅次于噪聲。
近年來由于城市建設不斷發展,土地資源減少,導致城市污水處理廠位置越來越靠近居民生活區,污水處理過程中排放的惡臭氣體不可避免成為城市惡臭氣體的主要排放源。在污水處理廠中,從預處理裝置到生化處理裝置,污水處理的各個單元均產生惡臭,其主要的致臭成分是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氫和甲硫醇。
1.2 惡臭污染的特點
(1)測定困難:惡臭物質極低濃度就可以使人感覺不快,而正常人對多數惡臭物質的嗅覺值都在10-9以下,測定起來有很大的難度,遠遠超過了分析儀器對惡臭物質的最低檢出濃度(10-6~10-9)范圍。
(2)評價困難:惡臭污染源多為常見、局部的無組織排放源。污染多為短時間、突發性的,擴散方式復雜,難于捕捉,所以現在還沒有一種公認的惡臭評價方法。
(3)治理困難:惡臭污染以心理影響為主要特征,給人的感覺量與對人的刺激量的對數成正比。有調查表明即使惡臭物質去除了90%,人的感覺卻認為只去除了50%。
1.3 惡臭污染的危害
(1)心理影響。一般惡臭物質超過人的嗅閾值幾十倍乃至幾百倍,都不會對人的生理上產生影響。而且由于每個人的自身狀況不同,對惡臭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因此對心理上產生的影響也有一定的差異。惡臭物質只是由于給人的感覺器官刺激,造成了心理負擔,才使人產生了心理壓力。
(2)生理影響。惡臭物質達到一定濃度后就會對人的生理產生不良影響。惡臭會反射性的抑制吸氣,妨礙正常呼吸功能,同時會使人產生厭食、惡心,甚至嘔吐,進而發展到消化功能減退,刺激會使人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影響機體代謝,使人煩躁不安,思想不集中,判斷力和記憶力下降,影響大腦的思維活動。如人吸入70~150mg/m3硫化氫2~5min后對臭氣敏感度下降,最后會導致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的調節功能失調。而低濃度甲硫醇氣體可引起頭痛、惡心等,高濃度可引起呼吸麻痹致死。
2 惡臭的主要處理方法
2.1 物理化學處理方法
常見的物理法有掩蔽法、中和法、稀釋法、冷凝法和吸附法等。該類方法不改變惡臭物質化學性質,只是將惡臭物質由氣相轉移至液相或固相,或用一種物質將它的臭味掩蔽和稀釋。化學法的原理就是用一種物質與惡臭物質進行化學反應, 使之轉變為無臭物質或臭味較低的物質。比較成熟的方法有熱力燃燒法、催化燃燒法、化學氧化法和洗滌法等。物理、化學方法在相當長的時期是脫臭方法的主流。這些方法雖然各有其優點,但都存在著所用設備繁多,工藝復雜,二次污染后再生困難,能耗大等問題。因此,國外從50年代便致力于用生物氧化的方法來處理惡臭物質。
2.2 生物脫臭法
生物脫臭法是利用微生物代謝活動降解惡臭物質。對于無機硫化物一般氧化為硫酸,而有機硫化物的氧化終產物為硫酸和二氧化碳。同時由于氧化分解,微生物獲得了自身細胞增殖所必需的細胞物質和生長所需要的能量。
2.2.1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懸浮生長在液相中的微生物來去除惡臭物質。一般做法是在污水處理廠中將惡臭物質直接通入曝氣池中,利用其中的微生物來降解惡臭物質,該過程類似于廢水的活性污泥處理法。
2.2.2 生物過濾法
生物過濾塔內部填充活性填料,惡臭氣體經過增濕或降溫等預處理工藝后,進入生物過濾塔中,通過濾層時惡臭物質與填料上附著的生物膜吸附接觸,最終被微生物分解掉,凈化后的氣體從生物濾塔的頂部排出。
2.2.3 生物滴濾法
在生物滴濾塔中,惡臭物質的吸收和降解都在同一反應器中進行。滴濾塔內裝有惰性填料,微生物都以生物膜形式生長在填料上,含有微生物新陳代謝所需營養物質的液體不斷地噴灑在填料上,當惡臭氣體通過滴濾塔時污染物被降解。生物滴濾法的特點是惡臭氣體不用增濕,而是在生物滴濾床填料上方噴淋循環水,而且由于滴濾塔的填料是惰性的,沒有或少有土著微生物,填料上的生物種類單一,有針對性,處理臭氣濃度大,效率高。
論文關鍵詞:生物質;供應物流;組織結構;交易成本理論
1引言
生物質能資源包括農作物秸稈和農業加工剩余物、薪材及林業加工剩余物、禽畜糞便、工業有機廢水和廢渣、城市生活垃圾和能源植物,可轉換為多種終端能源如電力、氣體燃料、固體燃料和液體燃料。
生物質能生產涉及生物質原料的收集、運輸和存儲等一系列物流過程,而物流的成本一般占生物質能產品生產成本的50—70%。在現實中,生物質原料供給數量、供給時間、質量成本、物流服務等常因自然條件、人為因素而波動較大,使能源企業面臨原料供給的很大不確定。當前我國的許多以甜高粱、木薯等為原料的生物質能源生產企業正陷入原料供應不足的困境,有的項目甚至暫時停產或半途而廢。
要解決當前存在的生物質供應困境和因眾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除政府政策支持外,關鍵是要創新生物質能產業組織,尤其要建立有效的生物質供應物流組織體系,協調供應鏈中能源公司和廣大提供生物質資源的農戶之問的利益和風險。
國內許多學者開展了農業產業組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方面的研究,但已有的研究沒有體現出生物質能供應鏈的運作特征。在生物質能供應鏈協調方面,東南大學張永博士已開展了一些前期研究,國外的一些學者開展了關于生物質能產業組織方面的調查和研究。VanLoo和Koppejan認為組織的適應性能有效解決技術領域的問題,通過有效的組織契約設計能保證生物質的質量而提高非柔性生產技術的效率。KlrstiDautzenberg和JonHart0討論了德國生物燃料產業的組織、機會和挑戰,指出能源公司是區域生物質能產業鏈的創立者或發起者,為了確保高額投資和生物質供給安全,能源公司必須引入和設計合適的供應鏈管理機制,實現供應鏈的協調。他們認為要實現供應鏈協調,需要依靠契約或利潤分享機制,而不是依靠生物質的現貨交易機制。
總的來說,國內外對于生物質能供應鏈的研究尚未完全展開,而對于生物質供應物流組織的調查、比較分析還十分缺乏。本文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不同組織形式下的生物質供應物流,試圖構造出一個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有效的組織形式,并為促進我國生物質供應物流的組織化提供對策建議。
2交易成本理論
生物質供應不確定的根源來自能源企業對生物質原料的剛性需求與農業生產中剩余生物質和能源作物的柔性供給之間的矛盾。作為治理結構存在的市場與組織對各交易主體產生影響,交易費用發生變化,從而改變生物質供需平衡。根據不同的治理結構來選擇不同的交易成本,可以節省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理論為市場與組織的效率提供了一個可供操作的判斷標準。
交易成本經濟學認為,組織的本質就是出于對交易成本的節省而對市場的替代,經濟組織的核心就在于節約,不同的交易對應不同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建立交易關系,搜尋信息,進行討價還價談判,訂立契約條款所花費的直接成本,還包括由于機會主義行為而產生的如監督和實施契約條件的費用及不履行契約所帶來的產出損失所造成的間接成本。
3現有生物質供應物流組織結構分析
3.1現有組織形式
能源公司解決生物質資源供應一般可由三種途徑:(1)能源公司直接從現貨市場采購;(2)通過簽約經濟人,讓其采購;(3)通過與廣大農戶建立供應契約,采用能源公司+農戶的模式。如圖1所示。
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普遍采用的是“能源公司+農戶”和“能源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的模式。
“能源公司+農戶”組織結構的運行特點是:通過雙方事前簽訂的契約,農戶生產生物質,企業負責生物質的收購、加工與銷售,并提供相應的服務。
“能源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的運行方式是農戶負責生產生物質,公司負責生物質的儲存、加工,中介組織則充當中介,主要負責生物質的收購。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契約被分解成企業與中介組織、中介組織與農戶契約之和。
目前我國農村生物質燃料產業的“公司+農戶+中介組織”式還不成熟。如江蘇國信如東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公司和農戶,以及中介組織之間以簡單的方式進行利益聯結,鮮有合同形式的保障。這些中介組織有的是生物質企業自建的,如國信公司,已在如東縣設立了50多個秸稈收購點,今年又在鄰近的通州、如皋、海安等縣市增設了30多個收購點,每個收購點對應地建立一只經紀人隊伍。也就是所謂的中介組織。有的中介組織是受生物質燃料企業委托,進行簡單的收購業務。
3.2不同組織形式交易成本分析
(1)“能源公司+農戶”。這種組織形式存在內在的不穩定性,實踐也證實了這一點,其生存時間并不會一直延續。造成不穩定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契約約束的脆弱性、組織有效協調的困難以及較高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經濟學認為,契約約束和有效協調需要依靠仲裁機構(如法院)等利益中立的第三方進行協調,但協調成本極高甚至不可能。如果農戶違約,生物質生產企業求助于仲裁機構需要花費訴訟費用,收益卻只是單個農戶的有限賠償,收益難抵成本;相對應,如果企業違約,農戶訴訟費用較企業違約賠償要高,得不償失只好忍氣吞聲。公司與農戶雙方的約束力弱,使得“公司+農戶”這種組織形式極其不穩定。同時由于農戶數量眾多,企業如果分別跟每個農戶進行交易,交易頻率太高,交易費用增加,總成本隨之增加,對于生物質生產企業而言,這種組織形式效率低下,成本高。
(2)“能源公司+中介組織+農戶”。表面上看,“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的簽約較“企業+農戶”要復雜,然而作為中介的組織大大增強了此種組織形式的穩定性。企業與農戶直接簽約時契約的數目等于農戶的數量,而且還要監督每一份契約的履行,監督面寬且分散,履行和監督成本更高,中介組織作為農戶的群體組織,減少了企業的簽約數目,也簡化了契約履行的線路,降低了風險值,監督費用也會相應降低。
“企業+中介組織+農戶”作為生物質市場組織形式不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節約了簽約、執行和監督簽約的成本,穩定性得到加強。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契約不完全,中介組織不能制約農戶的毀約行為,企業也不能完全制約中介組織簽約后的機會主義行為,這種組織形式依然存在治理缺陷。
4“能源公司+第三方物流+農戶”供應物流組織結構及建設策略
現存的生物質供應物流組織結構還存在很多不規范的行為,企業收不到生物質燃料,影響生產的事情時有發生。通過對農戶調查結果,發現影響農戶參與回收的幾個因素:a.經濟利益方面.b.物流服務方面;c.契約合同方面。第一種誘因是直接經濟利益方面的,更高的價格或者更好的福利和保障,是促使他們出售生物質的直接動因。第二類誘因是物流組織結構方面的,更全面到位的服務和適當的技術支持,很大一部分層面上能促進農民生物質的出售。第三種利益誘因是契約合同方面的約束和補充,穩定的銷路和價格,牢固的合作關系,較低的風險是農民希望看到的一個方面。
4.1“能源公司+第三方物流+農戶”組織結構
根據上文的分析,結合第三方物流的優勢,本文提出構建生物質供應物流的“農戶+第三方物流+能源公司”的組織結構形式,該組織形式的制度安排及其運作方式如下:
(1)在制度安排上,“能源公司+第三方物流+農戶”模式中,農戶負責日常生物質原料的收割、打捆、臨時存儲;第三方物流企業負責生物質的收購、粗加工、裝卸運輸、儲存;公司則負責對生物質的精加工,最終用于發電。
(2)在運作上,首先生物質公司根據市場需求預測,通過契約與第三方物流企業規定生物質原料生產的數量、主要品質和一些基本技術指標;接著,第三方物流企業根據農戶的分布生產規模,以及收購成本等各因素,確定簽約農戶,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農戶根據合同的要求,對成熟的生物質原料進行收割等活動。
比起前兩種組織形式,“能源公司+第三方物流+農戶”的組織形式具有資產專用性高、交易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低的優點(參見表1)。
(1)資產專用性。第三方物流企業比傳統的中介組織的資產專用性更高,第三方物流投入了加工、存儲設備等資產,若在這個期間內關系契約遭到破壞,則資產提供者首先面臨著投資無法回收的困境。因此有效的減少了第三方物流簽約后的機會主義行為。
(2)交易不確定性。此種組織下的物流運作模式,企業、第三方物流、農戶都能夠合理分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著系統功能集成的功能,要承擔集成的職能則必須借助于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手段。通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先進技術,克服生物質原料分布廣,季節性強等特點,對原料的需求量與供應量有一個全面而系統的認識,從而有效指導模式中另外兩方的生產活動,減少了交易的不確定性。
(3)交易頻率。與中介組織相似,第三方物流代表生物質生產企業與農戶簽約,減少了企業的簽約數目,使得生物質燃料企業能以較少投入獲得穩定的原料供應源,降低物流系統內部的交易成本。
4.2建設策略
(1)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由于收購生物質既苦又累,大部分的成本花在運輸上,農民實際得到的不多。作為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農民有許多致富途徑,很少有人愿意干。但從廠家來看,如果生物質原料價格過高,將使廠家無利可圖。企業物流成本的增加,加上國家政策扶助的缺乏以及稅收政策的不完善,當違約的利益高于違約的成本之時,公司和農戶之間存在的各種各樣的違約行為便往往會破壞這種組織方式的健康發展。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如何利用利益杠桿調動內部諸方面的積極性,無疑是生物質供應物流的核心,這需要充分考慮各個參與主體的切身利益。
第三方物流企業和生物質燃料企業可以通過采用預付定金、免費扶持,政府鼓勵等利益機制與農戶展開合作。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參與各方之間彼此信任,經常開展面對面的交流、以及共同參與某些重大決策,是保障利益分配機制的有效手段。
(2)完善鼓勵溝通機制。目前生物質的回收雖然能夠給農民帶來福利,但是由于與回收配套的物流體系還不完善,如秸稈,很多農民寧愿焚燒而不是將其出售。在鼓勵農戶參與生物質回收方面,可以通過合理的鼓勵溝通機制,恰當的組織宣傳活動,對農戶進行思想教育,鼓勵其參與回收。另外,物流策略上需要給予農戶更大的便利性,可參與性。當然必要的法律保護和國家政策稅收方面的幫助更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