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如何優化資源配置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財政杠桿;城建資源配置;措施
一、城市建設中可利用城市資源的基本情況
城市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市政基礎設施、市政公用設施、行政事業資產、特許經營權和政府政策等。在這些城市建設可利用資源中,主要分為不動產、可動產和無形資產三大類:
1.不動產主要包括城市空間中的空地、房屋等,如國有土地,行政事業單位辦公用房、單位住房、招待所和鋪面等資產,城市道路、防洪排澇、廣場街道、公共照明、生態環境、公園等公共基礎設施,科教文衛體項目資產以及停車場、公廁等城市資源;
2.可動產主要包括有資金流的基礎設施和水、電、氣、公交等公用設施;
3.無形資產主要包括交通路線、出租車和路牌廣告的經營權,冠名權、開發權、使用權等特許經營權,城市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等,以及政府的一些支持政策。
在三類資產中,其經營性和非經營性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轉化,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環境下,非經營性資產的商業化、市場化的實現是有明顯變化與區別的。但從公共財政的角度來分析,應該通過財政杠桿作用充分實現各類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城市建設中盤活城市資源的運作機制
城市是一筆巨大的國有資產,城市本身也是產業,城市資產的潛在價值必須在規劃的引導下才能充分體現,才能實現城市資產由產品變為商品,由事業變為產業,實現通過市場運作、資本經營來籌集城建資金。然而,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必須嚴格區分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政府以及相關的行政部門本身是不能參與經營活動的。
因此,政府應該建立管理、經營和監督三個層次的城市資產管理機構,由政府財政部門行使管理、監督職能,負責配置城市資源,授權或委托相關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構整合城市資源,從而增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功能,健全造血機能,實現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的市場化運作,擴大城市經濟總量,確保城市資源增值,回收城建資金并用于其他城市項目建設,實現“投資—回收—再投資”的良性循環,走一條“以城建城、以城養城、以城興城”的城市自我增值、自我發展的市場化道路。
在這種運作機制中實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活動,就必須把政府組織協調優勢和負責城市建設的投融資機構(以下稱為“城司”)的市場化融資優勢結合起來,通過財政杠桿作用配置城市資源,把政府不良資產和城市可利用資源移交城司管理和運營,完全實現城市資源資本化運作,增強城司市場實力和信用等級,創建優良的信用合作平臺,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難題。
三、城市建設中統管城市資源的基本思路
盤活城市資源、優化城市資源配置是解決城市建設資金瓶頸制約的有力手段,也是實現城市建設跨越式發展的最佳途徑。顯然,財政若能夠統一規劃使用好城市資源,將會帶來城市存量資本增值的最大化。
(一)實現城市資源統一管理
只有將城市資源集中起來管理,財政才能運籌帷幄,科學配置這些資源,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和資產高效運作。這就要求改變以前各自為政的狀況,摸底查清城市資源的狀況,理順產權關系,按照“所有權統一管理,集中授權使用和運營”的基本思路,盤活各類城市資源。
(二)明確市場管理運營主體
財政統一規劃管理后,必須通過市場運作才能實現資產增值的最大化,這就得明確市場運作主體,顯然,財政部門是不得進行市場運作的。因此,可以委托或授權城司集中運營,從而實現政府協調強化下的資產市場管理和運營方式,更好地服務于政府的政策意圖,體現政府意志。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一旦確立了城司的管理運營主體,那就必須按照市場行為操作。而城司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主體,投資項目大多是公益性項目,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服務性基礎設施產品,占用了大量資金,實際上卻無法獲得收益,這是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因此,城司在承擔提供公共產品,為整個城市和全體市民服務的同時,必須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才能使這些政策性收費資金投入到新的建設項目中去,并逐步取得政府委托運用和實施城市公共資源的開發與經營。但是,作為市場主體的城司無法實現城市資源的統一協調管理,這就要求財政部門幫助協調各項工作的開展。
(四)實行分類運作管理
城市資源集中到財政后,應根據資源類別和市場需求進行分類運作管理。對于公益性資產,如圖書館、公園、城市干道等,仍要委托政府主管部門管理,因為這些資產市場是缺乏價格的,政府通過收支兩條線的制度委托主管部門管理,可以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對于純粹行政辦公用房等資產,可授權各行政部門使用,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的維修、裝修等支出,都由財政統一監管進行;對于經營性城市資源,應該通過拍賣、租賃、抵押和委托等多種市場行為進行經營管理,以實現資產的高效再配置。
(五)強化公開監督機制
在優化城市資源管理過程中,增加監督力度和操作透明度,堅持公開透明,實行不越位的“陽光化”管理,在市場操作過程中爭取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參與,邀請行政部門監督,杜絕暗箱操作。
四、城市建設中運用城市資源構筑融資平臺
城市資源一旦統管起來,將會產生聚合效應,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構筑可持續發展的融資平臺。政府可以借助城司這個市場主體,按照市場經濟模式運作,引入市場機制和經濟意識,合理配置城建資源,委托或授權城司進行融資、建設、運營,并給予相關的政策支持和相應的投資政策補償,在財政、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彌補項目資金的不足,實現政府資產綜合效益和效能的充分發揮,使城市資產更多地轉化為價值形態和貨幣形態,使城市建設由簡單的生產過程變為資本運營過程,從中獲得收益,建立完善的債務預警和償還機制,提高再融資能力和償還能力,保障城市建設投融資平臺的正常運轉。
通過城市資源的逐步注入來壯大城司的實力,不僅有助于城司向銀行貸款,更有助于城司以城建資產以及相應產生的現金流和未來時期的穩定收益為擔保,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進行市場化運作,利用金融機構、信托公司、證券公司以及一切可利用的中介和工具,充分發揮財政投融資平臺的作用,通過資本市場解決城市建設資金的問題,盡可能降低投資成本,增加資金的使用效率,形成融資—投入—收益—再融資—再投入—再收益的運營機制,實現城市建設的滾動發展。
總之, 城市基礎設施需求的快速增長與投資不足的矛盾,使城市建設投資需求形成巨大缺口,政府力量顯得越發單薄。目前,在《預算法》不允許地方政府預算赤字,也不允許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的主要做法就是成立城司作為融資平臺籌集城建資金。對政府而言,這種債務就由顯性債務變成隱性債務;對銀行而言,各大銀行都愿意與城司合作,不斷增加城市建設投融資的規模,長期下去則會造成各大銀行的不良資產居高不下,嚴重影響政府的金融安全。那么,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政府應該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有效配置城市資源,緩解財政資金壓力,適度控制政府借貸規模,采取多種投融資方式,促進城建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甘文成. 利用財政杠桿優化城市資源配置[J].價格與市場.2008(02)
[2]甘文成. 利用財政杠桿優化城建資源配置[J].基建管理優化.2008(01)
首先說“破”。在世界金融危機和中國改革開放的現實生活經驗層面考察,對經濟學理論迄今已取得的基本成果亟需反思。
一是主流經濟學認知框架的不對稱性。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可說存在著一種共同失誤——雖然他們各自強調不同角度,都有很大貢獻,但是共同的失誤確又不容回避——他們都在理論框架里假設了供給環境,然后主要強調的只是需求端、需求側的深入分析和在這方面形成的政策主張,都存在著忽視供給端、供給側的共同問題。另外,最近幾十年有莫大影響的“華盛頓共識”,理論框架上是以“完全競爭”為對經濟規律認知的假設條件,但是回到現實即聯系實際的時候,并沒有有效地矯正還原,實際上拒絕了在供給側作深入分析,在這樣一個重要領域存在明顯不足。
二是經濟學主流教科書仍然存在的和實踐“言行不一”的缺點。美國等發達市場經濟在應對危機的實踐中,實際上是跳出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來實行了一系列區別對待的結構對策和供給手段的操作,這些他們自己在教科書里面也找不出清楚依據,但在運行中間卻往往得到了特別的倚重與強調。比如,美國在應對金融危機真正解決問題的一些關鍵點上,是教科書從來沒有認識和分析過的“區別對待”的政府注資,美國調控當局任150多年的雷曼兄弟公司之后,總結經驗,后來在對從“兩房”、花旗一直到實體經濟層面的通用公司,就施以援手,是一種典型的政府區別對待的供給操作。在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方面,美國都不是對應于教科書的框架,而是很明顯地對應于現實重大問題,以從供給端發力為特色。
“破”之后,還應結合中國的現實需要,以更開闊的、對經濟學理論創新有所貢獻的視野,來考慮“立”的方面。
第一,特別強調的是經濟學基本框架需要強化供給側的分析和認知,這樣一個始發命題需要更加鮮明地作為“理論聯系實際”的必要環節。
第二,強調正視現實而加強經濟基本理論支點的針對性。比如“非完全競爭”,應作為深入研究的前提確立起來,因為這是資源配置的真實環境,過去經濟學所假設的完全競爭環境雖帶有大量理論方面的啟示,但它畢竟是一種模型。現在討論問題應放在非完全競爭這樣一個可以更好反映資源配置真實環境的基點上,來擴展模型和洞悉現實。
摘要:大型項目的物資管理工作,在降低生產成本、規范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推動大型項目物資管理的改革,提高物資管理的效率”這一問題提出作者個人的見解,希望與大家交流溝通,共同進步。
關鍵詞:大型項目;物資管理;改革與創新本文從制度建設、員工素質、采購流程、計劃審核、成本控制、信息體統、跟蹤審查等幾個方面,探討如何對大型項目物資管理工作進行改革與創新。
一、明確組織結構加強制度建設
合理的組織結構和嚴格的規章制度是規范大型項目物資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一)明確組織結構。大型項目啟動之前,企業應該設立專門的物資管理機構,明確不同部門、不同崗位在采購計劃制定、物資采購、材料分配、監督審查等環節的具體職能和責任,平衡不同部門和崗位之間的關系,實現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做到權責明確、協同合作,達到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加強制度建設。企業應該以政策為準繩、以實際情況為依據,細化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加強對物資管理各個環節的規范與監督,明確部門和崗位的職責,使物資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人盡其責、物盡其用。
二、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
大型項目物資管理的執行者和監督者都是“人”,因此,加強員工隊伍建設對于推動物資管理的改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思想覺悟。物資管理工作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誘惑和挑戰,這對員工的思想覺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物資管理人員只有具備甘于奉獻的精神,才能克服工作中的困難和辛苦,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工作當中;只有具備廉潔清正的品質,才能抵制工作中的誘惑和腐蝕,始終將企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提高業務水平。首先,應該提高大型項目的物資管理人員的門坎,選取高素質、高水平、有經驗的人員負責物資管理工作。
其次,應該加強對大型項目物資管理人員的教育與培訓,采用理論學習、實踐培訓、“傳幫帶”、業務考核等多種形式,提高員工的業務水平。
(三)實行定崗定責。實行崗位責任制,明確各個崗位人員的責任和義務,在加強對員工的監督管理的同時,提高員工的責任意識。
三、實行集中采購加強采購監督
“采購”是物資管理的中心環節,因此應該從以下兩方面加強對采購的監督管理:
(一)實行集中采購
大型項目在物資上存在需求量大、管理難、調配復雜等情況,這給采購工作也帶來了挑戰。而實行集中采購,對于優化資源配置、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物資質量和防止等情況的意義重大。因此,在大型項目初期,就應該建立物資采購領導監督機構,由項目總負責人、財務、技術、施工、后勤等各部門負責人以及監理部門共同參與其中,充分考慮各方面的需求和意見,在進行內部調劑之后,制定統一的采購計劃,并實行集中采購。
(二)加強采購監督
1.細化招標、投標、中標流程。大型項目采購涉及的數量和資金都比較龐大,因此一定要細化招標、投標和中標流程,確保供貨商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實現良性競爭,為保證項目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營造良好的環境。
2.加強供貨商資格審核。一方面,要擴大供貨商的選擇面,真正做到貨比三家,擇優錄取,用最少的錢采購最好的材料,實現質量與成本的雙贏;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供貨商資格的審核,針對產品合格證、質量化驗單、材料規則表等進行嚴密審核,保證物有所值。
四、加強計劃審核依照計劃行事
(一)加強計劃審核。大型項目的采購計劃的制定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滿足各個生產環節和各個職能部門的需求,同時還要對采購物資進行協調與分配,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成本得到控制。第一,針對一些加工周期或運輸周期較長的材料進行提前預算和采購,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第二,根據項目工程不同部門的月計劃、階段性計劃和年計劃初步制定采購計劃表;第三,對各部門的采購計劃進行分析與整合,實現資源共享,降低采購成本;第四,根據施工的具體情況和要求對計劃進行調整和完善,最終形成全面、細致、準確的采購計劃。
(二)依照計劃行事。大型項目往往存在施工難度大、工期較長、參與人員眾多等情況,這使采購計劃執行起來困難重重,甚至成為一紙空文。因此,大型項目應該有明確的規章制度來規范采購行為,確保采購計劃的順利執行。例如,如果施工中由于特殊情況需要臨時采購一些材料,那么需要首先進行上報審批,由技術、后勤、財務等各部門確定其必要性后,進行供貨商篩選、經費預算和材料調配,以此來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和虛報濫報,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五、嚴格控制成本實現優化配置
(一)嚴格控制成本。在保證項目順利進展的前提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成本控制:第一,嚴格審核和執行采購計劃,嚴格控制不必要的支出。第二,針對一些消耗量大、成本高的材料實行配額供應,并對其消耗情況隨時進行監察和控制。第三,定時組織設備維修和保養,延長器械使用壽命,降低生產成本。第四,對于可回收的材料或剩余邊角料進行收集與重復利用。
(二)實現優化配置
第一,實現不同崗位和不同程序之間的銜接與合作,盡量減少人力費用和材料采購、運輸和儲備的費用,實現資源共享。
第二,加強材料和設備管理,嚴格做好進場和出場清點工作,提高材料和設備的周轉率和利用率。
第三,配合和協調各項目部門順利開展工作,力求提高工作效率,縮短工程周期,減少成本投入。
六、優化管理手段完善信息系統
(一)優化管理手段。大型項目物資管理本身比較復雜,加之當前市場形勢不斷變化,傳統的管理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物資管理的需求。因此,要將ABC分類法、定額法、滾動計劃法等多種方法納入到物資管理體系中,提高管理效率。
(二)完善信息系統。一般來說,大型項目物資管理的信息系統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第一,庫存管理系統。幫助物管人員實現物資采購、管理、分配和賬目往來的科學化和精確化管理,也幫助物管人員了解材料的領取、消耗和保存情況。第二,賬目管理系統。幫助物管人員了解賬目往來、掌握材料進出信息、實現材料消耗的分析核算、及時發現在材料采購、分配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防止材料丟失或超支,加強賬目管理,嚴格控制成本。第三,信息分享系統。幫助各部門了解物資采購、管理、分配、儲備等相關信息,方便資源共享,優化資源配置。
七、加強跟蹤審查進行成本分析
(一)加強跟蹤審查。應該成立專門的監督審查機構,針對物資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跟蹤審查,使物資管理走規范化、高效化、合理化道路。
(二)進行成本分析。大型項目的周期較長,物資管理部門應該將項目分為若干個階段,定期進行成本分析和結算,針對物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做到及時發現、及時糾正和解決。
結束語:綜上所述,物資管理對于大型項目能否順利開展和成本能夠得到有效控制意義重大。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推動大型項目物資管理的改革與創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本,推動企業的快速、穩定、健康發展。
[關鍵詞]義務教育;配置效率;公共選擇理論
相對于人的無限欲望,資源總是稀缺的;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欲望必然涉及效率。正如薩繆爾森所言,“經濟學的精髓在于承認稀缺性的現實存在,并研究一個社會如何進行組織。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對于義務教育來說,資源稀缺同樣是不可規避的現實問題。如何在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合理配置這些有限的教育資源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義務教育的經濟價值,必然涉及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
在經濟學中,效率一般指投入與產出比。從它產生的過程看,主要包括配置和生產兩個核心環節,在各個環節分別形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教育經濟學所談到的效率,主要指教育資源利用效率。同樣包括配置和生產兩個環節并形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就配置效率與生產效率之間的關系看,本文認為,配置效率應當是生產效率得以實現的前提和保障。如果資源配置不合理、配置效率低下,勢必造成生產環節缺乏必要的資源投入,從而影響產出,最終影響生產效率。所以,研究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特別是研究通過哪些途徑或采用何種方式能更好地配置這些資源乃是當前研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課題。教育作為一個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的實踐性經濟活動。其資源利用效率既要量化。更要質化。依據效率的倫理性特征,衡量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指標也應參照“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如在當前追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教育戰略部署下,只有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資源配置方式才可謂達到了資源配置的高效率;否則,為低效率。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關于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教育機會均等或教育公平、政府在資源配置中作用、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路徑等方面展開的。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關于教育機會均等或教育公平的研究
國外關于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數民族、種族、女童等弱勢群體教育問題上。1966年,美國社會學教授科爾曼向美國國會提交的《關于教育機會平等》,揭開了世人關注教育機會均等、教育公平的序幕。他通過對美國各地4000個學校60萬個學童的數據進行調查分析,發現造成黑人兒童學習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學校的有形條件。在于受種族膚色等因素造成社會地位。科爾曼報告將教育公平放在了社會經濟平等的背景上,把教育機會均等提高到改造社會的整體目標上。并強調教育機會均等的確切含義是縮小教育差距。它向國會證明,教育機會的平等,不僅要從教育的投入來考察(考察學生能夠獲得的公共教育資源),而且要從教育的結果來考察。這一結論,為美國后來實施的“肯定性行動”(“平權法案”)鋪平了道路。公共教育事業大幅度地向弱勢人群傾斜,實行所謂“為了平等的反向歧視”。瑞典教育學家胡森(1972)提出教育公平論,主張從起點、過程、結果三個不同層次理解教育機會均等。美國的庫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機:八十年代的觀點》(1985)中著重論述了導致教育發展不平衡的一系列因素。美國的豪威爾在《教育機會與公平分配》(2001)中充分闡述了教育平等權利問題。美國的另一位教育家威利的《教育中的優異、公平和多樣性》(2000)則提出“政府在配置教育資源時,必須堅持補救辦法與防御措施結合,防止優勢學校聚集有限的教育資源,擴大差距”。
2、關于政府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研究
在制度經濟學產生之前。人們往往從政治倫理的正義性出發來研究制度問題,基本不研究制度本身的經濟效率問題。新制度經濟學的誕生,特別是英國經濟學家科斯(1937)對“交易費用”的發現。標志看為制度分析提供了有力工具。制度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變量,制度尤其是政府制度也成為了經濟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對象。政府作為一個資源配置的核心主體,也被納入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人們不僅從政治學、社會學的角度評價政府的正義性、公平性,還從經濟學視野考核、評價政府的工作效率。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2000),則是從經濟學視野研究政府行為的典型代表。他通過對公共決策行為的研究,揭示出政府與市場一樣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弊端,并系統分析了政府失靈、政府擴張、政府腐敗的原因,指出政府干預經濟的結果不可避免帶來赤字和通貨膨脹,從而粉碎了凱恩斯主義的神話,提出在公共部門內部引進競爭機制的主張,
直接關注教育資源配置問題的當屬美國經濟學家是弗里德曼。他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1955)中首先向政府壟斷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進行問責。他指出上個世紀后半葉以來建立起來的公共教育制度是一種政府壟斷。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場競爭,公立學校無論從經濟、社會還是從教育上看都是失敗的。因為它導致教育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并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并且,學校對學生,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均不負責。他認為應該減少甚至取消政府直接興辦的教育,讓市場競爭主體舉辦教育。政府只制定教學內容和質量的標準,通過教育機構的競爭達到教育運行的高效率。弗里德曼并不簡單地反對政府將公共資金用于教育。而是要改變政府提供教育的方式。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券”設想。即政府對教育的資助不直接撥付給學校,而是將其作為教育費用的支付憑證,直接發給學生家長,由其交給所選擇的學校抵付個人的教育費用。通過這種方式,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
3、關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路徑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少西方國家的公立學校均出現了一系列教育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不滿和指責。如僵化的科層體制、教育質量不斷下降、學生行為問題突出等。公立學校的辦學效率和效益受到社會的普遍質疑,改革者們便開始積極尋找解決對策和路徑。
如以英美為首的發達國家便以“質量”、“競爭”、“效率”為核心理念,“重建公立學校”運動,逐漸把公立學校推向市場。“公共教育先在英國,之后在美國、新西蘭、加拿大阿爾伯塔和安大略兩省開始陷入市場規律的邏輯中。在聯邦、州(省)和地方政府的壓力下,諸如‘教育選擇’、‘教育――企業伙伴關系’等說法逐漸滲透到教育決策走廊。”(史密斯,2000)出現了諸如“特許學校”、“擇校”、“教育券”制度等實踐模式。
這場改革實質上是對公共教育資源配置方式的重大改革,它打破了政府壟斷,實行教育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拉開了教育市場化改革的序幕。其中有兩項非常有代表性的研究。其一,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丘伯、泰力?M?默關于《政治、市場和學校》(2003)的研究。他們通過對兩種不同制度下學校(即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效率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市場資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才是有效率的體制選擇。是可供選擇的另外一種學校運營方式。所以應該在新的市場制度基礎上建立一種全新的公共教育體系,即“學校自和家長、學生的選擇權。而不是以直接的民主管理為中心的體系”,加強學校自治并打破科層制的束縛,主要依賴市場和家長選擇,政府各級行政機構只對其施以間接調控。他們對教育的市場化改革理念大加宣揚,認為這是“拯救”公立學校的必由之路。其二,是英國倫敦大學的教授惠迪、鮑爾、哈爾平合作的《教育中的放權與擇校:學校、政府和市場》(2003)。他們針對近年來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瑞典等國出現的教育重建的各種研究報告進行了梳理、分析與評價。這三住學者抓住了放權與擇校這兩種將公立學校推向市場的基本途徑,對教育重建中的學校、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以市場為導向的教育改革一方面提高了教育績效。另一方面也拉大了重點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的差距。并有可能使學校將本來有限的教育資源部分地投入到學校的市場運作之中。如何提高公立學校的教育資源利用效率和教育質量成為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重心。
二、國內關于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研究
國內關于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主要從資源配置的現狀、資源配置失衡的原因分析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的對策研究三個方面展開的。
1、關于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現狀的研究
國內關于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現狀的研究,主要采用調查法對某些個案法進行數據搜集、整理,建立相應分析模型,并運用數據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評價與比較。最終得出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是否合理。如袁蕾、族的《從“擇校”看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2003)以擇校現象為基點,以過去、現在、未來為文章的主線,從實證與規范雙重角度探討了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性。郭雅嫻的《中國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研究》(2008)從宏觀、中觀以及微觀三個維度研究了中國教育資源配置效率。依據不同層次分別建立相應的模型,證明現有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沒有達到最優化。楊斌、溫濤的《中國各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2009)則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對“十五”期間全國各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進行了評價與比較。進而采用Tobit回歸模型考察了影響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曠乾的《窺視均衡――廣西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狀況的實證研究》(2009)、王水娟、張萌、周奇杰的《貧困山區義務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以貴州某一貧困縣為個案分析》(2010)分別選取桌典型樣本為個案,采用實證的方式對該地區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現狀進行數字解讀,發現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是共同現象。張盛仁的《農村人口變化對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基于湖北省農村的調查分析》(2008)、吳春霞、宋偉琦的《階層差距與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失衡問題研究――基于對北京市幾所初中的調查》(2009)分別通過實地調查和統計分析發現,農村學齡人口變化、學生家庭階層差距都影響了義務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盡管眾多研究都發現,當前我國史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呈非均衡狀態。但是,這種資源配置的非均衡狀態正在逐步改善。配置效率也在逐步提高。如拱雪、張熙的《北京市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差異性分析》(2009)從學校教師隊伍、辦學條件、財力資源三個方面構建衡量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指標體系。運用平均值法和基尼系數法,發現2002―2005年間。北京市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狀況明顯改善。區縣之間、城鄉之間的差異不斷縮小,其中城鄉間教育資源配置差異小于區縣間的差異,小學教育資源配置的差異小于初中,教師隊伍、財力資源的差異小于辦學條件的差異。
2、關于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低效率的原因分析
就目前現有研究來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低效率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政策、體質的原因。也有經濟水平、學校產權的原因,還有人口流動、政府角色沖突等方面的原因。寧本濤的《調整結構明晰產權――對我國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與公平問題的制度分析》(2000)、徐文的《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產權分析》(2003)認為,現階段我國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與公平問題的實質是教育制度供給與需求的嚴重失衡。其根源在于學校內部產權界定不明晰,對傳教者與受教者雙方缺乏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政府教育制度供給的不當及相關制度變遷的影響。呂海鴻在《城鄉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研究》(2006)中指出,社會發展的不均衡是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的根本原因。差異發展的教育政策是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的最直接原因,現行教育投資體制存在的弊端乃是導致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根源。許麗英的《教育資源配置理論研究――縮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轉向》(2007)、劉祖華的《從“消極差別化”到“積極差別化”――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政策的創新邏輯》(2008)指出,教育政策是影響教育資源配置格局的決定性因素。教育政策背后反映的是不同的利益代表之間的博弈。在教育資源配置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弱勢群體往往被置于邊緣甚至被拋出“合法成員”之外。黃幼巖的《欠發達地區普通高中教育資源配置優化研究――以廣西南寧市為例》(2008)從宏觀、主觀、歷史、現實、機制以及體質六個角度分析欠發達地區普通高中教育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張盛仁的《基于人口流動的湖北省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研究》(2008)則認為,人口特別是人口流動對義務教育的資源配置有著重要的影響。
葉忠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政府財政角色沖突:問題與出路》(2010)中指出,當前既得利益主體的強勢、地方政府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和原有教育財政體制的慣性,造成政府教育財政角色沖突。成為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體制束縛。楊玉瓊的《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資源配置均衡狀況研究》(2010)則強調,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教師從業準入資格認定制度無法真正貫徹實施、無制度性的師資交流制度等方面是導致義務教育師資配置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3、關于優化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對策研究
面對當前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差距巨大
的現實。如何有效實現義務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配置效率也是現有研究廣泛關注的核心主題。優化資源配置效率的對策既包括投入體制改革方面,也包括完善投入法律保障方面,還包括學校布局調整、資源共享、師資流動等方面。
謝華的《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與教育公平性研究》(2003)、曠乾的《論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中的法律缺失》(2006)指出,優化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必須完善現有的義務教育的投資體制;制定有關教育投資的法律法規,切實保障教育投資穩定的來源;在義務教育階段施行免收學生的學雜費;制定國家扶持貧困地區發展教育事業的長期計劃。建立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基金。尹鵬、趙鵬程的《論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調適》(2004)、楊斌、溫濤的《中國各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2009)認為應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的責任,探索多元化的共同投入體制:提高中央和省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負擔比重。加大教育資源投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資源結構優化,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率。任仕君的《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2005)、吳開騰和吳立寶的《西部地區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情況問卷調查分析》(20lO)強調,應繼續調整布局,改造薄弱學校;提高辦學條件,縮小城鄉差距;合理配置人才,促進教師流動;成立教輔中心,達成資源共享。楊玉瓊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資源配置均衡狀況研究》(2010)中指出,應建立教師流動的專項制度,并切實縮小區域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條件差距。詹元靈、王鑒棋的《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問題與對策》(2009)則認為,應建立城市對鄉村的義務教育反哺機制,通過城市學校招收農村寄宿學生以及將大學和落后地區農村中小學結對。
三、對已有研究的評述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立足于不同研究視角,采用不同的分析工具、研究方法,對義務教育配置效率進行了多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研究和論述。既分析了導致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低效或者非均衡發展的原因。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優化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提高配置效率的對策和建議。縱觀已有研究思路、研究方式方法、研究視角以及提出的不同對策,都為本文提供了良好借鑒。
其一,當前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是大多研究形成的一個共識。其二,在分析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低效率原因的方面。國外不少研究將其歸因于政府對教育的壟斷。認為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場競爭而導致配置效率低下,要求對教育資源配置方式進行問責。但是,這些研究僅僅局限于政府壟斷層面,沒有繼續挖掘之所以壟斷的根源,當然也就未能從政府及其核心組成人員――官員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論述。國內相關研究也僅從義務教育資源投入體質、學校布局、人口流動、法律缺失等方面入手。也沒有深入關注政府這一教育資源配置活動的核心實體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可見,已有研究太多是從體質、政策、人口、經濟等客觀因素入手來研究配置效率的。基本沒有涉及資源配置主體――政府官員這一核心主觀因素。
本文認為。在學校布局調整、免費政策實施之后。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仍舊低下最根本原因在于縣級政府及其官員的自利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縣級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義務教育,是一種由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優化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既是義務教育基本屬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建構和諧社會的具體表現。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體現。從義務教育的性質及其產品屬性來看,它既不具有消費上的競爭性,又不具有使用上的排他性,同時還具有正的外部性等特征。可見,義務教育應屬于典型的公共產品。這種產品屬性必然要求政府作為核心的資源投入主體。如自2006年以來,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從體制和機制上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問題。并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全部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學雜費,所需經費由政府負責。從根本上說,政府對義務教育階段各個學校進行投資的過程也是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的過程。
就各級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系看,縣級政府應該是連接中央、省市級政府與各中小學校的樞紐。也是對各中小學校最為了解且聯系密切的基層單位。義務教育經費進入到各中小學校必須經由縣級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支配、劃撥,也就是說,縣級政府掌握著該縣中小學教育經費的配置權。除生均公用經費外,對哪些學校進行投資、投資金額具體是多少也基本由縣級政府決定。可見,縣級政府不僅是義務教育資源的投資主體。而且是義務教育資源的配置主體。由此推出,義務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出現了“錦上添花非雪中送炭”的怪象。作為資源配置主體――縣級政府理所當然地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政府官員的自利行為是導致配置低效率的根源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及基本手段;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及局限性;健全社會信用制度的必要性與主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
(1)全面認識市場配置資源優缺點的辨析能力。
(2)針對市場調節的局限性,初步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預與宏觀調控對策的應用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自覺遵守、維護市場秩序與規則的觀念,抵制一切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市場調節如何配置資源及其優點。
(2)規范市場秩序、建立社會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和措施。
2.教學難點
市場是如何配置資源的。
三、設計思想
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通過創設家鄉關口葡萄為教學情境,并以介紹關口葡萄發展為主線采用對話式、合作探究式教學方式,讓學生構建知識結構、落實教材基礎。同時通過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獲得情感體驗。
四、教學過程
導入:我們班有沒有建始縣的同學,來為大家當一回小導游,你會帶他們去看什么?去吃什么?去體驗什么?(學生回答導入關口葡萄,引出話題)你對關口葡萄了解多少,不妨給大家介紹一下。(3~4分鐘)
第一環節:創業小試――初嘗甜頭(ppt展示)(10~15分鐘)
老師:市場經濟發展浪潮中,關口農戶劉某轉變觀念發展,葡萄種植走上了發家致富之路。(ppt展示)
學生討論:
1.辦葡萄種植園需要哪些資源?
2.農戶劉某捕捉到哪些重要市場信息做出創業決策?假如你是劉某,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你又該怎么辦?
(根據問題1)學生回答并總結:勞動力、原材料、技術、信息等,經濟學上把這些稱為資源。
老師繼續提問:這些資源是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呢?
學生回答:不是的。
老師問:那怎么辦,這給我們什么啟示?
老師總結: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是無限的,因此需要對有限的資源做出合理的安排,經濟學上把這稱為“資源配置”。配置資源的方式有兩種:計劃和市場。我們重點討論市場如何配置資源。
(根據問題2)學生回答:關口葡萄名聲提升,價格高,發展前景好,要擴大生產規模。
老師提問:許多農戶也是這么想的,他們紛紛擴大生產規模,葡萄行業競爭激烈,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你又該怎么辦?
學生總結:提高科技水平,改善管理,開發新產品……
師生共同總結:在經濟生活中,市場這支無形的手始終在指揮著每一個參與者。市場通過價格、供求和競爭使人財物各種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老師提問:市場通過這種方式配置資源,相比于計劃經濟有何優點?
學生回答:價格變動能準確、及時、靈敏地反映供求關系,從而調節生產,優化資源配置,促使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從而……
老師過渡: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關口葡萄取得了日益驕人的成績和長足的發展,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同學們,你們了解到哪些問題,不妨說出來我們討論一下。
老師發言:老師通過調查也收集了一些問題(ppt展示)
第二環節:走入困境――尋找原因(15分鐘)
討論:上述反映出市場調節具有哪些缺陷,是如何體現的?
關口葡萄經營中這些現象的出現可能會導致什么后果?
(問題1回答)學生回答:
老師總結:自發性――自發追逐利益,為了自己利益而不顧他人利益,不擇手段;盲目性――人們不能完全掌握生產各方面的信息及其變化趨勢,以至于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決策盲目;滯后性――事后調節,從價格的形成、信號傳遞到商品生產的調整,具有一定的時間差。
(問題2回答)
老師總結:關口葡萄經營中出現的現象有哪些?這些現象可能會導致什么后果?
后果: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
企業發展成敗、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經濟波動和健康發展……
通過上述探究,我們已經找到了關口葡萄經營存在的問題,同時我們還知道了市場經濟是一個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大舞臺,那么如何幫助關口葡萄從困境中走出來……
學習了經濟學知識的同學們請你支招,讓關口葡萄做大
做強……
第三個環節:請你支招――做大做強(8~10分鐘)
【關鍵詞】企業管理;全面預算;資源配置
一、引言
自20世紀20年代全面預算管理從美國興起以來,至今已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伴隨著企業管理實踐經驗的積累和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全面預算管理日臻完善,成為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企業必備的、基礎性的企業管理制度。全面預算管理的理念在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被引入我國,2000年以來,國家有關部委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制度規范,指導企業開展全面預算管理工作,特別是對國有大中型企業推行全面預算管理提出了明確的意見和要求。
近十多年來,全面預算管理受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尤其在國有大中型企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同時針對企業在實施全面預算管理過程中所暴露出的諸如對全面預算管理認識不清、重視不夠、方法不當、執行不嚴、考評不力等許多問題,學術界和廣大實務工作者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討,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解決思路,比如,提高管理層的重視程度和全員參與程度;加強信息化建設,改進預算編制方法;合理確定預算目標,建立健全預算控制和考評機制,等等。這些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動了全面預算管理在實踐中的應用和完善。
但是,對于全面預算管理,企業關注更多的往往是如何運用這一工具來實現短期的經營目標,而對于以戰略目標為導向發揮全面預算管理的作用卻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基于上述理論和實務研究成果,結合自身實際工作體會。筆者認為,我們迫切需要考慮如何充分發揮全面預算管理的功能作用,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更好地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目標。
二、當前全面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從當前企業應用的實際來看,雖然全面預算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其功能的充分發揮,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戰略目標不清晰
戰略目標是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一種總體設想和預期,是企業發展的長期目標。如果把戰略目標比作海上航行的船只希望到達的港口,全面預算管理就是保證船只航向的羅盤。清晰的戰略目標,能夠使全面預算管理從戰略高度進行把控,將企業日常的經營活動與戰略目標無縫對接,使其不至于偏離長期的發展軌道。現實中,有的企業缺乏戰略管理意識,沒有制定明確、具體的戰略目標,或者是將上級單位制定的目標甚至于下達的年度工作目標直接拿來作為自己的目標,脫離了自身實際。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戰略目標指引,全面預算管理常常被用作幫助企業實現短期經營目標的一種工具,使其在戰略層面應有的作用得不到發揮。
2.對全面預算管理的功能作用缺乏統一、全面的認識
全面預算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控制方法,它所負有的功能決定了它具有戰略性、系統性、全面性、綜合性的特征。但不少企業對全面預算管理功能作用的認識不夠全面,甚至是片面的,存在為預算而預算的現象。一方面在企業內部,從管理層到員工、從職能部門和業務部門,對于全面預算管理的重要性沒有形成共識,將其片面地理解為財務預算,認為是財務部門的工作;另一方面,對全面預算管理的特征及其作用認識不全面,將其解讀為預算控制,弱化了其他功能的發揮。
3.全面預算管理在執行中存有誤區
除了戰略目標的不清晰以及認識上的不足,企業在實施全面預算管理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誤區,影響了實際執行的效果。
一是認為環境復雜多變,不可預測。預算通常是企業在對內外部環境及其發展趨勢分析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的預測。在預算編制過程中,往往會陷入誤區,認為預算所依賴的環境,特別是外部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無法預測,從而導致為預算而預算,編制的預算有其形而無其實,對執行缺乏指導意義。
二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全面預算管理的內涵既包括財務預算,也包括經營預算和資本預算,三者的有機結合才構成了企業完整的全面預算。由于企業內部部門職責分工不同,往往造成財務與業務、市場脫節,形成各自為戰的局面,無法形成完整的預算體系。
三是穿新鞋走老路。將全面預算的資源導向曲解為傳統意義上的“資源導向”,即“有多少錢辦多大事兒”,根據掌握的資源量估算能夠實現的業務規模,名為預算,實為計劃,缺乏戰略性、前瞻性,導致執行中缺乏激勵性。
三、企業如何完善全面預算管理
企業是以資金為紐帶的資源投入與產出系統,全面預算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控制方法,作用是幫助企業優化資源配置,以獲得最佳投入產出效果,其作用的發揮取決于企業對其功能的定位。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所面臨的環境越來越復雜,要充分發揮全面預算管理的功能作用,必須從影響其作用發揮的因素出發,跳出認識和執行中的誤區。概括說來,應當“確立一個基礎,明確兩個導向,落實三個到位”。
1.一個基礎,即統一思想認識
全面預算涵蓋了企業生產經營和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從企業的管理層到基層員工對此形成共識是做好這項工作的基礎和前提。這里所說的共識既包括對全面預算內涵的認識,也包括對企業未來發展目標和定位的認同。只有形成了共識,每個人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才不會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全面預算管理才有了生存的土壤。
統一思想認識關鍵要解決好“4W+1H”的問題,即:
WHY:為什么要實行全面預算?其目的、意義、作用何在?
WHAT:企業的定位和未來的發展目標是什么?實施全面預算,需要做什么?包括哪些工作流程和要求?
WHEN:全面預算編制的時間要求是什么?預算期間多長?
WHO:全面預算工作由哪些人/哪些部門來實施?需要哪些人參與?
HOW:如何實施全面預算?相關部門/人員如何參與?流程和工作要求如何落實?如何保證全面預算的質量和效果?
明確了上述內容,企業可以通過宣傳、培訓等方式,讓員工對這些內容入腦入心,在內部營造全面預算管理的氛圍。
2.兩個導向
兩個導向即在實施全面預算管理中要堅持目標導向與資源導向相結合。如上圖所示,企業的戰略目標是最高層次的目標,通過分解,按時間維度細化為短期經營目標/年度目標,再進一步細化為季度/月度目標(乃至每周的目標);按空間維度分解為各職能部門/責任中心的階段目標。通過月度和季度目標的落實,來保障年度目標的實現,通過年度目標來保障戰略目標的達成;通過各職能部門/責任中心階段目標的實現,來保證企業整體目標的實現。
目標設定是實施全面預算管理關鍵的第一步,資源導向則是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必須堅持的另一個原則。這里所說的資源導向,不同于傳統的“有多少錢辦多大事兒”的資源導向,而是在戰略目標引領下的資源導向,是想辦多大事兒需要多少資源配套,這是全面預算管理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企業的各種資源,如人力資源、技術、信息、物資、資金等等,總是有限的。以目標為導向,明確了短期、中期、長期要達成的目標,就可以通過全面預算有針對性地進行資源平衡,分析企業已經掌握的資源和存在的資源缺口進而指導經營部門、管理部門優化現有資源的配置,針對存在的缺口去尋找新的資源渠道,為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
3.三個到位
三個到位,即部門協同到位、支持保障到位、約束管控到位。
(1)部門協同到位。全面預算是一項全面、系統、綜合的工程,如果沒有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片面地把預算理解為財務部門的工作,只靠單個或少數部門唱獨角戲是無法做好的。許多成功實施全面預算管理的企業在這方面都有成功的經驗。中國黃金確立了“堅持戰略引領、堅持頂層設計、堅持協調統一、堅持實事求是、堅持高度協同”的“五個堅持”的全面預算管理原則,各職能部門在預算委員會的領導下,協調統一,形成分工明確、責任清晰、高效配合的工作機制和責任機制,為全面預算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組織保障。從企業財務部門的角度,要轉變觀念,主動加快向服務型、決策支持型的管理會計的轉型,打破業務分工的界限,深入業務、深入市場;而從其他部門的角度,要正確理解全面預算管理,更要主動參與,在部門之間要形成推動全面預算管理的合力。
(2)支持保障到位,既包括軟性的保障,也包括硬件的保障。軟性的保障是指從制度上完善,一方面是制度功能上的完善,堅持頂層設計,營造良好的預算氛圍;另一方面是制度體系上的完善,即完善全面預算管理的內涵,使之將企業的財務預算、經營預算、資本預算全部涵蓋在內,將企業的全部資源納入統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通過信息系統的建設,硬件的保障能夠有效提高全面預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將分散的資源納入統一的平臺管理,通過對預算執行情況的分析揭示資源的使用效率,并據此進行資源配置的優化。
(3)約束管控到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管理好的企業,總是單調乏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情發生。那是因為凡是可能發生的危機都早已預見,且已將解決辦法變成例行工作了”。有效的全面預算離不開高效的執行,這就要求企業在實施全面預算管理過程中堅持預算和執行的統一,避免兩層皮。一是要強化預算分析,建立定期跟蹤機制,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抓住重點環節、關鍵問題和異常現象進行深入剖析,找出執行偏差的原因,對癥下藥;二是要發揮考核的激勵作用,針對不同的責任主體建立差別化的、動態的考核指標體系,設定個性化的考核指標,使預算目標真正成為風向標、指揮棒;三是實行全面預算閉環管理,按照PDCA原則,遵循“目標設定à預算編制à預算執行à預算分析à預算考核”的管理循環,在執行中不斷優化。
參考文獻:
[1]應承忠.企業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交通財會,2010(1).[2]胡慶紅.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的相關問題探析[J]. 財經界,2010(11).[3]肖衛琴.企業集團全面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完善措施[J]. 現代經濟信息,2013(16).
1 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
伴隨市場改革力度的不斷深入,作為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的電力企業也面臨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已成為現階段電力企業發展中必須面對的問題。由于供電企業本身有著工作人員數量多、人員流動大等特征,這就給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開展構成一定困擾,目前我國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常見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 人才結構單一
受到供電企業本身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特征的影響,企業內部的大部分員工都屬于理工類、技術類人才,而真正的管理系、營銷系的管理人員十分欠缺,這就造成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管理流程簡單、人才結構單一等問題的發生。
1.2 用人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國供電企業員工普遍都存在文化水平不高、人力結構單一、員工專業不對口等現象,但企業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往往都是因事擇人,在人員管理中將工作重點放在員工對工作崗位適應方面。這種用人方法使得大部分崗位的設置都存在問題,不僅無法達到人盡其才、按才用人、因事設崗的人力資源管理原則,而且面臨用人機制與企業過去發展問題,使得企業人力資源損失現象非常的嚴重。
1.3 企業管理機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由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成為市場經濟體制,在這種經濟體制變革條件下,企業為了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不得不對內部管理制度進行改革。目前,國內大多企業內部人事部門改變成為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也建立企業了相應的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但是由于長期受到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使得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觀念非常落后,管理手段和方法還停留在過去人事管理工作上,其主要表現在供電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管理績效考核實施力度不夠、激勵機制缺乏以及管理方法不合理等方面。
1.4 績效考核體系欠缺
目前,電力企業為了更好的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紛紛建立了相應的績效考核機制,也為企業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是這些考核機制在具體落實之中,卻往往因為各種因素的制約而存在問題。首先,考核目標不明確:由于企業管理人員對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認識程度不夠,導致績效考核工作往往都當做一項工作任務來完成,這種工作理念導致大部分員工對績效考核存在抵觸心理,不利于整個工作的開展。其次,在具體的工作中考核機制還存在很大的漏洞,關鍵性的考核指標往往在設計方面都存在不明確的現象。再次,考核方法太過單一,領導對于員工考核觀念的認識還處于過去計劃經濟階段,整個考核指標缺乏公正性。最后,在績效考核工作中,考核結果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反饋,使得員工在考核之后無法具體了解到考核的作用,使得考核機制的作用被嚴重弱化。
2 供電企業人力資源配置原則
人力資源作為當今企業管理工作重點,它是企業提高工作效率、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經營成本的主要舉措,也是對組織和企業人力資源合理利用的一種現代化策略。目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重點在于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盡其用人事相宜的管理力度,最大限度的發揮企業員工工作效率。供電企業要想更好的做好企業人力資源配置工作,就必須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2.1 企業內部為主的原則
供電企業在使用人才時,應首先從本單位人才著手。企業內部要建立起人力資源的開發機制,使用人才的激勵機制。這兩個機制都很重要,如果只有人才開發機制,而沒有激勵機制,那么本企業的人才就有可能外流。從內部培養人才,給有能力的人提供機會與挑戰,造成緊張與激勵氣氛,是促成公司發展的動力。但是,這也并非排斥引入必要的外部人才。當確實需要從外部招聘人才時,我們就不能“畫地為牢”,死死的扣住企業內部。
2.2 能級對應原則
供電企業人力資源優化的目的應該是使企業整體人力資源功能強化,人與崗位相匹配。對于不同能級水平的崗位,安排具有相應能力的人才,做到能級對應。
2.3 便于調節的原則
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員工的能力在各自的崗位也在不斷變化。因此,需要保證隨著企業崗位的變化,隨時對人員配備進行調節,保證供電企業的人力資源能級對應。避免一職定終身的現象發生。
2.4 優勢定位原則
供電企業管理者可以根據員工的優勢,安置到最有利于優勢發揮的崗位上。同時,員工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確保能級對應,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
3 供電企業如何進行人力資源優化配置
供電企業的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應該根據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原則進行。
3.1 供電企業要保證公開、公平、公正的讓每一名職工憑自己的能力競爭上崗。對上崗員工實行三級動態管理,劃分為優秀、合格、臨時三種上崗身份,根據每個崗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業績,定期進行考核,給予員工壓力和動力。
3.2 合理調整生產一線,把不適合在生產一線工作的人員調整出來,把身強力壯的人員安排到生產一線,保持隊伍的強勁。同時,根據生產需要,對一線員工配置一定的輔助人員,確保各項生產任務保質保量的完成。
3.3 避免因人設崗的現象,保證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在人力資源配置過程中,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使合適的人才在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促進相關崗位的技術進步。
3.4 供電企業內部各崗位,應保證讓每個崗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體能結構合理,符合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形成職工之間的互補效應,確保企業的良性發展,保質保量各項工作的完成。
關鍵詞:全面預算管理;價值鏈;探討
一、全面預算管理及編制現狀
全面預算管理是指企業對一定期間的經營活動、投資活動、財務活動等做出的預算安排。它作為一種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編制與實施的預算管理模式,憑借其計劃、組織、控制、協調、激勵評價等綜合管理功能,進一步整合企業的內部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控制經營成本、提升運行效率,有效地促進企業實現年度生產經營目標和長遠發展戰略。
目前,大部分企業的預算編制按照“上下結合、分級編制、逐級匯總、綜合平衡”的程序進行,采用的是固定預算編制方法,按年度編制,季度、月度分解落實。預算編制的基礎是基于企業現有的資源、經營能力來預測年度經營目標或長期戰略目標,編制理念相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已無法調動企業經營的主動性,限制了企業的發展欲望,不利于企業進一步創造價值,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二、價值鏈的內涵及在全面預算管理中的意義
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了“價值鏈”的概念,即企業的每項生產經營活動都是其創造價值的經濟活動。他把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支持活動兩大類,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和銷售、服務等;支持活動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他認為企業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
如何理順價值鏈的各項活動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對于改善全面預算管理工作、實現企業的價值增值、創造獨特的競爭優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全面預算管理引入價值鏈理論的益處
(一)有利于進一步優化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
全面預算是企業根據發展戰略和長期計劃擬定的年度預算控制的總體目標,雖然是站在企業整體的角度整合、優化了資源配置,卻帶有很強的人為性、主觀性,而且也沒有考慮在生產經營的各環節是如何優化、進行配置資源的。如果在全面預算編制的基礎上引入價值鏈的管理理念,把總體目標細化到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可以發現哪些環節是創造價值最大的、哪些環節對生產經營來說是最關鍵的、哪些環節是多余的,這會引導管理者進一步優化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
(二)有利于優化業務流程、加強各環節成本控制,防范經營風險
價值鏈理論涉及產品的投入、生產、銷售、售后服務及采購管理、研發、基礎設施建設等各個環節。通過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進行價值分析可以找出哪些環節是有價值或是有潛在價值的,哪些環節是多余的或是無價值的,使企業在維持正常生產經營鏈條的同時,將有限資源向能夠創造更多價值的環節傾斜或轉移,同時減少或去除不創造價值環節的資源投入,達到優化企業業務流程、強化成本控制的目的,同時也有利于企業加強內部控制、防范經營風險。
(三)有利于企業實現精細化管理,進一步實現價值增值
在全面預算管理的基礎上引入價值鏈的管理理念,可以把生產經營的各環節通過層層分解落到實處,將預算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達到“人人都管理、處處有管理、事事見管理”的狀態,強化全體員工的工作責任感,有利于企業實現精細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進一步實現企業的價值增值。
四、引入價值鏈管理理論后的全面預算管理工作探討
(一)改變現有的預算編制理念,實現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
全面預算管理作為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已經在我國的大部分企業中得到普及應用,但目前大多數的企業管理者在制訂全面預算時是基于現有和未來擁有的物質資源和經營能力來預計年度經營目標或長期戰略目標的,簡單的說是“有多大力做多大事”。這種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管理者的主動性、創造性,不利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也不利于企業進行更合理的配置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為企業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增值的機會。
全面預算管理引入價值鏈理念后,可以幫助管理者識別出哪些是有價值或是有潛在價值的、哪些是無價值或是多余的、哪些是創造價值最大的、哪些是對生產經營最關鍵的,從而引導管理者根據責任目標確定各環節所需的資源配置,做到資源分配重點有序,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簡單的說是“做多大事需要出多大力”,從而為企業積極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增值提供可靠的保證。
(二)明確各業務流程的目標和價值
目前,企業全面預算使各職能部門管理者明確了和其他部門及企業整體的關系,統一協調了各職能部門的運作過程,是以職能部門為核心來協調資源配置的,但有時對各職能部門的價值貢獻大小和資源耗費多少不做區分或區分不清楚,造成資源分配不足或多余,影響企業價值創造或造成資源浪費,給企業帶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
全面預算管理引入價值鏈理念后,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識別出各業務流程的目標、價值及所需資源的多少,引導企業管理者根據該業務流程創造價值的大小確定經營目標,從而確定資源的需要量。這樣不僅能夠明確各業務流程對價值創造的貢獻,還能確定資源分配的優先次序,避免各職能部門管理者為爭奪有限資源產生的不必要摩擦。并且,企業管理者還能根據價值創造的大小確定哪些業務是核心業務,哪些是非核心業務,引導管理者集中有限資源發展核心業務,創造更大的價值增值,以及決定是否利用業務外包的專業優勢,將非核心業務外包,以節約企業的有限資源來發展主業,促使業務流程進一步優化并得到不斷改進。同時,也有利于管理者科學地調整機構設置和人員分工,避免職能交叉或缺失,使機構設置和人員分工更加科學、合理,確保全面預算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
(三)促進企業實現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挖掘企業價值
全面預算管理引入價值鏈理念后,可以有效推動企業全面實施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挖掘企業價值,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以公司戰略為導向,全員參與、全面編制和全程控制
全面預算的編制以各業務流程的責任目標確定年度經營目標或長期戰略目標,可以減少公司治理層與管理層討價還價的余地,有利于公司堅持以發展戰略為導向和實現可持續發展。預算編制以責任目標為基礎,可以使各崗位員工對本崗位的年度預算和工作計劃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引導員工積極參與全面預算編制和執行,一方面使得全面預算編制更符合企業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預算得到全方位的實施,使企業的經營管理得到全程、有效的控制。
2. 預算編制依據更準確、可靠,為預算的執行和落實提供可靠依據
全面預算的編制以責任目標確定對資源的需求量,需要對所需資源進行重新評估,使管理者能更加合理地確定各業務流程的資源需求量,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進而實現業務流程再造,使預算數據更準確、來源更可靠、誤差幅度更小,為全面預算的執行和落實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3. 預算編制內容細化,有利于進一步細化管理層責任,提升管理水平
在進行預算編制時,管理者根據價值創造的大小和資源耗費的多少可以有重點地編制到最小作業單位,進一步分析該作業單位的資源耗費是否合理,是否會產生價值增值,在不增加太大預算工作量的前提下提高預算編制的有效性;也有利于進一步細化管理層責任,促使各級管理者將工作落到實處,緊扣發展實際,追求最大效益,實現價值增值,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預算管理引入價值鏈管理理念后,會促使全面預算的編制理念發生轉變,由以前的“資源-目標”轉變“目標-資源”,能夠充分發揮企業在資源配置、業務流程再造等方面的優勢,促使企業全面預算管理工作不斷改進,有利于企業開展精細化管理,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進一步挖掘企業價值,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于富生,張敏.全面預算管理新解:基于價值鏈和作業的整合框架[J].財務與會計,2007(07).
[2]盛俊飛.企業集團全面管理提升指引[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13.
關鍵詞:攬投部;效能管理;研究
一、攬投部效能管理的總體框架
攬投部站作為快遞企業最基本的經營單位,效能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攬投部站效益的好壞,也是攬投部站建設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在攬投部站效能管理體系中,資源配置、工作流程設計和績效評定三大要素相輔相成,互為補充。資源配置是基礎,是業務發展的前提。流程設計是關鍵,直接影響攬投部的運營效率和質量。績效評定是指揮棒,可以有效推進和優化資源配置水平和流程設計實施效果。
攬投部站效能管理的總體框架如下圖所示:
二、攬投部站資源配置
攬投部站資源配置在效能管理中尤為重要,高或過低的配置標準都不利于推動業務發展和提高效能水平。資源配置水平過高,利用率不足,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資源水平偏低,滿足不了生產經營的需要,影響業務的良性發展。攬投部的資源配置主要包括場所、車輛和設備以及人員配置三個方面。
1.攬投部站場所配置。在選擇攬投部場地時,要綜合考慮過快遞網格化管理的具體要求,從業務規模、覆蓋范圍、交通狀況、租金水平以及競爭對手布局等方面著手,合理確定攬投部站場所的位置和規模大小,原則上攬投部可以考慮設置在相對較為僻靜、車輛出入較為容易,且靠近居住和辦公聚集地的位置。
2.攬投部站車輛和設備配置。攬投部站車輛配置要以電動三輪車為主,減少機動車的配置比例。如部分地區限制三輪車行駛的,要配備新能源汽車,以節省運營成本。在車輛來源上,可以采取自行購買、租賃、帶車加盟等方式綜合解決。對于超出標準配置的機動車,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清理和盤活。在設備配置上,要提高手持終端的使用效率,合理進行配置。
3.人員配置。攬投部站是企業的基本營業單位,人員配置是最為重要的資源配置因素。攬投部站在進行人員配置時,要綜合考慮攬投道段數量、攬收和投遞業務量比重等因素。在人員結構安排上,要嚴格控制非專職攬投人員比重,專職攬投員占比至少要達到90%以上。
三、攬投部站工作流程設計
攬收和投遞是攬投部站的主要工作內容,科學合理的工作流程設計有助于攬投部站提高工作效能。工作流程設計主要包括道段設計、攬投員排班設計和攬投標準設計三個方面的內容。
1.道段設計。道段設計是網格化管理的具體體現,是攬投部站運營的核心環節,要堅持實行動態的道段管理制度。道段設計要充分考慮所管轄區域的覆蓋面積、競爭對手的布點現狀、客戶數量、業務規模、收投比例等因素,合理O計攬投部站的道段條數。要根據攬投的實際情況動態對道段進行拆分與合并,對于業務量發展較快且發展潛力較大的道段,要進行適當拆分,并制定拆分后道段的利益分配銜接機制,確保道段拆分后更有利于業務發展和調動攬投員積極性。對于業務發展較慢、發展潛力較弱的道段,在確保投遞質量的前提下要進行適當的合并,以進一步優化攬投部站的資源利用。
2.攬投員排班設計。由于各道段攬收和投遞業務量存在不均衡的現象,而且目前部分快遞企業攬收和投遞的時間界限也比較明顯,上午投遞的量較大,攬收主要集中在中午和下午,因此會出現上午攬收能力不足,甚至在投遞任務較重時無暇顧及攬收郵件的情況,極大影響客戶感受,從而制約業務發展。對攬投部站而言,要通過優化攬投員排班計劃來有效解決攬收和投遞矛盾,研究實行AB排班機制。B班的設計要考慮攬投部實際,在收寄任務不重的情況下,可以由攬投部經理或內勤人員承擔。
3.攬投標準設計。攬投標準是攬投部站效能管理的核心要素,攬投量標準和計件標準是兩項主要指標。攬投量標準決定了攬投部站人員配備水平,分為攬投部全員攬投標準和專職攬投標準。在設定全員攬投標準時,要考慮收寄、投遞的業務量和比重情況,以及攬投部非攬投人員的配置水平。在計件標準上,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和行業平均薪酬水平制定攬投單價,標準一旦確定,要保持相對穩定,切實體現“多勞多得”的薪酬分配理念。
四、攬投部站績效考核
攬投部站績效考核是搞活攬投部經營機制和利益分配的指揮棒,是激發攬投部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攬投部站績效考核中,要分級設置攬投部經理、攬投員和內勤人員的績效考核體系,根據不同崗位設置不同的考核評價指標,充分發揮激勵約束作用。
1.攬投部站經理考核。攬投部站經理績效考核是攬投部站績效考核最為重要的內容。攬投部站經理績效考核要從全省或大區出發,實行分等分級的考核辦法。分等分級管理就是根據設定的攬投部效能管理的主要指標(比如營業收入、營業利潤、攬投質量等),對每個指標賦予一定分值,將每個攬投部在全省或大區進行排名,并分為幾個類別,各類攬投部數量按照類別標準進行正態分布設計,不同類別的攬投部給予不同的績效考核系數和薪酬標準。各攬投部具體的分等分級標準要實行動態管理,每年評定一次,根據每年實際經營業績和得分情況對等級進行調整,并同步調整攬投部站經理的薪酬標準。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攬投業務量比重、覆蓋區域等可能導致攬投部站之間資源分布不均衡時,可以適當考慮給予資源配備稍弱或投遞任務較重的攬投部適當補貼,但不能改變整個攬投部分等分級考核體系。
2.攬投員考核。攬投員考核主要是對攬投業務量、攬投時限和攬投質量的考核,包括但不限于攬收客戶信息收集率、攬收業務量件及增長率、投遞業務量件及增長率、日均攬投量及變動、及時攬收率、及時投遞率等指標。在完善考核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要根據考核指標得分情況建立攬投員星級評定體系,搭建攬投員職業晉升通道,各星級攬投員分布要按照正態分布來設計,對不同星級攬投員給予不同的補貼標準,并在評優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對于考核排靠后名的攬投人員,要由攬投部經理或考核排名靠前的攬投人員進行定向幫扶。
3.內勤人員考核。攬投部要根據攬投部站內勤工作量,設定固定薪酬標準,并根據內勤工作分類設置KPI考核指標體系,根據KPI考核結果給予獎勵或扣罰。在設計后勤人員工作內容時,要考慮后勤人員與攬投人員工作的銜接,在不影響出班時限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攬投員將部分工作進行前置處理,以減輕內勤工作量,要通過流程優化來嚴格控制后勤人員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