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傳統媒體公信力 新媒體 困境
新聞傳媒的公信力是指新聞傳媒能夠獲得受眾信賴的能力,①公信力概念的邏輯起點是信任,是受眾的一種主觀行為。②筆者認為媒介公信力主要圍繞三個關鍵詞,即媒介、公眾、信息傳播,媒介是信息傳播的渠道,傳播的終端在公眾,信息傳播是媒體獲得受眾信任的依托,所以媒介的公信力主要是公眾對信息傳播渠道或者傳播者的依賴感和信任度。
一、傳統媒體公信力的發展現狀
傳統媒體公信力面臨著來自新媒體以及自身發展弊端的雙重壓力,2003年社科院對12城市的調查發現,大眾最信任的媒體是傳統媒體。③2011年經網絡調查,獲悉的《媒體公信力調查分析》報告中顯示44.3%的受調查居民認為互聯網是他們最相信的媒介,電視的信賴度占26%,報紙為16%,④由此看出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呈下降趨勢。
1、新媒體的沖擊和壓力
(1)新媒體降低大眾對傳統媒體的依賴
新媒體的興起,打破了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壟斷地位,人們不僅可以通過網絡、手機、車載媒體等渠道來獲得信息,還實現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我傳播,據《第27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0年12月,網絡新聞使用率為77.2%,用戶規模達3.53億人,用戶人數年增長4535萬人,年增長率14.省略/13665226-1574859.html
④《社科院12城市調查發現:傳統媒體網站公信力最高》,
⑤李玫瑾,《媒體應冷處理“江蘇泰興案”》,《中國青年報》,2010-4-30
⑥胡正強,《客觀、公正、全面、平衡――論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具體化》,《新聞愛好者》,2003(7)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234
自去年以來,全球經濟體因注入超量流動性,導致今年通脹惡疾開始“高燒”,使得全球大大小小的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決策者日益頻繁地祭出加息“寶劍”。
4月20日,瑞典央行宣布,將指標利率由1.50%上調25個基點至1.75%,符合市場預期,這是瑞典央行自2010年7月以來第6次上調基準利率。同日,泰國央行宣布,將基準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2.75%,當前實際利率仍然為負,基準利率仍然處于上升通道。
4月18日,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表示,歐洲央行不會允許歐元區出現第二輪通脹效應。分析人士認為,由于通脹壓力繼續上升,預計歐洲央行今年內還將加息兩次,直至將利率提高至1.75%。此前,歐洲央行于7日宣布,從本月13日起上調歐元區主導利率0.25個百分點至1.25%,這是歐洲央行自2008年7月以來首次加息。
全球加息,意味著全球進入通脹時代,也預示著經濟更艱難時代的開始。為什么這么說呢?
石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輪漲,根源于全球的流動性泛濫,其本質是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的貨幣超發和投資過剩。
通脹首先表現為資產價格先行上漲。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在2010年均實施超寬松貨幣政策,特別是美國于2010年11月宣布實行規模為6000億美元的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2)。流動性泛濫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再向實體經濟傳導,導致農產品和日用品價格上漲,從而進入全面通脹。
受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動,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輸入型通脹壓力明顯增大,促使新興市場經濟體加快收緊貨幣政策,預計新興市場經濟體還將繼續邁出加息步伐。
歐元區越來越大的通脹壓力讓歐洲央行官員和老百姓忍無可忍,于是歐洲央行加息,發達市場經濟體正式啟動緊縮周期。之后肯定會有更多央行跟進,但如果美聯儲不加息,通脹是壓不住的,靠中國央行加息壓不住,靠歐洲央行加息也壓不住。唯有等待美聯儲也加息,而這可能還要等待很久。
通脹的急速隆起之下,更可怕的是國與國之間差異化的政治主張以及對于貨幣政策的分歧,鷹派的歐洲央行對通脹更加敏感,但是歐洲央行加息之后,對原本深陷債務危機的希臘等國無異于雪上加霜。而更傾向于鴿派的美聯儲和英國央行,似乎并不愿意放棄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將長期對新興經濟體譬如中國形成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并讓新興經濟體治理通脹變得更加艱難。
為什么美聯儲不加息?有觀點認為,美聯儲堅持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戰略目的,是為了防止世界經濟發生比歐債危機影響更大的全球經濟危機,如果美聯儲提前退出寬松貨幣政策,再疊加中國經濟硬著陸,將導致未來世界經濟危機。
對于新興經濟體國家,由于政府對緊縮性貨幣政策和本幣大幅度升值過于擔憂,從而造成通脹率上升的風險更高。
加息等緊縮性貨幣政策會損害該國實體經濟,讓經濟從通脹轉為通縮。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長遠影響遠比短期通脹危害更甚。或許我們可以利用發達經濟體進入加息周期,在其對新興經濟體輸入性通脹壓力降低的情況下,在宏觀經濟硬朗和通脹不是那么囂張的前提下,為防止經濟陷入“滯漲”,貨幣政策應該出現適當的風格轉換,但這個顯然是一廂情愿。
關鍵詞:網絡經濟;相關產品市場;界定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9-0283-02
360與騰訊之間的大戰自2010年開戰至今,現已經打到了最高院。在360訴騰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一案中,案件的焦點問題即相關市場的界定問題。在反壟斷案件中,相關市場的界定是反壟斷辦案與執法的第一步。因為,必須要弄清楚一個企業在相關市場中是否具有到一定的支配地位,而支配地位的確定的首要條件就是準確地界定相關市場界定的范圍。在相關市場的界定中的首要問題又是相關產品市場的確定。在傳統經濟中,我們可以用傳統的相關市場理論來對相關產品市場進行界定。但是,在網絡經濟的條件下,用傳統的理論來對相關產品市場進行界定存在很多不合適宜的地方。
一、網絡經濟
網絡經濟是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下的產物,網絡經濟不同于傳統經濟。傳統經濟的市場結構比較簡單,只存在簡單的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并且買賣雙方是在買方支付了相當對價的前提下,賣方讓渡產品的價值。但是,網絡經濟是知識經濟,是建立在計算機網絡基礎之上的高科技經濟。在網絡經濟中,既有實體的商品也有虛擬的商品,比如游戲點卡、電子圖書、殺毒軟件序列卡等。同時,網絡經濟又有著與實體經濟不同的特點。比如說用戶鎖定性、高滲透性、邊際效益遞增性、邊際成本遞減性等傳統經濟所不具備的特征。然而,也恰恰是這些特征讓傳統的相關市場界定理論在網絡經濟中界定相關市場面臨困境。所以,我們可以將網絡經濟定義為是一種建立在網絡技術的基礎之上,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經濟形態。它不僅包括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產業,也包括以現代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整個高新技術產業和適用了高新技術的傳統產業和經濟部門。網絡經濟并不是獨立于傳統經濟的,而是在傳統經濟的基礎之上,因高新網絡技術的發展運用升級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二、網絡經濟中傳統相關產品市場理論在市場界定中面臨的困境
首先,來看中國《相關市場界定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對于相關市場的定義,指明相關市場是指在特定的時期內經營者就特定的商品或者服務進行競爭的范圍。對相關產品市場的界定主要根據以下幾方面:商品的特性、用途、價格、與商品之間的替代性等。即與商品之間具有緊密的替代性是最基礎的考慮因素。但是,這些的界定考慮因素是建立在傳統的單邊市場的基礎之上,并不完全適用網絡經濟。
1.功能替代性標準的困境。在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之下,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快,產品的功能也越來越千變萬化。可能很多產品組合才能夠實現一個功能,也有可能一個產品可能同時具備很多功能。不同產品之間的功能可能會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但是并不完全相同。對于這樣的產品,無異于是模糊了產品的功能區分界限。同時,網絡技術發展迅速,技術的創新使得產品之間的可替代性變強,可能之前看來完全不具有替代性的產品之間后來在技術的發展下,二者之間的可替代性變得越來越強。這為判定產品之間的替代性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在網絡經濟的效益下,用戶會出現一定的鎖定效益。即當一個新的產品出現,其在性能和價格上比網絡用戶現在所使用的產品更優,但是如果用戶的轉換成本要大于其轉換后所獲得的的利益。即使用戶知道這樣一個更優的產品的存在,用戶也不會選擇更優的產品。
2.價格判定標準的困境。在網絡經濟條件下,網絡平臺商普遍采用對網絡用戶免費的營銷模式來獲取較大規模的網絡用戶,而又基于其本身所獲取得用戶規模效應來吸引企業和廣告商的方式來獲取利潤。在這樣的一個雙邊或者可以說是多變市場的條件下,價格如何確定,競爭者又如何確定。網絡企業面臨的競爭并不僅僅只來自一方,而是可能是處于一邊市場的企業或者是雙面市場的企業,其所面臨的競爭是很復雜的。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競爭環境中,而又對網絡用戶免費的條件之下,價格到底應如何確定?以哪一方為標準?還是綜合考慮各方之后來一個折合標準?確定標準的依據又是什么?這一個個問題無不給網絡經濟中的相關市場界定帶來了難題,確定的價格不科學,必然會帶來相關產品市場界定的范圍過寬或者過窄。
3.供給替代性標準的困境。中國《指南》中將供給替代也作為相關市場界定時應當參考的因素,供給替代主要考慮其他經營者進入該市場的投入、要承擔的風險、進入市場的時間成本等因素。網絡技術誕生中的產品并不像實體經濟中誕生實物產品那樣需要很多人力和物力和財力,它可能是靈光一現的產物,雖然耗費了人力和一定的物力和財力,但是不會像實物產品那樣。而且生產實物產品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網絡技術誕生的產品的邊際成本是遞減的。可能就是發明產品之初需要耗費較大的物力、人力和財力,其后可以通過不斷復制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產品。但是,實物產品卻不是這樣,要想獲得更多的實物產品,只有不斷地投入成本才可。
4.假定壟斷者測試法(以下簡稱SSNIP測試法)的困境。假定壟斷者測試的基本理念是“尋求假定壟斷者能有利可圖地實施漲價行為的最小產品群”。①假定壟斷者測試是一種思想上的模擬實驗,在實驗的每個階段都將那些最接近的替代品納入到相關市場中來,直到最終形成一個產品組合。SSNIP測試法使用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選取一個基準價格,其后在進行在其假設的候選市場范圍內對產品進行5%~10%的漲價,看消費者是否在銷售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轉向了其他產品。之后,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數據分析看經營者是否有利可圖。不斷地重復進行測試,從而選取一個最優市場。但是,該方法在網絡經濟周邊,首先要面臨的難題就是基準價格如何確定的問題。先且不說網絡企業的很多產品對用戶來說都是免費的問題,網絡經濟中的市場是雙邊市場或者可以說是多邊市場。雙邊市場或者多邊市場的條件下,基準價格應該以哪一邊的市場為準是個難題。其次,再說免費的問題,網絡產品很多對于網絡用戶來說都是免費的。當在其他的同類產品都是免費的情況下,對某一原本也是免費的產品突然開始收費,即使收取的費用很低。但是,其他的產品都是免費的,在這種情況下,是完全可以想象到網絡用戶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更何況該產品小幅度的漲價是持續的。這樣,測試出來的結果是否科學、可信是值得懷疑的。再者,漲價幅度的確定問題。因為漲價的幅度是可以在5%~10%的范圍內選取的,那到底什么樣的產品應該選一個什么樣的幅度,這是帶有很大的主觀性的。這樣主觀選擇的結果是否會導致測試的結果會被主觀地放大或者縮小。最后,用SSNIP測試法需要在獲得大量經濟數據的基礎上,然后進行經濟學的分析。這對于法院來說,存在兩個困難。首先,這個需要獲得的大量數據在獲取的過程中可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司法成本過大;在對數據的獲取過程中也會存在難度,因為每一次的測算都需要獲取產品的成本數據,而網絡經濟中產品的邊際成本是遞減的,這個數據的獲取存在困難。但是,成本數據的獲取和測算又會直接影響到結果的測算。其次,即使法院獲取了這樣的大量數據,但是接下來的建模和測算也是個非常浩大甚至是難以完成的工程。在目前中國的司法狀況下,SSNIP測試法的實際操作是存在很大困難的。
三、對傳統相關產品市場界定理論改進的建議
1.借鑒國外,在使用SSNIP測試法的同時也引入新的容易操作的方法來改進改測試法所存在的不足。比如說共同分析法、臨界損失分析法、UPP測試法等。SSNIP測試法只是眾多測試法中的一種,并不是唯一。在反壟斷的實踐中,我們可能會遇到的相關產品市場存在很多的不同差異。對于這種存在差異的不同相關市場,如果我們采取只通用的SSNIP測試法可能是不科學的,也不一定能夠測試得到合適的相關產品市場的范圍,更何況是在網絡經濟這樣一個多變和多樣的經濟環境下。因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顯得尤為的重要。我們可以根據市場的特點來確定其相關產品市場界定可以適用的最優測試方法,這樣測試的相關產品市場范圍也是最優的。
2.考慮雙邊或者多邊市場的特點,以及平臺企業的盈利模式來對相關產品市場進行界定。在網絡經濟的環境下,平臺企業之戰可能更多的是網絡用戶的爭奪之戰。誰擁有的網絡用戶的資源越多,誰就是網絡經濟競爭中的贏家。為此,平臺企業為了爭取更多的網絡用戶會選擇對用戶免費的營銷策略。而對于廣告商和其他企業,則進行收費。這時,相關產品市場的界定應以利潤來源為準。
網絡經濟反壟斷中相關產品市場的界定是一切反壟斷工作的基礎,為此,必須要結合網絡經濟的特點以及平臺企業的特點,并引入一些新的界定方法來更準確地界定相關產品市場。
參考文獻:
[1] 蔣巖波.互聯網產業中相關市場界定的司法困境與出路――基于雙邊市場條件[J].法學家,2012,(6).
[2] 余東華.反壟斷法實施中相關市場界定的SSNIP方法研究――局限性及其改進[J].經濟評論,2010,(2):130.
[3] 張素倫.互聯網產業反壟斷中的相關市場界定[J].知識經濟,2012,(23).
關鍵詞:村落鄉土建筑;風險;保護困境
一、引言
村落鄉土建筑不僅是是當地居民的物質生活環境,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已經成為當地鄉土文化的具體表現載體。在當前一帶一路發展背景下,海南省經濟發展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須加強對村落鄉土建筑的保護與開發。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前海南省村落鄉土建筑景觀的保護面臨著一系列的風險與困境,本文以此為背景,對海南村落鄉土建筑景觀所面臨的風險與保護困境進行分析。
二、當前海南村落鄉土建筑景觀面臨的風險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所帶來的風險是對所有建筑類的遺產進行保護時都無法避免的,對村落建筑造成的影響也是最大的。常見的對建筑破壞較大的自然因素有洪水、病蟲害和地震等。由于海南省特有的地理位置,村落鄉土建筑比較容易遭受臺風的影響,強風的破壞和降雨的侵蝕都會給鄉土建筑帶來很大的威脅。從本質上來說,鄉土建筑不同于以往的官式建筑,受成本及技術影響,其建造往往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這就導致鄉土村落建筑因為更脆弱而容易因一些自然因素的影響而受到破壞。
(二)社會因素
村落鄉土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發展歷程。受歷史發展規律影響,鄉土村落往往是由一群單體民居組合而成的,而單體民居則是由家庭來規劃建造的,“編戶齊民”政策的存在使得以往的家庭與個人的流動性大大降低,所以,除非受到一些重大因素的影響,村落一旦形成就會維持在一個穩定的規模上。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村落中的單體民居建筑與村落的整體風貌也會因為一些社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同時,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動也會給村落鄉土建筑帶來很大的影響,現有的村落鄉土建筑往往具有長達百年的歷史,為了使得古老建筑滿足電氣、排水等方面的需求,人們往往會對古老的建筑進行改造,這在無形之中就加大了村落鄉土建筑的保護風險。
(三)經濟與人為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作為我國發展的重心。在地方上,人們為了追求大量的經濟效益,對當地現有的村落進行過度開發。對當地風俗及古老傳說進行深度挖掘,以此為賣點進行旅游業的開發,對當地民居的大量改造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地村落鄉土建筑群的原有歷史風貌,此類打出“保護性開發”旗號的過度開發行為不僅破壞了殘存的鄉土建筑,而且在文化宣傳中存在造假行為,與文化保護的原真性相背離;甚至有一些地方看中了房地產帶來的暴力,對原有村落鄉土建筑進行拆除處理,破壞了原生態的村落景觀、園林和建筑,這些建筑性破壞是當前村落鄉土建筑所面臨的較為緊迫的風險。
三、海南村落鄉土建筑景觀的保護困境
(一)時代變化與傳統維持的沖突
村落建筑最初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而建造的,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這就需要對原有建筑進行改造來適應人的需求。鄉土建筑的變遷反映了人類文明的演進,是人類發展過程中非物質文明傳承的最佳載體。在對村落建筑進行保護時應該尊重其文化價值和歷史傳統,對其的保護不僅僅包括對建筑等實體形態的保護,也要對其所傳承的傳統以及文化內涵進行保護。雖然在對村落建筑進行修復保護時盡量采取了傳統的工藝和材料,但是其結果依然會造成原有文化內涵的缺失。
(二)制度方面的不足
m然國家文物局于2007年下發了《關于加強鄉土建筑保護的通知》,但是專門針對鄉土建筑保護法律的缺失仍然導致了一些鄉土村落建筑遭到破壞。同時,我國沒有專門針對鄉土建筑的技術標準,這是因為以往的鄉土建筑都是由民間工匠根據個人經驗來進行建造的,根據地域不同其建造工藝與材料也有很大的不同,這就使得很難制定相關的技術標準與規范,從而導致了一些被破壞的鄉土建筑無法恢復到原有形態。
四、結語
村落鄉土建筑作為歷史文化的傳承載體,對于海南省旅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來的發展中,海南省要充分認識到村落鄉土建筑保護所面臨的風險,采取適當措施,保留鄉土建筑的物質形態和文化韻味,進而促進海南省旅游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中國的商業零售業經歷多次重新洗牌,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供銷社被百貨商店取代,后者又被各種類型超市和家電大賣場取代。現在,信息技術引爆零售業的又一次變革,網絡零售發展迅速,不斷擠壓傳統零售企業的的市場份額。在經濟增速放緩和網絡購物高速增長的雙重夾擊下,傳統零售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經營陷入困境。傳統零售企業要積極推進經營模式的轉型,才能突出重圍。
一、傳統零售業經營面臨困境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2010年以來,連鎖百強的銷售增幅持續回落,從2010年的21%下滑至2013年的9.9%,先后回落9%、1.2%和0.9%。另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統計,由197家零售會員企業上報的年度經營數據統計分析,2013年行業銷售總額的整體增長水平為10.75%,比上一年減少1.19個百分點,主營業務利潤率為8.87%,同上年相比下降0.07個百分點,比2006年至2011年百貨行業銷售年均增長率(16.5%)相比出現明顯下滑態勢。
實體零售商店在零售額增速下滑的同時,經營效益也出現明顯滑坡。據2013年零售行業上市公司年報數據顯示,10大知名百貨統計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7.09% 和-4.47%,凈利潤出現負增長。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3 年,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9.1%,增速較 2012 年放緩 1.1% ,創 1999 年以來最低增速。百強零售企業銷售規模同比增長 19.8%,增速較上年同期下滑 0.4%,連續第三年放緩。上述數據均顯示出,我國傳統零售企業經營出現了銷售和效益增速雙雙下滑,正處于低迷階段,亟需新的挑戰和調整。
二、新的零售革命帶來的新挑戰
移動網上零售加快普及。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顯示,中國網絡用戶中約79%的人通過手機等移動通信設備聯接互聯網。自2012年以來,中國3G網絡、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日趨普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使用移動網上購物工具。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2014年第2季度,中國移動購物交易規模達1683.9億元,網絡購物交易規模達6287.2億元,移動端交易額占比達到26.8%,同比增長47.1%,移動購物交易規模同比增長232.4%,明顯高于同期網上購物整體增速。
網絡購物人數不斷攀升。隨著一系列扶持和規范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措施出臺,網絡購物市場日趨健康有序發展。電子商務改變了傳統的零售方式,網絡零售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隨著互聯網技術和設備的提升和普及,網絡購物規模持續增加,用戶人群不斷增多。
足不出戶的購物方式時尚新穎、省時省力。對于工作節奏較快的人群,網上購物具有獨特的吸引力。足不出戶,點擊鼠標,消費者就可以在網上將眾多商品一覽無余,節約時間,節省精力,免去逛街購物之累,還能享受送貨上門的便捷服務,方便快捷的網購模式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認同。
商品的制造流程在改變。傳統商品制造受固有流程影響,其反應速度及滿足個性化的程度,均遠遠滯后于消費者的現實需要,零售商的營銷行為也是被動的。借助網絡和信息技術,企業可以直接和消費者建立點對點(P2P)模式,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要求。小米手機通過網絡營銷將“小米手機為發燒而生”的設計理念轉化為驚人的事實消費,手機話題的應用和微博用戶互動,不斷挖掘小米手機賣點,分享圖文并茂的小米手機測評,牢牢把握消費心理,在短時期內實現了品牌的輸入與推廣,小米從未做過廣告,但數十萬米粉成為口碑營銷的主要力量,它沒有靠硬件盈利,而是把價格壓到最低、配置做到最高,靠的是足夠多的用戶和用戶的反饋。
網購商品有成本優勢、價格優惠。傳統零售企業承擔的稅費負擔、缺乏流動資金、人工成本和租金上漲成為企業長遠發展的制約因素,導致利潤空間受到擠壓,盈利能力不斷下滑。有別于傳統零售企業,網絡商家具有庫存壓力小、經營成本低、經營規模不受場地限制等優勢,因而具有非常明顯的價格優勢,折扣幅度大于實體店。
三、積極推進零售業傳統經營模式轉型
發展O2O,實現線上線下緊密結合。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將線下商店與網店融合起來的營銷渠道組合。消費者在網店通過在線支持購買商品或服務后,在線下實體店取貨或享受服務。或者反之,在實體店看好商品后在網上購買。大型電器零售商在這一形勢下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網絡零售,線上線下并舉,希望通過自身網店銷售的增加來彌補實體店銷售的下降,實現線上線下總銷售額穩中有升。這種模式不僅帶來網絡購物的簡單便捷,也克服網店難以提供的商品體驗,電商和實體零售商在新的零售革命中完全可以實現合作與融合,整合資源,協同創新是新形勢下最好的選擇。
抓住機遇,加快轉型步伐。面對新的零售革命,多數實體零售商在觀望和等待。從統計數據看,雖然中國連鎖百強中有超過六成的企業開展了網絡零售業務,但多為試探;與電商聯合的更少,蘇寧成功邁出“云商”之路,銀泰百貨與天貓合作,沃爾瑪與1號店合作等都取得了回報。傳統零售模式的轉型需要通過網絡技術接近顧客,通過大數據技術了解顧客需求,通過創新服務贏得顧客滿意,通過流程再造降低顧客的成本,利用新的技術與新的模式贏得零售的主動權。
推動多種渠道組合,聯合提升實力。零售商將利用各種可能的營銷渠道為顧客提供交易平臺,不僅包括傳統的實體商店,而且包括網店、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以及社交網站、網絡家電、呼叫中心等等。企業可以遵循這個理念,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多種渠道組合。零售商可與社交網站合作開展促銷,推出移動應用,利用即時通訊或社交網站與消費者建立聯系,例如,星巴克在2012年入駐微信,還通過微博、會員項目、門店、平面媒體等與消費者溝通。零售商對于渠道的選擇應從自身實際出發,與時俱進選擇渠道組合方案。
降低物流成本,打破零售瓶頸。物流承載著商品和物資的實體流通,零售商銷售和消費者購物都要依靠物流來實現,“降本提效”的物流業對零售業的發展會帶來更多的商機。物流的質量與速度直接關系到零售商的發展,因此誰掌握了優質的物流資源,誰就會在服務消費者中占據主動,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構建適應零售業未來發展的物流體系,也是零售企業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作者單位: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收件人:胡江虹
電 話:13363932556
關鍵字:非公企業 實體經濟 金融危機 虛擬經濟
改革開放之后,非公經濟開始復興并且迅速發展壯大,如今已經成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國民經濟起飛不可缺少的助推力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漸深入發展,非公經濟表現得越來越有活力,越來越符合市場的需求,主體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非公經濟在加快市場化進程、發展生產、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就業、改善民眾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等各個方面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揮著其他經濟成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利益的誘導下,眾多非公企業將目標不斷轉向虛擬經濟領域,抽出更多的實體資本注入虛擬經濟中。當國際金融風暴來襲,虛擬經濟泡沫破滅,這些非公企業的財富夢一夜之間化為泡影。這些深刻的教訓告訴人們:只有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才能夯實企業之基、壯大企業之本。
一、非公企業在新形勢下所面臨的突出問題
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其破壞力到現在依然沒有消退,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傾向。全球經濟形勢低迷、不景氣,發展速度極其緩慢。在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中和內外壓力的夾擊中,非公企業的境況也越來越艱難。
1、非公企業發展形勢嚴峻。一方面,相當一部分非公企業面臨著融資難、用工荒和成本高的嚴重生存困境。融資是阻礙非公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目前我國有90%以上是中小企業,其中80%以上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在2012年9月夏季達沃斯舉辦之前,鳳凰財經網對13個民營企業家代表做了一個調查,其中約85% 的代表認為企業融資相比2011年更難甚至是完全沒有融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素質的提高,勞動力市場的供需之間的結構性出現了不平衡,加之經濟結構轉型的需要,用工荒也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因素。勞動力價格在上升,原材料價格在上升,整個加工成本在上升使得非公企業的運營成本急劇上升,壓力加大。顯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約65%~70%的非公企業面臨著生存困境,其中一些企業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的狀態。另一方面,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需求急劇下滑,國外主要貿易伙伴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貿易保護抬頭,印度、越南等新興國家異軍突起,我國企業面臨嚴重的國內外市場困境。不僅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受阻,部分新興產業如光伏產業的國際市場也在萎縮。
2、產業空心化趨勢明顯。造成非公企業產業空心化的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成本高,利潤低。隨著人口紅利的不斷消失,成本價格的上漲,許多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的利潤越來越低,靠實業起家的眾多非公企業紛紛"逃離"實體經濟轉向虛擬經濟,把大量的從實業平臺取得的融資投向虛擬體經濟領域,紛紛轉行做投資或投機。"搞實業不如炒股票、炒房產"、"不求百年基業但求資產增值"的論調流行于坊間,作為中國現代市場經濟主體的非公企業搞實業的動力漸漸變小了。第二、民間資本未規范。大量民間資本脫離實體經濟,變成炒賣資產的和"熱錢" 和"游資"。如非公經濟發展得最為迅速的溫州地區,民間資本異常充沛,據央行調查統計,目前其民間借貸市場規模過千億元,涉及約9成的家庭和6成的企業,其中60%以上的民間資本進入到虛擬經濟領域之中。如此大量的資本并沒有用于實體經濟的發展,使得實體經濟越來越傾向于空心化。
3、企業家實業精神衰退。最先促使中國經濟騰飛的正是那些大力從事實業的實干家,他們的實干精神造就了"中國奇跡",他們也成為了中國實干家的典型代表,比如將華西村建設成為"中國第一村"的吳仁寶、將聯想發展成為"中國家庭電腦首選"的柳傳志、將娃哈哈發展成為"中國最大飲料供應商"的宗慶后……而如今,一大批的企業家早已沒有了踏踏實實從事實業的干勁,一些企業主無心從事實業,都想賺快錢,形成了越來越多的投資團體,像炒房、炒股票、炒期貨、炒藏品、炒藝術品、炒地、炒礦、炒黃金,結果導致資產價格越炒越高,風險也越來越大,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
二、新形勢下發展實體經濟刻不容緩
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非公企業發展實體經濟已刻不容緩,實體經濟才是非公企業尋求發展的必要路徑。
1、實體經濟是基石,引領經濟真實增長。真正的經濟發展是實實在在的,是對社會有物質財富貢獻的經濟發展。實業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石,實體經濟發展,則國家興盛;實體經濟衰退,則國家沒落。從國際經驗看,拉美國家曾因過度城鎮化,實業衰落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英國曾因過度追逐資本回報,忽略實體經濟而喪失強國地位;日本因產業空心化、房地產泡沫化以及日元的大幅升值,導致經濟增長的停滯和衰退;美國次貸危機充分揭示了脫離實體經濟的發展所導致的"物極必反"問題。所以,要想經濟實現真正增長,必須借助實體經濟這個基石。比如德國在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的雙重打擊下依然經濟增長強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德國一直注重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制造業成為其經濟"脊梁",確保了經濟增長的活力。
2、實體經濟是根本,有效防止泡沫經濟產生。事實證明,虛擬經濟泡沫往往只是金融危機的誘因,而深層次原因則是實體經濟出現了問題。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金融危機迅速在全球蔓延,全世界遭遇了20 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一場金融風暴。對于這場"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風暴,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將其歸咎為"金融市場上的投機活動失控"、"不良競爭"或"借貸過度",資本市場的過快發展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沒有實體經濟作為支撐,其他的經濟形式只是也只能是"空中樓閣",泡沫產生越來越多,最終在虛幻的價值中不攻自破。借助于實體經濟來增加價值的生產方式才是經濟發展的牢固基礎,才能成為虛擬經濟發展的強大后盾。非公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的基礎性作用,防止因對虛擬經濟的過度投入而限制本企業的發展。
3、實體經濟是風向,強力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實體經濟運行、發展的首要條件就是必須有足夠的資金。在還不健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氛圍中,金融體制改革必須根據我國的具體實情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西方的市場經濟模式尤其是金融發展模式并不完全適用中國國情。我國的基礎產業還比較薄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都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而目前的金融體制更多的是用于資本市場而非實業。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體制背離了正確的價值取向,必然演變成資本市場內部的投機,進而催生大量泡沫。這種失去支撐的、單純逐利的行為,對市場的破壞力不可估量。由于金融改革不到位,非公企業在融資、土地等生產要素使用方面并未得到與國企相同待遇,如在貨幣政策緊縮背景下,信貸供給往往傾向于國企,而大量中小企業難以從正規金融領域獲得資金。在十提出"要以發展實體經濟為主體"的規劃之后,必然對金融體制進行改革,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的資本來支持其發展。特別是非公企業的資金需求會引導金融體制改革的方向,比如國務院推出的新36條就是針對如何支持非公企業發展所出臺的意見,其中有一條就是關于如何進行金融體制改革來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4、實體經濟是紐帶,加快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金融危機發生后,各國紛紛通過扶持本國的實體經濟來減輕金融危機的影響,更加說明實體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比如美國提出了"出口倍增"和"再工業化"的目標來試圖恢復實體經濟的發展,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對原有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改變原先的"空心化"產業狀態。產業結構調整主要通過工業經濟轉型升級表現出來,所以要堅持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和加快生產業發展統一起來,促進實體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
三、多措并舉推動非公企業發展實體經濟
1、降低企業稅負。稅負過重,會縮小企業的利潤空間,直接影響企業的轉型升級和設備更新,影響企業的正常發展。我國的企業稅費分兩種,一種是17%的增值稅,折算成與歐洲可比的口徑約23%,高于歐洲20%的平均水平;另一種是33%營業稅,日本、英國只有30%,德國僅有25%,而美國也僅是實行15%、18%、25%和33%的四級超額累進稅率,考慮到我國企業經濟效益較西方國家低的事實,我國企業的實際稅負就顯得更重,尤其是沒有政府支持的非公企業更為嚴重。根據調查,超六成企業感到稅負過重。因此,要想非公企業順利進行實業投資,必須適當降低企業稅負,緩解企業運營成本,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改革金融體制。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實現實體經濟與金融體制的良性互動,必須讓金融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位,切實緩解非公企業的融資難。為此,首先要積極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與企業構成相匹配、與企業需求相適應的多層次融資體系。多層次的融資體系是資本市場化的更高層次目標,主要就是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按照市場規律發展的資本市場,是非公企業獲取資金的重要渠道,也是支持非公企業便利融資的前提。其次要積極培育面向小微企業的中小金融機構。我國的大中型金融機構的融資對象往往傾向于國有企業或是具有國有背景的大企業,非公企業特別是那些中微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很難得到滿足。中國民營經濟研究協會會長保育鈞通知曾經說過:"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必須要大力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因此,構建面向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金融服機構可以切實緩解非公企業融資難問題,為非公企業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3、減少投機暴利。虛擬經濟的虛假繁榮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標轉向虛擬經濟,為解決企業產業空心化的趨勢,就必須限制投機暴富,擠壓"炒"經濟的空間,規范金融、房地產等市場,營造做實業能富、創新做實業大富的市場環境。支持企業回歸實業發展,必須使實業由小變大、由大變強,改變"一流企業做金融,二流企業做房產,三流企業做市場,四流企業做實業"的局面,改變一些經濟體或地方靠壟斷獲取超額利潤或回報的現象。限制投機暴利,為實體企業發展創造一個公平有序的市場經濟環境,讓游離實體經濟的民間資本回歸實業,使游資熱錢逐漸"降溫"。
4、遵循市場化路徑。重振中國的實業,唯一的路徑依然是市場化,讓有計劃的市場按照經濟規律運行。在宏觀調控上,近年來,政府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對市場的引導性不斷加強,同時,因政府掌握著土地、稅收、市場準入等社會資源,側面加強了對非公企業的干預。現在我們的主要方向應該是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減少行政對經濟事物的干預,為給非公企業營造更好的經濟發展環境,政府在轉變職能上依然有較大的空間。在我國這樣的一個實行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大國,很多問題都是可以放到市場中,比如非公經濟企業普遍反映的在發展外部環境上的"玻璃門"、"彈簧門"、審批環節太多等隱問題,其實都是可以由市場自行解決的,政府需有計劃的退出某些領域的干預,這樣才能為非公企業發展實體經濟創造更為有力的宏觀環境。
[關鍵詞] 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困境;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F830.33 [文獻標識碼] B
一、我國中小金融機構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在金融風險的防范和風險控制中,相比大型銀行等金融機構,中小金融機構所采取的措施更為引人注目,主要是其在市場中弱勢的地位及其面對的困境,這些問題已經危及了眾多中小金融機構的生存。譬如在雷雯雯(江西師范大學,2011),梁京華(時代金融,2014),吳京(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等論文中也指出其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在市場中定位模糊;機構內控缺乏規范和力度;產品結構特色不足;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合理;受到洋銀行和國有大銀行的夾擊;跟不上技術進步等等。我國中小金融企業面臨這些困難在現代金融,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的時代,表現更加嚴重。究其原因,在李志S(經濟研究,2002),傅勇(經濟研究,2011),唐彌謐(現代商貿工業,2015),任會鵬(商業經濟研究,2015)研究論文中也指出我國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的常規性的原因,包括歷史遺留問題、經濟體制改革問題、面對金融危機沖擊問題、內控不規范等等。本文主要從我國中小金融機構目前面臨的困境入手,從中小金融機構內部、外部分別闡述目前我國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困難的原因。
二、改進措施
我國的金融體系是在政府主導下形成的,具有以大銀行為主導的結構特征,因此缺少專門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服務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中小金融企業規模偏小、交易成本高,且經營時間較短,經營風險大,導致退出市場的概率較高,融資困難。針對我國目前中小金融機構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措施。
(一)規范機構股東結構,完善機構內控制度
從問題的根本入手,抓住這些問題的來源,通過內控為主,監管為輔,優化法人自理結構、風險管理水平。首先,優化組織構架。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使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之間相互制約。改變一股獨大、經營管理層權力過分集中的現狀。必須從制度上規范中小金融機構,讓其有自我調節能力進行內部控制。其次,監管部門應該督促中小金融機構成立較高水平的風險管理部門。現實生活中,譬如浙江溫州多次發生小貸公司、財務公司破產,投資人跑路的新聞,當然這與當地民間借貸風行有很大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這與企業風控管理跟不上,缺乏風險管理有很大的關系。
(二)完善產品結構
解決中小金融機構自身的內控問題是關鍵的一步,實施品牌戰略,解決自己的融資問題,充分使中小金融企業有充足的資金來運作。區域性的中小金融機構建立金融品牌必須依托當地的實體經濟需求。區域經濟實體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一般政策有一定的偏向性。中小金融企業要開拓新的產品去配合政府的政策實施,實現金融產品和實體經濟兩個方面的完美結合。同時在金融產品設計上,要規避風險,做到安全、方便,慢慢形成區域性的金融品牌。
(三)國家政策扶持
在眾多的因素中,政府的各項宏觀經濟政策也是對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有很大的聯系。美國、日本都是市場成熟的經濟體,在金融業的發展方面有著更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對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給予必要的政策優惠,拓寬其發展空間,這是由中小金融機構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其區域性特點所決定的。如地方政府現在推動的城市商業銀行改革、農村信用社改革,都是政府希望通過引導社會資金參與中小金融體系建設,達到支持區域經濟發展的目的。中小金融機構所服務的特殊對象也需要得到政策優惠。譬如日本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是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所采取的制度性措施。1958年9月,日本政府頒布了《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法》,并依據該法設立了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現為中小企業綜合事業團),各都道府縣均成立了信用保證協會,從而形成了健全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王帥,2009)。對難以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的小規模中小企業,提供必要事業資金的直接貸款;為中小企業提供的債務擔保給予保險和貸款;防止中小企業破產,對之進行資產援助等(IUD,2008)。目前,美日兩國普遍建立了扶持中小金融企業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其發展模式值得我國借鑒。
三、小結
政府多次提出全面深化金融改革,扶持中小金融企業發展,在推進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要建立有利于產業升級轉型的制度環境,要通過產業政策的實施引導金融企業產品升級、功能升級,最終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只有在國家政策,特別是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其規范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完善其風險管理及具有區域經濟特點的產品結構才可能解決目前我國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困境。
[參 考 文 獻]
[1]周立,陳武.中小金融機構的困境與出路[J].華南金融研究,2000(10)
面對這樣的市場金融環境,面對這樣的國際貿易環境,珠三角面臨代工企業搬遷的狂潮,眾多國際知名品牌紛紛搬出珠三角,尋找更好低廉的代工基地,而長三角則面臨民工返鄉潮,具有中國溫州現象的溫州經濟,已經開始走向衰亡,沒有人甘于辛苦的制造業,太多的熱錢和房地產的狂熱,將中國制造業逼上絕路,各種現象和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及經濟正在面臨困境和機會,向外一片哀鴻,向內一片哀嘆,2012年的中國企業路在何方呢? 中國經濟路在何方?
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制造優勢已經喪失,巴西印度超越中國,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將制造中心從中國遷移,一個沒有制造優勢的中國經濟,在面臨國際競爭中只能依靠品牌和文化輸出了,但是就目前品牌來說,中國走向世界的品牌寥寥無幾,能夠參與世界競爭的企業屈指可數,而且大多數都是以政府背景進入國際市場的,這根本不是企業品牌競爭力,而是國家利益交換的結果。根本不能代表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也不能代表中國品牌的競爭力,中國企業要想參與國際分工,享受全球市場帶來的發展機遇,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不能是國家利益交換的結果,只有中國企業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了世界,才有我們國家的真正崛起。回顧世界經濟體的崛起歷程,日本崛起的時候還有索尼、豐田、本田、松下這么多牌子反攻美國,韓國崛起的時候,還有三星、現代、樂天,進入世界反攻日本。而中國還沒有崛起,中國企業便已經倒在了家門口。
中國的品牌沒有影響力,因此大多數品牌很難走向國際市場,大多數都是停留在國內窩里斗,比如說王老吉品牌、國美、真功夫……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大多數中國企業都熱衷于內都,所以中國的品牌很難形成合力,也很難形成自己的品牌凝聚力,最后多數倒在了國門前。沒有品牌優勢的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只能靠低價獲得市場,而這很難享受到品牌溢價空間。所以當海爾走向美國之后,現在其卡薩帝高端產品,不得不返銷祖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品牌在國外的生命力,另外帶領中國國際化的TCL在慘敗中撤出了法國市場,應該說TCL是民族英雄,但是現在卻成為了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反面教材。
溫州的金融危機不僅沒有好轉或得到控制,反有愈演愈烈之勢。
溫州金改“新12條”,能挽救溫州金融機構的潛在風險嗎?
繼2012年溫州首次提出金融改革之后,2015年3月底,溫州市金融改革領導小組在溫州了金融改革“新12條”。此次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意見》12條意見中,首次提出將設立區域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屬地化處置不良資產。這也意味著溫州或是首個提出設立“壞賬銀行”的市級政府。
實體經濟之困并無明顯好轉
三年前,當初國務院批準的12條金改任務已經有11條取得突破。如首家民營銀行落地、首個地級市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成立、首個地方金融監管執法類別設立等等。但是從總體來看,與當初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并且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如“三險”(企業風險、金融風險、房地產風險)問題等,這是溫州所面臨的一個嚴峻課題。
溫州金改的初衷是要讓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解決“兩多兩難”問題(小微企業多,融資難;民間資本多,投資難),但經過三年的改革,這些問題并沒有出現根本性的好轉。雖然政府和金融業采取了很多措施,溫州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并沒有顯著的改善,“兩鏈”(資金鏈、擔保鏈)風險依然嚴重困擾企業。
由于成本上升、市場變化及企業自身經營問題,很多企業甚至有的整個行業陷入困境,經濟增速持續下滑。溫州800億的民間資本也還沒有真正找到出路,溫州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運行三年效果不佳,登記的民間資本只占民間資本總量的1/10左右。
金融機構現危機爆發隱憂
溫州自2011年開始的區域性金融危機還在繼續深化,并且發生了新變化。一方面,經過治理,民間借貸形勢已經開始好轉。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正在不斷下降,但仍然遠高于危機爆發前。另一方面,與民間借貸案件下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涉及銀行等金融機構、法人的金融案件顯現了急劇上升的趨勢――2014年溫州各級法院受理的此類案件同比上升了64.78%,結案數為13215件。立案、結案數直追民間借貸,而且金額也已遠遠超過民間借貸。
這表明,在民間借貸危機尚未平息的情況下,涉及金融機構的危機已經爆發,溫州的金融危機不僅沒有好轉或得到控制,反有愈演愈烈之勢。
不良貸款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溫州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一直很低,2011年6月末僅為0.37%,為全國同級城市最低水平,但危機爆發后不良貸款率馬上激增,到2013年末增至4.41%,而2014年4月末已升至4.69%,為全國最高水平。
從2014年5月份溫州的不良借款率開始下降,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不良貸款余額比去年年初減少16億元;不良貸款率下降了0.27個百分點,為4.14%,雖然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實現“雙降”,但仍未實現4%的目標,為全國商業銀行2014年不良貸款率1.29%的3.21倍,溫州金融風險的形勢依然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