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繪本教學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教學目標模糊。在幼兒園的繪本教學中,由于大多數教師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將繪本教學等同于看圖講述和故事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其實不是幼兒在閱讀而是教師在講故事,根本起不到繪本教學促進兒童閱讀能力提升的作用。另外,在繪本教學中,教師用完整的語言描述繪本課件資料,幼兒的思考能力也受到了限制,繪本教學的目標在幼兒園中太過模糊,對幼兒的成長起不到什么作用。
2.課程導讀過多。在對幼兒進行繪本教學時課程的導讀過多。導讀就是在對幼兒園的兒童進行教育的時候,教師通過提問、解讀的方式幫幼兒理解書中的內容和主題思想。在對幼兒進行繪本教學時,教師的導讀過多,會阻礙幼兒形成自己的思考,幼兒會順著教師設置的路線去想,這樣就限制了他們的思維。在幼兒園的繪本教學中,過多的課程導讀,使幼兒的閱讀過程變成了被動接受,使幼兒對閱讀產生反逆感,影響其早期閱讀習慣的培養,從而阻礙了繪本教學的有效開展。
3.繪本教學中課件成了主角。在繪本教學中,課件往往是起到活躍氣氛和增強課堂故事形象作用的,只是提高幼兒對閱讀的興趣,并不占據教學的主導地位。但是目前不少幼兒園在實行繪本教學的時候,就使用課件來完全代替教師的講解,教師在幼兒園的教學中也開始充當配角,甚至幼兒在繪本教學中連課本都不曾打開,這一堂課就結束了。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幼兒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閱讀上,而是在課件載體的多媒體上花了很多心思,嚴重違背了繪本教學開發幼兒閱讀能力的條件。長此以往,必將會導致幼兒園的兒童思考能力和閱讀能力下降,同時又對課件產生很強的依賴性,嚴重地影響了幼兒園繪本教學的實際效果。
二、幼兒園繪本教學方法及策略分析
1.明確繪本教學的目標。在對幼兒園兒童進行繪本教學時,要明確繪本教學的目標,即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使幼兒掌握閱讀本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還要在繪本教學中培養幼兒的閱讀技能,讓幼兒自己學會反復思考,此外,還應教會幼兒弄清書面表達和口語之間的關系,讓幼兒試著可以用自己的話來進行故事的講述和描寫。在幼兒園的繪本教學中,重要的不是講述故事本身,而是教會幼兒閱讀故事和思考故事的能力。故此,教師就要設定適合幼兒閱讀的繪本資料,讓他們自己能理解和消化故事中的道理。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只有全面地認知繪本教育,才可能避免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走進誤區。
2.在繪本教學中應尊重幼兒的感受。在幼兒園對幼兒進行繪本教學時,教師要讓兒童自己體會閱讀的思想,讓幼兒有自己的觀察、思維以及推理的空間,給他們一定的發展空間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其與自身意見相同。教師應該經常和幼兒互動,以便了解他們對課堂知識的感受以及認知水平,這樣才有利于繪本教學課件的準備,可以根據幼兒的水平來制作教學課件,使幼兒可以更輕松地提升閱讀能力。
【關鍵詞】英語繪本 兒童同伴交往 策略
英文繪本,又稱為英語圖畫書( English Picture Book) 或英語童書( English Children's Book),就是指用英語表達的“繪本”,或者以學習英語為目的的繪本。英語繪本具有畫面優美、情節簡單、句型反復、語言押韻、寓意豐富等特點,能吸引學生,能讓學生更樂意去嘗試與接受英語的挑戰,而不再視英語學習為畏途。在閱讀英語繪本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學習、語言發展、人格涵養、想象力與創造力等諸多方面,都能有所成長。所以說,英文繪本是學生不可或缺的課外閱讀資源。因此,筆者一直在進行英語繪本教學的嘗試,將英語繪本故事融入學生平常的英語學習中,使它們成為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催化劑,使它們成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手扶梯,也使它們成為課內教材的延伸與拓展,更使它們成為豐富學生人生經歷的多彩世界。
下面,筆者以《Kate’s Game》一課的教學實踐,談談在英語繪本教學實踐中促進兒童同伴間交往策略。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沖突是兒童發展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這樣的言論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有利于促進兒童的社會往的發展。但是,我們課堂中的時間畢竟有限,學生間很難進行非常充分的同伴交往。因此,有時候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將同伴交往的舞臺移至課后,為學生創造更多同伴交往的時間與機會。集體性的交往活動一定能促進學生間的相互啟發與共同提高,并且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交往條件,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尊重意識、學習意識、合作意識和表現意識。因此,在繪本故事《Kate’s Game》教學活動結束后,筆者沒有馬上為學生的故事閱讀畫上句號,而是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建議:我們是否能夠創編這個故事,并且來演一演創編后的故事?非常慶幸,這個提議得到了學生們的大力支持。看來,同伴間的交往,不僅可以由我們老師親自動手為學生搭建平臺,有的時候我們不妨當一回“甩手掌柜”,只動一動嘴,為學生提提恰當的建議,鼓勵他們自主進行同伴間的交往。
在學生進行創編、表演故事之前,筆者進行了適當的指導:其一、學生可以自由組合,確定各人不同的分工。學生對于這個提議非常贊同,由此可見學生們非常需要自由、寬松的交往環境。這也正是生命化教育所強調的:“教育的方法要隨順人性,使學生感到愉悅與自由。”其二、考慮到《Kate’s Game》這一故事條理清晰,分為開頭,Kate 與Cat,Duck, Pig的分別對話,以及結尾部分,筆者建議學生們可以分旁白與四個角色的對話內容進行創編,豐富人物間的對話,表演時加上夸張的表情、到位的動作,并且可以有頭飾與道具的配合。其三、傳授學生在共編共演繪本故事的這個過程中需要的一些交往技能,比如:根據各人的能力進行角色、工作的分配,積極主動地與同伴進行協商,學會換位思考、服從大局等。
后來,學生們在為期一周的緊張創編、排練繪本后,在課堂上進行了分組的表演展示。有的小組,表現出色,從服裝、道具到生動的表演,贏得了陣陣掌聲;有的小組,表演沒有那么完美,但是看得出非常用心,因為他們在享受這個過程。最后的比賽結果沒有將學生的表演分成一、二、三等獎,而是與學生商量,根據小組的特點,為每個小組評了特色獎。面對學生們如此出色的表現,我們教師確實需要改變對學生單一、直接、“粗暴”的評價方式。因為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這一次的活動,最主要的不是結果,不是他們最終的表演,而是過程。學生們在這一次共同創編繪本、排練繪本的過程中滿足了自我表現、自我肯定的需要,在更加自由、輕松的環境中互助協作,而且學會很多的交往技巧。同時,整個過程中,學生們始終抱著主動、自愿的、積極的情緒參與活動,這樣的情緒不僅能夠促使他們今后更加樂于與同伴交往,而且會促進他們改善自己交往行為,更善于與同伴交往,強化更積極的同伴交往行為。此外,通過這次快樂、有意義的嘗試,相信學生們一定會“愛屋及烏”,愛上繪本閱讀,愛上繪本學習,愛上繪本表演。我們的課程教學就是需要學生們這樣的實踐,我們師生共同努力,一定能開發出更多、更好的課程資源。
關鍵詞:繪本;低年級;繪本閱讀;教學策略
在國外,繪本閱讀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而在我國繪本閱讀作為早期閱讀的一部分正被更多的幼兒園所接納。但不少幼兒園在進行繪本閱讀實踐時缺乏正確的理念和科學的課程架構,在教師的角色定位、教學形式等方面出現了一些誤區,譬如教師枯燥的教導而不是與幼兒愉快的分享;強迫幼兒乏味的學習而不是引導幼兒用心的感受;教師冷漠的旁觀而不去進行有機的指導等等。那么,在推廣繪本閱讀的今天,我們教師如何走出這些誤區,發揮繪本閱讀的優勢進行有效的繪本閱讀教學呢?
一、深情導讀,在妙趣橫生的故事中激發幼兒繪本閱讀的興趣
不管是日本最久負盛名的繪本閱讀的推廣者松居直,還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杰洛姆布魯納,他們都一致認為:教師得先為兒童讀故事,慢慢地,用比較戲劇化的方式,來呈現整個作品。在兒童還沒有能力完全自我閱讀之前,教師利用“最近發展區”,協助兒童了解故事,幫助他們逐漸成為一位真正的讀者。在我們的繪本閱讀教學中,當教師把繪本所表現的最好的語言用自己的聲音投入感情讀故事,用動作、神態輔助語言來“演”故事,用生動、夸張的手法來呈現故事,閱讀的這種快樂、喜悅和美感才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永遠地留在幼兒的記憶當中。
如在非常幽默滑稽的《誰的便便開出了花》的閱讀中,我運用夸張的語言,演繹各種小動物便便的特點,孩子們便開懷大笑、興趣高漲,同時在輕松愉快中感悟主題。
二、指導看圖,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教給幼兒繪本閱讀的方法
繪本是用圖畫與文字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圖文合奏的。在繪本里,圖畫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圖書的生命。一本好的繪本,能讓一個不識字的孩子僅看畫面也能“讀”出其中大意。手捧繪本,機靈的小猴、憨厚的狗熊、可愛的兔子還有百無聊賴的小豬、色彩斑斕的變色龍一一躍入眼簾。在童話世界里,它們和孩子們一樣高興的時候眉開眼笑,傷心的時候哇哇大哭,憤怒的時候暴跳如雷,煩惱的時候眉頭緊鎖。生動的形象、鮮艷的色彩、熟悉的感覺一下吸引了孩子的眼球。
三、巧妙設疑,鼓勵幼兒大膽地猜想,培養幼兒繪本閱讀的能力
好的繪本不僅僅在講述一個故事,同時也是在幫助孩子提升觀察力,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升華他們的精神境界。簡明的文字與細膩浪漫的圖畫能讓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得以自由馳騁。所以,在繪本閱讀過程中,可以選擇最富想象、最動人的圖畫引導學生細細地觀賞圖畫中的形象、色彩、細節等,感受畫面所流露的情感、所表達的意蘊,遐想文字以外、圖畫以外的世界。
四、創設情境,引發幼兒在游戲中充分感受繪本閱讀的快樂
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我們應當預設一些游戲的情節或是安排游戲的方式引發幼兒主動探究,當閱讀引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時,幼兒常常會以角色扮演和身體動作等方式對繪本作出回應。在游戲的情境中幼兒理解故事相對而言會比較容易些。如果設置了游戲的場景,并給孩子提供相應的服裝等物品,再配上幼兒的語言、表情、感情、動作,幼兒就能通過多種感官進入故事的情境,充分感受繪本閱讀的快樂。
五、遷移經驗,感悟內涵,在閱讀繪本中得到情感的升華
在繪本里,雖然沒有什么深奧的道理在里面,但娓娓道來的卻是猶如清泉的關于情感認知以及生命哲理的洗禮。它沒有一句教條,卻能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沒有一絲說理,卻能啟發孩子的深入思考;沒有一點兒喧鬧,卻能激起孩子的會心一笑。在這里,孩子們能夠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和情感的共鳴點。通過閱讀繪本,兒童不斷進行著情感的體驗,憑借著閱讀,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華。在孩子的世界里,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埋下影響終生的良好的情感。
關鍵詞: 幼兒 繪本教學 指導策略
一、幼兒園繪本教學概述
所謂繪本教學,指的是教師利用繪本材料,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許多技巧的運用,和對繪本的形象講解,讓學生主動參與聽故事和說故事。在教學設計中加入“說故事”活動的另外一個目的是,通過感受教師在說故事時候的投入與專注態度,學生會了解到說故事本身也是一種很有趣、很有價值的活動。如此一來,學生也會變得愿意與他人人分享自己創作的故事和融入故事當中的真實生活經驗。
二、幼兒園繪本教學存在的現狀
(一)繪本選擇價值取向偏差
在選擇繪本時,很多教師受功利思想驅動,以教化為主要取向,把繪本作為說教的工具來使用,忽視了繪本本身的娛樂性和文學價值。這種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使孩子對書和故事失去興趣。在選擇繪本時,還存在注重外在形式,對內涵缺乏思考的價值取向偏差。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其價值取舍更多偏向認知,忽略其中的審美。
(二)將繪本教學與看圖說話混淆
大多數教師由于對繪本教學目標不明確,因此將繪本教學變成故事教學,如個別教師邊出示多媒體課件,邊講述圖意,然后提問故事內容。有些教師一張一張地出示多媒體課件,然后逐張進行提問,要求幼兒觀察后,用較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將繪本教學變成看圖講述活動。
三、幼兒園繪本教學的指導策略
(一)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繪本。
為幼兒選擇繪本,首先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不同年齡段階段,生長發育和智力發展方面有不同的特點,對閱讀的興趣和理解能力、認知能力也不同。適合學齡前兒童的繪本要有具體的故事情節,貼近孩子的生活,比如吃飯、睡覺、交朋友等,孩子與家長、老師之間的親情等。要注意文字盡可能簡短、易讀、上口。三歲幼兒對有情節起伏或有小小探險的繪本故事感興趣;四歲的幼兒想象力非常豐富,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一些有利于提高其想象力的繪本進行教學;五、六歲的幼兒,對周圍的觀察比較細膩,圖畫中最好有很多可以讓他觀察的內容,可以提高幼兒的閱讀興趣。
(二)正確區分繪本教學與看圖說話。
繪本故事基本色彩比較豐富,故事性比較強,比較著重于通過故事講述生活中的道理。通過故事的豐富圖畫、簡單語句,培養孩子們一些生活中的習慣,從故事中體驗生活中的大道理,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很有意義。許多繪本的主旨都不一樣,主題不一樣,要陳述的也不一樣,有父母相處、生活中的科學等,各方面都有涉及。看圖說話類似于小學生的作文,一般是嘗試讓孩子看圖表述自己的想法或者理解,主要是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師范讀,引發幼兒興趣。
在進行繪本教學之前,教師應該通過手偶引發幼兒的興趣,之后進行閱讀。在教師閱讀之前要從讀本中提取主要人物、動物、物品等信息并制作成圖片。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幼兒對故事的興趣。通過夸張的語言、表情、動作,讓幼兒更好地深入閱讀,必要時,還可以做一些手偶調動情緒。還可以配上一些音樂,做好閱讀前準備。
(四)教師開放式提問,激發幼兒想象力。
幼兒在繪本閱讀活動中要多設計開放式問題。在繪本閱讀中,教學的提問要根據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幼兒大膽展開討論,運用他們自己的表達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使幼兒學會多種疑問方式,從多種角度了解事物,讓幼兒敢說,不怕說錯,能讓幼兒多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也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五)通過故事表演,加深幼兒對繪本的理解。
在教師對幼兒進行繪本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在進行完閱讀之后,通過圖片及音樂讓幼兒自己選擇喜歡的角色進行表演,從而讓幼兒對故事內容加深印象,從中感受到快樂,喜歡上繪本教學。
參考文獻:
[1]心怡.繪本向我們迎面走來[J].早期教育(教師版),2008.5.
[2]曹英杰.繪本,讓數學活動更加生動有趣[J].考試周刊,2012(58).
[3]吳宇.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03-14.
繪本,以其出色的創意、聯想,幽默的表現手法和豐富的人文精神,深受兒童的喜愛。繪本閱讀對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拓寬兒童的想象空間、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有積極作用。自繪本閱讀進入幼兒園以來,深受教師和幼兒的喜愛,逐漸成為幼兒語言教學的主要方式。然而,在繪本教學過程中,一部分教師主要側重于講故事的過程,而忽略了充分利用繪本這一載體,實現師幼間的有效互動。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提問的形式、內容、方法缺乏探索和研究,導致幼兒在大多數的時間里,處于被動聽故事的狀態,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幼兒拓展思維,更限制了幼兒想象力的培養。
歌德說過:“想要得到聰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聰明的問題。”所以,繪本教學時老師的提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幼兒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巧設提問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激發他們想說、想表達的強烈欲望。
教師如何在繪本教學中巧設提問呢?通過長期實踐,筆者探索出的五種提問方法有效促進了幼兒的創造力、表達力、思考力及感受力和自信心的發展。對學齡前孩子的教育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線索式提問法助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教師在教學前,要仔細閱讀繪本,找出作品的中心線索,圍繞線索設計啟發式提問。
在設置繪本教學問題情境時,教師還可以圍繞線索從不同角度設計問題,將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幫助幼兒理解繪本故事。例如:以故事、人物情節為發展線索的,可以設計一些推理性提問,著重培養幼兒通過觀圖畫和認識畫面各種事物的變化與聯系,來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當故事發展到時,可以設計一些假設性、創造性的提問,以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漸進式提問法助幼兒表達力的發展
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是循序漸進的,能一步步引導幼兒敏銳的觀察圖畫,理解畫面所表達的內涵。提問要講究層次性。首先的提問是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描述畫面內容;然后是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畫面各種事物的聯系,進行畫面外的想象,引導幼兒發現前后畫面的聯系和發展;最后是對畫面進行詳細連貫描述,注重對其中的因果關系做出判斷與分析,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有循序漸進的啟發式提問,才能促進幼兒學會仔細觀察,分析畫面之間的聯系與發展,體會故事所表達的感情,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激情式提問法助幼兒思考力的發展
教師提問時的語言和語氣要充滿激情,既能吸引幼兒,提高幼兒注意力,又能充分調動幼兒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教師在給幼兒講述繪本故事的時候,也要以一種快樂的心情去講述故事,這樣才能將快樂帶給幼兒,感染幼兒。講述時教師要根據故事的情節變化和人物的心理變化等變化語氣、語調和表情等,適時配以肢體動作,聲情并茂地給幼兒講述故事發展過程,這樣才能充分吸引幼兒,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積極思考問題,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延伸式提問法助幼兒感受力的發展
繪本教學要注重知識的延伸,設計討論的話題,進一步增強幼兒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幼兒教師在進行繪本教學時,既要注重基礎,又要強調延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幼兒學到的知識舉一反三,滿足幼兒成長的需求。在進行知識延伸的時候,幼兒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加深幼兒對繪本內容的理解,從而拓展幼兒的思維,增強幼兒的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以幼兒的生活現象為例,可以設計一些綜合性的提問來拓展話題,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幼兒感受身邊的事情,設身處地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互動式提問法助幼兒自信心的發展
【關鍵詞】成本會計 教學方法 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167-02
近年來,成本會計核算技術和管理的教學方法不斷創新,例如展開成本的預測與決策、實施目標成本計算、實施責任成本計算等。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被復雜的理論知識填滿,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還是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讓學生對學習成本會計失去興趣。在中職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就業為導向創新教學方法,才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
一、成本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成本會計作為會計中的主干課程,是會計專業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是一門集理論與實踐技巧相結合的核心課程之一。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生雖然有一定的會計功底,但想要完全掌握成本會計這門課程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成本會計的計算方法,依然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教材適用性不強。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對于會計的專業要求不斷提高,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也讓企業在招聘會計時注重會計的計算機能力以及基礎的軟件操作能力。但是,傳統的成本會計教材中沒有涉及這方面的教學內容,教師也不會過多地重視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導致教材的適用性不強,即便學生掌握了教材中的所有知識點,在面對電腦時依然不知道從何下手。
(二)教學方法老舊。在成本會計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還是使用傳統的“填鴨式”進行教學,在課堂中為學生講述教材中的重難點,然后通過大量的練習進行提升。這種教學方法只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忽略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學生很難掌握產品成本的形成以及計算的全過程,不利于學生全面掌握成本會計這門課程,在今后的實踐中,也不能在工作中學以致用。
(三)教學設備落后。傳統的成本會計教學中,因為教學涉及的表格較多,教師只能夠花費大量口舌對表格進行講解分析,讓學生聽得云里霧里。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成本會計教學能夠很大程度地提升教學質量,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已經習慣于使用口頭上的表達講解課文內容,不愿意通過多媒體進行授課,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跟上教師的思維節奏,并產生一定的厭煩感。
二、提高成本會計課程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完善成本會計教材內容,適應社會變化。成本會計課程要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完善成本會計的教材內容,對教材結構進行重新的設計,努力站在學術前沿。例如在教材中加入在網絡中如何處理相關業務流程,讓學生能夠通過教材,更加詳細地看到在網絡中應如何進行處理,遇見了突發狀況時如何解決。在教材中,對學生入職之后如何運用教材知識也沒有詳細介紹,在學生實際工作后,企業的成本信息對于企業的發展以及戰略的制定至關重要,所以要在成本會計學教材中加入一些學生在企業實際工作時涉及的一些概念。例如加入企業產品制造生產成本的概念,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更多接觸的是產品的生產成本,對制造成本的計算以及判別學生很容易忽視和計算錯誤,這可能導致在今后的工作中判斷失誤,所以在教材中應加入制造成本的概念,讓學生不要混淆。同時,成本會計教學還應該不斷更新、優化教學內容,能夠將學會的知識在實踐中合理應用。
(二)創新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用于今天的課堂,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制訂新的成本會計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主動融入課堂中。教師可以使用案例教學法,通過案例直接讓學生進行分析,提升學生在分析案例時的拓展思維與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完全成本”概念時,針對“完全成本=制造成本+分攤期間費用+計提的停產損失。分攤期間費用=管理費用+營業費用+財務費用”這兩個概念,讓學生自己進行聯想,可能會讓學生更難理解。如果利用案例進行教學,舉出如下案例:在某五金企業 2015 年 4 月鐵皮的制造成本為 2370 元,管理費用為 20 元,營業費用為 50 元,財務費用為 30 元,停產損失費用為 10 元,通過計算完全成本為多少?學生就能夠很好地根據案例套用公式,得出完全成本為 2480 元。這是一個簡單的案例教學,也體現了學生在面對具體案例時,能夠第一時間根據所給出的案例條件套用公式,教師要培養學生快速地記住不同的公式,可以通過不同的案例,讓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計算能力。
教師還可以使用啟發式教學法進行成本會計教學。啟發式教學法主要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教授過程中,拋出一個個問題,比方對重難點的提問,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拓展提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學習“品種法”計算生產成本時,教師先讓學生觀看一段羽毛球運動及其相關產品的視頻,然后為學生展示羽毛球生產的基本流程、設備的使用等。在流水線的視頻中,我們假設羽毛球的生產商有 100 人,大量生產 3 種規格的羽毛球,在不同品種下,如何進行成本計算?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針對不同品種的羽毛球成本計算時,如果使用單一的方法會導致成本重復計算,然后引出“品種法”計算羽毛球不同產品生產成本。
(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中職學校學生學習成本會計有關知識,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學以致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從以下兩點進行提升:第一,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真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參觀。部分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總認為自己學習的知識沒有意義,在工作中完全用不到,教師直接帶學生觀看員工在企業的真實工作情況,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判斷所學知識是否真的有用,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對學好成本會計充滿熱情。還可以請一些優秀的學長學姐為學生講述自己在工作中的經歷,以及學好相關課程的好處,更好地激勵學生。第二,讓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快速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的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必須要在寒暑假找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并在工作地點實習,寫出實習報告,在開學時到班級中分享自己假期的實踐經驗。中職學生在未接觸社會前會對社會抱著好奇心、憧憬,或是不敢踏入社會等,學校給予學生的實踐機會也會讓學生勇敢邁出第一步,提早學習到社會的生存模式以及如何在工作中與他人相處,既提升了專業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在成本會計課堂中的學習興趣。
繪本,是一種圖文結合、強調用圖畫來講故事的書。繪本能帶給孩子閱讀的幸福感,對孩子的視覺和心靈產生極大的震撼。繪本符合孩子形象性思維的特點,能激活孩子的想象,有利于孩子創造力的培養,更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本文筆者就繪本教學中通過意象對話來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提出自己的思考。
意象,在英語中有“某一個不實際存在的事物的心理圖畫”的含義。意象是有象征性的,它不僅反映了想象中的事物本身,還可以反映人的意識中甚至潛意識中的心理活動。所謂意象對話,即借助意象來進行交流。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對每個意象所包含的意義是明確的,教學是有預設的,而學生在交流中并不了解每個意象背后所包含的深層含義。他們將在自然的、富有趣味的對話過程中,逐步領悟更深層的意義。在具體運用時,需要根據每一繪本的特點,選擇不同的側重點來巧妙地設計和運用。
一、原型的想象
以繪本《恰似天堂》為例。[文·圖/(美)帕特里克·麥克道奈爾,譯/梅思繁]
就在莫奇睡覺的時候,空中升起了一層霧氣。薄霧籠罩了一切。莫奇睡醒了。他瞧瞧左面,什么都沒看見。再瞧瞧右面,還是什么都沒看見。上看,下看,還是什么都看不見!莫奇心想,我這是在哪里?難道是天堂?我一定是在天堂!
(伴隨著輕柔的音樂,師生閱讀完上述內容)
師:同學們,讓我們也仿佛置身于薄霧之中,輕輕地閉上自己的雙眼。霧氣輕柔極了,悄悄地粘在我們的皮膚上,感覺涼絲絲的。接著,緩緩地深吸一口氣,稍作停頓后再將氣緩緩地呼出。再來一次深吸、慢呼。慢慢地,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畫面。每個人眼前的畫面都是不同的,誰愿意來說說,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在濃霧中出現了一盞路燈。一輛汽車突然開過,我差點被車撞到。公交車、小汽車、貨車都撞到了一起。周圍的商店都關了門,以免被車子撞到。紅綠燈忽隱忽現。空中的太陽被霧籠罩后也看不見了。
師:那么,莫奇看到了什么呢?讓我們繼續來看繪本。
他感覺到自己的腳指頭上有濕冷的露水。他聞到空氣里甜蜜的清香。還聽到空中蕩漾著優美的歌聲。這個地方真棒!莫奇心想。他走過充滿了孩子們歡笑聲的操場。穿過住著友好的鄰居的小鎮。他停在自己家門前,里面住著他所愛的人們。所以,這里一定是天堂。莫奇自己跟自己說。接著莫奇在一個院子里看見一只被上了鎖鏈的大狗。它一看見莫奇就狂吠起來,像所有那些不被人愛的狗一樣。大狗沖著莫奇張嘴大叫。
師:如果是你,此時會怎么做呢?
生:我會默默地離開。因為大狗很可能會咬到我。
師:那么,我們再來看看莫奇是怎么做的。
通常這種情況下,莫奇一定害怕得轉身就跑。可是此時此刻,莫奇問自己:“這可是在天堂,我是不是該表現得跟往常不一樣?”于是他張開雙臂,對大狗說:“可以擁抱一下嗎?”莫奇和大狗于是來了個大大的擁抱。
師:如果現在你也像莫奇一樣身處天堂,你眼前的畫面會有什么不同嗎?
生:車子互相不會撞到,最多只是互相穿過。街上到處是人們的歡笑聲,說著唱著。店門都開了。人們都在快樂地購物,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要一部世界上最好的自行車,也能夠有。
師:為什么到了天堂,你的想象就不一樣了呢?和莫奇有關系嗎?
生:天堂和現實世界是不一樣的。現實生活中,遇到大狗應該躲開,而在天堂里大狗和莫奇的習性都改變了。大狗是被莫奇改變的,因為莫奇變得更加開朗,放寬心胸,體諒別人,所以得到了大狗的親近。大狗也變得熱情了。告別的時候還和他打招呼。天堂是個美好的地方,所以街道上的事物也都是美好的。
師:那為什么一開始你的眼前出現的是撞車的情景呢?
生:因為大霧,所以什么都看不清。
師:哦,原來如此。
“原型”即原始意象。在這個案例中,學生借助“天堂”這一原始意象,將原有的固定思維進行了釋放,想象力也隨之得到了發展。起初,在學生的想象中,大霧之下所有的事物可能呈現的是一團糟的狀況,車子撞到了一起,紅綠燈也閃爍不定看不清楚,整個街道的店鋪都關上了門,一切并不美好。而透過“天堂”,學生感覺到一切都不同了,車子可以互相穿越,不再會相互碰撞。店鋪都開張了,里面還能出售所有學生喜愛的東西,尤其是最為喜愛的越野自行車。
仔細分析,學生初始的想象包含了對現實狀況的不滿,需求不能得到完全的滿足。借助意象對話的方式,快樂、溫暖慢慢植入兒童內心。狂吠的大狗或許正代表著生活中學生不愿意面對的某些人物。而且讓學生有所感悟:或許只需要改變一種心態或方式,“大狗”也會以另一種心態和方式來回報自己。這在學生的回答中已經有所體現。
二、插圖的想象
以繪本《你很快就會長高》為例。[(英)安琪雅·薛維克/文(英)羅素·艾,圖余治瑩/譯]
“阿力不喜歡自己的小個子,他很不快樂。他好希望快快長高。”
師:接下來老師請一位同學來讀這兩頁繪本。要讀讀文字,讀讀圖畫,還可以把自己腦海中的聯想也說出來。
生:“我希望長高!——像大樹一樣高。我希望長高!——像長頸鹿一樣高。我希望長高!——比大樹、長頸鹿都高。”阿力每天都想長高,連做夢都夢到自己長高了。高到超越了整個城市,到達了城市的上空。
生:阿力夢到自己比整個城市都高了。他在空中可以看到整個的城市。
師:多可愛的阿力啊!他也是個極富想象力的孩子。同學們,你們有過特別想長高的時候嗎?當時,你們是怎么想的?
(學生對于當時怎么想的一時聯想不到)
師:有的同學可能不記得當時的具體想法了,沒關系,下面就讓我們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一想,如果我們長得很高了,會發生什么特別的事呢?
生:長高了,我就可以夠到高處的東西,不用別人幫忙。
生:長得高,就可以坐到教室的后面幾排,前排同學做些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生:如果長得很高,就能用手碰到月亮。
借助繪本的插圖來開展想象,讓學生的想象有所憑借,可以降低想象的難度。一個人對插圖的感受性往往會隨著閱讀能力的增強而逐步減弱。讀文字能力還不是太強的學生往往喜歡看圖理解意思。因此小學低中段是培養學生看圖想象能力最適合的階段,也能讓學生對圖的感受性得以增強和延長。
當然,借助插圖來進行想象也有著它的局限性,學生的想象容易受到圖的束縛。因此,教師在意象對話的過程中要做好恰當的引導,通過對話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想象。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先借助繪本畫面,激發學生對“長得有多高”展開想象。書中的阿力想象自己有長頸鹿那么高,像巨人一樣高,已經突破了常規的思維,體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在交流中,教師原本希望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想法進行想象,但在實際教學中卻發現,學生一時難以回憶和聯想,想象遇到了困難。于是進一步設計了“如果我們長得很高了,會發生什么特別的事呢”這一想象環節,學生的想象力也隨之被進一步激發了。
三、結尾的想象
以繪本《別讓鴿子開巴士》為例。[(美)莫·威廉斯圖/文阿甲/譯]
繪本的結尾出人意料:“終于有一本你可以對它說‘不’的書了!你會讓鴿子開巴士嗎?”
師:看完了這本繪本,你有什么感覺?
生:我覺得很好玩。因為從來沒見過鴿子會開巴士。
師:你們會讓鴿子開巴士嗎?
生:不能讓它開,免得它惹事。
生:鴿子那么小,它連方向盤都拿不動。而且司機應該把車鑰匙都拿走,最多只能是讓它摸一下方向盤。
生:絕對不會讓它開的。它不會使用方向盤、油門、剎車,肯定會撞車的。
生:我會,因為我想看看鴿子怎么開車的。
生:我會,因為鴿子開車肯定是件很好玩的事。如果那邊一個人都沒有,它就可以開了。
整個對話過程中,28名學生中有25名表示絕對不會讓鴿子開巴士,有3名表示會,原因是覺得鴿子開巴士肯定很好玩,他們很想看看是怎樣好玩的情景。
師:怎么理解繪本最后的那句話“終于有一本你可以對它說‘不’的書了”?
生:鴿子想開巴士,就得對它說“不”。
師:你們曾經有過想開巴±的想法嗎?
生:我有,我曾經一直求媽媽,可是媽媽一直都不肯。
師: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生:我的心都碎了。
師:媽媽有沒有對你說不能開的原因?
生:有,后來我想就算了吧!
師:看來你和這只鴿子有過差不多的經歷呢!(眾笑)看來有時候,面對某一些請求,我們也只能說“不”了。
在這一案例中,這只可愛、有趣的鴿子形象著實招人喜愛,在大人眼里活脫脫就是一個時而拼命討好,時而猛耍無賴,用盡各種伎倆想達到目的的小頑皮。而在兒童眼里,初讀這個繪本時,他們都認為這只是一只居然想開巴士的鴿子。所以,他們一邊讀著繪本,一邊就忍不住開始說“不!…不行!”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他們不停地拒絕著鴿子的各種請求,直到故事讀完后,他們還是說了很多不讓鴿子開巴士的理由。孩子們并不知道,鴿子的意象其實就代表著那些有著很多欲求卻得不到滿足的孩子。他們總是被各種理由拒絕著,經常聽到大人對他們說“不”“不行”。如今,透過繪本,孩子們也體驗了一回說“不”的滋味。直到對話的最后,雖然都是一些三年級的學生,但不少也體悟出了當大人面對自己的某些請求時,也只能對自己說“不”了。
那么如何進行繪本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呢?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一、問題有趣――適合學生的閱讀口味
繪本是極富童真童趣的一種文學載體,不管是成人繪本還是兒童繪本,童真童趣都是它的精髓所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設計出能夠吸引學生眼球、打動學生心靈的問題,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逃家小兔》寫的是一只想要離家出走的小兔,和媽媽之間玩語言捉迷藏的故事。表達了媽媽對孩子無私、偉大的愛。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閱讀文字的基礎上,進行提問:“假如兔寶寶變成一只鳥,飛走了,飛得遠遠的,兔媽媽該怎么辦呢?”在學生有了初步的體驗后,再仔細閱讀圖畫。他們會發現兔寶寶變成了鳥,但只是多了一對翅膀;媽媽變成了樹,但是還是看得出媽媽的形狀。由此觀察,他們會逐漸明白,兔寶寶和兔媽媽無論洳何改變,他們之間的母子關系總是不變的,媽媽依然愛著寶寶。這時教師可以再設置―個問題:“如果讓你續編這個小故事,你會如何創作呢?”這一問題非常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能很好地激活學生的想象。以下是學生的創作:
“如果你來追我,”小兔說,“我就要變成河流,流入小河之中。”
“如果你變成河流,”媽媽說,“我就變成大海,讓你融入我的懷抱之中。”
“如果你變成大海,”小兔說,“我就要變成一只海鷗,自由自在地翱翔。”
“如果你變成海鷗,”媽媽說,“我就變成天空,任你自由馳騁。”
二、問題有效――能推進閱讀的深度理解
繪本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提問能起到激發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參與、啟發學生思維,推進學生閱讀深度的作用。
例如,繪本《彩虹色的花》中,彩虹色的花在春天的陽光中開放,它用自己彩虹色的花瓣幫小動物們解決了難題,后來,自己只剩一片花瓣,也被寒風刮走了,被幫助過的小動物們聞訊趕來。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彩虹色花的這種無私的愛,你們在哪里也感受過?”“彩虹色的花讓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呢?”隨著學生的深入思考,“分享快樂、生命留痕”的主題曲,會悄悄流淌在每位學生的心田……這樣的提問能夠很好地加深學生對作品內容的感知力、理解力和鑒賞能力。
三、問題有度――呈現遞進深入的態勢
繪本閱讀課上的提問切忌隨意、瑣碎與無序。教學中應該從教學目標、提問時機、學生實際等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和密度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讓閱讀教學走向高效。
例如,《活了100萬次的貓》講的是一只貓死了100萬次,活了100萬次,直到他遇到一只白貓,他們生了很多小貓,白貓死后,貓很傷心,也死掉了,以后再也沒有活過來。教學時教師可以循著內容理解――主題體會――拓展延伸三個層次,設置以下三個遞進式問題:
①貓為什么不喜歡它的主人?
②最后一次貓為什么再也不愿活過來了?
③假如讓你幫這只貓寫份“自傳”,你打算如何來寫呢?
這樣的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使學生經歷了“理解、品味、創造”的全過程。
注意了問題設計的四個出發點,還需要針對具體不同的繪本,找到最恰當的問題設計。有無一個合適的切入口是問題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好的切入口可以使教學環節最為簡單和有效,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思維最大限度地被激活,從而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成功。筆者認為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嘗試:
一、繪本的主題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充滿著童真童趣的圖畫書,書中的月亮對于小動物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但它又是現實存在的,小動物們用它們的智慧、毅力、合作最終實現了這個遙不可及的目標。可見,這月亮的味道中包含著成功的喜悅,合作的力量,鍥而不舍的精神……而繪本最后一頁中寫到“一條小魚看到這一切,怎么也鬧不明白,它們為什么要那么費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這不是還有一個嗎?喏?就在水里,在我旁邊呀!”小魚的月亮是鏡中花,水中月,是現實中不存在的,所以小魚將無法品嘗到月亮真正的味道。繪本在情趣中又隱含了一個人生的道理:現實中存在的目標,即使再遙遠,只要我們不懈努力,終有收獲的一天。這追求目標的過程是幸福的、快樂的、美好的。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如果讀完繪本后能夠有這樣的認識,才真正完成了對繪本的欣賞。因此在這節閱讀課中,教師可以只設計兩個主要的問題:
①為什么小動物們說這是它們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月亮的味道究竟是怎樣的呢?
②你認為水中的小魚能夠品嘗到月亮真正的味道嗎?為什么?
這樣的提問不僅把學生對故事的理解引向了深入,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學思維。
二、繪本的情節
繪本中故事情節具有曲折性,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很吸引人。學生在閱讀時,根據情節進行猜想,讓繪本的內容與學生的思想進行碰撞,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觸角與想象空間。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故事情節發展的轉折點、矛盾點來啟發學生想象、分析、推理,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
《搬過來,搬過去》講的是一位小個頭的鱷魚先生愛上了一位大個頭的長頸鹿女士,他們因彼此相愛而生活在一起,卻因為相互間的巨大差異而面臨著許多的麻煩,但他們終于勇敢地攜起手來,共同打造了幸福的生活。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繪本情節的發展,設置一個猜讀問題:“兩種生活習慣差別如此大的動物,它們將如何打破障礙生活在一起呢?學生們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后,教師可以再設置一個問題:“如果讓你給長頸鹿和鱷魚設計個家,你打算如何設計呢?學生們的想象奇妙無窮,創造力得到了發展。
三、繪本的圖畫
圖畫書是通過圖畫和文字共同講述故事的一種特殊的兒童文學形式。圖畫是繪本的生命,而并非文字的附庸。所以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針對畫面,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努力讓學生去感受每一幅圖帶給他們的獨特的視覺感受和獨特的意蘊,從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品味細節、感悟文本深刻內涵,發展審美能力。
例如,《彩虹色的花》教師在與學生共讀故事后,可以針對繪本中的五組相似畫面進行提問:“你觀察到這五組畫面有什么異同呢?”有的學生發現隨著彩虹色的花不斷地幫助小動物,花瓣變得越來越少了;有的發現彩虹色花的腰一開始是很直的,后來慢慢變彎了;有的發現隨著一年四季季節的變化土地由綠變黃,由紅變黑……這種細節的變化,冷暖色調的對比,把故事情節一步步的發展敘述了出來,把彩虹色花生命的足跡展現了出來。此時,學生們為彩虹色花的凋零而惋惜、傷感。接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觀察封面、環襯、畫頁與封底里的色彩。學生們會驚喜地發現雖然畫的東西不同,位置也不一樣,可是畫面都由紅、橙、黃、綠、藍、紫六種顏色構成,這六種色彩紋理厚重,色澤明快。此時教師可以再次提問:“這六種色彩給你帶來怎樣的感覺?它讓你聯想到了什么呢?”“強烈的視覺刺激,如同那彩虹般的光芒時時照耀著我們,讓人倍感溫暖。”“那色彩是如此動人,幾乎包含了你所能想象的一切,生命、陽光、愛、夢幻……”學生們通過觀察發現了畫面里藏著的許多秘密,明白了繪本不僅僅是文字在講故事,畫面也同樣會講故事。
四、繪本的對比
一、“少教多學”教學策略解讀
所謂“少教多學”教學策略,并不是表層意義上教師所傳授知識內容的減少以及學生學習任務量的增多,“少教”是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知識的重點及精華傳授給學生,刪除一些繁冗、無用的糟粕;改變過去“滿堂灌”的固化教學方式,針對教學內容有所側重,抓重就輕,刪繁就簡;杜絕過去教師整堂課滔滔不絕大講的現象,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培養和增強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演變為學習中的真正主人。教師教學任務重點在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知識傳授,對于教師而言,合理、高效的教學模式尤為關鍵,倘若將“少教多學”教學策略有效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勢必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所謂“多學”,并非是任務量的隨意增多,學生毫無辨別、全盤接受教師所講授的知識,而是應自主思考和深層感悟,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并加以充分吸收和有效運用。
二、“少教多學”策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意義
(一)有助于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實施“少教多學”教學策略的根本目的就是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以確保學生獲得最大化的學習收益。“少教多學”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中自主學習,減輕負重學習的壓力,逐漸擺脫傳統授課方式的束縛感,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語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有助于推進高中語文教學的革新
我國對于語文教育改革的呼聲為時已久,教師們也都意識到高中語文教學確實存在諸多問題。不少高中學校都試圖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但是很遺憾大部分語文教師都沒有充分認識到“少教多學”的積極作用。近年來,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了“少教多學”教學策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高效實現既定教學目標與任務的基礎上,也迎來了高中語文教學的新面貌和模樣。
(三)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發展
語文教學的意義就在于對學生審美能力、道德情操、心靈感悟的培養,培養出一種高層次的人文素養。從實質上講,語文能力并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通過學生自身的認知和感悟而獲得的,教師的實際作用就是正確地點撥和引導。“少教多學”完全符合語文教學特征,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視野和擴展學生的思維,也在無形中發展了他們的審美能力、道德情操和文學素養。
三、高中現代文教學中運用“少教多學”的具體方式
近年來,本人在教學中積極運用“少教多學”教學策略,開展課題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以下就基于“少教多學”的高中現代文教學實踐,枚舉五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
(一)拓展學生閱讀視野
傳統教學模式無非是“一本教科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講半天”。這種教學模式過于固化、單一,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很難得以激發,課堂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障。由此,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在高中語文現代文教學中,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多讀、多看,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感知語文的魅力。如在教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10課《十八歲出門遠行》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對比性閱讀,即教師在學生基本理解小說主旨——“通過描述一個18歲男孩初次出門遠行的經歷,反映了孩子世界與成人世界的矛盾沖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對現實世界的困惑、恐懼,告訴人們人生是復雜多變的,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困難與挫折,同時也會有諸多收獲”的基礎上,將事先準備好的文章《百年孤獨》(片段)分發給學生閱讀,進行比較鑒賞。又如在教授高中語文語文版必修一第4課《唐山大地震》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闡釋性閱讀,即教師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有關唐山大地震的文字資料與電影《唐山大地震》,借助于這些具體化的解釋、形象化的影像,突破過去死板、枯燥的教學模式,凸顯“少教多學”感染力,全面激活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升整體教學效率。
(二)引導學生設疑解難
學生永遠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存在,教師應秉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的課堂自主權利還給學生,以真正凸顯“少教多學”的內在本質。例如,在學習《讀<魯濱孫漂流記>》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閱讀和研究文本,并提出問題:(1)要有一場“孤獨的戰斗”,這場“戰斗”指什么?(2)我們怎樣才能取得這場“戰斗”的勝利呢?(3)“《魯濱孫漂流記》是一個恰切的例證”,作者要用這部小說證明什么呢?要求學生在自主研讀課文過程中感受文中主人公的實際情況和情感變化,并深入掌握小說家伍爾夫的獨具特色的解讀及評說,逐漸領悟作者所寫此文時的心境,繼而達到最有效的情感共鳴。
精心構設一種問題式情境,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創新思維能力。由此,在實施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預留出自主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可通過設疑提問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和自主學習意識,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活動中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以達成“少教多學”的目標。例如,在教授《論雅俗共賞》一文時,教師可引入開場白:“雅俗共賞”是在藝術界使用頻率很高的詞語,那么究竟以什么為界標,能否實現雅俗的并重,歷來是人們關心的話題。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朱自清的《論雅俗共賞》,相信同學們必會有所收獲。同時,為學生設計幾個問題:(1)找出標注社會發展的詞語。(2)找出簡述每個朝代社會發展特點的句子。(3)找出文中出現的每個人物并歸納他們所處生活時代的特點。學生針對這三個問題進行思考和探討,基本掌握了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點內容。通過課堂上的“少教多學”,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行為活動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得到了發展。
(三)鼓勵學生情境表演
高中語文現代文教學固然很重要,但事實上卻是教師教得筋疲力盡,學生學得十分吃力,那如何讓高中現代文教學活躍起來呢?筆者認為,將語文教學與切身實踐有效結合尤為關鍵。這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的情境表演的舞臺,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多學”、多活動。例如,教授《雷雨》,可先要求學生自我研讀,弄懂每個生字和生詞,再讓學生按段落分別進行朗讀,當學生大體掌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內容后,就開始展開角色朗讀,選擇幾位踴躍舉手的學生分別扮演周樸園、侍萍、周萍、四鳳、魯大海、魯貴、周沖、繁漪等人物,在情境表演前要求學生準確掌握人物語言,通過分角色朗讀和人物對話的形式凸顯人物不同性格特征,使現代文教學變得愈加形象化、具體化,激發學生學習現代文的興趣,真正體現了“在做中學”、“少教多學”的教學策略。再如,教授《鑄劍》、《不會變形的金剛》等現代文時都可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們親歷親行,臨境聞聲,充分調動了整個課堂的生機與活力。此外,教師可依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可依據“正讀——理讀——背讀——品讀——移讀”的形式進行層次化導讀,這既強化了學生現代文學習能力的培養,又達成了“少教多學”的目標。
(四)指導學生改編作品
閱讀與寫作猶如一對孿生姊妹,相互依存,共同促進。然而在傳統現代文教學中,往往都是教師不停地講說,學生悠閑自得地恭聽,而寫作的環節通常是備受“冷落”。其實,教師可引導學生嘗試將課文加以改編,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改編《雷雨》一文,首先,教師為學生講授改編的基礎知識及參考書(的《漫談改編》、波高熱娃的《論電影改編》等),通過閱讀這些書籍,學習領會“改編是將一種藝術形式演變為另一種藝術形式的二次創作”,具有廣闊的思維創造空間和發展空間。之后,組織學生將文本《雷雨》與電影版《雷雨》進行對比,讓他們對于作品內心產生獨到的理解和領悟。居于此,學生沒有將四鳳、周沖、周萍的結局寫成死亡,而是四鳳隨魯侍萍一起走了,周萍經歷了打擊精神接近崩潰的邊緣,神情恍惚,周沖也離家出走了,找不到下落……雖然學生的改編不是十分恰如其分,但是他們都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創造性,一定程度上培養和提高了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