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范文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

        第1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范文

        一、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方法,深受教師關注,但由于沒有合理運用這一教學方法,使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方法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沒有取得什么實質性的進展。而這一方法有助于發展體育核心素養,如果?@一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得以合理應用,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提高體育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例如,在小學足球(人教版)五年級教學中,由于五年級的學生相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自我約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大有提高,所以在對五年級教學中,教師采取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方法最為合適。具體做法是教師先在全班面前進行足球技巧示范,然后教師再把全班分為幾個小組,以3人為一組,在小組中推選一名練習較好的學生為該組的組長,對小組內兩名成員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和監督,小組練習完后,教師隨機抽取小組成員,查看學生練習足球的效果,并對掌握足球技巧較好的小組進行獎勵。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即教師少,學生多,使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不能進行有效溝通交流,同時使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激起學生對足球學習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從而有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開展足球小組競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

        在小學足球教學中,教師采取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即室外課上在全班做足球示范,然后解散學生去練習,這樣的教學方法對缺乏自我約束力的小學生來說是不利的。所以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法,而開展足球小組競賽就是創新后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充分激起了學生的斗志,勾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和練習中能集中注意力,而且這種方法還是基于發展體育核心素養提出的,通過小組競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

        例如,在小學足球(人教版)六年級教學中,經過前面的足球技能培訓,加上六年級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大為增強,所以教師應該采取小組競賽這一教學方法,具體做法是教師在足球課上先把所要講授的足球知識給學生講授,然后在給學生講解比賽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然后,教師把全班分成小組形式,并在每組中推選一名組長,對小組成員進行監督和指導,然后教師先讓小組進行足球練習,練習完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小組比賽。通過組與組的比賽,激發了學生對足球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融入足球課堂中,提高足球教學效率,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

        三、改革教學內容,使之符合學生的身心狀況

        小學生由于身體還沒有完全發育,心智還未成熟,且男生女生之間也存在差異。所以教師在足球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教學安排,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足球學習的興趣,從而能夠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提高足球教學的課堂效率。

        第2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范文

        關鍵詞: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 知識基礎研究

        一.引言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正式印發,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研究制訂中小學各學科學業質量標準”的新任務,明確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備的關鍵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這為以后基于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當下,核心素養引發了新一股研究熱潮,不過,有關核心素養的定義和內涵、培養途徑、評價體系等,學界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相對成熟的認識。

        “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通過基礎教育階段各學科的教育教學來實現。各學科的課程都要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來服務,都要結合學科內容幫助學生形成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①而語文學科又是一門對學生學習成長很重要的基礎學科,所以,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進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研究都是很重要的。本文基于國內外核心素養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大背景下,著重探討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進行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基礎研究,以期為以后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供一些可參考依據。

        二.關于核心素養理論的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比較豐富,理論框架也比較成熟,我國有不少研究者都介紹了國外有關核心素養的重要項目,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對我國核心素養模擬建構的啟示。如: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先前所提出的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學會改變五大核心素養,后又把核心素養劃分為身體健康、社會和情感、文化和藝術、語言和交流、學習方法和認知、算和數學、科學和技術七個指標。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啟動的《素養的界定與遴選:理論和概念基礎》(DeSeCo)項目,認為:“核心素養是指覆蓋多個生活領域的,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的重要素養”。它所提出的核心素養總體參照框很具有代表性,是其他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參考依據。在這項目中,她們提出了能互動地使用工具、能在異質社群中進行互動、能自律自主地行動三個一級素養,以及互動地使用語言、符號和文本、互動地使用知識和信息等九個二級素養。歐盟則進一步提出母語交往、外語交往、數學素養和基本的科學技術素養、信息素養、學會學習、主動創新意識、文化意識和表達等終身學素養體系。其后,有許多其他的國家和地區參照以上三項核心素養體系,結合本國、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研究適合的屬于自己的核心素養框架。這些都為我們的課程改革提供了借鑒經驗。比如,美國于2002年制訂,2007年更新的《“21世紀素養”框架》,確立了三項技能領域,分別是學習與創新技能;信息、媒體與技術技能;生活與職業技能。每項技能領域下包含若干要素要求。

        國內一些學者結合我國的教育文化背景,也對我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建構提出了自己見解。比如:成尚榮教授認為核心素養就是基礎性素養,“核心”即基礎,是起著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決定著核心素養的內涵。并且他還強調了核心素養是發展的概念,既可以表述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還可以表述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褚宏啟則具體描繪了21世紀核心素養所應包含的三大類素養,分別是學習與創新素養、數字化素養、職業和生活技能。辛濤、姜宇、劉霞則提出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我國學生核心素養模型,“在核心素養的遴選時遵守素養可教可學、對個體和社會都有積極意義、面向未來且注重本國文化這三個原則”②。我國的核心素養研究處于剛起步階段,關于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多借鑒國外成熟研究成果的基,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教育背景,提出自己觀點,雖然表述不同,但可以達成共識的是“核心素養主要是個體適應社會需要、獲得全面發展、提高生存能力的必備素養,是滿足終身學習的基本能條件,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保障。”③

        三.語文核心素養研究現狀

        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都告訴我們,基于核心素養導向進行各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很重要,尤其在我國,這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不過,具體到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研究相較于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研究來說,是比較少的,在我國,學科核心素養研究則更為單一,偏重理科。自《意見》以來,我國語文教育界的也有不多學者對語文核心素養展開了論述,主要有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側重于語文核心素養內涵和定義的探討;二是結合教學,分析如何在教學中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1.語文核心素養內涵的研究

        姜樹華從語文能力的角度出發認為語文核心素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思維力、閱讀力、表達力,三者之間,思維力又是核心。顧之川從宏觀角度把語文核心素養分為社會參與、自主發展、文化修養三大領域,具體來說,包含四個方面,一是必要的語文知識,包括語言文字、文學審美、人文素養等知識,二是具有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與表達能力,三是語文學習的正確方法和良好習慣,四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豐富的想象力。孫雙金認為核心素養一定是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素養,語文核心素養可以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其中人文修養的內涵包含情感態度價值觀、審美情趣、文化底蘊三個維度;語言能力包含說寫表達的維度和聽讀吸收的維度,孫雙金老師的分類主要依據傳統的語文能力分類方法以及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育目標的規定。也有不少學者從2011版課程標準所頒布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認為語文核心素養應該是出于基礎和主體地位的知識與能力。

        2.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語文教學研究;另一種是基于某種教學形式的語文核心素養研究。關于第一個方面有林嶸春、劉仁增認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這四大要素,并且基于此著重分析了應該構建怎樣的語文教學能力素養。秦艷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出了語文助學課堂的教學主張,并分析通過三種學習方式與四種教學策略來構建語文助學課堂。還有張偉從現代小說觀和語文核心素養分析了小說教學的核心價值與內容選擇。王超群、韋冬余基于語文核心素養分析了初中寫作教學的問題及其對策。這些研究多是依據學科特點從而提出語文核心養的內涵,基于此分析如何提高語文教學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語文教學提供理論指導意義,但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較少結合實踐深入展開。另一方面,丁文靜、韋冬余基于研究性教學模式理論的分析,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就是指學生接受語文教育,通過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初步形成語文學科的素養,并在此基礎上有機結合基礎教育課程的共同核心素養,逐步形成能促進個人終身發展,能適應未來社會的最基本的知識、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并通過梳理語文教師的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創設問題情境,實施探究式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肖蕓從綜合性學習的角度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些研究從教學實踐出發,為我們如何結合教學實際研究語文核心素養提供了經驗,但是只從單一的教學形式出發,難以全面把握語文核心素養。

        結合語文核心素養開展語文教學順應了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潮流,為教育改革確立新方向;同時這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的重要途徑。本文只淺略探討了語文核心素養的相關知識基礎,以期為以后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供一些可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2.裴新寧,劉新陽.為21世紀重建教育:歐盟“核心素養”框架的確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3.張娜.DeSeCo項目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3(10).

        4.褚宏啟,張詠梅,田一.我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及其培育[J].中小學管理,2015(9).

        5.常珊珊,李家清.課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養體系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6(6).

        6.辛濤,姜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構建我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J].人民教育,2015(7).

        7.辛濤,姜宇,王燁暉.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8.劉義民.國外核心素養研究及啟示[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6(4).

        9.施久銘.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10.鐘啟泉.核心素養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養研究的構圖[J].中國教育報,2015(4).

        11.張賢志.核心素養研究綜述[J]. 教育視界,2015(9).

        12.李藝,鐘柏昌.談“核心素養”[J].教育研究,2015(9).

        13.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14.姜樹華.對語文核心素養認識有三[J].七彩語文,2016(4).

        15.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 中學語文教學,2016(3).

        16.孫雙金.試談語文核心素養及其培養[J].七彩語文,2016(5).

        17.王超群,韋冬余.初中寫作教學的問題及其對策――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理論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

        18.林嶸春,劉增容.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能力素養建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12).

        19.秦艷.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語文“助學課堂”[J].語文教學通訊,2015(11).

        20.肖蕓.基于綜合性學習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四川教育,2016(2).

        21.丁文靜,韋冬余.試論語文核心素養的涵義、特征及培養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學模式理論的分析[J].教學研究,2016(6).

        22.張偉.小說教學的核心價值與內容選擇――從現代小說觀和語文核心素養看小說教什么[J].語文建設,2016(1).

        注 釋

        ①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②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第3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范文

        一、提出

        1. 直面識字教學難點

        識字不僅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基礎,還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然而當前的識字教學的現狀堪憂,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識字負擔重、實效低,需要從語文教育的核心入手,重新構建培養語文素養為核心的教學思維,以“三文”識字教學模式,使識字教學脫離淺表的層次,直指語文素養的培養,提升教學實效。

        該教學主張是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基礎上的思考、總結與提煉,以真實的教學實踐作為支撐,對小學語文教學具有較強的借鑒與指導作用。

        2. 回答教育核心問題

        教學基本問題無外乎是“教什么”“怎么教”,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成就高品質的教學。

        “三文”識字教學基于核心素養,力圖讓學生在語文教與學的過程中受到廣博、深厚的文化熏陶,目標指向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從而清晰回答“教什么”,指出“怎么教”的路徑,從根本上避免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種種弊端。

        3. 符合核心素養訴求

        2002年,韓雪屏先生便提出了著名的語文素養“冰山模型”理論,即文化為語文素養“冰山模型”的隱性基座,素養與文化不可分離。這為筆者教學主張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隨著中國學生核心素養整體框架的公布,“三文”識字教學的思路更為清晰:文化底蘊是核心素養的基礎部分,國家認同最重要的是對文化的認同;“三文”識字教學指向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素質培養,正符合核心素養的訴求。可見,該教學主張堅持將語文教W置于文化語境之中,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前瞻性。

        二、思路

        “三文”識字教學的主張基于核心素養,立足教材文本,從文字著手,關注文字背后的文化。

        以“器”的教學指導為例。“器”看起來部件很多,教師教起來覺得復雜,學生學起來覺得“頭暈”,是教學中的“麻煩點”。但以“三文”識字教學的思維來思考和設計,從“器”背后的文化著手,便可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以下是《我是什么》中“器”的教學片段:

        教師:(出示下圖)請看圖:這是最初的“器”字寫法,是形容叫的聲音很大很大,同學們猜猜,是誰的叫聲大?

        學生(異口同聲):是狗的叫聲。(聽課的老師一片笑聲。)

        教師:的確,“器”最初和現在的意思有所不同,最初就是形容狗的叫聲很大,為了表示叫聲很大,特別用了四張“狗嘴”來強化、夸大。看這是不是最初的擴音器的原理圖?

        學生:(議論紛紛)原來這四個口是狗的口,是“狗嘴”。

        教師:后來,這個“器”的意思有了變化,這四個“口”不再表示“狗嘴”了,而是指器皿。請看這個“器”■。器皿里面裝著寶貝,派狗看管。“器”和現在的意思差不多,指“器具”。

        學生邊看圖,邊觀察,興致很高。

        教師:在寫這個字的時候,“犬”不能離這四個“口”太遠,否則,就看管不到了。

        又如教《學弈》中“弈”時,先講解“弈”字理(“亦”同“腋”,“大”是指人正立,兩點指腋下。這是象形會意字,表現出正處于激戰狀態的人,雙手撐在桌子上),再讓學生了解“弈秋”的意思(即最擅長下棋的那個人叫秋),最后用“因為……所以……”將“善弈”“弈秋”連成一個句子。這樣的教學設計意圖是教學脫離淺表的層面,進入文化的層面。用“因為……所以……”這樣的句式讓語言文字應用和思維的培養相結合,走向深刻,才靈動有效。

        三、模式

        “三文”識字教學模式包括四個環節:集中呈現,檢測預習――選準文字,多法并舉――提前讀寫,著眼素養――及時反饋,優化評價。

        環節1:集中呈現,檢測預習

        首先,教師可在課件中出示生字詞,力求整體呈現,即出示含有拼音、去掉拼音的詞語(不提倡單個生字)。整體呈現含有生字的詞語,便于學生培養語感,避免指讀、唱讀等不良習慣。

        接著,教師提出明確要求,如讀準平舌音、翹舌音,前鼻音、后鼻音,鼻音、邊音,輕聲、兒化和多音字等。讓學生同桌互相當小老師,檢測對方是否讀準字音。同桌互相檢測,使目標變得具體、可測,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同時,可強化預習的習慣,為學生提供“預習成果展示臺”。

        最后,在同桌互相檢測期間,教師進行巡視和記錄,根據學生預習及檢測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以便做到“以學定教”。

        該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整體呈現能夠強化詞的整體感,讓學生建立初步的語感。其中,讀準字音既是識字的要求也是培養語感的途徑。②同桌互相檢測的設置,能強化學生的預習習慣,培養學生自學的意識,打通課內、課外的界限。③同桌互相檢測還起到“展示臺”的作用,讓學生有機會展示預習的成果,培育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桌展示、目標具體、禮貌狀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往”等核心素養。④同桌互相檢測便于教師觀察學生預習的情況,從而能夠選擇、生成教學內容,做到“以學定教”。

        環節2:選準文字,多法并舉

        文字靈動起來,文章才會靈動起來,才會讓語文教學充滿文化的味道 。教師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采用不同的識字教學策略,有字理識字、看圖識字、字串識字、分散識字等方法。這些識字策略不僅著眼于知識層面,更著眼于識字方法及思維訓練等素養層面。

        就拿字串識字法(如圖所示)來說,用它學習由同一部件和不同偏旁部首組成的字串,如“姐、粗、組”等字。這不僅在于學習“姐、粗、組”等字(知識層面),還可以了解形聲字的構字方法(文化層面),學習形聲字的識字方法(方法層面),同時還可以進行基本的思維訓練(思維層面),直接指向核心素養。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學得快,但同時“回生”問題是識字教學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識字教學的難點(有研究顯示回生率達29.1%), 這些識字教學的策略不僅是教學策略,更是解決“回生”問題的重要策略。學生在同類型形聲字的對比復現中,能夠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從而牢固地掌握字詞。

        生字復現的形式和方法很多,但都應指向文字背后的文化素養,讓學生在文字認讀中感受漢字文化的樂趣,才能解決“回生”問題。

        環節3:提前讀寫,著眼素養

        當前識字教學最大的瓶頸在于課內與課外的界限未打開,識字教學的著眼點多集中在課堂教學本身,尤其是識字的數量上,而在如何解決學生“回生”問題、如何打通識字教學與核心素養的通道方面意識比較薄弱。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以下兩方面:①指向文字背后的素養,改變以往由于教師只關注識字數量而忽視質量,更未直接關注到素養,而造成的識字效率低、“有數量低素養”的現象。②打通課內外的界限,將課外閱讀擠進課內。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享受學習的成功, 提供復現生字的語言環境,將“回生”和語言素養的培養結合起來。

        第4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范文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有四點:第一,語言構建及運用;第二,思維的發展和提升;第三,審美的鑒賞和創造;第四:文化傳承與理解。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語言是貫穿始終的一種文化,而高中階段的語文課堂是幫助高中生積累語言知識,提升語言能力的重要階段,因此在整個高中語文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要了解語文課堂的學習任務,以及自己必須要掌握的學習內容。教師則要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繼而為其語言構建能力和運用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在高中階段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讓語文思維得到真正的發展和提升,并且提升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讓學生具備欣賞文學文字的能力。語文鑒賞是重要的一種語文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工作中,審美素養的培養極為重要,通過這一素養,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設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

        (一)改變傳統教學工作制度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課堂中,很多教師都局限在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中,教學工作創新、教學效率提升進程緩慢,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教學成果收效甚微。這是因為受到國家的中高考制度的限制,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教學工作制度,導致高中教學體現出“應試化”特點,很多教師為了讓學生取得更高的成績,將“識記”作為獲得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很多學生根本沒有理解其中的真正內涵,只是盲目的記憶。想要建立起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教師就必須要摒棄原有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中心[1]。以某省實驗高中為例,該高中的某個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除了教學大綱中的必學知識以外,還會定期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并且單獨留出課堂時間,讓學生嘗試著敘述、表達課外讀物文章的中心主旨,以此檢驗學生的閱讀情況,并且有針對性的發現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在下次閱讀課程中,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從而達到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核心素養的根本目的。

        (二)確定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在實際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時,要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并采取開放式教學方法,通過加大與學生間的互動來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素質教育的根本內涵在于堅持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做到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教學模式選擇上,應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模式設計中,如在采取情境教學模式時,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自行設定場景,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要求學生以文章中各角色的角度出發進行對話,并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學生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內涵。在學生切實融入到文章情境中時,能加深他們對語文閱讀知識的印象,并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實現素質教育切實貫穿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措施。

        (三)采用任務教學法

        第5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范文

        【關鍵詞】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學科特質;單元設計;實驗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3-0027-03

        【作者簡介】許幫正,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無錫,214001)初中物理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長三角初中物理學科專家,蘇州大學物理專業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

        從理念上說,物理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物理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通過物理學習內化的、帶有物理學科特性的品質。其基本要素由“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構成。在實踐層面上,我們要清楚學科核心素養的要義,把握物理學科特質,基于探究培養思維,形成物理觀念。下面,筆者結合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課堂教學實踐和思考談談個人的一點想法。

        一、以實驗架構教學脈絡,確立“單元設計”的思想

        愛因斯坦曾說,“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應用的科學的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美國物理學家帕格爾斯曾說,“沒有實驗的物理理論是空洞的,沒有理論的實驗是盲目的,正是實驗家使理論家保持老老實實的態度”;我國物理學家丁肇中認為,“實驗可以理論,而理論永遠無法實驗”。物理學的內容結構由“實驗(事實)、物理思想、數學(表達)”構成。著名特級教師陶昌宏先生結合自身幾十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成果,提出了“物理教學的基本特征”,其核心內容是:物理教學要堅持以創設問題情景為切入點,以觀察實驗(事實)為基礎,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以提升學生探究能力為重點。所以,實驗是物理學和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基礎,可以說沒有實驗,就沒有物理學,課堂學習中若沒有實驗就沒有發生真正的物理學習。

        讓我們將目光轉移到我們上課所用的物理教材上,剖析一下蘇科版教材的結構體系。把某一章或某一單元的實驗連接起來,就可以看出該章或該單元教材的結構特點。

        案例1 液體的壓強

        教材從固體壓強談起,遷移到液體壓強,提出探究問題,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再通過實驗,探究液體對容器底面、容器側壁是否有壓強。在此基礎上,先提出猜想與假設:液體壓強與方向和深度、液體密度是否有關?再采用壓強計通過實驗探究“控制變量比較壓強大小”。通過改變壓強計橡皮膜的方向、深度和液體密度進行操作,最終得出探究結論。

        案例2 物體的運動

        本單元的設計基于三組探究活動,從比較紙錐下落的快慢引入速度,從測量紙錐下落的速度到研究氣泡的運動規律引入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從而建立起關于運動的初步認知。

        從以上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充分體現了“物理教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理念,在整體結構設計上考慮學科的邏輯性與學生認知特點的融合。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尤其是實驗探究過程,通過過程實現對知識的“漸進建構”,逐步提升物理的核心素養。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鐘啟泉著眼于“核心素養”界定的世界趨勢及我國“新課程改革”實施中產生的若干盲點,提出“基于核心素B的課程發展意味著,無論是課程開發者抑或一線教師都需要在‘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單元設計―學習評價’這一連串環環相扣的鏈環中聚焦核心素養展開運作”。他認為,“單元設計”將是撬動課堂轉型的一個支點,離開單元設計,就失去了“學科”“課程”的基礎,就會糾纏于“課時主義”,就會聚焦碎片化的“知識點”教學,導致“三維目標”無法融合。同時,為了“單元設計”的創造,需要把握三個著力點:一是尋求學習境脈的真實性;二是把探究過程還給兒童,三是創造課堂中的思維文化。因此,我們在物理教學中思考核心素養的落實,也應該著眼于單元設計,思考單元設計的抓手,在物理的單元設計創造活動中,實驗是基本的落點。只有理解蘇科版實驗設計的意義并以實驗架構教學脈絡,才能明確單元目標的界定、課時目標的分解、物理課堂教學的載體設計、學習評價,才能形成“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單元設計―學習評價”的教學鏈環。

        二、構建以“探究行為”為核心學習行為的課堂,提升探究品質

        在本次“教海探航”活動中,筆者聆聽了三位優秀教師所執教的“歐姆定律”一課。總體而言,從課堂結構、教學過程設計和實施,反映了三位教師較準確地把握了初中物理課程標準的理念和要求,較深刻地領會了蘇科版教材編寫的意圖和特點,精心創設了系列的學生活動,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探究味較“濃”。現將三位教師實際授課時的精彩之處稍作整理。

        第一位倪浩老師,他很重視學生的合作探究,倡導“悟學課堂?小組合作”,整節課以問題為牽引,設置了四組探究活動:如何連接調光燈;如何研究調光燈中電流變化的影響因素;由于小燈泡電阻會隨電流變化,建議采取定值電阻研究,如何設計研究電路;取得了數據后如何分析。整節課學生一直處于實驗、探討之中,教師只是在學生小組討論碰到困難時給予個別指導。

        第二位夏燕程老師在探究時采用電阻箱取代了常用的定值電阻,在“進行實驗和收集數據”環節的探究任務布置如下:

        (1)在電路連接完成后,請同學們根據實驗記錄表格調節電阻箱和滑動變阻器,使導體電阻以及導體兩端的電壓等于表格中的數值后,準確讀出電流表的示數,記錄在表格中。

        (2)實驗表格

        表1

        表2

        (3)根據你所測數據,以電流I為縱坐標,以電壓U為橫坐標,在坐標系中描點,畫出I-U圖像。

        第三位朱健老師在測量時沒有統一規定選取數據,但是對數據的處理非常獨特,他請學生將數據畫在透明膠片上(膠片上有坐標紙)后,疊放在一起,得到了研究后的I-U圖像。

        筆者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帶領課題組,立足蘇科版課堂教學實踐,就初中物理學習中學生的學習行為做了系統研究。研究指出“探究行為”是初中物理學習中的核心行為,“探究行為”指探究學習中有目的的探查活動和體驗行為,具體包括“有目的的實驗、研討和思維交流過程”。在設計探究行為時要注意兩類載體的設計:一類是思維載體,思維載體的設計重點是“有價值的問題”,為使思維活動既連貫又不乏躍遷,應將問題整合成具有內在邏輯的問題鏈。例如,上述倪浩老師的設計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再如在“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問題鏈設計上,我們可以考慮設計這樣四組問題:什么樣的物體具有能量?運動的小車怎樣把木塊推得更遠?形變的彈簧怎樣把小車推得更遠?舉高的重物怎樣把木樁打得更深?二是資源載體的設計,要以“實驗”凸顯探究行為,例如上述中夏燕程老對實驗的改進,朱健老師對獲得圖像方式的改進等。

        就課時學習而言,我們應該分解學習任務,制定學習目標,并將目標的落實轉化在問題鏈的設計和解決中,以“問題”為導向,促進外在活動與內在活動的融合,以實驗為載體,提升學生探究品質。所以,基于“探究行為”設計和評價教學是落實物理核心素養的一條有效途徑。

        三、設法構建評價的生態系統,以評價促進學習

        在本次“教海探航”活動中,筆者執教了一節示范課――“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在突破本課的重難點的學習活動設計中,有意識地引入了評價技術,具體的課堂實錄如下:

        案例3 利用評價突破“長度的測量”學習重、難點(摘錄)

        問題1:刻度尺如何放置?

        一般,學生的回答如圖1所示。

        追問1:這樣放可以嗎(圖2)?

        追問2:兩種放法的區別在哪兒呢?

        追問3:薄透明尺(學生用)怎么放呢?

        總結:刻度尺的刻度線要緊靠被測物體。測量要了解工具的結構特點,這就是規則意識。

        問題2:刻度尺如何讀數?

        在“模擬測量活動”中先出示分度為1m的尺子讓學生讀所測物體長度(如圖3);

        逐步添加1dm、1cm分度后再讓學生讀。

        總結:測量的目的是為了逼近真實值,減小誤差,讀數時應根據分度值做出估讀。

        問題3:多次測量取平均值,計算結果到底保留到哪一位?

        追問:物體的長度是靠我們測出來的,還是算出來的?

        總結:改進測量方案可以減小誤差,但是必須遵循測量的規則。

        教學活動與教學評價是在一個完整教育活動中交互作用的連續過程,教學評價與教學活動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誰先誰后的順序關系。具體到課堂學習評價,有三個關鍵要素,即清晰的學習目標是前提,科學的評價標準是杠桿,適時的反饋與指導是保障。換言之,教師首先要有“課程標準”的意識,要把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內容標準”轉化為教學中的“質量標準”,轉化的途徑是依據課程標準、解讀教材文本確定清晰的、可測量、可界定、可評價的課時學習目標。沒有課程標準參照的教學無異于失舵的船,沒有學習目標參照的評價更像是沒有刻度的儀表盤。

        第6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范文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內容。在高中歷史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教師需要運用核心素養引導學生科學地學習歷史課程。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讓人們能夠由淺及深地通過歷史史料看到歷史的本質內涵,讓人們對歷史的進行科學的認知。歷史的時空觀念的二維性。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系中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對其有客觀、全面的理解。由于歷史的不可逆性,只有通過對史料進行科學地搜集、整理和解讀,才能對歷史進行理性和客觀分析,揭示其本質,并得到正確的歷史解釋。與此同時,在學習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教師應教導學生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愛國主義精神,讓歷史服務于時展和國家建設。由于歷史核心素養包含了以上豐富和重要的內容,因此,基于歷史核心素養的教學也就具有了十分深刻和重要的意義。我們要立足于實際,結合歷史學科自身特點,不斷創新和改善教學方式,進行基于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

        二、基于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歷史教學方法和策略

        1.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歷史內容產生了興趣,可以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質量。興趣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其進行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進而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如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對相關的歷史內容以圖片、影音等形式展示給學生,增加學生的直觀印象,通過感觀刺激,來激發其興趣。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明清文化”這一內容時,通過多媒體手段給學生放映電影《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或者《西游記》的電影精彩片段,因此作為導入,引入正文教學,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整理中國四大名著的故事梗概,并開展討論與交流,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解一些由歷史典故形成的成語,如“雞鳴狗盜”“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等,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歷史經過,以此總結歸納出知識點。

        2.合理構建知識結構。在教師進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實際中,教師可以根據歷史學科的自身特點,以時間為主線,以歷史事件為斷點,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以此來幫助學生梳理所學內容,使得學生對于歷史脈絡更加清晰明確,加深其學習印象。在次基礎之上,教師再系統地講解每一節課的知識細節,通過對時代背景的分析、對歷史事件的解讀、引導學生分析史料、提取相關信息、對歷史進行歸納概括,最終學習和了解歷史的本質。在次過程中,教師要?r空通過讓學生在對史料收集、分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鍛煉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通過對歷史與社會進程進行講解,將歷史與經濟、政治、文化進行聯系,以此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的實際過程中,還應注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教學,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3.傳授和教導學生合理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以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和質量。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基于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導學生學習和認知歷史規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遞進式地學習運用歷史研究方法,使得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簡而言之,教師在基于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該著眼于培養學生獨立判斷和邏輯分析能力,以達到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4.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利用多種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其自主學校能力,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效果。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分組討論和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互動討論與交流,最后解決問題。

        第7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范文

        現代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設計應以現代中小學美術教師綜合素養的建設為基礎,以推動中小學美術文化的普及,推動中小學生人文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完滿為核心價值目標。本科四年的美術教育專業,美術師范生所要學習的課程應包括基礎文化知識類課程,普通教育基礎理論類課程,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類課程,美術理論與專業實踐類課程,藝術文化素質拓展類課程等五個部分。

        1.基礎文化類課程應涵蓋基礎人文學科和部分自然科學學科的文化常識。它是作為教師素養的基本保障和學習鉆研更深層的藝術教育以及美術文化的基礎。一般大學都會開設諸如大學語文、大學外語、哲學基礎、現代計算機基礎與應用等文化課程。這些課程一般不作為學生專業技能的主體學科而開設,應該在具體內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礎理論類課程是教育類專業的通修課程,包括教育學、教育政策與法規、教育心理學、教師口語、現代教育技術研究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是所有教育專業學生的基礎理論與素養的保障,也是學生獲取教師資格證的必修課。

        3.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類課程是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第一大核心專業課程。它具體包括:美術教育史、美術教學方法論、美術教學實踐(或美術教育見習與實習)、現代美術教育研究與論文寫作等。往往在美術學院的教育專業中很多學生并沒有把這些課程當作專業核心課程來看待,更多的是把它們籠統的歸類為文化或理論課程,這是本質性的錯誤。造成這樣的認識究其原因根本來自于學科教育中對這些課程的性質、作用以及價值的忽視。加上美術學院大的教學環境中對美術實踐類課程的推崇與側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強對這些課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導也是專業課程建構中的重要環節。

        4.美術理論與專業實踐類課程是美術教師美術專業素養的基礎。它的地位僅次于美術教育類課程,是美術教育專業課程構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對于它的構成應具有現展的課程觀念,應具有包容意識和綜合意識。其中美術文化理論課程應包括:美術史、美術概論、美學(或藝術哲學)、美術批評、現代美術研究、藝術比較學等。其次,美術專業實踐類課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資源來合理配設。建議開設課程包括:造型基礎(以現代開放的素描實驗為基礎)、色彩基礎(色彩知識與主觀色彩表現實踐)、自由繪畫(自覺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繪畫實踐)、現代媒體藝術、綜合藝術實踐(以社會生活與現實為背景,開展總體的、綜合的、多元的視覺表述、藝術策劃)等。另外,傳統的書法、國畫、油畫、工藝設計、版畫、雕塑(或陶藝)、水彩、水粉、攝影等可以以選修的形式開設,具體的內容則以鑒賞和基礎技法訓練為主,點到為止。

        5.藝術文化素質拓展類課程是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滋養與豐滿的途徑。各學校應結合自己的辦學基礎開設相關的拓展課程以供學生選學。在這個板塊中綜合類大學相較于美術學院更顯得得天獨厚。建議所開設課程應盡可能的寬泛和豐富。可開設的課程如:藝術人類學、藝術市場學、音樂鑒賞、現代藝術傳播與媒體研究等。對綜上這些課程的課時配比需依據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及各學校資源的整合、綜合利用的整體考量之后來設計。建議在第一部分基礎文化類課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論性與應用性相結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礎理論類課程中,盡可能做到對先進的教育理念與經典的教育理論綜合闡釋,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類課程中,應盡可能多的展示國內外最優秀的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研究與調研、總結相結合。在第四部分美術理論與專業實踐類課程的設置中,應以前瞻的眼光來看待發展中的美術文化,以作為素質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學生的美術需求為出發點,以美術教師綜合的現代美術能力的培養為目標來設計。在第五部分藝術文化素質拓展類課程的設計中,應充分的考慮到現代美術教師應具有的藝術文化素養的廣博性和可延展性。具體到每個課程板塊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為國家調控課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課程內容應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的比例應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則較為復雜,建議美術理論課程與美術實踐課程的比例為2:1;美術理論課中傳統美術文化與現代美術文化的比例應保持2:3左右;創造性、實驗性美術實踐課程與傳統技法實踐課程內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術實踐課程中民間美術的研究與實踐內容應占到其總內容的1/4左右。現代美術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創造與管理也應該在所有課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藝術文化素質拓展類課程應兼顧到傳統與當代、理論與生活實踐相互補的原則。如此設計與配比是基于對現代美術師范生的自身素質的需求而考慮。總體設計理念是立足當代美術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以美術的發展為前瞻,以美術文化的傳統為滋養。也只有具備了當代意識的美術教師,才能在美術傳播中緊密的聯系生活,發覺現實世界的審美本質。

        二、現代高等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課程實踐研究

        明確了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組織的方法與原理,還應該對不同的美術課程實踐有一定的理解和認知。課程的實施包括課程定位、課程研究、課程實踐、課程總結與評價四個部分。

        1.課程定位是課程實踐的基礎。每一門課程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設計目的。特定的課程針對受教者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同時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與發展。每一門課程與其他課程都具有關聯性,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互為基礎。認識每一門課程的目的、意義與價值是進行課程實踐的開始。在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中所羅列的美術教育史、美術教學方法論、美術教學實踐(或美術教育見習與實習)、現代美術教育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就具有關聯性。其中美術教學方法論是美術教學實踐的前提和指導。美術教學實踐是美術教學方法論的具體應用與檢驗。美術教育史是理論與實踐知識的補充,現代美術教育研究與論文寫作則是所有這些課程的總結與深化。這幾門課程的安排也應由淺入深,由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總結。

        2.課程研究是針對不同課程的具體內容、秩序、組織、知識點、難點、重點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對課程的深入研究是課程實施的關鍵和保障。比如在美術理論課程中,美術史的內容就應該有所側重。因為課程時間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學內容就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對于非藝術史論專業32課時的西方美術簡史授課內容里,西方傳統美術文化與現代美術文化的內容合理的比例應該是40%比60%。而在中國美術簡史的教學中,32課時的教學時間里對中國傳統美術文化與現當代美術文化的比例則應該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術實踐課程里,自由繪畫的提出和設立則意在模糊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等狹隘的畫種界限。鼓勵學生自主的選擇工具媒介,自覺的尋找適合自己的藝術造型語言。從而自由的吸納更多元的美術技巧,創造更為原創的、豐富的視覺信息。

        3.課程實踐是對課程的具體實施和體驗。不同的美術課程實施的方法存在極大的差異,沒有絕對的正確與標準。教師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應保持主導的地位,參與與旁觀相結合。理論性課程建議以學生課外的資料收集、整理,加課堂討論為主。教與學雙方提出問題以學生自主研究并解決問題為目的。美術史類的課程則建議以比較美術的方法來展開。實踐類的課程也由學生自己提出方案,學生個體獨立實踐與集體小組實踐相結合。教師適時地旁觀與指導整個過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學生的實踐成果。

        4.課程總結與評價是課程實施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理性的思考課程實施中的具體問題與客觀的界定課程得失的重要環節。評價則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對課程實施的評價,另一個是對課程中學生學習的評價。建議課程實踐中及時記錄相關信息和整個過程。課程結束時總結得失,并記錄下學生的學習感受,思考存在問題并解決問題。對課程中學生的學習評價則應該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既對學生在本課程學習行為的開端與整個過程以及學習結束為終止的所有表現如實的記錄。以學生本人的學習態度、學習進展的程度來綜合評定其學習成績。美術教育課程的設計、構成與實施并不能如此簡單的歸納與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對現代教育理念、國情特色與人文素質發展的需求而來,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協。

        三、結語

        第8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范文

        論文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課程

        科學(3—6年級)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規定在小學階段新開設的綜合課程之一,其實施的關鍵在于教師素質。也就是小學科學教的素質關乎科學課程實施的成效,關系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目前,小學科學課教師大多為非專業出身,教師總體勝任力不強。調查顯示,能勝任科學課教學任務的占11.8%,比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勝任的占36.3%。而且繼續教育課程體系存在著課程設置重知識課程輕實踐課程、課程實施重講授輕活動參與的方式、課程評價重鑒別輕發展功能等問題。對此,應構建基于小學科學教師發展需求的先進性、可行性的課程體系是當務之急。本文擬從從小學科學課教師繼續教育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四個方面對課程體系進行探究。

        一、課程目標:提升專業綜合素養。促進教師自主發展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對教師素質的特殊要求,確定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目標是提升專業綜合素養,促進教師自主發展。

        教師專業素養的內涵雖有不同,但一般認為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等三個方面。所以,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目標旨在提升科學教師應有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態度。具體地說,通過對小學科學教師的繼續教育,使他們確立面向全體學生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科學課程相關的學科專業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具有較高的科學課教學設計、多元化教學策略、教學反饋與調控、教學評價、課程資源開發、探究學習環境創設等教學實踐能力,以實現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強化教師的自我反思與合作意識,提高其自我規劃、自我調控與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斷促進小學科學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

        二、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地開設綜合性、實踐性、發展性的課程

        我國目前科學教育專業畢業的科學課教師較少,調查表明,現任科學課教師中有70.1%來自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理工類學科,有6.4%來自音樂、體育、美術等文體類學科,有23.4%來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學科。這些非專業科學教師經過一段時間科學課、其他學科教學實踐的鍛煉,雖然已具有作為教師的一些專業素養,但由于缺乏科學教育專業的系統培養和切合科學課教學的專業培訓,他們還欠缺勝任小學科學課教學的一些專業素質。所以,他們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緊迫性的困惑或問題將是培訓的主要內容。

        依據科學教師勝任力模型的五維度:教學理念、學生理解、知識體系、行為能力、專業成長,結合當前小學科學教師素養的現狀調查和發展需求,遵循教學理念的先進性、專業知識的綜合性、專業能力的實踐性、專業發展的合作性與自主性等原則設置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內容。本文主要從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師專業發展等四個課程模塊選擇最具針對性、操作性的內容對小學科學教師進行培訓,堅持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協調統一。

        (一)學科知識課程

        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都屬于專業知識素質,它們是教師從事有效學科教學的基礎。

        學科知識單一是目前影響小學科學教學成效的因素之一,調查表明,25.9%的小學科學教師最急需得到“學科專業知識”的培訓。科學課是一門融合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等多學科于一體的課程,所以小學科學教師應具有多學科融合的專業知識。針對小學科學教師對一些重要的科學術語和科學觀點存在著一定的誤解,應加強包含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在內的跨學科知識的培訓。為了達到學生理解科學本質的要求,教師首先要認識科學本質,針對我國科學教師對科學本質觀理解的偏差,可以開設科技史專題、科學哲學專題。

        總之,通過開設科技史專題、科學哲學專題、綜合科學知識、生命科學基礎、物質科學基礎、地球與宇宙科學基礎這些課程,加深小學科學教師的學科知識。

        (二)學科教學知識課程

        僅具有深厚的學科知識并不是教師知識的特征,教師應掌握如何把特定學科知識轉化為適宜學生學習的教學知識,即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師專業知識的核心。塔米爾(TaHlir)提出學科教學知識應包括課程知識、學生知識、教學知識、評價知識。據此,相應地確定科學課程改革理念、課程標準深層剖析;小學生心理發展與學習;小學科學課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知識,為提高小學科學課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

        尤其要提到關于小學生心理發展特征與學習的知識,這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是進行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和選擇教學策略的主要依據之一,為此,必須了解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如何學習科學、已有的科學經驗等知識。另外,上述教學知識運用于具體的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闡述的教學實踐能力,所以,課程設置時把教學知識與教學實踐能力相結合,重點在下面的教學實踐能力課程模塊中詳細闡述,本模塊中的教學知識和評價知識整合形成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教學指導這一內容。

        (三)教學實踐能力課程

        教學實踐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中的核心構成。一般認為,小學科學課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學調控、教學評價、課程資源開發等能力。

        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師運用科學探究進行教學的能力。調查發現,不少教師在科學課教學中,是在“講科學”。而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的核心,也是科學教育的目標之一,所以,應強化教師如何運用探究教學策略的指導,提高教師運用科學探究進行教學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師抱怨實施科學課程的資源缺乏時,卻忽視了教師就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所以,通過對教師如何進行科學課程資源開發進行有效指導,提高教師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和能力,為小學科學課的實施做好充足的準備。

        (四)教師專業發展課程

        教師的專業態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師個體專業發展、反思與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時代趨勢下,教師專業發展,尤其是教師自主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教師自主發展是其專業發展的持久動力。

        教師通過學習、研究、實踐、反思與合作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教育科學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以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為目的,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進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學與研究密切結合。25%的小學科學教師最急需得到“科學教育研究方法”培訓,為此,開設科學教育研究方法與實訓專題,提高小學科學教師的科學研究意識與能力,促進其逐步成長為“研究反思型教師”。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師自主發展的核心因素。教師通過對教學行為、教學過程和結果等方面的反思,激發教師不斷自主更新與發展的原動力,促進教師不斷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強調教師自我反思的同時,還要密切教師之間的合作、對話,創建教學共同體,共同提升教師綜合素養。為此,通過教學反思、教學合作案例的解讀,提高參訓教師反思、合作的意識與能力;結合小學科學優秀教師成長案例的分析,激勵參訓教師自我規劃、自我提升。

        三、課程實施方式:采用參與式、案例式、校本培訓等多樣化方式

        課程實施主要分為集中培訓和分散研修兩個階段。集中培訓階段主要完成重要專業知識的理論學習、研討與體驗,教學能力與專業發展課程的強化訓練、案例分析、參與體驗;分散研修階段一方面是對集中培訓內容進行實踐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學實踐能力在小學科學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得到訓練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過設計選修課程,開展更切合小學科學教師個體情況的培訓,使培訓更具針對性。

        (一)集中培訓

        傳統教師培訓存在重講授、輕參訓教師主體參與,忽視培訓者與參訓教師積極互動、平等交流等問題,為此,適用有利于參訓教師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體驗、互動交流、反思實踐的培訓方式。針對小學科學教師普遍欠缺且需要專家引領的理論內容,可以采用講座與研討結合方式,這樣在傾聽、思考、研討中深化小學科學教師對專業內容的理解。但是,這并不是主要培訓方式,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將主要采用參與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樣化培訓方式,通過多種培訓方式相結合,以提高培訓效果。

        1.參與式

        參與式培訓是在全員參與的氛圍中,參訓教師親身經歷主動、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從而達到自身教學觀念、態度和行為的轉變,并能將所學知識和方法運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訓活動。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教師應運用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實施科學探究是目前小學科學教師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通過參與式培訓,讓小學科學教師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做”中體驗,“做”中學,在主動參與的氛圍中逐步提升教師科學探究教學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師的在職培訓應和他們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密切結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訓是以小學科學課教學案例的解析為主線,以所學教學技能的運用為內容,在教學觀摩、研討、反思、實踐中,逐步提高參訓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活動。案例式培訓一般指向小學科學課教師遇到的教學問題,所以,培訓更具針對性、更具實踐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訓是多人共同參與的場域、過程,且參與人員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相互對話溝通、共同思考、調查與分析、提出方案或規劃,并一起討論方案如何推動、如何付諸實踐,以及如何反思、改進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實的教學情境,圍繞特定的主題進行,由參訓者、優秀學科教師、學科專家共同互動交流、積極思考,制定主題的行動方案,并在實踐與反思中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階段,參訓教師將在小學科學教學的具體實踐中繼續參與培訓,所以,針對這種情況,主要采用校本培訓與網絡培訓方式。

        1.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是指以校為本的培訓,是在學校情境中,基于教師的具體教學實踐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的培訓活動。學校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場所,小學科學教學是教學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訓難以有效訓練教師的教學能力,需要在小學科學日常教學實踐中,在運用專業理論的過程中,在理論和實踐相互促進中,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設計、具體實施中,在教師相互觀摩、交流中得以訓練。校本培訓更有助于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師持續專業發展。

        2.網絡培訓

        在2004年《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規定的指導下,發揮教師網絡聯盟在教師培訓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師教育網,建設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豐富資源,為小學科學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通過視頻講座、專家在線答疑、同行交流互動等網絡學習方式,為小學科學教師之間、小學科學教師與名師、科學教育專家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一個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發展氛圍。

        四、課程評價:促進教師提高的發展性評價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在發展性評價理念的指導下,為參訓的每位小學科學教師建立檔案袋,實行教師檔案袋評價。

        教師檔案袋評價是通過系統地選擇、收集被評價教師的一些文本材料、實踐記錄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時間內發展狀況的質性評價方法。它不僅記錄教師的成長過程,而且有利于教師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第9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范文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張立昌、博士研究生張金運在《中國教育學刊》第1期上撰文認為,課程知識的文化性是指課程知識與人的精神結構之間的互動關系。教師對于課程知識的文化性的理解和實踐,直接影響著學生文化素養的形成,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注重課程知識的文化融合至關重要。首先,教師與學生要提升文化主體意識,能夠覺察到課程知識承載著各種文化觀念與文化傳統,并對這些觀念與傳統產生的過程進行溯源,在此基礎上,對課程知識中不同的文化現象進行比較、批判與反思,進而生成一種新的文化;其次,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科知識的文化要素(學科文化)和本土知識中的文化要素(地方文化),并把它們滲透在教學中;最后,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考慮課程知識蘊涵的文化類型,尊重學生已有的文化背景和已有經驗,設計出適切的教學方案,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如采用對話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和批判式教學等。

        用重構式將數學史融入教學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講師陳碧芬在《課程?教材?教法》第1期上撰文認為,教師利用重構式方法將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可以使學生體驗數學發展中的思考過程及其魅力,步驟如下:首先,教師要對所教的數學主題的歷史進行梳理,比如以時間為順序梳理專題知識脈絡,但不局限于某一學段的數學歷史,而是盡量讓學生對某一專題知識有個全貌的了解;其次,抓住所教主題歷史進化的主要步驟作為教學重點,如新的概念、法則、定理的出現、發展和演變過程,以及歷史上數學家遭遇到的認知沖突、認知障礙和解決過程等;最后,在三維目標的指導下重構知識點的歷史,結合學生實際,采取“問題驅動”策略設計教學。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童話教學策略

        浙江外國語學校教授汪潮在《語文教學通訊》(小學版)第1期上撰文認為,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由態度素養、語言素養和文化素養構成,教師欲將童話教學和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聯系起來,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做。在態度素養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鐘愛童話故事的態度、喜愛童話文體的態度和喜歡童話活動的態度;在語言素養方面,教師要分析童話語言的特點,如童話語言富有童趣、使用夸張擬人的手法、具有豐富的想象力等;在文化素養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讀寫文本、復述故事、理解寓意等路徑實現文化的傳承。

        正確認識和理解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內容

        贛南師范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講師蔡慶有在《教學與管理》第1期上撰文認為,綜合與實踐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部分內容之一,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有的教師對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內容認識不到位,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要提高數學綜合與實踐內容的教學有效性,教師正確認識和理解數學綜合與實踐的課程內容是關鍵。比如:數學綜合與實踐是提升學生能力和素養的重要途徑和環節;數學綜合與實踐是以發展學生的笛ё酆纖匱為目標,以綜合性問題解決為內容;數學綜合與實踐以聯系廣泛的實際問題為載體,以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發展水平為依據來選擇數學實踐問題并開展學習活動。

        數學核心素養的五大特征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无吗热视频 | 亚洲五码在线视频 | 午夜福利免费区在线观看 | 日本久久午夜不卡免费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