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Thailand has vigorously develope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ts experience of promoting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has drawn the atten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ector and the corporate worl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pplied talents trainig, draw lessons from the pattern and guarantee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ailand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a.
關鍵詞:應用型;泰國;人才培養
Key words: applied;Thailand;talent training
中圖分類號:G6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2-0258-02
0 引言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逐步實現大眾化,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卻遠遠落后于數量的發展。一方面,大量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窘境;一方面,許多企業卻出現“用工荒”,招不到滿意的大學畢業生。學習國外先進的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加快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步伐。
近幾年,泰國的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已經成為繼亞洲“四小龍”之后新崛起的又一小龍。究其原因泰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與其人才培養模式有著直接的關系,一直以來,泰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本國的職業技術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才和財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并形成了符合本國發展需要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1 我國高等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分析
國家教育部已經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提高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提出:研究制訂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啟動實施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引導一批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教育部將出臺關于引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在辦學思路、模式、方法上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變。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指出:確定一批試點高校和專業(集群)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教育轉型發展。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首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上表示:教育部將多措并舉,支持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在高校專業設置、招生計劃、財政投入等方面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的地方高校傾斜。
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出臺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意見》的指導思想是:推動轉型發展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堅持頂層設計、綜合改革,堅持需求導向、服務地方,堅持試點先行、示范引領,堅持省級統籌、協同推進,是轉型的基本思路。
但是,由于大部分地方本科應用型高校都是從專科院校升級或者是部分本科院校改制而成,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沒有統一的考核標準,所以無論是在教學管理還是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都還存在很多問題。
①照搬學術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或只是在高職專科的基礎上延長了學制。②學科專業結構不盡合理,與地方產業結構發展需求匹配度不高。③產學研深度不夠,缺乏社會和企業的支持和配合。高校單打獨斗,難以發展壯大。而應用型的人才培養質量是離不開企業、社會和政府的支持。④師資隊伍跟不上發展要求。高校嚴重缺乏有實踐經驗的應用型雙師型教師。⑤實訓實習硬件條件嚴重滯后。
2 泰國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情況介紹
筆者曾經對泰國博樂大學等幾所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從泰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歷史現狀、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及評價方法、教學保障措施等方面,把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與之進行了比較、分析和思考,認為如下方面值得我國借鑒。
2.1 開放包容,學習吸納世界上最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
泰國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國家,在泰國高校,你可以看到美式開放自由的教育理念,英式大學的傳統的教育體制,德式工廠企業式的實習實訓基地。泰國高校就像是一個世界高等教育的壓縮餅干,盡管受到經濟條件、地域條件等限制,但這種開放包容的教育思想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國際視野,而且培養出了一批適應區域經濟發展、應用能力強的技術人才,推動了泰國經濟高速發展。
2.2 與一流企業合作辦學
企業進入大學,不僅給大學帶來了資金,也給大學帶來了自身優秀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經驗,對于大學來說,不僅無需擔心資金問題,還有效改善和提高了辦學條件和辦學標準,真正實現了“產學研用”的有機結合,如此一來畢業生將能夠更快地適應企業的要求。如:泰籍華人創辦的國際知名企業正大集團和泰國藍實大學(Rangsit University)合作辦學,實現了互利雙贏。在泰國隨處可見的“7.11”便利店,它所有的管理運營人才都是自己企業成立的院校培養出來的。在泰國職業教育委員會和教育部的大力推動下,學校還引進德國的雙元制課程教育,學生除了在課堂學習理論之外,還會進入企業實習實踐。在實習過程中,不僅可以積累工作經驗,而且公司還會給予學生像正式員工一樣的待遇,正式通過院校考核畢業之后就可以直接進入公司原有的工作崗位,不用再次進行面試。
2.3 非常重視辦學條件的改善,尤其注重提供給學生滿足各種類型的實習實踐教學環節平臺
比如在博樂大學,為了滿足航空專業學生實習實訓需要,學校不但和航空公司深度合作,還直接購買了一架飛機停放在校園里,隨時可供學生使用。藍實大學的牙醫系實際上就是一個牙科醫院,把實驗室建設與社會服務結合起來,直接面對社會患者服務,在培養了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同時,實現了實驗室的部分創收,增加了辦學經費。
2.4 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切切實實提高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各種應用能力
比如“學技術――銷售――理財”一體化。學校不僅教給學生技術,還要教授如何銷售自己的產品,以及如何合理安排銷售的收入。高校里學生可以制作各種美食,每周舉辦一次美食節,不但讓師生們嘗到各國美食,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動手能力及理財能力。學校有學生自己創辦的銀行,為學生服務,教學生理財。
2.5 專業設置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泰國屬于熱帶國家,大部分人口屬于農民,其土地和海域遼闊,因此,泰國的高等院校具有很強的專業學科特色,如農、漁,經濟作物養植業、旅游業等,有很強的實用性的專業基本上都有專業學院。課堂上老師不僅僅教學生基本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讓學生去親身體驗。
3 泰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啟示
①各高等院校,尤其是本科應用型大學,應明確類型定位和轉型路徑,轉變思想觀念,積極響應和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引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和“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戰略,主動探索符合經濟社會和適合學院自身發展需要的轉型路徑和方法,爭取國家轉型發展改革試點項目,實現主動轉型。從實際出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將行業、企業全方位深度參與作為轉型發展的路徑和推動力。
②要客觀分析本校在國內特別是本區域的地位極其現有的辦學條件,辦學水平,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直接驅動力,尋求可擴展的服務領域,發揮自身因歷史傳統特別是地域所決定的優勢,找準自己的定位及專業優勢。爭取辦一流的專業,辦一個專業,成功一個專業。從治理結構、專業體系、基礎設施三個方面推動結構性改革,包括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和以適應產業先進技術的實驗實訓實習條件建設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
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科學人才培養方案。首先應在充分了解當地各項經濟狀況的基礎上,掌握當地企業的人才需求和要求,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力爭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應用型人才,使高校學生畢業后能夠盡快地適應和滿足企業和社會的要求,具體應做到以下方面:爭取企業加入到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當中,加強企業和高校之間的合作;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技術技能的能力,同時實現技術轉換為生產力;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注重教育質量等。
④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雙師素質”教師培養。采取“專兼結合、引培并舉、才智并重”的原則。一方面,鼓勵在校教師深入到企業一線,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創建一支既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又具有扎實實踐技能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另一方面,邀請企業中實踐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到高校兼職教學,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注重“雙師素質”教師培養。
⑤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創建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方式。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方法,創建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方式,努力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同時高校還應該改革和創新傳統的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提高為中心的過程考試制度,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激勵學生更加自覺的學習,進而促進高校的教學質量。
⑥強化產學研合作教育,落實實踐教學環節。健全校企合作辦學的長效機制,加強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和其他高校的合作,拓寬合作的領域,強化合作的深度,大力推進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合作就業”,實現“資源共用、人才共有、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雙贏局面。加強實驗、實習、畢業論文以及社會實踐等實踐性教學環節,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基本技能訓練、專業能力訓練、人際交往能力訓練和綜合能力訓練四個層面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此外還應該加強實踐教學的硬環境建設,強化產學研合作教育,落實實踐教學環節。
總之,泰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新聞網.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2015年11月16日.
[2]孟賢軍,翟振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技術應用型大學轉型的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2014(12).
關鍵詞: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9-0241-02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明確提出,要“完善教學標準體系”。相對于國家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高職院校的責任主要是結合辦學定位、服務面向和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借鑒、引入企業崗位規范,制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要提高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水平,高職院校和相關人員必須明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依據與原則,掌握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要素與框架結構,確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能夠體現社會經濟發展對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特色,以達到預期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依據
(一)制訂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理論依據
1.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教育發展觀和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是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理論依據。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首先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堅持立德樹人,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2.多元智能理論。近年來,多元智能理論在教育界得到了廣泛傳播和認可。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決問題并有所創造的能力,只要我們正確地引導和挖掘,就能激發學生的各種智能,促進每一個學生的成才。我們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智能特點選擇最適合學生個體的方法,因材施教。要以學生為中心,更多地從關注學生、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去考慮問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3.系統科學理論。系統科學是一種科學方法論,能夠促使我們以整體的觀點、綜合的觀點來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的問題,努力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及建構優化的教育教學系統。有學者將系統科學的控制理論引入到高職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之中,采用了前饋控制與反饋控制、方式性控制和全程控制等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制訂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政策依據
國務院和教育主管部門出臺的職業教育改革文件是制訂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政策法規依據。在構建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必須認真研究和分析有關國家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使建立的人才培養方案能夠以法律法規為準繩。
1.改革“三種模式”。從2006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到2015年出臺《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教育主管部門對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提出了系統、明確、規范的意見,為科學制訂與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據。職業教育要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必須堅持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辦學模式,實施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正像有學者提出的那樣,“人才培養方案需要人才培養模式的支撐”,“將人才培養模式諸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作為方案的邏輯主線,支撐方案的內容與運作,是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2.實施“五個對接”。2011年《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提出了“五個對接”的專業建設要求,即努力促進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五個對接充分體現了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規律,是現代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路徑選擇”,成為制訂與優化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依據。
3.建立“一種機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提出,要根據市場需求與專業設置情況,建立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輻射服務面向的區域、行業、企業和農村,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進一步提出,要建立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建設適應需求、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專業群。結合學校實際,以專業群變革傳統的專業發展方式和教學組織,編制體現專業群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包括確立基于專業群的人才培養定位,構建具有專業群平臺課程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創建專業群共享的教學資源,按照專業群組織教學和管理,有利于形成專業集群優勢,也有利于適應市場需求,逐步形成產業結構調整驅動專業改革機制。
二、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要素與框架結構
(一)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要素
要素齊全和格式規范是人才培養方案編寫的基本要求。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既有外顯的核心要素,又有內隱的核心要素。
1.外顯的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核心要素。(1)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首要的是培養什么樣人的問題,也就是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問題,這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第一核心要素。專業培養目標是專業教育教學的預期結果,包括專業的具體培養要求,所培養人才的層次、類型、畢業生的質量標準及所從事的工作等。培養規格是指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素質要求、知識要求、技能要求和職業態度要求,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2)基于人才培養目標和工作過程導向,重構課程體系與課程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培養人什么,核心是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從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出發,設置相應的素質教育通識課程、職業平臺課程、職業方向課程和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形成多元整合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既要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又要符合專業教育的“高等性”和“教育性”的要求。與此同時,也要求開設的每一門課程都要與專業培養目標相契合,體現對專業培養目標的支撐作用。(3)基于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確定教學模式與評價方式。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解決的第三個問題是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核心是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傳統的以知識、教師和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必須堅持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教學為主線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也就是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與此同時,必須創新和轉變考核評價方式,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重視學生的職業素養、實踐動手能力、崗位遷移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考核評價,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
2.內隱的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核心要素。(1)人才培養方案需要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支撐。所謂內隱的核心要素是指雖然不能直接看到,但卻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人才培養模式就是這樣一種內隱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核心要素。這是由于人才培養模式在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具有統領的作用。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決定了不同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以及不同的人才培養內容與方法。只有將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內化于人才培養方案之中,才能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預期目標。(2)人才培養方案需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保障。人才培養需要一定的環境與條件,師資隊伍、實訓基地等固然都很重要,但環境的核心要素是體制機制平臺。對于職業教育來說,需要有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保障,包括校企合作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人才培養,打造雙師素質教學團隊,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開展應用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只有校企協同育人,創新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才有了機制上的保障。
(二)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框架結構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由原有的教學計劃改進而來的,其框架結構必然應包含教學計劃的主要內容。如專業的具體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和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修業年限;課程設置及時間分配;教學進程表;必要的說明等。2012年頒布試行的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給出了專業教學標準的基本框架,這一框架也應該是制訂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框架的基本依據。
除了人才培養方案核心文本外,有的院校還提出了“1+4”的人才培養方案“文件包”,即1個核心文本和4個支撐文本。核心文本是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規定,支撐文本包括人才需求與專業調研報告、職業與工作任務分析報告、課程標準和教學實施保障。這種思路也得到了部分高職院校的認同。
參考文獻:
[1]陳解放.模式支撐――求解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整體性[J].中國高教研究,2009,(10):70-71.
[2]祝士明,吳文婕.五個對接:現代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路徑選擇[J].職教論壇,2014,(27):10-13.
[3]姚壽廣.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與設計[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62-63.
關鍵詞:管理會計人才;培養;評價;工作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2
一、引言
為全面推進我國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提升會計工作的總體水平,2014年1月29日,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作為全面推進我國管理會計工作的總綱。該意見稿指出了全面推進我國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目標和主要任務。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指導意見的吹響了管理會計革命的號角,新思想、大討論不斷涌起。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作為會計學科的兩大重要分支,其功能與意義在實際工作中各有側重但都極為重要。財務會計側重于為投資者、債權人等外部人員提供財務信息,而管理會計作為與財務會計數據來源、工作方法、報告方式等都不盡相同的會計手段,對于我國建立現代財政、現代企業制度,推進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建設完全市場經濟體系都是非常重要的。從這個角度而言,管理會計本身,也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手段,而推進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與評價是其重中之重。
二、我國管理會計人才現狀及原因分析
人才匱乏依然是當前我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數量上,截止2014年年底,我國會計人員總數逾1600萬,但全國會計領軍人才僅1132人,不足會計人才總量的萬分之一。質量上,目前,我國尚未制定權威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和認定機制,即使是目前為多數人認可的CMA人才也是鳳毛麟角。據統計,截止2014年底,擁有CMA資格的不過2000余人。由此可見,當前,我國會計人才培養的主要力量依然集中在基礎財務會計人才領域,會記賬的財務會計不少,高端會計人才卻相對不足,尤其是能為決策服務的管理人才更為匱乏。
(一)基礎環境薄弱,阻礙管理會計人才發展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在美國企業中,約有90%左右的財務人員都從事了管理會計或與管理會計直接相關的職位,財務人員的工作時間約有70%是用于與企業財務相關的規劃、決策、控制或者評價方面。而在我國,大多數情況下,會計人員角色卻被定位為純粹的作業者,約85%的財務人員從事著財務會計崗位,80%的時間用于會計基礎性的記錄、計量與核算。“管錢、記賬、做報表”幾乎涵蓋了當下多數財務人員所有工作職能。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管理會計在我國的發展和應用相對滯后,另一方面,則源于企事業單位管理者對管理會計的認知程度不足和重視程度不夠,管理會計缺乏良好的發展和應用環境。
(二)培養模式滯后,阻礙管理會計隊伍壯大
學院專業課程培養與后續職業教育培養是我國當前會計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據統計,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中開設會計專業的約有500所,但是,幾乎所有高校的培養方案都是以財務會計為主,涉及管理會計的寥寥無幾,即使開設了管理會計的課程,也普遍存在內容少、課時短的問題,導致學生從課堂上獲取的理論知識單一、薄弱、滯后,案例、實踐應用教育更無從談起。后續教育方面,管理會計方面的知識更是嚴重缺乏。培養模式的滯后,使管理會計學科在科研與教學方面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與應用,同時也必然導致具有良好知識與應用能力的管理會計人才缺口巨大。
(三)評價體系缺失,阻礙管理會計人才素質提升
目前,我國已構建了高級、中級、初級、會計從業資格等不同級次的會計人才評價制度,通過考試、考評等不同方式,認定了大批優秀的會計人才。但是,已施行的考試和人才能力框架都是以財務會計為主,在管理會計的資格評價認證和評價方面,國內尚沒有科學且明確的標準。管理會計師認證制度的缺失,已成為當前制約管理會計發展的突出瓶頸。
三、完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和評價的措施
(一)構建良好的發展環境,推動人才培養
良好的環境,是管理會計發展的基礎。發展環境的各要素中,對管理會計的重視最為關鍵。因此,從主體建設的責任出發,各企事業單位應深入領會國家《指導意見》的相關精神,從思想上與行為上給予管理會計建設的人才培養創造更好的條件,同時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使會計人員在經過管理會計培養后可以將相關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當中,增強會計人員的管理和決策能力,促進會計人員從決策的執行者向決策的參與者轉變。
(二)豐富管理會計教育內容,提升職業能力
基于前述討論可以看出,我國高校專業教育與后續教育關于管理會計學科的建設是相對欠缺的,這說明培養管理會計專業人才的主要方式已經于《指導意見》的精神不相符合,更滯后于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推動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首先要從完善教育內容入手。
1.優化課程體系設置。全面提升會計教學大綱,優化整合會計課程體系,豐富管理會計課程內容,從傳統的注重財務會計人才培養逐步向培養綜合性會計人才的目標轉變。課程設置上,可以借鑒財務會計的分類,將其分為初級管理會計、中級管理會計、高級管理會計,分級次講授管理會計的內容。同時,高校可在必要的時候開設管理會計方向的本科班,培養管理會計的專門化人才。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根據當前課程設置的實際情況,下大力氣鞏固管理會計課程的師資隊伍。要摒棄將傳統的財務會計師資簡單地轉化為管理會計師資的作法,要從課程目標設置、教學大綱等方面,選拔在專業理論方面具有代表性,或者實務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優秀人才選拔到高校進行專業老師或實踐指導老師。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模式,增強管理會計學科建設的主動性與創造力
3.發揮后續教育作用。一方面是要在后續教育中增加管理會計相關內容的設置,將管理會計的關鍵方法、指標、要素分解為相關的后續教育科目或課程供會計人員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行業的會計人員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另一方面是通過大膽創新,將傳統的面授教育與遠程教育相結合,提供更加便捷的學習途徑,鼓勵會計人員積極學習管理會計知識,促進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
(三)建立管理會計人才考評機制,促進素質提升
科學的管理會計人才評價體系是帶動人才結構調整,提升人員素質的關鍵。在管理會計人才能力框架的構建與實施的同時,也應積極推進管理會計人才評價體系的建設。通過評價,一方面,可探索以評促培的聯動機制,將評價的結果中反映出的會計人員培養工作不完善的地方,及時地反饋到新一輪的人才培養計劃當中,實現管理會計人員的長遠發展,以此保證管理會計工作能力持續有效地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也可為企事業單位選拔優秀的管理會計人才提供決策參考。此外,還應積極推動管理會計師資格考試和認證制度建設。可以借鑒目前財務會計的考核評價體系,將管理會計分為初級管理會計、中級管理會計、高級管理會計,通過不同的考核方式認定評價。
四、結語
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企業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當前,管理會計在企業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也被企業更加重視,管理會計人才缺乏和企業對管理會計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凸顯出來。因此,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與評價的重視,讓其在企業管理中發揮積極有效作用,促進我國企業內部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競爭力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昌銳,姜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困境與對策[J].財會通訊,2015(19):5-9.
[2]王國彥.國有企業加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5(1):129-130.
[關鍵詞]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營銷崗位群
一個學科、一個專業的產生和發展往往與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緊密聯系,高校人才培養必須牢牢把握市場需求變動的脈搏,始終以市場用人需求為中心,不斷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目前全國有600多所高校開設了市場營銷專業,但部分高校市場營銷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傾向于培養所謂的“營銷通才”,特色不夠鮮明。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一所高校只有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
1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定位的思路
一般以人類活動的過程和目的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分類的標準,將高校畢業生人才類型總體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人才,即學術型人才;另一類是應用客觀規律直接投身社會實踐的人,即應用型人才。2015年11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地方本科高校辦學思路要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指導意見》為地方本科院校確立自身人才培養定位指明了方向。在20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廣東白云學院始終秉承“市場導向,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致力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著力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尤其是地方中小型企業生產、管理服務,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和應用技術開發與研究人才。作為廣東白云學院校企協同育人示范專業建設項目,市場營銷專業秉承“校企協作、產學融合、工學交替”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與阿里巴巴國際事業部華南大區、廣東省營銷協會、廣東省微商協會、白云區電子商務協會、沃爾瑪、廣東尚高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寧氏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深圳泰利聯合貿易有限公司、香港綠之印貿易有限公司等20多個行業協會、企業深度合作,調研行業人才需求,組建行業、企業人員過半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合作企業的營銷實戰項目,行業專家、企業導師與校方教師協同授課,讓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過程。
2需求及培養目標分析
2.1地方經濟及產業人才需求分析
珠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其發展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這個地區與世界經濟的融合速度也是最快的。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持續快速增長,珠三角地區的企業對高素質的管理人員的需求越來越緊迫,尤其是泛珠三角合作區域經濟的建立與發展,將會對市場營銷人員的需求量將進一步增大。2.1.1營銷類崗位需求總量大。根據中國南方人才市場的數據,2015年,從需求的專業情況來看,工商管理類需求所占比重最大,市場營銷占需求職位榜首。工商管理類專業占總需求的18.89%,市場營銷專業需求量最大。從行業招聘需求看,市場營銷/公關/銷售、計算機/互聯網/電子商務、建筑/機械業、技工、生產/營運/質量/安全進入了行業需求排名的前五位。其中,“市場營銷/公關/銷售”居需求職位榜首,企業招聘的四成職位是營銷類崗位,如圖1所示。2.1.2高素質營銷人才嚴重缺乏。廣州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有“千年商都”之稱,商業氣氛濃厚,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廣州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現階段,全球產業變革與科技革命歷史性地交匯,作為中國的南大門,廣州市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中,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進程中,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千年商都正邁向國際樞紐。但與廣州乃至整個廣東省在全國的經濟地位極不相稱的是,目前,廣東省營銷從業人員學歷低、綜合素質不高的情況比較普遍。數據顯示:在銷售崗位上的從業人員擁有大學學歷以上的僅占20%,高中及中專兩者則占了50%。另外,在教育體系中,忽視了對中層、基層營銷管理人員的教育,導致高素質營銷人才缺乏的現狀。2.1.3“互聯網+”經濟對營銷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滲透和國外企業搶灘中國市場,給工商企業帶來了新的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這就對營銷管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崗位要求。互聯網行業的就業面貌有別于傳統行業,呈現出年齡低、學歷高等特點。互聯網在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起步,至今只有20幾年的歷程,新興行業的特征和高技術密集度,再加上快節奏、強競爭的行業特點,決定了其從業人群年輕化、高學歷的特點。另外,互聯網行業的人員還需具備互聯網精神。“互聯網精神”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快速學習能力、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及快速迭代、不斷試錯的創新精神。2.2職業目標定位分析2.2.1營銷崗位群。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職業崗位根據其就業流向主要分為四大崗位群:第一類是營銷管理類,第二類為營銷策劃類,第三類為網絡營銷類,第四類為客戶服務類,四類崗位群各包括基層業務、基層管理和中層管理三個層次(具體職業崗位分布如表1所示)。2.2.2職業目標定位。市場營銷專業畢業生的核心崗位主要包括銷售管理、營銷策劃、網絡營銷和客戶服務四類崗位群。結合珠三角地區人才需求情況及我院實際情況,我校市場營銷專業主要培養制造企業或流通企業的銷售管理、營銷策劃、網絡營銷三類營銷人才,畢業生能從基層業務起步,畢業兩到三年可以進行基層管理,并具有較強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后續發展潛力,最終發展為公司的中、高層管理人才。
2.3培養目標
廣東白云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確立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意識,掌握市場營銷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掌握營銷策劃、銷售管理、電子商務、市場調研等技術,具有分析、解決企業一般營銷問題的能力,并在渠道管理、零售管理、營銷策劃、網絡營銷某一方面具有突出專長的應用型本科人才。本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企事業單位市場營銷領域銷售管理、營銷策劃、網絡營銷、連鎖門店經營管理、客戶服務等崗位的工作。
3市場營銷專業畢業生能力構建分析
3.1崗位表述、工作任務、能力需求分析
結合珠三角地區人才需求情況及我校實際情況,我校市場營銷專業主要培養制造企業或流通企業的銷售管理、營銷策劃、網絡營銷三類營銷人才,畢業生能從基層業務起步,畢業兩到三年可以進行基層管理,并具有較強自我學習能力和后續發展潛力,最終發展為公司的中、高層層管理人才。3.1.1銷售管理崗位分析。銷售管理崗位工作任務為市場調研、市場開發、銷售培訓,職業素質與能力需求包括:(1)通用能力。①溝通和協調能力:協調公司和經銷商(客戶)之間的業務往來和溝通工作;②洞察力:對市場有較客觀的認識,能夠抓住問題的主要方面;③團隊精神:能主動加強與團隊其他成員的協同合作,當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以團隊利益為重,保證組織的高效率運轉;④執行力:結果第一;永不言敗;信守承諾;⑤服務意識:在工作崗位上,自覺主動地為企業利益相關方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⑥責任感:能自覺主動地履行崗位職責,夠對工作標準和工作績效進行審視、改進。(2)專業能力。①調研能力:熟悉掌握區域、行業銷售的有關情況:如市場需求、公司產品賣點、競爭產品及其特點等,并能充分利用市場信息;②銷售能力:利用公司的營銷資源開發零售、行業、渠道客戶,維護客戶關系,達成公司銷售目標;③培訓能力:掌握市場需求、公司產品、競品、行業等市場知識,培訓銷售一線員工的各項銷售技巧和服務技能。3.1.2營銷策劃崗位分析。營銷策劃崗位工作任務為市場推廣、廣告策劃、品牌公關,職業素質與能力需求包括:(1)通用能力。①溝通協調能力:負責與外部媒體、政府機關及相關社會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②組織能力:組織市場公關、廣告宣傳、促銷等活動;③預算控制能力:根據企業財務規劃,及時編制市場拓展、廣告投放等各項費用預算,并控制相關費用的支出,節約企業管理成本。(2)專業能力。①調研能力:開展市場調研工作,及時掌握市場信息,為公司產品開發、營銷方案制定等提供決策支持;②市場推廣能力:編制營銷項目的市場推廣方案,如廣告投放、價格制定、促銷方案等,監督、調整市場推廣方案執行;③廣告策劃能力:承擔廣告項目的平面制作、宣傳推廣、媒體選用等工作,撰寫宣傳推廣文案、廣告創意設計等;④品牌管理能力:負責品牌策劃、品牌設計、品牌傳播、品牌維護等管理工作,確定各項推廣品牌形象的廣告、公關活動方案。3.1.3網絡營銷崗位分析。網絡營銷崗位工作任務為網絡推廣、網店運營、網絡客服,職業素質與能力需求包括:(1)通用能力。①溝通協調能力:協調公司各部門、合作伙伴(網絡銷售平臺、網絡媒介、物流公司等)、客戶的關系,以更好地達成網絡銷售目標;②組織能力:組織網絡廣告、網絡公關、網絡促銷等網絡推廣活動;③預算控制能力:根據企業財務規劃,及時編制網絡廣告、網絡公關、網絡促銷等各項費用預算,并控制相關費用的支出,節約企業管理成本。(2)專業能力。①調研能力:開展網絡調研工作,及時掌握網絡市場信息,為公司產品開發、網絡營銷方案制定等提供決策支持;②網絡推廣能力:編制營銷項目的網絡推廣方案,如網絡廣告投放、價格制定、網絡促銷方案等,監督、調整網絡推廣方案執行;③網店運營能力:掌握各大網絡銷售平臺的一般特點、規則,利用公司的營銷資源通過網絡開發零售、行業、渠道客戶,維護客戶關系,提升公司網絡銷售業績;④客戶服務能力:掌握市場需求、公司產品、競品、行業等市場知識,應對客戶疑慮、異議,提高客戶滿意度,促進網絡銷售。
3.2規格要求
綜合上述分析,市場營銷專業培養的學生應該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文化修養、職業道德、服務意識、健康的體魄和心理。(2)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收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和人際溝通、社會活動等基本能力;(3)掌握英語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閱讀、翻譯能力和一定的口頭交流能力。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能熟練地運用常用辦公軟件和圖像處理、企業資源計劃、客戶關系管理等專業軟件,能通過網絡開展本專業的相關業務。(4)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和現代市場營銷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5)掌握我國有關市場營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國際市場營銷的慣例和規則,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及發展動態。(6)熟練掌握市場營銷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分析、解決企業一般營銷問題的能力。(7)熟練掌握營銷策劃、銷售管理、電子商務、市場調研等技術,具有為企業推廣產品(或品牌)、開發區域(或行業)市場進行營銷方案策劃、營銷方案執行、營銷管理的能力。(8)在渠道管理、零售管理、廣告策劃、網絡營銷某一方面具備較強的應用能力。(9)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意識和一定的自主創業能力。
4結束語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銜接
中圖分類號:O17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3)01-0137-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將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作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任務。為了促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2011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教職成〔2011〕9號),《意見》明確指出了、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銜接和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協調發展的模式、方法等。由此可見,中高職銜接教育的研究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對深化職教改革,推進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和終身教育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在整個中等和高等教育銜接中課程銜接是銜接的核心和落腳點。本文以文秘專業為例,就如何進行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中、高職文秘專業課程銜接的重要性
(一)課程銜接是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內容和支撐
中、高職銜接教育的核心和落腳點是課程銜接,中、高職院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人才培養質量如何,最終要通過課程來體現。中、高職教育銜接與中、高職課程銜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上位概念,后者是下位概念;前者是講整體銜接、全面銜接,后者是局部銜接、重點銜接。教育的銜接是一種全方位的整體銜接,是外延較寬、邊界較廣的泛在的銜接,涉及中高職教育的方方面面。課程銜接則是一種局部的、子項的銜接,是外延較窄、邊界明晰的具在的銜接。從兩者的關系看,教育銜接為課程銜接提供大的環境,課程銜接為教育銜接提供具體的內容和支撐。
(二)課程銜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對秘書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秘書人才”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近1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飛速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進入了大眾教育階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據統計,全國開設文秘專業的中高職院校千余所,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一直是職業教育的軟肋和傷痛,不僅低端的中高職銜接不暢,而且更缺乏向本科以上高端延伸的對接,形成了“斷頭”教育,對職業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隨著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不斷需求,中高職教育銜接,乃至于與本科教育的銜接迫在眉睫,課程銜接構建了中高等教育銜接的橋梁。
(三)課程銜接是構建學生職業能力體系的重要保障
課程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職業教育提供的最重要的產品和服務。對學生來說,選準專業固然重要,但每天接觸最多、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還是一門門具體的課程,它對于教育質量的提高,對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直接的現實性。課程是學生能力建構的基礎和依托。課程是連接職業工作崗位和職業院校培養目標實現之間的橋梁,其任務就是使學生獲得勝任職業崗位工作的能力,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需要,為就業創造條件。
二、中、高職文秘專業課程銜接的現狀
(一)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雷同,課程設置重復
就文秘專業而言,中職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應該定位準確,中職和高職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秘書人才,筆者對蘇浙皖地區開設文秘專業的中職和高職學校做了調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基本雷同,大部分院校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成高素質高技能專門應用型秘書人才。同時,中、高職兩類學校都依據各自需求和特點,兩者之間缺乏溝通,導致兩類學校不可避免地存在課程設置安排上的重復。經調研,中職和高職文秘專業課程設置中出現了多達70%的重復課,造成了教育資源與學習時間的浪費,這種現象導致了中、高職教學的嚴重消耗。
(二)專業課程標準雷同,教學內容重復
2006年以來,教育部委托各專業、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各專業標準、課程標準,至今為止沒有一個專業有相應的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出臺。由于目前中職、高職院校沒有具體制訂統一的每一門課程的標準,也沒有按高中階段或中職階段畢業要求制訂統一的分類課程標準,或按高職學校入學要求制訂分類的統一課程標準,因此,缺少中高職貫通的材,特別是專業課教材。據初步統計,蘇浙皖地區中、高職院校文秘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重復率高達30%以上。如文秘專業教學中都開設有秘書職業概論、會議組織與管理、文書與檔案管理等課程,選用教材幾近相同。在中職學生學習了這些課程并考試合格,甚至有些考生已經考取四級秘書職業資格證書的學生,升到高職院校后還必須重修這些課程。諸如此類教學內容的重復,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了教學效益。
(三)教學管理方式雷同,開發模式重復
據了解,國內大部分中、高等職業教育一直沿用傳統的學年制教學管理方式,這種教學管理方式,使學生失去了根據自己興趣、特長等實際狀況選擇學習的起點、方式和學習內容的自由。在學分、學歷等方面還不能進行科學的認證與轉換,使得職業學校的學生在中職學習過的一些課程內容,在高職不能得到科學的評估與認證,還要重復學習。目前,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開發基本上還是學科模式。盡管在近些年中等、高等職業教育進行了相應的調整,開發了以能力為中心的模塊式課程,但是教學內容終究沒有完全擺脫學科本位的框架。中、高職學校在設置課程時缺乏應有的溝通,沒有兼顧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協調發展的實際需要。
三、中、高職文秘專業課程銜接的對策
(一)合理界定人才培養規格,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要解決中、高職文秘專業課程銜接,首先要合理界定中、高職文秘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要解決好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定位的銜接。
根據教育的要求,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培養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中初等應用型人才和勞動者;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需要,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中、高職都應該按照教育部的人才培養規格要求設置培養目標,圍繞目標組織教學。
人才培養方案的最終落腳點是體現在專業教學計劃中,教學計劃是中、高職課程銜接的骨架,各類開設文秘專業的中、高職院校應該加強聯系與協作,統編專業教學計劃。根據教學改革的需要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文秘專業課程體系應由“兩類三塊”構成,兩類為必修課和選修課,三塊為公共課、專業課(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實踐課,在這些課程中實踐課程要相當的比例,要符合教育部關于重技能重實踐的要求。文秘專業中、高職教學計劃,每塊的課程選擇原則是“夠用、實用”,要避免雷同設置。如同文秘專業入門課程,中職應開秘書職業基礎,高職則應開秘書職業概論,兩者之間要合理界定課程內容。
(二)設計課程模塊,教學目標無縫對接,專業課程教材全面統籌
教學目標對接是課程銜接的核心,也是貫通整個課程體系的主線。就文秘專業而言,可將課程項目化、模塊化,按照“寬基礎、活模塊”的思想,首先,將每門課程分解相應的知識模塊、能力模塊。其次,以目標模塊為基礎,根據不同培養規格選取必要的課程,組合成若干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專業方向課模塊、實訓課模塊、畢業論文模塊等。再次,將若干課程模塊科學設計成三個層次不同但又相互聯系、逐層遞進的平臺:公共基礎平臺、專業基礎平臺、專業技能平臺。中、高職文秘專業根據各自的專業方向,合理選擇相關課程模塊和平臺,搭建課程體系,這樣一來,增強了課程靈活性、適用性和實踐性,避免教學目標的重復。
教材是整個教學的綱,綱舉才能目張。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實施依賴于教材的銜接。文秘專業中職教材要統籌,高職教材也要統籌,兩類教材之間更要統籌,這是課程標準嚴格統籌的具體表現。教材接軌的一方面是教學目標對接,根據每門課程的知識結構模塊、能力結構模塊科學組織設計許多不同的教學單元,再將不同的單元設計成學歷層級,明確哪些是中職必授或選修的單元,哪些是高職必授或選修的單元。在統編教材時,要根據生源特點,合理選擇中、高職教學內容。
(三)課程考核全面溝通,構建國家資格體系,職業技能全面對接
人才培養質量必須通過課程考核評價來體現。考核評價的溝通是課程銜接表現的一個方面,連接通道可采用學分制的設定與轉換。就文秘專業而言,同區域的中高職院校要統一各學科的學分標準、不同教學單元的學分標準及不同學歷層級的學分標準,不同學歷對應不同學分總數。讓學分成為在各類中、高職院校相互認可的“護照”,成為中職學生進入高職院校的通道。
重技能重實踐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的主流,文秘專業也不例外。職業能力的對接也是中、高職課程銜接的一個重要方面。就秘書的核心技能培養來講,應根據中、高職不同的培養規格,編寫相應的實訓大綱,兩者不能重復但應相互對接,使學生的能力、技術培訓逐級提高。同時,為了實施“雙證”教育模式,中、高職院校應該鼓勵學生參加國家秘書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根據《國家秘書職業標準》要求,中、高職院校學生分別報考五級、四級秘書職業資格證書。行業部門應積極協同,加強對職業資格的考試、考核、認定和管理,使職業資格證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可和重視,這樣在職業教育體系內中、高職課程教學的靈活轉換與銜接才會成為可能。
中、高職文秘專業課程銜接還處于初始階段,必須要求文秘教育界同人積極探索與時間,總結出適合我國職業教育現狀的中、高職課程銜接模式,促進中、高職文秘專業健康、高效、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2]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
關鍵詞:評估 評估體系 高職院校 內涵建設 職教特色
評估作為高職院校外部質量監控手段之一,對學校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04年4月,國家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教高廳【2004】16號)①,正式啟動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四年以后,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新形勢,2008年4月,國家教育部又出臺了《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教高【2008】5號)②,啟動了高職院校第二輪評估工作。2008年的“新方案”, 是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以下簡稱16號文件)③文件的出臺后制定的,無論在評估思想和評估方法上,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高職院校的兩輪評估,對于引導高職院校發展,深化內涵建設,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高職辦學特色,起到了巨大作用。
一、高職院校新一輪評估的特點及積極意義
(一)新評估方案進一步彰顯高職教育特點,引導高職院校強化職教特色
2006年11月教育部頒發了16號文件,揭開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在經過第一輪的評估后,規范管理已經不再是高職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擺在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面前的緊迫課題是如何深化改革、激發活力、提升內涵,怎樣服務社會、辦出特色、增強核心競爭力。相比于第一輪評估的情勢,評估的環境、使命、任務、對象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因此,以引導學校抓內涵、抓改革、抓核心競爭力為主要目的的新評估方案應運而生。新評估方案主要特點主要表現在:貫徹16文精神、突出內涵建設;構建信息平臺、重在保持常態;強調平等交流、重在探究原因;量化少規則粗、突出一個活字。
(二)新評估方案采取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評價方式,引導高職院校走內涵發展之路
第一輪評估總體來看,采取的是一種定性的結果評價,關注的重點是辦學思想、辦學條件和辦學質量,即主要考查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理念和發展定位、基本的辦學條件(硬件和軟件)、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等,評估分優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次。這種評估與其說是水平評估,不如說是辦學條件評估。
新一輪評估實行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評價方式,其主要表現是新評估方案增加了《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以下簡稱《數據采集平臺》)。《數據采集平臺》要求各高職院校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即時采集相關數據,每年上報教育部。將《數據采集平臺》的數據作為評估的基礎,一方面是促進高職院校開展科學的信息化管理,全面實現工作狀態數據化;另一方面,雖然獨立的、靜態的數據反應的是結果,但動態的、有關聯的數據則是工作狀態和工作過程的反應。評估時考察高職院校近三年的平臺數據,通過分析數據之間縱向和橫向的邏輯關系,反映學校的發展過程。
同時新指標體系把課程建設和特色專業建設作為一級指標,緊緊抓住高職院校發展所遇到的瓶頸――規模有余,內涵不足,引導學校把建設重點放到課程建設和特色專業建設上來,校企共建優質課程,培育品牌特色專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新一輪評估不評等次,擺脫了“優秀情結”,強化了內涵建設意識。
(三)新評估方案讓評估學校成為評估主體,引導學校自我約束、自我發展
新評估方案的特色在于轉變了評估學校單純的評估客體的身份,評估學校也成為評估的主體,學校先做自我評價,然后申請評估。評估前提前上報自評報告和《數據采集平臺》,連同相關資料一并在網上公示。專家的作用在于分析診斷。專家診斷的主要依據是學校的自評報告、數據采集平臺和現場考察。現場考察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1.參與說課評課。專家通過參與說課評課,了解學校課程建設改革的狀況、教師教改能力和教學水平,提出指導意見。
2.進行專業剖析。專家通過聽取專業負責人匯報、考察實踐教學條件和實踐教學的實施、聽取專業課教師說課(包括聽課)、深度訪談等方式,對1-2個特色專業或重點專業的剖析,從建設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社會服務等方面評估專業建設取得的成就和形成的特色,探究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提出指導意見。
3.深度訪談。深度訪談是專家采集信息的主要方法,針對學校薄弱環節中的核心問題,與訪談對象作啟發式的交談,以達到開闊思路、探究成因及解決問題的目的。
由于沒有了評估等次的壓力,學校的自我評價會更客觀,專家的診斷會更有效。 并開出有針對性的藥方,提出合理化建議,幫助學校更好地發展。
(四)新評估方案由單一評估向多元評估過渡,引導學校提升辦學整體水平,逐步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新評估方案將指標體系中的一級指標“教學效果”改為“社會評價”,同時專家組成員由原來的“教學管理干部、老師和比較熟悉教育評估、教學評估理論與方法的人員”改為“熟悉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員,其中包括行業人員和一線專任教師”,引入了社會評價的要素,逐步向開放式的、多元評估的格局過渡,目的在于引導高職院校走深度校企合作、開放辦學之路。
二、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評估指標體系不夠科學,仍需不斷完善
新評估方案在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上,雖然在某些方面凸顯了高職特色,但仍有很多來自本科院校的影子,譬如專任教師的高學歷學位比例、職稱比例、生均占地面積、生均圖書等,基本上還是沿用本科院校的評估思路,與高職院校的特點不符。因此,要充分考慮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應逐步弱化教師的學歷、職稱和理論成果的要求,強化其課程開發能力和技術研發能力④;在生均圖書方面,可適當規定紙質圖書數量,重視電子圖書和網絡資源的作用;在校企合作方面,應注意校企合作機制建設與校企合作成果并重。
(二)評估標準模糊,效度不高
新評估方案關注的是內涵建設,但相關指標的評估標準并不明確,譬如對課程建設質量和專業特色等指標的評價,主觀因素的作用很大,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把握,最終結果可能就是絕大多數學校都“通過”。這樣就會造成學校之間無差別,評估的結論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評估的效度就會大大降低。建議針對相關評估指標研制比較明確的標準,評估判斷盡量做到客觀有據;同時強化整改和驗收環節,達到“以評促建”的目的;另外充分運用政策調控手段,分層次建立學校之間的競爭機制,促進學校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評估形式單一,社會參與度不高
新評估方案雖然增加了“社會評價”,吸收行業人員參與評估,但評估的主導還是業內人員,行業企業參與評估的程度有限。評估的基礎數據和信息絕大多數仍由學校單方面提供,來自社會的信息并不多,評估的結論仍由專家組確定。因此新評估方案的形式是比較單一的,社會的參與度并不高。
要真正實現多元化評估,一是要逐步完善開放式的評估組織體系,由辦學主導方――政府、辦學主體――學校、服務對象――行業企業、學生(或學生家長)等方面共同參與評估;二是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借助社會力量――中介評估機構對學校開展全面的、或者是有針對性地評估,以提高評估的信度⑤。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司.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2]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教高【2008】5號)
[3]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4]閔建杰.關于高職院校評估工作的思考【B】.高教發展與評估,2008,(3).
[5]徐國慶.走出高職評價的二元困境【J】.職教論壇,教育研究版,2006,(12).
關鍵詞:包裝工程;創新能力;綜合實驗教學實施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53091)
TB48-4;G642
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課程門類較多或與專業課程相關的系統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內容要求去除單一性、獨立性,達到全面的實驗效果,突出其綜合特點。綜合類類實驗通常由指導老師下達實驗任務及要求,實驗室提供實驗所需的儀器設備,由學生自己確定實驗方案,設計實驗過程,選擇實驗儀器,確定工藝流程。師生共同研究確定方案可行性,極大程度的達到學生自主創新,增加了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具體做法是將教學大綱要求的某些關聯度好的單個實驗板塊有機地綜合在某一實驗中,形成全面系統的實驗體系,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
根據“創新能力為導向的包裝綜合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一文的綜合實驗內容進行實驗教學方法的確定,為更好的實行新的綜合實驗體系,要改進現有的實驗教學指導書書面內容和實驗教學方法。
一、綜合實驗教學方法的確立
(一)綜合實驗指導書的編制
實驗指導書主要包括實驗操作指導書與實驗報告撰寫指導書兩部分內容,需針對每類綜合實驗的特征編撰實驗指導書。
(1)實驗指導書編撰的原則:簡潔性、指導性、可讀性、可操作性、關聯性。
(2)實驗指導書編撰舉例:以商品盒包裝設計綜合實驗為例,以傳統的實驗指導書為參考,篩選出和綜合實驗相關的板塊,進行連接整合,適當刪減原有的程序化的工藝流程,進而加入符合綜合實驗的創新環節,注重指導書的系統性,以創新環節為主導部分。
(二)綜合實驗導圖的編制
編制導圖的目的是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綜合實驗體系,導圖應該簡潔明了,可以采用樹形圖的方式分別制作每個綜合實驗的導圖,先是綜合實驗名稱,再分散到綜合實驗包含的實驗板塊,接下來分散到各個板塊包含的包裝工藝,樹形圖底層是各個重要包裝工序需要用到的實驗儀器設備。這樣構圖,讓學生對綜合實驗內容有了清楚的認識,既可以幫助學生實驗前預習,提高實驗效率,又能幫助學生分析總結,加深學生的實驗認識,提升實驗效果。
(三)綜合實驗指導視屏的錄制
根據上述綜合實驗內容,進行各個單元實驗視頻的制,目的在于讓同學提前學習各單元工藝環節的操作過程,幫助同學在實驗過程中更高效地完成指導書要求的各類綜合實驗,這樣就為創新環節爭取了更多的時間,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綜合實驗教學網頁的制定
為包裝綜合實驗體系搭建網絡平臺,方便展出上述內容,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也加強了我校包裝工程專業與外界企業、高校之間的交流,讓外界對我校包裝工程專業發展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為了完善包裝綜合實驗體系的施行效果,我和同組人趙赫構建了包裝實驗中心網頁,包括首頁入口、實驗通告、綜合試驗類目、實驗資源庫、實驗自主設計和評價與跟蹤,該部分內容為二人合作完成,包括了本人論文中包裝綜合實驗的構建及趙赫論文中綜合實驗的評價及跟蹤,因此無法分開撰寫。如何制作網頁在本文中暫不具體講述。
二、 綜合實驗教學體系建設的實踐過程探索
如何能夠利用現有的實驗教學資源實現綜合實驗教學過程是一個重要問題,需要嚴格的流程和現代化的實驗管理模式才能使綜合實驗教學體系達到預期的優良效果。
(一)合理綜合實驗管理模式的構建
(1)采用開放模式,提高實驗設備資源的利用率
建立開放的實驗室管理模式,使實驗室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增加學生自主創新的空間。建立開放的實驗室,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又發揮了實驗室的核心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走進實驗室,自主求知,用實踐來答疑解惑,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研精神,為塑造新型包裝人才提供有利條件。
(2)建立一套院校分級管理制度
為了達到更好的實驗管理效果,學校方面可以考慮建立一套完整系統的實驗教學分級管理制度。以開展實驗活動為主,學校監督管理為輔,在實驗教學管理實施過程中,首先可以根據各學院實際情況對全校開展實驗教學活動提出總方針、總指導意見和要求,接下來各學院、各系根據學校的總方針、指導意見和要求,出臺各自相應的實驗教學指導意見和實施細則。從學校與學院雙方面對實驗教學活動進行了規定,各自負責各自的板塊,明確管理范疇,在學校實施統籌管理的同時,各個學院、各系能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管理好實驗教學活動,實現從學校到學院兩個層面共同做好實驗教學管理工作。
(二)綜合實驗流程建立
(1)改善指導老師在實驗中的教學流程
傳統的包裝實驗教學模式是:教師講解實驗過程,由學生自主實驗,以實驗報告為評價標準。但顯而易見,傳統模式的實驗效果并不理想,束縛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包裝工程專業實驗教學應借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輔助教學,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在教學環節中要盡量避免程序化的實驗方式,完全按照流程按部就班的實驗。指導教師加入實驗小組一起探討實驗結果,盡可能的增加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激發學生在實驗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
(2)學生創新綜合實驗方案提交流程
學生在實驗前先根據視頻中的單元實驗進行綜合實驗的組合,并根據綜合實驗和包裝工藝環節組合撰寫綜合實驗的操作方案,這樣極大程度的提高了實驗效率,也可以通過此方案判斷同學的平時成績,為考核制度也提供了合理化參考。
(3)學生創新綜合實驗方案反饋流程
綜合實驗指導老師對學生的實驗方案進行審核,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其中審核的原則有:創新性原則、合理化原則、可行性原則且符合綠色包裝發展要求。學生根據審核后的建議,修改實驗方案。
(4)學生綜合實驗實踐過程
學生在建立合理的實驗方案之后,即可進行相關實驗,完成綜合實驗實踐過程。教師在實驗指導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實踐能力,此部分也可以作為考核的標準。
三、總結
通過對包裝工程專業實驗的分類及分析,構建了合適的綜合實驗。在實驗體系構建的基礎上,構建合理的綜合實驗實施方法及管理方案,為綜合實驗教學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和保障條件。
參考文獻
[1]王琪琪. 大學生創新素質現狀特征及創新意識培養發展的探索性研究[D]. 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2.
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我國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和研究熱點。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標準既是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
一、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經過多年的改革與探索,我國職業教育已步入內涵式和規范化發展軌道。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等教育核心問題,近年來從國務院到各級教學行政管理部門、職業院校都分別提出了相關目標與要求,并開展了相應的研究與實踐。
2006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10年,國務院頒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年,教育部出臺《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2014年,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5年,教育部頒布《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同年,編制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這些都是指導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方針政策,以不方式提出“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推進中高職銜接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聯動開發機制,構建教學標準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目標和要求。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和各類職業院校也積極響應,貫徹執行國家關于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方針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就廣東省而言,自2010年開始實行中高職銜接三二分段試點工作,探索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的科學模式,旅游管理專業是其中試點專業之一。隨后,連續啟動兩批共20多個專業的中高職銜接教學標準與課程標準研制工作。
前幾年,教育部職成司組織高職高專教指委會研究制訂了一批專業教學標準,為我國教學標準的研制開創了先河。然而,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限制,我國職教領域對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的研究相對薄弱。如果這些工作長期滯后,不利于職業教育理論成果的豐富及理論體系的完善,也不利于我國中高職銜接旅游管理專業改革的深入,制約人才培養質量,進而影響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和旅游業的發展。
可見,從規模化擴展到內涵式發展是職業教育的必然規律,調整結構、提高質量是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標志,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推動中高職協調發展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有相應的保障機制和一系列保障措施,其中,建立和健全以專業教學標準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標準體系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這就需要職業教育工作者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專業人才培養標準進行深入全面地、系統地探索。
(二)研究意義
拓展職業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豐富職業教育理論體系。通過對已有相關成果的綜述,以終身教育理念、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理論為指導,以職業核心能力和職業發展規律為依據,通過對“中高職銜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能力分析―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考核評價標準”等概念、理論及其內在關系的解讀,探討課程體系和專業教學標準開發的方法技術,構建出基于中高職銜接的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標準體系及相關制度。從而,拓展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一定程度上豐富現代職業教育研究成果,完善相關理論體系,為政府決策及院校專業建設和教學管理提供理論支撐。
促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提升旅游專業建設水平。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的研究與實踐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教育規劃綱要》要求,完善教育質量國家標準體系,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通過中高職課程結構的整體化設計和中高職一體化教學標準的開發,實現旅游專業中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另一方面,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和考核評價標準是專業建設和教學管理的必備文件,也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具有國際水準的人才培養標準體系,把能力核心、系統培養、中高職銜接、第三方評價等職業教育理念落實到專業建設中,能有效促進本專業的內涵式發展,推動更多、更高水平的課程建設,使之成為更高水平的品牌專業和示范專業。而且,本專業人才培養標準體系的基本框架和開發技術可以推廣應用到其他專業,帶動相應專業建設水平的提升。
提高本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區域社會和旅游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人才培養標準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旅游管理專業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在全國大多數省市已普遍開展,但由于缺乏科學規范的專業人才培養標準體系的指導等因素,本專業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狀況并不盡人意,培養質量良莠不齊,一定程度上影響中高職銜接教育改革和人才供給。研究并有效實施本專業中高職銜接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和考核評價標準等人才培養標準體系,有助于本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提高,促進本專業人才的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而這些高素質人才的供給又將有效促進本區域社會和旅游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綜合運用實地調研、文獻分析、會議研討、案例研究等方法,以人才需求調研和職業能力分析為邏輯起點,學習借鑒英國的先進理念與經驗,依據中高職銜接教育的內在要求,由高職院校、中職學校和行業企業協同合作,按照理論分析―實地調研―交流討論―試點應用―反饋完善等流程開展研究。技術線路見圖1。
三、研究內容與主要成果
通過對中高職旅游專業人才供求的全面分析,學習和借鑒英國職業教育標準開發經驗與技術,開發具有中國(廣東)特色的旅游職業能力標準、中高職銜接旅游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和考核評價標準,初步建立體現廣東特色、滿足國家需求、具有國際水準的人才培養標準體系。
(一)中高職銜接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
職業教育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類型,它以就業為導向。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和畢業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是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本項目首先通過廣東省內的中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調研,如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在校生學習狀況、畢業生就業等情況的分析,掌握中高職銜接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供給狀況;通過對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規律及旅游行業(主要是旅行社行業)人才需求特征的深入調研,全面分析技術技能型旅游專業人才需求狀況。通過人才供給與需求的對比分析,發掘供需矛盾,找出中高職銜接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缺失標準開發是關鍵問題之一)及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對策。
(二)英國旅游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及其借鑒
英國是世界職業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素以科學的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公平合理的課程評價模式而聞名。深入剖析英國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學習借鑒其職業教育標準開發機制和開發技術以及英國的旅游職業教育標準體系,為我國人才培養標準體系的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和經驗借鑒。
(三)旅游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
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分析是專業教學標準開發中一項關鍵性工作,也是專業教學標準開發的主要成果和特色所在。根據中高職銜接旅游管理專業面向的崗位(群)及其工作任務和職責,分析其對應的知識、能力和素養要求,建立旅游管理專業職業能力模塊庫,構建本專業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標準庫,為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建設和課程開發確立科學依據。
(四)中高職銜接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標準的開發
一方面,從理論上探討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的內涵、要求及開發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旅游管理職業能力標準構建的基礎上,按照中高職銜接的職業教育理念,通過解構和重構,建立本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開發本專業中高職銜接教學標準(內容應包括專業培養目標、人才規格、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安排、教學條件、教學組織與實施件等),制定三二分段培養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轉段考核方案,并經項目試點單位實施、反饋和完善。
(五)中高職銜接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標準的編制
根據中高職銜接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標準,編制本專業課程標準,明確中高職銜接課程標準的內涵、表述格式、具體內容及課程開發思路方法等要素,尤其要注意課程內容的銜接和課程標準的規范性及可操作性。并具體制定本專業中職學段和高職學段所有核心課程標準,并對其他非核心課程標準也給出編制思路。
(六)中高職銜接旅游管理專業考核評價標準的的探索
考核評價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標準體系中最為薄弱的部分,本項目根據中高職銜接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引入第三方評價等先進理念,制定旅游類專業三二分段轉段考核標準及實施方案,建立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的形成性課程評價標準及實施方案,建立基于第三方評價機制的專業建設評估方案和人才質量評價體系。
四、結論與討論
【關鍵詞】互聯網+ 會計教學 XBRL 人才培養
一、引言
2015年7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互聯網+”就是為了推動社會技術的進步、效率的提高以及組織的變革,提高實體經濟的創新能力和生產能力,以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的各領域深度融合為手段,形成更V泛、更靈活、更完整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手段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此外,《指導意見》也明確了“互聯網+”未來發展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發展目標、11項具體行動以及7項重要保障。這是國家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標志著我國互聯網時代的大門將全面開啟,也意味著經濟社會的各行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作為企業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也不例外。因此,“互聯網+”這項新舉措帶來的變革與挑戰必然會降落在會計人才的身上。高校承擔著培養各類會計人才的重任,亟需解決如何培養出順應互聯網時展的會計人才的問題。而基于XBRL技術的會計信息化人才是在互聯網的浪潮下符合時展的新型會計人才。因為XBRL信息技術本身就是基于互聯網的跨平臺操作,作用之一就是把會計準則與計算機語言相結合,把財務信息通過XBRL在計算機互聯網上有效地進行處理,實現數據的集成與最大化利用。2014年,XBRL憑著自身先進的財務報告編制及分析等技術優勢,已成功融入到全球27個國家中的企業管理、會計、財務、審計等6個領域的570多個項目中。作為財務會計信息交換的最新技術及公認標準,其強大的信息處理功能不僅可以根據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輸出標準化、規范化、多元化的財務報告,也可以在互聯網的基礎上跨平臺操作,實現網絡信息與會計信息的資源共享,還可以減少財務數據輸入錯誤的頻率,提高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因此,XBRL知識和技術將來必然成為互聯網背景下會計信息化人才必備的理論基礎與技能。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高等院校,承擔著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輸出的重任,面臨著互聯網背景下新型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挑戰。因此,研究“互聯網+”背景下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問題顯得十分必要。
二、“互聯網+”背景下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的現狀
(一)缺乏準確的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高校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帶來的挑戰顯而易見,單純具備良好的會計專業技能、實踐能力的會計人才已經滿足不了互聯網時展的需要,經濟社會會計工作的發展需要的是具備XBRL技術知識的會計信息化人才。XBRL技術不僅涉及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及非結構化數據處理,也涉及財務會計專業知識,因此,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不僅要滿足企業基礎的財務會計操作,更要精通信息系統的維護與開發,這對高校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挑戰。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關于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還不夠準確,處于起步階段的培養目標,要么是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XBRL技術知識,要么是僅要求學生熟悉財務會計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尚未沒有深度挖掘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層次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缺乏全面、科學的XBRL技術課程體系
互聯網時代下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培養需要全面、科學有效的課程體系,這是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由于XBRL技術在我國的推廣比較慢,涉及面比較小,盡管大部分高校已經重視XBRL技術,但是對其相關理論知識的研究尚未深入,因此,對于如何設置全面、科學的課程體系,進而培養出能夠適應互聯網環境的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高校并沒有具備足夠的理論基礎。因此,大部分高校會計專業設置的XBRL課程是基礎層面的課程,中高層次的XBRL課程數量比較少,XBRL課程質量也無法保證。此外,開設的XBRL實驗課程更是寥寥無幾。
(三)缺乏高水平高素質的XBRL師資隊伍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及XBRL技術的不斷推進,培養順應時展、符合社會需求的會計信息化人才,需要一支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XBRL師資隊伍,不僅要掌握互聯網知識、計算機知識、XBRL技術知識,也需具備豐富的會計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具有較豐富的會計專業實踐經驗。然而,大部分的會計類高校教師在校期間沒涉獵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畢業后直接從學校直接進入高校教師隊伍,缺少會計專業實戰經驗;在從事教學工作期間,也沒有參加XBRL相關內容的培訓,因此,計算機網絡知識及XBRL技術知識的缺乏,很難讓會計教師真正把XBRL應用到相關課程中去,也很難培養出培養順應互聯網時展的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
(四)缺乏靈活多樣的XBRL技術教學方法
“互聯網+”背景下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高校教師具備高效的教學手段,也需要具備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然而傳統的理論講授法依然是XBRL技術課程的主要傳授方式。大部分高校教師基本是先通過講授理論知識,增強學生對XBRL技術的認知后,接著讓學生根據課堂所學,完成相關的練習題。這種方式固然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度,但是也提高了學生對教學的依賴性,無法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生能力。XBRL本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需要配備學生的自主性才能更好的掌握其理論知識。加之,大部分教師本身也沒有豐富的XBRL實踐經驗,所以并未深究該采用哪些靈活的教學方法能否高效傳遞XBRL技術知識,進而培養出高素質的XBRL技術人才。
(五)缺乏先進的XBRL實踐教學條件
會計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XBRL作為一項實踐性強的技術,意味著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培養需要先進的實踐環境、實驗硬件與軟件設備等實訓實習條件。盡管大部分的高校都重視會計實踐教學,建立了校內實訓中心和校外實訓基地,但是由于實驗硬件與軟件設備價格比較高,尚未配備與XBRL技術相匹配的教學軟件,僅僅提供實訓的場地,導致學生在校內實訓期間,并未能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充分應用到實踐中去。這必然會影響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培養質量。
三、“互聯網+”背景下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改革的主要舉措
“互聯網+”背景下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的現狀,旨在順應互聯網時展,滿足經濟社會會計工作需要,以高層次的XBRL技術及會計專業技術與技能為主線,全面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要求、人才培養手段、人才培養方法及人才培養場所,從而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高質量的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如圖1所示。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改革的關鍵問題是將人才培養模式落到實處。因此,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師資隊伍、改進課程體系、提升教學方法、改善實驗條件5項具體行動將為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立足社會需要,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關鍵之一。“互聯網+”背景下培養的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最終的去向是社會的各行各業,其就業去向十分寬泛,因此,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需要結合企業會計人才的市場需求、會計工作的崗位要求。校企合作、協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則成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之一。按照高素質、高水平、高質量的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目標,高校可改變以往的單純校內培養模式,跟企業簽訂合作培養協議,進行校企無縫對接,校內外協同培養會計人才。校企雙方在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上可以是“X+Y”人才培養模式,如“3+1”或“3.5+0.5”人才培養模式,即校內培養3年,校外培養1年,或校內培養3.5年,校外培養0.5年。校內學習期間,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等課程的理論教學由精通XBRL技術的會計專職教師進行承擔。與之匹配的實踐教學則由具有合作企業會計工作實踐經驗的老師承擔。這樣不僅能確保會計專業教學內容與會計崗位工作需求相吻合,也能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校外學習期間,項目實習、綜合模擬實習、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等主要由學生根據合作企業導師的指導在合作企業提供的實踐實訓基地來完成,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也充分把新型的校企協同培養人才方式貫徹到“X+Y”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過程中。在“X+Y”人才培養模式的運用過程中,高校可以根據上年的培養情況不斷完善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方案,進而做到“產學融合、校企合作、定向培養”的改革實踐。
(二)注重專業與素質,優化教師隊伍
培養順應時展的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需要一支專業能力強,職業素質高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不僅要具備互聯網和XBRL技術知識,也要具備豐富的會計專業理論知識,還需具有扎實的專業實踐經驗。因此,優化會計教師隊伍成為高校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的主要任務之一。首先,提高會計教師的專業能力與業務水平。一方面,鼓勵會計教師參與各種與行業相關的XBRL技術及專業培訓,獲得相應的專業資格證書。另一方面,通過教學觀摩、交流學習、培訓進修等方式提高會計教師的授課質量與教學水平。與此同時,為專職教師提高頂崗實踐機會,使其積累實踐經驗,提高實踐教學技能。此外,也可以鼓勵會計教師積極投身科學研究,通過課題申報及論文撰寫發揮科研促教的作用。其次,在會計教師人才的引進方面,重點考慮高職稱、教學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優秀人才,同時為其提高良好的工作、科研等條件。最后,借助校企合作平臺,把企業中具有豐富的會計工作經驗、較高的職業素質、較強的實踐能力的專家吸納到學校,作為學校的會計兼職教師或會計相關專業的企業導師。
(三)兼顧理論與實踐,改進課程體系
培養順應時展的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也需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傳統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會計人才的需要,因此,在堅持理論與實踐兼并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課程體系改革,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及執業素養的提升。按照“專業與產業結合、課程與能力結合”的課程改革思路,建立以培養專業能力、提高實踐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由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及實踐課程組成。專業理論課程主要有基礎課程與核心課程組成,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掌握基礎計算機網絡知識、XBRL技術知識以及相關的會計專業知識,以便學生能盡快進入到實踐環節進行相關的技能操作,增強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工作能力,進而快速滿足會計崗位的要求。這些理論課程的教學由相關專職教師在校內進行。實踐課程不僅涵蓋了與核心課程教學相結合的認知性試驗、驗證性實驗及設計性試驗,也涉及與崗位需求相結合的技能型實習實訓及專業方向相結合的綜合性實訓,這些課程的教學可采用校內與校外實訓相結合進行聯合培養,由學校專業教師與校企合作的指導教師聯合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考核,這樣在很多程度上可以把“專業與產業結合、課程與能力結合”的課程改革思路充分運用到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中。
(四)轉變思想觀念,提升教學方法
高素質、高水平、高質量的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是高校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之一,這意味著會計人才需要具備良好的XBRL技術、會計專業技術與技能及會計實務操作能力。因此,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需要將單一的課程教學轉向啟發式教學、師生互動的案例教學、現場模擬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手段的形成不僅需要配備豐富的教學資源,如優秀的教材、完整的教學大綱及課件、豐富的實訓資料,還有擁有優秀的教學團隊,如定期開展交流學習、教學研討、教學觀摩等的教師隊伍。此外,要實現教學方式的有效轉變,需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方式及心理活動的變化,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專業技能及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發展,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調整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手段。對于理論課程,考核的主要是學生對實際業務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采用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啟發式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實驗課程,主要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及工作實踐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采用業務流程模擬教學、崗位模擬教學及現場操作等多樣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方式的提升并非易事,需o跟時代進步,結合學校及學生的實際,不斷嘗試,才能形成有特色、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五)堅持與時俱進,改善實驗條件
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需具備較強的會計實踐能力及XBRL技術實踐能力,這意味著原有陳舊落后的實驗條件已經無法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應配備較先進的實驗環境與場地、實驗硬件及軟件設備等實驗條件。因此,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內外實訓中心應保證學生能進行最基本的課程實訓及實習訓練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校內實訓中心實驗條件的配備不僅要滿足XBRL技術及會計專業課程等課程的認知性及驗證性實驗要求,也要滿足會計綜合模擬實驗等課程的綜合性實驗要求。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在確保真實的供――產――銷流程的基礎上,不僅要滿足學生完成企業頂崗實習及畢業實習等實習的需要,也能滿足會計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胡丹,歐陽電平.信息化時代應用技術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探究[J].財會月刊,2015(27).
[2]魏祥健.高校XBRL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方案構想[J].財會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