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稅務行政管理的特點范文

        稅務行政管理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稅務行政管理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稅務行政管理的特點

        第1篇:稅務行政管理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稅務機關;內部管制制度;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稅務部門的工作,總的來講有兩個方面的要求,對外提高稅收征管能力和服務水平,對內不斷規范和改進行政管理。如何統籌謀劃?要著力于通過加強對內管理推動對外工作。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影響事物發展的因素,有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兩個,內因起決定作用。抓內部管理,就是抓住了稅收工作的根本和關鍵。這與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是同一個道理。只有堅定不移抓好內部建設,才能有效促進對外征管。

        稅務機關的內部管理,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不但包括一般意義上的行政管理,還包括以促進勤、廉為目標的隊伍建設、廉政建設等,目的是打造高效廉潔的稅務機關。完整的稅務機關內部管理系統,有四個重要方面:督查督辦、干部隊伍建設、黨風廉政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及稅務文化建設。

        1 稅務機關運行管理的特點

        如同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一樣,稅務系統各稅務單位在運行管理中具有如下特點:

        1.1 規模較小,業務不多且業務目的為服務性而非盈利性,業務循環劃分的標準并不明顯。

        1.2 沒有穩定的經常性業務收入或收入較少,從事稅收征管活動所需的各項經費全部或主要由上級主管會計單位撥付,會計核算依照《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的規定采用收付實現制。上級主管會計單位對基層單位實行“預算包干、結余留用、超支不補”的預算管理制度。

        2 稅務機關內部控制制度的目標及特點

        鑒于稅務機關運營管理過程中的上述特點,稅務機關內部控制制度設計應按照其本身的業務特點來確定其內部控制的目標,實施內部控制的程序。稅務機關內部控制的目標除了包括依法行政、運行高效、資產安全、會計信息質量真實可靠以及嚴密的糾錯防范體系之外,還包括如下幾個特點:

        2.1 強調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

        稅務部門屬于國家行政機關,代表國家行使稅收管理的權利,為維護國家機關的形象,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就顯得十分重要。并著重強調領導干部的廉政建設、職權的相互牽制、以及稅務文化建設等等要素。

        2.2強調與納稅扣繳人關系管理

        稅務部門業務服務的目的是服務性而非盈利性,強調納稅服務性以樹立國家機關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體現建立和諧社會的發展趨勢。

        2.3體現稅務管理方法的現代性和科學性

        為提高稅收效率,稅務機關也要關注起內部管理方法的現代性和科學性,強調全員目標管理等現代管理方法在稅務機關內部的應用。

        3稅務機關內部控制設計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稅務機關內部控制制度設計一般要包括以下幾個控制模塊,如下圖所示:

        3.1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

        內部控制環境構成一個組織的氛圍,對于稅務機關來說主要包括組織規劃控制、人力資源控制以及內部行政辦公制度控制。其中:

        (1)組織規劃控制

        主要包括組織機構設置、權責分派體系、內部領導制度以及稅務文化建設四個子模塊。具體規定如下:

        ①機構設置及內部領導制度

        稅務系統是國家機關,其組織機構必須在符合憲法和法律的精神、原則、規范、程序的前提下來設立,其組織宗旨、人員編制、機關設置等都必須符合憲法、法律的規定。稅務部門實行上級垂直管理,按照經濟區劃和經濟流向設置機構,并在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

        ②完善權責分派體系

        每項經濟業務事項必須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門承擔,經過兩個或兩個以上崗位處理;不相容職務進行適當分離;完善授權審批制度,各部門權利和責任應與控制任務相適應。

        ③稅務文化建設

        加強稅風稅容管理,保持良好的工作環境,搞好稅務藏書、文化活動場所建設。特別關注領導在稅務文化建設中的先鋒作用,并通過示范、激勵、感染、自我教育、灌輸以及定向引導等方法引導各級稅務人員樹立“依法征稅、科學管理、規范服務”的理念、精神和價值取向。

        (2)人力資源控制

        嚴格控制稅務人員甄選規章制度,保證稅務人員的基本素質;加強稅務人員的日常管理,嚴格工作紀律,不斷提高稅務人員的思想覺悟、政治理論和業務技能,提高稅務隊伍的整體素質;實行全員目標管理制度,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激發稅務人員的最大效能,實現管理的科學化。

        (3)內部行政辦公制度控制

        健全會議制度、公文處理制度以及后勤管理制度,提高稅務行政的效率;加強票證管理、檔案保管、公章管理以及保密制度控制,保證稅務機關的資料、人員、財產的安全。

        3.2依法行政流程控制

        嚴格依據《稅收征收管理法》的規定進行納稅征收管理工作,確保各項稅收管理、征收監控、稅務稽核、稅收法制以及稅務執行工作的合法性和效率性。特別關注各項業務的期限性、規范性和審批程序的控制。

        3.3納稅服務控制

        關注政務公開、公開辦稅制度是否健全,落實是否有效;首問責任制是否合乎規范,工作人員服務規范落實情況,是否制定“優化服務十項承諾”或“稅務人員十五項不許”等相關的稅務服務規范,以真正實現納稅服務的宗旨。

        3.4財務會計控制

        主要包括稅務經費管理、固定資產管理、會計控制管理、政府采購控制以及內部審計控制等幾項內容。具體如下:

        (1)稅務經費與固定資產管理

        嚴格按照《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稅務經費的核算,嚴格審批各項經費的支出,關注各項專用支出,提高稅務經費的使用效率;對固定資產納入會計核算與管理,科學、合理的購置、分配和使用固定資產,提高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

        (2)會計控制

        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及《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的規定,嚴格會計核算制度,依法設置會計賬簿,是否做到賬實相符,及時準確編制會計報表,真實、完整反映稅務機關財務狀況。

        (3)內部審計

        關注部門、崗位職責是否明確,不相容的職務是否分工負責、相互制約,重要的經濟業務有無檢查考核制度,進而檢查這些制度是否有效,是否得到貫徹執行。同時要調查了解被審計單位是否建立內部審計制度,有無設置內部審計機構或配置專職審計人員以及內審工作開展情況。

        (4)規范政府采購

        貫徹落實《政府采購法》以及《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等法律法規,規范政府采購行為,關注審批權限是否恰當、付款程序是否嚴格經過審批簽章,不相容崗位是否相互分離。

        3.5有效監督體系

        制定公務人員紀律及行為規范,并倡導領導的廉政行為建設,以實現對稅務機關人員的有效監督;健全行政監督機制,接受上級稅務機關以及檢察院等其他行政機關的監督;檢查是否有完善風險預警機制,以及時識別、反饋和作出應對風險的措施。

        參考文獻

        [1]劉明晗.論稅務行政裁量權的內部控制[J].吉林大學,2009-10-01.

        第2篇:稅務行政管理的特點范文

        一、稅收與政府收費的不同性質與特點

        稅收是政府憑借政治權力以無償和強制的方式取得的一種收入。由于政府在稅種的設計上可以對課稅主體、課稅客體以及課征程度等稅收要素進行不同的選擇和搭配,因而使得稅收的內容豐富多彩,稅收制度也日趨復雜。政府收費是指政府公共部門中的一些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在向社會提供管理服務或事業服務時,以管理者或供應者的身份向被管理對象或服務的消費者收取的費用。稅收與政府收費雖然都是政府獲取財政收入的方式,但它們卻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

        首先從稅收的性質和特點來看:

        1.收稅機構的集中性。由于稅收是對社會成員的一種強制的征收,因而課稅權力只能由作為社會公共權力代表的政府來享有。政府為了合法而有效地去行使這一權力,就必然要建立集中性的稅務征管機構來統一收稅并處理相關的稅務問題。稅務機構只是政府課稅權力的執行機構,它所收取的稅收是一種集中性的財政收入,是必須交入國庫由政府進行統一安排的

        公共資源,因此稅收收入的多少與稅務部門的利益是不相關的。

        2.收稅機制的無償性。稅收從其征收的過程來看完全是一種單方面的價值轉移過程,納稅人的交納是沒有任何東西作為回報的。在決定向什么人課稅;向什么東西課稅和課多少稅時,政府通常不用去考慮特定的納稅人在今后的公共支出中可能獲得的受益程度因此收稅是將公共服務的消費與費用的交納相分離的。

        3. 征收程度的固定性。正因為稅收是政府對社會成員的一種強制無償的征收,為了防止這種權力的濫用,必然要求通過立法的方式對政府征稅的程度進行約束。因此政府征收的每一個稅種都必須對納稅人、課稅對象和征收程度以及征收方式進行明確的規定并經由立法機構審議批準以形成規范化固定化的稅法。這樣,盡管各國的稅制都很復雜,但其征收的程度卻是十分明確和固定的,稅收的征納雙方都是十分清楚的并且是不可以隨意改變的。

        其次,從政府收費的性質和特點來看:

        1.收費主體的分散性。政府收費的主體是政府下屬的各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收費的依據是這些單位的具體管理職能和服務內容。這就使得政府收費的收取主體具有分散性的特點。如果在管理上又直接將其作為收費單位的支出補償,則這類收入就會首先表現為各收費單位的收入,而與收費主體的利益直接相關,收費越多單位可支配的資金也越多。

        2.收費機制的有償性(交易性 ) 。政府向什么人收費,這主要同社會成員對政府提供的相關服務的需求相關。比如,當教育要收費時,則只有那些愿意接受教育的人會為此付費。這種以社會成員個人對政府服務需求選擇為前提的收費,使收費帶有很強的交易性和

        有償性。這同稅收的強制性和無償性是不同的,也是同稅收將人們對公共品的消費和對公共品的付費相分離的收入——— 支出機制完全不同的。行政管理性收費雖然帶有強制性,但它仍然直接與交費者的行為選擇相關。比如,要想進入特許行業就要交納特許費,違反了某種法規就要為此付出代價%交納罰款&。專項收費雖然將受益的時間與交費的時間相分離,但無論從付費的主體來看,還是從分擔費用的程度來看都是直接與其今后的消費相聯系的。因此,可以說政府收費更多地體現的是財政收入分擔的受益原則。

        3.收費訂價的壟斷性。由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機構和事業服務單位都具有相當的壟斷性,特別是行政管理機構,對社會而言基本上是獨一無二的。這樣,政府的行政事業服務對社會而言就必然具有壟斷性特征其收費的訂價通常是沒有競爭的,是由政府部門單方面來確定的,消費者對于政府收費的價格也沒有選擇余地。

        正是由于稅收與政府收費的不同特點因而決定了它們各自在一國社會經濟中的不同作用和影響。

        二、稅收與政府收費的不同作用與影響

        (一) 稅收的作用和影響

        1.為公共支出籌資。公共支出主要是指由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門、國防安全部門和公共事業部門在履行各自的職責時所耗費的開支。首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包括國防和外交&涉及的范圍雖然十分廣泛,但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建立規范而公平的競爭機制和安定而公正的社會環境。因此,政府為管理而建立的各種行政部門,無論從理論上講還是從政策選擇來看都應具備充分的社會性和公正性,其管理提供的服務應被作為純公共品的方式向社會供應。也就是說,行政管理對每一個社會成員應是完全平等的,而決不能以人們的支付能力大小為轉移。由此可知,政府的行政管理機構是決不能以收費方式來籌集資金的,其資金來源只能是強制、無償和集中征收的稅收。其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提供事業服務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場對某些領域供應的不充分和無效率。一般來講,凡市場能夠充分有效供應的都應盡量讓市場來供應,因此政府供應的事業服務就主要集中在教育、衛生、文化、科研、基礎設施等領域。既然政府提供的事業服務多是按市場原則不能充分有效提供的,因此政府事業服務的提供方式顯然就只能是公共(免費)或半公共(部分免費)的。這也就決定了政府事業部門的絕大部分支出的補償也只能依靠稅收來籌資。

        2.有利于政府對社會經濟的調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財政收入活動的作用不僅僅表現在獲取收入上,它同樣可以被政府用于調節經濟和改善社會狀

        況。而后一種作用的發揮則需要更多地運用形式多樣

        的稅收來實現,需要政府調節和改善的社會經濟問題

        越多,稅收的作用就越大。比如,調整國民收入初分配

        所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改善資源配置狀態以及穩定

        經濟等等,稅收都有其獨特的作用。

        3.有利于規范政府的收入行為。現代稅收所特有的固定性特征,要求政府的稅收活動必須置于法律的制約和公眾的監督之下。如將稅收作為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就可以使得政府的收入行為變得更加規范和透明,從而減少政府財政收入活動的隨意性。

        正是由于稅收所具有的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特征和它對政府、社會經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影響,使它必然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集中性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當然稅收這一財政收入形式也有它固有的缺陷,其最大的缺陷就是稅收過程所必然產生的福利與效率損失。首先是稅收這種將公共品消費與公共支出的分擔相分離的收入機制所必然帶來的社會福利損失;其次是在政府為貫徹社會公平目標而選擇量能負稅的征收方式時所增加的超額稅收負擔;最后是政府為了實現多重目標的要求而使稅制日趨復雜時,又必然不斷增加征稅的成本。

        (二)政府收費的作用與影響

        1.進行特殊的管理。首先,一個社會為了經濟活動的正常開展,為了社會的安定和平,必須建立約束人們行為的各種制度法規。這些制度一經確定就應成為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因此當某些社會成員不遵守這些規范時,政府的相關職能管理部門就必須對這些行為進行管理和糾正,處以罰款就是經常使用的行政管理手段之一。其次,政府為了保證某些行業的經營質量和最佳規模,也會通過行政管理的方法來限制經營者的數量,控制經營者的質量(特殊的技能需要)。這種限制最終會造成這類行業的超額利潤,因此通過收取特許費的方式可適應這種管理的需要。

        2.抑制人們對政府供應的某些半公共物品的過度消費。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除了向社會供應純公共品外,也都會向社會提供許多公共性并不充分的物品,如教育、醫療、圖書館、公路、橋梁等。當政府完全以公共產品的方式向社會供應這些物品時,這類物品常常會出現過度消費的情況,其中公費醫療中的醫藥品過度消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收取使用費的方式來抑制這類物品的過度消費。

        3.增進社會福利、降低籌資成本。正如前面所說,在政府為社會提供的物品與服務中,有許多并不具備充分的公共品性質。因而,人們對這些物品的需求就可以通過自愿付費的方式表達出來,即:愿意付費則表示其有消費需求。因此,從理論上講,政府供應的物品,凡能通過收費來供應的,采用收費的方式是最能增進社會福利的,因為它將社會成員對政府服務的需求同他們對政府支出費用的分擔聯系起來了,可以使政府供應物品的效用最大化,使人們在費用分擔上的個人福利損失最小。同時由于收費彌補單位支出的直接性也可以減少在稅收。支出機制下的管理過程和管理成本,因此,收費方式對政府而言,也是一種成本較低的籌資方式。

        第3篇:稅務行政管理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 大企業;稅收管理;稅務機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23

        [中圖分類號] F810.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10- 0039- 02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納稅人數量的增加、納稅人跨國或跨區域交易的涌現,尤其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多數發達國家稅務機關的組織結構有一個明顯的變化趨勢,即從稅種管理演變為功能管理,并進一步向納稅人分類管理過渡,特別是組建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對大企業實施專業化管理。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征管職能差異較大,在大企業認定標準和機構設置等方面都各有特點。研究比較國外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的實踐經驗,對于我國稅務機關管理好實施“走出去”戰略并快速發展的我國大企業和集團企業來說,無疑會具有很多有益的經驗借鑒。

        1 大企業標準比較

        各國稅務部門及大企業管理局對大企業的認定標準不完全相同,這是因為各國在大企業范圍確定上出于經濟發展程度、市場經濟環境、宏觀經濟政策以及財政收支實際情況等多種因素,各有其考慮,故沒有一個通用的標準。根據IMF研究,大企業納稅人的認定標準包括營業規模、資產規模、注冊資本、納稅額、雇員數量、特定行業、雇員人數、從事國際經營活動等若干方面①。

        在大企業的界定標準上,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種類型:①以注冊資本為標準。日本國稅廳的標準是資本總額達到1億日元以上的國內大企業以及外國公司(含常設機構)。②以銷售或營業收入為標準。澳大利亞規定,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澳元的為大企業,大企業的子公司不論收入多少,均納入大企業管理。③以資產作為標準。美國聯邦稅務局規定,所有資產超過1 000萬美元的公司、股份子公司、合伙公司即視為大企業。④以綜合因素為標準。英國在確定大企業時,綜合考慮企業的收入、利潤、資本額、國際化背景、過去的行為等,銀行、保險、住房互助會等金融類的大企業因其業務多、具有復雜性一般都被納入大企業的范圍。

        2 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設置和職責比較

        目前世界各國大企業管理機構的組織結構主要有3種類型:①單一的中央機構型,即只設一個中央機構,負責全國范圍內所有大企業的集中管理。這種類型較多地被國土面積比較小、大企業數量不多的國家所采用,單一中央機構即可滿足管理要求,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如泰國、菲律賓和蒙古等。②帶分支機構的中央機構,即在總部設立中央機構,在不同地域設立多個分支機構,各分支機構皆歸中央機構統一管理。英國稅務海關總署大企業管理局在全國設置有15個大企業辦公室和18個大雇主納稅遵從辦公室。③多級獨立機構型,即在不同地域分別設立分支機構,各分支機構相對獨立,不設統一管理的中央機構。1990年,荷蘭稅務局依據納稅人類型對稅收管理機構進行了改革,成立了大企業管理局,下設11個相互獨立的大企業管理分局。第二、三種類型,被多數發達國家和國土面積比較大的發展中國家所采用。

        就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的工作職責而言有兩種模式:①將納稅咨詢和輔導、納稅申報和稅款征收、稅務審計和強制執行等所有納稅服務和執法功能都集中在一起,由大企業管理機構統一管理,稱為“全功能型”機構;②只實現某個單一管理功能(主要是審計功能),而不涉及納稅申報、稅款征收或強制執行等其他事項,稱為“單功能型”(或“審計型”)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內收入局(IRS)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從單功能型向全功能型的轉變和演進。IRS在1975年實施了“大案審計項目”(Large Case Audit Program,LCAP),組織專業審計隊伍對大企業進行集中審計,其實質是單一功能型的大企業管理機構。2000年IRS成立了“大中型企業管理部”(Large and Mid-Size Business Division,簡稱LMSB),這是一個功能全面、高度集中化的大企業管理機構,總部負責工作指導、預算管理和與其他國稅部門工作協調,下設國際稅收、信息中心、法律咨詢等9個處和5個派出分局。分支機構遍及全國主要大城市,負責所在區域大中型納稅人的日收管理。LMSB按金融服務及衛生業、食品藥品及零售業、自然資源業、通訊技術和媒體業、重工業建筑業和交通業5個行業大類管理大中型納稅人。隨后又設立了實地專家分局,專門為5個行業分局的檢查工作提供幫助。2010年10月1日IRS將大中型企業管理局更名為大企業和國際稅務局(LB&I)。下設6個行業部門(通訊技術和媒體業、金融服務業、全球高收入行業、重工業和交通業、自然資源及采掘業、零售食品藥品醫療業),1個專家團隊(包括計算機審計、就業稅、工程師和金融產品及交易等4個領域的專家),4個國際組織,預申報和技術指導,還包括各種業務支持部門(如國際商務遵從、國際個人遵從、轉讓定價操作、國際數據管理)。

        3 國外大企業稅收管理借鑒與建議

        自2008年國家稅務總局成立大企業稅收管理司以來,國稅、地稅各級稅務機關相繼成立或明確了大企業稅收管理和服務部門。隨著大企業稅收管理和服務專門機構設置的到位,我國大企業納稅服務進入了實踐探索的關鍵時期。

        3.1 科學設定標準

        明確大企業的內涵和標準是實施大企業稅收管理的基礎。從世界各國大企業稅收管理的實踐看,大多數發達國家對大企業實施專業化管理所持的觀點,是采用風險管理的策略是提高納稅遵從的最有效途徑,而發展中國家設立大企業稅收管理專門機構的初衷是確保稅收收入。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吸引了大量的外國投資,近年來海外投資規模日益擴大,擁有一大批與發達國家大企業特質相類似的大企業。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處于轉軌時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的大企業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而且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大企業多為壟斷型、資源型的企業。由此可見,我國的大企業具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特點。大企業稅收管理也具有雙重使命,一方面要確保稅收收入,另一方面要實施風險管理,提高納稅遵從。因此,在大企業標準的制定上也存在兩種意見,一種觀點認為,鑒于大企業的地區差異和特點及大企業稅收管理尚處于探索階段,沒有必要制定全國統一的大企業標準,可以由各地根據地區實際情況自行制定標準。另一種觀點認為,統一規范的大企業標準,是實施專業化管理的基礎,才能有效提高征管效率。如果各地自行制定標準,因地制宜,雖然考慮了多樣性,必然導致標準的五花八門。筆者建議科學設定大企業標準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確定大企業的首要標準,即年納稅總額標準。一般而言,對某一地區的稅收收入產生重大影響的企業都確定為大企業,具體標準視當地稅源管理需要而定。例如總局的45戶首批定點聯系企業2007年繳納的稅款占全國稅收總額的23%左右。隨著大企業稅收管理探索和實踐,國家層面即國家稅務總局直轄管理的大企業繳納稅款應占到全國稅收總額的35%,省局直轄管理的大企業繳納稅款應占到全國稅收總額的35%。

        (2)明確大企業的其他標準。這些標準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標,定量指標除了年納稅總額為以外,還包括銷售(營業)收入和資產總額,定性指標包括跨區域的總分公司、母子公司、跨國企業在華公司、特定行業(如金融、郵政、通訊、鐵路、航空、石油、電力等行業)、企業管理和決策集中程度、所有制代表性等。

        (3)注重循序漸進、操作簡便。國家標準由總局制定,符合國家標準的大企業歸總局管理。總局對地方標準提出一個總體指導意見,地方具體標準制定權限下放給地方,符合地方標準的大企業歸各地方管理,同時要要注意標準的清晰性和操作的簡便性,避免浪費不必要的資源。

        3.2 科學設置管理機構

        通過對部分發達國家稅收管理機構設置的研究分析,盡管不同國家機構設置差異很大,幾乎沒有完全一致的,然而也存在共性和規律。在稅收管理機構有相近的框架設計,比如,韓國和日本之間的三層構架,歐美的扁平機構。

        與這些國家相比較,我國稅務機關的管理機構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稅務機構管理層級多。目前我國稅務機構包括總局、省局、地(市)局、縣(區)局和鄉(鎮)分局(所)5級。稅務機構的設置與其他政府部門一樣按照行政區域設置,有一級政府就要設置一級稅務機構,不區分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程度和稅源分布的差異,都設置相同的稅務機構。稅務機構布局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稅收行政效率。而且國、地稅機構分設,兩套機構重復管理、征收、檢查,基本建設支出逐年上漲,加大了稅收成本。②稅收管理和納稅服務的職責和任務逐層分解并日益增多,而資源有向上集中的趨勢,稅收管理和納稅服務的實際運作主要由最低層或次低層承擔,較高一級管理機構主要負責業務指導、行政管理、規劃設計等。豐富的人力資源集中在管理層稅務機關,不僅數量龐大,而且素質較其他管理層要高。豐富的信息資源向更高層級集中,資源優勢明顯。筆者建議科學設置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推進行政層級扁平化、管理層實體化。以稅收專業化管理為契機,在信息大集中的基礎上,壓縮管理層級,上收部分稅收管理權,在省級局、地(市)局成立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通過中間管理層的實體化,釋放富余的行政管理資源,減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措施,提高征管效率。

        (2)兼顧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合理設置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東部沿海地區生產型大企業較多,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一線城市擁有較多的大企業或集團總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考慮設置單功能型(或審計型)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專司大企業的納稅評估、稅收審計和稅收風險管理。

        (3)探索大企業稅收管理的矩陣式組織結構。在大企業稅收管理中引入項目管理概念,把所有管理活動和服務內容進行匯集、甄選,選擇部分確認為項目,按項目的標準和要求進行管理。具體來說,就是通過項目化的理念和方法將大企業跨部門、跨層級的管理活動和服務內容轉化為有具體目標、預算、進度和控制的項目。部門領導既是職能部門主管又是項目主管,對職能部門負責的同時也對項目結果負責。同時,考慮到矩陣式組織結構違反了所有服從權威的傳統,容易導致模糊與沖突,因此必須從更高的管理層制定項目管理機制以及具體項目。

        主要參考文獻

        [1]安福仁. 論稅收行政目標與行政能力[J].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2):20-24.

        [2]姜躍生. 當前大企業稅收管理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幾個問題[J]. 涉外稅務,2010(3):5-10.

        [3]羅鳳姣. 國外設立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的經驗與借鑒[J]. 財會研究,2007(1):17-18.

        [4]李巖. 美國大企業稅收管理模式及其啟示[J]. 涉外稅務,2011(6):30-34.

        第4篇:稅務行政管理的特點范文

        一、稅務行政處罰管理現狀

        根據《行政處罰法》第八條規定行政處罰有七種:(一)警告、(二)罰款、(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四)責令停產停業、(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六)行政拘留和(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必須嚴格按照《行政處罰法》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實施規定的處罰種類。考慮到其他法律法規具體調整的需要,因此《行政處罰法》在規范行政機關行政處罰的種類時在第八條特別作了一條附加規定,即“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這實際上是在行政處罰的種類上開了一個口子,按此規定在《行政處罰法》頒布前其他生效的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處罰種類還可以繼續適用,而且以后出臺的法律、法規還可以補充行政處罰的種類。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稅務行政復議規則》第七條第六款的規定,稅務行政處罰包括:罰款、沒收非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稅權。其中停止出口退稅權的處罰設定在法律上有明確規定的是在二00一年四月二十八日修訂后的《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六條才予以明確為一種行政處罰,這才符合《行政處罰法》規定行政處罰種類設定權限的規定。

        正確劃分稅務行政處罰的種類有利于規范稅務機關的行政執法行為,因為稅務行政處罰是對管理相對人違反了稅收管理秩序后,稅務機關給相對人一定制裁措施的具體行政行為,是一種可訴訟行為,稅務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必須按照法定程序和權限作出,否則稅務機關的行為是違法行為,因此應當正確界定稅務行政處罰行為和“稅務機關不予依法辦理或答復的行為”(《稅務行政復議規則》第七條第七款規定)。

        然而,在新修訂的《稅收征收管理法》出臺前,對稅務行政處罰的種類規定還不規范和完善,根據《稅務行政復議規則》及稅收征管工作規程等規章規定,確定的稅務行政處罰種類少,與基層稅務機關的管理實際不相適應,一些稅務機關根據稅收征管規程規定,在管理中已經采取的有效管理措施在法律上沒有充足的依據,特別是涉及到損害到納稅人利益的措施,如果不在法律上予以明確,不利于日常稅收管理。因此,應當根據稅收征管的發展情況,將原有規章、規程規定的有效管理措施上升為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

        二、稅務行政處罰的種類

        根據修訂后的《稅收征收管理法》規定,稅務行政處罰的種類應當有警告(責令限期改正)、罰款、停止出口退稅權、沒收違法所得、收繳發票或者停止發售發票、提請吊銷營業執照、通知出境管理機關阻止出境。

        其中責令限期改正從實質來看,它基本近似于《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警告,無論是就其作用還是性質而言,幾乎與警告相同,只是名稱不同而已。罰款、沒收非法所得和停止出口退稅權是《稅務行政復議規則》中已明確的稅務行政處罰種類。

        通知出境管理機關阻止出境是在原《稅收征收管理法》中已明確規定的處罰措施,《稅務行政復議規則》將其作為單獨的復議情形,未作為稅務行政處罰。而全國稅務人員執法資格統一考試用書《稅收執法基礎知識》第57頁認為“其他法律法規還規定有關機關可以依法對外國人、無國籍人可以采取驅逐出境、限制進境或出境、限期出境的行政處罰”。《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欠繳稅款的納稅人或者其它的法定代表人需要出境的,應當在出境前向稅務機關結清應納稅款、滯納金或者提供擔保。未結清稅款、滯納金,又不提供擔保的,稅務機關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機關阻其出境。”從該種措施的性質和手段看,應該屬于稅務機關依法提請,而由有權機關協助執行的一種稅務行政處罰,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九條規定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因此應當將阻止處境作為一種稅務行政處罰。

        新《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后在第六十條第二款規定了“經稅務機關提請,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其營業執照”的處罰措施,這與阻止出境措施的執行主體相似,都是由稅務機關依法提請,由有權機關依法執行的一種處罰措施。吊銷營業執照是《行政處罰法》明確規定的一種處罰措施,阻止出境按照其性質也屬于其他法律規定的一種行政處罰措施,只是執行機關的特殊性。根據稅收法律規定,執行該兩項法律規定的處罰措施的原因是相對人違反稅收征管秩序,稅務機關應當按照法定的程序處理后,才能提請相關機關執行,在提請之前稅務機關應當按照《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程序調查取證、審理告知無效后,再由稅務機關提請相關機關執行,只是最終執行的結果由相關部門執行。這與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稅務罰款的措施相似。因此該兩項措施應當是稅務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屬于一種特殊的執行主體的稅務行政處罰。這與我國現行的執法體制有關,是由于我國稅務機關執法范圍和權限的有限性決定的。管理相對人對該處罰措施可以依法申請上一級稅務機關復議,也可以提請行政訴訟。在行政訴訟過程中稅務機關為被告或與具體執行機關為共同被告,而訴訟中的舉證責任應當全部由稅務機關負責。因此對這兩項稅務行政處罰措施的程序、法律責任應當進一步規范和明確。

        收繳發票或者停止發售發票是稅務機關早已使用的一種管理措施,基層主管稅務機關針對納稅人違章情況采取了停票或繳銷發票等不同方式的管理制度,特別是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國家稅務總局也制定了許多具體的發票控管辦法。然而長期以來從稅收立法到稅務機關實際操作中沒有將停止供應發票作為一種處罰措施,《稅務行政復議規則》只將這一措施作為一種稅務機關不作為的行政行為。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財務管理不斷的規范和稅收征管措施的日益強化,發票作為經濟往來的重要憑據,已成為經濟交往中明確經濟責任的主要的原始憑證,納稅人交易活動的重要憑證。對發票的控管成為稅務機關控稅管理的有效手段。作為發票管理的主管機關,稅務機關對納稅人停止或繳銷發票后,勢必影響到納稅人的正常經營活動。納稅人正常取得和使用發票以保證其經營秩序的運行無疑是納稅人的一種權益,在稅務征管活動中稅務機關應當充分尊重納稅人的權益,然而在新修訂《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前,稅務機關對發票的停售和繳銷隨意性較大,影響到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活動,如果納稅人對稅務機關的發票控管措施提出訴訟。稅務機關在訴訟中法律依據不足。

        新《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后在第七十二條規定“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有本法規定的稅收違法行為,拒不接受稅務機關處理的,稅務機關可以收繳其發票或者停止向其發售發票”,從立法的角度給稅務機關的收繳發票予以認可。稅務機關收繳和停止發售發票,是對納稅人使用發票權利的制裁,符合行政處罰的性質和特點。因此稅務機關在采取收繳和停止發票處罰措施時應當按照稅務行政處罰法的規定進行管理。

        三、規范稅務行政處罰措施

        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二十條規定行政處罰由縣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稅收征管法》第七十四條規定“本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罰款額在二千元以下的可以由稅務所決定。”因此七種稅務行政處罰措施中停止出口退稅權、沒收違法所得、收繳發票或者停止發售發票、提請吊銷營業執照、通知出境管理機關阻止出境應當由縣級稅務機關作出。

        然而在《稅收征管規程》中,對警告和罰款外的稅務行政處罰規定得不具體,在基層稅務機關執行中很不規范。急需完善現存的稅收征管規程中稅務行政處罰程序,當相對人違反稅收管理秩序,需要給予稅務行政處罰時,除警告和罰款外,稅務機關應當按照行政處罰一般程序處理,例如對欠繳稅款的出境前,需要阻止出境的,主管稅務機關應當將欠繳稅款情況及催繳文書報縣級稅務機關審理,縣級稅務機關將欠稅情況及文書審理后向當事人下達《稅務行政處罰告知書》,然后在當事人陳述申辯后制作阻止出境的《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交當事人,并制作《阻出境通知書》附《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交進出境管理機關執行,當事人在收到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后不服的,可以對稅務機關的處罰決定申請復議或提請行政訴訟。

        第5篇:稅務行政管理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稅收管理創新

        伴隨著新稅制的實施和稅收征管改革的不斷深人,我國稅收管理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但是。稅收管理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加人wto后,傳統的稅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體制正面臨新的挑戰,迫切要求加快稅收管理的改革創新,實現傳統型管理向現代型管理轉變。

        一、稅收管理的理論創新

        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創新稅收管理理論是變革稅收管理的前提。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對稅收管理理論研究不夠重視。稅收管理理論的發展遠遠落后于稅收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也落后于其他一些重要社會科學領域。

        我國稅收征管改革摸著石頭過河走了10多年。稅收征管改革從一開始就缺乏科學的理論準備和理論指導。稅收征管改革基本上是憑經驗和直覺進行。在解決改革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中徘徊。無論是20世紀80年代末,進行的“征、管、查”三分離或二分離的摸索,還是新稅制實施后,對傳統專管員制度全面改革,所形成的“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新征管模式,以及進人21世紀后,采取科技加管理措施,以信息化推進專業化的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基本上都是在理論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進行的,未能從理論上對稅收管理改革目標體系進行深人系統地研究,在科學把握稅收管理的本質、規律、原則等基本理論問題的基礎上,形成稅收管理改革的基本理論框架,給予稅收管理改革堅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因此,在改革的目標方向上,缺乏準確清晰的定位。目標設計缺乏系統論證,征管改革的框架和基本模式一直處于變化之中,對征管改革的方向經歷了反復探索和較長時間的認識過程;在改革的思路上。始終循著相互制約的指導思想,沿著職能劃分的思路。把分權制約過多地寄望于征、管、查職能的分解上。追求稅收征管的模式化;在改革的范圍上,側重于稅收征管的改革,忽視稅收行政管理的改革。未能把對以納稅人涉稅事項為主要管理對象的稅收征收管理和以征稅機關、征稅人為主要管理對象的稅收行政管理作為改革的整體進行系統設計,忽視人力資源的配置管理和開發利用;在改革的進程上,對不同地區制約征管改革的因素研究不夠,缺乏整體規劃。常常處于走一步看一步,造成各地改革進度不一。帶來征管業務的不規范、信息技術應用的不統一。由此導致稅收管理改革走了一些彎路,浪費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財力,增大了改革成本。

        當然,稅務部門在改革實踐中也進行了一些理論探索,但主要還是停留在對改革方案的修修補補。疲于尋求解決具體問題的措施上,缺乏在稅收管理改革實踐基礎上理論創新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解決稅收管理改革中的問題和矛盾,加快建立現代化稅收管理體系,提高稅收管理水平,必須創新稅收管理理論。

        推進稅收管理的理論創新,首先要轉換傳統稅收管理的理論視野和研究方法,注意在改革實踐中進行稅收管理的理論探討,善于總結經驗教訓,把成功的經驗系統化、理論化;其次,要注意研究借鑒當代西方公共管理理論和工商管理領域發展起來的管理理念、原則、方法和技術,結合我國稅收管理的實際,創造性地加以吸收和運用,形成適合中國稅收管理特點的新思想、新方法、新體系,并在指導稅收管理改革實踐中加以豐富和發展;還要注意不斷研究稅收管理的內在規律、原理和發展趨勢,善于抓住揭示稅收管理內在客觀性的發現性認識,創造稅收管理科學的前沿理論。通過尋求稅收管理理論突破與創新,推動稅收管理的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徹底改變我國稅收管理改革目標不明、方向不清的被動局面,徹底改變稅收管理理念僵化、管理方式陳舊、管理手段單一的落后局面,實現傳統稅收管理向現代稅收管理的根本轉變。

        二、稅收管理的技術創新

        科學技術是稅收管理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創新稅收管理離不開現代科技手段的支撐。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對稅收管理正產生著革命性的影響,為創新稅收管理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創新稅收管理技術,以信息技術和通迅技術為基礎,實現稅收管理信息化是深化稅收管理改革,提高稅收管理質量和效率,實現稅收管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伴隨著稅收征管改革的深入,我國稅收管理信息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人腦到電腦、從單機運作到網絡運行的歷史性跨越,信息技術對稅收管理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稅收管理技術有了重大突破。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們不惜重金投入,購置相當數量和一定檔次的計算機技術裝備,與應達到的應

        用程度和應用效果仍有相當差距。在推進稅收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突出表現在稅收信息化建設缺乏總體規劃,軟件開發應用雜亂無序,信息系統平臺不統一,數據處理缺乏層次性和綜合性,形成許多“信息孤島”;信息資源利用不充分,集中分析監控能力不強,導致高技術與低效率并存,高成本與低產出共生,造成人財物的極大浪費。對此,我們應當認真總結和吸取過去在稅收信息化建設中留下的深刻教訓,從戰略高度推進稅收管理的技術創新,加強對信息化建設工程組織學的研究,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加強對稅收管理技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徹底改變機器運作模擬手工操作的狀況,挖掘信息網絡技術的潛在效能。

        創新稅收管理技術,實現稅收管理信息化,是科技與管理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推動稅收管理發展,實現稅收管理現代化的過程。目的是要使人工管理與機器管理組成的整個管理體系效能最高。實現稅收管理的技術創新,推進稅收管理信息化應突出四個重點:

        其一、堅持按照一體化原則,遵循“統籌規劃,統一標準,突出重點,分步實施,保障安全”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完善優化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方案和具體規劃,逐步實現業務規程、硬件配置、軟件開發、網絡建設的一體化,在稅收管理信息化建設整體推進上求得新突破。

        其二、從管理思想、管理戰略上突破傳統觀念和管理方式的束縛,適應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發展的要求,實現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互動,在現代技術和科學管理有機結合上求得新突破。通過稅收管理的技術創新,改造管理流程,重組職能機構,變革管理方法,優化資源配置,規范權力運行,把整個稅收管理工作有機地聯系和帶動起來,形成上下級之間、同級之間的互動響應機制,構建起與信息技術發展相適應的管理平臺。

        其三、利用先進的通訊和網絡技術,建立多層次有針對性的稅收服務技術體系。一方面大力推進網上申報、電話申報、磁盤申報、銀行卡申報等多種電子申報方式,大力推進稅、銀、庫聯網,實現納稅申報和稅款征收信息的網上流轉,最大限度方便納稅人及時快捷申報納稅,為實現集中征收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全面建立稅法咨詢、稅收法規、涉稅事項的計算機管理系統,包括提供電話自動查詢和人工查詢系統,電子化的自動催報催繳系統;利用電子郵件向納稅人定期提供稅收政策法規信息,向特定納稅人進行有針對性的納稅輔導。利用互聯網提供稅收法規查詢,與納稅人溝通交流,實行網上行政,網上辦理涉稅事項,接收對偷稅違法行為和稅務人員廉政問題的舉報、投訴等等,使信息技術在方便納稅人,提高辦稅質量和效率,降低稅收成本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其四、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依托,把稅收管理全過程納入完整、統一、共享的信息系統,實施全方位的實時監控。一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數據處理系統。在統一數據結構和標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征收信息向地市局和省局集中,進而再向省局和總局兩級集中,克服信息傳遞中封鎖、變異和沉淀,提高征收入庫操作的規范度,實現數據管理效率和質量的全面提升。二是建立以信息收集分析利用為重點的稅源稅基監控系統。從信息經濟學角度分析,管理薄弱是與信息獲取能力不足相伴而生的,只有信息完備才能實施有效管理。因此,在加強納稅申報信息采集管理的同時,要加快與工商、銀行、技術監督、海關、公安等部門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以增強稅務機關獲取外部信息的能力。三是建立以依法行政為重點的管理流程控制系統。在將稅收管理全過程納入計算機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控制業務處理流程,減少自由裁量的環節和幅度,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參與稅收管理質量的控制和改進,實現對執法行為的監督制約,使稅收管理全過程每個環節責職、每個權能行使、每項工作績效,都能通過網絡透明地呈現在管理決策平臺上,提高依法行政的透明度。

        三、稅收管理的組織創新

        稅收管理機構是根據履行國家稅收職能需要,圍繞稅收行政權力設置、劃分和運行而形成的組織體系。設計科學的稅收管理組織結構是有效實施稅收管理的組織保證。稅收管理組織結構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能否履行好國家稅收職能,能否為納稅人提供優質高效的納稅服務,影響到稅收管理質量和效率的高低。

        回顧我國稅收征管改革歷程,有關方面一直在尋求建立一個科學高效的稅收管理組織體系。每次征管改革幾乎都離不開對征管組織機構的撤并調整,特別是新稅制實施后,征管組織機構處在不斷的調整變化之中,有的撤銷稅務所,按區域設置全職能分局;有的在分局下還設有中心稅務所;有的很快又取消全職能分局,按征、管、查職能外設征收局、管理局和稽查局等專業局;有的仍留存著一直游離于機構改革之外的外稅局、直屬局。總的說來,這些改革措施始終沒有打破原有征管機構的層級,沒有跳出按征、管、查設置機構的框框,沒有沖破地區行政管轄范圍的界限,沒有發揮運用網絡技術構造組織結構的優勢。稅收管理組

        織機構龐大臃腫,管理層級環節過多,機構設置不統一,職能部門交叉重疊,權力結構過于集中,管理組織過于分散,資源配置不講成本效益,組織結構效率低下的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有些更為突出。

        要從根本上解決征管組織結構問題,提高稅收管理組織合理化程度,必須大力推進稅收管理機構的改革創新。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稅收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稅收管理機構改革創新的著力點應放在依托信息網絡技術,打破部門約束和層級限制,根據稅收管理的內在規律,優化管理資源的配置,使傳統封閉的機械式組織向現代開放的網絡化組織方向發展。

        一要減少管理層次,收縮征管機構,確立稅收管理機構改革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框架。現代管理組織理論和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要提高組織結構效率,必須減少行政管理層次,精簡管理機構,實現組織結構的扁平化。我國目前稅收管理組織結構,從總局、省局、市(地)局、縣局到基層分局有5個層級,除基層分局外,有4級行政管理層。世界上很少有這種5級架構的征管組織體系。要創新稅收管理組織結構,必須打破這種僵化的5層“寶塔”結構,沖破行政區劃的約束,根據經濟區域、稅源分布、規模大小,設置稅收管理機構。從改革的漸進性考慮,稅收管理機構改革的近期目標可以定為實行總局、省局、市局、縣局4層組織結構。今后條件成熟時,對省級局還可以進一步考慮打破行政區劃,根據經濟區域進行撤并,設置跨省大區局,如像人民銀行跨省設置分行機構。

        二要統一征管機構設置,實現基層征管組織結構的扁平化。根據企業組織理論學的研究,企業管理組織機構設置通常有四種模式,即以產品為基礎的模式、以職能為基礎的模式、以客戶為主的模式和融合前三種的矩陣模式。按照前述稅收管理機構的改革目標和國外稅收管理機構設置的做法,適宜采用按稅種類型和職能分工相結合的模式設置內部機構。在基層局(縣、區局和將來實現征管實體化的地市級局)適宜按職能分工和納稅人類型相結合的模式設置機構,除稽查局可作為外設機構外,其它專業局都應全部轉為內設機構,同時還應撤銷過去外設的直屬局、外稅局,實現對內外稅、不同行業、不同預算級次企業的統一管理。基層局的主要職能是對轄區內稅源稅基的控管。分類管理是專業化管理的基礎,對納稅人實施分類管理是國際上許多國家的成功做法。

        三要構建與信息化相適應的稅收征管運行機制,實現稅收征管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術改變稅收管理的流程和組織結構,建立一種層級更少基層管理人員權責更大的管理體制。在縣(區)局內部,根據稅收征管和信息化的內在規律,重新設計和優化稅收征管業務和征管流程,將咨詢受理等納稅人找稅務機關辦理的涉稅事項集中到前臺辦稅大廳實行全方位服務,解決納稅人多頭多次跑的問題;將納稅評估、調查執行、稽查審計等稅務機關找納稅人的所有管理事項,集中到后臺實施分類管理,解決稅源稅基控管薄弱的問題。

        四、稅收管理的制度創新

        深化稅收管理改革,既需要消除不適應現代稅收管理發展要求的制度性障礙,更需要針對解決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新的制度安排。優化稅收管理制度設計是稅收管理改革與發展重要內容,也是從制度層面解決當前稅收管理存在問題的必然要求。稅收管理的制度創新應當緊緊圍繞提高納稅人稅法遵從度和稅務機關管理效能,降低稅收風險即法定稅收與實際稅收之間差額這一稅收管理目標,在稅收管理制度體系優化設計上求得新突破。

        當前稅收管理制度創新應當突出兩個重點。

        (1)要著眼提高納稅人的稅法遵從度,促使其如實申報納稅,解決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一要建立以納稅人為中心的稅收服務制度。稅收服務是保證納稅人依法納稅的重要條件,必須按照新征管法的要求,盡快將稅收服務從過去的道德范疇上升到行政職責,構建起以納稅人為中心的稅收服務制度體系,為納稅人提供享受各種稅收服務的制度保障,包括設立多渠道政策的制度,確保所有公民享受和獲得稅收知識的權力,使納稅人有能力自覺、及時、準確申報納稅,減少無知性不遵從;設立以客戶為導向的程序制度,確保辦稅公平公開,程序簡便規范“一站式”服務到位,使納稅人減少“懶惰性”不遵從;設立完善的權益制度,確保客觀公正開展行政復議,主動實施行政救濟,保障納稅人合法權益,減少情感性不遵從。

        二要建立以納稅評估為基礎的納稅信用等級制度。納稅信用度的高低直接體現著稅法遵從和稅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實施納稅信用等級制度,根據納稅人納稅誠信度實行差別管理,對信用等級低的納稅人嚴加管理。制定鼓勵誠信守信,制約懲處失約失信的政策措施,促使納稅信用成為與納稅人生存發展緊密相聯的無形資產。讓依法納稅者受到社會廣泛尊重,使誠信納稅者得到實惠,增強忠誠性遵從的榮譽感;讓失信違法者付出利益代價和榮譽代價,促使納

        稅人誠信納稅。同時要把建立納稅信用等級制度與建立納稅評估制度緊密結合起來,建立起科學的納稅評估機制。

        三要建立“輕稅重罰”的違法處罰制度。增大違法成本是強化稅收管理的重要舉措。對外要健全偷逃稅處罰管理制度,增大偷稅成本;嚴懲知法違法者,對不按規定履行納稅義務,該罰的要罰,該判刑的要判刑,減少納稅人自私性不遵從,增加預防性遵從。

        (2)要著眼提高稅務機關內部管理效能,約束稅務人員尋租,對工作業績進行有效激勵,解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一要建立科學的稅收管理績效考核制度。考核稅收管理績效是促進稅收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手段。稅收管理績效考核導向至關重要。要徹底扭轉過去績效考核重收入輕管理,重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輕機關內部考核的傾向,從組織收入型向執法保障型轉變。要以正確實施國家稅收政策,降低稅收風險為目標,將績效監控和評價貫穿稅收管理全過程,使績效考核成為加強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考慮從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和機關內部兩個層面建立績效考核制度。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的績效考核,應從稅收風險、執行政策、服務質量、人力資源利用、成本效益等方面,通過客觀科學地制定考量目標和指標體系,準確評價下級稅務機關稅收管理的成效和不足,激勵先進,鞭策落后,使之明確稅收管理的改進方向。對機關內部工作人員的績效考核,應重點圍繞行政行為、行政過程和行政結果等方面進行考量,可采取事項與崗職相結合的績效考核辦法,通過定崗位、定職責、定事項、定人員、定目標、定指標、定獎懲等方法,充分運用計算機網絡對稅務人員工作業績進行有效的監控和評價,使個人工作績效與集體組織績效高度關聯,激發個人和群體奮發向上的活力。

        第6篇:稅務行政管理的特點范文

        IS09000是國際標準化組織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簡稱ISOn’C176即ISO中第176個技術委員會)制定的國際標準。經修訂的2001)版標準是到目前為止的最新版國際管理標準它將原94版的20多項標準簡化為以下四個;IS09000:2000(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IS0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要求);IS09004:2000(質量管理體系—業績改進指南);I,S019011(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審核指南)。

        IS0900標準后,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實施、應用IS09000標準的熱潮。目前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等同采用了IS09000標準,各國也紛紛成立了專門進行質量體系認證的第三方認證機構已有超過50萬家企業(組織)通過了IS09000認證。

        目前我國已有超過5萬家企業和組織通過了IS0900認證。2001年深圳蛇口國稅和青島嘮山國稅兩個基層單位在我國稅務系統率先導入IS09000標準并通過認證.隨后深圳市國稅局于2001年9月在全市系統全面導入了IS09000標準:2003年元月,浙江省地稅系統在全省也全面導入IS09000標準。目前,已有浙江.廣州.深圳、青島山東江蘇、內蒙古等省市的稅務系統相繼開展了IS09000貫標認證工作。

        稅務管理導入IS09000標準的適應性分析

        (一)、從IS09000標準的通用分析。IS09000標準雖然是在企業質量管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隨著質量管理實踐的不斷發展,經過ISO多次修訂完善,標準內容的通用‘性進一步增強。特別是2001)版標準采用新的編寫結構以“過程模式為主線進行展開描述完全適應行政管理有關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美國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指出:一IS09000標準在內核上與公共行政管理是一致的“。如兩者都強調程序化和標準化都強調崗、責權相統一,同時IS09000所體現的’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核心思想也符合公共行政服務的發展方向。

        (二)、從稅收管理過程的特點分析。稅收管理雖然不同于制造業但在管理上與制造業有許多相通或相似的地方比如稅收管理的過程可以分解為環環相扣、彼此制約的過程與制造業的工序類似,再如稅務機關的每一項管理活動都可以劃分為計劃、實施檢查和處理四個階段因此,稅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樣可以按IS09000標準的要求建立和實施科學.系統、嚴密可行的文件化管理體系,促進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國家稅務總局在(2002-2006年中國稅收征收管理戰略規劃綱要》中指出:稅收征管的崗責體系相當于稅收執法產品的IS0900質量認證體系應包括征管工作的職責、分工標準、操作權限程序、聯系、制約、考核、評價等各項具體內容一。這表明IS0900標準與稅收征管體系的適應性得到了國家稅務總局的認可。

        (三)1從稅收管理的現狀分析。導入1509000標準能解決一些長期困擾我們的管理問題。1、IS0900有利于解決制度不落實問題.稅收管理中制度不少但總是落實不夠。為什么,關鍵是兩點:一是制度可能本身訂的就不合理不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制度的執行最終要落在人身上制度的執行者礙于情面不愿意較真制度執行走樣.推行IS09000T民重要的一項基礎性工下仁擾是編寫體系文件體系文件說白了就是制度.但IS09000對制度的要求不一般:凡是寫在體系文件里的就一定要做到凡是做不到的就絕不能寫在體系文件里而且它具有持續改進的機制能保證制度長期有效。這就解決了上述第一個層次的問題。同時,IS09000對制度是否執行有一套嚴格的跟蹤監控辦法.而且對執行過程、執行結果予以完整的記錄一旦制度執行走樣內審和管理評審就過不了關就會被發出不合格報告就得摘牌。2、IS09000有利于解決透明度不高的問題.現行稅務管理中在職責權限、工作程序、稅收執法等方面或多或少還存在不公開、不透明的問題。改變這一狀況的根本途徑就是增加透明度。一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IS09000通過建立起科學、嚴密的文件體系工作流程、執行結果放在文件中、擺在臺面上把執法中的自由處理權限減到最低限度并輔之以經常性的內部審核營造一個公正透明、穩定的管理運作環境不會給少數人的作弊以可乘之機。3、IS09000有利于解決服務不到位的問題。近年來稅收法制建設成效顯著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同基層稅務部門的執法力度越來越強稅務部門權威逐步樹立。但是一味強調稅收嚴格執法一面卻忽視了納稅人獲取優質服務的權利。現代稅收征管理論認為執法與服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側面執法本身就應成為一種智力型的服務。IS09000八項質量管理原則的第一條就是“以顧客為關注焦點我們的顧客“主要就是納稅人。推行IS09000能夠使我們無形中擺正稅務機關與納稅人的位置。能確保我們增強納稅人滿意度目標的實現。4、IS09000有利于解決征管質量不高的問題.稅制改革以來.我們著力于完善征管模式、改進征管手段,開展征管基礎建設.稅收征收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從總體上看,我們的稅收管理還屬于粗放式的管理.基礎管理相對弱化.征管質量總體水平還不夠高.導入IS09000管理體系有效解決了這個長期困擾我們的問題.IS09000目標就是促進全面質量管理.它通過對各個環節的崗、權、責進行文件化、系統化的程序控制,采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以整體優化為原則,并通過質量體系本身所具有的糾正和預防措施、內部質量審核和管理評審的自我改進機制,能夠確保征管質量的不斷提升。

        (四)、從稅務管理的現實基礎分析。稅務管理基本具備了導入IS09000標準的現實基礎。一方面導入IS09001標準要求稅務機關建立一個符合IS09000標準的稅收管理體系。實際上稅務機關客觀上就存在著IS09000管理體系所要求的健全的組織結構、職責、程序、過程和良好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另方面稅收規范管理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建立健全了稅收征管規章制度內部管理制度、業務操作規程等制度體系再方面稅收信息化建設的推行及辦公自動化的實施為導入09000標準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技術平臺。

        此外國內外行政機關和我國稅務系統導入IS09000標準的成功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強有力的例證。它們的成功實踐充分說明在行政機關及稅務系統中導入IS09000標準是積極可行的和現實有效的。稅務管理導入IS09000標準的前期準備研究分析我國稅務系統的成功經驗導入IS09000必須在觀念變革、科技支持、咨詢培訓、配套措施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

        (一)實行觀念變革動員全員參與

        管理創新源于思想觀念的變革。在稅務管理中導入IS09001是全新的課題并且IS09001管理體系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動員全員的積極主動參與。觀念變革領導應先行必須“走出去,請進來“并通過宣傳、考察培訓、學習、研討等多種形式推進管理觀念、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徹底轉變。稅務規范管理的實踐.為推動稅務管理思想觀念的更新、管理理念的創新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構筑良好的稅收信息化平臺

        科技和管理同等重要.但科技和管理的有機結合比兩者更重要。導入IS09000必須按照‘科技加管理“的要求實現IS09000與稅收信息化良性互動。IS09001眾多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大量的質量管理記錄表單如果靠人工操作必然導致科學管理模式下的工作低效率.因此構筑良好的稅收信息化建設平臺是成功導入IS09001標準的重要前提。

        (三)培育精通IS0900I的骨干隊伍

        堅強的組織保障需要精干的人才支撐導入IS09001質量管理體系重要的基礎工作是編寫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只有精通IS09000才能編寫出與稅收管理各環節有機結合的高質量管理文件。同時.IS09000要求的持續改進一與內審監控都需要高素質人才來準確把握和組織實施。

        (四)完善的配套措施支持

        IS09001)并不“包羅萬象”.還需與相關的配套措施相互支持才能更好的發揮其功效。如建立約束和激勵機制、科學的績效考評指標體系等是有效的配套措施通過獎勤罰懶獎優罰劣業績與考核掛鉤充分調動全員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IS09000的價值。

        (五)誠信可靠的咨詢公司協助

        導入IS09001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單靠自身學習還很難把握標準的要求咨詢公司的協助不僅體現在內審員和全員的培訓工作還體現在文件的編寫、內部審核管理評審、外審、文件修改等工作中。從稅務質量認證的實踐經驗來看,咨詢公司全程參與是成功導入IS09000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第7篇:稅務行政管理的特點范文

        一、建設“服務型稅務”是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必然選擇

        經濟全球化對公共行政的管理水平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稅務機關作為肩負聚斂國家財政收入職能的行政部門,有必要對自身角色與職能進行重新審視并加以調整,以順應公共行政的發展要求,現階段,其首要任務是全力建設服務型稅務。

        近些年來,納稅服務已經成為世界西方發達國家現代稅收征管的發展趨勢。有很多西方國家把“稅務局”把稱謂改為serviceoffice,即服務辦公室;把“納稅人”改稱client,即客戶;把“稅收行政管理”改稱business,即經營。隨著我國與國際接軌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稅收行政也必然要與“服務”——這一國際理念緊密結合在一起。從這個角度看,為納稅人服好務是稅收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稅務機關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服務行政的核心。十六大要求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行政職能,改進行政管理方式,大力推行電子政務,努力降低行政成本。這就要求作為政府重要職能部門之一的稅務機關,必須在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大框架下,努力構建“服務型稅務”體系。我國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依靠政治權力,以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目的而征稅,納稅人為購買國家公共服務產品而繳稅,稅收的本質歸根結底體現為為人民服務。在這種特殊的供求關系下,應該確立把納稅人視為稅務行政部門“顧客”的觀念,將“顧客”作為關注焦點,并努力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應當說,建設“服務型稅務”不但符合社會主義稅收本質,而且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

        國家稅務總局也曾明確表示,稅務管理觀念要由“基本不相信納稅人能夠依法納稅”向“基本上相信納稅人能夠依法納稅”轉變,稅收征管工作也要從“監督打擊型”向“管理服務型”、“執法服務型”轉化,這是今后稅收工作的基本方向。稅收實踐也證明,優化納稅服務,能夠提高納稅人自覺納稅意識,從而能動地促進稅收征管效能的提高。“服務型稅務”就是要建立一種征稅人積極主動地為納稅人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納稅人更加自覺、主動、積極地誠信納稅的良性互動的新型稅收征納關系。由此可見,建設“服務型稅務”是新時期治稅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必然選擇。

        二、構建“服務型稅務”應遵循的主要原則

        (一)管理與服務并重,側重服務的原則

        在稅收行政實踐中,要徹底轉變監督與被監督、管理與被管理的陳腐觀念,樹立主動服務與讓被服務者滿意的新型理念,努力為納稅人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納稅服務。對納稅人確由客觀原因產生的錯繳、少繳、漏繳稅款等問題想辦法給予及時幫助,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寬容對待,盡量避免合減少可能給他們帶來的損失。以納稅人是否滿意作為檢驗稅收工作的標準,將熱情服務寓于管理過程的始終,以主動服務最大限度地減少征納雙方的沖突,逐步建立良性互動的新型征納關系。

        (二)征納雙方地位對等,尊重納稅人權利的原則

        要徹底改變在以往稅收行政實踐中形成的征納雙方地位不對等,征收方地位高于納稅方的現實局面。80年代以來,許多西方國家對納稅人權利更加重視。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在我國,納稅人權利受重視的程度較之西方國家還遠遠不夠。因此,我們在稅收行政過程中,應當充分尊重納稅人的權利,始終堅持征納方地位對等的原則,既不能只強調納稅人的義務,無故損害納稅人的權利,也不能過分地強調納稅人的權利,而影響稅務機關的管理職能。結合現階段稅收行政的實際狀況,我們應當把尊重納稅人權利放在首要位置,使納稅人的權利得到更好的保護。

        (三)廉潔高效行政,降低納稅人遵從成本的原則

        納稅人的遵從成本主要包括辦理納稅事宜的費用和時間耗費,以及稅務管理(包括稅務稽查)給納稅人帶來的心理影響。以前,人們對納稅人的遵從成本關注較少,事實上,對納稅人而言,遵從成本與其支付的稅款一樣,也是一種經濟負擔,而且納稅人對遵從成本的抵觸心態遠大于正常稅款的支付。從本質上說,納稅人的遵從成本是一種社會損失。建立服務型稅務,就是要不斷提高稅收行政效率,大力降低包括納稅人遵從成本在內的各項稅收成本。

        (四)加速信息網絡建設,科技興稅的原則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納稅人數量越來越多,征納關系、納稅情況也越來越復雜,傳統的以人為主的粗放型征管方式已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稅收工作的需要。這就要求稅務機關必須建立以稅收專業化為內容,以稅收信息化為支撐的現代稅收征管平臺,以滿足新時期稅收行政的需要,從而實現構建“服務型稅務”的目標。

        三、構建“服務型稅務”的主要措施

        (一)轉變管理思路,樹立服務理念,是構建“服務型稅務”的前提

        建設“服務型稅務”,實際上是要構建起一種以側重“服務”取代側重“管制”的稅收管理模式。其主旨是稅務機關徹底扭轉過去那種以命令、指揮、管制為主導的傳統理念,確立以納稅人為服務客體,努力“讓顧客滿意”的新型理念。一是要樹立“納稅人至上”的意識。服務行政理論要求稅務部門在稅收工作中不能只考慮如何方便自己,而應更多地考慮到納稅人對稅務機關的合理期望和合法要求,要考慮到如何最大程度地方便納稅人,自覺地為納稅人主動提供積極、優質、高效的服務。二是要樹立“全員服務”意識。納稅服務不僅僅是專門征稅機構和稅收一線人員的事情,而是稅務機關全體稅務干部都應參與的一項重要工作。“服務納稅人”應當貫穿于整個稅務工作的始終,每個稅務人員都有責任和義務為納稅人提供使其感覺滿意的涉稅服務。

        (二)完善服務規范,健全監督制度,是構建“服務型稅務”的重要保障。

        完善服務規范要著重解決好三個問題,為科學服務、公平服務、充分服務創造條件。一是要解決好稅收制度優化的問題,體現稅收公平。稅收作為調控國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必須圍繞公平與效率的目標,不斷優化稅制結構。當前,我們一方面要逐步實現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的轉變,積極鼓勵和支持生產性投資和技術革新 ;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氣做好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政策統一后的貫徹落實工作,全面降低企業稅負,消除因政策性、壟斷性和其它因素帶來的利差,切實解決稅負不公的問題。在稅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中,應當逐步推行聽證制度,廣泛聽取納稅人以及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意見、建議,使稅收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學合理。二是要解決好稅收的法治化問題,體現執法公平。稅務機關應始終將“依法治稅”作為稅收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規范稅收執法行為,實行法治化管理,切實做到不濫用自由裁量權,主動接受法律約束和監督,注意維護納稅人合法權益。三是要解決好服務制度化問題,體現服務公平。稅務機關必須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納稅服務的規章制度、工作流程、考核管理辦法和內部監督管理規范,既要體現出誠信服務的現代公仆形象,又要體現出協調高效的現代公共管理者形象。要統一組建為納稅人服務的職能機構,如成立納稅人服務中心,列入機構編制,規范機構運作行為。建立和完善“假日服務”、“延時服務”、“預約服務”、“限時辦結”、“首問負責制”、“查前告知”、“稽查準入”等各項必要的服務制度。要實行服務承諾與稅收行政透明的制度,切實維護納稅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健全監督制度,一方面要在加強日常監督檢查的同時,充分發揮特邀監察員等形式的外部社會監督作用,及時發現、糾正稅務機關執法和納稅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堅持內部責任追究制度。對違反納稅服務規章制度的人員要嚴格按照規定的內容、標準和形式進行嚴肅處理,絕不姑息遷就。

        (三)建立服務機制,完善服務體系,是構建“服務型稅務”的重要手段

        要徹底實現管理模式從打擊型向服務型轉變,就要優化服務方式,努力實現由以前文明用語、限時服務等淺層次服務向深層次的“三公一簡”轉變,即向公平稅收負擔、公平稅收執法、公平稅收優惠,簡化辦稅程序和手續等深層次服務轉變。在服務手段上,要實現由傳統的面對面服務向依托信息化手段,實行網絡服務、專線電話服務等電子服務方式轉變,同時注重引導和發揮社會中介機構作用,實行稅務行政服務與稅務服務相結合,構建完善的稅收服務體系。一是積極推行“全程辦稅服務”。根據工作實際,設置全程辦稅服務窗口,確定簡便的全程辦稅服務事項的受理范圍和工作模式,減少審批環節、簡化審批程序,最大限度地方便納稅人。二是增強服務內容的針對性,使服務在普遍化基礎上兼顧個性化。主要是對企業進行細致的分類,針對不同特點和需求提供不同的特色服務,突出納稅服務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方法的藝術性,不斷滿足納稅人個性化服務需求,實現“辦稅服務零距離、辦稅質量零差錯、服務對象零投訴、辦稅程序零障礙”,全面提高稅務機關的服務質量和水平。例如:在征期前向相關企業免費郵寄納稅申報程序、稅款計算方法、相關稅收政策等宣傳材料。三是不斷提升納稅服務的信息化水平。以稅收業務流為主線設計搭建電子稅務的網絡平臺,為納稅人提供無縫隙、全天候的“一站服務”或“無站服務”,使納稅人足不出戶或只需到一個地方就可把涉稅事項快速辦理完畢。四是積極開展提醒服務。對納稅人在納稅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紕漏、問題和有明確時限規定的涉稅事項,堅持做到宣傳在先、提醒在先。

        第8篇:稅務行政管理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C2C;稅收征管;稅籍登記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8-0-02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這種有別于傳統商務形式的新型商務方式也越來越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針對電子商務產生的稅收征管問題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從2007年全國首例網絡交易偷稅案“彤彤屋”案到2011年武漢市國稅局開出的國內首張個人網店稅單,圍繞電子商務征稅產生的爭議不斷,而隨著淘寶網等大型C2C網站的發展,C2C模式下的稅收征管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一、C2C模式稅收征管的必要性

        根據交易雙方主體的不同,可以將網絡銷售分為三種形式:B2B(Business To Business)模式,指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易;B2C(Business To Consumer)模式,指企業與個人之間的交易;C2C(Consumer To Consumer)模式,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易。在C2C模式下,僅存在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易,企業只是交易平臺的提供者,而實際上不參與雙方的交易活動,如淘寶網就是典型的C2C模式交易平臺。這也使得C2C模式下的稅收征管問題相較于至少有一方交易主體是企業的模式更為復雜。

        從橫向比較來看,B2B模式和B2C模式下的交易行為需要納稅已經毋庸置疑,也得到了法院判例的支持。①普通交易行為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需要納稅更是無疑問。如果C2C模式下的交易行為是特例,就意味著C2C模式下的納稅人與其他交易模式下的納稅人應當存在著足以使得法律區別對待的差異,否則就是有違稅收平等和公平原則。而從負擔能力來看,尤其是經濟負擔能力,C2C模式下的納稅人并沒處于值得法律對其優待的地位。因為電子商務和傳統形式的商務從本質上講只是交易方式的不同而已,在經濟效果上并無明顯的差異。②電子商務之所以發展的這么迅速,很大原因是成本節省上的優勢。與傳統商務相比,電子商務在場所、人員和資金上的要求甚至更低。如果說個人同企業相比,經濟負擔能力還是有區別的話,C2C模式下的納稅人可以與同樣是個人經營的個體工商戶進行比較,而后者是要依法納稅的。從縱向比較來看,同傳統的交易行為一樣,C2C模式下的交易人的經濟負擔能力也有差異。有年賺百萬甚至更多的皇冠賣家,也有勉強糊口的小本經營。但這種縱向上的差異并不是導致C2C享有免稅特權的理由,只是納稅起征點和等級稅率等的劃分等立法技術上的問題。

        二、C2C模式稅收征管的難點及其解決

        對一種經濟行為是否需要征稅,除了考慮必要性之外,還必須考慮可行性,否則會給立法和執法造成困擾。本文將結合C2C模式的特點,針對稅收的要素進行具體的分析論證。

        第9篇:稅務行政管理的特點范文

        拓寬舉報投訴渠道。首先,要建立受理網絡。不僅監察機關要有專門機構和人員受理群眾的投訴,還要組織和督促政府各部門建立投訴電話、信箱或電子信箱,明確負責人,并向社會公布,形成受理投訴的網絡。其次,要建立特殊的受理和處理程序。根據效能投訴所反映的問題一般比較具體和時效性強的特點,必須建立不同于其他投訴的受理程序和處理機制,簡化環節,體現簡便、快速、高效的要求。第三,要組織專項舉報。要把行政效能檢察與群眾監督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經常通過新聞媒體公布效能投訴的受理重點、各單位的投訴受理方式和受理機構。

        主動開展專項檢查。要主動圍繞機關作風和辦事效率問題開展專項檢查,發展薄弱環節,糾正錯誤行為。從工作實踐看,檢查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要圍繞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監督檢查,保證政府的中心工作落到實處。

        二是圍繞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履行職責的情況開展監督檢查。要注意把行政效能監察和各項管理制度、管理環節結合起來,把效能監察的要融入管理之中,根據實際情況,有重點、有針對性地經常檢查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情況。

        三是圍繞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作風和服務態度開展監督檢查。要結合實際,采取明察暗訪、問卷調查等形式,經常檢查機關工作人員的監督力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一线久久 | 精品国产门事件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性爱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 亚洲福利在线视频 | 在线se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