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修復治理的意義范文

        生態修復治理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修復治理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修復治理的意義

        第1篇:生態修復治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由于我國城市建設速度越來越快,以及工業發展取得空前進步,對我國生態環境水土保持造成一定影響,使得我國生態自然修復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不能達到理想效果,進而影響我國工業和城市建設的長遠發展。為此,我們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措施來將水土保持的重要理念推入落實到人們心中,進而做好生態文明建設,以加強我國經濟的長遠穩定發展。

        1生態自然修復的基本意義

        生態自然修復就是當某區域的生態環境在經過破壞或者退化后,進行自主恢復的過程,其主要作用就是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進而建立一個和諧文明的生態環境。通常情況下來說,生態修復是指相關部門采取各種生態工程技術等,針對生態環境中所出現的問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改善生態環境的破壞,其目的是對生態環境或生態系統進行重新調整、優化,使其與外部信息和能量進行相互融合,進而促進生態環境恢復到原始狀態。此外。隨著各國專業人士對生態環境的研究發現,生態環境修復主要是從生態恢復、生態重建、生態修復以及生態改良等方面來實現的,這幾方面雖然是針對不同問題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改良的,但是其含義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圍繞著對生態環境的“恢復和發展”來進行的,使得已受到損壞的生態環境能夠進行系統的修復,并且達到持續利用和發展。

        2采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相關措施

        2.1注重利用生態環境自我修復能力。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中,主要以自然恢復為主,即我們應該利用大自然的力量,遵循自然的循環規律等,使生態環境能夠實現最大程度上的自我修復。此外,相關人員還應該注意掌握生態環境中各種生物與生態因子之間的關系,以及自然界的演替規律、物種之間的競爭與存亡等問題,這些都屬于自然所擁有的基本屬性,我們只有盡可能將其掌握到位,并對其加以運用,才能使生態環境得到很好地恢復。2.2注重因地制宜式的生態修復。我國是一個土地面積非常遼闊的大國,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地區特征,并且不同的地區還有著不同的氣候、環境等,如降水量、森林面積等特征,這些因素對我國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響,并且各種地區生態環境的修復過程也是有許多的不同之處。因此,我們不能從單一地區生態環境成功恢復的案例來對其他方面進行控制和治理,我們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針對不同的生態問題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而保證生態環境能夠最大程度上進行自我修復。2.3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在我國很多偏遠的農村地區,存在著植被面積小、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但由于這些農村大多是地廣人稀、經濟不發達等一些偏遠地區,所以常常缺乏一些有效的治理,影響了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因此,我們必須認真重視起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尤其針對農村的水土流失問題,相關工作人員應積極對當地生態環境進行考察和研究,進而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因地制定一些生態移民或者生態修復方案,從而更加科學地治理、恢復和建設農村生態環境。此外,還要注意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格局進行科學嚴謹的劃分,建立系統的生態治理格局,以防止后期生態修復工作產生在在破壞現象,從而促進我國生態修復的長遠發展。

        3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措施

        3.1加強和完善人們的生態保護理念。通常情況下,我國水土流失主要是受到人為和自然兩方面影響而產生的。自然因素一般不可避免,我們只能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但是人為方面卻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改變的,這對生態文明的建設是十分重要的。究其原因,近年來產生一系列的人為破壞問題主要是由于人們心中缺乏加強生態保護的意識,他們認識不到生態環境被破壞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對其后果的嚴重性沒有深刻的認識,因此,常常在監督較為寬松的地區,由于各種利益等因素,而對生態環境造成大量的破壞,這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加大力度對人們的思想觀念進行教育,以此來促進生態保護觀念深入落實到人們心中,讓人們懂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能夠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自覺進行監督和管理,不做那些傷害環境、破壞環境的事情,進而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3.2加強先進科學技術的引用。為使得我國生態環境能夠得到更好地保護和恢復,我們除了采取相關措施來促進生態環境進行自我恢復外,還要注意引進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來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由于近年來我國科技的發展非常迅猛,并且取得優異的成就,尤其是那些比較高端的科學技術,對我國生態環境的恢復將是十分重要的。相關研究人員在對水土流失的治理中,要注意將科研成果的真正價值體現出來,同時也要注意以生態環境建設的實際情況來采取相關的技術,進而保證生態環境建設能夠更加綠色化。此外,相關部門之間也要注意加強科學技術之間的相互交流,從而建立全面系統的水土保持監測體系,從而保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

        4結語

        總之,加強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當前我國在生態修復與生態文明建設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阻礙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因此,我們需要根據當前實際情況,從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加強技術引進等各方面,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進而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蘇江 寧何 單位:昆明龍慧工程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崔騰嫻.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方式與運用實踐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6):33-34.

        第2篇:生態修復治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河道工程;目標;管理

        中圖分類號:TV147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河道是防汛工作的組成部分,除此之外,它還對保護地區生態、周邊地區景觀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對河道進行合理的建設和管理,維護河道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河道作用可以對地區發展起到有利的作用。

        一、河道工程建設與管理的目標

        1、河道工程向高標準方向發展

        在河道工程的建設與管理中,實現河道工程的高質量、標準化,節約成本是直接目標,促進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河道水利工程自建設以來都是為人類所用,以人類的發展需求進行工程建設,導致河道工程建設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導致直接目標難以實現。

        2、促進生物多樣性和本地化

        生物多樣性和本地化是河道工程建設與管理的間接目標。近年來,隨著河道工程的不斷發展,河道工程建設對河道的生態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在進行河道工程的建設中,對于河道周圍的生態環境要進行確切了解,河道工程方案要可行,盡量與河道周圍的生態環境相適應,使河道周圍的生物多樣性免遭破壞,將對于河道生態的破壞降到最低。

        3、河道工程管理要循序漸進的發展

        河道管理循序漸進的發展是河道工程建設與管理的長期目標。對于河道工程的管理,要有針對性的一步步進行,不能將所有的問題集中到一起進行解決,要運用漸進式的方式對河道進行管理。(1)相關部門要對河道管理的重要性進行宣傳,使群眾明確河道管理的必要性,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2)要根據河道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有側重的進行管理。

        4、河道工程建設與管理要做到有機統一

        在河道工程建設與管理之初,往往過多的重視河道工程建設,而缺少與河道管理相協調的意識,造成河道管理被輕視,出現一系列問題。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河道建設與管理實現有機統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實現河道工程與管理協調發展的目標,對于河道的維護以及河道工程實現科學建設有重要意義。

        二、河道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企業的增多和城鎮規模的日益擴大,環境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河道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水資源的重要支撐體,在環境問題中更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一些地方忽視河道對人類的重要意義,以犧牲生態資源、水資源為代價換取GDP的提高,導致我國目前的河道問題愈加嚴重。

        1、河道管理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國關于河道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有關方面的設置出現了同一河道歸屬多個部門管理的現象,而部門間并無明顯上下級的統一管理關系,難以相互配合工作,導致河道治理時,不同部門要求不同,難以滿足所有部門標準,或互相推卸責任,找不到根源管理責任問訊處。

        2、河道污染嚴重

        管理治理的不到位,人類自私的活動,偷倒垃圾、超標排污等行為導致河道污染日益嚴重。具體從污染源來看,河道污染主要是居民生活用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工業用水污染;從污染物來看,主要是污水中的有機污染和氮、磷等無機元素的污染。

        3、河道沿岸亂建房現象嚴重

        近年來,住房問題日益成為百姓們的關注點,而在河道沿岸亂建房的現象也屢見不鮮,這直接威脅到了河道的暢通。具體分析其出現的原因,(1)河道的管理工作混亂;(2)河道管理部門在百姓宅基地審批上聲明不夠清楚。

        4、圍河造田現象頻發

        近幾年,由于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人口數大幅增加,對糧食需求的加大,一些地區不顧違反生態環境賴以生存的需要,大力圍河造田,私自拆掉河道堤岸,向河道內部延伸增擴種植用田地,致使河道資源萎縮、濕地大幅度減少,嚴重損害了河道的持續性作用,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三、加強河道工程建設與管理的措施

        1、完善河道管理制度,提高河道管理的實效性

        河道管理是在河道工程建設質量達到標準后的必要工作,河道管理對于河道的正常運行有促進作用。(1)逐漸建立健全河道工程管理的制度規定,實行分級責任制,促進管理的有序進行,使河道管理的養護向社會化和市場化發展;(2)加強河道管理的經費投入,只有充分落實河道管理的資金支持,才能夠確保河道管理的基礎設施建設;(3)加強河道管理的隊伍建設,吸收先進的管理人才,使河道管理能夠實現科學化、合理化。同時,加強河道管理隊伍的素質建設和管理水平建設,使河道管理行之有效。

        2、準確合理的利用生物修復技術和水生生態修復技術

        各個河道的水域環境及周邊環境都存在差異,因此要根據不同的環境選擇不同的治理河道的修復技術。在我國河道水污染現象很多且比較嚴重,嚴重影響周邊人民的生活用水以及農業用水,針對我國河道的這一現狀,在進行河道治理工程時,首先要進行污水的治理。生物修復技術和水生生態修復技術是目前兩種較常用的河道污水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是指利用生物為主體對于環境污染進行治理的技術,一般分為植物修復、動物修復和微生物修復三種類型。主要原理就是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吸收、轉化、降解水體中的污染物,能夠有效的將水中有害物質變為無害物質,從而降低水中污染物濃度使其穩定化,避免其向周邊繼續擴散。水生生態修復是指利用生態學方法處理污染的水,主要原理是利用生物種群之間的關系,通過控制某些種群的生長,起到調節水生態環境平衡的作用。例如在河道水中種植一些濕地植物等,可以有效改善水質,降低污染物濃度。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合理準確的利用兩種污水修復技術,能夠有效改善河道水。

        3、加強管理,建立有效的安全監督機構

        河道治理工程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周邊人民的生產生活的穩定,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發展。如果建設方沒有按照標準來建設,造成工程的安全隱患,嚴重的將直接威脅到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對社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各個部門一定要按照標準化年度的工作目標,結合河道治理工程的有關規定實行嚴格的目標責任管理。各部門對于人員進行強化管理,對所監督的工程節哀大廈監督力度,一旦發現不合格的工程,一律進行嚴格懲罰,從而達到河道治理工程的目的。

        4、依法對河道進行管理,加強宣傳,提高人們對河道治理工程管理的認識

        管理法規是做好河道治理工程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據,要加強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就必須要依法進行。首先,要加快新法規建設的步伐,在河道治理工程管理過程中要加大執法力度,合理利用現有的法律法規,以保證河道治理工程的順利完成;其次,要加強對的河道的各方面管理,部門人員要嚴格遵守河道工程建設項目的審批程序,依法進行管理與監督,從而確保整個工程的安全運行。除此之外,要加大對河道治理工程管理的宣傳,提高人們對工程管理工作以及河道治理重要性的認識。河道治理工程管理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河道治理工程的綜合能力以及安全性,并且還能夠體現一個單位綜合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須全面提高各部門人員對工程管理工作的認識,在工作過程中要嚴格執行并落實工程管理考核的標準,全面加強對工程管理各類資料的綜合分析和研究,直至上升到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工程管理工作。

        結束語

        總之,河道管理直接關系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同時也與當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河道管理的責任很大。有關部門應積極對自身體質進行優化,引進優質人才,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并且將對民眾的宣傳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做到全民管理,全民養護,全民受益。

        參考文獻

        [1]劉紹煊.河道治理的有效方法探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3).

        第3篇:生態修復治理的意義范文

        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上百年的工業化過程,出現了多種環境問題。而我國僅僅集中出現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近20年來,并且環境問題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的特點,點源向面源急劇擴展,工業污染向生態破壞綜合發展。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對我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危害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據預測,未來20年,我國人口將繼續增長,經濟總量不斷上漲,資源、能源消耗將繼續加快,我國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必須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強環境保護,有利于促進我國現有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有利于帶動環保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加就業;有利于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有利于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為子孫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必須用生態文明理念統領環境保護工作,加強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當前需要重點解決的環境問題

        2.1加強水污染防治,突出流域治理和飲水安全一是科學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實施嚴格的保護,保護水源安全。二是要堅決取締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設項目和排污口,嚴防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三是要重點整治流域、區域的環境質量,加大大江大河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落實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加強對海岸工程、海洋工程、海洋傾廢和船舶污染的環境監管。五是要嚴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標的工業污水、生活污水。

        2.2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多種大氣污染物治理措施一是要加強工業煙粉塵控制,推進燃煤電廠、水泥廠等企業除塵設施改造。二是加強石化行業生產、輸送和存儲過程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排放控制。三是推進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重點區域實施區域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加強餐飲油煙污染控制和惡臭污染治理。四是開展機動車船氮氧化物控制。五是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潮汛能、生物質能等能源,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

        2.3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強化土壤環境監管,加強城市和工礦企業污染場地環境監管,推進土壤修復。以大中城市周邊、飲用水水源地周邊、重污染工礦企業、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廢棄物堆存場地等以及受污染農田為重點,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

        第4篇:生態修復治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水土保持; 示范園; 景觀生態; 規劃與設計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8-0287-01

        水土流失的日益嚴重為人們敲響了環境的警鐘,因此,建設水土保持示范園、加強景觀生態的規劃與設計,對保護環境意義重大。

        一、水土保持示范區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也不斷加快。但是與生態環境的矛盾卻日益突出,尤其水土流失問題,這是水土保持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主要原因。運用景觀生態規劃及設計的方式加強對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建設,不僅能夠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加強該地區的生態功能,同時協調經濟與環境發展的關系,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另外,水土保持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特殊意義還表現為,它能夠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通過可持續思想與景觀生態學理論的指導,將區域化的水土保持作為最終目標,通過各種規劃方式,在一個地區分析景觀、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最終決出適宜本地區持續發展的規劃方法,并提出可行方案、建議及對策。

        二、水土保持示范園景觀生態的規劃與設計分析

        根據景觀規劃的理論基礎,及水土保持示范園的實際設計需要,一般將示范園劃分為四個基地,分別為:技術示范基地、技術培訓與推廣基地、水土保持科學試驗和研究基地、、科普教育試驗基地。根據四個基地的不同目標細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各基地與功能區之間相互作用、共同發展。

        1、科研試驗區

        開展水土保持的相關科研項目,是水土保持發展的基礎與保障,也是其進步的動力來源。以科研成果作為生產指導、以科技服務社會作為試驗區的設計宗旨。在科研試驗區內,主要包括:水土保持的效益監測設施、野外人工模擬降雨的設施、徑流觀測區域、可變坡面徑流場以及化驗室設備儀器、氣象站等,該試驗區主要研究內容為不同坡長、坡度,以及不同的工程措施、植被覆蓋率、施肥與降雨程度等對水土與養分流失的影響狀況。通過與徑流小區實驗的觀測相結合,總結土壤侵蝕規律和土壤養分等化學物質在徑流泥沙中輸移的規律,進而為研制丘陵漫崗區的水土流失情況預測模型提供有力依據。

        2、推廣措施示范區

        在該區域內,主要是以科技手段為支持,因地制宜地開展各種功能、各種特色的示范工程,作為水土保持措施的示范區。在該區內,通過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水平,加強治理效果。

        首先,改造坡耕地是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內容,耕地受到侵蝕是流域內產沙的主要來源,也是限制區域內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在水土保持示范園內,主要通過地埂、水平梯田以及改壟等方式,同時加以地膜覆蓋、深松免耕以及秸稈還田等措施,減少化肥使用量,加強生物肥料的綠色農業發展,做到科學控制水土流失,合理改善生態環境。

        其次,林草保護措施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根本性措施,能夠有效衡量治理成果。對示范園內目前已有的各種適宜開展林化的荒地,按照因害設防、因地制宜的原則開展治理。林草措施大多是通過建設坡面的水土保持防護林作為示范典型。在示范區的景觀生態選擇樹種時,可采取工程整地進行造林,應選用改良的樹種作為輔助措施。

        3、苗木展示示范區

        該區主要負責引種、培育優良的保土植物來提高開發水土保持的經濟效益,同時一些奇特的園林植物,也能起到教育引導的作用。例如種植落葉松、柏樹、柳樹、楊樹、樺樹、樟子松、云杉、刺龍牙、胡枝子、火炬樹、丁香、胡枝子、玫瑰、水臘、紅瑞木、榆樹、地錦、椴樹等各地較常見的保圖樹苗,通過樹立說明牌的方式,示范其所屬科目、用途和用于水土保持的特別功能等。

        4、科普教育區

        在水土保持示范園內,建立科普教育樓,在該樓內設置水土保持展覽室、電化教室、監測管理室、水土保持觀察室以及植物標本室等,通過展覽的方式向參觀者宣傳水土保持的功能及作用,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5、生態自主修復區

        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是提高植被恢復率、有效加強水土保持的重要途徑,為了提高區域內生態修復的能力,可在示范園內規定的區域設立水土保持的效益觀測小區,對生物生長情況、生物的多樣性以及水土流失狀況等相關要素進行檢測,為設計生態修復功能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劉立新.水土保持示范園建設中應當重視的問題[J].中國水土保持.2009(2)

        [2]張崇慶.建設水??萍际痉秷@區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平[J].中國水土保持.2005(5)

        [3]王治國、王春紅.對我國水土保持區劃與規劃中若干問題的認識[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7(1)

        第5篇:生態修復治理的意義范文

        有機質改良土壤

        有機質改良是通過施加有機肥、氮磷鉀肥等改善土壤質地。實驗證明,施用礦質肥料能有效地提高人工林的生產力。生物活性和惰性有機肥都可以作為陰陽離子的有效吸附劑,提高土壤的緩沖能力,降低土壤中有害鹽類的濃度,有些有機質還可以螯合或絡合部分重金屬離子,提高土壤肥力及保水能力。Blaga等通過對露天采礦地的理化性質、礦質元素、生物特性分析,提出了施肥類型及其比例。美國Schoenholtz等認為有機肥改良能提供更加穩定的N源。Leiros等在Spain西北部露天開采煤礦土壤恢復試驗表明,施用有機肥較無機肥有效,用牲畜肥處理的土壤,植物生長迅速,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大,土壤理化性質好。國內用城市污泥作為肥料改良煤礦廢棄地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植物改良通過植物使土壤性質發生改變,肥力增加。主要利用超積累植物對土壤中的有害物質進行處理,利用某些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性,把土壤中的重金屬由地下轉向地上,使之與土壤分離。還可利用某些植物的固氮作用,改變土壤的養分組成,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澳大利亞通過對廢棄地種草類型的研究,推薦建立豆科植物草場,使廢棄地地表很快穩定,從而改變覆土的理化性質。

        國內植物改良土壤也取得了明顯成果,通過植物品種篩選,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篩選出來的植物再經過實驗室模擬實驗、現場種植試驗、經驗類比等,最終確定植物種類。

        微生物改良微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能夠減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或者使有毒有害物質完全分解。微生物具有嗜重金屬性,可以利用其對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進行處理,使之無害化。Shetty發現根瘤真菌可改變重金屬離子在植物體內的運輸方式,根據這一反應,可用它來選擇污染土地上復墾樹種。美國學者Pflegr等研究了VA菌根真菌與植物演替及多樣性關系。用VA菌根真菌接種后,復墾地上的植被生長量增加。澳大利亞在菌根技術研究中,把篩選品種的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匈牙利的Biro等也研究了根瘤菌在復墾中侵入的變化。國內畢銀麗等人系統分析了煤矸石的基本理化性質,利用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對煤矸石山進行修復。

        煤礦廢棄地綜合治理

        土地復墾是煤礦廢棄地生態修復中最有效的方法。煤礦廢棄地土壤結構差,有機質與營養元素相對缺乏,植物難以生長,生態自然修復十分困難。20世紀5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開始了科學復墾階段,70年代后期發展成為多學科綜合性課題。澳大利亞對煤礦廢棄地的治理相當重視,其土地復墾管理工作主要由環境局負責,其復墾的技術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水平,復墾的工程設計將土地修復與廢棄物對水環境的影響作為主要參照點,依托衛星遙感等高科技的指導與支持,通過計算機的輔助設計完成原有形態的恢復,采用效用--效率優化原則來設計復墾方案。法國對廢棄地的土地復墾也有深入地研究,尤其是在露天煤礦的土地復墾方面。LaMartini煤礦所創建的土地復墾“腳壩”技術,成為露天煤礦土地復墾很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對后期土地復墾和生態修復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美國,煤礦廢棄地的治理有相關的法令和法規強制執行,3S技術和其他新技術、新理念在生態修復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新墨西哥州西北部Farminton的LaPlatamine煤礦,2001年礦區的生態修復首次采用“師法自然生態修復法”理念和技術。國外由于其人地矛盾不像我國那么突出,在復墾方面的研究重點集中在露天煤礦和矸石山,復墾地主要用于植樹和草地或作為濕地加以保護,偏重于生態恢復,主要采取植被恢復和重建技術。我國在廢棄地的生態修復方面較發達國家晚,20世紀50、60年代個別煤礦廢棄地才開始土地復墾工作,主要采用填埋、剝離、覆土等工程措施來達到將廢棄地改造成耕地的目的,實現礦區土地農業耕種的目標。20世紀80年代后,廢棄地的治理才真正被重視起來,國務院1988年頒布了《土地復墾規定》,標志著我國土地復墾工作真正有了法制保障。現在在廢棄地的生態修復方面,土地整理、土壤修復、生態重建、生態平衡等方面都開展了相應的研究工作。

        經過近30a的研究實踐,研究出了一系列的實用技術,如“剝、采、復三位一體”,“挖深填淺”,“降酸培肥”,“恢復區生態農業建設”以及與之配套的礦山土地生態恢復規劃與設計技術。平朔露天礦區采煤廢棄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的技術框架包括土地重塑、土壤重構和植被重建。其生態重建的效益分為三部分:減少破壞、清潔生產;初步建立生態系統雛形,包括排土場建設、地面整理、水土保持、土壤熟化、植樹種草等;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度統一的生態系統動態平衡階段。

        第6篇:生態修復治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生態修復;農業生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作者簡介]冷傳明(1970―),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地理講師。(河南焦作454001)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土地長期耕作造成了比較嚴重的農業生態問題。工業“三廢”排放量不斷增加,化肥、農產、農膜的大量使用,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搞好農業生態建設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生態修復及理論基礎

        1.生態修復的涵義

        生態修復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它是應用生態系統自組織和自調節能力對生態本身進行修復。為了加速已被破壞生態系統的恢復,還可以輔以人工措施以加快生態系統恢復的步伐。生態修復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切實遵循自然生態經濟規律,充分利用當地的水、土、光、熱、生物等自然資源,依靠大自然的循環再生能力和人為干涉快速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1]。

        2.農業生態環境演變的規律是生態修復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律

        生態修復的理論基礎是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的自然規律。自然生態環境是包括生物體與環境(氣候,水,土等)自然因素組成的一個互相依存與制約、相對穩定的有自組織功能的大系統,該系統具有恢復到接近于原自然生態狀況的自我修復功能。建設性的農業生態環境,應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否則,往往事與愿違,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帶來新的問題。由于人們對自然規律認識的局限性與偏差,在我國農業生態建設中,就有很多這樣的教訓。[2]

        3.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是搞好農業生態修復的保障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面對自然災害深刻反思后產生的新認識。人是自然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違背生態規律的自然改造,不僅損害了自然生態系統還會造成自然災害。因此,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都必須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上。要從人口、資源、資源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點出發,開展生態修復,加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步伐,建立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態系統。要在實踐中不斷拓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內涵,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豐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理論。

        4.農業生態修復的實踐方法

        農業生態修復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實現水土保持目的的措施。其技術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是有“封”、“退”、“造”、“建”,“綜合治理”、“結構調整、生態移民”、“突出小流域治理,以小促大”等。

        “封”既是“封山禁牧,舍飼養蓄”。要真正做到“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復”,還需要因地制宜、因時施策?!巴恕奔词恰巴烁€林還草、以糧代賑”。大量事實表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產沙區,坡度在25°以上的坡地必須退耕。如果措施得當,退耕后農民還可增加經濟收入?!霸臁奔词恰霸炝帧薄F露却笥?5°的荒山荒坡、退耕地,以營造水土保持林、薪碳林和用材林為主,強加管護撫育,形成喬、灌、草多層次防護體系,有選擇的發展經果林。通過推廣節柴灶,沼氣池等措施,徹底解決群眾的燃料問題,可有效的保護植被?!敖ā奔词恰敖ㄔO一畝高標準農田”。農民在退耕二畝坡地后,在山坡下或溝谷地建設一畝高標準基本農田。

        搞好農業生態修復,必須注重水土保持的綜合性。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是生態修復的根本措施,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系統的基礎。調整結構、生態移民是生態修復的保障措施。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次深刻變革。要想使生態修復持續發展,就必須將生態修復與調整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和生態移民相結合,這樣才能使廣大農牧民增產增收,植被得到恢復和保護,地區經濟得到發展[3]。生態修復作為一項水土保持新舉措,需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創新,總結新經驗、新方法,豐富和發展其理論與實踐。

        二、生態修復在農業生態建設中的優化作用

        1.增加了農民的生態意識,提高了人們對生態修復的認識水平

        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上不斷提高認識,積極探索生態修復的技術與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傳和積極引導下,大多數農牧民逐漸接受了這一新的理念,認為生態自我修復是一項讓土地休養生息的好辦法,是人類實現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參與封禁治理的積極性很高。2000年和2003年國務院先后下發的關于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組織農村群眾投工,必須嚴格執行村內“一事一議”投勞制度,凡是群眾不愿意投勞的不得強迫。這方面云南省在“長治”工程建設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農民投資的積極性,90%以上的群眾愿意投勞開展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為做好新時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奠定了基礎。

        2.實施生態修復在農業生態建設中產生了顯著的效果

        (1)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

        據調查,各地在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之后植被覆蓋率迅速增加。陜西省吳旗縣封禁4年,林草覆蓋率提高了31個百分點,福建省永泰縣封育治理后,植物種類增加了近3成,森林覆蓋率由2.3%提高到43.3%內蒙古娥托克前旗、烏審旗、毛烏素沙地的植被覆蓋率由10%提高到40%~50%。。1995年,廣東省在全國第一個實現了綠化達標,植被覆蓋率普遍提高30%~50%。江西省興國縣曾是一片“紅色沙漠”,如今堅持了封禁治理,突出了預防保護措施,收到了明顯效果,目前全縣林草覆蓋率達74%。過去河床以年均4~6cm的速度在淤積提高,如今以5~7cm的速度在降低。減輕了洪水災害,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促進了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生態修復之所以帶來如此巨大的變化,是因為封育保護解除了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超負荷壓力,系統自我組織和調控作用增強,區域林草植被種類和數量必然增多,水土流失程度自然減輕[4]。

        (2)保土減沙效益明顯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我國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加強的時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在局部地區特別是水蝕區成效是顯著的。截至2001年底,全國累計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81.5萬km2,水土保持設施每年攔蓄泥沙15億t,增加蓄水能力250億m3,減少黃河泥沙3億t。與第一次遙感調查成果進行初步比較表明,不僅水土流失總面積減少,而且保土減沙效益也有顯著的提高。如“三北”地區的防林面積由1113萬km2(1997年)增加到3873.5萬km2,防林區提高農作物產量10%,提高牧草產量20%以上,土壤侵蝕模數可降至500t/km2.a。

        (3)蓄水保水、分洪抗旱能力增強

        農業生態系統的蓄水保水功能是由地上植被和土壤共同作用而實現的。實驗證明[5],在有林地區,日降雨量30mm無出水;日降雨量55~100mm才見細水流出。年降雨量1200mm時,有林地區水分損失量僅50mm,而相同環境條件的無林地區可達到600mm,一畝林地比無林地至少能多蓄水20m3。生態系統的蓄水保水能力主要體現在雨季能蓄水、分洪,在旱季則能抗御干旱。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能大面積增加植被,恢復生態系統的功能,同時也增加了下墊面的蓄水保水的能力。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研究[3],黃土高原現有水土保持工程年減少入黃徑流10億m3,規劃中的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工程每年將減少入黃水資源量40~50億m3,單就確保黃河不斷流來說,它是不利的影響,但從滿足整個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來分析,它所減少的這部分水量是水土保持工程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產生活和生態建設所必需的,因此是功而不是過。

        (4)改善了農業地區的小氣候

        在有林地區,日間約有35%~75%的太陽輻射被林冠攔截吸收,20%~25%被樹冠葉面反射回大氣中,僅有5%~40%射入林中。綠色植物中森林能防風,植物蒸騰可保持空氣的濕度,林木可以調節溫度,從而可以改變局部地區小氣候。如江西省修水縣河橋溝小流域在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進行封禁后,山變綠了,水變清了,植物群落良性發展,許多動物重歸故里。四川省巴中市堅持十年封山禁牧、禁坎禁伐,林草茂盛,山清水秀,人居環境十分優美。在連續3年遭受罕見大旱的情況下,封育保護仍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草原生態惡化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部分地方再現了綠草如茵、風吹草低、藍天碧野的秀美景色[5]。

        (5)生態修復在治水保土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村地方經濟的發展

        實施生態修復過程中,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對策和措施,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調整了農村經濟結構,發展了鄉村工業和旅游業,顯著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生態修復使我國農業由廣種薄收、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集約經營轉變。陜西省吳旗縣在實施生態修復后,大力發展集約高效農,培育草、羊、杏三項優勢主導產業,積極興辦綠色企業,與實施前相比,國內生產總值、糧食總產量、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四項主要經濟指標均翻了一番多。生態修復使我國的畜牧業由滿山遍野到處放牧、超載放牧向以水定草、以草定蓄、圍欄封育、修牧輪牧、舍飼半舍飼轉變。

        三、在農村實施農業生態修復應注意的事項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農業生態修復突出以自然的力量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然而,人們習慣于“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缺乏足夠理解與認識。因此,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水土流失區廣大干部群眾,正確理解并處理人工治理與生態自我修復的關系,突出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暫時經濟增長所造成的嚴重人為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的宣傳教育,從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建立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態系統和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高度出發,幫助群眾充分認識搞好生態修復的重大意義,提高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

        2.加強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與創新

        生態修復措施要在技術上科學、經濟上可行,就需加強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不斷地創新生態修復的技術方法,豐富生態修復的理論,提高生態修復的科技含量。要開展生態修復專題研究,其中機理研究是生態修復研究的核心。生態修復的機理研究的內容包括:研究不同地區的水土流失及生態環境退化的原因、生態系統壓力形成與解除的措施、生態系統壓力解除后的恢復機制、生態環境可修復程度以及自身演化規律。為最終闡明生態修復的原理,創建我國生態修復的科學體系,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另外,還要對相關技術在生態修復中的應用加以研究,如“3S”技術在生態修復中的應用等。

        3.生態修復需因地制宜

        生態自我修復主要是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來實現的。實施這一工程必須因地制宜。我們要把影響植物生長的限制性因子――水,作為生態恢復的主導因子,要把年降水量、土壤類型、人口密度、社會經濟狀況的因子作為確定不同區域的生態修復潛力的依據,不同水土流失區生態修復潛力不同,在我國南方,由于水熱條件較好,植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復雜,植被恢復很快。在北方,由于水熱條件差,植物種類較少,植被較難恢復。當年降水量和干燥度達到大多數植物難以生長的數值時,即為生態恢復的極限,也就是說,依靠自然的力量已經難以恢復,必須依靠人工措施來恢復或重建。

        四、結語

        農業生態修復工作的關鍵是實施封禁保護措施;其目的是恢復,保護植被,加快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進度,突破口是退耕還林、以糧代賑;依靠的是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與行動。在生態修復工作中要特別重視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問題。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7篇:生態修復治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生態 水利工程 管理探討

        [中圖分類號] TV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4-305-1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作為水利工程施工建設規劃方案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自身社會需求的同時,并兼顧自然水域生態系統安全與可持續性循環的原理和技術方法的規劃方案。

        現代科學的不斷進步、發展使我們認識到,傳統意義上的水利工程建設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時,不同程度地忽視了河流生態系統循環本身的要求。而隨著河流生態系統功能的逐漸退化,也會給人們的長遠利益帶來不容忽視的損害。所以,在未來的水利工程建設中,要權衡水資源開發利用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二者關系,理性地尋找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合理的落腳點和研究建設方案。從河流生態可持續建設的全局出發,使生態水利工程與河流環境立法、水資源的綜合治理、循環的經濟模式以及傳統治污技術聯合在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規劃的主要方案之一。所以,從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方案和建設的重要性中,可以見得,對生態水利工程的管理是非常必要且是當前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需要亟待解決的基礎性問題,只有加強其科學、規范化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實現我國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發展。

        1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應遵循的原則

        1.1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態水利工程的管理規劃方案

        作為生態水利工程的管理者要嚴格控制水利工程設計階段的規劃內容,促進生態水利建設工程質量的提高,使新型生態水利工程發揮應有的環保價值、水利價值。

        1.2堅持以修復整個河流水體系統為主要目標的管理原則

        水利工程管理中其所在的河流與周邊的田地和城鎮是相互連接的,它們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系統。因此,在生態水利工程的管理中必須要考慮到各種因素和相互的關系。

        1.3按照保持和維護河流自我修復的能力的管理原則

        因為河流具有進行自我修復的能力,這種修復能力不僅能減輕水利工程建設施工對河流的消極影響和破壞程度,而且還能減少人們對河流自然環境破壞之后的人為修復力,對河流的可持續發展起著社會和經濟共同的促進作用。

        1.4在管理過程中要堅持保護和修復河流流域水文多樣化的基本原則

        眾所周知每條河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在生態水利工程管理過程中不能盲目的去效仿前人的管理體制,而是要根據每條河流的不同水文特征進行水利工程的全局管理。

        2進行生態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探討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隨之出現了很多環境問題,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河流水域的破壞日趨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我們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采用生態水利工程進行管理,從而達到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這樣不僅能夠實現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且還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所以,對生態水利工程進行管理意義重大。

        (1)生態水利工程的科學化管理在農業方面,有利于農業的水土保持,可以涵養水源,保護在水利工程局部地區農業用地的土壤質量,促進農業產值的提高,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2)生態水利工程有效管理可以更好的保護我國河流多樣性。生態水利工程管理要求在進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之前,要對局部河流的現狀和河流的地貌特征進行系統、整體性的調查與評估。包括調查河流的水位變化幅度,河流本身構成的形狀,河床是否穩定,河床的材料和河流的橫截面形狀等諸多方面進行細致的調察和研究。此外,它還包括對河流內部生物的考察、觀測,以及對河流周邊動植物的分布規律、種類和數量進行數據分析,并且建立相應的生物數據庫,這樣的管理規劃會從根本生保護水利工程建設周圍流域的生態多樣性。

        (3)生態水利工程規范化管理利于所在地區局部河流域的河床岸坡建設與防護。生態水利工程主要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在滿足工程安全的基礎上,注重生態和水文景觀,使護岸形勢的多樣化。為了讓動植物、水域植物、魚類等有更好的棲息和繁殖的場所,在生態水利工程管理中要注意避免使用不透水的材料,盡量使用良好墊層結構和反濾結構的堆石,以保證水利建設河床岸坡的生態穩定。

        (4)生態水利工程有效管理可以保證對已破壞的河道進行及時修復。生態水利工程有效管理,可以對河流整個生態系統進行及時修復;此外對生態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還會加強生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從而改變傳統單一經濟技術測評的方式,有利于生態水利工程的整體建設。

        生態建設的重要性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生活質量要求逐步提升而逐步顯現。水利工程作為我國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建設不容忽視。所以,對生態水利工程進行科學、規范合理化的管理意義重大。生態水利工程的管理除了要加強管理體制的創新改革還要充分調查與分析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從而更合理的對其整體進行有效管理,推動我國生態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余安邦.《大石灘水庫匯流區的特征與生態保護對策》[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8.

        [2]具杏祥,蘇學靈.《水利工程建設對水生態環境系統影響分析》[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8.

        第8篇:生態修復治理的意義范文

        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中存在生態補償制度不合理;生態補償體系不完善;生態補償管理不健全;生態補償市場不充分;生態補償資金不到位等問題。完善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補償的原則包括:開發與治理協同;新賬與舊賬分治;政府與市場結合;分類與共建并進。文章提出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補償的對策建議為:構建生態監測和生態標準兩種體系;建立補償評估與補償談判兩種機制;完善事前補償與事后補償兩種制度;優化環境稅制和補償費用兩種手段;運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方式;加強環境法規和生態管理兩種保障。

        關鍵詞:

        江西省;礦區;生態修復;補償機制

        作為礦產資源大省,江西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開發與利用比較活躍,造成了巨大的生態環境的破環,僅江西贛州因稀土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而需要治理的費用就高達380億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江西礦業經濟總產值對GDP的貢獻度很高,豐富的礦產資源為經濟社會快速健康持續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保障作用。與此同時,我省正在積極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探索建立省屬礦區生態修復補償機制,對促進我省綠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江西省屬國有礦區開發與利用情況

        2014年江西省地礦局共實施各類地質礦產勘查項目293項,合同總經費約7.5億元。其中: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27項,經費6234萬元;中央財政項目7項,經費4436.6萬元;中央地勘基金項目6項,經費7508萬元;省地勘基金項目28項,經費8182.9萬元;自有礦權投資項目73項,經費8299.17萬元;地礦單位礦權合作項目28項,經費8029.7萬元;對外礦產勘查項目120項,經費3.18億元。為客觀、準確地反映我省國有礦區開發與利用現狀,我們基于中部六省的視角,分別從礦業單位個數、固定資產投資、主營業務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率、產品銷售率等方面來分析我省礦區經濟發展水平。

        (一)中部六省礦業企業單位數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來,2013年中部六省采礦業中湖南和河南的企業單位數最多,分別為1442個和1236個,而江西、安徽、山西處于一個層次,分別為520個、479個、446個。其中,四大類采礦業中,江西礦業企業分布較為均勻,而山西、湖南多集中于煤炭開采業。

        (二)中部六省礦業固定資產投資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來,2013年在中部六省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中山西是投資最多的,達1475.01億元,江西是最少的,為252.17億元。其中,四大類采礦業中,江西非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最高,為115.39億元;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最低,為27.74億元。

        (三)中部六省礦業主營業務收入情況從表3可以看出來,2013年中部六省礦業主營業務收入差距明顯,山西采礦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最高,達5654.19億元;其次是河南,其主營業務收入達5339.33億元,江西采礦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最低,為940.49億元。其中,四大類采礦業中,江西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最高,為384.56億元,而非金屬礦采選業最低,為170.91億元,這與對應的固定資產投資不相符合。

        (四)中部六省成本費用利潤率情況從表4可以看出來,2013年中部六省礦業成本費用利潤率高低不平,例如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湖北成本費用利潤率為11.59%,而安徽為0.06%。對于江西四大類采礦業來說,其成本費用利潤率相對較為平穩,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分別為8.23%、10.6%、8.55%、10.3%。

        (五)中部六省產品銷售率情況從表5可以看出來,2013年中部六省礦業產品銷售率相對平穩,例如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西的產品銷售率分別為99.13%、99.13%、96.92%、99.2%、99.39%、99.61%。對于江西四大類采礦業來說,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產品銷售率最高,為100%,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的產品銷售率最低,為98.68%。

        二、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存在的問題

        為保護與修復我省省屬國有礦區的生態環境,實現我省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省國土資源廳2008年出臺了《江西省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等,這些政策的實施有力推動了我省省屬國有礦區生態環境的保護,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省屬國有礦區生態環境惡化凸顯,礦業開發與礦區保護的矛盾嚴重,已成為礦產經濟發展的瓶頸。

        (一)生態補償制度不合理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相關稅(費)包括兩大類:第一類是資源稅,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中的各類礦產資源稅收;第二類是資源管理的相關稅費:包括資源補償費、探礦權使用費、采礦權使用費、國家出資勘探形成的探礦權價款和采礦權價款。[1]在高層次的礦產資源稅費制度中,沒有礦區生態補償方面的條款。2006年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偩帧蛾P于逐步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的指導意見》及2008年《江西省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原則上提出了對礦山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但是在具體的分區域、分種類如何進行補償方面沒有細則出臺。

        (二)生態補償體系不完善生態補償是相關利益者之間關于生態環境的責、權、利統一對等的過程,需要相應的制度支持和技術支撐。我國現行礦產資源開發的法律法規中,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對礦區生態環境破壞只提出原則性的補償,不但沒有界定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和義務,更沒有明確補償方式和標準等,導致各礦區生態環境補償主體單一、補償標準偏低、補償資金不足、補償期限太短,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影響礦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礦區生態環境補償的技術支撐還不夠:生態補償標準體系、生態價值評估體系、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沒有完善,缺乏統一、權威的指標體系和測算方法。[2]

        (三)生態補償管理不健全生態補償管理涉及國土、環保、農業、林業、水利、稅務等眾多政府部門,各部門都有相關的管理職能,有些職責交叉,難免產生沖突,有些職責缺失,難免產生真空,沒有形成一個統一、高效的協同管理機制,因此在礦區生態環境補償管理上難以形成合力,容易出現管理越位或缺位問題。與此同時,“重規劃輕監督”的現象也比較嚴重。對于礦區企業事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事中對礦區受損者的補償、事后對生態環境的修復等缺乏全程監督和控制,因而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往往流于形式。

        (四)生態補償市場不充分現行的礦區生態環境治理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出,缺乏市場化運作的多元化投資。這種補償方式一方面導致政府負擔過重,無力主導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另一方面市場化運作的不足使得礦區生態環境修復補償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礦區生態補償市場的不充分還包括:一是缺乏生態補償價格評估機制,表現在評估機構不一、評估體系不清、評估技術不高,導致生態補償價格隨意性大;二是缺乏生態補償公平談判機制,表現在生態補償方式、補償標準都是由相關政府部門確定,礦區生態環境受損者缺乏參與的平臺和積極性,導致生態補償不合理;三是缺乏生態補償市場融資機制。目前,我省礦區生態環境修復補償仍以政府主導模式為主,多是由政府財政支出,生態補償資金獲取渠道較少,生態補償資金獲取總額不大。

        (五)生態補償資金不到位現行礦區生態環境補償資金大都是“杯水車薪”,難以完全治理和修復礦區的生態環境破壞。一是因為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任務重,歷史欠賬多。2012年國家42個部委組成的聯合調研組認為,贛州的污染問題比較嚴重,稀土開采污染遍布贛州的18個縣(市、區),涉及廢棄稀土礦山302個,遺留的尾礦1.91億噸,被破壞的山林面積達97.34平方公里,僅殘留1.9億噸廢渣的治理就需要70年。初步治理需要26億多,而整個綜合治理大概要380多個億。[3]二是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資金來源單一,礦山企業補償不夠。目前,我省礦區生態補償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幾乎全靠財政投入,而財政支出不足,補償標準過低,不能充分地起到礦區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的作用。同時,礦山企業多只重視自身利益,對礦山的生態環境保護不夠重視,對礦區的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更是能拖就拖、能賴就賴,補償資金不是不足就是不到位。

        三、完善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補償的原則

        (一)開發與治理協同原則生態補償不是采取礦區“先開發、后治理”的舊模式,而是要把生態補償納入礦區開發的全過程,從一開始就要實行“邊開發、邊治理”的新模式,從礦區開發之始,就要在礦業權轉讓中明確生態補償問題,就要在礦區開發的時候明確企業恢復礦山的責任。

        (二)新賬與舊賬分治原則礦區面臨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應該視具體情況新舊賬分別對待。對省屬國有礦區歷史遺留的生態破壞問題即舊賬,由政府負責治理,通過財政支出解決;而對于礦區生態補償制度出臺后出現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即新帳,必須由開采企業承擔對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對礦區受損者的補償等一系列責任。[4]

        (三)政府與市場結合原則生態補償模式包括政府主導、政府直接補償和市場化運作等多種模式。原來的制度更多傾向于礦區生態環境由政府“買單”,通過財政解決相關的費用?,F在要引入市場機制,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態補償方式,多渠道籌措礦區生態補償資金。

        (四)分類與共建并進原則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類型的生態補償機制,根據不同的礦區開發現狀和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分區、分時、分類、分層地補償。另一方面要全局統籌,建立礦區生態環境共享共建機制,整合各個相關利益者對礦區進行共同的生態保護與建設。

        四、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補償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生態監測和生態標準兩種體系一是構建礦區環境信息采集和統計體系,加強對礦區生態破壞程度的實時監測分析,提高礦產資源環境統計資料的科學性、系統性和真實性。同時,建立礦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和預警系統,通過監測及時掌握礦區生態環境的動態變化,為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提供科學依據,便于采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二是構建礦區生態補償標準,明確生態補償內容。應根據礦區的實際生態環境破壞狀況,確定生態補償的主體、客體及標準,避免補償內容的不完全或重復,低估或高估礦區生態環境損失的程度,對礦區生態環境做出科學、合理的評估,并結合相關利益者的補償意愿,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礦區生態環境補償標準。

        (二)建立補償評估與補償談判兩種機制一是建立科學的生態補償評估機制。礦區生態環境破壞損失涉及土地、植被、水污染和居民健康損害等方面,應由第三方生態補償體系評估機構來進行生態損失估價。并且,不同的環境污染損失采取的評估方法不同,比如農作物的損失可以用生產率變動分析法、土地損失可以用替代市場法、居民健康受損可以用人力資本法等等。[5]因此,需要盡快制定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標準的具體評估方法,提出各種評估方法的具體適用范圍、操作原則,尋求多種方法結合的最佳途徑。二是建立合理的生態補償談判機制。生態補償談判機制是指礦區生態環境破壞者與受害者雙方就補償方式、補償標準、補償期限等進行平等、自愿的一種協商機制。要改變目前完全以政府為主導的生態補償機制,轉向基于市場化的生態補償協商機制,確立礦區生態環境受損者(包括政府)在生態補償中的市場主體地位,與礦產開采企業進行公正、公開、公平的談判,就生態補償達成協議。

        (三)完善事前補償與事后補償兩種制度一是完善事前補償制度。要加強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區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對礦山開采涉及的生態環境問題要與環境保護規劃充分銜接,列入規劃的許可范圍,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分類要求保障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因此,礦業權管理機構批準出讓礦業權時,必須要求申請開采者在報告中含有相關的礦區生態治理與環境修復計劃。對于已經取得礦業權,并進行礦產資源開采,但未履行或履行不足生態環境修復義務的企業,可以暫停開采,限期進行生態環境治理整頓。二是完善事后補償制度。礦產企業在開發過程中或事后,必須采取足夠的行動,實行礦區生態環境的補償修復。例如,對短期開采的實行“一次性補償機制”;對中期開采的嘗試“年度租金制度”;對長期開采的探索“股份制補償方式”。[6]

        (四)優化環境稅制和補償費用兩種手段一是適時開征環境稅。應循序漸進,逐步構建礦產資源環境稅制。資源環境稅的征收可按產量或價格進行征收,稅率確定與對環境的損害程度掛鉤。在初期,主要針對水、土推行易征的污染排放稅目,條件成熟再考慮開征全覆蓋的環境稅。礦區生態環境修復的稅收機制應包括兩個方面:(1)懲罰性稅收機制,主要是通過強制性稅收,迫使企業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2)激勵性稅收制度,主要是通過稅收優惠或減免,鼓勵企業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二是適當收取生態補償費。生態補償費主要針對礦區環境污染征收,因此可根據礦區面積大小進行征收。有人認為,對于生態補償費,因與環境稅的重合,可考慮“費改稅”,將生態補償費的征收制度設計融入到環境稅中。我們認為兩者不同,環境稅應主要針對修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生態補償費主要用于對礦區受損者的補償。三是可以探索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備用金征收模式。對于礦區資源開發的企業,政府可以充分利用采礦許可的權利,強制其交納一定備用金,保證金的交納可以在銀行建立專門的企業生態修復賬戶,根據企業在實際開采中對生態環境的損害程度來確定賬戶金額。

        (五)運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方式一是探索公司化運行機制。由政府發起,社會資本進入,成立專業性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投資公司,由公司具體承擔礦山生態修復資金籌措、運行和治理項目管理。在所有制性質上,公司可以是政府投資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也可以是政府委托的純民營企業。二是推進礦山生態資產證券化機制。資產證券化是一種金融創新,它可以通過靈活的融資方式,應用于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中。礦區生態資產證券化基本上可以采取兩種方案,第一種是直接將礦區某些權利如礦業權投入證券市場,可以稱為直接證券化;第二種是將礦區的某些資產如礦業權抵押貸款進行證券化,可以稱為間接證券化。三是探索礦區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市場化運作。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按照“誰投資、誰治理、誰收益”的原則,通過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市場化運作回收資金并獲得土地出讓收入,即通過出讓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后的土地使用權和土地增值收益的方式,拓寬礦區生態環境修復資金渠道。四是探索組建生態銀行。生態銀行是以促進礦區生態環境建設為目的而經營信貸業務的銀行,應和相關銀行構建專業性的生態銀行或開發相關的生態銀行業務為我省礦區生態修復提供資金支持。企業、團體、家庭和個人在“生態銀行”開戶后,就成為了銀行的正式“儲戶”,并將獲得銀行發放的“綠色存折”。[7]儲戶們通過參與礦區生態環境修復獲得的“綠幣”,這些“綠幣”可以兌換旅游景區門票或其他公共服務,以此提升公眾參與熱情,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礦區生態建設中。五是建立礦區生態環保創業投資基金。盡快設立江西省屬礦區生態環保創業投資基金,并主要用于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資金或來源于政策性銀行聯合出資,或向外部機構投資者募集資金。通過建立生態環保創業投資基金、發行生態建設彩票、培育生態環保信托業等方式為江西省屬礦區生態補償提供資金支持。

        (六)加強環境法規和生態管理兩種保障一是加快生態補償立法建設。我省尚未建立完整、規范的生態補償法規制度,在礦區生態補償領域中的實踐活動依據的是各級政府制定的帶有生態補償性質的規范性文件,比較零星、散落。要緊緊抓住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戰略機遇,全面強化生態治理制度,根據省屬礦區生態補償的需要,盡快制定或修訂江西省屬礦區生態補償修復的指導意見,為礦區環境修復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加強生態補償行政管理。礦產資源開采造成的生態損害涉及水、土和植被等,而不同的生態損害分別由不同的行政部門管理,不利于礦區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應由環保廳、水利廳、農業廳、林業廳協助,在國土廳成立跨部門的礦區生態環境治理機構,負責全省編制全省省屬礦區生態環境整治專項規劃,確定工作目標任務,組織分期分批實施。同時,成立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土廳,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制度,負責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的實施、監測等工作。

        參考文獻:

        [1]劉云中.關于完善我國礦權和資源稅(費)政策的建議[J].中國市場,2013(36).

        [2]王爾德.國家擬擴大生態補償機制試點,跨省補償或將破題[N].21世紀經濟報道,2013-4-30.

        [3]任明杰,劉興龍.贛州稀土污染樣本[N].中國證券報,2015-1-30.

        [4]劉洋,李文華.生態補償應新舊賬分開算[N].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0-5-25.

        [5]李啟宇,曾凡英,何凡論.鹽礦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問題與對策:以四川鹽礦區為例[J].生態經濟,2014(9).

        [6]駱云中,許堅,謝德體.我國現行礦業用地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資源科學,2014(3).

        [7]鄒睿思.生態價值評估、資源證券化與生態補償機制探討[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8).

        第9篇:生態修復治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措施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為進一步加快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工作的發展,在黃土高原7省區開展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示范。結合黃土高原的實際發展狀況,深入分析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的措施,并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更好地探索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的新模式,成為全面推進黃土高原綜合治理進程的重要事項之一。

        1 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的優勢

        不斷的社會實踐經驗表明,在黃土高原綜合治理中,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是黃土高原林業建設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們知道,發展林業最為根本的任務,就是改善生態環境,其最終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在黃土高原地區生態林業與民生林業發展的同時,可以有效確保區域生態的安全發展及當地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是由于黃土高原本身具備的一些優勢才積極開展的。黃土高原白身存在著土地資源豐富、光熱資源豐富、物種資源豐富及勞動力豐富等優勢,這些優勢在利用社會科技手段的基礎上,都可以促進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獲得快速發展。因此,在黃土高原進行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社會必然性,也是有效促進黃土高原土地綜合治理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

        2 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的措施

        2.1 堅持生態優先發展

        由于黃土高原地區還存留著一些天然植被,需要停止人為的破壞,才能逐漸得到修復,進而發揮保持水土的功能。所以,在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中,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的理念,將改善生態作為根本任務,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有效利用生態白然力修復與人工林業建設措施,才能快速地促進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取得一定成就。因此,在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中,應時刻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的理念,積極地進行相關工作。

        2.2 堅持將民生作為發展的落腳點

        在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中,堅持將民生作為發展的落腳點,實現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等目標,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首先,在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的過程中,只有緊密結合農民利益,依托林業工程建設,才能最終達到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其次,在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的環節中,只有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才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地參與生態建設。因此,在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中,必須將民生作為發展的落腳點。

        2.3 堅持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

        堅持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是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其本質是在進行生態建設的同時,發展民生建設。將改善生態與改善民生融合在良性互動的動態發展中,是促進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的重要思想。因此,在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中,堅持以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本的觀念非常重要。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AV在线免费观看 | 专区在线一区二区 |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在线 |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