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教師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教師的服務心態
“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燃燒著的蠟燭“等稱號,是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高度評價,同時,也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行業就得服務行業一樣,將“為顧客服務”溶進“為學生服務”之中去,并且要具備這種心態。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對學生指東點西,把他們當作指揮的工具來使喚。教師在教學中的服務心態,不應只少數優等生服務,而應該平等對待那些后進生,因為他們同樣也是“財富”的源泉。教師甚至要給予他們最優惠的服務,設法調動全心全意的積極性和上進心,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把他們培養成為合格且有特色的“產品”。此外,教師的課外輔導,上門家訪,以及與學生的抵足談心等,都可以看作是這種服務心態的具體表現。只有當我們的教師具備了這種心態,才會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竟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使“太陽下最光輝的事業”更煥發光彩。
二、作為教師,要熱愛學生
教師必須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他們在品德、智力、體質各方面都得到發展。朱小曼曾說:“離開感情層面,不能鑄造人的精神世界。”是教育,首先應該是溫暖的,是充滿情感和愛的事業,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
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愛需要教師對學生傾注相當的熱情,對其各方面給予關注,愛將教學中存在的師生的“我”與“你”的關系,變成了“我們”的關系。愛使教師與學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靈達到溝通,分擔挫折的煩惱。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強勁動力。愛生是衡量一個教師師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愛是一門藝術,能愛是一個層面,善愛則是另一個層面。作為教師,因此,教師要做到能愛、善愛。要愛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微小“閃光點”,要愛他們具有極大的可塑性。要愛他們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能動性;要愛他們成長過程中孕育出來才一串串教育勞動成果。“愛”要以愛動其心,以嚴導其行;“愛”要以理解、尊重、信任為基礎;“愛”要一視同仁,持之以恒;“愛”要面向全體學生。“金鳳凰”固然可愛,而“丑小鴨”更需要陽光,多給他們一份愛心,一聲贊美,一個微笑,少一些說教。要多和他們談心,幫助他們查找“后進”的原因,真正做到對癥下藥,在學習上和生活細節上關心他們。在我教學低段的這幾年,經常會遇到他們急著上衛生間而沒帶面巾紙,或者是在冬天掛著鼻涕而不知道去擦,我總是遞上紙巾,急他們所急,天氣轉熱后,我包里總是放著一瓶清涼油,以方便學生被蚊子咬后及時擦上。這些雖然都是舉手之勞,但他們,特別是后進生,因此會對老師心有感激,做作業也不拖拖拉拉了。作為后進生,教師更有必要幫助他們走出自卑怯懦的困境,恢復他們的自信。
三、教師要具有敬業精神
具有敬業精神的教師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為人民的教育事業能嘔心瀝血對工作一絲不茍,即使碰到這樣和那樣的困難也會想辦法克服。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滿意不滿意,學生快樂不快樂,啟發沒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以積極因素的心態飽滿的熱情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四、為人師表
教師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真正為人師表。”教師凡是要求學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要求學生不遲到,預備鈴一響,教師就提前到教室門口等待等等,看似區區小事,實則細微之處見精神做表率。為人師表對學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它爆發的內驅力不可估量。因此,為人師表是當好人民教師最基本的要求。
身正為師,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思考教育者和師德示范者。教師不僅要有這種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學生所敬佩。還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況和行為表現,積極地影響教育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教師只能以他的整個人、以他的全部自發性,才是以對學生的整個起真實的影響,教師應把言傳
和身教完美結合起來,以身作則,行為師范,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儀表端莊、舉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
我們都深深地知道——學高為師,要培養高水平的學生,要求教師學識淵博、學業精深、個性鮮明的教育教學風格,把握教育問題的高超學術、和諧、感人的師生關系,無不閃現著現代教育思想的智慧之光。技高為師,
一、是要以科學的施教知識,深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識,把教育理論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過程,使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高度完整地統一起來。
二、能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恰當有效地選擇教學方法和方式,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使教學知識傳授與創新思想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一、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訓機制
為了加快新教師成長,我校建立以下四個方面培養機制:
(1)科學培養機制-一構建符合新教師成長規律的培養機制。
(2)正確的導向機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了的集體輿論,建立和諧的同事關系,創設了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制定學校新教師培訓規劃和培訓制度等,為新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3)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調動新教師的內在驅動力,開發新教師的潛力,增強新教師的自我發展能力。
(4)合理的保障機制,為新教師的成長提供信息、時間和物質條件,幫助新教師解決實際困難,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校本培訓之中。
二、組建校本培訓資源
首先充分發揮了本校骨干教師的作用。通過本校骨干教師的“傳、幫、帶”,指導新教師成長。其次借用了校外培訓資源,讓新教師走出校門,充分參加區教育科研活動,進行提高。
三、加強了對校本培訓效果的評價
我校教導處對新教師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評價和針對新教師發展階段進行了全程評價。
首先是加強了處于適應期的新教師的職業道德評價,認真貫徹《教育法》、《教師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基本精神,模范遵守市中小學教師師德規范,定期組織教育理論學習,教育思想端正。第二,查了他們的教學基本功,學校領導定期聽課,教師之間相互聽課,并及時總結,為他們打下了成長的基礎,使新教師在學習老教師的同時充分發展自我能力,積極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之中。
四、加強了對校本培訓的管理
1.為加強新教師校本培訓的管理,我們結合本校實際,制定了三級管理機構,成立了校級培訓工作領導小組、校本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和專業指導小組,以確保我校新教師校本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
2.制定了學校校本培訓制度。
關鍵詞:幼兒園;新教師;成長;初探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貴州省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深入實施,近年來幼兒園新教師的數量在不斷增多。這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有優點,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從學校走進幼兒園是新教師職業生涯的起點。好的開端不但能讓教師盡快適應工作,還會增強他們的職業幸福感,從而使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把職業變成終身的事業。入職初期對教師未來的專業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與影響,怎樣才能促使新教師在入職初期對幼兒教育充滿信心呢?幼兒園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注重思想教育,端正從業態度,把握好成長方向
新教師剛從學校走進幼兒園,面臨著從學生向教師角色的轉換,不僅要面對個性不同的幾十個孩子,還要面對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種種高期望的家長,加之千頭萬緒的教學工作,常使新教師不知所措。因此,幼兒園首先要注意在思想上做好引領和導向,及時幫助新教師把握好發展方向。
(一)做好職業規劃,幫助新教師正確認識自己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長與不足,為使新教師能快速成長、少走彎路甚至不走彎路,幼兒園應充分尊重每一位新教師,和她們一起客觀地分析個人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有目的地幫助新教師做好職業發展規劃,找準每個人的“最近發展區”,使新教師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做到優勢特色發展。例如:對于能帶孩子在戶外游戲中玩出花樣的新老師,幼兒園要建議她們加強體育鍛煉;而對擅長手工的新老師,就動員她們研究玩具的制作。
(二)抓住師德建設,增強職業使命感
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能從人格的活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師的人格作用。”良好的專業態度能轉變為規范的專業行為,有了規范的專業行為的付出能習得較高的專業技能。因此,幼兒園首先要在思想上給予新教師關懷,關注她們的精神成長。通過學習《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幼兒教師師德規范》《感動黔西南的人民教師》《最美鄉村教師》《韋正雄的先進事跡》等開展座談會,和新教師心貼心溝通,一起分析現實、展望未來,讓她們認識到教師職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從而使她們增強使命感,珍惜現有的崗位,把教師工作當作一份事業追求。
同時,為了幫助新教師處理好幼兒園內部的人際關系,幼兒園應注重引導新教師提高個人素養,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創造愉悅的成長空間,從而為培養德才兼備的好教師打下健康的基礎。
二、實施專業培訓,提升教育教學技能,打好成長基礎
1.借助“老帶新”方式,規范新教師專業行為
“老帶新”是新教師入職過程中最有用的援助方式。幼兒園可以把新教師和那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分配在一個班級工作,形成一對一的師徒結對關系,幫助新教師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研究表明,指導教師是新教師入職初期重要的模仿對象,在新教師的專業發展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新教師不僅能在教學技能、一日活動、家長工作、處人處事等方面受到老教師的影響,而且在專業意識和專業精神等方面也能受到老教師的影響,老教師的一言一行對新教師的健康成長都尤為重要。因此,在選擇、配備帶新教師時幼兒園應盡可能安排師德高、專業知識廣、執教經驗豐富、樂于助人、責任心強的老教師指導新教師的工作,幫助新教師邁好踏上工作征程的第一步。得到老教師的耐心指導后,新教師會很快學會班級一日活動的組織、師生互動的方法、教育教學的常規組織、和家長溝通的藝術等技能。為了讓新教師學到更多,保證全面帶教,幼兒園還應倡導“一徒多師”,打破班級新老搭檔,在教學上為新教師配備多個師傅。
2.以“一課多研”為支撐,提升新教師專業技能
教研組是幼兒園教師集體研討、共同成長的有效形式。在教研活動中,可以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切入點,開展“一課多研”“同課異構”活動,讓新教師在研究反思中、在集體智慧的碰撞中逐步成長。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幼兒園可以先讓承擔任務的新教師自行設計教案,再聽取教研組的意見修改教案,然后采取“說課―試教―修改―再執教”的形式,反復練習。
三、營造寬松氛圍,搭建展示平臺,樹立成長自信
1.營造寬松環境,減輕壓力
每個新教師來園工作時都是全身心投入的,帶有著成為一名好教師的理想抱負。但經驗的空白往往讓她們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扶持,新教師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感,畏懼工作。因此,幼兒園應為新教師創設寬松的工作環境,引導新教師以平常心對待工作,注重體驗學習的過程,遇到問題多思考,多問多說,總結經驗教訓。如在觀摩教學活動中發現了問題,聽課教師要及時與新教師一起分析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變壓力為動力,將失敗變成再嘗試的突破點,而非一味指責批評。在這些研究嘗試的過程中,要讓新教師體驗到進步的快樂,從而提高工作積極性。
同時,幼兒園也應多組織新教師開展打球、旅游、拓展訓練等活動,讓她們感到工作是快樂的。不要給新教師太多無關教育教學的任務,以盡量減輕她們的工作量,讓她們有時間去備課、制作道具和觀摩教學,以避免任務過重,打擊她們的熱情。
2.搭建平臺,展示能力
首先,新的工作要求我必須完成角色的轉換。從象牙塔走進社會,從學生變成老師,從幾個月前的被教者轉變成一個教育者。雖然曾經實踐過,但仍是心中無底,畢竟書齋里所學的只是死的理論,而工作中還需自己去活學活用。當面對這么多個思想和行為都不規則的小朋友時,發現自己的能力、知識是那么的不足。為此,我要努力調整自己所學的知識結構,盡力嘗試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結合,掌握教育、教學規律,形成技能,增強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其次,要有繼續學習的準備。從當上教師的那一天起,就是一個新的起點。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以及現代教學相適應的各種知識。曾在書本上學的知識是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社會在發展,學生的思維也在發展,所以我必須要發展。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惟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在實踐中使自己成長起來!
最后,要有反思精神。成功的教師傾向于主動的創造性反思。作為新教師,若是不懂得反思自己的成敗,那肯定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說過:“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可能永遠只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要有反思的意識,具備反思的能力,養成善于反思的習慣,使自己在反思中迅速成長,使教學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論文摘要:隨著教育現代化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日益認識到教師教育在教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傳統的教師教育發展模式已不適應我國當今教育發展的需求。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教師教育的制度、模式、價值理念等方面都在進行改革,推動了教師教育的創新和發展。
在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上,我國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教育創新,特別是教師教育的創新。因此,在新時期,教師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是時展的必然趨勢。
一、教師教育概述
我國的師范教育自19世紀末盛宣懷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師范學院以來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20世紀5O年代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進行大規模的“院系調整”,明確教師的培養主要依靠獨立設置的師范院校。此后,隨著基礎教育規模的逐步擴大和師資水平的提高,師范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到20世紀8O年代就形成了層次分明、結構完備、封閉定向的師范教育體系。這個體系主要包括從事全日制教師職前培訓的師范大學、師范學院、師范專科學校和中等師范學校,還包括從事教師職后培訓的教育學院和教師進修學校。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知識更新的加快,對教師職業化的要求逐步提高,呼喚教師教育的改革。1997年后,我國將“師范教育”改稱“教師教育”,改革封閉定向的傳統師范教育體系,建立現代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由此我國的教師教育順應歷史的發展,又走向了新生。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要“完善教師教育體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這是在國家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現“教師教育”概念,作為對教師培養、培訓、任用和進修等的統稱。教師教育是指在終身教育思想指導下,按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教師的職前培養、人職訓練和在職培訓的統合教育,它體現了對教師教育的連續性、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特征。
教師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源頭工程,直接影響著教育事業的質量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提高教師教育質量,加快教師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對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推進我國素質教育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二、教師教育創新的主要表現
(一)教師教育的價值理念創新
在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時期,教師教育的使命與價值重新受到關注。教師教育是指向教師并致力于提升教師的教育,應當執守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從生命的高度關注教師之作為“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追求。教師是具有完整生命意義的人、整體的人,是既有職業使命又有舒展生命需要的人。指向教師的教育不僅要關注教師職業之所需的知識、技能與綜合素養,更要關注并尊重教師的生命意義的彰顯與生命價值的實現。
教師教育對人的關懷就是要幫助教師認識生命,理解生命,樹立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價值觀。
(二)教師教育的制度創新
北師大朱旭東教授提出:現代教師教育制度是以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為基礎,以現代大學教師培養制度為主體,以教師專業化為核心,以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教師教育質量保障標準為條件的一套行為規則。現代教師教育制度是建立在現代社會及現代社會對現代教育提出的要求基礎之上的,它具有專業性、標準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等特征。
現代教師教育制度的基礎是教師資格證書制度。教師資格證書制度是國家對從事教師職業或教育教學活動的人所應具備的條件或身份的一種強制性規定,是對教師實行的法定的職業許可制度,是對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人員的最基本要求。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頒布了《教師資格條件實施辦法》。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的實施促進教師來源多元化,許多綜合性大學紛紛加入培養教師行列,保障了教師素質,使原有的師范院校培養教師的體制受到挑戰。
2007年我國又實施了師范生免費教育制度。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莊嚴宣布:“今年將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要“讓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受尊重的事業”,要“鼓勵更多優秀青年終身做教育工作者”。這是黨和政府在提高師資質量方面的一項重大舉措,更是我國教師教育在新時期的一大創新。
(三)教師教育模式的創新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推行,傳統的教師教育模式比較單一、封閉,局限在師范院校體系之中。學生獲得的知識不夠寬厚,創新實踐能力不足,難以滿足高水平的基礎教育對高素質教師的需求。因此,為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水平,教師教育模式不斷進行改革,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
早在2002年,北京師范大學就開始了國內第一個“4+2”教育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實踐,生源以北師大本校非教育系本科生為主,主要從本科生三年級學生中選拔。所謂“4+2”教育學碩士,即將本科生4年學歷與碩士3年學歷打通,縮短學制,用6年時間完成兩個學位所需要的學習任務。學生在前4年主要學習不同專業的課程,以達到普通大學本科生的專業水準。后兩年集中學習教育類課程,學習期滿、論文合格后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4+2”學士后教育模式突破了傳統的教師培育模式,為我國進行教師教育體制的改革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路。
華中師大在實踐中也逐步探索出三個培養模式:一是“主修專業+教師教育課程模塊”(“3+1”);二是“主修專業+教育類第二學士學位”(“4+1”);三是“主修專業+學科教學論碩士研究生”(“4+2”)。‘三種培養模式在培養目標、課程安排、能力要求等方面呈梯級遞進關系,形成以“3+1”為主體、“4+1”為紐帶、“4+2”為高端,實現“本科——第二學七學位——碩士研究生”有機結合的教師教育培養體系。
2006年華東師大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新式“4+1+2”師范碩士生培養體系,即“4年本科教育+1年中學實踐+2年碩士培養新模式”。通過新模式培養出來的教師,既掌握了扎實的理論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又形成了一定的教學實踐技能,從而有利于教師素養的提升。
(四)教師教育實習制度的創新
教育實踐足培養教師的一個重要環節,加強教育實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尤其是教師教育發展的潮流。一般師范院校在學生畢業之前集中進行教育實習,時間為8周。但是在這短短的8周時間里,除去動員、準備與總結、結束工作,中間只有6周左右在校實習,每個實習生真正上課次數很少,起不到實踐鍛煉的作用。有的學校學生“放羊式”實習流于形式。因此,為了提高教師的教育實踐能力,許多高校創新教育實習制度。以河北省為例:2006年2月河北省教育廳下發《關于開展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專業學生頂崗實習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5月開始,依托河北師大,在石家莊、保定、邢臺、邯鄲開展教師教育專業高年級學生頂崗實習試點工作,每年4期,每期3個月。這種“頂崗實習工程”是一項“多贏”的活動,對學生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在實習中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及服務社會的本領,為將來走上教師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被頂崗的教師來說,是一一次集中學習的機會,使教育教學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教師教育實習制度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師范生的教學技能與教學實踐,縮短了師范生與教師職業的距離,使學生畢業之后能很快適應教師工作崗位。
(五)教師繼續教育的創新
隨著世界教育的發展和改革,特別是終身教育思想的興起,傳統的一次性教育定終身的教師教育難以適應教師的未來發展需求。世界各國都相繼拓寬了教師教育的范圍,引進了“持續性教師教育理念”,將教師的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一體化,使教師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職生涯。由此,我國教師繼續教育也出現了新的形式,其一是創辦“教師發展學校”,其二是實施“教師網聯計劃”。
“教師發展學校”是在現行中小學建制內進行的一種功能性建設,即由大學和中小學建立伙伴關系,使中小學校具有拉動教師專業發展的功能。這是借鑒國外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模式,結合我國教師教育實踐的產物。首都師大在國內率先倡導建立中小學教師發展學校19所,走進北京、河北等地中小學校,建立合作關系,激發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意識、主體意識,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推動中小學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師的專業發展。現在我國許多地市已建立起許多“教師發展學校”,這種模式有力地推動了教師教育和教師培養的一體化、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的一體化。
“教師網聯計劃”是指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是教育部新的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先行啟動實施的一個重要項目。
“教師網聯計劃”的總體目標是構建以師范院校和其他舉辦教師教育的高等學校為主體,高水平大學為核心,區域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為服務支撐,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職前職后教育一體化,教師教育系統、衛星電視網與計算機互聯網相互融通,學校教育與現代遠程教育等各種教育形式相結合,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相溝通,系統集成,優勢互補,共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覆蓋全國城市的教師教育網絡體系。
教育網聯的任務是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師教育現代化,使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中小學教師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大規模、高質量、高效率地開展全國中小學教師學歷提升教育、非學歷培訓和教師資格認證課程培訓,大幅度提升全國中小學教師隊伍的素質。
一、 何為教育敘事研究
在解釋“教育敘事研究”前,我們先來了解“教育敘事”。教育敘事就是教師敘述個人在教育活動中的經歷或經驗,它通過教師個人傳記、經驗總結等文本的方式,直白地描述教師反思后的教學觀念和行為。它是教師教學活動的真實寫照和感情流露。
“教育敘事研究”由北美和加拿大學者的研究開始興起,它以敘事(教師講述自身的教學經歷和故事)的方式開展教育研究。它是一種能深入挖掘和剖析教師教學理念和信仰的質的研究方式。
教育敘事研究不說明教育的定義,也不規定教育的行為規范,故事就是研究文本,故事就是讀者了解和體會教育真諦的途徑。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教師歸納和理清自己的教學行為,體驗實現教學理念的樂趣,敘事促進教師反思,并在反思中促進成長。[1]
二、 當前英語教師敘事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教師不是敘事的主體
盡管敘事研究這一質的方法是通過講述真實、系統的教學經歷和故事,透射出隱含的教學行為理念,但在敘事研究過程中,有些研究者不是把教師作為故事的主角。研究者所采樣的敘事文本中,更多的是關于學生的成長經歷故事,主體被偷換了,教師成為旁觀者和配角。故事的主體如果不是教師,那么后期的深入分析就有可能受到影響,也無法真實地反映教學行為背后的哲理和信念。
2.敘事零散、研究失真
教育敘事研究的理論依據是敘事學、經驗主義理論、現象學、解釋學等,它通過主體的真情流露,解釋和挖掘其教學行為和經歷的深層意義,從而有效指導進一步的教育教學行為。教育敘事不同于文學敘事,文學敘事既可以真實地敘述發生過的事情,也可以依據虛幻故事的要素敘述情節;既可以是過去的事情,也可以是面向未來的。
教育敘事研究的根本就是真實。它應是教師過去親身經歷的教育教學行為以及收獲、迷茫等。是對過去的“實然”回憶,而不是對未來的指令。但是,現下有些教師開展的敘事研究中,沒有注意敘事的真實性,故事文本有所偏頗,這會影響進一步的探究和解析。
此外,從事英語教育敘事研究的研究者還較少,撰寫的文章也較為零星,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的研究數據和相應的英語教育領域的敘事研究具體方法的科學和規范的指導。
3.只敘不思
“只敘不思”也是教育敘事研究存在的普遍問題。敘事研究的關鍵在于反思,如果只是敘事,而沒有思考敘事研究方法的適用性和可能帶來的影響,就不可能在理論上解釋故事的背后道理,如果沒有反思,或很少反思,就只能為敘事而敘事。從現象到現象,是無法在理論水平上有所提升的,也就無法實現敘事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教學行為的指導這一過程。“只敘不思”不是敘事研究所倡導的。
“只敘不思”也體現出進行敘事研究的學者沒有學習和領會這種研究方法的根本所在,沒有掌握深厚的理論知識,并構建相應的理論框架,人云亦云,從而研究的結果無法讓人信服。
4.成果單一,無法共享資源
英語教師的敘事研究成果常見的是所發表的論文,且相關的論文為數不多。本校和本地區的同行如果想了解他們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也只能閱讀他們的論文。但是這些論文以褒獎的一面居多,展示困惑的方面還是鳳毛麟角,所以讀者也不能較為全面地了解他們的研究,更談不上相互學習和分享經驗。
教育敘事研究需要一個可以讓老師們自由分享研究成果的科研平臺和資源庫,更好地組織、引導參與研究的教師,讓彼此在交流和互動中,得到成長。
三、 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
1.明確目的和對象
(1) 明確目的
研究者首先要明了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問題,才能更有效地進行研究工作。明確目的需要充分考慮以下方面:①所敘之事以及背后隱含的道理對學校的英語教學有參考價值,對自我以及同行的發展有借鑒意義。②所設問題有一定創新,并有代表性。③所研究的問題有操作性,所涉及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影響因子都有可控性。
(2) 確定研究樣本
充分考慮校本的就近和方便的原則,采用隨機抽樣方式,確定研究樣本。教學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鼓勵學校更多英語教師群體參與使用這種研究方法,滿足本校更多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尤其是促進英語教師個性化的發展。個體和集體的研究結合起來,既有利于發揮個性化研究特點,也促進研究中的合作與交流,達到共同進步,有效提高的目的。
2.敘事和收集文本
(1) 敘事
讓所選取的對象陳述他們的教學經歷。研究者要了解所選樣本眼中的教育,其重要途徑就是他們講述的故事。這是他們對教學的體驗和感悟。它尊重研究樣本的原始聲音和真實故事,以“實然”的教育教學行為和體驗的敘述為根本。它可以通過口述或書面陳述的形式,還原講述者一個個清晰而完整的教學故事。真實的故事能保證后續的準確剖析和探究。
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注意體現教師主體地位和主人翁意識。但也要注意到人人都有機會發言。參與研究的樣本教師自由講述自我的教育故事,但為了不偏離研究主體,研究者應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鼓勵和刺激參與者,讓他們圍繞主題,大膽陳述。研究者認真地傾聽和記錄。在他們思路不開時,研究者以巧妙的方式,從聽眾的角色轉換到發言人,提些問題或講述自己同樣的親身體會,調節氛圍,但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應始終讓參與者覺得自己是故事的主人。
(2)收集文本
研究者對故事的記錄就是有效的文本收集方式。此外,如果故事文本還不足以展開下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者還可以通過研究樣本的教學記錄、教學日志或與參與者的通信、訪談的方式收集文本。教學記錄就是觀摩參與者課堂教學行為后所得到的現場記錄。教學日志是參與者日常教學活動的記錄,包括課后錄、課堂教學反思等。與參與者的書信往來或訪談,也能直接得到參與者的教育教學行為的故事片段,這些有用的片段,合成于以上的文本,就能形成一個較為全面的敘事文本。
3.分析文本
采用拉波夫模式和矩陣式方法,分析敘事文本。
(1)拉波夫敘事分析模式
拉波夫(Labov)認為敘事研究“不是簡單地轉述參與研究的教師個人教學經歷,而是對他們的某些教育教學故事片段的重新經歷”[2]。拉波夫在研究中,形成了一種有效的敘事分析模式。這種方法簡潔明了,容易理清故事來龍去脈,并得出故事背后的教學理念、態度等信息。
這種方法以社會語言學為依據,包括六個關鍵環節:形成摘要、確定方向、描述細節、評價反思、形成結論和尾聲,用英文首字母縮寫表示為AOCERC。A即形成摘要(Abstract)。參與者先對即將敘述的教育故事簡單介紹。O即確定方向(Orientation)。是指確定敘述故事中的要素,包括時間、地點和人物以及關系等。C即描述細節(Complicating action)。是參與者以時間為主線詳細敘述故事。E即評價反思(Evaluation)。指的是參與者在敘事的過程中所流露出來的感悟以及隱含的一些反思和評論。它有內在和外在的反思。外在的是指敘事者在故事結束時進行的評價和感悟,內在的是敘事者故事講述過程中隱含的觀點和原由。研究者要學會捕捉這些重要信息。R即形成結論(Resolution),研究者通過以上環節,進一步分析,依據所學理論和掌握的信息,形成故事的結論或觀點。C即尾聲(c o d a),敘事研究者指出這個故事及其結論與日常教學行為或者其他教育經歷的聯系和對其影響。[3]
進行敘事研究和分析過程中,這六個環節不是每環必備和順序固定的,它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先后順序和刪減,有時可以省略摘要,有時也可以不要尾聲部分。
(2)矩陣式敘事分析方法
包含四個要素:整體、類別、內容、形式。通過四要素的排列組合,形成矩陣分析模式。[4]
①整體——內容分析。教育敘事研究者認真閱讀所收集的敘事文本,記下整體印象,尋找故事中反復出現的主題詞,并將主題詞和形成的整體印象聯系起來,以開放的心態,賦予故事合理的解釋。
②整體——形式分析。從整體故事入手,關注故事構成形式以及發展脈絡,并善于捕捉參與者的內在和外在的反思與評價,用這些有用信號合理推導出故事的結論。
③類別——內容分析。把收集的敘事文本,按研究的目的要求進行分類整理,依據單元進行統計或描述,然后,按照研究的擬定原則,再細化和分類,通過量化和質化分析,形成研究結論。用一句話說,就是篩選、定義、分類和總結。
④類別——形式分析。同樣也是先將敘事文本分類整理,然后依據語言學的特征,判斷和評價敘事文本所體現的情感本質。即研究者在閱讀和分析所收集的文本時,特別關注敘事中情感流露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定語、狀語的使用,這些信號都有可能隱含著敘述者一次不同尋常的教育體驗。研究者透過這些語言符號與特征,就能分析出故事中的故事。
4.方法升華
教育敘事研究遵循幾個基本環節,即“方法一文本一結論一方法”。研究的最后環節是提升和改進研究方法。教育敘事研究所說是一種質的研究,但由于其故事的講述和收集與分析的過程,融合了很多主觀判斷和意識,因此這種方法要求其使用者時刻反思和理性探究,盡可能地避免自我的教育教學經驗、價值取向和先入為主觀念的影響,使敘事研究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指導與反饋作用,并能升華為一個可持續的教育研究方法。
5.寫作成文
它貫穿于研究的整個過程,而不是研究的最后環節。研究者通過前期的敘事文本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一定觀點和判斷,為了更好地反思和與同行分享,可把這些觀點和結論匯集成文,以論文、研究報告等方式出版或在會議宣讀。所形成的研究文本是研究者和參與者共同創造的結晶,它促進雙方的反思和專業發展,也讓更多從事類似研究的同行們受益。
四、 敘事研究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敘事研究對于英語教師而言,就是一種個性化十足的教學反思行動,它讓研究回歸于課堂,更貼近教師的個人教學生活,通過重現教育教學中有意義的故事,把保存在教師個人心中的隱性的、難以量化的知識和個人經歷和收獲表達和描述出來,它能多層面、多維度地探究行動背后的顯性因素。這種實踐中的理性反思,將給予英語教師校本專業發展極大的內在張力。
1.教師成為敘事研究者
在敘事的過程中,參與的教師其實也主動地進行專業發展。從教書匠到教學研究者這種身份和角色的變化,更有利于教師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激發教學和研究興趣。敘事研究就是教師專業生活經歷的真情告白,它為教師提供具有人文關懷和情感魅力的思考空間,讓教師自然而然地成為教學的研究者,以有效地發現自我和提高自我。
2.隱性知識外顯化
以講故事、做教學日志、訪談或者是課后錄的方式,記錄著教師個人的隱性并似乎散亂的教學行為,但是通過教育敘事研究的方法,把直觀的、個體的、即時的文本系統和科學地詮釋和深挖,就能把隱性的知識外顯化,從而更好地指導教學,也可以與他人分享,從而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3.激發反思
當我們談到教師專業發展這個話題時,反思總是一種被提及的方法和手段,但有時教師們也很困惑,我們為什么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反思成為了一種言而無物的擺設。然而通過敘事研究,教師們就能有針對性地反思,個性化的數據和文本的分析,就是積極的并且清晰的反思過程。
4.搭建校本資源分享的平臺
通過敘事,將自身的經歷和經驗與人分享,也能將個性化的教學行為展示給本校同行,使個人教學行為和本校同行、教育權威拉近距離,也讓自己有機會向同行學習,同時在交流中更好地解決本土的教學實際困難,更有效地推進校本的英語教學團隊建設。
將校本的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敘事研究結合起來,促進英語教師對自我教育行為的反思與評價,通過研究者與參與者的共同探討,把教學研究和反思具體化,開放化和意境化,有助于英語教師職后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希希.教育敘事研究是什么.教育研究,2006(2).
[2] 戰菊.大學英語教師的敘事分析:信念及其構建.中國外語,2010(9).
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發,深入貫徹《教育法》、《教師法》,以教育部確定的“光榮的人民教師”教師節主題慶祝活動為主線,充分展示我校教師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取得的教育成果,進一步推進師德建設,在全校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激勵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熱愛教育事業,積極進取,開拓創新,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慶祝活動要本著“隆重、熱烈、務實、簡樸”的原則,開展系列活動;變單純的節日慶祝為一段時間的主題活動,使活動內容更為豐富;力求活動形式創新,更好的突出活動主題和內容,增強活動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二、活動時間
教師節前夕
三、活動安排
1.學校于教師節召開慶祝教師節座談會,并組織新教師崗前培訓和教師節電影晚會。
2.黨委宣傳部、團委、學生處及各院(部)要充分利用校報、校園網、廣播站、宣傳欄等媒體工具大力宣傳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模范人物,宣傳教學改革和教師隊伍建設中的先進典型,營造濃厚的節日氣氛和學先進、爭一流的良好氛圍。
3.團委、學生會要組織學生發揚尊師重教優良傳統,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為廣大教師做好事、獻愛心。
4.各單位、各部門結合自身實際,通過走訪慰問、新老教師座談會、師生聯誼等形式積極開展獻愛心、送溫暖活動,關心離退休教職工。
5.各單位圍繞本單位實際,開展其他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
四、活動要求
1.各單位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發,進一步增強教職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1正確處理 “教”與“學”的關系,以“不學不會”教育理念指導教學改革
“教”與“學”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從“教”的角度研究教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師應起主導作用.從“學”的角度即從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新一代人來研究教學,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不學不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平常所說的“導”是一個外部的激勵和育導因素,它必須通過學生刻苦地“學”起作用,才能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以前的教學中,因為我們過份強調教的作用,把“教導”變成了“灌輸”,學生完全處在被動的地位.當前教學中的主要弊病“滿堂灌”就是“不教不會”思想制約我們的教學,因為我們知道人類的智慧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再經過大腦思維加工改造,正確地獲取知識.從而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并用于改造自然、服務社會.所以說:我們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不教也是可以的.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在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上,不斷地篩選提高,逐步積累,并將這些知識加以宣傳,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所以這就是教育工作者必須考慮的問題.我們將如何優化教學過程,使之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應做到:(1)在教研教學的同時,注意研究學生的學法;(2)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過程中,還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3)在處理教與學的關系上應做到:“教”與“學”的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
2“討論式”教學法的案例
如講滑動摩擦時,在學生建立了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后,提出:“擰瓶蓋時,蓋與瓶之間的摩擦是屬于什么摩擦?”通過分析爭論,使學生認識到,瓶蓋雖然是轉動的,但蓋與瓶之間仍是滑動,這就加深了對滑動摩擦的認識.并能正確地辨認卷鉛筆時筆桿與刀孔也是滑動摩擦,及螺絲桿與螺帽之間也是動摩擦.
再如在初三《歐姆定律》一節知識點復習時,采用“討論式”方法,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在預習的基礎上,由學生歸納本章知識內容,接著討論兩道典型例題,第一道是根據歐姆定律,利用串、并聯電路的特點,解決電路計算問題.
例1如圖1所示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燈L標有“12 V12 W”字樣,R2=12 Ω,當S1、S2都閉合時,電流表示數為1.2 A,這時燈L正常發光(不計溫度對電阻的影響).求:
(1)燈L電阻和電源電壓為多少?
(2)電阻R1的阻值是多大?
(3)當S1、S2都斷開時,燈L實際消耗的功率是多少?
解(1)當S1、S2都閉合時,電路如圖2所示,
RL=U2LPL=12212=12 (Ω),
因為此時燈L正常發光,
所以電源電壓U=UL=12 V.
(2)電阻R1的阻值
IL=UR=1212=1 (A),
I1=I-IL=1.2-1=0.2 (A),
R1=UI1=120.2=60 (Ω).
(3)當S1、S2都斷開時,電路如圖3所示,
I′=URL+R2=1212+12=0.5 (A),
PL=I′2RL=0.52×12=3 (W).
這道題主要是用來檢查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例2用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研究要求學生通過討論知道:
(1)運用誤差理論來確定實驗方案和選擇實驗器材.
(2)根據實驗條件來確定實驗的誤差范圍和減小誤差的措施.
討論的問題研究電流表內接法和外接的適用條件.
分析與討論1.伏安法測電阻的系統相對誤差
“伏安法”測電阻是用電壓表和電流表間接測量電阻的一種基本測量方法,測量過程比較簡單,因此,往往是初學者必做的實驗.
測量時,電路有兩種基本連接方法.一種是把電流表接在電壓表測量端之內,如圖4甲所示,稱為電流表“內接法”;另一種是把電流表接在電壓表測量端之外,如圖4乙所示,稱為電流表“外接法”.
用內接法測量時,雖然電流表測得的電流強度I是通過被測電阻R的,但電壓表測得的電壓U,卻是電阻R與電流表內阻RA上的電壓之和,即U=IR+IRA.于是所得到的測量值為
Rx=U/I=R+RA,
由這種接法產生的測量相對誤差為
E內=ΔRxR=Rx-RR=RAR.
由此可以看出,被測電阻比電流表內阻愈大,測量的相對誤差E內就愈小.
用外接法測量時,雖然電壓表可以直接量得被測電阻R兩端的電壓U,但電流表測得的卻是通過電阻R的電流與通過電壓表的電流之和,若電壓表的內阻為RV,則
I=UR+URV,
用這種方法,所得到的電阻測量值為,這種接法產生的測量相對誤差的大小為
E外=|ΔRx|R=RR+RV.
由此可以看出,電壓表內阻比被測電阻愈大,測量的相對誤差E外就愈小.
測量時,對于已給定的被測電阻和選定的電壓表及電流表,用“內接法”還是用“外接法”,這取決于對測量精度的要求.一般來說,可以根據E內=E外時,所得到的關系式
R=12(RA+R2A+4RARV).
作為判別采用具體接法的條件.因為電壓表的內阻總是遠
遠大于電流表的內阻,即RV>RA,因此,上面所提到的判別條件可簡化為
R=RARV,
當被測電阻的粗測值R0>RARV時,用“內接法”測量好;當R0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用“伏安法”測電阻時,測量電路不論采用哪種接法,都會給測量結果帶來系統誤差,但正確選擇測量電路,會使系統誤差減小,得到較好的測量結果.在討論時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同學們各抒己見,互相啟發糾正,最后求得統一.
一、深入開展領導干部學法用法活動
公務員及行政執法人員重點學習《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行政訴訟法》、《民辦教育促進法》以及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聘有法制副校長或法律顧問的學校,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在中層以上干部中進行教育法規的學習。書記校長學習日及各單位理論學習中心組重點學習《憲法修正案》、《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法律法規。每年組織進行學習情況記錄檢查,并提供相關練習卷進行練習鞏固,提高學習實效。
二、扎實做好教師法制教育
各單位、學校利用政治學習、業務學習時間安排學法內容,每月集中學習2小時以上。做好了新教師“五法一規范”培訓考核工作和暑期師德培訓法制教育工作。教師法制教育重點學習《憲法修正案》及與教師利益相關的教育政策法規。在教師節期間組織黨團員教師,青年志愿者開展教育政策咨詢活動,向社區居民、社會各界宣傳教育有關招生、收費等方面的方針政策。以年級組為單位舉行法制宣傳黑板報評比活動,加強了教師法制教育實效。建立校內教師申訴渠道,依法公正、公平解決教師與學校的爭議,維護教師合法權益。
三、認真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
我局與區依法治區辦、司法局聯合組織開展以中學生為主的“與法同行”主題教育活動。重點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強化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開展“五個一”法制教育活動,以課堂教育和專題活動相結合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思路,即組織一次法制教育的參觀或觀看一次VCD,舉辦一次法制知識演講會,上好一堂法制知識教育課,舉辦一次法制知識征文比賽,組織一次大型法制宣傳活動。各單位、學校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絡等宣傳輿論工具的作用,大力宣傳法律法規,下功夫辦好了法制專題講座、法制宣傳櫥窗、專欄、板報、墻報、圖展,搞好法律進學校的活動。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作用,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采取多種形式,把理論性與實踐性,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提高青少年學法、用法、守法的自覺性。各校法制副校長協助校長,加強與當地綜治委的聯系,積極參與開展校園及周邊地區治安治理工作,結合學生特點開展法制教育。積極配合社區進行課外法制教育,不斷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機制。
四、大力加強行業依法治理
近年來,我局圍繞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進一步規范了義務教育公辦學校“一費制”管理,嚴格執行公辦普通高中招收擇校生“三限政策”。要求凡出臺新的收費政策或具體的收費政策,要通過校園內部媒體、公示欄、校內公開欄等及時向外界公布,讓學校清清楚楚收費,學生家長明明白白交費;加強了對學校收費收入的監管,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努力杜絕平調、截留、挪用收費收入的行為,以確保學校收費收入全部用于教育事業;完善以“教育資助券”為主要形式的減、免、緩等扶貧幫困制度,通過政府撥款、設立愛心基金、結對幫扶等多種渠道,資助和扶持貧困家庭學生,做到了不讓一個孩子因貧上不了學或輟學,不讓學校因規定的合理收費不足而亂收費。
五、牢牢堅持依法行政
我局嚴格按照第三個依法治區規劃部署,全面推進依法行政,2004年中,配合區《行政許可法》貫徹、實施工作,組織了系統的學習活動,切實了提高機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了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做到了行使職權實體合法,程序規范。
六、建立健全預防和保障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