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匆匆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科學概念。
空氣遇冷會形成水珠。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盛有冰塊的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從哪里來的,并嘗試做出自己的解釋;
2.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分析、判斷杯外壁上小水珠的來源;通過實驗和分析,探究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與杯內冰塊的關系;
3.根據經驗和獲得的新證據,對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釋。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認識到證據對驗證假設的意義和價值。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經歷 “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分析假設—尋求證據—修正假設”的探究過程。
(二)教學難點。
探究杯外壁上小水珠的來源。
三、教學準備
不銹鋼杯、冰塊、水、保溫桶、記錄單、勺子、課件等。
四、教學過程
(一)魔術表演,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劉謙嗎?他是做什么的?你們喜歡魔術嗎?老師給你們變一個魔術,大家想看嗎?我想邀請一位觀察員到講臺來一起見證奇跡的發生。老師今天帶來了一個裝置,大家請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現在請睜大眼睛,仔細觀察鏡面,奇跡即將出現。(鏡面變模糊,出現了小水珠)這些水珠是從哪里來的呢?大家想知道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水珠從哪里來的》。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魔術師劉謙入手,到學生喜歡的魔術表演,通過開始的幾個問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發現了干燥的鏡面上出現了水珠這一奇特現象,激發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過程。
活動一:水珠從哪里來的?
1.談話:大家請看,(多媒體展示出現水珠的圖片:冰啤酒、冰棒、窗戶)這三張圖片中都出現了水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還見過類似的現象嗎?(生回答)
2.(多媒體出示冰塊和不銹鋼杯)在一個杯中加入一些冰塊,杯外壁也會出現水珠嗎?(生取出事先裝好冰塊的杯子,觀察并匯報現象)這些水珠是從哪里來的?(生分組討論猜測水珠的來源,板書學生的猜測)
3.引導學生將猜測進行分類,把水珠的來源分成:杯內、杯本身和杯外。憑借生活經驗,將杯本身的猜測排除。
4.水珠是來自杯內還是杯外?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通過杯蓋將杯內和杯外隔開。(生分組實驗,完成記錄表一)
5.(生匯報)由此實驗得出水珠來自杯外,杯外有什么呢?引導學生得出:水珠來自杯外的空氣。
【設計意圖:首先通過展示冰棒、冰啤酒和窗戶,學生發現都出現了水珠,由此發現,原來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出現水珠,這也就更加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然后觀察裝冰塊的不銹鋼杯,發現杯外壁出現了水珠,再讓學生猜測水珠的來源,最后通過實驗驗證猜測,發現了水珠來自杯外的空氣。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得出結論這樣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活動二:水珠的形成與冰有關系嗎?
1.談話:剛剛通過大家的努力,發現水珠是來自杯外的空氣。那么,老師還有一個疑問,水珠的形成與冰有關系嗎?如果裝其他的物質,比如裝水,那么會不會也會出現水珠呢?(生回答)如果老師要做實驗驗證,那么該怎么做?
2.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一個裝水,一個裝冰進行實驗。(小組實驗,完成記錄表二)
3.(生匯報)得出結論:水珠的形成與冰有關系。
【設計意圖:在此活動中,學生又一次經歷了完整的探究過程,逐步掌握了科學課的探究方法,培養了科學思維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三:小水珠形成的條件
1.談話:我們又一次通過實驗,得出結論:水珠的形成與冰有關系,那關系怎樣?冰是如何使杯外壁出現水珠的?(生回答)我們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呢?
2。學生通過手指分別觸摸:裝冰的杯外壁和裝水的杯外壁,得出小水珠形成的條件:遇冷。
【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通過手指觸摸的方式感知,符合他們的學習特點。由手指感覺到“冰”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冷”的理性認識,讓學生明白只要存在溫度差,水珠就會出現,而不只是冰塊帶來的。】
(三)小結。
師生一起回顧總結:空氣遇冷變成水珠。
(四)延伸拓展。
1.談話:大家還記得老師表演的魔術嗎?想不想知道它的秘密?(生回答)想請一位觀察員來揭秘,(觀察員用手指觸摸鏡面)原來在鏡面下有一個制冷裝置,空氣遇到冷的鏡面就形成水珠了。
2.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看不見摸不著,到底是空氣中的什么遇冷變成水珠?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空氣由氮氣、氧氣等組成(多媒體出示空氣組成圖),學生進行猜測。
3.布置作業:課后查找資料,搜尋證據對猜測進行驗證。
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也由教學模式的變革進行到如何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的實質階段。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模式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沖擊,使傳統模式中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育理念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和執行。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生動活潑的師生互動,學生有目的的自主學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如何實現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行為,已成為廣大一線高中語文教師關注和研究的焦點。
在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改革中,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設計要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觀,在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內容選擇、組織課堂活動組織、教學評價設計等每個部分都要充分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總體目標。
在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的相關理論,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目標,細致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從而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在具體實施這一系統過程中,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尤為重要。
一、教學設計要能有效落實高中語文課程“三維目標”的達成
高中語文課程的目標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在高中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沿著語文知識的獲取、語文知識的運用這一主線對學生進行培養和訓練,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語文知識,感受語文文化,增強語文意識。這一目標在教學中要與“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有機結合來實現。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分析學情,了解現有的教學條件,把握好教材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要從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設計。
“以學生為主體”,首先要了解學生。一方面要清晰地了解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學習特點、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發展需求等情感意志方面的差異。如有的學生基礎較好,語文知識掌握得較熟練,有的學生則對語文知識掌握得較生疏;有的學生性格活潑好動,反應機敏,有的則沉靜內向,舉止沉穩;有的同學表達能力很強但耐性不足,有的同學則沉穩有余但悟性較差……還有諸如性別差異,地域差異等等。同一年級不同班級,學生的差異也比較明顯。如何合理制定符合各班級的教學目標,靈活地進行教學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把學生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環境有機結合起來,發揮系統的整體作用,需要教師進行深刻地思考。
現有教材內容的編排體系,前后知識的銜接與連貫等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著必然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理清教學內容編排體系,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尺度,明了各部分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在教學設計上體現每一節課所應有的教學任務和要實現的目標。
以上幾個方面都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教師要切實結合學生的學習過程設置教學目標,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新的收獲。
二、教學設計在內容上要呈現梯度和適度,力求貼近生活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對象依然是學生,“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開展的教學,要做到有效教學中的“有效”,首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興趣。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覺得“易學”、“有用”。兩方面相互促進,彼此鞏固,這能讓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學習特點、認知能力、興趣愛好、個性發展需求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承認這種差異、尊重學習個體的差異。那么,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中的教學內容應該針對差別設計不同的學習內容和任務,以“梯度”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以“適度”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都有所獲。這樣,才能維持、鞏固學生的“想學”、“愿學”心理,延續學習過程中的“樂學”心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圍繞教學目標和認知內容有梯度地靈活設計教學環節;教學環節要循序漸進,預設問題要有多個應對方案;教學時間的安排要適度,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思考、探究和交流;教學方法的選擇要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踐和知識水平,把來源于社會生活熱點的實際問題引入教學,讓學生在合作研討、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學語文”與“用語文”融合在一起,并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筆者先投影探究的問題,學生合作討論,發言交流,教師點撥評析,師生共同探究該詞的思想內涵。投影的三個問題:
1.詞中上片作者為什么寫長江壯闊之景,而不寫長江平靜之景?
2.如果把周瑜換成諸葛亮好不好?為什么?
3.下片“人生如夢”的感嘆是否消極,與前面的壯闊之景和周瑜的英雄形象是否協調?
其中前兩個問題是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的;而第三個問題主要是針對語文學習能力強、反應快的同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審美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起“以點帶面”的作用。這樣的“梯度”設計和教材內容編排密切相關,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在“適度”的要求下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達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學設計要針對高中語文學科特點,關注教學的實效性
高中語文學科不同于其它基礎學科,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點。它具有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教學要求的多層次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的充分互補性、學習方法上具有的典型相互協作性、教學結果的多樣性和教學評價的多元性等特點。把握好課程目標和課程教學特點,是明確實施有效教學的方向。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同樣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得到的教學效果就會不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致力于“導”,服務于“學”。優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靈活地選用教法是實施有效教學成敗的關鍵。課堂教學又是一個動態過程,要把握好每一個教學進程,教師要突破常規對教材進行處理,轉換角度,選擇合適的教學設計方案,以便刪繁就簡,化難為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如何結合高中語文課程特點采取適合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教學,是值得大家探討的問題。
(一)提倡自主探索和互助協作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是指在高中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針對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布置一個共同的中心任務,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來完成任務。這種教學方式中的重點是“任務”,必須能夠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產生強烈的探索問題的動機。“任務”要想吸引住學生,就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本節課所要掌握的知識點來進行設置,并且最好能夠緊扣文本而又源于生活,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開拓創新。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不僅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獲得了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設計《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時,本人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考慮到剛入高一的學生文言文基礎相對較差,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興趣,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筆者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設計了以誦讀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方法,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而去感悟人物形象的歷史與現實意義,讓學生了解講話藝術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第一步先利用閱讀期待,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進一步要求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探討燭之武為什么能臨危受命,這樣就利于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進一步探索學習的需求;再鼓勵學生探索燭之武說話藝術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有了前面的鋪墊,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很容易完成了,利于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整個教學過程同學們緊張有序,有獨立思考、相互協作,也有老師的點撥指導。問題較集中的地方筆者再統一進行答疑,整堂課效果非常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只是起著畫龍點睛的主導作用。
(二)注重培養協作精神的“協作引導”教學方式
“協作引導”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即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和輔導,合作和探究,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要敢于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只是負責引導;學生的分工要具體明確,便于完成,并注意不同個性同學間的搭配和協作。
例如在教學孟浩然的詩歌《夜歸鹿門歌》時,決定采用“分組協作”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筆者讓學生結合注解及課后練習研究探討,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在小組內合作研討。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認真完成自己的任務,充分發揮自己在小組中的作用,熱情很高。教師進行指導,及時反饋學生所遇到的問題,答疑解難,并及時評價和展示各組任務完成情況,啟發同學間相互幫助,共同完成組內的任務。
四、教學設計中對“教與學”實際效果的評價要有效
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成果不同于其他基礎學科,有著教學成果展示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等特點。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設計獨特的評價方式來體現這些特點方能檢測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要關注評價教學目標的落實程度,教學方式的實施效果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狀況,及時地展示教學成果,關注過程性評價。實時呈現教學成果既能有效檢測教學效果,也具有示范和鼓勵、評判和糾正的作用。
教師和學生對于教學效果的評價,可以有自評、生評和師評等多種形式。語文教師要全面評估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運用語文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的任務完成其結果是多元化的,在評價的過程中,要給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以更大的支持與幫助,使之逐步掌握對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管理和評價等能力。特別是對學生的評價,語文教師要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特點和具體實際,不要拘泥于表面形式,應把評價重點放在創新思維上。有些學生回答的問題可能存在著不足,但如果思路清晰,見解獨特,在評價時也要給予肯定。
總之,促進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只有面向學生,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穩步推進新課程改革,也才能促進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序有效進行,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張漢林,馬金星,趙亞夫.高中課堂有效教學模式[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張原,張春華.高中語文有效教學與教師專業能力提升[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教學目標:
1、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知道指南針、造紙、印刷和火藥等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
2、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激發民族自豪感。
3、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教學準備:
搜集關于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資料,包括照片、文字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話題
1、談話導入:中華民族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極為古老的文明,在祖國這片遼闊和肥沃的土地上,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你的頭腦中,最引以為豪的是什么呢?
2、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到課題上(板書課題:從四大發明說起)。
例:有人說到了四大發明或其中的一件,那么教師就可以說: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被稱之為“四大發明”之一,你還知道其它三項偉大發明是什么嗎?
如果沒有人說到這一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這樣說:是啊,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可真了不起,我國還有聞名于世的四大發明呢,你知道分別是哪四種偉大的發明嗎?
二、交流話題
1、學生自讀課文3-6頁:讀讀文中的插圖和文字,看自己能讀懂什么。
2、交流:
(1)你從課文中學懂了什么?
①什么時候有了這項發明?
②這項發明在歷史上曾經改變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③這項發明對世界文明有怎樣的貢獻?
(2)關于這項發明,你還有更多的了解嗎?
(3)從剛才自己的學習和與同學的交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說說你現在心里想說的話。
(交流時注意:一項發明一項發明地說,可以讓學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照片等材料,這樣可以更直觀。)
(4)你知道我國古代還有哪些偉大的發明嗎?
三、小結話題
在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調查中了解到,目前大部分教師所布置的作業仍是課本中的習題或相關練習冊中的習題,這些習題形式單一,基本上就是例題的翻版,很少出現變式題和開放題,而學生做作業也異化為個人操作式的機械模仿。
新課程從關注學生發展的角度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根據這一理念,我們應該怎樣設計課內外作業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從學生童趣的角度設計
I.S.斯塔爾指出:“能夠用來促進學生學習的任何正當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為了促進學習,必須把要教的東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應當吝惜糖。”因此根據低段兒童的年齡特征可以設計具體、有趣、富有一定啟發性的數學練習。歌謠中練數學:將練習與學生熟悉的歌謠相融合,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主動參與。如采用兒歌《數青蛙》初步認識乘法的練習:“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2只青蛙2張嘴,幾只眼睛幾條腿,幾只青蛙幾張嘴,幾只眼睛幾條腿,……”又如采用歌曲《數鴨子》設計乘除法應用題的練習:“門前大橋下,游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到底有幾只鴨?9只鴨幾條腿?7只鴨幾條腿?……4條腿幾只鴨?8條腿幾只鴨?……”這樣的課堂作業,學生練得愉快、主動。同時,這種形式簡單、朗朗上口、饒有趣味的作業,學生在課后還能自愿地組織練習,實現課堂內容向課外的延伸。
二、從熟悉生活的角度設計
新課程要求:“選取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因此,我們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發,設計作業。
1.感知身邊的數學
如教學《數的認識》時,可以布置這樣的預習性作業,讓學生收集生活中常見的數,并說明數的相關單位。
①我今年( )歲了,是( )小學( )年級( )班的學生,坐在( )組第( )個。
②我的爸爸今年( )歲。
③我有( )元零用錢。
④我家的電話號碼是( )。……
2.認識科學的數學
在認識更大的數時,由教師搜集提供有關資料(或學生自主搜集),擴大知識面。
①動物一天滅蟲的數量:
啄木鳥――645只,山雀――165只,燕子――65只,青蛙――70只,蝙蝠――1800余只……
3.計算生活的數學
在估算的部分教學中,可設計這樣的作業:①學習認識鐘表:讓學生估計整點數,估計上課時間、放學時間,估計太陽剛出來、太陽剛落下各是幾時。②學習長度單位時:讓學生估計自己的身高,桌子的長度、高矮,教室的長度、寬度。③學習重量單位時:讓學生估計自己的體重,1千克有多少個雞蛋,一個蘋果重幾克。
這樣設計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發展搜集處理能力,培養科學的方法與習慣,讓學生在生活中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不斷求異創新,不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認識、理解、掌握、鞏固、運用知識,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我要學習”的良好氛圍。
三、從實踐活動的角度設計
“實踐活動”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一個特色,它為學生提供了進行實踐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學習的渠道。
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引用學生自己身邊的具體、有趣的事例,通過豐富的活動,解決數學問題。實踐體驗數學:如①認識了“元、角、分”后,讓學生運用學到的計算方法,幫助老師計算班級訂閱報刊的份數和錢數;還可以讓學生回家幫忙家長購買商品,學會準確地付錢,計算價錢。②學習了除法的知識后,讓學生給某班36同學設計廣播體操表演的隊形。③學習了時間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充當時間的小主人,計劃安排一下自己一天的作息,做成一張作息時間表在班上展示、交流。這種開放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許多問題需要用數學知識解決,并且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
四、從綜合應用的角度設計
1、當我們發現很多來讀書的學生基本上是只會計算機的皮毛,也就是只會開機、關機、上QQ聊天,而且還有很多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根本就不會計算機基礎應用。針對這鐘情況,我們在計算機教學設計上采用了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將計算機基礎課程分成一個個情境任務來完成。例如,情境一,初識計算機中的任務一,識別計算機各部件,任務二,計算機硬件設備的安裝;情境二,計算機系統安裝中的任務一,Windows(最新版本)安裝,任務二,Windows的基本操作等等…。
2、這樣不管是會電腦的,不會電腦的學生都能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學到自己不會的知識和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教學設計也要求由淺入深,由簡到難,計算機基礎教學設計也是從初識計算機到會基本操作,到設計更多、更復雜的任務,例如,學生會Windows操作后就要求掌握Office辦公軟件的應用,在Word文字處理的應用中,教學設計同樣采用任務教學模式;從設計個人簡歷,到藝術小報的設計與制作再到畢業論文設計,逐步使學生掌握文字處理的各種操作技巧及方式。學生有任務做,上機課也會認真完成,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動性。
3、計算機基礎課程總體教學設計的目的是要求學生學會以下幾點:
1、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認知能力,2、學會計算機基本的操作系統的應用能力,
3、學會利用辦公系統軟件時進行操作的能力,
4、學會基本的網絡應用能力,
5、學會利用計算機來處理專業知識的能力。教學總體設計出臺有利于老師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課程教學也體現了計算機基礎教學設計改進的重要性。要如何組織好課堂教學,首要任務是老師要備好課,要做好學期授課計劃及教案的編寫工作。
3、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案非常重要,要上好一門課,教案是關鍵
計算機基礎教案包括以下內容:授課時間、節次、班級、授課類型、章節、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重點、難點、教學參考、教學方式、教學作業及總結,為了能更好的突出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實踐性教學為主這一特點,我們將教案中增加了: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和分析方法、授課思路、教學輔助手段、重點突出及難點解析、師生互動。特別提到師生互動環節,老師可以在上機實訓時,與學生交流這堂課中哪些掌握得較好,哪些還有待提高,哪些不會需要再重新學習;在上機課上,學生也會發現很新東西,也會與老師分享他們自己學習到的一些小巧門,把這些便捷的操作方法與同學生共同分享,也達到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能把師生互動環節設計到教案中,更有利于學生操作能力的提升。
二、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條件改件分析
1、目前是現代化、信息化的時代,教學課程授課安排上,要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老師不僅要寫好教學計劃、教案,還要自己制作好電子教案,也就是教學PPT的制作。上機實訓課程上,機房要配備良好的計算機硬件設備,安裝好計算機基礎課程所需的教學軟件,還應安裝良好的教學控制系統,能在上機課程中向學生布置電子任務,并監督任務的執行、完成、檢測等工作。這樣能保證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任務的順利實施。
三、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設計的改進分析,促進大學生學以致用
1、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設計從課程設計、教學定位、教學條件、教學實施,每一個環節的改進都傾注了老師們的集體智慧,當然到學期末,我們也會用成績,用作品來考核學生們到底學到了多少。所以教學設計改進中計算機考核測試也進行了逐步分析和改進。我們將平時上機成績占到了總評成績的一半,因為平時上機每節課老師都會安排任務,任務布置下來后,學生就要去完成它,學生制作完成任務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去體會,去享受的,最終的結果是要將任務上交給老師檢測,看是否合格或更加優秀。
2、學生們在上機實課程中完成的作品,如個人簡歷表格,電腦藝術小報,我們都會將優秀的作品打印出來,張貼在學院的宣傳欄中,供大家參觀、評比。我們也會將學生們自己分組制作的PPT作品在班級、在學院范圍內進行評比,評比的目的是讓大家能相互學習,相互提高,這樣才達到我們教學的本來目的。對于期末上機測試,是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綜合測試,檢查他們這一門課程綜合能力的提升水平,當然能通過系統學習后,再參加全國的計算機等考試將更能讓學生的實踐能力有一個質的飛越。
3、學以致用,學了計算機就要會用,用到學習中,用到工作中;我們所教授的都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教學設計上肯定要以公共基礎性課程的安排為主,但也要結合學生自己所學的專業來鞏固他們的學習成果。例如,旅游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后,能制作有關旅游前沿、旅游資詢、旅游風景、旅游文化等相關知識的藝術小報,康復醫療技術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也能制作有關健康小常識、康復醫學知識方面藝術小報。學生即學會了老師布置的教學任務,也學習了自己專業的相關內容,專業與基礎教學相結合,有利于大學生知識結構內涵的提升,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著名教育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曾這樣比喻過教育的本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班主任作為喚醒靈魂的中堅力量,對學生品德、學習習慣的形成和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位成功的班主任應當是通過自己的品行和做事風格影響學生,同時也能夠通過工作來促進自身成長的人。作為職初班主任,我嘗試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班級德育工作中的實例和相關工作方法,對自己職初近一年的工作方法和成效進行總結和反思。
二、心理學定律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運用
【案例一】首因效應
作為班主任,在迎接學生報道的第一天,我對班級學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希望學生在五年之中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關心他人。學生辦完所有手續之后,有的家長依然坐在教室里對孩子進行叮囑,不肯離去。當我們班級缺少四張課桌需要學生去搬桌椅時,有幾位家長主動提出為孩子效勞,這時,我急忙制止,對家長講:孩子已經長大了,請相信她們可以做到。
在心理學中,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研究發現,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會產生較強的影響,并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根據這一心理學定律,我首先確立了幾個第一:第一次與學生見面,我希望留下一個嚴格、嚴謹而又不失幽默、親切的形象;第一次班級集中見面,我希望讓她們知道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還要關心班集體,關心同學;家長第一次提出幫助孩子,為孩子代勞一些事情時,我希望學生學會獨立,自己解決問題。
委婉拒絕家長的幫助之后,我觀察到有幾個學生對我的舉動表示贊賞,有一些家長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不利于學生的獨立性的培養,表示今后要給孩子更多鍛煉的機會。
【案例二】觀察學習和替代強化
在開學初,我們班制定了嚴格的班規班紀,班委違反雙倍懲罰,班長違反三倍懲罰。某天,我早上一進教室,負責點名的學生告訴我,班長遲到了,并已經打電話給我報備過。如何處理?我沒有作片刻猶豫,立刻說:三倍扣分,即使跟我講過,遲到就是遲到,在我們班,沒有人擁有特權,如果大家遲到了都打電話給我,那班規班紀將成為一紙空文。此話一出,全班學生大為驚嘆。我心里竊喜,自己的教育方法奏效了。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其中有兩個關鍵詞引起了我的關注:觀察學習和替代強化。觀察學習強調觀察在人的行為獲得中的重要作用,認為人的多數行為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而學得的。替代性強化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中的一個概念,指一種榜樣替代的強化。一般說來,學習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為、獲得獎勵的行為,就會增強產生同樣行為的傾向;如果看到失敗的行為、受到懲罰的行為,就會削弱或抑制發生這種行為的傾向。
這次遲到事件,我懲罰的是班長一個人,但是強化的影響是整個班委會和全體學生,大家看到了班主任對紀律規范的執行力度,也感受到了作為班委應當嚴格要求自己。
【案例三】最近發展區理論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運用
在學校組織的朗誦比賽和運動會中,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班委具體分管組織,班主任定期檢查,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提高要求,試圖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為其搭建腳手架,必要時進行啟發和協助。我提出的要求是:我們再試試,大家如果再堅持努力一下,會更好!在幾次嘗試之后,我發現有些學生的潛力得到了發揮。
學校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是凝聚班級向心力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職業學校,我們培養的對象直接同社會接軌,因此能力也是學習的重要內容。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育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
三、問題與反思
在為期兩個月的工作中,我對班主任德育有了一定的認識,不斷在摸索屬于自己的風格和方法,以下將從“破窗效應”和“移情能力培養”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反思。
(一)重視細節,警惕“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也是一種社會心理學效應,又稱為破窗理論。是指如果一座房子的窗戶破了,但是沒有人去理會它,那么不久之后,其他的窗戶也會被人打破。有些細節性的錯誤,之前我看到了,沒有及時處理,導致了后續的一些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看到就會告訴學生,讓其知道細節決定成敗,習慣決定成敗,杜絕“破窗效應”滋生的隱患。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二)換位思考,學會移情
移情即是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場,從他人的角度去體驗他人的感情。我發現過度的嚴格要求會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或者與班主任產生隔閡和沖突。我準備運用移情的理論,引導學生學會站在班委和班主任的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反思自己的行為。
定語從句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語法項目。它在教材中的位置和編排形式隨教材的變化而變化。
表1 定語從句在中學英語教材中的位置和編排形式
從表1可以看出,定語從句在教材中的位置由集中到分散(以SEFC最為突出),先后反復出現達10次之多。教材編者把定語從句分解為若干個子項目,安排在各冊教材的不同單元之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斷反復,這樣能使學生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定語從句,也為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避免了語法項目過于集中和學生難以消化的弊端。修訂版的JEFC教材也安排了部分定語從句項目,主要是that,which,who,whom引導的定語從句,這樣有利于初中學生提前接觸定語從句,為其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定語從句與任務型教學
近年來,任務型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途徑進入國內英語課堂。它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意義至上,使用至上”;要求學生用目的語在課堂內外進行有目的的交際活動,并在此過程中學習和掌握所學的語言。盡管外語教學界對任務的定義仍然存在分歧(程曉堂,2004),但這種教學模式已經逐漸為許多英語教師所接受和采納。本文所描述的任務,指廣義上的任務,即包括交際任務(communicative tasks)和支撐性任務(enabling tasks)(Estair & Zanon,1998)。筆者認為,英語在我國是一門外國語,在國內很難找到或創設真實的情景,因此,在提倡設計真實任務(real-worl dtasks)的同時,也應允許學習型任務(pedagogical tasks)的存在。
修訂后的JEFC和SEFC教材將話題、功能和結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設計了許多任務型教學活動,如修訂版SEFC教材在Book 1A Unit 1和Book 1B Unit 13的Grammar中,就設計了兩個任務進行語法教學,讓學生通過完成這些任務,進一步理解、掌握和鞏固所學的語法項目。《教師用書》中也設計了一些任務型的語法教學活動。
同許多教師一樣,筆者以前常采用“定義——講解——釋疑——練習”的方式來教授定語從句。采用該方式教學定語從句時,教師通常先解釋什么是定語從句,什么是先行詞;再把兩個簡單句合并成一個定語從句,并舉例說明關系代詞和關系副詞的用法及其區別;然后講解限制性定語從句與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的區別;最后配上大量相關練習(高考復習時,常讓學生做有關定語從句的高考單項選擇題)。雖然筆者也認為這種教學方法并非一無是處,但傳統的語法教學方法很難給學生提供用所學的語法項目進行真實交際的機會。實際上,任務型語言教學并不反對教學語法,而是強調讓學生運用所掌握的語言知識去表達有意義的思想;而不是僅僅把教學的重點集中在語言本身的形式上(龔亞夫,羅少茜,2003)。根據對定語從句的功能(主要是用來描述、定義和補充說明)的理解,筆者認為,定語從句的教學不是為了讓學生能在考試中選出某一道題的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能運用定語從句描述或辨別他們所熟悉的。人、事或物,學會定義某個名詞,或通過閱讀定義準確理解和掌握詞義。因此,教師在學生掌握定語從句的基本規則后,應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使他們能夠用所學語法項目進行口頭或筆頭的交流,以促使其對該語法項目的理解、掌握與運用。語法教學的目的是要通過靈活的教學設計來突出語法的精髓,通過豐富的情景創設來活化語法,讓語法教學生動起來,從而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孤立和零碎的語言知識轉化為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沈瑛,2004)。
三、如何運用任務型教學的理念教學定語從句
為了設計有效的語法教學任務,教師首先應通讀教材,熟悉定語從句在教材中的位置,對定語從句任務的設計和實施作整體規劃,即知道在哪一冊中的哪個單元設計和完成什么任務;然后把這一語法項目細分為若干個子項,每次可就某一個子項來設計教學任務,如關系代詞或關系副詞的選用、whose引導的定語從句、“介詞+whom/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限制性定語從句與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的區別等。每個任務只突出一兩項技能,如聽或寫。設計任務應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循序漸進,不斷反復。
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心理特征、興趣愛好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異,任務的設計還應切合他們的實際,這樣學生才樂于接受。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任務的設計還應力求新穎、有梯度、形式多樣且有挑戰性。另外,教師還要在定語從句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找準一個結合點,使任務的情境較為真實,而不是牽強附會地設計任務。因此,設計合理的任務一方面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語言水平和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熟悉和掌握語法知識,理解語法項目的語用功能;另一方面還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四、運用任務型教學理念教學定語從句的示例
任務一、競猜游戲(判斷他/她是誰或它是什么)
1.適用對象:初三學生
2.活動形式:6~8人小組活動
3.情境設置:教師先對教室里的人、事或物進行口頭描述。學生聽后作出口頭反應(說出是誰或是什么)。例如:
T:She is a girl who got three gold medals in the last sports meet.
:Wu Yan.
T:Right.Now another one.It is a book that can tell you the meaning of new words when you study English.
:A dictionary.
4.游戲規則:游戲分初賽和復賽;初賽后每組選出優秀選手3人參加復賽。為了使任務更加有趣,組員每猜中一次可得一分;教師將學生猜中的人或物寫在黑板上,以防重復猜測;最后角逐出前三名,并予以獎勵。
5.時間:8~10分鐘。
6.操作步驟:
(1)教師布置任務,講清游戲規則;
(2)學生活動,教師當裁判并維持秩序;
(3)角逐出復賽選手,復賽后予以獎勵。
7.注意事項:
(1)學生熟悉了該游戲后,教師可以加大游戲的難度。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拓寬要猜測的人、事或物的范圍。教師事先準備一些圖畫、照片或卡片(上面有文字),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描述,另一組猜測。例如:
He is the first Chinese who travelled in a spaceship.
The girl who played the heroine in Titanic.
The city that will hold the 29th Olympic Games.
The first European who discovered America.
(2)該游戲也可以在新修訂的SEFC Book 1A Unit 4的Warming Up中進行。為了適當加大游戲的難度,教師讓一位學生描述多數學生所熟悉的人、事或物,并讓其他學生競猜。
任務二、找同伴練習說英語
1.適用對象:高一年級
2.活動形式:教師課堂上布置任務,學生課下完成;教師指定一學生將信息表編號,并貼在墻上;學生課后閱讀,下一節課向全班匯報完成任務的情況。
3.情境設置:假如你是一位高一英語教師,新學期伊始,你想讓學生在課堂上“結對子”練習說英語。為此,你讓學生填寫以下調查表,簡單介紹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并注明自己想與哪種類型的學生坐在一起。
表2 尋找學習伙伴
附圖
4.實施規則:
(1)學生應對自己的情況多作一些描述,以免找不到理想的學習伙伴。
(2)學生可在課下收集一些描述喜好的形容詞或動詞短語,以作備用。選擇學習同伴時,學生所用的語言不可有歧視他人的意味。例如,I don’t like to sit with those who are from the countryside./I dislike to sit with students who are stupid.
(3)將所有的信息表編號,并貼在墻上。學生課下閱讀,每人為同學結一兩個對子,上課時向全班匯報。比如:
:I think No.4 had better sit with No.12 because they are from the same middle school,and both are good at English.If they can practise English together,they will make much progress in the future.
:I think No.5 may sit with No.40 in our English class,because No.5 says he likes to help those who need help in English study,which does meet the demands of No.40.
(4)其他學生也可對“結對子”的結果發表評論。
5.時間:依班額大小而定。每節課前可以結3~5對;約需3~5課時才能完成這項任務。
6.實施過程:
(1)教師講清楚任務的意義與要求,并做適當演示;
(2)學生課下填表、查找資料和進行討論;
(3)課上匯報各自的完成情況。
7.注意事項:
(1)教師應給學生講清活動的目的與意義,以引起學生的重視;
(2)教師可以適當地給學生提供一些語言上的幫助。
任務三、到車站接人
1.適用對象:初三或高中各年級
2.活動形式:教師設置車站接人的情景(條件許可的學校教師可以到車站導演并拍攝接人的情景)。師生通過打電話進行互動。
3.情景設置:你的外籍教師正在郊區踏青,他以前的一個學生Bill今天下午3點要來看望他,Bill的火車14:30到站,而你的老師15:30才能趕回家,所以請你到火車站接Bill。
4.示例:
T:Where are you,Li Lei?
S:I'm near the exit of the Railway Station,but I can't find Bill.
T:Sorry.I forgot to tell you that Mr.Bill is a tall man who will carry a red suitcase.
S:Oh,I see.But there are three men who are carrying red suitcases.
T:He is the one whose hair is blond.
S:But there are two men whose hair is blond.
T:Don't worry. You may ask them. Bill is the one who is from Australia.
S:All right.I will.(S moves forward and asks) Excuse me, sir, Are you Bill?
P:Sorry,I'm not.
S:Excuse me,sir,you must be Bill,who is from Australia.
B:Yes,I am.Thank you very much for coming to meet me.
五、教學體會
教師應對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所出現的語言錯誤,特別是口語方面的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否則學生會喪失信心。但是對于學生所犯的較為嚴重的語言錯誤,教師應巧妙或委婉地給予糾正。例如,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少數學生描述時用錯甚至漏掉了關系代詞who/that,或忘記省去與先行詞意義對等的名詞或代詞。比如:
He is the teacher which always talks about DNA in class.
She is the girl her favourite singer is Liu Dehua.
He is the man likes to play the flute.
It is the city in which the 29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it.
對此,筆者先讓出錯的學生再重復一遍錯誤的話語,看他/她能否意識到并糾正自己的語言錯誤,或提問其他學生:What did he/she say?讓其他學生幫助糾正。
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上介紹的“任務一”比較適合初三學生,因為初三學生剛接觸定語從句,教師可以用該任務引出定語從句的概念,并讓學生學會正確使用關系代詞。“任務二”比較適合高中學生,因為高中學生在初三時學習了定語從句,有了一定的基礎;這個任務不僅能幫助學生正確使用關系代問和關系副問,而且更加強調表達的流暢性和準確性。
教師可以讓學生單獨或在小組內完成某一任務。任務可以在課前、課中或課后完成,任務的形式可以是筆頭或口頭。教師還應尊重學生的個性,不強其所難,適當改變任務的形式。
由于自身知識與能力的局限,部分教師無法找出語法項目的功能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結合點,無法獨自設計語法教學任務。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相互協作。比如,同一備課組的教師平時要注意收集一些任務,然后加以改編和使用;也可以建立相關語法教學任務的資料庫,收集、改編或設計一些供平時教學使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Nunan,D.1998.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Willis,J.1996.A Framework for Tasked Based Learning.London:Longman
[3] 程可拉,劉津開.中學英語任務型教學理念與教學示例.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4] 程曉堂.任務的定義與分類.中小學外語教學,2004
[5] 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 《美國牧歌》 教學 英美教學設計
引言英語專業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借助各種英美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是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知以及對英語專業文學課程認識的一個重要載體。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要對各種英美文學作品進行利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學的精髓,提升文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耳熟能詳的優秀作品都被當作范例進行分析,比如《傲慢與偏見》《嘉莉妹妹》、莎士比亞的系列作品等。這些文學作品的教育意義,不僅體現在主題上,更體現在作品的語言風格、創造藝術等方面。從一部作品可以窺探出作者的創作習慣,也能揣摩出一個時代的特征。《美國牧歌》是一部很好的教材,這部作品來自于菲利普?羅斯的后期創作,標志著羅斯創作生涯的一次重大突破。詳細分析這部作品可以發現,羅斯用樸實的語言反映出現實社會中的人的身份危機以及生存狀況,是對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因此具有很好的歷史教育意義。
一、《美國牧歌》教學背景設計
在英語專業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各種文學作品進行運用時,教師首先應該對作品做一個大致的介紹和講解,讓學生能夠對這部作品的語言特色、創作風格等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從而促進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美國牧歌》是菲利普?羅斯的一部代表作,這部作品反映出羅斯的創作軌跡的轉變。他早期的創作,很善于用荒誕的寫法,對人性、現實社會等進行敘述,尤其是對在美國生活的猶太人的遭遇進行表述,說明這個社會環境對人性的壓抑以及在這種壓迫下人的反抗。但是在這部小說中,羅斯擺脫了常有的猶太情節,將視角拓寬,放在了廣闊的社會上,對二戰后美國猶太人的生活全景進行了展示,同時也對美國人的生活狀態進行了反映,他也終于從自己的猶太人寫作圈中走出來。他自己也曾說:“我不是猶太作家, 我只是一個身為猶太人的作家。我一生中最關心的事和最大的熱情就是寫小說,而不是做個猶太人。”作者的這句話就可以當作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引導,在講解這部作品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灌輸這句話,從而讓學生明白這節課將要講述的是誰的作品,對作者的身份有大致的了解。從羅斯的這部小說中可以看出,羅斯本身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新現實主義作家,他將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進行了很好的融合,甚至運用了一些技巧,對幾代猶太移民的美國夢的幻滅過程進行了逼真的展現,可以說是一幅宏大的社會畫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白究竟要對哪些內容進行重點教學,對哪些內容進行簡單的講解即可。
二、《美國牧歌》教學目標
高校的英語專業開設了專門的英美文學課程,通過對各種英美文學作品進行閱讀和分析,可以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學以及文化的了解,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文學教育的最終目標。但是近年來英美文學教學面臨的現狀比較嚴峻,處于一種邊緣化狀態。具體說來,造成這種邊緣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即學生認為英美文學作品的學習對于自己未來的人生并沒有多大幫助;很多教師都是通過對作品以及作家進行介紹的方式來完成英美文學教學的,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很多高校的圖書館關于英美文學的資料更新程度不夠,因此導致英美文學教學缺乏最新的資料。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要實現的目標主要有三個:第一,要引導學生對作品的創作者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一個作家的成就,不僅在于他的文學作品,更在于他的經歷以及創作成就。就《美國牧歌》的作者而言,他的創作風格的轉折就是一個很值得讀者關注的部分,從最初的對猶太人的生活進行集中反映到后來的對整個社會進行描述,這就是作者創作過程的一個升華。在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對各種作品進行講解的同時需要對作家的其他文學成就進行介紹,從而使得學生對該作家產生一個立體的印象。第二,要讓學生對作品的主題思想以及表達的深層含義有一個認知。第三,通過對作品的語言特色、作者的寫作風格的介紹,引導學生欣賞作品中的寫作手法和詞語詞匯的運用特色,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同時進一步了解英美文學創作的規律。比如在《美國牧歌》這部作品中,羅斯已經不像早期的創作一樣會使用荒誕辛辣的語言形成諷刺效果,轉而使用一種十分平淡的表達方式,對整個社會現狀進行敘述。
三、《美國牧歌》的課堂教學設計
(一)小說主題思想的教學設計
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對讀者產生深刻的影響,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將生活中的瑣碎以及各種現象展現出來,為現實披上了文學的衣裳。所以,主題是一部小說最重要的部分,主題思想也就成了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重點,只有掌握了主旨,才能對整部小說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才能實現英美文學教育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一個主要的角色,但是教師也應該明白,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因此要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作品的主題思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闡述自己對作品的主題的認識,然后再對學生們的回答進行補充,從而使得全班的同學都能夠對自己的認識進行完善和豐富。羅斯早期也像其他作家一樣,很善于使用夸張、荒誕的表現手法,但在《美國牧歌》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沉淀下來的作家,用真摯、樸實的語言,反映了猶太人的美國夢的破滅。主人公塞莫爾?利沃夫是羅斯筆下致力于重建伊甸園的亞當形象的典型。他超越了信仰之間的界限,無視種族之間的隔閡,不露痕跡地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希望自己可以生活在當代的伊甸園中,他也確實擁有實現美國夢的條件和優勢,然而,正當他在漸漸融入美國生活的時候,越南戰爭和國內矛盾的激化使得美國開始了長久的動亂,而這種動亂也阻斷了他的美國夢的進程。女兒梅麗這個具有反叛意識的人在抗議越戰活動中投向家鄉郵局的一顆炸彈使得塞莫爾?利沃夫陷入了更加尷尬的境地,一家人的美國夢都被摧毀了,梅麗在逃亡的過程中也給家庭帶來了苦難。家庭的變故讓妻子心灰意冷,繼而移情別戀,而妻子的背叛則使利沃夫對生活的幻想破滅。他的美國夢將永遠無法實現,同時還將在一個個噩夢中繼續生活,這就是讓利沃夫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他的美國夢破滅的背后隱藏的深層文化和社會根源才是一個值得深究的部分。美國夢是很多以美國社會為題材的作品的主旨,這部作品也不例外,而美國夢的背后有太多可以挖掘的東西,作家就充當了這一角色。通過教師的引導、深入的講解和分析,文學作品就好像是被剖開了一樣,學生可以看到更深層的東西,從而能夠對作者的寫作意圖、創作背景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作品的創作風格解讀
作品的創作風格也是英語文學課程教學的重點,因為創作風格是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對創作風格進行分析和解讀,可以對該作者的其他作品甚至是同時期的其他很多作品都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美國牧歌》的重要性體現,也在于羅斯成功地運用了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技巧,使得這部小說成為后現代主義的一部經典作品。《美國牧歌》的產生臨近二十世紀末,當時各種實驗小說已經漸漸淡出文學圈,各種文藝理論也自我消解,一些作家在堅持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的同時,也對現代主義進行借鑒和消化。《美國牧歌》就體現了新現實主義小說的鮮明特色。小說中使用了自我分身的敘述視角,使得傳統小說的線性敘述視角被打破,作者能夠在主觀和客觀之間進行有效的移動,與此同時也能使作品保持一種彈性。
(三)語言特色賞析
語言特色反映了作者的創作思維以及作者對語言的駕馭能力,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語言風格,因此在英美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要選取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分析,從而能夠對作者的語言風格輪廓形成一個大致的印象。羅斯是語言大師,尤其善于使用反諷的語言表達方式,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刻的披露。雖然沒有早期作品中的荒誕,但是《美國牧歌》中依舊有諷刺的成分,就題目而言,“牧歌”讓人聯想起和諧美好、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但是在閱讀的時候會發現,主人公的生活并不美好,也不田園,相反,他的一生都充滿坎坷波折和悲劇,與題目中的“牧歌式”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構成了一種諷刺的語境。小說通過羅斯不同人物的人生轉變,體現了一種黑色幽默的語言藝術。
結語
《美國牧歌》出自菲利普?羅斯之手,他是一位至今還活躍在美國文壇上的重要作家,在美國的猶太文學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對這部作品的分析可知,美國夢破滅的背后是更深層次的社會矛盾、民族矛盾,這些因素為整個美國社會的發展遺留了更大的問題。作者獨特的黑色幽默的表達方式,將主題刻畫得十分深刻,加上作者使用新現實主義的手法,讓人們體會到一種反面烏托邦的景象。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我國英美文學教學中是重要的教育素材,可以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學的理解以及對美國社會的認知。
參考文獻
[1]劉海平,王守仁主編,楊金才主撰.新編美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揚.“美國夢”中的迷失者――《美國牧歌》主人公瑞典佬的悲劇評析[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
[3]劉穎.迷失在身份荒野中的“精神流浪漢”――戲仿美國夢的《美國牧歌》[J].保定學院學報,2009(06).
關 鍵 詞:包裝圖形 事理學 外部因素 設計思維
前言
在物質豐裕的商品經濟時代,商品包裝已然是直面消費者的無聲售貨員,包裝圖形成為了承載品牌文化,表述商品特質,建立商品與消費者情感溝通,促進消費的重要途徑。同時,作為構建“第二自然”的人為事物,包裝圖形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人們新的文化風貌與審美品位。
然而,縱觀市場上的包裝圖形設計,變向抄襲、盲目拼貼與符號堆砌的現象比比皆是。包裝圖形設計已淪為“就形論形”的圖形游戲,忘記了包裝圖形的根本內涵與真正使命。因此,想要打破這種傳統設計思路的桎梏,就要突破“圖形”這一狹隘概念的思維束縛,從“事”的角度重新認識包裝圖形設計。柳冠中先生在論述事理學方法論時,將事理學理論特點概括為:“超以象外,得其寰中;關系而非元素;過程而非狀態;理解而非解釋;主體間性而非主體性[1]”。基于這五點,筆者試對包裝圖形設計進行事理學初探。
一.超以象外,得其寰中
所謂的“象外”就是指事物“外部關系的總和”。一個事物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在這事物之外的許多因素的制約。我們要理解事物,就應該繞到具體的事物之后,考察它的外部關系[2]。同樣的道理,包裝圖形的設計也應探究圖形之外的眾多決定性因素,而非僅僅著眼于圖形自身的形式語言與構成法則,應從品牌、商品、消費者的視角多方面考慮包裝圖形設計。
1.品牌的角度
優秀的品牌,是靠它旗下無數優質的商品鑄就的。每一件商品身上都流動著品牌文化的血液,傳承著品牌的精神理念,而包裝圖形就是彰顯這種品牌靈魂的重要途徑。因此包裝圖形的設計,不應僅僅將商品本身作為表現的對象,應重視同一品牌下不同商品的內在聯系,通過系統的手段整合品牌視覺形象,將品牌精神訴諸于每一件商品。讓消費者在享受商品物質功能的同時感受到背后的品牌精神,在消費體驗中逐漸形成品牌認可與品牌信賴。
2.商品的角度
商品內容是包裝圖形表現的主旋律,是商品的一種符號象征。蘇珊·朗格在論述情感與形式時說:“符號與其象征事物之間必須具有某種共同的邏輯形式[3]。”相對于商品,包裝圖形是商品的表現形式。這種形式,必然是體現著商品內容的形式,其內部也必然存在著和商品內容一致或相關的邏輯關系。采用具象寫實的表現手段將商品物質特性圖形化再現,是大多數商品包裝采用的表現形式。這種方法雖然以直白的方式讓消費者對商品的物質屬性一目了然,卻常常忽視了消費者的精神需求。消費者在面對同類商品的選擇時,影響最終決定的因素是復雜多變的。除了上述的品牌因素外,情感因素也不容忽視。在物質需求越來越容易被滿足的今天,情感需要變得越來越重要。包裝圖形能否通過視覺手段建立商品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系,往往成為關鍵所在。對商品內容的圖形化表現,要超越商品本身,著眼于商品與消費者的多方面聯系,在聯系中展開設計。
3.消費者的角度
消費者是商品消費的主體,幾乎所有的商品包裝設計都想取悅于消費者,獲得消費者認可,進而促成消費。然而,包裝圖形設計往往容易只站在商品角度“自說自話”,忽視了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包裝圖形設計。包裝圖形設計應充分研究不同消費群體的消費習慣,文化背景,審美取向等諸多外部因素,力圖通過包裝圖形建立商品、品牌、消費者三者之間多層次關聯。以圖形引起與消費者記憶相關的通感,激感共鳴,獲得消費者主觀認可。建立超越商品本身的情感溝通,多方面豐富消費體驗,建立新認識,形成新記憶。
二.關系而非元素
《雜阿含經》卷 12 說:“譬如三蘆,立空于地,輾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緣,意為關系或條件,所謂緣起即世間萬物的存在和變化都在相互的關系之中[4]。決定事物屬性的因素更多的來自于關系,而不是元素[5]。包裝圖形設計原本就不該是元素符號的隨意拼湊或堆砌,而是梳理圖形背后錯綜復雜的關系脈絡,在關系與關系中展開設計,以視覺景象建立新的關系。
具體分析包裝圖形背后復雜的關系網,我們應該考慮:圖形內部元素元素之間的關系,圖形與品牌的關系,圖形與商品的關系,圖形與消費者的關系,商品通過圖形與消費者建立的關系,消費者通過商品與品牌建立的關系等微觀層面的關系。同時,也應該看到圖形與民族、時代、文化、美學等要素宏觀層面的關系。包裝圖形設計應在這些眾多的關系中展開,這種因素與因素、關系與關系的主體間性才是我們開展圖形設計的真正空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包裝圖形設計也是這個道理,通過關系的巧妙建構,達到渾然天成的效果,這樣的包裝圖形才是運動著的,變化著的,活著的圖形。
三.過程而非狀態
人的日常生活是連續不斷的,意識在時間軸與空間場中流動。狀態只是一個點,是意義的碎片[6]。包裝圖形靜態的視覺形象背后隱藏著消費體驗過程與設計過程的動態膠著。
1.消費體驗過程
消費者對商品的購買是個動態的消費體驗過程中。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包裝圖形通過引發消費者關注,使消費者產生興趣,在興趣的驅使下引起聯想,然后產生購買,在享受商品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同時產生新的認識,引發新的聯想并產生新的情感,進而充實了原本的記憶庫,為二次消費播下種子。
2.包裝圖形設計過程
杉浦康平曾說過,對于平面設計師來說,并非印刷完成了就萬事大吉。包裝圖形從孕育到誕生再到完成使命,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設計師對包裝圖形的設計不應是對商品機械的圖形再現。應從消費者通過圖形認識商品進而引發消費這一過程考慮包裝圖形設計。在設計前要針對消費群體進行充分的背景調查研究,在設計的過程中尊重消費群體的文化認同感與審美趨向等背景因素,以符合時代特色的形式語言予以表現,在商品面市后要調研消費者對商品的全方面評價,做到信息的及時反饋,再從中進行包裝設計的經驗性總結。
四.理解而非解釋
設計需要沿用社會科學的“理解”原則去找尋人們的行為背后的意義與情感、價值與象征系統,而無需自然科學的因果規律。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會有更好的創造[7]。包裝圖形設計應改變傳統的向消費者解釋商品內容與品牌內涵的傾訴狀態,應尋求消費者的主動認同與理解,建立溝通的橋梁。要想建立這種溝通機制,就必須在包裝圖形中融入消費者長期形成的價值認同因素,文化脈絡因素與審美積淀因素。
原研哉在論述其設計思想時提到了“容器”的概念:“傳播并非將信息從一個實體或個人分派給另一個,而是啟動信息的相互交換……當受眾得到的不是一條信息,而是一具空的容器時,傳播因為受眾自己提供了意義而發生[8]。”包裝圖形也應尋求消費者的主動參與,當消費者自身的感官體驗或情感經驗與包裝圖形訴說的內容發生聯系時,商品對于消費者的意義便具有了特殊性,包裝圖形也將獲得相對于消費者的特殊符號意義。
五.主體間性而非主體性
設計師有自由創作的權利,但選擇與價值判斷的權利在用戶。設計者的“主體性”向設計師與用戶的“主體間性”轉移[9]。設計師與消費者既不是相互妥協與折中的關系(消極的尋求共同點,彼此讓步維持現狀,不具備創作性意義),也不是無差異化的協調關系,更不是互不相干的共存關系,而應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和諧共生是一種積極意義上的創造性關系,他們彼此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異性,他們彼此干擾,但也相互肯定對方的主體意義。
由于包裝圖形設計外部因素的復雜性(如消費者的差異性),設計師不可能設計出讓每一位消費者都完全滿意的包裝圖形。魯道夫·阿恩海姆說過:“一個人在某一時刻的觀察,總要受到他過去看到的,想到的或學習到的東西的影響[10]。”因此,要在消費者的特殊性中尋求一般性,在差異性中尋找一致性。
設計師也應有自己的堅持和主張,不能為了一味迎合消費者而做虛假設計或過度設計,應肩負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同時,設計師也要有一定的文化使命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設計的人為事物在給人們提供便利與享受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人們新的文化風貌。設計師要在充分尊重消費者的前提下,以符合時代精神與進步潮流的視覺語言,合情合理的滿足消費者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
六.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現代包裝的要求不斷提高,包裝圖形設計已不再是為了單純地裝飾商品進而刺激消費的工具,它在充當“售貨員”的同時,也成為了當代文化的載體與促進社會進步的手段。對包裝圖形的設計應立足于包裝設計之“事”呈現包裝圖形設計之“形”,深入探究決定包裝圖形設計的內外部因素與錯綜復雜的關系脈絡,才能使包裝圖形——上承文化之脈絡,滿足當下之需求,完善未來之塑造。
參考文獻
[1] 柳冠中.事理學論綱[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2] 柳冠中.事理學論綱[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3]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4] 霍天明.杉浦康平“噪音”探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
[5] 柳冠中.事理學論綱[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6] 柳冠中.事理學論綱[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7] 柳冠中.事理學論綱[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8] 原研哉. 設計中的設計[M].紀江紅.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