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育教育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音樂美育”也叫“審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養人對于自然界的美、社會生活的美和藝術作品的美的感受、鑒賞、評價、創造及愛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價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響流動的每一瞬間展開實施著,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情緒、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變化。從而激勵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
審美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這些美感教育的功能是各種藝術所共有的,只是由于藝術門類不同,它所給人們的美感作用也就不同。
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一般由三個階段組成,即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學生感受音樂的過程就是美感賴以萌生的生理、心理基礎。在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潛在力量。
一、游戲中感受美
德國音樂家奧爾夫主張兒童音樂教育應該以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讓孩子在歡樂中學習音樂,兒童的生活以游戲為重心,常在游戲中以最純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現自我,抒緒,發揮想象力。如:小學低年級《火車開啦》由學生討論,用什么動作模仿火車開起,一個學生做火車司機,有的扮演車輪,有的扮演車廂,全班同學打節拍,模仿火車輪子的轉動節拍,用手拍腿,模仿火車開動是“咔嚓,咔嚓”,聲響的節奏。通過游戲模仿與學習,無疑給孩子們營造了一個感受、理解、想象創造和演繹的廣闊空間。
二、歌曲學習中欣賞美
如歌曲欣賞教材中《我愛你,中國》,其歌詞運用疊句、排比等手法,對祖國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園莊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繪和細膩的刻劃,且詞句清新秀麗,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字句間展現出一幅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畫卷,把《我愛你,中國》的主題引向深化。歌曲的旋律躍宕起伏,詞曲珠聯璧合,相互輝映,仿佛把人們引入百靈鳥凌空俯瞰中國大地而引頸高歌的藝術境界。學生通過欣賞,加之教師生動的講解,他們被歌曲優美的旋律和多媒體課件生動的畫面所描繪的音樂形象而深深吸引,難怪同學們在聽后感中寫到,歌曲猶如一幅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畫卷,瀑瀉出海外兒女一腔熾熱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樂曲欣賞中發現美
樂曲欣賞是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聽覺聆聽音樂作品,從中獲取音樂美的享受,滿足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提升。如器樂曲欣賞教材中大提琴獨奏曲《天鵝》,樂曲形象地描繪了潔白高雅的天鵝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悠漫游的優美情景,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波光搖曳的湖面,塑造了天鵝在湖面漫游的優雅形象,富有詩一般的境意。當孩子們聆聽著輕柔優美的樂曲時,仿佛身臨其境,美不勝收。
四、音樂實踐中表現美
音樂是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實現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徑。音樂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融為一體,如在課外合唱排練中,因合唱隊由多人組成。相互間協同配合很重要,不但要求大家唱要整齊,而且要求必須齊心協力才能表現好作品,在整齊的基礎上特別強調多聲部的唱不僅聲部直體和諧,而且更要講究方方面面地協調配合,才能把藝術性很強的聲樂作品完美地表現出來。在旋律創作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幫助學生形成與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如在初一年級歌唱課《沂蒙山好風光》的旋律創作這一環節,我首先用啟發式教學原則去創設問題的情境。通過文字接龍,去啟發他們進行旋律接龍《魚咬尾》的創作練習,培養學習動機和求知欲。當老師彈奏由他們自己創作的旋律時,那種自信心、自豪感,真是一種美滋滋的感覺。這樣一來,既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也很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結束語:
作為學校美育傳播者和奠基人的音樂教師,應該明白新世紀角色轉換的道理,主動去感受、體驗、觀察、比較、分析、明確自己在課改中的位置。不僅要挖掘音樂教材中美的各種因素,而且還要關于啟發誘導學生以美導行,使他們在學校美育教育活動的實踐當中,自己去認識美、體驗美、表現美、創造美。
音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無法窺探音樂課程標準改革的全貌,但力求走進新課程,去感受新課程改革那如火如荼的氣息,去接受新課程改革那春風化雨般地洗禮。
關鍵詞:新課改;體現;培養;營造;審美教育
當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樂教學。21世紀的人才觀,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學音樂教學的審美教育是我國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為此,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音樂課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由它的學科特點所決定的。音樂教學在審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獨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但長期以來,音樂教學偏重“專業化”,習慣把音樂課僅僅看做是一門學習識譜、唱歌,傳授技能、技巧的所謂調劑性課程,以至音樂課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體現和發揮。這種思想認識上的片面和狹隘與全面貫徹落實教育方針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必須及時糾正和改變。為了使美育落到實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樹立以育人為目的,加強審美教育,才能保證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審美教育呢?筆者認為應從下面五個方面進行操作:
一、加強音樂欣賞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情感的體驗,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要訓練學生聽音樂的能力。音樂欣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直接的過程,音樂的審美要從學會欣賞、評價一首作品開始,了解歌(樂)曲所體現的審美特征。種類之齊全,內容之豐富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極好教材。利用教材的這種刻意安排,充分發揮欣賞課的作用,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使音樂欣賞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環節:
1.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包括教學手段和方式
首先要避免生硬地強調作品的歷史意義和作者的情感態度。而要在生動地提供給學生能夠接受而又必須了解的音樂知識和有關的知識背景的情況下,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藝術語言和音樂要素的運用,進而了解作品的藝術特點。所有的音樂概念都應盡量用音響來體現。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賞時,可簡單地進行一些比較和聯系,區分不同作品的不同處理法及他們的審美特質。將學生接觸過和了解到的音樂知識及技能使用到對作品的分析中來,以訓練和培養學生對作品的藝術分析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準備教學資料
如果資料準備不足,光靠教師在前頭說教、灌輸,那么學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識將是零散的、單純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課堂的效果也不活躍,學生的興奮和興趣也不太容易激發起來,其對教材的吸收率將是很低的。因此,為使音樂欣賞課更有效果,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同一首歌或樂曲的不同音響資料),掛圖、幻燈片、錄像片、圖片等等,這樣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強欣賞課的藝術感染力。
3.采取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
以講故事的方式、討論的方式、觀看同學上臺演唱(奏)等方式進行,增強課堂的氣氛和活力。
4.注意電教媒體的應用
實踐證明,發揮現代教育媒體在作品欣賞中的應用,可拓寬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質量。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樂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對蘊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煉,并加以刻意地強調,增強審美教育的效果。如:對音樂的速度,讓學生參與律動去感受苦樂;對于節奏,可讓學生玩弄打擊樂,去進行感受和領悟。這樣既可擴大學生的審美領域,又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增加對美的認識和分辨,加深對美的理解。
三、重視美感的訓練
音樂課屬于美育范疇。我們既要使學生具有美的意識、美的觀念,又必須具備表現美的方法和技術。也就是說既要注重對美的感受力、判斷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訓練,又要注重表現美的知識和能力的訓練。我們應明確學校藝術教育是非藝術專業的人才教育??蛇m當降低對學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對全體學生,讓大家都能夠接受,都能感受到音樂的美。一個學生想要有音樂修養,腦子里必須裝有大量的音樂旋律,這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故,從一定意義上說,音樂課的每一環節,音樂教學的整個過程,教師都必須貫穿對美感的訓練。具體地說,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音樂想象、音樂認知能力。讓學生充分理解感受課業練習中多種美的類別和特征,引導他們將各自對美的感受和理解,貫穿到練習之中進行應用,獲得藝術表現的愉悅和。
四、營造審美氛圍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增強美育的效益,還應當積極地創造條件,努力營造藝術氛圍。如:請一些在器樂、聲樂、表演上有特長的學生上講臺演唱、演奏、表演節目。進而使每個學生都能上臺表演,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培養他們與人合作的精神。久而久之,形成一個積極的良性循環,對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能力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五、審美教育最終落實關鍵在教師
教師的自身素質、知識結構、藝術修養、專業視野等等,這些都是貫徹審美教育的先決條件。因此,必須要求教師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樂業,以主人翁的姿態認真鉆研教材。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案,組織教學程序,努力營造美的氛圍設計美的過程,從教師的儀表美和語言美,到授課的每個環節都有美育的滲透和參與。還有,必須培養自身的藝術修養,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質。正確引導學生體驗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提高音樂課的美感,激發學生表現美的愿望,大膽表現美好事物,從而出色地完成音樂教學任務。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傳播教育;課程體系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是指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為支撐,在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的驅動下,促使大媒體業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以及媒介終端融合的過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媒介融合帶來了新聞媒介組織與工作流程的變化,需要一大批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新聞傳播人才,使其勝任文字稿件編輯、電視新聞節目拍攝、網站編輯等綜合性的工作。通過調查發現,媒介融合對傳媒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兩大方向,一類是熟練掌握寫作、拍攝、編輯等專業技能的全能型人才;另一類是懂傳媒、會策劃、善公關的復合型人才。為此,新聞傳播教育要根據媒介融合帶來的人才需求變化,對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進行重新構建。
(二)對專業課程設置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專業建設尚處于探索期,一些院校將與網絡傳播相關的專業設立為獨立專業,這顯然與媒介融合發展的趨勢相違背。為此,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應將媒體技術與專業課程相融合,根據媒介融合發展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構,向學生傳授媒介融合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媒介融合素養。
(三)對教學體系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人才必須具備采寫、編輯、拍攝、播發等多種新聞專業技能,并能夠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所以,一些新聞傳播院系進行了相關改革,但是教學體系仍然缺乏完整性,課程之間的緊密度不足,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滯后,難以為學生提供集多種媒介于一體的實訓環境。這就要求新聞傳播院系必須深入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人才定位,不斷完善自身教學體系。
(四)對師資力量的要求
新聞傳播教育的師資力量以專業教師為主,能夠為學生傳授專業的理論知識。但是這些專業教師缺乏媒體從業經驗,容易造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節。而擁有豐富媒體從業經驗的新聞人,在多種因素的制約下又難以到高校任職。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高校采取邀請媒體界人士來校講座的方式,以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獲取途徑,然而這種方式無法滿足新聞人才培養需要。所以,我國高校必須重視師資力量培養,引入具有豐富媒體從業經驗的人才,將媒介融合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
二、媒介融合與新聞傳播教育的"融合"路徑
(一)科學設置融合性專業課程
新聞傳播教育院校要根據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打破傳統的專業之間的壁壘,設置融合性的專業課程體系,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引導學生形成跨媒體思維,促使學生掌握多種媒體的專業技能,從而適應媒介融合的發展環境。融合性的專業課程體系要具備口徑寬、基礎厚、專業精、實踐多的特點,同時還要進行創新性、實用性、擴張性的優化,培養學生文字寫作、電視攝像、視音頻編輯、網絡編輯、多媒體編輯等多種專業能力。新聞傳播教育院校的融合性專業課程體系可包括兩大方向,一是教學、實驗、實踐的融合;二是新聞業務、媒介經營、媒介管理的融合。所以,專業課程的設置要更加開放、靈活,實現各課程之間的資源共享,并能夠隨著媒介融合的發展作出相應調整。
(二)構建融合性的課程模塊體系
在媒介融合環境下,傳媒間相互獨立的格局被打破,傳統媒體向數字化轉型發展,這就促使新聞傳播教育必須轉變按照媒介種類設置專業的做法,構建起一套適應媒介融合發展的課程模塊體系。如,新聞學專業可設置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形成三大課程模塊,即新聞業務方向課程、國際新聞方向課程、媒介經營管理方向課程。在每個課程模塊中,選修課要靈活設置,新聞業務方向課程包括新媒體概論、媒介融合理論與實務、電視新聞節目制作等;媒介經營管理方向課程包括品牌公關、廣告策劃、營銷傳播策劃等;國際新聞方向課程包括新聞英語閱讀、新聞英語視聽說、報紙編輯、跨文化傳播等。通過整合課程體系,形成融合多個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塊,從而為培養復合型、全能型新聞人才奠定基礎。
(三)建設融合性的實踐教學平臺
新聞傳播教育要順應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為學生創建融合性的實踐教學平臺,促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提高學生專業技能。首先,新聞傳播院系要積極與主流媒體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形成聯手培養學生媒介素養的模式,為學生提供校外實習基地。其次,新聞傳播教育院系還可以成立"媒介融合實驗室",該實驗室具備紙媒、廣電、網絡等多個類型實驗室功能,能夠完成媒體信息采集、加工、工作,實現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介中的傳播,真正讓學生體會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實務過程。再次,新聞傳播教育院系可與主流新聞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建設數字化媒體實習平臺,使實習平臺具備媒介融合功能,為學生提供參與新聞媒體運作的機會,讓學生真正走入新聞傳播過程中,培養多種專業技能。
(四)培養融合性的師資隊伍
新聞傳播教育院系要積極與媒介合作,整合新聞傳播教育資源,培養融合性的師資隊伍,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一方面,新聞傳播教育院系可采取請進來的策略,邀請或聘請媒體資深從業人員參與課程教學,要求這些從業人員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良好的知識素養以及較強的業務能力。如,在網絡新聞與文化傳播課程教學中,學??山M織記者、編輯與教師一同編寫教學計劃,提供真實的典型案例,并參與課程授課,向學生講授自己的新聞傳播經驗和媒介管理驗,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另一方面,新聞傳播教育院系要鼓勵教師參與媒體一線工作,增強采寫、編輯、策劃、制作業務能力,并能夠運用媒介新技術完成媒介融合環境下的新聞傳播工作。在積累新聞傳播從業經驗的基礎上,將掌握的最新理論知識、最新媒介技術帶到課堂上,促使理論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
結論:
總而言之,在媒介融合環境下,新聞傳播教育必須順應新形勢的發展,積極推動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培養全能型、復合型的新聞人才。新聞傳播教育院系要充分借鑒媒介融合的發展模式,設置融合性的專業課程與課程模塊,建設融合性實訓實習平臺,并優化師資隊伍,確保新聞傳播教育適應媒介融合環境下的人才培養需求。
參考文獻
[1]陳瑛,方艷.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轉型探析[J].新聞知識,2015(7):125-126.
[2]劉林山.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8):85-87.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實踐中有些教師并沒有真正做到素質教育理念所要求的“以學生發展為本”,比如:他們讓學生課堂討論、動手練習,表面上似乎學生都很活躍,思維也開動起來了,但是,老師最后還是用一個標準答案無形中限制著學生的思維,學生還是要跟著老師的思路走。通過大量的實踐練習,雖然學生的繪畫技能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這樣很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個性的發展。我認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先進教學理念所倡導的是,教師除了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繪畫技能外,還要指導學生如何把心中想畫的東西畫出來,甚至畫得更好。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以門類、畫種作為教學脈絡,比較注重以教師為中心,是老師教學生怎么畫,而現代美術教學模式提倡學生為中心,是教師幫助學生將他們想要展現的事物畫得更好,是老師幫學生怎么畫。比如:八年級的《漫畫》的課堂教學中,我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展示名人漫畫,使學生對漫畫的多種形式一目了然;運用PHOTOSHOP的技術對圖片進行修改,使人物的特征更加夸張,從而達到漫畫效果;鼓勵學生運用漫畫的特殊功能把生活中的事物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使學生能夠從中分辨真善美與假惡丑。美術活動始終離不開想象,想象是美術的重要能力。沒有想象,無法進行藝術構思,沒有想象,就無法進行創造。因此,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對培養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合格人材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美術教學別注意學生從低年級的無意識被動接受教育,進入中年級主動的有意識的參與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由于學生的知識領域和閱歷有限,就需要教師的提示和啟發。提示學生對直接的現實生活中的人或事,景或物的聯想;對間接感受到的事物的聯想,如電影、電視等;對遠古或未來世界的聯想等等。例如在《聯想與創造》一課中,我用仿生造型繪畫作品:企鵝垂直起落式飛機,恐龍機器人,蜻蜓式兩棲飛機為內容,引導學生欣賞。我向學生強調,在欣賞作品時,注意兩個問題,一是三件作品中的內容與現實生活中哪些東西的形象相近;二是作品中的形象是根據什么東西的造型創造出來的?通過討論,學生紛紛說:那架飛機的造型象企鵝;那個機器人的形狀象恐龍;那架兩棲飛機太象蜻蜓,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啟發:這些發明都是科學家們根據某些動物的外型與結構,通過聯想和艱苦的科學研究創造出來的。是科學家們利用仿生學的原理創造出許許多多為人類服務的東西。在手工課中同樣引導學生進行創造美的實踐,教師不用一種模式束縛兒童的想象力,學生可以表現具體的形象,又可根據材料特點去自由的表現形象。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學中要留有讓學生創造和個性發揮的余地,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思維的活躍調動他們的創造熱情,使每一次美術課都成為一次創造活動。
根據中學生的特點,我力求采取正確的觀察方法與心靈感悟的方法,促進直覺思維與具體形象之間緊密聯系,加速學生頭腦中形象與概念信息的結合,通過想象,創造出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獨立的創造性想象是我們教師重要的任務。根據意愿,獨立的創造性想象,是難度較高的想象,創造想象是不依賴圖樣、模型、實物和文字描述現時獨立創造出的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教師展示范畫“魚美人”,畫面表現的是西方的魚美人勇敢善戰,一手拿著盾牌,一手舉著寶劍,上身是美麗的少女,下肢是魚的尾巴,卷曲著、跳躍著、非常有力量,是美人和魚的結合,是柔美與勇敢的結合,展示西方神話中的女勇士。這就是作者根據自已的意愿創造出來的畫面,是創造性思維的具體表現。一般是在頓悟或靈感的出現和思維的多次積累才能產生。請學生說出我們已經知道的但現實世界沒有的物象,學生回答“有龍”、“四不象”、“鳳凰”等,請學生說出“龍”的整個全身由哪些動物組合而成?如鱷魚的嘴、鹿的角、蛇的身體、鷹的爪子等。請學生想象畫出世界上沒有的物品,我們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夢想、幻覺,根據自己的情感意愿,通過想象定能創造出新的作品,如機器人、高速列車、宇宙飛船,地球衛星等等。我們要調動一切手法,為學生思路的拓寬,潛能的挖掘提供契機,正如黑格爾所說“藝術家通過這一形式以豐富的創造力,修飾力,直接地表現他們自己的心靈”。
通過美術課的這種上法,我有這樣幾點體會:
(1)從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著,更注重了學生的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更多的聯想和創造余地,避免了由于教師的個人好惡或習慣束縛學生的藝術靈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2)從教學過程和結果看,更注重了教學過程。學生完成一張好的作業固然重要,但學生思維的活躍,在完成作業的全過程中所進行的探索和創造更為重要。而在教學過程中的經歷就使得一個學生的作業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了,下次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避免了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創造的積極性。使學生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進取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創造力。
[關鍵詞] 業務外包 交易費用經濟學 核心競爭力
一、業務外包的基礎
1.業務外包。本文使用的術語“業務外包”是它的原始意義,即業務外包為”外部資源利用”的縮寫。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細節,我們分析該構成的三個部分:
(1)外部意味著不在自己的公司內創造價值。從外部角度觀點出發,無邊界組織的思想就是融入了可以給顧客創造和增加價值的外部合伙人。
(2)外部的焦點在外部資源上意味著一個戰略性的遠景,根據以資源為基礎的觀點,公司可以理解為一個資源和知識的復合體。
(3)只了解這些外部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公司必須使用這些外部資源在競爭過程中加強它的地位。因此,我們建立一種集中于一般概念上的業務外包模型:供應管理將被認為是一個核心成員。
2.一般業務外包模型。業務外包的模型由4種因素組成:業務外包主體,業務外包客體,業務外包伙伴和業務外包設計。
業務外包主體是計劃業務外包的經濟機構。主體必須做出戰略性的業務外包決策。從一個行業角度來看,業務外包的客體與生產滲透度緊密聯系。業務外包伙伴就是考慮業務外包活動的所有可能的供應商。
二、基于設計選擇的經濟制度
在理論上,業務外包決策的選擇設計方法基于威廉姆森的制度經濟學,他提出了三大經濟活動的“治理結構”:
1.市場通過價格機制控制交易。所有交易伙伴都有直接的動機。如果一位供應商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他將不能再參加經濟交換。
2.階層基于管理對財產權的集中。公司內的管理控制機構使得定向在一個目標上變得更加容易。
3.許多治理結構既不是清晰的市場又不是清晰的階層。市場要素的所有治理結構都與業務外包設計相關。外部業務外包表示現貨交易或者與供應商的長期合作關系,而內部業務外包指更高程度的分級控制。
三、業務外包戰略決策和制造滲透的程度
1.從交易費用角度來看業務外包客體。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產生了一些”簽訂合同的費用”。它們不僅會在市場中出現,而且也會在階層內部出現。如果一家公司必須創造和運行一個系統以控制工人的生產力,那么階層費用是不可避免的。現行思想是用最低成本為每筆交易找到一個治理結構。因此,我們需要對交易特征有更深的了解。特異性是交易的最重要特征,所謂特異性是指資產特異性以及人力資本特異性。,特異性中最大的貨物和服務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為這些交易建立一種內部業務外包的設計是很有意義的。
2.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看業務外包客體。特異性與交易的戰略重要性密切相關。對一家公司來說核心競爭力才真正具有戰略重要性,它的主要思想是只有被認為是核心競爭力的貨物和服務應該完全由內部生產(業務內包)。 實際上,核心競爭力結合三個主要的部分:
(1)從用戶觀點來看,它們的特性必須是相關的,要把公司和它的競爭者區分開來。
(2)為獲得競爭優勢,資源和專門的技能是獨一無二的,必須保護它以防被競爭者模仿。
(3)只要這些資源可用于多個目的,它們就是核心競爭力。
3.集成模型。交易費用經濟學和核心競爭力的方法為業務外包決策建立了一個一般的模型。它們幫助決定設計方案中哪個是最佳的。管理必須回答關于業務外包客體的三個問題:
(1)活動有高度的特異性嗎?如果是的話,通常為溝通和達成協議的高額市場交易費用將存在。
(2)活動在戰略上是重要的嗎?有時業務外包的低特異性活動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因為它們對公司的生存能力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3)活動是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主要成分嗎?它在大體上是有助于競爭力的, 對競爭力一點都沒有貢獻的活動就是典型的業務外包對象。 隨著它們的貢獻程度越來越大,它們將一步一步地從外部業務外包到內部業務外包再到業務內包。
基于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獲得一種最佳的業務外包設計。實際上交易費用經濟學和核心競爭力方法完美地補充了彼此。一方面,交易費用經濟學是短期的,只是基于成本的方法。由于實現交易品質的“戰略重要性”,我們增加了一個長期的觀點。 這種戰略重要性可以清楚地通過對競爭力貢獻的程度來加以定義,而競爭力的貢獻在核心競爭力的方法中可以用公式表示出來。實際上,高特異性和核心競爭力不一定直接彼此相關。當然,特異性和核心競爭力之間的關系是相當簡單的,它們對業務外包決策的建議也是相容的(在這種情況下,除營銷和供應管理的所有活動都可以進行業務外包)。
大多數有業務外包活動的公司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尤其,質量(業務外包主體列為“好”或者“較好”的比例:52.9%),成本(50.6%),時間(55.4%)和靈活性(50.1%)都位于更好的水平上。
四、結論
交易費用經濟學和核心競爭力這兩種方法在業務外包設計和管理中彌補了彼此的不足。管理費用和長期戰略被集合起來。在長期運作中,“虛擬企業”好像是最佳的業務外包。業務外包活動不僅僅是“是”或者“不是”――而是多種“配種”選擇的決策。此外,如何確定“工廠內工廠”系統的內部和外部邊界應該是未來研究的最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王輯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語文美育就是通過語文學科教育活動進行美的教育,即以語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學生,陶冶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和修養,改善學生的精神面貌,達到全面培養學生的目的。
(1)語文學科美育的內容。關于語文學科美育的內容,筆者以為主要有:①培養審美感知能力。語文學科美育必須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審美感知能力是知覺的一種特殊形式,指由審美感覺上升為審美知覺的能力。審美知覺包括三個層次:一是直接呈現于感官,二是整體形象體驗,三是情感反應。三者缺一不可。文學作品所描摹的形象之所以能喚起人們的美感,是因為語言這一中介,使審美主體回憶起既有的表象。但是,如果僅僅把語文教育中的自然現象作為自然形態,而不能識得其中的情與理,那么,即使喚起了學生的表象記憶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審美感知。所以,語文學科美育必須培養學生自己的審美感知能力。②培養審美想象力。想象,在心理學上的意義是通過自覺的表象運動,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經驗,創造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審美想象是審美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審美觀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對象之中,使之物化,從而體現出人的性格思想。通過語文學科的美育培養想象力,對人的智力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把作品的藝術美和現實聯系起來,自覺地加以比較,融合,進行再造想象,這是使學生憑借教學活動喚起內心視像,由原有的表象推出新的表象的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培養想象力應特別重視移情現象。審美想象本質上就是移情的深刻化,是情感的物化。不過審美觀照中的移情,是審美主體的情感向感知和想象的表象移入,而不是向客觀對象移入。這是因為主體與客體之間具有質同,形擬神合等方面的聯系,而不是脫離客體的想入非非。語文學科培養審美想象力的途徑有三:一是鑒賞作品;二是適量背誦詩文;三是觀察自然和社會,增強形象記憶和情感記憶,積累記憶材料――記憶和積累越多,想象力就越豐富。③培養美好的情操。情操,就是情感和操守。美好的情操能夠產生高尚的審美情感。培養情操既是德育的任務,也是美育的任務。中學階段學生的情感還不夠穩定,操守尚不堅強,情緒容易沖動。因此,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養高尚美好的情操,是語文學科美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2)語文學科美育的途徑和方法。語文學科美育主要是通過教學活動來完成的,教材美、教學美、教師美都要通過教學活動得以實現。這是語文學科美育的基本途徑。其主要方法有:①美化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創造的氣氛和情調,它具有動態的特點,由許多因素構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活動和人的情感。教學活動中,人的活動,人的情感,又主要表現在學習主體――學生身上。不過活動的主體性,情感的活躍性,都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藝術。作為教學的主導,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創造美的情境的第一要義。教學語言的美取決于教師具備的愛生情感,科學思維的頭腦,對課文思想內容、情感的把握及語言的表現力。②披文入情,發現自我?!坝^文者披文以入情”,起點在于“披文”,把握語言形式,激起想象,再造想象,發掘意蘊?!叭说乃季S之所以能夠憑借語言符號再造審美觀照中的形象,是因為憑借了想象力?!钡绻x開了文本,語文學科美育就會落空,反之,以學生美育方式進行教學,將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因此,語文美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和方法就是必須使學生深刻理解文本。③加強朗讀,誘發美感。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夠激發美,喚起讀者內心視像,感受文本的意境,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解析,能以聲音增強原作的力量,誘發通感,起到培養審感知能力的作用。聽別人讀,可以自覺地進行審美判斷,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韻和氣勢,產生共鳴,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覺接受語文美育。
(3)結束語。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語文學科教育缺乏美育,將是貧乏的教育。語文美育必須依照自身的特點去選擇途徑和方法,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當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有意識、有目的地結合語文學科教育的特點對受教育者進行美的教育。
運用新媒體、新技術進行教育教學已經在幼兒教育領域里成為一種潮流。教師們運用新媒體和新的教學技術,更輕松、更快捷地將要講的知識與幼兒分享,這樣的新事物可以給教師節省更多的時間用來帶領孩子們突破更多的重點和難點。新鮮事物的介入,開闊了教師的視野,使教師的素質得到了大幅提高,新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在課外同樣幫教師實現了許多以前不能辦到的事。
例如:家園聯系十分重要,許多教師苦于沒有時間與家長多做交流,很難來共同保證孩子們健康和全面地發展。在多次的經驗交流中,我們發現“博客”是很好的傳輸紐帶,于是建立了班級博客,許多教師將自己班級的最新動態以及孩子們上課時的作品、表演時的視頻發到博客上,方便家長了解幼兒在園情況,博客里開設的留言板,使教師與家長之間建立了良好的溝通平臺。
二、新技術、新媒體與教學領域相結合—擦出教學亮點新火花
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到來為教師提供了更快捷、更方便和更有效的教學途徑。實踐證明,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以下簡稱“白板”)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不僅可以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還可以突破更多的重點和難點。例如:在大班語言領域《云》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相繼運用白板進行演示文稿的播放,帶領孩子們欣賞天空中美麗的云彩,通過音樂伴奏,讓孩子們在欣賞云彩的過程中體驗美、感受美,同時運用白板的照相機、放大鏡等功能與幼兒進行互動,并通過自己制作的課件讓幼兒連一連,想象一下天空中的云彩像什么?利用白板的遮蓋功能請幼兒揭開云彩背后的秘密。孩子們很喜歡這樣的自主活動形式,整個活動都沉浸在孩子們的歡笑聲和驚訝聲中。在這樣的教學氛圍里,孩子們主動探索的熱情提高了,活動中的重點和難點也都理解和掌握了,可見孩子們都是愿意接受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途徑的。
新媒體、新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它不僅僅局限于語言領域的教育教學上,在藝術領域中也起到顯著的效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藝術領域目標第二條明確指出: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在活動中使用白板,可以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藝術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例如,我們班(中班)的孩子繪畫水平較弱,但是語言表達能力很強,通常在活動中都能積極思考,踴躍地回答問題。在美術活動“美麗的向日葵”中,筆者將向日葵花海的圖片通過白板呈現給孩子,請他們感受向日葵的美麗,同時帶領他們認識向日葵花朵的結構。利用白板的拖拽、圖形功能,請他們在白板上組合美麗的向日葵,并運用白板筆為向日葵涂上漂亮的顏色。在發展他們認知能力的同時,發展小肌肉力量和對美的表現。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能夠說出向日葵的外形特征,能畫出不同姿態的向日葵。白板功能的多樣性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點。它的“聚光燈”功能可在講解向日葵結構的過程中將該部分聚焦,使孩子們集中注意力,也解決了筆者在講解示范的過程中,擔心指出向日葵某個部位時孩子們不理解的難題。
本次活動的難點是:通過白板,將分解后的向日葵連接在一起,并為向日葵填充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為了方便孩子們連接,筆者將白板中的部分圖形分別放入課件中,請孩子們將這些散落的圖形運用拖拽的方法連接在一起,拼成美麗的向日葵。孩子們很喜歡這樣的藝術表現方法和形式,踴躍地到白板前來操作,在不知不覺中,他們找到了使用白板筆的方法,同時小肌肉力量也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為了方便教學,同時讓孩子掌握更多的本領,筆者在接到這個新班時做了調查。本班80%的孩子愿意主動觸摸白板與同伴做游戲,10%的孩子對這樣的形式持愿意參與的態度,還有10%的孩子對這樣的活動表示不厭煩。令人高興的是孩子們都愿意接受這樣的新媒體、新技術和新的教學方法。
三、新媒體、新技術在實踐中運用—引領教師新突破、奠定幼兒新發展
新技術、新媒體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發展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新鮮事物的介入,開闊了教師的視野,使教師的專業素質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更加專注于教學工作。孩子們良好的發展使我們更加堅定自己的腳步,潛心研究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努力把新技術、新媒體與實際工作相結合,不斷提高,尋求進步。堅持培養孩子活動的興趣,支持、鼓勵孩子進行嘗試,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關鍵詞:現代技術;教學媒體;高中美術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6-008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53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基于Internet的網絡教育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以學為主”的必要性,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實踐性、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挖掘資源,進行個性化學習與合作學習。
信息技術幫助美術教師與學生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教學活動,也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師生間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為美術教學帶來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更新,有助于實現新的教學理念。
一、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
(一)學生的認知能力分析
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學生在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所表現出的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方面的特征。對于高中學生,他們接近成年人,在接受知識的能力上是沒有問題的。
(二)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
現階段的學生,由于科學的迅速發展,網絡在每個家庭中的普及,學生們從小就接觸電腦,對于信息技術的了解當然就不用擔憂,他們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能力是不用懷疑的,根據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搜集資料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他們學習能力是有的。
(三)學生的學習態度的分析
高中學生應該說從小學到高中近十年的學習生活,美術盡管離他們的生活很近,但是在美術教育上是欠缺的,他們基本上在校沒有上過多少的美術課,所以對于美術的相關知識的積累是很少的,這是普遍事實,通過教育改革,美術課重回課堂,并將現代的信息技術運用于美術教學中,學生感到很欣喜,他們內心深處是非常喜歡美術的,所以在這種現實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非常積極主動的,因為他們喜歡美術課。
(四)學生在運用信息技術過程中的自控能力分析
現在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在教師明確了教學目標后,學生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下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準備資料,因為每個學生的個性是有差異的,他們的認知能力、心理特點、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各方面的不同,所以教師要提前做好準備,只有這樣教學過程才能順利完成。
二、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實踐性、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一)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教師只是作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也就是幫助學生如何“學”,引導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與美術課程相關的教學資料,美術鑒賞課程中的畫家作品年代、歷史背景、畫家簡介等內容。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可以幫助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查找資料,讓學生充分體會實踐得來的知識,這對于學生來說印象更加深刻,提出的問題可能也會更多,這樣進行自主學習之后,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在自主學習中,應該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1.重視學生的“學”。以“學”為主的教學是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這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直接將知識或者答案教給學生,而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情景,或者提出問題和任務,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體現學生的學習熱情。
2.目標明確。在自主學習中,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掌握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對知識的理解,是正確的,但如果不分析學習目標,對當前所學內容不加區分是不恰當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選出當前所學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作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然后再圍繞主題進行掌握。
3.自我反饋。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能夠根據學生學習的信息來形成對美術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能做到自我反饋。
(二)挖掘資源,進行個性化學習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資源來支持學生學習,可以用圖、文、聲、像等結合的課件,很直觀地把課件的教學資料直接展現在課堂上。學生可以利用電腦、數字化圖書館、投影儀、網絡課程、廣播等媒介進行資料的搜集,在這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篩選對自己有用的知識。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都是很有幫助的。
(三)進行合作學習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 信息技術 整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2-0-01
1 前言
小學美術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獲得積極樂觀的健康心理,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而且很多學生在小學階段對于美術的學習興趣也相對較高,因此通過有效的引導更容易實現對小學生的教育作用。當然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呆板,如在黑板上畫一個小物件,然后讓學生進行模仿,最后教師來進行評分的這種形式,顯然不利于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小學美術教育進行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信息技術的出現則為小學美術教學的方法創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本文接下來重點將分析信息技術和小學美術教學進行整合的創新教學方法。
2 小學美術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整合分析
2.1 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于優化小學美術教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莫過于多媒體的教學,無論是在美術課堂還是信息技術課堂,都可以將繪畫和計算機美術設計整合起來,而且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動畫演示,就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熱愛祖國優秀傳統藝術》這個欣賞課中,如果僅僅讓小學生欣賞美術課本然后教師進行課堂分析,這樣就會使得的課堂相對枯燥,但是如果將信息技術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進行整合,利用網絡信息平臺,收集具有傳統文化的優秀藝術的代表圖片,利用多媒體教室進行展示,就能吸引小學生的關注,這樣往往更容易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通過學習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美術設計能力
隨著計算機圖形技術的發展,基于計算機的圖形設計成了可能。對于小學生來說,可以使用計算機提供的畫圖工具,如果可能還可以學習使用Photoshop等專業的繪圖設計軟件學習美術。例如,在教學《盤盤轉轉》時,教師就可以使用計算機技術將一些線條通過多媒體教室展示給學生來看,并讓他們談談自己的認識,然后再進行操作,將線條粗細、長短等方面進行改變,同時再配置不同的顏色,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到操作能力的同時,也能夠感知基于線條的美術元素的學習。
2.3 有效整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將信息技術的學習和美術學習進行整合,有助于開闊學生學習的視野,因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所覆蓋的知識范圍非常廣泛,而且來自互聯網的資料也非常豐富,那么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等素材來進行相應的知識的擴展。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對美術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豐富。還是以《熱愛祖國優秀傳統藝術》為例,教師先向學生展示一些優秀文化的圖案,并對這些圖案進行簡單的介紹,接著再來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讓學生知道如何使用搜索引擎來搜索相應的圖案,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定位來找到相關的內容,通過這種互動式的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2.4 融合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來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
將信息技術教學和美術教學進行整合顯然更有利于促進小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學生在學習了基本的美術課程之后,然后再使用計算機來操作這些美術圖案,然后將這些美術思想和審美情趣利用計算機設計軟件展示起來收效甚好。例如,在教學《蟲蟲大聚會》時,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來收集相關的蟲蟲圖片資料,然后再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查找這些蟲蟲的制作方法,收集相應的資料,通過視頻展示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怎么制作,然后教師幫助學生尋找這些制作材料。這樣通過學生利用自身所學的知識來制作蟲蟲,這種親身制作,親眼觀察和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就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當然在信息技術教學時,教師也可以讓小學生利用所學到的美術知識設計一張蟲蟲總動員的海報,這種海報的設計,同樣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術,也更有效地促進了小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3 結語
總之,信息技術和美術教學這兩者有一些相通之處,以美術教學和基礎,再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為輔助,讓信息技術為美術教學提供豐富的工具,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動力,學生在學好美術知識的同時,也進一步掌握了信息技術,這樣就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使他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