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范文

        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

        第1篇: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范文

            公共事業管理在校學習包括理論教學、見習、實習,對三者之間的學時分配調查中,有94.11%的學生認為實習可加強對理論知識的消化和理解;對于專業實習和臨床見習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有88.24%的學生認為應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增加社會調查、衛生法律宣傳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在對實習評價的量化考評調查中,82.35%的學生認為應制定符合專業需求的量化標準,包括學生出勤和紀律,論文寫作的條理性、邏輯性、嚴謹性和科學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97.22%的畢業生認為,在實習、見習期間自己的整體水平可以得到很大的鍛煉與提高,對其將來從事的工作有實際性的幫助。

            (一)畢業生對學校的評價

            畢業生對學校的評價調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學校的辦學條件,校園文化及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學校管理等。70.58%的畢業生對辦學條件比較滿意,17.65%的學生基本滿意,還有11.77%的學生不滿意,由此可見,學校對于公共事業管理的辦學投入還有待加強。對于校園文化評價,94.11%的畢業生認為學校人文教育“較好”,88.24%的畢業生認為學校醫德醫風教育和學風“好”或“較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滿意度達到94.12%,說明學校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了優良的學風。對于學校的管理,94.12%的畢業生認為教學管理工作較好,91.18%的畢業生認為學生管理工作較好。

            (二)專業課程設置對就業需求的影響

            通過對首屆畢業生的“您對目前的專業課程體系滿意情況評價”的問卷調查顯示,滿意度僅為24.3%,不滿意的達到44.2%,這一調查結論在其他同行學者的研究中也被證實[3],這說明目前國內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不滿意是較為普遍的現象。海南醫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分為三段式培養,即“公共素質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等幾大模塊。公共素質課主要包括德育類課程和計算機、外語、數學等工具類課程;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醫學類基礎課和經濟管理專業基礎課,如基礎醫學綜合、臨床醫學概論、衛生統計學、衛生學、流行病學、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管理信息系統等;專業主干課主要就是反映該專業培養特色和目標的課程,如衛生經濟學、衛生管理學、醫院管理學、社會醫學、醫療保險、衛生服務和社區醫療等。為進一步了解學生對公共素質課和專業基礎課中哪些課程認可度不高,對其進行了深度訪談。調查顯示,學生對政治素質類課程認可度不高,76.48%的畢業生表示在校期間曾逃過政治素質類課程,有35.29%的學生表示在課堂上手機上網、打瞌睡、聊天等。英語類、計算機類的技能課程認可度達到70%以上,91.18%的畢業生認為大學英語很重要,這一結果在“您通常選擇哪類課程上看英語材料”的統計結果能進一步反饋:73.53%的學生選擇政治素質課程,23.52%的學生選擇專業基礎課,不到10%的學生選擇專業主干課程。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因迫于大學英語四六級的壓力,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還是較高的,故有的學生不惜在其他課堂看英語材料,同時也看出了部分學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學生選擇專業基礎課學習也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課程認可度較高的集中在考證、考級、考研課程。調查顯示,畢業生中參加過除計算機、英語等級考試之外的考證或其他培訓(如會計證、教師資格證、口譯培訓等)的高達94.12%。調查發現,大一、大二的學生可能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英語四六級證書上,從大三下學期開始,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公務員或考研上,在2012屆畢業生中,選擇考研的占35.29%,而選擇考公務員的達到29.41%。

            最后,對專業主干課程群的調查發現,只有17.64%左右的學生對所學專業感興趣,并愿意花較多時間在專業課上。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第一志愿錄取的比例相當低,大部分學生是從其他專業調劑過來,專業思想不穩定,盡管經過四年的學習,但專業認可度仍不高。64.71%的學生認為目前的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聯,而剩下的學生大多對所學專業課程不感興趣。對于學生課外閱讀的統計,只有23.52%的學生會花時間閱讀專業相關書籍,64.71%的學生選擇閱讀更為實用的操作類課程書籍。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2012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就業現狀調查顯示:專業培養方案有待完善,課程體系亟須優化,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繁多,結構不合理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合的邊緣學科,既要了解一定程度的醫學知識,又要學習經濟管理學的專業課程,課程門數較多。又因其屬于管理學門類,學制為四年,時間短,總學時數偏多,學生苦不堪言。追究其根源,主要是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專業特色不彰顯,導致課程開設廣而不精,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結構不夠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醫學類課程門數過多,學時比例過大。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并非臨床醫學專業,對醫學知識的掌握的要求應有差異。其次,經濟管理類課程比例偏低,因醫學院校經濟管理專業方面的師資緊張,一些理應開設的應用性和實操性較強的管理類課程沒有開設。再次,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開設的前后關聯程度沒有科學邏輯性,如醫學類課程開設應先開設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開設與之間隔不能太長。專業課程學習過程應先開設經濟學、管理學等專業基礎課程,再開設衛生經濟學、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衛生事業管理學等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開設的時間間隔不能過長。

            (二)預防醫學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從畢業生從事的相應工作來看,大部分是從事于衛生行政部門或相關事業單位的公共管理工作,近期各種流行性疾病的傳播,如“非典”、“禽流感”、“豬流感”等疫情的蔓延,從某種程度折射出衛生行政部門思想上麻痹、應急處理能力的缺陷以及信息渠道的不暢通。作為未來將分布在各地、各行業潛在的衛生行政工作人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培養其預防意識和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中僅僅設置了預防醫學導論這一門概論性的課程,學時數僅為36,學生很難對疾病預防形成一個全面的認識,更不用說指導其日常行為。

            (三)專業課程開設與就業需求有差距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的是衛生行政管理工作,應用文寫作、秘書學類課程可以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公文寫作能力和文件處理的素質,學校將此類課程安排在選修考查課,學時數及相關考核要求也較低,不利于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有很多機會直接使用統計知識處理問題。統計學的應用目前主要分為兩個領域:經濟社會民生和醫學生理,醫學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主要是衛生管理,主要面對的是醫學方面的統計,應開設的課程是流行病學和醫學統計學,也應增設社會學方面的統計,如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計量經濟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主要是在衛生執法部門和醫院管理部門工作,所以學生在今后工作中有可能會遇到如何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問題。法學類課程開設缺乏體系,而目前學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的法學課程是衛生法,作為一個法學課程的體系,缺乏基礎法學作為支撐,學生對于《衛生法》的掌握只能停留在空洞的條文記憶,對于其立法的必要性及執法的嚴肅性理解不夠深刻。

            (四)課程設置未考慮文理兼招的生源特點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生源分布上基本上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文科生在學習醫學類、統計類、計算機類課程時較吃力,但對社會科學的相關課程比較感興趣。考慮到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學生今后的工作還要面對很多公文的處理和寫作,應加強其社會科學的課程學習,在不增加其課程負擔的前提下,應增設一些人文類的課程。

            (五)見習、實習時間過短,形式單一

            通過對2012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調查發現,在校期間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其實際工作幫助很大。但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見習和實習過程與臨床醫學是完全不同的機制和過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臨床見習主要是了解各個病情的基本情況及治療費用控制等,對于其治療過程及疾病機理則要求不高,而專業實習不是在臨床科室,而是在醫院的行政科室或衛生行政部門,掌握這些工作的關鍵是要對國家衛生政策及地方、醫院的行業規范等,這些知識并不是聽帶教教師講解或見習操作就可以掌握,而必須增加見習、實習學時量加以鞏固,才可以加深印象。見習和實習的形式不應拘泥于醫院的科室或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社會科學就是人與人的科學,學生應走出去與社會交流,應組織學生多參加社會調查、法律宣傳等形式的社會實踐,幫助學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三、完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設想

        第2篇: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范文

        關鍵詞 公共事業 財政制度 財政政策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推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完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組織管理,建立現代公共事業制度,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已成為我國公共管理領域深化改革的重點內容,其中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公共財政政策環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一、公共事業制度的財政政策體系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教育、文化等事業單位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民辦非企業組織迅速發展,社會團體空前活躍,傳統體制下財政獨家供給資金、政府壟斷社會事業的局面已經打破,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在政府財政關系方面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一是公共事業資金供給初步實現了多元化。事業單位除接受財政撥款外,還有為社會提供教育、科技、醫療等服務取得的事業性收費收入、從事各種商業活動取得的經營收入,以及社會捐贈收入等等。二是公共事業投資主體由政府一統天下轉向以政府為主、多方投資并舉的格局。近年來,民辦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機構迅速發展,既適應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需求多樣化的需要, 又減輕了政府財政的負擔。三是運用財稅政策工具促進了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和社會公共事業發展。包括對向企業轉制的科技型事業單位給予減免稅,對向社會公益事業機構捐贈的組織和個人在所得稅前按比例或全額扣除等等。四是改革了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公共事業機構的財務會計制度。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于1997年1月1日起實行了《事業單位財務規則》,1998年起執行《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以及財政部與相關主管部門制定了行業財務管理規章。

        但是,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公共服務的迫切需要相比,我國現代公共事業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改革任務十分繁重。在公共事業機構與政府財政的關系領域,突出的問題有:

        1 事業單位對政府財政資金依賴程度高,財政負擔沉重。目前政府財政仍承擔著國家公共事業資金供給的主要任務,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費支出在財政支出中仍占較大比重,民間投資還處在補充地位。

        2 財政資金供給范圍過寬,超越了公共財政職能。目前對事業單位的資金供給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傳統體制下的基本格局,政府財政仍然承擔著相當部分應由企業、個人通過市場提供的私人物品,如非義務教育、非公共衛生支出、開發性科技費用、新聞出版等等,對提供準公共物品的公共事業服務也存在包攬過多的問題。而應由政府保證資金供給的公共物品服務,如義務教育支出等等,面臨著諸多問題,成為誘發亂收費的重要原因。

        3 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財務管理制度不夠健全,財務監管需要加強。建國后,我國對事業單位資金的供給方式,主要采取由財政全額撥款和差額拔款管理方式。全額撥款單位收支都納入政府預算統一安排,差額預算管理包括定向補助、定額補助、差額補助或上解等形式,1996年以后主要實行差額管理。上述資金供給方式與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相適應,在建國初期各項社會事業百廢待興的條件下,對科教文衛等事業的發展,建立健全社會服務體系和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事業單位改革不斷深化,這種資金供給方式的弊端日益顯露。如資金供應缺乏競爭機制,容易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資金使用效益不高,財政監督乏力,浪費、截留、挪用等現象較普遍;未能有效地引導社會資金投資,事業發展資金不足,等等。根據建立現代公共事業組織的需要,結合目前我國編制部門預算,需要實行國庫集中收付等財政預算體制改革,進一步改進公共事業單位資金供給方式,更多地利用市場機制,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以促進公共事業發展。

        4 建立現代公共事業制度所需要的配套財政稅收政策還不完善。現代公共事業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不僅需要財政資金的支持,還需要相關財政政策的支持。

        第一,對公共事業組織本身的稅收減免政策。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土地使用稅等稅法條例及實施細則中,規定了對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社會福利等公共事業機構的減免稅政策,但從現行稅收制度分析,對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各項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有:(1)法律、法規之間存在矛盾與沖突。《教育法》、《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社會團體登記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對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非營利性的界定,與對上述單位普遍開征企業所得稅之間存在一定的不協調。(2)現行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營利性與非營利性不分、法人制度不完善,使有關稅收優惠政策難以發揮應有效果。(3)有的稅收政策還不夠詳細、具體,可操作性不強。

        第二,鼓勵企業、個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向公共事業機構捐贈的稅收政策。從現行稅法的有關規定看,我國對捐贈的稅收優惠比較寬泛,有利于鼓勵向社會公益機構捐贈,促進各項公共事業發展,但同時還存在一些問題:(1)沒有區分公益性和互惠性公共事業機構。根據國際稅法慣例,對互惠性公共事業機構的捐贈不應給予稅收優惠。(2)對可接受捐贈的機構沒有具體界定,難以區分其營利性與非營利性。(3)對部分機構捐贈給予所得稅前全額扣除的優惠不一定有利于鼓勵經常性捐贈,也不利于體現對各類公共事業機構的公平待遇。

        第三,公共事業服務的公共定價問題。隨著對一部分公共事業服務實行市場化、民營化改革,公共服務的定價難度大大增加,所面臨的經濟社會環境更加復雜。政府不僅要根據公共服務需求、財政收支狀況等因素制定政府的公共定價政策,而且還要明確公共定價的程序、方式、監管等制度和措施,在這一領域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5 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財政政策措施,加快事業單位體制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教育、文化等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但改革任務仍十分繁重。突出的矛盾有:(1)政事不分、行政化管理的基本格局沒有突破。事業單位對政府依賴性強,有關業務活動仍受政府直接干預。(2)事企不分,其行為與公共事業組織的公益性、非營利性不完全吻合。一些事業單位利用國有資產、土地以及政府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從事經營性活動,收益除部分用于事業發展外主要用于職工福利支出;有些單位還擅自提高收費標準、擴大收費范圍,且屢禁不止;有的事業單位的公益與經營性活動界限不清,等等。(3)事業單位內部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公共服務效率低下。有的教學、科研機構在第一線工作的人員僅占職工總數的三分之一。由于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后,不少國有企業、黨政機構的分流人員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事業單位,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狀況。

        二、構建現代公共事業制度的財政政策體系

        根據公共財政與公共事業組織的內在聯系,結合我國各類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組織的發展現狀,以及與政府財政的關系,構建中國現代公共事業制度的財政政策體系主要體現在:

        (一)以公共需要為準則,重新界定公共事業類別,建立法定分類體系,實施相應的財政政策。

        計劃經濟體制下以是否從事物質產品的生產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事業單位制度,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必須進行改革,逐步廢除這一制度。其出路是以公共財政理論為指導, 對現行事業單位制度進行重新整合,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公共事業組織。根據公共財政理論,政府等公共組織提供的公共物品服務包括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純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直接供給,如國防、法律制度等等,而準公共物品則主要通過設立或資助公共事業機構來提供。公共事業組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分類:

        第一,按公共事業組織提供服務的性質,可劃分為公益性公共事業組織、準公益性公共事業組織和承擔一定行業管理職能的公共事業組織。公益性公共事業組織提供的服務完全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點,是純公共物品服務,如公共圖書館等;準公益公共事業組織所提供的服務既具有一般私人物品的特點,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如高等院校等;而承擔一定行業管理職能的公共事業組織,是接受政府委托,在提供公共物品服務的同時又承擔一定的行業管理職能的公共事業組織。這種劃分的實際意義,首先,明確公共事業組織、政府機構和企業的邊界,對現行事業單位體制重新進行分解和歸類。應由政府承擔責任的,由財政供給資金;而屬于企業性質的,逐步推向市場。其次,明確政府財政的職責范圍。公益性公共事業組織原則上由政府舉辦,由財政保障其資金需要,同時也鼓勵民間機構興辦此類組織,政府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扶持;而準公益性公共事業組織,政府根據政策需要和財力可能,只承擔部分資金供給任務;對承擔一定行業管理職能的公共事業組織則嚴格控制,誰委托就由誰提供資金支持。

        第二,按公共事業組織提供服務的領域,參照聯合國的標準和一些國際學者的分類,結合我國國情,可將公共事業組織分為公共教育事業組織、公共科技事業組織、公共衛生事業組織、公共文化事業組織、環境保護事業組織、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組織、宗教活動組織、商會和專業協會,以及其他公共事業組織等等。

        第三,按法人性質,可將公共事業組織分為社團法人和公共企業法人。社團法人包括公益性社團法人和互社團法人;公共企業法人可分為純政策性公共企業和以提供基礎設施服務為主的公共企業。在公共事業管理中,凡享受政府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的公共事業機構,必須具備法人資格,以保障有關優惠政策真正服務于社會公共利益。

        以上述公共事業組織的業務性質和法人制度為主要標準,建立我國科學合理的現代公共事業組織分類體系,為政府各項財政稅收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依據。

        (二)改革財政資金的供給方式,推動公共事業組織健康成長。

        公共事業機構提供的服務,有的不能進入市場交換,不能以貨幣方式體現其的價值;有的只能部分進入市場,但其收費與成本支出之間是不對稱的。公共資金的供給方式要保證事業組織發展的資金需要,努力調動其積極性,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公共物品服務。

        1 建立競爭性撥款機制。某些公共事業發展資金不一定直接撥付給具體單位,可采用項目招標、投標的方式選擇使用機構,如國家重大課題研究項目、重點實驗室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投資等等。通過競爭性撥款機制,引導公共事業機構努力實現政府的經濟社會發展宏觀政策目標,嚴格遵守公共財政制度,千方百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社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滿足公共需要。

        2 建立公共事業財政補貼制度。對提供準公共物品的事業機構,不一定全由政府舉辦,對企業、個人和其他社會組織投資興辦的這類機構,經審核凡符合政府所制定的公共事業組織標準者,政府可給予一定補助,既支持有關事業發展,引導社會資源配置,又不形成財政拖累。公共事業財政補貼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目前公共事業組織主要依靠政府舉辦、國家財政負擔沉重、效率不高的狀況,在各類公共事業組織中引入競爭機制,為社會提供所需要的公共服務。

        3 建立激勵性財政資金供給制度。對一些純公益性的公共事業機構,如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可主要根據其為社會提供的業務量,以及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如參觀人數、讀者滿意度、污染指數等,確定財政資金供給量,以調動公共事業機構和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即在部門預算編制過程中,對公共事業組織定員、定額的核定,以及定員、定額的調整,要科學地反映各類公共事業組織所提供公共服務的數量與質量,體現與社會公共需要的均衡,政府保證其所需要的公共資金,從而激勵公共事業組織合理配置資源,提高服務效率,更好地滿足社會需要。在資金供給制度安排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盡快建立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組織的業績評價體系,比較準確地反映其公共服務的效果,以決定政府財政供給的規模與結構。

        4 強化公共事業組織零基預算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供給方式的靈活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公共事業服務需求的規模、結構也會相應發生變化,有些公共服務需求增加了,就需要增加政府財政資金支持,而有的公共服務需求縮小了,就不需要維持原有的支出規模。因此,要通過公共事業組織零基預算管理,每年審查有關公共事業組織支出的必要性、可行性,在此基礎上編制預算、供給資金,及時調整公共事業組織支出的規模與結構,既保證社會公共需要,又減少公共事業組織對財政資金的過度依賴。

        (三)完善財政政策支持體系,優化公共事業組織成長環境

        1 對公共事業組織的稅收減免政策。在公共事業機構稅收優惠政策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進:(1)實行公共事業機構免稅資格核準制度。即公共事業機構是否具有免稅資格,要由稅務機關核準。從國外的公共事業機構的情況看,有自動具有免稅資格和稅務機關核準其資格兩種情況,自動具有免稅資格一般指公共事業機構經政府主管部門審核后即具有免稅資格。我國目前還處在體制轉軌時期,實行稅務機關核準制度有利于加強稅收管理。(2)堅持免稅公共事業機構的公益性、非營利性。只有從事社會公益事業、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共事業機構,才能給予減免稅收優惠,公共事業機構來自與公益事業無關的收入要依法納稅。在目前我國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實際上存在營利與非營利活動并存的情況下,稅務機關以公益性和非營利性為標準,才能正確界定是否給予減免稅。(3)要求免稅的公共事業機構具有法人資格。從事公益性、非營利性活動的公共事業機構具有法人資格,就能保證免稅收入用于其宗旨所規定的社會公益事業,其財產為法人占有,機構終止或解散時財產歸政府所有或轉移到其他公共事業機構,防止免稅收入形成的資產落入私人手中。(4)根據我國公共事業機構改革與發展的具體情況,對現行稅制中有關公共事業機構減免稅的政策進行調整修改,使之更加詳細、清晰,即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共事業發展,又防范產生稅收漏洞。

        2 鼓勵社會捐贈的稅收政策。對向公共事業機構捐贈的稅收優惠政策需要進一步規范:(1)明確對互惠性公共事業機構的捐贈不予減免稅,只對公益性公共事業機構的捐贈減免稅,以保證各項捐贈為公眾利益服務。(2)對捐贈給予減免稅優惠的公共事業機構進行具體界定,要求接受捐贈的公共事業組織具有法人資格和免稅資格,具有公益性的特征、范圍等。(3)對公共事業機構捐贈實行限額扣除,適當提高扣除標準,如按應納稅額的10%或應納稅所得額的50%扣除。

        3 完善公共事業服務定價的政策體系。各類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社會福利等公共事業機構,在向城鄉居民提供服務時,可收取一定的費用,以補償其成本支出。由于其非營利性和接受了政府財政資金及社會捐贈,收費標準即公共服務定價必須受到政府管制。凡接受了政府財政資金、社會捐贈的公共事業服務定價,由各級政府財政主管部門審核。其要點包括:(1)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在公共事業服務定價政策決策程序中,建立相應的公眾參與機制,如舉行價格聽證會、公示、投訴等,充分反映公眾意見,維護公共利益,提高服務質量。(2)成本補償。即收費加政府補助和社會捐贈,可補償提供服務所發生的成本消耗。在政府財力許可的范圍內,有些服務可免費或低于成本收費。(3)激勵原則。在不違反非營利性宗旨、不損害公眾利益的前提下,公共事業服務定價需要一定的激勵機制,以調動公共事業機構及人員的積極性,提高服務質量,加快公共事業發展。

        (四)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事業單位制度改革進程,構建中國現代公共事業管理制度

        第3篇: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范文

        伴隨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與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各單位對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以往傳統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及時改革考核方式已成為當務之急,改革考核方式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內容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改變觀念、完善考核體系,充分發揮各種考核方式在不同學科中的積極作用,真正實現考核與激勵作用,培養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才能為社會提供更優質的人才。

        以本學院為例,學院從2002 年就開始招生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包括醫療保險和醫事法律2 個專業方向,至今已有7 屆畢業生,2010 年,學院成功申辦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和健康管理專業兩個專業方向,從2012年起開始招生。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公共衛生管理學院開展了系列教學改革,具體包括:

        根據社會需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加大師資培養力度,有計劃地選派年輕教師外出學習進修,形成了一只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年富力強的教師隊伍;與國內名校聯合培養本科生;開展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培養學生的學生綜合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革考試制度,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增加平時作業、調研報告、技能考核等日常檢查與評定的比例,壓縮期末考試的記憶題型的比例,借此提高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升,畢業生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率逐年提高,這其中就有改革考核方式取得的成效。

        一、傳統的考核方式存在的問題

        1.考核方式單調

        目前公共管理類課程考核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閉卷考試和結課論文考查,多為終結性考試,不注重過程考核。在閉卷考試模式下,學生是以知識的記憶為主,不注重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結課論文考核模式下,很多學生應付了事,并沒有深入思考,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去分析實際問題。這種考核方式無法區別各性質不同科目的特點,無法真正達到教學大綱敘述的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的要求。

        2.學生創新意識培養重視不足,考核內容不全面

        目前考試方式覆蓋面較小,不利于培養和訓練學生運用基本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核內容對于書本基礎理論足夠重視,卻忽視提高如何培養學生運用已掌握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現行高校中,很多專業改革教學,使教學過程中實踐學時所占整體比例有所增加,但卻沒有將實踐教學的考核同樣重視起來,期末考試并沒有增加相關實踐內容的考核檢驗,仍以卷面理論考試形式為主,結果形成了學生期末臨考突擊背誦課本內容或筆記來取得所謂的高分,沒有發揮實踐教學內容對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與指導作用。

        3.考核結果功利性強

        這是指考核結果直接與學生的某些利益直接掛鉤,如獎學金、班干部、評優甚至畢業找工作等,這種做法直接導致學生對于考核結果的目的明確———只是為了高分而學。

        4.現有教學管理模式制約考核方式

        試卷的整理與分析是本科教學評估中一項重要的內容,這項任務原本的目的是通過試卷的覆蓋面、難易度、區分度等來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為了統一標準易于操作檢查,很多學校將試卷整理內容進行量化與抽象概括,并且設置的各種檢查要求與量化指標主要針對閉卷測驗的試卷,其余的非閉卷的考核方式(如開卷、小組作業、實踐報告等),經常由于沒有統一的量化檢驗指標而遭到忽視,這種教學管理模式成為了考核手段多樣化的制約。

        5.無法實現對學生的全面考核

        社會需要的是高素質的人才,大學教育區別于中小學的主要部分是要實現精英教育,因此更強調因材施教,但是傳統的考核方式其實實行的是一種“一鍋端”的考核,統一的試題、相同的考核標準、唯一的考試答案,都無法突出學生的個體特征,無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因勢利導,真正發揮學生的特長與優勢,也就無法培養出真正的高素質人才。

        二、完善公共管理類課程考核方式的途徑

        1.改革考試管理體制,建立公管專業人才培養需要的考核體系

        公共管理科學是當代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運用管理科學的基本原理研究政府、非政府公共機構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有效管理的應用科學,其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和操作性都很強,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如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和應變能力等。

        當前,整個社會對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在不斷提高,在改革考試管理體制過程中,首先要進行管理理念的轉變,只有建立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需要的考核體系,才能將考核方式的改革落實到位。各高校正在執行的考試管理體制通常都是突出強調考試的評價功能,削弱激勵功能,此種體制成為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

        公共管理類專業培養要求的改變決定著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的改革,只有具備較強綜合素質的人才才能適應這些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因此,相關部門在改革考核方式的同時需要在專業設置、教學方案、培養模式等各方面進行同步操作,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進公共管理類課程改革,才能使改革落實到實處,才能使改革有進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為實現專業能力培養的目的,不同考核方式具有各自鮮明的優缺點,需要我們針對不同課程進行考核方式的組合。

        應根據公共管理類課程的不同特點,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來考察學生。如學科基礎課考試仍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語言類的專業課程以閉卷考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展示性的專業課程以閉卷考試和分組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對于商務禮儀、推銷與談判、導游業務、管理溝通等課程通過閉卷考試考核學生對于基本知識點的掌握,通過分組展示打分,考核其應用能力;寫作性的專業課程以案例分析和課程寫作相結合的方式。

        2.公共管理類課程推行考核內容多樣化,重視能力培養

        傳統考核內容過分強調對于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無法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意識,因此改革考核內容必須按照創新人才的標準去變化,要把考試內容定位在既考核學生對以往知識的理解上也要檢驗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上。即考試內容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促進學生積極、理性、健康思維品質的形成。

        我院在這項改革過程中采用的具體做法是進行考試題型的改革,以考核學生素質和能力作為重點方向,大幅度減少了客觀標準試題的比例,由原來每張試卷中占40%~50%甚至更多的客觀題型逐漸縮減為現在執行的20%以下,其余80%及以上的內容均為主觀題類型,這種改革突出了對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動手操作能力,對于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揮了重要作用。

        3.強化過程性考試

        教師及學校可以通過課堂測試、平時作業、小組討論、專題研究等方式,在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同時,幫助學生再進一步透徹的消化吸收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各項能力提高。此外,從授業者角度講,也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能夠獲得反饋信息,從而進一步區別重點難點在更高層次改進教學。以我院《公共事業管理概論》為例,在原有終結性考核的基礎上,增加了形成性考核部分,將期末終結性考試作為總成績的60%,形成性考核占總成績的40%,增強了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從而保證考核效果的最佳化。另外,除筆試之外,將其他考核手段引入考核過程,如增加了教學實踐、專題討論、出勤記錄等,分別所占比例為形成性考核的60%、30%、10%,綜合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引導教師參與考試改革。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進行考試改革措施的制定與推行都離不開他們,教師不應該只單純作為考核方式改革的執行者,而應該成為主動的參與者。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第一線,對于學生的特點與各種考核方式的利弊有更多的發言權,管理者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在教師中廣泛宣傳考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改革過程中,才能夠制定出切實可行有實踐意義的改革方案,在執行改革方案時才能有的放矢。

        5.考試評價引入學生評價

        在對學生的全面考核中不應該只局限于由上至下的傳統考核,可以借鑒人力資源管理中對于在職員工的有關考核辦法,如360 度考核,學校和教師也可以適度參考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結果,尤其在形成性考核過程中,例如策劃書、小組討論、專題研究等考核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使考核主體多元化,對于學生的考核結果來源于各個方向而不是單一的,這樣會促進學生間相互學習,協調發展,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考核結果更客觀更全面。

        參考文獻:

        [1]靳秉強,王麗慧,高連香.公共管理類課程授課八忌,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19期.

        第4篇: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范文

        1.1公立醫院實施總額預付制的有利因素

        1.1.1促使公立醫院加強內涵建設,提高市場競爭力

        醫院在項目付費和單元付費的機制下,受到整體醫療行業的壟斷性的影響,患者的消費并不具備主動性,是一種迫于無奈下的被動消費增加,而作為醫療衛生部門,從主觀上的獲取醫療保險基金也引發過度的醫療消費行為,無形增加患者的治療費用。而實施醫療保險總額預付制,醫院為規避基金風險等問題,參保患者可以接受較為合理的醫療服務,從患者的利益角度來講是有利于患者,這也使得醫院成功的搶占醫療保險市場,為醫療服務的優質優價提供有利的發展空間,不斷創新的管理機制也極大的提升公立醫院的內涵建設,在公立醫院內部不斷調整配置項目和服務項目后,醫院的市場競爭力也表現的尤為明顯,可以說醫療保險預付制為醫院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同時為醫院帶來源源不斷的市場效益。

        1.1.2促使公立醫院降低醫療管理和服務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

        受到全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許多醫院的運營成本和醫療服務成本也極大的提高,巨大的醫療管理和服務成本管理為醫院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限制因素,在醫療保險總額預付制下,醫院在合理的總額、定額資金一定的基礎上,醫院為獲得最大盈利必然提高資源利用率,將提出趨向合理的內部管理以及各項考核指標,控制浪費的情況發生,并通過技術調整升級來降低醫院的管理和服務成本。另一方面,在醫療保險總額預付制實施后,相比傳統的項目付費、單元付費等支付方式,醫院對費用的結算和醫療保險基金的管理方面都比從前有更為簡單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創新也直接減少相關管理人員和開支,極大降低醫院的整體管理成本,為國家節省開支。

        1.1.3促進公立醫院積極參與醫療保險管理,增強控費的主動性

        從公立醫院的根據單元付費模式、項目付費模式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哪種具體的付費結算方式都會引起醫院通過控制醫療項目、重復醫療項目來降低入院標準,小病大治來獲得醫院利益最大化,從而導致患者醫療費用的增長。在實施醫療保險預付制后,總額定量,超額費用將會由醫療機構自行承擔,公立醫院的整體費用管理意識也進一步提升,為規避所要承擔的風險,合理控制醫院經營成本以及服務成本,從被動節約走向主動控制經費的態度上,提高醫院整體資源的利用率,也為醫院在公共事業管理中做出突出貢獻。受到總額預付制的影響,醫療保險機構將醫療費用使用的控制權力全權交付給醫療服務方,即醫院,而醫療保險機構的工作重點則落到醫療經費的預算、醫療經費的審核、醫療經費的執行等方面,極大地降低醫療保險機構的管理成本,也使得其監管作用更加凸顯。

        1.1.4有利于合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目前全國許多衛生資源分配不均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①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②人們對醫療消費觀念上也存在著許多的偏見。③醫療保險政策在安排上和醫療機構報銷比例上差別不明顯,也未能正確引導患者的醫療消費行為。在實施醫療保險總額預付制后,其中的額度會充分考慮各級別醫療單位的等級、服務患者的人口特征、患者特點、就診時間、就診次數與平均就診治療費用等方面;并且,政策上提供的轉診制度、家屬床位管理措施在付費的標準上應向上調整比例,正確的引導患者和家屬小病去小醫院,大病去大醫院的醫療消費觀念。如此,各大中小醫療機構能夠獲得更充足的醫療保險總額,并通過醫院環境、醫療技術更新、服務質量的提高,吸引更多的民眾參加醫療保險事業,從而從現實的要求上促進醫療衛生系統公共管理事業的健康發展。

        1.2公立醫院實施總額預付制的不利因素

        1.2.1影響醫務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在總額預付制實施后,醫療保險經辦機構隨即規定各定點醫療機構的年度預算總額費用的管理制度,即在醫療機構用完全年預算的總額費用后,其收治患者所發生的醫療費用將由患者就醫醫院承擔,部分醫務工作者認為如此救治患者等同于無償為醫療保險患者進行醫療服務,隨著參保人員的增加,公立醫院收治的醫療保險患者越多,醫院虧損的越嚴重,極大的挫傷許多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受到醫療保險總額資金限制的影響,許多患者要求得到更好的治療也極大地增加了醫生的救治難度,醫生一方面考慮醫院的醫療保險總額限制,也要顧及患者的醫療服務滿意度,因而引發許多患者與醫療機構之間的矛盾,也極大的降低醫務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作為醫療服務機構,解除患者的病痛是理所應當,而患者上門就診,醫院本無權拒收患者,部分醫院的不良做法也極大地激化了醫患矛盾,同時,為當地醫療保險政策的進一步推廣和執行帶來不利影響。

        1.2.2影響醫療服務質量與服務效率

        在總額預付制的實施下,預算方法必然引起市場作用的減少,在沒有市場主動作用的刺激下,醫療機構不自覺會放慢醫院的整體工作效率,在醫生的服務行為方面,為減少定額超支行為,將極大影響醫療提供方的主動服務性,在發展業務的主動性方面也會極大降低。因醫療保險總額的限制性,許多公立醫院的服務質量開始慢慢降低,服務態度也開始變差,當然這也與醫療機構自身行為及患者的無理投訴有關。但作為醫療機構,要努力提高患者的醫療服務滿意度,減少排隊就醫、入院的情況,避免拒收患者等現象發生。

        1.2.3影響公立醫院的資金運營

        受到我國現行醫療體制不完善的影響,許多公立醫院及私立醫院的補償機制服務不到位,在大部分的公立醫院,由國家和政府補償還不能達到四成,而許多企業醫院在改制調整成為事業單位后,也沒有得到政府的補償資金,所有的醫院經費開支目前只能根據醫院的自身發展情況來維持長久的運營與發展,醫院在沒有資金的支持下,未來的發展也將面臨著嚴重的問題。在醫療保險總額制度實施中要求,限定醫院每個年度醫療保險支付費用的支出上限,一旦經費預算超支并缺乏依據,并不再根據醫院的歷史醫療保險數據進行衡量,單單衡量醫療保險基金的結余情況,也為許多公立醫院的實際運營造成不良影響,受到嚴重資金不足的影響,許多醫院也有面臨倒閉的風險。醫院每年收治大量醫療保險患者超出預算的比例不在少數,而該項醫療保險資金未能得到及時補償,這部分尚未補償的資金對醫院來講是很大的損失,是醫院獨自不能承擔的。同時,預算經費的不足,也極大地降低對患者的治療水平,因經費不足,不能選擇較為恰當的治療手段,患者不能得到及時救治的情況是存在的。

        1.2.4增加醫、保、患三方矛盾

        1.2.4.1醫院與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之間的矛盾。醫院與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的第一個矛盾點是醫療保險基金提供的是限額,而醫療服務提供的卻不能因限額而被控制,是無限的服務范疇,醫療保險基金支持是根據上年度收繳情況來確定總額基數的,收支之間存在著一定比例。所以在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進行多種保障方式來確保資金的安全運轉。作為醫療服務本身,具備主動與被動性的消費模式,受到醫療科技的不斷提高,診斷技術也多種多樣,新藥物、新技術也被不斷推廣,醫療費用的增長成為必然。而在市場作用下的醫院為生存和獲利,為爭取更多的醫療保險基金的支持,部分醫院為患者提供過多的醫療服務項目,這樣造成醫療費用的浪費,為此醫療保險機構作出政策和經費調整等措施,也極大激化雙方矛盾。另一方面,參保患者就診人數與醫療保險指標固定性不協調造成的矛盾,一般醫療保險機構對醫院的診療費用實施控制,分別在總額費用和人均醫療費用上,而控制標準的制度也是由醫療保險收繳情況以及參照以前的撥款情況來根據比例所調整的,對超標部分根據考核情況進行分配。隨著參保人員比例逐年增長,患者也開始自主選擇醫院,而其流動性與數量變化不定,也極大影響醫療保險報銷政策對不同級別醫院的制定。因此,許多醫院也承受著門診量與總額費用不能控制的壓力。

        1.2.4.2醫院同患者之間存在的矛盾。大部分參保患者對醫療保險制度與政策缺乏正確的認識,同時,醫院宣傳和推廣醫療保險解釋不足致使醫患矛盾產生。部分患者在對醫療保險制度與政策不詳的情況下對醫務工作者提出不適當的要求,如醫生不能準確解釋往往會造成服務滿意度的下降。其中,對許多患者自行承擔的費用以及報銷比例方面醫務工作者若沒能及時告知,也出現過大量拒絕付款的情況,導致矛盾升級。許多患者因參與基本的醫療保險,便會對醫療保險產生過高的報銷期望值,這也是與患者同報銷政策之間存在的矛盾,但會轉嫁到醫院方面,患者就醫后,希望得到最好的醫生、最先進的儀器進行檢查,個人不希望付高額的醫療費用,而我國目前醫療保險體系所能提供的是基本醫療保障。因此,醫院根據所能提供的總額進行服務會嚴格按照醫療保險程序進行操作,也會根據限定的支付標準進行操作和治療[1]。

        1.2.4.3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同患者之間的矛盾。醫療服務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服務,不同患者病種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許多病種伴有多種并發癥,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展開具體的治療,目前我國針對治療的評價手段還沒有形成一個自己獨有的體系,醫療機構在處方、治療手段、檢查等方面是否合理都很難判斷,因此,對醫療保險費用審核及扣款的合理性也很難把握,正因為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審核的局限性同患者病情復雜性引發了兩者之間的矛盾。

        1.2.5制約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普及和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在總額預付制的實施下,受到資金和條件的限制,許多醫院對新技術的試驗和使用機會減少,傳統治療方案在醫療保險范圍內而新技術并不在,這樣讓許多患者失去使用新技術治療的機會,又考慮到總額限定,許多醫生也自動放棄新技術的學習和新型藥物的使用,也極大降低部分醫務工作者探索醫學熱情,對未來醫學技術的推廣和提升帶來負面的效應,同時,對普及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管理方面也產生不利的因素[2]。

        二、總額預付制下公立醫院的應對策略

        2.1轉變觀念,增強“保基本”的意識

        基本醫療保障是醫療保險實施的重要原則之一,作為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投保者以及指定的醫療服務機構,都要嚴格按照基本醫療保障的制度去執行,這也是全國范圍內醫療保險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醫療保險制度和醫療服務的實施過程,同樣也需要各級醫療服務機構的醫務工作者共同實現,為轉變醫務工作者對基本醫療保障的觀念,醫務工作人員必須要增加“保基本”的意識,充分理解和掌握醫療保險制度與政策,在醫療保險的服務宗旨下,給出合理用藥、檢查與治療方案,不轉嫁高額費用到患者身上,才能確保醫療保險政策與醫療服務的良好結合,促進醫療保險政策和醫療服務機構的良性發展。通過實踐證實,醫院與醫療保險的健康互動,會極大促進醫院的發展,達到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同醫療服務機構的雙贏。

        2.2明確服務定位,調整服務格局

        針對全體醫療機構的相關工作者,從根本上樹立服務意識,這也是管理者制定醫療服務方案、救治服務方案、提供診療內容的一切前提和出發點,而對服務意識能否落實到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內心,也直接對開展的醫療救治服務行為的順利實施至關重要。醫療服務意識的提升需要全體醫務工作者的意識大轉變、心理狀態和外在行為的一致也需要管理者認真考慮醫務工作者的根本利益,從服務醫務工作者做起[3]。同時,醫務工作者對待患者的態度與行為也是反應醫療體系隊伍的重要指標之一,提升患者醫療服務滿意度要落實到實處,樹立正確的服務救治意識、克服為難情況,以最好的服務質量去溫暖患者的內心。當然,服務意識和態度的提升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教育積累,也需要在良好的管理氛圍和實踐條件下形成。

        2.3加強內涵建設,提高競爭力

        2.3.1積極調整管理策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水平和工作效率

        積極進行各層級管理部門的管理策略調整,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水平及工作效率為策略調整的前提,將效率及質量并抓,將服務質量作為醫院的工作任務主線,帶動以患者為服務中心的優質診療服務,立足現有醫療設備、管理者要借總額預付制度為契機,挖掘服務潛力,向管理策略要效率、掙效益[4]。

        2.3.2推行全成本核算,嚴控醫療費用,降低醫療成本

        自醫療保險制實施以來,投保者可以自由選擇醫院進行醫療救治,這樣無形增加醫療服務市場的競爭性,作為醫療服務的主體,想在新的環境當中處于競爭優勢,只有在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提升患者滿意度的同時,在醫院進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努力降低醫療成本,提升市場運作的競爭力。醫療機構可以采取不同的核算策略,開展不同科室的成本核算制度、根據醫療服務項目開展成本核算、按照病種展開核算等,借助現代化的網絡和數據庫,可以有效節省核算中的人力成本。根據核算成果大力發展醫院優勢專科或診療服務項目。目前全國范圍實施的醫療保險基金支付方式多是以混合支付的方式進行,其中,總額預付制也通常是同其他支付方式結合進行實施的。如同病種支付混合,根據病種支付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實施高新技術的治療手段,并進行病種核算,可以提高醫療服務機構測算病種醫療費用的成本;在門診根據人頭付費,也可以進行就診次數的成本核算,以便確保醫療服務質量提升的同時,也能夠使得醫院、患者、保險管理機構三方獲益,這樣成為醫院持續、協調發展的手段之一。

        2.3.3加強醫療保險運行情況監控,及時有效地介入醫療保險環節管理

        加強醫療保險運行監控,以確保總額預付制下的醫療服務質量以及醫療安全。受到總額預付制強制計劃的影響,許多醫療機構在服務等諸多因素本身不確定的情況下,醫療保險總額要有計劃性地完成,要確保醫療安全和服務質量,不可因醫療保險費用約束而限制甚至影響醫療行為及醫療服務質量,一切以患者的安全和健康為出發點。在常規管理下,努力推行臨床路徑,保障患者利益,避免總額預付制度下臨床醫生的不良診療行為,如強制轉嫁醫療服務費用、對患者進行轉診甚至拒診等現象;加強臨床藥品的管理,在合理、規范的前提下用藥,嚴禁追逐利益行為下的各種診療、開藥。針對必要的診斷、檢查不可因醫療保險費用限制而降低服務標準,以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發生,醫療保險監管部門做到定期維護醫療保險執行力度,在醫療保險環節管理上落到實處。也可以增設獨立的醫療保險基金監管組織,將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醫院、患者的責、權、利進行劃分,由監管機構對整個醫療保險基金的運行進行規范、指導及監督,監管機構可以對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同醫院間的協議內容進行調整,對雙方行為進行約束。保證醫療保險基金的安全、正確的使用,確保各級醫院能夠在公平、公正的平臺上同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加強合作,保證患者的利益。

        2.3.4建立醫療保險管理的激勵機制,提高醫護人員主動控費的積極性

        實施管理激勵的意義是用于規范公立醫院的管理流程,提升醫院的服務質量以及發展醫院的文化,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WilliamJames的發現,一般受到充分激勵的員工,其能力可以發揮到80%~90%,而與普通未受到激勵的員工發揮的20%~30%的能力相比,遠遠超過3~4倍,因此,激勵管理也是醫院發展專業化平臺、精細化平臺的內生需求。醫療保險支付方式也應當在不同醫療機構中引入適當的市場競爭機制,通過市場調節作用來改善供需的不平衡性,提升醫療機構的服務效率以及提升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憑借良好的口碑贏取市場資源和利潤。良好的競爭也可以降低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的運營成本,對矛盾三方都是一個有力的調節方式。在總額預付制實施后,面臨新型制度,探索構建有力的激勵約束方法,一方面可以控制醫療保險總額的不過度消耗,也能保證醫院和員工的自身利益,在保證醫療安全、質量的同時提升醫務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升醫院整體凝聚力和士氣。

        2.4加強醫護人員培訓和再教育工作

        在全系統內,對醫護工作者做好兩個方面的培訓與教育工作。第一,做好對醫療保險政策的教育及學習,醫務工作人員因對醫療保險內容及政策的不熟悉引發的醫患關系矛盾沖突屢見不鮮。因此,作為醫務工作者必須在加強業務能力的培養同時,提升對醫療保險政策知識的理解,能夠準確的幫助患者就醫療保險問題進行解答,提升患者及家屬在問診、咨詢環節中的滿意程度,也為醫務工作者自身形象的樹立打好基礎。第二,作為醫院的管理層,要定期對廣大醫護工作者進行進行和培訓,提升醫務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選派基層工作人員到高一級別醫療服務機構學習,選派醫護精英到基礎醫療服務機構鍛煉,都是極大提高醫療隊伍整體服務能力的較好的學習機會。對醫護人員的培訓和再教育工作是醫護工作者自身提高的一個重要機會,也是提升醫院整體實力不可缺少的過程。

        2.5加強醫療保險政策宣傳,協調好醫、保、患關系

        在醫療保險的政策方面,要加強宣傳與推廣,在社會形成較為良好的醫患關系溝通渠道,最大程度的減少醫患矛盾的發生,也是保證醫療保險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醫院正常運行減少醫鬧的主要方法。在醫院中患者經常注意的位置,公示最新的醫療保險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就醫問診流程、醫療保險咨詢電話、投資流程、聯系方式、醫療保險機構網站、地址等,讓每一位就診人員能夠充分了解醫療保險相關知識,讓患者在就醫各個環節中滿意,也為醫院減少過度的醫療需求、減少醫療衛生資源的消耗、樹立醫院正面形象、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服務。

        2.6積極推行患者轉院、轉診工作,合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

        第5篇: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范文

        關鍵詞:勞動與社會保障 專業特色 課程體系

        一、專業建設目標與思路

        按照教育部的學科目錄分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公共管理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它既是一門新興學科,也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到經濟、管理、法學和社會學等多個方面。如何形成合理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使人才培養與時代要求相適應,是專業建設研究的重要內容。

        從教育法的角度講,大學生應該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從授予學位的角度看,大學本科畢業生應能較好地掌握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擔任專業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從社會需要的角度看,大學生應是能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級人才。基于以上認識,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宗旨應是: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體現本科院校的辦學特色,既注重經濟學、管理學知識的講授,又強調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使學生達到“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的要求。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的管理學、經濟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熟悉國家有關勞動與社會保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理論與方法,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相關工作,專業優勢明顯的“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根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宗旨和目標,其專業建設應沿著整合優勢資源加強學科建設滿足多樣化需求的思路進行。

        二、專業特色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特色的確定,既要以目標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特點為依據,使人才需求的“特點”與人才培養的“特色”相一致,還要注意挖掘專業自身的優勢。沒有優勢、沒有能力、沒有資源做支撐,再好的“特色”規劃也只能是紙上談兵,難以實現。因此,應依托財經類院校專業學科多、師資力量雄厚、學生就業渠道廣的優勢,構造多層次的發展平臺,確立專業特色。

        第一層次的發展平臺應與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接軌。財經類院校的經濟管理專業分類細致,課程內容豐富。應充分依托經濟管理師資力量強、內容體系健全的優勢,在滿足社會保障專業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開設與經濟管理相關的一些課程,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

        第二層次的發展平臺應與公共管理學科的相關專業相互依托,設置專業基礎課和專業選修課。公共管理專業下應設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教育經濟管理和土地資源管理等不同類型的專業,為拓寬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課程設置創造良好的條件。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還可以開設其他專業的核心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職業選擇能力。

        第三層次的平臺建設應與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密切合作,構造專業發展的核心平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與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關系密切,在實際工作中,社會保障工作(特別是社會保險)往往是由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承擔的。基于這樣的考慮,可以在專業必修課程的設置上,將人力資源的核心課程列入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必修課程,使學生形成求職優勢。

        三、課程體系構建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支撐,它關系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決定著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和參加實踐的領域,是專業特色的具體體現。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而發展起來的專業,由于其在國內設立的時間比較短,專業人才需求不很明朗,在教學實踐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具體的課程設置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應重點圍繞提高素質、豐富知識、改善能力三個方面的要求,進行課程選擇和體系建設,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對專業理解的深化而不斷調整。

        四、專業建設的重點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我國設立的時間雖然很短,但發展速度很快,短短幾年的時間,全國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本科院校已達100多所。要使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發展立于不敗之地,需要重點研究一系列的問題。

        (一)不斷完善專業導論課程的內容

        專業導論作為大學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啟蒙課程,具有融知識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人文教育于一體的功能。在教學實踐中,專業導論課程仍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如該門課程的內涵、外延是什么,如何深入淺出地介紹專業特點,如何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因此,不斷完善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專業建設的基礎工作。

        (二)處理學科建設“穩定”與“調整”的關系

        課程體系是揭示學科內容及其體系的形式,它必須服從于學科體系的要求。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作為獨立的學科,其對課程設置有基本要求,一些專業必修課要保持相對穩定。同時,作為較新的學科,勞動與社會保障學尚處于發展過程中,應關注國內外有關勞動與社會保障學的最新研究,如全球范圍的社會保障私有化浪潮研究、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研究、社會救助體系完善研究、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研究等,以不斷充實勞動與社會保障學科的研究內容。高校要想與時展合拍,必須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不斷調整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因此,處理好學科建設“穩定”與“調整”的關系,是專業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參考文獻:

        [1]劉燕生.社會保障的起源、發展和道路選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第6篇: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范文

        【關鍵詞】 城鄉 基本公共服務 均等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極大地增強了綜合國力,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根本的改變。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醫療、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深層次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快速發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供給,就顯得尤為重要。

        1.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的表現

        1.1基礎教育服務

        基礎教育作為最基本的教育階段是培養人才的基礎和保障,是不可忽視的環節。盡管我國在普及義務教育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城鄉義務教育在入學率上的差距已大大縮小,但城鄉義務教育經費支出、辦學條件和教師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即便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接受同等層次的義務教育,受條件所限,農村的教育質量仍不及城市。以遼寧省為例,農村基礎教育在發展水平上與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各級政府在教育經費、師資等方面優先考慮城市,而農村教育資源有限,無法滿足需求。二是城鄉義務教育環境存在較大差距。從硬件來看,農村學校教學和辦公環境、教學儀器、實驗設備等都不如城市。三是農村師資力量薄弱,難以滿足義務教育的需要。由于農村教師待遇差,生活條件艱苦,一般大學生都不愿意到農村教書,更不用說優秀教師了。師資的短缺致使一個老師往往教授多門課程。農村教師數量的短缺加上教師素質的低下導致農村教學質量遠遠落后于城市。

        1.2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方面,農民獲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能力遠低于城鎮居民,政府財政更多的是投入到城市,造成城鄉醫療水平差距較大。城市擁有最優質的醫療資源,農村缺醫少藥的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觀,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仍較為普遍。以遼寧省為例,在醫療衛生資源方面,約40%的城鎮人口就占有近70%的醫療資源,而60%的農村人口卻僅占有僅30%的醫療資源。在醫務人員業務水平方面,農村醫務人員業務水平較低。由于經濟和環境等因素,高學歷和高水平的醫務人員都涌向城市。農村的醫務人員在學歷和職稱水平上都低于城市。在醫療設施方面,城市醫院規模大、數量多、設備先進,而農村只有衛生所、醫務室,而且數量少,設備陳舊。從每千人口醫療衛生人員服務配備情況來看,差距更為明顯,城市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8.26人,農村僅為3.24人,城市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3.27人,農村僅為1.5人,城市每千人擁有注冊護士3.53人,農村僅為0.95人

        1.3基本社會保障服務

        基本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特別是生活有特殊困難的人們的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基本社會保障的本質是維護社會公平進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①。一般而言,基本社會保障由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優撫安置等組成。目前,我國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比較健全的,在城市目前已基本形成統一的、覆蓋率較高,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社會保障體系。城市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大致建成,進入完善發展階段,城市社會保障范圍涵蓋就業、再就業、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資、社會保險、優撫救濟、救助等多項內容,然而,在農村雖然也有獨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但是和城市相比差異很大,農村僅有五保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優撫救濟等,并且保障水平普遍較低。以遼寧省為例,到2011年,遼寧省城市的低保標準為310.6元,農村的低保標準僅為160.52元,前者是后者的1.93倍,從城鄉低保覆蓋面來看,2010年遼寧省城市享受低保人數為125.95萬人,低保覆蓋面為5.87%,農村享受低保人數為92.9萬人,低保覆蓋面為4.4%,農村比城市低1.47個比分點。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及失地農民、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也遠落后于城市。城鄉間社會保障水平和質量存在較大的差距,且在不斷擴大,城鄉間社會保障存在嚴重的非平衡性和非均等性。

        1.4基礎設施及公共環境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于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②。城鄉基礎設施的不均等是導致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的主要原因,我國城鄉基礎設施的不均等是顯而易見的,在城市,供水供電設施完善,道路寬闊平坦,交通便利。城市社區基本都有活動中心、健身中心、公園等等。而在農村,供水供電設施不完善。廣大農村地區還存在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電網薄弱,特別是在用電高峰期,經常會因電壓太低而停電。農村道路狹窄,坑坑洼洼,很多農村道路都沒有安裝路燈,由于夜間沒有路燈照明而導致交通事故的情況經常發生。農村交通不便,大部分農村至今沒有通公交或公交線路單一,限制了農民的出行和與外界的聯系。財政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也是存在差異的。以遼寧省為例, 2010年,遼寧省在城鎮的固定資產投資為15106.33億元,而在農村的固定資產投資只有936.70億元,城鄉之間固定資產投資差距巨大。從公共環境的角度來看,政府在城市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治理污染、保護環境,對農村的環境保護卻很少關注。農村的環境保護及污染治理主要依靠農民的自發意識,其保護范圍、環境污染治理效果可想而知。

        2. 原因分析

        2.1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

        城鄉二元結構和地區間梯次發展戰略疊加所導致的后果是城鎮與鄉村、東部與西部之間的發展差異巨大,而這種差異不是短期內政策調整所能彌補的,必將是個較為漫長的過程。而業已存在的地區間發展差異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所不能繞過去的“鴻溝”。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城鄉長期分割政策影響,我國地方財政提供的公共產品支出存在城鄉間嚴重不均現象。養老保障、基礎教育、公共設施與基礎設施等隱性公共服務與產品都存在著明顯的城鄉差異。

        2.2地方政府的財權與事權不匹配

        各級政府間由于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職責界定不清楚,導致地方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不匹配,出現了財權上移、事權下放的現象,即在財政收入的分配上,中央占有較大比重,地方政府所占比重相對較小,但是在財政支出上,尤其是那些和民生密切相關領域的支出,地方政府要承擔較大的責任。事權長期層層下移,財權又過于集中在上級政府部門,使各級政府部門的事權、財權不對等,從而影響基本公共服務有效而穩定地供給。比如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的支出,主要還是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財力支持。雖然中央政府占有較大財政收入比重符合發展趨勢,但是如果由地方政府承擔過多事權,會使得地方政府承擔較大財政壓力,影響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2.3社會組織發展緩慢

        目前我國仍處在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市民社會發育程度還很不成熟,各種社會組織的發育不健全,社會的治理程度還比較低。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生產和供給中居于絕對主導地位,社會組織不僅處于參與程度十分有限的從屬地位,而且難以對政府生產和供給的基本公共服務進行有效的評估、監督和制衡。相對于國外基本公共服務多元參與的格局,我國依然是基本公共服務政府一元主導的格局,而且受路徑依賴性的影響,預計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形成多元參與生產和供給基本公共服務的格局。另外目前我國社會組織管理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缺乏完善的法律體系保護是社會組織發展緩慢的另一大原因,也是許多社會組織主動依附政府機構的重要原因。

        3. 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對策

        3.1完善公共財政的支出結構

        科學、合理地轉移支付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直接而又容易見效的手段。正因為如此,許多專家認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擴大公共財政覆蓋面,讓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制度安排。③”然而大量的事實表明,地方政府對轉移支付的資金未必能做到公平分配。諸如,在經費缺乏背景下,部門間利益競爭導致轉移支付的資金沒有被公平、合理安排,促使部門間亂用、濫用、挪用資金等現象不斷產生;公共服務部門內部未能把資金用于最需要的群體或地區,使真正需要援助的對象沒能得到服務,導致嚴重的不公等。其實,完善公共財政政策不僅要克服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供給不足問題,而且要解決財政供給不均問題。地方對轉移支付資金必須公平分配,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供給均等化。為此,增加部門經費開支透明度,提高受服務對象的知情權、參與權,是預防公共財政轉移支付分配不均的有效辦法。在對公共服務支出進行績效審計時,應特別考慮公共服務支出的公平性問題。

        3.2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

        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體制大背景下,我國一直實行城鄉二元的公共服務體制,城鄉居民公共服務的提供機制不同,公共財政資源配置帶有特別明顯的工業偏好和城市偏好,城市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基本由公共財政供給,而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主要不是靠公共財政,而是靠農民自己。因此,農村要想得到高質量的基本公共服務,除了政府加大對農村投入外,還應該考慮集中利用農村現有的有限基本公共服務資源。事實上這是可取的,也符合我國農村實際。相對來說,農村地廣人稀,且近幾年的計劃生育使人口數量減少;同時,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設備、設施等利用率低。這種現實,要求政府應該考慮農村現有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的集中利用。可考慮在公共財政投入數量不變前提下,根據各地具體情況適當合并農村學校、農村衛生院、農村基礎設施,集中利用資金、人力資源、設備、設施,以提高公共服務質量,縮小與城市的差距。從長遠來看,除了集中利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外,還可考慮加速城鎮化。因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程度高低,與城鎮化、工業化的程度高低相關。城鎮化、工業化的程度越高,基本公共服務資源被集中利用的程度就越高,基本公共服務就越均等。

        3.3健全政府公共服務績效管理和評估體系

        政府的公共服務績效管理和評估體系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起到“羅盤式”的校正和指引作用。只有健全政府公共服務績效管理和評估體系,才能使公共財政支出結構變化具備足夠的制度動力,才能逐步實現公共財政支出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向以基本公共服務為中心轉變。公共服務績效評價體系包括政府自身的績效評估和公眾對政府公共服務質量的評議。迄今為止,政府自身的績效評估相對比較完善,但公眾對政府公共服務的評價體系尚未建立健全。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納入政績考核體系,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務為導向的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強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職能,以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以及人民群眾滿意度來考核各級政府,保證不偏離人民受益、人民滿意的原則,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施效果。特別是,要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務為導向的干部績效考核制度。包括:一是增加基本公共服務在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中的權重。如圍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發展狀況,可將入學率、社會保障覆蓋率、城鎮登記失業率、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及城鄉居民滿意度、幸福感等衡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范圍。二是將群眾滿意度作為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因素,使廣大民眾的評價成為影響干部升遷的重要因素。這樣也會倒逼政府轉變職能,加快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

        3.4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

        公共服務型政府以提供公共服務為導向,或者說公共服務型政府的主要職責在于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財政與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共同職能。雖然公共財政的職能與政府職能不盡相同,但是對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任務來說,政府需要通過公共財政手段來實現,而公共財政政策則需要圍繞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宗旨來設置。從滿足公民的基本權利要求而言,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要求政府能夠提供某種制度或機制,使公民在享用基本公共服務時能夠實現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結果公平。基于我國城鄉有別、區域發展差異較大的國情,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等于基本公共服務的平均化,均等化實質上體現的是一種公平的思想,因此,公共服務型政府的首要職能是保證公民在享用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上具有公平的機會,即在基本公共服務提供的決策機制、融資機制和監督機制上都要盡可能地消除歧視性動機,保證處于不同境遇的公民均能在自己的可及范圍內盡可能公平地享用基本公共服務;其次是公共服務型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與分配上要制定公平的規則,消除社會矛盾,減少不穩定因素;第三是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優勢,合理調劑公共財政資源,努力實現全體公民在基本公共服務上的均等化。

        注釋:

        ①吳建華,查麗艷.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研究[J].商業研究,2011,(08),157-158.

        ②baidu詞條.基礎設施建設[EB/OL].http:///view/277705.htm.

        ③國際視野中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N].中國經濟時報,2009-08-27.

        參考文獻:

        [1] 鐘振強,宋丹兵.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及其評價指標體系[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8(2).

        [2] 丁元竹.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標準建設問題[J].甘肅理論學刊,2008(5).

        [3] 陳昌盛.中國政府公共服務:基本價值取向與綜合績效評估[J].財政研究,2007(6).

        [4] 金人慶.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求是,2006(22).

        [5] 王謙.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論思考[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1).

        [6] 岳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公共財政制度創新[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

        第7篇: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范文

        尊敬的縣長:

        非常感謝領導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親臨建設局系統調研、指導工作。

        我分管城建法制、城市管理、部份公用事業管理工作,有關城建法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民兵等一些機關工作就不匯報了,下面,我就城管、環衛、園林、客運、燃氣管理工作,分基本情況、主要工作、主要問題、打算建議、工作請示五個部份,向領導作個匯報。

        一、基本情況

        目前擔負城區管理工作的主要有城管大隊、環衛所、園林所、客運所、燃氣所五家單位。其中差額補助事業單位2家(城管大隊、環衛所),自收自支事業單位3家。五家單位基本情況如下:

        1、城管大隊:定編60人,現有干部職工83人(含退休3人、外借5人、停薪留職3人),前勤64人、后勤8人,主要職責是依據國務院《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和《城建監察條例》,按照建設局授權對城市市政工程、公用事業和市容環境衛生秩序依法實施監督、檢查和管理。

        2、縣環衛所:定編110人,現有干部職工227人(含退休27人、正式工135人、臨時工65人)。主要擔負城區131.6萬平方米面積的清掃清運任務,并依據《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和《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依法實施環衛監督和檢查。

        3、縣園林所:定編20人,現有干部職工37人(含退休3人、精神病患者1人、綠化管理維護16人、綠化監察7人、收費5人、行政后勤5人)。主要職責是依據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和《Xx省城市綠化實施辦法》,負責城市規劃區內城市綠化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對損壞綠化設施及花草樹木的行為進行查處,以及城區綠化費、綠化延誤費、綠地臨時占用費、綠化補償費的收取;綠化維護面積28萬平方米。

        4、縣客運所:定編5人,現有干部職工11人,主要負責全縣城市公共客運市場日常監管,從事城市公共客運經營企業和從業人員資質及市場準入、運營和退出事項的審批,配合縣政府組織實施城市公交線路特許經營權和出租汽車經營權出讓工作。

        5、縣燃氣所:定編3人,現有干部職工2人,主要職能是依據《Xx省燃氣管理條例》負責燃氣的規劃、工程建設、設施保護、經營、使用和燃氣器具的銷售、安裝、維修及其相關的管理活動。

        二、主要工作

        近年來,我局和上述管理單位認真履行職責、扎實開展工作,特別是去年Xx書記、Xx縣長先后視察城區管理工作、中半年正式啟動“三城同創”和城市管理實施“門前四包”、“庭院三包”后,我們建設局更是創新舉措、增加投入,著重加強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七個加強):

        1、加強探索管理機制,城管效果比較明顯。為解決當前城市管理、市容市貌、環境衛生、園林綠化、城市客運、燃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職責不夠明晰、力量不夠整合、步調不夠協調、管理不夠嚴格、審批不夠規范、執法不夠到位等問題,我們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浠水實際,探索城市“綜合管理、集中執法”新模式,力爭最大限度地整合現有城市公共事業管理力量,積極探索長效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自前年9月5日起的一年多時間里,制定了《浠水縣城市綜合管理集中執法工作方案》和《責任區綜合管理工作制度》,劃定了責任區,成立了工作專班。從實施的情況來看,效果比較明顯。

        2、加強專項綜合整治,城區秩序明顯好轉。

        一是突出重點街道整治。對宜化福瑞德路段,成立專班專人管理,效果顯著;對城北大市場、新華正街、新華北街、麗文路、車站路等群眾意見較大且影響浠水形象的街道,我們增派力量,加強管理;早中晚時段,組織機動巡邏糾章組進行巡邏糾章,力爭在管理上不留空檔,使城區秩序有了明顯好轉。

        二是突出重點行業整治。與有關職能部門一道,突出加強了餐飲、建材、肉案(攤)等行業的臨街經營秩序整治。特別是對出店經營和亂寫辦證號碼、牛皮癬等違規行為,進行了重點整治,對那些釘子戶、難點戶,依法申請縣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其中僅去年一年就申請縣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共28起,其中學堂路花店經營者頓建新、蓮二塘路早餐經營戶姚杰,因違章占道經營,先后被司法拘留,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開始了洗車場逐步實現集中經營的探索,已經招商引資,在園林所門前建設了一個現代化專業洗車中心,預計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三是突出重點部位的整治。對城區7個出入口的垃圾和經營攤點,我們通過聯合行動,進行專項整治,并加派人員管理,出入口環境衛生面貌有所改善。對縣人民廣場,我們通過整合人員,整合職能,加大管理力度,效果明顯,受到市民肯定。按照縣長的指示,我們近期還對浠水火車站廣場環境衛生秩序進行了綜合整治,收到了初步效果。

        3、加強戶外廣告管理,廣告市場初步規范。為搞好戶外廣告、門店牌匾清理整頓工作,我們成立了清理整頓專班,對那些在設置地點、規格、工藝水平及內容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的戶外廣告、門店牌匾,在向廣告業主、店主宣傳法律法規的同時,逐一提出了具體的整改意見,進行限期整改。整個活動期間,我們共發出整改通知書939份,并對逸林居、雅仙居等廣告招牌按要求整改到位,還有幾處布面破損陳舊的廣告,按要求進行了更新。對那些違反有關戶外廣告管理規定、沒有合法審批手續、或經合法批準設置但期限屆滿、影響市容、存在安全隱患的戶外廣告,責成設置單位在規定時間內自行拆除。近兩年來,累計組織戶外廣告行動21天(次),城區拆除或各種違規廣告牌共1053塊。

        4、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城區面貌明顯改善。為確保整個城區清掃保潔質量,縣環衛所堅持改革創新,督促班子成員深入一線,加強各個工作環節的督辦落實;對清掃人員實行劃片包干,城北由三個清掃組負責,城南實行清掃保潔權公開競標拍賣,新的運營管理模式,讓職工增添了危機感,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在此基礎上,加大灑水除塵、清掃保潔、垃圾清運力度,城區環境面貌明顯改觀。與此同時,在上級主管部門和國家拉動內需政策的支持下,我縣城區首座垃圾衛生填埋場建設,主體工程已于去年底基本竣工并即將投入試運營,一改我縣垃圾場建設的空白。同時,新添置垃圾清運車輛4臺(輛)、新建垃圾中轉站四座,已經投入使用。

        5、加強城區綠化建管,綠化水平得到提高。園林所將主要精力用在了苗木恢復救治、病蟲害防治和抗旱保苗上,先后投資2萬多元用于病蟲害防治,投資5萬多元用于抗旱保苗。同時,不斷加大對危害綠化苗木、破損花壇設施的處罰力度,僅供電公司亂砍綠化樹木一起案件對供電公司和內部干部共處罰2萬多元。另外,我們還將聞一多大道的綠化管養權對外成功地進行了招標試點,為下步改革積累了經驗。

        6、加強客運市場管理,“禁麻”任務全面完成。為解決“麻木”載客擾通秩序、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問題,2007年縣委、縣政府拿出資金700萬元,對城區1168臺“麻木”進行集中收購處置,使經營了近6年的“麻木”車全面退出了城市客運市場。“禁麻”后,我們采取調整公汽營運時間、新開(第9路)公交線路、新增公交運營車輛15臺(公汽共計95臺)、新增出租車36(出租車共計251臺)、督促出租車提高運行率等措施,有效地緩解了“禁麻”后市民出行難題。前年5月份以來,為解決“摩的”非法載客問題,縣政府成立了以建設局力量為主的“禁摩”專班,共查處非法載客摩的1226臺(次)(前年783臺次、去年443臺次),行政拘留3人,公安留置1人;同時進一步規范城區公交客運市場,對非法載客黑車進行了嚴厲打擊。還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重視和支持,對城區公交樞紐站組織了站址初選;對公汽候車站(亭)建設進行了規劃、設計、建設,共規劃建設公交候車亭167個,其中站亭59個、站點108個,去年已經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我們還率先開展了城市客運文明行業創建活動,受到了縣委宣傳部的充分肯定。

        7、加強城區燃氣管理,服務水平逐步提升。我們在加強燃氣行業監管、生產安全、開展行業優質服務、擴大天然氣用戶、整頓燃氣市場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三、主要問題

        由于政策、環境、體制、機遇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我縣城市管理、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工作仍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壓力。具體體現為“七難”:

        一是管理共識難強化。市民對城市建設管理要求在不斷提高,但城市意識、文明意識、責任意識卻較低。如在環境衛生方面,盡管有垃圾收集車每天三次輪流收集,盡管城區有70多個固定垃圾投放點,盡管環衛部門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傳,但有些市民為了省幾腳路,就是不把垃圾放到指定地點,亂扔垃圾果皮紙屑、亂潑污水的現象比比皆是。在設施維護方面,我縣先后購回5批垃圾桶,每次投放在大街上不到半年時間就被推倒打破、燒壞或偷走;城區街頭每年補栽行道樹2000棵左右,但一些店主怕樹長大后影響其生意,用滾燙的開水偷偷淋樹根。每年城區花壇、綠化帶被車輛撞壞100多處,前面修好了,后面又弄壞了,還找不到肇事者,設施的損毀令人十分痛心。在責任意識方面,有人認為城區管理、秩序管理只是城建部門的事,不需要各級各部門共同抓,秩序未管好是城建部門沒有盡到職責。不少人是按個人利益判斷城市管理工作,城市管松了,影響到本人行車走路就提意見;管嚴了,影響本人生意或者感覺不舒服也提意見,認為浠水大不了是個縣城,沒必要管理那么嚴,城管工作經常處于兩難境地。

        二是管理機制難健全。去年正式啟動“三城同創”和城市管理“門前四包”、“庭院三包”措施,但是我縣過去比較成功采用的“門前四包”、“庭院三包”機制還沒有落到實處,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的責任不明確,難以形成合力。如:城區車輛亂停亂放的管理需要交警部門出力,出店經營、亂擺攤點的管理需要工商部門出力,白色污染、餐飲衛生管理需要環保、衛生部門出力,車輛運營秩序管理需要交通部門出力。目前盡管各家都在管,但缺乏統一調度和協調,難以形成合力,甚至有推諉扯皮的現象發生。

        三是管理設備難保障。目前,城管大隊、環衛所、園林所、客運所等承擔城區主要管理職能的單位,在收入不足、支出增加的情況下,難以添置管理設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管理工作的開展。如環衛所只有二臺垃圾壓縮車和二臺東風灑水車,其中有一臺垃圾壓縮車和一臺灑水車已到報廢階段,長期超負荷工作,要保證城區垃圾日產日清,顯然是力不從心。針對城管長期無車的實際,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建設局擠出5萬元資金支持城管大隊購買了一臺面包車,去年,領導又關心買了二臺執法車,但還不能滿足執法巡邏的需要;環衛所需要一臺市容監察車、園林所急需一臺高空修枝作業車也無法落實。

        四是管理創新難進行。創新不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能夠進行的,如創辦專業市場、特色街,單靠城管一家很難實現。對多年來想解決的流動攤點劃行歸市的問題,專業街、特色街形成的問題,早點夜市、建材經營、洗車服務、廢品收購、石材加工等行業的規范引導問題,管死大街與適當放開小巷便民的問題,研究不夠,舉措不力,導致攤點亂擺,板車售貨和提籃小賣滿街走,影響交通,影響行人,影響城區形象。

        五是基礎設施難配套。由于地方財政資金有限,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城區發展的需要。如城區公廁太少,現有公廁5個,與國家的每一平方公里要一個公廁的規定相差甚遠,造成行人就廁難;城區菜市場太少,導致一些菜販以路為市,沿街叫賣;城區垃圾房和垃圾中轉站太少,垃圾只能隨處堆放;城區停車場不夠,導致車輛亂停濫放;城區行道樹品種單一,容易引起病蟲害;城區道路配套不夠且破損嚴重,也給我們的管理工作帶來了相當的難度。

        六是城管執法難到位。目前,國家法律法規并未授權城建監察機構行政強制執行的權力,一起違法案件按法律程序走完,至少要三個月以上。周期長,行政管理效率自然低下。同時城管大隊在當前文明執法、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在文明執法的同時屢次受到不法分子的暴力抗法,今年受到不法分子的報復6起,直接經濟損失4.7萬元,城管執法人員的人身安全根本得不到保障。

        七是隊伍建設難保障。目前我縣城區從事城市管理、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幾個部門,人員工資及正常辦公經費仍然得不到保障,政策性補發工資無錢補發,與同是執法管理的交警相比,無論是裝備配置、還是待遇保障差距太大。由于經費沒有保障,城管大隊、園林所、客運所、燃氣所等單位人員法定的養老保險至今沒有著落(城管大隊、客運所、燃氣所基本醫療保險也沒有解決),環衛所的養老保險也只是部分參保繳費,城管大隊管理人員的制服只配了夏裝,其余無錢購置,特別是今年,上級反復要求要著裝執法,購置制服越來越迫切,其它的福利待遇更是無從談起。他們每天承擔著繁重的管理任務,盡管能夠收取部分占場占道費,但微乎其微,況且不能放水養魚,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待遇都不能得到保障,難免產生后顧之憂,造成思想混亂,影響了工作。

        四、打算建議

        城市三分靠建設,七分靠管理,管理才能出形象,管理才能出效益。為切實做好城區市容環境衛生管理,下步我們打算或建議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堅持整體聯動,實現齊抓共管。一是大力推進“門前四包”、“庭院三包”制度。加強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最切實有效的辦法,就是“門前四包”模式,這方面,我縣有過成功經驗,而且這一成功經驗正在外地開花結果。這一工作,目前已經啟動,現在關鍵是抓落實、抓實施。慶幸的是,今年縣政府程罡縣長已經著手這一工作。二是堅持綜合協調,搭建共管平臺。建議縣人民政府加強相關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建立溝通信息、增進友誼、橫向結合的工作機制,搭建齊抓共管的平臺,實現執法部門的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公安、交通、工商、衛生、法院等執法部門的優勢,解決城管執法中遇到的難點。

        2、堅持科學引導,做到規劃先行。將園林綠化、環衛設施、城市公交、城市燃氣、商業布局及市場建設(停車場、菜市場、鋼材市場、廢舊物品回收)等專業規劃,進行綜合考慮,實行同步規劃設計、同步建設、同步建成投入使用。在本次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中,最好是將縣城區園林綠化、環衛設施、城市公交、城市燃氣、商業布局及市場建設等專業規劃,一并納入修編范圍,同步修編。

        3、堅持創新機制,強化專業管理。一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建設系統內城市管理力量,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全面落實綜合管理的聯席會議制度、區域管理制度、月度綜治制度、督查通報制度、良性互動制度,切實履行各成員單位在“綜合管理、集中執法”中的工作職責,恪盡職守,服從調度,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協作、既各負其責又整體聯動。二是對管理單位的人員實行輪崗交流,中層干部實行競爭上崗制,以激發每個干部職工的工作活力和熱情。三是對城管、環衛、園林、客運等管理部門在繼續推行“五定”、“一掛鉤”(即定路段、定人員、定目標、定考核、定獎懲、管理水平與工資待遇掛鉤)的基礎上,對部分街道的管理、清掃保潔以及綠化帶管理,嘗試推行買斷經營的方式。從而解決管理隊伍缺乏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少數人工作沒有激情、服務沒有熱情的問題。

        4、堅持疏堵結合,探索城管新路。采取疏堵結合的辦法,規劃建設一批專業街和專業市場,如五金建材類、電子電器類、日雜農資類、煙酒副食類、零星小商品類、早點夜市類,做到一個街區一個市場,一個管理標準和尺度,宜緊就緊、該松則松,靈活管理。同時,將城管大隊執法人員分成兩部份,一部份分到分指揮部或社區,參與分指揮部或社區管理,一部份組成巡查分隊,負責全面巡查監管。采取專業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專項整治與綜合整治相結合,巡查與守點相結合,日常管理與重點督辦相結合,宣傳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等措施,探索出一條適合浠水特點的城管新途徑,找準文明執法和長效管理的結合點,用長效管理來保證文明執法,用文明執法來達到長效管理的目的,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5、堅持完善設施,解決管理難點。加緊增加建設配套一批公共廁所、垃圾中轉房(圈)、垃圾中轉站,解決“如廁難”和“垃圾中轉難”的問題;加快城區道路硬化及人行道、排水、綠化配套,便于實施管理;加強公交候車棚(亭)建設和維護,方便市民乘車;加快公交樞紐場站建設,促進城市公交事業健康發展;加緊建設一批文明警示牌,引導文明和諧;對縣人民廣場噴泉池,進行妥善處理,或填或改或修,專題研究方案報政府審定;火車站廣場管理體制也要請領導認真審視一下目前的管理現狀和管理效果。

        6、堅持落實政策,規范城市客運。公交線路與清泉城區、散花鎮區(園區)控制規劃區同步,并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引導公共交通向城區近郊鎮、村延伸服務,擴大城市公共交通服務半徑,解決農民出行難問題。同時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配套完善公交候車站(亭)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公交車亂停亂靠問題。加強營運秩序管理,繼續打擊黑的、摩的以及其它非法載客行為,規范出租車市場,啟用票價計費器,實行打票制,使出租車從業人員守法經營,誠信服務;根據城區實際,適時適度增加出租車車輛。落實好政府補貼政策,除燃油補貼外,地方政府給予一定補貼。打擊侵犯司乘人員生命財產安全的打、砸、搶行為,切實維護司乘人員的人身安全。

        7、堅持創造條件,優化工作環境。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廣播電視、標語橫幅、公益廣告、公眾咨詢、宣傳車、宣傳單等形式,廣泛宣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規,宣傳城市管理的最新規定,宣傳違章帶來的危害,提高市民的整體素質,消除管理阻力,促進管理工作。優化執法環境,解決執法周期過長的問題,參照規劃建設執法簡易程序,簡化城市管理執法程序,對那些屢教不改、態度野蠻,甚至侮辱、誹謗、誣蔑、圍攻、毆打執法人員等暴力抗法現象,政府及公檢法部門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及時介入,予以司法支持;適當加大投入,解決執法管理設備不足的問題。按照“綜合管理,集中執法”的管理模式,在城區原來被分為四個管理責任區的基礎上,結合“三城同創”分設十個分指揮部的做法,重新將城區劃分十個管理責任區,應配備五臺或十臺管理巡邏車;園林所的高空修枝作業車,環衛所的垃圾清運車、灑水車、市容監察車等,這些已成為制約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必須盡快予以解決。盡最大可能地解決城市管理單位的編制和供給問題。對這些單位人員的工資和正常的辦公經費要列入財政預算,今年購置制服的經費建議從城市維護費中予以列支,解決職工的后顧之憂,促進隊伍穩定,加強隊伍建設。推進我縣城區管理、市容環境衛生秩序管理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五、工作請示

        (一)城管大隊

        1、廣告經營權出讓、停車收費管理兩項工作的定奪。

        2、合理確定人員編制(按國家建設部有關標準,大城市城管隊員按城市人口的萬分之八配備、中小城市按城市人口的萬分之五配備,我縣城區人口近20萬人,按萬分之五應定編100人),合理確定人員工資、辦公業務經費(目前僅從城市維護費中列支80萬,另外收取少量占場占道費)。

        3、購置執法車輛、執法制服(只是前年每人購置了兩套衣服,連換洗的都沒有)、全員辦理行政執法證(僅辦證9人,有74人未辦證)。

        (二)環衛所

        1、妥善解決好垃圾場主體工程的資金缺口(約計400萬),加緊垃圾場二期工程的建設及城區配套的垃圾中轉站、垃圾中轉房(圈)、公廁的建設,購置垃圾清運車、灑水車、壓實車、市容監察車。

        2、合理確定人員編制(目前定編只110人,197而按照國家勞動定額,根據路面不同狀況及清掃難度不同,環衛工人清掃面積為3500m2—5500m2/人計算,我縣城區131.6萬m2清掃面積應配備環衛工人364人),合理確定人員工資、辦公業務經費(每年需460萬,而每年收費只250萬、政府補貼70萬,缺口140萬)。

        3、加大垃圾處理費收取的比例、出臺渣土收費管理辦法、改革收取方式(標準從3元/人月能否提到5元/人月等;財政扣繳或地稅代征)。

        (三)園林所

        1、預算安排園林綠化經費。比如每年的養護費、管理費等,目前安排的30萬太少。按28萬平方米綠化面積計算,最低要78萬;樹木花草補栽經費要據實安排。去年,在這方面,事做了,后來錢也沒給,對園林所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2、合理確定人員工資、辦公業務經費和妥善解決好養老保險問題。原來,財政欠園林工程款260多元,能否由領導出面協商,由財政擔保,向社保分期繳費,妥善解決園林所職工的社會養老保險問題(預計要繳100多萬)。

        3、購置高空修枝作業車、綠籬機、草坪機、旋耕機等園林專業機械。

        (四)客運所

        1、公交樞紐場站建設。

        2、合理確定人員、辦公業務經費。

        3、能否執行虧損公交線路財政補貼政策。

        (五)燃氣所

        1、儲氣站、車用天然氣加氣站的建設(急需落實在楊樹溝村丁麻路旁15畝土地)。

        2、長輸管線復線工程(目前是273毫米;增一條610毫米,供氣、儲氣兩功能)。

        3、散花園區工業、居民用氣管網規劃建設。

        1、2、3項計劃2010年啟動,2011年竣工,總投資1.6億,其中可享受國家補貼20%(3200萬)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八a级在线视频品尚网 | 在线欧美中文亚洲精品 | 又色又爽又高潮的视频日本 | 曰本一区中文字幕在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不卡 |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