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真實情感故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道路情感空間;停駐功能;共生;
Abstract: aim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ity roads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many roads has only a through the function. This paper will road space as part of the surrounding buildings to discuss, and using the ancient town of western sichuan road structure mode for the city to walk road for renovation the road system and the surrounding humanity relations form benign space dialogue, restore the road with the emotional color to stop space, meet the demand of the people and increase the vitality of road space, and its modification on the exploration.
Keywords: road emotional space; To stop function; Symbiosis;
中圖分類號:F29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道路空間連結了整個城市系統,構成了我們今天的生活狀態。廣義而言,在所有的空間范圍內,人們只要執行了進入通過的動作都屬于道路的范圍,為動態空間。我們評判一個空間的好壞,在于人的主觀感受,吸引人的空間,人的心情也會愉悅并欣賞停駐。然而成功的道路,我認為是人在通過行走的過程中欣賞在其中的狀態,從而會放慢腳步乃至簡單的停駐。道路的停駐功能使其更加具有生動性,增添了城市生活中的人情與色彩。
1川西古鎮中道路的情感空間
四川自古乃天府之國,有著優越而又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在城市還沒有發展起來之前,這里的大多數人都過著普通的村鎮生活。此時的狀態屬于一種較為封閉的聚落形式,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的機會少,村鎮內部自給自足,整體形成一種相對獨立的的共同體。內部的居民貧富差距不大,認知基本相同,也就是王昀所說的共同幻想 。
休閑與安享是這里人們生活狀態的代名詞,這里的居民大多對待生活自然隨意,隨時都喜歡擺龍門陣,聚會娛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又構筑不一樣的建筑景觀。對于村鎮的構建來說,人們在用一種原生態的方式尋求一種與空間對話的良好方式。在歷史的進程中功能自然形成的場鎮機理,有著工作(農業以及手工業)、居住、娛樂(交流、休閑)、政治活動(長老大會)、商業(小鋪、定期的集市)的不同功能組合。在這些功能分區不斷組合的演變的過程中,這時情感空間也在各個區中進行穿插與分布,以滿足人們交流聚會的需要。
1.1 古鎮道路的停駐功能
由于當時的休閑方式單調,彼此的交流成為調劑生活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在這里,交流的場所隨處可見,路邊茶館,街邊小攤,皆可坐可食。幾個板凳就能形成一個簡單的交流空間。道路與道旁的建筑形成了一組良好的空間組合狀態,這里的道路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通過交通功能,以道路為主軸串聯起村鎮的主要功能區,同時還是人們交流的一個重要場所,使人們在走的過程中進行短暫的停駐。那么,這種道路的停駐功能在我們信息發達的現代城市是否同樣適用?
2城市中道路空間分析
就目前而言,經過規劃的城市分區更加明顯,商業區,產業區,居住區等各種類型的分區密集的布局在城市當中。但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分區具有相對性,在保持功能整體方向一致的情況下其內部往往有或多或少交錯的地方。如此一來,構成了我們龐大的城市系統,這個系統自然衍生出了像毛細血管一樣布滿了我們整個生活空間的道路。
交通使這一切成為可能,交通工具的產生,人們不再受到距離的束縛,可以通過各種交通方式到達想要去的任何地方,也可以通過信息網絡的方式與外界產生交流與互動。這時,對于人本身而言,以前聚落所形成的“共同幻想”破滅,演變為幻想的多元化,每個人都在為了各種不同的目的在城市中奔波。
人在選擇城市功能的同時,從一個功能區到達另一個功能區都需要進行道的轉換,必然會給道路造成交通的壓力,人們的停駐時間也被迫增長,乘車交通時間擠壓了生活空間。中科院《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表明,全國50個主要城市中,有17個城市上班的花費平均時間大于30分鐘,其中北京市為52分鐘,廣州48分鐘、上海47分鐘。 這部分時間是我們無法從生活中扣除的,而且其所占比例必然會隨著城市的發展而逐漸增長。
3道路的情感空間的衍生
道路的空間屬性,一切都為了制造效率而讓位成為發展的必然,這里的道路不會產生生活的情感的。但試想,僅具有交通意義的道路空間,會隨著人流的波動而產生擁堵期與稀疏期,這樣的狀態難道不也是犯罪滋生的溫床與人際疏遠的阻礙嗎?
既然道路是我們每天行走的必經通道,那么為什么不向前人學習。但將古鎮的曲折的街道運用到現代城市當中自然是不現實的,這里我們需要復原的是一種感覺,一種精神,將令人厭惡的道轉變成為具有全新意義的生活空間,一種動態的生活軌跡。在這種空間川西古鎮道路情感空間對于城市道路的啟示
王曉辰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207)
摘要:針對現代城市道路中的發展面臨的問題,很多道路僅具有通過功能。本文將道路空間作為周邊建筑的一部分來討論,借鑒了川西古鎮道路的構成方式,對于城市步行道路進行改造,使道路系統與周邊人文關系形成良性的空間對話,恢復道路中充滿感彩的停駐空間,滿足人需求的同時增加道路空間的活力,并對其改造方法進行了探索。
《現場》:一幕非劇勝劇的真實情感大戲
2008年4月,一個充滿個性的情感談話類節目――《現場》在內蒙古衛視亮相,在各個衛視臺的眾多節目中,《現場》的出現讓全國的觀眾們著實晃了一下眼睛,用現在流行語來說,電視機前的觀眾明顯被“雷”到了。
《現場》節目的播出時間是在內蒙古衛視每天的19:35,這是一個電視臺的黃金時段,也是電視劇的紅海戰場,但正是在這個時段內,《現場》用差異化的節目形式占得了一席之地。《現場》不是電視劇,勝似電視劇,因為電視劇中的人或事大多都是虛構的,而《現場》中的人和事都是真實的,《現場》是一部真實演繹的人生情感劇,這里沒有一個個拖著假辮子的演員所演的文治武功和香艷秘史,沒有灰姑娘嫁給白馬王子一夜變作富家女的少女,也沒有不去工作卻可以闖蕩江湖衣食無憂的大俠隱士。來到這里的都是你我身邊的平常人,他們可能是你的親戚,可能是你的朋友,可能是你的同事,也可能你根本就不認識他(她)們,但是你看到、你聽到、你能感受到的是他(她)們真真實實的生活,他(她)們不用化妝、不用看劇本、不用記臺詞,因為他(她)的人生故事就是劇本,他(她)的語言就是臺詞,每一個來到這里的“草根”,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家庭、工作、生活,親情、友情、愛情,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將自己的真實情感向每一位觀眾盡情表達,而觀眾在這樣的情感故事中有所感動、有所憤怒、有所對比、有所領悟……
以真實情感為核心的電視節目必然會吸引大量有著情感需求的觀眾,而這樣的一個觀眾群體,對于廣告主而言,就意味著潛在的消費群,對其進行情感營銷可謂有的放矢、正中“人”心。在《現場》開播的幾個月中,很多廣告主正是看中了《現場》的精準,才在第一時間選擇了《現場》。
選擇《現場》,精準投放
為什么說企業的情感營銷策略在《現場》這樣的情感類節目中將會取得精準的投放效果呢?我們不妨以《現場》為例,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共鳴。情感營銷的大行其道和情感類節目的紅紅火火,其本質是相同的,根據馬斯洛關于人的需求理論,在人們滿足了物質生活的需求之后,必然是更高層次的精神上、感情上的需求,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精神層面的發展卻跟不上這個速度,于是就會出現情感真空地帶。情感營銷與《現場》這樣的情感類節目其實都是以這塊地帶作為原點,因此二者本身就具有相同點,可以通過共鳴點,來相互呼應。
第二:收視。由于有了社會的基礎,情感類節目的收視也就有了依托的支點。《現場》節目4月開播以來,短短3個月時間,收視排名一升再升。雖然內蒙古衛視整體排名并不靠前,但是《現場》同時段排名卻可以接近前10,甚至高于整體排名處于第一集團的某些衛視臺。而且由《現場》高收視帶來的帳篷效應,也在內蒙古衛視逐漸體現出來。節目收視率高,觀眾收看人數多,關注度高,這樣的節目自然會成為廣告主投放廣告的重點目標。
第三:精準。當然僅僅是收視率高是不夠的,因為現在廣告的投放要求越來越高,不但要覆蓋廣,更要打得準,尤其是對于進行情感營銷的廣告來說,如果找錯了投放目標,那就是“對牛彈琴,自作多情”了,約翰?沃納梅克說過一句經典的話,“我知道廣告費至少有一半被浪費掉了,但問題是,我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半。”所有的廣告主都希望把廣告費的每一分錢都花到點上,所以,情感營銷的關鍵還是要把情能夠準確傳達到目標人群那里。
《現場》開播的幾個月內就得到了很多廣告主的青睞,尤其是主打情感牌的快速消費品行業和醫藥健康行業,他們之所以選擇了《現場》節目,其實正是看中了節目背后精準的目標消費群體。根據CSM權威數據機構提供的數據表明:《現場》節目的收視呈現“三多”特點,即女性觀眾多、教育程度高的觀眾多和25~64歲主力消費年齡段的觀眾多,在這三類收視人群中,收視集中度都要超過100%,證明他(她)們非常喜愛觀看《現場》節目,是《現場》節目的固定忠實觀眾群。“三多”人群體現了廣告投放的精準價值,對于進行情感營銷的廣告主而言,這樣的“三多”人群正是廣告投放所需要的。
首先,女性是感情較為豐富的群體,更容易進行情感方面的營銷攻勢,在消費決策時也比男性更為感性,而且女性多為家庭中的消費決策者。
其次,教育程度高的受眾群體雖然較為理性,卻是情感忠實度最高的人群,如果從情感上認可某個品牌,那么這類人群將會長久堅定地支持這個品牌。
還有就是25~64歲這樣一個黃金消費人群,這恐怕是最具備消費能力的人群了,他們上有老下有小,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是家庭中的頂梁柱,所以基本上都會是家庭消費的主要發起者和主要決策者。有了這樣三類人群的支持,再進行廣告情感營銷,相信是不會脫靶的。
經過黑馬哥的調查,發現很多創業成功者其實都是典型的“大學生創業者”,他們用自己的實例證明了,中國大學生創業者也可以如硅谷的扎克伯克,比爾蓋茨那樣,做一個成功的大學生創業者。
當然,創業有風險,入行需謹慎,一個創業者必備的素質是能清楚判斷形勢作出決策,究竟你是否要直接創業,還得你自己說了算。
付梓瑄22歲,就讀于上海電影藝術學院,是一名即將大學畢業的女學生。也和其他即將面臨大學畢業的同學一樣,在苦惱自己畢業后的工作去向,是在演藝圈繼續摸爬滾打呢?還是自己做點小生意?她也感到迷茫。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朋友圈發了自己正在使用的一個產品,包括使用產品自己的皮膚越變越好的效果圖,也一并在朋友圈發了,突然她發現,很多自己的朋友、閨蜜在自己的護膚分享下面留言,還有人主動私聊她,讓她幫忙帶一下這個產品,于是她就把自己使用的產品給朋友帶,使用的朋友也在她們的朋友圈開始分享,1個月左右,就越來越多的人加她的微信,找她代購產品了,于是,她發現了:微信朋友圈賣東西的這樣一個機會!就這樣3個多月下來,一次她去銀行取款,才發現,銀行卡里面多了八萬多人民幣,才反應過來,這個8萬多的收入,這個就是她平時一個感興趣的分享和代購給她帶來的豐富的收入。
對于一個面臨畢業,還沒找到工作,前途一片迷茫的女孩來說,這個數字可謂是天文數字,哪有畢業生工作3個月可以賺到8萬多的啊?這個是連一個工作好幾年的職業經理都不曾有過的收入,每個月能平均下來2萬多的收入啊!從那時開始,她開始更專業的去學習一些護膚品的知識和護理皮膚的辦法,然后在朋友圈分享,于是越來越多的朋友成為她的觀眾,也成為了她產品的消費者,她也很努力的學習很多微信營銷的辦法,包括:訂閱號及時的信息分享,贈送小禮品讓別人關注自己的訂閱號,還有微博上轉發分享送小禮品,等等,在同學都苦惱干什么工作的時候,她已經月收入過萬了。
瑄瑄告訴記者,她的很多客戶“都是朋友帶朋友,顧客帶顧客,也有很多是通過‘附近的人’搜索到我們,很容易形成回頭客。”據瑄瑄介紹,她每次都將護膚分享信息做的很完善,再將圖片更新到朋友圈。而大部分是由她本人充當模特,她也因此在街上被顧客認出來過。“還要一對一語音和顧客交流,提供護膚建議,互動得頻繁,也增強了親切感和信任度,久而久之很多都成了真的朋友。”
瑄瑄經驗分享:
瑄瑄認為,朋友圈營銷的關鍵在于要定位準確。根據不同客戶不同的皮膚狀態,推薦最適合她們的護膚品,同時在產品種類上要保證差異化。她身邊不少朋友都被她帶動起來做朋友圈護膚品銷售,她也經常會將自己好的經驗給同行朋友分享。
經驗分享:
在朋友圈的營銷方式,瑄瑄和不少同行一樣,打的是情感牌。她會隔三岔五的將客人的一些真實情感故事通過文字寫出來,有時還會配上當事人的照片,到朋友圈中。曾有女顧客結婚之前要求一定要用她的護膚品,在婚禮當天新娘和伴娘一起拿著護膚品照片拍照發給你,感謝她,令她朋友圈里的很多顧客都大為感動。而她個人生活的一些狀態和照片也會分享出來,這能令不少客戶感受到賣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從而拉近彼此距離。
朋友圈的營銷優勢
作為強關系營銷,微信基于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社交性較強,更適合開展小規模的商業活動。
創業成本低,無須大量運營人員,行業較小眾,無大公司、大品牌競爭。
單品價較高,多以美容保養、海外服裝或奢侈品、宗教商品為主。
無需海量客戶,一對多維護百人左右的規模,也能達到年銷售額幾十上百萬的佳績。
[關鍵詞] 《大太陽》;心靈重建;民俗心理;“招魂”;“安魂”
一、《大太陽》的真實情感與“招魂”
《大太陽》是楊亞洲和長影廠的新作,該片將重點放在汶川大地震后災民的“心靈重建”上,是一部富于現實意義和人性關懷的作品。電影上映的時間正值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際,“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①,以此為奠,亦可以告慰逝者的在天之靈了。逝者長已,生者也要繼續新的生活。
真實感和民間視角是楊亞洲力圖把握的敘事基調。電影敘事采用平民小人物視角,以他們的情感糾葛作為主線,采用了很多手段營造實地感,目的是要讓觀者能夠設身處地地感受災民的情感和心路歷程,以便于從平視和內在的視角達成對災區人民“心靈重建”過程的移情和理解。
為了保障電影的真實性,影片大量使用當地的背景和要素。電影中有為數眾多的災民演員,不僅出演群眾而且扮演重要角色。如扮演山娃子的小英雄寧浩,重要配角水婆婆的扮演者高國蓉等,他們的表演都自然到位,沒有做作感,顯然劇組人員和導演下過了一番苦工夫。影片對白使用當地方言,外景取自實地,重要道具都是災區實有事物,這一切都保證了影片在視覺感受上的真實性。
但是,對于一個以“心靈重建”為主題的影片來說,感官真實只是一個外包裝,最重要的真實是情感真實,唯有情感真實方能達到“以真情動人”的效果。影片中最成功和最感人的片段是影片結尾處眾學生家長手捧孩子的照片站在學校的廢墟上祭奠孩子的招魂場景。人物是真實的,事件是真實的,更重要的是那聲聲呼喚流露出的真實情感催人淚下。這樣一場在地震發生三周年來臨之際生者與逝者、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儀式,是對地震以來災民情感重建歷程的高度概況。對于《大太陽》來說,這是一場具有總結和象征意義的重頭戲,導演也把它放在了壓軸的位置作為全片的結尾。
二、民間禮俗中的“招魂”
這一招魂的場景為什么這樣感人?因為它真實有效地傳達了民族傳統的心理情感和對生命的態度,真摯的感情和深厚的群體心理背景使得它特別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這是一種源自民族意識和潛意識的公共感情,它濃縮地反映了我們的民族在面對生死大事時的道德、情感、理念和行為方式;反映了我們對待逝者的方式和生者如何在大悲之后重建精神生活的邏輯秩序。
塑造典型、可信的“心靈重建”歷程應該依托于對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了解,而我們民族關于這一切的知識和經驗都濃縮在我們的民俗文化中。《大太陽》中的“招魂”場景在之前還以“戲中戲”的象征手法出現過一次,表現的是傳統戲曲演員手撒紙錢口念“魂歸來兮”的一個經典戲劇場面。那么在傳統喪葬禮俗中真實的招魂儀式是在什么時候使用的,又包含著什么樣的目的和意義呢?
以下是中國古代“五經”之一的《儀禮》對士人葬禮中招魂儀式的記載:“士喪禮。死于適室,巾無用斂衾。復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Q領于帶;升自前東榮、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復!’三,降衣于前。受用篋,升自阼階,以衣尸。復者降自后西榮。”在當時的葬禮中,逝者死去后要請“復者”即招魂師行“復禮”,爬上正屋用逝者的爵弁服向北三次召喚呼喊“皋某復”②,然后將爵弁服殮葬。爵弁服即平時所穿的正式朝服,使用它是因為平生所穿,逝者的靈魂對它比較熟悉容易歸附。向北因北方乃幽暗之所,是靈魂容易被吸引去的地方。
招魂,顧名思義是招魂復魄之意。古人認為,人之精氣為魂,肉體為魄;一旦死去,魂飄散無所依托。招魂主要的目的是使靈魂借由衣物和召喚歸來,避免它游離在外,成為沒有歸宿的孤魂野鬼。
屈原的《招魂》《大招》所用的就是當時楚國的招魂詞形式,其中《招魂》說:“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托┬……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歸來!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魂兮歸來!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歸來!君無上天些……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招魂者告訴靈魂,東方有索魂的長人和灼熱的十個太陽,南方有食人的野獸,西方有流沙,北方有冰雪等危險,總之上下四方對于靈魂來說都不可以去;唯有回到故地才能得到安息,“魂歸來”就是招魂活動的主題。
招魂并不僅僅限于逝者剛去世的情況,在祭祀、卜問等情形中還可以反復使用,目的是與逝者的靈魂達到溝通。在《大太陽》的那個場景中父母在遇難地祭奠子女,其中手捧遺像呼喚死去的兒女就是一種尋求與逝者靈魂溝通的樸素招魂儀式。只不過衣物、靈位在現代社會已經被遺像照片所取代,但背后的情感目的仍然是尋找對死者靈魂的溝通與告慰。
在安葬離亂中的逝者時,因為沒有遺體甚至遺物,還發展出一種以“招魂”為中心的喪葬形式,“招魂喪”曾在東晉初期南渡的北方士族中流行過,用以安葬那些在流離遷徙中死難的親人。喪葬禮俗上使用招魂儀式在現代東亞仍有豐富的保留,如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葬禮中的路祭禮就以招魂儀式開始,以迎魂、安魂、遺書朗讀結束,其立意是與我國古代的招魂文化一脈相承的。
在招魂之后還有一系列的禮儀幫助生者完成對逝者的告別和安魂。中國的喪葬哲學以 “復卦”為基礎,復卦是《易經》的第二十四卦,也是《易經》的門戶。地雷復,上卦為地,下卦為雷,群陰之下,一陽復生,地中有雷,是萌動之象。因此中國的先民并不把死亡看成是終極的大悲,更傾向于看做生命在另一個世界的開始。卦辭說,“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復”以七日為一個周期,故我國喪葬禮俗都以七日為周期,從頭七到七七是喪葬禮儀時序上的第一個重要階段,主要的內容就是告別和安魂。現在政府也遵從民俗,凡大災難的公共悼念日皆以頭七為準。
卦辭云:“初九:不遠復,無o悔,元吉。”其意是出外不久就返回,大吉大利;因此,按傳統俗信,“頭七”之時靈魂會復歸家中,是第一個重大的紀念日。七七則是小周期之終,四十九天之后靈魂自歸其所。七七之后有百日、一年(小祥)、三年(大祥),三年之后一個祭奠的周期就完成了,大禮具足了。
三、“招魂”與“安魂”在心靈重建中的意義
招魂的目的是使靈魂得歸其所,安魂的目的是使靈魂得以安泰,一方面逝者平安,一方面生者心安。《儀禮》中招魂之后以衣覆身,靈魂附于衣服以便與體魄共同安葬,這是最初的安魂工作。在安葬之后會設立靈位供奉,靈魂亦依附于靈位之上。
按古人的說法,逝者靈魂安息可以利護生人,否則的話會化為厲鬼“作祟”,給生人帶來禍患。在科學昌明的現代社會中,避兇趨吉的需要已不像以前那樣占有絕對地位,生者求得心安的心理因素在安魂中越來越占據重要位置。逝者不能安息,生者又如何告別過去開始新的生活呢?這就是招魂、安魂在當代民族心理中的重要意義。
在現代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心靈重建中,安頓逝者之魂的工作更重要的意義是安放生者自己的心靈。生者與逝者、生者與生者之間,生者面對自己都要經由對逝者靈魂的妥善安頓達到心理平衡,這是心靈重建的基礎工作。《大太陽》中的銀杏就是因為在心理上遲遲不能完成對死去的兒子“石頭”的告別和安魂而陷于情感陷阱之中。按照影片中的敘述,有這樣幾個關鍵性的因素。第一,她認為自己的咒言導致了兒子的死亡,她無法正視和原諒自己,承擔不了這個心理壓力,因此她不能接受兒子的死亡;第二,她不了解兒子的愿望,因此沒有給兒子安魂的機會,逝者不慰生者何安,因此,她心里的弦一直處于緊繃狀態,難以恢復平衡;第三,無法原諒和接納曾經背叛的丈夫,石大川的新床象征著新生活的開始,而銀杏沉陷在失子之痛中,還遠遠沒有告別過去,她怎能接受新生活的開始呢?銀杏選擇借酒澆愁,成了一個酒鬼。如果傳統禮儀幫助她完成告別、安魂的系列工作,銀杏或許能更快地走出心靈的困境。
安魂的方式有很多,葬禮中有各種以安魂為目的的民俗禮儀和器物,如魂瓶、鎮墓瓶、鎮墓獸、買地券、祝詞等;還有各種特定的宗教儀式如法會、道場等幫助完善安魂的工作,可以適時舉行并不限于葬禮中。日常的祭奠工作也可以看做安魂的形式之一。祭奠是一種溝通形式,是生者對道德和情感責任的實踐,對逝者的懷念和告慰。清明和中元節是重要的祭祀日期,日常的祭祀工作從形式和內容上強化著家族血緣觀念。
實現逝者生前的遺愿被認為是對逝者最大的告慰,是最好的安魂形式。陸游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將愛國之情寄托在遺愿中了。安魂,在影片《大太陽》中也是通過生者實踐和完成逝者生前愿望達成的。石頭的留言被打開,銀杏挽留了石大川,實踐了石頭讓他們和好的愿望,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從這時起,生者和逝者得以各安其所,從此生者繼續新的生活。《游園驚夢》《宇宙鋒》《包公案》等無數的傳統文學和戲曲中的托夢、顯兆、附身等情節都是建立在逝者死后心愿未了,魂不能安的基礎上的設定。使逝者得償所愿從古至今都是親人們最大的愿望和安慰。
生者心靈的重建過程是與逝者靈魂的妥善安置同步進行的:從大哀到心靈平復的旅程,在安頓逝者、告別逝者、告慰逝者、繼續生活歷程中逐漸展現。招魂、安魂是安放生命之重的重要儀式,是完成逝者身后事的開始,也是生者獲得心靈寧靜的源頭。影片中的新生活以石大川和銀杏的復合以及新生兒的出生作為標志,日出日落,天道恒久。
四、依托民俗文化建立真實可靠的精神關懷
如何在真實和民眾的基礎上建立可信、可靠、有厚度的文化關懷和精神救贖,對我們這個時代的電影作品是一個有重要意義的話題。引入民俗文化,在集體意識乃至集體無意識層面上建立真實可靠的感情可能是一條靠得住的出路。民俗是從古到今民族心理文化的凝聚和沉淀,是民魂所系。基于民俗的心理情感超越個人的特別經驗,是屬于集體屬于大眾的感情,具有深刻的共性。同時,這種情感在每一次由特定的個體反映出來的時候都是別具特色的,使審美體驗不至于落入乏味的套路中。對這種帶有個性化的共性情感的探索有利于深刻挖掘生活中的人性,也更容易引起關注和共鳴。特別是在類似《大太陽》這種以災難背景下的民間情感故事為主線,力圖表達小人物的心路歷程的作品中,抓住和理解了民俗心理能使我們的作品更深刻地反映出民族之魂。民俗文化是一座寶庫,如果電影藝術工作者能夠對它有更深刻的理解,那么在創作中他將會擁有更多的自由,其作品也將會有更好的感染力。
注釋:
① 《禮記•三年問》。
② 皋是長聲,取其悠遠;某即逝者名字,男子稱名,婦人稱字;復即返回的意思,即長聲呼喚逝者回來。
[參考文獻]
[1] 阮元.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原型與集體無意識[M].徐德林,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認識孫憲導演,恐怕要從《老袁的冬季》說起。2004年,孫憲帶著這部講述人與白天鵝之間真實情感故事的紀錄片參加了由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主辦的“DV2004我們的影像故事”DV大賽并且入圍。老袁這個極具特點的人物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每年飛抵榮城過冬的美麗的白天鵝也為影片增添了別樣的色彩。《老袁的冬季》的獲獎,可以說是給了從1996年開始涉足影視及紀錄片拍攝的孫憲一個極大的鼓勵。而且這些年,孫憲導演一直沒有停止拍攝。除了每年冬天仍去榮城看望老袁和白天鵝,他還堅持在威海市附近的一個鳥島拍攝鳥類活動。
拍鳥純屬偶然
學油畫出身的孫憲一直酷愛攝影,畢業后為電影院畫海報,隨后又和朋友一起搞文化傳播公司。很快,孫憲就出手買了自己的第一臺攝像機――松下M7。沒想到拿起攝像機后越拍越上癮,相繼購買了很多設備。購買的第一臺Betacam攝像機花了18萬元,現在仍然記憶猶新。當時購買拍攝設備的資金來源于廣告公司為企業拍攝專題片的收益。但說起第一次拍鳥的經歷,孫憲說是上了朋友的當――當時,孫導的朋友給了他兩張鳥島的游覽通票。他想著可以去拍攝一些素材,為以后做專題片、廣告片所用,于是帶著兩個助手、背著一臺Betacam上島。當時這個鳥島還未被完全開發,而自己又沒有拍攝紀錄片的經驗.對于鳥類也無半點了解,拍回來的素材很不盡如人意。于是,孫憲決定再次上島拍鳥。
瘋狂購買設備
再次上到鳥島拍攝,孫憲就感覺到大機器的不方便了。那時候,SonyPD-150P便攜DV剛剛上市,孫憲一看到就喜歡得不行,很快就決定購買。孫導介紹說“那時候,我的生活按現在話說比較富裕。因為威海市中心有一個大型的三面翻廣告牌就是屬于我們公司的。它每翻一下,我就有兩元錢的收益,一年下來,這個廣告牌可以給我帶來20萬元的收入。”買完150P,他又相繼購買了Betacam370、570。兩年的廣告收入就這樣都投入到購買設備當中。
迷茫的拍鳥
有了這些設備,孫導開始長期上島拍鳥,但是比起最開始積累素材時的拍攝動機,孫憲的拍攝目的反而不明確了,只是不斷地拍攝,好像上癮一樣。后來有朋友建議說,你拍了這么多的素材,不如剪出個片子給大家看看。于是孫憲剪了幾個小片子,沒想到大家的反響不錯,這才萌生出想拍一部紀錄片的想法。但是對于學習油畫專業的孫憲來說,如何拍攝紀錄片完全靠自己摸索。這時他想到一個好辦法一一觀摩,孫導開始收看《動物世界》和《人與自然》。三年來,他把這兩個欄目首播的所有節目都錄了下來,邊學邊拍。
遇到幸運星
200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孫憲把在榮城天鵝湖拍攝的素材剪成作品《老袁的冬季》送到“DV2004:我們的影像故事”DV大賽參賽,沒想到這部作品在大賽中得了名次。從北京領獎歸來后,他再次投入到在鳥島的拍攝生活中去。有一天,他們正在懸崖上拍攝鳥類活動,守島的老人來叫他們。原來,有一位電影學院的老師來烏島參觀,她發現懸崖上有幾個人,從守島老人那里得知是有人在拍片子,于是想聊一聊,這位老師就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段佳老師。這次見面后,段佳老師在拍片觀點和拍攝目標等方面給了孫憲很多幫助。孫導說:“前幾天段老師還為了我的片子特意到威海來,她教我如何運用鏡頭語言,說每一個鏡頭都要有其所表達的內容。于是,我頭兩年拍攝的所有素材幾乎都報廢了。”
還有一位一直支持孫憲拍攝鳥類紀錄片的就是電影《咱們的牛百歲》的編劇袁學強老師。孫導說:“這兩位老師都專門搞了儀式,收我們幾個人做學生,他們在我們的影片里傾注了很多心血,包括故事走向、鏡頭拍攝等等。因為當時沒有拍攝紀錄片的經驗,也沒有架構鏡頭語言的想法,有200多個小時的素材都不能用了。所以當不了解拍攝對象的時候,你所拍的東西就是光線再好也不是那回事,鏡頭連不起來。我很感謝幫助我的老師。”
生死搭檔
除了遇到專業老師的幫助,孫導還向記者講起了他的搭檔。他說“我能夠走到今天,可以很自豪地說,我有幾個很好的搭檔,他們跟我在一起,義無反顧。”2005年,孫憲的公司面臨了一個非常艱難的局面。公司地處的電影院經過規劃要拆除,而那塊為他帶來主要收益的三面翻廣告牌就在影院前面,也要拆除。廣告牌的拆除,幾乎切斷了孫憲所有的經濟收入。可是此時,恰逢鳥島鳥類的繁殖期。黑尾鷗的孵化期大約是2-3周,哺育期大約6周。在這個階段,一天沒有拍攝可能鳥類都會發生很大變化。于是每年的4月到8月,只能天天上島拍鳥,也無法接別的活做。孫憲說:“從那時開始到現在,我們已經有兩年沒發過工資了,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到拍鳥上,即使有時候做點別的活掙的錢也都投入到這其中。如果說我與別人有什么區別的話,那就在于我的這幾個搭檔,如果我沒有這些左膀右臂的話,我走不到今天。”
經濟上窘境大家可以一起克服,工作中的艱險卻讓孫導覺得很對不起他的伙伴。“其實老天爺還是很眷顧我們的,有幾次遇到危險,差點就不能跟你們見面了。”去年,孫導的搭檔小王在懸崖上拍素材。后來,電池電量不足了。小王準備吊一根繩子從懸崖下換一塊電池上來,因為懸崖上的石頭太脆,小王不慎摔了下來,當時有塊石頭直接刺入他的膝蓋。由于天氣原因,他們隔了一天才得以出島,小王的膝蓋被縫了好幾針。但孫導告訴記者,這還不是最危險的一次。最危險的是今年繁殖期的一天,天氣預報報告會有大雨。孫導想拍一個瓢潑大雨中的大全景,于是和伙伴小王在一個垂直64m高的懸崖上等待。這個懸崖上的平臺面積很小,是島上的海鷗用來建巢用的。加之腳下的石頭很松,兩個人的份量在上面,危險程度可想而知。等待了一下午,雨遲遲未下,天卻越來越黑。眼看照度不夠了,風越來越大,天空開始電閃雷鳴。于是孫憲決定離開懸崖一旦告訴記者:“如果我們早些撤也好,再晚些撤也好。偏偏我們往下撤的時候雷聲大作。那時候,我終于知道周星馳電影里的有些鏡頭不是胡說八道。因為當時閃電一過,雷聲一響,我的頭發全立起來了。以前從來沒有過這種經歷,當時覺得非常恐怖,于是決定突然發現地面上另一個搭檔小于正在大雨里注視著他。小于這個女孩子很讓我感動,后來我才知道,她在下雨之前先把其他機器送回了屋里,然后就跑到雨里一直注視著我們倆,全身被淋成了落湯雞。那一刻,我真的想哭。兩年多了,弟兄們跟著我沒開過工資。”孫憲告訴記者說,“讓我哭笑不得的是,我下到地面上的那一刻,雨停了。我當時真是仰天長嘆,我問老天爺,我沒做過壞事,你為什么要這么對我。這是拍鳥這么多年以來,最危險的一次。”這次經歷讓守島的老人也感覺到非常危險,自此便不允許孫導他們上那個懸崖拍攝了。下來之后,小王和小于把孫導“批判”了一頓,原因是在懸崖上孫導跟小王說:“如果咱們倆有一個人活了,就把素材封好帶回去。如果我 沒下去,你們就帶著素材走。生活還要繼續。”孫憲說:“他們怪我烏鴉嘴,其實我當時不是亂說,我真 的是覺得欠他們的太多太多了。”
目前,孫憲的文化傳播公司已經從最初的20多人變成了5個人。一些伙伴逐漸地離開了公司,但是孫導不怨他們。因為上島拍烏,是一件太過辛苦的事情。有時候想想,都不是人干的事。裝備差是一個方面.生活質量也不能得到保證。孫導說:“你們可能想象不出來,我們在島上一呆就是十幾天,伙食只有面包和咸菜。唯一的奢侈品就是黃瓜,但是又沒有足夠的淡水去洗。我們每次出發就帶幾大桶桶裝水。每人一個水壺從桶裝水里取水。”
拍鳥發現瀕危品種
學習油畫專業出身的孫憲,在幾年的拍鳥過程中也不斷豐富了自己對鳥類的知識。先是讀相關書籍,再到鳥島上去認鳥。有一次,孫憲發現島上有一種白鷺,從種群數量上看還不少。當時他并不知道這種白鷺就是國際瀕危鳥類――黃嘴白鷺。拍攝回來,孫導就上網搜索。他發現他拍的這種白鷺很像黃嘴白鷺,但網上的記載是截止到2005年,世界上的黃嘴白鷺大概還有2500只左右。而孫憲在鳥島上就發現了八九百只。于是,孫憲給中國鳥類學會寫了一封郵件。有一天晚上11點多,孫導收到一封回信。給他回信的,正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鳥類學會名譽理事長鄭光美,鄭光美院士希望看到孫導拍攝的視頻素材或者截圖。后來又經過實地確認,這個地點的黃嘴白鷺種群確實是以前沒有被發現的。這個發現也改寫了黃嘴白鷺在國際瀕危鳥類記錄上的數字。為此,孫憲被吸收為中國鳥類學會會員。學會每月都給孫導寄來鳥類學報,孫導說:“很多關于鳥類的知識都是從鳥類學會的刊物中學到的。”
天賜的故事
經過六年的拍攝,孫憲得到了很多關于鳥島、關于黑尾鷗繁殖情況的珍貴資料。《天賜》的故事也開始在他的大腦里逐漸豐滿、成熟。這部影片講述了三只海鷗成長的故事:三只海鷗歷經磨難,有一只被別的大海鷗啄下懸崖,有一只被島上的蛇吃掉了,只有一只小海鷗存活了下來。影片的結尾,這只名叫天賜的海鷗又遇到了那條曾經奪取了它兄弟生命的蛇,它們之間發生了一些碰撞,天賜勇猛攻擊蛇的頭部,但最后,天賜放過了這條蛇。孫憲說;“為什么起名叫《天賜》呢,因為我覺得世間萬物,包括我們所拍攝的這一切都是老天賜予我們的。有時候想想,拍這三只海鷗,其實就是講我們三個的故事,它們的磨難也是我們的磨難。”
為了影片的出路,孫導開始東奔西跑,參加四川電視節、廣州紀錄片大會等。終于,在紀錄片大會上,孫憲看到了轉機。他說:“當零頻道的鄭瓊突然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仿佛真的看到了希望,好像要得救的那種感覺。因為《老袁的冬季》獲獎以后,沒有電視臺愿意未播放,我白給人家去播放人家都不要。我把它放在柜子里放了兩年,直到鄭瓊的出現才把這部影片又重新帶出來。不管結果如何,我終于走出了一步”。
目前,《天賜》已經進入了后期剪輯階段。孫憲告訴記者,他沒有過多期待,如果真是有期待,只是希望能收回成本,把錢分給兄弟們過日子。孫導說,這部影片不僅適合于少年兒童,也適合成人觀眾觀看。發行方面,孫導考慮會把影片磁轉膠,爭取在院線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