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壤堿化的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S158.3;X8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8-1548-03
Evaluation of Soil Fertility and Salinization under the Different L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in Xinxiang City
WU Da-fu,REN Xiu-juan,YAO Su-mei,LIU Hui-ping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Henan,China)
Abstract: The soil samples that came from different utilization patterns of arable land were collected in the suburban of Xinxiang city. The analysis contents included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 available phosphorus, available potassium, pH valu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total salt content, the composition of exchangeable c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utilization patterns had different effect on the above-mention items.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soil fertility level,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belonged to the state of the scarcity or moderate, but the 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 was very scarcity,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was between very scarcity and scarcity, the rate of available potassium was between moderate and rich state, the Ca2+ and Na+ wer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exchangeable cation. However, the rate of exchangeable calcium was more than the value of threshold, on the contrary, the contents of exchangeable magnesium was less than the value of threshold. Most farm land was prone to light salinization under different utilization patterns, but the farm field near the highway had the trend of alkalization.
Key words: salinization; soil fertility; utilization pattern; alkalization; Xinxiang city
新鄉市位于河南省北部黃灌區內,轄區內農業生產用水2000年以前主要為引黃灌溉,2000年后隨部分引黃渠道的老化與供水不足,大部分農業用水由引黃灌溉改為地下水灌溉。氣候干旱、排水不暢和地下水位過高,是引起土壤鹽堿化的重要原因。河南省1981~2005年來的年平均氣溫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年平均氣溫以0.05℃的速度上升,其中春季和冬季的增溫趨勢極其明顯,而年降水量的變化趨勢不明顯;土壤水分呈明顯下降趨勢,年平均重量含水率下降約0.08%,其中春季的土壤水分下降趨勢最明顯[1]。1987~2002年河南沿黃濕地面積減少了19.18%[2]。在這種大的環境背景下,農田土壤的次生鹽堿化進程加快,大部分農田在早春地表可見明顯白色鹽斑,低洼積水地帶農田無法耕種。為此,以新鄉市郊區不同利用方式農田為研究對象,分析農田土壤總鹽分含量、土壤陽離子交換總量、土壤交換性陽離子組成,研究其土壤次生鹽堿化程度和土壤肥力變化,為合理利用土壤、減少鹽堿化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樣品采集
采樣區土壤類型為壤質潮土。2009年3月使用GPS定位技術,定采樣點(表1),采用“S”形多點混合取樣法,取耕層0~20 cm土樣,并采集表層鹽斑土壤樣品1份,土樣經登記編號后進行預處理,置于室內通風陰涼處風干,然后磨碎過2.00、1.00、0.50、0.25 mm土壤篩,分別保存用于測試分析。
1.2測定項目與方法
新鮮土樣水分(烘干稱量法)、風干土樣水分(烘干稱量法)、有機質(重鉻酸鉀容量法)、全氮(凱氏定氮法)、堿解氮(堿解擴散法)、速效磷(鉬藍比色法)、速效鉀(火焰光度計法)、土壤pH值(電位法)、陽離子交換總量(火焰光度計法)、總鹽分含量(殘渣烘干法)、交換性鈣鎂含量(EDTA滴定法)、交換性鉀鈉含量(火焰光度法)。土壤各項目的測定方法均參考鮑士旦主編《土壤農化分析》[3]。
2 結果與分析
2.1 土壤基本肥力現狀分析
根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暫行技術規程》中土壤有機質及基本肥力分級標準[4],結合土壤分析結果,就不同利用方式下,農田土壤有機質、全氮、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的實際狀況做出評價。
土壤有機質與土壤肥力水平密切相關,土壤有機質含量對土壤性狀、作物生長和化肥的施用影響很大(表2)。根據土壤有機質及基本肥力分級標準(表3)和分析結果,可以看出,1號和3號農田有機質較缺,2號、4號、5號、6號、7號農田有機質為中等肥力水平。全氮肥力水平與有機質肥力水平呈現相似規律,1號和3號農田土壤全氮較缺,其余農田均為中等肥力水平。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因在早春采樣,農田尚未追肥,7塊農田土壤的堿解氮含量均低于30 mg/kg,表明堿解氮水平為極缺。1號農田土壤中速效磷<3 mg/kg,處于極缺狀態;3號、4號農田土壤中速效磷介于3~5 mg/kg,評價等級為缺;其余地塊的速效磷含量介于5~10 mg/kg,處于較缺狀態,當地農田土壤磷含量較低是限制作物增產的因素之一。由于當地土壤為壤質潮土,土壤中含有豐富的含鉀礦物,所有農田土壤中速效鉀含量都在100 mg/kg以上。6號農田土壤中速效鉀含量屬于中等水平,1號、5號、7號農田土壤中速效鉀評價等級為較豐,2號、3號、4號農田土壤中速效鉀豐富。
以上分析結果與2008~2009年新鄉市測土配方施肥分析結果一致,新鄉市農田限制性基本肥力因子主要為有機質含量偏低,土壤全氮水平不高,90%以上農田磷素供應不足。
2.2土壤陽離子交換總量與陽離子組成分析
土壤水溶性鹽是鹽堿土的一個重要屬性,是限制作物生長的障礙因素。鹽土中含有大量的水溶性鹽類,影響作物生長。土壤中水溶性鹽類的分析,是研究鹽堿土鹽分動態的重要方法之一[1]。
由表4可知土壤陽離子交換總量變化不大,土壤交換性陽離子均以Ca2+、Na+為主,3號、5號、6號和7號農田土壤交換性鈉離子含量大于交換性鈣離子。3號農田位于農田排水溝旁邊,而5號、6號和7號農田則位于鄉村主要公路兩邊,由于公路建設兩側農田地勢低于公路。交換性鉀與土壤速效鉀含量變化規律一致。鈣、鎂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中量元素,土壤交換性鈣含量臨界值為100 mg/kg,各農田土壤交換性鈣含量均高于臨界值;土壤交換性鎂臨界值為60 mg/kg,所有農田交換性鎂含量均低于臨界值。
2.3土壤次生鹽堿化程度分析
鹽堿土是一系列受土體中鹽堿成分作用的,包括各種鹽土和堿土以及其他不同程度鹽化和堿化的各種類型土壤的統稱[5]。在形成鹽堿土的過程中,土壤鹽堿化過程起主導或顯著的作用,各種類型鹽堿土的共同特性就是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鹽堿成分,具有不良的物理化學性質,致使大多數植物的生長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不能生長成活。當土壤表層或亞表層中(一般厚度為20~30 cm),水溶性鹽積累超過0.1%或0.2%,或土壤堿化層的堿化度超過5%,就屬鹽堿土范疇[6]。
由表6看出,土樣的pH值均在7.0以上,說明各農田土壤呈弱堿性。由表5分析結果和表6鹽堿土分級標準看出,1號農田土壤屬于非鹽化土,2~7號農田土壤屬于輕鹽化土;1號、2號、4號農田屬于非堿化土,3號、5號、6號、7號農田屬于輕堿化土。表明新鄉市郊區不同利用方式農田土壤鹽堿化程度不高,3號、5號、6號、7號農田為輕鹽堿化土,2號、4號土樣為輕鹽化土非堿化土,1號種植桃樹的土壤為非鹽堿化土壤。
3小結與討論
新鄉市郊區不同利用方式農田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子為有機質、氮、磷、鎂,農田鹽堿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為輕鹽堿化土壤,靠近公路農田有堿化現象。不同利用方式農田土壤有機質、全氮評價等級為較缺或者中等;堿解氮評價等級為極缺;速效磷評價等級為極缺、缺或者較缺;速效鉀評價等級為中等、較豐或者豐富。土壤交換性陽離子以Ca2+、Na+為主,農田土壤中交換性鈣的含量均在臨界值之上,但交換性鎂含量卻在臨界值之下。不同利用方式的農田土壤大多屬于輕鹽化土壤,但靠近公路的農田土壤有堿化現象,原因在于公路建設初期,農田表層土被取用于公路建設,導致地勢低,易積水;同時,公路路基影響淺層地下水的流動,也會導致農田表層土壤水分上下運動頻繁,鹽分隨水運動逐漸在表層富積。
土壤肥力分析結果與2008~2009年新鄉市測土配方施肥分析結果一致,土壤交換性陽離子分析結果顯示交換性鎂臨界值遠低于其臨界值60 mg/kg。因此,建議新鄉市農田培肥應擴大秸稈還田面積,增加秸稈還田量,并增施有機肥,不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還可以延緩土壤次生鹽堿化進程;改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以產定氮和鉀,增施磷肥,因缺補中微量肥料。
參考文獻:
[1] 方文松,陳懷亮,劉榮花,等. 河南雨養農業區土壤水分與氣候變化的關系[J].中國農業氣象,2007,28(3):250-253.
[2] 丁圣彥,梁國付.近20年來河南沿黃濕地景觀格局演化[J]. 地理學報,2004,59(5):653-661.
[3] 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 [M]. 第三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4] 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暫行技術規程[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5] 王遵親,祝壽泉,俞仁培, 等.中國鹽堿土[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1-6.
關鍵詞:新疆地區;鹽堿地;改良措施
引言:
由于新疆屬內陸干旱地區,降水少,蒸發多,又多荒漠、植被稀少、災害性天氣多,而因為地處內陸封閉環境,豐富的鹽類物質只能在區內循環,致使土壤殘余積鹽和現代積鹽過程都十分強烈。據統計,新疆鹽堿土地面積達11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鹽堿土地面積的1/3,現有耕地的32.6%已出現次生鹽堿化。新疆除伊犁河谷、阿勒泰地區和塔城部分地區土壤鹽堿化較輕之外,其他地區土壤均有不同程度鹽堿化,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各灌區最為嚴重,一些耕地由于次生鹽堿化加重而被迫成為棄耕地。如果土壤鹽堿化蔓延得不到有效控制,勢必會導致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而要想改善新疆綠洲生態環境,當務之急是加快鹽堿地改良利用進程。
1新疆地區鹽堿地成因及改良的重要性
新疆屬于內陸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底層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鹽分, 由于地面蒸發作用,隨著土壤毛細管作用使所含鹽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層,水分蒸發后,使鹽分停留在土壤表層,聚積而形成鹽堿地;地形封閉,鹽分無外泄條件,新疆地貌格局為 “三山夾兩盆”,新疆的內陸河從山區淋溶鹽分, 通過地表水和地下水徑流, 不斷向盆地輸送、 累積而不能排出,形成鹽堿地;不合理的灌溉等人為措施也能使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鹽類在地表層積聚,從而形成次生鹽漬化人為的形成鹽堿地。
根據有關調查顯示,在過去的50年時間里,新疆累計開墾鹽堿荒地5100萬畝,而實際保留面積僅有2800萬畝,有47%的面積因次生鹽堿化而棄耕。鹽堿化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土壤鹽堿化對農作物最直接的影響是導致產量降低,甚至顆粒無收。輕度鹽堿化可減產10%左右,中度鹽堿化減產15%―30%,重度鹽堿化則減產30%―50%。同時土壤鹽堿化造成土地產出率低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嚴重不足,農民增收困難,農業發展矛盾進一步加劇,制約了我區優質高效農業發展。
鹽堿地是新疆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更是影響農業生產、工業發展及基礎設施安全、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據農業部門的調查,土壤鹽堿化每年使新疆糧食減產約7.2億公斤,約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8.6%;使棉花減產13.05萬擔,約占全年棉花總產量的9%;造成經濟損失約35億元,占全年種植業總產值的8%左右。由此可見,鹽堿地改良的重要性。
2鹽堿地改良措施
國內外鹽堿地改良一般采用的辦法有:水利技術,即以水壓鹽;生物改良,即植樹造林,秸稈還田;利用鹽生植物降鹽,抑制蒸騰;化學改良等。
2. 1 水利措施
2.1.1節水技術
使用先進的灌溉方法對于防止土壤鹽漬化和合理利用水資源十分重要。實施畦灌、溝灌、地膜覆蓋灌等常規節水技術和膜下滴灌、噴灌、 滲灌、低壓管道灌等高效節水技術,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采用較先進又切實可行的灌水技術,可以通過控制灌溉使作物只得到生長需水,而不補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隨土壤的不斷蒸發而降低,可解決因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問題。因此,在新疆有條件的地區,因地制宜地推廣常規節水和高效節水技術,加強以節水為核心的灌區配套建設,不僅可以節約農業用水,緩解水資源矛盾,帶來經濟效益, 還能減少耕地的次生鹽漬化。
2.1.2 排水措施
在地勢低洼的鹽堿地塊和地下水位較高的耕地, 通過開挖排水溝, 排出地面水可以帶走部分土壤鹽分。如果沒有排水溝, 在蒸發強烈的耕地, 會使表層土壤積鹽嚴重, 必須使排水系統配套。
2. 2 農業措施
農業措施能夠對水利措施所取得的成果進行鞏固和進一步的提升,水利措施雖然可以有效排鹽,但同時也產生了土壤養分大量流失的問題,必須通過農業措施加以解決。
主要方法有平整地面、深耕曬垡、客土抬高地面、微區改土及大穴整地等方法。對于平整地面應當注意留一定的坡度, 挖排水溝, 以便灌水洗鹽。凡質地粘重,透水性差的土地,特別是鹽堿荒地,在雨季到來之前要進行翻耕,疏松表土,增強透水性,阻止水鹽上升。四周不具備排水條件的小型綠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設隔離層,利用高差排水淋鹽,達到改土的目的。土壤臨界深度減去地下水位深度即為抬高高度。還有就是事先將塑料薄膜隔離袋置入樹穴中添以客土。有時在樹穴內鋪隔鹽層,通過鋪粗沙、爐灰沙及植物秸稈等,然后添以客土,有效控制土壤次生鹽漬化,并通過采取適地適樹、小苗密植、 適時栽植、合理灌溉、及時松土及多施有機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改良土壤結構,減少鹽堿和大風對樹木的危害,有效的抑制客土發生次生鹽漬化,從而保證栽培植物正常生長和發育。
2. 3 生物措施
在對鹽堿地的改良工作中, 植樹造林, 形成林網是生物措施的主要方式。林網的形成不僅能夠改良田間小氣候,而且因其耗水量遠遠高于普通作物,所以可以有效降低作物附近的地下水位,獲得生物排水的效果。此外,通過種植耐鹽作物,也是生物改良鹽堿地的重要措施。
采用耐鹽抗鹽作物,通過實踐對新疆鹽生植物的物種多樣性、鹽生植物種子及耐鹽性進行研究,最終證明在鹽堿地種植鹽地堿蓬、鹽角草、野榆樹菠菜等,每年可從土壤中帶走大量鹽分,連續3年左右即可大幅“淡化”土地,使其達到耕種標準。借助這一最新成果,新疆目前已有1000多畝鹽堿地被改良。
同時,新疆擁有豐富的鹽生植物資源,目前已發現的有305種。它們可修復鹽堿土,有效治理土壤原油污染,吸收鉻和銅等重金屬,許多還可用于醫藥、綠化、飼用、食品加工、纖維和化工等領域,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2. 4 化學措施
化學措施在鹽堿地的改良中主要是各種化學試劑的使用,利用酸堿中和原理來改良土壤化學性質的方法。 化學改良劑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改良土壤結構,加速洗鹽排鹽的過程;二是改變可溶性鹽基成分,增加鹽基代換容量,調節土壤酸堿度。化學改良包括施用石膏、 磷石膏、過磷酸鈣、腐植酸、泥炭及醋渣等。例如:通過增施化學酸性肥料過磷酸鈣,可降低 pH 值,提高樹木的抗性。施入適當的礦物化肥,補充土壤中氮、磷、鉀及鐵元素含量,有明顯的改土效果。 施用大量的有機質,如腐葉土、松針、木屑、樹皮、馬糞、泥炭、醋渣及有機垃圾等,可增加土壤有機物質,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3結語
關鍵詞:滴灌,漫灌,土壤鹽分,灌溉制度,動態平衡
0.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物的生長生活都離不開水。水的使用主要分為: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生活用水,而農業用水主要體現在灌溉方面。但地球上的水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有明顯的差異。對于有些缺水地區,在農作物生長發育期,天然降水已不能滿足作物正常的需水要求,而傳統的灌溉方式會降低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前提下,為滿足作物正常的生長需水要求,大力發展滴灌灌溉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水中含有多種鹽,以Na+、K+、Ca2+、Mg2+、C1-、SO42-、HCO3-等為主,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大量的水和少量的鹽,且不同植物吸收的礦質離子不同,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期吸收的礦質離子也不同。隨水進入土壤中的鹽,一部分進入地下水系統,一部分滯留在土壤中。在持續的土面蒸發和植物蒸騰作用下,溶解在潛水中的鹽分會源源不斷的向上層移動、堆積,最終導致部分地區的土壤鹽堿化或次生鹽堿化。因此在推行節水灌溉的同時,防治土壤鹽堿化才是可持續農業可發展的關鍵。研究表明旱作物適宜土壤含水量下限與上限的范圍一般相當于田間持水量的55%-85%。在滿足植物需水量的前提下,灌溉水量小時會使土壤中的鹽分增加,甚至會出現局部鹽堿化;水量大時對鹽堿地有淋洗作用但會增加水量的消耗。因此在節水灌溉時,灌溉水量的多少尤為重要。
1.國內相關研究成果
1)宰松梅、仵峰等研究不同滴灌形式對棉田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的試驗結果表明:土壤鹽分的累積與灌溉制度和當地氣候條件有關。滴灌條件下,以毛管為中心,在一定范圍內的土壤含鹽量距毛管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地下滴灌土壤EC值變化主要發生在20-50cm的土層。但在靠近毛管處存在一個土壤鹽分質量分數較低的區域,該區域正是根系活動的主要區域。而在表層(20cm以上)土壤的含鹽量較高,不利于作物的出苗;膜下灌溉的EC值變化主要發生在20cm以上的土層,表層含鹽量較低,但在20-100cm土層,土壤含鹽量明顯高于地下滴灌。因此長期使用膜下滴灌應加強土壤鹽分的監測。
2)蘇里坦等試驗研究結果表明:膜下灌溉條件下,隨時間的推移土壤鹽分呈現出從深層到地表和膜下到膜間的雙向遷移趨勢,但灌溉結束后,在蒸發作用下,土壤水分和鹽分同時向地表遷移,從而引起膜下土壤脫鹽區和達標脫鹽區的不斷縮小。另外,隨著灌水量的增加,土壤濕潤峰位置下移,鹽分峰值位置也呈現下移趨勢,且一定范圍內灌水量越大,土壤平均脫鹽幅度越大,即淋洗作用越明顯。
3)亓沛沛等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灌溉方式不僅影響土壤中的含鹽量,更重要的是會對鹽分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產生明顯的影響。漫灌條件下土壤鹽分雖然會出現表層鹽分積聚,但是其鹽分總量卻少于滴灌條件下的含量;膜下滴灌條件下,鹽分總量雖然較高,但在耕區的分布較均勻,并未出現表層積聚現象。
2.對于干旱區合理灌溉的建議
膜下滴灌可使根系土壤脫鹽,脫鹽土層僅限于淺根系,但無法將鹽分從土體中淋洗去除。一旦灌溉水分短缺,下層的土壤鹽分可隨蒸發向上移動,產生土壤表層積鹽。如果連續多年滴灌種植,土壤始終處于積鹽狀態。因此農田土壤鹽分僅通過節水灌溉的方式淋洗和遷移是不夠的,必須與一定的排水技術相結合。否則,農田鹽分的危害是不會被消除的。在鹽堿地上應用滴灌時,如何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使得灌溉水既能滿足作物對水分的需求,又能保持一定的淋洗水量對土壤鹽分進行淋洗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東營區地處渤海之濱的黃河口三角州,土壤是由黃河水攜帶泥沙填海造陸發育而成。成陸時間較短,土層淺,且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平均埋深2.5米左右)。加之海潮倒灌侵襲,土壤鹽堿化程度較高,一般表層含鹽量在0.49-0.8%,最高可達2.2%以上。鹽堿對植物綠化的影響主要通過影響植物生長表現出來。土壤中的鹽分毒害植物的根系(以毛根為主),使植物根系組織受到破壞,失去吸收功能,使植物生長不良或致死。同時,由于地下水滲透壓大于細胞液滲透壓,從而使植物根系中的水分發生倒滲而脫水。樹體越高,根系下潛越深,對樹體的危害越大,輕者出現黃葉、枯梢等現象,嚴重的將導致樹體死亡,所以在鹽堿地地區很難見到參天大樹,這也是樹木更新換代頻率較高的原因。
二、土壤鹽堿化的成因
土壤的形成過程和土壤鹽堿化的發生與演變,均受地下水位的重要影響和控制,地下水位又是一個在氣候、地形、特別是灌溉和排水活動影響下,反映非常靈敏的因素。
1、地下水埋深與土壤積鹽
當地下水礦化度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地下水埋深愈小,蒸發量越大,土壤積鹽越嚴重。即使在地下水礦化度較低的情況下,如果地下水埋藏較淺時,由于地下水因蒸發進入表層土壤中的水分較多,也會攜帶較多的鹽分,使土壤積鹽。只有將地下水控制在不致因蒸發而使土壤積鹽的深度,土壤才不會發生鹽堿化。
2、地下水位變化對土壤積鹽的影響
地下水位的變化主要受降水量和蒸發量(包括蒸騰作用)、灌水量和排水量的影響,地下水位的升降和水的平衡狀況是一致的。一個地區,如果來水量(灌溉引水和降水)大于去水量(排水和蒸散)時,地下水位就要抬高;反之如來水量小于去水量則地下水位下降。在來水量與去水量處于相對平衡的條件下,地下水位也處在一種動態平衡之中,地下水位的這種動態變化與土壤鹽分的變化密切相關,卻又并非同步升降。當降水或灌溉時,地下水位抬高,但土壤鹽分卻又被淋溶,此后隨著排水和蒸發,地下水位開始回降,土壤因蒸發開始積鹽,即土壤因蒸發而積鹽的過程發生在地下水位從高到低的回降過程中,直到水位降至臨界深度以下。水位回降越慢,土壤積鹽越多。毛細管向地表輸水是有一定高度能力的,超過了這個高度,它就無力將地下水輸送到地表,地下水就不會被蒸發,地面土壤就不會積鹽,也就不會產生土壤鹽堿化。當毛細管向地表輸水量是零時,地下水在地表的蒸發量也為零。人們把這個零蒸發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叫做臨界水深,相應的水位叫做臨界水位。
3、地下水礦化度與土壤積鹽
地下水中的可溶性鹽是土壤鹽分的重要來源,地下水礦化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土壤的含鹽量。在地下水位和土壤質地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地下水礦化度越高,地下水向土壤中補給的鹽分就越多,土壤積鹽就越重。即使地下水埋藏較深,蒸發量較少,但因其礦化度高,隨毛管水進入土壤的鹽量也大。
三、當前東營區對土壤改良的幾點做法
1、“筑臺田”相對降低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是土壤返鹽的主要癥結所在,抑鹽先控水,降低地下水位,就可減輕地表返鹽。實驗表明地下水位降至4m以后,土壤返鹽速度明顯減緩。相對降低地下水位一般采取挖土堆山的辦法,充分利用現有地形所挖出的土方,抬高地面,經過改良熟化后,即可成為適宜的綠化地。起伏的地形,抬高了種植地面,也相對降低了地下水位,使鹽堿地樹木根系擺脫高礦化地下水的侵害,為鹽堿良和樹木生長創造條件。
此種做法的不利之處是土地資源浪費嚴重,每畝荒堿地筑完臺田后可得良田0.4畝略多一點且動用土方量大。
2、“鹽堿良劑”
中國農業科學院最近與山東省東營市合作,首次將納米技術用于黃河口鹽堿地的改良并取得較好效果。這項鹽堿地改良技術主要是將以納米技術制造的鹽堿地改良劑“納米碳液”兌水后,均勻地噴灑在鹽堿地上,通過納米離子的有機活動,吸附土壤中的鹽、堿離子,形成疏松、透氣、PH值為中性的隔離層,從而達到鹽堿地有效改良的目的。專家認為,下一步隨著這項技術的逐步成熟及更大面積的使用,在黃河三角洲的鹽堿地改良將會有一條新的途徑。
3、更換客土
在當前標準較高的園林綠化中,更換客土占相當大的比例,重點地段、重點工程、道路綠化實行客土種植,是迅速見成效的有效手段。但大規模客土則是對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客土綠化成本巨大,客土費用約占綠地成本的2/3,客土挖運在破壞了外地土地資源地形地貌的同時,也破壞了客土地段的原土資源。
4、安裝排堿管
近年來安裝排堿管對土壤進行改良用于綠化工程建設也是常用的施工方法之一,將排堿管用無紡布或棕皮纏繞后按一定比降埋設于地下0.8-1.0米深處溝壑內,(排堿管間隔50-70米設排堿井,不同行、列的排堿井按一定比降串連相接)再用中砂將溝壑填平,后在綠化區域內鋪設10CM厚碎石石屑隔離層,隔離層上鋪10CM厚稻草層,最后將原土或客土回填即可。灌溉時含鹽、堿水滲漏后,經排堿管匯集到排堿井后排出,它符合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 水鹽運動規律。鋪設暗管把土壤中的鹽分隨水排走,并將地下水位控制在臨界深度以下,達到土壤脫鹽和防止生鹽漬化的目的。此種做法優點在于可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節約土地,但投資較大。
關鍵詞:紅提葡萄;土壤理化性質;葡萄品質
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是果樹栽培的生存基礎。土壤質地和肥力、土層的深度、土壤溫度、水分,以及理化特性等均直接影響果樹根系的生長發育和吸收功能,良好的土壤能滿足果樹對水、肥、氣、熱的要求,從而使果樹獲得豐產[1]。紅提以其粒大、色艷、風味甘甜、極耐儲運,在新疆尤其是伊犁、博樂、昌吉已成為主栽品種,栽培面積已達數萬hm2(僅昌吉州就達5000hm2以上),進入盛果期后每年產量可達10萬t,它是極易豐產的品種,其果枝率,坐果率都相當高[2]。
本試驗通過研究土壤機械組成、電導、pH值、有機質、速效氮、磷、鉀對紅提葡萄品質的影響,探索影響紅提葡萄品質的土壤理化性質,對種植葡萄園的選址,以及判斷葡萄園存在障礙因素的參考起到指導性的作用,以使葡萄的種植達到高產、優質的效果,從而促進我國的葡萄產業迅速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本試驗分別采集昌吉六宮鄉、83團萬畝紅提葡萄基地、伊犁霍城縣和莫乎鄉5個點的紅提葡萄種植園中土壤和果實樣品,同時收集施肥、管理資料。
1.2 試驗方法
1.2.1 土壤樣本的采集。按照 “隨機”、“等量”和 “多點混合”原則分別對所選5個點進行 “S”形布點采樣,采樣深度為0~60cm。
1.2.2 土壤樣品分析方法。①有機質:重鉻酸鉀容量――外加熱法。②速效氮:堿解擴散法。③速效磷:NaHCO3浸提――鉬銻抗比色法。④速效鉀:醋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⑤機械組成:簡易比重計法。
1.2.3 葡萄品質分析。果實采收時,隨機采20粒漿果,用1%天平測單粒重;手持測糖儀測定含糖量;酸度:NaOH中和滴定法。
1.2.4 數據處理。采用Excell進行數據分析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樣品采集時采樣點的情況:83團萬畝紅提葡萄處于312國道旁,地處戈壁灘;伊犁霍城縣葡萄園葡萄產量最高,大水漫灌;莫乎鄉葡萄園有春季返鹽現象。
2.1 土壤機械組成對果實品質影響
表1 土壤機械組成對果實品質影響數據
由表1可知:土壤中粘粒含量為3.21、砂粒含量在94.47時,紅提葡萄的單粒重達到最大,粘砂比在0.052~0.065之間,隨著粘砂比的增加,漿果的單粒重增加。當粘粒含量在5.8、砂粒含量在88.93時,漿果中的含糖量達到最大而酸度最小。相反,當粘粒含量在4、砂粒含量在75.12時,漿果中的含糖量達到最小而酸度最大。
2.2 土壤肥力對紅提葡萄品質的影響
表2 土壤肥力對品質的影響數據
2.2.1 有機質對紅提葡萄品質的影響。從表2中可以看出:隨著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的增加,漿果的單粒重隨之增加;漿果中的含糖量是隨著有機質的增加逐漸增加。漿果中的酸度是隨著有機質的含量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當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逐漸增加,糖酸比是先增加后降低。這說明當有機質在18.1g/kg時,糖酸比達到最高,品質最好。但是,在特殊的土壤、氣候環境條件下,比如,鹽堿土、剛開墾的種植園、土壤的粘粒、砂粒含量高等情況下,即便有機質的含量高仍會影響單粒重。由于鹽堿地含鉀量高,使得其含糖量也相對較高。
2.2.2 速效氮對紅提葡萄品質的影響。由表2可知:隨著土壤中速效氮含量的增加,葡萄的單粒重有明顯的增加,可見土壤中氮的含量對葡萄產量形成起著重要作用。速效氮的含量在58~91mg/kg,隨著土壤中速效氮含量的增加,葡萄的含糖量急劇增加。速效氮的含量在91~106mg/kg之間時,糖酸比達到最大。但是,在特殊的土壤條件下,情況有所改變,在圖中,可以看出在鹽堿地,雖然速效氮的含量相對增加,但其單粒重確降低,由此可見,鹽堿土影響紅提葡萄的產量。
2.2.3 速效磷對紅提葡萄品質的影響。根據表2可知: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增加時,果實的單粒重隨著增加,速效磷的含量在144mg/kg時,單粒重最大。果實的含糖量在速效磷為7~9mg/kg時,隨著速效磷的增加而增加,因為磷能促進葡萄糖分的運輸和積累。但是,當速效磷的含量高于9mg/kg時,含糖量會降低,因為磷素過多,會強烈地增強植物體的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糖分,使漿果的含糖量下降。漿果的酸度隨速效磷含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漿果的糖酸比在速效磷達到144mg/kg時,糖酸比最大,果實風味最佳,可見,土壤中一定量的磷有提高漿果品質的作用。但是,在莫乎鹽堿地,盡管其速效磷含量高,由于干旱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母質含鹽量高,不合理的灌排系統和土地利用不當造成土壤鹽堿化[3-4],使得其單粒重明顯下降。
2.2.4 速效鉀對紅提葡萄品質的影響。由表2中可以看出:隨著土壤中速效鉀含量的增加,果實的單粒重隨之增加;果實中含糖量隨著土壤中速效鉀的含量增加而急劇增加,因此,鉀對葡萄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加漿果中的含糖量。果實中的酸度是隨著速效鉀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500mg/kg時達到最大,隨著速效鉀含量的增加,糖酸比先增加后降低。但是,在鹽堿土的生長情況下,即使速效鉀的含量在713mg/kg,也不能促進單粒重的增加,在鹽堿地糖酸比有增加的趨勢。
3 結論與討論
3.1 粘砂比在0.052~0.065,隨著粘砂比的增加,漿果的單粒重增加
對于特殊的土壤環境條件下,例如鹽堿土,耕地鹽堿化能導致農業生產力的嚴重衰退,甚至嚴重到足以使生產者棄耕,同時,鹽堿化也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5]。從本試驗可以看出,就是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生長在鹽堿土條件下的葡萄,不管是在單粒重,還是在品質方面都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3.2 有機質在26.5g/kg時,糖酸比達到最高,品質最好
紅提葡萄單粒重隨著土壤中速效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當速效氮含量在58~91mg/kg時,對漿果的含糖量有促進作用。氮素有提高漿果中酸度的趨勢,李建和等[6]已經證明了巨峰漿果的可滴定酸含量隨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3.3 單粒重隨著速效鉀含量的增加而明顯增加
當土壤中速效鉀的含量在347~600mg/kg時,可促進果實的單粒重形成,土壤中的速效鉀可以增加漿果中的糖度,降低漿果中的酸度,因此,鉀對葡萄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加漿果中的糖度,此結果與林克強[7]、蔣愛麗等[8]研究結果相同。李建[6]試驗證明提高鉀水平,漿果中的糖分含量顯著增加。本試驗表明隨著土壤中速效鉀含量的增加,可滴定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小林章[9],秦嗣軍[10]的研究結果為施鉀肥可明顯降低雙優山葡萄的可滴定酸含量,而Conradie等[11]~[13]的研究結果為隨著鉀肥的施用增加,葡萄可滴定酸含量升高,各自研究結果的差異還需進一步討論。
由鹽堿化引起退化的土地棄耕地,可以先引種耐干旱、耐鹽堿的綠肥先鋒作物,再過渡到草田輪作,因地制宜地發展糧肥間作。對鹽堿化嚴重的土地,可以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耐鹽植物如大米草、堿茅草等。對堿化程度較高的土地在化學改良的基礎上,進行生物改良[14]。
參考文獻
1 侍朋寶,陳海菊,張振文.山地釀酒葡萄圓土壤養分與葡萄品質的關系[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07(3)
2 高俊萍,牟鵬.發展紅提葡萄應注意處理好四個問題[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02(3)
3 Wei YP,Chen DL,Davidson B,White RE.Bio-economic strategy to combat non-point pollution in China.Pedosphere,2005,15(2)
4 王啟基,王文穎,王發剛,李曉明,楊惠青.柴達木盆地棄耕地成因及其土壤鹽漬地球化學特征[J].土壤學報,2004(1)
5 王遵親,祝壽泉,俞仁培,黎立群.中國鹽漬土[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6 李建和,劉淑欣,陳克文.氮鉀營養與葡萄植株生長、產量及品質的關系[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1995(1)
7 林克強.山東省釀酒葡萄產地概論[J].葡萄栽培與釀酒,1997(5)
8 蔣愛麗,李世誠,駱軍.設施栽培條件下葡萄追施鉀肥效應的初步研究[J].中外葡萄與釀酒,2001(4)
9 小林章.果樹營養[M].北京:農業出版社,1960
10 秦嗣軍.雙優山葡萄需肥規律及施肥效果的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02
11 Calvert DV.response of Marsh grape fruit trees in the indian river area to potassium application yield and fruit quality[J].proceedings of the florida state horticultural society 1973.volumei.1974
12 Conradie WJ,saayman-d.effects of long-term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fertilization on chenin blanc vines.leaf analyses and grape composi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enology and viticulture,1989,(2)
關 鍵 詞: 鹽堿土; 生物排鹽; 水鹽運移; 鹽分均衡; 內陸干旱區
中圖分類號: S155.2+93 文獻標識碼: A
1鹽堿土壤利用概況
人類有計劃地改良鹽堿土壤已有100 年歷史,大多采用工程措施,如修筑臺田、淡水壓鹽、挖溝排鹽等,這些措施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耗費了大量的大力、物力、財力和淡水資源。事實證明,改良鹽堿地已成為大類擴大耕地而積的重要手段。灌溉是促進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方式,但是受氣候、水文水資源、大為肆意灌溉等的影響,灌區土壤鹽堿化問題目趨突顯。因此,以水利為中心的土壤鹽堿化綜合改良方式已難以為繼。
鹽生植物作為鹽堿化土壤改良的先鋒,其耐旱、耐鹽機理綜述性研究成果較多,其排鹽特征及應用已經獲得許多專家的認同。農業生物原子能協會(NIAB)等組織正在全世界范圍內對植物排鹽進行宣傳。新疆作為種類繁多的鹽堿地改良示范區.已培育出優質耐鹽植物品種,并已應用于實踐。目前,對改良鹽堿地的機理、方法、效果方而的研究較多,但需要進一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因此開展生物排鹽的研究為開發利用鹽堿地提供了新的思路。
2生物排鹽的研究進展
2. 1生物措施對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
(1)對土壤化學特性的影響。土壤中的礦物質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植物吸收所需要的化學物質,從而影響著土壤的化學特性,如土壤pH值、電導,Na的吸收率和土壤有機質含量等。在鹽堿地上種植鹽土草(Kallar grass) 5。后,土壤脫鹽率最高可達87 %,土壤電導值由16.2ms/c;m降低到2. 1ms/cm,主要原因是深層土壤鹽分的濾除[Czol。Shekhawat等c. i7
在試驗田分別種植耐鹽植物豬毛菜、梭梭、堿篷3個月,發現種植豬毛菜和梭梭的土壤中,土壤層pH值明顯降低,只有堿篷0-10。二和30 - 50。二土壤層pH值升高。當然,不同鹽生植物及種植年限影響土壤化學成分或某個指標是有所差別的,但一般情況下改良后的土壤環境更適合植物的生長。
(2)對土壤物理特性的影響。植物一般都會改變土壤的物理特性,如土壤孔隙、土壤水力滲透性、空間密度、土壤結構的穩定性。例如,在巴基斯坦生物鹽化研究站種植多年生深根系豆科或牧草后發現,植物根系既可以抵抗不同鹽分水平,也可改善鹽堿地的滲透性及水力性能。在新疆主要以硫酸鹽為主的鹽堿環境中,蒸發強度大,長期微咸水灌溉致使土壤鹽分表聚,造成土壤板結,影響作物出苗率。這些不利影響都會通過耐鹽植物不同的根系生理活動得到改善,淺根系植物既可以維持土壤結構,還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總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形成土壤氣孔通道,有利于根系正常的生理活動。
(3)對土壤肥力的影響。利用生物措施改良鹽堿地后,通過植物根系及體內生理活動調竹土壤礦物營養,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例如,種植豆科類植物可起到生物固氮的作用;土
壤中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可以為植物提供礦物質營養,增加土壤肥力,促進植物生長,利用脫氫酶活性(DHA)可檢測微生物群落Czsl。土壤有機質積累過程中,植物根系殘留物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在作物根、莖、葉等的生物量構成中,根茬的腐殖化系數最高,為45%-53%,由于植物根系總量的85%一95%分布于耕層土壤,因此其對于土壤有機質累積,提供可利用的營養物質,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意義。
(4)對土壤覆蓋度的影響。土壤表層覆蓋包括秸稈覆蓋、地膜覆蓋、沙礫覆蓋、生物覆蓋等,而生物覆蓋取決于植物種植密度。在干旱半干旱區,降水稀少,蒸發強度大,增加生物覆蓋有利于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損失,可有效阻隔大氣與水分接觸,以植物蒸騰代替土壤蒸發,保持環境濕度,形成農田小氣候,取得維護生態平衡的環境效益和節水效益;還可有效抑制土壤鹽分表聚,對土壤水鹽環境產生影響,利于根系的生長發育,保證植物苗期的正常生長。
2. 2植物耐鹽與改良原理
對不同植物種類或品種的耐鹽性比較和植物耐鹽性差異的生理機制的研究都有報道。在新疆地區,鹽生植物而臨著多變的生境脅迫,生存受到挑戰,其耐鹽性受環境溫度、土壤鹽分、蒸發強度等因素影響,具有一定的適應機制。鹽生植物耐鹽最弱的時期是種子萌發和幼苗階段,為避免鹽害,幼苗會復水萌發、根系會迅速扎根,并在干旱和鹽脅迫急劇加重前成株,隨之耐鹽能力也會增強。例如,鹽角草在巧℃時萌發率最高,旱春低溫速萌是該草適應環境的一種對策。
目前,國內主要致力于研究豆科牧草耐鹽的臨界值、極限值,以及糧草兼用型作物和草坪草種萌發期的耐鹽性。耐鹽性是植株在忍耐NaCI濃度為 200 mmol/L或更高土壤鹽環境下完成整個生命周期的能力,即植物具有的調控鹽分的能力,包括對滲透脅迫和離子脅迫的忍耐。抗滲透脅迫最好的方式就是滲透調節主要是從外界吸收和積累大量無機鹽離子(Na' ,K' ,Car' ,C1' ),積累在液泡中從而提高液泡濃度以降低細胞水勢,從外界吸水保持膨壓防比細胞失水形成生理干旱Csal。細胞膜與液泡膜之間通過質子運動力(PMF)支撐離子運輸,雙膜上的H+一ATPases給Na' /H+逆向轉運蛋自提供能量,保證細胞質中高Na'/K',維持細胞的內穩態鹽生植物都有共同的需要,依據外部的水鹽環境調竹細胞內部Na' ,C1+和K'等離子濃度,實現植物體離子平衡,避免因鹽分脅迫而抑制生長。
大們根據植物耐鹽機制,通過轉基因等方法,已經培育出具有較高生物量及自身組織積累含高K+和低Na+的耐鹽植物,可通過有機滲透調節降低區域鹽分脅迫,為植物根區營造
無鹽環境,為生物排鹽改良鹽堿地提供了基礎。
2. 3植物的排鹽特征
植物排鹽是從土壤中苯取鹽分回收后將其帶離或轉移。目前,國外對該領域已進行了較深入研究,但國內相關研究還較少。研究表明,不同植物體內積累鹽分的量不同,其與植物的控鹽機制、生物量大小以及鹽分選擇性差別等有關。國內對于生物措施改良鹽堿地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土壤脫鹽基礎上的,但對各種鹽生植物自身的吸收和積累鹽分的特征研究還不深入。另外,依據鹽堿土水鹽運移“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特點,一定年限的灌溉條件下更有利于植物對鹽分和Na+的吸收,但不同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耐鹽適應范圍等問題還有待深入探索。
2. 4土壤鹽分均衡原理
灌區耕地根層鹽分均衡耕作層鹽量平衡方程為
式中: .分別為灌水總鹽量、灌溉水量和灌溉水平均濃度;M,i. Qim C,i.分別為排鹽量、排水量和排水平均濃度;M,為從土壤礦化物中溶出的鹽量;Mp為在土壤中沉積的鹽}:;Mc為植物吸收的鹽量。
3應用前景展望
目前,植物排鹽的應用已十分廣泛泛,但其發生機理研究并不成熟。鹽生植物排除鹽分的過程在根區,其驅動過程:①通過根區活動產生C0,形成局部壓力;②固氮植物根圍釋放H';
③促進根區Na‘及鹽分的吸收,植物收獲后排除鹽分。而對未來干旱區農業需求,應選擇適應咸水灌溉或者具有高度排鹽能力和經濟價值的鹽生作物。植物排鹽發生機理十分復雜,
可從植物耐鹽性機理的角度進行研究。
結束語
生物排鹽對鹽堿地利用及鹽堿化改良具有重要意義,但該領域基礎性研究還較薄弱。基于植物鹽分吸收的耕(根)層水鹽平衡原理、不同植(作)物的鹽分吸收特征、耐鹽經濟植物的
選擇、高效竹水灌溉條件下防比土壤鹽堿化和鹽堿地改良利用方法等是今后的重點研究方向,生物排鹽與水利改良相結合的綜合模式是實現內陸干旱區.灌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王遵親中國鹽堿土〔M].,比京:科學出版社,1993
【2】趙可夫,李法曾中國鹽生植物〔M].,比京:科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中原油田;土地污染;現狀;成因;存在問題;治理對策
中原油田地處于黃河沖積平原,橫跨河南、山東省3個市(濮陽、聊城、菏澤),全局共征用土地6 881 hm2,占用土地以耕地為主。自投入開發到目前為止已鉆油、水井5 500余口。油區面積約為5 300 km2。在油區,由于油田開發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較為突出的破壞,油田區井場、計量站、注水站、聯合站、管道周圍,大片農田區域內已無完好的生態植被覆蓋,因落地原油、井噴和集輸油管線的泄露及因油田盜搶等造成農田污染,有的長滿青草,有的一片鹽堿,與周圍莊稼繁茂的農田形成了強烈的反差[1]。2009年對中原油田采油區土地污染進行調查,現將其結果總結如下。
1中原油田土地污染的現狀
1.1地表水
以《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為評價標準,通過樣品測試分析,結果如下:采油井場附近的廢水、污水樣品的石油類超標項目是V類水的23.69倍;采油井場雨水堆積后的積水樣品,石油類超標項目是V類水的1.91倍;采油井場附近排污渠的污水樣品,超標項目是V類水的7.19倍;開發前的鉆井廢水到采油廢水、洗井廢水等污水樣品,超標項目是V類水的15.72倍。
1.2土壤
落地原油對土壤的破壞性最大,其原油多屬輕質油,地面原油低比重(一般為0.820~0.859 g/cm2),高凝固點(25~30 ℃),低含硫(0.1%~1.5%),高含蠟(15%~30%),高烷烴(50%~75%),奇偶優勢比較近,多屬于成熟度較高的環烷烴一烷烴族石油。落地原油在重力、表面張力和毛細現象的作用下,向地下滲透和沿地表擴散,侵蝕土層,使土地鹽堿化、瀝青化、板結化,改變了土壤的正常結構和成分,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
1.3地下水
根據已有的資料文獻,在中原油田采油區采取的地下水樣品中,石油類含量為0.05~0.15 mg/L,在調查的25個數據中,檢測出18個揮發性有機物,其中以甲苯的檢出量最高[2]。初步統計,目前中原油田因石油開采污染的土地高達2 666.67 hm2以上,而油田因污染給農民支付的青苗賠償款每年高達5 000萬元以上。而且每年因污染新增加的污染土地約133.33 hm2,每年新增加給農民的青苗賠償費高達260多萬元。因此,治理油田土地污染迫在眉睫。
2成因
2.1廢水
油田開發建設中,井場的廢水為主要的廢水污染源,在開發前期以鉆井廢水為主要廢水類型,以后逐步過渡到以采油廢水、洗井廢水為主要廢水類型。前期的鉆井廢水排放在泥漿池中,在實際生產中土油池內往往同時包含大量未回收的泥漿及落地油成分,這可能會因入滲而導致對地下水污染,因地表徑流帶入水體形成對地表水及下游水質污染,對土壤、植被特別是農業生態造成污染影響,其泥漿的有毒成分可能形成長期潛在污染。后期的采油廢水、洗井廢水一般經處理達標回注,但若不能完全實現含油污水處理及回注措施而外排,會滲透污染土壤,危及地下水,或形成漫流,從而污染土壤、植被(或農作物)、地表水等[3]。
2.2落地原油和固體廢棄物
在油田勘探和打井采油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油井濺泄、管道溢漏以及井噴事故等造成原油噴灑到地面。回收后剩余的將會造成土壤、植被(或農作物)、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固體廢棄物主要為鉆井廢棄泥漿,鉆井廢棄泥漿是油田鉆井過程產生的副產物,其中含重晶石粉、各種有機或無機類化學助劑,使得其中的重金屬、COD、石油類、表面活性劑等有害物質濃度較高[4]。
現在油田是在廢泥漿中添加固化料使其有害成分固化,避免其向周圍水中的滲透與溶解,以達到無害化處理的目的。但是,土壤中的有害成分一直存在于固化的泥漿中,其含量遠遠高于地區本底值,雖然泥漿坑中鋪有防滲層,但在實際中卻不一定能達到理想防滲效果,一旦破損就會出現滲漏。由于其含有大量的水聚合物、有機化合物和金屬化合物,會造成堆放場地土壤鹽堿化、板結,其滲漏會危及地下水及周邊土壤,尤其是重金屬和石油烴類的有害毒理作用不容忽視,許多研究表明,重金屬和石油烴類進入動物體內后,對哺乳類動物及人類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作用。土壤的嚴重污染會導致某些成分在糧食中積累,影響糧食的品質,并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類健康[5]。
2.3其他方面
油田的土地污染嚴重原因不單單只有廢水與落地原油的破壞,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原因導致土地污染嚴重。一是隨著采油工藝的廣泛實施,輸油注水管線不斷老化、腐蝕,致使注水管線穿孔頻繁,甚至突然破裂造成的土地污染;二是各油氣生產單位放空火把污染土地;三是違法分子在輸油管線打孔竊油等不可抗拒因素,使管線中的油、水泄漏,造成了污染土地的現象發生;四是油田鉆井泥漿池、作業施工污染,聯合站、計量站排油水污染等都對土地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3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3.1油田部分領導干部不重視,存在舊觀念
作為能源支柱性企業,部分領導干部“油老大”思想依然嚴重,保護耕地、節約用地的意識淡薄,沒有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高度出發來開展工作,亂占濫壓耕地的現象時有發生;仍然存在“為完成生產任務,污染了土地就賠償”的舊思想觀念,大大加重了企業的經濟負擔,激化了油地矛盾。
3.2油區管理松散,缺乏土地污染管理制度
由于油田部分單位的管理松懈,某些干部職工在生產流程中遇到的一些隱患不能及時發現和改正,致使導致大量的土地受到污染而缺乏管理,給油田的土地和農民造成巨大的傷害和經濟損失,造成土地的鹽堿化、荒漠化。在土地污染的管理工作中,獎罰不分明,沒有形成一套可行性、有效的制度。任何一項工作的成功都離不開一套有效的、可操作性強的管理制度,油田污染的管理制度更加不例外。多年來油田土地污染問題無人問津,致使大量土地污染嚴重,相關部門應該在研究調查的基礎上,出臺一套獎罰嚴明、可操作性強的管理制度。
3.3油地欠缺溝通,宣傳力度不夠
油田污染土地主要是油田的廢水、廢液、污油、泥漿等污染井、站、管網周圍的農民的耕地,因此油田污染土地的治理沒有當地政府和農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只能是紙上談兵。但是長期以來,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的污染土地賠償價格過高,農民不用耕作、施肥、澆水等任何勞作投入,就可以獲得比勞動1年還要高2倍以上的收入,其地方政府還可以得到數量可觀的管理費,這是造成地方政府對污染土地復墾治理不重視和農民復墾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拋荒的主要的和直接的原因[6]。因此,目前的首要課題之一,便是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加強對農民宣傳土地保護和改造的政策形勢法規的力度和深度。
4治理對策
關鍵詞:膜下滴灌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S275.6文獻標識碼:A
洮南市地處吉林省西北部,幅員5 103km2。現有耕地17.33萬hm2,年降水量370mm,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級市。這里氣候干燥,特別是春季降水少,風沙大,有“十年九旱”的說法。農業生產中主要以大水漫灌為主,水資源相對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1影響作物出苗
洮南市位于吉林省西部地區,春季降雨少,氣候干燥,風大風多,土壤失水較多,一般年份播種期耕層內土壤含水量都低于種籽發芽對水分的要求,解決種子從萌發到出苗階段的土壤水分問題是能否抓全苗,達到苗齊、苗壯的關鍵。而膜下滴灌毛管埋地下有一定的深度,又由于土質差別使保水保肥能力不同或人工原因,鋪設管道的深淺不一致,使地表干濕不同,影響了種子萌芽和出苗,缺苗、斷苗現象時有發生。
2滴灌帶布置存在問題
滴灌帶布置要根據土壤質地的不同,根據作物的不同,根據栽培模式的不同而間距也不同。這不僅影響作物根系對水分吸收的問題,而且影響著投資問題。比如說,玉米、辣椒、西瓜等不同作物,其滴灌帶鋪設的間距就應不同。沙性土壤和粘性土壤滴灌帶鋪設間距也應不同。而我們在鋪設滴灌帶過程中沒有充分認識到這點,這也無形中制約了膜下滴灌栽培技術優勢的發揮。
3土壤鹽堿化問題
我市土壤鹽堿化面積比較大,而且由于治理效果不好,面積正逐步擴大。我市以往的灌水方式是大水漫灌,在大水的沖刷下,地表土壤的一部分鹽分被水沖走,因此有一定的洗鹽作用。但膜下滴灌只是在作物的根系周圍形成灌溉區域,有一定的排鹽功能,而在這個灌溉區域以外,鹽分會隨著水分的蒸發而移居地表,從而使地表土壤的鹽分增加,長年累月下去就會使土壤鹽堿化程度提高,影響下茬作物的生長發育。
4過濾設施堵塞
我市農業灌溉主要以井水為主,水質相對來說較好,雖然我們肉眼看著水很清亮,但其中也避免不了存在泥沙等雜質,加之滴灌設施的過濾設備較為單一,因此水在流經管道進入滴灌管后泥沙或雜物就會堵塞滴頭,使水無法流出來;另外隨著作物的生長,根系不斷伸長,而作物的根系又都具有向水向肥性,同時膜下滴灌設施又具有灌水和施肥同步的最大優點,因此作物的根系就會向著滴灌孔生長,從而造成滴灌孔的堵塞;第三方面原因就是有些地方為了省錢使用不合格的滴灌設備,滴灌帶上沒有孔或者孔少,這樣造成灌水不均。
5農民掌握膜下滴灌制度不到位
膜下滴灌制度是結合當地的自然情況,根據不同作物,不同土壤質地以及不同的栽培模式而不同,在充分總結當地生產灌溉經驗,參考灌溉試驗資料,遵循水量平衡原理進行制定的。因此要求農民靈活掌握好灌溉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膜下滴灌栽培技術的優勢。我市農民文化程度較低,接受新技術的能力有限,在灌溉過程中仍然憑經驗,隨意延長灌溉時間,不能因地因作物正確操作。多開分流孔人為泄壓。另外受傳統大水漫灌方式的影響,農民的節水意識也淡薄,這樣降低了水的利用率,達不到節水增效的目的。膜下滴灌管理體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影響了滴灌制度的貫徹。
6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有待提高
6.1農民在選擇品種上比較盲目
只聽經銷商的一面之詞,而不能很好地根據自家土地氣候條件和肥力水平來選擇品種,為安全起見一般選用露地栽培能安全成熟的品種,而膜下滴灌可增加150~200℃的有效積溫,正常年份比露地栽培提前5~7天播種,生育進程加快,提早7~15天成熟,為奪高產在水肥充足的情況下應選擇耐密品種。所以,在選擇品種時應遵循高產、耐密、抗病、抗逆性強,生育期適當較長的品種。
6.2農民不能做到合理施肥
膜下滴灌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的栽培模式,選擇的品種也是喜水喜肥的高產品種,因此較常規栽培要加大施肥量。但有些農民是因為資金問題還是存在僥幸心理,依然根據露地栽培的習慣施肥方式來施肥,這就制約了膜下滴灌栽培模式優勢的發揮。
7膜下滴灌受栽培模式的制約
我市膜下滴灌主要應用在糧食作物(如玉米)和經濟作物(如辣椒、西瓜、香瓜等),栽培模式主要采用大壟種植,一般起壟高10~12cm,壟底寬120~130cm,壟頂寬85cm,即將原來60~65cm的兩條壟合并成一條壟。膜下滴灌管鋪設完以后,只能按這一種模式種植,如果要改變種植方式,則滴灌管的行距也應作適當的調整,這樣很難做到滴灌和種植作物相適應,非常被動,使用利用率不高。
8投資成本高
膜下滴灌與地面灌溉相比投資成本高,滴灌每公頃一次性投資在5 000元左右,而農民的承受能力有限,顧慮很多。所以降低滴灌器械的價格或給予一定的補貼是膜下滴灌大面積推廣的關鍵。
9殘膜回收困難
談到沙地,人們常常想起滾滾黃沙、呼嘯的龍卷風、枯萎的孤樹……而位于我國東北部松嫩平原之中的松嫩沙地,歷史上記載,曾生長著郁郁蔥蔥的森林,沙地周圍是優質的羊草草原,是蒙古族及其他游牧民族重要的活動區。
松嫩平原位于東北的中西部,西接大興安嶺,東臨長白山地,具有相對的封閉性。大興安嶺有效地阻止了內陸沙漠化的東擴,保證了松嫩沙地的演變只受本地自身因素影響,與蒙古高原聯系甚微。氣候較為濕潤,具有從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區過渡的特點。沙地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內陸沙漠化土地的最東部,是水分最為充足的沙地。沙地并不連片,多呈條帶狀或斑塊狀分布于松嫩平原之中。沙地上發育著黑鈣土型風沙土,鈣集層膠結緊密,抗沙化能力很強。
近百年來,在超載放牧和放墾開荒的破壞下,松嫩沙地沙化嚴重,秀美的大草原植被已經有所退化,沙地上僅剩殘存的天然森林,加之許多人工種植的楊樹也郁閉成林,因此形成景致奇特的“森林島”。
特殊的沙地形成過程
沙漠是干旱氣候的產物。在沙漠周邊,由于干旱少雨且植被稀疏,通過風力吹揚搬運,沙漠中的沙質物質向周邊逐漸擴散,形成沙漠化地區。松嫩沙地遠離沙漠,受西部大興安嶺的阻隔,蒙古高原的風沙是難以抵達松嫩平原的。那么,松嫩沙地的沙源物質來源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是運用了怎樣獨特的搬運方式呢?
松嫩平原地勢低平,海拔高度自西北部的大興安嶺、南部的松遼分水嶺和東部的伏龍泉高地向內部逐漸降低。區內匯集了霍林河、洮兒河、嫩江、松花江等多條河流。
通過對沙丘和沙壟的粒度分析、礦物組合和石英砂顆粒表面結構特征的分析與研究,人們才知道,沙地的物質來源是古代河流和現代河流搬運來的碎屑物質。區內各河流源源不斷地把大興安嶺山區及周邊地區的碎屑物質搬運到低平原上,為沙地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之后這部分物質又經風的改造作用,形成沙地,但由于風力相對較弱,加之植被發育較好,碎屑物質搬運距離很近,即行原地堆積,于是沙丘和沙壟沿河流分布,形成條帶狀沙帶。水成風改造,是松嫩沙地形成過程的獨特性所在,也是沙地底部地下水豐富的重要原因。
生長森林的沙地
松嫩沙地大部形成于全新世早期,隨著氣候轉濕,沙丘固定,植被繁茂,土壤逐步發育起來。隨后,氣候多次干濕變化,加之人類農耕活動時強時弱,導致了沙地曾多次流動又多次固定。沙地中埋藏的多層古土壤,證實了這一點。沙丘上覆著發育良好的土壤,說明沙地近期處于固定狀態。土壤中鈣膠結充分,保證了沙地具有良好的固定性,適度利用和開發,仍可保持其穩定性。即使過度開發,引起沙地流動,只要停止人類的干擾,良好的水分條件確保沙地很快重新固定。與我國干旱地區的沙漠及亞干旱地區的沙地相比,松嫩沙地的水分條件要好得多,是我國自然生產潛力最高的沙地,也是難得一見的生長森林的沙地。
在松嫩沙地上,生長的自然植被為蒙古黃榆――山杏――羊草群落。蒙古黃榆是珍稀植物物種,它頑強地抵御著風力的侵襲,是沙地重要的生態屏障。蒙古黃榆林還是國家一級保護珍禽――東方白鸛的棲息、繁衍場所,每年都有白鸛在蒙古黃榆上筑巢繁衍,生兒育女。目前保存較好的蒙古黃榆――山杏――羊草群落分布在通榆縣的向海鄉及包勒溫都鄉。其他地方大部分被開墾為耕地或營造為楊樹林,一部為耕后撂荒形成的次生稀疏的榆樹――雜類草植被。
蒙古黃榆依靠種子繁殖,能夠適應相對惡劣的環境,優先生長,當榆樹成長到一定規模,改善了土壤條件,灌木、草本植物開始侵入。羊草可營養繁殖,其大量繁殖能夠抑制蒙古黃榆種子的著床與繁殖,所以在一片羊草生長良好的沙地上,蒙古黃榆的樹齡普遍偏大且稀疏,土壤呈草原土壤的性質。榆樹疏林和其下的灌木、草本形成了松嫩沙地獨特的植被景觀,錯落有致,別有一番韻味。
沙地里能夠生長樹木,而在周邊地區卻只能生長草本植物。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自然奇觀呢?
首先,沙地的水分條件比平地優越,年降水量400~500毫米,降水在滲水良好的沙地上,大部分成為壤中水,而極少形成地表徑流;周圍的黑鈣土及鹽土、堿土平地上,土壤滲透性差,降水多轉化為徑流流失,土壤獲得的水分少于沙地。
其次,沙地毛管微弱,土壤蒸發耗水少,即使是氣候干旱少雨,也只是表面土層的水分蒸發,而下層土壤的水分由于缺少毛管力并不易蒸發;沙地周邊的土地則不然,由于土壤質地粘重,毛管發育充分,表層水分蒸發后,下部水分沿毛管上升至表面,繼續蒸發。因而,亞濕潤地區的沙地比平地保存水分更強。
再次,沙地水分淋溶使土壤中不含有鉀離子、鈉離子等一價鹽,不受鹽堿化的威脅,而周邊地區更容易鹽堿化。土壤一旦鹽堿化,土壤水濃度較大,有效性下降,植物難以吸收。
所以,在沙地上常生長森林,而平地和洼地只能生長草本植物、鹽生植物,甚至。
玄妙的利用方式
松嫩沙地自然生產潛力高,長期處于固定狀態,沙地的水分條件好,風力相對較弱,有一定的森林植被保護……這些有利條件確保了沙地的資源性,沙地的開發利用再所難免。
近百年來,人們采用開墾方式利用沙地。開墾初期,糧食產量較高,但隨著沙地植被破壞,沙地上覆土壤受到風蝕,既形成了沙塵暴,還降低了土壤肥力,糧食產量不斷下降,加之沙地由固定轉為流動,危害周邊。因此,沙地開墾方式被逐步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