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體生態修復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景觀河道;生物生態技術;河道生態修復
Abstrac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iver by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technology of low cost, small disturbance to the environment, simple operation, high value of beautifying environment, is an emerging application widely, environmental friendly and cost effective restor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Key words: landscape river; ecological technology; ecological river
中圖分類號: X171.4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隨著諸城環境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河流水體營養物質負荷量不斷增加,已成為影響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諸城市加大了“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五位一體的水生態城市建設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扎實有效的措施,實施河流水資源保護,有效改善了城市河道環境。
一、生物生態修復技術
生物生態修復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環境生物技術。這種技術主要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水中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及講解作用,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創造適宜多種生物生息繁衍的環境,重建并恢復水生生態系統。這類技術具有處理效果好、工程造價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運行成本低等優點。同時不向水體投放藥劑,不會形成二次污染,還可以與環境綠化及景觀改善相結合,創造人與自然相融合的優美環境。
1、水生植物對污染物的凈化
水生植物在治理河水,凈化水質,恢復水體生態環境時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能進行光合作用吸收環境中CO2、放出O2改善水體質量,而且能消除氮、磷等許多污染元素。植物的根、莖、葉大量吸附或吸收耗氧有機物、酚、氰,對有機農藥、重金屬也有很強的吸附作用。
河道生態系統的演替過程表明,重建水生植物群落是富營養化治理和河道生態恢復的重要措施,是目前較普遍和便于使用的方法。
2、水生動物對水體的凈化
草魚、鳊、團頭魴等草食性魚類是水體中的“衛生員”, 當水體中水生植物過多,岸邊雜草較多時,套養這三種魚類可以有效凈化水體環境,同時增加魚產量。草食性魚類的殘餌糞便、植物碎屑以及水體中的底棲生物等,可為雜食性和濾食性魚類提供餌料。鯉、鯽、鲴是水底的“清潔工”,棲息于水體底層,攝食底部的殘餌剩屑和腐殖質。濾食性魚類以水體中的浮游生物為食,可有效解決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
3、人工濕地系統
從生態學原理出發,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特別是河道沿岸帶生物群落演替系統,根據污水處理的目的加以改造和強化,并利用不同自然條件下水生生物多樣性進行群落時空優化組合的一種新型污水凈化系統。諸城市將人工濕地與旅游觀光活動結合起來,將濰河、恐龍公園、扶淇河、三里莊水庫、青墩水庫串聯起來,建設人工濕地群,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濕地系統,對于維護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
二、 濰河城區河道治理案例
1、濰河概況
濰河,源出莒縣,流經臨沂、日照、濰坊等十個縣市區。諸城境內長78公里,河床最寬1000米,最窄250米。根據2006年調查數據,濰河九臺斷面水質污染嚴重,透明度小于40厘米,水體中TN、TP、CODMn、NH4-N、NO2-N、NO3-N和PO4-P濃度均較高,分別達到3.412mg/L、0.403 mg/L、7.100 mg/L、1.824 mg/L、0.307 mg/L、1.104 mg/L和0.165 mg/L。TN和TP均大大超過國家地表水質標準V類(GB3838-2002),水質總體評價為劣V類。
2、 方案思路
針對濰河城區河道底泥污染和污染物釋放為題,考慮心在河道內沉水植物較少,考慮在河道中心疏挖底泥,保留近岸5米的沉水植物作為今后沉水植被生長發育基地。針對水體污染問題,開展河道濕地修復工程。對堤岸進行修復,在南側斜坡岸堤修筑岸帶水下淺灘,在斜坡和岸帶水下淺灘上重建挺水植被。在北岸由于現有岸堤形狀限制,需要因地制宜開展適度岸堤改造,并開展岸帶挺水植被修復。通過增加河道兩岸挺水植物面積,擴大植物吸收、轉化與講解水體中N、P等營養物質和有機污染物質能力。在河口建設以蘆葦為主、香蒲和茭草為輔的生態濕地,利用河口濕地的生態凈化功能,進一步削減河道中污染物。在河道中央的較深水域,利用漂浮植物凈化水體。
3、修復措施
(1) 水生植物群落修復
進行群落修復前,應對底泥進行疏浚,對岸帶基底進行土方平整修復。具體方法如下:一是水下緩坡平臺構建。河底基底改造北側,修筑4米寬的水下緩坡平臺,抬高岸邊河床基底,使新建緩坡平臺表面距離常水位0.3米-0.6米,新建緩坡平臺外緣坡比為1:1。南側,將現在岸坡變緩,坡比為1:2.5。二是水生植物群落構建。在河道南側,以美人蕉、花菖蒲等品種為主,配置濕生植物群落。以蘆葦、香蒲為主構建挺水植物群落,分布在靠近河道中心水域一端(濕生植物外側)。北側,種植的濕生植物與南側相同,但根據基地條件的不同,挺水植物寬度寬度為2米。三是在河道上游,栽植荷花、睡蓮等具觀賞價值的水草。在水流相對穩定的水面上,還可以布置浮床、浮島等區域性水草區,在島上栽培水生花卉,形成“水上花園”,為水面增添景色。
(2) 水生動物種群恢復
放養鰱、鳙等濾食性魚類,自然增殖鯉、鯽、鲴等雜食性魚類。利用濾食性魚類消除富營養化,遏制水華,還可以充分利用水體中的餌料資源,控制水體肥度,從而調節水質,同時又為草食性和雜食性魚類創造了良好的生活條件。這種放養模式既發揮了生物間的互補作用,又保持了水域生態良性循環。
三、小結
關鍵詞:黑臭水體;綜合治理;長效管理
1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但是經濟發展的同時,對城鎮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加劇,大部分城市的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黑臭水體較多,嚴重影響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質量,群眾反映十分強烈。國務院于2015年頒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到2017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以消除”的控制線目標[1]。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迫在眉睫,成為各級人民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工作。住建部、環保部《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效果評估要求》:不但要求近期消除黑臭現象;而且要求遠期建立長效機制,標本兼治,保證黑臭現象不反彈,讓城市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和提升。
2城市黑臭水體成因與機理
城市黑臭水體往往呈現出透光度極低的黑褐色或者黃綠色,并且會散發出令人不適的氣味。
2.1水體外源污染
外源污染物直接排入水體是導致黑臭水體的主要原因,其中工業污水,化學藥品以及入河雨水管混接城市生活污水都是產生水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2]。
2.2水體內源污染
水體在自然狀態下不斷容納外界排入的各種污染物和動植物腐敗后的沉積物,這些沉積物富含營養物質,在酸性條件下會產生甲烷、硫化氫等難溶于水的氣體,這些氣體上升過程中會導致底層淤泥翻滾從而導致水體發黑;并且水體中的微生物與河底淤泥之間產生反硝化、甲烷化反應會使得水體發臭[3]。
2.3水循環不暢
河道淤積,水流緩慢以及水力條件不足等問題也誘發黑臭水體形成,當水力停留時間較長時,水體中的藻類以及微生物可以通過水體中的有機物快速繁殖生長,進而導致水體變色和形成異味[4]。
3實際案例與治理措施
3.1案例背景
合肥市包河區萬達景觀河總長約為380m,水域面積約為12000㎡。河道位于包河區萬達小區北側,西接合肥包公園,下穿馬鞍山路,向東止于巢湖路。景觀河道所屬區域為合肥市中心城區,商業體和高檔住宅林立,人流量大,景觀要求高。河道雨污管線現狀滲漏嚴重,對水體污染影響較大。河道與東西兩側水系不連通,排水不暢,并且河道親水平臺兩側擋墻滲水嚴重,環境和社會影響惡劣。
3.2原狀問題
經排查,河道南岸有6處雨污水合流排口以及1處管道連接處漏水,北岸有1處雨水排口,河道下有兩道污水管過河,現狀滲漏嚴重。現狀污水管道兩次過景觀河道,因為高程限制,管道上方幾乎沒有保護覆土,管道破裂滲水情況嚴重;河道南側新月橋以西段污水管道西高東低現象,低點污水管道堵塞,排水不暢,北側溢流井在雨季倒流,造成河道污染嚴重。項目實施的目的是改善水體環境、提高景觀效益。
3.3治理措施
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治水體會,作者將黑臭水體治理經驗總結了一個基本技術路線:溯源排查先行截污源頭分流內源治理活水循環清水補給生態修復,以此來徹底治理城市河流黑臭水體。本次景觀河治理項目,也合理的從基本路線上選取了相應措施,最終取得了很好地治理效果。
3.3.1溯源排查治理城市河流黑臭水體,首先要了解入河排口(暗渠)的數量以及其空間位置。以本次景觀河水體整治為例,委托專業檢測單位,以可見的各排口為起點,采用排水管道內窺鏡和管道機器人等技術設備和生態顏料投放觀察等輔助手段,沿排口向上對污染源頭進行全面排查,并且為了查漏補缺,以防漏掉個別隱蔽排口,對景觀河附近馬鞍山路、蕪湖路以及巢湖路進行管線檢測,最終形成完善的溯源調查成果。
3.3.2先行截污通過對景觀河排口完整的溯源分析,外源污染來源主要來自于周邊住宅小區、酒店、洗車店以及農貿市場等產生的生活污水錯接混接至雨水管網中導致的;其次過河污水管的滲漏也造成了河體污染。這些生活污水通過排口排入景觀河中,造成河體持續污染,最終形成黑臭水體。本工程在先行截污的同時,對過河污水管進行合理的路線改遷,目的是杜絕外源污染物再進入水體。混流源頭涉及面廣,分布點多。因此進行徹底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因此,先行開展污水截流工作,將混流污水全部截流進污水管道,并同步啟動源頭雨污分流改造工作,治標與治本同時進行,是當前黑臭水體治理有效可行的臨時工程措施。
3.3.3源頭分流先行截污可以作為治理城市黑臭水體的短期臨時措施,源頭分流才是治理城市黑臭水體的根本措施。在本次治理景觀河以及包河區其他水體的同時,我們開展了針對包河區內上百個小區的雨污混接改造工程,以求從根本上解決該區域內黑臭水體的外源污染問題。
3.3.4內源治理在解決外源性污染問題后,就要對黑臭水體現狀較差的內源環境進行治理,在內源治理的同時,需要先和主管環保部門進行溝通,確保處理后的內源污染物垃圾有地可收。本次景觀河整治項目中,首先對河道水體以及沿岸垃圾進行清理,徹底清除現狀垃圾,經跟環保部門溝通后,用垃圾袋直接運送至垃圾處理站,清理垃圾的同時,同步對水生植物以及岸帶植物進行修整。在河體污染物處理好后,對河底的底部淤泥進行清淤疏浚,委托專業檢測機構進行淤泥污染調查,明確疏浚深度,制定詳細的清淤和污泥處置方案。清淤工作產生的污泥需要進行妥善處置,嚴格按照環保部門要求運送至指定地點進行集中分解處置。
3.3.5活水循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在完成黑臭水體的外源治理與內源治理后,可根據水體條件決定是否采用活水循環的措施,水體不能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容易給微生物創造適宜的生長條件,因此城市封閉性水體有采用活水循環處理的必要性,活水循環可以有效地杜絕水體污染問題復發。本次景觀河與南淝河相通,因此做活水循環的意義不大。3.3.6清水補給對于部分缺水的城市水體,在完成底部淤泥清淤后,應實施雨水調蓄池等工程措施,充分發揮海綿城市建設作用,將城市再生水、城市雨洪水、地表清潔水進行深度凈化后,等作為水體的補充水源,增加水體流動性和環境容量,既可以一直保證水體的清澈,也可以稀釋污染物濃度,為防止黑臭水體復發上了一道保險。
3.3.7生態修復生態修復的主流處理方式為生態凈化、人工增氧和岸帶修復三個方面。人工濕地、生態浮床以及水生植物種植等都是對水體生態凈化修復采取的措施。通過構建土壤—微生物—植物構建的生態系統,去除水體中殘留的氮、磷等污染物,改善水體生態的同時,提升景觀效果。人工增氧主要采用斷面跌水、增設噴泉等方式進行曝氣,可以有效提高水體中溶解氧水平,有效保證了整治后水體的水質保持,既能增加水體的復氧功能,又能增加水體的流動性,同時還具備了景觀提升的效果。岸帶修復是城市水體污染防治的長效措施,在完成外源性污染物截斷后,內源性治理的同時進行岸帶修復改造,通過恢復岸線和水體的自然凈化功能,以增強水體的污染治理效果。本次景觀河在近岸帶設置生態浮床,用浮床中的挺水植物根莖攔截下雨時地表徑流中的泥沙和垃圾,減少入河污染量;同時通過水生植物凈化系統構建、水生動物群落構建、增氧曝氣(景觀噴泉)設備等措施降解水體營養物質,降低水體氮磷、COD含量,去除和穩固內源污染,提高水體透明度,達到水質凈化的目的。
4黑臭水體治理長效管理機制
4.1建立完善河長治水責任制
建立完善黑臭水體河長制的目的是為祖國大地每一條河湖都明確一個責任人,既要對現有的黑臭水體整治工作負責,也要預防現有的綠水青山變黑變臭。制定好責任人的工作任務、工作要求、考核標準和獎勵機制,建立領導干部責任追究機制,對責任單位或者責任人未履行工作職責的,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的,嚴格追究其實際責任。
4.2建立資金籌措體系
首先,可以利用市場化機制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相關企業的壯大,通過政府和社會資金合作的模式,將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生態修復等需要長期運作與維護的項目,交給相關生態環保企業建設運營以及管理,建立投融建管營一體的發展模式,實現環保與經濟雙贏。其次,政府需要加強黑臭水體治理的投入力度,將黑臭水體治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之中。并向上級機關積極爭取資金支持,保障黑臭水體的資金來源,預防黑臭水體治理過程的突況,保證處理一處黑臭水體就恢復一處碧海青天。
4.3加強公眾參與
受黑臭水體影響最大的是人民老百姓,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深知黑臭水體帶來的危害,因此也更有防止黑臭水體卷土重來的決心。讓百姓參與到黑臭水體的識別,整治與評價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中指出,若當地有60%的居民認為是黑臭水體就應列入整治名單,至少90%的老百姓滿意才能認為達到整治目標,并且建立全國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隨時接受公眾舉報。
【關鍵詞】生物修復 池塘生態 自凈能力 藻相 微生物相
水產養殖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水養殖作為水產養殖的支柱產業,為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海水養殖業的迅猛發展,海區污染、蝦塘老化、黑臭底泥淤積、大規模災難性病毒病的爆發和流行等問題迅速暴露出來,使人們對傳統掠奪式養殖模式提出質疑、生物修復是近10年發展起來的最新環境工程技術,已被成功地應用于土壤、城市河湖、地下水,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和農業、畜牧業、水產養殖等多個領域,并成為二十世紀環境科技發展最快的高新技術領域之一。生物修復技術應用于水產養殖,主要通過生物一生態措施,修復受損的池塘生態系統,加速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增加水體溶氧,改善水質和池塘自凈能力,提高水產養殖產量和品質,實現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一、傳統水產養殖存在的主要問題
傳統養殖模式,尤其是高密度養殖模式大多以消耗大量高蛋白飼料,以污染池塘自身和近岸環境為代價來維持的生產方式,加之養殖戶為了防治魚(蝦)病,大量使用消毒劑、抗生素等蝦藥,甚至人藥魚(蝦)用,用藥劑量越來越高,藥物的毒性越來越強,這些藥物的使用,又嚴重破壞了已經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形成越病越治、越治越病的怪圈老化池塘中,養殖殘餌、糞便、死亡動植物尸體和消毒劑、抗生素等有毒化學物在池底沉積多年,形成黑色污泥,污泥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厭氧微生物占主導地位,氣溫升高加速了有機質的厭氧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氧氣,產生NH3、H2S、NO2等有毒物質,影響對蝦正常生長發育,而且黑色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寄生蟲和敵害生物的卵,增加了池塘病源的傳播途徑,使生產過程中魚(蝦)藥的用量增加,水產品品質下降。如在我國沿海地區對蝦養殖區,老化蝦塘的底泥污染問題,已成為困擾養蝦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生物修復技術在水產養殖中應用
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為池塘養殖帶來了新的希望,通過向池塘生態體系中補充微量營養、促生劑、解毒劑或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對池塘底泥和養殖水體進行生物修復,降低池塘底泥有機物含量,使泥水界面形成好氧微生物相,強化底泥對有機污染物分解能力池塘的自凈能力,提高藻類多樣性指數,穩定藻相,增加水體溶氧,從而提高池塘養殖容量,改善水質,降低成本,提高養殖產量和品質,實現對蝦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1、池塘底泥生物修復有助于提高其自凈能力通過在底泥一水界面噴灑土著微生物、促生劑、共代謝底物等,對老化蝦塘進行底泥生物修復,促進底泥微生物繁殖,底泥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迅速分解,釋放等NH3、H2S有害氣體,使底泥好氧層加厚,黑泥層(厭氧層)減薄,通過在上海泰賢和廣東徐聞的老化蝦塘生物修復試驗,底泥修復3天之后,肉眼可見底泥表面黑土層慢慢發白,大量氣體逸出,底泥好氧層明顯加厚,呈黃褐色。底泥好氧層加快底泥微量營養的釋放,有利于提高藻類多樣性,穩定藻相,同時也可阻隔下層黑臭底泥有毒物質釋放,泥水界面好氧微生物相強化底泥對池塘殘餌、糞便等有機污染物分解能力,加快池塘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提高池塘自凈能力。
2、池塘水體生物修復有助于形成穩定的藻相通過水體增氧、補充經腐殖質螯合的微量營養,土著微生物和促生劑等,強化池塘水體中殘餌、糞便等有機污染物分解,微營養的補充有助于建立和維持優良藻相,增加池塘溶氧,溶氧的增加和微量營養的補充,又加速了好氧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對有機污染物分解,形成良性好氧生態體系,提高池塘自凈能力和水產養殖的產量和品質。
3、生物修復技術有助于建立穩定的池塘生態系統,提高水產養殖產量和品質我們從2001年已經開始針對我國沿海地區蝦塘老化問題,摸索出一套利用生物修復技術改造老化蝦塘,生產高品質對蝦產品的技術,連續3年在廣東徐聞和上海泰賢等地進行老化蝦塘改造試驗,并取得較好的效果。主要技術措施包括底泥生物氧化、水體生物修復等。其基本技術路線是:取底泥――提取土著微生物――配制生物促進劑――底泥生物氧化――水體生物修復及藻相調節――保持自然生態健康養殖環境。
如在廣東徐聞,2001年進行約35畝蝦塘共三造的試驗,第一、二、三造均養殖成功,最高產量達350公斤/畝,而對照塘養殖不到40天均全部死亡,有趣的是,在第二造試驗中,養殖35天時,對照塘因感染白斑病全部死亡,將處理蝦塘(即經過生物修復的蝦塘)分一半蝦至對照塘,對照塘對蝦不到20天也全部死亡,說明生物修復技術能顯著改善池塘水質,提高養殖動物對疾病抵抗能力。在2002年一2003年,我們進行了17口蝦塘近200畝每年兩造的試驗,不用任何抗生素,利用生物修復技術對老化蝦塘的底泥和水質進行修復和維護,營造自然生態健康養殖環境,進行健康養殖,均取得成功。所生產的對蝦經有關部門檢測,其氯霉素指標達到出口標準。
關鍵詞:城市水體生態修復技術水質狀況污染成因
中圖分類號:F29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水體污染的特點一般是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氮磷含量超標;水體滯流,多處于厭氧狀態,復氧能力差;淤積嚴重,透明度低,甚至出現黑臭現象;河道生態系統退化嚴重,自凈能力差等。城市河道往往需要進行綜合整治,如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污水處理率和廢水回用率、控源截污、清淤、水系溝通、護岸整修、完善調水設施、沿河綠化、水質修復等等,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城市水體的治理受到地形、周圍建筑物等空間限制以及防洪泄洪、行船、休閑等功能需要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從河道特點和污染特征出發,構建水污染控制和水環境改善的綜合技術體系,從而達到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的最終目的。具體到水體修復方法來講,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學法與生態修復法,其中生態修復技術由于具有安全、經濟、實用、系統等諸多優點而成為河流污染治理的主要技術手段。
一、我國城市水體的水質狀況及其污染成因
目前全國80% 以上的城市河流受到污染, 許多大江大河的城市段已達不到Ⅲ類水質的標準。據全國2 222 個檢測站的統計, 在138 個城市河道中, 符合Ⅱ、Ⅲ類水質標準的僅占23%, 超過Ⅴ類水質的占到38%, 能飲用的地面水所剩無幾。2003 年度全國七大水系407 個重點監測斷面中, 只有34%適于直接飲用( 屬Ⅰ類水質) , 24. 8% 適于漁業生產( 屬Ⅰ、Ⅱ類水質) , 38. 1%適于游泳( 屬Ⅰ 、Ⅱ、Ⅲ類水質) , 另有38. 1% 是沒有任何用途的臭水( 屬Ⅴ類、劣Ⅴ類水質)。
1、點源污染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 城市內的廠礦企業急速增加, 大量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 河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據統計, 長江流域劣于Ⅲ類水河長占總評價河長的22. 5%。劣于Ⅲ類的水體主要集中在城市江河段和部分支流。主要超標項目為: 氨氮、高錳酸鉀指數、化學需氧量、5 日生化需氧量、總磷、石油類等。長江流域的污廢水排放量, 2003 年達到270×108 t以上( 其中不含火電廠直流式冷卻水和礦坑排水230. 9 × 108 t) , 其中生活污水81. 3× 108 t, 工業廢水192. 1 × 108 t, 較5年前增長了35%。2003 年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為41. 46× 108 t, 其中城鎮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為9. 46×108t, 第二產業為29. 33×108 t, 第三產業為2. 67×108t, 火電廠直流式冷卻水排放量和礦坑排水量為2. 18 ×108t。
大量的污廢水排入城市河道, 而這些污廢水遠遠超出了河道的自凈能力, 河道內部生態系統產生“多米諾”效應, 水質急劇惡化。
2、面源污染
城市河道的面源污染主要是以降雨引起的雨水徑流的形式產生, 徑流中的污染物主要來自于雨水對河道周邊道路表面的沉積物、無植被覆蓋的地面、垃圾等的沖刷。污染物的含量取決于城市河道的地形、地貌、植被的覆蓋度和污染物的分布情況。因此, 對面源污染的控制也可理解為對城市河道周邊降雨徑流污染的控制。
在諸多城市的市政建設中, 雨水排水管道和污水管道是不分的, 而且不具備雨水處理工藝。大量的雨水沿著排水管道未經處理直接進入城市河道, 給河道帶來了嚴重地污染。
3、混凝土的“包裝”
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 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蓋,只考慮河道的防洪功能。為保護城市的安全, 河堤年年加高, 并大量建設鋼筋混凝土、塊石等直立式護岸, 河道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失去自凈能力的河道反過來又加劇了河道水體的污染。
二、城市水體生態修復技術分析
1、城市水體生態修復技術
(1) 污染源處理技術
城市水體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尤其是分散生活污染源的排放,已經成為部分地區城市水體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開發小型的具有脫氮除磷功能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尤為重要。生活污水就地處理凈化槽、土地溝渠凈化系統等成為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的重要配套設施。固定微生物技術、微生物載體技術、電解技術、厭氧好氧技術、水解技術及磷資源的回收技術成為上述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發展新型磷資源回收利用系統技術為恢復有限磷資源奠定了技術基礎。
(2) 水體生物修復技術
生物修復是利用特定的生物(包括微生物-土著或外源微生物以及植物等)在一定條件下進行消除或富集環境污染物,從而對污染環境進行恢復的生物過程。生物修復技術是新近發展起來的一項清潔環境的低投資、高效益、便于運用、發展潛力較大的新興技術,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可靠的環保技術,并得到各國環保部門的認可。植物的修復技術主要是使生態系統的退化得到遏止,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得到恢復。研究包括河流廊道、河網及岸坡的植物培育及生物群落的構建。
2、城市水體的維護
(1) 建立科學的水務管理體制
目前,我國的水資源管理涉及到水利、航運、漁業、礦產、城建、農業、林業和海洋,但沒有一個真正的權力機構來統一管理水資源。長期以來在防洪減災、城市供水、防止污染、保護水體生態環境等具體工作上都存在許多矛盾,嚴重妨礙了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調配和統籌兼顧。新的城市水務管理應具有對城市防洪、除澇、需水、供水、節水、排水、水資源保護、污水處理及回用、地下水回灌等統一管理的職能。通過建立統一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實現城市水體規劃、調度和水量水質的統一管理,進一步確保地區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 加強水體生態保護
城市水體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賦有供水、防洪排澇、旅游娛樂及維護環境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城市規劃、區域流域規劃及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管理、調度中應充分考慮這一特殊水體的作用與功能。通過建設調節水庫、污水庫、引水沖污水道或通過湖泊河道清淤減少水體污染源等,以達到保護和改善城市水體的目的。
通過引水來增加河道流量,是改善城市水體質量的有效方法。目前國內基本上采用生物處理工藝為主,輔之以曝氣氧化的方法。利用天然河道和水工建筑物,按照污水處理要求加以人工曝氣、攔污沉渣等措施,達到處理要求;或通過人工投放生物菌種的方法對河道水體和底泥進行生物降解,以恢復水體生態環境。此外,研究適合當地的城市二級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通道,是防止城市環境水體污染的重要方法。
(3) 綜合治理暴雨污水
城市雨水一方面是一種可貴的水資源,另一方面會對城市水體造成污染,尤其是初雨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雨洪控制與利用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已開始研究收集利用雨水的技術和方法,上海和北京等城市均在著手研究雨洪水的控制與利用方法,通過對降雨強度、降雨徑流和初雨水質變化規律的研究,建立后續雨水收集、傳輸、調蓄、處理及利用系統。在工程措施上,可以結合生態工程建設,通過管、塘、池配套設施建設,溢流技術的完善,河湖岸邊水生植物合理利用,雨水凈化回用以及減少侵蝕作用等措施減少污染強度,從而達到保護水體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艷霞, 王穎, 張進偉, 陳建峰. 城市河道水體生態修復技術的探討[J]. 水利科技與經濟, 2006,(11)
[2] 胡靜波. 城市河道生態修復方法初探[J].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 2009,(02)
[3] 單明軍, 劉洋, 楊婷婷, 孫海峰. 微生物制劑凈化富營養化湖泊的應用研究[J]. 生態環境, 2007,(05)
[4] 王海龍, 常學秀, 王煥校. 我國富營養化湖泊底泥污染治理技術展望[J].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06,(03)
【關鍵詞】河道治理;生態修復;河道人工濕地;生態島
中圖分類號: TV147 文獻標識碼: A
近年來,隨著對環境資源開發利用的日益增加,大量含有氮、磷元素營養物質的污染物不斷排入城市河道,使得水體的營養物質負荷量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在城市河道周邊的道路上的粉塵、油污等在降雨時同雨水一起流入河道中。由于這些人為或是非人為的原因使水體的污染富營養化日益嚴重。富營養化的水體治理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
1.城市河道存在的問題分析
1.1淤泥淤積
城市河道由于大量的城市垃圾及泥沙流入,較容易造成淤泥淤積,而且氮磷含量較高,對水質富營養化存在危害。如果在多年未對河道進行清淤情況下,河道淤泥嚴重還容易造成河床抬高,干旱時河床,雨季造成河道泄洪壓力。
1.2生態環境破壞,自身凈化力差
城市中的河道,往往沿河兩岸存在生活污染源和農業面源污染,水質較差,不能達到地表水功能區標準。并且在規劃的兩岸的居民區增加的情況下,生活污染源會進一步加大。由于缺乏水生植物,而且大部分為硬質駁岸,缺乏水和微生物較緩的水體,很難做到自我平衡水中的富營養物質,也很難過濾和吸收水中雜質等有害物質,造成河道自身凈化能力差。
1.3水質較差,沿河小區污水排入河道
由于現有管理機構不夠健全、管理手段落后,可能會造成仍有沿河小區、單位、道路、工廠燈污水排入河道。這些是造成河道污染的重要源頭,即使通過再好的河道生態系統,也很難從根本上遏制排污對于河道的污染。
2.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必要性
2.1是改善城市水污染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城市水體污染狀況嚴重威脅流域內人類生存和發展。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態濕地,是域內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自然資源。加快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逐步恢復河道水美岸秀的自然風貌、促進河道休養生息,著力解決流域內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抓緊治理迫在眉睫。通過疏浚、濕地建設及水生植物工程等一系列整治措施,治理后其清澈的河水、優美的濱河道路及親水步道將共同構成城區優美的水環境。同時實現城市的防洪安全化、岸景生態化、河水宜人化、城市家園化等功能,極大的提升城市品味。
2.2為實現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效
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效直接關系城市長遠發展,是國家發展戰略。河道流經的城市區域一般是全市經濟最活躍、人氣最旺盛、也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具有引領城市發展、加快城市核心崛起的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加,城市河道面臨著更大的污染壓力,區域和城市發展面臨著重大環境制約,加快河道治理與保護意義重大。
2.3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
河道是城市的名片,反映了城市的形象與品味。好的城市人居環境是投資者做出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河道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實施,將有力地完善城市綜合功能,提高項目區域土地價值,推動城市第三產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1]。
3.城市河道的綜合治理及生態修復
3.1工程方案
3.1.1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方案
對河道進行堤防優化設計。在滿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水質、新建濕地,優化河道駁岸,提高城市水面積率,使之與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提升城市品味。
3.1.2非工程措施
為保證工程防洪及排澇工程正常發揮效益,除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外,必須強調非工程措施建設,建立工程管理及調度運行的長效機制。推薦成立管理機構,依法管理。同時,根據氣象及水文預報,及時合理調度水利工程。
3.2清淤及干化處理
眾所周知,城市河道的污染底泥主要來自于河道周邊工廠、商業設施、居民區的各種生產生活污水以及流域地表徑流所攜帶的污染物,是巨大的污染物蓄積庫。是影響河水水質的最大污染內源。本項目中,河道底泥疏挖及處理工程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污染底泥對河水污染影響。
河道水淺,堤岸基礎高程較淺,為增加河流過水能力,同時為了清除河道污染底泥。而采用純覆蓋方式和分清除加覆蓋隔絕又會大大降低河道水深,為此,采用“完全清除”方式進行阻斷河底污染底泥對河水的污染影響。
3.3濕地及生態島建設規劃
為配合本次生態修復工程,從根本上對四里河河道進行治理,采取了多種措施來綜合改善四里河水質,工程包括河道底泥清淤、四里河周圍截污工程、雨水初期收集工程、多種補水措施結合實施、水生植物種植和濕地及生態島等。
根據污染物來源,將整治工程可分為外源整治措施和內源整治措施,其中:清淤、截污、補水、雨水收集處理等是從減少外源污染進行, 通過外源污染整治措施可有效減小污染負荷的注入。針對四里河水體流速靜態、自凈能力低的特點,在四里河中選擇合適的區域設置濕地區,通過改造水下地形,種植水生植物濕地區,是從內源措施上增強河道的自凈能力[2]。
另外,新建濕地對于四里河行洪防汛也起到一定積極影響作用,通過濕地建設,原有單一過流河道可以二水分流,在行洪時可以增加河道的過水截面,使得河道的泄洪能力得到提升。而在靜水狀態下,濕地則可以儲存更多的水體,起到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
生態島的建設對于四里河局部的生態環境起到了極大的優化作用。首先,島周圍更多的水體與之連接,水體和土壤有更多充分的氧氣、有機質的交換,為水生植物及生物提供更多生存的空間,從而提高了四里河局部的生物多樣性。其次,生態島的植物配置與現有植物的配置思路有很大的區別和提升。植物的種植范圍和層次有所增加,在濱水處,由沉水、挺水和浮水植物組成立體的水生植物群落。岸上,則由水生灌木,中層喬木和大喬木組成臨水濕生植物群落。
3.4水生植物及水生動物
本案沿岸帶水生植被配置基本設計方案為:
①根據景觀水體的設計要求,配置不同高度、不同形態、不同生態類群的水生植物。
②水生植物的種類設計,兼顧景觀效果和凈水效果。景觀效果主要由挺水植物和浮葉植物來體現。
以耐污抗污、且具有較強的治污凈化潛能的植物為主;根系發達、根莖分蘗繁殖能力強,即個體分株快;植物生長快、生物量大;選擇冬季常綠的水生植物或馴化后的具有景觀價值的陸生植物;滿足景觀空間形態的需求,綜合岸線景觀和湖面倒影、水面植物進行適當的景觀組織。完善河道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結構,在相對封閉的河道中放養一定種類和數量的浮游動物(食藻蟲)、濾食性魚類、肉食性魚類和底棲動物,提高水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3]。
綜上所述,生態修復工程可以改善河流及沿河兩岸的環境,增加沿河的綠地面積,提高河道水體自凈功能,改善水質,修復河道生態體系。施工中開挖的泥土、揚塵與噪聲對施工區周圍環境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通過采取各種環保措施,可將影響降到最低限度。通過對河道水環境的綜合治理,有效地保護城市的水環境,改善沿河居民的生存環境,提升片區土地開發利用價值,改善投資環境,增加稅收和居民收入,為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包文友.城市河道景觀的修復[J].知識經濟, 2011,12(2):143.
關鍵詞 魚病;大水面;暴發;原因;防治措施
中D分類號 S9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8-0242-01
吉林省是東北地區主要江河的河源省份,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東遼河和綏芬河均發源于吉林省,漁業資源豐富,總水面達64萬hm2,養魚水面約26.67萬hm2,人均占有內陸水面在全國列第3位,可養魚水面在全國排第8位。江河湖庫星羅棋布,以查干湖為首的湖庫生態養魚迅速發展。由于人口增長,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農業快速推進,大量營養元素(N、P等)以及有機物排入湖泊中,致使藻類等水生生物過量繁殖,水體溶解氧減少、透明度下降,湖泊水質迅速惡化[1],導致魚病頻發或大面積暴發,嚴重制約著湖庫漁業的發展。
1 水環境誘發湖庫大面積暴發魚病的原因分析
水環境是魚類生存、繁衍的必要條件,湖庫水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系水生動物的健康和水產品安全,保護水環境對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工業廢水、農田灌溉廢水及生活廢水隨地表徑流進入湖庫中,使湖庫中氮、磷等營養物質迅速增加,水體富營養化加劇,破壞了水域生態平衡系統;另外,干旱的連年發生,使湖庫蓄水量驟減,富營養化程度加劇,水環境中有害藻類大量繁殖,水中有毒有害物質增加,魚類賴以生存的條件受到嚴重威脅;惡劣的條件使有害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大量滋生,致使湖庫魚病頻繁發生,漁業資源受到嚴重沖擊。
2 水資源狀況及水資源評價的重要性
水環境惡化嚴重制約著生態漁業的健康發展,全面了解水資源狀況,才能因地制宜地修復水環境、改良水質,維護生態環境。要全面評價水域水資源狀況應監測水溫、透明度、pH值、溶解氧、高錳酸鉀指數、無機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非離子氨、總氮、總磷、磷酸鹽、揮發酚、氰化物、砷、鉻、鎘、銅、鋅、鉛、汞以及浮游動物、浮游植物、細菌總數、大腸菌群等指標。水質監測指標依據《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1989)分析方法進行測定。浮游生物測定依據《生物監測技術規范》《水生生物監測手冊》進行檢驗分析。要全面評價水資源狀況,需對湖庫進行1次全面系統的漁業水域環境監測,并據此提出漁業資源利用的綜合措施。
3 防治措施
根據水資源調查和評價數據,有的放矢進行水資源修復,營造良好的生態系統是生態漁業和防治魚病暴發的主要技術措施。水資源修復首先需要找出污染的原因,通過截斷外源污染,控制內源污染,進行生態修復。水質修復技術包括物理修復、化學修復、生物修復和工程治理修復等技術措施。目前以水體生物修復技術為主,其他修復技術為輔。
大水面魚病已成為困擾湖庫漁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魚病的綜合防治、生態養殖、水質修復、調整產業結構一直是水產工作者呼吁的主題,但有關方面的研究卻很不深入,缺乏科學依據。魚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斷地從其賴以生存的水環境中獲取自身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并與外界水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有良好的食物鏈和生態平衡,才能維持魚類正常的生長和繁育。當水環境受到污染,魚類無法通過機體調節而適應環境變化時,體內環境的平衡就會被破壞,從而引發機體障礙,導致發病[2]。
水生動物疾病的致病菌多數是條件致病菌,水質條件的惡化為其滋生和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致病細菌大量繁衍,導致傳染疾病大量發生[3]。作為大水面湖庫漁業,由于水面積比較大,無法使用藥物或較難使用藥物防治,應該以生態防治為主,通過生物吸收水中過多的營養元素,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有利于維護水體生態平衡。生物修復是國內外新的環境工程技術,已被成功地應用于土壤、城市河湖、地下水、近海洋面、農業、畜牧業、水產養殖等多個領域,必將成為當今以及未來環境修復的重要手段。水環境的生物修復法是通過有益微生物、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動物利用、吸收水環境中多余的氮、磷等有機物質,轉化為機體所需的能量物質,從而將有害元素轉化為漁業可利用的資源,使污染的水環境的質量和功能得以恢復,通常也稱其為生態修復法。
以沉水植物為主的水生植被包括漂流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利用湖泊沿岸淺灘的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形成人工凈化生態系統[4]。人工生物浮床技術是將水生植物、蔬菜、花卉等栽種在浮床上,通過植物的根系吸收、吸附富營養化水體中多余的氮、磷等物質,從而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
4 參考文獻
[1] 趙永宏,鄧祥征,戰金艷,等.我國湖泊富營養化防治與控制策略研究進展[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33(3):92-98.
[2] ,梁金升,周安友.生態環境在養魚生產中的意義[J].養殖生產,2013(8):28-29.
【關鍵詞】水環境污染 水資源修復 修復技術 水污染 污染控制
中圖分類號:Q958.1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水資源是保障人類正常生存的必要條件。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部分地區忽視了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導致地表生態環境受到污染,地下水資源受到破壞和污染。在北京地區,地下水中NO3的含量為314mg/L,人類如果長期飲用含有高濃度的硝酸鹽氮地下水,容易導致缺氧而患上高鐵紅蛋白癥,嚴重情況下會導致癌癥和死亡。因此,做好水環境污染的修復工作,控制地下水環境的污染已成為我國環境處理的主要問題。
二.我國水污染現狀。
1.水資源的污染:人口數量的幾何增長、現代工業廢水的亂排亂放、城市垃圾、農村農藥噴灑等等,造成本來已是極少的淡水資源加劇短缺,無法為人所用。據統計,目前水中污染物已達2千多種(2221)主要為有機化學物、碳化物、金屬物,其中自來水里有765種(190種對人體有害,20種致癌,23種疑癌,18種促癌,56種致突變:腫瘤)。在我國,只有不到11%的人飲用符合我國衛生標準的水,而高達65%的人飲用渾濁、苦堿、含氟、含砷、工業污染、傳染病的水。2億人飲用自來水,7000萬人飲用高氟水,3000萬人飲用高硝酸鹽水,5000萬人飲用高氟化物水,1.1億人飲用高硬度水。(圖:我國廢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變化)
2.水污染的嚴重性:污染水的70%——80%直接排放,我國污水的處理能力只占20%左右。全國每年排污量約300億噸。全國各大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全國78條主要河流有54條遭污染.我國七大水系:長江,珠江,松花江,黃河,淮河,海河,遼河。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受到污染,86%城市河段污染超標,比較嚴重的有:黃河,淮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等河流湖泊。
我國地表水污染情況如圖所示:
3.水中的有害物質:有機物: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農藥、氨氮等;重金屬:鉛、汞、錳、鎘等;微生物:細菌、致病菌。
三.生態修復技術。
1.污染物類型。
按污染物性質劃分為物理性污染、化學性污染生物類污染三類。
物理:懸浮物質污染、熱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化學:無機污染物、無機有毒物質、有機有毒
物質、需氧污染物質、植物營養物質和
油類污染物質。
生物:由病原微生物、病毒、寄生蟲等引起大
的水體污染。
2.修復技術。
2.1物理修復技術。
物理修復是經過簡單預處理的污水,在濕地系統中通過物理沉淀、過濾、吸附作用進一步除去可沉淀的固體、膠體、BOD5、氮、磷、重金屬、細菌、病毒及難以溶解的有機物質。如疏挖底泥、機械除藻、引水充於等。物理方法操作簡單,造價低,但往往治標不治本。引水沖污/換水稀釋。科學有效地增加流域水資源量,加快水體有序流動,利用水體的自凈能力,降低水體污染程度,提高水環境承載能力,使有限水資源發揮最大效益。直接作用是加快水體交換,縮短污染物滯留時間,減少原來河段的污染物總量,從而降低污染物濃度指標,使水體水質得到改善。污染物只是轉移而非降解,會對流域的下游造成污染。曝氣一般用于河道。在適當位置向河水中進行人工充氧,加速水體復氧過程,使整個河道的自凈過程始終處于好氧狀態,提高水體中好氧微生物活力,使水體污染物質得以凈化,從而改善河流水質、改善或恢復河道的生態環境。人工、機械除藻是收獲水體中的藻類,可在短時間內快速有效的去除藻類及藻華。在某些特定環境,利用自然動力收貨藻類可有效的減輕富營養化的危害。
2.2化學修復技術。
化學沉淀法是通過向水體投加鐵鹽或鋁鹽,通過吸附或絮凝作用與水體中的無機磷酸鹽產生化學沉淀,降低水體磷的濃度,控制水體的富營養化。同時,鋁鹽能夠形成氫氧化鋁沉淀,在沉積物表層形成“薄層”,可阻止沉積磷的釋放。
利用化學藥品( 如硫酸銅、二氧化氯、臭氧等) 來控制藻類是一種快速有效的傳統除藻方法。但是化學除藻只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并不能將氮、磷營養
鹽移出水體, 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體的富營養化問題。而且不可長期使用, 否則會造成化學藥品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 從而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負面
影響, 同時死亡藻類也會引起二次污染。水中的內源性磷對水體富營養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磷的凝聚和沉淀可以延緩內源性磷從底泥中的釋放, 使其不能成為藻類的營養物質。常用藥劑有CaCO3、Al2(SO4)3、明礬等。沉淀技術發揮作用較快, 但一般只作為臨時措施使用。同時底泥中的磷釋放, 除與其存在形態有關外, 還與許多環境因素有關; 研究表明, 升高溫度、厭氧狀態、酸性或堿性條件能促進底泥磷的釋放。
3.生物修復技術。
生物修復技術又稱生物改良,其狹義定義為:是生物特別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機污染物,從而修復被污染環境或消除環境中的污染物的一個受控或自發進行的過程。生物操縱法是利用生物操縱調整營養結構,促進水質恢復。另外,可通過水環境的生境調控和植被的人工重建促進水生植被的自然恢復,逐步恢復受損水體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產者(主要是水生植物)、消費者(魚類)、分解者(細菌)等,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建立有效的食物鏈,促進系統的物質恢復,恢復水體的功能,達到水體生態系統恢復的目的。
4.其他措施。
加大工業點源達標治理,鞏固達標治理成果,防止反彈。對氮、磷排放大戶,達標排放應提出脫氯、除磷要求;對中小型鄉鎮企業同樣嚴格達標治理。結合產業結構凋整和清潔生產,嚴格控制新污染源,不再審批新污染項目。調整工業和行業結構,實施“綠色化工程規劃”,全面推進工業清潔生產,引導工業向輕污染、無污染、低能耗方向發展,同時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促進城鄉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盡量減少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生產落后工藝向農村轉移所帶來的污染。加快非點源,特別是農業面源(農業、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生態治理工程以及科技成果轉化。要控制水土、有機質流失和農田污染,大力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推進科學化使用化肥和農藥,降低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采取措施防治農村環境污染。
制止污水排人河流、湖泊,是治理點源污染的根本途徑,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地加快興建各種規模的污水處理廠,尤其是要加大生活污水的處理。污水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是一項只有社會效益,沒有經濟效益的工程,單靠政府撥款顯然是不夠的。城市地區通過行政、經濟和法律等手段,實施企業化經營,諸如通過提高自來水價格、向排污單位收取費用等方式,解決運行費用問題。農村地區可根據村落密度科學布局污水處理廠。新建工業企業要集中布局,以規模化生產、規模化處理為好,要把污染源解決在當地。對污水處理廠排放的劣V類水仍需加以生物或工程處理,以防二次污染。
四.結束語
水污染修復處理已迫在眉睫,在做好水污染修復的同時,也要做好對水環境污染的預防,通過事先防止的方式,來降低水資源污染,實現長期效益,保障人類生存資源。
參考文獻:
[1] 朱宛華 水環境污染的修復技術 [期刊論文] 《地學前緣》 ISTIC PKU 2001年1期
[2] 趙豐 黃民生 戴興春Zhao Feng Huang Minsheng Dai Xingchun當前水環境污染現狀分析與生態修復技術初探 [期刊論文] 《上海化工》 2008年7期
關鍵詞:城市水環境;水質污染;生態修復;綠色環保
Abstract: in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ity home, is the current city reliev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improve the urban residents daily life work quality level, realizing urban 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action.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water environment problems after city, with many years experience, to the city water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system repair technology measures on detailed analysis research.
Keywords: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Water pollu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X3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城市面臨著地下水環境性能變差和內河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等問題。如何加快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及生態系統修復重建工作,改善城市水環境和生態環境性能水平,是關系到城市社會經濟可持續高效穩定發展的重要問題。因此,對城市水環境現存問題及其變化趨勢進行認真分析,研究有針對性的綜合整治措施方案,不僅有利于城市水資源的可持續高效利用,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物質基礎,同時也能促進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1]。
1 城市水環境現狀分析
城市人口急劇增長和城市工業化、商業化、經濟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推動城市向現代化方法快速建設發展。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以及水環境惡化等是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及生態修復重建的三大技術難題,同時也是制約綠色環保、生態城市家園建設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水體水質嚴重污染、以及城市內河洪澇災害逐年增加等一系列問題,也成為城市規劃建設發展必須面臨的重要問題。
1.1 供水水量不足,水環境人為破壞嚴重
城市工業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加上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對用水量需求急劇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了加劇了城市供水供需矛盾問題。另外,在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沒有結合城市供水水源、規劃年供水能力預測、規劃年需水量預測等數據信息進行綜合考慮。只是簡單根據城市供水現存問題,采取在河流上游側大量修建蓄水工程、引水工程等水利設施,這樣導致枯水期由于人為修建水工建筑物的隔阻、攔截等影響,城市河流原有的水循環被認為破壞,導致有限水資源在河流上游側就被攔截儲蓄,造成河流下游城市河道中正常生態環境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河流水環境被嚴重破壞,進而出現臭水溝等不利問題,直接影響到城市內河生態環境的正常良性循環,不僅影響到城市美觀,同時還嚴重破壞城市河道中的水生環境,河道生態環境修復難度大大增加。城市河道中“三化”(即:河流平面形態直線化、河道斷面幾何規則化、以及河流加固護岸材料硬質化)等不利現象在城市河道中普遍存在,這樣導致城市河道中生物群落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遭受大大破壞,河道調蓄自凈能力大大虛弱。城市有些區域因經濟發展而大肆破壞河道生態系統,甚至采取填河等措施,直接影響到河道正常蓄洪以及灌溉供水等功能。
1.2 與水爭地,水體面積不斷萎縮
城市建筑行業發展和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與水爭地現象已成為城市水環境保護必須面臨的嚴重問題。過度無序的開發搶占有限城市水環境用地,造成水體面積不斷萎縮,給城市安全可靠用水埋下巨大水患。
1.3 城市污水亂排問題突出,水質污染相當嚴重
由于城市排污系統規劃設計不太科學合理,加上城市居民水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城市河道不僅成為城市防洪排澇的主要河道,同時也成為城市居民進行日常生產生活污水和垃圾的處理場所,導致城市內河水水質污染十分嚴重,甚至出現發黑變臭、生態環境惡變等惡性循環,不僅直接影響到城市居民用水安全水平,同時還大大增加了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及生態系統修復保護工程的難度。城市水環境的嚴重污染和逐步惡變,導致城市內河中的水質普遍達不到城市景觀綠化用水水質相關技術標準要求,這樣大大降低了城市景觀綠化美觀水平,增大城市生態環境修復和綠色家園建設難度和成本。
2 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技術措施
2.1 加快城市供水水利設施的建設步伐,為城市提供充足可靠水源
根據城市河流和周期區域河系情況,建設一批重點的骨干水利工程項目,減少城市水資源供需矛盾程度。同時對現有城市水利工程設施,進行全面系統的排查,結合完善的除險加固和配套改造工程,尤其要積極發展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設,鞏固和提高城市現有水利工程的綜合和運行效益,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2.2 充分調動居民水環境修復保護積極性,全面開展街村河道整治工作
要加強黨員先進性教育培訓,充分調動城市居民水環境修復保護積極性,全面開展村莊河塘疏浚整治工作,以城市內部村莊河塘疏浚工作為首,全面掀起城市城中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按照“溝通水系、調活水體、營造水景、改善環境”等整治工作開展思路,有效推動城市水環境整治工作中在城市居民中自發開展。
2.3 建立完善系統城市污水收集系統,逐步回復城市水環境修復能力
建設污水處理廠、重新規劃城市污水排放和雨水收集系統、加強城市防洪水利工程功能鞏固工程建設等。科學合理地利用雨水、洪水等來涵養城市地下水源,這樣不僅有效環境城市水資源供需不足問題,同時還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為水環境生態調節修復提供重要水源,并可以起到調節城市氣候環境作用。
3 城市河流生態系統修復重建措施
3.1 緩沖區生態系統修復
緩沖區是指城市河流與陸地間的交界區域。緩沖區河流具有分蓄、削減洪水等功能;同時緩沖區城市河流與河漫灘間的水文連通性能是影響城市河流物種多樣性和生態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河流緩沖區應結合當地地質、氣象等條件,規劃種植適應的植物帶來有效控制城市河流緩沖區的水土流失,防止或降低洪水等對河道河岸沖刷,同時通過河流水生環境的自凈能力對河流中的部分污染物起到一定過濾和凈化作用,進而為鳥類、水生生物等提供棲息場所,改善城市河流緩沖區的水生環境,為城市河流的綜合整治及生態修復奠定強大的基礎。
3.2 植被恢復
植被恢復是城市河流生態系統修復工程中廣泛采用的技術之一,它是利用植被來影響城市河流中河水的流動性能,提高河岸抗沖刷強度,降低城市河道泥沙沉積程度等。同時合理規劃布置植被帶,有助于構建城市河流生態廊道,進而改善河流中的水生環境和城市局部環境性能,保護城市河流中的生物種群的多樣性,減輕洪澇災害。另外,植被修復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城市河流的水體水質,進而為城市景觀綠化提供豐富的水資源供應,提供城市綠化景觀休閑場所和多種生態服務功能,而城市建設綠色環保家園提供豐富的水資源。對于城市河流生態修復的植被搭配,應遵循植物進化法,即城市河道生態修復植被應包括草類、灌木、以及喬木等多類型多樣性的植物種群,這樣即可以為城市營造出豐富的綠色環境景觀空間,同時也可以為其它生物種群提供棲息、繁殖等場所。通過植被修復,長期保障城市河道的生態水質,確保城市河流生態系統安全健康的生長發展[2]。
3.3 生物-生態修復
生物-生態修復技術是將生物自凈能力與修復重建工程有機結合起來的城市河道生態系統修復技術,其具有工程總投資較少、管理費用低、能源利用率較高、以及可持續穩定發揮治污和生態修復等功能優勢,在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及生態修復工程領域具有較高的應用前景。生物-生態修復技術利用城市河流自然生態系統中擁有的自凈能力來凈化水體水質,主要包括:人工曝氣復氧、生物強化人工河道、生態溝渠、以及生態護岸等多種生態修復措施。
3.4 河流水生環境生態修復耦合系統
生態修復耦合系統是綜合人工濕地、微生物、以及水生生物協同凈化等性能,而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和搭配形成的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及生態系統修復重建系統,可以有效去除城市河道中的營養鹽和有機物,進而達到修復城市河流水生環境的目的[3]。
4 結束語
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及生態系統修復重建規劃工程,所涉及的部門和領域眾多,亟待社會各界通力合作,確保工程高質、優質、穩定的建設發展。在城市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穩定發展”理念的支撐下,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及生態系統修復工作,已成為相關政府必須面臨的核心問題。在完善相應的城市污水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重建技術措施和法規政策文件保障體系的基礎上,要形成“技術支撐-機制保障-系統管理”為一體的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及生態系統修復制度措施和管理模式,促進城市水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性能持續改善,創建“人水和諧”的綠色環境城市空間氛圍。
參考文獻
[1] 廖文根,杜強,譚紅武,等.水生態修復技術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水利,2006(17):61-63.
[2] 劉文高,劉岳洲,張為民,等.淺議太湖流域水環境問題與水生態系統的修復[J].西南給排水,2009(3):6-8.
[3] 孫東亞,董哲仁,許明華,等.河流生態修復技術和實踐[J].水利水電技術,2006,,3(12):4.
“沒有修復以前,湖水就是一鍋‘渾湯’,沒有多少游客。”負責創業公園修復工作的廣州市太和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和水”)總經理吳勁華說,太和水運用“食藻蟲引導的水下生態修復”技術,通過采用“食藻蟲+沉水植物+水生動物”為主體的純生態解決方案,構建了以“水森林+水生動物+微生物”為形式的、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水生態系統,使得湖水自凈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幾個月時間就讓水體變清,生態得到修復,今年2月櫻花盛開的季節,這里游人如織。平日里,附近群眾經常過來散步,修復后的創業公園儼然成為一個新的旅游景點。”
利用食藻蟲構建穩定生態系統
水是生命之源,水同時也是有生命的個體。“自然界中的水,不是單純的H2O,它是與其他水生植物、水生動物和其他訪客(昆蟲、鳥類)以及我們不易察覺的水生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看不見的微生物等共同組成的‘生命體’。”當水體中藻類或者其他污染物過多,剝奪了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失去生態平衡的水體就會失去生機,進而導致發黑發臭。
“我們研發的這套水生態生物修復技術,主要通過四個方面的技術措施――控源減污、基礎生境改善、生態修復和重建、優化群落結構,在改善城市水體水質的同時營建清水景觀。”吳勁華表示,該技術利用食藻蟲、沉水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水中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及降解,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創造適宜多種生物生息繁衍的環境,重建并恢復水生生態系統。
“食藻蟲技術是這套修復系統的一個核心。”吳勁華介紹,食藻蟲是一種經馴化改良的可控藍藻的大型枝角浮游動物。“這種物質取自自然界,不存在外來物質入侵風險。而且經過人工馴化,凈化能力比原生態的要提高很多。”食藻蟲可以吞食數十倍于自身體積的藻類和有機顆粒,能夠迅速提高水體透明度,為沉水植物的生長創造條件,而且食藻蟲攜帶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可顯著提高沉水植物在種植初期的成活率,促進沉水植物群落的構建。食藻蟲本身還是魚類最好的天然餌料,其把水體中的藻類、有機顆粒等轉化為動物蛋白,同時又被魚、蝦等攝食,可以快速形成良性生態鏈,促進修復系統的穩定。
“修復之初,我們一般會在水體中灑入食藻蟲,對污染物進行削減。”吳勁華表示,采用食藻蟲技術,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大大減少水體治理時的清淤工程量,甚至無需進行清淤的環節。
投放食藻蟲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構建水中的生態系統。“我們種植的水生植物,都是經過我們公司培育改良的耐寒型、耐污型、耐鹽型、耐溫型、四季常綠型等沉水植物種類,適用于我國各種水體和氣候。”太和水工程師李景煜提到,水中植物種類多樣化,“這些水草不開花、不結籽,四季常綠,水下生存能力極強。不同的季節水草的優勢種群也不盡相同,但都能發揮沉水治污植物的光合作用,其產氧能力是陸生植物的5~14倍,高效吸收、轉化氮磷等水中污染物。”
李景煜還告訴記者,生態鏈的構建過程中,對魚蝦螺貝的投入也很有講究,“尤其是魚類,以景觀魚和肉食性魚類為主。景觀魚是為了提高景觀功能,肉食性魚類則是控制野雜魚,防止其危害水草,讓生態系統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未來湖水進一步改善后,還可以進行生態養殖。”
“這套技術是純生態技術,不使用化學藥劑,無二次污染。”吳勁華提到:“更加難得的是,該技術具有工程造價相對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運行成本低廉等優點。”黃埔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采用該項技術,施工期短,施工過程影響小,特別是后續維護簡單,大大節約了成本,且治理成效穩定,具有比較好的推廣價值。
水清岸綠環境大變樣
荔灣湖,地處廣州荔灣老城區,由于水體交換不夠,周邊食肆林立,水體一度惡化。“雖然有珠江西航道補水,但是西航道水質不佳,位于黃沙附近監測點的珠江水質為劣V類。”業內人士表示:“珠江水引入荔灣湖后,不用一個星期肯定發黑變臭,因為湖泊水是靜止的,加上自然沉降的污染,水質更差。”
不過,自去年以來,不少市民驚喜的發現,湖水不像原來那樣渾濁,而且完全不會聞到腥臭味。湖水在陽光下波光粼粼,能見度很高;低頭就能看到水底長著形態各異的水草,仔細觀察還會發現有小魚、大魚在水草間游來游去。正在湖邊休息的陳伯還告訴記者:“以前湖水太臭大家都不愿意來,現在水變清了,連蚊子都少了,來公園鍛煉心情都靚了,人氣比以前旺多了。”
在廣州市黃埔區坑田村,村中兩口魚塘水體清澈,一眼就可以看到底,水中長滿綠色的水草,小魚、福壽螺等零星散布期間,老人在魚塘邊鍛煉,小孩子則歡快的嬉戲。“以前各家各戶的污水都排到塘里,塘水又黑又臭,蚊蠅滋生,大家都繞著走,去年搞這個工程后,水也清了,環境好了,真是民生工程啊!”在魚塘邊鍛煉的大媽說,魚塘水體修復工程見效明顯。
“截污之后,通過投放食藻蟲,加上沉水植物的種植,魚蝦螺貝、浮游生物等的合理搭配,構建起一個完善的生態鏈,水質在兩到三個月內就能夠出現明顯的改善。”吳勁華表示,食藻蟲修復時間快,而且效果穩定,“修復好的水體,水體透明度能夠常年保持在1.5米或以上,水質主要富營養指標(氨氮,總磷,總氮等)達到或優于地表三類水及景觀A類水標準,水底植物覆蓋率達60%或以上,四季常綠,終年無需換水,無需采用機械設備,不耗電,不需要水域以外的占地,關鍵是恢復了水體自凈能力。”
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一期、廣州曉港公園、佛山梁園、南寧清秀山公園、上海聞道園、成都塔子山公園、昆明西華公園等,基本都是屬于封閉或半封閉水系,水體處于五類或劣五類,通過采用太和水生態修復技術后,大大改善了水生態環境,水中主要污染物都得到大幅度削減,修復后水體清澈見底,并且至今都運行了一年以上,效果穩定。
萬科成都五龍山公園景觀湖、花樣年?桂林麓湖國際社區、恒大啟東上海威尼斯水城展示區等商業景觀水項目,通過太和水進行水生態修復,讓原先富營養化的水體得到明顯改善,構建了層次豐富的水下景觀,創建了清新健康的環境,為社區居民提供了親水、戲水的平臺。此外,上海段浦河、湖南長沙圭塘河、廣西來賓市桂中水城市政渠等,開展修復之后,水清岸綠,原先的臭河涌變成了城市新景觀,百姓贊不絕口。
低成本投入高效益回報
“修復成本主要看工程的難度,如果是工程簡單的,一平方大約是150元左右,如果是污染程度較高,需要復雜的輔助設施的,根據實際情況價格會高一些。”吳勁華表示,技術的經濟優勢表現在維護成本低,“水生態構建后,依靠系統自身形成的凈化體系,即可實現凈化水質、提升景觀的目標,偶爾打撈垃圾、對生態種群做些優化,基本沒有其他的維護成本。”
構建水體生態凈化系統,使得水體水質長遠性保持良好狀態,并且終年不需換水或人工特意調水,夏季通過雨水補給,冬季只需向湖體中添加日常綠化消耗、蒸發流失水量相等的灰水,即可全年實現景觀水體的整體水位保持,而無需進行自來水換水,大量節約人工湖的補水成本。
完善的生態系統還能夠實現正常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功能,水中富營養物質經食物鏈轉化后可產生生物資源,如各類有機魚、蝦、螺、貝動物蛋白和水草等植物蛋白等,通^適當捕撈可獲得一定量的經濟產出。
“如今,環境成為稀缺資源,水生態修復帶來的間接經濟效益更加可觀”。吳勁華提到,構建水生態系統,提高水系景觀,改善區域綜合環境質量,使得周圍氛圍煥然一新,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發展商與投資者,促進項目水體周邊商業繁榮及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