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職業素養課程學習總結范文

        職業素養課程學習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職業素養課程學習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職業素養課程學習總結

        第1篇:職業素養課程學習總結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人文素養;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當今,國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旨在培養適應生產力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為社會輸送實用技能型人才,推進社會經濟發展。語文課程作為高職教育的必修文化基礎課,應看到高職教育下語文課程的培養目標,使教學為“職業特色”服務。

        一、實用技能型人才應具備的人文素養

        高職語文課程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職業院校各專業學生必修的文化基礎課,對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及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總理曾說:“職業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學、做事和技能結合在一起。不僅要培養求知,而且要培養思想道德、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可見,高職語文課應充分體現其“知識實用性”和“高等職業性”,重在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養,即符合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水平所要求的“聽、說、讀、寫”綜合語文能力及情感精神內涵,具體包括社會交際能力、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學習能力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內涵修養。這就要求高職教育下的語文教學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培養目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科學調整教學方法,符合“職業教學”特色。

        二、賦予語文教學“職業”生命力

        高職教育下的語文課程其生命力就是突出“職業特色”,發揮語文的實用功能,切實提高實用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養。

        (一)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現狀及語文課程地位

        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特殊性,往往是經普通高校錄取篩選遺留下的群體,知識基礎較薄弱,學習興趣低,學習態度缺乏嚴肅性,學習目標及期待較低,缺乏科學、正確的學習方法,綜合素質較低。教育部也指出,目前,我國正處于技能貧窮期,職業技能型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高,教育質量和專業結構不能滿足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使行業發展受到制約。可見,如何通過教育切實提高職業人的綜合素質使之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水平的需求是職業教育的首要問題。職業教育體系下的課程設置應認真研究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業人的素質要求,找準定位,提高培養質量。

        職業院校的大多數學生存在著重專業課,輕基礎課的傾向,使得基礎課地位十分尷尬;大多的語文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普通高等語文教學模式上,難以擺脫精英教育的束縛,內容和方式拘泥于傳統學科化系統的類型,缺乏對學生職業教育的考慮,忽視學生的職業差別,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可見,職業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不高,亟須提升;職業教育下的語文課程改革刻不容緩。

        (二)選擇符合地域職業特色的教學內容

        由于高職語文課的學時有限,無法像義務教育及文學專業的學生那樣長期、系統學習,因此高職語文教學應注重實效性,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地域特色、貼近本地區行業特點、崗位特點和學生專業特點;應以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水平和可接受能力為起點;注重適用性、人文性、時代性和趣味性,體現職教特色;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專業認同感;關照學生的就業需要、個性需求和發展需要。同時細化教學內容,開設形式多樣能夠培養學生職業人文素養的選修課及語文活動。

        (三)突出實用性,創新教學方法

        高職學生語文根基薄弱,但思維較活躍;對理論知識點的學習興趣低,對聯系生活的事物較感興趣。針對學生的這種特點,把語文知識貫穿于多種教學方法之中,保持學生對課堂的新鮮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講到應用文寫作模塊,“計劃”與“總結”是使用率高,較實用的必講文體,按傳統教學計劃設置,計劃文體2課時,總結文體2課時。兩種文體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可采用對比式教學方法,把黑板一分為二,計劃與總結同時對比講解,讓學生一目了然“計劃是要做什么,如何去做”;“總結是做了什么,做得怎樣”,這種設計可以吸引學生主動去對比學習,加深記憶。進一步考慮到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就業方向提供不同的范文參考。高職學生一般懶于動腦,教師就要時刻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教學時機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發散思維、輻射思維和對比思維等等,并引導他們如何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運用這種思維,使學生看到語文的實用性,自覺成為語文的“樂之者”。高職下的語文教學方法要體現四個貼近,即貼近教學內容、貼近學生興趣、貼近學生專業和貼近就業方向,每節語文課都應是這四個貼近的有機融合。

        (四)科學設置語文課程考核體系

        高職語文的考核方式應突出語文學科的基礎性、知識性、實用性,注重學生能力要素與精神要素的融合,參考社會行業考核標準,科學設置考核體系,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考核體系應包括平時出勤、課堂表現、參與語文活動情況、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等,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

        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學應找準“職業”定位,關注學生職業人的身份特征,側重于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著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使語文教學真正融于職業教育的大環境中,創新真正從職業教育出發的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語文教學方法,讓語文很好地為“職業特色”服務,讓語文真正走進職業院校學生的心里。

        參考文獻

        第2篇:職業素養課程學習總結范文

        關鍵詞:職業學校;課程考核評價;職業素養;課程類型;評價環節

        職業學校學生的考核評價,依據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方針,對學生的職業素養作出的綜合評價。現階段,我國職業學校學生的考核評價總體存在著重對知識學習的評價,而與實際職業素養脫節的問題。

        職業課程考核是評定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程度,督促學生系統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環節,也是對教師教學工作的總結和檢查。考核不能只關注結果,更要注重學生的成長過程。根據近幾年突出職業技能類課程逐漸增多、課堂組織形式已經打破了傳統課堂講授單一模式的情況,為強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我們對列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教學科目和獨立設課的教學項目的考核評價體系進行了實踐探索。

        我們根據課程性質、學科特點、教學內容、授課方式的不同,各專業在設置課程體系時應明確課程的類型屬性,具體分為:考試、考查、實訓和考證,考試課程與其他三類課程的比例大致掌握為1∶1。各課程在開學前一個學期末制定好課程考核采取的評價環節,平時表現(出勤和課堂表現)、階段檢測以及期末集中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各課程在制訂學期授課計劃時,明確階段檢測的次數、內容、類型和分數分配比例。

        考核評價的成績架構是考核的成果反映,根據不同的考試方式確定成績評定。考試課考試考試課成績采用百分記分制,設置平時、測試階段、期末測試進行綜合成績匯總。考查課考試、考查課成績采用五級記分制或百分記分制,主要依據各種平時考查成績和階段性考試成績綜合評定。實訓、考證課成績考核實習成績一般采用五級記分制,實訓成績考核方式用日常觀察考核、筆試口試、報告、現場操作、答辯及專業導師鑒定等多種方式或幾種方式相結合的綜合考試方式。

        我們在公共素質類學科的考核評價實踐中,注重學生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和改善,教學過程圍繞怎樣培養學生從事職業活動所必需的共有的職業能力進行,培養學生基本職業素養。例如,表達能力、交往與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適應變化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等方面。高職層次的學生設立兩門課程,考試課程和實訓課程,分別采取考試總評和實訓等級制,從而使教師獲得了更多地教學空間,有利于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進一步優化。

        語文學科采用“平時素養評價”體系。學生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 :強調“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每個學期學習成績總分為100分,其中出勤占10分,課堂表現占20分,階段性考核占30分,作業與實踐活動占10分,期末筆試占30分。這種評價方法,不但重視學習的結果,更重視學習的過程,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利于促進每個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和身心的健康發展。

        對專業學科而言,采取“互評綜合評價”體系。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發展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對學生應掌握的知識、技能,應具備的素質進行分析細化,評價設置了詳細地步驟和采分點。按項目模塊加入了學生自我評價,每名學生根據對該模塊單元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明確自己的程度,如實地填寫該單元的學習自評單,如果分組項目由小組組內自評和組外互評。教師和專業導師評價根據學生掌握技能的學習效果做出評價,綜合學生、小組及教師或專業導師的成績比例為3:4:3,確定學生該模塊定量成績。“彼此互評”的方法有助于學生之間真誠的溝通,增進同學情誼,“綜合評價”可以實現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效果,符合以職業能力為核心課程建設的要求。

        第3篇:職業素養課程學習總結范文

        【關鍵詞】英語定位 就業能力 職業需求 教學方法

        近年來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實際上承擔著教學任務和“職業技能”培養雙重任務,然而眾多學院仍舊把重點放在訓練考試上,根本就無法滿足學生的職業需要以及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究其原因是根本沒有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始終要突出以職業技術能力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深入了解。本文通過剖析國家政策,并深入學生與企業間調查,總結出了滿足職業需求的高職公共英語的教學方法與途徑。

        一、公共英語的地位與作用

        2000年《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特別注意加強聽說技能的培養。2008年修訂中,提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進一步貫徹“加強實用、加強表達、加強聽說”的 “三加強”的要。而2010年《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提出側重職場環境下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將公共英語學生能力培養方向的定位方向于職場之中。

        因而高職公共英語是遵循“應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在專業中凸顯基礎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尤其是2012年6月14日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提出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告知公共英語是將基礎英語和職場英語內容進行有效深度融合在專業支撐中突出的是其高等性,職業性與服務性。

        二、調查報告與座談分析

        1.根據職院校非英語專業英語學習動機與職業需求相關性對旅游、西餐、中餐烹飪、物流管理、市場營銷、計算機網絡技術、會計電算化、國際經融、國際商務等非英語專業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63份,有效率95.4%,應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的統計描述采用百分率進行描述。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工具性動機的指數超出其他,所以唯有確定職業需求動機,學生受利益刺激,對英語的學習目標也就明確了,對英語的熱情也就提高了。

        2.在舉辦一系列與在校生畢業生用人單位的座談后,很多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沒有一個準確定位,而英語運用能力卻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因而外在動機在英語學習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對于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來說,我們應該在研究并了解崗位需求和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基礎之上,發現兩者之間的密切相關性,最終達到實現教學與崗位的對接、滿足就業市場和職業崗位需求的目的。

        三、公共英語的教學方法與途徑

        1.明確學習動機,滿足職業需求。

        (1)以職業需求為動機開發和構建英語教學內容體系。首先分析英語職業,按照行動的邏輯選擇教學內容,將工作體系的要求轉化為教學內容。而后根據各專業工作崗位或崗位群確定職業標準職業素養標準,要求各專業院系、行業企業合作,制定行業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把職業需求及所需職業素養把要求融合于英語各教學單元,從而保證了課程的職業導向性。

        (2)深層次校企合作是加強英語職業素養訓練的主要途徑。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技術的獲取,決定了工學結合是英語職業能力培養的根本途徑。以工學結合為根本的“學中做”與“做中學”體現的是英語學習性生產和生產性學習的基本規則。在這種機制下,英語職業能力與工作實踐的深度融合使學業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地融為一體。

        (3)企業文化英語需求成分逐步融入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不斷提升。將企業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高職生英語職業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為學生積極搭建職業素養內容豐富的校園英語文化活動平臺。校園英語文化的長期熏陶會讓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不斷增強。

        (4)行業企業參與英語課程開發是教材建設的基本保障。行業企業參與英語課程開發,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前端,保證了英語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的職業導向性。在校內實訓、頂崗實習等實踐環節共同制定英語職業素養教育的內容。開發出反映行業企業的英語實際需求職業標準,加強了英語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與職業標準銜接的可能性。

        2.實現教學改革,加強課程建設。

        (1)大班教學與小組協作齊頭并進。在高職公共英語課堂皆是大班學生,為了優化大班教學效果,讓各種基礎的學生都參與進來,教師讓學生分組活動,組織任務多樣的滿足職業需求的活動情境教學,讓學生身臨其中。如展覽會,用英文介紹各種展品,與客戶交易等。同時開展第二課堂,召開大型的烹飪小吃街,招聘會,旅游景點介紹等等。

        (2)重構模塊與輔助教材并列前行。為了滿足職業需求,教師拆解模塊,選取與本專業學生相掛鉤的部分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以此展開任務教學以及職業和文化素養的拓展。教師還需根據學生專業技能需要,在企業人員協助下編撰輔助教材,以滿足各專業不同的英語職業需求以及職業本位能力的培養。同時加大聽說部分,以適應涉外交流需要,增加社會競爭力。

        (3)教學考核與職業能力并駕齊驅。學生在職場中最主要的體現就是現場交流能力,因而設置職業英語技能的口語考核,并加大形成性評價所占比例,才能讓學生從而為崗位需求而努力學習。引入教育部職業核心能力辦公室的職業核心能力測評體系,每學期末在學生中開展測評工作,進一步促進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提升。

        四、結語

        隨著社會發展,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上應定位于高技能型外語人才,更注重培養學生就業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英語課程設置上,既要保證高等教育的特性,又要將職業技能培養融入英語學習中。這樣公共英語教學才能讓學生明確學習動機,提高英語職業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祥林,楊鳳翔.基于職業素質培養的高職普通文化課改革思考[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9(2).

        [2]李剛.高職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教學的銜接[J].職教論壇,2009(11).

        [3]趙芝英.試論以就業為導向的模塊化的高職英語教學體系[J].2008(4).

        [4]劉黛琳,張劍宇.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現狀調查與改革思路[J].中國外語,2009(6).

        [5]貢立.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學生基本職業能力[J].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2009(1).

        第4篇:職業素養課程學習總結范文

        【關鍵詞】工作過程 學習領域 3P模式

        【中圖分類號】TU-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002-02

        一、前言

        在很多人眼里,口譯是一個金領職業,能結交達官顯赫、參觀風景名勝、品嘗美味佳肴以及賺取豐厚報酬。口譯的這些待遇往往讓許多學生在學習之初興趣盎然,趨之若騖。但是,對大部分同學而言,這種學習積極性所維系的時間并不久,很快便由喜歡變成害怕甚至抗拒。對于口譯,想說愛它并不容易。如何才能激發和保持口譯學習的積極性呢?

        另外,由于我國翻譯專業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學校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還是基于傳統的外語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與職場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手段、評估方式、師資隊伍等方面有待加強。不少翻譯專業或翻譯方向的畢業生既不熟悉職場翻譯的工作環境,也不了解職場翻譯的工作過程,無法勝任職場翻譯的工作任務。如何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口譯人才呢?

        隨著人們對以上兩個問題認識的愈益深刻,翻譯教學界開始思考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長期以來,國內口譯教學一直存在技能與專題之爭。目前,以技能訓練為核心、輔以不同語篇題材開展項目模擬演練的口譯教學模式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高校的認可。但是,具體開展哪些口譯技能和項目模擬訓練?按照什么順序展開技能訓練和項目模擬?技能訓練和項目模擬該如何操作?這些問題依然沒有形成共識。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受工學結合教育理念和ARCS動機模型的啟發,本文以口譯的工作過程與學習領域為視角,提出了“職業訓導-項目模擬-頂崗實習”口譯課程設計模式。希望本文能在口譯學習動機的激發、口譯教學模式的構建以及口譯專業課程的設置等方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工學結合教育理念對口譯教學的啟發

        教育應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學一旦與生產相結合,而且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與學生未來的工作密切相關的話,學生的注意力、切身性、自信心和滿足感都能得到體現。可見,學習與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用一個詞語來歸納教學的基本規律,那就是工學結合。

        工學結合是近幾年來職業教育使用頻率最高、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工學結合體現了教育與經濟、學校與企業、讀書與勞作的有機結合,強調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重視學習與勞作的雙交叉、強化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工學結合理念與我國的教育方針也是吻合的。

        工學結合理念的兩個核心概念是工作過程和學習領域。工作過程是指為了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相應的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在教學中采用工作過程導向旨在實現教學與工作的融合,在專門構建的教學情境中進行職業從業資格的傳授,以使學生有能力從容應對那些對未來職業崗位有意義的行動情境(姜大源,2007:1)。在職業行動情景中相互關聯的任務結合便構成了該職業的學習領域,由能力描述的學習目標、任務陳述的學習內容和總量給定的學習時間等三個部分構成。每一個學習領域均以相應的職業行動能力為主要的參照。

        口譯作為一種職業已經得到廣泛認可。口譯的技能性、知識性、實踐性、職業性特征決定了口譯人才的培養模式不但要進行口譯職業素養的學習,還要開展大量的項目模擬與觀摩演練,同時鼓勵學員參加頂崗實習并獨自承擔口譯實踐。工學結合理念完全適用于口譯人才的培養。因此,熟悉口譯的工作過程并將典型口譯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領域,是每一位口譯教師的職責。

        三、口譯的工作過程與學習領域

        3.1 口譯的工作過程

        在國際口譯研究史上,最早關注口譯過程的當屬瑞士職業譯員赫貝爾(Jean Herbert)。早在1952年赫貝爾就發表了《口譯手冊》,把口譯過程分成理解、轉換和表達三個步驟。但他討論的主要是語言轉換和口譯技能問題,并未觸及在這些操作活動之下的譯者心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語言心理學家和認知語言學家實證分析研究的基礎上,西方學者安德遜(Anderson)將譯員在現場工作階段的思維歸納為思維構建、思維轉換和思維外化三個認知階段(劉和平,2005:42)。法國釋意派理論代表人物塞萊斯科維奇(Seleskovitch)和勒代雷(Lederer)也認為口譯是一個譯員理解與被理解的思維過程,并將口譯程序概括為理解、脫離語言外殼和表達三個階段(張吉良,2011:2)。

        上世紀80年代后半期起,實證研究受到重視,口譯研究進入更具學科性和跨學科研究階段。針對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這兩種口譯工作方式,吉爾提出了著名的精力分配模式(Efforts Model)。吉爾認為,口譯是一個聽力與分析、口譯筆記與短期記憶、筆記解讀與譯語傳達等多任務處理的過程,口譯任務的順利完成要求譯員在聽、記、譯等環節科學分配和協調自己的精力(Gile:1995:161)。然而,以上種種口譯過程模式都只著眼于譯員在口譯現場的思維表現,并沒有充分反映口譯實踐活動的全部過程。事實上,口譯的工作過程分為譯前準備、現場表現和評估總結等三個階段。其中,現場表現階段是口譯的主要環節,是在譯員協調任務支配下的由聽辯、記憶和筆記再到表達的信息傳遞過程。因此,口譯的工作過程又可細分為準備、聽辯、記憶、筆記、表達、協調和評估等七個具體環節。

        3.2 口譯的學習領域

        從工作方式上看,口譯分為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兩種。無論交傳還是同傳,其目的均在于讓使用不同語言的人能夠實現清晰、無障礙的即時溝通。就兩種口譯模式的使用情況而言,交傳多用于規模較小且只涉及兩種工作語言的場合,如外交會晤、雙邊談判、訪問以上關于口譯工作過程的描述為口譯的學習領域圈定了范圍,包括準備階段的職業素養準備訓練以及工作和評估階段基于工作方式和工作場所的任務實踐。職業素養訓練的內容包括語言、知識、技能和心理。任務實踐則既要有交傳也要有同傳;既要有會議口譯,更要有社區口譯。

        在翻譯活動中,譯員在有限時間、有限客觀條件下所體現出來的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儲備及信息工具解決翻譯難題并順利高效完成翻譯任務的素質能力統稱為譯員素養。根據廈大模式,口譯是譯員對來源語篇與跨文化交際成分進行分析之后,結合自己的語言以及語言外知識加以理解,應用一定的口譯技巧并遵守一定的譯員職業準則,用目的語對來源語的信息進行重組的過程。可見,譯員的職業素養包括語言、知識和技能。

        就兩種口譯模式的使用情況而言,交傳多用于規模較小且只涉及兩種工作語言的場合。而同傳,由于其具有不占用會議時間的優勢,已發展成為會議口譯中最常用的模式,廣泛應用于各種國際場合。幾乎所有正式的國際多語言會議以及國際組織都采用了同傳作為標準口譯模式。

        按其發生的場合,口譯可分為會議口譯和社區口譯。會議口譯主要服務于國際組織或其代表之間的交流,發言者面對全部聽眾進行單向的(除問答環節)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會議口譯有固定的行業組織(如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統一的工條件和良好的報酬,吸引了大多數人的關注。我國部分高校甚至在研究生階段專門開設了會議口譯培訓項目。

        社區口譯主要服務于國家內部的公營服務部門,屬于對話性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行為, 也包括為聽障人士提供的手語翻譯( Pochhacker, 2004: 15) 。社區口譯在我國發展迅速,對譯員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但是,其職業地位卻遲遲得不到承認,一個常見的觀點是,這種談話型口譯更簡單,隨便找個會英語、懂點專業的人來做就行了,不用像會議口譯那樣專門培訓。但是,這種“更簡單的口譯”卻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

        四、口譯課程設計的3P模式

        口譯課程在設置上應包括準備、工作以及評估等三類課程。基于此,作者將口譯訓練分為職業訓導(Professional Training)、項目實訓(Projects Simulation)和頂崗實習(Practical Work)等三個層次。我們將其命名為3P口譯課程設計模式。職業訓導是口譯訓練的基礎環節,這一階段的學習內容包括語言、知識、技能和心理等,目的在于提高學員的語言能力、拓寬知識面、掌握口譯技能、提高心理素質。因此,該階段可以分別開設語言對比、百科知識、口譯技能、心理學等相關課程或內容的學習。項目實訓既是對職業素養的鞏固,通過一個個基于真實工作情景的項目模擬,提前熟悉未來的工作任務。口譯的內容雖然不同,但形式基本一致。從工作場所上看,要么是社區口譯,要么是會議口譯。因此,這一階段可以分別開設商務口譯、醫療口譯、移民口譯、法庭口譯、會議口譯等課程或形式的學習。基于國內的實際,應針對當地的具體需求加大社區口譯的訓練。頂崗實習是對職業訓導和項目實訓學習效果的檢測和總結。另外,頂崗實習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崗位上,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課堂所學,體驗和完成實際的工作任務,為獨立進入口譯職場做好準備。學生可以通過學校安排或者自主選擇分別觀摩和體驗各種形式的社區口譯和會議口譯。通過頂崗實習,學員也可以重新認識自己的工作能力,最終決定自己是否能夠勝任口譯的工作并將口譯員作為自己就業的最終選擇。

        3P口譯課程設計中的職業訓導、項目實訓和頂崗實習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與口譯過程中的譯前準備、現場表現和評估總結三個階段相呼應。它們均以相應的職業行動能力為主要的參照系,有各自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和學習場所,構成口譯訓練的一個完整體系。

        五、結論

        3P口譯課程設計模式的提出是對工學結合教育理念和ARCS動機模型的具體實踐,也是對國內口譯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探索。但是,就國內高校以及培訓機構的口譯訓練實際情況而言,該模式在口譯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困難。許多高校在制度保障、師資水平、硬件建設、配套教材等一系列條件方面無法滿足該模式的教學需要。因此,各學校與培訓機構應該盡早制定相關規章制度保障使學校教學組織有章可循,也使學生的學習和工作雙重角色得到保障。與此同時,還要投入重金引進一支雙師型的專業口譯教學隊伍以及口譯工作一線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幾個高水平的口譯實訓室和語料庫,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建立一批長期的口譯實習基地建設,使工學結合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 Pochchacker, Franz.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 tudies[M ]. London: Routledge, 2004.

        [3] 姜大源 德國職業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研究[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

        第5篇:職業素養課程學習總結范文

        醫專體育教育隨著高職體育教育的改革,在教學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職業素養,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增強了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術水平,并培養了團隊精神以及提高了體育教育的創新效果。但體育教育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創新趣味性和實效性不強。因此,本文中闡述了實施醫專體育教育的教學策略,從而增強體育教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使體育教育更好地發揮著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趣味性;實效性;多樣化教學;教學策略

        一、分析醫專體育教育職業素養的改革

        醫專體育教育改革中本著快樂體育、終身鍛煉的思想,彰顯了體育的教育特色及特征,培養適應社會型的人才,才能使學生走出學校步入社會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或職業,那么醫專體育教學的職業素養改革就是“適應時代,按需發展”這個改革趨勢來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

        (一)醫專培養學生具有職業素養的先決性

        醫專院校應結合當今社會的職業需求,形成良好的校風、職業態度和行為、以及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實踐和鍛煉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標尺,按照社會所需要的類型來培養醫專特有的人才,就需要醫專師生共同結合當今社會的要求來不斷提高自己能力,完善自己的素養,將醫專體育教學內容與現實職業發展、專業技能定向有機的結合起來,運用在教學實踐當中,在過程中不斷總結改進,既培養學生強身健體,又培養了學生專業的技能水平和積極向上的團體合作精神。

        (二)醫專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缺乏新意

        傳統的教學理念以體育技能教學為主,缺乏體育教育內容與學生職業能力相結合的關聯,體育教育思想嚴重匱乏。醫專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不受學校的重視,受場地環境和設施的制約,不能充分發揮體育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的亮點,從而受其影響,不能積極調動醫專院校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沒有將體育學習進行提升和完善。傳統的體育教學一般都是體育教師通過學生熱身后,簡單的講授動作分解步驟,之后做準確的動作示范,然后就讓學生反復的練習,課程結束前在做剪短的評論以及糾正錯誤的動作。大多數體育教學都是在操場上演練,基本上沒有什么新意,缺乏社會實踐技能經驗,教學方法陳舊過于落后,體育教師太過于灌輸式講授,沒有把學生做為課程的主體,沒有過好的疏導學生自發學習的習慣,學生缺乏自信心和鍛煉意志的機會,師資力量不足,醫專院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需要改進和定期培訓教師出去進修學習,把最新的教學理念引進到本學校進行推廣并總結,創新出適合于醫專院校體育教學的新范式。

        2.體育課程要改進教學形式

        醫專體育教學內容本著教學大綱的宗旨,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要兼顧培養學生身心全面協調發展。但日逢峻下,傳統的醫專院校體育教學僅把體育測試放在首要之位,很少注重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及團體合作的集體精神。長期以往,導致了體育課程不受學校重視,體育課時也逐漸占用或減少,經調查發現,高校學生每周僅有一兩節體育課,只有30%的學生認為體育課是必然要上的,而其他的學生認為體育課就是玩,上不上無所謂。綜上所述,醫專體育課要提升在學術心里的位置,體育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和愛好。也削弱了高職體育教育的有效性,更不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在醫專體育教育的新思潮下,體育教師應迎合社會需求、體育競賽市場需求,選用演示法、操練法、灌輸法、翻轉課堂、體育競技比賽來傳授體育技能知識等。

        二、體育教學措施的改革趨勢

        (一)體育觀念要革新

        醫專體育教學的觀念要在體育課中進行改革,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社會上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校就適應社會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只有學生在學校學會市場需求的本領,才能步入社會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那么就需要醫專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體育教學經驗,邊上課邊觀察,邊總結邊創新新穎的體育教學方式,讓學生喜歡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式,從而喜歡上體育課并愛上體育運動等。學生身心健康了就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學習。

        (二)充分做好課前、課中、課后準備工作

        結合醫專體育教學來培養學生的體能與測試目標,根據醫專體育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差異、個性差異、體能差異等等,編排設計不同人群的訓練計劃,要充分考慮到以學生為主體,整個體育課程中,體育教師就是起到引領的作用,關鍵在于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首先是體育教師通過課前充分準備,挑選一些學生愿意接受的小活動,熱熱身的同時提高學生對本節體育的興趣,使學生從不愿意上體育課轉變到主動想上體育課,并結合體育教師的預留提示,在課下做了很多充分的體育及技能的知識準備,使體育課上減輕了理論部分,直接由體育教師略微點撥便切入主題,進行規范示范,并組織學生趣味比賽形式復習所學內容,這樣使體育課及開心快樂,又輕松易懂,學生們不得不喜歡這堂生動的體育課。

        (三)醫專體育教育模式的多樣化

        依據醫專體育對教師的時展需求,推出圍繞“培養學生崗位核心能力”為目標的創新方法。本著社會形勢的需求,結合學生的專業進行不同職業性的體能輔助訓練,這樣為學生步入工作崗位起到身心健康的輔助教育作用。醫專體育教師應多開展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科學訓練,通過在體育教育活動中融入多樣化教學模式,利用競技比賽、體育動作分解演說、初步認識體育啟發等新形式開發學生潛能,繼而在醫專體育教學過程中開發和創新多元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以便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的終身體育學習理念。

        三、小結

        醫專體育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身心健康,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有必要采取優化的教學策略措施,結合體育教學內容將體育游戲活動編排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而互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高效地完成體育課程的教學任務,讓體育活動在教學中更好的發揮作用,推動醫專體育教育效果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作者:習茵 單位: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單燦.淺議體育游戲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運用[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3):104-105.

        [2]艾尼瓦爾•司馬義.體育游戲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運用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2016(5):91-93.

        第6篇:職業素養課程學習總結范文

        1實訓準備實訓準備階段主要完成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備課: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首先要充分熟悉本次實訓內容。了解本內容在專業崗位技能的實際應用,同時備好接受實訓課的學生: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基礎、技能基礎等。第二,教學方法及學生準備:針對課程和學生,采用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對學生提出什么要求(如分組等)。第三,教具準備:包括教學設備(軟硬件)準備、課件準備、人員準備等。在此過程中,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準備好實訓所需的設備和道具,如多媒體,機房,工作臺等。教具及教學環境的布置要符合實訓內容和崗位特點。第四,職業素養與安全教育:讓學生在本次實訓中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注意實訓安全,端正態度。針對知識內容進行相關的職業訓練,如職業禮儀、企業常識、企業文化等。

        2教學實施本階段是實訓課的重要環節,是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傳授過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如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情景教學法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技能的學習中來。在實訓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既要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也要注重職業素養的培養。按第一階段的備課內容,讓學生在專業知識的訓練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本階段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按照既定的教學目標,通過實訓教學,達成素質與能力訓練的目的。不同的專業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將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技能訓練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本專業的職業特點,崗位特點,知識運用特點,并在完成學習目標后體驗到成就感。職業教育的課堂就是企業技術人才的培訓課堂。要讓教學同企業緊密結合起來,那么對實訓指導老師和專業教師也有相應的要求。首先要懂得企業及生產管理的相關知識,了解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熟悉相關崗位的專業技能要求等。其次,作為專業教師,自身知識和技能必須要緊跟本專業領域的技術更新;必須時刻關注本專業的知識在相關行業的應用現狀以及市場需求。就是說能夠將最新的,最實用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學以致用。在這個階段,必須完成既定教學目標,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和情感目標。對于學生能力培養的成效,關鍵在于教者所采用的教學實施方法。

        3實訓評價總結和結束實訓課學生活動結束后,評價和總結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這項內容可以放在第二階段來完成。評價總結包括了教師對本次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重點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他們在實訓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考核、評價。

        3.1教學效果評價教師根據學生在實訓過程中表現及反饋,判斷實訓課的效果。針對學生存在問題進行反思,以求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完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這個過程可以放在課后進行。

        第7篇:職業素養課程學習總結范文

        關鍵詞:職業指導;高職教學;職業素養

        一、高職學生在素質教育中應當具備的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是我國職業技能工作者的重要人才培養機構,以培養具備一定職業素養的綜合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在高職院校現代化教學培養體系的指標中,能夠總結出四項職業素養的能力體現: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專業技能、職業態度。職業道德,是學生在其行業內的發展中,是否能夠以普遍社會價值觀形成其職業操守,以及基本的企業和社會道德標準。職業意識,指學生的職業發展意識,能否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提升個人職業能力,迎合企業發展與時代創新的需求,同時也是其職業素養的重要意識培養方向。專業技能,是學生賴以生存的技術手段,也是高職院校的主要培養方向。賦予學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創造社會價值是高職院校的必備責任,同時也是職業素養的重要基礎。職業態度,指學生是否具備在職業壓力中,摒棄不良的思想格局,始終以敬業精神為主導,發揮出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為社會發展做出義務的工作態度。職業素養的四個組成部分,就是職業指導的重要方向,完善各部分能力的共同提升,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職業素養。

        二、依托職業指導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方式

        第一,建設“活動性+課程性”為基礎內容的職業課程體系。基于素質教育對于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方向的引導,在職業指導課程的構建中,應當體現出教學本質的課程性,突出以實際工作能力為依托的教學方向。一方面,針對課程內容規劃出具體專業技能的應用實踐課程,通過豐富本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形成專業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對于普遍的多專業共同開展的職業指導課程,應當涵蓋職業道德與操守的內容,從而明確學生在職業態度上的奉獻精神與合作意識的提升。對于職業素質的培養,不僅需要系統化的課程安排,同樣需要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參加更多的活動,豐富個人經歷的同時,在活動中體現出課程內容的實質性與活動性。通過不同的活動內容,促進學生職業化的性格與個人修養同步提升,而活動中熏陶出的個人氣質,將體現出傳統教學無法提升的職業素質。第二,促進“專業技能培養+人文素質培養”教學資源完善。以專業技能為培養需求的方向上,需要完成職業標準的客觀需求。那么就要從就業方向上完善學生的個人能力,而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其專業技能方向也有所區別。那么提升各個專業的學生完善個人專業技能,需要與實際用人單位進行有效溝通,以企業實際需求為教育發展方向,利用企業生產經營的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現代化的學習資料。在明確學生的專業技能方向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例如會計專業,通過加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其實踐工作的操作能力。同時組織學生參加會計初級考試與中級考試等,而同時也要為學生規劃出整體職業生涯,令其在就業之后的不同時間段都有具體的發展目標與學習計劃,成為社會實際職業需求的專業化人才。與此同時職業指導中也要附加人文素質培養的內容,通過整合項目化實訓資源、數字化課程教學資源、以及教材資源,在校園中形成實踐工作與活動資源的融合。形成“教、學、做、練、行”的整體教學模式,以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提升為發展方向,有利結合校園資源與社會資源,促成素質教育中完整的資源體系。體現出專業技能培養與人文素質培養的綜合化職業素質提升。第三,發揮“文技”結合的多元化職業素質培養方式。學生培養職業素養需要多元化的平臺體系,從而促進多方面職業素質的普遍提升,以及共同培養職業素養的學習生活環境。其平臺的完善與整合內容包含學生學習生活的諸多方面,包括:校園文化、專業技能、社會活動與校園活動、實踐演練與創業實踐、素質拓展與技能競賽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那么在職業指導的教學內容中,應用不同方式的培養內容,豐富學生對于課程體系的全面認識,激發學生內在的職業素養形成。同時開展“日清日高,日事日畢”的管理規范,從校園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多方面職業素養的提升,包括時間管理意識在內的多重職業意識的構建,創新意識、敬業意識、責任意識、團隊合作意、溝通意識、以及服務意識與服從紀律的觀念形成。令其在多種課程的配合中完善自身的職業素養,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構建其職業文化活動的整體氛圍。第四,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促進師生溝通交流。學生的職業素養形成并非朝夕之間,而多數職業指導課程中未能形成有效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模式,主要在于忽略了學生的心理變化。無論是職業道德還是職業意識,都是思想范疇的綜合素質內容,那么只有保障與學生的有效溝通與良好的交流模式,才能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引導學生走出思想誤區,建立正確的職業素養觀念,形成對于工作內容的客觀認識與工作責任的主體意識。在職業指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多重角色包括親人、教師、朋友、監護人、鑒證人、指路人等多重教育指導的不同身份轉換。才能夠在教育過程中與學生保持實時溝通和深化了解的交流模式,最終促進學生形成職業素養的多方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謝軍,顏晶晶.加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促進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126-127.

        第8篇:職業素養課程學習總結范文

        摘要:本文介紹了基于企業生產模式,以生產作業指導書為載體,以電子產品生產過程為主線,以形成產品為導向的教改模式,在以接近企業化為工作任務培養學習中,培養和提高教學的綜合實效性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提升其職業競爭力。

        關鍵詞 :企業作業指導書課程改革

        一、背景資料

        電子產品安裝與調試是筆者所在學校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是模擬企業生產,基于產品為導向的系統化課程改革理念下的理實一體化課程。同時,學校以往的常規教學流程是“理論-實驗、實訓教學”,這基本上是保留在單一的技能培養層面上,培養出的學生與企業所需的人才需要、技能要求、素質要求相距甚遠。因此,有必要通過課程改革引入企業生產線的崗位生產作業指導書(以下簡稱作業指導書),為學生創造接觸實際企業生產的學習情境,從而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廣西機電工業學校在國家級改革示范校建設過程中,在重點專業“電子技術應用”建立了以職業能力形成為主線,基于工作過程,以企業作業指導書為載體的課程體系。在實施過程中,按企業要求改造相應實訓室,同時加大教學過程的改革,由之前的“理論+實驗、實訓”改為“企業+產品+生產線”的以生產過程為主線的教學模式。

        二、實施企業化課改的準備工作

        1.建立生產性實訓車間

        為了打造既能滿足教學需求又能符合企業生產要求的生產實訓一體的現代化生產型實訓室,學校聘請了社會企業一起參與建設了首條帶有生產性的電子技術綜合應用實訓車間,完全按照企業標準廠房設計和布局,配置了2條生產流水線,共有工位50個,其中生產工位48個,檢驗工位2個。2套生產檢驗設備,24套通用設備,焊接機以及點膠機、先進的焊接機、制板機、產品檢驗等專用設備,滿足了生產小型電子產品和專業課程的需要。

        2.配置了不同產品生產(工作)任務情境下的作業指導書

        為把企業的標準、規范、科學、市場化的理念融入到作業指導書中去,在電子產品安裝與調試的課程中,學校配置與之對應的作業指導書(《電烙鐵使用作業指導書》《分立件插件標準作業指導書》《質檢員操作標準作業指導書》)和《分立插件外觀檢驗標準》等多個文件。

        作業指導書分布在具體的各個教學工作任務中,也相當于企業生產各工序下的具體工作任務。這些生產任務、生產流程,在生產線的工位牌上明白、準確、清晰地標示出,讓學生知道在生產或實訓教學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操作步驟是什么,做到心里明白,同時體現了企業對生產過程的標準控制。作業指導書主要內容有以下方面:①作業名稱、適用范圍;②作業質檢具的準備;③操作流程圖;④技術標準、工藝要求、安全注意事項;⑤編制者、審核、批準、修訂;⑥作業前后的要求及驗收、交接等。

        3.編制豐富多彩的理實一體化教材

        除了給學生配置圖文并茂的作業指導書外,學校配置了網絡資源,網絡上有自主編寫的理實一體化教材、動畫課件、學習任務書、相關電子產品安裝工藝標準、課程學習標準、微課視頻教學等。這樣極大方便了學生課余時間的學習,提供了優良的學習環境。

        學校除了安排專任教師教學外,還聘請企業方技術骨干、行業能手一起參與教學,以保證教學不脫離企業的實際需求,并且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實現校企對接,管理對接。

        三、作業指導書編制原則

        采取企業作業指導書的形式教學的目的是使教出的學生更能接近企業的實際生產用人需求。為此,在編制作業指導書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由企業的技術骨干與學校教師共同完成編制

        作業指導書專業性非常強,不可能由任課教師獨立完成,當然也不能完全由企業人員單方完成,要根據企業的技術目標要求和危害(隱患)辨識分析以及教學需要進行編制。要由企業方的班組長或技術骨干與校方的教師共同收集相關資料,并按作業指導書的項目內容及要求進行篩選整理,最后形成一個系統可執行又便于教學的作業指導書。

        2.根據培養對象融合教學需求和企業生產來編制

        在編制指導書時,不能一味只考慮企業的要求。在滿足企業生產基本前提下,融入教學知識,同時注意生產對象是學生,不是員工,其最多算個準員工,另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來編制。

        3.編寫形式上可靈活多樣,通俗易懂

        編寫作業指導書最終目的是給學生生產和學習使用。為了給學生增加學習興趣,提高效率,在編制指導書時,多采取圖表、填圖、圖形等形式多樣又通俗易懂的模式。例如對于電阻、電容的安裝,要求采取實物圖片的樣式標明安裝的技術要求、最佳的安裝參數、容易出現的安裝問題等等。同時均配制有相應的視頻,以降低學習難度,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基于企業作業指導書教學過程實施及應用

        1.實施前準備

        教學實施前準備相當于企業的崗前培訓。在作業指導書編制完成后,組織學生(準員工)學習培訓,掌握其中的內容,為上線生產(實訓)的順利進行打下基礎。同時,新上崗的學生(準員工)學習培訓完成后,要經過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嚴格按企業制度要求執行,同時,每個生產現場的工位牌上均放置有作業指導書,以便于學生在每天的工作學習中予以實施。

        組建小組合作學習,模擬企業工作機制。實訓室采用小組化教學,學對應企業的線長,副組長對應線長助理,學習委員對應品管員。電子專業實訓作為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要模擬企業的工作流程,模擬企業的生產組織形式,以小組生產線合作的形式開展教學。這樣能讓學生在仿真的企業工作情境下學習,完成實訓或真實的生產任務,培養學生在學習生產過程中學會與人溝通、交流的方法,培養其職業習慣與職責履行的自覺,提升職業素養。

        2.過程實施

        以電子產品安裝與調試課程為例,該課程的教學生產實訓在校內新建設的電子技術綜合應用實訓車間進行,以實訓生產的方式組織實施。比如生產(組裝)“音頻功率放大器”這一電子產品,其教學流程為:開班前會下達任務領料檢測安裝測試、檢驗總裝產品終檢及評價成果展示、總結7S作業結束。課程的教學流程如下。

        (1)開班前會:教師總結過去的學習工作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檢查;學生作自我著裝、儀表的檢查。

        (2)下達任務:教師布置當天的學習和工作任務。

        (3)領料:助教發放,線長簽領生產物料和生產用具。

        (4)檢測:上線前,檢驗物料(元件)的好壞,品管員監督,確保產品質量。

        (5)安裝:上線組裝生產產品。務必對照作業指導書,按標準工藝要求安裝。

        (6)測試、檢驗:按標準對半成品進行測試、初檢,品管員監督,保證產品合格。

        (7)總裝:對合格的半成品進行總安裝。

        (8)產品終檢及評價:對成品進行終檢后入庫,同時對完成的產品進行評價(與課程成績掛鉤)。

        (9)成果展示、總結:展示產品,增強自信心,并對所做工作進行總結。

        (10)7S作業: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按照企業的標準進行7S作業,學習企業管理方式,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達到提高企業形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改善員工精神面貌及提升員工職業素養的效果,最終形成良好職場素養。

        3.應用注意

        為充分發揮作業指導書的作用,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求學生以準員工身份來要求自己,并嚴格按照作業指導書要求執行。

        (2)帶班教師要不厭其煩地教育提醒學生注意安全生產,以避免事故及傷害的發生。

        (3)帶班或實習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動態,包括出勤、精神狀態、學習狀況、生產情況等,并及時評價。

        (4)不同電子產品按難易程度安排教學學時。

        (5)提醒學生在生產學習過程中做好詳細的記錄,并將指導書及記錄用于生產結束后存檔作為學生綜合成績的評定依據。

        (6)在實施過程中,對出現的問題或需要補充的地方,要及時補充完善,做到持續改進,使作業指導書保持真實有效性。

        4.應用效果

        通過以電子產品生產工作過程導向的“電子產品安裝與調試”的課程學習,學生的一致反映如下。

        (1)把理論課本改變成作業指導書的形式,學起來通俗易懂,很容易上手,并達到項目要求,按照指導書的步驟一步一步去做,可逐步學到教學知識。

        (2)極大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作業指導書被視為“學習寶典”。

        (3)比較容易形成較好的職業習慣,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就業競爭力。

        對學校2013級電子專業的學生依照作業指導書實施教學以來,得到了全校的教改評價中的較高評價。事實上,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和端正學習目的均有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五、小結

        事實證明,在經過企業化的“電子產品安裝與調試”課程學習和訓練后,學生在生產、學習過程中與人溝通、交流方法以及職業習慣與職責、職業素養方面有了較大提升。在學校2012級、2013級電類學生使用后,企業優先錄用。其中2012級不少學生工作幾個月就走上了一線生產管理崗位,如2012級電子電路班有5位學生當上了生產線長、班組長等。還有的進入了工藝部門工作,這些都說明了課改的作用。下一步對課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作業指導書中的不足之處還要進一步解決完善,使其在課改中發揮更大的實效作用。

        參考文獻:

        [1]鄭惠群,陳桂蘭,張瑩.高職電子產品生產工藝與管理課程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

        [2]王建民,楊靖,劉春奎等.《煙草工程專業生產實習作業指導書》的編寫及應用[J].輕工科技,2013(4).

        [3]姜大源.職業教育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4]吳冰冰.高職教育中的“校企合作”[J].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2008(8).

        第9篇:職業素養課程學習總結范文

        關鍵詞 課程開發教學形式及方法職業素養

        一、課程分析

        (一)課程任務分析。

        課程是指在專業培養方案中,與培養職業能力相對應的教學內容。它可以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科目課程,也可以是以培養技能為主要目的實驗或實訓課程,還可以是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汽車營銷禮儀》課程是汽車營銷專業的職業基礎課程。

        (二)課程實施環境分析。

        目前汽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汽車銷售已成為汽車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一環,汽車銷售不僅是連接市場需求和企業效益的紐帶,也是企業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競爭力、改善經營管理、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作為高職高專類學校汽車營銷專業的學生,培養他們具有較高素養及職業能力是學校的任務。分析我們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校辦學條件,通過走訪汽車4S店,了解畢業學生及企業對課程的需要、對汽車銷售人員職業素質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將陳舊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為了使課程內容與未來汽車銷售崗位對應,《汽車營銷禮儀》課程進行重新設計開發,并在教學中實施完善,通過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情境演練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完善崗位必備的職業素養和能力。

        從企業角度分析,他們清楚的意識到能夠幫助企業實現銷售突破不僅是企業文化、品牌效應,還要有一批高素養的汽車銷售隊伍,所以,企業在招聘過程中除了重視應聘汽車銷售人員的相關專業知識外,在關注他們的身高、體形、相貌等條件之余,更加重視個人的禮儀修養和職業素質。理由是第一,良好的禮儀修養,有助于贏得顧客的信任。汽車銷售人員彬彬有禮,舉止有度,談吐不俗,端莊穩重,落落大方,自然真誠,從容不迫,揮灑自如,就會使對方產生信任感、安全感,從而贏得尊重和歡迎,為彼此溝通創造良好的鋪墊;第二,專業禮儀規范,更能體現企業、品牌形象。好的汽車品牌的形成是在汽車流通過程中靠汽車的質量和優質服務產生增值效應的,而增值效應是靠汽車銷售人員在對客戶的服務中去完成、實現的。所以,各汽車品牌都制定了汽車銷售禮儀標準和服務規范,為提升企業與品牌的知名度,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奠定基礎。

        這些都幫助我們找到課程開發的依據和條件,為完成課程開發設計奠定基礎。

        二、課程設計

        (一)課程目標。

        《汽車營銷禮儀》課程要達到的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態度目標 。知識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企業的本質、企業文化及企業管理及汽車營銷人員崗位的基本要求,了解汽車營銷及服務流程;技能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汽車營銷禮儀行為規范;態度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養成良好的個人行為習慣,樹立良好的品牌意識,提升自身修養,為將來的工作奠定基礎。

        (二)課程的設計思路。

        《汽車營銷禮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遵循以學生為中心原則,樹立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課程觀,努力實現素質教育與職業專業技能教育的內在統一,在課程設中體現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

        《汽車營銷禮儀》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根據各個汽車品牌4S店展廳銷售顧問崗位職責,結合展廳銷售流程即:客戶開發、展廳接待、需求分析、產品展示、試乘試駕、報價簽約、新車遞交和售后跟蹤八個環節銷售顧問所呈現的標準禮儀規范分析入手,根據汽車營銷人員職業崗位禮儀能力需求和行動領域所需職業能力分析,架構了該課程體系,從職業分析入手,優化課程結構設計,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突顯職業特征設計學習情境,在充分體現職業特征的同時,兼顧個性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確定課程設計思路,明確課程宗旨即使學生們掌握展廳銷售流程各環節的禮儀規范,培養學生具備汽車銷售過程中的銷售禮儀能力。

        (三)課程內容及組織。

        《汽車營銷禮儀》課程內容及組織設計主要指教學標準及學生學習要點等相關教學文件的設計,包括:每個模塊的地位、教學目標和要求、教學進度要求、課程考核評價標準等,都在每個模塊的課程實施方案中明確體現。

        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法,課前教師將提前完成教學任務設計、教學實施方案、開發教材,及教學課件制作和《實訓任務單》等教學準備工作。教學中行動學習法貫穿教學始終,在知識的獲取上,采用講授、視頻演示、圖像對比分析說明相結合,促進學生多感官接受信息;在知識理解與應用上,采用案例分析將企業(汽車品牌4S店)典型應用案例引入教學中,根據教學情境,教師不斷地轉換角色,從教學主體,到教學輔助,教學過程中不斷減少自身的教學活動量,增大學生參與教學的活動量。學生從被動接受新知識,到通過參與教學活動,完成學習任務,成為教學的主體,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模擬演練等多種行動學習方法,還能夠引發學生工作行為的改變;在技能應用上,采用布置小組任務形式,學生以團隊工作方式,通過團隊合作、溝通、計劃、問題解決等綜合職業能力的應用,共同完成小組任務,強化知識的應用,技能的反復強化。

        每一模塊若干情境教學任務在課堂教學階段結束后,教師將帶領學生到汽車4S店現場進行觀摩,觀察汽車銷售顧問的工作行為和崗位禮儀規范。學生觀摩后要進行小組回顧,反思真實的汽車銷售顧問所展現知識、技能與態度與課堂所學知識、技能與態度的差別,提出固化點和改善點及其措施。教師通過啟發、誘導式教學方法進行認知的傳導;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行為模擬、小組討論及小組任務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培養學生反省能力,使好的做法固化,將不足的地方加以改善,使學生在過程學習中得到了綜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四)課程資源。

        汽車營銷禮儀在課程資源開發中,圍繞汽車4S店展廳銷售工作流程為基礎,即客戶開發、客戶接待、需求分析、產品說明、試乘試駕、報價簽約、交車服務、售后跟蹤等八個環節,結合汽車4S店展廳對銷售人員的禮儀要求設計八個模塊,形成以汽車銷售禮儀實訓大綱、計劃、教師手冊、學員手冊和PPT課件比較規范、完整的材體系。

        獨具特色的教師手冊和學生手冊則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及學生使用同一內容的教材,目標更加明確,針對性更強。教師使用教師手冊側重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實施方式、教師點評要點、評價指標;學生則使用學生手冊更加側重禮儀實訓課程目的、禮儀課程內容、禮儀課程要求、模擬演練后小組自評和互評的標準等。

        (五)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對汽車營銷禮儀教學結果進行評估,從而確定課程開發是否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為了檢驗課程結果,《汽車營銷禮儀》課程形成“評學評教”相結合教學評價體系,即教師對學生評價的同時還讓學生對課程和教師的授課進行評價,互相促進,共同完善教學。

        1.對學生成績考核辦法。

        2.學生對課程的評價。

        3.教學效果。

        三、特色創新提高教學效果

        (一)遵循展廳銷售流程的職業導入。

        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遵循展廳汽車銷售流程各個環節銷售禮儀規范,使八個教學模塊穩步推進,通過實際案例教學的應用,切實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育學生們良好的職業情感與職業素養,并完成了必要的職業角色的轉換,從而成功地實現了職業導入的流程化運作。

        (二)完善教學全過程控制。

        在八個模塊和實訓任務單的設計上,按照案例分析、知識鋪墊、技能訓練、總結分享、課后展廳走訪等活動,完成從任務的提出,過程的引導、結果的分享交流,再到最后的總結提升,形成了嚴謹的實踐訓練體系,確保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控制。

        (三)考核評價體系科學化。

        《汽車營銷禮儀》課程考核實施方案,以能力評價指標為導向,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及教師點評,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學生參與評教,強化教師自我持續改善意識,逐步提升教學能力和水平。

        (四)綜合職業素養培養的提升。

        在《汽車營銷禮儀》課程教學中,融入汽車品牌文化,使學生們通過了解汽車品牌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激發自我完善,提高修養,同時,創建模擬汽車4S展廳場景的技能訓練,達到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成功的欲望,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學生在完成技能訓練任務的過程中,職業基礎能力在加強,職業素養在提升,職業情感在升華,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將能力、素養、情感培育融為一體。

        四、結論

        《汽車營銷禮儀》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緊密結合未來崗位的需要,擴展本課程的內涵,既保留汽車銷售的特色和理論體系,同時還與其他專業課程相互銜接,在融入實踐性教學中,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運用自如,達到既有一定理論性,又有一定的實際操作性,在充分體現職業特征,兼顧個性發展中,使高職高專汽車營銷專業的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為企業培養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翟轟,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概論[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国产成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 | 中字幕无砖欧美日韩一区中 | 小早川怜子国内精品久久久久 | 中国三级在线观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