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2號)和《省人民政府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政發〔〕46號)精神,進一步促進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發展中醫藥事業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從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出發,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保持和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推動繼承與創新,豐富和發展中醫藥理論與實踐,促進中醫藥協調發展,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務。
(二)基本原則。堅持中西醫并重,把中醫藥與西醫藥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繼承與創新并舉,既要保持特色優勢又要積極利用現代醫學科學技術;堅持統籌兼顧,推進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全面發展;堅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共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
(三)總體目標。到年,建設以二、三級中醫醫院為龍頭,以綜合(大型專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科為骨干,以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所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為基礎的中醫藥服務網絡,使中醫藥服務覆蓋城鄉、方便可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笆濉逼陂g,全面完成二、三級中醫醫院建設任務,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設立中醫科、中藥房、配備中醫藥技術人員;各級綜合醫院全部設立中醫科、中藥房;各區建設成為國家中醫藥工作先進區,80%的縣(市)建設成為國家中醫藥工作先進縣(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城市的目標。
二、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建全中醫藥服務網絡
(四)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各區、縣(市)政府要在區域衛生規劃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藥資源,建設和發展好1所規范的區縣(市)級中醫醫院。綜合和大型??漆t院的中醫床位不低于醫院床位總數的3%,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要配備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中醫特色診療設備不少于10種、中藥飲片不少于300種、中醫藥服務項目不少于30%。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所(室)要按照國家標準配備相應中醫診療設備,并至少有1名以中醫為主或能夠運用中西醫兩種治療方法的醫生,實現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所均可提供中醫藥服務。
(五)加強中醫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各級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建設資金,加快改造中醫醫療機構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中醫醫院醫療服務條件及設施,提高服務能力。
(六)積極促進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的發展。鼓勵社會和個人投資興辦具有一定規模的中醫醫療機構,具有相應資質和準入條件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可以開辦個體中醫診所,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藥品零售企業可以開辦中醫坐堂醫診所,并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重點專科建設和繼續教育等方面與公立中醫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務準入、監督管理、公共衛生服務、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一視同仁。
(七)積極發展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的特色優勢,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實施中醫藥健康指導,積極推廣運用中醫藥。鼓勵中醫藥康復事業發展,努力提升中醫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養生保健、體質辨識、健康教育、慢性病干預及孕產婦、兒童和老年人醫療保健等服務的能力。
三、加強中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推進中醫藥的繼承與創新
(八)加強中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實施“名院、名科、名醫”戰略。建設好國家級重點中醫醫院、重點中醫專科醫院、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和重點中藥制劑室。在各級中醫醫院和綜合醫院、大型專科醫院重點建設一批有中醫特色優勢的中醫“名院”“名科”。把中醫藥人才培養和重點??疲▽2。┙ㄔO放在戰略優先的地位,省、市級名中醫要充分發揮技術帶頭作用,充分體現名中醫服務效應。各級中醫醫療機構要認真執行醫療服務流程、質量評價等技術標準和規范,促進中醫醫療機構因病施治、用藥合理、服務優質、療效確切。
(九)做好中醫藥繼承工作。“十二五”期間,要開展對傳統中醫學術思想、技術專長、治療經驗的收集整理,建立綜合信息數據庫,加強對珍貴古籍名錄和中醫名家傳記的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各級醫療機構要搶救性地整理本院歷代名老中醫醫案,研究其學術思想、技術方法和診療經驗。在中醫藥機構中設立名老中醫藥專家工作室和學術研究室,配備學術繼承人,系統研究其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整理研究傳統中藥制藥技術和經驗,形成技術規范。挖掘整理民間中醫藥經驗和技術,特別是加強民間傳統秘方驗方的挖掘、保護和利用。做好中醫藥文物、古籍等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
(十)加快中醫藥科技進步與創新。要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整合全市中醫藥科技資源,推進中醫藥科研基地建設。支持中醫藥科技創新,開展中醫藥基礎理論、診療技術、療效評價等系統研究,推動中藥新藥和中醫診療儀器、設備的研制開發。開展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醫藥防治研究。加強對中醫藥方劑的創新與研究,對承擔國家和省、市中醫藥攻關課題的項目予以扶持和幫助,推動我市中醫藥科研課題立項、科技成果評價等工作的大力開展。
四、加強中醫藥隊伍建設,培養一支高水平的人才梯隊
(十一)充分吸引大中專中醫藥院校畢業生到基層開展中醫藥服務。有關部門要制定吸引中醫藥人才的優惠政策,鼓勵高等中醫藥院校畢業生到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開展中醫藥服務,優化基層衛生服務組織的人才結構。創造良好的用人環境,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為社區和鄉鎮造就一批學得好、回得來、留得下、用得上的中醫藥人才。
(十二)抓好高層次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制定實施中醫藥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干培養計劃,造就新一代中醫藥領軍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優秀中醫。積極培養和確定名老中醫繼承人,開展中醫藥師承和繼續教育工作??偨Y中醫藥師承教育經驗,探索更加實用快捷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妥善解決取得執業資格的師承人員在職稱評定和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關問題。完善中醫藥繼續教育制度,健全繼續教育網絡。鼓勵西醫學習中醫,促進中西醫學術交流。
(十三)加快基層中醫藥人才和技術骨干的培養。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落實加快農村和社區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措施與辦法。鼓勵基層中醫藥人員參加學歷教育及符合條件的中醫執業醫師帶徒學習。政府主管部門要積極解決好基層中醫藥技術人員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待遇等問題。開展中醫執業醫師多地點執業試點,允許公立醫院經驗豐富、水平高、群眾歡迎的臨床中醫藥人員到社區、農村行醫問藥,推動中醫藥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將農村具有中醫藥專長的人員納入鄉村醫生管理。面向基層醫生開展中醫藥基礎知識與適宜技術培訓,培養一批基層中醫藥實用型人才。
五、加強中藥產業監管,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
(十四)促進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加強對我市中藥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和合理利用。加強中藥資源監測和信息網絡建設,開展中藥材的種植資源保護、良種選育、污染控制、質量檢測及標準化研究。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制定扶持政策,建設道地藥材良種繁育體系和中藥材種植規范化、規?;a基地。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依法做好質量監管工作,從源頭上把好中藥材質量關。
(十五)建設現代中藥工業和商業體系。中藥管理部門要加強對中藥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制定有利于中藥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促進地方中成藥、中藥飲片的生產與加工。組織實施現代中藥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勵中藥企業優勢資源整合,建設現代中藥產業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藥生產、流通企業。加大對中藥行業馳名商標、著名品牌的扶持與保護力度。優化中藥產品出口結構,提高中藥出口產品附加值,扶持中藥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以中藥生產企業GMP認證、中藥流通企業GSP認證和中藥飲片生產相關規定為準入條件,加強對中藥飲片質量和流通環節的市場監管。
(十六)優化中藥制劑的發展環境。鼓勵和支持醫療機構建設中藥制劑室,研制和生產特色中藥制劑。不具備中藥制劑生產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委托本區域內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制劑室和藥品生產企業加工配制中藥制劑。對根據中醫藥理論組方,利用傳統工藝配制且在本醫療機構具有5年以上使用歷史的中藥制劑,給予放寬報批條件。對將中藥加工成細粉,用傳統基質調配外用、鮮藥榨汁和遵醫師處方(1人1方)應用中藥傳統工藝加工而成的中藥制品,不納入醫療機構制劑管理范圍。
六、推進中醫藥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氛圍
中醫醫療機構在發展建設中要充分體現中醫藥文化內涵,服務宗旨、價值理念、行為規范和內外環境要彰顯中醫藥文化特色。加強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建設,開展經常性的中醫藥科普宣傳及健康指導。加強中醫藥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打造中醫藥文化品牌,在道里區中醫街開辟中醫藥文化長廊,建設我市標志性中醫藥文化宣傳陣地。每個區、縣(市)都要建立若干個中醫藥科普園地。加強輿論引導,營造全社會尊重、保護中醫藥傳統文化和關心、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七、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開展的傳統醫藥活動,進一步開展與外國政府和民間的中醫藥技術交流,扶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中醫藥生產企業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完善相關政策,積極拓展中醫藥服務貿易。加強中醫藥知識和文化的對外宣傳,促進中醫藥國際傳播。
八、制定優惠政策,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保障措施
(十七)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政府在發展中醫藥工作中的責任,將中醫藥事業發展納入地方政府衛生工作績效考核目標。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統籌協調,充分發揮市中醫藥工作協調小組的作用,研究落實促進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解決中醫藥事業發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參與、社會尊重、百姓滿意的良好局面。
(十八)落實政府對公立中醫醫院投入的傾斜政策。各級政府要逐步增加對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投入,公立中醫醫院的大型醫療設備購置、重點學科、??平ㄔO、人才培養及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及政策性虧損等補貼,由本級政府承擔。公立中醫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由本級政府給予專項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