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范文

        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

        第1篇: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范文

        摘要 以湖南省漢壽縣1981―2013年氣候資料為例,分析了洞庭湖區漢壽縣冬季氣候對大棚蔬菜生產的影響,結合當地主要農

        >> 洞庭湖區中秋酥脆棗生育期間氣象條件分析及災害防御對策 海南省主要氣象災害對蔬菜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 氣象災害對冬小麥生產的影響分析及防御措施 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實際防御措施 陽信縣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 芻議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 嘉祥縣冬春季節氣象性災害對大棚蔬菜生產的影響及對策 氣象災害對密云縣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建議 人類活動對洞庭湖區釘螺孳生與血吸蟲傳播途徑的影響 農業氣象災害影響的評估及防御措施探究 氣象災害對電網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云浮主要氣象災害對蔬菜生產的影響及對策 氣候變化對莘縣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及防災減災措施 洞庭湖區水稻產量與氣象條件的關系研究 不同時段洞庭湖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及退田還湖的影響 黃驊市設施蔬菜生產主要氣象災害特征及其防御措施研究 冬季溫室大棚蔬菜生產的防寒措施 淺析城市氣象災害的影響與防御措施 洞庭湖區棉花早衰及其應對措施 冬季霧霾天氣對溫室蔬菜生產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 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氣象災害術語和等級:DB.43/1234-2004[S/OL].[2015-06-15]..

        [4] 邢光耀.霧霾天氣下棚室黃瓜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措施[J].長江蔬菜,2013(15):55-56.

        [5] 蔡淑紅,凌濤.無公害蔬菜生產與無土栽培(日光溫室)[M]1版.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第2篇: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范文

        關鍵詞 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內蒙古額濟納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214-01

        氣象災害主要包括天氣災害和氣候災害。天氣災害主要包括寒潮、沙塵暴、暴雨、冰雹、霜凍、大風等;而氣候災害包括干旱、洪澇災害、低溫冷害、雪災等。額濟納旗地區的氣象災害種類較多,包括有干旱、高溫、寒潮、暴雪、霜凍、冰雹、大風、沙塵暴、干熱風等。這些氣象災害不僅直接影響額濟納旗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同時還極易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嚴重制約著額濟納旗國民經濟的發展。

        1 額濟納旗主要氣象災害

        1.1 干旱

        干旱災害是影響額濟納旗地區農業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春旱危害最大,每年3―5月是額濟納旗地區春播用水和冬作物生長需水關鍵期,如果降水量少,極易引發干旱災害,影響冬小麥等農作物產量。

        如額濟納旗從2012年出現連續高溫少雨天氣,加上冬季春和下泄水量減少,農田、草牧場沒有得到及時灌溉,地下水未能有效補給,導致額濟納旗旱情較為嚴重,受此影響,全旗共有535戶牧戶、51 847頭(只)牲畜飲水困難,上千頭(只)牲畜死亡,僅哈日布日格德間烏拉鎮和達來呼布鎮就有230余峰駱駝、近900只羊乏死,直接經濟損失170多萬元,旱情已嚴重影響農牧業生產。2013年5月底,額濟納旗沿河草場返青差,植株高度c同期相比下降2%,覆蓋度下降3%,單位產草量減少30~225 kg/hm2,飼草儲備嚴重不足,同時干旱導致草原鼠蟲害增加,草原鼠害面積28.00萬hm2,嚴重危害13.33萬hm2。

        1.2 冰雹

        冰雹災害是額濟納旗地區主要氣象災害之一,春、夏季較頻繁,有明顯局地性和季節性。額濟納旗地區冰雹集中在6―9月,約占冰雹總日數的35%。如2014年6月30日16:30左右,額濟納旗巴彥陶來蘇木浩寧呼布嘎查遭遇強降雨冰雹襲擊,共造成54戶農民蜜瓜受災,受災面積逾80 hm2。

        1.3 霜凍

        霜凍也是農業氣象災害之一。額濟納旗地區為霜凍多發區,1961―2010年額濟納旗地區初霜凍日為10月下旬,平均終霜凍日在3月下旬結束。初霜凍對額濟納旗地區棉花結鈴吐絮影響最大,延遲棉花生長期,降低棉花品質;晚霜凍會造成額濟納旗地區農作物幼苗凍害,影響正常生長發育。

        1.4 雪災

        雪災又稱為白災,長時間大量降雪形成大范圍積雪成災。額濟納旗地區雪災頻率較大,對畜牧危害嚴重。積雪掩蓋草場且超過一定深度,密度較大或雪面覆冰極易形成冰殼,牲畜很難將積雪扒開,影響牲畜正常進食。雪災還會影響交通、通訊、輸電線路等生命線工程,嚴重威脅農牧民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2010年入冬后,內蒙古額濟納旗幾次出現大范圍較強連續性降溫降雪天氣,最低氣溫達-30.9 ℃,平均積雪厚度達30 mm,馬鬃山蘇木、東風鎮古日乃局部地區積雪超過60 mm。強降溫降雪天氣對純牧業蘇木的牧民群眾生產、生活及出行安全帶來了嚴重影響。

        1.5 大風

        額濟納旗地區的大風災害性天氣較多,主要出現在春季和夏季。此時正值關鍵農業生產季,大風會將砂壤土地表土層卷起,使沙漠化程度加劇,同時還損壞大田農作物莖、葉、花器官,進而影響作物開花授粉。

        2 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

        2.1 干旱災害的防御

        應加強干旱災害監測預報,開展土壤墑情監測,建立起與旱災相關的氣象資料和災情數據庫。同時適時進行人工增雨作業,調查旱情,統計干旱情況,指導作業人員科學人工增雨作業,改善生態環境[1]。提升水資源利用率,應積極推廣先進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建設滴灌示范工程區。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著力發展見效快、投資少的小型水利工程。加強植樹造林,在交通主干道種植生命力強的樹種,推進綠化建設,降低農田水分蒸發,因地制宜地推廣耐旱作物或樹種。

        2.2 冰雹災害的防御

        加強氣象雷達的跟蹤檢測,引進優秀人才加強對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預報技術研究,做好冰雹等臨近天氣預報,提升冰雹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加強人工防雹技術研究,利用人工作業試驗,結合火箭發射法和催化劑降雹法,阻礙雹胚生長速度,降低冰雹災害損失[2]。

        2.3 霜凍災害的防御

        在霜凍災害即將發生之前,可將農作物秸稈或者柴草點燃使之生煙發熱,同時在近地面形成一層煙霧可以阻礙地面長波輻射,降低地面上的熱量損失。此外,煙粒可以有效吸收濕氣,很容易使水氣凝結成液體釋放熱量,提升氣溫,這種方法可以避免霜凍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3]。

        2.4 雪災的防御

        做好降雪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借助于氣象助理員隊伍的力量,做好企事業單位和設施農業的降雪預報服務,提供針對性對策。落實防雪災和凍害應急工作,制定冰雪災害專項應急預案,與交通、電力、通信等部門共同抵御雪災[4]。

        2.5 大風災害的防御

        額濟納旗氣象局應在第一時間做好大風災害的預報預警,確保人民可以提前應對。在接收到大風預報或預警信息后,農牧民應及時對棚架、臨時搭建物、廣告牌等現代農業設施進行加固,避免進行露天活動等。

        3 參考文獻

        [1] 向明燕,范麗紅,海米提?依米提,等.新疆近45年氣象災害及其防御措施[J].干旱區研究,2007,24(5):712-716.

        [2] 范永剛,李俊有.敖漢旗主要氣象災害防御措施[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1):77-78.

        第3篇: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范文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防御;對策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3)05-0069-2

        一、健全資金投入機制,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領導

        黑龍江農業防災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增幅不大,基礎設施近10余年來幾乎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每年防災建設投入都僅僅用于維持基礎設施抵御自然災害的耗費上,而沒有達到改善基礎設施的抗災目的,起不到有效抵御農業氣象災害的效果。因此,必須加大投入,提高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從減災工程性措施入手,要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增加除澇面積,增加機電排灌站裝機容量和排灌面積,發揮水庫防汛抗旱的調蓄功能。修繕和保護現有防災減災工程,對農村主要生產生活工程進行加固,使其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充分發揮各種防災工程的效益。應當增加資金投入機制,貫徹落實救災防災專項資金政策。抗災防災資金的使用要有重點,不宜遍地撒網;同時還應科學規劃,將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同防災抗災工作結合起來。

        氣象災害防御事關農業生產穩定、國家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各級政府要按照《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的要求,進一步增強做好農業防災減災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強化組織領導,高度重視農業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建立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機制

        一是積極探索氣象災害應急救援工作機制,加強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針對臺風、干旱、洪澇、低溫冰凍、冰雹等常發的自然災害,加強農業氣象對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和評估,逐步發展防御災害的信息系統,提高關鍵農事季節和具體農業生產活動的防災減災服務能力。圍繞現代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具體需求,開展關鍵農事活動氣象預報和農業重大病蟲害氣象等級預報。二是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加強氣象災情普查和隱患排查。探索和發展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業務,積極參與政策性農業保險和重大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著重開展農村雷電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編制農村雷電災害風險區劃,加強農村雷電監測預警。制定農村防雷技術規范和防雷標準,定期開展農村防雷裝置檢測。加強農村雷電易發及高發區建筑物、農村中小學等人員密集場所、農村供電設施及易燃易爆場所等的雷電防護工程建設。三是適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加強農村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作業示范基地,完善各級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系統。在適當的時候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減輕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建立跨省區、跨流域聯合人工增雨作業體系,開展針對農業抗旱、水庫蓄水、緩解高溫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業。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調整人工防雹作業布局,開展聯防作業。四是編制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完善山洪地質災害、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氣象次生和衍生災害的防御標準和措施,切實增強對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的能力。五是全面推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播發制度。廣播電視、移動、聯通、電信等部門密切配合,增加播出次數,實時插播氣象災害信息,穩定播出時間,確保氣象信息和各種預警信息及時傳送到農民手里,提前采取措施,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六是建立災情報告制度,健全匯報網絡,在第一時間內迅速上報相關部門和當地政府,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有效救援措施。

        三、加強農業的生態保護,提高農業系統承災能力

        黑龍江目前正處于經濟新的發展階段,尤其要注意農業經濟中的抗災防災問題,應當摸索防災減災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模式。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堅持防災減災與環境保護工程優先的原則,將可能導致引起次生環境惡化和由此導致的生態災害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各種防災減災法規,依法防災減災,加強防災減災執法力度,規范防災減災經濟行為。提高抗災能力,應當加強防災減災教育,樹立減災就是發展效益,減災就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意識。提高社會公眾合理使用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農村公眾自我防護與救災的能力和意識。完善災害預警體系,做好抗災減災組織工作,加強重大災害監測、預測和預報能力。實踐證明,科學的方法和理論在災害預報和監測上的應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社會對災害的反應能力,從而真正實現社會的有效防災抗災能力。

        建立環境的生態補償機制應當立即建立環境的生態補償機制,制定一套比較規范的生態、環境補償辦法,并將這些資金用于抗災投入上。與此,有關部門還應加大對地區退耕還林的經濟補償的力度,并能夠切實地貫徹、實施到位。

        農田的灌溉離不開水資源,要保護好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黑龍江省水資源稀缺,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費,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比開發水資源產生的效果會更好;要建立水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適當地開發地下水資源,合理地發展水澆地和種植水稻的工作,使該地區的水資源能夠循環利用;要杜絕一些地方為追求近期利益盲目開采地下水的行為,提高農民對水資源的正確認識,做到節約利用水資源;利用現代科學知識發展和推進節水設施的開發與研究,加大節水技術的推廣,同時,也可以利用“天上水”、地表水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對耕地的生態保護也要加大力度,對那些不適宜發展種植業的地區堅決退耕還草還林,促進生態保護;建立保護性的農田防護林體系,對耕地實行輪作制的種植、生產,提高土地的肥力,改善耕地的質量。黑龍江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應建立自然保護區和特殊生態功能區,用以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做到動物、生物之間多樣性的協調,禁止捕殺鼠蟲的天敵,使有害動物與天敵之間形成彼此制約的數量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四、提高氣象災害信息服務水平,推廣農業抗災減災技術

        要在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的同時,加強農村氣象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電視廣播、農網、手機短信等方式,擴大氣象信息覆蓋面,解決氣象災害的預報預警信息“最后1km”的問題。大力發展農業氣象特色服務,包括開展針對不同農事季節的農用天氣預報,發展面向不同產業類型和農村種養大戶、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新型氣象服務模式等,不斷提高氣象災害信息服務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要針對我市多發重發的氣象災害,大力推廣農業抗災減災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災害的防御水平。一是推廣行之有效的工程技術措施,包括水利設施建設,重點組織實施水庫、當家塘和排灌溝渠、泵站建設,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實施農田林網化,進一步提高農業抗災能力,有效防御干旱、洪澇和干熱風等災害。二是推廣行之有效的農藝技術措施,包括調整農業布局和結構,對丘陵崗地易旱地區,大幅度壓縮水稻種植面積,改為旱種作物,變對抗性為適應性,有效防御干旱災害;選用耐高溫(或低溫)品種,適當調整播期,合理灌溉,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噴施赤霉素、多效素,可明顯減緩高溫熱害、低溫冷害的危害。三是推廣行之有效的抗旱技術措施,包括推廣水稻旱育秧、直播稻、工廠化集中育秧,地膜、秸稈覆蓋,噴灌、滴灌和軟管澆灌,噴灑抗旱劑等節水農業技術。

        五、建立和完善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系統

        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用信息技術實現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的科學化和系統化,建立一套完善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該系統主要是對信息進行收集、加工、、接收,它們之間分工明確、聯系緊密、各負其責,同時,肩負著數據集成、行情分析、信息和信息接收工作。通過信息加工系統,再借助有專業素質分析能力的專家隊伍,對收集到的部分農業氣象災害信息及時、高效地進行甄別、整理、分析、加工,分類建立農業氣象災害的資料檔案,政府的相關部門再進行分析預測,提出相應的規避風險的預警對策;預警信息的監測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農業部門和農民進行,讓農民第一時間了解農業氣象災害的情況,還要加大力度建立農業氣象災害信息接收系統,向市、縣及鄉鎮部門傳達信息,建立氣象災害信息服務網絡。

        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健全農村基層氣象災害防御和應急組織體系,提高氣象災害防范、處置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或者避免氣象災害損失。制定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突出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和應急處置體系建設。加強組織領導,氣象、農業、水利、交通、民政等部門要明確職責,通力合作。加強鄉鎮氣象服務機構建設,落實專門人員,配備服務設施,確保鄉有分管領導、有氣象信息服務站、有氣象協理員,促進氣象災害預警與防災減災應急組織高效運作。

        【參考文獻】

        [1]張波主編.農業災害學[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第4篇: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范文

        (征求意見稿)

        第一條[立法目的] 為了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云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條例適用于昆明市管轄區域內氣象災害的預防、監測、預報預警、應急處置等活動。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干旱、暴雨、寒潮、霜(冰)凍、雷電、大風、冰雹、大霧、暴雪、高溫等造成的災害。

        第三條[政府職責]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和工作機構,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將氣象災害防御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并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政府目標管理考核。

        第四條[部門職責] 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氣候評價、人工影響天氣、雷電高發易發區域及易燃易爆行業雷電安全監管等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會同相關部門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普查,編制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依法組織開展本地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礦產資源開發、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旅游開發建設等項目規劃初期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定氣象災害防御對策和措施。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

        第五條[基層責任]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設立氣象工作站(服務站),村(居)民委員會和社區應當配備兼職氣象信息員,做好基層氣象災害防御宣傳教育、氣象設施保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和傳遞、氣象災害隱患排查整治等工作。

        第六條[社會參與]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務依法參加氣象災害防御活動。

        鼓勵和支持社會公眾參加氣象災害防御志愿服務活動,使志愿者掌握必要的氣象災害應急救援技能。

        鼓勵社會力量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供物質、資金捐贈。

        第七條[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建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承擔氣象災害與防護技術成果推廣應用、氣象災害調查鑒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氣象災害隱患整治督查、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等職責,為防雷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提供技術服務,為防雷減災安全監管、市場監管和行政審批提供技術支撐。

        第八條[專項氣象災害監測、預警]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會同其他相關部門,在氣象災害易發區、農作物主產區加大氣象災害、預警設施建設密度,開展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專項工作,為農林業生產、防汛抗旱、森林防火、農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交通安全、地質災害防治、旅游安全等提供專題氣象保障。

        第九條[氣象災害防御探測設施建設保護]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并公布實施本地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對可能遭受氣象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及公共區域,應當督促建設單位配套建設氣象災害防御設施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接收播發終端。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毀、侵占或擅自移動、關停氣象災害防御設施、氣象探測設備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接收播發終端。

        第十條[氣象探測資料共享]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相關部門,建立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氣象災害監測信息及數據共享機制,形成合力科學防御氣象災害。

        實行氣象探測資料統一匯交制度,各級氣象臺站以及從事氣象探測的其他組織和個人,應當向所在地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匯交氣象探測資料。

        第十一條[氣象災害預警預報傳播載體建設]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御需要,督促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在人員密集場所和氣象災害易發、多發地點配置氣象預警終端。加強農村地區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遞機制和傳播渠道建設,利用氣象公共信息顯示屏、網絡、電視、微信、微博、手機短信等方式及時傳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第十二條[氣象公共信息進社區、住宅小區] 市、縣(市、區)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應當會同氣象主管機構實施社區、住宅小區氣象預警終端建設,推進氣象公共安全社區、住宅小區創建工作。

        第十三條[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系統平臺]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本地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系統平臺建設,并與同級政府應急指揮平臺和相關部門專項應當指揮平臺實現互聯互通,整合各相關部門資源,實現氣象災害、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的統一、集中、權威。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承擔本級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系統平臺的日常運行維護工作。

        第十四條[預警信息與傳播] 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應當通過各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平臺等渠道,統一向本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各有關部門及媒體有義務及時、準確、無償地向公眾傳播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并根據需要及時增播或插播,標明時間和氣象臺站的名稱。緊急情況下,電信運營企業應當按照本條例,通過短信方式無償向本地全網用戶發送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提醒社會公眾做好氣象災害防御準備。

        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傳播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時,不得擅自更改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的信息內容和結論,不得傳播虛假氣象信息,不得轉播非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的氣象信息。

        第十五條[智慧氣象]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推進智慧氣象專項建設,支持和鼓勵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充分利用現代移動互聯網技術,開發建立集約共享、全媒體融合、按需推送的氣象災害防御信息平臺,建立基于互聯網氣象+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的智慧氣象災害防御信息服務模式,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入城市網格化管理平臺,促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中的廣泛應用。

        第十六條[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制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后實施。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建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定期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救援技術培訓和演練。

        其他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結合實際制定專項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措施,并與本部門、本單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十七條[干旱災害防御]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開展重點農經作物主產區、林區、生態保護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區的旱情監測,加強人工增雨監測、指揮、作業等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庫塘蓄水、農業抗旱、森林防火等需要,適時開展抗旱應急人工增雨和水庫蓄水常態化人工增雨工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水務、農業等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干旱災害特點和風險評估結論,因地制宜修建中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雨水集蓄利用等抗旱工程,儲備必要的抗旱物資,保障干旱期城鄉居民生活供水的水源貯備;合理調度水資源,推廣節約用水和抗旱耕種先進技術,引進耐旱品種,預防、減輕干旱災害。

        第十八條[暴雨洪澇災害防御]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根據本地暴雨發生風險,開展河道、水庫、堤防等防洪設施建設,加固病險水庫,雨季期間定期疏通河道,做好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堤防等重要險段巡查。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其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城市排水(澇)管網、排澇泵等建設,定期組織城市內河、內湖的清理。市、縣(區)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做好持續性強降水或突發強降水監測和預報預警,及時預警信號。

        根據預警研判可能導致城市內澇、山洪災害、地質災害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即啟動暴雨應急預案,做好積水易澇區域整治、交通疏導、搶險救災等工作。情況緊急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在一定區域內采取臨時交通管制、關閉公園和旅游景點、中止大型活動、停工停課等應急處置措施,并引導受影響人群就近疏散至應急避險場所。災害影響區域的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在報經上級人民政府同意后緊急轉移、疏散高危險區域內的人員。

        第十九條[低溫冰凍災害防御] 霜凍、道路結冰等預警信號生效期間,供水、電力、供氣、通信、公路、鐵路、航空、地鐵、公安等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職能職責組織開展應對處置工作,重點做好山區道路、高速公路、機場、軌道交通的災害應急工作;農業、林業、園林綠化等有關部門應當指導農民及相關生產經營單位采取覆蓋、深灌水等防寒、除霜、防凍措施;水務部門、自來水公司應當加強城市供水管網維護搶修工作,供水設施的維護責任人應當加強對住宅小區供水管線、設施設備的檢查,落實供水設施的防凍保暖措施;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應當指導物業管理企業做好小區供水設施、太陽能等防凍防護工作。

        第二十條[雷電災害防御] 新建、改建、擴建的建(構)筑物、場所或設施應當按照有關標準安裝雷電防護裝置,并經相關部門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后,主體工程方可投入使用:

        (一)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的雷電防護裝置設計審核、竣工驗收,整合納入建筑工程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備案,由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監管。

        (二)易燃易爆建設工程和場所,雷電易發區內的礦區、旅游景區(點)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構)筑物、設施等需要單獨安裝雷電防護裝置的場所,以及雷電風險高且沒有防雷標準規范、需要進行特殊論證的大型項目,應當經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進行雷電防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

        (三)公路、水路、鐵路、民航、水利、電力、通信等專業建設工程,應當經相應專業部門進行雷電防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

        第二十一條[雷電災害防御] 投入使用的雷電防護裝置應當每年至少檢測一次,其中易燃易爆物品生產、儲存設施和場所的雷電防護裝置應當每半年至少檢測一次。被檢測單位應當將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報告及時報行業主管部門備案,行業主管部門應當督促被檢測單位對雷電防護裝置檢測中發現的防雷安全隱患進行限期整改。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對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機構的監督管理,并會同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對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報告備案情況、防雷安全隱患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定期抽查和通報。

        第二十二條[雷電災害防御] 從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的機構,應當按照《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管理辦法》規定,依法取得省級氣象主管機構頒發的資質證書。禁止無資質或者超出資質范圍從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活動。

        第二十三條[雷電災害防御] 市、縣(區、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建立健全本級雷電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及時向社會雷電預警信息。雷電災害發生后,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和應急預案,及時開展搶險救災和雷電災害的調查、鑒定。遭受雷電災害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情況、配合調查和鑒定。

        第二十四條[大風災害防御]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指導檢查水面船舶作業、交通運輸作業、高空作業等相關生產經營單位和個人,在大風災害多發的冬春季節和大風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區域采取避風避險措施;加強對大型戶外廣告牌的防風安全隱患排查,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予以加固或拆除。建筑工地的施工單位應當加強防風安全管理,加固臨時設施。

        第二十五條[大霧災害防御] 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單位應當根據大霧風險區劃,在機場、港口、高速公路、交通要道等建設大霧的監沒設施,及時向公眾提供大霧災害的監測信息、預警信號。大霧預警信號生效期間,公安、交通、航空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在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機場高速路實施限速、封閉等安全管理措施,及時提醒各類交通參與者減緩車速、謹慎安全駕駛。

        大霧橙色以上預警信號生效期間,學校、幼托機構應當停止戶外教學活動。其他有關單位應當減少或者不予安排戶外作業;必須進行戶外作業的,應當提供必要的防護裝備或者采取限時輪崗措施。

        第二十六條[冰雹災害防御] 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單位開展冰雹災害的調查和研究,在易受冰雹災害影響的烤煙等主要農經作物主產區科學布點建設人工防雹作業點,建立專業作業指揮平臺,配備必要的人員和人工防雹設備、設施,適時組織開展人工防雹作業。

        第二十七條[暴雪災害防御] 交通運輸、通信、供電、供水等部門和單位,應當依據氣象主管機構降雪預報預警氣象信息,及時按照職能職責做好有關設施的巡查維護工作;農業、畜牧部門應當指導農戶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做好大型牲畜保暖工作。降雪天氣發生后,有關部門要及時啟動預案,組織做好交通疏導、積雪清除、防凍等工作。

        第二十八條[高溫災害防御] 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嚴格執行國家、省防暑降溫措施有關規定,落實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者保護措施,做好供水和防暑醫藥供應的工作,加強對老、弱、病、幼人群的高溫防護指導。高溫預警信號生效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減少或者不予安排戶外作業;必須進行戶外作業的,應當提供必要的防護裝備,合理調整工作時間。

        第二十九條[應急處置] 突發性氣象災害發生后,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氣象災害指揮部等專項應急指揮機構,啟動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協調機制,按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規定的標準和程序,及時啟動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啟動應急處置措施。

        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后,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及時解除應急響應,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災情調查評估、災后救助、保險理賠等后期處置工作,盡快消除災害影響,恢復正常秩序。

        第三十條[應急保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救助政策,按照分級負責原則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救援資金投入機制,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災害求助成本、物價變動、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適時調整;應當分級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物資、裝備、設施的采購、儲備、調運、分發、使用制度,保障氣象災害應急救援實際需求。

        氣象災害發生地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遭受氣象災害影響的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可以根據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需要或受災情況申請使用氣象災害應急救援資金、物資、裝備和設施。

        第三十一條[氣象災害保險]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推進適合本行政區域氣象災害防御特點的氣象指數保險,支持單位和個人參加保險,分散災害風險。氣象主管機構應當依法據實、無償提供保險理賠所需的氣象災害證明材料。

        第三十二條[氣象衍生災害防御協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會同水務、國土資源、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等有關部門聯合制作地質災害、病蟲害、森林火災、霧霾等氣象因素引發的衍生、次生災害預警信息,根據政府授權分級,完善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次生災害應急預案銜接,建立氣象次生及衍生災害的綜合防治體系。

        第三十三條[氣象災害科普]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氣象科普場所及設施建設,向社會宣傳和普及氣象災害防御法律法規和防災減災科普知識,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中小學科普宣傳和課外教育內容,培養和提高中小學生氣象災害防御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三十四條[防御部門失職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氣象災害防御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規定制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未及時開展氣象災害巡查、監控、消除氣象災害隱患點的,導致重大氣象災害未能有效防御的;

        (二)未按要求提供監測、預報氣象災害所需的旱情、水情、災情等共享信息的;

        (三)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后,未將本部門應急措施及時報告本級氣象災害應急決策指揮機構的,或未執行響應流程后;

        (四)收到災害性天氣警報或者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未按規定采取應急響應或者處置不當,導致重大損失的。

        第三十五條[行政管理相對人法律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情況嚴重的,處3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罰:

        (一)廣播、電視、政府網站等媒體及基礎電信運營單位,未按照要求及時、準確、無償播發或者刊載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

        (二)編造或傳播虛假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或傳播非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的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造成損失或不良影響的;

        (三)未經許可擅自向社會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和氣象災害災情信息的;

        (四)損毀、侵占或擅自移動、關停氣象災害防御設施、氣象探測設備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接收播發終端的。

        第三十六條[雷電災害防護法律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或其他有關部門按照權限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以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出租、出借、掛靠、偽造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證,或租用、借用和利用掛靠、偽造的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證從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活動的;

        (二)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機構弄虛作假出具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報告的;

        (三)應當安裝雷電防護裝置而拒不安裝的;已有雷電防護裝置,拒絕進行檢測或者經檢測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第5篇: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范文

        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臺風、暴雨(雪)、雷電、干旱、大風、冰雹、大霧、霾、沙塵暴、高溫熱浪、低溫凍害等災害時有發生,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災害、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也相當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近年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各類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為進一步做好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總體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眾,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快國家與地方各級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防災減災基礎,切實增強對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建設。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進一步完善國家與地方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加快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氣象衛星工程和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建設,建立完善雷電、酸雨、臭氧、大氣成分、土壤墑情等專業觀測網,加密自動氣象觀測網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間相結合的監測體系,提高對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氣象部門要組織跨地區、跨部門聯合監測,特別要做好農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質災害易發區域的氣象災害監測工作。

        (二)加強氣象災害預測預報。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完善新一代可視化、人機交互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臺,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加強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重點加強臺風、暴雨(雪)、大霧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和雷電、龍卷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警預測。

        (三)及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抓緊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系統的建設,拓展氣象預報信息系統功能,增加信息內容,建設針對不同群體的接收子系統。完善和擴充氣象頻道、氣象手機短信預警系統、數字衛星廣播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與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相結合,及時臺風、暴雨(雪)、大霧等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及簡明的防災避災辦法。在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設立或利用現有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警報器等設施接收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加強對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行業和領域的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加快農村鄉鎮自動氣象站和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完善海洋氣象廣播系統,進一步暢通農村、牧區、山區、海上等預警信息渠道。

        三、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一)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按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各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并針對氣象災害可能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進一步完善相關應急預案。要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經常性地開展預案演練,特別要加強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區、重點保護部位和邊遠山區的氣象災害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二)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各級氣象部門要在干旱缺水地區積極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努力緩解城鄉生活、工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用水緊張狀況;在做好傳統農業防雹工作的同時,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防雹作業布局,加強人工防雹工作,減輕雹災對農作物和農業設施的損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對森林草原火災、污染物擴散、環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

        (三)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災害救助等各類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改善技術裝備,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定期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確保能夠及時準確地接收和傳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組織采取應急處置措施。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設立鄉村氣象災害義務信息員,及時傳遞預警信息,幫助群眾做好防災避災工作。要研究制訂動員和鼓勵志愿者參與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的辦法,進一步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

        (四)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抗災救災能力。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及時分析對本地區、本領域的影響,并根據具體情況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加強查險排險,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避險。要認真落實減災救災各項措施,全力做好氣象災害救助、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工作,確保災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加快災害保險和再保險等相關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在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氣象災害防范工作

        (一)積極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國家防災減災有關規劃和要求,統籌考慮當地自然災害特點,組織有關部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全面調查收集本行政區域歷史上發生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造成的損失以及可能引發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因素等,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加強災害分析評估,根據災害分布情況、易發區域、主要致災因子等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有針對性地制訂和完善防災減災措施。同時,要認真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隱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災減災工程設施、技術裝備、物資儲備、組織體系、搶險隊伍等方面存在的隱患和薄弱環節,特別要加強對學校、醫院、敬老院、監獄及其他公共場所、人群密集場所的隱患排查,制訂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

        (二)不斷強化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基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積極開展海堤、水庫、防風林、城市排水設施、避風港口、緊急避難場所等應急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及時疏通河道,抓緊進行病險水庫、堤防和海塘等重要險段的除險加固,保證工程設施防災抗災作用的有效發揮。要按照國家規定的防雷標準和設計、施工規范,在各類建筑物、設施和場所安裝防雷裝置,并加強定期檢測。針對臺風、風暴潮、沙塵暴等災害強度增加、損失加重的實際情況,科學制訂防風、防浪、防沙工程建設標準,切實提高氣象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

        (三)積極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依法開展對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建設、重點領域或區域發展建設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有關部門在規劃編制和項目立項中要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

        (四)抓緊制訂和實施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結合當地氣象災害特點,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措施,優化、整合各類資源,統籌規劃防范氣象災害的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五、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防御保障體系

        (一)加強氣象災害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加快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切實加強氣象災害發生機理、預報和防御等科學技術研究,大力發展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和氣候系統模式,著力提升氣象災害監測和預報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要深入開展氣候變暖及其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水資源、糧食生產、生態環境等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要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世界各國防災減災成功經驗和先進理念,不斷增強我國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二)加強氣象災害相關法規和標準建設。要加快完善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相關的法規以及實施細則和制度,健全國家、行業、地方氣象災害以及防御技術標準和規范,促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規范化管理。

        (三)加大氣象防災減災資金投入力度。要發揮中央和地方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積極性,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指揮、災害救助及防災減災工程等重大項目、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六、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

        (一)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災減災責任制。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有關領導干部要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組織研究解決防災減災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各級人民政府要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防范應對氣象災害的格局。

        (二)進一步加強各有關部門的協調聯動。氣象部門要根據天氣氣候變化情況及防災減災工作需要,及時向各有關地區和部門提供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各有關部門所屬氣象臺站和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單位,要按規定及時向氣象部門提供監測預報氣象災害所需要的氣象探測信息和有關水情、風暴潮、災情等監測信息。各級減災協調機構要認真履行氣象災害防御的綜合協調職責,進一步完善氣象、公安、民政、國土資源、建設、鐵道、交通、信息產業、水利、農業、衛生、環保、民航、安全監管、林業、旅游、海洋等各有關部門互聯互通的災害信息共享機制,加強災害應對工作的協調聯動,形成防災減災工作合力。

        (三)努力提高全社會對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要加大氣象科普和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力度,深入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利用氣象、教育、新聞等資源,建設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強全社會尤其是對農民、中小學生的防災減災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公眾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及時開展氣象災害分析評估,做好相關科學解釋和說明工作,增強公眾抗御各類氣象災害的信心。

        國務院辦公廳

        第6篇: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范文

        關鍵詞:氣象災害防御;宣傳工作;立體式宣傳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氣候條件復雜,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其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損失嚴重。但如災害性天氣發生時,如能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則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影響。而現今對氣象災害防御的宣傳仍是氣象宣傳工作中的薄弱環節[1,2]。現階段氣象災害防御宣傳工作比較偏向于平面化,不利于實際操作利用。建立自然災害防御的立體宣傳模式,把文字轉換成易被接收的立體的、直觀的、生動的的圖像或模型等,可以較好地達到“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的要求,可以在災害來臨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以達到防災減災的宣傳效果。

        1重點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宣傳

        農村和偏遠山區,由于基礎設施落后、災害防御意識淡薄,受災程度和受災人數遠超城鎮,因此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宣傳顯得十分迫切[3],而且這項工作還應當長期進行。應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進行宣傳媒體的選擇。調查研究表明,截至2008年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22.6%;另外據2003年央視市場研究公司的《全國衛星頻道覆蓋率普查》顯示,全國電視觀眾總戶數已達到3.06億戶,電視觀眾總人口數達到10.7億人,全國平均電視機普及率達到 85.88%。因此,可以把電視作為農村的一個重點的宣傳媒體進行氣象災害防御宣傳。

        2建設立體氣象災害防御體驗館

        深圳世界之窗的景觀項目之一是以神奇的特技效果再現了20世紀末發生在南美洲委內瑞拉的特大洪水場景。而氣象災害防御體驗館的建設,其最終目標就是利用高科技特技手段,建立類似的氣象災害防御體驗館,真實模擬災害來臨時的情景,并宣傳其防御自救措施,把災害防御的條文、條例等平面的文字轉換成立體的、直觀的特技畫面,使之易被接受。

        3定期、反復進行氣象災害防御演習

        氣象災害防御措施是長期和反復記憶的過程。信息輸入大腦后,遺忘也就隨之開始。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其1885年發表的試驗報告中指出,遺忘率隨時間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別是在剛剛識記的短時間里,遺忘最快。同時,有研究表明,記和憶是2個過程,記是將感塊轉化到大腦內儲存的過程,感塊進入大腦后就成了記塊。憶是將記塊取出來的過程。而記塊并不是全部可以被喚醒成為憶塊,記塊能否形成憶塊與時間、感塊、原塊的刺激程度、思維過程、深部感覺、隨機性和生物鐘有關。因此,應定期、反復開展氣象災害防御宣傳。

        4多部門協作共同開展宣傳

        必須要加強各部門、各單位的聯動,使其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加強各種不同氣象災害的的防御措施和自救能力[4-6]。例如,山東濟寧能源發展集團運河煤礦運河煤礦開展了防汛搶險撤人實戰演習。根據不同季節和時段,有針對性地選取宣傳內容很重要,如果在夏天宣傳寒潮的防御,而在冬天宣傳又宣傳高溫的防御,這很顯然是事倍功半的做法。因此,宣傳一定要有針對性,夏季應做好高溫、洪澇、雷電等氣象災害的宣傳,而冬季要著重于寒潮、低溫等的宣傳,可以達到記憶深刻的效果。氣象災害防御的宣傳一定要尊重實際,只要同心協力,與公眾互動,積極進行宣傳,相信效果會日益顯見,可以將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5結語

        立體宣傳模式的設想,即在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基礎設施建設和防御機制的基礎上,把文字轉換成易被接收的立體的、直觀的、生動的的圖像或模型等,使氣象防御措施最大限度地讓公眾接收,并最大限度地在大腦里儲存并形成長時記憶。此外,宣傳時間應擇在天氣預報節目之前,建議在央視新聞聯播之后,天氣預報節目之前,選擇性播放氣象災害短片[7,8]。通過各種立體式宣傳,加強人們對氣象災害防御措施的記憶和掌握,以便在災害來臨時能及時自救,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

        6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張斌.淺議農業氣象災害及防災減災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李陽,常石鳴.努力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J].人大建設,():.

        第7篇: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范文

        [關鍵詞]氣象災害 產生 影響

        中圖分類號:P426.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2-0000-01

        引言:黑龍江省位于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緯度最高的省份,南北跨10個緯度,2個熱量帶;東西跨14個經度,3個濕潤區。全省年平均氣溫多在-4℃-5℃之間。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春秋干燥涼爽,年降水量400~650毫米。由于黑龍江省屬中溫帶,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省年平均氣溫在-4℃-5℃之間,全省濕潤系數在0.7-1.3之間,其中,全省日照時數在2200-2900小時,生長季日照時數占總量的44%-48%。但是由于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復雜多樣,天氣情況多變,是氣象及生災害頻發的場所,這些氣象災害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一、氣象災害的產生

        1、低溫凍害

        低溫凍害是指某一時段、某一地域內出現的氣溫明顯偏低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的一種天氣現象,可分為冷害、寒害、霜凍和凍害4種類型。因此,防御凍害即使麥苗與越冬生態條件相適應。

        2、冰雹

        當大氣中有相當厚的不穩定層存在,積雨云發展到能使個別大水滴凍結的溫度(一般認為溫度達-12~-16℃),且積雨云內含水量豐富(一般為3~8 克每立方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個液態過冷卻水的累積帶,云內有傾斜的、強烈而不均勻的上升氣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云的垂直厚度大于6~8千米,有強的風切變時,易產生冰雹。

        3、臺風

        臺風的形成需要具備三個條件: 熱力條件:比較高的溫度(海洋的溫度至少要保持26 27攝氏度以上) ;水汽條件:源源不斷的充沛的水汽;動力條件:南北兩半球信風相遇的激蕩處,垂直方向上空氣強烈輻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強烈受地轉偏向力作用。

        4、寒潮

        侵入我國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極地帶、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國等地暴發南下的冷高壓。 這些地大多冬季長期見不到陽光,到處被冰雪覆蓋著,停留在那些地區的空氣團好像躺在一個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樣,越來越冷、越來越干,當這股冷氣團積累一定的程度,氣壓增大到遠遠較南方高時,就像貯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機會,就向氣壓較低的南方泛濫、傾瀉,這就形成了寒潮。

        二、氣象災害的應急措施

        1、臺風、大風

        氣象部門加強監測預報,及時臺風、大風預警信號及相關防御指引,適時加大預報時段密度。

        住建部門采取措施,巡查、加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督促有關單位加固門窗、圍板、棚架、臨時建筑物等,必要時可強行拆除存在安全隱患的露天廣告牌等設施。

        交通運輸、海事、農業部門督促指導港口、碼頭加固有關設施,督促所有船舶到安全場所避風,防止船只走錨造成碰撞和擱淺;督促運營單位暫停運營、妥善安Z滯留旅客。

        教育部門根據防御指引、提示,通知幼兒園、托兒所、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做好停課準備,避免在突發大風時段上學放學。

        電力部門加強電力設施檢查和電網運營監控,及時排除危險、排查故障。

        農業、畜牧獸醫部門根據不同風力情況發出預警通知,指導農業生產單位、農戶和畜牧水產養殖戶采取防風措施,減輕災害損失。

        2、暴雨

        防汛抗旱部門進入相應應急響應狀態,組織開展洪水調度、堤防水庫工程巡護查險、防汛搶險及災害救助工作;會同當地政府組織轉移危險地帶和居住在危房內的居民到安全場所避險。教育部門根據防御指引、指示,通知幼兒園、托兒所、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做好停課準備。電力部門加強電力設施檢查和電網運營監控,及時排除危險、排查故障。農業部門針對農業生產搞好監測預警、落實防御措施,組織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

        3、暴雪、低溫、冰凍

        氣象部門加強監測預報,及時低溫、雪災、道路結冰等預警信號及相關防御指引,適時加大預報時段密度。公安部門加強交通秩序維護,注意指揮、疏導行駛車輛;必要時,關閉易發生交通事故的結冰路段。電力部門注意電力調配及相關措施落實,加強電力設備巡查、養護,及時排查電力故障。交通運輸部門提醒采取車輛防凍措施,提醒高速公路車輛減速;會同有關部門根據積雪情況,及時組織力量或采取措施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民航部門做好機場除冰掃雪,航空器除冰工作,保障運行安全,做好運行計劃調整和旅客安撫、安Z工作,必要時關閉機場。住建部門加強危房檢查,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動員或組織撤離可能因雪壓倒塌房屋內的人員。衛生部門采取措施保障醫療衛生服務正常開展,并組織做好傷員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病工作。農業部門組織對農作物、畜牧業、水產養殖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4、寒潮

        氣象部門加強監測預報,及時寒潮預警信號及相關防御指引,適時加大預報時段密度;了解寒潮影響,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工作。實施應急防寒保障,特別對貧困戶、流浪人員等應采取緊急防寒防凍應對措施。住建、林業等部門對樹木、花卉等采取防寒措施。農業、畜牧獸醫部門指導果農、菜農和畜牧水產養殖戶采取一定的防寒和防風措施,做好牲畜、家禽和水生動物的防寒保暖工作。衛生部門采取措施,加強低溫寒潮相關疾病防御知識宣傳教育,并組織做好醫療救治工作。海事部門采取措施,提醒水上作業的船舶和人員做好防御工作,加強水上船舶航行安全監管。

        5、雷電、冰雹

        氣象部門加強監測預報,及時雷雨大風、冰雹預警信號及相關防御指引,適時加大預報時段密度;災害發生后,有關防雷技術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做好雷擊災情的應急處Z、分析評估工作,并為其他部門處Z雷電災害提供技術指導。住建部門提醒、督促施工單位必要時暫停戶外作業。電力部門加強電力設施檢查和電網運營監控,及時排除危險、排查故障。農業部門針對農業生產搞好監測預警、落實防御措施,組織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居民委員會、村鎮、小區、物業等部門提醒居民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和采取適當防護措施,減少使用電器。

        6、大霧、霾

        氣象部門加強監測預報,及時大霧和霾預警信號及相關防御指引,適時加大預報時段密度;了解大霧、霾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工作。環保部門加強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空氣質量信息,為應急提供服務。電力部門加強電網運營監控,采取措施盡量避免發生設備污閃故障,及時消除和減輕因設備污閃造成的影響。公安部門加強對車輛的指揮和疏導,維持道路交通秩序。

        結束語:氣象災害發生地政府或相應應急指揮機構可根據氣象災害事件的性質、危害程度和范圍,組織基層單位和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加強組織領導,氣象、農業、水利、交通、民政等部門要明確職責,促進氣象災害預警與防災減災應急組織高效運作,努力把氣象災害減到最低。

        參考文獻

        第8篇: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范文

         

        目    錄

         

        1  總  則 ………………………………………………………(5)

        1.1  編制目的 …………………………………………………(5)

        1.2  編制依據 …………………………………………………(5)

        1.3  適用范圍 …………………………………………………(5)

        1.4  工作原則 …………………………………………………(6)

        1.5  預案體系 …………………………………………………(6)

        2  組織體系 ……………………………………………………(7)

        2.1  應急指揮機構 ……………………………………………(7)

        2.2  辦事機構 …………………………………………………(8)

        2.3  專家組…………………………………………… ………(9)

        3  預警預報……………………………………………………(10)

        3.1  預警信息…………………………………………………(10)

        3.2  預警準備…………………………………………………(11)

        4  應急處置……………………………………………………(11)

        4.1  信息報告…………………………………………………(11)

        4.2  響應啟動…………………………………………………(11)

        4.3  分級響應…………………………………………………(12)

        4.4  分部門響應………………………………………………(16)

        4.5  分災種響應………………………………………………(18)

        4.6  現場處置…………………………………………………(18)

        4.7  社會動員…………………………………………………(18)

        4.8  信息與新聞報道……………………………………(19)

        4.9  應急變更與終止…………………………………………(19)

        5  恢復與重建…………………………………………………(19)

        5.1  制訂規劃和組織實施……………………………………(20)

        5.2  調查評估…………………………………………………(20)

        5.3  征用補償…………………………………………………(20)

        5.4  災害保險…………………………………………………(20)

        6  應急保障……………………………………………………(21)

        6.1  隊伍保障…………………………………………………(21)

        6.2  治安和交通保……………………………………………(21)

        6.3  物資保障…………………………………………………(21)

        6.4  資金保障…………………………………………………(22)

        6.5  宣教、培訓與演練………………………………………(22)

        7  監督管理……………………………………………………(22)

        7.1  獎勵與責任………………………………………………(22)

        7.2  預案管理…………………………………………………(22)

        7.3  預案實施時間……………………………………………(22)

        附件1 防范應對氣象災害各主要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措施

        (附表1-15) ………………………………………………(23)

        附件2 區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流程圖……………………………(42)

        1  總  則

        1.1  編制目的

        建立健全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著力提高全區氣象災害防范、處置能力,最大限度減輕或避免氣象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促進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1.2  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江蘇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辦法》《江蘇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常州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常州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常州市天寧區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規范性文件。

        1.3  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影響本行政區域臺風、暴雨(雪)、寒潮、大風、低溫、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冰凍(道路結冰)、霧、霾、龍卷風等氣象災害的防范和應對工作。

        因氣象因素引發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冰雪災害和重污染天氣等其他災害處置,適用其他有關應急預案規定。

        凡涉及跨本區行政區域,或超出本區處置能力,或需要由國家、省、市負責處置的特別重大、重大、較大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依據《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或《江蘇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或《常州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處置。

        1.4  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減少危害。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和應急處置工作的出發點,全面加強應對氣象災害應急體系建設,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

        預防為主、科學高效。采取多種措施,擴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面、提高防御標準。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做好各項應急準備,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宣傳和培訓教育工作,提高社會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依法規范、協調有序。各級各部門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和職責,做好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加強基層開發區、鎮、街道與部門之間信息溝通,建立協調配合機制,實現資源共享,促進氣象災害應對工作更加規范有序、運轉協調。

        分級管理、屬地為主。根據災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對氣象災害實施分級管理。氣象災害發生地所在開發區、鎮、街道統一組織開展本區域應急處置工作。

        1.5  預案體系

        全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體系由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開發區、鎮、街道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或工作手冊,以及區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應急預案組成。

        易受氣象災害影響的單位,應當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或應急工作手冊。

        2  組織體系

        全區氣象災害應急組織指揮體系由應急指揮機構、辦事機構、專家組組成。

        2.1  應急指揮機構

        2.1.1  區應急指揮機構

        當發生或即將發生氣象災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較大危害時,根據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區人民政府成立區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區指揮部),負責組織、協調、指揮全區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總指揮由分管副區長擔任,副總指揮由區政府辦分管副主任和區應急管理局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區人武部、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區發展和改革局、區教育局、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區財政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區城市管理局、區農業農村局(水利局)、區商務局、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區衛生健康局、區應急管理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安天寧分局、天寧交警大隊、天寧消防救援大隊、自然資源和規劃天寧分局、天寧生態環境局、天寧交通執法大隊等單位為成員單位,其分管負責同志為成員,成員單位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適時予以調整。主要職責如下:

        組織協調指揮氣象災害預報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工作。在災害性天氣可能形成或已經出現氣象災害時,綜合研判各類信息,決定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的啟動和終止,負責指揮、協調、督促開發區、鎮、街道、區各成員單位做好防災、減災和救災工作。

        當因氣象因素引發的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冰雪災害、重污染天氣等災害,已有其他有關應急預案應對的,按照相關應急預案規定,啟動相應的區級應急指揮機制。

        ——臺風、暴雨引發江河洪水、山洪災害、漬澇災害、臺風暴潮和干旱災害等,由區防汛防旱指揮部負責指揮應對工作。

        ——暴雪、冰凍(道路結冰)、低溫、寒潮影響正常道路交通,由區掃雪除冰指揮部負責指揮應對工作。

        ——氣象因素引發的突發地質災害由區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負責指揮應對工作。

        ——森林火災的應急處置,由區森林防滅火指揮部負責協調組織。

        ——重污染天氣的應急處置,由區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部負責。

        ——氣象災害受災群眾生活救助,由區自然災害救助應急指揮部組織實施。

        2.1.2  開發區、鎮、街道應急指揮機構

        開發區、鎮、各街道參照區指揮部的組成和職責,建立相應的應急指揮機構,針對上述各種災害,及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組織做好應對工作。區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開發區、鎮、街道的相關工作進行指導。

        2.2  辦事機構

        區指揮部下設區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設在區應急管理局,區應急管理局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分別擔任辦公室主任和副主任。主要職責如下:

        (1)執行國家、省、市、區關于氣象應急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規章。

        (2)負責區指揮部的各項日常事務和臨時交辦的工作。

        (3)負責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編制、修改、論證、報批及實施工作,并指導開發區、鎮、街道編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或工作手冊。

        (4)檢查指導開發區、鎮、街道、區各成員單位落實各項應急準備措施。

        (5)組織協調氣象應急宣傳與溝通工作,根據區指揮部授權起草關于氣象災害應急方面的新聞和信息,起草區指揮部的各種命令、通告、公告等文稿。

        (6)組織區各成員單位聯絡員、工作人員培訓,參加、籌劃、組織和評估有關氣象災害事件應急演習。

        區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應與區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建立應急聯動工作機制,指定本單位的氣象災害應急工作職能科室,明確有關同志擔任聯絡員。聯絡員既是本單位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的協調、聯絡人員,又是區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的兼職工作人員。

        2.3  專家組

        區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應成立全區氣象災害應急專家組,并完善相關咨詢工作機制,為氣象災害應對工作提供分析評估、決策咨詢和處置建議等。可根據工作需要,安排專家組成員直接參加突發氣象災害的具體應急處置工作。

        3  預警

        3.1  預警傳播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是指由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根據國家、省氣象行業有關規定負責制作,并按有關規定程序報批后分級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內容主要包括:氣象災害的類別、預警信號級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警示事項、應采取的措施和機關等。

        建立和完善多種手段互補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機制。接收到市氣象臺的預警信號后,快速傳播,提醒各級各部門、相關行業和社會公眾做好氣象災害先期防御、災害發生的應急處置準備。

        開發區、鎮、街道、區各成員單位應結合實際,整合現有預警信息傳播資源,建立暢通、有效的預警信息傳播渠道,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

        開發區、鎮、街道及其區域內的社區(村)、學校、醫院、工礦企業、建筑工地等要指定專人負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傳播工作,建立健全“鄉鎮-村-村民小組-戶-人、街道-社區-居民小區-戶-人、氣象災害重點防御單位-人”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機制、反饋機制和監督機制。

        3.2  預警準備

        氣象災害預警分為一級(特別重大)、二級(重大)、三級(較大)、四級(一般)4個級別,分別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標示,一級(紅色)為最高級別,具體預警分級標準參照《常州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有關規定。

        區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收到市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的氣象災害預警時,應及時向各級各部門轉發。有關責任人員立即上崗到位,組織力量深入分析、評估可能造成的影響和危害,尤其是對本地區、本單位風險隱患的影響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預防措施,落實搶險隊伍、物資和避難場所等,做好啟動應急響應的各項準備工作。

        4  應急處置

        4.1  信息報告

        氣象災害應急處置相關單位應按職責及時收集和提供氣象災害發生、發展、損失以及防御等情況,迅速、及時報告屬地政府或相關應急指揮機構。開發區、鎮、街道、區各成員單位要按照有關規定逐級向上報告。

        4.2  響應啟動

        按照氣象災害及其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的程度和范圍,氣象災害應急響應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四個等級。

        當市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一級或二級氣象災害預警,或者氣象災害已經在我區造成特別重大或重大損失時,區指揮部立即組織各成員單位和專家分析研判,綜合評估氣象災害影響及其發展趨勢,報請區長簽發啟動一級或二級應急響應。

        當市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三級氣象災害預警,或者氣象災害已經在我區造成較大損失時,區指揮部立即組織各成員單位和專家分析研判,綜合評估氣象災害影響及其發展趨勢,由總指揮簽發啟動三級應急響應。

        當市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四級氣象災害預警,或者氣象災害已經在我區造成一定損失時,區指揮部授權區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立即組織指揮部成員和專家分析研判,綜合評估氣象災害影響及其發展趨勢,由副總指揮簽發啟動四級應急響應。

        當同時發生兩種以上氣象災害且分別達到不同預警級別標準時,按照最高預警級別災種啟動應急響應。當同時發生兩種以上氣象災害且均未達到預警標準,但可能或已經造成損失和影響時,根據不同程度的損失和影響在綜合評估基礎上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

        當接到市啟動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指令時,區指揮部在市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按照《常州市氣象災害預案》和本預案的規定,啟動相應應急響應。

        4.3  分級響應

        4.3.1  一級、二級應急響應

        區指揮部領導、相關成員單位領導及區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負責同志24小時堅守崗位。區指揮部各成員單位主要領導按照區指揮部統一部署和職能分工,指揮和協調本部門本系統相關防御工作;開發區、鎮、街道按本級相關應急預案應急響應程序做好指揮和協調工作;開發區、鎮、街道和區各成員單位每天按時向區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報告應急響應工作情況及災情。同時,區指揮部及成員單位做好以下工作:

        (1)區指揮部總指揮主持召開緊急會議,全面部署防范和應對氣象災害工作。區各成員單位分析氣象災害發展趨勢,提出各自防御對策;區指揮部形成應對氣象災害應對處置的決策建議,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必要時,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直接主持召開緊急會議,組織指揮協調全區氣象災害應對工作。

        (2)督促指導有關區域、有關單位落實防御措施,做好搶險救災工作,維護社會穩定。區指揮部負責人分別帶領相關部門,赴災情嚴重地區指揮防災救災工作。

        (3)區指揮部組織協調有關專家參與應急救援,各級搶險隊伍進入應急作戰狀態,各應急物資保障單位全力提供應急保障。

        (4)駐區部隊根據區政府或區指揮部要求以及有關兵力行動批準權限,擔負搶險救災任務。

        (5)組織協調公共場所大型顯示屏管理單位等及時播發和隨時插播氣象信息、有關防御指引以及區指揮部的相關措施,協調通信運營企業協助做好相關信息的工作。

        (6)根據法定職責和程序做好災情統計和新聞工作。

        (7)區指揮部向市政府或市應急指揮機構報告氣象災害災情,必要時請求支援。

        (8)研究并處理其他重要事項。

        4.3.2  三級應急響應

        區指揮部相關成員單位和開發區、鎮、街道實行24小時應急值班、領導24小時帶班制度。區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分管領導按照區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和職責分工,指揮和協調本部門本系統相關防御工作;開發區、鎮、街道按本級相關應急預案應急響應程序做好指揮和協調工作;開發區、鎮、街道和區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每天按時向區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報告應急響應工作情況及災情。同時,區指揮部及成員單位做好以下工作:

        (1)區指揮部總指揮主持召開緊急會議,全面部署防范和應對氣象災害工作。區指揮部成員單位分析氣象災害發展趨勢,提出各自防御對策。區指揮部形成應對氣象災害決策建議,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

        (2)督促指導有關區域、有關單位落實防御措施,做好搶險救災工作。區指揮部派出工作組趕赴重災區協助開展搶險救災工作,協調籌集、調運防災救災資金和物資,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3)組織協調有關專家參與應急救援,各級搶險隊伍進入應急作戰狀態,各應急物資保障單位全力提供應急保障。

        (4)駐區部隊根據區政府或區指揮部要求以及有關兵力行動批準權限,擔負搶險救災任務。

        (5)組織協調公共場所大型顯示屏管理單位等及時播發和隨時插播氣象信息、有關防御指引以及區指揮部的相關措施,協調通信運營企業協助做好相關信息的工作。

        (6)做好災情統計。

        (7)區指揮部向市政府或市應急指揮機構報告氣象災害災情,必要時請求支援。

        (8)研究并處理其他重要事項。

        4.3.3  四級應急響應

        區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和開發區、鎮、街道按照區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和職責分工,做好相應的應急響應工作,并及時向區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書面報告應急響應工作情況及災情。同時,區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及成員單位做好以下工作:

        (1)區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及時向區指揮部報告災情和應對工作開展情況,重要情況向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報告。

        (2)要求有關區域、有關部門做好防御工作。區指揮部視災情派出若干工作組,到受災較重地區指導搶險救災工作。

        (3)區各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立即做好相關準備并積極開展工作。

        (4)區級相關搶險隊伍進入應急值班狀態,防災搶險物資儲運單位做好隨時調動準備;開發區、鎮、街道搶險隊伍進入應急作戰狀態。

        (5)請示上級協調駐常部隊(含預備役)做好擔負搶險救災的準備。

        (6)組織協調公共場所大型顯示屏管理單位、電信運營企業等及時刊播有關信息,加強氣象災害知識宣傳。

        (7)做好災情統計。

        (8)研究并處理其他重要事項。

        4.4  分部門響應

        氣象災害造成煤電油氣運、重要工業品出現重大突發問題,由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分別依據相關預案開展應急響應;

        造成糧食市場異常波動,由發展和改革部門依據《天寧區糧食應急預案》牽頭開展應急響應;

        造成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出現突發問題,由商務部門依據相關應急預案開展應急響應;

        造成群體性人員傷亡或可能導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衛生健康部門依據《天寧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牽頭開展應急響應;

        造成嚴重損失需進行緊急生活救助、造成突發地質災害、引發森林火災,由應急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分別依據《天寧區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天寧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天寧區處置森林火災應急預案》等預案牽頭開展應急響應;

        引發生產安全、道路交通事故、火災和特種設備事故,由應急管理、公安、交警、消防救援、交通運輸、市場監管等部門分別依據《天寧區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天寧區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預案》《天寧區火災事故應急預案》《天寧區特種設備事故應急預案》等相關預案開展應急響應;

        造成突發環境事件,引發重污染天氣,由生態環境部門依據《天寧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和《天寧區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牽頭開展應急響應;

        引發水旱災害,由水利部門依據《天寧區防汛防旱應急預案》牽頭開展應急響應;

        引發城市內澇,由水利、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依據相關預案開展應急響應;

        影響或涉及農業生產,由農業農村部門牽頭依據相關預案開展應急響應;

        造成道路積雪結冰,由城市管理部門依據《天寧區掃雪除冰應急預案》牽頭開展應急響應。

        區委宣傳部負責隨時播報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應急防范處置措施。發展改革、教育、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城市管理、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水利、商務、文化體育和旅游、衛生健康、應急管理、市場監督管理等有關單位按照相關預案做好氣象災害應急防御和保障工作。總工會、共青團、婦聯、紅十字會、慈善分會等單位做好相關領域協調、配合工作。消防、民兵預備役、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基層應急隊伍及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在區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做好搶險救援工作。駐區部隊按照《天寧區突發事件軍地應急聯動工作機制》的規定參加搶險救災工作。

        4.5  分災種響應

        啟動應急響應后,區各成員單位、開發區、鎮、街道應加強值班,密切監視災情,針對不同氣象災害種類及其影響程度,采取相應的應急響應措施和行動。根據本區可能受影響的災害性天氣類型,可分為臺風、大風、暴雨、暴雪、寒潮、低溫、霜凍、冰凍(道路結冰)、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龍卷風、霧、霾等氣象災害,具體氣象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見附件1(附表1-15)。

        4.6  現場處置

        氣象災害現場應急處置,由災害發生地所在開發區、鎮、街道或相關應急指揮機構統一組織;區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參與應急處置工作,包括組織營救、傷員救治、疏散撤離和妥善安置受到災害威脅人員,及時上報災情和人員傷亡情況,協調各級各類救援隊伍應急行動,查明并及時組織力量消除次生、衍生災害,接收分配援助物資等。

        4.7  社會動員

        區政府或區指揮部可根據氣象災害的性質、危害程度和范圍,廣泛動員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氣象災害處置,緊急情況下可依法征用和調動車輛、物資、人員等。

        氣象災害發生地所在開發區、鎮、街道或相關應急指揮機構組織各方面救援力量迅速搶救人員,組織基層開展自救互救。

        鼓勵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包括國際組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捐贈和援助。審計、監察部門對捐贈資金與物資使用情況進行審計和監督。

        4.8  信息與新聞報道

        氣象災害信息應及時、準確、客觀、全面。形式主要包括:權威、提供新聞稿、組織報道、接受記者采訪、舉行新聞會等。內容主要包括:氣象災害種類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監測和預警,因災傷亡人員、經濟損失、救援情況等。應急處置和災情信息由相關主管部門或區指揮部審核和。

        發生氣象災害時,宣傳部門應當加強對新聞媒體報道的協調和指導。開發區、鎮、街道或相關應急指揮機構根據氣象災害影響程度,提供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內容;區指揮部會同區委宣傳部按照規定,做好相關氣象災害的宣傳報道;必要時,由區政府或區指揮部召開新聞會,通報有關情況。

        4.9  應急變更與終止

        區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根據市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的變更或解除氣象災害預警,結合區域各類氣象災害現場處置等情況,及時變更或終止氣象災害應急響應。

        啟動應急響應的機構或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變更應急響應級別或終止應急響應。

        5  恢復與重建

        5.1  制訂規劃和組織實施

        受災地所在開發區、鎮、街道組織制訂恢復重建規劃,區各成員單位積極配合,使受災地區早日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發生較大以上災害超出開發區、鎮、街道恢復重建能力的,區政府組織制訂恢復重建規劃,出臺相關扶持優惠政策,給予相應資金支持,幫助受災地區開展生產自救、重建家園。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5.2  調查評估

        區政府或區指揮部組織有關部門對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及氣象災害的起因、性質、影響等進行調查、評估與總結,分析應對處置工作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措施;災情核定由區應急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氣象災害應急工作全面結束后,相關調查評估結果與應急工作情況報送市人民政府。

        5.3  征用補償

        區政府建立應對突發事件應急征用補償制度。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結束后,應當及時歸還因救災需要臨時征用的設備、設施、場地、運輸工具和其他物資。造成損壞或無法歸還的,應按有關規定采取適當方式給予補償或做其他處理。

        5.4  災害保險

        鼓勵公民、企事業單位積極參加與氣象災害事故相關的政策性保險和商業保險。災害發生后,保險機構要根據災情,及時主動辦理受災人員和財產的保險理賠事務。

        6  應急保障

        6.1  隊伍保障

        區有關部門應加強自然災害救援、消防救援、危化品救援、醫療衛生救援、森林消防等專業搶險救災隊伍建設,配備必要的物資裝備,經常性開展協同演練,提高共同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

        開發區、鎮、街道應組織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建立基層搶險救災隊伍,加強日常管理和培訓。

        發揮共青團和紅十字會作用,依托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及社區(村)建立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形成廣泛參與應急救援的社會動員機制。

        6.2  治安和交通保障

        交警、交通執法等部門完善搶險救災、災區群眾安全轉移所需車輛等的調配方案,確保搶險救災人員、物資運輸暢通。

        公安、交警等部門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暢通,做好災區治安管理、救助和服務群眾等工作。

        6.3  物資保障

        發展改革、應急管理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儲備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救援救災物資裝備。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水利等各相關行業單位按照本單位制定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儲備搶險專用物資,以備搶險急需。

        6.4  資金保障

        區政府建立健全與氣象災害救助需求相適應的資金保障機制,將氣象災害救助資金和氣象災害救助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對達到《天寧區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規定的應急響應等級的災害,區財政應根據相關規定給予相應支持。

        6.5  宣教、培訓和演練

        開發區、鎮、街道、區各成員單位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宣傳教育工作,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增強社會各界主動獲取預警信息的意識,提高社會公眾避險自救互救的能力。

        開發區、鎮、街道、區各成員單位以及易受災單位要制定應急演練計劃,定期組織氣象災害應急演練。

        7  監督管理

        7.1  獎勵與責任

        對在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在氣象災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當事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7.2  預案管理

        區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負責本預案的編制、解釋和日常管理。預案實施后,預案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政策修改或者廢止,或者其他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及時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進行評估,按照規定程序修訂本預案,報區政府批準后實施。    

        7.3  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附件1

        防范應對氣象災害各主要部門聯動和

        社會響應措施(附表1-15)

        附表1  臺風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等級

        四級、三級

        二級

        一級

        臺風藍色、黃色預警

        臺風橙色預警

        臺風紅色預警

        應急管理部門

        及時轉發臺風藍色、黃色預警及相關防御指引。

        及時轉發臺風橙色預警及相關防御指引。

        及時轉發臺風紅色預警及相關防御指引。

        做好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準備。密切關注高火險天氣形勢,做好森林火險預報預警,指導開展火災撲救工作。通知重點單位做好防臺風暴雨安全工作。

        負責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督促高危行業、企業落實防臺風和臺風暴雨工作。

        負責受災群眾的緊急轉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參與、協調臺風和臺風暴雨引發的災害事故搶險、救災工作。

        公安、交警

        部門

        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重要物資設備的保護。

        組織警力,隨時準備投入搶險救災工作。限制重要道路車流車速,及時處置因臺風暴雨引發的交通事故。

        負責災害事件發生地的治安救助工作。必要時封閉相關道路,實行交通管制。

        發展改革部門

        根據指令負責應急采購相關救災物資

        教育

        部門

        通知學校做好防臺準備、暫停室外教學活動。

        督促學校做好防臺應急準備、停止室外教學活動,保護已到校學生安全。必要時,通知學校停課。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

        督促開發區、鎮、街道巡查、加固居民危房,巡查、加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按照管轄職責通知高空等戶外作業單位做好防風準備,必要時停止作業,安排人員到安全場所避風。視情況利用人防工程為受災群眾提供安置場所。

        城市管理部門

        督促有關單位加固戶外店招店牌等設施,存在安全隱患的必要時可依法拆除。做好倒伏行道樹及公園(綠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協助指導住宅小區內倒伏植物的處理。督促管轄范圍內公園做好有關游樂和服務設施的防風安全管理,必要時停止運營,引導人員安全疏散。

        農業農村部門

        提醒果農、菜農和水產養殖業主、林場等做好防臺風準備。

        指導果農、菜農和水產養殖戶、林場等采取一定的防臺風措施。

        農業、水產業、畜牧業、林業等應采取防臺風措施,組織種植業主搶收成熟瓜果和防護低洼地帶的作物。

        水利

        部門

        通知江河湖庫、涵閘站等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做好防御臺風暴雨準備工作。負責江、河、湖等水情的監測和預報。

        做好各類水利工程的巡查和安全運行,落實險工險段和在建水利工程的搶險隊伍、物資和設備,及時開展搶險救災。負責江、河、湖等水情的監測和預報。

        督促各地做好重點險堤、險庫的巡查防守,及時開展搶險救災工作。提供水情、工情、災情信息。

        衛生健康部門

        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及時開展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體育和旅游部門

        宣傳臺風可能對游客的不利影響及對策。

        配合政府和部門組織協調旅游企業做好游客和旅游從業人員疏散工作。

        協助做好受災旅游景點的救災工作。

        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

        通知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

        組織人員重點巡查地質災害危險點,采取防范措施。

        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開展應急調查,協助政府采取應急措施。

        宣傳、網信

        部門

        運用多種形式,及時傳播的臺風預警信息,提示社會公眾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臺風災害防護。關注網上輿情,穩妥做好應對工作

        駐區

        部隊

         

        進入緊急搶險救災狀態,對災害現場實施救援。

        開發區、鎮、街道

        通知居住在低洼地帶、各類危舊住房、廠房、工棚、臨時建筑人員注意防臺風,并組織排查安全隱患。

        撤離區域危舊住房、廠房、河邊窩棚等危險地方的臨時居住人員。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危坡、危墻、危房的監測。

        對居住在確有安全隱患的各類危舊住房、廠房、工棚、臨時建筑的人員,進行撤離并安置。

        村、

        社區

        及時收聽有關臺風信息,并通知本區住戶。

        關注臺風最新動態,檢查本區各項防臺措施的落實情況。

        組織力量對區內出現的災情進行救援。

        學校

        做好防御臺風準備、暫停戶外活動。

        停課后,保護好在校學生和幼兒園兒童的安全。

        社會

        公眾

        注意收聽、收看媒體的臺風信息,及時了解臺風動態;不到臺風途經地區游玩。

        調整出行計劃,盡量減少外出,關閉門窗;不在廣告牌、架空電線電纜、樹木下躲避,以免受傷。

        盡量不到戶外活動,戶外人員應尋找安全地帶躲避,并注意防止雷電襲擊。危險建筑物內的人員應撤離。

        建筑

        工地

        及時收聽有關臺風信息,做好防臺工作。

        停止戶外作業。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表2  大風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等級

        三級

        二級

        大風黃色預警

        大風橙色預警

        應急管理部門

        及時轉發大風預警信息及相關防御指引次。做好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準備工作,為受災群眾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督促重點單位加強大風天氣的安全生產監管。參與、協調災害性天氣引發的災害事故搶險、救災工作。

        教育

        部門

        根據防御指引、提示,通知學校做好停課準備,調整上下學及休息時間,避免在突發大風時段上學放學。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

        督促施工單位根據大風等級,嚴格按照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規、規范、標準、規程做好防大風工作。

        城市管理部門

        督促有關單位加固戶外店招店牌等設施,存在安全隱患的必要時可依法拆除。做好倒伏行道樹及公園(綠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協助指導住宅小區內倒伏植物的處理。督促管轄范圍內公園做好有關游樂和服務設施的防風安全管理,必要時停止運營,引導人員安全疏散。

        農業農村部門

        提醒果農、菜農和水產養殖業主等做好防風、防火準備工作。組織種植業主搶收成熟瓜果和防護低洼地帶的作物。

        指導果農、菜農和水產養殖戶、林場等采取一定的防風、防火措施。

        衛生健康部門

        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及時開展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體育和旅游部門

        提醒相關旅游企業做好防風工作。

        配合政府和部門組織協調做好人員疏散工作。

        宣傳、網信

        部門

        運用多種形式,及時傳播的大風預警信息,提示社會公眾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大風災害防護。關注網上輿情,穩妥做好應對工作。

        開發區、鎮、街道

        組織實施本區域各項防御、救援工作。

        村、

        社區

        及時收聽有關大風預警信息并通知住戶做好防風工作,提示居民注意安全。

        社會

        公眾

        注意收聽、收看媒體傳播的各類大風預警信息,及時了解天氣變化。

        盡量不出門,不在廣告牌、架空電線電纜、樹木下躲避。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表3 暴雨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等級

        四級、三級

        二級

        一級

        暴雨藍色、黃色預警

        暴雨橙色預警

        暴雨紅色預警

        應急管理部門

        及時轉發暴雨藍色、黃色預警及相關防御指引。

        及時轉暴雨橙色預警及相關防御指引。

        及時轉發暴雨紅色預警及相關防御指引。

        做好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的準備工作。落實企業安全生產監管,指導督促高危行業、企業落實防暴雨措施,做好暴雨天氣安全生產工作。

        負責受災群眾的緊急轉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指導督促高危行業、企業落實防暴雨措施,做好暴雨天氣安全生產工作。

        災害性天氣引發的災害事故搶險、救災工作。

        水利

        部門

        通知江河湖庫、涵閘站等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做好防御暴雨準備。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做好城市內澇排水工作。

        認真做好各類水利工程的巡查和安全運行工作,落實險工險段和在建水利工程的搶險隊伍、物資和設備,及時開展搶險救災。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做好城市內澇排水工作。

        按照防汛防旱指揮部的決策和部署,及時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公安、

        交警

        部門

        對水毀、積水路段制定繞行路線,實行交通引導或管制。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重要物資設備的保護。

        組織警力,隨時準備投入搶險救災工作。限制重要道路車流車速,及時處置因暴雨引起的交通事故。

        負責災害事件發生地的治安救助工作。必要時封閉相關道路,實行道路警戒和交通管制。

        發展改革部門

        根據指令負責應急采購相關救災物資

        教育

        部門

        提示學校做好防暴雨準備、暫停室外教學活動。

        督促學校做好防暴雨防洪準備、停止室外教學活動,保護已到校學生安全。必要時,通知學校停課。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

        組織巡查、加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動員或通知施工單位必要時暫停戶外作業。督促開發區、鎮、街道組織巡查、加固居民危房。與水利部門做好城市內澇的排水工作。

        農業農村部門

        針對農業生產做好監測預警,落實防御措施,組織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

        衛生健

        康部門

        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及時開展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體育和旅游部門

         

        督促、協助旅游景點疏散游客。

        協助做好受災旅游景點的救災工作。

        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

        通知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

        組織人員重點巡查地質災害危險點并采取防范措施。

        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開展應急調查,協助政府采取應急措施。

        宣傳、網信部門

        運用多種形式,及時暴雨預警信息,提示社會公眾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暴雨災害防護工作。關注網上輿情,穩妥做好應對工作。

        駐區

        部隊

         

        進入緊急搶險救災狀態,對災害現場實施救援。

        開發區、鎮、街道

        通知居住在低洼地帶和各類危舊住房、廠房、工棚、臨時建筑的人員防范可能出現的水浸、房屋漏雨等情況,并組織排除隱患。

        撤離區域危舊住房、廠房、河邊窩棚等危險地方的臨時居住人員。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危坡、危墻、危房的監測。

        對居住在確有安全隱患的各類危舊住房、廠房、工棚、臨時建筑的人員,進行撤離并安置。

        村、社區

        及時收聽有關暴雨信息,并通知區域住戶。

        關注暴雨最新動態,檢查區域各項防雨措施落實情況。

        組織力量對區域內出現的災情進行救援。

        社會

        公眾

        注意收聽、收看媒體傳播的暴雨信息,及時了解暴雨動態。不到暴雨發生地區游玩。

        調整出行計劃,盡量減少外出,盡快回家。關閉門窗,以免雨水進入室內。

        戶外人員尋找安全地帶避雨,防止雷電襲擊。危險建筑物內的人員應撤離。

        建筑

        工地

        及時收聽有關暴雨信息,做好防雨工作。

        停止戶外作業。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表4  暴雪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等級

        四級、三級

        二級

        一級

        暴雪藍色、黃色預警

        暴雪橙色預警

        暴雪紅色預警

        應急

        管理

        部門

        及時轉發暴雪藍色、黃色預警及相關防御指引。

        及時轉發暴雪橙色預警及相關防御指引。

        及時轉發暴雪紅色預警及相關防御指引。

        負責災害性天氣引發的災害事故搶險、救災工作。負責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通知重點單位做好防雪災安全工作。

        負責災害性天氣引發的災害事故搶險、救災工作。負責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督促高危行業、企業落實防雪災措施。

        開放緊急避難場所,并為進場人員提供必要的防護措施。組織轉移、安置、慰問災民。參與、協調災害事故的搶險、救災工作。

        公安、

        交警

        部門

        及時路況信息,限制重要道路車流車速,及時處置因暴雪引起的交通事故。配合城市管理等部門及時開展清雪。

        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重要物資設備的保護。

        組織警力,隨時準備投入搶險救災工作。

        負責災害事件發生地的治安救助工作。必要時封閉相關道路,實行道路警戒和交通管制。

        發展改

        革部門

        根據指令負責應急采購相關救災物資。

        教育

        部門

        提示學校做好防雪災準備、暫停室外教學活動,必要時通知學校、幼兒園停課。

        督促學校做好防雪災準備、停止室外教學活動,保護已到校學生安全。

        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

        通知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

        組織人員重點巡查地質災害危險點并采取防范措施。

        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開展應急調查,協助政府采取應急措施。

        城市管理部門

        會同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采取路面防凍措施,根據積雪情況及時組織力量或采取措施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重點加強國道、省道、城市道路以及橋梁、涵洞、彎道、坡道、站臺等路段的掃雪除冰工作。加強巡視,組織力量開展行道樹、公園(綠地)植物除雪除冰行動,做好倒伏行道樹及公園(綠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協助指導住宅小區內倒伏植物的處理。

        衛生健

        康部門

        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及時開展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農業農村部門

        組織種植業主、養殖戶做好防雪災、防凍害及采取其他有效防御措施。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

        督促開發區、鎮、街道加強危房檢查,加強建筑工地臨時工棚的巡查,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動員或組織撤離可能因雪壓倒塌的房屋、建筑物內的人員。視情況利用人防工程為受災群眾提供安置場所。組織供水、供氣行業落實防凍措施,做好責任范圍內的掃雪除冰工作。

        文化體育和旅游部門

         

        督促、協助旅游景點疏散游客。

        協助做好受災旅游景點的救災工作。

        宣傳、網信

        部門

        運用多種形式,及時傳播暴雪天氣預報信息。關注網上輿情,穩妥做好應對工作。

        駐區

        部隊

         

        進入緊急搶險救災狀態,對災害現場實施救援。

        開發區、鎮、街道

        啟動相應應急預案,組織轄區內雪災防御、積雪清理及災害救援工作。

        村、

        社區

        及時收聽有關暴雪信息,通知住戶清理積雪并組織檢查。

        關注暴雪最新動態,檢查本區積雪清理情況。

        組織力量對區內出現的災情進行救援。

        社會

        公眾

        注意收聽、收看媒體傳播的暴雪信息,及時了解暴雪動態。

        調整出行計劃,盡量減少外出。主動做好門前積雪清理工作。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表5  寒潮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等級

        四級

        三級

        二級

        寒潮藍色預警

        寒潮黃色預警

        寒潮橙色預警

        應急管理部門

        及時轉發寒潮預警信息及相關防御指引。

        采取防寒措施,避寒場所開放。

        實施應急防寒保障,尤其是貧困戶以及流浪人員等。

        采取緊急防寒防凍應對措施。

        城市管理部門

        對園林樹木、花卉等采取防寒措施。

        加強園林樹木、花卉等防寒工作。

        對園林樹木、花卉采取緊急防寒防凍措施。

        農業農村部門

        指導果農、菜農和水產養殖戶采取防寒防風措施。對樹木、花卉等采取防寒措施

        做好牲畜、家禽防寒保暖工作,農業、水產業、畜牧業等應采取防霜凍、防冰凍、加暖、加蓋和防大風措施。對樹木、花卉采取緊急防寒防凍措施。

        衛生健康部門

        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及時開展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宣傳、網信

        部門

        運用多種形式,及時傳播寒潮預警信息,提示社會公眾做好寒潮災害防護工作。關注網上輿情,穩妥做好應對工作。

        開發區、鎮、街道

        組織實施本地區各項防寒、救援工作。

        村、

        社區

        及時收聽有關寒潮信息并通知區域住戶做好防寒工作,提示居民注意取暖設施用電、用氣安全。

        社會

        公眾

        注意收聽、收看媒體傳播的各類寒潮信息,及時了解天氣變化,注意添衣保暖。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表6  低溫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等級

        四級

        三級

        低溫藍色預警

        低溫黃色預警

        應急管理部門

        及時轉發低溫預警信息及相關防御指引,并根據事態發展適時變更預警信息。負責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落實企業安全生產監管,指導督促高危行業、企業落實防低溫措施,做好低溫天氣安全生產工作。

        農業農村部門

        組織對農作物、畜牧業、水產養殖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衛生健康部門

        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及時開展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開發區、鎮、街道

        組織實施本地區地溫災害防范、應對工作。

         

        社會

        公眾

        注意做好個人防凍保暖,適時添加衣物。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表7  霜凍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等級

        四級

        霜凍藍色預警

        應急管理部門

        及時轉發霜凍預警信息及相關防御指引。

        農業農村部門

        做好防霜凍應急工作。組織農村基層廣泛發動群眾防災抗災,對農作物、林業育種應采取田間灌溉等防霜凍、冰凍措施,盡量減少損失;對蔬菜、花卉、瓜果應采取覆蓋、噴灑防凍液等措施減輕凍害。

        衛生健康部門

        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及時開展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宣傳、網信

        部門

        運用多種形式,及時傳播霜凍預警信息,刊播霜凍防護知識。關注網上輿情,穩妥做好應對工作。

        開發區、鎮、街道

        通知各社區(村)做好霜凍預防工作,注意防寒保暖,對貧困戶、五保戶采取特殊保護措施。

        社會

        公眾

        注意防寒保暖。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表8  冰凍(道路結冰)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等級

        三級

        二級

        冰凍(道路結冰)黃色預警

        冰凍(道路結冰)橙色預警

        應急管理部門

        及時轉發冰凍(道路結冰)等預警信息及相關防御指引。負責受災群眾的緊急轉移安置,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交警 部門

        及時路況信息,加強交通秩序維護,注意指揮、疏導行駛車輛。必要時關閉易發生交通事故的結冰路段。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

        組織供水、供氣行業落實防冰凍措施,做好責任范圍內的除冰工作。

        農業農村部門

        組織對農作物、畜牧業、水產養殖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衛生健康部門

        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及時開展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城市管理部門

        根據冰凍情況,及時組織力量或采取措施做好道路除冰工作。

        宣傳、網信

        部門

        運用多種形式,及時傳播道路結冰預警信息,加強社會引導。關注網上輿情,穩妥做好應對工作。

        開發區、鎮、街道

        組織開展區域范圍內的道路除冰工作。

        村、

        社區

        及時收聽有關冰凍信息并通知區域住戶做好防范。

        社會 公眾

        及時了解掌握天氣預報信息,做好出行前的各項防護工作,防止因道路結冰打滑造成外傷。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表9  高溫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等級

        四級

        三級

        二級

        高溫藍色預警

        高溫黃色預警

        高溫橙色預警

        應急管理部門

        及時轉發高溫藍色預警及相關防御指引。

        及時轉發高溫黃色預警及相關防御指引。

        及時轉高溫橙色預警及相關防御指引。

        落實企業安全生產監管,指導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使用、經營等高危行業、企業做好高溫天氣安全生產工作。加強會商和綜合研判,統籌協調森林火災撲救力量。組織協調高溫天氣引發的災害事故的搶險、救災工作。

        交警

        部門

        加強道路交通安全監管,防止車輛因高溫造成自燃、爆胎等引發的交通事故。

        教育

        部門

        督促學校做好學生防暑降溫工作。

        提示學校停止舉行戶外活動。

        通知學校停課,要求對在校學生應派專人負責看護并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

        督促建筑、施工等露天作業場所采取有效防暑措施,防止發生人員中暑。

        督促各建筑施工單位、戶外作業單位合理安排戶外作業。

        建議建設作業單位停止戶外和高空作業。

        農業農村部門

        對種植、養殖物采取防高溫保護措施。

        指導緊急預防高溫對種植、養殖業的影響。

        加強對種植、養殖業防暑防曬應對措施的指導。

        水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

        采取措施保障生產和生活用水。

        采取緊急措施保障生活和重點生產用水。

        確保居民生活用水。

        衛生健康部門

        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及時開展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體育和旅游部門

        督促旅游景點、飯店和旅行社采取防暑降溫措施。

        采取措施,建議某些戶外旅游項目暫停開放。

        關閉戶外旅游場所。

        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

        做好高溫對林業帶來不利影響的防范。做好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相關工作。

        人社

        部門

        加強對用人單位遵守高溫天氣期間工作時間規定情況的執法檢查。

         

        督促用人單位在高溫時段合理安排職工的工作和休息時間,依法嚴格控制加班加點。

        督促相關用人單位停止露天作業。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

        加大對市場零售使用防暑降溫藥品、防暑防曬化妝品、保健食品的質量監管力度。嚴格監督執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防范因食品變質引發中毒事件。

        宣傳、網信

        部門

        運用多種形式,及時傳播高溫預警信息,提示社會公眾做好高溫災害防護工作。關注網上輿情,穩妥做好應對工作。

        開發區、鎮、街道

        配合做好救助困難戶、老弱人員。在轄區內廣泛宣傳防高溫中暑常識。

        村、

        社區

        及時收聽有關高溫信息并通知區域住戶做好防暑工作。

        社會

        公眾

        注意收聽、收看媒體傳播的高溫天氣預警信息;中午前后避免戶外活動。

        調整作息時間,注意飲食調節,盡量避免戶外活動。

        停止戶外活動。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表10  干旱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等級

        三級

        二級

        I級

        干旱黃色預警

        干旱橙色預警

        干旱紅色預警

        應急管理部門

        及時轉發干旱預警信息及相關防御指引。采取應急措施,做好救災人員和物資準備,并負責因旱缺水缺糧群眾基本生活救助。

        水利

        部門

        負責江、河、湖等水情的監測和預報。合理調度水源,組織實施抗旱減災等工作。做好地下水水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工作。

        衛生健康部門

        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及時開展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農業農村部門

        指導農戶、水產、林業生產單位采取管理和技術措施,減輕干旱影響。

        生態環境部門

        加強監控,督查相關企業減少污染物排放,確保水環境特別是飲用水源的安全,防止污染事故的發生。

        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

        指導林業單位采取管理和技術措施,減輕干旱對林業的影響。

        宣傳、網信

        部門

        及時傳播抗旱預警信息,加強抗旱工作新聞報道,做好新聞輿論引導。關注網上輿情,穩妥做好應對工作。

        開發區、鎮、街道

        組織開展區域內的抗旱工作。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表11  雷電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雷電災害應急響應

        應急管理

        部門

        及時轉發雷電預警信息及相關防御指引。負責災害性天氣引發的災害事故搶險、救災工作,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落實企業安全生產監管,督促高危行業、企業落實防雷電工作。

        消防救援

        部門

        應急處置因雷擊造成的火災。

        教育部門

        通知學校停止露天體育課和升旗活動。督促檢查學校在雷電發生時讓學生留在教室內,待雷電天氣過后才可室外活動或離校。

        交警部門

        組織警力上街巡查,疏導道路交通,處置因雷擊造成的交通事故。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

        提醒、督促建筑施工單位注意防范強對流天氣,必要時暫停戶外作業。

        城市管理

        部門

        提醒、督促環衛作業單位注意防范強對流天氣,必要時暫停戶外作業。組織力量做好倒伏行道樹及公園(綠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協助指導住宅小區內倒伏植物的處理。

        衛生健康

        部門

        組織做好傷員救護和統計工作。

        農業農村

        部門

        針對農業生產做好監測預警,落實防御措施,組織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

        文化體育

        和旅游部門

        督促旅游景點停止戶外娛樂項目。

        宣傳、網信部門

        運用多種形式,及時傳播雷電預警信息,提示社會公眾做好雷電災害防護工作。關注網上輿情,穩妥做好應對工作。

        開發區、鎮、街道

        組織開展區域內雷電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

        村、社區

        在社區(村)內公告雷電預警信息。停止集體露天活動,提示居民收好陽臺衣物并關閉門窗,減少使用電器。

        社會公眾

        避免在空曠處行走,盡量躲避在室內等安全場所。避免在大樹、高聳孤立物下躲避雷雨。盡量避免在雷電時撥打接聽手機,減少使用電器。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表12  冰雹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冰雹災害應急響應

        應急管理

        部門

        及時轉發冰雹預警信息及相關防御指引。負責災害性天氣引發的災害事故搶險、救災工作。負責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農業農村

        部門

        做好防冰雹應急工作和雹災發生后的救災工作。

        衛生健康

        部門

        組織做好傷員救護和統計工作。

        宣傳、網信

        部門

        運用多種形式,及時傳播冰雹預警信息,提示社會公眾做好冰雹災害防護工作。關注網上輿情,穩妥做好應對工作。

        開發區、鎮、街道

        組織開展區域內冰雹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

        社會

        公眾

        及時了解掌握天氣信息,減少戶外活動,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表13  龍卷風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龍卷風災害應急響應

        應急管理部門

        及時轉發龍卷風監測防御信息及相關防御指引。負責災害性天氣引發的災害事故搶險、救災工作。負責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農業農村部門

        做好龍卷風災后應急救助工作,幫助農戶恢復生產。

        城市管理部門

        做好人行道及公園(綠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協助指導住宅小區倒伏植物的處理。

        衛生健康部門

        組織做好傷員救護和統計工作。

        宣傳、網信

        部門

        運用多種形式,及時傳播氣象部門的龍卷風預警信息,提示社會公眾做好龍卷風災害防護工作。關注網上輿情,穩妥做好應對工作。

        開發區、鎮、街道

        組織開展區域內龍卷風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

        社會

        公眾

        及時了解掌握天氣信息,龍卷風發生時避免戶外活動,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表14  霧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等級

        四級

        三級

        二級

        霧藍色預警

        霧黃色預警

        霧橙色預警

        應急管理部門

        及時轉發霧預警信息和相關防御指引。

        交警

        部門

        組織警力做好交通引導,及時處置因霧造成的交通事故。

        衛生健康部門

        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及時開展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

        部門

        及時了解天氣信息并轉告學校,要求學校開展霧天安全注意事項教育。

        提示學校減少或取消室外活動,妥善安排在校學生。

        要求學校取消所有室外活動,必要時停課。

        宣傳、網信

        部門

        運用多種形式,及時傳播霧預警信息,提示社會公眾做好霧災害防護工作。關注網上輿情,穩妥做好應對工作。

        開發區、鎮、街道

        組織開展區域內霧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

        社會

        公眾

        盡量不到戶外行走,更不要早起鍛煉。非出門行走不可的最好戴口罩,外出歸來應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膚,注意交通安全。

        戶外人員應使用口罩等防護品,盡早到室內躲避濃霧天氣,注意交通安全。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表15  霾災害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

         

        應急

        響應

        等級

        三級

        二級、一級

        霾黃色預警

        霾橙色預警、霾紅色預警

        應急管理部門

        及時轉發霾黃色預警及相關防御指引。

        及時轉發霾橙色及以上預警及相關防御指引。

        生態環境部門

        加強環境監測。加強與相關部門的聯合會商,及時轉發大氣污染預警。

        加強環境監測。啟動與相關部門的即時會商機制,及時轉發大氣污染預警。根據環境監測和預報,采取相應措施。

        教育

        部門

        及時了解霾預警信息并轉告學校,要求學校減少室外活動,做好防御霾危害的相關工作。

        告知學校霾出現時應注意的安全事項,做好霾危害的宣傳和防御工作,要求系統內學校取消所有室外活動,必要時停課。

        交警

        部門

        組織警力做好交通引導,及時處置因霾造成的交通事故。

        衛生健康部門

        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及時開展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宣傳、網信

        部門

        運用多種形式,及時傳播霾預警信息,提示社會公眾做好霾災害防護工作。關注網上輿情,穩妥做好應對工作。

        開發區、鎮、街道

        組織實施區域內霾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

        社會

        公眾

        不要早起鍛煉,必要時出門行走應戴口罩,外出歸來應立即清洗。

        備注:災害發生后,各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上報、分析和評估工作。

         

         

         

        附件2

         

            天寧區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流程圖  

         

         

         

         

         

         

         

         

         

         

         

         

         

         

         

         

         

         

         

         

         

         

         

         

         

         

         

         

         

         

         

         

         

         

         

         

        常州市天寧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7月8日印發

        第9篇: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范文

        關鍵詞 水果生產;氣象災害;防御對策;遼寧葫蘆島

        中圖分類號 S1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1-0293-02

        葫蘆島市水果種植歷史悠久,是農業部規劃的蘋果、梨優勢產區,就面積而言,這里曾有在全國乃至亞洲都有名的前所果樹農場。葫蘆島市水果生產主要分布在綏中和建昌2個縣,緯度、土壤、光照、無霜期等生態氣候條件適宜水果生產,但葫蘆島市地處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水果產區的地形地貌特征復雜,氣候脆弱性明顯。近些年,氣象災害發生呈現增多趨強的態勢,給當地的水果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2016年葫蘆島市政府制定了《葫蘆島市建設東北果業強市實施方案》,吹響了未來5年果業發展的號角。在將水果生產的資源優勢、生產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對水果生產的影響和危害。總體來看,葫蘆島市水果生產還處在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階段,冰雹、干旱、低溫等氣象災害對水果的產量和品質影響顯著,而廣大果農尚缺乏有效防災抗災手段。為此,該文根據葫蘆島市水果生產實際和影響水果生產氣象災害發生類型,提出水果生產趨利避害的對策,為廣大果農科學應對氣象災害提供參考。

        1 葫蘆島市水果生產概況及氣象災害類型

        1.1 水果生產概況

        目前葫蘆島市水果已形成蘋果、梨、葡萄“兩帶一區”的生產格局,現有果樹栽植面積8萬hm2,年產量120萬t。規模在遼寧省僅次于大連;果農30萬戶、40萬余人,占全市農村人口的1/5,種植0.67 hm2以上的大戶逾1萬戶。特別是“綏中白梨”享譽海內外,遠銷俄羅斯及東南亞國家,2009年1月綏中白梨被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栽培面積和產量位于全國第1位。

        雖然葫蘆島市水果生產具有“地理佳、歷史久、基礎強”等優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水果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很低,設施建設投入小,管理標準低,操作不規范等原因造成水果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受氣象條件的制約明顯。

        1.2 主要氣象災害類型

        根據歷史災情損失統計,影響葫蘆島市水果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類型有冰雹、干旱、低溫冷(凍)害、高溫熱害、休眠期寒害5種類型。冰雹主要以物理傷害的方式直接影響水果產量和品質,其發生具有突然性,防御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干旱、低溫冷害、高溫熱害和低溫凍害主要是因為果樹生長發育的水分和溫度因子異常,導致果樹生長發育受阻,甚至死亡,從而導致水果減產或者絕產。這類災害其發生發展均有一定的持續時間,配合適當的農業技術措施,防抗結合,可有效地減輕甚至避免災害損失。

        1.2.1 雹災。葫蘆島市冰雹集中出現在5―9月,其中以6月為高峰期,占全年的28%,9月次之,年平均降雹日數在5 d以上,年際變化較大,最多年降雹日為11 d。幼果和果實膨大期的冰雹災害,一旦防護不及時,往往使受災區域內水果品質、產量大幅度降低,雹災嚴重時不僅當年梨果絕收,甚至未來3年都很少結果或不結果。

        1.2.2 旱災。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葫蘆島市降水集中性明顯增大,干旱災害時有發生[1-2],2014年葫蘆島市經歷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干旱,2015年又遭遇了嚴重的夏旱。自然降水的減少和不均勻分布,加上地下水過度采伐,導致果樹抗旱灌溉用水緊缺。另外,葫蘆島市的果樹大多生長在山地和坡地,灌溉難度大,進一步加大了果樹的旱災風險。

        1.2.3 低溫冷(凍)害和高溫熱害。果樹的低溫冷害和高溫熱害是指發生果樹生產季節的溫度條件異常所致的災害。不同的果樹品種、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其冷熱脅迫的界限溫度存在較大差異。根據實地調查和查閱資料,總結了白梨、蘋果和葡萄3種葫蘆島市主栽水果的適宜和不利的溫度調節指標(表1),該指標在近些年的農業氣象服務過程中得到了檢驗和修訂。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果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溫熱害對果品的影響和危害也日益被人們所關注,由于目前關于水果生產的高溫熱害指標研究較少,在實際的果樹生產中,高溫天氣下,果樹植株蒸騰加劇,破壞水分代謝活動,與大氣或土壤干旱結合,往往造成植株葉片干枯、脫落,果實灼傷、萎縮、畸形等,一般認為38 ℃以上的高溫即可出現高溫熱害。

        1.2.4 休眠期寒害。休眠期寒害主要是指果實采收后,由于氣溫驟降導致樹體傷害,影響來年水果產量的氣象災害。葫蘆島市果樹的寒害原因主要有以下2個:一是在果樹休眠期前期,由于氣溫短時間內急劇下降,低溫持續時間長所致;二是在果樹休眠期后期,此時果樹處于強迫休眠期,常由于氣溫偏高,果樹的芽及各生長點的休眠被打破,轉而進入活動狀態。此時如果遇到強冷空氣活動,雖然對樹體存活影響較小,但嚴重影響來年產量。

        2 葫蘆島市水果生產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

        氣象災害的防御一般有“防災、避災、抗災”3個方面的先期措施[3],水果生產也不例外。對于水果生產而言,所謂“防災”就是根據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在對水果生產有重要影響的災害性天氣來臨之前,通過技術手段改善果樹周邊的小氣候條件,降低災害性天氣強度,對葫蘆島市水果生產而言,最典型的就是利用37高炮進行人工防雹,“防災”的特征就是果樹生長周邊的災害性天氣得到弱化或者消除。所謂“避災”即通過一定的農業技術手段,延遲或提前水果生長發育過程中對不利氣象條件敏感的時期,或者通過改善果樹生長發育環境,如將盆栽的果樹在冷空氣來臨前移至暖棚內,從而達到避免或減輕災害損失的目的。所謂“抗災”就是通過加強管理,改良品種,提高果樹自身的抗逆性,如越冬前加強果樹水肥管理,促進果樹安全越冬。“抗災”重在提前計劃,周期較長,而“避災”強調積極主動應對突發的氣象災害。除了前面的3個先期措施,在災害性天氣來臨之后,采取科學有效的“救災”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些氣象災害限于果樹栽培區域的自然條件,在現有的農業技術水平下是難以避免和防御的。

        影響葫蘆島市水果生產的5種氣象災害,按照其致災機理不同又可以歸納為雹災、旱災和溫度異常災害。其中冰雹主要以對果樹和果實產生物理傷害為主;旱災因水分虧缺致使果樹受害,進而影響水果產量品質;低溫冷(凍)害、高溫熱害和休眠期寒害主要由于溫度異常致使果樹或果實受害。現分別對三大類水果生產氣象災害,按照防災、避災、抗災和救災的思路,從果農自身的角度提出減災對策。

        2.1 雹災

        在果樹生長花期和幼果期冰雹災害對當年的水果生產往往是致命的,人工防雹被認為是應對冰雹災害最有效的手段。目前葫蘆島市開展高炮人工防雹工作已有20余年,在綏中縣和建昌縣主要的水果產區均設立高炮人工防雹作業點,人工防雹保護區域內的冰雹災害基本得以消除和減輕。

        人工防雹作業尚未覆蓋區域內果樹,生產農戶應注意及時接收氣象部門發送的冰雹災害預警信息,在冰雹來臨前,因地制宜采取措施防御冰雹災害,災后要在農業技術部門的指導下及時補救,以盡可能地恢復產量和樹勢。總的來說,果農自身對于冰雹災害的防御手段是比較少的,發展大棚果樹種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冰雹災害。

        2.2 旱災

        葫蘆島市部分果樹生產區域內土壤和灌溉條件較差,在干旱的年份,除了生長在山坡地地勢較高區域內果樹易出現旱災損失外,總體來看,干旱對葫蘆島市水果生產影響較小。

        果樹抗旱除了尋找水源灌溉以外,還可以采取諸如覆蓋地面降低土壤蒸發,合理修剪降低果樹蒸騰等措施。干旱災害一般持續時間較長,果樹抗旱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果樹不同生長發育季節,果農所采取抗旱措施也不盡相同,但總的出發點就是“找水”與“節水”相結合,讓有限的水發揮最大的效用。

        2.3 溫度異常災害

        低溫冷(凍)害、高溫熱害和休眠期寒害都是因為溫度因子異常,致使果樹生長發育受阻并產生危害,此類災害一般持續時間較短,果農自身就可以采取一些應對措施。溫度高可以采取諸如果樹噴水、果園覆蓋、果袋通氣等措施,溫度低可采取如熏煙、果園灌水、剪除凍傷枝條等措施[4-5]。對于此類災害提前預防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要明顯高于災后補救,而且提前預防的手段也比較多。

        3 結語

        本文根據葫蘆島市水果生產歷史災情及損失情況,總結出對葫蘆島市水果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類型,在此基礎上結合葫蘆島市水果生產實際,從果農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趨利避害的防災減災對策,旨在為葫蘆島市廣大果農防御氣象災害提供參考。

        (1)對葫蘆島市水果生產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種類主要有5種,分別是雹災、旱災、低溫冷(凍)害、高溫熱害、休眠期寒害,按照其致災機理不同又可以歸納為雹災、旱災和溫度異常災害。

        (2)做好水果生產的氣象災害防御首先應樹立主動防災意識,因地制宜,科學應對,密切關注天氣,及時掌握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是做好水果生產氣象災害防御的先決條件,要注重先期預防,當災害損失不可避免時,要及時采取災后補救,近幾年實行的農業保險也是減少果農經濟損失的一個有效補充。

        4 參考文獻

        [1] 汪麗新.葫蘆島市旱澇指標的確定和干旱規律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1):78-80.

        [2] 江和文,郭婷婷,包穎,等.遼寧省近50年旱澇災害的時空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2):29-33.

        [3] 李美榮,劉映寧,李艷莉.陜西省果業主要氣象災害及其防御對策[J].陜西農業科學,2006(1):60-6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欧美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国产亚洲 | 亚洲国产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 日本免费不卡高清网站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