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含有生命的樹葉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然而,我們并不十分了解葉子。我們很少會意識到,一顆中等個頭的落葉樹就可以擁有多達20萬片葉子,而世界上所有葉子放在一起平鋪開來時的面積可以達到10億平方千米,這幾乎是地球陸地面積的兩倍。如此之多的葉子并不只是一道獨特的景觀,它們也是一種自然現象、一片奇妙的世界。
精致的“發電廠”
在地球上,“收藏”葉子最多的地方有三處,最大的是北半球溫帶的針葉林帶,它跨越了北美和歐亞大陸,擁有世界上29%的森林,其余的兩處都在赤道附近,一個是亞馬孫雨林,另一個則是非洲中部的雨林。在葉子的覆蓋下,這些地方成為了地球上最大、最多樣化的生物棲息地。葉子養活了植物,并以此養活了動物,使生物鏈條“開枝散葉”。從這個意義上說,葉子真正是“生命之葉”,它們為世界染上了生命的色彩――綠色。
葉子的綠色來自葉綠素,自從植物的祖先誕生時開始,葉子里就含有這種綠色的分子,它幫助葉子吸收陽光。葉子吸收陽光是為了做兩件事情,首先,用葉綠素捕獲太陽能,然后,把這些能量轉移到葉子的其他部分來制造糖分――葉子的“行為”好像一個微型的“發電廠”。這里有一個問題,黑色更有利于吸收陽光,但世界上所有健康的葉子幾乎都是綠的,它們為什么不是黑色的呢?
其實,葉子早已做了精心的部署,像葉綠素這樣吸收光的分子不僅存在于葉子的表面,也散布滲透于葉面之下的多層之間,這樣的分布就給了葉子足夠的機會去抓住每一道光線。即使葉綠素不擅長抓住綠光,這種層狀結構還是捕獲了大約80%的綠光。如果一片樹葉吸收光的能力特別強,它反而有可能面臨灼傷的危險,所以,“綠色”對于葉子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另外,葉綠素的“層狀安排”還有一個好處,太陽能被吸收后就已經開始擴散開了,這減少了葉子的運輸壓力,而能量擴散后,葉子才能開始做最重要的事情――“發電”,利用太陽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成糖分,這才是葉綠素真正出色的地方。憑借著精致的“發電廠”,地球上的綠葉每天制造出4億噸糖,它們的光合作用成為了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生產力。
地球的“氣孔”
葉子進行了光合作用,把糖生產出來,直接或者間接地向所有生命提供了必需的養料,而這一過程的廢產物,卻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礎――氧氣。一個人一天大約需要1萬片葉子產生的氧氣,而一顆山毛櫸樹每天可以向大氣中輸入9000升氧氣,足夠5個人的用量。科學家們試圖人工模仿出這一自然界的奇跡,卻始終無法獲得成功。
葉子不僅向外輸送氧氣,也會輸送水分,因為葉子每天還要做一項重要的任務――蒸騰作用。葉子的蒸騰作用會消耗很多水,樹根吸收的水絕大部分都是通過蒸騰作用而散失到空氣中的。這不僅對形成雨水具有重要意義,對樹來說也有重大的意義,它使樹根產生了吸水的動力,也使樹根吸收的礦物質隨蒸騰液流上升,完成礦物質在大樹體內的運轉。
葉子喜歡和空氣“交流”,葉子上也出現了許多氣孔,時刻不停地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但大多數情況下,葉子的氣孔并不是“門戶大開”的,它們的大多數常常分布在葉子的背面,或者下陷隱藏在葉面上密生的茸毛后邊。葉子這樣做是為了平衡水分的收支,防止水分過量地蒸騰。但是在熱帶,情況又不太一樣。這里溫度高、陽光強、水分多,因此葉子不僅大,而且表面相對光滑。這種葉子既可增強水分的蒸發、降低葉面溫度,而且又因葉面光滑,可以使雨滴和污垢迅速滑落,不至于阻塞氣孔。
因此,葉子給地球鋪上一層綠色毯子的同時,也為地球布滿了氣孔。在森林或者草原上,空氣變得潮濕、溫潤,似乎還帶著某種植物的清香,而季節變換時,比如春天來臨,葉子開始發芽,新葉子又使我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這些都是葉子給予地球的獨特味道。
葉子的“小社區”
地球上有數不清的葉子,如果將其中的一片放大,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熱鬧的“社區”。在每一平方厘米的葉子上,定居著多達1千萬個單細胞生物――細菌、微藻、酵母,外加昆蟲產下的數不清的蟲卵。
[關鍵詞]園林設計;居住區;綠地植物
[中圖分類號]F5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0-0054-02
一、園林環境的組成要素
園林設計就是利用地形(包括水體)、植物、建筑、道路、園林小品等設計要素,通過設計者有機的的結合,構成一定形式的園林形式,表達某一性質和某一主題思想的園林作品,園林設計的最終目的是要創造出景色如畫,環境優雅的游憩境域。
在園林的構成要素中,建筑、山石、水體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缺少了植物,園林就不可能從宏觀上作整體性的空間配置。所謂“庭院無石不奇,無花木則無生氣”就是最好的例證。園林植物產生的意境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不僅因為園林植物有優美的姿態、豐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麗的芳名,而且園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有機體,是人們感情的寄托。因此,園林植物在組景、襯景、賞景方面具有很高的風景藝術價值。
二、植物在居住區中的作用與功能
(一) 改善小氣候
公共綠地可以改善住居住區內的小氣候。綠化通過蒸發水分可以增加空氣的相對濕度,并吸收環境熱量,從而降低炎熱季節的氣溫。
(二)凈化空氣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消耗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所以居住小區內的公共綠地對于凈化空氣十分有利,如果成年人每天需吸入氧氣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那么城市中需為每人提供綠地10平方米。要滿足這一指標要求,除了城市大公園和綠化帶外,主要依靠均勻地分布在居住用地內的公共綠地來提供。
(三)殺菌防病
綠化還可以通過殺滅空氣中的病毒,起到衛生防病的作用。空氣中散布著各種細菌。公共場所含菌量更高,而許多植物的分泌物有殺菌作用,可以通過適宜的綠化種植來減弱居住環境中潛在的病菌威脅,提高公共衛生的安全性。
(四)防治污染
居住小區公共綠地還有助于防治空氣中的污染。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硫、臭氧等有害物質,綠化可以吸附這些有害物質,對于空氣凈化起重要作用。例如在綠化覆蓋率達30%的地段,春、夏、秋季植物生長期內,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下降60%,二氧化硫含量下降90%以上。可見,在住區內設置一定的公共綠地,可以有效防治空氣污染。
(五) 遮陽
綠化,尤其是落葉喬木,隨四季更迭而生長變化,可以滿足不同季節的居住要求,尤其是在夏季,遮涼效果極佳。在住宅前面種植落葉喬木,夏季枝繁葉茂,可以遮住炎炎烈日,保證室內陰涼;冬季樹葉落,可使陽光不受遮擋進入室內,保證室內的日照要求。
住區內的行道樹,選擇枝長葉大的樹種,夏天有枝葉的覆蓋,街道上會比較涼爽。在東西朝向建筑的西側,通過種植成排的高大落葉喬木可使居民減少西曬之苦,因此可以利用綠化生長季節性的特點,為改善住區環境服務。
(六)降低噪聲
綠化可以成為降低噪聲的屏障。灌木和喬木搭配密植可以形成一道綠籬聲障,四季常青的針葉樹,因為枝葉密集,減噪效果更為顯著,因此,在噪聲源周圍可根據需要種植一定寬度的綠化帶,當住宅沿大街布置時更為需要,以減少街道交通噪聲對居民住宅的干擾。
(七)阻擋風塵
綠化林的防風效果非常顯著。當氣流穿過樹木時,受到阻截、摩擦和過篩,氣流的能量被消耗,起到降低風速的作用。綠化還能阻擋風沙、吸附塵埃。大面積的綠化覆蓋,特別是草皮和灌木,對防止塵土飛揚十分有效,因此,在居住環境中提高綠化覆蓋率,可以起到阻擋風塵的作用。
三、居住區綠地的植物配置
居住區綠化是直接為居民經常利用與享受的一種綠化系統。居住區的綠化規劃,不僅要體現當代人們的文明程度,而且更主要的還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識,使之與現代化城市建設發展相適應,力求在一定時期內盡量滿足人們對環境質量的不同要求。居住區綠地設計時要求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以再現自然,改善和維持居住區生態平衡為宗旨,以人與自然共存為目標,以園林綠化的系統性、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植物景觀的可持續性為使命,達到平面上的系統性、空間上的層次性、時間上的相關性。現以北方地區植物配置為例:
西安處于西北地區,西安市平原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冷暖干濕,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風小、多霧、少雨雪;春季溫暖、干燥、多風、氣候多變;夏季炎熱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風;秋季涼爽,氣溫速降。年平均氣溫13~13.4℃,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零下0.4~0.9℃,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5~26.6℃,年日照時長1983~2267小時,年最多風向為東北風。 因此,綠化首先應從防護功能出發,充分考慮冬季防風,降低風速,防塵的效應;夏季應考慮通風、遮蔭降溫的作用,因此,喬木、灌木、草坪要有一個合理的配置。我們可以設置四個組團,分別寓意春、夏、秋、冬四季特色。在植物的季相景觀上,陽春里以春景為主,有垂柳、海棠、連翹、碧桃、白玉蘭、海桐、紫荊、刺槐等;炎夏里以夏季景觀為主,有國槐、合歡、紫薇、金葉女貞、七葉樹、欒樹、石榴、珍珠梅;秋月里以秋色葉和觀果植物為主,有銀杏、楓樹、五角楓、五葉地錦、梧桐、懸鈴木、石榴、火炬樹、女貞、火棘等;白雪里以冬景為主,有雪松、白皮松、毛白楊、青杄、華山松、臘梅等。使整個小區四季綠意不斷,三季花卉爭妍。
關鍵詞:城市;空氣;污染;防治;措施
Abstract: Along with social economy's fast development, the urban air question also day by day was in recent years serious, under such objective environment, the related department must prompt make the treatment air pollution question the prevention measure, like this only then could enhance urban the air quality, promoted the urban accor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launches the simple discussion on this question.
Key word: City;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交通需求劇增,機動車量特別是汽車數量迅速增長,造成了尾氣排放量大幅上升。近幾年來,機動車已經成為城市空氣污染中增長最快的污染源,機動車尾氣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以美國為例,在美國主要的三種大氣污染排放量中,84%的CO、42%的NOX和70%的HC均來源于機動車的排放。在歐洲,76%的CO、36%的NOX和51%的HC來源于機動車的排放。國內的調查結果更令人觸目驚心,以北京為例,2006年底機動車保有量達到287.6萬輛(不含軍用車),每年機動車排向大氣的有害物質達195萬噸。北京市1997年就大約有67%的CO、41%的NOX和72%的HC來自機動車排放。2000年,北京市約有83%的CO、43%的NOX來源于機動車排放。因此,機動車輛是城市空氣質量惡化的根本原因,空氣污染是我國目前最需迫切解決的環境問題之一。
一、城市空氣污染物的來源及類型
(一)甲醛、氨、苯系物
甲醛、氨及苯系物主要來自建筑裝飾中使用的大量化工原材料,如涂料、填料及各種有機溶劑等。這些材料中都含有大量的有機化合物,經裝修后揮發到空氣中,加重了環境尤其是室內空氣污染。
(二)CO2等溫室氣體
由于近年來人口激增、人類活動頻繁、礦物燃料用量猛增,再加上森林植被破壞,使得大氣中CO2和各種氣體微粒含量不斷增加,溫室效應加劇,導致全球性氣候變暖。影響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雖然水蒸氣也是形成溫室效應的主要物質,而且其濃度僅次于CO2,但由于其在大氣中濃度變化不大,因此,人們一般不將其列為溫室氣體)。
(三)顆粒物質
顆粒物是影響我國城市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是113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在2010年全面達標的最大障礙。與SO2和NOx相比,顆粒物來源廣、成分復雜、控制難度大。城市空氣中顆粒物主要來源于土壤風沙塵、煤煙塵、施工揚塵、機動車尾氣塵、垃圾焚化業、混凝土制造業、金屬冶煉業等一次污染源,也包括城市道路交通揚塵等二次污染源。
(四)CO、SO2、NOx等有毒氣體
SO2等有害氣體造成的大氣污染主要是人為因素引起的,而人為因素造成大氣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染源和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由于人們燒火、取暖、沐浴等需要而燃燒煤等燃料所產生,這類污染源具有分布面廣、排放污染物量大和排放高度低等特點,是造成城市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工業污染源主要在鋼鐵、化工、煤炭、火電、水泥等工礦企業燃料燃燒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煤在燃燒過程中形成NO2,不完全燃燒時形成CO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它們排入空氣不僅污染了環境,也使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導致能源浪費。燃煤產生的SO2在空氣中會被氧化而生成硫酸霧或硫酸鹽氣溶膠,是環境酸化的重要前體物,也是空氣中主要的酸性污染物。目前我國許多城市NO2污染嚴重,NO2主要來自機動車尾氣,在一般情況下,車流量越大,交通沿線的NO2濃度就越大。
(五)其他空氣污染物
除以上類型外,還有其他眾多危害空氣質量的污染物,例如空氣中的微生物。空氣微生物是指空氣中細菌、霉菌和放線菌等有生命的活體,它主要來源于自然界的土壤、水體、動植物和人類,此外污水處理、動物飼養、發酵過程和農業活動等也是空氣微生物的重要來源。空氣微生物是城市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空氣中廣泛分布的細菌、真菌、放線菌、病毒等生物粒子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還與城市空氣污染、城市環境質量和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城市空氣中微生物狀況是城市環境綜合因素的集中體現,是評價城市空氣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二、加強城市空氣污染問題防治的措施
(一)繼續加大環境執法工作的力度
即統一思想,加強管理,進一步強化監督管理,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大氣環境監測及大氣污染監督的技術水平,強化對污染源的監管和排查,實施對污染物從產生到排放的全過程控制。
(二)加強污染源控制及治理工作
做好污染物總量控制與污染物減排工作。如加快關停小機組步伐、加快非電落后產能、違法排污企業的關停力度;加大老機組、非電重點企業脫硫改造力度和重點污染區集中整治力度;深化環保部門日常監管工作;繼續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開展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工作。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改善能源結構。完善電力和集中供熱規劃,加快發展燃氣和電力工程建設,提高能源置換速度,降低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以從源頭上對二氧化硫的排放加以控制。合理布局電廠,大力發展清潔發電技術。禁止在城市及近郊區建設燃煤火電廠,引進和發展超臨界機組,加快推進循環流化床、增壓流化床等潔凈煤發電工程。
(三)加強城市綠化建設
修訂完善綠化規劃,推進市區增綠、補綠、透綠工程,加快林蔭道建設步伐,搞好立體綠化。并在確保綠化建設用地基礎上,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環境至上的原則,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科學種植,注重實效,加快綠色城市的建設步伐,努力實施廣場綠化、公園建設與整治、居住區綠化等建設工程。此外,還應摒棄錯誤的綠化觀念,在綠地種植多品種植物,營造完善的生態系統,使城市綠地自身形成的園林有機廢物(樹葉、草渣等)留在樹坑中,把樹枝粉碎后撒回綠地的表面上,這可起到覆蓋露土、減少水蒸發、為土壤保溫、營造活躍的土壤微生物環境、增加土壤透氣透水性因而能增加綠地土壤對雨水和雪水的吸收等多種功能。減少城市裸土,保持草坪植被高度,減少修剪次數,對于水土保持,減少二次揚塵污染,防止城市熱島效應具有較大作用。
三、總結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機動化水平的提高,機動車保有量迅猛增加,使得城市交通日益緊張,由此帶來的噪聲及汽車尾氣污染也嚴重地困擾著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制約著城市生活的正常運轉,惡化著城市的生態環境。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對于未來城市的機動車污染控制,各城市應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有效治理汽車尾氣污染,有利于環境質量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郎丹.淺談城市空氣污染問題及其防治對策和措施[J].交通節能與環保,2010,(03).
嶺南盆景的型式獨樹一幟,是因為它是根據自然素材的特點去創造的。利用千姿百態的天然素材的各自特點去造型,這是遵循“法一形萬”的創作思想。嶺南盆景型式多樣,在同一型式中也千變萬化,正如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盆景是很難看到同一型式中形態完全相同的作品,這就是嶺南盆景的型式多樣之所在。
嶺南盆景的型式是經過幾代人在吸取大自然樹木生長的基本形態的同時,依照國畫原理長期探索總結而成,其中是經過模仿、改進,再進一步完善等過程。這一過程經過同行的認同,又不斷發展,最后確定下來。可以說,這是整個嶺南盆景界探索、創新的過程,是幾代人心血的結晶,更是嶺南盆景藝術的重要標志。
到目前為止,嶺南盆景的造型型式大致可分為自然大樹(矮仔大樹)、古榕樹、木棉(雙干木棉)、單干、雙干、三干林、多干林(以連根為好)、懸崖、掛壁、海底撈月、水影、斜樹、臥盆、動勢、云頭雨腳(金雞獨立)、附石、水旱景、連干林、石樹等多種。這些型式既概括了大自然各類樹木的基本形態,又反映了作品本身的藝術個性,使天然素材能基本達到物盡其用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型式”更是一種學習、借鑒的典范。
然而,盆景藝術是一門有生命的藝術,任何一種型式都是由初級到逐漸完善而成的。在創作過程中只要根據素材的形態特點,按照自己的意念去各施手法,遵循美學原則,標新立異,就能創作出千姿百態、獨具神韻的佳作。
(二)型式解說
嶺南盆景造型型式的發展從盆栽――盆景――畫理化,現在又提到要有時代精神,這就是盆景藝術的發展過程。在20世紀40至50年代,人們把凡是有藝術造型的叫“有型樹”。開始,孔泰初的自然大樹(矮仔大樹)只側重于形似,素仁的高聳型突出畫意,所以叫畫意樹。后來孔泰初兼收并蓄,將高聳型也納入了自己的創作思路,而且將自然大樹也最大限度地注入了畫意(20世紀60至70年代,此時素仁已經辭世)。發展到今天,無論什么形態的盆景,都應該含有畫意才能符合盆景藝術的要求。但是,在創作的實踐中是各有側重的。目前,嶺南盆景的造型中大概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型二十種型式,它們是以自然化與畫理化成分多少為分類依據。
一是基本型。是以表現蒼勁老辣見稱的“自然大樹”(又稱矮仔大樹)、古榕樹。這種類型自然樹態成分占多,天然素材也較多,而且有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感覺,所以稱它為基本型。
二是高聳型。以表現高聳、挺拔、氣勢軒昂之態。這類素材干身高聳消瘦,根系要求不及自然大樹,枝型飄逸具有動勢。如木棉、單干、雙干、三干、多干、高聳畫意等。
三是畫意型。以表現清奇瀟灑、飄逸清雅,并富有詩情畫意為主。如懸崖、掛壁、水影、斜樹及一些神樁妙工的怪樹等。
1 基本型
(1)自然大樹式(俗稱矮仔大樹)
①意境。古拙蒼勁,返璞歸真。它是大自然的驕子,迎著和風,沐著驕陽雨露,按照自己的個性,灑脫自由,自然生長,百態千姿。
②造型要領。自然大樹式是嶺南盆景的基本型式,它是自然大樹的縮影,因此,樹無常態,多式多樣,造型取決自然素材的特點――單頭獨干,根系要盤根錯節,分布均勻,有藏有露,干身要圓渾雄偉,坑埝起伏突屹嶙岣,曲節比例均勻,干頭配合一氣呵成,自然流暢。
自然大樹的意韻在于枝繁葉茂而層次分明,枝托疏落而蒼勁壯碩,或用突出一枝的夸張手法,以打破均衡的呆板格局,使作品有生動的姿態。
③枝法。多用雞爪枝,以示蒼勁:飄枝或跌枝以示動感。
④配盆。給自然大樹配盆,要按樹型而定,常以四方形、長方形、圓形的淺盆為主。植位有正中式黃金分割點等。
(2)古榕樹式
①意境。寧靜的村前,蒼茫的古渡口,長著一棵蒼勁古樸的大榕樹,它久經歲月,飽餐風露,枝繁葉茂,穿插回旋的枝干,郁翠的濃蔭,如一把綠色的巨傘,庇蔭著來往的行人。游人在它身旁休憩時注視著老樹布滿坑埝的身干和盤旋錯節的虬根;它須長及地,蘊藏著一種神秘的魅力,如一個久經歲月、飽歷滄桑的老人。古榕樹式給人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是嶺南盆景的一種典型型式。
②造型要領。素材的特點是一頭多干,多干中有主有從,向四邊擴散。樹頭圓渾,有嶙岣的坑埝,有板根(靴壩)的更好,如用榕樹種造古榕樹式則更好,但不容許有“橫纏”的根,橫纏根容易破壞“樹氣”。
③枝法。多使用回旋枝,緊接回旋的樹干向四邊擴散,適當搭配分枝,回旋曲節地伸向外方再出橫角(小分枝),這就是古榕樹式的基本形態。榕樹形態蒼老,枝繁葉茂,覆蓋面積廣闊(俗稱壓扁橘),在盆景藝術中可以更為夸張,每一組的葉叢(枝法的內在組織),要有起有伏,有通透的“氣眼”(在自然界的樹態中可以見到),切忌平整一團,產生呆板現象。古榕樹式的樹形以回旋枝和垂枝為主,樹冠可用雞爪枝或自然枝。
用榕樹種造古榕樹式盆景,懸吊的須根很有自然氣韻,但不能令須根插入土中生長,如果吊根長大成林,便會破壞了樹形樹相。
④配盆。古榕樹式屬重型類,要求表現莊重雄偉,宜用較寬闊的淺盆,以顯示植地空間廣闊,根盤繞于盆中,使樹頭和樹身突出,配上綠苔,便有曠野中的一大古榕的意境。
植位可偏一點,使構圖生動:植中則顯示嚴肅雄偉。將一榕樹式盆景擺放在廳堂中央,或門前即很有莊嚴氣派。
2 高聳型
(1)木棉式
①意境。一樹紅棉(即木棉,可單干又可雙干),拔地參天,蒼勁挺拔,傲岸崢嶸。或平伸,或垂吊的枝條,勢如游龍奮躍,幾條有力的板根,支撐著挺拔的樹干,一股氣貫云霄的英雄氣概,永遠向上,朝氣蓬勃,給人一種氣象萬千的感覺。
②造型要領。依據紅棉樹以上的生態,選樹頭時首先要求有板根多(廣州人叫靴壩),樹干要挺拔,即樹干要選到曲中見直,直中有曲地逐漸縮小,挺拔至尾并流暢有勢,這就能顯得樹干偉岸有勢。
③枝法。采用對門枝(這是木棉樹的天然特點,其他樹種不宜采用)、垂枝。第一對垂枝起位要高,全枝下垂飄蕩迎風招展,平行枝、風車枝(以對門枝為起點向四邊回旋,風車走向)可得到立體感及克服呆板現象。平頂枝法是紅棉樹的生態特征。
為了使造型生動,可選對門枝中的某一層缺其一邊,以打破平衡呆板的現象。
木棉式切忌“枝層”過密、樹干硬直、無挺拔之勢,變成“煙囪”。
木棉式有單干式,也有雙干式。雙干式要一大一小,太高小矮,或大直小斜(不可大斜小直)。枝法有爭有讓,伸延流暢,結頂要顧盼有 情。
④配盆。木棉式宜用長方淺盆,植位宜放盆的3:7或4:6處。不宜植于中央,以免出現呆板現象。
(2)單干式
①意境。在曠野或山林里,一棵直樹依山傍石,臨風傲立,生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一片欣欣向榮的氣派。
②造型要領。單干企樹的素材很多,樹干有曲有直(過于硬直的不宜采用),要有四邊伸延的樹根,干身分段漸細。造型依據素材的自然形態,因材施藝,枝托位置沒有明顯規則(但在低位置上切忌對門枝),太小比例要適當,排列無序但要有爭讓:為克服呆板現象,有必要選用一枝飄枝、跌枝或垂枝,創造動感。
③枝法。用雞爪枝、鹿角枝等。
(3)雙干式
①意境。有兩棵樹,生長在原野之上,一大一小,或一高一低,或一直一斜(宜太直小斜),或直或曲。根成連理,勢如手足,相互顧盼,或如情侶相依相傍,相互映襯,情趣盎然。
②造型要領。素材以雙干樹頭連根頭為上選,一頭雙干(從地面起)次之,雙干高于地面以上的又次之,拼植的更次之。
雙干樹的布局,要有主有從,高為主,低為從;直為主,斜為從:大為主,小為從。兩株之間要表現感情,主干與賓干之間要有依傍形態;根頭位置距離要適當,兩株之間的樹尾要顧盼生情,整個布局的枝位要有爭有讓(忌對稱平衡)才能顯得生動。
③枝法。可用飄枝、平行枝、垂枝、雞爪枝或鹿角枝。
④配盆,根據樹形選擇長方形、圓形淺盆均可。
(4)三干林式
(1)意境。遠遠看它是曠野中的一叢小叢林,或者是大森林邊緣的一小部分;近看它是相連頭《可貴之處)而獨立的三株樹,它們各有獨特的姿態,但又相互傳神,顧盼之間,感情相依融洽,如三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爭妍競秀。
②造型要領。三干林的素材特點是以連根獨干為上品,樹干排列成疏密有致的不等邊三角形。主樹高,第二株次之,第三株又次之。有直有斜,層次分明,前不掩后。
三干林講究整體布局,要主客分明。造型時先要確立主樹,主樹要高而挺,有氣有勢,第二、三樹為客樹。主客樹之間要有主有從,奇形作勢,高低相襯,有遠有近,前小后大,互不遮掩,通透可視,根頭位置的根系要隱約相連。三干林是多干林的基礎,構圖比多干林較為容易,但神韻比多干樹更佳。
素材能生成連根的很難得,尤其是樹干組合聚散得宜,有主有從的更為可貴,所以有些三干林可容許拼配。三干林的枝法處理要注意互相有一定距離及互相依傍的形態,樹頂的枝形要相互顧盼,主樹的樹頂軒昂挺立,兩邊垂顧,右邊一托枝既能滿足本身造型的雄偉,又給小樹有生存的空間,像在保護著小樹,中樹大一點,呈獨立姿態,但樹尾仍緊向主樹盼仰,從而使三枝產生了相互顧盼的意境,又達到維持全局的統一。
③枝法。利用雞爪枝、垂枝,小枝可用自然枝。長短爭讓要少而精,力求有神韻。
④配盆。要根據樹形而定,宜用較淺的圓盆、蛋形盆、長方盆均可。植位宜稍偏,才有情趣。
(5)多干林式
①意境。這是森林中的一部分。樹木蔥郁,濃蔭密茂,一叢一叢的樹干錯落有序,似有似無的一條小路,從近處伸向幽深的遠方。一陣蟬鳴,幾聲鴉噪,打破了寧靜,稍后,這古木森森的叢林,愈加靜謐深遠。
多干林是5株以上的連根林為上品,也有“合植”叢布局。因為采用樹種、樹形不同,藝術效果就不同,如樹干直而密的是山嶺叢林:干曲矮小,疏落有致的是丘陵林:有直有斜的是曠野叢林;林中有小徑的是小徑幽林。
②造型要領。設計多干林方法與其他型式有別。其一是先立意,后找材料(樹種、樹型及盆具):其二是手上有了材料,然后立意。如手上的材料彎曲變化大,盆具又不很大的可考慮設計丘陵林:如立意要設計一組山嶺森林或小徑幽林的應選用直干多的樹材,其中要留小徑的,應選用面積較長的盆具。
立意時要注意整個布局的情調,耍給人一個層次深遠,又繁而不亂的感覺。可首先以三干林為基礎(三株中的植位為不等邊三角形)作為一組,逐漸增植演變而成為叢林。布局時第一要分清主客,主叢的姿態要高于客叢(一叢中也要有主樹與客樹之分)。突出主樹(叢),以客襯主。第二是要注意層次,層次越多,叢林的意境則越有深度。在設置深度(前與后的排列)時,要通透可視,避免產生讓人感到窒息閉氣的感覺。而過于疏落,樹與樹之間失去聯系,結構松散,會亂不成林便又致虛然無韻。所以要運用有聚有散的手法,才能做到疏密有致。如一叢密而成勢,另一叢就要放疏一點,以疏其氣,設有三株或五株一叢為“聚”,就以三株另加二株一叢為“散”,這樣靈巧運用,有聚有散,層次分明就是叢林型的要領。
③枝法。多干林的枝法以鹿角枝為主,靠近外邊的可用垂枝、風車枝等。
④配盆。以長方形淺盆為主。
地球并不是一顆特殊的星球,它和其它的星球一樣,也只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為什么一棵桃樹只能結出一種口味的水果——桃?而不能結出其它口味的水果呢?如蘋果、梨、或杏等,有人可能會回答說:“這是桃樹,當然是開桃花,結桃了。”其實這樣回答是不完美的,我認為沒有科學意義。那么究竟是為什么呢?其實這道理說出來也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桃樹本身就是一個加工場,并且這個加工場只能自然的生產出一種產品——桃,它不能在生產出其它的產品了(除桃之外的水果),它本身的能力是有限的,它所吸收的養料(即水分和微量元素等)與其它果樹所吸收的養料是不可能完全相等或相同的,所以只有桃樹才是將水土轉化成桃的最完美的,同時也是唯一的加工場。我在此提出一個簡單的生物鏈式的例子,如樹,它就是一個完美的加工場,因為從幼芽時期一直到生長成一棵挺拔的參天大樹,
它都是固定的生長在地上,而根扎在地面下,根的主要作用就是吸收養料,以供其整體茁壯成長,這棵樹的質量就會一天天的增加,所以樹這個加工場的存在,就是將水和土變成莖、桿、葉和根等。接下來就是食草動物了,例如羊,羊也是一個相當完美的加工場,但它的這一功能是不同于樹的,因為它把這棵樹的葉子吃了,那么這棵樹的一部分就將以糞便的形式從加工場——羊的體內排出來,而另有一部分就變成羊本身的質量了。即這種情況就可以說成是:羊這種加工場主要是將植物加工成羊肉,所以羊就是將植物加工成羊肉的最好、最完美、同時也是唯一的加工場。再者就是食肉動物了,例如狼,狼也是一個相當完美的加工場,它把羊吃掉了,所以這只羊的一部分也會以糞便的形式從加工場——狼的體內排出來,而另有一部分就變成狼本身的質量了。即可以說:狼這個加工場就是將羊肉加工成狼肉的最完美、同時也是唯一的加工場。從中可以看出:這種順序便是水土變成了樹,而樹又變成了羊,然后又變成了狼,況且羊是不能直接吃土的,只有通過樹這個加工場,才能吃食土,也就是樹這個加工場將水土變成了供羊能食用的食物,即莖、桿、葉等供羊吃,而狼只吃肉,它既不吃泥土也不能吃樹,所以羊的存在就是將樹轉化成肉,來供狼食用。但在食肉動物中也是互相殘吃的,如獅子可以吃食一只小老虎,而老虎同樣也可以吃食一只小獅子,獅子吃老虎是將老虎的肉轉化成了獅子的肉,老虎吃獅子是將獅子的肉轉化成了老虎的肉。但是不論在任何階段的生命團體中,也并不是所有的都會被吃掉的,如果因為某種意外原因,也可能會被燒成
灰燼,或掩埋在地下,但這終究還是回歸到了土壤中。如狼也有可能會被其它的食肉動物吃掉,另一種情況是自然的死亡,死后成為某棵植物的養料,供植物茁壯成長(即狼又變成了樹)。我們再來談一下關于醫學的內容。醫學家最大的弊病就是稱肝臟是世界上最好的加工場,這是不完全正確的,它應該是在某一領域或某一功能上,才能稱的上是世界上最好的加工場,同時也是唯一的,因為任何其它的加工場都不能代替它,而它也不能代替其它的加工場。如胃,胃是動物體內最好的、同時也是唯一的消化場所(即加工場),而肝臟是不具備這種功能的,所以任何加工場都是在某一方面才能稱得上是最好的、最完美的、同時也是唯一的。如將植物轉變成羊肉的加工場,只有羊;而轉變成牛肉的加工場,就只有牛。我們再來看
另一種加工場。如蛋雞,若每天都喂它糧食吃,它就可能會天天都下蛋,這就是加工場的作用,老母雞就是唯一的將糧食轉變成雞蛋的最完美的加工場,這是毋庸置疑的,沒有任何加工場可以代替老母雞,所以老母雞就是將糧食轉化成雞蛋的唯一的最好、最完美的加工場。
在長江上已經建成了許多座發電站,其實我們可以將每一座發電站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加工場,水的動能帶動發電機旋轉,就產生了電,所以是水的動能通過加工場——發電機轉變成了電能。在大自然中,風雨雷電的現象,也是由于加工場的作用形成的。如風是由于空氣中分子的流動,從而形成了力,我們就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風;雨是由于地面上的水,被蒸發到了高空,形成了云,又遇冷凝固,從而形成了降雨。若取來一堆木材將其點燃,便火勢熊熊的,在冷天里我們烤的暖烘烘的,而過了一會兒,火勢就會慢慢的小了下來,接著到了最后沒有了一絲火星,就完全變成了一堆灰。其實這也是加工場的作用,在燃燒的時候便形成了一個加工場,將木材變成了灰。尤其是在化學反應中,也必須要建立在加工場的基礎上,如氫氣在有氧氣的環境中燃燒,這種現象可看做是一個加工場,是生產水的加工場。
在生物鏈中,我們人類也算是比較特殊的了,因為我們不僅服從生物鏈式的加工場,即我們本體這個加工場(因為每個人活著都要吃喝拉撒),同時我們還運用發達的頭腦和四肢,創造了很多的加工場,具有代表性的如發電機,這個加工場的作用就是將動能轉化成電能,所以發電機、羊和桃樹等都是加工場,區別只是功能不一樣,材料不同;電燈泡也是一個相當完美的加工場,其作用就是將電能轉化成了光能(包括熱能),供人們在夜晚照明或其它的情況下使用;電動機也是一個加工場,是將電能轉化成了動能,當今人類利用這一功能,在這一領域內的研發非常的廣泛,如電動車、電風扇、洗衣機等等,雖然這些電器的用途不同,但都具備將電能轉化成動能的功能;還有音響也是一個加工場,它的作用是將電流的信號還原成聲音;還有太陽能電池板,這也是一個加工場,它的作用是將光能轉化成電能;變壓器也是一個加工場,它可以將高電壓轉換成低電壓,也可以將低電壓轉換成高電壓。以上這些加工場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并深深的影響著人類的生活,但是它們的功能都比較的單一,并不能互相代替。所以人類所有創造出來使用的工具都是加工場,望遠鏡也是一個加工場,它的作用只是將遠處的模糊不清的東西,看得更加清晰;凸透鏡也是一個完美的加工場,它的特殊功能是將光線聚焦在一起,所以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焦點的溫度是相當高的,人類利用它的這種特殊功能制造出了加工場——放大鏡、望遠鏡和照相機等;而凹透鏡這個加工場的特殊功能與凸透鏡的功能恰恰相反,它的作用是將光線按一定的規律分散,使照射的
光線永遠也不能聚成一點。
關于太陽系,它只是構成銀河系的一小部分,但它仍可說得上是一個巨大而完美的加工場,因為有好幾顆行星由于萬有引力的作用,都在不停的按照一定的軌道圍繞著太陽運動,因此就形成了一個系統,太陽處在這個系統的中心,其本身也是一個巨大而完美的加工場,它能夠不停的釋放能量——光波(即熱能),它的內部也在不停的發生著變化。而對于其它的幾顆行星,因為它們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吸熱和放熱的功能,因此它們也依然屬于加工場,即地球和火星以及其它的行星的存在價值和意義是相等和相同的。但是如果要是非以生命的觀點看待問題,那么這就顯得不合理了。當然地球也就顯得特殊和特別了,而如果要是從加工場的角度來討而程序復雜又特別完美的加工場。但在水星上也一定會有加工場的存在,但這些加工場的形狀和特點絕對不可能會和地球上的加工場的形狀和特點相同,這也是自然環境所不允許的,即同一個空間內只許存在一個點。那么這樣看來人類就很難在地外找到類似于生物鏈中的任何成員(即加工場的形狀和特點)。其實就算存在著和地球上所有條件都相似的星球(即密度、體積、溫度和大氣層等),也不一定就存在著人或牛、羊、駱駝之類的動物,或許在這顆星球上存在著的生命,只是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或者是從來還沒有出現過的。但我始終認為類似地球上所有條件的星球,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人類也不可能找得到類似于火星上所有條件的第二顆火星。打個比喻來講:世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包括身高、體重、
面貌等。然而在茫茫太空中,由于恒星也和我們人類一樣,都是加工場,所以對于它們也可以用‘生命’這個詞來表示,就像用來表示生物鏈中的任何一個成員一樣,那么這樣看來人類完全沒有必要為這些所謂的地外文明而浪費時間。當然我也相信在月球上也存在著加工場,并且這種加工場也是月球上獨有的,它們只適合在月球上生存,這也就如同我們人類只適合在地球上生存一樣。所以加工場在任何的星球上都存在,而人類只不過是整個加工場(宇宙)中的一份子,就像一片樹葉是一棵樹的一份子。并且只能在地球上生存,而目前人類所探尋的外星人,這也就是將生命的意義脫離了加工場的理論,生命包括生物鏈中的所有成員,而這所有的成員也都是加工場的一種方式,并且生物鏈也是一個循環的加工場。下面我再來講一下我們人類所研制的高智能機器人,首先說明只有類似于人運動的才可以稱為機器人。我記得從前曾在電視中看到過機器人的展覽,并且還有機器人足球比賽等,甚至還出現過騎自行車的機器人,好像是日本研制的,簡直是太逼真了。機器人當然也是一種加工場,因為它需要消耗電能,將電能轉化成了動能,并且我們也知道在任何一個閉合線路中,都存在著焦耳定律,所以也就有相對部分的電能轉化成內能的現象。機器人可說的上是一種類似于人的加工場,所以機器人 的一切運動也都稱得上是加工場的運動。雖然目前的機器人都越來越接近于我們人類的形象,但它畢竟還是沒有人體那樣靈活自如,它目前只不過可以代替人類的某一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說機器人雖然可以騎自行車,但它還不能去駕駛汽車、輪船和飛機等。
我認為有可能在過一段的時間,這種多功能的機器人也能夠被人類制造出來,并且在實際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到那時可以說機器人在人類的指揮下,可以代替人類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包括洗衣服、做飯、端茶倒水等,就像在封建社會中主人與奴隸一樣。機器人就是一個最完美的、讓主人稱心如意的奴隸。倘若要是機器人真的能夠達到這種效果,那么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它會不會擺脫人類的束縛,而獨立自主呢?機器人是否會同人類大戰?就像過去奴隸反對地主的壓迫一樣。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并且最終還將會是人類以失敗告終,因為機器人是寥寥幾個最最聰明的人制造出來的,是自然的新產品。其實就算是機器人要取代人類,也必須要滿足于以下條件:即機器人要必須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人類的大腦思考一樣,不再受到人為的控制,而視覺和聽覺又是主要產生思考的條件,所以必須具備。當然了它既然能夠稱得上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奴隸,那么這些條件它都應該是具備的。既然是所有的條件都具備了,它為什么不獨立自主呢?人是加工場,機器人也是加工場,而機器人又具備了超人的條件,它可以在沒有空氣的環境中運動、也可以在上百度或零下上百度的環境中活動,它又具備超人的智商,所以機器人完全可以擺脫人類的控制。也許是因為張三告訴他的奴隸(機器人)說:“你應該像我對待你一樣對待李四,這樣實際上來說機器人就已經可以約束人類了。但不管怎樣講,事實是肯定的,人類就是創造機器人這種加工場的加工場,并且從自然的角度來看:人創造出來的一切加工場都等于是自然創造出來的。也許在距地球一百億光年之外有一顆類似于地球的星球,在那顆星球上有人的存在,它們和我們人類是相類似的,有血有肉、四肢發達,頭腦靈活。它們就創造出了這種高智能的機器人,后來機器人又把它們全部消滅了。也許我們人類某天在太空中會遇到這種機器人,而我們人類定會把它們當做外星人看待,所以這里就極合理的出現了機器人就等于是外星人。我們人類也可能會駕駑這些外來的外星人,就像駕駑犬、馬、駱駝一樣,但是誰又曾懷疑過犬、馬、駱駝是否就一定是地球上應有的生命呢?現在我退一萬步來講,人類既然承認是上帝賜予的智慧,那就不要辜負上帝的一片好心,靜下來創造一個‘人形馬腦食草’的加工場贈送給上帝。不過我們也不需要擔心,我們人類創造的機器人會消滅我們,因為我們人類這種加工場同其它的加工場一樣,有始有終,我相信如果人類面臨末日將要到來,那么人類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盡力完成這項偉業,畢竟是我們人類這種加工場是惟一創造高智能機器人這種加工場的加工場。
我們現在來看一下我們的家園——地球,在地球上不同的地區環境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并且生物的種類也非常得繁多,而不同的生物選擇生存的環境也是不一樣的,如人只能生長在溫暖的陸地上,而魚卻只能生長在水中,北極熊生長在非常寒冷的極地地區,還有企鵝也生長在極地地區,相對于炎熱的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它們就不能去極地地區生存,而反過來講北極熊和企鵝也不能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存,這兩種地區之間的環境具有如此大的差異,而都能有生命(加工場)的存在,然而它們卻永遠也不可能生存在一起,這只能說明生命的存在跟環境有關,即加工場的存在和環境有關系,但不管怎樣講,事實就是在地球上任何一個指定的地方都有加工場的存在,而任何一個星球本身就是一個加工場,所以在任何一個星球上都有加工場的存在。如果將非洲大草原比作離太陽較近的水星,而兩極地區比作離太陽較遠的天王星,那么水星上的加工場如何面對和理解天王星上存在的加工場呢?其實水星上的加工場完全有理由認為天王星上是沒有生命的存在的,顯然它們也是根本就不可能會在一起生活的。這也就如同我們人類看待火星上的生命一樣,其實在恒星和黑洞上都存在著加工場,它們就和我們人類一樣,只是功能不同,加工場的功能直接取決于環境。因此,在月球上也有加工場的存在,太陽上也有加工場的存在,就像地球上的加工場(生物鏈)存在一樣。
在茫茫的太空中,所有的物體都是加工場,所有的加工場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光都有反射的功能和吸收能量、釋放能量的功能,這便是所有的加工場都具備的功能。也正因為物體對光具有反射的功能,所以生物的眼睛才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通過眼睛這個完美的加工場來觀察物體的大小、形狀和顏色等。現在通過對加工場理論的了解,我相信今后人類憑自己獨有的智慧可以制造出各種功能的加工場。如煤,雖然它是由植物在地下被掩埋了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才形成,而如果我們能制造出一種特殊的加工場,便可以直接將木材放進加工場中,直接就變成了煤。也許某天人類就可以直接將一塊石頭變成一頭大象,或是將一種動物直接變成另一種動物,也可以是恐龍,或者是地球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過的動物,
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相信人類終有一天能夠有這一番偉大的舉動,我的觀點是:人這種加工場都能存在,為什么就不能存在以上這些加工呢?
另外我要說的是在地球以外是不會有類似地球上的文明存在的。倘若在月球上有與我們人類形狀相似的加工場存在,那么它們就必定是類似于人造的機器人一樣。
論這些問題,則一 二、時間的本質
時間是什么樣子的?我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了解《加工場》理論,因為時間是與加工場共同存在的,時間只是加工場的一種性質,它不是絕對存在的,而是相對存在的。時間不僅表現在物質粒子的衰變,物體的運動和生物的成長以及季節的變化等。人類很早就規定了地球自轉一周所用的時間是一天,月球繞地球轉動一周所用的時間是一個月,地球繞太陽轉動一周所用的時間是一年。事實證明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計時法,因為以天體的運動作計時器,不僅容易觀察,還便于統一,使整個人類都能容易達成共識,所以直到現在我們人類一直都在沿用這種計時法,并且今后也一定會繼續沿用下去。
關于時間會靜止嗎?這個問題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解釋道:只要運動者的速度能夠達到光的傳播速度,相對于地面上的觀察者來講,運動者的時間就是處于靜止狀態。有一個著名的學說大意是這樣的:在地面上有一對雙生子A或B,讓其中一位雙生子A駕駛著一艘能夠達到光速的宇宙飛船遨游太空;另一個雙生子B留在地面上,等若干年過后,雙生子A駕駛著宇宙飛船在返回到地面上時,觀察這對雙生子的變化,就會發現他們的年齡看上去相差很大,也就是說雙生子A比雙生子B要年輕的多,A看上去還像當年遨游太空前的狀態,年輕力壯;而B看上去就是一個滿頭白發的老頭子。這種結果我們從《狹義相對論》中可知:雙生子A駕駛著宇宙飛船在太空中以光速運動時,相對于雙生子B來講,A的時間完全是靜止的,所以A保留在了年輕的狀態。這是很多科學工作者都接受了的例子,但我不認為會有這種現象,所以我不接受愛因斯坦的這種時間會靜止的觀念,我認為除非是沒有加工場的存在,時間才會靜止,但我們人類本身就屬于加工場,所以談論時間靜止是沒有科學意義的。
有人將時間比做流水,然而如果時間真的和流水一樣有方向、也有速度,則我們就可以順著水流的方向運動,并保持與水流相對靜止的狀態,這樣時間會靜止嗎?我認為這樣時間會靜止的。可是時間并不是流水,它沒有任何可形的形象,所以它既沒有方向,也沒有可供測量的速度。而愛因斯坦只是將時間的定義強調在了光波的傳播速度上,仿佛光波就是時間,光波的傳播就是時間的運動,愛因斯坦之所以會提出此結論,主要是因為光波的傳播速度不論相對任何狀態下的參照物,其速度都是不變的,這就成了《狹義相對論》中的著名定理,即光速不變定理,其實這個定理本身就讓人難以置信,因為光波的速度既然是有限的,那么為什么相對任何狀態下的參照物其速度都相等呢?光速不變定理我認為不能接受,同樣我也不認為光波就是時間,這也許是理論有誤,原因是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遨游的時候,它與光波的傳播方向相同時,則飛行員就是處于時間靜止狀態,但如果要是面對方向相反的光波運動時,飛行員就是處于加速死亡的狀態。而茫茫太空中,并不是所有的光波都向同一個方向傳播的,飛船面對的是來自不同方向的光波,因此時間靜止不成立。時間靜止就意味著所有的加工場都是靜止的,星體停止了運動、生物停止了生長、物質粒子停止了衰變,即所有的加工場都停止了運功,這種結果只有被排擠在了沒有任何加工場的真空宇宙里。
其實對于我們人類這種高智慧的生命來講,確實存在一種時間靜止的現象,我們知道地球是圓的,它在不停的繞著太陽公轉的同時也在不停地自傳,所以才會出現了白天與黑夜交換的現象。我是說讓一個飛行員駕駛一架飛機在赤道上空自東向西運動,并且是圍繞地球轉動一周的時間約是二十四小時,也就是地球自轉一周所用的時間,倘若飛行員是在地面上八點鐘的時候開始飛行的,那么當他飛行三個小時后,他會發現太陽的位置和他在出發時所看到的位置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這樣五個小時,甚至十個小時過后,他會發現太陽仍然還是處于那一個位置上,也就是他出發時看到的那個位置。其實我可以肯定的講,不論他飛行多么長的時間,他都不會看到夜晚的月亮和北極星,所以那時飛行員就會覺得他的時間靜止了,因為他觀察到的太陽總在同一個位置,難道說這樣做時間會靜止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盡管他觀察到太陽的位置沒有什么變化,但飛機上的鐘表還在不停的轉動著,況且飛行員也不可能就因為他觀察到的太陽總在同
一個位置上,就不知饑餓,他必須也要像地面上一樣一日三餐、照常休息才能保持較好的精神狀態,他在地面上的時候如果是以觀察太陽 位置的變化才進餐的,和傍晚天色已完全黑暗下來后才休息的,但在飛機上就不能按這種方式了,否則就會被餓死,他如果要想在地面上的生活方式一樣,就必須看鐘表進行,因為鐘表是不會停止的(除非沒電了或發生了其它的故障),他可以選擇在八點鐘吃一頓飯、十二點鐘吃一頓飯和在六點鐘(十八點鐘)吃一頓飯,然后再休息,直到七點鐘時起床,然后在八點鐘吃飯,如此循環下去,因此飛行員在飛機上的生活是不能用日日夜夜這個詞來表達時間的。但時間還是在不停的過去,隨著歲月的流逝,鐘表隨飛機從地面上升起后,不知表針轉動了多少圈,即多少角度,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隨著鐘表指針轉動角度的增加,飛行員的年齡也就越來越大,飛行員在飛機起飛前也可以選擇在夜晚的時候,那么他就永遠也看不到太陽了。這種現象以《地心說》來講,就是太陽與飛機保持了相對靜止的狀態同步圍繞地球轉動,飛行員的時間靜止觀念完全是取決于太陽位置的不動,除此之外一切都和在地面上觀察時間一樣,地球在轉動,季節在變化,一切自然規律都沒有改變。
如果我們準備兩個鐘表A和B,把其中一個表A放在高速運動的宇宙飛船里,另一個表B留在地面上,當宇宙飛船運動一段時間之后在返回到地面上,那么試比較這兩個鐘表記錄的時間,如果表A記錄的時間剛好是三個月,而表B記錄的僅有兩個月,也就是表B比表A的時間慢了一個月,對于這個結果,誰要是感到驚訝就說明他已經將時間給鐘表化了,他完全把時間當成了表針的運動。從計算的結果可知:飛船的運動速度是相對于地面上的表A為參照物的,所以如果將這個速度C乘以表A記錄的時間T,所得的結果再除以表B記錄的時間t,其結果就是一個比C還要大的數值v【CT=vt】,如果C指光速,那么V就會比C大很多倍,甚至于無限多倍,這豈不讓人更加驚訝,速度一定,路程一定,只有時間發生了變化。如果要是采取另一種方式,也許就不會發生這種荒謬的結果了。取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將其點燃,然后再分別放入兩個完全一樣的瓶子里,瓶子里面在充入相等量的氧氣,把其中一個瓶子放在高速運動的宇宙飛船里,另一個瓶子留在地面上,當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運動一段時間之后在返回到地面上,那么試比較這兩支蠟燭的大小,這也許應該會是兩個質量相等的蠟燭。因為化學反應也并不是時間,只不過是另一種勻速的不同于鐘表的加工場。其實在高速運動的宇宙飛船里,表針的運動速度或化學反應的速度并不一定就會發生變化,這只不過是科學家幻想中的海市蜃樓罷了。再者說:如果宇宙飛船相對于地球的運動速度是30萬千米每秒,同樣也可以認為是地球相對于宇宙飛船的運動速度是30萬千米每秒,這樣就得出了——如果地面上的人認為宇宙飛船上的時間變慢了,那么宇宙飛船上的人也會認為地面上的時間變慢了,所以并不存在雙生子A比雙生子B要年輕。因此時間靜止的觀念嚴重束縛了人類科學文化的發展。時間僅僅是相對存在的,它沒有任何可形的形象。如果說今天是6月15號,那么昨天就一定是6月14號,這是因為人類發明數字時規定的,這也被統一了起來,成為了公認的常識,就像所有的人都知道鐘表是計時用的。
切也就顯得不足為當我們乘坐火車從上海去北京時,我們問列車員幾點鐘能夠到達北京,他會告訴我們幾點,因此我們就可以計算出火車行駛到終點所用的時間,假設是十五個小時,如果火車是在早上七點鐘出發的,那么到達北京就是在二十二點鐘,這時鐘表的時針正好轉動了450度。如果一支蠟燭燃燒完所用的時間是一個小時,也就是十五支蠟燭逐次燃燒完所用的時間,等于鐘表的時針轉動450度所用的時間,當一顆人造衛星繞地球三個小時轉動一周時,也就是逐次燃燒三支蠟燭所用的時間,那么當人造衛星繞地球轉動五圈時,所用的時間就等于火車從上海行駛到北京所用的時間,等于十五支蠟燭逐次燃燒完所用的時間,也等于鐘表時針轉動450度所用的時間。而鐘表是一種非常方便的計時器,便于攜帶和統一,因此鐘表就成了人們公認的通用計時器。我們知道在海平面上空氣的密度相對要比在高原地區的空氣密度要大,也就是說海平面上的氧氣要比在高原地區的氧氣充足,因此一支蠟燭在海平面上燃燒完用一小時,而在高原地區同樣的一支蠟燭燃燒完有可能要用一小時多五分鐘,這種現象稱為加工場的時間效應。所以如果我們人類不以天體的運動作計時器,而是以蠟燭的燃燒量來做計時器,那么一個人的一生,如果以蠟燭在高原地區的燃燒量來計算,假如是一百萬支;那么在海平面上的燃燒量就有可能會達到一百二十萬支,因此這能說明時間是快了或慢了嗎?
關于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時間,就像一支未點燃的蠟燭,它可以存在無限長的時間,因為沒有加工場的運動,也就不存在相對的時間,只有當蠟燭被點燃后才有了相對的時間存在。燃燒的蠟燭就是一個運行的加工場,隨著時間的增加,也就是蠟燭慢慢的減少。
三、巧妙地整體整
在夢中,我見到了偉大的昆蟲學家——達爾文。我非常高興的告訴他,我發現了一個十分偉大的秘密。他問我是什么?我告訴他:人其實就是一個機器,就像柴油機一樣。人活著要必須吃飯,因為食物就是人體活動的能源,就如柴油是柴油機運動的能源。在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和其它少量的元素,而正是碳與氧的結合為人體提供了動力(即能量),結合成的二氧化碳,對人體來講是一種廢物,因此要及時的排出體外;這就像柴油在柴油機中燃燒一樣,燃燒后的氣體對于柴油機來講,就是一種廢物了,因此要必須排放出去。可巧的是:植物的生長需要這種廢物——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又成了植物的養料,植物吸收了二氧化碳,由于光合作用,只釋放出了氧,這就可以說明在植物體中含有大量的碳,同時還說明在植物體內還有其它的元素存在,正是它(它們)取代了氧,并與碳結合在了一起,所形成的這種化合物就是組成植物整體的基本原料。而我們知道植物不同于動物,因為植物是靜止的,它不做運動,所以也就不存在消耗能量,即是只吸收,而不付出,所以它的整體一直都在生長著,它的質量也一直都在增加。
因此,在自然界中,我們看不到越長越細小的植物。而動物就不一樣了,就像我們人類,即使站著一動不動,而由于各個器官的運動也會消耗能量,所以也就會有質量的損失。當然,如果人的運動劇烈,呼吸就會加快,所以質量的損失就會相對更大、更快,這就是決定人體胖瘦的關鍵原因。由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人永遠也不會像植物一樣,生長的那么快。如果要是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那么植物就是名副其實的黑洞。現在通過這簡短的介紹:達爾文先生,你是否有這種感覺呢?即動物是植物的附體。達爾文:“是的,的確。不過我想問一下,既然在植物體內含有大量的碳,為什么并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去吃食植物呢?怎么還會有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之分?”我說:“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加工場’的理論來解釋,即是植物不符合食肉動物的消化系統,只有間接的通過加工場——食草動物才能辦到這一點。”達爾文:“真是太奇妙了。”
孫子與爺爺
人物:爺爺(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學家)孫子(一位優秀的學生)
地點:在家里
時間:星期六中午期間
事件:聊天
正文:
孫子:爺爺,萬物有什么共同點嗎?
爺爺:有的,它們都是加工場。包括你喂養的小狗——毛毛,和你最喜愛的那只小花貓,也包括你和我在內,都是加工場。
孫子:那么書包和桌子呢?它們也是加工場嗎?
爺爺:當然是的了。你要記住,所有的物體對光都有反射的功能,以及吸收能量、釋放能量的功能,這便是所有的加工場都具備的功能。
孫子:爺爺,想必宇宙就是所有的加工場的總稱吧?
爺爺:你真聰明,說的太正確了。爺爺有時候就以‘整個加工場’來代替宇宙。
孫子:爺爺,宇宙到底有多大呢?
爺爺:關于這個,至今為止還從來沒有誰能夠測量過宇宙的體積到底有多大,質量有多少。不過我可以告訴你的是:“你所能看到的一切物體,包括地球、月球、太陽和天空中無數密密麻麻的星星在內,都只是組成宇宙的一部分”。
孫子:哇!真是不敢想象,宇宙竟會有這么大。爺爺,銀河系是不是也包括在內?
爺爺:是的。我們就處在銀河系中,它是由億萬顆像太陽一樣的恒星組成的一個大集團。在整個加工場當中,類似銀河系這樣大的恒星集團,那簡直是太多了,甚至可以說比你在夜里仰望天空時所能看到的星星的數目還要多。
孫子:爺爺,銀河系為什么不是由億萬個太陽系組成的?怎么會是由億萬顆恒星組成的?
爺爺:因為根據天文學家的觀察可知:除我們的太陽外,其它的恒星幾乎都很少會有行星圍繞著轉動。
孫子:爺爺,老師從前對我們講:“在宇宙中的某顆星球上會有外星人的存在。”你認為這可能嗎?
爺爺:我不能說不可能,也不能說可能。我只能這樣的回答:“我相信一定會有加工場的存在。”因為我們人類就是加工場,以及所有的動植物也都是加工場。所以由這一點就可以說:“在某顆星球上也許會有類似人形的加工場存在,但這個星球上并不一定就會有水或大氣層的存在。
孫子:爺爺,老師又對我們說:“在宇宙中光的傳播速度最快,任何其它的物體的運動速度都比不上光,你認為這對嗎?
爺爺:這當然是不對的。你知道在原子里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動的速度有多大嗎?
孫子:不知道。
爺爺:電子在原子里圍繞原子核轉動的速度最快能達到每秒二千千米以上。我曾經查閱過關于地球的一些資料,得知地球自轉的速度是每秒四百五十米左右,而它公轉的速度竟達到了三十千米每秒,我又查閱了關于太陽的資料,得知它竟是以每秒二百千米左右的速度在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運動。由此可知誰也無法準確的確定目前我們在整個加工場中的速度到底是多少。或許在銀河系的中心有一個質量非常大的核心,銀河系中所有的物體(恒星)都在圍繞著它作圓周運動,就像在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都在圍繞著太陽轉動一樣。而據天文學家探測得知,太陽距銀河系的中心有2.6萬光年的距離,這就更進一步說明銀河系的核心質量非常的大。倘若如此,那么在距銀河系核心僅有幾光年左右遠的星體,它圍繞銀河系核心轉動的速度
一定會是非常大的,這就如水星的公轉速度比天王星的公轉速度要大。因此物體的運動在整個加工場中是沒有標準值的。況且又因為我們也不知道整個加工場到底有多大,所以速度始終是以相對值存在的。
孫子:爺爺,你是不是認為我們人類未來某天能夠做出超光速的宇宙飛船?
爺爺:是的。我認為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能夠創造出超光速運動的宇宙飛船。
孫子:真的嗎?那你認為超光速的宇宙飛船會是什么形狀的?
奇了。生物鏈的存在只是地球 爺爺:應該是像飛碟形狀一樣的。
孫子:為什么會像飛碟一樣呢?
爺爺:因為飛碟是圓形的,倘若在某一空間飛碟能夠像吊扇一樣的轉動,并通過某種技術在直接將圓周運動轉換成直線運動,這樣就能達到超光速的效果。因為飛碟在做直線運動的同時,又可以不斷的做圓周轉,并將圓周運動又轉換成直線運動,因此這樣繼續下去運動速度就能超過光速。這種現象就如同在一艘高速運動的飛行器上發射一個飛行器B,然后在飛行器B上在發射飛行器C,這樣繼續下去,因此就能實現超光速運動。這就是飛碟實現超光速的基本原理。它在減速的時候就是反過來將直線運動轉換成圓周運動。比方說存在兩個飛碟A和B,它們向同一個方向以相同的速度相對參照物R運動,這時如果飛碟B由直線運動轉換成了圓周運動(并不一定就完全轉換成圓周運動,這是隨心所欲的,因為這是在減速),所以如果以飛碟
A為參照物,那么飛碟B就是在以反方向遠離飛碟A,但是如果還是以R為參照物,飛碟B的速度只是比以前慢了,飛碟A的速度沒有什么變化,它們還是向同一個方向運動。然后再通過某種技術將圓周運動消除掉,使它不被轉換成直線運動,也不在作圓周運動。
孫子:爺爺,你親自測量過光的傳播速度嗎?
爺爺:爺爺至今還沒有做過,不過我設計了一種方案,可以較準確的測量出光的傳播速度值是多少。
孫子:真的嗎爺爺?你快對我說一說。
爺爺:是真的,你不要慌我這就告訴你。首先你要知道光波是電磁波、紅外線、可見光和紫外線的統稱。因此我就以電磁波作為實驗的對象,先在一個地點建設一座信號源A,然后在另一個地點建設一座信號源B,信號源具有發射信號和接收信號的功能,在信號源A上安裝一個精確度非常高的時刻表,當表開始工作的同時,信號源A就會自動發射信號‘0’,當信號源B接收到信號‘0’時,就自動發射信號‘1’,信號源A接收到信號‘1’時,在自動發射信號‘2’,信號源B接收到信號‘2’在自動發射信號‘3’,這樣依次下去,就像接力賽跑一樣,直到信號源A接收到信號‘9’時,時刻表就會自動停止不動,這樣有了精確的時間,在測出兩個信號源的距離,就可以計算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值是多少。這種方法不僅在地球上可以用,在
其它的星球上也可以用,而且我認為有必要在月球上做一次驗證,對照在地球上測出的速度值是否相等。或許會大于在地球上測出的速度值。倘若如此,這就說明光速每秒30萬千米只是在地球上測得的數值,而在其它的星球上就不一定會是每秒30萬千米,或許會小于這個數值,也有可能會大于這個數值。
孫子:爺爺,你認為我們人類的未來社會會美好到什么程度?
爺爺:如果一切自然條件允許我們人類有長久的未來,我們將會進入“太空移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