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思政教育的核心范文

        思政教育的核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政教育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思政教育的核心

        第1篇:思政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入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中,明確指出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力建設,要求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中要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并不容樂觀,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體制是一種必然選擇,能夠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們對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及價值觀牢固樹立。在探討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融入途徑前,我們首先應對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體制的必要性有一定了解。

        一、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入價值

        (一)有利于建設高校校園和諧文化及思想氛圍

        一直以來,高校都是思想文化的生產傳播與集散場所,面對隨著改革開放滲透到高校中的西方不良社會思潮及其對高校師生精神的毒害,迫切需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體制,糾正不良思潮對高校師生政治信仰和價值觀念的擾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將社會主義核心體制融入其中,可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對社會思潮加以引領功能的發揮,使高校大學生能夠在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影響下產生穩固的思想意識,有利于高校大學生和諧理念和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在多元交錯的思想形勢中辨明是非,對各種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與侵蝕自覺抵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勞動樹立,從而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及思想氛圍的和諧。

        (二)有利于促進高校師生的全面發展

        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高校大學生是最具活力的群體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關鍵仰賴于知識分子隊伍是否理論和社會主義信念。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改革與發展的轉型期,這種激蕩和變化同樣反映在高校中,導致部分高校師生出現政治信仰迷茫、價值觀扭曲等問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對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加以融入,能夠使高校師生的多元價值取向得到有效整合,使因多樣化而導致的模糊認識和思想分化一定程度上得以避免,從大方向上為高校師生提供引導,在對當前高校師生錯誤價值取向進行糾正的同時,有利于促進高校師生的全面發展。

        二、社會主義核心體制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加大校園思政文化建設為主渠道,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價值實現

        校園文化品位高低及視野大小,對學生情操和意志具有重要影響。基于校園文化在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須對課外文化積極開展的過程中,對各種社團組織、文化節目等進行開展。在營造社會主義核心體制教育環境的過程中,高校可對互聯網加以利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可在網上對社會主義核心體制教育活動積極開展,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價值觀念的倡導凈化互聯網中一些不利大學生師生思想進步的思潮。高校還可在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對高校來說,其育人環境中校風、教風和學風是最重要組成部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具有直接影響。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要對校園文化傳統繼承和發揚,對良好的校風、教風及學等著力塑造,為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提供豐厚的土壤。高校學生社團活動等通常由學生自主開展,高校可充分利用精品社團的作用宣揚社會主義核心體制,促進高校學生文化活動品位和層次的提高,通過其改善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效率。

        (二)充分發揮思政理論課課堂作用,加大融入社會主義核心體制

        高校教學與科研工作者應立足新課程改革方案,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及手段加以改進。高校可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改革與教學的改革中,納入社會主義核心體制;也可對社會主義核心體制的理論研究不斷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斷補充;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對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加以融入的過程中,必須踐行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在教學中力爭加入最新的思政熱點問題,將書本知識與社會主義核心體制的最新變化聯系起來,使熱點思政問題在正面客觀的思想政治教學中能夠上升到理論高度,讓學生對一些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基本理論和熱點問題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不過,雖然在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體制教育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是主要渠道,但這并不意味著其是唯一渠道。學生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社會主義核心w制教育責任,內在地包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高校應以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為基礎,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各個環節中對社會主義核心體制進行融入,使學生真正從耳、腦、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會主義核心體制教育。

        (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實踐

        在大學生的即時性、經常性思想問題教育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所擔負的責任比其課堂教學還要多,是引導大學生將思想政治理論應用于生活之中,對社會主義核心體制進行踐行的重要決定環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對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等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探索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體制結合起來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強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實踐養成給予高度重視。高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對社會主義核心體制融入的過程中,應注意與大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貼近的同時,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也要重視起來。對于大學生思想現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進行深入地分析,在此前提下對多種引導形式加以采取,以促使大學生自覺地將社會主義核心體制踐行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

        結語:在社會主義制度中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屬于內在精神之魂的存在,深刻地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總方向具有決定作用。面對當前大學生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現狀,社會主義核心體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中的融入是一種必然選擇。將社會主義核心體制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對社會主義核心體制的吸引力與感召力充分彰顯,對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培訓具有積極作用,高校必須提高重視。

        [參考文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網絡思政探討[J]. 劉勇,劉開偉. 濟寧學院學報. 2015(05).

        [2]“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若干思考[J]. 劉丁慧. 特區實踐與理論. 2015(06).

        [3]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途徑研究[J]. 鄭瓊. 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6(01) .

        [4]思政教育體系中榜樣教學的價值探究[J]. 徐丹紅.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6(03) .

        第2篇:思政教育的核心范文

        思政教學是培養大學生思想品質的基礎工作,心理健康是學生思想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既有區別,又相統一。怎樣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是我國高校思政工作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

        過去,學校思政教育只抓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心理素質教育。針對學生存在的不同性質的問題,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還應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政教育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思政教育工作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是解決政治方向、思想傾向和道德價值觀念的問題,是解決人的社會傾向問題;而心理素質教育則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社會的關系,發展潛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家庭和社會。第二,在思政教育中,我們是把學生當做社會關系中的一個社會角色來要求;在心理素質教育中,我們是把學生當做人際關系中的一個具體的人來要求。二者也是有聯系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心理素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只有思政教育而沒有心理素質教育,則學生的發展不完全。第二,只有思政教育而沒有心理素質教育,思政教育本身也難以取得好的效果。

        二、高校思政教學中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效性

        馬克思所指的人的全面發展,有兩層具體的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喚醒自然歷史進程賦予人的各種素質潛能,使之獲得最充分的發展。第二層含義則是指人的對象性關系的全面形成和個人的社會關系的高度和諧。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對研究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和思政工作具有指導作用。要認真研究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特點,這是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前提。當前,研究大學生有兩個視角,一是分年級把握學生的思想心理特點;二是在同一學齡層次上分類研究把握不同群體學生的思想心理特點。與此同時,還要確立個性教育思想,將大學生看做是一個完整的人、豐富的人和全面的人。要關注學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觀念等意識層面上的問題,也要注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要注重學生知識、技能、思維的培養,也要重視學生情感、意志、興趣、需要、信念等個性素質以及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不僅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指明方向,而且要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個性才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比較充分和全面的發展。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努力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著力解決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利益需要、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三、在高校思政教學中實施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新途徑

        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改變傳統的思政知識模式,將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其中,將提高心理素質作為學生整體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應當針對高校傳統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的特征,強化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能夠為健全高校學生人格提供堅實的基礎。以傳統文化作為基點,能夠全面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在思政教育中健全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擴展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的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2.改變傳統的實踐教學指導模式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指導學生參加實踐鍛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實踐能夠使大學生在活動中培養正確的觀念。在社會實踐中,學生可以鍛煉獨立決策和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還能夠建立足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肯定和否定的情緒體驗中適應不良情緒的影響,在體驗中完成學生的自我心理調節過程。社會實踐還能培養大學生的交際能力,訓練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客觀分析別人的評價,同時進行自身的社會比較,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并將其并入心理建設的自我完善中。

        3.轉變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模式

        高校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模式應以培養發展型為主要的教育模式、以治療型為輔助,改變以往的治療型為主的心理教育模式。在思政教育中使大學生完成自我教育,能夠正確地評價并肯定自我。激發自我意識是內化健康心理素質的關鍵。大學生自我統一程度與心理困擾程度呈負相關,即自我統合程度愈高,心理困惑愈少,反之亦然。

        4.根據學生實際開設課程輔導

        采用課堂教學的方法進行整體的心理輔導互動活動,將課堂教學作為依托指導學生掌握心理調整方法和健康知識,從而提升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并培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將課堂教育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

        5.利用新手段開展心理咨詢

        高校應當建立完善的網上心理咨詢服務系統,比如以網絡開展心理咨詢接待、預約信箱、聊天室等多種方式。依托校園網絡在大學內部覆蓋面廣的現實優勢,以多種途徑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從而深入了解學生真實的心理動態,消除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隱患。

        6.健全心理訓練制度

        心理訓練的內容可包括生活適應訓練、人際交往技巧訓練、領導組織才能拓展訓練、時間管理訓練、成功心理訓練、就業前心理訓練、挫折自助訓練、勤儉自立訓練等。這樣的心理訓練既推動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又能讓學生在實踐訓練中體驗、感悟、調適心理偏差,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第3篇:思政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途徑

        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一般而言,心理素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而思想政治教育對心理素質發展又具有導向作用。對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學生來說,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矛盾,產生的困擾和沖突,會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又往往同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交織在一起。心理問題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講要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前提。反過來,心理問題的存在,也必然影響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因此,學校應該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協調發展,提高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一、整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來,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客觀上起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倍增器”的積極作用,對于增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發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實施的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人際關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學生之間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思想政治工作者處于主導地位,對學生進行理論說服教育,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內心想法容易被忽視,兩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顯;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詢者與來咨詢者是平等的朋友關系,咨詢者不是說教而是開導來咨詢者,這兩者之間建立平等、協調的人際關系。這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學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雙方都敞開心扉,顯露出真情實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際關系。這種融洽的人際關系對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視學生的內心世界無疑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學生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觀點、看法聽得進、記得牢,從而容易改變自己的原來態度和行為方式,這為順利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創設了良好的心理氛圍。

        第二、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在社會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狀態千差萬別、錯綜復雜,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客觀上要求教育者必須根據個體和群體的心理特點與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選擇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過程與操作方法,正所謂“因人而異”、“潛移默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也只有這樣,教育者才有可能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打開受教育者的“心靈之窗”,解決困擾受教育者思想的實際問題。教育者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必須首先深人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狀態及其發展趨向,找到產生思想問題的“癥結”所在,教育者才有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受教育者的心坎上、觸及受教育者的靈魂,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更加有效,更富有藝術性、針對性和準確性。

        第三、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

        長期以來,如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考慮的頭等大事。如果這種教育行為談不上科學,最終必然會危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發展。而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起來,就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運用心理學原理、方法探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毛、理活動現象及其活動規律,并有效地運用其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教育者真正掌握了心理學原理、方法,并將其有效地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就能夠更好地揭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規律,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自身的工作實踐更易于引起受教育者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從而有效地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二、整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途徑

        要想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整合起來,發揮二者的綜合優勢,就必須找到二者的結合點,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讓其真正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顯著成效。在實施過程中,一般需要運用以下幾種途徑:

        第一、教育觀念的整合。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實現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整合,首先需要的就是教育工作者對此觀念有深刻的了解、認識和認同。教育者應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關,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證,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其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堅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整合,將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相關學科的教學和學校的教育、管理活動中,能使二者相互協調、互相促進、共同發展。這就必然要求突破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課只重視心理學知識的傳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視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的現狀,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與依托,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人格品質和健康心理素質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以心理健康教育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手段,樹立現代教育目標觀,真正構建起一種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整合。

        第二、手段方法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必須在具體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優勢互補。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應互相汲取對方領域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靈活運用,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方法的綜合優勢。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發揚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變被動應對矯治型教育為主動引導發展型教育。采取課堂教學、專題講座、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等多種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自我調適能力,以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的方法,把心理學中一系列原則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通過心理咨詢,可以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予以糾正,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通過心理咨詢,可以幫助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調適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個別教育功能,使學生不斷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在較高的層次上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矯正不良人格,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第三、師資力量的整合。首先,要從體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師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使之渾然一體,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傾向問題,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及應對措施,調適、矯正、發展學生心理,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質。只有這樣,思想政治工作才會有針對性、實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新時期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只有這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次,要加大既擅長思想政治教育又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力度。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雙重角色的教師隊伍。改變這種狀況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國家在師范院校開設一門兼顧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專門為高校培養一支素質過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雙重角色的師資隊伍。同時,還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對在崗的教師實行業務培訓和指導,讓其能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條件下的教育職責。

        參考文獻:

        第4篇:思政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 高中政治教學月 現代信息技術 整合思考

        引言

        將信息技術融入高中政治教學中,不僅擴寬了政治課堂教學知識面,而且學生可以在一定信息背景下學習政治知識,有助于深化對政治教學知識的理解,還掌握了運用信息工具學習政治知識的方法。以下簡要針對此方面內容進行探討。

        一、高中政治課教學中采用信息技術輔助的優勢

        (一)激發學生對政治的學習興趣

        高中政治課傳統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政治教師會構建輕松活潑的課堂環境,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但是,由于政治教師以單項知識傳遞為主,而且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刺激的方法相對單一,使學生的思維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發揮。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就是從發揮政治教學時效性的角度出發創設課堂環境,提升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隨著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發揮主體作用,政治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現象得到了改變。

        (二)有助于突出高中政治教學的重點內容

        高中政治教學要能保證質量,就需要具有針對性,讓學生抓住政治知識的重點內容。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就是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抽象難懂的政治知識以直觀的聲像視頻呈現出來,讓繁瑣的知識簡單化,難懂的知識簡易化[1]。在多媒體輔助下,高中政治教學內容難度降低了,教學內容得以優化。學生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很快抓住重點知識,使政治知識學習圍繞重點內容展開,大大提高高中政治學習效率。

        二、高中政治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的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學對現代信息技術要合理使用

        由于政治知識較為抽象,許多高中學生對政治教學內容難以理解,從而對該門學科產生心理排斥感,影響學習質量。從高中政治教學角度而言,只要對課堂教學資源合理安排,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采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還需要注意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使信息技術有效融合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從而獲得良好效果。

        比如,高中政治教學中對“經濟體制”展開教學,主要內容就是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矛盾。開展政治教學時,教師并不局限于知識教學,還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學習才能提高政治學習質量。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合理利用,讓學生動手制作課件。學生制作課件時可以自主學習,不斷探索信息技術對擴展課堂教學知識的作用,讓學生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即公有制經濟占據基礎地位,非公有制經濟是經濟體制中的主要內容。為了深化學生對這部分教學知識的理解,可以結合實際展開教學。政治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各種經營商戶的圖片,讓學生根據這些商戶的不同經濟形勢加以歸類,明白處于現行經濟環境中,既要明確商品交易過程,又要嚴格遵循等價交換原則,使學生對非公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都有所理解。

        (二)對信息技術的利用中要認識到其與傳統媒體之間的關系

        高中教師利用媒體開展政治教學時,要對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媒體之間的關系加以充分認識,一方面讓學生在政治學習中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另一方面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將現代信息技術的知識整合功能充分發揮出來[2]。隨著傳統媒體與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整合,避免學生對傳統媒體的錯誤認識而一味追求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

        比如,堅持“適度原則”展開教學,可以用給氣球打氣的例子形象比喻,讓學生嘗試給氣球打氣,通過思維轉移的方式對“適度原則”加以理解。

        (三)采用人機交互的方式對政治教學內容進行優化

        高中政治教學要圍繞學生這個主體展開。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要注重人機交互是教學關鍵,且信息技術僅發揮著服務于教學的工具性作用。高中政治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時候,要能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引發學生針對主要教學內容加以思考,因此,要利用多媒體使課堂教學內容聲像并茂,以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引導作用。

        結語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呈現出來的明顯特征是信息技術已經滲入各個領域中。高中政治教師對信息技術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提升政治課堂教學質量,還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政治學習效率。所以,對該教學方法進行探討是值得相關教職人員深入進行的。

        參考文獻:

        [1]馬連增.高中政治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完美結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8):69-70.

        第5篇:思政教育的核心范文

        一.關于學習資源

        誤區:過分依賴網絡資源,忽視其他教學資源

        信息資源庫固然可以為語文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然而,不是萬能的或惟一的教學媒體,尤其是語文學科,教材內容很多是反映現實生活情境的,還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及名著等,這些是網絡資源中所無法提供的。

        對策:多種資源各盡其用

        在教學中教師不要過分依賴網絡資源而忽視其他教學資源的利用。根據教學內容和任務,多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引導學生領略大自然,深入社會生活環境,參觀名勝古跡、紀念館、博物館等,以獲得真實的感知,拓展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不能片面地認為只有網絡資源才是惟一的資源或最好的資源。

        二.關于課件的制作與利用

        誤區:水平低重復建設,優秀資源不能共享

        要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必須有相應的課件支持。只有豐富的課件資源,才能有利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目前我國優秀的課件資源缺乏,即使網上有一些,但由于界面不夠友好,操作難度大,只能供制作者本人使用,不能資源共享。

        對策:課件制作便捷、適用

        課件應該根據語文教學目的和內容來選取與課文相應的音像、圖片資料等,充分挖掘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引導他們透過語言文字這一“思維外殼”去接受作者的審美經驗,感知形象,體會情味,領悟理趣。第二,課件操作起來應方便、簡捷,師生都能根據提示使用課件,隨時可改。

        三.關于技術應用

        誤區一:重活動形式,輕活動效果

        在課件制作上,教師常常過于注重它的直觀性,喜歡插入大大小小、形形的圖片。遺憾的是,學生很容易被這些“小把戲”所吸引,從而分散了對內容的注意力。一節課下來。看似學生注意力集中,課堂氣氛活躍,但沒什么實質性教學,甚至連基本的教學任務都沒有完成。

        對策: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

        任何教學手段、形式都是為教學目標、任務服務的。如果在教學中過分強調信息技術而忽視了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目標,就會畫蛇添足。因此應該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技術手段和表現形式,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真正意義,以配合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的,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

        誤區二:教學情境創設偏離教學目標

        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創設語文教學情境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它通過運用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但這并不意味著什么內容都可用多媒體來創設情境。

        對策:情境創設為教學目標服務

        適當的多媒體課件材料可以輔助創設情境,但這并不是惟一方式。教師的語言魅力、激發學生想象力和栩栩如生的生活實例等都可以創設情境。

        誤區三:過分依賴現代教學媒體,摒棄了傳統教學媒體

        有的教師“惟技術主義觀”,如果一節課沒有運用信息技術就上不好或上不下去。不管上什么內容的課,都喜歡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教師把語文課教學變成了計算機操作演示課,沒有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想象時間,沒有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中。

        對策:轉變觀念,二者優化整合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認識現代教學媒體和傳統教學媒體各自的特點,對這兩種媒體進行優化整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效益,以提高教學效率。為此我們應該努力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轉變教師的觀念和態度。讓他們認識到教師是新教育技術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現為教師施展才華提供了契機。否則,就會成為時代的落伍者。

        二是不要夸大信息技術的作用。信息技術怎么發達,始終不能代替人。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僅僅是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和效益。在教學中教師不要一味地演示課件,否則就會由過去的“人灌”變成現在的“機灌”,穿新鞋走老路。

        三是二者相輔相成。提倡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因為其教學效果是傳統教學手段難以企及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教學手段已經是絕對落后的,更不意味著現代教學手段將完全取而代之。

        第6篇:思政教育的核心范文

        我國資深電教專家南國農先生明確強調:“所謂‘整合’,不是簡單的混合,而是根據實際需要,讓信息技術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最優化組合。”這就要求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時,不可完全脫離教材,過于重視新技術而忽視教材的深刻內涵,使技術操作代替課本,本末倒置。例如,閱讀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并指出閱讀的本質是“學生與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的對象是課文文本。教師在用視頻展示語文課文的背景時不要忘了教材課文文本的內涵,細膩的描寫是視頻表現不出來的。有位教師在《寶玉挨打》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展示寧、榮兩府復雜的人物關系譜系,演示了人物關系的流變過程,而將課文丟在一邊,沒有組織學生研讀精彩語段,品味、揣摩不同的女性探望寶玉時不同的語言及心理。這樣,多媒體技術不但沒起到服務于教學的作用,而且喧賓奪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對學生語言魅力以及審美教育的培養,阻礙了學生智力的開啟。我們在教學時使用電教媒體,不是為了使課堂熱鬧,為了展現現代化教學,而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形象、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課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做到教育思想與教育手段的同步更新

        我們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不能只把多媒體當做演示的工具,而是要使其成為學生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的工具。但現在的教育現狀是大多數教師把多媒體作為講解、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使用,多媒體教室的投影往往只起到了電子黑板的作用。這些教師的行為都使得多媒體教學變成了披著高科技外衣的電灌。雖然教學手段先進了,但教育思想仍落后,這是“舊瓶裝新藥”,仍然沒有改變“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落后教學模式。寫作背景、朗讀節奏劃分、章節大意的概括,教師全用演示文稿打出,逐一講解,學生被動聽講。教師在朗讀教學環節中又運用電腦技術,隨著電視散文畫面,配樂朗誦,讓學生欣賞。這樣的教學模式,看起來是用足了電教媒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教師不曾曉得,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如有感情地朗讀、品味詩境,以及自主學習、協作探究學習的激情都被自己的講解扼殺。這實際上并沒有突出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盡管教師運用了豐富的媒體技術,但由于其教育理念是落后的,兩者不能相得益彰,最終導致教學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師必須做到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信息技術的運用,讓先進的電教技術服從于教學,服務于教學。

        三、注重語文學科特點,不背離語文教學的原則

        語文素養是人文素養的核心。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的整體感悟能力尤為關鍵。電教媒體的運用,為這樣的培養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但是,教師在語文教學與電教媒體的結合中要充分體現語文的學科特點,切忌擺花架子,圖熱鬧,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原則。一位教師在《聽潮》的教學中,先是投影大海潮漲潮落的錄像畫面,接著播放配樂朗讀全文的錄音帶,然后提示學生隨著樂曲展開聯想,最后用投影展示板書設計,歸納課文內容。這堂課運用的電教媒體很多,學生的熱情也很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可是透過熱鬧的表象,我們不禁要問:這是語文課嗎?這樣做并未把好教材關,沒有突出語文的學科特點。事實上,《聽潮》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的主要特點是“用文字塑造聲音的形象”,是很好的朗讀課文。教師應在朗讀上下工夫,組織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從而感受大海的美。教師應該反復范讀,包括恰當的停頓,語義重音的把握,對學生指導;學生應該反復朗讀,揣摩練習。

        四、辯證地看待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的關系

        當前,我們在語文教學與多媒體整合運用的過程中似乎還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電教媒體越現代化越好,技術越先進越好,電教媒體運用越復雜越好,這樣才是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與方法。在這樣錯誤觀念的驅使下,個別教師完全拋棄了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一味追求教學手段的先進性、多樣性,脫離了自己的教學目標。如在《琵琶行》的教學中,教師開始從作品的敘事性入手,讓學生復述故事,然后緊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進行發問,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探究學習,學生踴躍發言,氣氛活躍,效果很好。可是這時,教師突然要求學生打開自己事先設計好的網頁,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又運用投影,展示詩歌的章節內容與層次結構,又播放范讀錄音,配樂朗誦。看起來該節課堂教學用足了電教媒體,可謂花樣繁多,可實際上背離了語文教學的目標,給人以“人為機所累”之感。學生也忙于應付,應接不暇,教學效果并不很好。實際上電教媒體與傳統媒體在本質上并沒有優劣之別,傳統的媒體并不一定是陳舊的、落后的,先進的電教媒體也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關鍵是看它能否很好地與課堂教學內容達到最優化的組合,是否能夠適合自己的教學內容并服務于教學,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這正如教學方法,它從本質上來說也沒有好差之分,關鍵是看是否適合自己的教學。永遠沒有最好的電教媒體,只有適合自己內容的電教媒體;永遠沒有最好的教學方法,只有適合自己的方法。

        五、小結

        第7篇:思政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意識融合;教學創新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教育中的關鍵內容,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以及思想政治思維的主要途徑。如何有效、積極、全面、系統的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降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抵觸情緒,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有效性與引導性,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學目標。而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性、差異化與針度性,才能真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化學生的思想政治綜合素質。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必然性與可行性

        第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現代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因素,主要是因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影響著學生基本的認知能力與價值觀取向,進而形成了學生個性化的判斷體系,這是學生基本思維邏輯的組成部分,也就變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的關鍵因素,因此需要充分結合心理健康教育來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為大學生教育而服務,具有鮮明的指向性。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為了大學生教育教學而服務的,都帶有明顯的教育性與引導性。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被動性的教學活動,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開展的針對性教學活動,滿足的是學生差異化與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動性的教學活動,是學校組織起的整體性無差異性的教學活動,滿足的是學生共同性的思想政治學習需求[1]。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內容上互補,教學形式上相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內容上互補,在教學組織形式基本相似,進而就方便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進行整合。以心理健康教育來向內重點拓展學生的情緒與個性能力構建,強化學生在心理綜合素質;以思想政治教育來向外全面優化學生的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促使學生在世界觀與方法論上得到全面地擴展,也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心理素質協調發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方法探索

        第一,構建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能力大融合。為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學,首先應該構建更加專業的教師隊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資源大融合。一方面提升所有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以及教學設計能力;另一方面強化兩個教學學科之間的再整合與選擇性融合,保障教師可以更加有效地開展兩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且教學活動過程更加具有科學性與教學性,進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無縫對接[2]。第二,規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標,制度教育教學計劃。高校需要重新規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任務與教學計劃,將其作為一個教學整體來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考核制度建設、教學情境優化,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尋找一個共同性的教學目標,并為此制定詳細的教育教學計劃,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更加有方向、有目的、有細節、有側重的組織與實施,進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效果。第三,立足于學生個體來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融合,提高教育教學綜合質量。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要求,使得教師需要從學生個體來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融合。一方面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具有更強的普遍性與系統性,同時還應該保障其教學內容的靈活性與多樣性,保障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接收到更加多元化的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與心理訴求,進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像心理健康教育一樣可以與學生之間構建一一對應的關系模式[3]。第四,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激發課堂教學的指導性與專業性。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創新時,需要積極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結合起來,拓展課堂教學與教學輔導的方法體系,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兼顧集體性與個體性、普遍性與特殊性、教育性與疏導性、方法性與情緒性,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方法進行有選擇的整合與創新,進而激發課堂教學的指導性與專業性[4]。

        第8篇:思政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教學反思

        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新課程、新標準、新理念健步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師生的頭腦。如何把新課程、新標準、新理念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這是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的課題。以網絡多媒體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新形勢下最佳教學效果的實現搭建了實用平臺。近年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嘗試催生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為課堂教學結構的改革和人才培養標準的科學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幾點體會: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點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實現課改目標。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在愉快、心平氣和的時候,在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下,接受的信息越多,學習效率就越高。對于學生而言,也就是最容易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因此,在教學中,創設一個民主、和諧、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到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能得到老師的認可、肯定,無論是對的或錯的理解都能得到老師的接納。這種來自外界的認可和肯定,能促成和激勵學生內心的學習熱情,有利于學生樂學、好學、敢學之風的形成。這也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可以從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學生的記憶,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媒體教學可通過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媒質,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產生動靜結合的畫面和智能性啟發誘導功能,使枯燥的概念變得直觀化、具體化,富有感染力。信息技術還可以創設逼真的畫面,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催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中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利于課堂評價的多元性。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創造力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運用已知信息開展能動的一種思維活動,使之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智力品質。教師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能為學生的一切探究活動提供有利條件。開展學科的有機整合,不僅能從多個角度對課堂效率進行鑒定,使課堂教學的評價變得多樣化和多元化,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利于增強學生成功的體驗。

        體驗成功是每個人都渴望的,學生就更強烈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愿望。”對于學生來說情緒簡直就是學習的動力。有了成功的體驗他們會學習得更有勁,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更高,獲得知識的可能性更大。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們都很注意盡量多地讓學生體驗成功,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使學生無法更多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一般來說,學生都有好表現的心理,喜歡在眾人面前顯示自己的才能,而在計算機的輔助下,成功的體驗能充分到位。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注意的方向

        1.盲目加大知識的容量。

        多媒體技術引入中學課程可提高課堂效率,有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但高中階段不要盲目加大知識的容量,必須圍繞課程標準進行合理取舍。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方便快捷地提供大量的知識和信息,但教師運用信息技術不要隨意加大知識的容量,否則學生接受信息過多,會造成“胃脹”、“消化不良”,這些情況應該盡量避免。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個正常人在40分鐘的時間內能夠接觸理解的知識和要培養的能力都有一個限度,我們既要最大可能地利用這個限度,又不能超越這個限度。盲目加大知識的容量與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2.強化技術優勢,削弱學科特點,缺少有機整合的教學目標。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其優勢是更加突顯學科特點。在此優勢面前,學科特點非但沒有得到強化,反而顯得毫無個性。原因不在信息技術本身,而在執教者片面追求信息技術優勢。比如,將鼠標代替粉筆,將直觀的圖像演繹代替必要的數學思維想象,將收集資料代替語文的朗讀感悟,將留言板代替語言表達的培養,使學科教學應有的個性迷失在信息技術中。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其教學目標應得到有機整合,但是教師一般的興奮點主要集中在教材內容與網絡信息的整合點,至于這種整合教學的教學目標如何重新構建則很少研究。盡管教學內容圖文并茂、生動活潑,但方法陳舊,探索的少,驗證的多,創新的少,重復的多,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停留在簡單的組合上。

        3.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明確。

        (1)教師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主導地位。教師的演講、解釋、傳授知識還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咨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現代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的“學”為主,不是每一個概念都要學生自己去建構。

        (2)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凸現了新課程標準“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理解上的失誤,有些教師對學生的主體定位失誤,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①夸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現絕對化傾向。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主,而現代教學模式中強調的是以學生的“學”為主。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有些教師卻把學生的主體作用理解為放任自流,而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特別是在網絡教學時,個別教師出現讓學生在網絡中放任自學的現象。沒有一個合理的引導和監控,學生在網絡上毫無目的地亂碰亂撞,這樣課堂的教學任務如何能夠完成?

        ②合作探究僅僅是形式。新課程標準突出學習方式的變革:自主、探究與合作。合作探究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團隊協作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在目前的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作為合作的組織者和觀察者缺乏對學生合作探究的有效指導,學生缺少對既定目標任務的分析、分配與交流,使合作探究變成小組中基礎比較好的學生之間的合作,甚至于變成小組長的一人行為,成果展示并不是全體組員合作的結果,僅僅是個別學生的意見而已。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這是葉圣陶先生在幾十年前就非常強調的教育追求。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思想為我們今天的新課改指明了方向:“學會”的目的是為了“會學”,即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這也是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號。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

        [3]趙呈領 楊琳 劉清堂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6。

        第9篇:思政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現代技術;教學媒體;高中美術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6-008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53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基于Internet的網絡教育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以學為主”的必要性,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實踐性、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挖掘資源,進行個性化學習與合作學習。

        信息技術幫助美術教師與學生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教學活動,也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師生間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為美術教學帶來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更新,有助于實現新的教學理念。

        一、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

        (一)學生的認知能力分析

        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學生在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所表現出的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方面的特征。對于高中學生,他們接近成年人,在接受知識的能力上是沒有問題的。

        (二)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

        現階段的學生,由于科學的迅速發展,網絡在每個家庭中的普及,學生們從小就接觸電腦,對于信息技術的了解當然就不用擔憂,他們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能力是不用懷疑的,根據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搜集資料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他們學習能力是有的。

        (三)學生的學習態度的分析

        高中學生應該說從小學到高中近十年的學習生活,美術盡管離他們的生活很近,但是在美術教育上是欠缺的,他們基本上在校沒有上過多少的美術課,所以對于美術的相關知識的積累是很少的,這是普遍事實,通過教育改革,美術課重回課堂,并將現代的信息技術運用于美術教學中,學生感到很欣喜,他們內心深處是非常喜歡美術的,所以在這種現實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非常積極主動的,因為他們喜歡美術課。

        (四)學生在運用信息技術過程中的自控能力分析

        現在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在教師明確了教學目標后,學生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下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準備資料,因為每個學生的個性是有差異的,他們的認知能力、心理特點、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各方面的不同,所以教師要提前做好準備,只有這樣教學過程才能順利完成。

        二、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實踐性、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一)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教師只是作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也就是幫助學生如何“學”,引導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與美術課程相關的教學資料,美術鑒賞課程中的畫家作品年代、歷史背景、畫家簡介等內容。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可以幫助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查找資料,讓學生充分體會實踐得來的知識,這對于學生來說印象更加深刻,提出的問題可能也會更多,這樣進行自主學習之后,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在自主學習中,應該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1.重視學生的“學”。以“學”為主的教學是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這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直接將知識或者答案教給學生,而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情景,或者提出問題和任務,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體現學生的學習熱情。

        2.目標明確。在自主學習中,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掌握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對知識的理解,是正確的,但如果不分析學習目標,對當前所學內容不加區分是不恰當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選出當前所學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作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然后再圍繞主題進行掌握。

        3.自我反饋。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能夠根據學生學習的信息來形成對美術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能做到自我反饋。

        (二)挖掘資源,進行個性化學習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資源來支持學生學習,可以用圖、文、聲、像等結合的課件,很直觀地把課件的教學資料直接展現在課堂上。學生可以利用電腦、數字化圖書館、投影儀、網絡課程、廣播等媒介進行資料的搜集,在這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篩選對自己有用的知識。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都是很有幫助的。

        (三)進行合作學習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香港三日本少妇三级人妇99 | 中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稚嫩视频在线 | 亚洲欧美动漫传媒国产日韩 | 天天噜噜噜在线视 |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