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論網絡時代的家庭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字:網絡時代;中學生;德育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0
引言
進入21世紀,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便利性逐漸提高,但是,網絡時代對青少年來說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可以給初中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知識平臺,但是,網絡游戲和網絡不健康信息的傳播,對初中生是一種身心的侵害,導致初中生認知的扭曲和思維方式的改變,這就會給初中生帶來不好的影響作用,從而促使初中生犯罪事實的發生。因此,在網絡時代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我們就要特別關注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問題,從而使初中生能夠在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充分吸收網絡的積極作用,使初中生德育全面發展。
1、網絡對初中生的影響
1.1積極影響
網絡環境的建立可以使初中生開拓視野,及時了解相關資訊,拓展初中生的知識面,使初中生能夠全面綜合提高能力,同時網絡時代的發展可以使初中生擴大交流和交往的范圍,防止初中生自閉現象的發生,并且可以使初中生張揚個性,順應時代化的發展,因此,網絡的積極作用也是很大的。
1.2消極影響
科技是雙刃劍,既會帶來積極作用,同時也有很多的消極影響。當前,網絡中存在大量垃圾信息,而且初中生好奇心理較為嚴重,對信息分類能力較差,因此學生在無形之中就會接觸到一些負面信息,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網絡的發展使初中生耗費大量的時間上網或玩游戲,由此部分學生就會荒廢學業。除此之外,網絡社交能力的開放導致學生會通過聊天引發網戀,這也是初中生更易遭遇的問題。一些網絡文化逐漸對初中生德育教育構成不良影響,侵害初中生的健康發展。
2、網絡時代初中生德育教育對策
2.1更新教育理念,推進網絡德育教育
在網絡時代進行初中生德育教育,要特別注意更新教育的理念,逐步拋棄網絡有害論,切實認清網絡在初中生德育教育中的輔助作用,要充分注重網絡德育教育的開展,使初中生能夠充分認清網絡的積極作用并正確使用網絡。因此,作為教育者,首先就要改善對網絡的態度,避免網絡恐慌的出現,在網絡時代正確進行德育教育并保證教育的成果。要逐步改善傳統的封閉式教學理念,充分吸納網絡上的不同思想道德理念和文化理念,從而使學生開拓思維,教育者要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使網絡真正發揮教育的作用,推進德育教育的現代化發展。
2.2建立專門網站,倡導德育培養
在網絡時代初中生德育教育實踐中,學校要進一步加強校園網建設,從而使校園網內容充實豐盈、有感召力,使學生能夠得到校園網的倡導,積極建立良好的德育品質。校園網專門網站要保證更新的速度和宣傳的力度,要從中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要貼近生活,便于初中生理解和接受,從而吸引初中生的青睞。通過專門網站的建立,可以避免學生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入,校園網建設要全面系統,給學生充分的指導作用,從而幫助學生摒棄不良網站的誘惑,積極開拓思維、保證德育品質培養。專門網站要設立意見反饋,從而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需求對校園網建設提出要求,從而使校園網建設的更加全面。
2.3社會、學校、家庭協調配合,降低網絡負面影響
在網絡時代初中生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初中生各監護人的職責,保證社會、學校以及家庭教育的協調配合,要對學生教育進行全面控制,防止學生私自利用網絡形成不良嗜好。社會要對不良網絡進行譴責,呼吁相關部門對網絡進行整改,從而優化網絡環境。學校要充分發揮教育者的職責,要加強學生德育教育,積極樹立德育優良典型,對網絡不良行為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從而防止網絡不良影響的侵襲。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從而使學生之間互相監督,堅決抵制網絡不良事件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彌補學生非在校時間監管的不利作用,家長要言傳身教,要給初中生樹立德育榜樣,要培養學生對網絡信息的篩選能力,從而保證初中生能夠分辨是非。除此之外,學校和家庭之間要建立溝通和聯系,要定期進行學生思想反饋,防止學生德育水平的偏離。
3、結語
網絡時代是現代化發展的趨勢,如何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抵制網絡的消極作用將直接影響初中生的德育水平。當前,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處在塑造期,因此初中生極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這就需要加強初中生德育教育,引導初中生思想道德意識的建立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使初中生健康成長,才能使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得以完善,從而保證教育的效果,防止當前高速信息化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關鍵詞】:慎獨 中學生 網絡 道德教育
網絡道德即為:在網絡虛擬環境中,調節網民和網絡社會、網民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可規范、指導與約束其網絡行為。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網民數量越來越多,中學生也占據著較大比重,網絡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影響越來越大,雖然能夠帶來不少便利,但是也有負面影響。在慎獨視角下進行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不失為一個新型而有效的手段。
一、家庭慎獨教育提升中學生網絡道德修養
家庭教育作為人們接觸的第一個教育階段,是道德教育的關鍵構成部分,在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缺的,可通過慎獨精神的培養,提高孩子的網絡道德修養。現階段,在家庭教育中要想實現較好的網絡道德教育效果,家長需以慎獨精神為導向,掌握一定的網絡技術,主動學習計算機知識,在與孩子討論“網絡”這一話題時,擁有發言權。假如孩子在使用電腦軟件或瀏覽網絡信息遇到困難時,家長可提出個人意見,為他們提供指導,不僅能夠增強親子關系,還能夠預防其接觸不健康的軟件和網絡信息。而且中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尊心正在逐步增強,家長在與孩子進行交流時可采用簡潔方式,給他們留言、發送郵件或網絡聊天等。同時,父母應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最初學習到的道德知識是在家庭環境中獲取的。所以,家長需注重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在言行舉止方面做到以身作則,為他們樹立一個良好的模范榜樣。網絡中的信息復雜多樣,極易中學生產生誘惑,父母需踐行慎獨精神,以個人實際行動引導他們文明上網,基于慎獨視角促使其正確認知網絡,規范個人網絡行為。
二、將慎獨精神融入到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
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改善教育效果,應將慎獨精神融入到中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為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教學開辟新空間。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肩負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責任,而且理論知識的講述,需針對目前新形勢的發展和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和補充,對他們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現階段,人類已經步入全民網絡時代,在中學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需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拓展至網絡中,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在網絡環境下,中學生不僅作為網絡的主要參與者,還有不少學生出現不道德與網絡意識片面的不正當網絡行為。針對這種特殊現狀,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實踐中,需以慎獨視角為切入點,融入慎獨精神,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活動,幫助學生規范網絡行為。另外,針對網絡環境下,一些中學生違背道德倫理的現象,更是要求應強化我國儒學思想中的慎獨精神教育,提高他們辨別網絡信息的能力,嚴格按照網絡道德進行網絡活動,并提升其誠信與責任意識。而且在教學中融入慎獨精神,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網絡道德教育,促使學生構建正確網絡認知。
三、將慎獨精神注入常規傳統文化課教學中
道德屬于文化范疇,且隨著文化的不斷發展和進化,慎獨精神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試金石。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關于理論體系與規范制度的道德內涵有很多,并經過歷史進程的不斷發展,已形成一個道德價值體系,而且道德的不斷發展也讓傳統文化更加豐富。為此,在中學網絡道德教育活動中,將慎獨精神注入到常規傳統文化課教學中,相當有必要,慎獨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不僅是一種道德境界,也是一種道德修養方法,兼具傳統性與現代性的雙重特征。加強中學生慎獨教育,是保證網絡社會有序發展的關鍵,他們作為網民,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相當重要。在中學教育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不僅需繼承和發展傳統道德,還需順利時代潮流,這就要求網絡教育內容不僅有時代性,還有繼承性。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如何處理好傳統文化道德和現代文明兩者之間的關系,成為中學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課題,傳統文化能夠為網絡道德教育提供更具說服力的道德支持,學校需在常規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活動中,增強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慎獨精神教育,通過對中學生加強慎獨思想的滲透,提高他們網絡道德的自律性。
四、通過慎獨精神宣傳增強中學生網絡道德
在中學教育階段,要想增強學生的網絡道德,可通過對慎獨精神的大力宣傳來實現。其一,可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每天進行宣傳,能夠對人們的思想產生引導作用,形成社會輿論,能夠對整體社會成員進行道德教育。為此,在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中,可借助傳統媒體,宣傳與慎獨精神相關的先進事跡、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等,利用廣播播報、電視播放網絡道德教育片,感染他們,為提高其道德品德做好思想引導工作。而且新聞媒體也可當作對中學生開展慎獨教育的基本途徑,在影視資源中可以播放關于慎獨的實例,在報紙雜志中報道慎獨,進而增強他們的慎獨精神。同時,既然是網絡道德教育,自然離不開通過網絡渠道宣傳慎獨精神,中學思想道德教育者需利用網絡信息中的積極內容,培養中學生的慎獨精神,增強網絡道德教育效果。學校可建設道德教育網站,系統性的開展網絡教育活動,提升中學生的道德素質,促進其健康成長;采用傳統文化欄目宣傳慎獨,讓慎獨精神可以滲透到他們的思想意識中,讓慎獨思想在中學生的網絡活動中產生作用;在騰訊、百度、新浪等中學生經常訪問的網站上增加慎獨鏈接,進行網絡道德教育。
五、總結
中學生是否能夠健康成長和發展,關系著祖國的建設和社會的發展。所以,基于慎獨視角下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是相當有必要的,教育者需充分借助慎獨精神的教育優勢,提高中學生的網絡道德品質,規范他們的網絡活動。
參考文獻
[1] 賈鳳姣. 中國傳統儒家“慎獨”之本義及當代價值[D].曲阜師范大學,2011.
關鍵詞:網絡教育;家庭教育;中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7-0275-02
網絡已經成為現代人必修的一門功課,網絡走進生活,網絡影響生活,網絡引領生活,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大多數情況下,不論家長還是學校,大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談“網”色變的現象,抵制網絡走近孩子,拒絕網絡走進家庭。而家庭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第一站,家庭環境、家長素質及家長的教育觀念等因素直接影響青少年今后的發展。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網絡經濟的發展,網絡對人們的精神生活正起著日益重要的影響。青少年作為網絡用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受著網絡文化的影響。網絡給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下面筆者就如何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網絡教育提幾點建議。
一、家長要學習網絡,了解網絡文化
作為現代的父母應該面對這樣一個事實:你養育的是一個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在既成的網絡文化中,他們屬于強勢:他們對網絡的了解遠遠要勝過你,他們通過網絡下載音樂、制作網頁、跟朋友在網上聊天、一天中檢查好幾次電子郵件,在網上查作業資料,為完成作業設計作研究,面對此況,你一無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因此,作為網絡社會下孩子的父母,首先必須“觸網”,接觸網絡,了解網絡文化,這樣才有可能預防網絡對孩子的傷害。
二、對孩子上網實施必要的指導和適當的監控
家長每天也應該關注一下孩子在網上都做了什么。如果技術超出了你的能力,你就應該要求孩子演示給你看。另一方面,作為父母,還應該針對孩子上網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明確讓孩子了解什么樣的網站適合訪問,什么樣的網站不宜瀏覽,使用互聯網有什么樣的規則,給孩子良好、明確和易于理解的例子,說明上網時應該注意什么,確保他們知道當他們遇到有問題或使他們迷惑的內容時及時向父母求助(例如,在網上遇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任何人在網上都可以匿名或改變性別等,一個給你寫信的“12歲女孩”可能是“30歲的先生”)。制定家庭上網政策。跟孩子共同列出一系列任何家庭成員在瀏覽網絡時應該或不應該做的事情,不得透露個人信息。告訴他們絕對不要透露真實姓名、家庭住址、電話號碼或提供照片。而且如果沒有父母的同意和陪同,絕對不允許孩子們與網友見面。
三、營造家庭濃郁的網絡文化
著名兒童心理咨詢專家魯杰老師正在主持國家十一五課題《凈化家庭文化環境,建設綠色網絡空間》的研究,筆者十分期待,期待魯老師能在接納網絡的前提下,在家庭網絡文化建設方面多做一些深入而有益的探索。現在的大多家庭中的成員都能自如地使用網絡,這為我們建設家庭網絡文化打下了基礎。構建網上精神家園,家長的示范性尤其重要。從引導孩子瀏覽健康網站開始,到積累建立適合家庭有益孩子成長的“收藏夾”,再到家庭的交流平臺,再到家庭博客、家庭相冊,甚至是家庭主題網站等等,構建自己家庭的濃郁的網絡文化氛圍,引導孩子向著家長期望的方向進步成長。
家庭網絡文化也和文化一樣承載著一個家庭特有的生活、學習、心理、情感,凝聚著一個家庭的傳統、審美、愛好、科學創造和理想等。家庭網絡文化的建設不要僅注重結果,而且要十分重視建設的過程,家庭成員共同建設的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過程;家庭網絡文化建設的材料也不拘一格,小到孩子牙牙學話中的驚人之語、成員之間的有趣笑話,大到家庭和孩子未來發展的打算和籌備。一句話、一張相片、一段視頻、一個專題、一個美好的回憶等等,都可以成為溝通親情、激勵進步的載體。孩子在精心營造的家庭文化和家庭網絡文化中成長,會少走不少彎路,會打上家庭文化的烙印,會更健康陽光,更“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網絡進行交流與探討生活問題,能使自己的孩子發現網絡的美妙用途。可以通過合理的信息交流、組織來實現它的重要性。
網絡教育和家庭教育雙管齊下,在這個雙向輔助教學的幫助下,學校教育會如生雙翼,使學生更加健康地成長。在教師的教學工作與針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將現代網絡信息技術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并結合中國國情,盡量使更多的學生都能夠享受網絡教育所帶來的資源和好處,目前已成為了教育工作者們重要的工作。網絡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各界人士的努力,對發展方式進行完善,對方向進行引導,讓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得到重視和支持。相信經過所有人的努力,我國的網絡教育前景會更加美好,成果會更加顯著。
參考文獻:
[1]富瑤,生志昊,尹冬冬.網絡教育資源與化學教學整合的案例研究[J].化學教育,2008,(07).
[2]李金枝,曾帶麗.城鄉小學生上網情況調查與分析J].林區教學,2008,(05).
[3]韋路,張明新.網絡知識對網絡使用意向的影響:以大學生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01).
[4]何毅,冉勇.淺談農村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的利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01).
[5]彭聲澤,張彬,黃利.西部大學生網絡教育資源利用現狀的調查研究[J].計算機教育,2007,(20).
[6]王.網絡時代家庭教育的變革與創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0).
[7]孫多.網絡學習的適應性調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07).
[8]張家金.試論中學語文網絡教育資源的檢索[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8).
關鍵詞:網絡環境;小學生德育;教育途徑
網絡是時代的產物,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網絡的普及和發展對小學生的成長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它可以為小學生獲取各方面的信息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為小學生了解社會、認識世界創造了很大的空間,然而,網絡還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把學生帶入知識的天堂,還可以讓學生進入不能自拔的玩樂的地獄。一句話,網絡在給小學生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帶來一些消極、負面的影響。不僅會影響到小學生的情感、心理和對事物的認知,還容易使學生對道德教育的認識產生偏頗。針對這些現實存在的情況,必須通過科學的態度、有效的措施來凈化網絡環境,將網絡環境下小學生的德育問題解決好、處理好,還小學生一片干凈、文明、科學的網絡環境。
1發揮家庭教育的引導和監督作用提高孩子的自身素質
1.1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家長應該做好對孩子的監督工作。小學生年齡小,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面對網絡,小學生往往會迷戀,這時候就要求家長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對孩子做好監督工作。比如,電腦盡量不安裝在孩子的寢室內;要在電腦上安裝一些反黃軟件,避免網上不良信息的出現;努力和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學會正確上網,文明上網,不去看一些未成年不應看到的圖片和文字;不間斷地檢查孩子的上網記錄,了解孩子的網上蹤跡;還可以通過和孩子網上聊天等渠道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從而實行有效的監督。
1.2家長要多和孩子做情感上的溝通,讓孩子正確認識網絡。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長可以以引導為主,用平等友好的態度與孩子多在情感上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從心理上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對他們的關愛,而不是簡單粗暴的訓斥和制止。在使用網絡的問題上,家長要做好孩子的表率,提高自身素養,這樣進行家庭教育時孩子才會容易接受。讓孩子清楚網絡其實就是一種工具,可以利用它學習知識,加強交際和溝通能力,可以涉獵方方面面的知識,它不僅僅是游戲和娛樂。
2學校加強管理和教育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網絡行為
如今,網絡給予人們的自由已經遠遠超過了當今社會的道德約束,基于此,學校應格外重視對互聯網的管理。比如可以設定網絡信息管理機構,實現對網絡信息的適時管理和限制;還可以制定相應合理的管理制度,從剛性上實現對學生的約束和管理。另外,要設置一些關于凈化網絡、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的課程,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對一些文明上網、利用網絡完成一些科技小制作的學生進行公開表揚,用樹立正面典型感染學生,以培養小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認識,從而增強他們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2.1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課、品德課和班會,加強道德責任感教育。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階段,學校要充分利用這個階段,加強小學生的道德責任感教育,幫助他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為培養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和意志做鋪墊。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課、品德課和班會,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把網絡看作知識的來源和學習的平臺,而不是娛樂和游戲的工具,讓學生在網絡生活中學會自我調節、自我管理,從而加強學生的道德責任感。
2.2借助學校的網絡資源,有效拓寬德育教育的渠道。大部分學校都建立了少先隊網站,教室里都安裝了多媒體設備。學校要鼓勵學生通過少先隊網站來表達自己的心聲,說出自己的愿望,這樣更加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從而能幫助學校和教師了解學生實際,找到真正德育教育的切入點,以更好地實施網絡環境下的小學生的德育教育。總之,要有效結合小學生特點,在尊重小學生的基礎之上抓好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讓學生正確地認識網絡的作用、價值和意義,這才是搞好網絡環境下小學生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曦艷.網絡文化對中學生心理的影響及對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5):68~71.
教師應該先端正對待網絡的態度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擴大師生交流,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腐朽思想的侵襲、黃色污染、網絡游戲的危害,弱化了學生的道德意識。但是很多家長甚至部分教師過度夸大了網絡的負面效應,談網色變,把上網當作是不務正業的代名詞,這種思想又輻射給了不少“聽話”的孩子,這就造成默認社會網絡化卻拒絕校園網絡化的怪異心理,這是不可取的。說到底,網絡是我們生活和工作的一種輔助工具,既然身處在這網絡社會,我們不應該逃避現實,更不應該拒絕現實,而應該考慮如何積極駕馭網絡,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以便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幫助小學生正確認識網絡,培養良好的網絡信息素養
接觸網絡,必定會接觸到一些不良的意識形態,而網絡本身的虛擬性和隱蔽性或多或少地造成小學生社會化的“缺鈣”和道德認識的迷惘混亂。據調查,不少學生對網上撒謊、說臟話等問題“說不清”,其實這就是網絡道德觀念淡薄。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途徑就是通過學科教學進行網絡道德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做教學多媒體課件時、在設計方案中一定要深思熟慮:該課件要對學生進行什么樣的思想教育?在課件中如何展示德育思想,使學生既學到文化知識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把自己的QQ號、網名公開給學生,跟他們約好上網的時間。在特定的條件下,同學們暢所欲言,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出現,就大家關心的問題展開討論,加強師生互動,促進思想溝通。
把思想教育滲透在網絡活動中
為了讓學生認清網絡成癮的危害,認識上網并不是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的唯一途徑,我在六年級開展了一次“網絡時代,是否能讓上網代替讀書”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們在網上暢談。有的學生認為:“上網快捷方便,便于交流,只要我們選好用好,效果比看書好。”有的認為:“網絡能開拓人的視野,同時也有一些不足之處。網上的信息變化頻繁,如果想細細品味,那么看書最合適。書能重復地看、靜靜地讀、細細地品。”有的說:“書本上的許多道理,我們不是不懂,而是看多了,聽多了,覺得煩。而用網絡進行班會課,看不見老師的面孔,說真話的膽子也大一點。”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適時播放一些有益有趣的動畫片,看完以后組織學生談談感受。如果學生會用拼音打字,還可在“隨想欄”上發表自己的“高見”,讓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的快樂。這樣的活動既能投學生所好,又能在嘗試打字中交流,在交流中鞏固識字,鍛煉其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這也讓學生明白要“看有所思”。對于中年級學生,當他們有了一定的識字量、掌握了一些漢字的構字規律后,可教他們學用五筆打字,加強對漢字字形的認識,提高打字的速度。
加強網絡道德教育,重視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和管理
1、網絡游戲的積極影響
(1)開拓知識視野,培養創造力:一個能夠受到廣大玩家好評、并且能夠做的相對出色的大型網絡游戲大多是參考的歷史背景以及龐大的知識體系,也有利于大學生的學習。(2)提供交友空間:網絡游戲中,大學生可以不受地域等限制接觸到對游戲技巧或裝備持有相同觀點的同齡人交流,這種交往比現實人際交往來得更為簡單,可以避免語言交流中出現的某些尷尬。(3)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對于大多數網絡游戲都需要與多個玩家同時合作才能夠完成,而合作、互幫互助也強化了大學生的合作意識。
2、網絡游戲的消極影響
(1)游戲成癮,荒廢學業:相比在現實學習的屢屢受挫,網絡游戲更能夠滿足學生的榮譽心理,由此沉迷網絡而荒廢學習。(2)阻礙身心健康發展:對于大學生來說,正是思想政治、性格等形成的重要時期,網絡游戲的過度沉迷,直接會造成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受損。(3)誤解善與惡,義與利:在網絡游戲中玩家間的各種沖突難以避免,殺人、自殺、見死不救會使大學生玩家分不清善與惡。(4)引起人際交往危機:游戲環境模糊了現實生活和網上空間的界限,使大學生玩家現實人際情感變得疏遠。(5)萌發不負責任的婚戀觀念:結婚是目前網絡游戲中普遍具備的功能,大量的大學生玩家加入了網絡游戲婚姻的大潮,“老公”、“老婆”成為網絡游戲中幾近泛濫的稱呼,由此而萌發不負責任的婚戀觀念。
二、加強對大學生網絡游戲領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1、把牢家庭教育
只有溝通,才是實現家庭教育的基礎。其一,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主體行為,建立出平等的人格關系。其二,檢查自己教導方式。同時,家長要懂得正確的看待網絡游戲,要了解孩子真正喜歡游戲的原因,為什么沉迷于網絡,選取正確的方式,挖掘出他們的興趣愛好,將沉迷于游戲轉移到培養其他的興趣愛好之上。并且,不能將學生遇到的所有的問題以及不良的行為都歸咎于網絡游戲的造成,正確的認識網絡游戲,認真的看待網絡游戲,家長更多的是可以嘗試的去接觸。
2、夯實學校教育
(1)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游戲缺乏監管機制,各種價值觀念和文化背景,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都會產生一定的沖擊。作為學校的德育工作就應當正確的引導學生,發揮自我意識,逐步的剖析出個性品質中存在的優點、缺點,加強自我自制力,學會調節自己。(2)改善教育教學模式。網絡游戲里需要合作與競爭,同時其中如堅守正義、互助、責任、愛國主義等有益的文化在群體效應下更能夠積極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和情操。并且在學校教育中有效的利用游戲角色扮演互動模式,能夠使學生思想政治知識活化,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實踐能力,回到活生生的思想政治生活,同時能夠使學生學會交往,真正產生責任承擔意識。(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完善。教育家加里寧說過“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德,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那樣地影響全體學生。”因此德育工作者要進一步加強學習,增強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改進工作方法,拓寬工作途徑,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三、結語
論文摘要: 當前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類型有溺愛型、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父母學歷低、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方式失當、教育影響不一致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家長應提高素質、樹立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式,同時家庭、學校、社會構建起“三教一體”的教育網絡。
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優秀的家庭教育能為初中生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過去,我們較多地關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狀況得到了較大的改觀,但農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卻令人擔憂。本文擬從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類型,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等方面進行研究。
一、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類型
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類型可分為溺愛型、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種。溺愛型的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嬌生慣養,百依百順,很少對孩子提出要求。這種教育方式妨礙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養和獨立生活技能的發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懶惰、不思進取等不良性格特征。專制型的家長對孩子管教過于嚴厲,對其行為過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須服從父母,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這種教育方式培養的孩子容易出現兩極分化:或是變得服從、壓抑、退縮,或是變得在家長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長不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即使孩子犯了錯誤,也不進行批評和引導。這種教育方式培養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長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與孩子人格平等,關系融洽,對孩子理智施愛,愛嚴結合。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創設了自由規范的發展空間,孩子往往充滿自信,有較好的自控能力和創新精神,樂觀向上,積極進取。
二、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長存在的問題
(一)學歷低
目前,農村初中生的家長學歷普遍較低,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60%。他們是經過人才篩選后剩下的。有的學者研究發現,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覺采取正面、積極的教養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負面、消極的教養方式。而農村初中生的家長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無法對子女進行科學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導。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學歷低,家長對讀書學習沒興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圍,相當一部分家長閑暇時間自娛自樂,沒有給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在對農村家長的調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業時你家的電視或電腦是開著還是關著?”的問題時,回答“沒注意過”的占12.95%,回答“開著,孩子有自己的房間學習”的占35.7%。
(二)教育觀念落后
農村初中生的家長教育觀念落后表現在發展觀、親子觀和教養觀三個層面。在發展觀層面上,一些家長不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只注重結果。腦子里只有分數,認為分數代表著孩子的一切,過于看重學習成績,單純用分數衡量孩子的發展。不少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學習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無所謂。過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績,對孩子的發展缺乏全面認識。在親子觀層面上,許多家長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財產,認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長與自己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教養動機往往是養兒防老、光耀門庭;在教養觀層面上,一些家長有著“樹大自然直”的觀點,認為父母的責任就是把孩子養大,孩子小不懂事,長大了自然就變好,還有的家長認為“家長管養,學校管教”。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認識是行動的先導,錯誤的教育觀會影響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
(三)教育方式失當
許多農村初中生的家長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著孩子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出人頭地,當孩子不聽話或發展不盡如人意時,他們就會心灰意冷,不愿與孩子進行平等交流,而是動輒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當孩子不聽話時,他們就會粗暴地責罵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學會了以粗對粗,頂撞家長和老師。另外,農村初中生家長從事的主要是體力勞動,甚至有些還是重體力勞動,勞作一天下來,筋疲力盡,很難跟孩子和風細雨地交流。當子女不聽話或做錯事,甚至有時是被誤解時,許多家長都會采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對子女狠狠訓斥,嚴厲懲罰。
(四)教育影響不一致
在農村,家庭幾代同堂的情況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寵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對立局面,甚至父親和母親有時也會不統一,嚴父慈母在中國的家教中是比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雙親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賺錢,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給另一方,而管孩子的這一方教育孩子比較隨意,帶有情緒性,心情愉快時,和孩子交流,反之,對孩子不理不問;也有的家庭,平時父母雙方外出打工時,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托付給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農忙或逢年過節回來,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諸多情況往往會造成孩子的無所適從或盲從一方,使他們不能正確地分析和判斷事物。
三、改善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對策
(一)提高家長的素質
農村初中生家長的素質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質,提高家庭教育質量,首先應從提高家長的素質開始。農村初中要開辦家長學校,在農閑時間成立文化補習班,提高家長的文化素質。定期請有關專家和學者舉辦家庭教育講座,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具體輔導,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家長在學校的指導下,應自覺參加“家長學校”的文化補習和教育專業培訓,訂購家教報刊,學習教子理論。家長想要讓孩子喜歡讀書,自己首先要捧起書本來,身教重于言教,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勤于學習、樂于學習的榜樣,與孩子一起成長,想方設法營造家庭學習的氛圍,使學習成為每個家庭必要的生活內容,從而構建學習型家庭,這樣家長才能更好地與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
(二)樹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農村初中生家長必備的教育素質,家長應樹立正確的發展觀、親子觀和教養觀。首先,家長要有正確的發展觀。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綜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識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長要使孩子全面發展,使其綜合素質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其次,家長要有正確的親子觀,要認識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而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長都應樹立“為國教子”而不是“為己教子”的觀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為社會盡義務,按照國家和社會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再次,家長要有科學的教養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家長要做到教養結合,及時糾正,否則會使孩子形成“惡習”,要認識到樹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為棟梁之材,家長必須隨時關注成長中的問題,合理地教育和引導。另外,家長還要認識到教育孩子是學校的工作,也是家長的職責,每一位家長要在養育孩子的同時,自覺承擔起教育責任,并主動與學校配合。
(三)掌握科學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與教育方式是否科學密切相關。初中階段學生生理、心理發展尚未成熟,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強,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煩躁不安,粗暴兇狠;或悶悶不樂,郁郁寡歡;或不聽勸告,與人對立;或公開反抗,桀驁不馴。每一位農村初中生的家長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教育實踐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與孩子溝通和交流。引導并幫助孩子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滿足其合理需要,同時對孩子提出明確要求,從而形成融洽的親子關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勵孩子發揮主動性和創新精神,不斷探求新知;在品德修養方面,應要求孩子自覺按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約束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達到慎獨的境界。
(四)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教一體”的教育網絡
影響學生的因素分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者非常重要,單純地強調任何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都是錯誤的。但在這三者中,農村學校及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主動地去協調這三個方面。首先,指導學生有效地接受社會教育,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增強辨別能力。比如,要關注學生的上網情況。現代社會,想要讓孩子關掉網絡,像戒毒那樣戒網,是不可行的。處在網絡時代的老師與家長與其對孩子進行“追堵打壓”,不如順應時代潮流,正視現實,引導孩子健康、文明上網。其次,要積極地與家長溝通,指導家長的教育方式。要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讓孩子成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顧著掙錢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要盡可能地親自教育孩子。父母雙方還要經常性地討論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場、觀點應一致起來。另外,還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讓他們放松對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響取得一致,否則孩子無所適從,這樣會抵消教育作用,甚至會產生副作用。總之,我們要使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教育影響一致起來,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教一體”的教育網絡,從而使這三個方面步調一致。
參考文獻
[1]曾天德.當前初中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對策[J].吉林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0,(5):11-14.
(一)教學總體安排整體性不強。眾多課程沒有一個總的指導和分工意見,各門課程和各位老師按自己的理解去講,傳統文化教育看起來比較零散和隨意,對學生來說缺乏體系。
(二)重知識輕內涵。在實際教學中,一些學校的教學方向還是以考試為導向,關注對傳統文化具體知識點的講授,而對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民族情懷,思想道德等最重要的內涵的講解和引導不足。
(三)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學方法方式有待提高。傳統文化的教學師資不足,現有老師的相關知識儲備不夠,教學手段比較單一,教材和教案沒有規范的要求等等。
(四)總體各方面的力量配合有待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道德和思想的影響,不僅僅學來自校老師單方面的力量,還需要來自家庭、媒體、輿論、網絡、周圍的人群等各方面社會力量的綜合。目前,主要還是學校教育和校園文化影響為主,其他綜合因素還需要加強。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傳統教育文化需要創新。
二、移動互聯時代高校學生的心態特點已發生改變,教育需要進行創新
目前,中國與世界同步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所有的行業時刻都在發生著劇變,改變已然發生,改變還在繼續。移動互聯網的大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勢席卷眾多傳統行業。到2014年年底,全球接入互聯網的用戶將達到總人口的40%,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接近30億。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在發達國家為78%,在發展中國家僅僅為32%,尚未使用移動互聯網的人90%以上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將成為移動互聯網化的主力地區。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快速膨脹,接入設備迅速增加,移動互聯網滲透進度加速,網絡視頻成為年輕人的首選,網購增速遠超線下零售。到2020年,預計全球互聯設備將產生500億的連接。具體到中國,GSMA數據顯示,中國M2M(機對機)連接數已超越了美國和日本的總和。無論在全球還是中國范圍內,人手一機的場景將會馬上到來,每個人和每部手機,都會成為移動互聯網產業不可忽視的渠道力量。2013年至2019年7年間,手機產生的流量將超過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平板電腦所產生的流量總和。智能手機將不再被獨寵,新熱點迭代頻出。作為高等院校傳統文化教育,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時代的特點,以及這個時代大學生的特點。教育學者熊丙奇說:所謂的95后大學生,身上確實具有時代特點。他們是在網絡時代成長的,他們的人際交往、溝通、消費方式都與以前不一樣,很多學生都有自己的網上社交賬戶,喜歡在網上意見。這個群體在消費觀上,由于家庭條件改善,獨生子女在物質配備上也比之前的學生豐富。很多學生都有手機、電腦、平板。不管哪個時代,每個大學都要在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自由思想上去花工夫。而這些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獨立性較為欠缺。《麥可思2013中國大學新生心態表———你所不知道的“95后”》中提出了“95后”的三十個特征,幾乎每個特征都和移動互聯時代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如在電子產品的陪伴下長大,對電子信息技術的敏感程度奇高;受網絡快餐文化的影響,文化和精神方面“吃快餐”;比較標新立異,追求個性和自我,喜歡發表意見以顯得與眾不同;生活與網絡的高度融合,等等。不同的生活環境帶來和“60后”、“70后”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但是,目前的高校傳統文化進行教育教材編寫與主導教育方式的,都是“60后”和“70后”,都是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去處理的,如果要對“95后”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必須要了解和根據“95后”心態進行創新,采用他們能夠接受和認可的形式和內容,真正影響他們,達到教育的目的。
三、移動互聯網學習與教育方式已經改變,必須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創新
傳統互聯網學習方式出現瓶頸,伴隨著4G技術的發展和無線網絡的極速覆蓋,人們的學習、生活和溝通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學校教育中也在潛滋暗長,學生使用互聯網習慣的改變,推動了全體師生的應用變化,學生們越來越希望有一個真正的掌上校園,可以隨時觀看優質教學課程,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知識點學習,可以隨時與老師、同學交流心得……在這種環境下,傳統的學校互聯網學習平臺的缺陷慢慢凸顯出來:學習資源不豐富、學習模式單一、缺乏互動性,獨享、被動的教學內容傳遞模式導致了傳統的網絡教學與學生需求的脫節。移動互聯網正在塑造第五代信息技術周期,手機、平板等手持移動終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操作模式,它把人們學習、交際的距離收窄到手掌之間,“自主、分享”成為移動互聯時代下的學習趨勢,開放、互動、多終端共享的教學平臺已經出現。另外,將大數據和教育資源相結合,是互聯網時代科技帶給教育的新思路。隨著云時代的來臨,“大數據”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某著名投資公司的整理了一份名為“數字宇宙”的報告,預計到2020年全球數據使用量將會達到35.2ZB。根據如此海量的數據,處理和提純數據的效率將成為一種核心競爭力。業內人士曾評價說,大數據是數據分析的前沿技術,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三分技術,七分數據,得數據者得天下。信息時代的教育思路,整合教育資源,把優秀的數據和資料,通過互聯網讓大家共享,并且讓這種共享成為一種常態,不斷地增加新的內容,不斷開放新的渠道,同時讓更多的人參與,帶來更多的資源加入。方式可以多樣化,不僅是文字資料,還有視頻、圖片、聲音、數據應用工具、多媒體教學等等。這個平臺,除了共享資料,還有參與者共同探討和溝通的空間,有思想的碰撞,產生新的思路和方向,為教育者和育者,乃至整個教育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和契機。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對網絡時代碎片時間的應用。采用便捷的方式,如手機短信、微信、APP等,方便讓學習者隨時隨地運用的工具,在零散的時間都可以進行學習。教育行業需要針對網時代需要做出的各個方面的調整。
四、傳統文化中學習過程的七個階段,在移動互聯時代需要注入新的內容,需要創新
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指導自己的道德修養,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能沉迷于信息表象,而是要把嚴謹思考和判斷得出的結論運用到生活中的判斷中,不能迷失在海量數據中。知易行難,移動互聯時代,創新才能夠使學習過程七個階段在今天仍然適用。第五,移動互聯時代,大學生受騙或犯罪增加,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教和育”,還需要“關照心靈”。移動互聯時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對學生個人行為的糾偏模式受到沖擊,因為大學生掌握通訊終端,無法經過家庭和學校過濾后傳達,大學生在信息收集、判斷、決策行為和過去有很大差別,很多是在學校和家庭不知道的情況下做出的,而孩子本身的社會閱歷與鑒別能力有限、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還無法對大量的信息做出理智與客觀的判斷,由此產生了許多因為網絡受騙或犯罪的行為。所以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素質和修養教育,特別是教師和輔導員等對大學生心理的關心,用傳統文化和道德標準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指引,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識別和過濾不良信息的能力。如針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和新聞事件,通過課堂、學校論壇、講座、班會等形式聽取學生的意見,展開討論,讓學生先從各個角度的觀點進行分析,教師給予恰當的引導,一方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做人和做事的道德和道理,學生的一些片面和不正確的思想得以暴露和及時糾正。還可以通過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地溝通,和學生們進行交換意見,交流思想,使他們逐步搭建起自己的道德觀,人生觀,開始認真思考身邊的人和事,加強對信息的判斷能力,對網絡上的海量信息能夠主動選擇和辨別,而不是僅僅被動地接受。此外,學校的輔導員,心理咨詢老師,班主任等學生思想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與學生建立融洽的關系,真正關心學生的成長,深入學生生活中,與學生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才能良好地建立與學生間的信任關系,給學生提供的建議和引導,他們才會接受,才能真正成學生的良師益友。關心時政新聞,經常性和學生交流,及時發現學生普遍關心的一些社會熱點,和學生傾向性的態度,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思想工作。
關鍵詞:新時期;文化傳承;挑戰
中華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體現,也是我們民族發展的血脈。我們應當以民族文化為精神依托,將我國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但是,在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的民族文化正在受到猛烈的沖擊,中華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我們必須在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認識到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正確面對新時期中華文化發展中遇到的挑戰,繼續弘揚和發展中華文化。
一、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中遇到的挑戰
在現代社會,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他們的文化影響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很多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已經逐步滲入其他發展中國家。例如,美國在爭霸全球思想的引導下,企圖將美國文化全球化,使美國文化滲透到世界各國,實施文化霸權主義。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化的世界發展潮流為發達國家文化的拓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發達國家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這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具體說來,西方國家文化滲透的方式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治滲透。例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干涉中國內政,還通過人權問題對我國實施政治滲透。第二,經濟滲透。西方發達國家企圖通過貿易限制等方式,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強加于他國。例如,西方發達國家會通過經濟制裁等方式,將資本主義文化進行滲透和推廣,企圖破壞一些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崛起與發展。第三,文化滲透。這種滲透方式是一種不太明顯的方式,但卻是西方國家有意識的行為。西方國家會利用文化產品制作和推廣,向其他國家滲透自身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觀念,甚至包括一些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等,使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形態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傳播和滲透。長此以往,西方國家會逐步擠占本國文化的地位,甚至將本國文化吞噬。
但是,全球化在給我國文化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給我國文化帶來了發展的機遇。我國的文化發展之路必須,積極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在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不斷創新和發展。
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家庭教育與中華文化相融合
文化觀念的繼承和發展應當從兒童抓起,家庭是兒童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場所,家長的思想觀念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觀念。因此,家長應當重視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并在家庭教育中滲透中華文化意識,為孩子營造良好的中華文化氛圍。例如,在孩子的交往過程中,應當通過身體力行,讓孩子明白尊老愛幼的道理,注意餐桌上的禮節和待客之道等,讓孩子感受到濃濃的中華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意識。
2.學校教育與中華文化相融合
學校應當開設與民族文化相關的課程,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學校應將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心理,讓他們用正確的衡量標準去辨別是是非非,形成對事物的正確認知。在中學和大學階段,也應當開設中華文化的相關課程,讓學生繼續學習和探尋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形成相應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質,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價值觀念體系。另外,學校應當大力宣傳中華文化,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種良好的校園氛圍,從而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學生的熏陶和感染中受到啟發和教育。例如,要通過向教師行禮和舉止文明等行為,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到民族文化的內涵,并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使他們都能夠自覺地行禮,并能夠及時制止不文明的舉止和行為。當所有的學生都將這些規定視為習慣時,那么學生就會認為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會讓規定變為習慣,能夠更加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3.社會教育與中華文化相融合
社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環境,也會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造成重要影響。在社會教育方面,第一,要注重影響良好的網絡環境,通過網絡德育的方式,形成一種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時代已然來臨,網絡資源的作用不容忽視。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必須要充分借助網絡資源,拓寬文化傳播的范圍,使中華文化得到一個創新發展的新機遇。第二,要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活動,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并大力推廣普通話,并防止少數民族文化的流失;第三,要不斷發展文化產業,加強對文化資產的立法保護,并將我國文化與文化相融合,推動我國文化在新時期獲得跨越式發展。
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但也面臨著發展的機遇。為此,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傳統文化在新時期得以繼承和發揚,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思想,并不斷豐富和發展文化的內容與樣式,建設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利用文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