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工智能研究現狀綜述范文

        人工智能研究現狀綜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工智能研究現狀綜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工智能研究現狀綜述

        第1篇:人工智能研究現狀綜述范文

        [關鍵詞]信息科學;信息技術;旅游;交叉研究;系統綜述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3)01—0114—15

        1 引言

        旅游領域正在經歷著一個以商業實踐和研究活動為平臺的迅猛發展期,對于旅游研究者而言,把握領域最新研究進展、了解已被研究的內容以及思考未來的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國的旅游研究中,針對各種研究主題的綜述性研究非常豐富,然而信息科學與旅游的交叉研究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交叉研究或跨學科研究一詞源于192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伍德沃斯(Woodworth)創建的英文形容詞:interdisciplinary(跨學科的),指超過一個學科范圍的研究活動。信息科學是一種橫斷科學與方法科學,在信息科學所涉及的4個方面研究中:(1)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系統、信息獲取與處理;(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與信息安全;(3)控制理論與工程、系統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與智能系統;(4)半導體科學與信息器件、信息光學與光電子器件、激光技術與技術光學,其中3個方面都與旅游研究在研究對象上發生交叉(如旅游博客數據挖掘、旅游推薦系統),且旅游研究也不斷采用信息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去解決問題(如人工智能在旅游預測中的應用、計算機仿真在游憩行為研究中的應用),體現了交叉研究和跨學科特征。信息科學與旅游的交叉研究客觀存在,且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

        旅游研究一直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吸納著其他學科的營養;信息科學與旅游研究的交叉與融合為解決旅游領域的新矛盾、新問題和探索新規律、新原理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信息時代旅游發展的產物與趨勢。信息科學與旅游的交叉研究無論對旅游學術研究還是對旅游業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研究進展應得到關注與重視。

        已有關于信息科學與旅游交叉研究進展的綜述研究川沒有體現出兩種研究的“交叉”性,即信息科學研究中有哪些以旅游為研究對象或者解決旅游領域的問題?旅游研究中涉及哪些信息科學方法與技術應用?這些問題的回答對于研究者廣泛與深入開展信息科學與旅游的交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較為全面地闡述信息科學與旅游研究之間的“交叉性”,本文采用系統綜述方法對該交叉領域最近12年發表的文獻進行了搜集、篩選、整理、歸納與分析.以期幫助相關研究者了解這一交叉領域的主要研究問題及所取得的研究進展,并對今后的深入研究有所借鑒與啟發。

        2 系統綜述方法

        系統綜述(systematic review)又稱系統評價,起源于醫學領域,是指在復習、分析、整理和綜合原始文獻的基礎上進行的二次研究方法,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逐步應用于社會學、教育學、圖書情報等領域。系統綜述可被精確區分為兩種類型:(1)定性系統綜述,原始文獻的研究結果被分析與總結,但未經統計學合并;(2)定量系統綜述,又稱元(meta)分析或薈萃分析,應用統計學方法對若干個研究結果進行定量統計合并的過程。在某些不強調或較難實施統計學合并的研究領域,直接將定性系統綜述稱為系統綜述,將其作為一種對某研究問題、主題或現象的可獲得的所有研究進行評價和解釋的方法,目標在于通過一種可信的、嚴格的以及可審計的方法來提供公正的研究評價。信息科學與旅游科學的交叉研究屬于較難實現統計學合并的研究領域,因此本文采用定性系統綜述方法,簡稱系統綜述。

        本文關于信息科學與旅游的交叉研究的系統綜述研究包含如下步驟:

        (1)確定研究問題

        為了全面了解與分析信息科學與旅游的交叉研究現狀,本文確定了如下系統綜述的研究問題:①信息科學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②旅游研究中與信息科學相關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③信息科學與旅游的交叉研究有哪些趨勢?

        (2)確定文獻搜索策略

        基于所確定的研究問題,設計如下文獻搜索策略:

        ①搜索工具與數據庫:采用Google Scholar、IEEE Xplore、ScienceDirect;

        ②搜索關鍵字:采用關鍵字組合“tourism”AND(“computer”OR“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旅游”與“計算機”或“通信技術”同時出現;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信息科學研究領域中最為活躍的方向之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科學與技術在信息科學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經過反復搜索測試,“計算機”與“通信技術”作為關鍵字與“旅游”進行組合搜索,搜索結果能夠較為全面地覆蓋信息科學與旅游的交叉研究,實現本文系統綜述的研究目標;③搜索的時間范圍:2000年之后。

        (3)文獻搜索

        按照上述搜索策略分別在3個工具與數據庫進行搜索。Google Scholar顯示共有54500條結果(2011年12月22日),其只提供最相關的前1000條;IEEE Xplore(搜索字段為“摘要”)共搜索到46條結果(2011年12月24日);ScienceDirect(搜索字段為“題目”或“關鍵字”或“摘要”)共搜索到36條結果(2011年12月24日)。

        (4)文獻篩選

        在上述搜索到的條目中,按照表1所示的文獻入選和剔除標準,篩選用于本文系統綜述的文獻。

        表1所示第一步完成后共有512篇文獻入選。第二步經過多次逐步細化篩選,最終確定用于本文系統綜述的入選文獻共245篇,其中期刊論文158篇,會議論文87篇。245篇文獻來自106種期刊和58種會議,文獻來源分散且涉及領域廣泛,有關文獻來源、作者等的定量分析結果已另文撰寫,本文則側重對系統綜述研究步驟(1)所確定的研究問題的回答。

        (5)分析與完成報告

        根據系統綜述研究步驟(1)所確定的研究問題,對入選文獻進行分類、分析與總結。分析結果見下一章節。

        為了分別回答問題1與問題2,本文需要將入選文獻劃分為旅游研究和信息科學研究兩種視角,分別簡稱為旅游類研究和信息類研究。而事實上,當兩種研究產生交叉與融合,進行上述嚴格區分是較為困難的。為此,本如下處理:

        (1)按照文獻來源所屬學科范疇進行劃分,如來源于Tourism Management及《旅游學刊》的文獻則劃入旅游類,來源于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及《計算機工程》的文獻則劃入信息類;

        (2)按照期刊載文的學科范疇劃分,如《華東經濟管理》刊載旅游類文章,則歸為旅游類,《北京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刊載信息技術類文章,則歸為信息類;

        (3)按照入選文獻的具體內容劃分,一些綜合性期刊無法直接確認屬于哪一類,則閱讀入選文章原文,如果偏重人文社會學視角,則歸入旅游類;如果偏重信息科學及技術視角,則歸入信息類。

        由此,經管類、電子商務、地理類等期刊歸入旅游類中,測繪類期刊歸入信息類中;兩類分別含有入選文獻147篇和98篇。

        3 綜述結果與分析

        3.1問題1:信息科學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

        “面向旅游”并不特指專用于或專門針對旅游的研究,而是指其研究問題由旅游領域而產生,或者旅游是其最為典型的應用。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學研究幾乎涉及了信息科學研究范疇的各個方面,而許多研究領域更是體現了信息科學領域較新及較前沿的研究方向與熱點,如表2所示。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學研究中最受關注的研究主題是應用系統、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統、移動應用、推薦系統以及語義網與本體等;而Web服務、虛擬現實、普適計算、計算機仿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下面對表2排序前10的研究主題的進展情況進行詳細闡述。

        3.1.1

        應用系統

        應用系統指面向各種終端設備,如電腦、手機、PDA(掌上電腦)、電話等使用者的可用人機交互系統,也包含網站(Web)應用系統。本文為了強調移動應用和推薦系統兩類特殊的應用系統,在本類研究主題統計中將其排除,另列類別。應用系統研究占據了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學研究的較大比重。一方面是因為信息科學向旅游研究中進行滲透的最初方式正是其在旅游行業中的實際應用;另一方面是人選文獻中我國研究占據較大比重且較集中于該類研究。

        應用系統的相關研究可分為:①戰略設計或實施建議,如航空業信息技術應用戰略與戰術研究,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旅游組織實施電子商務的建議;②技術架構設計,如基于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旅游資源信息服務模型研究;③系統設計與開發,如一種智能旅游行程導航系統,以及四川、山西和贛東北等目的地或區域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3.1.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學研究較多采用的方法與技術,可將相關研究分成以下幾個方面:①推理,即采用人工智能推理技術支撐各種應用系統,如基于貝葉斯網的旅游行程推理;②數據挖掘,如旅游突發事件預測預警、消費者特征分析、基于機器學習的旅游博客觀點挖掘以及數據倉庫技術在旅游業中的應用;③主體(agent),如主體旅游者進行數據采集、分析并向旅游者進行旅游推薦弛;④評價,如基于神經網絡的上海旅游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⑤決策支持,如旅游目的地選擇決策支持系統。

        3.1.3地理信息系統

        旅行活動是一種人地關系,地理信息是設計與開發各種旅游應用系統的重要信息資源,地理信息系統就是為這些應用系統提供地理信息使用接口的重要支撐系統。個性化目的地推薦系統、基于短信服務的餐館推薦系統、導航系統、位置服務系統、旅游資源監控預警系統以及古建筑信息系統等應用系統都離不開地理信息系統的支撐。上述“應用系統”主題研究中,幾乎所有面向目的地與區域的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都離不開地理信息系統。有關旅游地理信息系統本身的研究也較為活躍,如雅安市WebGIS(萬維網地理信息系統)的實現研究、基于WebGIS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統研發以及泰山三維(3D)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發。

        3.1.4移動應用

        移動通信技術,特別是移動終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面向旅游者手持終端(如手機、PDA)的各種移動應用得到了迅猛發展。相比較于傳統的計算機應用,移動應用較好體現了旅游以“人為中心”而不是計算機為中心的理念。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面向旅游者服務的信息推送與搜索、導航、實時路線及目的地推薦;并向普適計算的方向進行擴展,如手機電子門票、基于全球定位系統的車輛監控與導航以及手機與環境之間的交互游戲等。除了面向旅游者服務外,移動應用研究還包含面向旅游研究者、旅游公共管理與服務部門以及旅游企業的旅游行為數據采集與分析,如可通過基于手機數據的散客流分析,對目的地住宿的可容納量進行估算。移動應用中與位置信息相關的應用也被稱為位置服務,如位置信息服務、導航以及實時路線推薦等。

        3.1.5推薦系統

        推薦系統是為解決互聯網“信息過載”問題而提出的一種個性化服務,幫助用戶從大量信息中發現其可能感興趣的或者滿足其需求的資源,如信息、服務以及商品等,并自動生成個性化推薦。目前,推薦系統在旅游中的典型應用為旅游行程規劃,可面向旅游電子商務用戶,也可面向互聯網用戶;可規劃旅行的時間、地點以及活動等全套行程規劃引,也可推薦旅游目的地、餐廳以及住宿等。推薦系統主要采用人工智能、語義網、移動應用、定位與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相關研究還涉及用戶個性語義模型、系統架構設計等方面。

        3.1.6語義網和本體

        語義網(semantic Web)是傳統網站的一種擴展。在語義網中,信息具有明確的含義——語義,人類語言與機器語言之間能夠相互理解,機器能夠自動地處理和集成網上對于人而言可用的信息,使得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變得像人與人之間交流一樣順暢。本體(ontology)是用來描述網絡文檔中術語的明確含義及其之間關系的技術,能夠實現語義網信息處理的自動化,提高網站搜索的準確性以及網站服務質量。旅游領域是語義Web與本體研究的問題來源與典型應用對象,如基于語義Web與本體技術的旅游中小企業間信息交換、動態生成客戶供給的客戶關系管理、旅游網站信息系統、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統以及旅行推薦系統。這些系統能夠對旅游領域知識進行本體表達,從而集成對于用戶有用的或者滿足用戶需求的語義信息;其中,旅游知識域的本體表達、行程規劃的語義信息推理是實現這些系統的關鍵技術。

        3.1.7Web服務

        Web服務(Web services)是Web上數據和信息集成的有效機制,是解決Web上各種應用系統高維護與更新代價的最為合理的解決方案。因此,Web服務在旅游中主要用于信息集成、交換以及系統之間的互操作。Web服務技術對于旅游目的地管理而言非常重要,能夠實現旅游目的地營銷系統與旅游企業之間以及目的地旅游企業之間的異構數據交換、共享以及集成。Web技術還是Web推薦系統的重要技術之一,能夠獲取推薦系統所需的動態與實時的萬維網數據。

        3.1.8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技術主要用于旅游目的地、景區、景點的市場營銷。國內的相關研究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景區及景點等的虛擬展示,如西安市360度全景虛擬旅游系統、北京妙峰山古建筑群的網絡虛擬漫游系統、村鎮民俗旅游資源的立體展示。鄭鵬等認為這是一種旅游產品的虛擬試用體驗。而國外的相關研究則側重于游客的現場體驗,特別針對歷史文化遺產與遺跡,如意大利的PEACH(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active cultural heritage,個性化體驗活動的文化遺產)項目針對提升游客在博物館對于文化遺產的體驗以及馬來西亞凱利城堡(Kellie’s Castle)的虛擬旅游原型研發。虛擬現實技術在旅游中的應用還包含了旅游開發與遺產保護,如十三陵景區的虛擬復原。

        3.1.9普適計算

        普適計算模式下人們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進行信息的獲取與處理。由于移動終端設備及其應用的發展,普適計算在旅游研究中非常活躍,如一種面向移動終端的基于旅游本體的信息廣播與推送方法研究,用以解決傳統移動終端對于旅游者需要花費昂貴的“漫游”網絡連接費用以及需要主動獲取信息等問題;一個面向德國雷根斯堡(Regensburg)游客的移動終端游戲的設計與應用,游客可以通過在空中晃動手機來與游戲中的歷史人物溝通,該游戲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向游客介紹雷根斯堡的歷史。普適計算是我國目前形成研究熱點的物聯網應用的基礎理論與技術之一。

        3.1.10計算機仿真

        計算機仿真技術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包含基于概率統計方法對上海旅游服務系統顧客滿意度進行仿真以及基于系統動力學方法對新度假制度對城郊旅游的影響進行仿真等。

        3.2問題2:旅游研究中與信息科學相關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

        旅游研究中與信息科學方法與技術相關的研究范圍較為廣泛,表3顯示本文入選文獻中歸入旅游類的研究主題共有43種。其中最受關注的研究主題是電子商務、網站評估以及在線消費者行為。人工智能、移動通信、地理信息系統等信息科學方法與技術在旅游中受到了相應重視。旅游網站空間、系統評價、網絡營銷、應用系統以及正在大范圍普及的Web 2.0互聯網應用模式也受到了旅游研究的重視。信息科學領域中的某些前沿研究也在旅游研究中得到了關注,如計算機仿真、推薦系統、Web服務、語義網與本體。

        進一步對表3各類主題的文獻內容進行剖析與歸納,可以得到以下旅游研究中與信息科學方法與技術相關的6個研究范疇:

        3.2.1信息技術對旅游的影響

        信息技術對旅游的影響研究主要包含信息技術對旅游產業的影響與信息技術在旅游中的應用影響兩個方面。其中,信息技術在旅游中的應用影響又分為現狀研究、作用研究、影響因素研究等方面。

        信息技術對旅游產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對傳統旅游產業價值鏈的重構上,集中表現于電子商務對旅游產業的影響、新型電子中介(供應商、互聯網門戶網站、拍賣網站、數字電視、移動商務等)對傳統電子中介(計算機訂座系統、全球分銷系統等)的影響、信息技術對分銷渠道的影響。

        信息技術在旅游中的應用現狀研究主要側重于旅游企業,如電子商務在北京旅游企業中的應用現狀、土耳其旅行社對互聯網的使用情況、愛爾蘭旅游中小企業和鄉村微型住宿業對信息技術使用情況的分析、南非中小旅游企業對于信息技術使用的狀況研究。

        信息技術對旅游的作用研究既包含旅游企業整體層面,如信息技術對埃及中小接待企業發展的積極作用、知識管理對于澳大利亞旅游業的作用等;又包含旅游企業的某項具體功能,如信息技術應用對于泰國酒店運營效率的作用;還包含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方面,如計算機技術對于泰國古建筑重建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術應用的影響因素研究對于旅游業如何有效應用信息技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相關研究包含:①電子商務的應用影響,如泰國旅游企業應用電子商務的影響因素、酒店業應用電子商務的影響因素②網絡營銷對旅游企業的影響,如互聯網廣告對旅行社運營的影響;③旅游企業對技術應用的態度,如希臘旅行社對互聯網技術的使用情況與態度;④旅游者對信息技術使用的態度,如游客在度假時是否愿意使用基于技術的信息、影響旅游者使用互聯網進行旅游規劃的因素。

        3.2.2信息技術在旅游中的應用模式

        目前,信息技術在旅游中的應用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電子商務模式、網絡營銷以及Web 2.0。電子商務模式的相關研究有區域旅游電子商務開發計劃研究、旅游電子商務模式現狀與趨勢研究、旅游電子商務模式以及運營模式研究等。

        網絡營銷是除了電子商務之外信息技術在旅游中最主要的應用模式。網絡營銷研究多圍繞網站展開,如英國農村接待企業網站營銷現狀研究、塞爾維亞旅游網站網絡促銷現狀和形式研究、美國旅游官方網站網絡營銷使用分析、旅游目的地營銷組織網站的客戶需求研究。此外,在線葡萄酒旅游以及在線客戶關系管理都是一種網絡營銷方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Web 2.0作為一種新型的互聯網應用模式受到了旅游領域的高度關注。相關研究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方面:①營銷,即基于Web 2.0的網絡營銷方式,這是目前旅游研究領域最為關注的方面,如Web 2.0對克羅地亞旅游產品的營銷作用研究、博客對于旅游市場營銷的中介作用;②旅游者行為與服務,如Web 2.0下網絡旅游消費行為模式及旅游網站應用研究、基于Web 2.0的用戶個性化定制研究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微博“旅游情感”數據挖掘;③網站分類,如Web 2.0旅游網站的分類機制研究。

        此外,面向產業價值網絡的四川旅游信息資源整合推進模式和機制是一種信息技術在旅游中應用模式的有效探索。

        3.2.3信息技術在旅游中的應用評價

        網站評價是信息技術應用評價研究中最主要的內容。從評價對象上看,相關研究涉及官方旅游網站、目的地營銷組織網站、各國及地區旅游網站;從評價內容上,包含有效性評價、可用性評價、使用分析、功能分析、網站設計、網站旅游本體分析、游客價值以及網站訪問者分析等;從評價方法上有調查法、啟發式方法、數據包絡分析法、內容分析法、網站日志分析法、領域本體分析法等。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應用在旅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針對移動應用系統的評價研究也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如從用戶角度對移動應用進行評價、各種移動旅游者指南功能與可用性評價。

        3.2.4信息社會視角的旅游研究對象

        較傳統旅游研究對象,如旅游資源、旅游企業以及旅游者等,信息社會視角的旅游研究對象發生了擴展,如從旅游者的地理時空變化擴展到了在線旅游者行為變化,從旅游資源的空間格局擴展到了旅游網站的網絡結構等。

        在線旅游者行為研究中最受關注的是消費行為研究,如消費影響因素與滿意度、忠誠度與推薦行為、在線分享行為。隨著社會網絡的形成,在線旅游者的情緒研究得到關注,如通過旅游者在論壇、博客(微博)上的評論分析旅游者情緒,相關方法包含內容分析、統計與語言學分析、人工神經網絡方法以及數據挖掘技術等。一項研究還將旅游者的博客進行了計算機可視化,用來輔助其他旅游者的旅行計劃。此外,旅游目的地營銷組織網站的旅游者在線行為也受到研究者的關注。

        目的地地理尺度的旅游網站空間結構也受到研究者的關注,主要包含方法研究與案例研究。方法研究有統計方法以及網絡拓撲圖方法等;案例包含歐洲、意大利厄爾巴島]以及河北省等。

        旅游虛擬社區是社會信息化背景下形成的新型社區,部分旅游研究者對其給予了關注,如針對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芒果社區網(Mango)的綜合性研究。

        3.2.5社會信息化下的旅游研究方法

        社會信息化下的旅游研究方法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指傳統旅游研究方法可借助社會信息化背景進行擴展,如網絡調查方法擴展了傳統現場發放問卷的調查方法;基于射頻識別(RFID)與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的追蹤系統擴展了傳統旅游者游憩行為問卷調查方法,并提高了數據的精度;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RS&GIS)技術可提高旅游資源監測的準確性等。

        二是指旅游研究方法對于信息科學方法與技術的借鑒。人工智能是旅游研究中采用最多的信息科學方法與技術,其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需求預測,如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西班牙巴利亞利群島旅游時間序列預測、遺傳算法在旅游需求預測中的應用、模糊時間序列及灰色理論在短時間序列旅游需求預測中的應用以及人工智能方法與其他預測方法的比較;②在線行為分析,如基于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在線消費者行為數據挖掘;③基于主體(agent)的旅游系統仿真研究,采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重要分支——多主體系統(multi-agent system,MAS)對多層面、多地理尺度旅游系統進行計算機仿真,探索旅游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規律,如基于多主體的旅游空間結構演化研究、旅游者在目的地以及景區范圍的動態性研究。

        計算機仿真方法與技術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也受到了旅游研究者的關注,具體研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①預測,如旅游收入預測;②旅游經濟研究,如區域旅游經濟系統動力學分析;③旅游主體行為研究,如上述人工智能研究中基于主體的旅游系統仿真研究。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信息科學與地理科學的交叉研究領域,作為旅游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或工具,主要被用于旅游資源評價。

        3.2.6旅游領域中的信息科學研究

        隨著移動終端設備在旅游者中的普及,旅游研究者對移動應用的相關研究給予了較大關注,如上下文適應的移動應用體系框架設計、上下文相關的信息推動服務系統設計以及用于博物館導游的多媒體技術研究。語義網與本體是信息科學的前沿領域,但由于其對于提升面向旅游者的網絡服務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旅游研究者的關注,如用于搜索引擎的旅游域語義表示研究。智能系統作為信息科學的前沿領域,在旅游研究中也受到了關注,除了綜述性研究外,還出現了有關智能系統設計方面的研究。

        應用系統的規劃建議與系統結構設計是旅游研究者較為關注的信息技術研究,如基于知識管理視角的目的地管理系統設計。而其中以我國的相關研究為最多,如贛東北網絡旅游信息系統研究、上饒市旅游資源信息系統。

        數字旅游是一種典型的旅游與信息技術的綜合叉研究主題,在我國旅游研究領域受到了關注,既包含了偏重技術的研究,如數字旅游的體系框架,也包含了圍繞數字旅游系統建設的保障體系研究,如相關政策法規方面的研究。

        3.3問題3:信息科學與旅游的交叉研究有哪些趨勢?

        盡管信息科學與旅游的交叉研究在近12年間經歷了快速發展,但其仍然屬于新興交叉學科,其發展需要相關學者更為廣泛與深入的探索研究。在本節,筆者在對最近12年信息科學與旅游的交叉研究進行系統整理的基礎上,通過捕捉旅游類與信息類研究共同關注的研究主題(表4),以及基于筆者對信息科學以及旅游研究趨勢的把握,找到信息科學與旅游交叉研究中的研究重點,其反映了兩類科學的交叉發展趨勢,或者研究者們重新認識某些對該交叉領域的發展來講非常重要的問題。以下分別對它們進行闡述:

        3.3.1人工智能在旅游領域的深入應用

        人工智能方法與技術是信息技術發展的高級階段,研究如何應用計算機的軟硬件來模擬人類某些智能行為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涉及知識表示、自動推理和搜索方法、機器學習和知識獲取、知識處理系統、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人、自動程序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內容。盡管目前人工智能在旅游中的應用以旅游需求預測最為成熟,然而其相關理論、方法與技術并沒有在旅游領域中得到充分應用。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方法與技術來有效處理與使用旅游數據、信息與知識,深入挖掘旅游者、旅游公共管理與服務部門以及旅游企業的特征、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決策支持,是信息科學與旅游科學交叉研究中較為迫切與前沿的問題。

        3.3.2基于語義網與本體的旅游推薦系統

        語義網與本體研究是信息科學領域的前沿領域,是海量網絡信息之間相互理解的基礎。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傳統面向旅游者的“線下”服務擴展至“線上”,包含以傳統計算機為中心的和以新興各種移動終端為中心的“線上”服務,“線上”服務質量對于信息時代的旅游者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基于語義網與本體技術的旅游推薦系統正是提升網絡服務質量的有效方法與工具,如何將語義網、本體技術以及旅游推薦系統進行理論、方法以及應用上的有效集成,使其對旅游者具有實際應用價值,是信息科學與旅游科學交叉研究中的另一個前沿問題。

        3.3.3

        普適計算與旅游(物聯網、移動互聯與旅游)

        普適計算是我國目前形成研究熱點的物聯網應用的基礎。隨著移動終端設備及其應用的發展,傳統以計算機為中心的網絡服務擴展至以移動終端一旅游者為中心,基于普適計算模式的連接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物聯網以及各種移動應用系統在旅游研究與實際應用中得到了重視。然而,無論是普適計算還是物聯網,在信息科學研究中都是前沿領域,存在許多未解問題,因此,普適計算以旅游領域為問題域或典型應用,將同時有助于其本身以及旅游問題的解決。

        第2篇:人工智能研究現狀綜述范文

        關鍵詞:無人駕駛汽車;可靠性;綜述;展望

        引言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汽車制造工業帶來了革命性變化的機會。與此同時,汽車智能化技術正逐步得到廣泛應用,這項技術簡化了汽車的駕駛操作并提高了行駛安全性。而其中最典型也是最熱門的未來應用就是無人駕駛汽車[1]。

        無人駕駛汽車,是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設置進而實現無人駕駛的新型智能化汽車[2]。無人駕駛汽車是人工智能技術、雷達、數學計算、監控設備與北斗導航系統協作實現的,它受計算機系統的控制,實現無人駕駛。目前,無人駕駛技術還停留在研發和實驗中,尚未被批準用作商業用途和用作私家車[3]。

        據有關數據顯示,在意外事故中,以車禍占首位,占意外死亡總數的50%以上。僅以汽車交通事故為例,全世界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數已超過3000萬人,多于世界大戰死亡人數。基于高科技研究的無人駕駛汽車,無論在其安全性還是可靠性方面,都極具發展潛力。因此,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與發展是降低車禍發生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任務[4]。

        1 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成果

        1.1 國外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成果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英美等發達國家就開始涉及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研究,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1950年,世界上第一臺自主導航汽車由貝瑞特電子公司在美國研制成功,實現了在設定路線上行駛。1987年,奔馳公司投資贊助了慕尼黑國防大學實驗室,獨立設計了VaMoRs智能車,車速最高達到96KM/h。1994年,歐洲研制的VaMP和VITA-2機器人車輛在巴黎進行了測試,并在多車道高速公路上行駛了1000多公里,其中車速最高時達到130KM/h,并能自主完成跟蹤行駛[5]。2005年,在美國國防部主辦的無人車挑戰賽上,斯坦福大學的選手們改裝的大眾途銳多功能車經過7個半小時的長途車程到達終點,完成了全程障礙賽[6]。2010年,Google設計制造的無人駕駛汽車進行并通過了主要城市道路的駕駛測試,確定具有完備的感知能力和高水平的人工智能[7]。2014年,Code Conference 科技大會上,Google的新產品無人駕駛汽車亮相,和一般的汽車不同,Google 無人駕駛汽車沒有方向盤和剎車[8]。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歐洲由于對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起步早,對無人駕駛技術的掌握和對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與生產更成熟和可靠。

        1.2 國內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成果

        國內在此領域相對英美等國家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以國防科技大學為主開始進行此方面的研究。

        2001年,在賀漢根教授帶領下,研制成功時速達76公里的無人車[9]。2002年,國防科技大學與發達國家聯合研制的汽車實現了在公路上的無人駕駛[10]。2005年,國防科技大學完成的一個重大項目中,實現了2000公里的無人駕駛[11]。2006年,在東北亞的貿易博覽會上,中國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在不封路的情況下,以8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自主行駛。2011年,國防科技大學成功研制了紅旗HQ3無人車,在長沙-武漢高速公路上完成了無人駕駛實驗,創造了在復雜交通環境下無人駕駛的新紀錄。2012年,軍事交通學院研制的無人駕駛智能汽車配備了全球定位系統、超聲波雷達傳感器等先進技術儀器,以感知周圍環境,自動規劃行車路線[12]。2015年,長安汽車首輛無人駕駛樣車在重慶亮相,為國內第二輛原型車。長安已經完成了1級的智能駕駛技術應用,如全速自適應巡航、緊急剎車、車道保持等[13]。

        我國無人駕駛汽車的蓬勃發展還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面臨的困難還有很多,技術水平不足、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政策法規不完善等問題較為突出。

        2 無人駕駛汽車的可靠性分析

        無人駕駛汽車的可靠性依賴其關鍵技術的可靠性。其關鍵技術有導航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

        1965年,傅京孫教授提出了將人工智能的啟發式推理規則在學習系統中實踐,是我國最早提出的把人工智能和控制技術相結合[14]。1971年,他提出智能控制是自動控制與人工智能的二元交集論觀點。1977年,三元交集論被提出,即認為智能控制是人工控制、自動控制和運籌學的交集。

        1989年,我國依靠通信衛星進行了雙星定位演示驗證試驗,并肯定了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技術體制的正確性和可行性。1994年,我國正式啟動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建設。2004年,啟動導航系統建設。2006年,張彥在汽車產品的可靠性工程中應用了灰色系統理論,主要體現在可靠性設計、分配、預測、試驗和評價,為無人駕駛汽車可靠性研究開辟了更廣的研究方向[15]。2008年,萬正高憑借我國汽車行業整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的部分結果,建立了汽車可靠性的數據庫,并開發了可靠性數據分析處理軟件[16]。2009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成功發射了GEO衛星,驗證了相關技術的正確性。2015年,主席參加“互聯網之光”博覽會時,參觀了百度的展臺,并聽取了關于無人駕駛汽車研發的報告。

        隨著無人駕駛汽車行業的深入研究,提高無人駕駛汽車的可靠性就顯得十分緊迫,對其進行可靠性試驗更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

        3 無人駕駛汽車面臨的問題及因素分析

        雖然我國無人駕駛汽車發展迅速,但是分析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現狀,仍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3.1 技術不夠成熟,關鍵技術的可靠性需進一步論證

        雖然國內外對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與試驗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考慮到其安全性和應用,無人駕駛汽車的技術可靠性仍需進一步論證,特別是關鍵技術。Google研制的無人駕駛汽車雖然通過了實際城市道路的行駛測試,但是其通行也只是限制在美國的某些州而不是全美國;我國國防科技大學研制的無人駕駛汽車完成了高速公路無人駕駛實驗,但這也是在特殊條件下進行的測試,是仿真模擬[17]。因此,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成熟還需進一步論證,對無人駕駛汽車的試驗也應多積累經驗[18]。

        3.2 成本太高,大批量生產困難

        智能化的現代,人類生活方便快捷,生活質量的提高伴隨著生活成本的提高,智能化的生活是由高科技的成本提供和支持的。越來越多的家庭擁有私家車,體現了傳統汽車制造業的繁榮和汽車價格的日趨降低。但是針對無人駕駛汽車這一全新的領域來說,高成本始終成為其不可避免的問題。雖然無人駕駛汽車可以降低事故率并帶給人們輕松的享受,但是低性價比則阻礙了其大批量生產和普及,因此,降低成本成為無人駕駛汽車普及的關鍵因素[19]。

        3.3 對傳統汽車制造業及其相關產業沖擊大

        隨著無人駕駛汽車的普及和汽車共享意識增強,傳統汽車銷售數量和售價將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汽車行業秩序可能被打亂,傳統整車制造商的行業地位將受到新進入者的巨大沖擊。隨著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率的降低,人們為汽車及人員投保的意識和心理會受到一定影響,因而保險行業特別是車險的銷售會受到一定沖擊。

        3.4 交通法規制定困難及人倫困境

        無人駕駛汽車作為一種新型智能化產品,必然會給人類生活帶來新的改變,而已有的交通法規也將不適用于無人駕駛汽車的上路行駛,因此交通法規的修改甚至是重新制定將是一件重要的、困難的工作。當無人駕駛汽車與傳統汽車發生交通事故時,責任和賠償等一系列事務的處理勢必會觸及人倫道德的方面,而現有處理事故人員的素質及主觀因素也使這些問題的解決更為棘手。

        4 無人駕駛汽車的展望

        本文總結了無人駕駛汽車的國內外研究狀況,對其技術可靠性做出了論述,發現了國內外無人駕駛汽車出現的共同問題。雖然對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從上個世紀就已經開始,期間也突破了很多技術難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無人駕駛汽車真正走進人類生活還需要很長的研究與試驗過程。從當今來看無人駕駛汽車,其研究、發展和普及存在著很多尖銳的問題。

        今后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無人駕駛汽車進行研究或開展工作。(1)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可靠性及安全性繼續進行研究和試驗。(2)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制造成本進行突破并向批量生產過渡。(3)對傳統汽車制造業進行產業升級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4)根據試驗結果進行交通法規的修改制定并大力宣傳無人駕駛汽車。(5)大力發展無人駕駛汽車在服務業、工業和私人方面的應用,擴大其消費市場。

        參考文獻

        [1]喬維高,徐學進.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現狀及方向[J].上海汽車,2007,07:40-43.

        [2]楊帆.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現狀和展望[J].上海汽車,2014,03:35-40.

        [3]端木慶玲,阮界望,馬鈞.無人駕駛汽車的先進技術與發展[J].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2014,03:30-33.

        [4]潘建亮.無人駕駛汽車社會效益與影響分析[J].汽車工業研究,2014,05:22-24.

        [5]Drew Bellamy, Luka Pravica.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driverless haul trucks in Australian surface mining [J]. Resources Policy, 2011, 36(2):149-158.

        [6]黃柏雪.無人駕駛汽車在中國[N].計算機世界,2013-10-28026.

        [7]Clifford Winston, Fred Mannering. Implement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Public Highway Performance: A Leapfrog Technology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Is Going To Be Necessary [J]. Economics of Transportation, 2014, 3(2): 158-165.

        [8]閆民.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現狀及發展方向[J].汽車維修,2003,02:9-10.

        [9]我國無人駕駛汽車成功挑戰高速公路[J].創新時代,2012(12):14.

        [10]林一平.不斷創新發展的現代無人駕駛汽車[J].專用汽車,2003,0

        1:12-14+18.

        [11]張賢啟,余有晟,劉俊才.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及可行性[J].山東工業技術,2015,04:50.

        [12]馮學強,張良旭,劉志宗.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綜述[J].山東工業技術,2015,05:51.

        [13]趙陽.無人駕駛汽車關鍵技術[J].中國科技博覽,2011(26):272.

        [14]喬喻.無人駕駛汽車開啟“智能交通”新時代[J].第二課堂(B),2014,11:4-9.

        [15]張彥.基于灰色理論的汽車產品可靠性工程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6.

        [16]萬正高.國產電動汽車的可靠性評估與故障規律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

        [17]李晶.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從改造到自造[N].北京科技報,2014-06-09034.

        [18]黃武陵.無人駕駛汽車能否讓城市通暢[N].光明日報,2012-06-12012.

        第3篇:人工智能研究現狀綜述范文

        關鍵詞: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轉型思考對策

        1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必要性

        1.1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財務會計的核算和監督職能已經無法滿足企業應對市場激烈競爭的需求。財務會計難以合理預測企業經濟活動的效果,對企業決策的影響力正在減弱,而管理會計則是企業內部個性化需求的產物,以預計企業未來的經濟行為加工對象,所產生的信息面向未來,貨幣性和非貨幣性信息并重,以預算會計和責任會計為主要內容,更符合企業應對市場激烈競爭的需求。

        1.2財務會計人員數量飽和而管理會計人才緊缺

        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部分企業已經意識到管理會計的重要性,從企業的內部管理到決策都需要使用相關的管理會計工具來加工企業相關的數據和信息,滿足企業的需要。相比財務會計人員數量的飽和狀態,人力資源市場中管理會計人員的數量缺口卻比較大。

        1.3管理會計可以更好地滿足企業管理和決策需求

        財務會計主要是對外報告的會計,而管理會計主要是對內報告的會計。財務會計主要反映和報告可以貨幣形式計量的財務信息,關注企業整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考慮更多的是資產負債與實際價值的偏差,股東權益、銷售收入、凈利潤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納稅及合規義務的履行與否。而管理會計涵蓋的范圍則更廣,除了貨幣形式的,還包括非貨幣性的信息,如國家政策,宏觀經濟等決策要素,關注資源在企業內部是否被合理配置,以及尋找更好的配置資源的方式,使得企業能夠在各種約束條件下,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回報。由此可見,管理會計主要對企業內部服務,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管理基礎和需要,以及所處的行業和階段,自行確定所采用的方法、流程以及報告格式,具有較大的可選擇性,不必受會計準則約束。對于企業不同的管理目標,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從而能夠提供滿足科學決策需要的最優信息,并在實施過程中及時控制和修正,更好地為企業戰略目標服務。

        2財務會計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2.1財務會計人員可替代性高

        人工智能對傳統財務會計人員造成挑戰。2016年3月,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將人工智能引入會計工作中,一年后,德勤財務機器人正式上崗工作。不久之后,安永、畢馬威、普華永道等知名會計師事務所也都相繼引入了財務機器人。從發展的趨勢來看,會計行業接納人工智能已經勢不可擋,人工智能有以下優勢。(1)節約人力成本和時間。使用人工智能后,可以減少會計基礎核算工作的人工,基礎核算工作簡單且重復性高,相比用人而言,人工智能可以省去更多的人力成本,如社保,帶薪休假,各類補貼等,甚至也不會發生工傷等讓公司遭受意外損失的事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維護數據的安全性問題。(2)提高了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因為財務會計是根據會計準則來歸集數據,制作報表的,具有一定的規則性,這樣的規則性導致人工智能軟件可以通過編訂程序或者模板,將發票掃描后進行業務歸類然后自動生成憑證。同時,隨著電子發票越來越普及,將來甚至可以達到一鍵生成憑證,無需掃描工作,主要的數據對接完全由電腦完成。

        2.2財務會計信息在部門間溝通不順暢

        企業的戰略目標實現需要通過各部門共同協作來完成,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很重要,而數據溝通更是重中之重,不可相互理解的信息數據會導致意見不統一。財務會計信息是基于會計準則得出,不能完全滿足企業全部門的需要:財務部門人員能看懂,但是其他部門人員沒有財務基礎,未必能了解有些數據的深層含義。這就需要使用相關的管理會計工具對財務會計信息重新進行加工處理,把財務數據轉換成任何部門都能理解的數據,管理會計類似一個翻譯官角色,將財務數據翻譯成各個部門能夠看得懂的數據。所以管理會計有助于各部門順暢的進行溝通,讓各部門共同協作來完成企業戰略目標。

        2.3財務會計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內部需求

        財務會計要以整個企業為工作主體,按照會計準則來處理數據,由于會計準則針對所有的企業制定,沒有針對性和個性化定制功能,使得財務會計相當一部分成本費用都是籠統地歸集核算,得出的核算數據并不等于企業需要的管理數據,往往不能準確體現業務更深層次的情況。而管理會計的工作主體可分為多個層次,既可以是整個企業,又可以是企業內部的局部區域或個別部門,甚至是某一管理環節,可以滿足企業不同層級的管理需要。管理會計著重為企業管理部門優化決策及時提供有用的財務與管理信息,并參與企業經營管理,有助于改善企業生產和運營。管理會計將財務會計數據重新聚類后,更能貼近業務活動本身及管理的需求,也更能體現企業中的投入產出關系,從而促進內在價值的挖掘。同時,針對性的核算增強了各部門控制成本的責任感。

        3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對策建議

        3.1高校教育轉型跟進

        高校作為社會人才的培養基地,應根據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來合理設置專業,不能與其脫節,否則會造成過剩人才的浪費和企業急需人才的緊缺。目前人力資源市場財務會計已經開始飽和,而管理會計卻有較大缺口,高校要改變過于陳舊的會計人才培養課程及方案,制定培養管理會計人才的新方案,打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管理會計人才。高校可以通過邀請國內知名企業的管理會計師進行管理會計課程的講授與交流,將一線的經驗與體會分享,讓學生對于管理會計的實際運用有更深刻的理解。高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積極構建產教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既能解決管理會計專業的學生實踐不足問題,又能讓企業在實習學生中選拔需要的優秀人才,解決企業的人才儲備問題,達到校方與企業雙贏。

        3.2財務會計人員必須實現自身的突破

        3.2.1思維要轉型

        財務會計的轉型首先是思維的轉型,因為財務會計已經養成了復式記賬的思維習慣,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仍受到會計準則的影響。財務人員自己的思維要向業務人員甚至管理人員的思維轉變,以便與管理會計的思維體系形成對接。

        3.2.2業務能力要拓展

        首先,管理會計是經營會計,需要從業務角度去探索內部流程優化和控制,如果不能制定比較明確的操作流程來指導業務人員的經濟業務活動,或者業務人員不認可財務人員制定的流程,很難在實際運行中發揮作用。其次,管理會計報告基于財務會計報告,優秀的企業甚至已經逐步跳出企業內部的范疇,開始在管理會計報告中關注市場環境、競爭對手情況、宏觀經濟形勢、企業戰略、全產業鏈等方面的事項,形成戰略管理會計報告體系。財務人員如果沒有業務基礎,無法搭建富有特色的戰略管理會計報告體系,就無法幫助企業在戰略上取得競爭優勢。

        3.2.3信息化技能要提升

        時代在進步,職業也在進步,隨著信息化的成熟,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各類處理數據的系統無處不在,這些系統解決了繁雜的核算過程,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勞動力。作為和數據打交道的管理會計人員,要熟悉對各類數據處理系統的操作,這樣才能快速完成數據分析。競爭市場瞬息萬變,管理會計信息要求時效性,有用的信息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和利用,那么企業就會因此錯失良機。

        3.3注重對管理會計的重視程度加快人才選拔培養

        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管理會計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企業仍沒有設置管理會計崗位。據統計,我國企業中管理會計崗位不足20%,超過80%還是財務會計崗位。面對市場上急缺管理會計人才的現狀,企業或許可以考慮從內部培養,這也更加適應管理會計與業務相結合的特點。管理會計人員需要在熟悉公司業務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勝任管理會計工作,不了解經營活動的財務會計人員無法開展管理會計工作,管理會計甚至還帶有行業性要求,比如重工業的管理會計人員不一定能勝任快消品行業的管理會計工作,因為兩個行業的差距較大,流程、技術和管理方法不一樣;市場競爭、客戶需求也不一樣。只有在熟悉流程管理等方面的前提下,才能把數據變成信息,優化流程,形成預案,為決策者提供幫助。因此,企業在管理會計人才方面不能過多地期望從外部挖據,需要從內部擇優培養。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管理會計是一項順應經濟發展要求的會計理念,企業的經營決策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管理會計著重為企業進行最優決策,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管理會計人才是企業的核心戰斗力,企業的進步需要財務會計人員向管理會計人員轉型。而要填補企業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缺口,需要高校、財務人員和企業三者共同努力:通過高校教育的轉型能在源頭上減少人力資源市場上過剩的財務會計人員,孕育出緊缺的管理會計人員,通過企業的支持和財務人員自身的努力,將市場上過剩的財務會計人員轉型為管理會計人員,只有這樣才能優化社會人力資源配置,同時也讓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更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李國旗.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現狀研究[J].商業會計,2019(2).

        [2]朱天治.淺議人工智能時代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J].會計審計,2018(36).

        [3]羅碧琴.新形勢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問題淺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8(33).

        第4篇:人工智能研究現狀綜述范文

        【關鍵詞】機電一體化 應用 發展趨勢

        一、機電一體化的產生與應用

        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利用電子技術的初步成果來完善機械產品的性能,刺激了機械產品與電子技術的結合。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為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20世紀80年代末期,各國均開始對機電一體化技術給以很大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后期,機電一體化技術向智能化方向邁進。目前,機電一體化已成為一門有著自身體系的新型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還將被賦予新的內容。

        二、機電一體化的發展現狀

        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前為第一階段,在這一時期,人們利用電子技術的初步成果來完善機械產品的性能。但當時電子技術的發展尚未達到一定水平,C械技術與電子技術的結合還不可能廣泛和深入發展,已經開發的產品也無法大量推廣。

        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為第二階段。這一時期,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為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微型計算機的迅猛發展,為機電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向智能化方向邁進的新階段。一方面,光學、通信技術等進入了機電一體化,微細加工技術也在機電一體化中展露頭腳,出現了光機電一體化和微機電一體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神經網絡技術及光纖技術等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更為機電一體化技術開辟了發展的廣闊天地。我國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在這方面研究和應用。國務院成立了機電一體化領導小組并將該技術列為“863計劃”中。許多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及一些大中型企業對這一技術的發展及應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與日本等先進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差距。

        三、機電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一)智能化趨勢。智能化是21世紀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人工智能在機電一體化建設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視,機器人與數控機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應用。這里所說的“智能化”是對機器行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模糊數學、生理學和混沌動力學等新思想,使它具有判斷推理、邏輯思維、自主決策等能力。

        (二)模塊化趨勢。模塊化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工程。由于機電一體化產品種類和生產廠家繁多,研制和開發具有標準機械接口、電氣接口、動力接口、環境接口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單元是一項十分復雜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不過這樣可利用標準單元迅速開發出新產品,也可以擴大生產規模,制定各項標準,以便各部件、單元的匹配和接口。

        (三)人性化。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最終使用對象是人,如何給機電一體化產品賦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顯得愈來愈重要,機電一體化產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還要在色彩、造型等方面與環境相協調,使用這些產品,對人來說還是一種藝術享受。

        (四)網絡化趨勢。網絡技術的興起和飛速發展給科學技術、工業生產等領域都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各種網絡將全球經濟、生產連成一片,企業間的競爭也將全球化。由于網絡的普及,基于網絡的各種遠程控制和監視技術方興未艾,而遠程控制的終端設備本身就是機電一體化產品,因此機電一體化產品朝著網絡化方向發展是為大勢所趨。

        (五)微型化趨勢。微型化指的是機電一體化向微型機器和微觀領域發展的趨勢。微型化產品泛指幾何尺寸不超過1cm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并向微米、納米級發展。微機電一體化產品體積小、耗能少、運動靈活,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六)綠色化趨勢。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在物質豐富的同時也帶來資源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綠色產品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綠色產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適、協調而可再生利用的產品。在其設計、制造、使用和銷毀時應符合環保和人類健康的要求。

        (七)帶源化。是指機電一體化產品自身帶有能源,如太陽能電池、燃料電池和大容量電池。由于在許多場合無法使用電能,因而對于運動的機電一體化產品,自帶動力源具有獨特的好處。帶源化是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發展方向之一。

        四、典型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發展

        目前我國是全世界機床擁有量最多的國家(近320萬臺),但數控機床只占約5%且大多數是普通數控(發達國家數控機床占10%)。近些年來數控機床為適應加工技術的發展,在以下幾個技術領域都有巨大進步。

        (1)高速化。由于高速加工技術普及,機床普遍提高了各方面的速度。車床主軸轉速有3000~4000r/min提高到8000~10000r/min;銑床和加工中心主軸轉速由4000~8000r/min提高到12000~40000r/min以上;快速移動速度由過去的10~20m/min提高到120m/min;在提高速度的同時要求提高運動部件起動的加速度,由過去一般機床的0.5G(重力加速度)提高到1.5G~2G,最高可達15G;

        (2)高精度化。數控機床的定位精度已由一般的0.01~0.02mm提高到0.008左右;亞微米級機床達到0.0005mm左右;納米級機床達到0.005~0.01um;最小分辨率為1nm(0.000001mm)的數控系統和機床已問世。

        (3)復合加工,新結構機床大量出現,如5軸5面體復合加工機床,5軸5聯動加工各類異形零件。同時派生出各種新穎的機床結構,包括6軸虛擬軸機床,串并聯絞鏈機床等。

        結束語:綜上所述,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熱門、最重要的技術發展方向之一,并影響到幾乎全部的工業行業。我國從80年代初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和產品開始予以重視,先后在國家科技攻關計劃、863高科技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列專項對機電一體技術加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1990年,國家將用電子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列為“八五”及本世紀后十年發展全民經濟的重要戰略技術措施,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推廣應用已取得相當進展。

        參考文獻:

        [1]李建勇.機電一體化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第5篇:人工智能研究現狀綜述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energy is increasingly shor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ll kinds of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Based on the breaker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intelligent energy-saving control technology, providing a reference basis for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energy saving control.

        關鍵詞: 智能節能控制技術;破碎機;技術創新

        Key words: intelligent energy-saving control technology;crusher;technology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TP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2-0061-02

        作者簡介:董獻勇(1978-),男,河南平輿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礦山機電。

        1 智能節能控制技術的概述

        1.1 項目的背景、依據和意義 隨著能源緊張的日趨嚴重,煤炭行業也越來越重視生產的高效率。在實際使用中,膠帶輸送機、刮板機、破碎機等設備中的電動機負荷變動比較大,其平均輸出功率與最高輸出功率之比一般為 0.2~0.4,電動機的負載率低,效率不高,進而浪費了大量電能,節能空間比較大。

        智能節能控制技術以破碎機為研究對象,研究分析電機的較準確模型、變頻調速、功率匹配原理、最大效率運行以及矢量控制等,并結合調壓和無功補償等技術,對低碳控制方法進行綜合研究,借助人工智能專用芯片,自動監測電動機的負荷狀況,能根據電機實際負荷的大小,供給電機最適宜的電壓與電流,進而滿足節能的需要。

        1.2 國內外發展現狀 傳統的控制采用Y—(星-三角)運行、轉子串電阻調速,該方法通過降低電機勵磁電流進而提高功率因數和運行效率,但是節能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對于特定的周期性變工況負載,在空載和發電工況時斷開電源,將電流和損耗變為零,當重新進入電動工況時可以再通電繼續運行,對電網沖擊太大。目前國內外已經有部分企業采用調速節能,但會改變工作周期和工作效率,這對于煤炭行業有工作周期要求的變工況負載不適合。

        1.3 本項目對促進集團公司發展工作的作用和意義 該申請研究項目通過研究煤礦典型周期性變工況負荷,以破碎機為研究對象,結合調壓和無功補償等技術研究綜合智能節能控制方法,采用人工智能專用芯片,自動調節,無需人工干預,在輕負荷的情況下電機電壓自動降至最低需求而轉速保持恒定,對煤炭行業的能源高效利用和節能減排工作有重要意義。

        2 主要研究內容、試驗內容和技術關鍵方案

        2.1 研究的主要內容:①研究探討功率匹配原理在周期性變工況負荷控制中的應用。②研究功率匹配最大效率控制下的矢量控制,確定帶有磁鏈觀測器、轉矩估算器的較為簡單的功率匹配下的最大效率控制的矢量控制系統框圖。③在惡劣電網條件下,對周期性變工況載荷控制中的擾動抑制控制、轉速控制器設計等若干技術的研究。④兼顧工程實際和智能節能控制相關技術的發展,采用智能控制理論以解決電機參數時變性強、離散性大的特點和節能控制中算法振蕩的問題。⑤對本項目的主要工作和貢獻作總結,根據其他原煤生產單位的具體條件和掌握的資料、數據,研究提出周期性變工況典型負荷智能節能控制技術方案。

        2.2 關鍵技術如下:①研究變化著的鐵心損耗和磁飽和等非線性問題對異步電機的運行的影響以及相應的處理方法。②對電機的功率匹配原理進行完善,深入研究功率匹配原理在電機控制中的應用。③針對與功率匹配最大效率控制的特點,研究分析幾種常用的開關脈沖的產生方法。④進行恒速恒負載轉矩變頻實驗和恒負載轉矩變頻調速兩組實驗,從而也驗證異步電機的功率匹配最大效率控制的原理。⑤根據系統實施情況,及時將研究的結果加以推廣應用。

        2.3 技術路線:①元器件在工廠經過篩選;②盡可能采用貼片工藝;③板級做好前三防和后三防;④整機經過24小時運輸考驗后進行工業化試驗和運行;⑤同時進行兩臺樣機的試驗;⑥工業運行至少三個月。

        2.4 技術指標(2*37kW破碎機一臺):①供電電壓:380~440V(+10%/-15%);②起動負荷:3倍裝置額定電流可承受30秒;5.5倍裝置額定電流可承受5秒;③起動電壓:供電電壓之30~70%;④起動扭力:直接起動扭力的9-49%;⑤故障檢測:可控硅短路及缺相會自動中斷;⑥散熱:自然散熱53安;⑦具有缺相、過載、短路、不對稱、自動重合等比較齊全的保護功能;⑧操作形式:符合現場操作習慣的操作。

        2.5 環境效益 該產品屬于電子電氣產品,采用板級外協,最后裝配的生產模式。因此,工廠對外不產生廢氣、廢水,只有少量報廢的電子元器件和電路板。對城市環境不會造成污染,設備本身有許多降低諧波和提高功率因數措施,電機在最高轉速時所產生的第5及第7類電源諧波只有8%及1%。

        3 本項目技術先進性、可行性分析評價

        ①智能節能控制技術在確保煤礦安全生產條件下,利用最小輸入有功功率最優控制方法實現電機經濟運行。②智能節能控制裝置安裝后所產生的諧波電壓的總畸變率和各次諧波電流的有效值能夠符合國家標準,不會造成諧波污染。③該系統同時具有電流、電壓和功率因數在線檢測功能,并且可以通過CAN總線與上位機進行數據交換,可以方便實現遠程監控。④結合高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人工神經網絡技術等,實現異步電動機的高級智能控制。⑤本項目所設計的智能節能控制裝置實現了電機的軟起動與軟剎車、過載保護、缺相以及三相不平衡保護,通過在實驗室以及現場實驗,證明其功能是可靠的。

        4 本項目預期目標、預計推廣前景

        4.1 預期目標 ①提交一套周期性變工況負荷智能節能控制方案及其安裝圖;②提交安裝周期性變工況負荷智能節能控制器后,破碎機在空載、輕載和滿載條件下的節能測試報告。

        4.2 市場需求情況分析及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預測 ①國內外市場推廣應用前景和市場需求情況分析預測。周期性變工況負載智能節能控制技術實現了異步電機輕載或空載情況下節能,提高電機運行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②項目完成后的預期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使用智能節能控制器不僅能在一年至兩年左右利用減少的電費開支收回設備投資,還能減少維護修理費用、減少設備的再投入資金、減少用電設備的故障,從而給用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

        5 實施措施和進度安排

        ①2013.1~2013.2,深入礦區,分析其運行狀態和安全運行要求,消化資料,組織綜述報告,找出問題的切入點; ②2012.3~2012.5,對典型負荷各種智能節能控制技術以及軟起動方式進行研究比較,在此基礎上確定合適的智能節能控制技術以及軟起動方案;③2013.6~2013.7,智能節能控制器的構建:包括設計和搭建整個控制系統;④2013.8~2013.9,現場安裝以及工業性試驗,對前期算法進行最終確定,進一步積累經驗;⑤2013.10~2013.11,電路及程序調試:根據控制要求完成和改進控制算法,進一步調整程序實現系統的正確運行。

        6 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隨著能源的日趨緊張,智能節能控制技術適應了環保的需要,同時智能節能控制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電機的運行效率,為煤礦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順利實施創設了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張樂明,任貴濤.破碎機安全防護裝置改造[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2(01).

        第6篇:人工智能研究現狀綜述范文

        關鍵詞:智能控制 智能監控 視頻監控 監控技術

        隨著計算機、網絡、信息與通信、音視頻編解碼、流媒體等技術的日趨成熟與完善,在安防市場巨大的需求推動下,視頻監控技術正在向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視頻監控由目視解釋轉變為自動解釋是視頻監控技術的飛躍,也是安防技術發展的必然。

        在2008年北京安防展上,一批視頻監控前端設備廠家分別展出了各自的智能視頻監控產品,標志著智能視頻監控技術已經從概念轉化為產品,并逐步進入實際應用。本文結合智能視頻監控應用系統開發與部署的經驗,對智能視頻監控技術及其應用現狀與前景進行分析。

        一、智能視頻監控技術

        智能視頻監控技術源自計算機視覺與人工智能的研究,它的主要研究目標是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圖像視頻處理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對監控視頻的內容進行描述、理解和分析,并能根據分析的結果對視頻監控系統進行控制,從而使視頻監控系統具有較高層次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視頻分析模塊獲取視頻序列后,首先通過圖像恢復或超分辨率復原技術提高圖像質量,然后對場景中的目標進行檢測、分類和跟蹤,進而實現視頻內容的分析理解,包括場景中的異常檢測、人的身份識別以及視頻內容的理解描述等。最后根據設定的規則產生報警,進而觸發后續業務處理。各步驟介紹如下:

        (1)目標檢測將輸入的視頻圖像中變化劇烈的圖像區域從圖像背景中分離出來,它處于視頻監控技術的前端,是各種后續處理的基礎。目前,算法主要包括背景減法、相鄰幀差法和光流法等。

        (2)目標分類利用一些圖像特征值實現目標類型(一般是人和車)的甄別。用于目標分類的特征有空間特征和時間特征兩種,空間特征包括目標輪廓、目標尺寸、目標紋理等,時間特征包括目標大小的變化、運動的速度等。

        (3)目標跟蹤依據目標及其所在的環境,選擇能唯一表示目標的特征,并在后續幀中搜索與該特征最匹配的目標位置。常用的跟蹤算法包括:基于特征的跟蹤算法,基于3D模型的跟蹤,基于主動輪廓模型的跟蹤以及基于運動估計的跟蹤等。

        (4)智能分析。它位于智能視頻監控的高級階段,是實現視頻監控智能化的關鍵。包括異常檢測、身份識別及視頻內容理解等:

        異常檢測中典型的異常包括用戶定義的異常情況和非常規事件,檢測方法分為基于模型的方法和基于分類器的方法;

        身份識別包括人臉識別和步態識別;

        視頻內容理解是指在對序列進行低級處理的基礎上,對場景中的事件進行分析和識別,用自然語言等加以描述。

        根據目前智能視頻分析技術的成熟度,智能視頻監控應用場景主要包括人數統計、車牌識別、事件檢測和視頻診斷等。

        人數統計:統計穿越入口或指定區域的人或物的數量。例如可為商場統計每天的客流量。

        車牌識別:識別車輛的形狀、顏色、車牌號碼等特征,并反饋給監控者。此技術可應用于車輛黑名單追蹤。

        事件檢測:對視頻進行周界監測與異常行為分析。異常行為包括雙向越界、單向越界、進入、離開、徘徊、無人值守、驟變、人員聚集、煙霧檢測、快速運動、逆行、打架等事件。

        視頻診斷:對視頻圖像出現的雪花、滾屏、模糊、偏色、畫面凍結、增益失衡和云臺失控等常見攝像頭故障做出準確判斷并發出報警信息。該技術可應用于平安城市的建設中,自動檢測攝像機的狀態,從而減輕維護人員的工作強度。

        二、智能視頻監控應用

        (1)智能視頻監控產品形態。根據智能視頻分析模塊所處的位置可將智能視頻監控產品分為兩種形態:前端智能和后端智能。其中,前端智能通過DSP方式實現,將智能視頻分析算法加載在視頻服務器、數字硬盤錄像機、網絡攝像機等前段設備中,對攝像頭采集的視頻數據直接進行分析。由于利用了DSP強大的硬件處理能力,同時前端設備的架設針對具體的智能視頻分析算法優化,從而提高了視頻分析準確率,因此目前智能視頻監控產品多為前端智能。后端智能通過純軟件實現,運行于普通PC或服務器上,構成視頻分析服務器。視頻分析服務器獲取壓縮的視頻流后,對視頻進行解碼、分析和處理。后端智能的優勢在于可以方便的與其它視頻監控應用軟件融合,而且不需要對已有的前端設備進行替換升級,保護原有投資,同時智能視頻分析單元可被多路視頻分析分時復用,降低整個系統的投入。但后端智能受限于視頻分析服務器的處理能力,而且已有前端設備的架設往往不滿足智能視頻分析的要求,導致視頻分析的準確率較低。

        (2)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實施。隨著智能視頻監控產品日漸成熟,智能視頻監控技術開始在視頻監控系統中逐步應用,大大提高了視頻信息的價值。但是,要充分發揮智能視頻監控技術在視頻監控系統中的作用,卻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主要面對以下幾點挑戰。

        智能視頻檢測準確率。

        智能視頻監控技術運用數學模型來描述真實世界,并試圖利用數學模型來分析視頻數據,但是實際環境比數學模型要復雜得多,智能視頻分析受到諸多因素的干擾而影響其檢測準確率,存在較大程度的漏報和誤報,當漏報和誤報達到一定比例,視頻檢測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智能視頻監控產品生產廠家針對各種實際應用環境,對算法進行了大量的優化以排除干擾,提高了智能視頻檢測的準確率,但是實際應用環境千差萬別,生產廠家要對各種環境進行優化,勢必增加研發成本與產品版本管理的負擔。

        智能視頻監控技術進入實用,極大提高了視頻信息的價值,具有傳統視頻監控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因為該技術尚欠缺成熟度和穩定性,集成商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建設施工經驗不足,它投入實戰還面臨不少挑戰。

        參考文獻:

        [1]李浚泉.智能控制發展過程綜述.《工業控制計算機》,1999年 第3期

        第7篇:人工智能研究現狀綜述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園林綠化;應用

        Abstract: Summary from the network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3S technology, such as compute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atus in the landscape.

        Keywords: computer technology; landscaping;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計算機網絡以及人工智能和3S技術為依托的多種數據庫系統、作物生長模擬系統、植物生長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監測預報系統、過程控制系統、數字圖像處理系統以及神經網絡系統等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已涉及到園林生產的各個領域。

        1網絡信息技術

        計算機網絡可以把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充分聯合起來,然后通過分工協作,充分發揮聯機優勢,把各種信息資源收集后放在網絡上共享,使傳統的信息處理手段與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信息處理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園林科技信息研究、管理的現代化。1999-2001年,由中國園藝種植者用數碼相機把種在中國的百合生長情況拍攝成照片傳到Internet上,荷蘭的百合專家根據圖片判斷百合的長勢,進而指導中國的種植者生產,成功地把荷蘭的20多個品種的百合同時引種在中國的20個不同的城市。

        Internet網上的園林信息資源極其豐富,它包含有園林植物自然資源、城市綠化、園林綠化科研、園林綠化生產、市場動態、植物保護、環境保護等各種信息資源。園林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如通過查詢檢索、聯合編目以及多媒體等信息服務來獲取所需的信息。同時,還可以把各種有價值的資源通過網絡實現信息共享。例如,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對其所管轄的每一棵樹木都建立了數字化的信息檔案,通過計算機檢索就能對全國的觀賞植物品種、數量及生長狀況有比較全面的了解。目前,廣大園林綠化工作者建立了從植物材料選擇到基地建設,從工程技術設計到圖紙繪制、價格估算,從研究分析到建造文件等一系列規劃設計工作過程所需的各類資料、數據庫系統。如已建成的園林植物資源、園林科技成果及推廣應用、園林政策法規、國內外園林發展及其市場動態分析、園林植物病蟲害預測預報、檢索查詢等各類型的全文數據庫、圖形圖像數據庫以及多媒體數據庫等。這些信息資源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共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園林信息資源。

        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首先興起的一門綜合性很強的邊緣科學,以人工智能科學為基礎的智能技術的研究范圍包括知識表示、推理技術、模式識別、機器人、人工神經網絡、知識工程與專家系統等許多方面。其中,農業專家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已達到較高水平,它是一種智能化的農業信息系統,可以把農學領域的專家知識、實踐經驗、科技成果、數據資料、有關信息與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建立起能夠針對不同情況推薦優化方案的綜合性專家系統,它不僅可以作為農業現代化的載體傳播各類實用的農業知識和高新技術成果,而且擁有高層次、多方位的農業專家知識,能夠模仿人類大腦的推理過程,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各種農業問題的咨詢服務和決策方案。通過大面積生產實際利用,證明了農業專家系統對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8]。如已建成的郁金香標準化栽培專家系統,可以從品種選擇、生產計劃安排、切花栽培技術、生長期管理、種球繁殖技術、生理病害診斷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對種植者進行指導。

        33S技術

        3S指以地理信息系統為核心的遙感技術(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的集成,構成了對空間數據實時進行采集、更新、處理、分析以及為各種應用提供科學的決策咨詢的強大技術體系。利用3S技術可以對園林綠化進行自然資源調查、自然災害的監測以及森林植被的分布情況調查等。借助計算機可將GPS獲得的地表信息轉化成數字編碼,給測繪部門提供數字式的地圖資料,通過計算機接受這些數字信息,并將其轉繪成所需比例的高精確度測繪地圖。此外,由于全球氣溫變暖,如果不加強預防,容易導致大面積的森林火災。利用3S技術和計算機相結合能夠對全球范圍內的森林進行監控,及早發現火災隱患,提前預報。在發生火災后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受災地區的位置以及災情狀況,以便更好地保護生命與財產的安全。歐美等發達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將3S技術應用到施肥、植物保護、精細播種、耕作和水分管理等領域的精細農業,中國北方的風沙防治工程利用3S技術對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和評估,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巨大的社會效益。

        4計算機技術在園林綠化設計中的應用

        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已經成為設計行業中必不可少的、方便快捷的設計工具。在園林設計中采用CAD可將方案設計、圖形繪制、工程預算等環節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借助計算機可以有效降低設計人員的勞動強度,節省描圖、制圖的材料消耗,同時,在計算機上校核方案時具有可觀性好、修改方便和不破壞原始方案等優點。設計者每做一項工程設計就可以將其中有用的圖樣制作成塊,作為園林素材存入圖庫,當有類似的需要時,可通過調用圖庫中的素材而不必重畫,既減輕了設計者的勞動強度又大大加快了工程設計的速度。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還能夠通過聯網更加有效地進行分工協作,在較大的工程中要求園林工程設計者同建筑師、結構工程師以及水電、道路等專業人員相互協調,緊密配合。即各類專業人員通過計算機聯網實現數據資源共享,使設計方案更加完美。通過CAD精確地模擬生成數字地面模型及建筑、植物、道路等地表景物景觀框架,然后在三維動畫制作軟件中賦予各種材質、光源、環境因子,并通過照相機模擬人的正常視點、視域在主游線上的旋轉移動連成一連串的視點軌跡,達到多角度、多視點、全方位觀察設計的效果,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在與用戶單位交流時有一個良好媒體與界面,而且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及時發現、彌補一些隱存的缺陷與不足,使設計更加完善,影響計算機技術在園林設計中廣泛應用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應用軟件,現在主要使用的為Photoshop,AutoCAD,3D MAX, Land de-signer 3D,3D Landscape, CASD,TOPOGRAPHY等。園林設計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資料的積累與保存。傳統的手工繪制圖紙歸檔既浪費時間又占用大量的空間,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發生霉變及其他不可預測的災難性后果。利用計算機系統可以更加科學地管理園林工程設計圖紙,把完成的圖紙資料保存在軟盤、硬盤上,或者刻成光盤,還可以保存在磁帶上,這樣不僅方便查閱,而且可以多次備份,大大增加了資料的安全性。

        第8篇:人工智能研究現狀綜述范文

        [關鍵詞]配電網規劃 地理信息系統 空間負荷預測 網絡結構優化

        O引言

        配電系統的規劃是供電企業規劃活動中的基本環節,配電網的規劃質量直接影響到配網的網絡水平及投資效益,其對于降低網損、提高可靠性和保障電能質量的影響不亞于配電網的運行管理,因此說,配電網規劃技術的發展對整個電力的發展至關重要。由于配電網規劃是非常復雜的工程問題,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因此實際規劃中多數還是依靠人工及CAD制圖工具完成,也有部分地區嘗試在規劃過程中的某些步驟采用軟件完成,但依然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眾多可選方案及制約因素下,很難找到一個最優方案。

        近年來,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簡稱GIS)在我國電力系統中的開發應用,為建立高效、實用的配網規劃體系提出了新的課題。另一方面,空間負荷預測方法由于其在預測負荷量的同時,也能預測出負荷的增長位置,使其越來越受到預測者的青睞。目前,已有不少基于GIS的電網規劃軟件包及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產生,這些理論研究對于計算機應用于配電網規劃有著重要意義,但由于配電網地理信息系統本身在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基于該系統的配網規劃在實際中尚處于探索、研究及試點階段。

        1配電網規劃的發展現狀、主要內容及存在問題

        配電網規劃按照電壓等級可以分為高、中、低壓三類,其中的中、低壓配電網規劃在國內開展較晚,相對主網規劃而言,配網規劃尚待完整。

        1.1配電網規劃的主要內容

        無論以人工為主進行的配網規劃還是以軟件系統協助參與的配電網規劃,其內容必然包括配網現狀分析、負荷預算、技術原則的確定、建設改造規劃方案確定、投資估算于經濟評價幾個方面,其細節及關鍵點如下:

        (1)配電網現狀分析

        該過程主要通過收集配網的設備及運營數據,完成配網現狀的分析。主要包括配電網整體營運指標計算及分析、配電網設備的數量及年限統計、配網電源的負載率情況、1OkV出線間隔的利用率情況、中壓配網設備運行情況、中壓配電網結構等內容。通過以上內容的分析,得出配網的高電壓布點是否合理、供電半徑是否滿足要求、負荷分布是否合理、設備的狀況等結論,從而確定規劃期的改造目標及方向。

        (2)規劃期的負荷預算

        主要包括電量和最大負荷總量預測、負荷地理分布預測兩個方面。前者用于衡量高壓電源總量規劃的合理性和初步測算規劃期內需新建輸變電設施的規模;后者確定城市各供電區域規劃期內的負荷增長情況,是高壓電源供電分區劃定、線路布置和供電范圍確定的依據,在實踐中目前多采用空間負荷預測的思路完成。

        (3)規劃技術原則的確定

        一般以上級確定的技術原則為基礎,綜合規劃區實際情況,從配網的網架結構、架空及電纜線路的選型、變壓器及開關設備選型、二次系統應達到的技術要求等方面確定技術細則。

        (4)電網建設改造規劃

        這是目前配電網規劃的重中之重,具體要進行高壓變電站選址、定容量及供電區域劃分,之后進行網架結構的規劃和優化,然后提出分年度具體的建設和改造項目,最后進行相應地地理接線圖的繪制。

        1.2配電網規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難點

        (1)規劃數據收集的困難

        隨著電網規模的日益擴大,配網設備數據越來越龐大,更新速度快,每次規劃均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及人力整理相關資料。配電網規劃主要涉及配網設備的裝備及運行數據、規劃區域的用電及負荷數據、規劃區域的市政規劃資料、規劃區的國民經濟類數據等,其中數據量最大的為配網設備的裝備及運行數據。該部分數據的收集整理占用大量時間。

        (2)空間負荷預測的準確性有待提高

        配網規劃負荷預測中總量預測的方法和技術經過多年的實踐已較為成熟,而作為配網規劃核心的空間負荷預測方法由于既要預測負荷的量還要預測負荷的增長位置,在城市用地類型變化頻繁、配網負荷發展較為復雜的情況下,其準確性受多種條件制約。

        (3)配電網網絡結構優化困難

        網架規劃的目的是根據規劃期內的負荷水平及電源規劃確定相應的最佳配網結構,同時滿足經濟性、可靠性要求。因此,配網規劃是一個具有多目標性、不確定性、非線性和多階段性的復雜系統優化問題,求解困難。

        2基于GIS平臺進行配網規劃的優勢

        配電GIS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將配電網絡的分布、屬性及實時信息按其實際地理位置描述在地理背景上,形成的集查詢、統計、運行、維護、分析、管理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應用軟件系統。利用GIS強大的空間數據處理和網絡分析的拓補功能來處理配電系統與空間有關的信息,不僅能夠極大地方便規劃數據的獲取、處理,提高規劃人員的效率,而且規劃過程和結果也更加直觀、更具交互性。以下是GIS平臺上進行配電網規劃的主要優勢:

        2.1配電網規劃數據采集優勢

        面對越來越密集的電網、復雜的電力設備、時刻變化的負荷信息、不斷變遷的道路和建筑,GIS為我們提供了各種圖形、地圖、數據信息統一共享的平臺。GIS數據庫存儲了用于進行系統各部分分析和顯示的空間及屬性數據,對于配網規劃中所需的配電網、變電站及設備、用戶等大量數據,如果結合地理環境,采用空間數據結構存儲,可以使數據管理更加直觀、有效,規劃結果更具實際意義,從而大大減輕規劃人員的工作量。

        2.2配網規劃運行情況分析優勢

        科學的決策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決策者所掌握的信息量的大小。GIS可以最大限度地將有關信息集成起來,從而為電力系統決策人員提供一個多元化的決策依據。在規劃地址及預測中涉及諸多關聯因素,如資源、人口、經濟發展、負荷情況、用戶報裝情況等,它們都與地理系統有關。將GIS作為實現配電網規劃的數據分析、管理功能的工具,通過與其他系統,如SCADA、MIS、用電營業系統、配變監測儀等接口有效地組織數據信息,從而方便運行數據的整理、分析,使規劃更貼近實際。

        2.3配網網絡優化、自動布線優勢

        地理信息系統是配網規劃優化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在GIS平臺上采用人工智能的搜索算法以求解網架優化問題,由于GIS空間分析功能,在變電站選址尋優過程中,可以有效避開障礙物;另一方面,利用GIS進行配電網規劃可以實現配電網規劃的可視化、自動化, 而且能直接得到網絡規劃方案的地理接線圖,從而將網絡優化與圖形輸出緊密結合。

        近年來,國內很多學者在GIS規劃平臺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文獻[1]結合地理信息的空間特性與人工智能兩者的優點,詳細論述了用于配網規劃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結構和組合,為GIS平臺下配網規劃提出了研究方向。文獻[2]以文獻[1]為基礎,討論了在地理信息系統環境中,采用遺傳算法尋找最優布線路徑的數學模型及算法。文獻[3]采用一種基于空間GIS的變長度符號編碼策略來表示線路的結構,以最短路徑法形成初始網架;并采用具有禁忌搜索思想的TS算法對初始網架進行優化。文獻[4]、[5]、[6]分別運用空間GIS和人工智能優化算法對城市中壓配電網輻射型、多分段多聯絡、帶開閉所接線模式下的自動布線進行了深入研究,并通過算例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在實際城網中,一般是幾種接線模式并存的網絡結構,在復雜網絡結構下的自動布線目前尚未見到解決的有效方式。

        3空間負荷預測方法的研究成果

        實踐表明,空間負荷預測方法是眾多預測方法中最適宜于配網規劃的方法之一,但由于配網自動化尚未發展成熟,使配網的數據積累基礎較差,從而制約了該方法的預測準確性,在這方面很多學者也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改進。文獻[7]將模糊推理方法用于空間負荷預測的小區用地適應性和優劣分析中,建立了能夠充分體現專家決策的基于模糊集理論的城市土地開發和土地改造預測的基本原理,為預測中確定小區土地開發時間和使用性質提供了系統的方法。文獻[8]對影響空間負荷預測的不確定因素進行了詳細分類,將空間負荷分解為基礎分布和事件分布的疊加,并針對大事件出現時間和位置的不確定性,提出了多方案預測法,改進了用地最優分配模式,從而解決了城市改造中的不確定性問題。文獻[9]通過神經網絡參數訓練使從專家獲取的模糊規則庫更符合每個地區的實際地理情況,得出的小區用地評分更加合理。

        4基于GIs的配電網規劃的實踐應用建議

        由第三部分介紹的情況來看,目前基于GIS平臺的配網規劃研究多集中于網架優化、自動布線方面,且在該方面也未能全面應付實際規劃中的復雜情況,故研究成果也還未能廣泛應用。另一方面,從GIS系統本身的實踐情況來看,目前國內部分地區開發的配網GIS系統由于資料量大、更新快等原因,暫時還沒有非常成功的例子,要真正應用規劃軟件進行輔助規劃,前提之一是有較為成熟的GIS系統,并能夠保證GIS系統數據的及時更新及完整、正確,前提之二是在空間負荷預測及網架優化等開發出較為實用的算法及配套規劃軟件。

        在目前形勢下,應該以規劃試點的模式對基于GIS平臺的配網規劃進行嘗試,建議可以如下方式展開:

        (1)軟件的試點必須在開發有GIs系統,并且相對管理應用較為成熟的地區進行。同時規劃軟件必須能夠很好地與GIS系統整合。

        (2)由于現階段還沒成熟的基于GIS的規劃軟件,故建議采用試點的方式,供電部門與科研單位進行合作開發,根據應用情況不斷進行軟件的改進。

        (3)進行軟件開發試點的時候,配合相關工作崗位的設置試點及人員的規劃理論等培訓。

        (4)目前中壓配電網規劃的難點在于準確的空間負荷預測及10kV線路的自動布線。在自動布線不成熟的時候,可以通過GIS平臺給出一些布線的走向建議,提供人工布線的工具,重點則實現對規劃布線方案的效果分析上。

        (5)在基于GIS的規劃軟件未真正成熟之前,即使不能夠利用其進行完整的規劃,仍然可以利用規劃軟件中的成熟部分,輔助進行一部分的規劃工作,然后隨軟件的升級及成熟,逐步加大軟件的應用及在規劃中的使用比例。

        5結束語

        本文從配網規劃的應用需求出發,從規劃平臺和預測方法兩個配網規劃中的關鍵點切入,著重分析了利用GIS平臺進行配網規劃的迫切性及已有的理論研究成果,重點討論了將GIS平臺引入實際規劃過程的技術準備及應用策略。今后,以配網地理信息為數據基礎和開發平臺的配網規劃方案,應該成為配網規劃的方向和主流,而空間負荷預測方法也因其實用性而成為配電網負荷預測的核心方法,這兩大主題的成果實踐是理論研究人員與規劃實踐人員共同努力的方向。

        6參考文獻

        [1]吳奇石,邱家駒,配網規劃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電

        力系統自動化,1998,10(3):15-22,

        [2] 吳奇石,邱家駒,基于GIS的配電網規劃人工智能方法

        (二),電力系統自動化,1998,22(11):21-23,

        [3] 王成一,王賽一,基于空間GIS和Tabu搜索技術的城市中

        壓配電網絡規劃,電網技術,2004,28(14):68-73,

        [4] 王成一,王賽一,基于空間GIS的城市中壓配電網絡智

        能規劃(一)輻射接線模式的自動布局,電力系統自動

        化,2004,28(5):45-50,

        [5] 王成一,王賽一,基于空間GIS的城市中壓配電網絡智能

        規劃(三)帶開閉所接線模式的自動布局,電力系統自動

        化,2004,28(6):55-59,

        [6] 王成一,王賽一,基于空間GIS的城市中壓配電網絡智能規

        劃(三)帶開閉所接線模式的自動布局,電力系統自動化,

        2004,28(7):58-61,

        [7] 余貽鑫,張崇見等,空間電力負荷預測小區用地分析(一)

        模糊推理新方法和小區用地分析原理,電力系統自動

        化,2001,25(6):23-26,

        [8] 王天華,王平洋等,空間負荷預測中不確定性因素的處理

        方法,電網技術,2001,25(1):22-25,

        第9篇:人工智能研究現狀綜述范文

        關鍵詞: 現代機械設計 系統化 結構模塊化 產品特征 智能化

        隨著近年來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加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軟硬件性能的持續提高,以及計算機技術對各行各業全面深入的滲透,各技術領域的思維、觀念和方法不斷得以更新。機械設計作為一個具有幾百年歷史的技術領域,也在世界科技進步的大潮中獲得了新生。目前,計算機輔助產品的設計繪圖、設計計算、加工制造、生產規劃已得到了比較廣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初見成效。

        根據目前國內外設計學者進行機械產品方案設計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我們可以將方案的現代設計方法概括為下述四大類型。

        一、系統化設計方法

        系統化設計方法的主要特點是:將設計看成由若干個設計要素組成的一個系統,每個設計要素具有獨立性,各個要素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并具有層次性。所有的設計要素結合后,即可實現設計系統所需完成的任務。

        系統化設計思想于上世紀70年代由德國學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他們以系統理論為基礎,制定了設計的一般模式,倡導設計工作應具備條理性。德國工程師協會在這一設計思想的基礎上,制定出標準VDI2221技術系統和產品的開發設計方法。

        由于每個設計者研究問題的角度以及考慮問題的側重點不同,進行方案設計時采用的具體研究方法亦存在差異。具有代表性的系統化設計方法有設計元素法、圖形建模法、“構思”―“設計”法、矩陣設計法、鍵合圖法,等等。

        二、結構模塊化設計方法

        從規劃產品的角度提出:定義設計任務時以功能化的產品結構為基礎,引用已有的產品解(如通用零件部件等)描述設計任務,即分解任務時就考慮每個分任務是否存在對應的產品解。這樣,能夠在產品規劃階段就消除設計任務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早期預測生產能力、費用,以及開發設計過程中計劃的可調整性,由此提高設計效率和設計的可靠性,同時也降低新產品的成本。Feldmann將描述設計任務的功能化產品結構分為四層:(1)產品(2)功能組成(3)主要功能組件(4)功能元件。并采用面向應用的結構化特征目錄,對功能元件進行更為具體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同時研制出適合于產品開發早期和設計初期使用的工具軟件STRAT。

        這種方法認為專用機械中多數功能可以采用已有的產品解,而具有新型解的專用功能只是少數。因此,在專用機械設計中采用功能化的產品結構,對于評價專用機械的設計、制造風險十分有利。

        這種方法提倡在產品功能分析的基礎上,將產品分解成具有某種功能的一個或幾個模塊化的基本結構,通過選擇和組合這些模塊化基本結構組建成不同的產品。這些基本結構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個系統。理想的模塊化基本結構應該具有標準化的接口(連接和配合部),并且是系列化、通用化、集成化、層次化、靈便化、經濟化,具有互換性、相容性和相關性。我國結合軟件構件技術和CAD技術,將變形設計與組合設計相結合,根據分級模塊化原理,將加工中心機床由大到小分為產品級、部件級、組件級和元件級,并利用專家知識和CAD技術將它們組合成不同品種、不同規格的功能模塊,再由這些功能模塊組合成不同的加工中心總體方案。

        這種方法以設計為目錄作為選擇變異機械結構的工具,提出將設計的解元素進行完整的、結構化的編排,形成解集設計目錄。并在解集設計目錄中列出評論每一個解的附加信息,非常有利于設計工程師選擇解元素。

        根據機械零部件的連接特征,將其歸納成四種類型:

        1)元件間直接定位,并具有自調整性的部件;

        2)結構上具有共性的組合件;

        3)具有嵌套式結構及嵌套式元件的連接;

        4)具有模塊化結構和模塊化元件的連接,并采用準符號表示典型元件和元件間的連接規則,由此實現元件間聯接的算法化和概念的可視化。

        在進行機械系統的方案設計時,用“功能建立”模塊對功能進行分解,并規定功能分解的最佳“粒化”程度是功能與機構型式的一一對應。“結構建立”模塊則作為功能解的選擇對象,以便于實現映射算法。

        三、基于產品特征知識的設計方法

        基于產品特征知識設計方法的主要特點是:用計算機能夠識別的語言描述產品的特征及其設計領域專家的知識和經驗,建立相應的知識庫及推理機,再利用已存儲的領域知識和建立的推理機制實現計算機輔助產品的方案設計。

        機械系統的方案設計主要是依據產品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設計領域專家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推量和決策,完成機構的型、數綜合。欲實現這一階段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必須研究知識的自動獲取、表達、集成、協調、管理和使用。

        四、智能化設計方法

        智能化設計方法的主要特點是:根據設計方法學理論,借助于三維圖形軟件、智能化設計軟件和虛擬現實技術,以及多媒體、超媒體工具進行產品的開發設計、表達產品的構思、描述產品的結構。在利用數學系統理論的同時,我們考慮了系統工程理論、產品設計技術和系統開發方法學VDI2221,研制出適合于產品設計初期使用的多媒體開發系統軟件MUSE。上述各種方法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各類方法之間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聯系。

        機械產品的方案設計正朝著計算機輔助實現、智能化設計和滿足異地協同設計制造需求的方向邁進,由于產品方案設計計算機實現方法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還沒有成熟的、能夠達到上述目標的方案設計工具軟件。我認為,綜合運用文中四種類型設計方法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雖然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涉及的領域較多,不僅與機械設計的領域知識有關,而且涉及系統工程理論、人工智能理論、計算機軟硬件工程、網絡技術等各方面的領域知識,但仍然是產品方案設計必須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鄒慧君,藍兆輝,王石剛,郭為忠機構學研究現狀、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

        [2]基于WEB的計算機輔助機械創新設計系統研究..計算機類.計算機應用.

        [3]機械產品方案的現代設計方法及發展趨勢.中國.其它.創新論文.

        [4]唐林,鄒慧.君機械產品方案的現代設計方法及發展趨勢.機械科學,2006,9,18.

        [5]雷永剛,彭穎紅,阮雪輸.機械產品概念設計:綜述與分析.武漢大學學報,2006,9,13.

        [6]劉曉敘,陳敏.機械產品綠色設計理念.機械設計,2006,4,12.

        [7]韓忠愿,熊模華,鐘毅芳,周濟.現代機械工程設計的特點及CAD技術的走向淺.華中理工大學CAD中心.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综合在线观看片 | 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丝瓜 | 日本v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美女黄大片在线观看 日韩AⅤ午夜在线观看 |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 香蕉影视在线观看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