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區發展規劃方案范文

        社區發展規劃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區發展規劃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區發展規劃方案

        第1篇:社區發展規劃方案范文

        關鍵詞:城市社區社區文化 社區文化建設

        一、社區文化的內涵及作用

        (一) 社區文化的內涵

        我國學者從廣義和狹義上對社區文化進行了界定:“廣義的社區文化是指社區居民在特定的區域內,經過長期實踐而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的總和;狹義的社區文化是指社區文化現象的集成,即社區居民在特定區域內長期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有一定特點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和群體意識等文化現象?!?/p>

        由此可見,社區文化的涵義涵蓋了物質和非物質兩個方面的內容,既包括了文化設施場所等物質文化條件、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精神文化,又包括了村規民俗、法律規范的制度文化,以及各類社團組織。

        (二)社區文化的作用

        1、塑造提升的作用

        由于社區文化內容廣泛, 因此能夠為居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用科學精神武裝自己,從而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達到正確看待自身與自然和社會關系的目的, 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和迷信邪說, 形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促進相互聯系的作用

        當今城市里的許多居民由于工作繁忙,壓力較大,對社區及其他人和事務不關心,這種情況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溝通越來越少。社區文化活動的開展為居民促進感情、加深了解提供了平臺。豐富的文化生活能夠不斷促進人與人的交流,使得社區居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不斷增強,協調了人際關系。

        3、休閑健身的作用

        社區文化建設有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娛體育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充實居民生活, 并通過居民的廣泛參與來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 增強人們的身體素質。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可以收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通過設立體育角, 成立健身操隊、武術學校、健身健美學校等, 能夠推動社區全民健身活動, 提高居民的身體素質。

        二、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社區自身不夠重視

        社區文化建設在一些地方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一方面社區文化建設要有一定的投入,但在短期內又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發展社區文化的積極性不高。一些社區管理者認為文化建設是可有可無的事,無關社區發展的大方向,致使社區文化發展緩慢。由此產生的結果是,居民的文化活動由于得不到有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發展受到了限制。此外,一些社區居民參加社區文化活動的主動性不強,也限制了社區文化的發展。

        (二)缺乏專業的社區文化工作隊伍

        建立專業的文化干部隊伍,是發展社區文化的重要人才保證,但當前社區中缺乏專業的文化干部隊伍,有的社區將負責其他事物的工作人員用來臨時為文化工作服務,使其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相混淆,造成不同的工作任務和內容沒有分開細化,各項事業都無法有效開展。由于缺少專業的文化工作人員,且人少事雜,管理干部在工作上往往力不從心,效率也隨之下降。此外,由于社區文化工作機構效益不好、工資待遇低、辦公環境差、工作負擔重,現有人才隊伍難以穩定,更無法吸引新的人才。

        (三)社區文化投資途徑有限,經濟主體未能廣泛參與

        目前,社區文化活動主要分兩部分,列入地方政府社區建設的文化活動主要由國家出資, ,居民自發組織的社區文化活動則主要由社區居民自籌資金。可見,社區文化產業的投資渠道比較單一,未能充分吸引各類經濟主體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社區文化產業發展緩慢。

        三、促進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

        (一)地方政府要對社區文化建設加大支持力度

        社區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必然要求。因此,地方政府必須加大對社區文化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社區文化建設的投入。比如,制定城市建設規劃時要考慮社區文化場所和設施的配套,在制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要制定社區文化的發展規劃和具體的實施方案,將社區文化建設資金列入每年度的政府預算中,努力培養一批社區文化活動骨干,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文化活動。

        (二)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文化工作隊伍

        社區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離不開專業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引導。首先,應當建立一個隸屬于社區管理機構的文化工作站,配備相應的工作設施;其次,要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工資待遇,改善其工作環境,以穩定工作人員隊伍;第三,在社區文化工作站工作人員的選用上,要有嚴格的錄用程序,保證他們是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的文化工作隊伍。

        (三)讓更多經濟主體參與到社區文化產業的發展中

        我們在發展社區文化產業時,不能像對待經濟產物一樣,要求其立刻產生出明顯的經濟效益,而要以符合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首要目標,不能因經濟利益的驅動而違背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社區文化事業的投入,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各種經濟主體運用多種經營方式和投資渠道參與文化產業,促進社區文化的發展。同時,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要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對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補助。建立經營性文化產業和公益性文化事業共同發展、以社會效益為首位的文化事業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阿雷恩?鮑爾德溫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高占祥.論社區文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3]文軍,唐區林.變遷與創新: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歷史考究與現實分析.2001.

        第2篇:社區發展規劃方案范文

        (一)社區人力資源較為缺乏和限制以及開發尚不充分 

        目前,一般勞動力資源的低效使用甚至閑置與高素質勞動力的匱乏是社區人力資源發展的一個基本矛盾。當前,我國各地社區有大量的閑置人力資源存在,主要有外來務工人員、殘疾人、被征地農民、登記失業人員等群體(下文簡稱四類人群),這些群體數量多、規模大、增長快,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沒有一技之長,相當一部份人處于失業狀況,有工作的則主要從事技術含量低的工種,社會地位相對較低。這些人群只有經過開發,才能變為現實的人力資源,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成為有效或高效的人力資源。 

        (二)社區人力資源開發能力欠佳 

        因為社區人力資源構成比較復雜,而且各群體需求也不盡相同。如外來務工群體則都來源于全國各地.所以其文化背景、生活習俗等有很大的區別,這些因素對開發社區現有人力資源帶來了巨大挑戰。從總體上講,現有的人力資源開發教育體系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還很薄弱,培訓規模、學院數量、師資供給、實用性技術等方面的培訓還遠遠不能滿足被開發者的需要,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社區發展和個體發展的要求。 

        (三)保障與支持力度較弱 

        社區教育機構對教育培訓開展,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構建一個有效的支持系統是最重要的。實現社區教育機構開發目標依賴于形成一套系統的人力資源開發策略和體系,快捷的溝通平臺并融入社區教育機構文化,通過對組織結構與流程優化,目標的設定與評價來形成高效的平臺,推動被開發群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和人力資本增值,這些都需要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作為后盾,否則人力資源開發很難保證從根本上造福被開發人群。并促進社區教育本身持續穩定的發展。 

        (四)多元的開發主體,不足的協同整合 

        目前教育局、民政局、計生辦、勞動局、文明辦、工會、婦聯等部門是社區教育中從事教育培訓的主要機構。但是,各部門、各機構之間的資源整合、統籌協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欠佳.從而使聯動效應和系統效應難以發揮出來。究其原因:各開發主體之間缺乏橫向與縱向的聯合,沒有制定出區域內人力資源開發的整體協調方案和總體規劃設計;在管理與運行上也沒有形成長效的工作機制與溝通協調機制,各開發主體開展的各類教育培訓,主要還是以“單打獨斗”為主,協同運作較少。 

        (五)豐富的培訓內容,但系統性針對性欠缺 

        當前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休閑娛樂教育培訓、生活保健教育等是各開發主體開展的教育培訓的主要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社區人群的學習與發展需求得到滿足,使勞動者的素質提高,但就目前的發展現狀而言,培訓內容的市場化針對性、弱勢群體針對性、個性化針對性仍有待加強。此外,就系統性而言,各社區人力資源缺乏主體和教育機構,利用自己的平臺,整合各友資源,對各群體開展教育培訓以及多種載體的主題活動在一定程度呈現“點狀”分市,其序列化、系列化格局尚未形成,缺乏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 

        二、社區人力資源開發的解讀和分析 

        (一)社區人力資源開發的首要環節就是部門聯動、行業參與 

        社區教育中進行人力資源有效開發的首要一環就是政府各個部委辦局的統籌和聯動,各行業及社會團體的配合和參與。這是由人力資源開發的復雜性和系統性決定的,也與當前社區教育發展的特定階段相關。部門聯動與行業配合直接影響人力資源開發中各類教育資源的整合程度、教育供給、培訓項目資金和師資來源、開發成本等方面,是社區人力資源開發實現規模效應,發揮整體優勢的首要環節。 

        (二)依托社區教育是社區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 

        教育在人力資源生成和發展的眾多因素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支撐和推動人力資源發展的根本途徑就是教育的發展。其中,社區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陣地。這主要在以下三點體現:其一,社區教育的特有優勢決定了社區教育具備開發社區人力資源的基本條件。其二,社區教育的內容和價值取向決定了其可以開發社區人力資源。其三,社區教育的宗旨和功能決定了社區教育必須將開發社區人力資源作為自己的核心任務之一。 

        (三)促進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是社區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節點 

        只有有機融合社區人力資源培養機制與市場機制,才能保證社區教育提供給企業、單位和社會滿意的產品和服務。社會發展的多元化,使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甚至同一地區、相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有個性化所呈現;社會和社區的發展,對教育的區域化和特色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資源結構的多樣性和優質性成為人力資源開發的導向。研究中發現,符合市場需求的培訓項目倍受歡迎,參與培訓的學員能夠將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直接應用于他們的生活與工作中,學員的學習成果和工作業績也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認可和肯定。 

        三、社區人力資源開發的措施 

        (一)對社區人力資源開發規劃進行制定,并將其納入社區建設和社區教育發展規劃 

        由各部門、各行業聯合制定社區人力資源根據社區建設的實際和長遠發展需求而開發總體規劃,既使政府部門的宏觀引導和調控作用發揮,又對各行業的實際需求信息和市場敏感所吸納。規劃要使各個階段社區人力資源開發的目的、任務、內容、類型、方式、師資及其培訓、開發舉措及實施等明確,定位各開發主體、機構的職能作用,制定按需要、分步驟、分層次的社區人力資源開發計劃,并且重點關注弱勢群體的開發??茖W規劃可以有效避免開發的盲目性,避免由于無效開發造成的資源浪費。最后,由政府統籌,將社區人力資源開發規劃納入社區發展規劃和社區教育規劃。 

        (二)創建區域特色的社區人力資源開發體系 

        社區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保障就是建立社區人力資源開發體系。首先,使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社區教育培訓內容體系和以四類人群為主要對象的培訓模式進一步完善。其次,依托現有各區縣市社區教育網,對覆蓋面及信息量,建立鏈接培訓、就業、勞動力市場供需以及居民學習需求的實時信息服務體系拓寬。實現各人才市場、社區人力資源開發主體、社會培訓機構、受訓學員之間的信息互動。最后,培育和發展一批社區教育中人力資源開發的中介組織。通過建立中介組織結構來推動人力資源開發,尤其是中高級層面的人力資源開發,進一步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整合社會各界資源。 

        (三)對政府統籌、部門聯動的社區人力資源開發組織管理機構設立 

        為使社區人力資源開發成效提高、有效避免“多頭管理”,政府應統一組織、協調、指導各系統、各部門開展社區人力資源培訓開發工作,對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設立,依托社區教育平臺,對人力資源開發多主體并舉戰略實施。以此為基礎,政府將各行業、社區企業和社會力量引入成為社區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為社區教育開展人力資源開發提供有效的支撐;同時,根據區域的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對各種相關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建立具地方特色的社區人力資源開發的組織管理機制。 

        (四)對社區人力資源開發條件標準和人力資源開發績效評估標準制定 

        對社區人力資源開發條件標準制定,使各開發機構硬件建設、場地、師資資質及其業務水平、內部管理機構設置及人員配備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得以明確,對開發機構的辦學進行規范。制定評估標準,對開發機構進行的人力資源開發工作及其成績進行評估.旨在通過科學的方法、原理來評定和測量社區教育中人力資源開發行為、績效和水平。 

        第3篇:社區發展規劃方案范文

        關鍵詞 土地利用規劃;關系協調;國外

        中圖分類號 F3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7)05-0043-05

        進入20世紀后半葉后,國際社會開始提倡可持續的人類發展戰略目標,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此,以統籌安排各項用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為研究內容的土地利用規劃,成為各國各級政府為實現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社會實踐[1]。雖然各國的國情不同,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和規劃目標不一樣,但如何協調社會經濟活動中各土地利用主體在土地資源利用中的利益關系,卻是每個國家土地利用規劃中的一個基本內涵,而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各利益集團或個體之間的協調,在土地利用規劃編制中又主要集中體現為三對矛盾的協調:一是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的關系;二是不同行政級別之間的關系;三是私有財產權(發展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本文分別以這幾個重要關系的協調為主線,對當前國際土地利用規劃中各方利益協調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與總結,以期為我國即將開展的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提供借鑒。

        1 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

        土地資源配置的政府管制與市場調節的矛盾,一直是土地利用規劃中討論的熱點,不少經濟學主張充分運用市場的杠桿作用,推動土地與資金、勞動力等其它社會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實現社會生產效益最大,而社會學者卻呼吁加強政府對土地這種特殊商品的宏觀調控,從全社會的福利最大化來配置土地資源。土地利用規劃的實質是通過制定各種土地利用規則,對人們利用土地行為作出相關的約束,從而在區域整體上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但是,土地利用規劃并不是意味著對市場機制的全盤否定,鑒于市場規律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不少專家強調要正確處理好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的關系,呼吁推行基于市場的土地利用規劃[2~3]。

        從理論分析,二者關系的協調取決于規劃區域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和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一般認為,區域市場經濟越發育,其自我調節能力越強,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協調潛在能力也就越大,在土地利用規劃中要考慮市場機制的影響也就越大。一個區域的市場經濟發育程度,主要表現在對經濟活動的自我調節和自組織功能實現能力,而這種能力又取決于市場的組成和結構的完善程度,具體表現為各個市場參與主體市場行為的自由度,市場交易物品產權界定的清晰度,以及市場上的交易物品和參與主體組成上的完備度。一個完備的市場結構包括價格機制、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工資機制、利率機制、風險機制等一系列完整的內容,其中任何一種機制的不健全,都表明市場經濟不完備。因此,衡量區域市場經濟發育程度,可通過其各種機制的表現能力來體現。土地資源作為一種特別的商品,產權是否完整和能否自由流轉是衡量市場發育程度的主要因素。而政府對土地利用規劃的調控能力,主要取決于政府具有的制定規劃能力、長期決策能力和實現規劃的財政能力。Hans則進一步分解為政府決定城鎮的未來發展、政府對于特別地段的發展結構有很清楚的計劃、政府擁有強有力的法律能力(特別是土地征用權)、政府是占主導地位的土地所有者、政府擁有自己的不動產公司、政府能調控相關市場(如信用市場、土地供應市場)等方面,并指出在政府調控占主導的土地利用規劃中,私有不動產開發商,僅僅是作為規劃的執行者,他們要生存就必須按政府制定的規劃來做。雖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私有企業可以自己選擇不同的城市進行投資,但土地開發商、不動產投資商和基礎設施建造商,和制造商不一樣,他們和土地密不可分[4]。

        Hans還對國際上土地利用規劃實踐進行了歸納總結,從政府對土地資源宏觀調控能力的大小,提出了五種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關系的土地利用規劃類型:新北歐型、Thatcher型、美國類型、Coasian型和全球化類型。新北歐型,人們通常也稱為項目導向性規劃。重點項目用地或基礎性項目可根據企業用地的要求,對規劃進行調整。地方政府財政越緊張,企業用地的主動性越強。Thatcher型,基本上完全由市場來配置,地方政府能力很弱,這種模型不可能長久,因為當每一批投資者按照他們的愿意進行建設后,他們就會影響當地政府,支持政府使政府的權力增大,從而阻撓新的投資者瓜分他們已形成的利益。不少專家認為這種規劃是政府對土地利用調控能力的喪失[5]。美國類型是指現在經濟利益集團主導著規劃方案的編制,旨在強化當前不動產的價值,與新北歐型比較,其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規劃的編制是由于企業界發動,而新北歐型是由地方政府發起,不動產商只能在個別項目選址上影響規劃,與Thatcher型比較,地方政府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在高收入群體為主的社區,某開發商發現建造一個針對中、低收入人群的大型購物中心,能獲較大利潤。在Thatcher型下,這個項目很可能得到實施,而在美國類型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大多數的現有的財產所有者認為這樣會損害他們已有的利益。Coasian 型,是假設財產權非常完善和明晰,且市場信息很透明,交易成本為零,則企業界可以不需要公共的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所有者要改變土地用途,只要和相關的財產所有者進行公開透明的交易就可行了,基礎設施也由私有企業承建,然后向使用基礎設施者收費。在這理想的市場經濟環境中,似乎唯一要做的就是確定和保護財產權。顯然在實踐中不存在這種理想的市場經濟,所以就需要規劃來協調,來最大限度地降低實踐中各種交易成本,即利用規劃來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為此,各個體或利益集團之間如何通過合同條文來相互規定就顯得非常重要,規劃就是強調土地利用各種規章制度的建立。與美國類型比較,最大的區別是追求的總價值最大化,而美國類型是面向現有財產的最大化(不是全部居民)。全球化類型,是指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土地利用不僅限制于本地的競爭,還受到外部的影響。因此,應引入區域間的合作機制,每個地區都想形成自己的特色,從而提高區域的發展競爭力。

        價格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市場調節離不開價格這個核心因素,因此,在規劃編制中充分考慮價格因素,是協調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關系的基本要求。但要利用價格因素把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結合在一起,有三個基本問題需要解決[6]:一是對現行各種用途的土地價格進行估算。分析確定目前不同地段、不同區位的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之間的價格差距。二是確定規劃中不同土地用途之間轉變的價格合理門檻。這個門檻的確定,既要考慮整個區域甚至一個國家的相對平衡,具有可比性,又要考慮現狀的影響。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有二類成本要區分,一是與用地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如“七通一平”;二是與外部的連接成本,如主干道、學校、公共交通等配套建設成本。一般情況下,用地內部建設由開發商承擔,而配套建設是否需要社區承擔,值得討論。一方面,進行配套建設,需要開發商與地方政府談判,談判結果與雙方的談判技巧及集團利益密切相關,常常是現有的利益集團具有優勢,而且規模越大優勢越明顯,而對于新的、小規模的開發商不利。另一方面,配套設施建設成本在社區之間也存在區別,取決于現有的交通網絡、學校等基礎建設。因此,不同土地用途之間轉變的價格合理門檻要根據地區具體情況來定。三是明確規劃實施后的公共利益估算。由于規劃所追求的并不是單純的土地利用經濟效益,必須考慮土地利用的公共利益。由于公共利益難以量化,這成為規劃中價格信號運用的難點之一。

        陳美球等:國外土地利用規劃中各方利益協調的研究綜述

        2 不同行政級別之間關系的協調

        在討論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模式時,其焦點往往會集中在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其實質就是土地利用規劃在不同級別行政區劃的協調問題。這在行政能力越強大的國家,相互影響就越大。一般認為,“自上而下”的模式有利于強化宏觀調控,而“自下而上”有利于發揮各地的地域特點。

        在大多數西方國家,由于實行高度自治的政治制度,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甚至各社區之間,并沒有很強的行政約束能力,在全國層面、全省層面進行土地利用調控,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約束,除了土地利用規劃,更主要的是諸如資源、環境部門的相關法制。

        如在加拿大的Alberta省,根據社區政府條例,地方社區在土地利用規劃上擁有廣泛權力來管制私有土地的開發、保證經濟社會的有序發展,社區規劃的主要目的是追求有序的、經濟的和有效的發展、土地利用、居民生活,以及維持和改善人們生活的環境質量。社區土地利用規劃是由一系列的規劃組成,分為各社區必須編制的正式法律規劃和可自行選擇編制的非正式法律規劃二類,其中正式的法律規劃主要包括社區發展規劃、區域建設規劃和區域再開發規劃,非正式法律規劃涉及交通規劃、休閑規劃、社區規劃、商業開發規劃及相關的土地利用研究專題[7]。省級土地利用規劃主要從生態環境保護角色來對全省的土地利用進行約束,鼓勵各社區制定具體的環境敏感區、水源及流域保護區、重要魚類及野生動植物的保護,要求保護重要的農業用地,強調不能分割土地利用,要協調好農用地與其它用地的沖突、社區間的用地布局,但直接對土地利用進行規定的政策并不多,主要是通過對社區服務設施及基礎的建設投資來進行調控。除省級土地利用規劃外,社區的土地利用規劃還受相關法規的約束,很多可能損害環境或人類健康的土地利用行為,都在省有關部門的監管之下。Alberta省對濕地、湖泊、江河等自然資源作出統一的規定,特別是省環境部門制定一系列有關政策,對地方的土地利用在環境保護上作出規定,另外,Alberta省能源與利用委員會和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是獨立的部門,對社區土地利用規劃也具有約束力,關系著對石油、天然氣、煤和電能的開發利用,以及設定禁止狩獵和旅游區、造紙廠及采礦項目的審批。而聯邦政府對社區土地利用規劃主要是間接和宏觀的控制作用,主要側重于對魚類保護或通航的考慮,通過提供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來發揮作用。

        在技術上,土地利用規劃的簡單分區(SPZ)的提出,較好地處理了一直存在的中央與地方、宏觀與微觀之間的關系,即上下規劃之間的沖突,使以往上級是下級規劃的“提供者”,變成了“戰略指導者”[8]。顧名思義,SPZ是指只是規定簡單的用途管制條例,較為宏觀,規定特別要強調的用途,為基層的土地利用規劃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是突出了上一層對下一層規劃的宏觀指導性,既保證了規劃質量,也節省了不少相互之間的談判成本。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的VPPs就是一個成功的運用例子。

        維多利亞的規劃體系,源于英國的城鎮規劃實踐,并融入了美國經驗,其特色是既強化州的調控能力,又保證了地方政府的實施及管理能力[9]。1996年,通過了《規劃與環境條例 1996》,提出了《維多利亞規劃條款》(VPPs),確定了規劃的目標是促進全州的發展、自然資源的保護、生活水平的提高、造福于全維多利亞人的資源可持續利用。條例要求維多利亞所有區域要按規劃方案實施。規劃方案是在條例指導下由規劃大臣組織編制的關于土地利用與開發的法律規范,包括戰略目標和相關條文二部分,其中戰略目標包含土地利用的簡明陳述、評價和確定,開發與保護政策,以及政策的實施,所有的土地利用變化都要符合州和地方的發展戰略,在表述上,州土地利用政策更加廣泛、宏觀和長遠;而地方土地利用政策則具體、微觀,甚至與特定的地段相聯系[10]。明確要編制《社區戰略報告》(MSS)作為各地編制規劃的依據,從而形成了一個全新的規劃思路:全州統一規范、格式與要求,地方在統一要求下,可充分考慮各地的特色進行規劃編制。在VPPs中,明確了對全州適用的標準,這些標準條款包括州政策、32個用途分區、22個覆蓋層、60個特定條款、12個一般條款[11]。而MSS必須在《地方規劃政策框架》(LPPF)編制,LPPF則在《州規劃政策框架》(SPPF)的指導下完成。VPPs明確規定SPPF確定全州土地利用和開發的基本原則,敘述重要的州發展戰略,從居民點、環境、住房、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特定用途與開發六個方面羅列了相關政策,這些政策對全州規劃方案編制提出統一要求。LPPF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制定社區發展戰略和地方規劃政策,明確了社區土地利用與開發的主導方向。MSS則包括社區發展戰略計劃、土地利用與開發目標、發展戰略與土地開發利用之間關系的簡要介紹、土地開發利用機會相關限制的總體說明、明確與SPPL及區域內其它社區的戰略發展關系等等。

        用途分區比較靈活,更多的是允許使用,只規定少量的限制使用,采取二級分類:一類用途包括居住用地(進一步細分為五個二級類)、工業用地區(進一步分為三個二級類)、商業用地區(進一步分為五個二級類)、農村用地區(進一步分為三個二級類)、公共用地區(進一步分為十一種二級類)、特種用地區(進一步分為五個二級類)。用途分區控制著土地的利用與開發,每種用途分區包括本區的目的及利用中相關要求,并羅列了三種利用說明(不含開發,開發的要求另外規定):一是不需要批準的用途,二是要求得到批準才可使用的用途,三是禁止使用的用途。

        VPPs只是為規劃提供了標準規范和模板,不是規劃方案,更不是對全州土地利用結構的具體要求,各地還是要制定規劃方案。VPPs對各地的規劃方案作出了嚴格的規定:各地編制具體的規劃方案時,只允許在VPPs中選擇適用的用途分區和覆蓋層,不允許自己設計或對現有的進行分割;規定了規劃方案的內容結構(包括目錄、使用指南、SPPF、LPPF、用途分區、覆蓋層、特定條款、一般條款、解釋、綜合文件、修改說明),并對每個部分的內容進行了明確,甚至對排版格式、文字使用、標點符號都作出了統一的規定,如規定不能使用古詞、法語單詞、不確定的同義詞,用“must”或“will”,而不用“shall”,用“show”而不用“demonstrate”。

        3 土地發展權與公共利益關系的協調

        早在19世紀中期英國因工業化帶動的城鎮化發展時期,考慮到公共的健康和利益,政府提出對私有土地使用的控制和監督,首次提出了土地利用規劃的思想,就出現了政府對土地公共利益調控與土地私有權力保護之間的沖突[12]。

        為了更加地處理好土地利用公共利益與私有財產權保護的問題,公共參與應運而生,且成為了一條最基本的土地利用規劃原則,使規劃不只是公務員的事,平衡了公眾利益與私有財產權益的關系,且讓規劃在實施中有了良好的基礎[12]。

        德國的技術合作公司(GTZ)把土地利用規劃直接就定義為是基于土地可持續利用的不同土地使用者的對話與談判,是一個相互充分交流與合作的過程[13]。把公眾參與視為土地利用規劃的核心,并通過多個規劃實踐,總結出規劃中公眾參與的經驗,如事先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和參與者的興趣、適當考慮討論項目之外的因素和政府服務功能、具體參與方式要考慮當地的文化與傳統、盡量采用直觀可視的工具(如航片、地圖、三維立體圖)、根據規劃的工作步驟,一步一步地推進。由英國考古委員會組織編制基于保護歷史遺產的土地利用規劃時,同樣離不開公眾參與,除了吸收相關土地所有者參加外,還邀請多個國家非政府組織參與,相互討論形成統一意見[14]。

        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對一個規劃委員會的工作好壞評價,不只是規劃決策是否明智,還要看吸納民眾參與的多少。公眾參與積極性也高,他們以能為社區發展發表意見感到自豪。在參加具體討論之前,他們常常和鄰居、朋友溝通,了解大家的想法,甚至會開一個小型的討論會,就大家關心的問題形成一個共同建議,并確定向規劃委員會反映的具體方式[15]。在加利福尼亞政府法規布朗條例中[16],明確規定公眾有權參加各種公開的會議,特別是涉及多數人利益的會議,公眾有權旁聽和評價相關規劃事項,有權得到相應的會議材料,可以對會議進行錄音錄像,參會人員沒有登記的義務,即使要作登記,也是自愿性的。規劃委員會在重要會議召開之前,也必須在72小時之前把會議時間、地點和議題通告相關人員(特別重要的聽證會需要提前10天)。為了保證會議的有序進行,對公眾發言的時間規定了一定的限定,并不允許發表重復或與會議主題無關的意見。條例甚至還詳細說明如果會議爭議太大無法繼續進行時,要進行清場,但新聞界的人員和有關的部門工作人員可以留下,會議主席無權制止發言者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對規劃委員會的評價[17]。在加拿大的Saskatoon市,為了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社區服務部開展四項工作[18]:一是在地方社區協會的指導下,在每個街區成立了地方公民委員會;二是對每個地方公民委員會的成員進行規劃方面知識的免費教育與培訓;三是對重要的街區制定地方區域規劃,分析街區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反映在土地利用上的問題;四是對每個街區逐年的主要指標進行分析評估,如人口數量與結構變化及分析、家庭收入、就業水平、私有財產、犯罪記錄、社會救濟人口比例。讓人們對現狀有一定客觀的認識,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各種規劃決策的討論會上,反對的聲音比以前少多了,而且由于公眾對規劃有了充分的了解,土地利用的申請者也能非常規范地辦理有關手續。

        韓國的“限制發展區政策(RDZ)”,由20世紀70年代提出之初,受到土地所有者和開發商的普遍反對,到現在被公眾普遍接受的轉變,也充分說明了公眾參與的重要性[19]。在1971年,韓國官方引入了限制發展區政策來防止城市之間發展連成一體及城市的無序發展,由于這個政策影響了私有財產權,受到土地所有者和開發商的普遍反對。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了由中央政府推行的RDZ政策的改革,提出了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規劃,認為公眾參與的土地利用規劃是解決私有利益與公共利益、國家利益與地方利益矛盾沖突的最好辦法。為了讓公眾了解規劃的重要性,政府加大了可持續發展的宣傳,并在分析可持續發展、財產權和公眾參與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歸納了規劃中可持續發展的五個原則:自然環境的保護、經濟增長中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最小化及減少廢物產出量、地方經濟充滿活力和多樣化、滿足人類的需要和社會公正、社會公平(含代際公平)。強調私有財產權的使用,不能破壞環境,在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也應最小。從2000年9月開始,RDZ改革進入了國家與公民相互協商的新的階段,人們普遍對限制發展區政策持支持態度。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Enemark, S.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Capacity Building and the Nature of L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R]. FIG Working Week, Paris France, 2003.

        [2] Staley, S R and L Scarlett. MarketOriented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Tools for the 21st Century[J]. Planning and Markets 1998,1(1):11~17.

        [3] Luger, M I and Temkin K. Red Tape and Housing Costs: How Regulation Affects New Residential Development[M]. New Brunswick: 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Rutgers University, 2000.

        [4] Hans L. Marketoriented Landuse Planning: A Conceptual Note[J]. Planning and Markets, 2002,5(1):42~50.

        [5] Thornley A. Urban Planning under Thatcherism: The Challenge of the Market[M]. London, Routledge,1993.

        [6] Paul C, Stephen S. The Introduction of Price Signals into Land Use Planning Decisionmaking: A Proposal[J].Urban Studies, 2005,42(4):647~663.

        [7] James S. Municipal Powers, Land Use Planning, and the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the Public's Role[M].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2005.

        [8] Stoker G, Young S. Cities in the 1990s[M]. London, Longman, 1993.

        [9] David M, Michael B, Trevor B. Assessing the Role of Land Use Planning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R]. FIG Working Week Athens, Greece,2004.

        [10] Eccles, D and Bryant, T. Statutory Planning in Victoria 2nd ed[S]. The Federation Press, 1999.

        [11] dse.vic.gov.au/planningschemes/VPPs/ordinance/amlist.pdf[EB/OL].

        [12] McAuslan, P. The Ideologies of Planning Law[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79.

        [13] Amler B, Betke D. Land Use Planning Methods, Strategies and Tools[M]. Deutsche Gesellschaft for Technische Zusammenarbeit (GTZ),1999.

        [14] CBA.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in Strategic Landuse Planning for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R].2003.

        [15] Noelle M, Christine A. The Power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on Land Use Decisions[M].Millstone Watershed, 2004.

        [16] Office of the Attorney General: The Brown Act[S].2003.

        [17] League of California Cities:Planning Commissioner's Handbook[S]. 2004.

        第4篇:社區發展規劃方案范文

        【關鍵詞】文化認同 生態旅游

        社區參與模式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5C-

        0044-02

        一、中外研究綜述

        社區參與是社區參與旅游發展(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的簡稱。在國外,社區參與理論主要由墨菲在20世紀80年代所倡導,隨之,西方學者將社區參與旅游作為一種旅游規劃方法納入研究視野。1980年,加拿大學者克勞德?莫林首次提到了社區參與生態與文化旅游的概念。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再次定義生態旅游,指出了它的兩個重要內涵,即“負責任”的旅游和“維系當地人民生活”的旅游。2002年聯合國“生態旅游年”,世界旅游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主持召開了世界生態旅游峰會,會議提出“要使地方社區成為生態旅游發展中的主要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在國外學者所做的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試圖設計出有效的手段來鼓勵居民參與旅游規劃過程以及如何使當地旅游持續發展與社區持續受益得到平衡。在社區參與旅游方面的研究,國外學者則從多個角度,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社區參與旅游開發的問題展開論述,有些研究方法和理念值得我們借鑒,以分析我國的相關問題。

        我國學者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為尋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著手研究旅游和目的地社區間的互動關系,從社區參與角度來思考旅游開發中出現的各種沖突和失衡,尋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方案。保繼剛、孫九霞將社區參與定義為:在旅游的決策、開發、規劃、管理、監督等旅游發展過程中,充分考慮社區的意見和需要,并將其作為主要的開發主體和參與主體,以便在保證旅游可持續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實現社區的全面發展,體現社區對旅游發展的責任和對發展成果的分享。如何使社區參與旅游發展這一不可或缺的機制在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宏觀系統中良性運行,國內學者從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視角在理論上進行了闡述與論證,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議,認為社區居民對生態旅游開發要進行全方位參與,才能分享旅游帶來的各種利益,才能有助于生態旅游的成功。目前國內關于旅游社區參與方面的研究偏重于理論和宏觀的研究,缺乏深入細致的實證研究。

        二、文化認同對廣西生態旅游社區參與的影響

        廣西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從旅游大省發展成為旅游強省,且將建設生態廣西作為構建和諧廣西的重要內容之一,出臺的《生態廣西建設規劃綱要》中提出2011-2020年為全面建設和加快發展階段,建設目標包括經濟發展、資源與環境保護、社會進步三個方面,其中六大領域的任務之一為建設生態文化體系。2012年5月至7月,廣西組織縣級住建、文化、財政等部門對區內的500多個村落開展了入村調查。經自治區專家評審組評審,確定報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的傳統村落195個。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首批國家傳統村落名錄,其中廣西有39個村落入選。入選的39個村落中半數發展了生態旅游,并通過生態旅游的建設使得傳統建筑風貌、村落格局得以保存,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得到活態傳承,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維系華夏子孫文化認同的紐帶。生態旅游與傳統大眾旅游的區別在于游客置身于自然生態場域進行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是一種學習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層次的旅游活動和教育活動。因此更需將支配人類行為的思想準則與價值取向的文化認同與生態旅游相結合,并由社區參與進來,在旅游活動的開展中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性,對環境的負影響保持在最小限度的同時,創造經濟發展機會,尋找一個切實可行的基于文化認同的廣西生態旅游社區參與模式。

        三、基于文化認同的廣西生態旅游社區參與模式構建

        生態旅游吸引物以自然環境為基礎,而所有的自然環境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因此在生態旅游地,“文化”是以隱性或更多地是以顯性的形態表現出來,與此同時,文化也成了生態旅游吸引物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文化認同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松提出的, 后被其他學者廣泛運用于社會、歷史、政治、文化等領域的研究,“文化認同”理論隨之也進入了旅游研究的視閾。文化認同成為個人或者集體界定自我、區別他者,以同一感凝聚成擁有共同文化內涵的群體的標志。

        生態旅游社區參與模式的基本原則為:首先,當地社區對生態旅游的發展有參與權、決策權,能參與到生態旅游設計、發展規劃以及日常管理,并由當地社區反饋生態旅游開展的情況對環境承載的影響,以此作為生態旅游發展規模和程度的依據。其次,當地社區應為發展生態旅游的最大受益者。生態旅游收入大部分保留在當地社區,用于旅游造成的各種生態影響的補給,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再投入。通過非政府組織或社會公益組織建立社區發展基金, 提高當地社區的教育水平、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和完善基礎設施等。再次,生態旅游的發展有助于取締原有的不符合生態保護的生產活動,社區參與生態旅游即是參與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保護中,從而在深層次上提高社區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積極性,降低對自然和文化環境的消極影響。只有居民的直接參與和治理,才能培育居民的社區歸屬感、認同感和現代社區意識,從而有效地整合與發揮社區自身的各種資源。

        基于文化認同理論,從構成廣西社區參與生態旅游行為的主要影響因子入手,構建生態旅游社區參與模式:當地社區居民+政府+專家學者+生態旅游文化傳播中心+旅游經營者。每一個參與方都在生態旅游發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當地社區居民是資源和勞動力的提供者,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動植物物種知識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緣優勢,作為地方文化的創造者和歷史的見證人,他們保持著濃厚的族群特色,通曉地方文化內涵,文化的活態傳承成為生態旅游不可或缺的旅游吸引物。鼓勵和引導當地社區居民全方位參與生態旅游的發展將有效地保障生態旅游的原真性,讓生態旅游者獲得獨特的體驗。因此,生態旅游開發更大程度上取決于社區居民的參與和保護意識。生態旅游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更是一種文化活動。

        政府主要負責生態旅游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協調生態旅游項目和該地區其他項目的關系,協調旅游經營者和當地社區居民之間的關系,制定相應的利益分配機制,提供市場研究和市場營銷支持;在政策層面起重要作用,比如提供特許經營權、當地社區居民導游許可、為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企業出臺減免或推遲稅收等政策。

        專家學者包括旅游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研究領域的專業人士,主要負責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生態旅游影響研究、建設項目的論證和評審等,以及創新生態旅游發展模式。

        生態旅游文化傳播中心作為一個咨詢機構,成為文化傳播、培訓和技術援助的源泉。在廣西這樣的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但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的省區,為避免盲目或過快開發造成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破壞,應從政府層面提供專項基金支持,或由政府搭臺,吸引環境保護或文化保護NGO組織參與。一方面將當地生態旅游自然、人文資源進行整理和宣傳,尤其是向旅游經營者和旅游者傳遞當地文化,引導他們尊重并認同當地文化;另一方面,組織當地社區居民參加有關生態旅游知識的教育培訓,提高居民的旅游意識、環境保護意識,開展居民在生態旅游發展中的生存技能的培訓,尤其是對原真文化的認同和傳承。

        旅游經營者具有資金、商業運作、市場營銷、旅游服務等方面的經驗。通過資金投入、設施建設和市場開拓,在生態旅游發展中最具行動力。但由于經營者追求的是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發展過程中最容易與當地社區居民發生摩擦,也最有可能違背生態旅游發展的初衷。

        在這個模式構建中,文化認同是各參與者的黏合劑,某種程度上說,文化認同是一種資源博弈的工具,它是人類對于文化的傾向性共識和認可,這種共識和認可是人類對自然認知的升華,并形成支配人類行為的思想準則與價值取向。在社會層面上,文化認同以其強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將人們整合進一個共同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文化認同成為聯系個體、維持群體結構穩定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社區參與的生態旅游追求的是旅游業、自然和人文資源的保護及區域振興三者之間的協調與統一,它的合理運營與科學管理涉及當地社區居民、政府、專家學者、旅游經營者、社區精英等利益相關者關系的構建,這些利益相關者存在明顯的文化異質性,模式構建中強調當地社區居民的主體地位,彰顯社區精英的主導作用,加強專家學者的教育、培訓及引導功能,政府從政策和監管層面開展指導,旅游經營者不局限于爭奪直接的經濟利益,而拓展其他間接收益的獲取。而基于文化認同的決策是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最佳選擇。文化認同可一定程度上規避經濟利益差異對于各利益相關者的直接影響和制約, 從而保障社區參與生態旅游實踐的有效性。生態旅游文化傳播中心將在一定程度上修正由于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對經濟利益的追逐而偏離的生態旅游發展的本真。

        社區參與生態旅游是一個長期的、困難重重的過程,但卻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社區參與不僅能夠使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得以復歸和保持,讓文化認同凸顯,從而萌生文化和資源保護意識,還能使我國的傳統文化生存空間得以拓展。

        【參考文獻】

        [1]保繼剛,孫九霞.雨崩村社區旅游:社區參與方式及其增權意義[J].旅游論壇,2008(8)

        [2]童曉嬌.生態博物館的社區參與模式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 2007(5)

        [3]孫九霞,保繼剛.從缺失到凸顯: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研究脈絡[J].旅游學刊, 2006(7)

        [4]劉靜艷,韋玉春,黃麗英,等.生態旅游社區參與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J].旅游科學,2008(4)

        【基金項目】2012年廣西高等學校科研立項項目(201204LX599)

        第5篇:社區發展規劃方案范文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加強提升;管理水平

        1 加強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結合貢山實際情況建設必要的界樁、界碑、標牌、保護管理點、巡護步道、監測站(點)、管理站,購置配備必要的設備。為保護區職工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奠定基礎,促進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使森林資源得到恢復和發展,生物多樣性得到較好的保護,為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創造條件。配置一定的管護、監測、科研、交通設備,提高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管理能力。

        2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提高管理者的素質

        要強化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推行關鍵崗位培訓,加強各類人員的業務培訓,鼓勵在職學習,不斷提高人員素質;不斷改革和完善自然保護區人事管理、工資、獎勵制度等,激發人才活力;自然保護區要根據需要,吸納大學生、研究生。改善人才隊伍結構。制定人才發展和培訓計劃,并將人才保障作為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考核評估指標之一。組織開展一些保護區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競賽,盡量為職工創造和提供各種業務知識的培訓學習。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組織職工到其他保護區進行考察學習。

        3 積極爭取支持,理順管理體制

        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事業是很強的社會公益性事業,需要由國家和地方財政專項投入。但是,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約保護區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沒有規范的投入渠道和穩定的經費來源,應結合貢山實際情況,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對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使自然保護區發展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自然保護區管理經費、人員社會保障以及保護對象造成的損失補償等分別納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共財政預算。

        4 開展生態旅游,發展社區產業

        積極促進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和諧相處、共同發展。自然保護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當地民俗風情,引導和幫助群眾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積極發展生態型產業,擴大就業,增加收入,促進社區經濟發展。進一步帶動周遍社區發展產業,減少周遍村民對保護區的依賴,在現有的草果、花椒、木瓜種植,山羊養殖等方面,可實驗性的建設一個生態旅游山莊,大力開展養蜂業,進一步發展林下種植業(如:林下種植三七、石斛等)。積極發展自然保護區生態經濟。

        5 搞好科研監測工作,完善巡護制度

        通過建立保護區監測樣地,提高保護科研能力,在保護區不同的植被類型上開展樣地監測活動,能更加全面的了解保護區內動植物生長狀況。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強、能詳盡反映保護區植被生長狀況的地段建設固定樣線、樣地。建立自然保護區監測體系和信息管理體系,組織開展資源、環境、社會等方面的監測工作。要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定位觀測站點建設,積極開展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研究。重點加強對較少物種的監測,特別是加強戴帽葉猴及貢山特有種的監測,做好保護區三期建設項目,借助三期項目完善監測基礎設施。

        6 加強保護區宣傳教育力度

        逐步建設保護區宣傳教育網絡,制作保護區宣傳畫和宣傳冊,定期不定期的利用廣播、電視宣傳保護區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保護區、支持保護區建設、參與到保護區的管理,擴大宣傳面,提升保護區科研管理水平。廣泛深入地開展保護自然環境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全社會和全民的自然保護意識,為建設自然保護區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有計劃地安排教學實習、參觀考察及組織青少年夏令營活動,利用各類標本、模型、圖片和錄相等,向人們普及生物學、自然地理知識等,接受直觀的現實教育,提高人們的自然保護意識,建設宣傳教育基地。

        7 嚴格管理自然保護區資源利用活動

        保護區的資源利用必須以保護為前提,遵循自然規律,保持與自然和諧統一,不得對主要保護對象造成危害,不能超過環境容量和自然承載力,更不能對自然保護區資源造成破壞。開展資源利用活動的自然保護區,必須有經批準的總體規劃和頒布實施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或辦法。在保護區實驗區開展資源利用活動,要對允許利用的資源種類、數量、范圍、時段和方式等,編制資源利用方案或生態旅游規劃,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對主要保護對象的影響評價,經科學論證和批準后組織實施。

        8 加強檔案、信息管理

        要認真收集整理研究成果、監測數據、巡護記錄和科考報告等資料,建設和完善檔案、數據、信息管理設施,應用現代管理手段和技術建立數據庫、檔案室。建立自然保護區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實現與國際自然保護區的聯網。

        參考文獻

        第6篇:社區發展規劃方案范文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探討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自然保護區是國家依法劃定、建設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生物多樣性區域。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防止生態惡化與物種減少的重要措施。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和巨大成就,為改善生態環境,構建生態屏障,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至2010年止,我國已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14944萬公頃,陸地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4.9%。但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保護區發展面臨的壓力不斷加大。同時,由于基礎設施薄弱,管理水平較低,區域發展不平衡,經費投入不足,也嚴重影響了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發展。如何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作用,是一項急待解決的重要課程。

        1 現行自然保護區管理存在的問題

        1.1性質、地位不明確、造成監管職能缺位

        我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沒有明確規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性質,而法律賦予的執法權利又非常有限,在資源保護管理上,造成執法困難,也導致對自然保護區內發生的盜獵、盜伐等違法行為打擊不力,使保護區內的資源和環境難以得到有效保護。

        1.2 社區關系矛盾較為突出

        我國很多自然保護區是在高度行政指令下建立的,缺少當地社區群眾的支持和參與,缺乏與當地經濟發展的聯系,成為保護區管理體制上的先天不足。例如,保護區機構面對大量的社區問題沒有得到授權而無力加以解決;社區群眾的利益沒有正常渠道得到反應,缺少有效的組織機構,站在自然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的結合點上行使協調職能等等。

        1.3生態旅游開發與資源保護的關系有待進一步協調

        目前部份自然保護區存在多塊分割管理致使責權利不明確,各管理部門為了追求利益而盲目開發建設,甚至出現將旅游開發到核心區的現象,無序、過度旅游開發導致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威脅自然保護區的生存與發展。

        2 加強管理,提升保護區價值

        2.1加強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以及《關于加強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有關文件精神,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擅自改變自然保護區的性質、范圍和功能分區,不得隨意撤銷已批準建立的自然保護區。確因國家立項核準的重大工程建設需要,必須對自然保護區調整的,要從嚴控制縮小保護區及其核心區、緩沖區的范圍;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整要報省級人民政府審批,并報環境保護部和相關部門備案。

        2.2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開發建設項目監管

        各主管部門應嚴格限制涉及保護區的開發建設活動。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開展任何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在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開展的開發建設活動,不得影響其功能,不得破壞其自然資源或景觀。涉及自然保護區開發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對項目可能造成的對保護區功能和保護對象的影響作出預測,提出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切實保護好區內的野生動植物、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防止開發建設活動對自然保護區的負面影響。

        2.3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

        各級政府應把自然保護區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將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經費列入相應級別的財政經常性預算,切實予以安排。同時,國家應建立完善的保護區生態補償制度。對保護區資源使用者征收資源使用費,專門用于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實現水源地下游對上游、保護區外對保護區內、開發經營者對保護者的補償;其次要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的補償力度,參照森林生態補償基金的模式,建立草原、海洋、濕地等重要區域的生態補償基金,不僅用于基本管護,還應將資金用于自然保護區的土地征收托管、生態移民、當地社區發展項目、生態保護建設項目、保護區能力建設和科研項目等。

        2.4完善全國自然保護區體系

        要在開展全國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狀況調查和評價的基礎上,統籌完善全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將河湖、海洋和草原生態系統及地質遺跡、小種群物種的保護作為新建自然保護區的重點;推動自然保護區類型和空間布局優化,把應該保護的區域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好、管理好。在空間布局方面,一些地區因開發較早,人口密度過大,很難建立面積相對較大的自然保護區,今后應充分考慮建立一批小型保護區,增強自然保護區間的聯通性,努力形成“自然保護區群”。

        2.5進一步強化執法監督

        深入開展各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評估,提高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不定期開展執法檢查,查處保護區內各類違法違規開發建設行為,切實消除自然保護區的威脅。對于管理不善、保護不力的,要責令限期整改;對于環境和資源受到嚴重破壞,不再符合條件或失去保護價值的,要給予降級或撤銷處理;對由于人為因素導致自然保護區降級或撤銷的,要依照相關規定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要建立自然保護區工作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實行任期目標管理。

        2.6加強國家扶持,制定優惠政策

        自然保護區的有效管理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和鼓勵。自然保護區多在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居住環境較差的地方,國家應該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以吸引從業人員前來服務,例如對家屬的安置、福利待遇的提高等等。同時,國家應該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政策性引導和宏觀管理,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自然保護區與地方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例如貸款優惠、產業拉動、技術支持、供水供電優惠等等措施,這些措施的實施都需要政府給予協調和關心,各利益部門達成共識,才能為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工作提供方便條件。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有效性管理,是保護自然環境的需要,是研究物種生態系統的需要,是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需要。加強自然保護區的有效性管理,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與努力,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前進。只要方法得當,管理有效,相信未來的自然保護區建設一定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3 結束語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維護對于生態環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 李華明.中國“世界自然遺產”可持續利用法律保護對策研究 [D].中央民族大學,2007.

        [2] 胡一民.開展生態旅游切勿影響環境 [N].安徽日報,2009.

        第7篇:社區發展規劃方案范文

        黃山市屯溪區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現狀

        (一)城市概況

        屯溪區地處皖南,是安徽省黃山市的市轄區、市政府所在地,是黃山市的政治、經濟、文化與交通中心,也是著名的徽州文化的“集中地”和著名的旅游城市。面積約為2496km2,下轄4個街道辦、5個鎮,現居住人口約20萬人。屯溪區屬近年來伴隨旅游業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區,由于優越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其外來人口較多,人口異質性較強。同時盆地性的生態環境決定了其人口的分布與居住呈現出明顯的區域性特征,中心城區人口集中,社區相對較多;周邊城區人口分散,生活方式多樣。一方面,黃山市屯溪區的人口規模、城市發展特點同大多數新興城市一樣,都是伴隨改革開放與相關產業的發展而興起,城市既現代又傳統,城市社區大多屬于依托房地產開發而產生的商品小區;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發展與居民生活方式改變所引發的文化娛樂、人際互動、生活服務等問題如何通過社區社會組織進行解決,這是很多中小城市面臨的共性問題。由此可見,黃山市屯溪區所面臨的問題在我國中小城市中具有一定的顯著性與代表性,其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發展亦對豐富社區社會組織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二)屯溪區社區社會組織的現狀

        根據筆者2011年對黃山市屯溪區所進行的社區社會組織調查,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區通過民政部門登記備案的各種社會組織共有431家(政府性社會團體201家,民辦非企業單位230家)。其中已登記備案的社區社會組織有6家,僅占全市社會組織總數的1.4%,主要涉及文化、教育、體育、社會安保、社區服務、志愿服務等領域。當然,調查中也可能存在著部分社區社會組織未在民政部門登記備案的情況。從社區社會組織的產生、運作過程來看,屯溪區社區社會組織表現出了較為明顯的松散性、“草根性”和自發性特點。調查也發現在屯溪區社區社會組織中,社區社會組織規模有限,一般的組織人數基本上都在30人以下,組織形式也比較松散。其活動內容也集中在社區的文體活動上,對其他的活動涉及較少,活動方式較為單一。

        (三)屯溪區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存在的問題

        客觀地講,目前屯溪區的社區社會組織在豐富社區居民文化活動、維持社會穩定等方面已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這與社會對社區社會組織的需求與期望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無論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社區比較,還是與國內大城市較為成熟的發展態勢相比,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通過筆者的調查,其存在的主要問題:

        1.組織資金普遍匱乏

        資金來源與構成對社區社會組織的運作、價值發揮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社區社會組織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除應滿足社會需求以外,更要有政府的支持與社會各界的關愛。一般來講,社區社會組織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或項目資助,二是募捐收入,三是會費和其他經營性收入。在調查過程中,社區組織成員反映最多的問題便是資金的缺乏,因為缺錢很多組織沒堅持幾年便解散了。例如在夕陽紅志愿者協會,成員們數目相對較多,成員參加社會活動的積極性也很高,但是由于只有大型活動才可能有來自政府的部分贊助,平時進行的一些常規小型活動及成員的路費、雜項開銷只能組織成員自行負擔。這對一些退休干部來說不是什么問題,但相對收入較少的一部分組織成員如退休工人、低保戶等來講,這些零零碎碎的開銷就是項負擔。這直接影響了成員活動的積極性和組織進一步發展壯大。

        2.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有完善的、匹配的法規政策為社區社會組織保駕護航是其維持發展的重要前提。從目前我國關于社會組織的法律與政策框架來看,有關社區社會組織的法律還很缺乏,即便有,也存在著法律位階不高、涵蓋面不夠、操作性不強且相關條款彼此缺乏銜接與協調等問題。而政策的善變性就更難為社區社會組織提供堅實的制度性保障。在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的政策創新方面,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相對視野更為長遠,一般都將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與發展的措施納入城市社會改革規劃之中。如北京市的《北京市“十二五”時期城鄉社區服務工作行動方案》規劃稱,到“十二五”末,北京市將實現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覆蓋到所有城鄉社區,社區社會組織將超過8000家。每個城鄉社區至少擁有3個以上的社區社會組織,這一標準是目前的2.4倍?!按罅ε嘤青l社區社會組織”,是《方案》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方案明確指出了社區社會組織的地位及建設目標,為北京市的社區社會組織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2]而類似屯溪區這樣的中小城市由于自身的發展特點限定了其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可能同時面臨多項改革壓力。而傳統的發展思路與執政理念亦決定了地方政府必將經濟發展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而比較容易忽視來自社會領域的改革,忽視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發展。因此,對于社區社會組織的建設缺少制度性支撐,這種局面不僅使社會組織的管理面臨“無法可依”的尷尬,還可能造成少數社會組織的違法違規行為長期得不到及時懲處,社會組織成長和運營的環境受到污染。

        3.組織規模小、類型單一

        調查結果顯示,在屯溪區已有社區社會組織中,正式注冊登記的社區社會組織所占比重相當的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我國注冊社會組織本身難度就比較大,按照目前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要想獲得注冊,除了要符合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登記規定的要素(如3萬元以上的活動資金、同一行政區域內業務范圍唯一)以外,還必須找到一個業務主管機構。而業務主管機構往往沒有太多利益可圖,卻很可能面臨未知的麻煩,顯然,這個“婆婆”并不好找。致使大量社區社會組織游離于合法社團法人管理體制之外。沒有了官方承認的正式身份,社區社會組織要開展活動就受到一定的限制,發展的規模也不好擴大。除組織規模不大,組織類型的單一化也是困擾中小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問題之一。在這里,組織大都集中在社區的文藝娛樂上,如藝術團、合唱隊、舞蹈隊等,除此之外,社區政府組織也更加傾向于扶持政治宣傳類的組織。對于社區居民來說,政府及社區必要的指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旦未能把握指導的界限,很容易使其自主性、志愿性下降,而抹上了強烈的官辦色彩。也間接造成了社區居民最需要的生活服務與維權服務類社區組織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整個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已有社區組織居民參與性不高,組織的獨立性與自治性較低;另一方面,未有的組織社會需求卻異常強勁,政府導向性明顯。

        4.建設模式不明確,管理人員素質不高

        中小城市與大城市的不同特征,決定了其要探索一條符合自己實際的社區社會組織建設模式所遭遇的困難異乎尋常。然而,中小城市在此方面的經驗積累相對不足,社區的建設者沒有明確類型可以模仿遵從,雖然在實踐中干出了一定成績,但由于缺少理論支撐,社區社會組織的后期發展的智力支持問題仍然是困擾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硬傷”之一。從社區組織內部來講,屯溪區從事社區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員普遍存在學歷偏低、工作能力不強、工作效率低等問題。且大多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其工作方式往往以行政方法為主,缺乏靈活性和主動性,對于社區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不能夠做到有效協調和處理。與此同時,社區工作任務繁雜,一些街道辦事處、政府職能部門向社區社會組織下派許多行政性任務,致使社區社會組織的工作陷入了疲于應付、缺乏創新的境地。少的可憐的運轉資金,連維持正常運轉都比較困難,更無錢對提高人員的素質進行投資。

        中小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困境的問題診斷

        (一)發達國家及部分社區社會組織發展較為成熟地區的經驗

        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發展有一個基本前提,即社會結構必須給予社區組織以足夠活動的社會空間與資源。政府應將部分社會責任開始下移至社會組織,并嘗試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扶持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3]在資源提供、注冊登記、稅收、信貸、日常監管、資金扶持、購買服務等方面采取配套措施形成發展合力。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及社區社會組織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香港)等,在長期的社區實踐過程中,探索與積累了一些較為完善的培育發展社區組織的政策與管理經驗,[4]主要體現在:(1)認為應在國家“培育與監管并重”的總體發展思路基礎上,有所側重地選擇適合地方特點的政策,努力營造有利于組織發展的政策大環境。(2)建立比較完善的社區社會組織行政管理體系,將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管理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并結合社區需要與實際,制定社區社會組織發展規劃。[5](3)改革社區組織的登記管理方式方法、降低登記門檻,放寬登記條件,簡化登記程序,對社區社會組織全面實行登記備案制度,推廣社區社會組織登記、備案的雙軌管理體制。[6]

        (二)中小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困境的問題診斷

        與發達國家和發達城市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經驗、模式比較,中小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既面臨著一些共性問題,諸如資金、管理體制、組織架構、服務定位等,又有著自身的特殊性。諸如公民社會發育遲緩,社會資金薄弱等困難,也有著新建社區歷史包袱輕、社會領域改革壓力與阻力相對較小、政府購買服務成本小、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積極性較高、地域文化特色明顯等有利因素。如何立足當地實際,將有利因素轉化為現實發展動力的條件與機制,這將是破解中小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困境的突破口。

        中小城市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與發展的對策

        (一)健全與完善扶持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政策法律環境中小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政策與法律環境。國家應在“扶持性培育與引導性發展相結合”的總體發展思路基礎上,有所側重地選擇適合地方特點的政策,優先突出培育政策在中小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努力營造有利于組織發展的政策大環境。對諸如目前社區社會組織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經費短缺、資金獲取能力嚴重不足等問題,應從制度創新上尋求解決的思路。(1)完善社區社會組織行政管理體系,將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管理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設立社區社會服務中心,實行政府指導下的分類管理。明確社會組織的發展方向,優化組織的布局。對于社區居民有迫切需求的社區社會組織予以重點扶持,形成結構合理的社區社會組織結構。[7](2)對現行社區社會組織的法律體系進行完善,諸如改革社區組織的登記管理方式方法。另外,法律應明確國家對社區社會組織在資金扶持、購買服務等方面有關的優惠政策問題,使之扶持資助制度化、法律化??梢試L試對一些社區組織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大膽突破,先行先試。

        (二)中小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需進行一定的“組織孵化”

        由于中小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發育尚缺乏獨立成長及應對外界變化的能力,因此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扶持與孵化。包括資源提供、實施政府購買與補貼社區服務、扶持社區組織發展等內容。探索適合地方特點的“社區社會組織培育機制”。充分利用與整合政府、地方高校、社會組織團體、企業等各層面的資源與優勢,形成多方良性互動。各中小城市可以“宜居城市”創建等活動為抓手,積極探索“組織孵化”的模式與機制,并提出完善政府職能轉移與購買服務、部門對口培育、社區牽頭組織、居民廣泛參與的培育發展機制。加大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對孵化培育的具體形式、路徑和措施進行深入思考。積極探索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與人員參與社區發展急需的、能切實解決社區居民生活困難、可提供優質專業服務的各類社區社會組織。[8]

        (三)加強組織自身的能力建設與發展創新

        針對社區社會組織發展運作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要重點圍繞“五自”,切實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的組織能力建設與制度建設,提高社區社會組織的綜合素質和社會服務能力,創新相關管理制度。(1)進一步完善社區社會組織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以章程為核心的各項規章制度,提高組織運作透明度。(2)對于社區組織中的公益性社會組織,應加大政府財政補貼以保證社區社會組織非營利性,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尤其對接受社會捐贈的建立公示制度,加強社會監督。(3)以開展誠信與自律建設活動為契機,促進社區社會組織自律機制的形成,建立相應的約束懲罰機制。(4)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吸收相關專業優秀大學生從事社區社會組織活動,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加大人員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服務居民的能力與水平。

        (四)探索中小城市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的新模式

        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應根據不同的社區特點,立足地方,因地制宜地提出“一社區一品牌”的發展戰略,積極打造各自社區組織建設品牌。創新社區社會組織成長機制,為社區居民打造“有事不出社區”的“15分鐘快捷服務圈”。根據社會特點與類型:一是在農村社區中構建“中介型”社區社會組織。針對農民需要,形成“中介型”的社區服務中心。二是在城市社區建立“型”社會組織。主要承接由政府下派的各種行政服務和滿足居民需求的便民服務等。三是在村改居型社區中構建“綜合型”社區社會組織。可在村改居型社區建立類似公共事務管理協會這樣的“綜合型”組織,下設各類服務中心,如行政服務中心、物業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承擔社區居民各類服務需求。(1)結合地方文化,對有助于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與發展的文化因子進行大力扶持與宣傳。諸如地方文化中的“互助組”“村社”等概念賦予新的時代內容。(2)以滿足社區居民需要為基礎,將大力扶持“樞紐型”社會組織與“草根”社會組織相結合。寓管理于服務,給社區社會組織“松綁”,釋放出社區社會組織的活力。重點培育發展以下幾個領域的社區民間組織,諸如文化體育類、就業服務類、社會事務類、社區維權類、公共服務類等,切實解決社區居民的困難。(3)弘揚志愿者精神,不失時機地創造就業機會。發揮學生與老人參與社區組織建設與管理的積極性,使年輕人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實現就業,使老年人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收獲健康與快樂。

        第8篇:社區發展規劃方案范文

        論文關鍵詞:公共選擇 山區農村 經濟 協同發展

        山區迫切需要科學地開展綜合開發。農民擁有充分的主體性,廣泛而深刻的參與性,使得農村改革發展的誘致性制度變遷績效良好,既體現了讓農民提高收入的政府治理、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目標的一致性,農民也對城市經濟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和社會多方利益主體得益顯著增加。但是各種矛盾的產生導致山區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制約。

        一、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矛盾及其成因

        1.山民的貧困與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權利缺失

        權利缺失,是從資源匱乏和機會缺乏角度理解的,有剝奪與排斥之義。農民的權利貧困則是其應享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權利、機會的缺乏所致。惡劣環境下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經濟波動、社會混亂狀態下,山區農村貧困者的脆弱性更易受到沖擊。經濟、政治和社會諸領域被邊緣化;土地產權處置、資源分配、就業、教育、醫療、社保都無發言權,少有受尊重(如盲流、泥腿子、農民工等稱謂)、被禁止利用新的經濟機會(如只能被局限在臟、重、累、險工作領域)。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的二元結構,進城農民工只能在條件差、工資低的次級市場上尋活計,是城市的編外國民,很難實現市民化的成功。

        2.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權利缺失與發展的制度性陷阱的形成

        導致三農問題的根由是農民的權利貧困,不能與市民平等享有諸種發展的實際權利。事實存在的各種農民負擔重、被多名目的亂收費、土地權益受侵害等基層政府侵害農民權益的現象依舊普遍存在,使得農民新一輪貧困的外在不利因素較多產生,都淵源于農民的權利貧困,成為山區農村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走上全面小康社會的制度性陷阱的根源。

        二、公共選擇下的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模式

        1.山區農村經濟協同開發的山地生態化產業集群模式

        基于中觀經濟學范疇的山地資源系統開發,山民有權和機會回歸各主體地位,各利益群體利益協同,知識和方法協同,各資源橫縱向協同,短、中、長期時間協同,空間協同,方式方法協同,體制與機制協同,科學和技術協同,是公共選擇下的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的本質意義。

        按照協同發展的實際需要,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過程中,整體規劃與宏觀調控,制訂有利于整體協同與引導控制的區域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財稅金融政策等控制參量,建立必要的區際協同發展組織協調機制,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系統自組織的形成與順利推進,以保證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目標的最終實現。解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要有利于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跨地區產業的互動與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既要避免和消除村民主體被排斥在外,也要避免地方政府所主導形成的重復建設和產業趨同而缺乏競爭力,造成資源浪費。地區協調發展過程中,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協同性加強,通過產業互動實現區際互動,實現五個統籌。區域協調機構的有效性取決于協調機構具有超省市行政區組織的權力。超越行政區經濟桎梏,以市場和企業供應鏈管理需要的縱向、橫向聯系,實施國內、國際區域的聯合開發與合作,因為西部山區廣泛存在著與國際交界的地緣區域。政府可建立超省市行政區的組織協調機構予以指導、協調,使產業組織間有機協同。否則難以全面有序和穩妥高效地推進區域合作的發展、區域市場的建立,具體應由國家相關部門或新建的專門協調機構履行有關職責。

        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關鍵在于:基于公平、效率和充滿利益主體活力的城鄉空間協同,才是符合城鄉空間發展序規則的基本要求的。

        2.循環山地經濟開發融合的模式

        這是基于不同類型下的山區人地關系結構類型,因地制宜,既能發揮區域優勢,又實現經濟、自然、生態、環境協調和諧關系構建,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開發過程中,為了不走城市的生態環境被污染和破壞的老路,應該在規劃時,特別考慮到:由傳統山地經濟開發模式向新型生態、循環山地經濟開發模式轉變。區域發展規劃中,從產品制造資源開發貨品消費終端治理,都不應將三廢品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因而影響到人/動植物類,而是一開始就應從物流管理上采取回收物流的作業流程,使其廢物利用,循環一利用再循環再利用。

        產業組織內部的物流管理,產業組織之間、各利益群體、各區域之間橫縱向上,則采取供應鏈管理模式,使內源和外源都達到最佳境界,實現時間、空間、結構、環境、效益、公益、發展、規劃、管理和服務的最佳配置,以及最優結果。

        3.山區農村經濟開發的協同管理

        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競爭力是巨大的,只是尚未將其潛能發揮出來。低成本、差異化、要素管理協同,可實現山區農村山地資源系統開發的實物產品價值、供旅游觀光的產品美學價值與產業經濟質量提升?;谥杏^經濟學范疇的山地資源系統開發借助山體的垂直立體分布及其地面上的動植物、疊山美、石山美,以及四季和二十四節氣更替等所能發揮的景觀、景區和景點,結合人文地理,從山地審美角度,開發旅游、休閑、度假的經濟形態,將山地產品的物理性與審美特征和效果體現出來,在城市產能產品過剩、鄉村環境生態化以及人們向往空氣清新、產品綠色和有機食品的條件下,非物質的經濟品比物質化產品更有較高價值。

        在山地資源開發系統中,將山地資源系統開發的物質形態與其非物質形態結合與聯結,采取種一養一殖一畜一牧一漁一農一林一科一工一貿一城市規劃建設一體化發展模式,可實現山地區域的優化發展。

        三、公共選擇下的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機制

        1.山地農業經濟資源開發結構優化及其驅動力

        實現山地農業經濟資源開發與山地人地關系系統結構優化,取決于外部驅動力、內外部交互作用的驅動力、內部驅動力環境變量的交互作用。特別是人地結構類型I、II、III、Ⅳ的遞升型變遷,更需要四種力的共同驅動才能突破貧困落后山區的發展瓶頸,改進其發展性狀。

        (1)外部驅動力

        目前的逆向流動,我國山區和山民似乎成為我國城市和市民的殖民地,發達區域的人流、物流、資流、信息流、技術流和服務流不斷流向山地,各層面上的制度安排、體制、宏觀政策、中央和地方各層級的稅收變化和輸入,常在宏觀上改變森林、礦產、能源、土地等權屬關系、人口數量素質及價值觀。公正公平和安全可靠的產權關系,改善山地基礎服務設施,推動人們采用新技術、新工具、新品種,使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發生聚變。

        (2)內部驅動力

        因體制和機制設計使然,越偏遠貧困山地如果沒有外力驅動,缺乏足以誘發山農留守家鄉土地勞作和生活的利益機制,他們寧可選擇到城里參與市民建設大都市,而非新農村建設,只能在一定外力尋引下,內部驅動力才可轉化為結構進化的促動力。

        2.單一型向復合型開發的山地人地關系

        山地擁有豐富的水、礦產、森林、動植物和土地等資源,這些自然資源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甚至起著某種決定性作用,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往往取決于社會經濟資源對自然資源的作用效率?,F代社會中資源的概念迅速擴展,人們對復雜問題的理解和思維方式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下,資源與人口、經濟、環境、生態等越來越明顯地交織在一起。

        第9篇:社區發展規劃方案范文

        隨著計算機、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得到空前的應用,信息技術本身已經在全球溶入國民經濟、乃至人們的生活之中。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信息已經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支撐信息技術平臺就是計算機、通訊技術,其具體表現基本形式就是數字化。一方面信息作為資源必將通過交流才能產生價值、另一方面信息作為資源在現代經濟活動、人民生活中蘊藏巨大的需要,這就勢必需要一個數字化的平臺。包括數字城市、數字社區、數字島、數字細胞等概念的提出,無非都是為數字化信息在各個不同空間區域為信息共享、交流及延伸出來的服務提供系統通道。

        有概念認為信息要進行廣泛的傳播,是需要社會有機的綜合,社會的空間依賴人們生活和活動空間是城市,體現信息化的城市骨干網;城市骨干網與下一級應用子網的連接能通路,重點在系統網絡體系的構造,或作為基礎的支撐,為各個應用的基本單位社區提供連接。而信息交流和產生價值需要具體的應用層的支撐,這些應用和增值將是依托社區為基礎,那么數字化社區的概念應運而生。

        1數字化社區的基本概念

        數字化社區,就是通過數字化信息將管理、服務的提供者與每個住戶實現有機連接的社區。這種數字化的網絡系統,使社會化信息提供者、社區的管理者與住戶之間可以實時地進行各種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現代網絡瀏覽器的先進性以及多態的表現性,加上各種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從而營造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虛擬社區。

        這個虛擬的社區是由現實的社區為支撐的,是現實社區的發展和延伸,所以社區仍為主體?,F實的社區提供的具體建筑物和環境,而虛擬社區是指在網絡上有虛擬社區,實際上所提供服務是有形的,具體的。虛擬的含義是在網絡空間的虛擬,但為現實社區拓展跨地域的空間,與外部有廣泛聯系。使更多的社會資源能夠共享和跨地域提供的服務在社區成為可能。

        數字化本義是指信息數字化,數字化社區的概念相應是實現了信息數字化的社區,其基本屬性應該是社區。與傳統的社區不一新,社區的管理、社區的文化建設、社區提供的服務應該是統一在一個數字化的平臺上。

        數字化社區應該是一類消費信息島,數字化城市應該是由多個消費類信息島及其他提供服務類信息島的綜合。

        數字化社區是由于有一個數字化的平臺,數字化社區比傳統社區的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更加豐富的文化、更加全面的服務。實現一個環境優雅、設施齊全、生活方便、居住安全的環境。

        2數字化社區的內容

        2.1寬帶網絡

        數字化社區的內容首先基于寬帶的數字化平臺、即寬帶的網絡。這個網絡是內部是intranet(內部網絡),對外與internet(互連網)連接出口。這個內部網絡不僅由基礎設施構成的物理網如綜合布線、網絡設備、計算機構成;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管理和服務的綜合系統平臺這由支持軟件構成,真正實際應用的。為什么要有小區的內部網絡?這是因為小區的應用和資源利用所決定的,小區的信息有很多是小區特有的如住戶信息,設備信息、管理信息、甚至服務信息,它們將是在住戶和管理公司之間交互的,這是有隱私性和特定性;另一方面所有信息如果不是在內部網絡經過處理、分發而直接上internet這勢必會造成信息擁護需要出口帶寬的增加,直接導致營運成本的增加,如果所有的小區信息都直接上internet,也會增加延時而無法處理實時信息。對外的internet出口帶寬也是寬帶網絡的重要部分,沒有它將無法與社會實現信息的共享。

        2.2數字化社區管理

        數字化社區的管理,包括對人、物和事務的管理體現出更加有效,表現出來是具體和直接。社區實現數字化后數字信息的交互直接了,管理中心對所要進行管理的住戶狀況可以快速準確的反映出來,住戶有問題也可以直接通過管理中心要求;管理中心可以直接監控各種設施設備的運行狀況,從而及時發出處理指令;對于小區經常性的事務處理包括內部辦公自動化和面向住戶服務指南、投訴、維修、查詢、繳費、建議等功能將會更加方便。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數字化社區可以引入更多的社會化的服務功能,其中有許多是物業管理公司本身不能提供的,但會為小區所需要如電子商務、娛樂節目、網上教育等等,那么對外的提供增值服務的管理也將是管理的重要內容。數字化社區服務功能有很多內容,可以說社會提供的服務幾乎都可以進入社區,當然目前能夠實現的而且有用戶需求的包括如下:

        住戶可以在網上全面了解社區發展商、物業管理機構的背景資料;

        網上獲取住戶入伙、裝修申請等流程,并在網上進行交互式操作;

        查詢與自身相關的每月應交的水電、管理費等費用清單并進行網上支付;

        住戶還可以進行網上投訴、咨詢、報修等,并從網上獲取回復和上門維修約定、報價等;

        發展商、物業管理機構可 以在網上向全體,或某些特定的住戶通告;

        物業發展商和管理機構,或者是某一些住戶可以在網上發起有關小區建設與社區活動、社會問題的討論議題,大家可以共同在網上進行交流、溝通。

        2.3數字化社區服務

        數字化社區提供的社區服務功能是指社區外部和內部的服務提供者為社區住戶提供的社區電子商務(網上商店)功能以及網上生活資訊(包括網上學校、網上醫療保健、網上娛樂等等)。

        2.3.1社區電子商務

        社區電子商務就是實現住戶在網上購物的功能。功能具體可以實現:

        住戶能在網上瀏覽商品信息并進行訂購;

        住戶可以說用網上電子支付或選擇社區管理服務機構提供的其他方式進行結算;

        可以查詢每次、每周或每月的購物清單等等;

        而社區的管理服務機構則要通過系統進行電子商務的客戶管理和訂單管理,包括訂購客戶的身份甑別、查詢客戶的信用級別和記錄、處理訂單、送換貨任務管理、應收款項管理等等。

        2.3.2網上生活資訊

        住戶在網上獲得生活資訊及其服務是多樣性的,包括網上娛樂、城市生活(吃喝玩樂)動態指南、網上教育、網上保健等等。系統將不斷運用互聯網的各種最新的技術,實現多媒體、交互式、同步管理等網上生活資訊服務。主要可以實現:

        網上學校:網上少兒培訓、補習,網上多媒體英語教學,測試等;

        網上醫療保?。焊鞣N最新保健方式介紹,網上互動疾病診療咨詢等;

        網上新聞:當天各種報刊要聞,體育報道等;

        網上娛樂:下載播放流行音樂,娛樂新聞、動態;

        網上家庭個人理財:股市、期貨、貨幣匯率消息;個人投資理財顧問,互動咨詢;

        網上城市生活指南:城市生活地圖,吃喝玩樂消費指南等;

        通訊:實現基于ip網絡的而非電信psdn的全端點的ip電話(ipphone),ip可視電話(ipvideo),具有更經濟,更好質量的通訊。

        呼叫中心:提供綜合服務

        數字化社區僅為以上所有的服務功能提供了手段,具體的內容實現還將依賴專業的內容提供商,目前在這人而發展還是遠不能滿足需要,提供內容服務是促進實現數字化社區的關鍵。

        2.4數字化社區和智能小區的區別

        數字化社區和智能小區都是比較新的概念,都在不斷的發展,現在也很難在細節上嚴格區分,可能需要隨著發展才能有準確詳盡的定義,但數字化社區和智能化社區是不完全等同的,有觀點認為數字化社區=智能小區+虛擬社區,從這個觀點來看智能化是數字化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梢詮囊韵聨讉€方面來區分:

        1.數字化社區是一個全面的概念,它的依存的基礎除了社區本身,離不開數字化城市,很難想象一個孤立的數字化社區能夠存在,這是因為數字化信息是社會資源。智能小區則將在小區內部實現智能化的功能。

        2.數字化社區強調的是在小區內實現社會的信息資源共享,從而提供更多的社會化數字化信息服務;智能化是面向社區內部的以科技手段來提高住宅的功能,更多的體現出社區內部管理。

        3.數字化社區強調的虛擬社區整體的綜合,智能化更多的是考慮住宅內部具體設備設施的管理。

        3數字化社區的系統構成

        數字化社區的系統包含外部的構成要素:icp、isp、ip城域網等,內部構成要素小區內部寬帶網絡、物業管理、用戶。內外要素有機構成系統。

        isp是指internet連接服務商,通常在各城市具有電信資源的開設的網站,以中國電信、網通及廣電在各城市擁有自己的ip城域網提供基礎進接通道是有資源優勢的isp;再者為專業的全國性的知名網站如:263、163等。其主要功能為用戶提供internet鏈接服務,提供搜索、鏈接等功能,當然大多數isp都提供了綜合性信息服務,如新聞、聊天等一些綜合服務的功能。服務商isp本質是提供internet連接的中介服務,依靠收取用戶月租是主要的運營模式。

        icp是指為internet內容提供商,通常是提供專業服務內容的,目前還主要廣告和其他郵箱租用為主要收入,目前以提供專業內容的服務并且為主要贏利模式icp并不多見,這不僅限制icp的發展,也使得用戶不能得到有用信息和服務資源。

        目前有isp和icp合為一體的趨勢,因為isp至少還是在贏利,可以支撐icp的投入時期,這在現階段不失為策略性方式。

        駐地營運商是小區內部網絡的經營和管理者,目前有兩類,一類是象長城寬帶或電信提供內部網絡投資為主,向內部網絡收取月租的方式為經營模式,但一般很難結合小區的物業進行有效的管理,另外是小區的物業管理公司依靠向服務商isp租用internet接入,直接面向住戶提供管理和服務,這是比較合理的模式,問題是小區物業管理公司,缺乏科技人力資源和管理經驗,從長遠來看,物業管理將會配備資源和積累經驗是必然趨勢。

        4數字化社區的實現

        數字化社區實現除了技術和系統整合,還需要是由一系列的運營模式策略組合而成,這涉及到基于internet的實現方式、社區電子商務、伙伴關系的確立的概念。

        4.1基于internet的實現方式

        數字化社區解決方案完全是基于internet的,這種實現方法的優勢在于:

        目前國內大部分已建成的居住社區和商用樓宇的綜合布線都未考慮和實現網線到戶,要進行改造的難度很大。基于internet的實現方式就不存在任何的局限性,無論是通過寬頻接口、有線電視網,或者只有電話線,都可以實施數字化社區的構建和運營。

        可以完全不受現實地理位置的限制的交互方式。住戶假如正在公司上班,她可以用公司的電腦訪問社區的網站進行報修或投訴,在異地可以用手提電腦通過當地的isp進行訪問,查詢應交費用清單、進行轉賬等等。

        對于在一個城市開發出多個社區,甚至在全國各地都有項目的房地產商,完全可以通過internet/intranet的方式,在數字化社區上實現統一構建,樹立統一的品牌,提供統一的管理和服務。

        基于internet的數字化社區,實際上成為互聯網的一部分,這樣對于數字化社區的管理與服務,可以獲得以internet為載體的各種資源和技術支持,可以做到以服務社區的住戶為本,但在形式和內容上則完全超越于現實的社區。

        4.2發揮社區電子商務的特色和優勢

        社區電子商務這個概念,有一些觀點認為:目前國內在互聯網上所開展的電子商務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瓶頸,而數字化社區通過互聯網與社區現實管理網絡的結合所進行的社區電子商務,則恰好可以突破這些瓶頸。

        據統計,目前在電子商務網站上,登錄訪問者中在網上消費的人數、消費的次數和金額都相當少。中國目前的網民中,有相當部分的是比較年輕的,大約20~30歲的占90%以上,他們的收入為中等,但他們的消費水平卻高于平均消費,這主要是因為消費觀念和沒有家庭包袱緣故,他們完全可能成為未來網絡電子商務的主力。由數字化社區所連接上的是中國最普遍、最具消費力的家庭,網民也是這些家庭中的成員,相信在他們帶動下,逐漸將會形成在網上銷售并送貨上門生活必須品的消費。電子商務的主要障礙,在于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對于使用網上支付安全性的不信任,以及對于一個完全虛擬的對象缺乏信心,這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費習慣、二是缺乏社會信用機制、三是現實可操作性如送貨和退、換商品的等問題。如果以實體的存在物業管理機構作為中介,以真實存在的住戶為消費對象,這些對象不僅容易查詢,而且至少有房產為信譽實力,建立商家、銀行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非常容易。另外,目前物業管理機構與住戶之間已經建立了每月各種收費的結算、轉款機制,可以成為網上電子支付有效的補充形式。物業是作為中介方承擔退、換貨等物流中轉的工作是比較理想解決方案。而社區電子商務的運作機制有物業管理機構的參與,這些環節的運作質量以及效率將會極大的提高,并為網上的消費者(住戶)帶來信心的保證。

        4.3物業管理增值服務

        數字化解決方案包括了為數字化社區的各用戶端、管理端開發應用的軟件。這些軟件將與現有的物業管理系列軟件組合應用,既要確保物業管理軟件的用戶可以保留和重用積累下來的管理成果,又是要通過這種組合發揮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強的服務功能。現有軟件中物業資源管理、客戶資料管理、收費管理、客戶服務管理等模塊的數據可以傳遞到電子商務的管理模塊中進行應用。相反地,在社區管理信息網站以及電子商務管理中形成的投訴、報修、訂購賬單等數據則可以傳遞到現有軟件系統的客戶服務、收費管理等模塊中進行處理、統計分析、輸出各種報表并進行實際事務處理等等。

        通過電子商務的在社區內開展,無疑會給物業管理帶來增值服務的機遇,社區外的服務是不可能直接面對住戶,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客戶是虛擬的,但物業公司對住戶是直接的,物業公司是服務的中介,完全可以從中介服務得到商機,獲得合理的利潤。這個利潤的得到可以是從商家那里實現,因為商家利用電子商務不但可以減少營業面積和人員的規模而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擴大銷售量獲得更多利潤,而消費者并不需要付出更的費用。

        5數字化社區的建設

        數字化社區的建設是一項社會的系統工程,是需要社會的共同參與的。除了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展必將滲透、溶入、影響數字化社區的建設,社會性的關聯更將為數字化社區的建設帶來困難。僅技術方面的因素還是可以克服的,但如果社會的不協調則很難在虛擬的環境里建立真實的服務。所以,需要有效的組織,引導、鼓勵、推動信息資源建設,這只能是由政府組織,企業參與來實現。

        政府有關部門要制定城市的社區建設發展規劃、明確城市數字化社區的規模、類型,逐步考慮社區建設規劃報批項目中增加對數字化實施規劃評審制度,促進數字化社區的建設。

        政府應組織行業單位制定數字化社區的標準或指南,明確數字化社區實施內容。要根據實際情況,允許有不同等級差別定位,以滿足不同的投資規模和檔次的需求。深圳最近率先在全國的城市中公布了深圳市信息化社區評介規范,這對數字化社區建設有著重大意義。

        政府應帶動信息資源的建設,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已經建立相當的信息資源數據庫,要注重綜合這些信息資源提供使市民更方便使用公益性資源的手段,如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等。政府帶動信息資源的意義在于使更多的企業來參與資源建設,這些資源建設應該有商業運營的模式,能提供增值服務,形成豐富資源和提高利用率的良性循環。

        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推動數字化社區建設的產業化,從產品的開發生產、提供信息增值服務、社區物業管理多方面應有鼓勵政策,同時對壟斷性的行業、如公用事業的燃氣、供水、電力的遠程計量抄收實現社會化,要求打破壁壘,提供資源配置開放。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之一线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 | 中文娱乐久久综合网 | 狠狠88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 日本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