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畜牧業發展研究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 談談畜牧業污染及治理 各類污染源及其造成的危害與畜牧業污染治理對策 畜牧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及治理措施 淺議畜牧業面源污染的產生原因及治理對策 畜牧業面源污染的產生原因及治理對策 對畜牧業污染現狀、成因及治理對策的探討 探析畜牧業生態養殖技術 降低畜牧業環境污染的營養調控技術 河南畜牧業 提升畜牧技術 促進畜牧業發展 淺談現代畜牧業養殖技術培訓 畜牧業技術推廣體系情況介紹 淺談基層畜牧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淺談畜牧業教學 淺談畜牧業發展 減少畜禽糞尿污染 促使畜牧業健康發展 結合畜牧業的實際 正確認識面源污染 新洲區畜牧業養殖污染現狀及對策建議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畜牧業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 畜牧業的環境污染及其生態保護方法探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經濟法律 > 微藻技術治理畜牧業污染 微藻技術治理畜牧業污染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宋明霞")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微藻能夠讓氨氮轉化為蛋白,具有光合效率高、繁殖快、適應環境性強等優點,近年來開始在污水處理領域應用。
國慶前夕,大成食品集團、萬科集團、華大基因及凱達環保宣布合作,這4家在各自領域內堪稱翹楚的公司,聯手跨界進入環保產業。4家公司共同成立綠倍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綠倍生態”),試圖通過微藻技術為畜牧業提供生態環境解決方案。
霧霾、PM2.5、碳排放……隨著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這類污染熱詞幾乎婦孺皆知。然而,畜牧業污染也不容小覷。一項來自養殖業的權威調查顯示:我國現有7億頭豬、1500萬頭牛,一年的糞污就有31億噸。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這些排放物中相當大一部分未經處理。
大成食品集團董事局主席韓家寰表示,與因“冒煙”而備受矚目的鋼鐵業、煤炭業相比,畜牧業污染可謂悄然無聲,但實際上已成為國內僅次于鋼鐵、煤炭的最大污染行業。他呼吁,“畜牧業污染治理不能再退讓了,不能再抱有一絲僥幸了”。
畜牧業已成生態環境高危殺手
據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表明:畜牧業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的排放量分別為1268萬噸、106萬噸和16萬噸,分別占全國總排放量的41.9%、21.7%、37.7%。化學需氧量越高,就表示水中的有機物污染越嚴重,僅從這一指標對比來看,畜牧業化學需氧量是農業總污染的95.78%,是工業污染的2倍。
而來自卓創資訊的一組研究報告顯示,畜牧業占與人類有關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65%,而一氧化二氮全球暖化潛能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其中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產生的糞便。
“畜牧業的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水源污染、點源污染、土地污染、排放污染、空氣污染等幾大方面。這些污染如不能得到及時治理,不僅會制約畜牧業發展,還將加劇環境污染。”9月29日,在綠倍生態成立儀式上,韓家寰如是說。
眾所周知,養殖業的發展離不開種植業,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充足的有機肥,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農牧分離、種養脫節,無法實現西方發達國家土地與養殖場結合的大農場糞污還田模式,加劇了畜禽糞便對環境的污染。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大多數養殖場對糞便污水未經處理而直接排放。畜禽養殖業未經處理的廢水中氮磷含量很高,這種廢水一旦排入河流和池塘中,會造成對氮磷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漸死亡,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如果廢水滲入地下水中,會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減少,有毒成分增多,當超出水體自凈能力時,便會造成永久性污染,并難以恢復。
一直關注環保的萬科集團董事長、阿拉善生態協會原會長王石也注意到這一危急現狀。與近幾年鮮有亮相地產活動不同,王石全程參與了綠倍生態成立活動,他表示,治理畜牧業污染刻不容緩,每個人都有責任去面對。他稱自己雖是外行,但愿意為此站臺。
四強聯手研發微藻廢水處理系統
“畜牧業不僅涉及三農,更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對于畜牧業污染的治理,需要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共同來推動,即一方面需要國家意志的頂層設計,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經濟手段,動員市場的力量共同治理,在達到抑制畜牧業污染目的的同時,還能推動我國畜牧業的發展。”業內人士稱。
大成食品集團是一家有著58年歷史的食品企業,韓家寰告訴記者,“我們日常在盡力減少污染的同時,也在關注整個行業的現狀,我們認為,既然畜禽養殖的消費量越來越高,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業,那從業者唯有主動做出改變。”
該怎么改變呢?韓家寰的思路是,凝聚有核心競爭力的合作伙伴,通過開發新技術實現突破。最終,大成食品集團聯合華大基因、凱達環保、萬科集團,成立綠倍生態,將關注點聚焦在微藻科技上,試圖通過微藻技術解決畜牧業污染的問題。其中,華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凱達環保擁有15年農牧業廢水治理穩定達標經驗,已建成遍布全國十幾個省市的200余座廢水處理工程;萬科則在環保社區生態方面有著卓越的實力。
據介紹,微藻至今已伴著地球走了30多億年,能夠直接讓氨氮轉化為蛋白,實現有機生物的逆轉化;有陽光時以自養模式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在黑暗時則以異養模式進行呼吸作用從而生長。
“了解到這一特性后,綠倍生態通過獨有的微藻技術、強大的基因研發落地能力以及專業的運營團隊,協助養殖、食品等相關企業設計及運營微藻廢水處理系統。該系統能夠克服傳統污水處理方法引起的二次污染,同時還能夠對污水進行深度處理,有效去除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有機物質。”華大基因研究院執行院長徐迅表示。
根據綠倍生態的布局,未來將通過微藻處理系統,借助食物鏈的循環利用系統,以沼氣、有機肥和微藻系統為紐帶的生態鏈,將畜牧養殖生態、人類社區生態以及食品加工生態聯系在一起,從而做到資源再循環利用,達到節能減排、綠色高效的目的。
對此,業內專家指出,生態養殖,發展循環經濟,是推動畜牧業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而無論是比較領先的微藻技術,還是目前其他制造有機肥等技術創新手段,都在朝這一方向發展,是市場的良性探索。
微藻治污費用
比所有傳統方式都要低
“目前畜牧行業的現狀是,很多畜牧業企業對于節能減排工作都覺得‘心有余力不足’。”有專家告訴記者,“不斷壓低甚至忽高忽低的產品價格和一再上漲的節能減排成本形成了一個剪刀差,令企業處境艱難。”
記者了解到,盡管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養殖、種植方面的新技術、新工藝,但在農村以及很多養殖場最后應用不了,因為很多養豬戶、種植戶覺得成本太高。那么,這種狀況下,微藻技術創新怎樣才能落地,獲得更大的市場呢?
對此,凱達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建勛表示,用綠倍生態的微藻處理系統治理廢水,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的運行費用比所有傳統的方式都要低,無論大型養殖場還是小型養殖場都有望達標。
不過,胡建勛也坦言,新技術的應用還需要政策面的支持,比如標準要統一、公平,不僅要求大養殖場達到排放標準,對小養殖場也應一視同仁。
一、項目提要
1、項目名稱:內蒙古鄂前旗毛蓋圖蘇木肉羊養殖工程建設
2、建設性質:擴建
3、項目建設單位:鄂托克前旗毛蓋圖蘇木農牧業產業化協會 負責人:林霞、張世軍
4、建設地點:內蒙古鄂前旗毛蓋圖蘇木
5、項目申報單位:鄂托克前旗毛蓋圖蘇木農牧業產業化協會 負責人:林霞、張世軍
6、投資規模及構成:總投資360萬元,其中土建工程174萬元,設備購置36萬元,購買種羊140萬元,其它費用10萬元。
7、資金籌措:項目總投資360萬元,其中擬申請國家投資150萬元,地方配套60萬元,群眾自籌150萬元。
8、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項目年銷售收入390萬元,第一年純利潤192.4萬元,第二年純利潤256.5萬元,第三年及以后每年純利潤333.4萬元。第一年總成本180萬元,第二年總成本37.2萬元,第三年及以后每年總成本18.6萬元,稅后財務凈現值225萬元,財務內部收益率100%,投資回收期4年。
9、項目輻射范圍及帶動能力 項目建成之后,將直接帶動毛蓋圖蘇木30戶農牧戶,可使毛蓋圖蘇木牲畜良種率和單位產量得到進一步提高,通過肉羊養殖項目的建設,畜種質量的改善,育肥出欄加快,銷售利潤大幅度增長,可使項目區農牧戶人均純收入增加500—800元。
二、可行性研究的依據
1、財政部農業綜合開發辦《農業綜合開發多種經營項目可研報告編制提綱》;
2、農業部《西部地區農業開發建設規劃》;
3、國家計委、建設部《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
4、鄂前旗“十五”經濟建設規劃;
5、鄂爾多斯市《建立畜牧業強市、綠色大市的決定》。
三、綜合評價和論證結論
1、綜合評價 本項目建設對于該地區建設與市場相對接的現代畜牧業具有示范帶動作用。對于探索在生態建設的基礎上發展優質畜牧業,從而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項目區具有良好的飼養基礎,當地農牧戶飼養經驗豐富,經過培訓,完全可以按照先進的技術規程生產建設,鄂前旗有著廣闊的草原資源和龐大的牲畜養殖陣地,鄂前旗清真畜產品市場已開始投入運營,已具有很好基礎,由于清真市場產品以無污染和高質量而擁有了較高的信譽,對項目產品的銷售極為有利。目前市場、產品已與寧夏有長期銷售合同。整個項目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相比傳統牲畜飼養方式,可極大地減輕對草地資源的利用強度,提高牲畜整體質量,提高資源轉化效率,因此我們認為項目可行。
四、存在問題及建議
1、農牧民培訓和當地的技術服務是保證項目技術路線貫徹執行的基礎,必須加強。在項目安排有關建設內容的基礎上,當地政府應在項目實施后就此制定有效的政策。
2、建議盡快實施項目。 第二章 項目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節 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發展規劃 毛蓋圖蘇木是鄂前旗的一個純牧業蘇木,XX年全蘇木牲畜頭數達到19萬頭(只)。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下,全蘇木經濟及各項事業建設迅猛發展,畜牧業經濟健康發展。在跨入新世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如何使全蘇木畜牧業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如何使全蘇木廣大農牧民增加收入,是擺在全蘇木人民面前的重大問題。鄂前旗黨委、政府制定“十五”規劃,做出調整優化畜牧業結構,確立了鄂前旗經濟發展的綠色大旗、畜牧業強旗的遠景發展規劃,全面推動飼養業發展。為適應國家農業部“西部地區農業開發建設規劃”和國家計委、經貿委“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等國家產業發展和行業發展規劃,特提出“鄂前旗毛蓋圖肉羊養殖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第二節
項目由來和簡述 跨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鄂爾多斯市“二次創業”也向縱深方向發展,XX年,農村牧區實行舍飼圈養、休牧、禁牧,農牧業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鄂前旗畜牧業經濟在“西部大開發”、“鄂爾多斯市二次創業”中快速發展,畜牧業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優化。發展具有高質量、高效益的畜牧業勢在必行。本項目由此而產生,該項目對鄂前旗畜牧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起到帶動作用。 項目初步擬定以鄂前旗毛蓋圖蘇木形成基地+農牧戶的肉羊養殖經營格局。根據區域劃分,在轄區2個嘎查30戶農牧民中實施該工程,通過聯戶生產、經營的格局,形成一定規模的育肥出欄網絡。這將對毛蓋圖蘇木的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增加收入,對發展舍飼圈養畜牧業,減輕草場壓力,全面開展生態建設、治沙防沙、建立“生態型高效益規模化家庭牧場”等都將起到推動作用。 第三節 項目提出的必要性及意義 鄂前旗毛蓋圖蘇木位于毛烏素沙漠腹部,自然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草場逐年退化,十年九旱,沙塵暴頻發,是邊遠地區。本項目建設十分必要,一是盡快解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是毛蓋圖蘇木經濟建設的首要問題,所以有必要認認真真、切切實實解決這一重大問題。二是隨著農村牧區經濟不斷發展,改造沙漠,推動生態建設,恢復草場植被,給子孫后代留下“山川秀美”壯麗草原,有必要進行舍飼圈養、休牧、禁牧、退牧還草。而高效益、高附加值的養殖業正適合于這個形勢。項目的提出正是現階段農村牧區生態建設的必要。三是毛蓋圖蘇木是個純牧業蘇木,而且以土種山羊和綿羊為主體經濟,經濟結構單調,單位產量不高,且品質不優,效益低。因此,以養殖肉羊調整優化牧業經濟結構,大力全面發展優質畜牧業,提高現代畜牧業的經濟效益和結構優勢。現階段正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因此,項目的提出正是畜牧業經濟發展的必要要求,從各個方面考慮,多方面考查,建設肉羊養殖工程是當地畜牧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出路,也是農牧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 第三章 項目建設的條件 第一節 項目區概況
(一)地理位置 毛蓋圖蘇木位于鄂托克前旗政府所在地30公里處,東鄰昂素鎮,南與敖勒召其鎮相連,西毗布拉格蘇木,北依鄂托克旗。總土地面積293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190萬畝,主要由毛烏素沙地和鄂爾多斯梁地兩大地貌構成,地形為起伏梁地和沙丘交錯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07°21′—107°53′,北緯38°14′—38°47′之間。
(二)自然資源 地處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干旱少雨、風大沙多,光照時間長,年均7.1℃,最高36℃,年均日照2800小時,年均降雨340mm,蒸發量2505mm。屬鄂爾多斯閉流區,靜水位5—10m,成井深40—200米,單井日涌水量40—60噸,土壤類型為棕鈣土、草甸土和固定風沙土,土質肥沃,養份含量高。
(三)社會經濟狀況 毛蓋圖蘇木下轄8個行政嘎查,34個牧業社,現有人口3399人,XX年地方財政收入63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031元。路、電、訊、郵等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完善,各項服務體系健全。
(四)項目關聯產業發展現狀 毛蓋圖蘇木是一個典型的農牧結合區,XX年度水澆地面積達1.4萬畝,各類灌溉井達600多眼,牲畜飼養量達到19萬頭(只),建立模式化養殖大戶486戶,年出欄牲畜5.5萬頭(只)。項目區各農牧戶飼草料基地都很好,最少有20畝水地,最多有100畝水地,養殖業基礎良好,飼草料充足,資金、勞力、技術等條件已具備,飼養潛力很大。項目廣大農牧民已把草場圍封,建立了“生態型高效益規模家庭牧場”,戶均種植飼草料50畝,家家戶戶都已建立起了棚圈和青貯窖,飼草料自給有余,已創造了舍飼圈養養殖的各項條件。敖達黑色公路貫穿于項目區,郵電通訊普及全蘇木,程控電話遍布項目區。文化娛樂、農貿集市也很發達,南鄰敖勒召其鎮,北依鄂托克旗,經濟社會條件優越,項目具備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條件,對毛蓋圖蘇木乃至鄂前旗的畜牧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節 項目開發的有利條件及可行性 近幾年來,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的地位逐漸突出,比重增大,發展快,效益高。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央及地方“十五”規劃中草場保護、退耕還林還草、以草為主、生態環境建設、休牧禁牧、舍飼圈養等方針都為本地區發展優質、高效畜牧業創造了良好的、前所未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條件,給毛蓋圖蘇木難得的機遇,蘇木黨委政府已下定決定,一定要緊緊抓住這一機遇,扎扎實實的把以優化畜群畜種結構作為畜牧業的重點工程來實施好,把該地區建設成為鄂前旗良種肉羊繁育基地。從擬定項目區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資源環境及農牧林水等基礎建設來看,項目具有可行性,具備了各方面的條件,一是牲畜改良舍飼圈養,有利于減輕嚴重惡化的草場的負擔,恢復植被;二是該地有足夠的飼草料和人工草地,尤其適合于進行青貯,養殖有了最基本的保證,項目實施有現實的可行性。從國家牧區經濟建設角度來看,一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和國務院制定了一系利有利于牧區經濟建設的政策,該地區基礎建設大大增強,尤其是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草原建設項目”、“生態建設項目”、“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證工程”、“人畜飲水工程”、“千村扶貧開發工程”等國家和自治區項目工程以來,基礎建設發展更快,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對發展優質、高效益養殖業創造了經濟、社會、生態方面的雄厚基礎。二是毛蓋圖蘇木認真貫徹落實了上級有關農村牧區各項經濟工作政策,農牧林水電機全面發展,交通、通訊、郵電、文化等方面長足發展,基礎建設牢固,防災減災能力增強,畜牧業發展前景廣闊,適應于入世后的新形勢,優質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很強,肉羊養殖體系建設十分可行,只要認真實施項目,采取妥當科學措施,該項目一定會很好的實現。 第三節 主要制約因素及解決辦法 項目實施主要制約因素是資金問題。因此,項目將想辦法多渠道籌措資金,充分發揮各界的積極性,通過群眾自籌、爭取國家項目資金,多方面籌集資金,盡快立項,扶持項目順利實施,把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推廣到千家萬戶,提高科技含量,增加農牧民收入,脫貧致富。 第四章 項目建設單位基本情況 鄂前旗毛蓋圖蘇木位于鄂托克前旗東北部,處于毛烏素沙漠腹地,南與敖勒召其鎮毗鄰,東與昂素鎮相接,北靠鄂托克旗,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并舉的牧區蘇木。全蘇木共轄8個嘎查,34個牧業社,有農牧戶906戶、3399人,總土地面積293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180萬畝,沙化、鹽堿化面積40萬畝,占總土地的15%。全蘇木氣候適宜,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無霜期長,土質肥沃,為發展糧料經濟作物、牧草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近年來,該蘇木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敖達柏油路從其境內穿過,實現村村通路,開通無線尋呼臺、無線接入網,實現村村通電話、公路、農電。XX年糧料總產量突破360萬公斤,牲畜存欄數達16.8萬頭(只),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031元。發展肉羊養殖基地項目有著良好的基礎條件。 鄂托克前旗毛蓋圖蘇木農牧業產業協會于XX年組建,該協會遍布全蘇木8個嘎查,從業人員20余人,其人員文化素質普遍較高,都是該地區的致富能手,在當地農牧民中威望特別高,協會主要從事農牧業生產技術指導,提供農牧業市場信息,組織外來商進行農牧業產品交易及輸出本地農畜產品等。該協會通過幾年的發展培育,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已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在該地區農牧業生產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 市場分析及銷售方案
一、市場分析 近年來,鄂托克前旗以建設綠色大旗、現代畜牧業強旗為目標,以增加農牧民收入為目的,狠抓農村牧區產業結構調整,使產業結構日趨合理。與此同時,充分利用綠色無污染的優勢,大力發展肉牛、奶牛養殖和乳產品加工,實行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有效地帶動了全旗經濟的發展。 鄂托克前旗是一個畜牧業大旗,XX年度全旗牲畜飼養量達124萬頭(只),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實施,現代畜牧業經濟在國民生產中比重日漸增大,實施的“現代畜牧業示范工程”、“四個千戶富民工程”等工程的實施,優良種畜的占有比例已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形勢與新任務的要求,優質的畜種進入廣大農牧戶中是當前迫在眉捷的大事。毗鄰鄂托克前旗的地區近年來,特別是黨的xx大以后,把發展地區經濟、增加農牧民收入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但當前畜牧業經濟仍是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過程中的初級階段,畜群結構比例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仍是大力調整階段,優質畜產品的市場需求仍很大。 鄂托克前旗毛蓋圖蘇木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體的牧區蘇木,畜群結構單調,比例失調,是制約畜牧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XX年,毛蓋圖蘇木黨委政府結合地區實際,制定了XX至XX年遠景奮斗目標,并對產業化發展做出了長遠規劃,擬從XX年至XX年平均以10萬頭(只)牲畜遞增的速度,到XX年達到70萬頭(只),并要進一步轉變飼養管理方法,優化畜群結構,提出壓縮山羊,穩增優質綿羊和肉牛的發展思路。根據這一目標要求,該項目區的肉羊養殖工作任務就十分艱巨,在未來一個時期內將得以大力發展。 國家產業政策導向以發展集約型養殖業介導的產業政策,生活消費向營養型轉化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發展趨向,發展優質、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畜牧業是集約畜牧業,這對于擁有豐富草牧場和大面積飼草料種植基地的毛蓋圖蘇木來說,建設肉羊養殖基地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二、產品生產及銷售 根據國內外市場的情況及鄂前旗畜產品清真市場的銷售渠道。項目產品的銷售方案如下: 育肥出欄肉羊:6000只,當地及周邊地區。 項目產品將突出科技和優質,高效益、高質量的特點,逐步打開并占領市場。 鄂前旗建設“綠色大旗、畜牧業強旗”將是本項目產品銷售的主要優勢。
三、銷售策略和經營模式 鄂托克前旗毛蓋圖蘇木區位優勢優越,距西北地區最大的畜產品交易市場僅有28公里,距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100公里,該項目產品將通過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協會根據市場行情進行銷售,分為客商到項目區和商品外運銷售兩種類型,并將項目交易以清真畜產品的品牌進入寧夏市場,以品牌和優質產品占領市場。
四、銷售隊伍和銷售網絡建設 鄂托克前旗毛蓋圖蘇木現有的農牧業協會擔負著全蘇木大多數農畜產品生產和銷售指路的重任,在該項目建設中,將進一步完善協會組織,增強職能作用的帶動力,加強對現有協會工作人員的指導培訓工作,讓他們掌握市場行情,在項目銷售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并從項目生產宏觀上的指導變微觀服務,深入到項目戶進行生產指導和銷售服務,進一步加強銷售網絡建設,形成協會組織遍布整個項目區的銷售經營服務模式。 第六章 項目建設方案
一、建設規劃及內容 肉羊養殖基地擬建在鄂前旗毛蓋圖蘇木伊克烏素、明蓋和庫倫3個嘎查30戶農牧民中實施。
1、購買種羊1500只;
2、建育肥棚圈30處;
3、建青貯窖1800平方米;
4、建飼草料加工車間1500平方米;
5、建貯草棚1500立方米;
6、開發飼草料基地XX畝;
7、打配機電井10眼,鋪設輸水管道1.5萬米;
8、購買青貯機具4臺;
9、購買飼草料加工相具1套。(詳見表一)
二、產品方案
1、養殖區:第一年出售育肥羊4500只,第二年出售育肥羊5000只,從第三年及以后每年出售育肥羊6000只。
2、飼草料基地:建設飼草料基地XX畝,加之項目區一家一戶小面積飼草基地,盈余飼草料適當向外銷售。
三、技術方案
1、肉羊養殖:采用的品種為優質肉羊,采取雜種、引種相配等方式,進行肉羊養殖和良種擴繁。 建設并充分利用現有科技服務體系,為肉羊養殖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不斷提高肉羊的科技含量。 由山東梁山、陜西等地區引入優良種畜。
2、飼草料基地
(1)項目區飼草料基地建設,以就近的農田草牧場為基地,通過采用整地、施肥、播種、中耕清除田間雜草、灌溉以及田間管理等措施,使飼草飼產保苗率達95%以上。
(2)項目區優質人工草地畝產干草達500公斤,飼料專用玉米畝產鮮秸稈3000公斤,畝產籽實400公斤。
(3)牧草以紫花苜蓿、沙打旺為主要品種,玉米以飼用青貯為主要品種。
四、建設期及實施進度 本地區養殖業發展較好,根據項目規劃的建設內容,遵循畜牧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并參與國內其它地區類似項目的建設經驗,確定項目從XX年開始建設,建設第二年受益。 第七章 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一、投資估算 本項目投資估算采取概算指標法進行。引種價格按當地以及產地現行價格估算;投資貸款部門的利息按年息的6.21%進行估算;利用國家和地方開發經營的資金按2.4%的點用費計算。其它投資按照相關行業的有關定額標準進行估算。 按基本費用計,各分項目投資額如下: 肉羊養殖工程總投資為360萬元,其中土建工程174萬元,設備購置36萬元,購買種羊140萬元,其它費用10萬元。
二、資金籌措 本項目所需投入資金由申請國家投資、地方配套和群眾自籌資金三部分組成。在項目總投資中,申請國家投資150萬元,占總投資的41.7%,地方配套60萬元,占總投資的 16.6%,群眾自籌150萬元,占總投資的41.7%。 第八章 財務評價 依據頒布的有關政策和法規以及國家計委、建設部《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和參數》、財政部農發辦《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多種經營項目可研報告編寫提綱》,以國家現行的財稅和價格體系下,分析和計算項目的成本、費用、效益及現金流量,編制相關財務報表,計算各種評價指標,以分析本項目的盈利能力、清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據以判項目的可行性。
一、產品成本估算 根據項目所用原輔材料在當地的價格,以及同行業的有關調查數據和本項目的實際,對單項成本和費用進行了估算,以此基礎上估算總成本費用。其基礎數據如下:
1、主要直接原料土建工程按174萬元計算,引進畜種按140萬元計算,設備購置按36萬元計算。
2、銷售費用按銷售收入的8%計算。
3、管理費用按直接費用的3%計算。
4、建設期內的利息計入項目總投資,其后的利息計入財務費用。
5、正常年修理費按折舊的1/3計算。
二、產品銷售收入、稅金及附加
1、銷售收入 肉羊養殖年出欄6000只,盈余飼草料銷售收入15萬元,項目達產后年總銷售收入為390萬元。
2、利潤及分配 所得稅按利潤總額的33%計算,正常年稅后利潤為23.1萬元,提取10%的盈余公積后為本項目的可分配利潤。
3、盈利能力分析 計算各項財務指標如下: 投資利潤率:42.15% 投資利稅率:47.23% 稅后財務內部收益率:36.62% 稅前財務內部收益率:49.42% 稅后財務凈現值(ic=10%):130萬元 稅前財務凈現值(ic=10%):212萬元 稅后投資回收期:4.8年(包括建設期) 稅前投資回收期:4年(包括建設期) 從以上數據可看出,財力內部收益率遠大于12.8%的行業基準收益率,凈現值大于零,項目在財務上可行。 第九章 環境影響評價 肉羊養殖是屬生態保護性舍飼圈養項目,對環境不但沒有任何污染和破壞,而且對牲畜的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以畜肥改良土壤、農田加肥等都有很大好處。 第十章 農牧業產業化經營與農牧民增收
一、農牧業產業化經營 本項目建設將使毛蓋圖蘇木養殖從傳統的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促進當地農牧業生產結構的調整,直接帶動當地30戶農牧民的養殖業健康快速發展,輻射帶動450戶農牧民進行舍飼圈養肉羊可使當地的畜牧業的組織化程序大大提高。
二、農牧民增收 根據我們的調研,每只育肥羊的生產成本約150元左右,出售每只育肥羊農牧民可獲純收入400—500元。
三、其它影響 項目的實施還將對農牧民進行短期培訓,這將有助于提高當地農牧業生產的技術水平,提高農牧民科技文化素質,并增加農民的收入來源。 第十一章 組織機構與經營管理 項目在建設過程中以及在項目建成后,建設單位將以嚴密的組織機構,健全的規章制度,科學的管理模式,先進的技術措施和完善的營銷網絡,確保該項目工程的順利建設和項目建成后的高效運作,達到預期的經營效果。
一、組織機構 毛蓋圖蘇木農牧業產業化協會對該項目建設十分重視,擬成立協會會長任組長,蘇木人民政府、農牧業綜合服務站等單位參加的良繁基地協調領導小組,專門負責該項目的組織協調以及處理和解決涉及與地方有關的疑難問題。并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作為項目建設的決策機構,對項目建設實行全面領導。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有關職能部門,對口負責各自的工作。具體組織管理體系見圖。
【論文摘要】陜西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轉換。本文首先闡述了陜西省產業結構的現狀及資源分布特點,其次用實證分析證實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高增長的推動作用。然后,在確定從高度化和合理化對陜西省產業結構進行評價后,構造產業結構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的測算指標,利用直接消耗系數表測算陜西省產業結構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最后,根據分析結果,結合陜西省資源分布狀況,指出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方向。
一、產業結構的研究領域
產業是指具有某種共同特性的企業集合。某種共同特性是將企業劃分為不同的產業的基準。因此,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企業就可將企業劃分為不同的產業。而產業劃分的基準選擇是服從于兩個經濟分析的需要。其一是服從于社會在生產過程中,大類部門之間、制造業各工業行業之間,以及行業內各種中間產品之間的均衡狀態的分析需要。這將選擇“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或相同生產技術或工藝或者相同產品用途”這一特性作為將產業劃分的基準。這里的“產業”指“使用相同原材料或相同生產技術或工藝或者相同用途產品企業的集合”—這就是產業結構中的產業。
二、陜西省產業結構的現狀及演變趨勢
陜西省依據資源分布特點,利用資源優勢形成了四大建設基地,陜北以化工能源為發展重點,陜南利用自然環境優美、生物資源豐富等優勢,是綠色產業基地,而關中則以先進制造業為建設重點。另外重點發展的產業包括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及能源化工產業三大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果業、畜牧業、旅游、能源化工和國防科技工業六大特色產業和旅游業、文化產業及現代物流業三大特色現代服務產業。其中裝備制造業是陜西工業的主體產業,現代物流業是陜西省的新興產業。現代物流是相對于傳統物流而言的。它是在傳統物流的基礎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運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聯網,并對物流信息進行科學管理,從而使物流速度加快,準確率提高,庫存減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傳統物流的功能。
三、陜西省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定量分析
產業結構高度化最根本的實質是在當時各產業的經濟技術水平和其結構關聯水平。它最終反映在結構關聯經濟技術矩陣的水平上,因此可把結構關聯經濟技術矩陣水平作為產業結構高度化水平的綜合性衡量指標。由于產業結構關聯經濟技術矩陣的元素值的大小表示某產業部門生產技術水平的高低和經營管理能力的大小,因此,表示產業結構高度化水平的結構關聯經濟技術矩陣取決于:每一生產部門的生產技術水平與組織管理水平,具有較高技術水平與管理水平的部門所占的比重,以及這些部門的關聯質量水平,或者說,結構關聯經濟技術水平取決于投入產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數矩陣每一元素的大小以及具有較小值的元素所占的比重及其排列位置。但是現實生活中,不同時期的經濟技術矩陣的元素,有的上升,有的下降,這說明產業結構總體水平上升還是下降了呢?這一困難可以采用求矩陣最大特征值的方法解決。
四、陜西省產業結構優化的幾點思考
1、陜西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
陜西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核心是大力發展優勢和特色產業,充分發揮各地區各種資源的比較優勢。總體目標是使優勢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工業增加值占總產值比重達到43%;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53:40。繼續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果業、畜牧業、旅游、國防科技工業和能源化工業;加快關中制造業、陜北能源化工業、陜南綠色產業、渭北果業四大基地建設。
2、陜西省產業結構優化的重點
(1)三大支柱產業的調整。據調查可知陜西省機械設備制造業和能源化工業的現實產業結構和經濟技術結構不適應,產出出現短缺,因此要加大三大支柱產業的比重。對于裝備制造業的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資本為紐帶,實施資本整合重組,并加強各企業間的專業化協作配套,加速產業集聚,構建產業集群。在保障裝備研制工程的基礎上,積極推動軍工技術向民用轉移。高技術產業,由于陜西省擁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比較多,科技人才富集,陜西省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依托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其轉換效率。積極培育和引進擁有領先技術的高技術企業,實施產業關聯度大、成長性強的重大產業項目,盡快形成產業規模。能源化工產業,充分發揮陜北煤、油、氣、鹽和陜南水源豐富的優勢,重點發展陜北能源化工基地,渭北能源接續區和漢江水發電站,推進煤電一體化發展,煤化一體化,油煉化一體化發展,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太陽能、風能、地熱、小水電開發,優化能源結構,推動多元化發展。加大科研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2)六大特色產業的調整。從陜西省的地理環境看,陜西省只有關中是平原,適宜種糧食,從南到北有溫帶草原帶,森林草原帶,暖溫帶等,適宜種植各種水果,因此陜西省應根據地理環境,在適宜地帶加大水果種植力度,重點發展渭北果業,穩定擴大優生區面積,調整產品品種結構,普及和提高果品生產關鍵技術,推行標準化生產和園藝化管理,建設標準化和示范化基地,提高果品加工處理能力,拉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畜牧業可以實現糧食等轉化,延長產業鏈,因此可以通過發展畜牧業來延長農業產業鏈,而且秦川牛具有比較優勢資源,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對于畜牧業的調整,要突出抓好關中奶畜和秦川牛肉、陜北舍飼養羊、陜南瘦肉型豬和城郊禽蛋生產基地建設,扶持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提高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飼養水平,推進養、加、銷一體化,提升比較優勢。
國防科技業的調整,積極支持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堅持軍民結合,支持軍工發展民品,推進軍工民用產業向高層次、寬領域擴展。積極發展一批技術先進、競爭力強的民用產品,促進國防科技工業同地方經濟的有機結合,重點是陜西航天科技園區、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發展和核工業、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創新、資源整合、產品提升。
(3)三大特色現代服務業的調整。對于旅游產業,深入挖掘周漢唐等古文化內涵,開發具有較大影響的旅游產品,加快發展紅色旅游、科技旅游、生態旅游,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加強對旅游的規劃和引導,防止重復建設,盲目開發,另外,整合旅游資源,打造旅游精品,發展休閑度假,風情民俗,科技觀展,體育探險等特色旅游。
文化產業要以影視、文化旅游業為突破口,充分發揮關中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陜北紅色文化和黃土風情文化、陜南漢水文化和綠色文化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打造強勢文化品牌。加快建設10大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擴大規模,提高產業層次,提升陜西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陜西占據歐亞大陸橋中段的重要位勢具有發展現代物流業的重要基礎,因此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手段,促進交通運輸、倉儲、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包裝、搬運裝卸、區域分撥和配送等物流環節的有機結合,形成供應鏈,提高物流業的現代化水平,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提高物流企業的競爭力,著重發揮區位優勢,加大物流資源整合力度。加快建設“三大物流園區、十大物流配送中心、兩大平臺、四大體系”,形成以西安為樞紐,以寶雞、榆林、漢中、安康為結合點的現代物流體系,建成我國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重要物流基地。
五、結論
首先通過陜西省產業結構背景及現狀的了解,闡述產業結構的演變趨勢,通過閱讀大量文獻,確定產業結構的研究領域以及從高度化和合理化兩方面去評價陜西省產業結構。其次根據已有的研究基礎,選取測算產業結構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的指標,利用陜西省2002年直接消耗系數表計算陜西省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度化水平。最后根據陜西省資源分布特點,運用比較優勢和資源優勢針對陜西省不合理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
【參考文獻】
指導思想
以做大、做強生態養豬業為工作重點,大力推進生態養豬場(小區)建設,實現養豬業朝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加強生豬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農村傳統養殖改革,努力實現我區養豬業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發展原則
1、市場導向原則。要根據市場的需要,培育發展優良生豬品種和龍頭企業,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快發展速度。
2、科技創新原則。提高企業和養豬戶的科技素質,用先進實用技術充實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不斷提高整個產業鏈條的科技含量和最終產品檔次。
3、可持續發展原則。要把保護資源和環境作為發展養豬業的一條基本方針,貫穿到養豬業生產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確保生豬產品質量安全,讓消費者吃上、用上放心的生豬產品;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有機和諧統一。
4、以人為本原則。要以服務“三農”為根本,以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落腳點;要不斷提升從事生豬養殖和生豬產品加工企業職工的技能和各項素質,以此推動和保證行業的生產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發展目標
1、到2009年底,全區新增百頭以上規模養豬場30個,規模場總數達到163個,其中新建(改擴建)存欄基礎母豬100頭以上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6個,規模養殖比例達60%。
2、到2010年底,全區新增百頭以上規模養豬場30個,規模場總數達到193個,其中新建(改擴建)存欄基礎母豬100頭以上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4個,規模養殖比例達到80%。
3、到2011年底,全區新增百頭以上規模養豬場33個,規模場總數達到226個,其中新建(改擴建)存欄基礎母豬100頭以上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5個,基本淘汰散養,實現生豬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
工作重點和措施
堅持“講究效益、發揮優勢、適度規模、調改結合、點面并重”的原則,順應消費需求,適應市場變化,做好養豬業結構調整優化工作。
2、依法治牧,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
在全系統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加強對《動物防疫法》、《獸藥管理條例》、《種畜禽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力度,依法治牧,嚴格管理,嚴厲查處各種違法行為,為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3、加強畜牧業保障體系建設
(1)生豬良繁體系:通過解決品種問題,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一是改良站點建設。二是加強改良技術隊伍建設。三是加快種豬場建設,做好東方原種豬場品種的更新換代。四是大力推廣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進實用技術。
(2)疫病控制體系:進一步完善防疫工作責任、群防群控、監測預警、預防控制、檢疫監督、疫情報告、應急處置、防疫保障、獸醫監管、安全監管十大體系建設。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門保質量”的責任要求,突出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治工作,不斷提高全區動物防疫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3)飼料生產體系:認真貫徹落實《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強化飼料行業管理,進一步提高飼料質量。
(4)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信息交流工作,加大對養豬業的宣傳工作力度,及時宣傳養豬業發展的新動態及實用科學技術,激發農民發展養豬業的積極性,營造發展畜牧大產業的良好氛圍。
(5)標準化體系。一是要提高認識、健全機構,充實人員,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二是要加大力度,符合條件的規模養豬場和養豬大戶,都要通過無公害產地認定。
4、科技興牧,全面實施科技增效計劃
轉變養豬業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飛躍。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大力推廣和普及實用技術,不斷提高養豬業科技含量。重點推廣和普及高瘦肉率商品豬配套技術、適度規模飼養技術等實用技術,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益,不斷提高科技對養豬業增長的貢獻率。
5、加大執法力度,確保畜牧業健康發展
要依靠《動物防疫條例》、《種畜禽管理條例》、《飼料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等各項法律、法規,不斷打擊各種違法行為,凈化養豬業生產環境,促進養豬業發展。一要提高執法人員素質;二要加大法律法規知識宣傳普及;三要探索服務于執法的最佳結合點,既要為民又要執法;四要不斷完善執法手段,提高執法技術含量。
6、大力開展農民培訓,提高養豬從業人員素質
通過大規模的培訓工作,要做到讓養豬戶愛養、會養、養得好。一要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大力開展培訓,要充分調查研究,深入基層,把培訓班辦到養豬場、小區,把農民最需要的技術送到他們手上,讓更多的老百姓能通過發展養豬業實現小康。二要樹立和推廣典型。典型引路是推動工作的有效手段,要全面總結、大造聲勢、及時推廣,帶領更多的農民通過發展養豬業增收致富。力爭到2011年,使全區100%的從業者接受培訓。
5月17日,在距汶川地震發生5天后,地震災害給災區農業造成的初步損害統計終于對外公布。
當日,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會上透露,目前有50多萬畝(約3.3萬公頃)農作物受災,大量在田夏收作物無法收獲;死亡畜禽1250多萬頭(只),死亡或逃逸養殖成魚、苗種8000多噸;農業基礎設施毀壞嚴重,幾十萬畝農田被毀,5萬多個溫室大棚倒塌,毀壞圈舍730多萬平方米、魚池30萬畝,損毀農業機械2萬多臺(套),毀壞農村戶用沼氣池60多萬口。
此前,由于交通、通信中斷,災區農業受災情況一直無法統計。而且,鑒于此次地震波及范圍很廣――涉及約10萬平方公里、1000多萬人口,外界一直難以對四川農業整體受損情況做出準確評估,普遍擔心這個農業大省的情況將影響全國。
據四川省統計局網站公布的數據,2006年全年,整個四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88.8萬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3247.7萬噸,蔬菜產量2976.1萬噸。全年出欄肉豬9400萬頭,是中國生豬生產第一大省,生豬在全國出欄和存欄占比超過10%。不少人擔心,如果地震給四川農業生產帶來較大波動,必將給目前已經高位運行很長時間的豬肉價格、糧食價格帶來相當的壓力,由此或將繼續拉高CPI的增長速度。
中金公司在關于地震影響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四川是農業大省,糧食、油料、茶葉、蠶繭等產量占全國相當比重,如果實際影響較大,可能會加大相關產品物價上升的壓力。
光大證券分析師蔣小東則分析認為,發生在汶川地區的地震災害有可能拉高目前國內的谷物價格。因為從谷物的產量分布來看,2006年,四川地區占全國稻谷、小麥、玉米、豆類、油料分別為7.32%、4.2%、3.51%、4.67%和7.1%。而中國的稻谷、小麥和玉米每年的過剩量都只在2%以內,以四川目前的全國產量占比,存在影響全國供給的可能。如果大豆和其他油料有重大損失,還會進一步加大中國對進口的依賴程度。
不過,隨著初步統計數據的公布,各方緊繃的神經已逐漸松弛下來。
恢復待時
“從統計的情況看,地震給四川農業造成的損失,不會對國內的糧食供給和價格產生實質性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崔曉黎告訴記者,“目前四川部分受災地區出現缺糧,主要是交通被中斷。四川省本身的糧食儲備完全充沛。”
曾多次前往汶川地區調研的崔曉黎說,四川省農業生產的核心地區集中在成都平原,此次未受太大波及。地震影響主要集中在岷江流域,這一區域雖然地域較廣,但人口密集度不高,也并非四川省的主要農業生產基地,因此對四川省整體的農業生產影響有限。
中信證券農產品分析師毛長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同上述觀點。在他看來,地震對農作物生產的影響要小于年初雪災,只是由于運輸和心理因素,使得短期糧價上漲預期會提高。
雖然汶川地震不會給四川的糧食生產帶來很大影響,但各方預計,對畜牧業的影響要超過年初的冰雪災害。
毛長青認為,汶川地震對畜牧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直接造成畜禽的直接死亡,以及大量人員傷亡后飼養工作被迫中斷。據農業部數據,汶川地震死亡的1250多萬頭畜禽中,包括81萬頭生豬。
毛長青推算,這還只是初步數據,最終死亡生豬可能達到200萬頭,占全國年生豬出欄的0.4%。其影響,使得畜禽產品價格周期性回落的時間可能被延遲到今年四季度后。而短期由于運輸等因素,畜禽價格將出現小幅上漲。
記者從四川省畜牧食品局了解到,目前該局工作重點是向救災部隊、災區群眾配送肉食品,以及開展對受災規模養殖場的消毒和顯露死亡畜禽的無害化處理工作,防止重大動物疫情發生和死亡畜禽尸體腐敗污染水質。大規模的生產恢復還需等上一段時間。
5月20日,四川省農業廳下發了《關于印發災后恢復農業生產技術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農業(農牧)局,根據省農業局緊急制定的《地震災后糧油作物恢復生產技術方案》《地震災后經濟作物恢復生產技術方案》《地震損毀農田重建技術方案》和《地震受損沼氣池檢測及維修技術方案》盡快恢復農業生產。
不過,由于道路、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以及基層農業機構遭到破壞,災區農業生產一時還難以恢復。
地震導致的部分水利等基礎設施損毀嚴重,使得后期灌溉用水嚴重缺乏,預計100萬畝~150萬畝水稻將被迫改種旱地作物。同時農村勞動力和農業生產力損失嚴重,農業系統推廣服務設施損毀嚴重,農民和農業系統干部職工傷亡嚴重,都給災區農業生產恢復帶來重大影響。
糧價肉價長期向跌?
今年國內自然災害頻繁,國際糧價也大幅飆升,但在大災之下,仍有相當一部分業內人士認為,下半年糧食價格或將出現較大的下降。
近期剛從河南調研歸來的崔曉黎告訴記者,由于年初雪災凍死了害蟲,河南、湖北等地的夏糧有望獲得大豐收。“當地農民說每畝小麥今年增產100公斤,我保守一點,但平均下來也至少是在50公斤以上。”
崔曉黎說,“最早到6月中旬,小麥的價格就會下降,而7月中旬,隨著湖南早稻大米收割和黑龍江大米調入關內,米價也會下滑。”
一、奶農收益不穩定的成因
(一)飼養成本高是奶農收益減少的主因
據有關資料,2006年,內蒙古奶牛養殖戶的收益最低,平均每頭奶牛純收益才179.92元,遠遠低于黑龍江省每頭奶牛的純收益1395.12元。內蒙古奶牛利潤如此低的主要原因是飼養奶牛成本很高,大部分奶牛無利潤,奶牛業進入空前的低迷狀態。例如,2006年飼養奶牛成本占產值比重高達98.01%,高于黑龍江省14.42百分點。為此,奶農在減少飼養奶牛的成本上下工夫。
(二)奶農生產的原奶質量不高
很多奶農生產的原奶質量不如奶牛小區生產的原奶質量,而且與歐亞牧場生產的原奶質量有較大差距。那么,奶農生產不出高質量原奶的主因是,奶農本身的文化素質決定其難以接受科學養殖技術,再加上有關部門培訓奶農的方式不對或培訓次數很少,甚至有的地區干脆不培訓。所以,散戶奶農生產不出高質量的原奶,導致其收益不穩定。
(三)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奶農的市場風險大,收益無保障
近年來內蒙古的乳業快速發展,但與之相適應的疫病防治、配種和原奶收購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較為滯后。隨著奶牛數量的不斷增加,奶牛疫病防治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標準化的服務場所和服務設施,以及專業的防疫治療人員不能滿足疫病防治的需要。需求的拉動,出現了不少“專家”、游醫開展流動服務,其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奶戶缺少可靠保障。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產前、產中、產后的一系列服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奶農生產過程中接受到的服務是很有限的,尤其技術性的服務次數太少,個別地區甚至沒有。再則,奶農缺乏強有力的中介組織、經濟合作組織、協會等,其單槍匹馬面對龍頭企業和大市場,市場信息不對稱,信息閉塞,難以掌握市場供求關系,經營風險極大。這些因素導致奶農生產成本很高,市場一旦有波動就是最大受害者,這也是其收入增長緩慢的內在成因。
(四)龍頭企業與奶農之間尚未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
2004年上半年開始,呼和浩特市地區飼料價格不斷上漲,奶農飼養奶牛的成本直線上升,但龍頭企業的收購價格基本未變。在此情況下,出現了大部分奶農虧損,甚至賣奶牛、殺奶牛現象。這說明,分散的奶農在沒有自己組織的情況下,很難與龍頭企業進行談判以保護自身利益。另外,龍頭企業所謂“處處為農牧民利益著想”的偽善一面也暴露無遺。因此,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是乳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五)企業的壟斷行為導致奶農利益受損
無論企業還是農戶,生產產品的邊際收益接近或低于邊際成本時都會做出反映。這是一個正常的生產經營行為。然而,在下游產業存在壟斷的情況下,上游產業分散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做出反應也是無效益的。例如,2005~2006年是奶農嚴重虧損時期,此時奶農賣奶牛殺奶牛的現象比比皆是。其原因就是乳業龍頭企業壟斷了原奶市場和乳制品銷售市場。直到2007年國際上出現奶制品供給不足,尤其是奶粉市場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很多小奶粉廠紛紛上馬搶購原奶、生產奶粉,迫于國內和國外市場需求壓力,原奶價格才大幅度上漲。當然,乳制品產品價格上漲幅度遠遠高于原料奶的上漲幅度。2005年,烏蘭察布市原奶生產成本價為每公斤2.08-2.28元,收購價則每公斤1.72元。2006年至2007年4月原奶成本價為每公斤2.12元-2.32元,而收購價則每公斤上漲了0.04-0.10元,才是1.76-1.82元,距離成本價相差甚遠。因此,就出現了奶牛當肉牛銷售的現象(楊思,2007年)。幾業集團為什么年年大規模擴張哄搶龍頭老大地位?老大地位就是壟斷地位!壟斷地位就意味著有巨大的壟斷利潤。以蒙牛為例:2005年企業財務報告總收入108.25億元,較上年增長50.1%,純利潤達到4.568億元。比國際乳業巨頭“雀巢”公布的利潤還高出兩倍,伊利年純利潤也在7.2億元(楊思,2007年)。相形之下,奶農辛辛苦苦生產出的鮮奶,成本再高也不得不低價出售,難怪奶農無可奈何,另擇他業。
(六)飼養規模小。管理水平低
由于受農村牧區經濟生產條件特別是奶農自身資金積累能力的限制,80%以上農牧民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飼養規模小而分散,粗放經營為主,集約化經營水平低,奶牛生產效率低,難以適應現代化、專業化發展的要求。分散飼養的最大弊端是飼養規模小,管理水平低,直接導致了各種管理成本的上升,沒有規模效益。分散也不利于衛生防疫、飼料配方、品種改良等科學方法的推廣,許多農戶還象養黃牛一樣養奶牛,飼養方式粗放,觀念保守,使其難有好的效益。管理水平差,導致奶牛容易得炎。呼和浩特市地區奶牛炎的發病率為36%,其中隱性炎的發病率為73%左右(谷潤林,2003年)。這種飼養和管理方式的直接后果還導致奶牛的質量下降,不能為生產企業提供優質甚至是合格的奶源。國外的經驗表明,飼養奶牛的收益大小,70%以上的決定因素在于管理,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農民飼養奶牛的管理水平低是制約奶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散養的條件下,一些先進機械設備和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難以推廣應用。
(七)奶牛單產量呈現下降趨勢
近年來,內蒙古乳業迅速發展是主要依靠奶牛頭數的增加,單產量提高上并沒有投資多少,從而導致奶牛單產量呈現明顯下降趨勢。據有關資料,2006年內蒙古散養戶奶牛單產量為4559.6公斤,比2004年減少1177.77公斤,下降20.5%;比2005年減少40.1公斤,下降8.7%。同時,奶農每頭奶牛的純收入也由2004年的2182.47元減少為1132.26元,減少了1050.21元。2006年每頭奶牛的純收入更是跌至179.92元,比2004年減少2002.55元,比2005年減少952.34元。2005年內蒙古牛奶產量為691.08
萬噸,比2003年增加了383.08萬噸,增長了124.38%,其中由于單產水平提高而增加的奶產量占總產增加量的30%,而依靠頭數增長而增加的奶產量的比重高達70%(內蒙古發改委,《內蒙古牛奶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07))。
(八)精飼料和粗飼料的搭配不合理.缺乏優質牧草
筆者在呼和浩特市郊區農村調查發現,在奶牛產奶期時奶農們為了讓奶牛多產奶普遍采取多加精飼料(包括催奶的原料),而少用粗飼料,尤其嚴重短缺優質牧草。這是不合理的不可持續的養殖方式。牧草和飼料在世界草地畜牧業發達國家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高質量的粗飼料不僅關系到牛奶的產量和質量,而且關系到奶牛的健康與使用壽命。奶牛業發達國家的奶牛主要以青粗飼料為主,而且青草是主要飼料,適當補充精飼料。為此,在奶牛飼養中以優質牧草為主是內蒙古目前解決的突出問題。
二、我區奶農收益穩定增長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奶農的組織化程度
奶農是否有穩定的組織保障是判斷乳業經營是否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標準。一般說來,奶農的組織化程度越高,經營中的交易成本就越低,制度效率和經營效率就越高。如果沒有有效的奶農組織,龍頭企業難以直接與眾多分散的奶戶打交道,制度和合同也難以履行;相反,奶農有組織地參與產業化組織后,龍頭企業與奶農共同制定的制度就比較容易得到共同遵守和檢查監督,大大降低交易費用,提高奶農在市場交易中的地位和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完善的奶農合作組織可以降低政府此方面的管理成本,也減少企業和奶農的交易成本,提高奶農收入。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應該起到引導、推動和監督作用。政府部門應對奶農組織或協會的成立和運行給予政策支持,同時在法律上維護奶農的正當權利,特別要規范奶農和大公司之問的交易合同,給交易中的弱者(奶農)以更多的支持。(2)加大宣傳各種組織、協會的作用,要推動奶農之間的聯合,進而提高奶農與大公司討價還價的能力。(3)合作組織的帶頭人是給奶農帶來利益的有能力的人。這是建立該組織的關鍵一步。(4)合作組織運作的經費先由政府撥付必要的啟動資金,然后以企業和農牧戶為主體籌措。(5)轉變奶農的思想觀念。(6)對廣大奶農進行職業培訓。
(二)奶農千方百計提高原奶質量
實踐證明,散戶養殖奶農也能生產高質量的原奶。和林格爾縣盛樂鎮北島拉板村奶牛養殖散戶生產出的原奶質量達到了澳亞牧場的水平。這個成績完全否定奶牛養殖散戶生產垃圾原奶的謬論和散戶沒必要養殖奶牛的幼稚判斷。北島拉板村是中國和加拿大合作的支持中小散戶養殖奶牛項目的試點村。這個項目成功的秘訣在于部分奶農接受了項目負責人的培訓,他們培訓的主要內容是,如何建牛舍、消毒、飲水、擠奶方式、飼料搭配等,培訓方式是專家為奶農現場指導,而且很尊重奶農的想法,善于與奶農交談。這為現時的科學養殖推廣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因此,奶牛養殖散戶也能生產高質量的原奶。
(三)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1 成立奶牛養殖的技能培訓和提供信息服務的隊伍,定期到農戶現場指導、解決奶農的實際困難,如飼養管理技術、疾病(炎、腸道感染、子宮發炎、發熱病等)防治技術、飼草料種植技術、青貯技術、精飼料和粗飼料的調配技術等。這個隊伍的組成人員是高等院校學畜牧業的專業人士或實踐經驗豐富的奶牛養殖大戶,活動經費由企業、政府承擔。2.由政府辦公廳、財政廳、發改委、農牧業廳等單位組成,成立一個原奶價格和飼料價格檢測機構。這個機構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和原奶生產成本定原奶收購價格,這個價格是在一定范圍內上下浮動后企業和奶農都受益的價格。企業根據這個價格收購原奶.這樣就解決了奶農與企業的矛盾。3.建立健全動植物疫病防空體系,加快構建網絡健全、隊伍穩定、保障有力、處置高效的動物疫病防空體系。抓緊落實官方獸醫和職業獸醫制度,繼續加大動物防病體系建設投入力度,擴大無規定動物疫病建設范圍。對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免費強制免疫,完善重大動物疫病撲殺補償機制。加快研制高效安全農藥、獸藥。加強動物疫病防空基礎工作,健全村級動物防病員隊伍,并給予必要的經費補助。繼續實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專業化防治隊伍,推進重大植物病蟲害統防統治。
(四)繼續采取補貼政策。鼓勵奶農發展奶牛業
目前,原奶生產的競爭力也很弱,奶農的文化素質不高,接受飼養新技術的能力差。最主要的是在奶農與企業未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情況下,需要政府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補貼項目有:奶農購置奶牛、建設篷圈等生產資料時政府提供低息貸款,甚至提供無息貸款,鼓勵奶農擴大生產規模;實行良種繁育工程,對購買優質凍精、配種器材等給予補貼;對青貯飼料的種植給一定補助;飼料價格上漲后養殖成本上升的補貼;為有效控制一些疾病的蔓延,進行及時捕殺,對養殖戶給予適當補貼等。通過這些措施來逐步改進奶農的傳統經營方式,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對從奶牛業大區轉為奶牛業強區起重要作用。
(五)打破行業壟斷格局,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嚴格執行《反壟斷法》,維護行業的正常競爭和穩定發展。目前,內蒙古牛奶加工業的壟斷經營行為很明顯,對當地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和提高奶農收入方面起了一定的負面作用。對此,政府主管部門應該放開乳制品加工業發展的市場,歡迎更多有實力的企業進入內蒙古乳業市場,以打破行業壟斷,逐步建立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
(六)合理規劃奶牛養殖小區,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過渡
現代養殖方式和傳統養殖方式并存,并且傳統養殖占有相當比例,是內蒙古奶牛業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實際情況。在現代化養殖小區建設中向規模化、集約化適宜以下幾種方式:1.建設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在小區內制定大家都遵守的規章制度,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生產和標準管理。經常培訓奶農,提高他們的飼養技能。要成立代表奶農利益的組織進行相關事務即統一防病、統一供應飼料、統一銷售產品、統一日糧配比、品種改良方面協調統一,并承擔對外進行談判、與龍頭企業有效溝通、維護奶農利益的重任。2.采用股份合作制模式。股份合作制是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模式之一,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和提高農牧民收入起了重要作用。股份制合作制能夠在保證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通過生產要素(土地、牲畜)使用權入股,將大片土地聯合起來統一管理,實行集約化經營,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更重要的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規模效益。
(七)增加投入,以提高奶牛單產量
內蒙古地區奶牛單產量低是奶農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的根本原因。1.購進奶牛時發揮各級政府的作用。首先,政府主管部門利用信息優勢和權力優勢,跟賣方協調奶牛質量問題,如果奶牛產奶量達不到賣方承諾的標準就及時退回奶牛,并讓賣方賠償奶農的損失。其次,政府嚴格監督購置奶牛資金的使用情況,預防腐敗現象的發生。2.對現有奶牛進行分類淘汰或改良。目前,奶業生產的重點放在對現有奶牛的改良上,淘汰低產量的、老弱病殘奶牛。同時,防止優質高產奶牛及改良后奶牛的退化。3.提高奶牛的飼養質量。通過養牛戶提升自身飼養管理水平、政府和企業為奶源基地提供有力的技術、資金支持等手段,增加奶牛飼養的科技含量,盡快提高奶農養殖的飼養水平。同時大力推廣青貯保鮮技術和粗飼料粉碎、氨化、微化處理及配方飼養技術,提高飼料回收率,滿足奶牛的營養需求,降低養殖成本。
當然,農產品消費也存在“棘輪效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農產品產量的擴大、健康飲食知識的普及、國際飲食文化交流,人們消費結構逐步提高,大米、肉魚蛋奶等產品需求也在逐步擴大,出現了此類國際農產品的共同市場,但不改變農產品首先滿足國內需求的本質特征。因此,農產品的出口,往往或是滿足了國內需求之后尚有余力,或是為進口更多糧食等基本農產品而出口國內雖未剩余但需求并不迫切的其他農產品。而無論如何,上述出口都必須以對方同類產品出現供給缺口為前提。第三,在資源配置方面,工業品生產和農產品生產更有本質差別。工業品生產的資源,主要包括原材料、生產技術、機器設備、勞動力、管理人才及企業家等。在短期市場行為過程中,這些資源都可以視為存在充分的供給。其中,原材料往往是原產地的工業企業最易受惠的,但基本上可以實現國際調配。有強大競爭力的工業企業可以在更高的利潤的保障下,通過較高的市場價格獲取到自己想獲取的質量和數量的資源。二戰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展,從國際市場獲取原材料再將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的“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生產模式已經廣為運用。而其他的工業生產資源如技術、勞動力、機器設備、企業家等,并不存在全球配置的障礙,只是出于成本的限制,工業企業大多愿意選擇就近招聘勞動力的做法。而在國內勞動力等資源價格過高的情況下,工業生產則會采取跨國投資的方式,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而且更利于出口。相比之下,農產品生產的資源則有更多的剛性限制。農產品生產的資源主要包括土地(包括地理位置、土地面積、土壤品質)、氣候、勞動力、農業技術、生產機械、管理人才等。其中,用于農業的土地資源在全球范圍看是固定的,而和平時代各國的疆界也是固定的,由此便使得各國農業用地在面積上不僅受國土面積的最終制約,也因工業化、城市化而不斷縮小;在土壤上,由于地球早期的地質形成過程和區域固有的河流等因素,形成了土壤中支持植物生長的基本元素,決定了種植業乃至養殖業的基本方式,但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加以改良;在氣溫上,由于各國地理位置的既定,使得其不可逆轉地處于陽光照射的角度以及某種季風、洋流的影響范圍之內。所有這些,都是固著于地理空間之上而無法像工業那樣通過國際貿易從他國獲取。勞動力、管理人才等雖然可以通過國際流動得到,但往往外來的這些人員并不及當地人更熟悉其農業用地的相關屬性。上述制約因素,在各國農業生產實踐中,通常通過農業技術的推進來解決。水利工程,可以改善局部地域的農業用水,彌補土壤和氣候的不足,但過度的水利工程建設在長期上會因其改變地球自身的結構而導致水源減少、斷流、枯竭并誘發水旱災害。良種的培育則加快種子基因變異過程,使之更適應于當地農業環境并實現高產。
化肥的使用,也可以改善土壤微量元素的供給,消除病蟲害,使作物更好地生長。農業生產機械是完全可以通過國際貿易調節配置的,因為其自身就是專門為農業生產準備的工業品。第四,在生產過程上,工業品生產和農產品生產也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工業品的生產周期因產品加工工藝而不同,但完全可以因技術進步而縮短其生產時間。工業品的生產效率,也可以因技術及進步特別是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提高。而且,工業品生產,除采掘業的一些特殊情形外,基本上有專門的廠房,對一般天氣變異帶來的雨雪冰雹等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較強,不會因此而破壞生產的正常過程。特別是,在當前信息時代,工業品生產在信息化的推動下能夠對市場信息做出及時的反饋和產品結構調整,從而實現相對較好的資源配置。農產品的生產周期在各種農產品之間雖然有所不同,但每一種農產品的生產周期基本上都是固定的。糧食生產,因氣候不同有一季、二季、三季之別;肉禽奶蛋,都各有相對穩定的生產周期;即便是蔬菜、花卉、水果類的生產,在溫室等技術的推進下,可以實現反季節供給,但作物自身的生長周期也是相對穩定的。而且,許多農產品的速成栽培、養殖往往帶來了產品質量的下降、口味和營養的降低,不能與工業品生產加速而不影響品質的情形相提并論。不僅生產周期是基本穩定的,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基本上也是既定的,以種植業為例,盡管機械化、化肥使用和品種改良等技術進步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種植業生產效率有所提高,但這種提高也是有限的。而且,種子、培育等相關技術變革較慢,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單位土地的糧食產量難以實現重大突破。特別是,農業生產基本上受氣候等自然條件約束,災害應對能力極差,水旱災害、冰雹暴雪、暖冬冷夏、極寒天氣等都將對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產生重大影響。此外,農產品生產對信息反饋的速度也與工業品相差甚遠,受上述農產品生產周期既定的影響,不論農業生產者面臨多么巨大的市場變化,都無法實現產品結構的調整。第五,在產品實現方面,由于面對最終需求的差異性,工業品和農產品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工業品生產由于其產品具有較好的替代性和價格彈性、收入彈性,所以其產品必然是追求在其特定市場領域得到充分實現,并不斷擴大規模,達到最大限度的市場占有率。同時,工業品具有耐腐蝕、可長期保管的特點,可以允許較為長期的庫存,以等待市場機會,也可以通過對既有產品的再改造,去適應市場需求。農產品受其產品屬性影響,價格彈性、收入彈性都較工業品相差甚遠,其產品實現往往為市場固有的規模約束。同樣,農業生產也不可能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無限度地擴大規模。所以,農產品的市場實現過程往往是相對穩定的。但是,農產品因其具體品種不同,也有著市場實現方面的差異。其中,糧食作為最具根本意義的農產品,各國都必須保存一定數量的戰略儲備糧食,然后出口其余部分。如果出現糧食減產不足以達到戰略儲備,不僅要限制出口,還需進口足夠的糧食以備急需。而其他農產品雖然基本上也像工業品一樣希望全部得到市場實現,但一方面受庫存、保鮮等方面的限制,有銷售時間制約;另一方面,農產品遇到市場銷售不對路的時候,無法像工業品那樣收回以在原產品基礎上增減功能以適應市場需求。
關于農業競爭力理論范式的思考基于上述農業與工業在市場前提、市場需求、資源配置、生產過程、產品實現等方面的差異,農業競爭力研究不應沿用針對工業部門的產業競爭力理論范式。就現有的農業競爭力理論范式而言,除計量分析的評價方法外,理論前提、理論內核、評價的指標體系都應該做出調整,以對一國農業競爭力做出正確評價。第一,在理論前提方面,一般的產業競爭力理論前提沿用了最初由美國總統競爭力委員會(1985)提出的“自由良好的市場條件”,甚至有學者排除了貿易壁壘。基于此,現有的農業競爭力研究或默認自由競爭的市場條件,或明確提出其理論前提是“國際貿易條件較為寬松的情況下”。這種以“自由競爭”的理論前提,顯然不符合農產品國際市場的基本特征。因此,農業競爭力研究的理論前提,應為“受各國進出口政策制約的不完全市場”。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到,同為農業部門,各國農業因地理因素、科學技術等的不同,在產品結構、品質特征等方面有著較大差異,因此,地域的異質性和產業的異質性也應成為農業競爭力研究的前提。第二,在基本概念方面,前述《中國國際競爭力研究報告(1996)》的概念強調“農業競爭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不僅遠離了產業競爭力以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為核心的本意,而且其狹義、廣義的概念不過匯集了農業內部、外部影響生產力的要素而非市場競爭力本身。相比之下,翁鳴等(2003)的概念更注重“開拓市場、占據市場并獲得利潤的能力”,基本體現了農業競爭力的內涵,但沒有考慮到一般產業競爭力中包含的在國際市場上爭奪資源的能力。而事實上,除土地外,農業生產資源也可以像工業那樣通過國際貿易從他國獲取。為此,我們認為,農業競爭力是一國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在內的農業部門保障本國經濟安全,在國際市場上比他國農業更多地占有、利用生產資源,實現產品價值,并由此提高該國現在及將來社會福利總體水平的能力。其中,保障本國經濟安全,是農業不同于工業部門的核心特征。考察一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也應考察其保障國內需求的能力為前提。第三,在理論內核方面,農業競爭力研究基本沿襲了產業競爭力理論的相關內容。這些研究涉獵的影響因素繁雜,層次不一,但大多數研究是專注于一個或幾個因素,即便是自成體系的研究也沒有全部涵蓋農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為此,我們認為,農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應該包括生產資源、需求因素、相關支持產業、結構與競爭、政府政策、偶然因素。其中,生產資源包括土地、氣候、勞動力、農業技術、機械設備、企業管理、農業設施等因素;需求因素包括國內需求、戰略儲備需求、國際市場需求;相關支持產業包括農業科研及推廣、金融保險服務、銷售、運輸、信息服務等產業;結構與競爭包括農業內部結構、農產品結構、市場結構、國內外同業競爭;政府政策則包括政府補貼等扶植政策、農戶管理政策、土地管理政策、進出口政策等;偶然因素則是指突發性氣候變化、地質災害、戰爭、政策突變等因素。第四,在評價體系方面,已有研究對國際貿易領域的產品實現關注較多,也注意到農業發展潛力。但是,由于農業具有首先必須滿足國內需求的產業特征,用于衡量一般產業競爭力的指標“國際市場占有率”,不能充分衡量一國農業的實力。考察一國農業競爭力,更應該注重其生產能力,以滿足消費人群的多寡為其競爭力的判斷基準,輔以考察其滿足本國需求之余的過剩生產能力與他國過剩生產能力的競爭結果。因此,考察農業競爭力的評價體系,應包括國家安全保障力、國際市場競爭力、可持續發展力三個大的指標,以彌補已有研究的不足。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區域農業發展與農產品市場政策”(編號:71222302)。
摘要 為了保障能源供給安全和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全球生物能源發展迅速,生物能源發展對不同消費者福利的影響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的關注。本文綜合采用“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TAP)和“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決策支持系統”(CHINAGRO)模型,分析了不同情景下,生物能源發展對我國不同消費者福利的可能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生物能源發展將引起農產品市場價格較大幅度上漲。如果美國、歐盟、巴西和中國等按照計劃目標發展生物能源,將導致大米、小麥、玉米和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市場價格分別增加3.5%,2.9%,12.3%和11%,油菜籽等油料作物價格上漲22.6%,蔬菜價格增加2.7%,豬禽產品價格增加2.2%。生物能源發展導致的農產品價格上漲不僅會導致消費者農產品消費量減少,還會導致消費者用于食品消費的支出顯著上升。研究表明,生物能源將導致我國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大米和小麥消費量下降0.26%-1.17%,植物油消費下降0.78%-3.61%,水果、蔬菜以及畜禽產品的消費量也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究結果也表明,生物能源發展將導致我國農村和城市居民的食物消費支出分別增加1.78%和1.05%左右。在不考慮農產品價格上升對收入影響的條件下,發展生物能源對消費者福利具有負面影響,低收入者尤其是貧困者的福利損失更大,這將加重貧困人群的生活負擔。因此,建議政府積極采取措施減輕因發展生物能源對貧困消費者產生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 生物能源;食品消費;消費者福利;一般均衡模型
中圖分類號 F0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3)11-014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1.021
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續上漲,以及傳統能源大量使用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世界各國普遍關注和重視生物能源的發展,紛紛制定了生物燃料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帶動了全球生物能源的快速擴張。與此同時,國內外學者也紛紛關注生物能源發展可能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大量研究表明發展生物能源會顯著提高農產品價格[1-2]。而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則會對消費者福利產生顯著影響,甚至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如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生物能源發展引起的農產品價格上漲會導致全球1 000萬人重新陷入貧困[3]。徐振偉[4]認為糧食短缺及糧價上漲會使貧困國家陷入動亂,進而影響全球的穩定。Msangi等[5]運用全球農產品貿易與政策分析模型(IMPACT)分析了不同生物能源發展方案下,生物能源發展對農產品價格和貧困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全球營養不良的兒童數量將因此增加1 100萬,其中主要發生在非洲和南亞地區。Wodon[6]也認為發展生物能源所導致的農產品價格上升和消費者福利的損失可能引發非洲和南美一些國家的社會動蕩。目前,生物能源發展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國內研究主要以定性探討為主,定量的分析還幾乎沒有。如李超民[7]的研究發現,發展生物能源使消費者的食品消費量有所減少。生物能源發展會對我國不同消費者的福利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應對生物能源發展對我國消費者尤其是貧困消費者福利造成的影響?應采取怎樣的政策措施避免或減輕因發展生物能源造成的消費者福利損失?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有利于提高消費者福利、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而且對于減少社會分配差距、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方法、模擬方案及主要參數設定
1.1 研究方法
本文綜合運用“全球貿易-能源分析模型”(GTAP-E)和“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決策支持系統”(CHINACRO),定量分析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發展生物能源對我國農產品消費者福利的影響。研究分為以下三個步驟:首先,在充分了解各國生物能源發展目標、政策及目前技術水平的基礎上,設定全球生物能源發展的不同情景方案;其次,利用GTAP-E模型分析了不同模擬方案下,發展生物能源對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影響;最后,在給定其他國家生物能源發展影響的條件下,利用CHINACRO模型,模擬不同方案下生物能源發展對我國農產品消費者消費量和消費支出的影響,并分析對我國不同消費者福利的影響。
1.1.1 全球貿易-能源分析模型(GTAP-E)
GTAP-E模型是由美國普渡大學開發的全球貿易一般均衡模型,它是一個多國家比較靜態模型[8],該模型在世界上得到廣泛應用。由于生物能源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產業,在GTAP-E原有的模型系統中并沒有生物能源這個產業,因此我們首先對GTAP模型進行了較大修改,并對有關中國的部分關鍵參數做了校準,形成了改進的GTAP-E模型。與標準的GTAP模型相比,改進GTAP-E模型保留了全球一般均衡模型的特性,但具備了如下優點:第一,模型能更加合理地反映了資本和能源,以及不同能源(石油、煤炭、電力和天然氣)之間的替代關系[9];第二,添加了反映生物能源(生物柴油和生物燃料乙醇)和石油之間替代關系的模塊,使模型能夠分析世界原油價格變化對生物能源生產的影響;第三,加入了反映土地在不同作物間流轉難易程度的模塊,以準確分析生物能源發展對不同作物的影響;第四,在標準的GTAP模型數據庫中,添加了生物能源部門和用于生物能源生產原料的農產品(如玉米、大豆和木薯等)。
1.1.2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決策支持系統(CHINAGRO)
CHINAGRO是中國農業空間均衡模型,在評價中國區域農業發展、產業區域分布和生物能源影響等方面得到較廣泛應用。如黃季等[10]和Qiu et al[11]運用此模型分析了不同燃料乙醇發展政策對我國農產品價格、整體和各區域農業生產及凈產值等的影響。該模型是一個數學優化系統,目標函數是使所有區域所有類型的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約束條件包括各區域所有產品市場出清、生產技術約束、貿易平衡約束、資源和勞動力約束等。該模型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油菜、棉花、蔬菜、水果、牛肉、豬肉、奶、禽蛋等17種主要農產品和1種高度加總的非農產品。模型將全國分為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青藏、西北8個區域,每個區域內消費者又分為城市消費者和農村消費者,該模型可以較好地模擬各區域在自然資源條件、人口和經濟因素等社會條件約束下的農業發展情況。模型中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在縣級區域上達到均衡,非農產品在區域層次上均衡。模型充分考慮自然資源條件約束、生產和消費的相互影響、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相互影響,以及農業部門內部不同產品之間的相互影響。
[4]徐振偉.世界糧食危機與中國糧食安全[J].東北亞論壇,2012,(3):28-35. [Xu Zhenwei. World Food Crisis and Food Security of China [J]. Northeast Asia Forum, 2012,(3):28-35.]
[5]Msangi S, Sulser T, Rosegrant M, et al. Global Scenarios for Biofuels: Impacts and Implications [J]. Interb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FPRI), 2006.
[6]Wodon Q, Tsimpo C, BackinyYetna P, et al. Potential Impact of Higher Food Prices on Poverty: Summary Estimates for a Dozen West and Central African Countries [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8, 4745.
[7]李超民.生物能源政策發展下的美國家庭食品消費與前景[J].農業展望,2010,(12):27-31. [Li Chaomin. Americas Household Food Consumption and Prospect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Biofuels Policy [J]. Agricultural Outlook, 2010,(12):27-31.]
[8]Hertel T W. Global Trade Analysis, 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9]Burniaux J M, Truong T P. GTAPE: An Energyenvironmental Version of the GTAP Model [R]. Center for Global Trade Analysis,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GTAP Technical Paper, 2002.
[10]黃季,仇煥廣,Michil Keyzer,等.發展生物燃料乙醇對我國區域農業發展的影響分析[J].經濟學(季刊),2009,(2):727-742. [Huang J, Qiu H, Michiel K, et al. Impacts of Bioethanol Development on Chinas Reg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09,(2):727-742. ]
第一條為加強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管理,規范項目竣工驗收程序,提高工程質量和投資效益,依據《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是對項目建設及資金使用等進行的全面審查和總結。
第三條凡農業部審批的部分或全部利用中央預算內資金(含國債資金)新建、改建、擴建的農業基本建設項目,須按本規定組織項目竣工驗收工作。
國家對有關建設項目的竣工驗收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章職責分工
第四條地方及農業部直屬直供墾區承擔的項目,按以下分工分別組織驗收:
(一)中央投資規模在3000萬元以上(含3000萬元)的項目,由農業部發展計劃司牽頭組織竣工驗收。
(二)中央投資規模在3000萬元以下、600萬元以上(含600萬元)的項目,由農業部行業司局牽頭組織竣工驗收,并將驗收結果報送農業部發展計劃司。
(三)中央投資規模在600萬元以下的項目,由省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竣工驗收。驗收結果以計字號文報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及行業司局。
第五條農業部直屬單位承擔的項目,按以下分工分別組織驗收:
(一)直屬單位承擔的行業基本建設項目(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墾、農機、鄉鎮企業等行業項目),中央投資規模在1000萬元以上(含1000萬元)的,由發展計劃司組織驗收;中央投資規模在1000萬元以下200萬元以上(含200萬元)的,由相應行業司局組織驗收;中央投資規模在200萬元以下的,由建設單位組織驗收,并將驗收結果報上一級計劃主管部門。
(二)直屬單位承擔的本單位基礎設施項目(不含行業發展項目),中央投資規模在200萬元以上(含200萬元)的,由農業部發展計劃司組織竣工驗收;中央投資規模在200萬元以下的,由建設單位負責組織驗收,并將驗收結果報農業部發展計劃司。
第三章竣工驗收條件和內容
第六條申請竣工驗收的項目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完成批準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和投資計劃文件中規定的各項建設內容;
(二)系統整理所有技術文件材料并分類立卷,技術檔案和施工管理資料齊全、完整。包括:項目審批文件和年度投資計劃文件,設計(含工藝、設備技術)、施工、監理文件,招投標、合同管理文件,基建財務檔案(含賬冊、憑證、報表等),工程總結文件,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簽署的質量合格文件,施工單位簽署的工程保修證書,工程竣工圖;
(三)土建工程質量經當地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備案;
(四)主要工藝設備及配套設施能夠按批復的設計要求運行,并達到項目設計目標;
(五)環境保護、勞動安全衛生及消防設施已按設計要求與主體工程同時建成并經相關部門審查合格;
(六)工程項目或各單項工程已經建設單位初驗合格;
(七)編制了竣工決算,并經有資質的中介審計機構或由當地審計機關審計。必要時竣工決算審計由項目驗收組織單位委托中介審計機構進行竣工決算審計。
第七條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的主要內容:
(一)項目建設總體完成情況。建設地點、建設內容、建設規模、建設標準、建設質量、建設工期等是否按批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文件建成。
(二)項目資金到位及使用情況。資金到位及使用是否符合國家有關投資、財務管理的規定。包括中央投資、地方配套及自籌資金到位時間、實際落實情況,資金支出及分項支出范疇及結構情況,項目資金管理情況(包括專賬獨立核算、入賬手續及憑證完整性、支出結構合理性等),材料、儀器、設備購置款項使用及其它各項支出的合理性。
(三)項目變更情況。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是否發生變更,是否按規定程序辦理報批手續。
(四)施工和設備到位情況。各單位工程和單項工程驗收合格紀錄。包括建筑施工合格率和優良率,儀器、設備安裝及調試情況,生產性項目是否經過試產運行,有無試運轉及試生產的考核、記錄,是否編制各專業竣工圖。
(五)執行法律、法規情況。環保、勞動安全衛生、消防等設施是否按批準的設計文件建成,是否合格,建筑抗震設防是否符合規定。
(六)投產或者投入使用準備情況。組織機構、崗位人員培訓、物資準備、外部協作條件是否落實。
(七)竣工決算情況。是否按要求編制了竣工決算,出具了合格的審計報告。
(八)檔案資料情況。建設項目批準文件、設計文件、竣工文件、監理文件及各項技術文件是否齊全、準確,是否按規定歸檔。
(九)項目管理情況及其他需要驗收的內容。
第四章竣工驗收程序與組織
第八條建設項目在竣工驗收之前,先由建設單位組織施工、監理、設計及使用等有關單位進行初驗。初驗前由施工單位按照國家規定,整理好文件、技術資料,向建設單位提出交工報告。建設單位接到報告后,應及時組織初驗。初驗不合格的工程不得報請竣工驗收。
第九條初驗合格并具備竣工驗收條件后,建設單位應在15個工作日內向省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竣工驗收申請報告。省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收到竣工驗收申請報告后,根據驗收權限組織項目竣工驗收或審核后以“計”字號文轉報農業部有關司局申請竣工驗收。
第十條竣工驗收申請報告應依照竣工驗收條件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分類總結,并附初步驗收結論意見、工程竣工決算、審計報告。
竣工驗收申請報告應規范、完整、真實,裝訂成冊。
第十一條竣工驗收的組織
(一)省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農業部行業司局和發展計劃司,按照項目隸屬關系和職能分工,在收到項目竣工驗收申請報告后,對具備竣工驗收條件的項目,在60日內組織竣工驗收。
(二)竣工驗收要組成驗收組。驗收組由驗收組織單位、相關部門及工藝技術、工程技術、基建財會等方面的專家組成。成員人數為5人以上(含5人)單數,其中工程、技術、經濟等方面的專家不得少于成員總數的三分之二。
驗收組可根據項目規模和復雜程度分成工程、投資、工藝、財會等驗收小組,分別對相關內容進行驗收。
建設單位、使用單位、施工單位、勘察設計、工程監理等單位應當配合驗收工作。
(三)驗收組要聽取各有關單位的項目建設工作報告,查閱工程檔案、財務賬目及其它相關資料,實地查驗建設情況,充分研究討論,對工程設計、施工和工程質量等方面作出全面評價。
第十二條驗收組通過對項目的全面檢查和考核,與建設單位交換意見,對項目建設的科學性、合理性、合法性做出評價,形成竣工驗收報告,填寫竣工驗收表。
竣工驗收報告由以下主要內容組成:項目概況,資金到位、使用及財務管理情況,土建及田間工程情況,儀器設備購置情況,制度建設、操作規程及檔案情況,項目實施與運行情況,項目效益與建設效果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驗收結論與建議。
第十三條竣工驗收報告和竣工驗收表由竣工驗收組三分之二以上成員簽字,報送項目驗收組織單位。
農業部行業司局或省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須將竣工驗收報告和竣工驗收表報送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并輸入農業建設項目信息管理系統。
第十四條對驗收合格的建設項目,驗收組織單位核發由農業部統一印制的竣工驗收合格證書。對不符合竣工驗收要求的建設項目不予驗收,由驗收組織單位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
無法整改或整改后仍達不到竣工驗收要求的,由驗收組織單位將驗收情況報農業部發展計劃司,按照《農業部建設項目監督檢查規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農業部發展計劃司統一管理并發放竣工驗收合格證書。發放竣工驗收合格證書須具備驗收組織單位報送的項目竣工驗收報告、竣工驗收表、竣工驗收合格證書申領文件。
第十五條中央投資低于50萬元的項目,竣工驗收組織部門可以視情況簡化驗收程序,但須將驗收報告和竣工驗收表報農業部備案。
第五章附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