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校園暴力的調研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似乎層出不窮。其實二三十年前,校園欺凌也很常見,只是那時候沒有手機,自然無法拍下來傳到網上引發公憤。時代在變,校園欺凌事件卻未消失。同樣的暴力,同樣的殘忍。受害者輕則被打得鼻青臉腫,重則致殘,被打死的也不是孤例,比如今年4月28日下午,重慶市彭水縣桑拓中學初中二年級16歲男生趙英(化名),被堵在廁所里面,至少有三個學生圍毆他,最后被人持兇器捅傷致死。
同窗之情、校友之誼,哪有什么血海深仇,為何非要置對方于死地?一項調查顯示,因碰撞、口角、玩笑,甚至一個眼神等偶發、微小事件引起的糾紛占比接近六成。而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68%的校園暴力犯罪案件中,加害人大多手持棍棒、磚頭甚至管制刀具等兇器,對受害學生不分部位、不計后果地進行攻擊,死傷后果嚴重。換言之,誘因極小,出手卻極重,這種強烈的反差真讓人感嘆當今的孩子怎么如此充滿戾氣?
如何才能遏制校園欺凌的頻發勢頭?不少人最先想到的招數就是嚴懲。通常情況下,校園欺凌事件如果沒有造成足夠傷害,也沒有引發足夠關注,就會不了了之,無論學校還是教育主管部門都會千方百計壓下來。打人者呢,常常逃過懲罰,由于年紀小也不用承擔刑事責任。違法成本過低,是校園欺凌事件此起彼伏的一個主要原因。
應對校園欺凌事件,德國的做法值得借鑒。在德國,恃強凌弱的校園“小霸王”若在兩次記過后仍不思悔改,校方有權將其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強制管教。
加大懲治力度固然重要,但往往流于治標不治本。更該追問的是,一些中小學生小小年紀為何天不怕地不怕,與其說他們缺乏規則意識和法治精神,不如說他們缺少管教。而缺乏管教的背后與家長、與學校都有關。
家長疏于管教,有的沒條件管,有的管不過來,比如有些打人孩子是留守兒童,或者家庭出現了不幸,他們自生自滅;而學校不愿意管或不敢管。種種原因疊加在一起,導致一些學生在成長路上肆意狂奔,任意妄為,更激烈的事都敢做,打打同學算啥?
“教育的基礎,在于認識個性;教育的宗旨,在于確立人格?!闭\然,教育是叫人向善,如果學生沒學好,這是他們人生的失敗,也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失敗。正因為此,治理校園欺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該強化防范?!八街?,可以攻玉”,日本的一些有益做法也值得我們參考。日本專門出臺《校園欺凌預防對策推進法》,基本原則是“早發現、早預防”,監護人、學校等相關者必須承擔各自職責。日本學校設有專業人士組成的“咨詢委員會”和“兒童安全對策支援室”,一般由律師、心理醫生、前警官和大學教授組成。不僅在早期為學生、教師提供咨詢,也在欺凌事件已經發生后的調查階段提供第三方的獨立意見,防止學校或教育委員會因為私利犧牲學生的利益。此外,日本文科省還要求學校在發現施暴學生有涉嫌違法的情況下,第一時間聯系警方協助調查。